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

2024-11-14

《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精选14篇)

1.《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 篇一

片断一: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说说趵突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趵突泉的泉太好了,清浅,鲜洁

生:趵突泉的小泉比大泉更有趣。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游,请自己设计游览趵突泉的线路图。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路线设计,要求学生解说时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语言简单明了)

此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趵突泉的独特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当一名导游自设游览线路图并解说,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上台展示自己的线路图,使得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满足,自信心倍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改进了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片断二:游览景点,感受美丽

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大泉和小泉并能吸引住游客?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小组长记下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生:我读懂了趵突泉的泉水清浅,鲜洁,有活力。

生:我读懂了小泉比大泉更有趣。

生:为什么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生:略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求解决疑难的方法)

师:现在请小导游,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讲解或提问)带着游客游览。

生:……

(教师根据情况,适时组织点拔,随机指导朗读)

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落实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达到生生互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读,质疑,讨论表演等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让全体同学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体现了以读代讲的特点,学生在饰演导游的过程中,既增强了情感体验,品味了成功的喜悦,又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乐中学”的效果。

2.《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 篇二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 学习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勇敢精神和高贵品质。

3.通过读文, 让学生对阅读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 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 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

2.体会女娲的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无私的高尚品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学生齐读课题)

2.复习本课生字词:

天哪 熄灭 浓稠 液体 震裂 燃烧 喷射 冶炼 轰隆隆 欢歌笑语 熊熊大火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 了解到女娲补天的原因是——— (生回答) 天塌地裂。

4.师出示图片及声音, 这番景象多么可怕啊! 齐读“远远的天空塌下……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

5.看到孩子们在水火中挣扎, 女娲是什么心情呢? (指名说, 指名读“女娲难过极了。 ”)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总结批注方法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女娲为了救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指名回答, 师引导用词语总结并板书: 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2.师总结批注方法:当我们读完一段话后, 要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写在相应段落旁边, 这是做批注的一种方法, 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可以尝试。

(三) 精读3~5 自然段, 想象补白, 感受女娲精神

1.人们暂时安全了, 但天上的大窟窿仍然在喷火, 为了孩子们, 女娲依然做出一个决定———师范读: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把天补上。

2.你们也读读看,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指导朗读, 初步感受女娲的坚定, 勇敢、无私)

3.勇敢也好, 坚定也好, 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补天绝非易事, 女娲能克服困难补好天吗? (出示学习提示:①默读3、4 自然段, 想想女娲遇到了哪些困难, 她是怎样克服的? ②画出重要的词句, 尝试做批注。 学生先根据提示自学)

4.交流体会, 感受人物宝贵品质, 指导朗读

师:女娲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指名回答, 引导总结, 板书:找石难)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找石难? 抠词品句, 情感朗读“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 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 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

(引导学生从“零零星星”体会石头数量少, 分布散, 所以难找。指导朗读。) 她忙了几天几夜, 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 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A.指名回答, 学生从“几天几夜”谈体会, 指导朗读

B.师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 深入体会“找石难”。 (学生根据图片想象, 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第一天, 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 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 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 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 女娲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C.师引读:再难, 我也不能放弃———女生读

为了孩子们, 再苦再累我也不怕——男生读

再坚持一下, 我一定能找齐———生齐读

④于是, 她找哇找哇,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学生从“找哇找哇, 终于”体会找石的不易, 师指导朗读。

预设:她不停地找。 (尽管她已经很累了, 生读)

她到处找。 (茂密的草丛中找到了吗? 于是———指读;黑黑的山洞中找到了吗? 于是———指读;幽深的谷底找到了吗? 于是———齐读)

⑤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找到了吗?还有哪个词体现找石不易。 (生感情朗读“终于”, 师相机评价引导朗读, 感受女娲历经艰辛找到后的激动、喜悦之情)

⑥据说女娲补天一共用了三万五千六百块五彩石呢! 从你们的脸上老师看到了惊讶, 敬佩! 让我们合作读, 读出对女娲的敬意。

⑦补天过程中女娲还遇到什么困难? (指名回答, 总结板书:炼石难)

