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共10篇)
1.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 篇一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点 滴 体 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县城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应用和研究逐渐纵深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实现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显的尤为重要,这也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现在我就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利用,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呢?这是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和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经常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显示的动画效果,很容易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一上课就用电脑显示一个聪明的机器人,然后讲制作这个机器人的故事,这样既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又活
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中,同时配合多媒体画面中显示的机器人形状,让学生说说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从鲜明的图画中很快说出了各种图形,然后从机器人身上分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此导入新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再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先用多媒体演示“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3个桃子平均分给8个猴子,每个猴子得到这些桃子的3/8,小猴子们都不满意,猴王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10个猴子,每个猴子得到这些桃子的3/10,小猴子们都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大家说谁笑得更聪明呢?从而导入新课《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两堂课都恰当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了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灵活运用,突破重难点。
处理好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教学重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那么,如果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并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例如:度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个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
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巧妙运用,优化教学结构。
外国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同时从听觉和视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课堂上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每节课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其余为无意注意时间。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合理安排时间,优化教学结构,以取得最佳效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繁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条理化、增强形象性、生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这种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展开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效率比传统教学手段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我们要较好地抓住两种注意力转化的契机,即在有意注意的最佳时间内讲授新知识,并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3)充分发挥电教媒体所具有的图文并茂的功能,有效缩短教学新知识的时间,尽量让学生在有意注意时间里理解知识,这样就可以留出较多时间用于练习和巩固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考由易到难,思维与注意易于集中,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四、充分利用,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要运用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同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会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注意各种媒体的综合运用,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其智能,促进思维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传递,因此成为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点在练习环节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过去低年级进行口算训练,是老师逐个出现卡片,让学生看卡片再口算,这样老师在上课前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卡片,费事费劲。而且用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口算训练较费时,如口算50道题,至少也得10分钟,然而,如果采用录音听算,口算题目有现成的,训练50道题,快的三四分钟便可完成,大大地为课堂教学赢得时间,加大了练习力度,增大了教学容量,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综合数学能力,提高学生计算速度想象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而且可以改变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育富有生机与活力。在“新颖,独特,轻松”的氛围中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信息化社会的文化环境,起着深远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乐于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势不可挡,只有我们迎浪而上,不断探索、努力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上饶县第五小学:孙爱华
2.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 篇二
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如地方遇见久旱不雨,就有舞龙求雨的风俗。现代的舞龙舞狮,已由一般的表演活动,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并开始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现代的竞技舞龙是由9人持龙体,一人持龙珠的集体运动,其运动特点是在行进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滚、腾越、绞缠、穿插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龙的雕塑,展现龙的精气神韵。舞龙的内容极其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由于是集体项目,舞起来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集体配合的默契程度。不同的跑位,龙体不同把位的动作细节都影响着舞龙技术的顺利完成,尤其是一条标准的龙体有18米之长,动作又有A、B、C三种难度之分,给舞龙的技术教学带来相当的不便。
目前,舞龙运动进入高校的势头相当迅猛,许多高校都抓住了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灵魂思想,把舞龙运动引进高校。《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目前,舞龙运动技术表现较为出色的是湖南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南京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等学校,在近几年的全国舞龙比赛上,全国高校参加比赛的队伍也越来越多,为舞龙运动进课堂,为高校发展舞龙运动提供最好的注解。
2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硬件的配备
现代教育技术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建设是基础,没有硬件设备,也就无从谈什么软件教学了,但硬件再好,软件的配备不符合教学内容也是万万不能的。根据不同高校的校园体育设施建设的不同,可以在体育场馆里配备不同的信息媒体设备。就目前的条件和教学中运用比较好的设备是:
显示屏幕:在场馆适当的位置设置一块可大可小的液晶显示器,性价比好的是32-42规格的液晶电视机,既能看清画面,价格又适中。
电脑主机:为使画面流畅,播放简洁,同时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使用电脑主机比使用DVD播放机好。另外,使用电脑主机也还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打些必要的字幕说明课程内容要求等。
室内教学训练场馆:室外光线充足,直射显示屏,影响学生观看的效果,只有室内的场馆才可以比较好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经过了解,目前我们许多的运动场馆里真正能用于教学训练的多媒体设备基本没有到位,还停留在研究建设阶段,给舞龙教学训练和其他项目的教学训练都带来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上的缺憾。
3 现代教育技术在舞龙教学训练中运用的优势
3.1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学习的效果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舞龙运动平时对我们在城市生活的学生来讲还是比较少见的,对其技术也便不甚了解。而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屏幕能够了解到活生生的舞龙技术,舞龙的表演活动,体会舞龙的气氛,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舞龙技术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知识传递的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舞龙技术以外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了学习的直观性,明确了训练的目标
舞龙是集体性运动,关键在龙头、第五把节和龙尾三人,但其他六人也是不可少的,否则整条龙就无法舞动起来。一个教师只能担当起一个把节的作用,所以,在舞龙教学时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技术示范,这对学生直观感受舞龙技术动作,掌握舞龙技术就有了教学上的不便,而一个舞龙技术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进行技术动作的教学训练。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多渠道多条件下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等方面为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提供参考。
根据访谈得知,目前在高校的舞龙教学训练中,多数学校还不能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舞龙的教学训练大多还是依靠教师的身体力行,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这是由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舞龙动作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所致。这也和目前我们教学场馆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跟不上教学训练的发展有关。
3.3 提高时间效率,对于质量的提高有了保证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如何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推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变革,还需要我们教师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的人机互交来创设宽松、和谐的学练环境,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将规范的动作讲解与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听与看,对重点与难点进行反复播放,并用特定的声音、图像显示,突出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地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舞龙教学实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过程,其教学效果好于一般教学手段的运用,尤其是技术动作比较复杂的舞龙教学。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适时运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而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一定的帮助。
4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舞龙教学训练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不可盲目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训练中的运用是好的教学模式,但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表面上的为运用而运用,切忌形而上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考虑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教学要根据场地条件、教学内容、地区差别有选择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使用的时机方法、媒体的设计内容都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适时地提高教学效果。
4.2 不能放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重视学生的能动性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步被引进学校和课堂,但我们必须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地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舞龙课程的教学训练不能一味地依赖现代教育技术的展示,教师的主导性、引导作用不容忽视,错误动作的纠正,正面语言的鼓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不能忽视。学生只有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为正常的舞龙教学训练提供坚实的教学训练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对舞龙教学训练所达到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4.3 使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舞龙教学课件的开发要面向教学实际,做到资源共享。总之,体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教师要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的理念,并切实贯彻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形成具有体育教学特色的,学生喜爱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充分挖掘课内外的信息资源,真正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社会化、系统化,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富有时代性。
5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舞龙教学训练中的运用能够为实践活动带来效率和质量;目前舞龙的教学训练场地中硬件的配备基本没有,需要加强建设;要加强舞龙技术动作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切实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建中.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2]籍建东.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滨州师专学报,2001(2).
