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广告欣赏--广告植入形式(精选8篇)
1.电影广告欣赏--广告植入形式 篇一
“老婆,快点出来看上帝~”——在影院看到《爱呼2:爱情左右》片尾高潮居然是两辆汽车旁若无人地亲吻、打滚,然后一起携“后视镜”飞向宇宙时,我被雷得脑子里只剩下至尊宝的这句台词。虽然有着“呼叫转移”系列前两部的铺垫,但我还是被这部贺岁“广告”大片给雷得不轻——见过电影里有植入广告的,但没见过广告植入得如此“毫无顾及、名目张胆”的。有人说:“2008年的某些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信号就是——以前还是骗我们的钱,现在已经改明抢了。”对我而言,《爱呼2》就是一部如此“抢钱”的电影。
紧跟其后上映的《非诚勿扰》,片中大量的商业广告植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应该不过分,虽然植入手法比《爱呼2》整体高了不只一个段位,但显然远无法做到内容创作和商业开发两者的均衡。这次连导演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多次通过媒体为片中过多的植入广告向观众表达了他个人的歉意,不少观众也通过媒体知道了冯小刚在拍片现场为一个信用卡特写镜头怒摔水杯的段子。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非诚勿扰》成为近年来最赚钱的国产喜剧片。就目前票房走势,预计《非》的最终票房会超过《集结号》——这大大出乎很多业内人之前“票房能过两亿就不错”的判断。所以,冯小刚这部贺岁片其实应该改名叫《冯的报恩》,不是对观众报恩,而是对华谊兄弟。
被央视多次公开评价为“山寨文化元年”的2008年,中国电影人和广告人不知何时早已成为最紧密的合作伙伴,一起举着“票房是检验电影的唯一标准”的大旗,披荆斩棘,来势汹汹。但回头看看这一年的国产电影,特别是喧嚣的贺岁档,只要是现代都市题材影片,各类电影植入广告不只是无处不在,简直就像“病毒”一样迅速互相传染、复制着——《爱呼2》、《非诚勿扰》、《桃花运》、《女人不坏》、《大搜查》、《疯狂的赛车》,这哪里是电影间的较量?简直就是一场“广告大战”。有一个广告导演朋友曾向我发问,但又像自说自话:“我们拍广告的,都尽量把广告拍得像电影;怎么现在这帮拍电影的,都把电影越拍越像广告?”
不管你对上面这些现象或事实有着怎样的看法,都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电影行业基础薄弱,但发展又异常迅猛,我们有理由保持审慎乐观的同时,更有理由要求业内同行对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持着清醒认识。2008-2009年贺岁档的某些国产电影里过度使用植入广告,这种使含有植入广告的电影正逐步沦为含电影的广告的“怪现状”,绝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何况,我的电影票钱岂能如此白白被“抢走”?!
宏观来看,眼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电影正积极拓展各种新的资本回收渠道,这是让人非常欣喜的事情。其中,电影广告市场的开发绝对是电影各项收益增幅中的排头兵,所以,很有必要对电影广告的性质和不同形式做一简要概括。粗略地分,电影广告分为四类:贴片广告、植入式广告、整合营销和广告主直接成为投资方。前两种电影广告,观众可以直接在影院影片放映时看到,后两种主要是通过影院放映之外的版权授权和商业活动等形式把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
贴片广告从经营主体角度主要分为片方贴片、发行方贴片、院线贴片、影院贴片;从地域上分为全国性贴片和地域性贴片。贴片广告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电影广告形式,也是目前相对最成熟、最传统的一种电影广告投放形式。据国内专业从事电影广告市场开发的央视三维公司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监播到的贴片广告额仅为1.6亿元,假设即使2008年翻倍增长,国内贴片广告总额也只占国内广告市场总额相当小的一部分,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提。国内影院数量是决定贴片广告市场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截至2008年,国内市场有效银幕刚刚超过4000张,显然国内贴片广告市场潜力巨大。
电影广告的整合营销就是“把制片、发行和放映及相关产业领域整合起来,以电影作品为中心,建立起多支点的盈利模式和资本回收渠道”,具体主要分为版权授权、电影活动和衍生产品三大块。
版权授权、电影活动从具体操作上主要通过商业购买和资源置换两种方式在执行,从具体形式上又分为在影片制作、宣传和发行等不同阶段搭载影片内容的跨媒体广告投放和影片阵地宣传等;衍生产品则主要是在影片不同阶段搭载影片内容的各种推广、公关活动,从活动性质角度,主要分为影片常规活动(开机仪式、关机仪式、首映礼等)
和借助影片内容独立展开的主题性活动(如高校巡演见面会或搭载影片内容的企业产品推广会等)。电影的衍生产品和相关后电影产品开发,也是电影整合营销一部分,通过不同的产品渠道起到电影宣传推广作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可直接带来潜在的巨大收益,但此部分并非本文重点,暂不详述。
广告主直接成为影片投资方目前国内比较少见。但在《命运呼叫转移》里,我们就能看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直接成为影片投资方、出品方之一,这种情况主要是不仅能方便有效地保障影片最大化地调用广告主的媒体资源,同时广告主也拥有影片相关的版权和收益权。但这种“炒房炒成房东”的做法,我个人并不认为有利于行业发展,也不认为这种电影融资方式目前在国内会成为主流。
最后一种就是本文重点讨论的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的视觉符号、具体服务内容等策略性地融入到电影内容中,从而达到营销作用;它往往根据广告跟电影结合的不同程度分为由浅入深多种植入层次。比如,客户产品直接摆放、出现,台词植入,场景植入,情节植入,故事植入,主题植入,片名植入,品牌精神、理念的植入(品牌美誉度植入)。植入式广告从策划到执行,都需要一组非常专业的团队支持来完成,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要精通电影、广告两个行业的所有具体制作流程,并善于沟通。制作成本1.5亿美元的《变形金刚》,广告植入收入达4000万美元,制作成本4500万元人民币的《非诚勿扰》,据说片中各项产品植入收入也超过了2000万元。再对比一下95.43亿美元的2008年美国票房总收入和42.15亿元人民币的同年中国总票房收入,显然中国电影植入广告要走的路还远着呢。
通过上面对电影广告从形式到内容的简要概括,再回头看《非诚勿扰》和“爱呼”系列电影里的植入广告,会发现其中有相似又有不同。华谊兄弟和派格太合分别作为冯小刚电影和“呼叫转移”
系列电影的出品方和幕后推手,虽然两家公司显然都是目标直指投资回报最大化,但其广告营销策略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华谊兄弟虽然出身自广告公司,但在跟冯小刚合作的早期,植入性广告更多是尝试和探索性的,甚至在《大腕》里,是“游戏性”的,到了《手机》才是植入广告的“正式进攻”,《天下无贼》时植入广告营销的成熟度在国内已经独领风骚、一骑绝尘。之后因为两部冯小刚的作品的题材限制,直到《非诚勿扰》,华谊兄弟自然不能错过这次“收账”的机会。可以说,华谊兄弟对植入广告操作,是跟随冯小刚电影品牌一起逐步成熟起来的。对刚刚步入产业化的中国电影来说,这种多年公司品牌和电影品牌的“搭档”
