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2024-06-24

《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共8篇)

1.《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篇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随班就读教学计划华国栋

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来源:教科所 2007-5-6 浏览:2502

华国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8)李泽慧(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19)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随班就读教学质量不高的困惑,指出随班就读中个别化教学的不足,分析了差异教学与随班就读的必然联系,从随班就读教学理念、策略、方法的角度,提出实施差异教学,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差异教学

随班就读

教学质量

自1986年我国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实验工作以来,这种残疾儿童到普通班级就读的教育安置形式,已经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主体形式。目前我国在校残疾学生中,有63.13%的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1]不仅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还有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儿童等也在普通学校学习。随班就读这种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我国残疾儿童入学率,而且也顺应了国际上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国内也有学者译为“全纳教育”)的潮流。二十年来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反映在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不高,有一部分特殊儿童并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特殊教育。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曾分析有以下原因:1.教育理念的落后;2.随班就读的师资质量没有保证;3.普通班级班额过大;4.随班就读的支持体系不完善等等。[2]本文将从另外一个视角——随班就读教学的理念、策略、方法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如何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

在随班就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长期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一直倡导实施个别化教学。在随班就读工作开展后,也同样强调要对随读生实施个别化教学,甚至在教育部文件中明文规定要为随读生“制订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3]但我们在随班就读学校调查时,看到的个别教学计划往往是不能让人满意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制定个别教学计划不够科学

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前提是对学生有全面科学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能恰当地为学生制定适合他的长短期目标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在国外个别教学计划的制订,一般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中不仅有教师、校长,还有相应的专家、治疗师,以及家长等方方面面的人员。而这在我国目前状况下难以做到。我国的随读生往往是到医院做相应的测量和诊断,这种测量和诊断只是单纯的医学诊断,并不能提出教育建议。教师对随读生的了解也比较肤浅,因此制定的个别教学计划,往往对随读生的描述基本相似,采取的教育教学措施也大体雷同,使得个别教学计划缺少针对性。并且由于对残疾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因而所制定的个别教学计划往往是大而空,不仅教学目标难以检查评估,教育教学措施也不具体,难以落实。

1.2个别化教学在实施中和班集体教学难以对接

从教学计划的实施来看,个别教学计划和实际的班集体教学难以对接。在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并不是也不可能按个别教学计划对随读生进行教学,否则随读生就难以融合到班集体学校中。以往为随读生制订的个别教学计划是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是多方面的,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等等,要将教育目标分解到各学科、各学段、各单元去落实,必然难以具体。个别教学计划着眼于学生的个别需要,而对随读生和普通学生的共性,以及对随读生个别化教学和普通班教学的融合问题关注较少。而且由于我国普通班级班额大,在班集体教学中照顾差异本来就有难度,又缺少对随读生必要的支持(国外往往有教学辅助人员或支持人员),在某种程度上,为随读生制订并执行个别教学计划,往往成为教师的一个沉重负担。其实这些问题,并非只有我国存在,一些倡导“个别化教学”的国家也对个别化教学进行了反思,如美国学者Carol Ann Tomlinson在她的著作中就提到“这种个别化教学的做法存在两点不足。(1)我们很难为全班三十多名学生各设定一套不同的教学方案。当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阅读任务时,教师不用多久的时间便会感到身心疲惫。(2)为了适应每名学生精确的准备水平,完整的教学过程会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因而导致学习缺少系统。”[4]这些学者在评价个别化教学的利弊时,也感到个别化教学方案和实际班集体教学难以对接。

1.3 随班就读教师制定个别教学计划能力不足

制定个别教学计划,要求制定人具有一定的测量和诊断评估水平,具有课程目标内容设计的能力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能力。我国目前的普通学校教师或随班就读老师,多数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这样,由于制定个别教学计划问题、个别教学计划的实施问题以及制定者自身的能力问题,使得在随班就读中实施个别化教学,困难重重,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难以实现。

差异教学的概念及与个别化教学的区别和联系

2.1差异教学的概念

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普通班的教学“一刀切”的模式,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多种类型人才,也不利于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笔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差异教学”的主张。差异教学即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强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辨证地统一起来。不仅要关注个体间的差异,也要关注个体内的差异,扬优补缺,以促进学生发展。差异教学的本质是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匹配,并促进学生向优势的学习方式转化,最终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限度发展。

2.2 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有相同之处。如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但它们也有本质方面的不同。“个别”的问题反映在群体中就是“差异”。用“差异教学”提法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强调我们的着眼点是群体,强调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强调在集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积极健康个性。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重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正如赵小红等在《个别化教学与差异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一文中提到的,(1)个别化教学立足于个体考虑问题,这与西方个人之上、追求个性教育的观点一致;差异教学立足于群体考虑问题,因为“个别”在群体中体现为“差异”,这与我们追求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并倡导集体主义精神一致,这也适合我国班额较大的国情。(2)个别化教学强调教学的个别化,要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符合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教学则要求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要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既考虑学生的共性,又考虑个性;(3)个别化教学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差异教学则重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在班集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4)个别化教学一般主要从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考虑教学;差异教学则强调从大教育观角度,从课堂内外等方面整体考虑教学。[5] 差异教学和随班就读的必然联系

3.1 差异教学适合随班就读教学形式

3.1.1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是同一个有差异的群体

我国实施的随班就读,是指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级的课堂,与健全学生同班上课。对随班就读的学生,在原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教基[1994]16号)中曾明确规定:“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对象,主要是指视力(包括盲和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轻度,有条件 助学校可以包括中度)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也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7]也就是说,鉴于我国目前普通教育的现状和条件,我国目前不是所有残疾孩子都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随班就读只能接收其中一部分,在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下能适应普通教学的残疾儿童少年。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有着更多的共性。因为残疾儿童首先是儿童,他和同龄的普通儿童有许多相同地方,无论在学习目标、认知准备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如对所有特殊儿童来说,都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热爱祖国,都应该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都应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分享、学会创造等。一个班级如果没有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这个班级的学生在共性之外,依然有个性上的差异。有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扩大了普通班级学生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是不能在班集体教学中兼顾。以往在随班就读中强调个别化教学,可能是过多地重视了特殊儿童的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儿童共性的一面。特殊儿童在学习上他们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如视障儿童学习时要借助盲文或助视设备,听障儿童学习、沟通时要借助唇读、手语、板书等,但他们学习的动机愿望、智力的水平,这些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他们并不一定比普通学生逊色,甚至还有他们自己的学习优势,即使智障学生在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社会适应等方面同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那些轻度智障的随读生来说,在小学学习阶段,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只要给予必要的支持,他们还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学习标准。

