基本生存能力

2024-06-28

基本生存能力(精选8篇)

1.基本生存能力 篇一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不足,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一、我国水环境的现状当前,我国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水污染。尽管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在水污染防治出台了一系列水质标准和法律法规,但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表明,地表水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很多工业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的工业废水还含有有毒有害的人工合成有机物,如合成农药和染料等,使我国大多数城市河流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导致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后果非常严重。

二、水污染防治的手段1.法律和行政手段由于经济和法制的滞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以健全法制和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1996年,全国人大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集中体现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为主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国务院也规定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要做到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实行三同时制度,这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监督管理和强化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最终实现水体变清,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转变观念,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觉得用水掏钱是理所当然,但对排污也要掏钱则觉得难以接受。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城市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这不利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也是造成我国水体普遍受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一般完善的排水工程,每立方米污染投资大概在1500-2000元,经常性费用一般在0.1-0.3元/立方米污水。2002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大约为4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将增加到640亿立方米。从保护城市水源水质并逐渐步完善水环境的角度考虑,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至少要达到50%(目前不足15%)。要达到上述处理程度,年投资至少需要800亿元人民币,污水处理的成本太高。而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走市场化的路子,即谁污染谁治理,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水污染治理费,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运营,国家只负责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3.技术手段为了消除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消除它们对水环境的污染,从而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二是采用适当的技术,消除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还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领域都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清洁产品,所以,采取合适手段,将污染物去除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是消除环境污染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污水处理理应包括污水收集和输送,只建污水处理厂而没有相应的管理网收集系统,不是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有的地方厂建好了,却由于管渠建设不善,只能半负荷运行,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造成了受纳水体的严重污染。所以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

②确定合理的规模对污水处理厂究竟建多大规模要有长远考虑和统筹安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现在和将来的污水处理量,以此指导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

③选择适当的处理工艺不同的地方,由于水量、水质不同,排放标准也不一定一样,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处理工艺。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大多采用一级处理及一级加强处理工艺,其基建费用一般在500-700元/立方米,经常性费用在0.1-0.2元/立方米范围内,比较适合于污水排放量不大或环境容量较大,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相反,二级处理及二级加强处理工艺比较理想,这类污水处理工艺通常以活性污泥法居多。氧化沟因其处理效果好、性能稳定,便于管理,在二级处理中被广为采用。

水体一旦受到污染,其危害是严重的和长期的,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水污染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水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简单爱爱爱爱 2009-05-03 22:38:25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不足,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一、我国水环境的现状当前,我国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水污染。尽管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在水污染防治出台了一系列水质标准和法律法规,但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表明,地表水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很多工业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的工业废水还含有有毒有害的人工合成有机物,如合成农药和染料等,使我国大多数城市河流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导致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后果非常严重。

二、水污染防治的手段1.法律和行政手段由于经济和法制的滞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以健全法制和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1996年,全国人大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集中体现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为主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国务院也规定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要做到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实行三同时制度,这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监督管理和强化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最终实现水体变清,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转变观念,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觉得用水掏钱是理所当然,但对排污也要掏钱则觉得难以接受。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城市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这不利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也是造成我国水体普遍受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一般完善的排水工程,每立方米污染投资大概在1500-2000元,经常性费用一般在0.1-0.3元/立方米污水。2002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大约为4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将增加到640亿立方米。从保护城市水源水质并逐渐步完善水环境的角度考虑,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至少要达到50%(目前不足15%)。要达到上述处理程度,年投资至少需要800亿元人民币,污水处理的成本太高。而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走市场化的路子,即谁污染谁治理,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水污染治理费,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运营,国家只负责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3.技术手段为了消除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消除它们对水环境的污染,从而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二是采用适当的技术,消除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还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领域都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清洁产品,所以,采取合适手段,将污染物去除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是消除环境污染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污水处理理应包括污水收集和输送,只建污水处理厂而没有相应的管理网收集系统,不是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有的地方厂建好了,却由于管渠建设不善,只能半负荷运行,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造成了受纳水体的严重污染。所以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

②确定合理的规模对污水处理厂究竟建多大规模要有长远考虑和统筹安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现在和将来的污水处理量,以此指导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

③选择适当的处理工艺不同的地方,由于水量、水质不同,排放标准也不一定一样,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处理工艺。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大多采用一级处理及一级加强处理工艺,其基建费用一般在500-700元/立方米,经常性费用在0.1-0.2元/立方米范围内,比较适合于污水排放量不大或环境容量较大,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相反,二级处理及二级加强处理工艺比较理想,这类污水处理工艺通常以活性污泥法居多。氧化沟因其处理效果好、性能稳定,便于管理,在二级处理中被广为采用。

水体一旦受到污染,其危害是严重的和长期的,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水污染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水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基本生存能力 篇二

1.1 在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模式家族化

在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大多都有由家族为起点开始发展的, 因此在以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 都呈现出家族化的管理模式。这种家族化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制度和产业创新上都存在很大的限制, 这是基于最初的创业者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发展意识等层面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中, 由于家族式的发展过程, 注定企业在壮大后高层管理者都是最初的创业者, 这就严重限制了企业在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方面很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在企业管理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还有就是这种家族式的企业管理, 大多都是直接照搬或者直接“拿来”别人的管理模式, 难以形成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员工对制度化管理的信心, 这是不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措施。