出示句子“炼了五天五夜, 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

学生抓住“五天五夜”说体会, 相机指导朗读, 读出“炼石难”。

师引导补白想象, 感情朗读: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 她没有休息———第一组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 她咬牙继续———第二组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 她忍痛坚持———齐读

⑧找石难, 炼石难, 女娲克服困难的法宝是什么? (指名回答:勇敢、顽强、善良、无私、伟大……)

⑨师板书并总结批注方法:我们可以把对文章、人物的感受用简单的词写在相关语句旁边, 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5. 五彩石炼好了, 终于可以补天了! (指名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立刻被补好了。 ”)

6. 课文用什么方法描写女娲补天的? (引导学生圈画动词, 做一做、读一读) 从女娲补天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指名回答)

7.多么神奇啊! 故事到这里似乎意犹未尽, 我们能给故事想象一个结尾吗? (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天火_______, 天空又________, 天边还_________, 大地上又恢复了____________, 人们又__________, 看到这一切, 女娲____________。

8.师总结:看, 有了丰富的想象, 你们也能讲出精彩有趣的故事!

9.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想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用这些词语结合板书上的内容, 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10.学生思考后, 指名简单复述故事。

11.师小结复述故事方法。 (提示同学根据板书内容在课文相应地方将批注补充完整)

(四) 拓展延伸

1.课文改编自《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 原文情节更精彩, 想了解一下吗? (出示一部分原文故事图画及内容)

2.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 为什么? 师总结:神话故事就是远古劳动人民观察自然并加以想象创造出来的, 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非常具有吸引力,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 也尝试了用想象创造故事的方法。 我国的大部分神话故事都出自《山海经》, 喜欢的同学回家可以查找了解一下其他的神话故事, 在班级中开个神话故事会。

二、课后反思

《女娲补天》是鄂教版第七册第22课, 本单元课文选编的主题是“英雄品质”。 本文围绕着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展开故事, 凸显女娲的勇敢和无私的高贵品质。

课文文本内容较为浅显, 学生基本阅读没有障碍, 如何突破难点感受女娲这一人物的英雄品质? 如何让语文学习的方法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以下是我执教本课后的反思。

(一) 抓准“留白”, 解读文本

通过本文的教学, 我认为越简单的文本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实践证明, 抓住了文中的“留白”, 我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挖掘词句空白, 走近神话人物女娲

为了子女们重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女娲补天, 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而已, 可以称之为“壮举”。 可是文章中只有一句简单的过渡语“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 把天补上。 ”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 教学过程中, 我先设计了一个教师的激情范读, 通过老师对这句话的朗读, 学生自己再反复读, 说说从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听懂了一些什么? 果然, 孩子们读懂了文中的留白———生1: 我看出来女娲很勇敢, 也看出来她坚定的决心。 生2:我感受到女娲很爱孩子们, 为了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3:补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有了理解的基础, 感情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体验人物真实内心, 抓住内心独白

这篇文章语言平淡朴实, 几乎没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 可是在体会人物形象时, 如果不抓住内心活动来感受, 总会觉得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生动。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这个神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在交流讨论女娲补天遇到的种种困难时, 学生们找出了文中的句子“于是, 她又找哇找哇,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很容易的, 学生们都说出了女娲找到纯青石很不容易。可是, 仅仅只此而已吗? 显然不是的。

所以, 我设计了一段补白引读:

在茂密的草丛里,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黑黑的山洞中,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幽深的山谷底, 她找到了吗? (生:没有) 于是———

在这一番引导后, 学生的“终于”一词感情读得不一样了, 我顺势评价“是呀, 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女娲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谁还能读出女娲此时的心情? ”

这段人物内心的补白设计很好地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女娲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母爱。 也使这位神话人物的英雄形象跃然眼前。

3.抓住一笔带过的描写, 想象补天的艰难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本课中, 对女娲艰难寻找五彩石的过程用“几天几夜”一笔带过, 为了能让女娲“克服万难补天”的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对人物的内心有真切的体会, 我设计了这样的口头练笔: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 老师脑海中仿佛看见———

第一天, 女娲来到危险的沼泽边, 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 女娲来到高高的山崖边, 她鼓足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天, 女娲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天……