3.1.2在随班就读教学中,差异教学的设计比个别化教学设计相对也容易操作

因为有班级共同学习目标、内容做基础,而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由许多专家、教师,针对某一年龄段学生特点,经过反复研究制订的,并通过课标、教材呈现出来,我们只需要针对随读生的特殊需要,在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过程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并通过并列式教学计划[8]体现出来,以便在教学中兼顾普通生和随读生的不同需要,并让普通生和随读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而个别化教学虽然并不拘泥于一对一的教学,但是个别化教学的基础,是每个人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在设计集体学习时要将各个不同个别教学方案进行整合,那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对于智障程度较重和多重残疾儿童,这种个别化教学还是必需的。然而这种个别化教学不一定要在班集体(尤其大班额)教学中完成,可以利用资源教室和其他学习时间进行。因此,“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就与随班就读契合紧密,适应了随班就读教学形式和要求。

3.2 差异教学是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

融合教育是以公平和平等为伦理哲学基础的。教育平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具有相等的机会,接收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收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而各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教育必然要求实施差异教学。真正的平等不是对人人同样要求,人人享有同样的学习条件和结果,而应是尊重差异,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人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9]

融合教育强调学校要容纳有不同需要的有差异的所有学生,又强调给全体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接受有效的教育。这就必然要求在教学中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实施差异教学,在集体活动中让每个人得到很好发展。差异教学是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随班就读虽然还没有完全达到融合教育的要求,但是它具有了融合教育的外在形式,可以看作是融合教育的雏形。随班就读的发展方向是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如果能让随读生参与到班集体学习中且能接受符合其能力的教育,也必然要求实施差异教学。

4.差异教学在随班就读中的实施

4.1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全面测查了解

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全面测查和了解,但这和个别化教学中对学生的测查了解,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对随读残疾学生而言,不仅要了解他的残疾情况,还要了解因为残疾而带来的学习方式、特点的变化,与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既要了解他的个人特点,也要了解他和其他同学的差异,他的不足和他的优势,还应了解他和其他同学可以共同学习的知识内容等,为差异教学的设计提供基础。

4.2差异教学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可选择性,并为随读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差异教学的设计,首先体现在教学的目标、课程和教学计划的安排之上。为了实施差异教学,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学目标显然不能是大一统的,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但照顾差异并不是消极迁就,目标要对不同的学生都能构成挑战。课程也应是灵活、可选择的,必修课程是保证共同的基本素质的要求,随读生一般都应学习,包括体育等课程,都不应随便取消。而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应有更多的开放性和可选择性,以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随读的残疾学生也可利用这些课程时间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或学习一些职业技术课程等。学校应建立课程资源中心或资源教室,为随读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在制定班集体教学计划时,可以采用并列式计划(有的国家也称为分化式课程表)或插入式计划,在设计全班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时,如果针对随读生在共性之外有特殊的考虑,可在计划中并列列出(或插入),并且通过教学设计兼顾普通生和随读生的需要,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过程。

为了使随读生和普通生有比较接近的学习起点,教师在教学前可组织同学合作帮助,使随读生也达到学习新知识的认识准备水平,使随读生和普通生学习共同点增多,从而更有利于课堂学习行为的融合。必要时针对随读生的情况,可以对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学习进度等方面做必要的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保证全体学生学习基本内容时,设计开放可选择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有共同之处,又可以有不同层次和类型,把同质分层学习和异质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开发利用。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策略,如有的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学习概念,而有的学生则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学习;有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有的学生要借助电子放大器学习等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4.3随班就读中的差异教学仍需要个别教学的补充

当然,因为差异教学是立足班集体的教学,对于有特殊需要的随读生来说,尽管他们也以班集体学习为主,但还应在班集体教学以外,进行针对其特殊需要的补充教学或训练,如:“语言训练”、“视觉功能训练”、“感知技能训练”等等,而进行这些教学和训练,需要为每个随读生制订个别化教学方案。但我们建议这些个别化教学方案,应以专项为主,从而能够制订得具体、可操作,真正发挥个别化教学方案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http:// 2 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3(2):65 3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教基[1994]16号).特殊教育文件汇编,江苏省教育厅编印,1998 4 Carol Ann Tomlinson[美]著.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刘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 5 赵小红,华国栋.个别化教学与差异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中国特殊教育,2006,6:40-45 6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教基[1994]16号).特殊教育文件汇编,江苏省教育厅编印,199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8 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76-81 9 华国栋.差异教学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必然要求.2004/2005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137-139

2.《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篇二

一、进行前测,积极了解差异

很明显,尊重差异首先要了解差异。了解差异在阅读课中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我们的阅读课中,有的老师倾向于照顾学困生,把教学起点定得很低,甚至是“零起点”,把已经懂的当成不懂的,教学过程一板一眼;有的老师倾向于满足优等生,把教学起点定得很高,把不懂的当成懂的,“深入深出”,大部分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教学的起点无论是低还是高,其实教学损耗都非常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探明学生的“前知识”“前理解”,对教师搞好教学,尤其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应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怎样去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呢?一般来说,大部分老师凭经验,凭直觉。但是,有时候经验和直觉并不可靠。更重要的是,我们凭经验对学习起点的判断是笼统的、模糊的,是做不到个别化的。那怎么办呢?