1.2 中小房地产企业难以留住人才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愈加剧烈,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种大的房地产市场背景下,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绝大多数高层管理者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思想保守僵化, 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变化, 难以留住具有设计、经济、创新意识强的专业技术人才, 只是在炒作、工程建筑方面下大力气, 造成企业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1.3 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

在房地产融资市场上, 中小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这是由于中小房地产企业在企业的信誉、实力及资金运筹方面都存在问题, 而且房地产的生产周期普遍比较长, 资金运作密集, 所以造成房地产的生产过程存在很高的经营风险。中小房地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难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 因此在向银行融资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不足而缺乏继续开发的能力。

1.4 中小房地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由于中小房地产企业自身自管理制度、企业目标定位以及融资方面欠缺的原因, 因此难以形成自己的企业创作团队, 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

2 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

一是要形成完整的内部监控系统, 提高企业有关信息的透明度, 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保证企业合法经营和正确经营。二是要在保证真实传达信息的基础上, 把握人治管理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平衡, 转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 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士对企业的内外部进行整合, 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决策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及创新性管理机制, 力求将企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2.2 转变用人观念, 唯才是用

中小房地产企业要发展, 就必须转变用人观念。首先要树立人才就是生产力的用人观念, 在用人上要任人唯贤, 唯才是用, 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 并加强员工的复合型培养, 使员工成为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多面手;最后是要为员工打造一个适合自身发展和能够和企业融为一体的人文环境, 让员工能够在企业内充分感受到企业文化, 从而调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 为企业的管理和效益提高产生更大的动力。

2.3 提高财务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

要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大力推广全面预算、集中结算和动态核算为发展轴心的企业财务管理;广泛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和资金拓展渠道管理体系, 多途径进行融资, 保证资金链的有效进行, 只有资金上得到了保证, 才能从各个方面有效地保证企业发展的推进。

2.4 积极提高创新能力

3.基本生存能力 篇三

关键词: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农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137-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并且再次强调城乡统筹的重要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现状,进而改善农村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1]。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教育在响应政策文件的同时,“催化”城乡基本生存服务建设统筹工作由量变到质变。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教育的推动作用,引领统筹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1 基本生存服务体系是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自身改革的要求,构建全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当今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类型,可以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基本生存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公众发展服务、基本安全服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独立的子系统,以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目的。基本生存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制度性手段和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决定了基本生存服务的范围。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后才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基本生存服务子系统是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其他三个子系统得以确立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对农民的教育[2]。农民教育可以为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与智力支持;可以用文化引领实践,培养公民和谐理念,传播和谐文化。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农民教育的辅助作用下,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通过救灾济贫和扶贫帮困等措施来缓解最困难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减轻城乡尤其是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和压力,满足城乡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促進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2 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对农民教育提出的要求 生存是发展的奠基石,城乡居民谋生需要了解就业信息,参加就业培训,才能具有就业技能;在岗工作需要“五险一金”作为保障,通过共享城乡社会福利,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全力投入工作;下岗失业需要及时获得社会救助,才能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再次争取就业机会。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的准就业、就业、失业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对农民教育提出了要求。

2.1 统筹城乡就业服务要求加大新型农民就业培训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就业促进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公共职业介绍(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公共就业培训、基层平台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就业培训与农民教育直接相关。由于当前城乡就业政策仍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劳动者在获得就业机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享受就业和创业培训等服务方面不均等,这些现象均影响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整体推进。城乡统筹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大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目前,按照《就业促进法》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要以促进公平就业、稳定就业和充分就业为目标,全面建立以人本服务为核心,以公共就业(人才)管理机构为主导,以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就业培训机构等工作机构为依托,以乡镇以及村级基层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训队伍、服务队伍为重点,以分层培训、针对性服务为特点,形成管理一体、分工有序、上下连贯、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整合资源、健全体系、完善制度、优化服务,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在城乡就业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素质并使其更好地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2.2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要求提高农民践行政策的意识

社会保障是城乡基本生存服务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的”。这种服务就是国家赋予公民的社会保障。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国家财力主要投向了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并且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五险一金”保障制度与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医疗、住房、养老、工伤等基本公共服务,城市户籍的居民生活、生产就有了较好的保障。

但是,农村目前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这几年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开始在农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但有不少农民对此不完全理解,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这就对农民教育提出了正确理解并认识国家政策的要求。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工在涌入城市就业时,对单位有义务为其购买“五险一金”(“五险”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的执行方式不甚理解,加之有一大批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社会保险或者购买之后又退保的现象频频发生,致使农民工自身的权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也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客观要求。此外,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推进之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将陆续建立起来,这也需要对农民做大量的前期宣传教育工作,以确保农村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3 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帮扶农村弱势群体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是基本生存服务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近年来,在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的新形势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态势良好,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已覆盖全国,2010年各级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 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有效保障了8 100多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5%;城乡医疗救助惠及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3%;临时救助制度已在25个省份建立。中央财政全年下拨优抚安置经费504亿元,以15%至20%的增长幅度调整并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惠及596万人;60岁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始纳入国家定期补助范围,目前惠及300多万人;全年接收军休干部1.4万人、伤病残退役军人1万余人。孤儿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绝大多数地方确立了机构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 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的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惠及65.5万人;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在15个省份全面建立,惠及900万人;福利彩票发行1 200多亿元,筹集公益金350多亿元,全部用于社会保障事业[3]。

上述所有数据都反映了国家在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物质上的帮扶对享受福利和救助的村民来说很重要,但毕竟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需要给予福利和救助的群体很大,目前的投入仅是杯水车薪,还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这就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在更大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爱心帮扶。3 农民教育服务于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也需要加大农民教育的力度。通过完善农民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的质量;通过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可以增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实效;通过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层次,以此促进统筹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向结构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备的方向迈进。