[3]赵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拓高校体育教学新局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方莉,李和标.对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4).
[5]熊鹰.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3(3).
[6]郭秋荣.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兰州学刊,2005(2).
[7]张磊.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
[8]柳振纲.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3.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 篇三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录音范读代替了学生朗读
小学生读课文,不注意重音、停顿,达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而录音范读,大都是名家的作品,声情并茂。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作示范,往往只播放录音而不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老师讲课费劲不说,对好词佳句的理解体会也不到位,更别说揣摩推敲、欣赏体味了。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范读的作用,关键是要适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前,要布置学生认真预习,熟悉教材内容。课堂上,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分组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等学生理解了内容,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再指导感情朗读,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体会,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
二、课件播放代替了老师范写
小学低年级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同样也有识字教学的任务。当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之后,纷繁多样的课件层出不穷,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动画、教学录像等,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尽管能吸引学生,但小学生有他的年龄特点,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等。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如播放课件,就会放松对学生的组织教学,特别是一些好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件播放完毕,还没记住生字的写法,更别说是写好字。而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时,往往会边写边提醒学生哪部分该怎样写、哪部分容易写错、哪些字容易混淆、怎样区别字形等,这样学生就会对生字的音、形、义及间架结构掌握更牢固。
三、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因此,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四、课堂实录代替了教师讲解
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名师讲授”、“同步课堂”等视频教材,部分教师便抱着“自己讲远不如名家讲”的心理,将自己的课堂交给了名家、名师。录像中的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活跃,而下面的学生只是被画面所吸引,对于名师所讲的重点、难点一无所知,同时也放弃了动脑思考、分析、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印象很浅。回头复习时,总会发现凡采用课堂实录授过的课,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尤其是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是糊涂,老师只好采取补救措施以“查漏补缺”。
五、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了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六、画面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我们可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会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造成限制。
总之,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滥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合理运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也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陆大雁.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0(12).
[2]康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 篇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小学语文教师所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着作用。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广泛的运用也并不等同于滥用,如果不合实际地滥用,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录音范读代替了学生朗读
小学生读课文,不注意重音、停顿,达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而录音范读,大都是名家的作品,声情并茂。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作示范,往往只播放录音而不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老师讲课费劲不说,对好词佳句的理解体会也不到位,更别说揣摩推敲、欣赏体味了。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范读的作用,关键是要适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前,要布置学生认真预习,熟悉教材内容。课堂上,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分组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等学生理解了内容,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再指导感情朗读,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体会,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
二、课件播放代替了老师范写 小学低年级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同样也有识字教学的任务。当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之后,纷繁多样的课件层出不穷,演示文稿、flash动画、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尽管能吸引学生,但小学生有他的年龄特点,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等。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如播放课件,就会放松对学生的组织教学,特别是一些好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件播放完毕,还没记住生字的写法,更别说是写好字。而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时,往往会边写边提醒学生哪部分该怎样写、哪部分容易写错、哪些字容易混淆、怎样区别字形等,这样学生就会对生字的音、形、义及间架结构掌握更牢固。
三、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因此,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四、课堂实录代替了教师讲解
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名师讲授”、“同步课堂”等视频教材,部分教师便抱着“自己讲远不如名家讲”的心理,将自己的课堂交给了名家、名师。录像中的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活跃,而下面的学生只是被画面所吸引,对于名师所讲的重点、难点一无所知,同时也放弃了动脑思考、分析、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印象很浅。回头复习时,总会发现凡采用课堂实录授过的课,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尤其是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是糊涂,老师只好采取补救措施以“查漏补缺”。
五、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了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六、画面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我们可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会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造成限制。
5.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 篇五
(中期评估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的一个永恒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反思、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途径。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冲击着体育教学的改革。新的体育健康标准实施已将近三年,它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理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困惑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变自主为自流;追求表面的热闹,强求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过于追求教学的情景,探究的泛化等现象。原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司长宋尽贤也曾指出:“多数学生厌烦体育课的现象并无多大改变。” 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困惑将直接导致了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机械化和浅层化,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一个不喜欢体育学习的学生,必然会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逃避的行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完成,这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实践新课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选择、处理教学内容已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脱离主体需要的实际,缺乏生气和个性的教学内容,严重制约着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民间体育游戏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项目,在实践中娱乐性强,学生易学喜玩。通过对本班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趣味性观察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欲望。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技艺性、健身性、教育性的特点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一般直接取于自然,甚至是废旧物品)易于普及,学生家长也会指导,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利于体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向外延伸。在民间体育游戏中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还能使之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竞争合作、学会创新。同时,学校在民间体育游戏开展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基础,如每