在我们的实践中,“前测”成了我们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重要策略。

笔者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我是什么》,因这篇文章富有童趣,认读的汉字很难,量很大,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能高效地利用课堂的时间,设计了如下预习单:

在上课前,我们仔细地分析了预习单,发现全班36个学生,15个学生认为“灌溉”比较难读,有13个学生认为“雹子”难读,12个学生认为“暴躁”难读……这节课的第一环节是“集中识字”,老老实实逐个认读词语。但认读的顺序变了,我们是按从难到易的顺序排列的,并且在幻灯片上,每一个词语后面写着认为它难读的相应的学生的名字,在个别读巩固的时候,这些孩子在课堂上被优先“请”到了。

在和孩子讨论《孔子的故事》一书的感想时,我们又用KWL表格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K(know)表示“对这个主题,我已经知道了多少”,W (what)代表的意思是“对这个主题,我还想知道什么”,L(learned)代表的意思是“我想了解的信息在书中找到答案了吗”。

孩子们填写的“KWL表格”帮助我有效地了解了孩子的阅读基础、阅读兴趣,对于哪些是他们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提升的、哪些是对他们未来发展最有价值的、哪些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清清楚楚。在课堂上,我先是让他们同质分组,让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学生一起讨论,然后再异质分组,让阅读比较深入细致的和阅读相对浅层粗略的一起讨论。

在语文教学中,前测可“测”的内容很多,例如难懂的内容、疑虑的内容、易错的内容、较陌生的内容。前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理解水平;可以了解哪些教学活动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哪些教学活动是多余的;可以知道哪些学生需要提供“补救性教学”,哪些学生需要拓展性、延伸性的教学,哪些学生需要增加课时,哪些学生可以压缩课时。

二、翻转课堂,大胆分层教学

翻转课堂是美国日渐流行的一种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是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以及练习的场所。

《翠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我们的研究团队为这篇课文做了一个15分钟的教学视频,放在实验班班级QQ空间,供学生下载,作为双休日作业。在这个教学视频中,老师讲解了教学重点——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引导理解教学难点——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之间的关系;还范读了课文,帮助孩子在朗读中了解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最后,还布置了机动的学习任务——找几张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图片。

周一早上,我们发放了一份以选择题为主、问答题为辅的“阅读练习”,惊喜地发现18位学生正确率很高,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重难点,他们自己主动说他们在看视频时还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了笔记。其余16位学生正确率不高。

课的后半部分,正确率高的18位同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当然老师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另外16位同学,老师根据练习卷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补充,出现了类似于复式班式的教学。当然,这种补课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细化。

毫无疑问,“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提供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或许这样的课堂改革更适合于理科,更适合初中生、高中生。但作为一种方向.局部的尝试未尝不可。

三、掌握“解释智慧”,努力缩小差异

“分层教学”当然是体现差异教学理念的比较好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大班”环境下,在知识密度比较高的教材体系里,“分层教学”不可能成为常态。在语文课堂里,我们的孩子还是要经常面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话题。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部分孩子越来越有优越感,他们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课堂时间,掌握了话语权,而很多孩子沦为“看客”或“旁听生”。

这时候,教师就要想办法扭转这种局面。怎么扭转?

首先,学习等待。我们总是以为机智、快速、热烈的阅读讨论是好的讨论。我们好像很怕等待,很怕那两秒、五秒的安静,以为那就是冷场。试想,如果你问的是一些有质量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孩子正常的反应就是困惑不解,不敢轻易发言。长时间思考,异质讨论,这些都需要时间,都需要老师耐心等待。等待之后,学生因为有所思考和准备,大部分孩子才敢说、能说。但是,通常我们讨论的节奏太快,快得已经没有了让孩子思考、交换意见的时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场景:老师提出问题后,就带着期盼的目光寻找举手的孩子。就那几个反应特别快的孩子,三四个人一说,问题就已经从提出走向终结——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一小部分“精英”思维训练的过程。

其次,不轻视任何浅显的意见。如果一个孩子兴冲冲地说出了他的想法,而他的老师说:“这其实不用说了,因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或者他的老师说:“这不是明摆着的吗?这还需要你说吗?”可以预见,这个孩子在以后的阅读讨论中可能就会成为沉默者。当孩子们总是以为自己该说一些出人意料、连自己也未曾想过的事情,遇到该发言的场合时,就只好一翻两瞪眼,一句话也挤不出来了。总而言之,老师们应该鼓励读者不要被“众所皆知”“理所当然”的观念束缚,只管大声说出对文本已经了解的部分,进而探索、发掘未知的领域。只有这样,那些学困生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二,老师要富有“解释智慧”。我在和学生交流中富有“解释智慧”:有时候,重复一下学生的回答;有时候,提炼一下学生的回答;有时候,把学生想表达但没表达清楚的想法替学生说出来;有时候,梳理一下学生相同、相近、相似的想法;有时候,调整一下讨沦的方向老师的“解释智慧”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特别重要,闪为能力弱的孩子发表自己想法的能力还在发展中.聆听别人看法的能力还需要多磨炼,判断别人的看法的能力还有待多练习,综合与归纳小组想法的能力要走的路还很远。总之,一个富有“解释智慧”的老师,能通过适时切中要害的点拨,让各个层次的孩子在同一讨论中都受益。

四、尝试“迷你课程”,提升小组学习的质量

杭州市天长小学20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研究差异教学,研究到后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差异教学重要的一条通道。天长小学一年级有一位丁琳老师,目前,她自发地把一年级的方桌“摆放成”一组一组的“丁字形”,六个孩子一组。她的语文课,大量的时间是在讨论合作.她是想利用差异教学的“匹配性原则”,让孩子的知识、智性、悟性、个性、感情、直觉、下意识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很好的互补。可是她的这种尝试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科的老师反映上课的效率不高。在讨论的时候,由于组内成员来自不同的层次,因而处于不同的角色地位。一般的情况是高层次学生唱“主角”,中层次学生是“配角”,低层次学生是“观众”。长此以往,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成为高层次学生的“垄断学习”形式。

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小组学习本身的错。我们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讨论技能,当然,这种技能的提升并不是老师简单地提醒所能解决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一些必要的讨论技能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迷你课程”。迷你,顾名思义,就是这个课程的时间短、教的内容也少。我们利用一段简短的时间直接教学生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讨论技巧,也就是讨论“讨论”。下面就是一个老师设计的“迷你课程”的整个过程。