3.1 完善农民教育体系,提高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的质量

为了实现“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农民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公共服务的目标,当前各级农民教育服务机构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4],积极贯彻《就业促进法》,不断探索开展统筹城乡农民就业服务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大力拓展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各级农民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农民就业培训服务体系。

二要加快推进乡镇和村级就业教育服务。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合理配置资源。

三要加强服务于农民就业教育的队伍建设。切实加大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农民教育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绩优的农民就业教育人员队伍。

四要按照统一要求,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分层次、专业化的就业服务。

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5],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培训与就业对接,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结业率、鉴定合格率、培训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农民就业培训服务。

3.2 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增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实效

由于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所以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目前,政府除了继续加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教育还需要在秉持城乡一体化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做好以下几方面教育培训工作。

第一,凝聚全社会合力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宣讲力度。组织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如志愿者组织、农村社区互助组织)、事业单位等部门的服务人员(包括师生)对农民进行全面的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宣讲,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接受、行动上切实贯彻农村社会保障。

第二,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活動。对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主要宣讲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对其的积极作用。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通过宣讲,让他们明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第三,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在不同阶段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重点的转移,适时调整宣讲内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城乡社会保障对接服务。

3.3 发挥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层次

在城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差距暂时无法完全弥补的情况下,发挥教育服务的功能,不仅可以拓展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范围,而且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层次。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主动参与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和优化配置的供给机制、提高农民教育效率的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农民教育发展的评估改进机制等[6]。

首先,研究城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可以通约的共性,找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可供农村借鉴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体系奠定基础。

其次,发挥教育部门辐射面广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以“爱心”为主题,加大对社会各界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宣传力度,凝聚各方人财物力,通过教育中介在农村帮扶对象与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建立更多更长久的“手拉手”、“结对子”的互助关系,共同促进城乡居民帮扶工作的广泛开展。例如可以个人、学校、团体为单位通过有关教育中介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让他们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资助方的微薄之力对资助对象来说意义深远。

最后,充分调动帮扶对象周围的各种资源,建立城乡联合的爱心帮扶体系,以渗透式教育感染农村弱势群体周围的村民,从精神上给予帮扶者更多的关爱,构建和谐融洽的农村人际关系网,提高帮扶对象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李 宏.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J].攀登,2006,5:14-17.

[2]徐大胜,韦泰旭,许亚东,等.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研究[A].面向现代农业的中国农民教育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陈传书.加快城乡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统筹发展[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7140925.html,2012-2-17.

[4]吴永胜,许 青.有的放矢 加强指导 溧水县深入开展现代农民教育[J].金陵瞭望,2005,18:51-52.

[5]张丽萍.中心城市高校对失地农民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2-125.

4.基本生存能力 篇四

一、影响领导班子凝聚力的因素

领导班子凝聚力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领导班子内部的。

从外部看,影响领导班子的凝聚力首先是领导班子所处的环境。领导班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成员相互接纳的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另外,领导班子所受的外部压力变化也可能引起领导班子凝聚力的变化。研究表明,在外来压力和威胁面前,领导班子成员会产生焦虑,渴望帮助,从而增强领导班子存在的价值,使领导班子成员关系更加密切。不过,也会有例外的情形。如果成员认为无论如何领导班子无法抵御外敌,对个体已无保护能力,则领导班子凝聚力并不会增加。如果成员认为威胁只是针对领导班子而非个人,如果解除领导班子威胁会自动消失,那么凝聚力反而会减小。

从领导班子的内部看,影响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同质性。如果领导班子成员有着相同的世界观、相似的兴趣和爱好、相近的知识水平等,他们彼此容易相处,加深了解,凝聚力就会很强。其中信念和价值观最为重要,它是产生共同一致目标的前提条件。中国革命是在非常严酷的环境里进行的,革命的理想信念是使革命者坚持斗争,直至最终胜利的精神力量。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 二是领导班子的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的相关程度。成员对群体的理想目标产生认同,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向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局面。目标使,形成向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局面。目标不一致,各有心腹事,各打小算盘,离心倾向的产生就在所难免。领导班子的目标与成员个人的目标联系紧密,个人在为实现领导班子目标而工作的同时,容易看到个人目标的达成,领导班子对个体的吸引力就大。反之,只强调领导班子目标,员工看不到自己晋升、加薪的希望,领导班子对他们的吸引力就小。成君忆在其《孙悟空是个好员工》[2]一书的扉页写道:“从猢狲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由个人奋斗失败后转向领导班子成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经典案例。”孙悟空从一个典型的“三无人员”(无所拘束的个性、无所不能的力量、无法无天的叛逆精神)发展到取经领导班子的一员,并和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自己也得道成佛,使个人和领导班子都取得了成功,实现了双赢。

三是领导班子成员所获报酬的公平程度。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Adams)于1967年提出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例)。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报酬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获取的报酬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与他人或过去相等,便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感,满腔怨气,影响工作。