年全市举行“冬季三项”活动,我校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将流传在民间的体育游戏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成适合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之一,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教材。从而更好的实践新课程,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理论依据:
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对民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进行作了具体分析研究,在课题实践中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充实的依据。
1、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且善于模仿;喜欢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在感知事物时,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注意力容易分散,而思维则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具体表现为:接触新事物较敏感、有较高的兴趣,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此阶段将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民间体育游戏将进一步促使学生学会生活、交往、竞争和合作。
2、《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还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
三、研究目的:
1、验证经过收集、整理和创编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2、编写符合儿童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间体育游戏教案。
四、研究内容:
1、在搜集与整理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访问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等途径进行搜集。
在内容的选择上制定条件:必须具有民间性;即来源于民间和现有基本联系都能完成;层次性;活动内容有梯次,有变化;趣味性: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好玩有趣;安全性:有利于教学组织、课外活动不容易发生伤害事故。通过访问、查资料、等方式,搜集到了放风筝、捉迷藏、、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爬竿、跳房子、抓子、徒手游戏、扔沙包、等各种各样的民间体育游戏,这些游戏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小孩子爱玩,连一些大人也乐此不疲,深受群众欢迎。
2、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民间体育游戏直接运用于教学,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这是直接补充教学内容。结合:把民间体育游戏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替代:以民间体育游戏材料替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直接应用游戏进行教学。
拓展:引导学生学会游戏后,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游戏。不仅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又拓展了体育游戏的空间和时间。
3、在课题实践中,充分利用每周五固定的小组教研活动,组织全组教师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相继进行了课题研究方案商讨;对民间体育活动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准备民间体育游戏课例、图片、案例资料;民间体育活动教学探讨(教研课、互动评课、);教师们通过课题实践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7.10——2008.1):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成立课题组;(2)拟定实验方案;(3)上报实验方案;(4)组织理论学习,准备开题。
2、实践探索阶段(2008.2――2009.12)
(1)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项目情况进行调查;
(2)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讨论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3)积累完善阶段(2010.1――2010.5)
(1)撰写结题报告;(2)推广改革实验成果。
如今,我们的研究实验已经进行到第二阶段,这段时间里,我们紧紧围绕《研究方案》做到计划落实,措施到位,富有成效。
1、立足实际,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工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高度的和谐一致,才能高效的实现教育。而课题实施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课题研究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意义。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及时召开了课题组全体人员会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学校教科室特地为课题的实施举行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动员会议,安排好校本课程的课时,提出设想,并就课题的材料的选择、研究课的实施、活动时间的安排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协商和统一。制定出了《民间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并就课题的研究目标、方法、主要内容等提出了实验构想,体现了课题研究源于问题、立足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
2、加强学习,有效推动课题研究。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和指南”,抓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要转变观念,则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因此学校领导协同课题组主要成员从不同网络中精心选择了有关民间体育游戏方面的文献资料,组织广大实验教师精心学习,指导课题实验的实施;同时课题组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科研方法的理论集训,观看相关教学录像,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提高,为课题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3、扎根课堂,落实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活动。
(1)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课题组建立了周五课题研讨活动制度,每双周进行课题研究课的备课。每次集体备课由课题组长负责,确立中心发言人,围绕备课课题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重点介绍课中如何对器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其他教师针对中心发言人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尤其是器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讨论、补充与修订,最后再由中心发言人结合集体研讨情况,重新整理教学设计。
(2)研讨课堂,寻找民间体育游戏的时机。
课堂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寻找一些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课题组“一人一课”、“观摩课”、“同上一节课”等研讨活动。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课堂教学的研讨,实验教师积极撰写了多篇反思案例,保障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六、课题阶段成果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同心同德,进行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1、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不少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投身教改实验,积极开发各类民间体育游戏,并写出一些关于此类的论文、总结、教学设计,均获得了同行们一致好评。
2、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加强,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而是着力于积极开发并启发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的使用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参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人及组员开设的公开课教学多次受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3、民间体育游戏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受学生喜爱,得到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支持,达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增强体质的目的。本组教师通过课题实践提高了创造性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和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能力,从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七、课题研究面临的困难
教育科研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一年多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感困难重重。
1、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学习、进修“充电”的时间很少。没有足够时间学习,没有一定的理论积淀,要研究与试验是困难的。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个别教师的观念转变较慢,课堂教学方法较保守,在参与研究中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还不够。