通过这样的情节想象, 学生既真切地体会了女娲这几天几夜是怎样度过的, 进一步感受到人物顽强的意志, 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

还有描写女娲炼石难的一句“炼了五天五夜, 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一个“五天五夜”, 孩子能说出来炼石花了很长时间, 可是这一过程仅仅只是时间长吗? 显然不是, 于是我补白引导:

大火烤得她汗不停地流, 她没有休息———生读

火舌烤裂了她的嘴唇, 她咬牙继续———生读

粘液溅出烫伤了她的皮肤, 她忍痛坚持———生读

在这样一轮轮的补白引导朗读中, 学生通过老师语言文字的引导来想象, 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 就是读进了文本, 读出了情感。

(二) 渗透语文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

1.批注方法的渗透

不动笔墨不读书, 批注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对话。 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初步认识学习这一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渗透了批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朗读第二自然段后, 引导学生概括女娲为了救孩子“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老师总结“读完一段话后要想一想讲了什么, 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写在旁边, 这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在感悟女娲艰难的找五彩石, 炼五彩石过程后, 提问“是什么法宝让女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学生回答后, 老师总结“我们把自己对课文、对人物的感受写在相关词句旁边, 这也是批注的一种方法。 ”

2.复述方法的指导

复述课文其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首先要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然后对于课文条理有很清晰的认知, 最后还要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讲述, 看似简单, 其实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 课文学完后, 我提供了“因为……所以……”“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两组词, 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提供了方法, 列出了纲要, 给足了时间, 跳一跳学生够着了这个果子, 非常清晰流畅地简单复述了课文。 我相机总结“复述课文先要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然后理清顺序, 简单概括, 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

3.语文学习能力的养成

重视朗读训练。 多种形式的读, 自读、默读、齐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读、教师范读, 让语文课堂始终书声琅琅, 充满语文味。

重视品读词句, 教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方法。 划一划句子、圈一圈词语、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简单做批注。 将怎样读书的方法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中都能真正有所收获, 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重视语言表达训练。 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想象, 说一说女娲怎样艰难的寻找五彩石;根据文章内容想象, 补充课文结尾; 学完全文根据方法指导复述课文。 学生在一次次说的练习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 掌握表达的方法。

3.《趵突泉》的教学反思 篇三

《趵突泉》是作家老舍的作品,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层次清晰,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趵突泉独特的美。文章主要描写了大泉的气势之美,及小泉的有趣美,内容看似简单,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在教学中力求追求以下两点:

1、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预习时,要让学生认真查字词典,通过预习“读、查、思、疑、议”,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全文大意。这样有助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给学生抓句子、谈感悟的方法。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感悟。而且要能想像出画面,做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教给学生把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

要求学生先仔细观看录像,再读读课文,在图上试着找找大泉眼,注意图文对照。通过看图,加深对描写大泉和小泉的重点句子的理解,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把所见的景色和自己联想、感受结合在一起,仔细体会写这些句子的意思。同时指导背诵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不要死记硬背。在教学“大泉的景色”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一边描绘泉景,一边想象,由此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给人以一种神秘的感觉,使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产生种种遐想。教学“小泉的美丽”这一节,则具体描绘它的多姿多彩和有趣活泼。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体现了以读代讲的特点。在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氛围下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但对于大泉充满力量的阳刚之美与小泉阴柔秀美之间的区别,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还比较贫乏,所以体会不深,感受不够。课前引领学生拓展性阅读不够,因此孩子语言积累不的阅读水平够丰富,影响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更好的学习课文。

4.《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 篇四

一、直面矛盾,引发冲突。

在教学前,学生只是刚刚学会怎样列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至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我发现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意识到,课前,我估计学生可能要从口算的角度来判断复习题的正误(通过前面两节课的教学,发现本班有部分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我随手写几道算式,他们都能口算),然后引出新课,除此之外,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可课堂上却出现了无法确定的结果,这样也不错,很自然地就引出了新的学习内容。这样设计教学,我感到,后面的研究不是独零零地存在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孩子们意识到为了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必须要努力去发现除法算式中的秘密。