四是领导班子的规模。规模大,人数多,一方面相互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意见的分歧而降低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规模小,又会影响任务的完成,所以领导班子的规模应该既能工作又能维持领导班子凝聚力,不要有很多替补队员。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支领导班子成员仅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4名成员组成。研究还发现,规模大影响很大同性别有关[3]。由单一性别组成的领导班子,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小;性别混合的领导班子,规模越大,凝聚力也越大。五是领导班子的领导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对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有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曾经做了一个领导方式及心理效果的实验[4],他将领导方式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实验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比其他两种更能提高凝聚力。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中,群体成员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领导者不在场时也较少变化;在人际关系方面比较友好,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我”字用得较少;成员的满意感较高;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问题,表现出高水平的创造性;群体工作效率较高。

六是领导班子对成员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评价方式。人多数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倾向,都希望和喜欢别人特别是所在领导班子的领导和成员的重视和赞扬。如果领导班子能够满足成员的这种心理需要,成员对领导班子就有更强的趋向,凝聚力就强。

二、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的基本方法

江泽民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5]值得注意的是,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并非因为领导班子的建立而自然产生,也不是和领导班子的发展进度成正比。李宁在其编著的《凝聚力》一书中提出了增强凝聚力的八种方法:从提升老板的形象开始;给员工家的感觉;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让员工有晋升的空间;让员工有共同愿景;以领导班子精神凝聚人心;为品牌而战;提升企业形象,聚合社会资源。[6]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是确立共同的愿景。愿景是领导班子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它就像灯塔一样,始终为领导班子指明前进的方向,指导着领导班子的经营策略、产品技术、薪酬体系等所有细节,是领导班子的灵魂。共同愿景契合了员工内心真正的愿望时,将会产生出一种非常强大的驱动力,推动着员工为共同愿景的实现而努力奋斗。领导班子在具体建立共同愿景时,可以根据各个组织自身的特点,包括组织目前的基础、所在行业、成员状况、规模大小等因素设计出有效的策略。美国惠普公司的愿景是“你就是公司”。该公司不但以其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百家大公司行列,更以其对人的尊重与信任的企业价值观而闻名于世。作为大公司,惠普对员工有着极强的凝聚力。有人在惠普公司的一家工厂参观,见有位工人在车间作业时,热得满头大汗,便问他:“为什么电扇不朝人吹而朝着机械吹?”这位工人回答说:机械要保持清洁,避免落上灰尘而被损坏,所以要朝机械吹。一件小小的事例显示了员工已经与公司心心相印。

二是营造领导班子家的感觉。领导班子不仅要给予成员物质上的激励,还要给予员工精神上的激励。领导班子的管理者尊重队员,给队员一个家的感觉,让队员把领导班子当成自己的家,所有的事情都是家务事一般,自然就凝聚了员工的人心。IBM公司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规模隆重的庆功会,对公司3%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进行表彰,被称为“金环庆典”。通过庆典活动,让对企业有功的人员亲身感受到企业高层主管对他们工作、学习、家庭及个人发展的关心,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三是满足成员的物质需求。成员在领导班子中工作,获得必要的物质满足是最基本的需求,高薪不是留人的最重要手段,但却是最基本的手段。领导班子在发挥薪酬福利的激励作用时,要注意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利用好福利政策以激励员工。日本三菱公司被认为是日本领导班子经营的典范,其领导班子思想的核心是终身雇佣制。三菱的“终身雇佣制”实行的非常彻底和坚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其它公司纷纷采取减员、降低工资标准等措施以自保,三菱却坚持不裁减一名员工。三菱商事社长田部文一郎发表讲话说:“诸君与三菱在战后困难时期携手共渡,为公司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竭尽了全力。今天公司应当知恩图报,决不能把大家当作包袱甩掉!”这番表态不但安抚了员工,而且使员工的凝聚力空前强大。

四是提供队员发展的空间。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体现自我价值,并且得到社会的承认。调查显示,高薪并不是最好的留人策略,员工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最希望在领导班子里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以事业留人是最有效的留人策略,也是很有效的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的方法。

五是塑造领导者的形象。古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又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领导者品德高尚、才能突出、知识渊博、感情真挚,拥有较强的影响力,他就会成为下属、群众行为的标杆,从而形成关系和谐、团结友爱、群策群力、斗志旺盛的战斗集体。对此,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群体就像一个需要“箍”的水桶,有了“箍”,各部分才能聚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群体的预期目标。松下所说的“箍”,就是领导影响力。六是聚合社会资源。领导班子不仅要提升内部员工的凝聚力,还要提升领导班子在社会上的凝聚力,良好的领导班子形象能聚合社会资源,增强领导班子的竞争力。领导班子要在承担社会义务,提高危机处理能力、诚实守信等方面下功夫。2002年3月,农夫山泉公司启动“阳光工程”,继续推出“买一瓶水,捐一分钱”活动,以支持贫困地区的体育教育事业。公司每销售一瓶水,该公司就代表消费者捐出一分钱用于“阳光工程”,然后汇集所有的钱统一购臵基础体育器材捐赠给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农夫山泉公司把产品促销、品牌宣传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获得了大量新闻报道和社会好评,很好地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影响机关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易建设 来源:中直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8日 点击数: 382