3、课题组教师材料积累意识淡薄,导致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材料有所遗失。
八、今后的打算
6.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 篇六
电子白板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增加教学容量,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
交互白板是一个具有正常黑板尺寸、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工作的,既具有普通白板和联网多媒体计算机功能,又可以实现普通白板功能与计算机功能以及软硬件功能与教育资源、人机与人际多重交互的电子感应屏板。电子白板能使历史教学的情景更丰富,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使历史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三维能力,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时效性。下面就本人教学经验探讨一下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历史教学的作用及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电子白板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电子白板使老师和学生再也不用受粉笔扬尘之苦和油性笔的油墨挥发之苦,也可以免除擦黑板之累,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可以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教学过程。电子笔可以变幻多样的笔型、颜色,调整精细大小,可以非常流畅快速地在电子白板上书写、绘画等,历史课可以呈现与美术课一样好的视觉效果。如果需要修改,可以先用电子板擦快捷地擦掉。如果有需要,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工具针对课堂上播放的PowerPoint、Word课件作批注、修改,并且这些批注和修改可以直接保存,可供下节课、下学年或在其他班级使用;也可以打印出来供学生课后温习或作为复习资料,成功解决学生课上忙于做笔记而忽略与教师交流的问题,学生上课更加专心和宽心。
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电子白板教学,由于其综合了以前其他媒体的功能,如:投影、录音、录像等,使教学信息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显得丰富多彩。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学资料(包括资料数据、声音、录像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使学生增加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分析问题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涉及“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课件对15世纪末开辟的四条新航路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还可以把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海域图在电子白板中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运用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教学系统的聚光灯功能还能让学生特别关注地图上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重点地方,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三、电子白板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运用电子白板软件的资源库可以为教师节省备课时间。对于历史学科教学,要上好一节课,需要准备很长时间,搜索大量的素材资料很是耗费时间。而白板的应用,可以使教师轻松地在网络中找到教具、背景、图片、音响效果、视频资料、文字资料、课件等资源,作为强有力的演示工具。电子白板软件所包含的`资源库是老师备课的好帮手。将资源库的运用和电子白板结合起来,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搜集资料的时间,也可以为老师管理现有的资源提供平台基础。
四、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提供帮助
许多学生学习历史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想尽量多地记忆历史知识,但实际上又因历史知识的浩瀚而无法记牢,经常是补了东墙漏了西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往往是以零散的死记硬背来完成的。而运用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史观,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通过课件展示或表格展示某一章节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更直观地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理解上记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史”时,我构建了从秦朝到明清时期的五大文化知识结构线索,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梳理了历史线索。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在运用白板教学时也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应注意其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
尽管电子白板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传统教学法不应该被抛弃。传统教学是我们延续了多少年多少代的教学方法,它的延续有着其丰富的积淀和合理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摒弃,而应合理地运用。电子白板也不能脱离传统教学的土壤,否则开出的花结出的果会多少有些华而不实。只有两者有效的结合,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打造出精品的课堂。
2.要精选材料,提高资料的针对性和利用率
历史教学中有大量可用的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文字资料等等。但教学课件绝不是各种资料的堆砌,教师制作课件时应精心筛选,结合教学实际加以选择,做到各种素材的利用有的放矢,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整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
在当前教学中,有的教师课件教学和实际教学两张皮,在课堂上,教师成了幻灯放映员,而不能把课件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应有作用。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师生互动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合理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推进电子白板教学,充分地、合理地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促使历史教学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7.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 篇七
留白, 其实是绘画艺术上的常用词, 是中国国画术语之一。我们知道艺术大师们, 可以说都是留白的大师, 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留给人们以想象之余地, 这就是著名的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 高超的绘画技艺不再去刻意地追求拥有翔实的内容, 艺术大师巧妙地运用留白艺术, 空出一定的审美空间给欣赏者, 让欣赏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自己曾经的真实的感受加以填补, 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和画外之音的特殊收效。留白艺术能够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价值, 也就是所谓的此处无物胜有物。对于文学来说, 留白也是如此, 留白就是为了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 给他们一个充分的想象的空间。不管从哪个方面讲, 留白都是一种美的境界, 更是一种大智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适度的“留白”, 并充分地运用留白艺术, 可以起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激励不同程度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一“留白”艺术, 能够充分地增添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在这一特殊过程中还能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推理的能力的到培养和提高。
留白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运用呢?笔者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分阶段从课前导入阶段、新课课堂讲授阶段、课堂合作探究阶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利用课前五分钟留白, 进行能力训练, 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 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课, 学生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基本上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 所以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不能管得过宽, 把得过紧, 在讲解中不能嚼得太细, 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特点和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 适当地留白, 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和发展的余地, 争取给学生存留创造和再创造的活动氛围。
在讲授新课的课前3~5分钟,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是一种将时间聚少成多的训练方式, 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方式, 这一过程, 不但可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增强。为了课前的这一活动, 学生课下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社会生活现象, 并对观察到的事件和情景作为素材进行加工整合。上课铃声响后, 笔者让学生登上讲台, 以演讲的方式、简短的辩论方式、精短话剧形式进行表达。这一环节的留白艺术的运用, 可以充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博览群书, 平日注意观察, 对于任何事都要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一留白艺术的运用, 经过一段时间下来,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结, 对素材的加工整理, 对有形材料的表达的能力。同时, 为下一步新授课的探究埋下了伏笔,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过程中的留白,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真正的学到知识, 是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并将所学的知识反复、重复地思考。经过这样深刻的理解和反复的思考过的知识才是真知。然后, 再将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意识, 变成学生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知识才能最终形成为学生最后的信念。