共同成长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说,冯小刚电影里的植入广告更多还是以电影内容为主导的,或者说还是植入广告更多在配合电影制作。
派格太合则借助其超过15年的电视媒体跟品牌大客户沟通经验的积累,积累了一套客服经验,在制作“爱呼”系列电影时,强调、放大电影的媒体属性,直接将电影作为商业传播载体,作为一个“容器”,采取直接“傍大款”策略,根据广告主的市场需求,用电影为品牌传播做服务。至于电影本身,在操作的时候更多沦为这次商业秀中的“配角”。无论制片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有多少观众对“爱呼”系列电影的喜欢,广告客户如何满意,都无法改变“爱呼”系列重商业开发,轻创作、制作过程这一事实。当看到《爱呼2》居然有10名编剧的时候,我甚至怀疑编剧是否也是按不同星座选来的(片中12个型男角色分属12个不同星座)。“如今的编剧不是考虑人物性格塑造,而是考虑怎么在电影中塞进更多的广告”,这本是好莱坞编剧时常挂在嘴边的抱怨,现在看来中国编剧相当的与时俱进。这样先天“基因缺陷”的国产电影,决定了导演、编剧只能做“二奶”,因为广告主是这部影片的真正老板,而且他们目前是没能力也不愿意去明白“故事”和“人物”对一部真正的电影才是最重要的。植入广告为契机的电影整合营销的诸多好处的确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电影媒体功能和广告投放的互补性,比如为制片人提早降低影片投资风险,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电影”,使电影真正成为一种“新媒体”,摆脱了以往电影单纯只能向观众“讲故事”功能的局限,从而进入“电影2.0”时代,通过电影与产品、品牌和观众形成互动,促使相关衍生产品开发,拓展产业链,形成跨产业资源整合,最终将电影这一创意产业产品的市场价值最大化。所以,从产业发展角度,植入广告逐步渗透到电影行业是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励的。但在前面针对冯小刚电影和“爱呼”系列电影的植入广告,为什么我更多提出的是质电影本质是一种创意产品,“创意”决定了电影跟其他工业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创意”在于它本身的不可复制性,虽然所谓商业电影有类型的区分和归类,但电影制作环节中任何部分的细微调整和变化,也会让两部看似相似的电影拥有着不同的魅力和气质。虽然电影行业同样强调“工业化”、“流水线作业”,但它仍然与传统制造业可复制性的流水作业有着本质的不同。电影的众多不可复制性里,核心就是“故事”和“人物”。而且,一部电影的好坏跟是否有植入广告,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但相反如果植入性广告不高明,数量太多,反过来一定会影响到影片创意本身——“故事”和“人物”。
简言之,电影的魅力在于其创意——故事和人物,创意好坏跟是否有植入广告无关,但如果电影含有植入广告,电影本身的好坏则跟植入广告的效果有直接关系——电影越好,广告效果越好,反之亦然。道理很简单,如果电影本身是一部“烂片”,怎么植入广告都是反宣传。同时,植入广告的方式要足够专业、足够巧妙和高级,而不是简单粗暴,直接损害到影片创意本身。
另外,电影还是一门在“作品”和“产品”两者间寻找平衡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一门在电影制作和电影营销两者间寻找平衡的艺术。目前国产电影在拓展电影广告市场的过程中,显然无视这种平衡。一方面是因为产业基础差,我们对植入广告的操作能力经验有限,需要认真学习先进经验,要努力让影片中的植入广告尽量看上去不像广告,逐步改善现有植入广告有被滥用的趋势;另一方面,我个人坚决反对忽视电影产品本质,一味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润的做法。
但中国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尽管国产片的植入广告显得是那么手法初级、态度粗暴,甚至本来含植入广告的电影都变成了含植入电影的广告,但不少这样的影片在中国市场上的票房收入却不见得糟糕,有的甚至很好。可能有人会根据这样的票房数字,来说明我前面的担心和质疑是杞人忧天。真的是杞人忧天吗?票房数字能说明一切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只有优质的电影其实才值得、才应该去做植入广告。我们放眼好莱坞,好像看到的大片里面到处都是植入广告,但实际上在好莱坞这个高度商业化的市场里,做植入广告的电影从绝对数量上也是少数。因为每年能进入院线大范围发行的影片其实并不多,其中在制作之初被评估为有创意的影片数量更少,同时,还要考虑到广告内容与影片内容的切合程度等因素。
我们每年其实到底有多少能增加产品、品牌美誉度,同时又适合做植入广告的“国产好影片”呢?
像《爱呼2》这样完全不在乎故事完整性,只是想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明星、演员和各种有趣、无趣的笑话都给一股脑儿塞进去,就觉得可以对观众交差了。从某种程度上,“爱呼”
系列电影让自己和其他一些国产片患上了某种“票房综合症”,甚至可以说《桃花运》的群星策略就是直接受“爱呼”系列电影的“市场成功”影响。令我觉得尴尬的是,这样的“快餐电影”,我在影院里看着身边的观众一样笑得前仰后合。我实在不能轻易断言像《爱呼2》这样的电影屡次取得市场票房成绩的“成功”对国产片今后的创作会有怎样的影响,但总觉得对这样的成功经验怎么看,也像是一本《葵花宝典》——邪乎。现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国内观众从内心也是希望更多看一些能让自己精神放松的“快餐电影”、“俗电影”,但这依然不是制作质量糟糕的电影的借口。我个人是无法从内容上对这样滥用观众的宽容和耐心的电影有任何的溢美之辞。
从《非诚勿扰》和“爱呼”系列电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两年国产片的制片模式正在发生着改变:从最早的传统的制片环节驱动,开始转向宣传、发行环节驱动,发行公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电影广告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植入广告市场的迅速增长,开始出现一种营销环节驱动的制片模式,比如“爱呼”系列电影。电影也成为一种新媒体,一个综合性渠道、平台,此时的电影资本回收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面对这种制片模式的变化,显然我们还准备不足,因为制片人和广告商太容易因为单纯追逐投资回报率,而忘记电影还是“一门在制作与营销间寻找平衡的艺术”。所以,针对目前国内的市场现状,我个人建议无论是国家投资的电影,还是民营资本投资的电影,都应该多做一些宏观部署和调控,拍摄的影片求质不求量,要在市场营销上多想办法。在平衡影片制作质量和市场营销的基础上追求利润率,对投资回报比的追逐不能简单粗暴。疑的语气呢?我只能通过电影产品的本质来回答。我从广告业的朋友处听到一个八卦,一家中国企业刚刚获得了在《变形金刚2》里面做植入广告的机会,据说是这家企业的巨大广告牌出现在一场动作戏背景里,但在剧情设计中这个广告牌被正在扭打的霸天虎机器人给撞碎了。企业代表对如此的情节设置表示异议,因为公司的品牌形象好不容易在好莱坞超级大片中露一脸,怎么就能这样给霸天虎撞碎了呢?结果对方电影公司的人给的答复很简单而干脆:你们总不能让我们设计成把霸天虎给撞碎了吧?