(1)提出一个话题,组员围绕话题讨论。

(2)中断讨论,提出本次讨论的具体规则:①要轮流说话;②要说跟主题有关的话;③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听,不要插嘴。

(3)观察组员在讨论时是否违反规则,如违反,黄牌警告。如警告后没有改善,红牌警告,暂停讨论。

(4)讨论结束后对讨论本身进行点评。

这一次的“迷你课程”是练习“要轮流说话;要说跟主题有关的话;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听,不要插嘴”,那下一次的“迷你课程”可以练习“用多大的音量讨论”“组长怎么当”“怎么指出别人的错误”等。

3.《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篇三

关键词:有效 合作 学习 教学 效率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得以优化?怎样才能借助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让合作学习源自学生的内在需求。

(一)、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生发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有些问题依靠学生独立思考是无法解决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我首先让学生独立试做、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生长点。可面对此“难题”时,有些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这时我顺势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同学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在学生汇报板演、说理时,我又请两名同学共同到板前去完成,以便互相提醒,互相补充。可在板书横式得数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够不着,学生犯难。当时,我没有出手帮助,而是坚决让他们自己想解决办法。意想不到的感人的一幕出现:只见其中一名学生抱起另一名学生俩人合作去书写,竟解决了这又一难题。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产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这样,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可以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8个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能否用除法计算。这时候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这时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结果在订正中,学生间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课堂气氛紧张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对于此问题我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交流中表现得踊跃、主动。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其公式探究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会和什么形体体积有联系呢?”(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请拿出材料袋,按要求小组内合作操作完成。”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地发现了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一)、均衡力量

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在尊重自愿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合理搭配,组建好的各合作小组应力求力量均衡,无明显差异,这样更能体现小组间竞争的公平、公正,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合理分工

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小组内谁是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决),谁负责记录、汇报等,使小组内成员能各司其职,避免“吃大锅饭”,达到组内同学间的优势互补。组内同学担任的角色不一定固定不变,分工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变换,使每个同学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三、关注科学的合作学习指导

(一)、合作前的独立思考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合作时才能目标明确,才能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辩别,扬弃。

(二)、合作中的交流与倾听

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与否。在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层次清晰、声音适当、自信心足,而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说明自己的问题;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要交流就必须轮流说,一个学生在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并学会评价别人。

(三)、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

4.《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篇四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目标为: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自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2、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组织与培训模式,锻炼、培养一批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能够胜任小学

3、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科学课程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发展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教师科学课程教学以及实验科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

二、实验内容、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

1、实验的内容

(1)验证性实验:解读、试验、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对科学课程标准作出评价,提出修改、完善和发展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研究、试教和评价《科学》教材。理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把握《科学》教材的特征。

(2)自主探索性实验:《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组织与培训模式研究。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科学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培训模式,逐步形成能够实施并推广科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制度研究,探索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大胆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新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 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3)预计突破的难题: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是否体现了“学习有用的科学”,“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科学课程评价中如何落实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开展大班额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在科学教学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思考、探究,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科学课程的标准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科学课程实验、制作教学的有关问题。

三、实 验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实验设计)实验的主要策略

(1)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充分调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教研部门的参与力度;专题研究、重点课程研究与广大教师群众性的课改实验研究相结合。

(2)先立后破,边立边破,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分层滚动发展。加强科学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区仍然执行现行课程计划的年级的理科教学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教师参加科学课程的实验做好准备。

(3)围绕课改这一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向全社会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舆论,探索建立家长、社会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特别是要向家长、社会宣传课程的综合与整合是一种趋势,科学课程与原来的分科课程比较有一定优势,以达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认同与支持;加强实验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科学课程实施中的作用。(4)注意从基础教育制度改革的层面吸收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经验。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方式、途径,增进广大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2、实 验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校长、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学 校工作实践和课程改革实验,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要把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并支持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让学生、家长、社会坚定对科学课程的信心。(2)参加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

(3)加强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指导工作。

(4)大胆进行评价改革的探索,大力运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和基础性评价,提倡多次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科学课程实验的组织管理及具体工作

1、学校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课程实验研究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实验区科学课程研究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组织教师备课和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资料收集。

2、有关的教研、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对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要重点抓好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工作,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共同研究科学课程教育的各项工作,探索并建立符合科学课程要求的教学规范(包括备课、灵活运用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等)与教学管理制度;即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验并推广运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建立促进学生和老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3、有关实验要加强科学课程的专题研究,注意采集和积累实验资料;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逐步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相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实验学校应建立并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和校本教研、科研制度,形成以科学课程教师、教研组、教科室为基础的校本教研、科研机制。

五、科学课程实验工作的推进进程及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工作的主要内容为: 1、2009年3月~2010年2月,开展《科学》第一学年的实验工作,主要内容为:(1)开展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初步探索科学课程教育的规则和基本方法;(3)初步探索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进行探究活动(4);初步在建立适合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学制度、教研制度;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考试改革,尝试开展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 2、2013年3月~2014年2月,主要工作包括:(1)开展《科学》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探索科学课程师资的培训模式;(3)培养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4)进行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专题研究,力争建立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标准;(5)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6)完善前两阶段工作。3、2013年3月~2014年2月,主要工作包括:开展《科学》第三学年、第二学年和第一学(1)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初步建立科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3)形成有效的科学课程教学推广方式的意见;(4)研究并形成科学课程教学制度、教研制度;(5)建立科学课程实验教学、探究工作、综合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6)认真调查、总结一个周期的实验工作,完成科学课程第一周期的实验报告。

六、预计的实验成果

1、科学课程教师培训的途径、方法和培训资料;

2、《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适应性研究(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

3、改革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探究活动的各种研究论文;

5.《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今年是县教育局提出的“教育管理提升年”,我校紧紧围绕“实施有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不断尝试,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现把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