文学创作和语文课上的课文鉴赏都是需要充分的想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 有了想像, 才有文学, 才会有文学家!失去了想像, 就不会再有读者, 同样也就不会存在鉴赏家了。
例如, 笔者在教学高一年级, 第三单元第四课的自读课文, 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这篇课文时, 充分地运用了留白的思考艺术。
笔者让学生经过整体初读之后, 带着问题思索: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围绕主旨, 作者阐述了哪几个方面? (围绕主旨作者阐述了诗歌鉴赏的“诀窍”:“再创造”、“想像”、“泡”、“找”、“进”、“猜”、“补”。) 找出关键句。然后学生在留白的时间内很快做出了答案。笔者进行了要点的归纳小结, 对学生找得不精确之处进行点拨、矫正。最后, 笔者和学生进行重点导读, 对主旨进行理解、强化、加深印象。思考:作者提出诗歌欣赏方法的依据何在?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 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例如, 诗的特点是诗人通过想像创造诗的形象, 抒发感情, 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通过想像再现诗的形象, 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然后通过探究质疑阶段, 借鉴作者研究问题的视角, 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阶段,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其他文学体裁的鉴赏方法, 如鉴赏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问什么?未知, 成为“断脉”, “知否, 知否?”又未答, 意脉又“断”, 要“补”, 最后推出的“绿肥红瘦”无限凄怨, 却又妙在含蓄,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要“进”, 作者何以要如此感慨?要“猜”。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 不如授人以渔场!留白艺术的适当运用, 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 把握好课堂小组合作, 进行研究性学习。留白从这个意义上说, 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遨游的“渔场”, 让学生在留白中使个性得到张扬。
三、留白不能流于形式
8.“虚构”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 虚构 语文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65-02
虚构,是指以实际生活作为依据,不是完全重复某一件真人真事,而是按照写作要求对各种真人真事经过合理取舍加工,用艺术的笔法进行表达,使材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虚构必须要符合生活的实际,表达真挚的感情。
“虚构”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虚构,对材料进行大胆的和合理的艺术化的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基于文献学习,对作文教学中虚构再思考
通过南京教育信息网教育期刊库,本人在中国知网上查找与“虚构”相关的文献,从检索得知“虚构”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相关的文献很少。
只找到了一篇虚构与写作关联度较大的文章《珍视儿童习作中的“虚构”之美》(《作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5期,作者:叶芬),这篇文章述说的是她的一个朋友,拿着写着95分的作文向她抱怨,说她家小孩写《我的妈妈》,可根本不是写她,全是虚构的。文章的作者观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写出了一篇让人感动的作文,对于这种虚构应该珍视。
而文献检索发现,在文学研究方面与虚构相关的文献不少。如:《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虚构散文创作的一种新手法——以余秋雨的散文为例》(《写作》)、《虚构比事实更真切:多克托罗《进军》中的文化记忆重组》(《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等等。文学研究中关于“虚构”的研究比较繁荣,而作文教学中关于虚构的研究较相当贫瘠。
从文献学习中,我也发现文学界对“虚构”也产生了争论,但从最近的文献可知,大多数的作者都认同虚构。如,《虚构散文创作的一种新手法——以余秋雨的散文为例》一文:而在现代散文理论视野中重新审视写真实的观念, 承认散文可以 “小虚构”、“略有虚构”、“有限制的虚构”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因为,散文可以适当的虚构不仅在现代散文理论上能够成立(“虚构论”者己多有阐述), 而且在当今的创作实践中亦能找到很好的例证。
在百度中直接检索“虚构 作文教学”,出现的文献很多,但仔细阅读分析发现前10篇与搜索的主题高度关联,而后面的文章只是部分与“虚构”相关联。阅读文献可知,有部分老师已经开始关注“虚构”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并认同作文的虚构。如《浅谈创新作文教学中的虚构法》《初中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与“虚构”问题理性的思考》。但是,也有不少的文章是在质疑或批判作文中“虚构”。如:《作文就是做人,不能华而不实》,指出“定要将作文指导与做人统一起来,教育学生写作与做人一样,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不能华而不实,不能追求外表的华丽而不注重内在的修养,更不能弄虚作假、言行不一。”
通过文献学习,本人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虚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虽然目前在语文教学中还属于有争论的问题。但我相信通过研究,我会加深认识,尤其新近的文献对虚构大多表现出认同,也给了我研究的信心,或许我的研究还能引发更多语文教师的思考。同时还提醒我,在进行“虚构”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尝试过程中,我还应引导学生抒发真情,细致观察生活,把“虚构”作为写作的一种技巧而不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
二、基于现实调查,对作文教学中的虚构再认识
学生写作中是否会自发虚构?
“请以‘道歉’为内容,写一段向别人道歉时的场景。”这是一节作文课,也是对写作的调查。每个学生都写了一段与道歉相关的内容。
而在“刚才你写的这一段内容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调查中,有72%的学生选择了“虚构的”,只有28%的学生写的是一段真实的描写。
而选择“虚构的”的学生作文片段不少是这样的:“对不起,我真的对不起你,是我不小心把你的礼物弄坏了,我希望你能原谅我。”“我早已泪流满面。”……
像这样直露地表达出对别人道歉的现象比较普遍,让人一看就感觉是虚构的。说明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其实早已存在于作文之中,为了达到写作的目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虚构。但是,他们的虚构常常又是只注意情节的需要,而忽略情感的因素,表达出来的语言不够自然,还“失真”。因此,对学生进行虚构的指导显得很有必要和现实意义。
三、基于写作实践,对虚构的原则初探索
原则之一,符合生活的实际,合理。
一位学生在《雨中情》作文中写道:
一天下午,天气晴好,可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天气说变就变,第四节课时,窗外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自己的内心很着急,因为自己没有带伞。放晚学的时候,雨还在下着,而同学们都已经走完了。走廊上只剩下我一个人,外面是一片漆黑,还有呼呼的风声,自己很害怕。这时,看到远处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是爸爸。最后我与爸爸两个人撑着一把伞回家,爸爸一直都把伞偏向我,而雨很大很快把爸爸的衣服都淋湿了,我因而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当我读完这样的作文时,我得心中莫名地隐隐感觉这篇文章所写并不太真实。细细想想,作文在情节的安排上有很多的“破绽”。
首先,突然下雨,班级里绝大多数同学应该都不会带雨伞,而最后走廊里只剩了我一个人,还有难道没有一个同学或老师愿意帮助你,为了表达父爱的伟大,“牺牲”了同学之情和师生之情,这样的情节安排实在是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令人费解,自然不能让读者信服。
nlc202309040827
其次,外面一片漆黑,怎么就看到远处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爸爸来了,下着大雨完全可以带两把伞呀,为什么还要两个人顶一把伞呢?
在写作文的时候,许多学生都会像这位学生一样,在写作时为了刻意地突出某一主题,不由自主地虚构了一些情节,但没有考虑到生活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虚构缺乏生活真实感的作文,显然不能让读者动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题的表达,让人反感,得不偿失,顾此失彼。在进行虚构的时候,我们不能只顾表达的需要,急功近利,应充分尊重生活的实际,从生活的本原角度地构思情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让人能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
原则之二,表达真挚的感情,合情。
我曾在班级里做了这样的作文教学尝试。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每位学生以“道歉”为题,写一段自己向别人道歉的过程。5分钟后,教师随机让部分学生读自己的道歉内容。学生小A写道:
我轻轻地走到她的面前,低着头对他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把你的笔弄坏,还骗你,我知道你很伤心,其实我也是很难过。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再骗你,请你原谅我……”
老师让同学们讨论这位学生的描写。一个学生说,写得很真诚,但是感觉像是假的。因为初中生向同学表达歉意的时候,感情上不会如此直白,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肉麻”。许多时候,也许是走到他课桌的旁边,用手碰碰他,说,“哎,哥们儿,算啦,走……走……请你吃冰激凌。”
老师问小A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场景?小A不好意思地说是虚构的。从小A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小A很努力地按照故事情节的逻辑去虚构生活的场景,他注意了情节的逻辑,但忽视了情感逻辑,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年龄特点,没有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方式去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因而,他表达的感情,让人觉得“假假的”,不能表现出人物真挚的情感。
总之,作文是需要抒发真情实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虚构。真情实感的对立面应该是虚情假意,而不是虚构。虚构并不等同于虚假、虚伪。 但是这种意识,还需要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用心呵护学生的想象力。
虚构,是一种力量。人类最初的文学,从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女蜗补天,到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再到印度的史诗,等等,都是从虚构开始的。每一个孩子,其思维方式都保存着人类童年的思维方式,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我个人认为,我们不仅不应当反对学生在写作文时虚构,更要倡导和引导他们去大胆地想象与合理地虚构。
[ 参 考 文 献 ]
[1] 贺晓武. 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8(6).