中国电影植入广告的路还漫漫,当继续虚心求索才是。
2.电影广告欣赏--广告植入形式 篇二
微电影的收入主要来自网络广告和用户付费。根据艾瑞咨询集团提供数据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 中国网络剧的视频覆盖人数则呈迅速增长态势, 由2013年1月的1314.4万人增长至2014年10月的5171.3万人, 增长幅度高达293.4%。2014年新媒体影视行业发展呈爆发性增涨态势, 行业收入大幅度增长、广告营销价值大幅提升。数据显示, 2012年微电影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元, 而2014年微电影总收入逾700亿元, 较2012年增长了6倍。微电影广告收入2014年可达450亿元, 较2010年增长9-10倍[1]。移动客户端的数据增长明显, 至2014年6月底, 我国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4.8亿, 相比2013年2月增长了1.5亿, 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91.1%, 智能手机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2]。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761.6亿元, 同比增长111.8%, 环比增长4.0%。另外, 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硬件的更新发展以及游戏、广告在移动端不断创新应用推动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2 行业管理
网络剧微电影市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分别于2012年7月和2014年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针对网络剧、微电影的制作、审查、监管、市场准入等方面做了规范化管理。
通知规定从事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播出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须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从事生产制作并在本网站播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 须同时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相应许可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且对网络剧、微电影的内容审核、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不得播出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机构制作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上网播出前应完成节目信息备案;上网播出后, 群众举报或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发现节目内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要立即下线。视频网站今后运作的每部网络剧或微电影需有3人以上审核通过后才可播出, 制作团队也需持证运营。
3 品牌植入方式多样化
传统媒体时代, “广告赞助”长期被认为是媒体的核心商业模式。而新媒体时代, 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掀起了一场“免费+参与的”革命。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微电影、网络剧的投资、拍摄, 制作已呈现出了井喷状态, 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传统企业等都在跃跃欲试。其植入方式更是呈现多样化发展, 依托剧情将品牌产品功能、服务内容与理念等融汇于剧情当中, 让受众更为自然的接受, 而不产生距离与隔阂感。植入形式逐渐进行理念升级, 从早期的标识植入如LOGO产品曝光给观众, 或者直接使用产品作为道具。到剧情中进行体验式植入如台词、场景中将产品的功能属性优势特点传递给观众, 到深层次的传达品牌理念与生活方式。
在微电影、网络剧植入多样化的今天一些优秀作品也不断涌现, 例如新百伦青春治愈爱情微电影《伤心料理》, 总是赤脚的料理店老板为有过感情伤痕的客人烹制治愈系料理。影片通过新奇的菜色系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温情故事, 引发大家对爱情的感悟。该片上线当天, 就收获了千万点击量。影片整体风格温情治愈, 延续了“青春永不褪色”的话题, 对新百伦产品574三原色的宣传十分自然, 故事本身也容易引发青年消费者的讨论和关注。用润物细无声的表现手法将品牌意识进行了表达,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天猫网站连续多天占据首页位置, 带动了该品牌产品的销售和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
4 存在行业问题
4.1“泛低俗化”明显
微电影、网络剧因制片质量要求、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生产数量逐年增多, 已经成为影视公司和专业从事互联网视频制作公司的重要收益来源。目前, 微电影收入来源的70%至80%来自于客户定制, 可说是广告定制剧支撑着这个产业的发展。但收入回报毕竟有限, 部分影片的制作方和播出方打起情色“擦边球”, 还对低俗情色的内容大肆宣传。自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以来已有多部涉嫌违规微电影、网络剧做下线处理。如微电影《猎天》描写的校园生活缺乏学习气氛, 多处情节展现群体玩电子游戏、打架、逃课、泡妞、抽烟等不良行为, 易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微电影《上位》影片描述了5个混迹于各个片场将近毕业的艺术院校女生, 为得到演出机会, 不惜出卖肉体, 甘愿被导演“潜规则”的故事。以上两部微电影其植入品牌均出自网络游戏类。微电影、网络剧的低俗化已将触角伸向了校园, 呈现出收看群体低龄化的趋势。“泛低俗化”对于品牌的提升毫无助推作用, 其忽视社会责任, 在网民和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4.2 过度植入
微电影、网络剧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方式相对于企业传统的广告片有着更为轻松和宽广的传播途径, 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视频网站迫切的内容需求, 与广告商们强烈的营销需要不谋而合。但企业为宣传特定产品而打造的微电影、网络剧, 如果单纯的以计算暴露产品Logo频次和反复强调商品呈现为目的话, 反而会降低该产品的大众接受指数弱化产品传播价值, 沦为加长版的广告片。当今网友可以有选择性的观看自己喜欢的微电影与网络剧, 洗脑式的广告营销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网络发展需要。如果网友不能接受此类营销方式, 影片不被广泛关注与转载, 企业的投入也就付之东流成为无效的营销。所以适度真正提升到重视传递企业核心价值, 以企业品牌精神为核心, 达到艺术表现与品牌传达的和谐统一, 才能做到打动人的营销。
5 结论
传播, 分享是一种信息生活方式。微电影、网络剧符合现代人的碎片化时间承受能力, 参与分享为广告商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宣传途径, 大数据的应用使影片的推送更加精准, 强烈的参与交互性更填补了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空白。许多视频网站已经将弹幕作为更贴近网友增加参与感的一种方式。为广告厂商量身定制专属影片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与认可。随着行业的逐渐规范与成熟, 广告商日趋理性的投资推广, 锁定目标客户群的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网络化更加适用于特定类型的品牌营销。微电影、网络剧跨越了电影和商业的界限, 打造社交互动的新模式确实值得人去借鉴和研究。
参考文献
[1]2015版中国微电影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2015-2020) .