我们认为,一个学校要发展,首先要有先进的理念做引领。获得先进理念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共读根本的专业书籍。近年来,我校大兴阅读之风,在全校教师中推行“知性阅读”活动。学校统一购买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静悄悄的革命》、《56号教室的奇迹》、《构筑理想课堂》等专业书籍,每学年集中精力研读一两本。为了保障共读效果,我们采用了三点措施:一是保证共读时间,每周至少拿出一小时用作读书交流(通常放在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二是利用问题导读,对每次共读部分都拟定几个题目,让参加共读的老师带着问题去读,并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理论学习笔记上,按时上交,学校统一检查;三是由学校领导班子担任讲师,组织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梳理讲解,引领大家达成共识。

有了理论书籍的引领,提高教学质量便有了源源活水。

二、灵活的管理策略,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保障

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既要讲求民主科学,有要严格细致。我们的做法是:

1、变滞后管理为超前管理。过去的教学常规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出了问题再亡羊补牢。现在我们努力把管理工作做在前面,力求使教师在工作中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例如:教师备课把上后检查变为上前检查,检查教案与检查教材分析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备课前对新教材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科学、明晰、可测的教学目标,并依据目标设计练习题,找出每节课的“交集点”所在,确保每个教学板块都朝向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在上课时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了课上无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变单项管理为互动管理。以往的管理只是教师在学校的安排下完成任务,缺少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在组织教师听、评研究示范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理论讲座,武装教师的头脑;另一方面抓住好的典型,进行示范引领,让学校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

3、变宏观管理为细节管理。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我们注意从细处着手,从一件件小事抓起,力争抓到位。

(1)学校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校长和带班人员每天从晨读开始到放学结束,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私自调课、不按课程表上课等现象,都要进行记录和处理,确保将课程实施落到实处。

(2)学校对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课堂教学我们提出六个关键词,即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和练习度,整合度主要是针对三维目标提出来的,参与度指向学生,亲和度指向教师,自由度指向教学氛围,延展度指向知识的深入理解,练习度指向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了这六个度,我们就拥有了一把衡量课堂的尺子。每位老师都可以拿这把尺子量量自己,针对自己最欠缺的部分下大力气改正。

三、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归旨

我们重点抓好备课、上课、听课、检测、研训五个环节的有效性。以有效备课为切入点,有效上课为根本,有效检测为手段,有效教研、有效培训为支撑,有效检查、有效评价为导向,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1、有效备课

我们借鉴新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托新教学框架,构建高效课堂。学校要求,每位执教老师备课时必须从教材解读入手,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测的教学目标,并依据目标设计相应的预习题。教学环节的展开紧扣目标进行,坚决革除游离于目标之外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预习题的设计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师中反复讲,有效的预习是让学生带着准备进入课堂,让学生有疑惑,处于“悱愤”的状态,尽可能缩小因为学生起点不同在相同时间内收获迥异的现状。

“单元学习标准”是“教学框架”的有益补充。“单元学习标准”是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师生展开教学依托和最终目标。这学期,我们用“单元学习标准”作为集体备课的新形式,让老师心中有目标,让学生学习有着落,更主要的是,让家长也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检测。现在,制定单元学习标准和针对全部教学目标设计预习题成为我校提高教学效率的两大宝器,也是常规检查的主要项目。

2、有效上课

我校多年来一直将课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载体,在有针对性的研究中让老师得到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

(1)、为青年教师成长而开展的“同课再构”活动。

为了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迅速把握课堂教学要素,弥补教学经验的不足,我校依托“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平台,为新教师进行了授课录像,同时用录像机同步录制,既录教师活动,又录学生活动,刻制成光盘,首先授课教师看录像,进行自我反思,其后其他青年教师集体观看,进行同伴互助,在此基础上,要求授课教师进行“同课再构”活动。通过听课、巡课汇总结果来看,青年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把握教材能力都得到提高。

(2)、为同学科教师发展而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

进一步抓好“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主题结合,夯实课堂基本流程,突出以“课堂十分钟检测与有效反馈”为主题的校本课例研究。形式为“同课异构”或者“同课再构”,分别在新课、练习课、复习课中,备课组选出同一授课内容,不同任课教师同时授课,集体研讨,相互学习。

(3)为全体教师发展而开展的“示范教学”活动。

我们充分挖掘本校教师资源,开展“示范观摩”活动,以示范引路,使其他教师学有榜样。

3、有效听课。

我们将听课评课工作当作有效管理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点,听课工作做到了日常化、制度化、纳入教师工作量。

(1)学校领导率先士卒推门听课,课后随机抽几名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接着对教师当场指导,然后教师在另一个班再上此节课,课后继续检测,对比前后检测成绩,寻找差距、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学校安排的听课形式多样,有推门听课、跟踪听课等,凡听课的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笔记除记教学流程外,更重要的要有听课者的反思与评价意见。对所听课程都坚持评议,听课教师参与评课情况和评课结论纳入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考评之中。

4、有效测试

(1)、学情测试。这类测试由教师自己命题、自己阅卷,内容必须围绕县期中期末试卷题型,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监控,及时调整。每月学校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纳入当月考核之中。

(2)、有效评价。学科组对每次检测成绩都认真统计分析,建立分析数据库。班级有学生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数据和个体纵向比较数据。

5、有效研训

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围绕“有效教学深化”为中心开展系列活动。

(1)、主题培训。我们围绕着“有效教学”,每月举行一次主题培训活动,主题分别是“有效备课”、“有效预习”、“有效提问”。每次都精心准备,有理论、有案例,做到内容新颖、实用,确实让教师听完后有所收益。

(2)、主题论坛。每月学校集中培训后,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运用、实践、反思,然后进行主题论坛活动,教师写出的反思、案例等,放在自己的文件夹里,大家利用校园网互相浏览、学习、交流、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教研沙龙。在教研活动中,围绕研修中出现的问题,组织教师采用同伴互助的方法进行研讨解决,学校还组织教师进行了原生态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研讨,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4)、研磨提高。我们在“一课多上、一课多研”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学校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已经开展了“一课多上、一课多研”活动,具体操作:“教学实践——研讨——反思——再实践——再研讨——再反思”,有十三位年轻教师承担了上课任务,执教教师在多次备课、上课、反思、研讨、重新备课、再上课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同时在交流互动中整合他人的智慧。利用群体智慧,有效地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我们还把执教者每次上课制成录像,然后观看录像课进行研究,增强了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这样的教研实践,我们感觉到“一课多上、一课多研”不仅提高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提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这种教研活动能够营造出集体争鸣的场景,引导教师实事求是地反思、总结、评判自己的教学观点与策略,在交流互动中整合他人的智慧,在多次的思维碰撞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这对每位参与者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对于执教者,经历了“放下”、“提升”的“磨课”体验,促使自己把新课程理念的挖掘与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达到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理想境界,从纵向和横向上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让老师们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人,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