二、尊重主体,但不放弃主导

5.《找规律》教学片断与课后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的内容,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课集中安排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猜小球的游戏,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又设计了“小猴庆国庆”的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摆放规律的观察上;最后一道思考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2、经历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探索黑白球规律时,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纸盒(里面装有小球,按一白一黑的规律排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纸盒,在这个纸盒中放有很多小球,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小球会是什么颜色?(生依次一个一个猜)

(拉出第五个球)师: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结:对了,这说明纸盒中球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按照这种排列的规律,我们就能马上说出下一个球的颜色。

3.出示例1的场景图。

师:国庆节到了,小猴忙着庆祝呢!瞧,它把森林打扮的多漂亮啊!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排列有规律吗?有怎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规律”。(出示课题)找到规律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全班交流:你找到了图上有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规律?

二、自主探索,体会多样的解决策略。

1.师:刚才,我们从纸盒中抽出了五个球,想一想,它们是每几个为一组?如果照这样拉下去,第15个球会是什么颜色?你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试试看。

2.全班交流:

(1)画图的方法

○●○●○●○●○●○●○●○

(2)列举的方法

从左起第1、3、5……个是白球,第2、4、6……个是黑球。

(3)列算式的方法

15÷2=7(组)……1(个)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余下这个球是白色的?

师:我们根据算式中的余数判断出第15个球的颜色。

3.比较:以上三种方法,你认为最简单?

4.师:看,小猴怎么停下来了?原来它碰上了难题,想请同学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试一试”第一题)

师:谁能照样子在这幅图中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当生解决小旗时,师:如果余数是3,是什么颜色?如果最后一面旗是红色,余数会是几?黄色呢?)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开学了,学校开展了各项兴趣活动。

(1)围棋组的同学在摆弄旗子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

(2)手工组的同学在穿珠子呢!仔细观察,小女孩小红穿的第18颗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小明也在穿珠子,看!(小明正在按绿、黄、蓝、红、紫的顺序穿珠子。第18颗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比较:为什么都是18颗,小红穿的和小明穿的颜色不一样?

(3)瞧,美术组的同学正在设计图形呢!我们看一看,他们每组的第32个是什么图形?

(4)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规律现象(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春夏秋冬……)下面,一起来看生活中的规律。(思考题:今天是星期三,再过20天是星期几?)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反思】

1.本课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反馈效果较好。

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设计的“纸盒藏球”游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感知这些球是有序排列的。

3.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充足时间和空间并不断优化策略,使学生掌握知识。

4.通过有趣的习题和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期性排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6.论数学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六

一、反思总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反思总结有助于记忆知识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很多门功课的新知识, 如果不及时反思总结, 很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反思总结, 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长久且深刻, 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加班加点来“临时抱佛脚”了.

(二) 反思总结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数学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 只有对已有的知识熟练掌握, 才能在知识的就近区游刃有余.如果没有掌握好旧知识就让学生去学新的知识, 那只能越学越辛苦, 最终会导致学困.比如学习《分式》这一章时, 如果之前《因式分解》这一节没有学好, 那分式的约分和计算就无法学下去.再如《乘法公式》的内容没有掌握好, 那么《因式分解》也会学得更加困难.

(三) 反思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得到改善.学生内化了知识和问题时, 就会套用、借鉴或者模仿之前的方法解决与之相似的题目.比如例1, E是正方形的边AB上的动点, EF⊥DE交BC于点F.

1.求证:△ADE∽△BEF;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 AE=x, BF=y.当x取何值时, 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学生轻松做出第一问后, 我让大家反思、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如有三个直角, 而且这三个直角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然后我再给出例2.

经过前面的反思总结, 学生轻易地发现有三个60°的角, 而且这三个角的顶点也在同一直线上, 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四) 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因为反思和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 再认识.因为凝聚了学生的心血, 所以学生会更加重视, 更加用心.每上完一章, 我都让学生自己反思本章的内容, 自己做小老师备复习课、上复习课, 然后到讲台讲解.讲的学生讲得用心, 听的学生听得认真, 讲不到位的内容由听的学生补充.踊跃去“挑刺”, 这样大家都高度参与, 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把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有趣的, 自觉的, 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五) 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懂得了如何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 到学“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一次函数时是如何求交点的, 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x轴上的点, 纵坐标为0, y轴上的点, 横坐标为0.就会想到用之前学到的方法代入解析式求解.在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到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则有Δ≥0, 学到求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就是把y=0代入解析式.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实数根个数的过程, 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求交点个数.再比如, 学生在有理数那里学了绝对值,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 学了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后, 到无理数时, 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仍然成立, 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对无理数也仍然成立.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连贯的, 有着很强的系统性, 是一张知识网.