3.2015七大电影植入广告 篇三
纵观2015年的电影,广告植入也是值得谈论一二的,有品牌不顾电影内容是否与自己吻合,也不管植入的地方是否突兀影响观看体验,只一味的任性植入导致最后“人财两空”,但也有的品牌有创意的植入方式甚至不刻意的植入反而让观众对品牌有了更多关注与认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的电影植入哪家强。
最黑马——《港囧》:大象安全套
看过《港囧》的人都会有个印象:“先生您好,这是大象安全套,很忙的时候都可以这样……哈,单手打开。好爽的。”看徐来还在犹豫,发套套的美女继续说“只要你手握大象,就可以兴风作浪。”然后,徐来接下了这个绿色的套套,一个由套套引起的“港囧之旅”正式拉开。
大象安全套可以说是今年电影植入广告中最大的一匹黑马,因为他既不是大品牌,也不是土豪花重金才植入的,大象安全套是徐峥导演电影《港囧》中14个植入广告商其中之一,但却成为了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植入广告,最重要的是,他还是徐峥主动邀请大象加入的。
最幽默——《王牌特工》:麦当劳
《王牌特工》中的麦当劳植入相信引起了不少观众爆笑,在超豪华的大宅里疯狂反派的女助理端上晚餐的时候,谁会想到,竟然是麦当劳!大反派还要配超级昂贵奢侈的拉菲红酒。面对这种暴发户品味,英国人往往都是看着,保持着他们的礼貌,不予评价。当然了,费斯大叔还是很傲娇地说,“来一个巨无霸,谢谢。”
但品牌Logo在《王牌特工》中还有更大的作用。导演马修沃恩深谙“Logo就是现代人的分类标签”,电影利用各种品牌将剧中人物快速分类,品牌成了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有趣的是,对那些世界知名的大厂牌,导演明着植入,暗地里却都揶揄了一把,也不知道给钱的广告客户看了到底开不开心。
最大牌——《007幽灵党》:墨西哥国家形象广告
在众多品牌植入的《007幽灵党》中,最大牌的应该算墨西哥的国家形象广告了。在墨西哥盛大的“亡灵节”聚会上,上万人聚集在街道上,这个开场让人对墨西哥亡灵节有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而这个戏码确实由墨西哥政府赞助,墨西哥政府不仅出钱,连和邦德滚床单的美女都是墨西哥政府选送的。据透露,为了在电影中塑造墨西哥的正面形象,墨西哥政府赞助了电影制作方索尼影业和米高梅影业的费用高达2000万美元。
最无意——《狼图腾》七匹狼
电影《狼图腾》最后一个画面让不少观众都认为是七匹狼的广告植入,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百度“狼图腾”关键词里基本没有任何关于七匹狼的擦边球;百度“狼图腾 七匹狼”,是去年七匹狼携手苏宁双线首发“狼图腾”极致衬衫以及获奖信息的新闻,且新闻日期最近的是去年12月;天猫和淘宝“狼图腾”,基本是书,其次是一些狼牙饰品等;微博关键词搜索:七匹狼 狼图腾共有449条结果,基本都是“片子是七匹狼广告?”的讨论声,而七匹狼官微只是在电影上映后抽奖送电影票!
可见这次植入真不是七匹狼与《狼图腾》有意为之的,但是却引起了观众们很大的兴趣,说他是最无意的“植入广告”一点都不过分。
最高大上——《速度與激情7》:LykanHypersport
对于看过《速7》的观众来说,整个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最后片尾告别保罗的场景以及上图这辆车,但是对于不懂车的人来说,只是觉得这个车高大上,却完全不知道车的品牌。这辆车是W Motors汽车公司在迪拜车展上发布的旗下超级跑车Lykan Hypersport的量产版本。该车全球限量7辆,售价高达3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万元)。据悉,该车0到100km/h加速只需2.8秒。
最励志——《我是路人甲》:横店
《我是路人甲》对于横店来说就是一个大写加粗的广告好吗!整个电影都是围绕着横店来讲的,在横店奋斗的千千万万怀有梦想的青年,一个片子中的主角都是群众演员,这让多少对横店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又燃起了去横店闯一闯的信念,但是电影情节的励志让人不管身处何地什么行业都更加坚定了奋斗下去的决心和信念。
最惊讶——《碟中谍5》:诺基亚
像之前的《碟中谍5》系列影片一样,汤姆克鲁斯最新上映的《碟中谍5》中也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消除辛迪加-国际流氓组织,避免自身组织被摧毁,在这部影片中,同样出现了Lumia930。
4.电影植入式广告案例 篇四
在广告界,整体植入被认为是广告植入的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但是一旦植入成功往往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爱情呼叫转移》整部影片堪称120分钟的中国移动广告,其中涉及了彩铃、彩信、型号覆盖、GPS定位等中国移动的业务。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巧妙的情节和故事,都能用一部手机作为线索而贯连,还能将移动的业务介绍得淋漓尽致。在开诚布公整体植入的情况下,情节的自然流畅,真情实意,反而让人忘记了植入的累赘,不是怨声载道而是拍案叫绝。
5.电影植入广告成功案例 篇五
海马丘比特 作品:《金太狼的幸福生活》
海马丘比特的植入是最为“新鲜”的,《金》剧还在拍摄的过程中,预计明年年初正式上映,但这次的植入在最近就已经造出声势来了。海马汽车不但围绕这部电视剧启动了“丘比特超级娱记大课堂”活动,还组织消费者参与剧组探班,光从资源利用来说,暂时无人能出其右。
作为海马汽车旗下首款A0级家轿,海马丘比特自上市以来就以“高?品?值”的核心优势和媲美B级车的后排空间,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今年推出的丘比特款更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品质升级、运动升级、惠民升级”,全面打造年轻消费群的“时尚人生第一车”。
海马丘比特的目标消费群与《金》剧的观众群体高度契合,而其时尚动感的造型也为这部剧增添了不少光彩。在剧中,海马丘比特与包括李小璐、宋丹丹在内的众影星同台飙戏,擦出了不少火花。相信在《金》剧播出后,海马丘比特将成为汽车品牌“触电”的又一优秀案例。
新赛欧 作品:《乡村爱情故事》
雪佛兰的十字标配上本山大叔富有喜感的脸,感觉虽说有那么一点别扭,但不得不说,新赛欧的这次植入还是相当有效果的。
新赛欧可以说是雪佛兰下定决心进军中低端的一款标志车型,其定位、其价格都直指中国二、三线市场,在配置上的调整甚至隐隐连品牌的形象都不顾了,只为在二、三线市场中一炮打响。因此,与《乡村爱情故事》的合作正是恰到好处。一方面,该剧的观众群几乎都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覆盖面很准确;另一方面,剧中人物与新赛欧所表现的家庭感也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无怪乎在《乡》剧播出后,新赛欧的销量就迎来了一个小高潮。
名爵3SW 作品:《一起去看流星雨》
《一起去看流星雨》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以至于名爵3SW的植入也是毁誉参半。但是在娱乐圈里,不管是赞还是骂,都是关注度,只要有关注度就赢了。名爵3SW在这部剧中也赚到了关注度,因此,也算是赢了。
为表现产品,《一起去看流星雨》的第二集就出现了整整8分钟的赛车戏,多车追逐、漂移、单边驾驶等等画面无疑给了不少观众无限的憧憬,让名爵3SW的产品形象得到了不少的拔高。但是剧中给它的定位还是有点过高了,演绎过程也有不少夸张的成分,让这次的植入显得有点过火。
小结:
6.中国电影中的植入性广告 篇六
摘要
最近,在各大影院热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因片中出现过多的植入性广告而引起了广大观众的不满。在苦难的重现和体验之中,加入1亿元植入广告,让部分观众感到有些不庄重甚至是亵渎。因此,不少网友对《唐山大地震》誓以“5亿票房震动中国影坛”持怀疑态度。
关键字:植入性广告
唐山大地震
电影