[2] 张琼.虚构比事实更真切:多克托罗《进军》中的文化记忆重组
[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2).
[3] 李志良.虚构散文创作的一种新手法——以余秋雨的散文为
例[J]. 写作,2009(23).
9.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 篇九
论文关键词 刑法案例教学 师生互动 教师对抗 模拟实训
刑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刑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的刑事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探寻其中蕴含的法律关系,在互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相关刑法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刑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刑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参与式和民主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刑法教学之中,有利于改善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的缺陷。
一、运用刑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内各高校法学专业一般从大一学年就开设刑法学课程,对于刚接触法学课程的学生而言,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不强,面对抽象的法律规则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运用刑法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其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刑法知识和原理,活跃课堂气氛。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让学生搜集、分析、讨论案例,在抽象的法学理论与具体案件事实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知识运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开拓创新等综合能力。
(三)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刑法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准确作出教学效果评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进行反思,有针对性的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搞好刑法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法律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四)提高学生就业率
法学毕业生就业时常面临难就业或专业不对口的窘境,一个重要原因是处理法律实务的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运用刑法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思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帮助学校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社会声誉。
二、刑法案例教学法更多模式的探索
(一)师生互动模式
师生互动模式,即师生共同参与案例讨论。强调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的本质是平等与相互尊重。③既包括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个刑法知识和理论,在讲授理论之前先提出一个引例,将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和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讲解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模式,这是在刑法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学生主导式的刑法案例讨论模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自主搜集、整理、分析案例材料,上课时由主讲学生介绍案情,从定罪、量刑、社会影响等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点评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本学期刑法分论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主导式的刑法案例讨论的师生互动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极浓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始终贯彻“三个互动”,即课前互动、课中互动和课后互动。课前互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主讲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本身及其涉及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原理,师生都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并提前将案例通过QQ群发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案情,启发学生思考。课中互动是指,在课前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笔者一般让主讲学生先用五到十分钟时间先陈述案例、提出问题,再其他同学共同分析、讨论案例所涉及的刑法问题,最后由笔者针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作总结发言,更进一步分析案例,补充漏点、纠正错点。指导学生发言、辩论技巧。学生针对教师的总结,也可以提出质疑,大胆发言时行辩论,以求得真知灼见。课后互动是指如果学生对所讨论案例仍有疑惑或有更深的思考,可以课后在学生之间继续讨论,或者请教教师。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善加引导、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主题。二是要进行合理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其打分,在平时成绩上加分,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二)教师对抗模式
教师对抗模式、又称同台竞技法,是指在刑法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两名以上教师针对同一刑法案例,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互相争辩、学生也可以提出见解、参与案例讨论的刑法案例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借鉴了律师在法庭审判中针对同一案件,根据相关法律,分析案件、提出证据、互相辩论以证明各自主张成立的法庭辩论模式。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法律视为一种实践理性,强调法律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职业性的独特理念,④具有如下特点:(1)形式上由两名教师主导,多名学生参与。(2)内容上以案例为载体开展教学。(3)核心环节是教师之间针对同一案例进行辩论。(4)以培养学生法律思辨能力为宗旨。
现以一堂刑法课为例,介绍笔者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
教学内容:刑法案例分析
教学老师:法学系崔征老师和吕天宇老师
教学对象:法学09级本科生
案例来源:杭州胡斌飙车案
案情简介:5月7日晚,19岁的胡斌驾驶红色三菱跑车在闹市区超速行驶,将正在穿过斑马线的25岁浙大毕业生谭卓撞死。
首先由笔者简要介绍案情并提出问题:胡斌交通肇事是否构成犯罪,若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当时这个案例新近发生,社会影响很大,学生大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踊跃发言。几乎全部学生都能准确认定胡斌构成犯罪,但对以何罪名定性有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分歧。两名教师对此也存在分歧,分别主张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进行定罪,并各自进行分析和辩论,辩论的焦点是被告人胡斌的主观心理态度是故意还是过失?笔者认为胡斌在闹市区驾驶改装的跑车超速行驶,明知可能危及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而放任可能致人死伤的危险,其行为方式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犯罪构成中要求的“危险方法”,应当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吕老师则认为,胡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机动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超速行驶,造成一人死亡并负事故全部责任,主观方面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在社会危害程度及量刑方面两名教师也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被告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大,危及公共安全;吕老师则坚持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交通肇事案件,只不过由于被告富二代的特殊身份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过重。学生针对被告主观方面和行为社会危害性以及量刑问题也各抒己见。最后笔者总结:通过这个案例帮助学生们掌握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运用犯罪构成的工具,从定罪和量刑两个角度展开,注重疑难、相近罪名之间的辨析,比如本胡斌案中对被告主观方面的把握是准确认定犯罪性质的关键,故意和过失的不同心态在罪名上有很大和差异,量刑上也不同。
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两名教师同台竞技,使学生对交通肇事案件应如何定罪量刑有了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受到学习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启迪。教学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是学生获得演讲、辩论技能的绝好锻炼机会和途径。
(三)模拟实训模式
模拟实训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将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于实践;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解释法律规定,掌握案情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了解熟悉法学理论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笔者每个学期中后期利用课后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实训,大致流程如下:
1.前期准备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如法院案卷),自主确定案件及参与所需总人数。(2)确定案例后根据具体案件性质进行参加人员的选拔。(3)准备开庭所需要的司法文书,证据材料和手铐等道具,介绍庭审程序,讲解有关的法律基本知识,提供有关的资料和训练辩论技巧。