二、引导学生课后反思总结的具体做法

(一) 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

在每一节的课后都反思总结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还有不理解的知识吗?”然后再去做题, 如果遇到难题, 就引导学生回忆这道题目和教师课堂上讲解题目的不同之处, 再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如果题设和结论改变了, 结论还成立吗”等问题.

(二) 让学生设立错题本, 在每一次作业后把错题整理出来

“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知识是需要重复的, 在每次考试前把错题再做一次, 这样才会心中有数,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三) 让学生自己备复习课, 自己讲, 自己出单元检测题

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反思本章节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分组备课, 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然后每个人对照本章的学习目标出单元测试卷给同桌做.引导学生出题要按照教学大纲,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要难易结合.如学生出的《分式》单元检测题, 既有基本的等式性质, 分式定义和性质, 解分式方程等基础题目, 又有应用题, 整体代入求分式的值等提高性的题目, 我深深感到:学生无穷的潜力要靠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布置, 有检查, 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要与课堂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会渗透如何去反思总结.

3.反思要发散, 横向、纵向多方面进行.

4.对不同的学生, 分层要求, 循序渐进.

摘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获取, 而不是给予.新课改也指出, 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 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 提出注重学生课后反思总结,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姣慧, 刘梅君.采撷编题创意之花, 探求解题教学之钥——一题一课教学比赛的欣赏与剖析[J].中小学数学 (初中版) , 2016 (1-2) .

[2]罗淑芳.注重学生课前的参与性[J].师道:教研, 2010 (6) .

7.《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 篇七

1、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有相当部分学生近义词错误较多,习作中错别字也较多,同音、形近字混淆不清。

2、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够强,平时教学可能过多注重文本语言,而没有通过文本来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成语、古诗句,俗语积累不扎实;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较差,对短文中的重点部分分析不透;阅读短文不细致,只能对文章内容层面的.理解,不能前后联系透过文字理解更深层次的内涵,如《石头汤》。阅读感悟能力不够,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来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3、习作中由于学生所提供的作文内容审视不清,作文中出现错字太多,语句不通顺,用词不恰当,导致大多数学生失分较多

4、学生对阅读的训练不到位,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如:在短文中标自然段、没有很好的做到三读(一读了解内容,二读看问题,三读带着问题思考并斟酌准备下笔答卷)。

5、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不认真的审题,盲目答卷,简单的题也去丢分。如《石头汤》中的第六小题,这一段运用了___修辞手法,把___比喻成___。

二.考试后的反思

针对青铜峡市的出题思路,既要狠抓阅读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双基训练,争取使学生不但能牢牢掌握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

今后必须把课堂的起点定在靠近及格边缘的学生身上,尽量考虑他们的听课效果,课堂练习的设计、课堂提问、板演等都要围绕着他们展开,充分激发这一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有事情可做,而不是无所作为。

课后,我们还要格外照顾这一批学生,及时弥补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知识缺陷,使得他们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不至于落后许多。这样坚持课中激励、课外照顾,双管齐下,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逐渐进步。

还要注意个别辅导,对于班里的特别落后的学生,课外辅导要及时跟进,防止这些学生由于基础太差而失去学习兴趣,要让他在课堂上也找到一些可以完成的事情,让他们对学习建立信心。另外一种学生则是思想上落后,这样的话就不能单单补知识,还要联系家长等各方力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先解决思想问题,再解决学习问题。

另外,进一步加强阅读训练,特别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具体含义和读后写出有质量的感受。

作文方面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谋篇布局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应进一步训练。

三、改进措施

1、认真“学好”课标、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扎扎实实教好精读课文:着意抓好词句训练、朗读训练。