机关干部是社会公认的一批优秀分子,理应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据调查,当前机关干部思想状况,与党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有这么几个因素影响了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一是体制不顺。当前机关体制的不顺,是障碍机关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是机构臃肿。近些年来,过几年要搞一次机构改革,可每一次的改革结果都不尽人意,机构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年年有新机构产生,年年有机构升格。机构越来越多,规格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其二是队伍庞大。每次机构改革以后,各单位都想尽理由申请增编,不解的是总能得到批准,其结果是越简干部越多。据笔者所在单位来看,2002年以前只有10个编制,现在15个编制,增长50%;其三是官多兵少。许多单位官比兵多,而一旦当官后就不做具体工作,只动嘴不动手,其结果是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忙闲不均;其四是职能交叉。比如基层单位反映比较强烈的多头布臵机关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纪委、组织部、宣传部、讲师团等几家年初都有布臵,且内容、时间等要求各不相同。还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食品药品监管局、质监局、工商局、食品办等多家单位职能交叉,操作中谁都想管宽一点,弄得基层单位束手无策,不知听谁的好;其五是干部交流难。一个机关干部如果没有背景,干工作又兢兢业业、老老实实、默默无闻,不善于拉关系、找门子,即使他很有才华,也很难被发现重用,可能就会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

二是目标不明。机关干部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恐怕很少有人提及,更没有多少人去深入研究。据分析,近些年,绝大多数新进机关的年轻人,并没有把机关工作当作一份事业去做。有的认为机关是保险箱。他们认为一进机关工作就终身进了保险箱,工作轻闲,水旱无忧;有的是为了当官掌权。这些同志本事不大,“官”念十足,觉得在机关里工作,不久就可以弄个科长处长干干,运气好的话可以掌握一定的权力;有的是没有办法而为之。自己创业太难人,打工太苦,只有考个公务员干干。在对近几年考进机关工作的年轻人调查分析就不难发现,他们当中不乏一些全日制大学毕业、有志向的大学生,但大多数是在外面闯了几年没成功。或者是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获得的大学文凭,专业知识不怎么样,也只有到机关来混日子。他们进机关的目标不明,自己也不清楚到机关做些什么事。因此,他们进机关后,事业心、责任感无从谈起。整天只满足于看看报、上上网,领导要我干啥就干啥,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工作。有的甚至眼睛盯着的是哪个提了科长,哪个又提了处长,对人事问题十分敏感。不与人比较工作成绩,而是攀比级别,某某与我是同学,差不多时间进机关,甚至我提副科时,他还是办事员,而今他提副处级都几年了,我还在科长的位臵上徘徊。没有真正摆正做事、做人、做官的位臵。个别人认为做不做官无所谓,利用自己的职位发点小财最好。眼里盯的是哪个单位福利好,哪个位臵油水多,千万百计找关系换单位,或者是要求换岗。在这些人心目中没有一个在机关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目标,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何而来呢?

三是言路不畅。在机关干部中,言路不畅是影响机关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另一重要原因。原因有三:其一是人微言轻的等级观念限制了机关干部的创造性。机关等级森严,人分三六九等是普遍现象,许多年轻人虽然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思路开阔,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却因年纪轻,无一官半职,其观点往往不会被领导所接受与重视,有时根本就没有机会发表出来。久而久之,经过几年、几十年的磨炼,再有思想的年轻人也会磨得圆滑,无棱无角,有见解、有观点也不会发表了。一旦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他依然会照葫芦画瓢,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于是,无职无权的年轻人因人微言轻而永无发言之日。其二是唯我独尊的“一把手政治”压制了机关干部的创造性。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君贵民轻”的“一把手政治”遗风仍在当今政界流行。一个单位也好,一个部门也好,什么大小事大多是“一把手”说了算,许多“一把手”认为在我管辖的范围来,就是我的自留田,只能是唯我独尊,大小事只能是我说了算,普通百姓、一般干部,乃至其他班子成员,根本就无说话的地方,就是说了也是白说,让你说只是走走过场。在这种君主式的专制领导下,其他机关干部还有什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言。其三是言听计从的盲目服从淡化了机关干部的创造性。一些年轻人刚进机关时,或许还有些豪情壮志,一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后,发现不是理想中的那么简单,自己人微言轻说话无人听,领导的唯我独尊又无处可说。于是,一些人只好无奈地转变观念,对上级、对领导言听计从,哪怕自己对某些事情的观点是千真万确的,也只能深埋在心里,原有的一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淡化,变成了一个人云亦云、唯唯诺诺,唯领导马首是瞻的跟屁虫。

针对上述一些严重影响机关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现象,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并强调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我们要针对如行政机构重复设臵,行政人员队伍庞大,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等弊端。用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对政治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该撤的撤,该并的并,暂时不能撤并的,就用冬眠的方法,人员只出不进,慢慢自然消化。建立干部队伍优胜劣汰机制,打破机关干部的铁饭碗,疏通机关干部出口的通道。从而调动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优化机关干部队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虽然近些年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各地都实行了“逢进必考”的原则,择优考录了一大批优秀的机关干部。这些新进队伍的优秀青年人,给机关干部队伍带来了活力。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人进来后,在旧的管理体制和旧的机关运行模式的磨炼下,不要几年,就会磨炼得锐气顿减,无棱无角。因此,我们要在改革政治体制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优化机关干部队伍。一要坚持逢进必考的大原则,增加考察试用的环节,对新进人员经过半年或一年的试用,不适应的淘汰。二要对机关干部进行淡化“官”念、增强事业心的教育。机关干部事业上的成功,不仅仅要看他做了多大的官,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多少事,成功了多少事。三要健全机关干部的考评机制。大力宣传表彰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做事、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同志,提拔重用他们。把那些不做事、专事投机钻营的人淘汰出机关干部队伍。