总之,我们按照县教教育局的工作部暑,做了切实有效的工作,当然,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今后,我们将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探索有效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使我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希望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6.《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篇六

【摘要】语篇是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理解能力已成为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结合《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高年级教材中的语篇教学案例,针对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中的问题,就如何有效地进行语篇教学提出了建议,以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篇教学 语用能力

随着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教学已由强调单词、句型等英语知识性的传授,逐渐过渡到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语篇教学就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的。这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步入了高年级,《牛津小学英语》课本的语篇就变得较长,容量较大,语篇中涉及了一定量的生词、句型以及文化背景知识。这让一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也让许多老师觉得语篇教学难以把握。

目前我们的语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人认为:小学英语不必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教法,特别是语篇教学,认为那是初中老师的事;也不去重视发挥学生主动性等问题,认为只要教完单词,对课文或语段适当加以翻译再进行朗读或表演即可。还有老师把语篇教学只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的一种形式,其主要表现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词汇、语法为主线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语篇所带来的信息和它所具有的内涵,对语法等一些语言点则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死抠讲解,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条、规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单调、枯燥、乏味,而且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对于语篇教学,我还在尝试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我始终相信只要我大胆努力地去尝试,我一定能够把这类的课上得更好。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找准切口,成功导入语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学生一见到篇幅较长的语篇,就望文兴叹,无从下手,继而对语篇产生畏惧感。要想消除学生对语篇的畏惧感,教师就要想办法找到语篇的切入点。找准了语篇的切口,整堂课就有了主线索,教学就有了

第 1 页

主方向。教师就可以领着学生循着这个切入点,成功的导入语篇话题。语篇的切入点可以是语篇的主题,也可以是语篇中的一个知识点、一幅插图等,这都取决于这一具体语篇的主题、体裁或是内容。

1.谈话导入法是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操作最简便的一种导入法。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段对话,开始上课,师生之间进行设计好的对话,以此进入新课。如:在教学6B Unit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的内容前,我就通过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这样一系列日常问话来切入;同时为了一开始就让学生能进入状态,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我让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Can you guess what are David and Gao Shan talking about?来导入到新课。这样既了解了学生对气候类单词的掌握情况,又顺利地过渡到新授内容。

2.情境导入法,是分散难点的一种有效导入法。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诚然,一节优秀的课,离不开一个恰当且有效的情境创设。如:我在教学5A Unit7 After school Part A的内容前,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英语歌曲《What are you doing?》,引出现在进行时态的特殊疑问句式,抓住多媒体的优势,巩固了旧知;同时又把课文中的一个难点——现在进行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提前渗透,分散了语篇中的难点,将知识灵活运用,让学生兴致勃勃得参与其中。

3.悬念导入法,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新颖的导入法。

设置悬念是指教师根据语篇内容涉及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它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挖掘谜底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5B Unit 1 A new term Part A的内容前,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我问学生:What lessons do they have in the morning? How many subjects do they have this term?学生看着图画,听着教师的问题,就会产生疑问:他们上午有什么课呢?这个学期他们共有几门课程呢?并且自然引入新单词subject的学习。

第 2 页

二、培养技能,深层理解语篇。

1.视听结合,问题引导,引发整体感知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应重视语言学习的整体性,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感知整个语篇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在完成了扫除主要语言障碍的导入环节后,我总是用金太阳课件让学生观看,从视听方面让学生直观、整体感知文本材料,然后让学生回答关于文本主要信息的问题。

如:在6A Unit6 Holidays A部分语篇的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整体听课文的同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What are Mr Green and his students doing? How many holiday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What are they? 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整体,突显了节日背景下人物的谈话。通过组织学生听力与提问相结合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听力习惯及良好的英语语感,而且促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语篇的含义。

2.语篇推进,深化理解,加强策略指导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的指导,如怎样默读、朗读,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词句,怎样捕捉文本信息,怎样在文本上适当地做标记,怎样在听音时完成速记等,逐步培养学生语篇阅读的技能。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如:在6B Unit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A部分语篇的教学中,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出示David与Gao Shan打电话的多媒体课件,然后抛出What is David doing?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Where will they meet?三个问题后,学生接到阅读这篇课文的第一个任务:快速浏览短文,在文中圈出答案的关键词。并马上出示一条“Learing tip①在阅读短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信息快速浏览,获取关键信息。”,给学生一个阅读的小方法,使学生的课文学习过程清晰、简洁、顺畅自然。接下来是学生的第二个任务:默读对话,完成下列表格:Who、When、Activities、Where。并出示第二条“Learing tip②在阅读时如需要寻找细节信息,应该放慢阅读速度,在找到的关键信息处划线或做标记。”最后,我将课文图片设计成David与Nancy各自独立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图片来了解David与Nancy明天的活动安排并出

第 3 页

示第三条“Learing tip③在听录音时如需了解相关信息,应该注意力集中,听到关键词时用笔在纸上留下痕迹。”因为融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节课就比平时的语篇对话课更显丰富,也更显智慧了。

三、拓展外延,真实运用语篇。

学生在获得语篇中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开展的一些后续活动就相当于一堂课的内化阶段和拓展阶段,它是语篇教学逐渐升级的环节。而此时又接近下课时间,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教师匆匆小结以便操控时间;为了不出现冷场进行过多的提示;教师索性亲自示范草草收场;直接布置作业或索性连作业都来不及布置。但我认为这时刚好是整个语篇阅读教学的升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语篇学习进行必要的整理,应该侧重于训练学生运用语篇信息、对其进行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组织语言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应该通过启发学生对语篇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有机地渗透学科以外的素质教育的其他要求,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绝不能 “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1.复述语言材料,充分理解文本内容