2、针对教材中的训练点,如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概括主要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等,教师要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搭设台阶,做到抓反复、反复抓,抓过程,抓提升,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与形成阅读能力。 鼓励学生多读,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口语交际活动,及时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

3.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4、平时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必要时还需要检查学生的积累情况。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累,让学生多读些书,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有所积累。

8.《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 篇八

本节课选自泰山版社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本节是初中信息技术理论部分学习的基础,也是本教材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课程的开篇。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也是后面信息获取、存储、整 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和传播的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跨入高中,相互还不是很熟悉,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这又是他们在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 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能够说明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以信息与信息载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激趣法、游戏法、事例分析法。

激趣法:在导课部分我利用引人深思的托德和鲍勃的故事,引发 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引入本课的学习。

游戏法:在信息载体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我作你猜的游戏,在游戏和互动中,使学生了解信息媒体及媒体的多样性。在介绍香农 的定义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游戏,使学生通过猜谜语理解香农的观点,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

识。

事例分析法: 在信息特征部分的教学环节中,我准备了一些小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掌握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

2、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

(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图 片、谜语等)。

六、教学过程

(一)呈现故事,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展示:A(鲍勃)和 B(托德)的故事

师:

A(鲍勃)和 B(托德)的差距是什么?

教学意图:通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意识对一个 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并自然的引入本节教学内容。

(二)互动体验,学习新知

(1)感受身边的信息(展示图片信息)

老师展示提问并引导学生说出一些身边常接触的信息,然后让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说出自己对信息的认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两个中外学者对信息的认识,共同感受一下什 么是信息。

(2)通过猜猜看,理解香农的观点,感受什么是信息。

香农的观点: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课件出示猜猜看。

师:同学们是怎样猜到答案的?

生:思考回答

(4)通过小例子,理解钟义信的观点,进一步感受什么是信息、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也就是说凡是表述了事物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的现象都是信息,信息包含了自然界或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

展示文字,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哪些信息?

(5)总结什么是信息

从信息的本质来看,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资源。从信息的作用来看,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从信息的内容来看,信息描述了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方式。

(6)巩固练习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信息有了一定的认识,举例请同学们思考。

教学意图:感受信息,加深对信息的认识,接着进行练习,以加深巩固。

2、分析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普遍性

教学意图:通过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出信息的特征,使用事例,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

(2)载体依附性

将士点燃的烽火本身不是信息,它里面所包含的意义是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而烽火只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载体。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依附性

游戏:我做你猜(一位学生做“猜测者”背对黑板,另一位学生以动作示范来表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动物名称(不能说话)使另一名学生猜出动物名称。)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游戏中信息都是通过什么载体进行传递的。

生:思考回答

师:

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传递,虽然载体不同,但是他们传递的信息是相同的。

(3)价值性和相对价值性

航班、机票打折等信息。

结论: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要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使用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对于我们人生也是一样的,你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以积极上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相对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

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才能有效地理解信息、把握信息和应用信息。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和相对价值性。

(4)时效性

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时效性

时效性比较强的信息:新闻,海报,通知等等。

(5)共享性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结论: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

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共享性

(6)存储性和可处理性 信息还是可以压缩、存储并使之有序化,还可以转变原有的形态,体现了信息具有可处理性。

如 2008 年 8 月 8 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有人把其全过程刻录成了光盘保存。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存储性和可处理性

(7)传递性

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地球上的控制中心通过无线信号控制太空中的卫星。历史书就是在向我们传递着发生在古代的事情。

课件展示观看奥运会球赛的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传递性。

(8)不完全性

课件出示“盲人摸象”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不完全性(9)真伪性

课件出示诸葛亮“空城计”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真伪性(七)小结

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特征。

(八)布置课后作业

文学探究题。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因为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触信息技术课,所以他们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强。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并且这又是他们在初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理论课,再加上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通过三种观点帮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践经历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信息的特征。

故事导入效果较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对知识点期待值比较高,因此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和睦共处。

虽然是一节理论课,但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并不感觉乏味,恰恰收获颇丰。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知识点和技巧也得到了加强,课堂达成度较高,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泰山版社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本节是初中信息技术理论部分学习的基础,也是本教材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课程的开篇。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也是后面信息获取、存储、整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和传播的知识准备。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测评练习第一环节 选择题(3 道)

关于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第二环节 文学探究题(16 道)

1.“老黄历看不得”。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烽火戏诸侯,一笑值千金”。

5.