2.模拟法庭庭审
(1)由主持人通过PPT和播放学生事先自拍的DV短片简要介绍案情,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2)介绍参加人员。(3)按照我国现行法庭审理的正规模式进行模拟庭审。即庭前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合议、宣判,闭庭的法定程序。
3.指导教师和聘请的法院法官、检察官或职业律师现场点评指导
模拟法庭实训活动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空间,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实务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活跃而有序,学生参与热情高,教师从中也受益良多,也督促教师关注实践,提高自身法律实务处理能力。
三、选编刑法教学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刑法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编和运用。不同模式的刑法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组织和运用方法不同,前文已论及,此不赘述,仅介绍如何选编案例,好的教学案例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一)针对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的放矢。不同案例教学模式对案例的要求不同,如学生主导式的师生互动模式由于时间所限适宜选取小案例,教师对抗模式时间相对充裕可以选择有一定争议的中型案例,而模拟法庭由于按照真实庭审规则进行,适宜选取案件内容丰富的大案例。
(二)典型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要注重案件事实与所蕴含法律知识、法律规则具有密切联系。而且力求真实,真实的案例易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学生感兴趣,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三)启发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必须使案例蕴含具有法律价值和疑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对现有法律知识进行质疑和辩驳。如广州青年许霆案,许霆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取款,取出17.5万元后潜逃,其行为性质的认定具有一定的疑难性,是民事的恶意占有、还是刑事上的盗窃罪或者盗窃金融机构罪?学生对这类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很感兴趣。
(四)新颖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必须在形式或内容上新颖,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尽可能地选取新类型案件或者疑难案。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裸聊”现象。如北京一家庭妇女以E话通方式在网络上与多人进行“裸聊”的中国首例“裸聊”案,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10.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 篇十
西藏山南地区东辉中学 唐京川
【摘 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途经之一。本文从项目学校使用远教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要使现代远程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并使学生受益,必须立足中小学校教育实践的特点和要求,通过改善资源结构、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自觉运用和运用的方法步骤等方面谈远程教育的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远程教育 远教资源 应用步骤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建设自2000年至今已经基本覆盖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中小学,这就要求各个项目学校应该把远程教育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但是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将远程教育资源真正的运用起来,而是将远程教育项目设备和资源当成一种“形象工程”从而导致了部分学校设备闲置、资源闲
置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使用者和使用方法着手,一方面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进行制度制约、引导重视、加强激励机制来促使教师自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方式的探索,以快捷的运用方式、简便的操作方法、新颖的教育理念来改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闲置现状。只有将远程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才能保证农村学生享有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秀的教育资源,才能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真正成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利器。
一、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情况到底如何?经过调查,发现除少部分学校对资源的运用形成氛围之外,大部分处于设备闲置、资源闲置的状态,根本没有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加以利用,即便是用也是遇到要讲公开课才查一查、用一用,或者是上级有关部门要查看远程教育使用情况时,学校才组织教师突击使用、作好记载、应付检查,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然而,我们在组织教师观看远程教育资源时,教师没有不说“好”的,然而真叫他上课去用一下,“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
(一)、农村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决定的
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基层学校现在流传着一个顺口溜:“爷爷奶奶教小学,伯伯大妈教初中,叔叔阿姨教
高中”,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小学学生基数最大,学校数量最多,初中次之,高中再次,但教师数量配备和年龄结构并不与此成正比。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更新慢,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不够,除部分年轻教师外,还有占相当比例的教师不会下载资源,不会操作幻灯片软件,甚至不会电脑操作,以至于只要用电脑就得求人帮忙,更不用提灵活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这当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农村学校终端设备的欠缺和维护不足造成的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学校都只有一个多功能教室,有限的设备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多教师这么多班上课的需要,尤其是农村初中,一般都是20多个班级,按此计算,一周一个班只能在多功能教室上课一到二节课,不能真正做到“堂堂用”因此,设备的不足是造成“有资源但用不到”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正因为终端设备不足,部分学校更是出现了“设备当摆设、资源经库房”的情况,我曾经去过这样一所乡镇小学,校长把全校唯一的一台微机放在自己的办公室(他自己兼任电教员),除了上级来人检查外不允许任何人动这台电脑,原因是动坏了自己不会修,拿到外边又没钱修。
(三)、教师思想认识不够
以前的教研工作不到位让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教研都是“搞形式、走过场、做秀”,因此造成老师们心理上的
抵触,认为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也是花架子,而且又费时费劲。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资源是老师上课的帮手,相反认为它是“负担”,似乎是远程教育资源给老师加重了教学负担,有了远程教育资源,他们再不能“一支粉笔、一本书”地灌学生,他们没有从运用资源中找到上课的轻松和乐趣,反而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是一种痛苦。
(四)、学习效果不理想
运用资源于学科教学后,教育教学质量有何变化?从我作的调查问卷统计表明:90%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变化,9%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1%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虽然都在或多或少的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学科教学,但是,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或评价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能力无法完全显现出来;二是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课堂内外,学生已经形成了许多隐性能力,但无法用显性的方式表达或无法测量;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刚刚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对资源的特性掌握不够,使用方法不熟或者学生对现代技术手段介入学习活动的不适应,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前没有显著地提高。
(五)、远程教育资源不配套
几年来,随着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不断熟悉,不少教
师应用农村现代远程资源有了一定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展开,一方面是教材改革要求教材版本多样化,另一方面又是远教资源版本的集中化(以人教版为主)。许多地方使用的教材版本与中央电教馆播发的资源版本大不相同,比如说有的学校使用的人教版,有的使用鄂教版,有的使用华东师大版,有的使用粤教版,有的使用北师大版等等,现在虽然我们接收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教学中由于教材版本的限制却根本无法直接使用,这个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我们精心培育的现代远程教育之花就有可能“枯萎”!尽管国家远教资源中心的回答是:正在按照基础教育主要版本编制资源(主要是补充除人教版之外的版本资源),目前似有所改善,但资源的编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各省市基本无能为力,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教育部授权国家教育资源中心编写资源,但也需要时间。这的确是目前许多地方存在的突出而现实的问题。
二、强化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对策
对于以上问题,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什么?怎样改变现状并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哪?