植入性广告又称植入性营销,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符号(如LOGO或者品牌名字)融入电影、连续剧、音乐及其他舞台产品中,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和广告的目的。电影了的广告植入有很多种形式,大部分的都是以对白、场景和道具植入为主。电影的这几种艺术元素也是最能表现出生活的,所以被大量的运用到了电影里,其中以道具的植入最为明显。当这个道具或者场景出现以后,观众会对这样的产品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认为他很亲近,这与影视剧的本质属性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是某个新产品以单独的广告形式出现在广告中,这种信息的凸现就会显得主动,观众的接受度就会降低,对广告系心有一种抵触的感觉,不符合自己的生活规律,这样一来,单独的广告此熬过就会很差。电影艺术元素的运用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很容易将观众从电影中带出戏,从而失去了电影真正的艺术价值。
赞助商的追捧,源于植入式广告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这些优势归结为一点,就是能够形成强大的品牌渗透力,品牌可以争取到现有媒介状况下的稀缺资源--高度专注状况下的受众注意。有报道称,只有上映2万场,上座率在70%以上的影片才能吸引到电影广告(包括贴片广告和植入式广告),这也说明植入式广告的受众数量极为可观。从消费行为的角度考察,植入式广告对受众消费行为产生一种光晕式影响,特别在电视电影这样声像俱全的媒介中,强烈的现场感,对消费者形成一种行为示范。《唐山大地震》中植入广告的品牌很多,除了白酒、保险公司和重型机械以外,还有汽车、运动服等一系列植入性广告,整个影片涉及的植入性广告品牌至少有8个。除了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影视剧剧组从商家那里还能得到其他方面的帮助。《唐山大地震》在四川拍戏期间的住宿,就是片中某品牌白酒公司提供。而剧组用在汶川地震救援那场戏中的各种救援机械,使用的就是某品牌重型机械,连机器的操作工人,也都是曾经参加过汶川救援的该品牌员工。商家之所以愿意投钱让自己的品牌在影视剧中露脸,是看中影视剧为品牌带来的宣传效应。而对剧组来说,在影视剧中加入植入性广告也是有利可图。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剧组能够得到资金支持,或提前收回部分影片制作成本。冯小刚曾对媒体说:“国外一部5000万票房的电影,电视播放版权起码能卖到5000万。然而,国内电影频道也就给100万到200万。国外电影回收成本有十几种渠道,而国内就只有票房和植入广告了。在影片中加入植入性广告本无可厚非,但是需要考虑植入的方式,要巧、要软。但是某些植入性广告要做到与影片完美结合确实有些难度,尤其是那些带有很强的时代性的产品广告。那就要导演做出取舍了,是保广告,还是保影片?保广告,难免影片会有所瑕疵。保影片,那么难免要将到嘴的肉重新吐出来。植入式广告的难点就在于需要同时满足剧情和营销传播的要求。过分迁就剧情传播,可能会影响广告的传播质量,导致信息偏离营销传播的协调性,与整合营销传播的要求相悖。反之,强调营销信息又可能影响剧情。植入式广告就是在“被情节干扰”与“干扰情节”的夹缝中诞生。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整合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赞助商应与编剧、导演充分沟通,广告植入的痕迹越少,与剧情结合的越自然,传播的效果也就越好。
如果仅仅是一部商业片,植入广告显然不可能成为争议焦点,只要植入恰当,没人会为此纠结。然而,一些特殊题材影片,该不该以商业电影的惯例而论?比如《唐山大地震》,不管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商业电影,片方还是应该考虑部分观众的感受。《唐山大地震》虽然是灾难片,但片中仍不乏植入广告。比如徐帆和儿子儿媳一起吃火锅时喝的酒是 “剑南春”,该品牌在片中还有另外两次“出镜”机会,都比较显眼,不少观众原本沉浸在悲伤氛围中,但看到品牌时也不免一笑。此外,李晨外出闯荡回唐山后,穿的是Kappa羽绒服,开的是宝马轿车,影片中方达在上世纪90年代发了大财,当上了老板之后,开着宝马车衣锦还乡。但是那个年代这种车型全部需要进口,而众所周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加入WTO,仅关税就要百分之几百。从影片中反应,方达所开的小旅行社规模并不大,试问能有这么多钱?而且,众所周知,方达在地震时失去了一条手臂,而那个时候一条手臂是不让考驾校的。李晨扮演的方达自己做了老板,在杭州办了旅行社,公司职员问他要为游客买哪家的保险,方大果断地答道:“就选中国人寿吧,踏实。”这个装进台词的广告来得太突然,突兀到影响了影片本身的节奏;而养母陈瑾临终前给女儿张静初留下了一个存折,镜头也给了工商银行的特写。植入式广告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在这部题材如此沉重的影片中刻意出现,还是有些不妥。
在影视剧或节目中,可供植入广告的容量有限,过度使用会引起受众反感。在现实情况下,受众倾向于把所有说服性讯息都理解为“广告”,他们对于“广告”高度敏感,一旦感觉到这是“广告”,就会条件反射性地把心灵之门关闭,最终影响到对影视剧或节目的态度。虽然广告植入具有可行性,但电影作为内容产品,有其特殊性,它联结着观看者的情感和观影时的氛围,因此植入广告应以中性广告为主,悲情片中不宜插入太过喜气的品牌广告。比如剑南春、白象电池的广告可以接受,但像中国人寿的广告显得太唐突,和影片氛围格格不入。对此,一位营销领域的专家坦言,植入广告有很大存在的市场,并不会因为受到争议而终止,“对制片方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资金筹措方式,对广告投入方来说,以影视剧为载体,比硬广告更有说服力,总之是件你情我愿的事,观众根本拦不住。”回顾一下最近这段时间上映的大片,不难发现,大量的电影都有植入性广告。这对以后过场电影的发展是一个趋势,也是必然。而且随着人们对电影的人是越来越高,以后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将会更加的繁荣。
在国内电影向商业大片转型的这段时期,电影制片方与广告供应商合作的越来越多,直接刺激着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最近几年国内商业电影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电影的投资是一个比一个大,广告赞助商也越来越堵,电影制作与广告的结合上遇到了很多问题,不合理的广告植入让观众是大跌胃口。纵观时下的几部商业大片,电影艺术元素和广告的植入并不是那么合适,存在诸多问题。现在一些电影制片商为了降低成本和投资风险,大规模高频率的植入广告,让电影变成了冗长的广告片,失去了原本属于电影的价值。在这些影片中,影片产品植入方式简单。直露且大面积集中出现,它们或严重脱离剧情,或无端制造各种无厘头招式,或生硬且毫无道理地拉长电影镜头,给人一种受强迫的感觉。花钱看广告,观众自然不买账,质疑。声讨之声随之而来。好的电影叫好又叫座,同时为电影制片商和广告商带来双赢。为了让国内商业电影走上轨道,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必须加强电影艺术元素与广告植入的结合。
7.电影广告欣赏--广告植入形式 篇七
植入式广告又称植入式营销, 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内容策略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植入式广告模式迅速地从国外传入中国, 1991年的国产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次运用了植入式广告模式, 在剧中播出了百龙矿泉水的随片广告。[2]而大陆真正开始流行植入广告则要以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没完没了》为标志———小芸递给韩冬的那张银行卡是中国银行的长城卡, 阮大伟抱着路易十三的酒瓶说到:“十三, 路易的”, 继《没完没了》之后的电影《大腕》也有了大量的植入式广告的身影。