复述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和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贯的言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符合现代的教育观。具体做法如下:

(1)抽掉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填空,并读出完整的课文。如:5A Unit2 A new house Yang Ling and her ______ live in a new house now.It is very ______.There are ______ bedrooms, two ________, a study, a ______, a dining-room and a ______ ______.In her bedroom, there is a desk ______ the bed.On the desk, there are some ______.On the wall, there is a ______ of ______ ______.They like the ______ ______ very much.(2)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搭配连线,并根据搭配结果尝试复述课文内容或分角色说出对话。如:在教学5B Unit3 Hobbies一课中,我是将人物和表示爱好的动词词组列出来,让学生听对话, 听完后将人物和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连线,并复述对话。

第 4 页

(3)用表格记录课文主要内容, 然后看表说话或写话。如:在教学5B Unit8 At the weekends一课中, 我引导学生说出相关信息,并用图表显示人物和动词词组等一些关键词。最后, 让学生看着图表复述文本内容。

2.总结语言材料,掌握所学语言知识(1)表演语言材料,让文本走向生活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些文本很富有戏剧化,很适合来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小学生的表演可分为机械性表演和发展性两种。通过表演进行文本的总结是潜意识里总结词汇和句子的很好方式。

如5B Unit 2 A telephone call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关心周围的人,特别是关心自己的同学,当同学生病时可以通过电话致以问候,表示关心并予以适当的帮助。

(2)改编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

创造性表演则是指教师在所学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关键词句或题目,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提示进行创作,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渗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中的角色交际逐步向生活中的自然交际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表演文本时,学生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创造想象;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减戏剧情节。表演时,要求学生动作、表情甚至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来。

如:6B Unit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我的示范下,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内容说出自己五一假期的计划。由教材内容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语篇教学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抛弃传统的“读课文—译课文—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用新课程的理念,用创新的思维,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能真正有效的的学到知识,真正的提高语篇的理解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当然,语篇教学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中慢慢成熟起来。以上只是我对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的初浅看法。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能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语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都 第 5 页 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也将在小学英语高年级的语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钱希洁:《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问题探析》,《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年1月 姜静:对《牛津小学英语》(5A、5B)A板块教学的反思和探究 杨柳:课题报告《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研究》

龚 海平:关于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几个问题(1)

7.《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篇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 优等生和差生在一些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 而多数优等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鲜明的丰富性, 所以优等生在知识的接受和运用方面比差生存在优势。相比于优等生来说, 差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就显得贫乏得多, 造成差生在接受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

比如, 在进行关于“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新知识教学过程中, 优等生对于“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的认知过程显得比较轻松, 原因就在于优等生对于公式中所用到和提及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比较了解。正是因为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中, 这类学生能够有效和及时地回想起来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公式和定理, 并且能够在思维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差生来说, 由于其知识认知结构相对比较贫乏, 在有关“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的新知识教学中, 这类学生由于缺乏需要建构新知识的旧知识结构, 导致学习出现困难, 表现为听不懂、理不清的情况。很显然, 差生原有知识结构的缺失, 直接影响着新知识结构的有效建立。对于差生来说, 要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急需要的是补齐旧的知识结构, 以实现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效建构。而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够很好地认清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只是照顾优等生的学习状况, 结果只会使差生对新旧知识结构的建构变得无效而失败, 使得优等生更优, 差生变得更差。

可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优等生和差生在认知结构方面具有丰富性和贫乏性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要正确地认清这一点,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改变教学策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和发展。

二、优等生和差生在认知结构方面具有整合性和零散性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结构的有效构建,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整合性特征。优等生具有优秀的整合能力, 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能够把知识结构和生活中的经验以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效地进行整合, 用来完成学习任务;而差生就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比如, 在进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的学习中, 优等生能够根据公式的推导过程, 联系已有的知识和公式, 整合形成一个公式的链接结构;在这个链接结构中, 每一个公式都是相互关联和制约的, 具有着统一的逻辑性内部结构。不仅是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是如此表现, 观察优等生的学习过程, 你会发现他们的这种知识的整合性是一以贯之的, 这也是优等生之所以成绩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差生的表现, 我们看到的是尽管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 罗列出与之相关的几个公式, 却不能自主地形成系统性的公式链接结构。这说明差生的知识结构是零散的, 不能够对这些零散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整合。于是在实际运用公式的过程中, 就会出现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缺失, 进而导致知识不明、结构不清的情况出现。

可见, 正是由于优等生和差生在知识结构中存在着整合性和零散性的特点和差异, 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出现明显的不同。

三、优等生和差生在认知结构提取方面具有灵活性和迟滞性的特点

优等生和差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 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优等生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如此, 在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优等生能够在繁复的知识中灵活地寻找到知识点, 并加以运用, 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表现为出色的解题能力。而差生由于知识储备的欠缺和知识结构的零散性, 导致这类学生在提取这些知识的时候显得迟滞, 表现为解题慢而无思路。

从以上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优等生和差生在解题阶段的差异愈发明显。这主要就是因为在认知结构提取方面, 优等生具有灵活性及差生具有迟滞性的特点。而缩小这种差距, 需要教师的努力引导和点拨。

8.《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篇八

一、预设与生成多元分层的教学目标

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是在班级教学中尊重、照顾学生差异的明智教学策略。我国“差异教学”创始人华国栋研究员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制定有一定梯度、不同类型的目标,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每节课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知识储备,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目标体现多元与分层。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只照顾学得好、基础好的学生,也不能光照顾基础差、学得慢的学生。可以先考虑全班共性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删减、增提”等方面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分层是隐性的,也是动态的。哪些学生处于哪个层次水平,教师心中有数,就能为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层次的学习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根据这篇课文内容,我预设了“观看图片,仿照课文说词语和句子”的教学目标。根据班上学生观察、表达、理解能力的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比如观察火烈鸟的图片说说火烈鸟的外形特征时,对c类学生的目标是说出火烈鸟羽毛的颜色,根据课文的描述说出火烈鸟的腿是又细又长的;对B类学生,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仔细观察,通过仿照课文中“火烈鸟的腿又细又长”的表述方法,说出火烈鸟的脖子又长又弯、嘴又长又尖的特点;对A类学生,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火烈鸟的外形特点与它的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以上教学目标大多处于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发展水平过渡。这样照顾差异的弹性目标对每个学生都有挑战,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感知火烈鸟的外形特点,并能仿照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各自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语文基础、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目标上的调整,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减,还细致考虑了目标梯度的变化。多元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水平高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使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也有进步。