(一).完善学校远程教育组织和职责建设
远程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好远程教育工作,“单打独斗”、“孤身奋战”是不行的,它需要多方
面的通力合作和全体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应当设立远程教育办公室,建立健全以学校主要领导、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学校远教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职责,明确分工。
远教办公室负责远教宣传,设备、资源应用操作技术的校本培训指导,以及设施管理、日常运行维护,资源接收、整理、备份存档等工作;教导处负责资源的日常教学应用检查考核,以及利用远教资源组织开展观摩教学、案例交流、赛课、评课、问题探讨、教法研究、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资源教学教研应用活动;教科室负责远教科研课题实验研究活动。学校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远教工作会议,研究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加强指导、检查和管理,及时解决远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远教资源应用物质载体及环境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依托。资源应用离不开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局域网络等资源应用环境和必备的物质载体。由于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硬件设施装备的耗资较大,为此希望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远教资源应用物质载体及环境建设。同时,各学校增加设备、设施、及环境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的投入,以保资源按时完整接收和应用
设备、设施等物质载体及环境的日常正常运行。
(三).农村学校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边缘化现象的对策
(1)配备人员、落实待遇、稳定远教工作人员队伍。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必须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配备专(兼)职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待遇。学校要给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创造一个良好地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的平台,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落实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保持远教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另外,还要让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再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
(2)远程教育工作人员要自觉加强自身角色调整和素质的提高
远教工作人员要在学校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的深化推进中找到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位置与平台。一是学校各学科任课教师在日常运用远教资源进行课堂教育教学中遇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加工处理的困难时,积极主动同他们进行合作,加强指导与交流,相互提高,发挥自己的特长,既解决了教师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中的技术困难,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水平;二是加强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信息技术 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技术给远教工作人员提出了终身学习提高的要求,远程教育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提高的便利条件。因此作为学校远教工作人员要自觉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技术的学习提高。
(四).资源接收整理备份要及时、完整、科学 优质远程教育资源是实现远程教育工程目标的根本保障,学校远教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整接收、整理和备份远教资源的任务,确保资源与学科教学活动同步性。否则再好的资源也会成为过时的午餐。另一方面,由于远教资源的内容丰富,涵盖学科广泛,存放目录较多较深,会使广大教师浏览、查阅和调用极不方便。为方便学科教师教学应用,必须按学科、年级和资源类别科学地整理接收下载的远教资源,用以方便师生的使用。
(五).加强引导,创造氛围,转换教师角色 提高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重视是保障远程教育实施的前提。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毕竟是由教师来操作的,如果教师不愿意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来教学,那就谈不上远程教育了,所以要改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现状,必须从正确引导树立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信念做起。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人们对教育需求日益增加,这样的形势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专业知识更新要“快”、教学手段要“新”、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厚”、教材制作技术
要“高”,也就是说,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师角色必须从教材执行者、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转变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加大引导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力度,加快教师观念转变速度,把远程教育工作与校本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教学的积极性,促使教师积极探索远程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模式;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备课,利用有效资源进行上课;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只要能尽我所有,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习,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躬身实践,让教师在交流、学习和实践中尝到甜头,从运用资源中找到上课的轻松和乐趣,促使教师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去钻研学习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六).进一步深化推进远教资源的应用
学校应进一步深化丰富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教研中的全面普遍的有效应用:(1)利用《课程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程资源》栏目提供了与师生教学活动同步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教学设计、视频动画、媒体展示、教学示例和习题精选等内容。将这些优秀资源融入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通过图、文、声、影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感知活动,促进学生对教学问题的感知和理解,加速学生对教学问题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2)利用远教资源制作适合实际教学情况的教学软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提供了海量的媒体资源素材,结合学生特征和自身教学实际,制作适用于自己学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是远教资源的本土化。(3)利用远教资源中的“示范课”、“优质课”、开展问题探讨、教法研究、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教学教研活动。总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和研究,及时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断地加以完善,这样才能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农村学校师生平等感受、体验、享用丰富、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同时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
(七).加大激励,以奖促用,形成争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局面
有效的评估和奖励机制是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动力。对长期从事农村教学活动的教师,不管使用什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没有他“一支粉笔,一本书”在三尺讲坛前夸夸其谈来得方便。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仅仅是靠引导自发行动和高压制约是不够的,必须让他们自觉去钻研使用,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动脑筋思考的问题。我们一些地方就这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收效很好,带动了一大批
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师,形成了人人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先进教学方法授课的局面。
(八)、从探索运用方式着手,促进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
1).运用“拿来主义”,促使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光盘直接进课堂
在很多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培训会上,专家们多次强调原汁原味用资源,明确提出“拿来主义”,不要“太多创新”,这种运用方式对于模式一的教学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与我们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光盘是由该社出版研制的,凝聚着国内外众多课程设计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的智慧与心血,在15个省的700位教研员、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学能手参与下研究制作的,这套光盘是为了适应农村课改应运而生的。在教学资源欠缺的农村地区,教师课前观看教学光盘,利用教学光盘进行备课、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了。
一张张光盘为农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窗口,利用光盘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水平不高、师资不足的问题,能够为这些学校逐步开齐、开好国家要求的课程创造条件。
2).运用筛选组装方式,有选择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适合自己使用的特色资源库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重视管理信息,忽略教育资源建设,使用繁琐等等,让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望“网”却步,而且在茫茫网海中寻找我们所需的各种信息无疑是“大海捞针”,广大一线教师无论从精力和时间上都不可能做到,另一方面许多教师考虑到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显不出自己的特色,从心里对远程教育资源有抵触情绪。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方面,并不是所有教师都依样画葫芦。我们前面提到的“原汁原味地运用远教资源”并不是说教师上课就将所有的资源不加选择地逐一播放,“不主张太多创新”并不是不需要恰当的整合,如果说播放光盘能做到真正的原汁原味,那么模式二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从众多资源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最适合班上孩子特点的资源,再经过适当组装筛选后进入课堂。
3).运用创新思想,自主开发资源,创造性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不能完全替代“近程”教育,教育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究其根源还是应该用远程教育辅助“近程”教育,为此我们认为在用好国家免费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应当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
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研发出信息
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资源包提供给农村中小学;还可以广泛开展优秀课例、课件的征集活动,形成应用资源供师生使用,从而形成“训、用、赛、研”相结合的局面,促进资源建设的新机制。
【现代科技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运用的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性10-15
现代科技导论论文07-11
现代科技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影响07-04
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中的价值农科论文10-16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08-2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07-21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