一部让中国观众明确地意识到了商业植入式广告存在的电影是冯小刚的《手机》, 在片中, 摩托罗拉战胜了葛优、徐帆、范冰冰等众多明星成为了真正的领衔主演。各种型号争奇斗艳, 各种先进功能, 比如录音、显示不在服务区等也被剧情展示得淋漓尽致, 影片结尾处还正面展示了摩托罗拉手机的最新款全貌。2004年摩托罗拉则凭借超薄手机V3全球销量超过100万部的优异成绩, 成功地从三星手中夺回了全球第二的位置, 而中国市场售出手机产品总计6800万部, 约占世界销售总量的12%。[3]《手机》的次年, 国产电影植入式广告迎来了第一次爆发, 而这次爆发的标志依旧是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佳能DV, 诺基亚手机, 惠普笔记本电脑, 无一例外地竭力在镜头中展现着产品身上巨大的品牌LOGO。冯氏电影中植入广告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影片纷纷效仿, 如2010年徐静蕾导演的《杜拉拉升职记》:联想笔记本电脑、马自达汽车、高姿化妆品、立顿等各类商品都在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中以联想笔记本电脑的广告植入最为明显, 因而也最为成功, 据统计2010年, 联想综合销售额较上财年增长30%达到216亿美元, 联想的个人电脑销量比去年上升28%, 同期整体行业增幅为7.4%。[4]
二、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营销运作模式
(一) 道具植入
置景道具植入, 主要是指产品本身或品牌视觉符号以影视作品的道具或置景出现。如:《杜拉拉升职记》中的益达口香糖、立顿红茶、马自达汽车以及无处不在的联想笔记本电脑;《失恋33天》中王佳期约黄小仙出来聊天的时候, 摆上来的是汇源果汁, 而婚礼的现场以及黄小仙和王小贱走在工体路上的时候, 汇源果汁的广告牌赫然入目, 作为电影的道具而被植入到了电影当中。
(二) 情节植入
情节植入是指在影视作品中将产品灵活地融入到剧情中, 使植入的商品成为故事情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尽量达到广告与剧情的完美结合。如:《疯狂的石头》中道哥等人用可乐瓶子来行骗, 这时可口可乐成了有效载体, 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手机》中王文娟接到了武月的电话后, 才有了王文娟与严守一离婚的剧情, 故事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手机有关。
三、中国电影植入广告与国外电影的比较
相较于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发展, 国外电影植入式广告早已是成熟状态。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因为采用经验尚有不足, 基本采用最简单方便的场景植入方式, 或广告公司一味地在电影中给产品做广告, 在产品品牌与电影的互动和相辅相成方面处理得不太成熟。而国外电影植入式广告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 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植入广告, 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状态和传播效应。品牌在使用广告植入的同时也考虑到品牌与电影角色的形象是否相符, 让电影与商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宣传方式和植入手段使电影中的人物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并且使品牌的形象得到强化和提升, 从而引起品牌的畅销。
四、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成功经验
(一) 隐性的广告强制性的接收效果
广告泛滥时代, 观众越加反感广告, 而植入式广告下意识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广告信息。电影植入式广告巧妙地把广告安插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 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广告信息。这种无声的强制性使得消费者无条件地接受广告内容, 从而达到了广告传播效果。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 都可以转化成商品品牌, 给制片商带来巨大的利润。数据统计2006年全国T恤品牌中, 卡帝乐鳄鱼以4.63%的市场份额夺得冠军;老爷车、真维斯紧随其后列二、三名, 份额为4.38%、4.36%;班尼路、森马的份额依次为4.00%、3.58%;而在西部地区班尼路以销售量第一的成绩夺冠。[5]
(二) 有助于片中情节的展现
在电影《手机》里, 手机作为电影元素时刻贯穿在电影中, 情节的每一步发展都因手机而起。例如当沈雪接到王文娟的电话时, 严守一以为是武月打来的, 便向沈雪坦白了他和武月的事情, 后面才有了严守一和沈雪分手的剧情。再如《疯狂的石头》中, 道哥等人利用可乐罐子行骗, 可乐罐作为电影元素出现在剧情里, 不仅展现了故事情节, 同时也为商品做了宣传。
五、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的不足
植入式广告虽然有着诸多传统广告不能企及的优势, 但是它自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目前, 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到了瓶颈期。
(一) 广告扎堆难以辨认, 无法使品牌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
影片中的植入式广告自身具有隐蔽性。而一些受众所不熟悉的品牌, 极有可能隐藏在了影片当中不被发现。或是仅仅露了一下脸, 并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太多的广告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二) 难以平衡的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
“在当今的媒体市场中, 电影的文化性与商业性本身就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体, 而电影作为两者的天然结合体, 它本身也就意味着具有冲突性。”[6]而同时在许多电影中, 不顾情节的发展需要, 硬性地向电影中插入广告。不仅仅打断了观众对影片的欣赏, 更是影响到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广告不合理地插入到电影中, 不会得到观众的喜爱, 只会让人心生厌恶, 对电影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有一定的破坏。
(三) 发展不完善
正在成长的植入式广告发展不完善, 缺乏专业的植入广告公司、合理互利的交易机制以及科学严谨的评估体系等,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建立专业的运作机构, 公开植入式广告的供求信息, 协调供需双方的关系, 为二者提供便捷、顺畅的沟通渠道势在必行。相关法律不完善, 对植入广告内容、费用、制片方和广告商之间出现纠纷等问题, 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所以完善植入式广告的法律条例, 为植入式广告提供法律保障, 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六、植入式广告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 从电影制片方角度出发所需注意的问题
1. 内容第一