学生的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因此要动态地、发展地看待学生发展的差异。在教学前,老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层预设,但在课堂上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调整。

二、创设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处在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就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保持最活跃状态。我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倡导自由发言。由于我班人数不多,所以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自由交谈式,学生可以不举手就回答问题,或谁先站起来就由谁先说。如在学生看了一段野生动物园录像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野生动物。学生就坐在座位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老师不必担心课堂秩序,因为班中学生的反应速度不一样,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能一个接一个说就很好,一般不会出现几个学生一起说,以至于听不清的情况,养成习惯了一点也不会乱。也可以不起立,直接坐在座位上说自己想到的、想说的。因为智障学生想到的内容能保持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有些念头会一闪而过,老师如果没有点名,那他就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或者过一下再点他的名让他说,他的思维已经过了。在这过程中,教师发挥好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有些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但声音很轻,估计大多数学生没有听到,老师就让他再大声地说一遍,并向他伸出大拇指;有些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准确,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给予纠正;有时大家都往一个方向思考和表达,教师适时说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往另一个方向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有充分的交流,学生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畅所欲言。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就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和表达。

采用“小先生”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的就是学生并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可以做“小先生”,可以向别人传授知识。我们要把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我们班的小沙同学识字、理解、表达各方面都比其他孩子好。因此,在复习导人环节,学生读词语时,我让他当老师,听听其他小朋友谁读得最好,谁读错了。这样做好处很多。首先,给了别的学生认真思考、独立认读词语的机会。因为,小沙反应快,如果全班一起读,大部分词语是他第一个读出来,别的学生只跟着读,长期这样,别的孩子就滥竽充数,不用动脑了。他当小老师,别的学生就必须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读。此外,也培养了小沙认真聆听的好习惯,他要仔细听所有学生的朗读,再作出判断,他就经历了一个聆听、辨别、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对他本人也是很好的训练机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每个学生哪方面强,就可以在哪方面做小先生。比如,小沂同学在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做小老师给别的学生示范;小钰在写字、认字方面经常做同学们的小老师。培智班学生差异大,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通过学生互动,注意发挥优秀生的作用,同时关注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促进每个学生都学得更好。

三、组织与开展扬优补缺的课堂辅导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要以学定教。智障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教学中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录像,把枯燥的、静态的知识直观化、动态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各种野生动物的特点,在观察中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来表达。课文描写了长颈鹿、老虎和黑熊后,用了一个省略号。我引导学生讨论省略号表示什么,不少学生说出省略号表示作者还看到了很多其他的动物。我让学生说说作者还会看到哪些动物后,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轻轻地说出看到了什么,并仔细观察看到的动物正在做什么。看完后,让学生用“我看到~一”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学生看了录像后,又联想起在其他影视片中看到的野生动物的场景,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都踊跃发言。在学生表达时,我依据学生的回答,靠船下篙,及时追问,或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提出不同的的要求,让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训练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课堂上,C类学生能说出了自己看到的一两种动物的名称,在老师和同学提醒下,能说出看到的三种及以上的动物名称;B类学生能说出自己看到的几种动物并能说出这些动物在做什么;A类学生不但说出看到的动物在做什么,还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简单说出这些动物的主要特点。

我在进行讲解或朗读示范时,不仅通过声音的高低缓急来表现教学的内容,还恰到好处地配上表情、体态语,学生不仅通过听,还通过看来感受和理解,通过教学,有的学生读得惟妙惟肖,不仅语气语调传神,表情和动作也十分生动,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学生很开心,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有的学生因不认识某些字,读着读着就卡住了,我根据对他的深入了解,或轻轻地用声音提示,或做一个表情、动作,形象的暗示让学生一下子想起来这个词的读法,不着痕迹地帮助和启发了学生。课堂辅导的灵活性就体现在针对不同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利于学生扬长补短。

四、设计与布置因人而异的课堂作业

布置课堂作业时要尊重学生在已有基础与发展上的客观差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作业,支持学生在原有的不同层面上巩固知识。可以在作业量上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的不同要求进行增减。也可以在作业难度上进行分层,依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

本节课在课堂作业书写生字环节,布置C类学生描红大口框,B类学生书写“园”字,A类学生在书写“园”后,用“园”字扩词。学生书写时,教师巡回指导,C类学生手指不灵活,老师就手把手地教他写。有些学生在写“园”时,最后一横漏了没写,我就说:“最后要关门,如果不关门,一元一元的钱就要被小偷偷走了。”学生听了,一边笑着一边改正了错误。小沙和小鑫同学用“园”组了好几个词:公园、动物园、儿童乐园……小沙不会写“童”字,我就当场教他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问的差异,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内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优势潜能的开发,弥补短板。比如,小沈同学通过听来理解语言的能力比较强,口头表达能力、抄写能力都很好,可就是认字能力差,往往记不住字形,这一方面与他中途插班、经常生病缺课有关;也与他识记抽象符号能力弱,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有关。我让心沈同学仔细观察自己写的“园”字,再说说“园”的读音和已经学过的哪个字是一样的,他仔细看了看,发现是和“元”的读音一样的。这样一来,他对这个字的读音又一次加深了印象。我经常依据形声字的规律,引导他用已经掌握的字来识记相关的新字;或运用画图、手势等形象的方法帮助他识记象形字。在他写字时,经常问他写的是什么字,让他反复识记,还提醒他边写边读,加深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识记汉字的能力有所提高。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主题班会下一篇:小议企业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