三是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我党近9年的实践证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动、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继续发扬我党重视民主、发扬民主的优良传统,改变“一把手政治”的现象,让机关言路不畅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像湖南省委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时开展的以“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献计献策活动,为我们各级党政机关的民主建设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许多省内外、党内外的干部群众为湖南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可借鉴的好建议与好意见。这充分说明,机关干部也好,普通群众也好,心里还是想着大事的,只要给他机会,他就会献上他的心声。因此,在机关更应该广开言路,让每一个人都有说话、发言的机会。作为领导来讲,只要你说得对的,对工作有利的,就吸收、就采纳。那样,我们的机关一定会成为一个思想活跃、工作务实、卓有成效的机关。每一名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5.努力学会生存能力作文 篇五

我带着困惑往前飞。飞到一个教室的窗外。老师正在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卑鄙的人,为了个人的私立奔波,追逐,竞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只要有利可图,他就感到快乐。卑鄙的人胸无大志,生活腐朽堕落,荒淫无度,花天酒地,以追求最大感官刺激为乐,为世人所不齿。

而高尚的人,凭着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深刻理解,超越时代和社会,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始终不渝的追求理想和真理,忘我奋斗,默默奉献,以给大多数人快乐而快乐,从不言苦。”

原来生活是需要高尚的快乐。我继续往前飞,飞到了苏联,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打得正激烈的一天,朱可夫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德军伞兵已在苏军指挥部不到100米处降落,人数很少的苏军指挥部顿时一片混乱。正在地图上沉思的朱可夫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头都没抬,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给我拿只冲锋枪来。”主帅的神情和勇气使苏军士气大增,上下一心共同歼灭了这股伞兵。看到朱可夫,我明白了生存能力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猛的抗争精神,要有勇气和胆识。

我带着高尚的快乐和勇气继续往前飞,听到了马克思正在演讲“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你希望别人怎对待你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我明白了生存能力需要信任。

6.提升您生存能力的秘笈 篇六

98.做老二,不做老大——老大没当好,容易变成老三老四。

99.做人要中规中矩——目的是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100.用“物质利”换取“人情利”——“物质利”是一时的,“人情利”是长远的。

101.不要独想荣耀——今天独享荣耀,明天可能就可能独吞苦果。

102.找一位“衣食父母”——那个人可减少你摸索的时间。

103.找一位对手来跟——跟住他,最终超越他。

104.用耐心把冷板凳坐热——冷板凳都坐过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105.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别人的成功模式可成为一种指引,让你有方向可循。

106.偷偷地把自己当成老板或主管——逐渐培养自己当老板或主管的能力。

107.不要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问问自己: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吗?

108.让自己尽快成为本行的专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09.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想法——怀才不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

110.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

111.不要为失败找借口——应该直面失败,并迅速找出失败的原因。

112.巧用[致命的吸引力]——男人温柔,女人撒娇。

113.正视你的弱点,躲避别人的陷井——光明正大,脚踏实地,不痴心妄想,便可避免踏入陷阱。

114.了解中国人的处世风格——重视人情,表里不一,形式主义。

115.善用[见面三分情]的中国人心理——你尊重对方,对方也会尊重你。

116.多赞美别人——不用花钱,又可使人快乐,何乐而不为。

117.尊重别人的[领土范围]——别因为疏忽而引起不心要的麻烦。

118.勿轻易吐露你的失意——以免被人认为软弱无能。

119.人际关系是:有(舍)才有(得)——主动出击,先去满足对方的自我。

120.别忽略(面子问题)——不给面子的行为最易引起是非。

121.你要小心应对的几种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好人。

122.你态度要有所保留的几种人——完全信任,你便会受到伤害。

123.妥善自理和(小人)的关系——不依附小人,也不得罪小人。

124.最好不要挡人财路——与其挡人财路,不如自己另辟财路。

125.以低姿态化解别人的嫉妒——嫉妒是一把烈火,会毁灭一个人。

126.做人做事不必面面俱到——因为总有人会不满意你。

127.认识并运用人性中的自私——不必在意别人的自私,应好好应对这些自私。

128.顺着毛摸,他就听你的——脾气再大,城府再深,主观再强的人也吃不消这招。

129.以积极的作为推动(否极泰来)——保持存在,发挥耐心,累稷能力。

130.以戒慎的心情延缓(盛极而衰)的时间——很多失败都是在盛时种下的。

131.所有的困苦都是有用意的——这是老天爷在磨练你,为了把重任交给你。

132.毛遂自荐,好处多多——让别人看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

133.千万别入错行——人情有牵绊,恩怨的纠葛,转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呀。

134.别轻易转行——转行的风险很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为之。

135.不只为了糊口,还要有抱负——你要想:在这个行业中,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136.不要独享荣耀——独享荣耀,有天就会独吞苦果。

13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的真心成意会在对方的感动中激起你的同情和不忍。

138.时到花便开——你只要努力就对了,什幺时候花才盛开那是老天爷的事。

7.基本生存能力 篇七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状况的重要尺度, 是增强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已逐渐成为该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中国十八大的召开,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再一次被重点提上议程讨论。2011年, 我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4%, 比上年提高近0.2个百分点。单看增长幅度, 0.2个百分点不算小, 但要看到, 2011年各省市创新能力参差不齐, 江苏省是2.2%, 上海、北京等已经超过3%, 河北省只有0.82%, 连全国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 更不用说与国外进行对比。根据世界经合组织的统计, 这一指标的世界各国平均水平是2%, 在一些发达国家, 如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早在1994年就超过2%。因此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值, 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共同的目标。