在电影中插入植入式广告无可厚非, 它不但为影片提供了风险担保, 也为电影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绝不可喧宾夺主, 广告也要依据情节场景适当地插入, 不能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 破坏整部电影的整体性。不能单纯地为了商业目的而一味地插入与电影情节无关的广告, 破坏观影氛围。如《天下无贼》中, 一伙贼扮成旅行团, 领头的手里拿着“淘宝网”的小旗子, 让人觉的这一广告元素游离于剧情之外。
2. 充分考虑目标人群
电影在采用植入式广告时, 首先要考虑一个问题, 即广告的目标消费者和电影的目标观影群体有没有交集, 广告的目标消费者与电影的目标受众紧密结合才能为植入的广告进行合理的宣传。例如《杜拉拉升职记》中讲述一个都市时尚爱情故事, 所以其中商品就必须与现代白领生活相符合。电影中联想的笔记本, 高姿化妆品等商品与电影的目标人群结合紧密, 对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一定的帮助。
3. 结合剧情, 尝试多种植入方式
导演或广告商应根据品牌的特点和优势, 与电影情节相结合, 利用多种植入手段进行反复地植入, 从而加深记忆。如电影《失恋33天》中对珍爱网所赞助的八分钟相亲活动, 把广告结合在了剧情里, 相亲节目的火爆, 与观众的兴趣点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杜拉拉升职记》中每次使用笔记本时联想的标识及时入眼, 巧妙合理的植入方式为广告在无声中做了宣传。关于这点, 可以与运作部门共同策划商议真正使广告与电影完美结合, 达到双赢的效果。
4. 广告产品与剧中人物角色相融合
广告产品与剧中的人物结合, 例如电影《手机》里对摩托罗拉进行了完整的展现, 款式、功能, 剧中人物因手机而引发的故事线索, 手机时刻贯穿在电影当中。冯小刚拍摄的《手机》上映时间是2003年末, 数据显示2004年摩托罗拉手机在中国销售量达到了822.8万部。[7]手机产品与人物角色的融合恰到好处, 产品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与故事本身相结合, 更能博得受众的好感, 广告效果自然不会差。
(二) 从广告商的角度出发所需注意的问题
1. 主动出击寻找合作机会
商家应事先介入, 精心策划, 主动出击, 寻找机会, 将植入式广告作为营销战略的一部分。主动与制片方联系, 寻找与产品契合度高的电影, 关注社会热点才能更好地达到广告的宣传效果。例如在《失恋33天》中王小贱和黄小仙都是婚礼策划顾问, 婚礼策划近几年已成为流行时尚。美薇亭婚礼策划公司在电影中为自己做了一次完美代言, 知名度大大提高。这家婚礼顾问公司, 策划了不少明星的婚礼, 像佟大为、聂远、邢傲伟、沈傲君婚礼的策划都选择了美薇亭婚礼策划公司。而马伊俐与文章为孩子大摆百日宴的时候, 同样也选择了美薇亭婚礼策划公司, 女主角白百何和陈羽凡的儿子的百日宴也是美薇亭策划公司一手策划的。[8]明星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更是为美薇亭婚礼策划公司无形中做了宣传, 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商家应主动出击为自己的产品提供展现的平台, 抓住社会热点为自己的品牌发展提供契机。
2. 根据影视作品情节植入不同品牌
广告不能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故事情节里, 必须依附于故事本身, 比如在《疯狂的石头》中, 从高空掉下的可乐罐。道哥等人利用可口可乐行骗, 房子里大量未开瓶的可乐。还有谢小盟用尼康相机给宝石拍照, 老包盯着标有尼康标识的镜头盖念道:“耐克, 还出照相机啊!”镜头给了尼康一个清晰的特写, 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记住了尼康相机。对于广告商而言不能单纯地认为将广告植入到电影中就是为广告做了宣传, 方式不对, 广告元素游离电影之外只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广告意图太强也会削弱广告效果, 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性和整体性。所以广告商必须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选择在电影中植入广告, 对植入广告的表现方式、出现次数、程度深浅等问题与制片方沟通策划商议, 确保广告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3. 广告需要好创意, 方式应该更创新
植入式广告也要和传统广告片一样, 要追求新鲜的创意, 并且应和剧情深度关联。让观看者感到倾心、幽默、有趣或是与切身相关, 从而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和记忆点。同时植入方式要创新, 应寻找和开拓道具、背景、台词、广告之外的多种途径。广告与电影有了契合点, 展现方式的新颖特别也为广告效果加分。对于商家而言, 要加强创新点, 不应认为单纯地在电影中露出商品标识就是为商品做了广告, 而是应主动创新使广告与电影达到真正的结合。即使是在电影中看广告也让人觉得趣味无限, 不仅为品牌做了宣传, 广告依托电影也为其增加了看点。
4. 植入式广告之外的整合营销
植入式广告只是起辅助传播商品的作用, 商家需要把植入式广告和显性广告结合起来, 运用整合营销的方式, 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塑造品牌形象, 从而扩大影响力。在电影的宣传期和上映期中, 广告商应该抓住时机, 在各方面进行同步的活动, 比如促销等, 使植入式广告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可以在各种传播媒介上投放广告, 形成共同传播的良好效果。海南三亚亚龙湾景区就根据《非诚勿扰》中的植入式广告, 推出了《非诚勿扰》外景地体验游的项目。事实表明, 广告效应良好, 在《非诚勿扰》的影响下, 亚龙湾的旅游人数暴涨, 大家都想去看一看电影中出现的铁锁长桥, 住一住舒淇葛优渡假的山中别墅。
七、结语
在我国电影中, 植入式广告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 伴随着它的发展也加快了电影商业化的发展。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 为电影提供了商业保证。广告的植入也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而合理地运用植入式广告也为商家提供了无法估量的价值。由于植入式广告发展得不完善、不成熟, 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没有成熟的运营机制, 没有合法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 广告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制片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忽略了电影的艺术性, 大量的广告涌入电影, 杂乱无章难以辨认, 被观众所厌恶。广告商为了降低成本一味地将广告植入到电影中, 无论产品是否与剧情相关。而简单粗暴的方式并没有增加人们对商品的好感, 无关紧要的商品广告更是让人反感。所以不论是制片商还是广告商都必须遵守以电影的艺术性为第一的原则。植入广告是提倡的, 但是双方必须要有内容第一的认识, 否则不仅仅是对电影的艺术性和整体性有一定的破坏, 对品牌的口碑和影响力也有一定的负作用。成熟的运作部门与中介机构可以为制片商和广告商提供良好的沟通桥梁, 三方共同商议为广告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中国电影的植入式广告发展不成熟, 所以有必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植入式广告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无论是制片商还是广告商都要发挥产品广告本身的最大优势和用途, 才能真正达到双赢的效果, 促进植入式广告在中国电影中的发展。
注释
1[1]薛敏芝.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植入式广告[J].中国广告, 2005 (6) .