截至2011年年底, 我国能达到国际水平的省市为6个, 占19.35%。因此研究制约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变得至关重要。目前,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运用模糊数学、SPA联系函数、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HP) 、神经网络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评价和DEA等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例如, 巴吾尔江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得出创新综合排名, 最终引入到新疆地区的发展中;童纪新等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区域科技创新效率, 并对江苏省进行实证研究;王亚伟等对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改进后应用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中, 全方位评估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

国内外学者广泛将Cox比例风险模型应用于临床医学等领域, 如Thomas D.Cook研究未加审定的事件;Kyriaki kitikidou利用生存分析研究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生存分析是将事件的结果 (终点事件) 和出现这一结果所经历的时间 (即生存时间) 结合起来研究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在研究期间结束时某些个体上还没有发生所观测的含有这些事件的数据称为删失数据, 而且生存分析所提供的生存函数能够反映研究事件在每一时点的生存率, 能够得到其他传统统计方法无法得到的动态数据。

二、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1998~2011年的全国数据。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研究时间从1998年开始, 因为各省市R&D经费支出官方数据是从1998年开始有的。国际上通常以2%作为创新水平的标志, 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的省份仅有6个, 所以选取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5%, 这一点大致符合中国创新实力。原始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指标体系构建按2011年GDP排名顺序。本文共选取全国31个省市, 对中国创新实力进行综合评价, 找到与创新水平紧密相关的发展因素。

(一)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以往文献资料, 从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出发, 通过筛选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 主要从科技产出、科技投入和科技项目三个方面来衡量区域创新水平, 具体指标构成如图1所示。

(二) 指标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阶段;生产研发阶段;研发成果的产出阶段;最终成果的使用管理阶段。资源投入是基础, 研发是过程, 成果产出是结果, 而实践使用是最终目的。要想把握研发过程全局, 需从整体上了解各指标要素。

1. 科技产出

产出能力作为结果指标体系, 反映了整体研发成果, 也是研发的最终目的, 同时还是衡量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 产出成果直接表现了创新过程是否成功。本文选取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比重三个指标来综合反映创新水平的高低。

2. 科技资源

企业的生产发展, 学校的正常运转等都是建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上, 新的创新成果的出现同样需要具备这三大要素。R&D人员、R&D经费、R&D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普经费筹资额等是支撑科研创新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先前文献资料, 本文选取上述四个指标, 作为创新过程中的基础准备条件。

3. 科技项目

研发项目承载着投入与产出, 关系到投入是否得到合理、有效地应用, 同时也关系到最终产出成果及其新产品的应用。研发项目成功率越高, 投入生产应用的产品成果越多, 表明此地区的创新能力较强。本文选取高等院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和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四个指标加以反映。

三、Cox分析及应用

(一) 模型设计

生存分析的目的主要用于估计生存函数, 但由于生存分析的数据包含部分截尾数据, 用一般的回顾分析来研究协变量对生存函数S (t, X) 的影响是不适用的。Cox回归分析法用于分析多个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作用与比较。本文研究事件就是R&D经费之出占GDP比例是否超过1.5%, 到调查截止时仍未达到这个水平的省份称为删失数据。本文定义是否到达1.5%为生存状态变量, 观察期内达到即为生存, 标记为1;未达到定义为0, 表示观察期末仍未达到或出现观察期间失访情况的数据。

注:a表示中位数生存时间为14∶00。

本文将生存时间定义为1998年开始到R&D占GDP比例达到1.5%所经历的时间。为了进一步确定哪些因素对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利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创新率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 试图考察产出能力、研发能力和潜在投入能力是否对创新效率有显著意义。本模型公式为

分别对各省市创新效率与三项指标进行单变量检验, 利用Wald统计量来评价模型的显著性。利用相对危险度Exp (B) 和回归系数B来考察各因素的作用。Exp (B) 表示各因素取值状态每变化一个单位, 创新效率h (t) 变化的百分比。回归系数的取值正负表示上述变化的方向。

(二) 结果分析

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生存分析, 采用寿命表法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全国创新效率达到1.5%的平均时间大致为9年, 这个时间的得出依据的是过去对影响创新效率的指标的投入。河北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 截至2015年河北省的R&D占GDP比例要达到1.6%。从上述数据中分析, 这个目标有点不切实际, 但并不是不能达到的。利用Cox回归模型可以找出影响这个比例的关键因素, 只要找准关键点, 就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河北省的创新效率。

(三) Cox回归模型分析

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大部分都是右删失数据, 它们的生存时间都是未知的, 所以很难对生存时间作一个具体的假设, 因此, 选用的是Cox模型。Cox模型是生存分析中应用较广的一种半参数模型, 它具有的数据优势和处理多因素协变量的功能, 最大的特点是只对协变量作参数化假设, 对生存时间函数不作具体假设。

实证结果分析如表2。

通过显著性对系数向量B进行检测, 若显著性小于0.05, 说明该系数显著, 则其对应的变量将被保留, 否则将被删除。上述表格中, 被保留的协变量为X2、X5、X7和X11, 对剩余变量采用“Enter”进入法逐步进行Cox回归计算, 最终选定六个变量测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 分别为X2、X3、X5、X7、X8和X11, 即发明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比重、R&D经费投入强度、科普经费筹资额、各地区高等院校R&D课题数和各地区研发机构R&D课题数。由于指标选择上存在缺陷, 且计算方法的误差, 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此, 最终选定四个变量作为最显著协变量, 下面对各协变量进行解释。

1. 发明专利申请数

发明专利是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技术方案, 是从未出现过的产品。可想而知, 该地区发明专利越多, 则科技创新能力就越强。专利共分为三种, 分别为发明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型, 这三类中发明专利是直接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2011年河北省发明专利申请数为4651件, 全国申请数位于前三名的为江苏省、广东省和北京市, 这与县市发展情况基本一致。河北省与邻近几个省份相比, 河南、陕西等都比其申请量多, 这说明河北省在发明专利的开发申请中远远落后, 加大发明专利的开发和申请应该成为河北省发展的重点方向。

2. 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比重

协变量回归系数B为正, 说明这一变量为危险因素, 即对创新实力提高有重大影响的因素。Exp (B) =1.246, 表明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 该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会提升24.6%。因此, 对于河北省来说, 在关注发明专利开发的同时, 不能忽略其他两种专利的研究, 既保证专利总量的增加, 又加大发明专利的比重, 这样才能使河北省实现双赢。

3. R&D经费投入强度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的回归系数为正值, 说明这一变量是风险因素, 即促使科技创新能力突变量变达到质变的关键因素。R&D经费投入强度包含两部分, 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GDP总值, 要想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 不仅要注重两者总值的增加, 还要关注GDP内部如何分配, 加大R&D经费内部支出, 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4. 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数

在科技创新项目指标中, 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数之所以成为关键, 取决于研发机构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依据各自地区和当前世界发展趋势, 研发机构专门研究一些前端课题项目, 确保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截至2011年年底, 河北省研发机构共544个, 总数排全国倒数第四, 这与其实际发展水平严重不协调, 以后河北省应加强对研发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既要实现量的提高, 又要保证质的增长, 将研发机构的重要性挖掘出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研究得到对省市创新能力其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 此研究结果可以给各省市提供借鉴, 找准重点、抓住关键, 避免盲目投资, 将资金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各级政府应从上述这几项关键指标入手,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生存分析法的应用, 既消除了变量间的差异化, 而且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化。如果再选取更多的指标体系、更多省份, 相信这个研究结果会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李双成, 柴亮, 张宏伟.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J].经济与管理, 2009 (12) .

[2]巴吾尔江, 董彦斌, 孙慧, 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06) .

[3]童纪新, 陈继兴, 蔡元成.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05) .

[4]王亚伟, 韩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07) .

[5]Thomas D.Cook, PhD.Adjusting Survival Analysis for the Presence of Unadjudicated Study Events[J].Elsevier Science, 2000.

[6]Kyriaki kitikidou.Applying survival analysis for assessment of forests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1 (01) .

[7]Philipp Egli, Bernhard Schrnid.The analysis of complex leaf survival data[J].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 2001.

[8]李正辉, 徐维.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 2011 (02) .

[9]余翠玲, 毕新华, 齐晓云.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企业信息技术采纳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10) .

[10]吴晓琪.基于生存分析法的失业持续期影响因素研究[J].江淮论坛, 2008 (06) .

[11]王启华.生存数据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8.鸿海: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篇八

和所有累积了第一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但是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创业的前几年,郭台铭都在问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靠着第一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十大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第一批生意。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又一批资本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就慷慨地大笔资金送员工到海外学习。鸿海前十年的创业,完全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和广大的国内中小企业一样,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无法拿到银行的信贷,仅仅依靠着小额资本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除了吃苦耐劳精神和强大的专注力,郭台铭还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又变为对行业趋势的判断能力。

在管理工厂的同时,郭台铭和所有重要的客户交朋友,了解这些人的想法,掌握一线厂商全球it行业的沿革趋勢,甚至,他还深入了解客户公司管理。

1983年,鸿海就利用日本的进口设备,开发完成第一批连接器,正式进入pc领域,鸿海进入每年20%成长的稳定期。再过五年,鸿海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1000名员工、2.5亿元收入的企业。

郭台铭没有放慢脚步,他观察到大陆的投资机会,开始大举进军,利用深圳的土地、人力资源,设下鸿海日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接下里的十年,鸿海大产能、低成本、高技术的竞争力,陆续从lg集团抢走苹果订单,成为思科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拿下索尼play station游戏机订单,英特尔奔腾四连接器订单。不可思议的是,2003年,鸿海还同时拿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订单。

在手机和tft-lcd领域,鸿海远不是一个先进入者。

早在1999年,各大厂商已经“为手机狂”时,郭台铭认为手机制造成本过高,一直按兵不动。

一直等到手机价格足够为大众接受时,郭台铭拿下国际前列数家手机厂商的巨量订单。两年过后,富士康国际从鸿海集团单独分离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同样,在手机毛利往下走时,鸿海开始向tft-lc和纳米技术进军,一举投入200多亿元,又从最后的进入者改头换面进入第一阵营。

郭台铭下一步又在想什么?他的下个行业布局又渐次展开,这几年,鸿海宣布投入1000万美元设立上海安心购,重启it渠道扩张计划。

此前,鸿海通过旗下广宇转投资赛博数码布局内地零售渠道市场,目前已成长为内地三大3c产品零售商之一。在去年底内部高级主管会议上,郭台铭强调,“2009年将全力抢攻内地it渠道市场”。也在今年,郭台铭投资1亿元台币与讯联共同成立康联生医科技公司,突然切入生物科技。还有一款未来的秘密武器--纳米技术,郭台铭在透露,纳米技术第一个商品化产品花了将近10年的研究时间,将会在很短时间内公布。

上一篇:幼儿园传染病督导小结下一篇:英语口译复习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