2[2][6]刘懿颖.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研究[J].电影文学, 2011 (18) .
3[3]程鹏, 吴伟洪.全球手机市场排名:摩托罗拉重登榜眼[EB/OL].新华网, http://info.homea.hc360.com/2005/03/081423249971.shtml, 2005.
4[4]王鑫.联想2010年全球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EB/OL].人民网:天津视窗, http://www.022net.com/2011/5-27/482359372634338.html, 2011-5-27.
5[5]T恤:2006年市场分析与2007年市场展望[EB/OL].http://info.cloth.hc360.com/2007/04/19092856183-3.shtml.
8.用植入广告来生钱的电影 篇八
就跟没有人能够像詹姆斯·卡梅隆一样
让中国的观众为之顶礼膜拜
尽管在国内
《复仇者联盟》2周3.3亿人民币的票房情况
比起詹姆斯·卡梅隆翻制的《泰坦尼克号3D》还是有一些差距
但是它在全球范围内席卷10亿美元的惊人表现
还是让人领略到了它圈钱的厉害之处
只是这一次
《复仇者联盟》走得更远
它开始学会用钱生钱
而它的生钱秘方就是
覆盖全片的植入式广告
无处不在的植入式广告
在电影《复仇者联盟》中,虽然精彩的动作场面让不少观众无视了植入式广告的存在。但是,在电影中,还是暗含了大量一闪而过的植入式广告。若不是不少连续观看电影的发烧友在其中不断找寻,恐怕一般观众,也很难知晓其中植入式广告的身影。
据了解,此次在《复仇者联盟》中,出现了超过15个大大小小的植入式广告,但是却没有一个像去年《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中间那段突兀的“舒化奶”广告那样惹来观众的强烈反感。虽然电影的制作方并未给出具体的植入式广告额度数据,但是据不少欧美电影发烧友的保守估计,在电影《复仇者联盟》里面出现的大大小小的植入式广告总额超过了1.5亿美元,超过了总成本2.2亿美元的一半。
品牌植入省钱省事省心力
其实从《复仇者联盟》的第一个正式成员绿巨人亮相大银幕开始,漫威影业就有想过要将这部云集了多个英雄的拼盘式电影搬上大银幕。但是苦于巨大的成本压力只好作罢。而由环球影业负责的电影《绿巨人》的糟糕票房,更在某种程度上,给漫威影业添加了不少的障碍。
尽管在2008年,重新起航的漫威影业耗巨资打造的《钢铁侠1》取得了超过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绩,但是过高的成本还是让漫威影业有些不堪重负。而且,当年提出打造《复仇者联盟》五年计划时的5亿美元,也几乎被这些动作电影高额的投资,耗费的得所剩无几。急于摆脱资金压力的漫威影业,在这时将注意力投放到了植入式广告之中。
因此,从电影《钢铁侠2》开始,《复仇者联盟》的诸位英雄们就开始借着自己的名气,四处拉拢植入式广告。据了解,在电影《钢铁侠2》里,漫威影业就拉来了奥迪汽车、711便利连锁店、甲骨文公司、森马、七喜、汉堡王等多个合作伙伴。而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艾利森更是在电影中成功地打了一瓶华丽的酱油。此外,一向低调的奥迪汽车成为了钢铁侠的专用坐骑,而花花公子托尼·斯塔克在与黑寡妇调情之时,所穿的就是国产品牌森马为其专门打造的T恤。品牌的植入无孔不入。而从《雷神》开始,本田就与漫威公司达成了长达数部影片的合作关系,在2011年上映的两部超级英雄大片《雷神》和《美国队长:第一复仇者》中间,各式各样的讴歌系列汽车在电影中办起了车展,几款明星车型RL、TL、MDX和ZDX成为了神盾工作人员的专用座驾,一直延续到《复仇者联盟》中。
在电影《钢铁侠2》正式启动之前,《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一直靠的都是制片公司实打实的成本投入,一直处在一个盈利难的状态,除了《钢铁侠》之外,两部《绿巨人》电影均没有让制作方环球影业收到太多的利润。而电影《钢铁侠》的成功则给了漫威影业大把引入植入式广告的机会,因此,虽然此后的数部《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都是耗资过亿美元的大制作,但是大量的植入式广告已经让制作方所需要承担的资金压力降到了最小,据了解,从电影《钢铁侠2》开始,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中有超过60%的部分来自于植入式广告,因此制作方在电影发行上承担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在李安的电影《绿巨人》上映之时,环球影业需要收获超过4.11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才能保证基本回本。而在《钢铁侠2》上映之时,影片的全球票房只需要超过2.5亿美元就能开始实现盈利;所以,尽管随后的两部电影《雷神》和《美国队长:第一复仇者》的票房情况并不如《钢铁侠2》那么生猛,但是由于植入广告的引入,两部影片都为漫威影业带来了不小的收入。
尽管现在还没有一个详细的植入式广告数额出来,但是《复仇者联盟》从开拍伊始,其票房压力就已经被广告商投入的热钱降到了最低。据分析,只要《复仇者联盟》的全球票房超过2亿美元,这部电影就开始了自己的盈利之旅,而现在突破10亿美元票房的《复仇者联盟》,已经俨然成为了电影发行商和广告商眼中的大型印钞机。
【电影广告欣赏--广告植入形式】推荐阅读:
微电影广告文案09-18
广告植入合同08-08
电视节目中的广告植入08-20
广告语欣赏与写作07-04
水果 类 经典广告 语 欣赏07-29
经典电视广告文案欣赏09-17
电影片名题字欣赏06-20
电影音乐欣赏11-04
公交广告业务提成广告06-22
公益广告广告策划书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