诸葛亮的“空城计”。

6.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7.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8.

读书以明理。

9.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10.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人成虎。

12.

一传十,十传百。

13.飞鸽传书。

1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5.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6.红灯停,绿灯行。

两个环节都旨在考察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课后反思

课前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差异,所以采用故事引入新课,课堂上尽量举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例,让孩子们体会到一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为从而放松心情,兴趣浓厚,和睦共处,也为整个学习过程奠定了感情基础。

我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自己一次次的不断成长,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课堂小组合作环节不够突显;没有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对个别同学的点评过于简单、粗略。以后会进一步加强评价方面的培养,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标分析

本节课选自泰山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插入图片》和第二节《图文混排》综合应用,内容比较复杂,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利用 word 制作邮票,插入图片,运用绘图工具绘制图形及插入文本框制作邮票,文本框的插入编辑、位置的调整以及邮票的设计,对象整体的组合及折分。

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强,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精心设计制作。层次分明,美观漂亮。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小老师”演

示指导,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使学生由一个兴趣点出发,设置实用的任务操作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动手实践,完成相关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9.《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 篇九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设置文字格式 (字体、字号、字形、颜色和一些特殊格式等) 。

⑵设置段落格式:包括段落的对齐方式、缩进方式、段落的行距、段间距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独立动手完成范例操作, 以及合作学习中通过集体智慧, “头脑风暴”, 集思广益, 共同完成自由作品的实践, 增强对Word设置功能的体验。

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档的修饰, 使学生感受美化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地对自己与他人作品恰当地进行评价的能力。在不同的场合应用相应的技术处理, 已达到得体、和谐的表达效果。通过与他人协作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加强集体主义观念。

2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字色和特殊效果。

2.2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对文字修饰的操作, 美观、协调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

3 教学安排

3.1 课时安排:

一课时

3.2 教学方式:

采用分组教学、任务驱动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

4 教学设想

这节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 采用了比较法、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和生帮生等教学方式, 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充分利用了课件、教学资源网站、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得到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提高了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采用小组计分形式, 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研究性学习, 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屏幕出示两组人物化装前后的对比图片, 利用同学们的审美观察力, 来分析经过修饰后的形象对比。再出示同一文档修饰前后的图片, 导出文档的修饰课题。

第二阶段:小组协作

以小组为单位, 自主完成桌面“网络课堂”文件夹中的文档《春》里面的修饰任务。

遇到困难求助方式:1、可以求助于本小组其他成员或老师。2、可以使用“网络课件”文件夹中的“网络教师”文件, 它会给你演示任务完成过程。3、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学案上的操作提示来完成。本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协作学习意识。

第三阶段:小组挑战

原则如下:由A小组组长任挑选其他小组成员上来演示任务完成的步骤。演示正确给演示人所在小组计1分, 不正确由A组组员来完成该任务, 正确给A组计1分, 不正确则该任务变为抢答题。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情况下掌握知识的情况。

第四阶段:能力提高

让同学们用这节课所学知识, 本着美观、大方的原则, 修饰“网络课堂”文件夹里的《好朋友》文档。每组推选一位同学的成果进行展示。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们能否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

第五阶段:反馈总结

让同学们自已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形成统一的知识链。

课后反思:这节课设计了这样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小组协作, 完成任务”、“小组挑战, 展示自我”、“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这个设计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小组协作与任务驱动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采用小组计分形式, 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研究性学习, 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在教学的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了两份word文档, 第一份中是修饰过的文字和没进行修饰的文字进行对比, 让学生直观的发现经过修饰的文章会给人的美的享受。这部分教学设计教师设计的很巧妙, 通过两组对比让学生明白修饰文字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恰当。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利用这一课的教学资源站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 通过“操作”, 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高质量的产品。参加合作探究、小组竞争。课堂中, 教师在处理任务中“做一做”时,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本堂课课采用的小组竞争模式,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的问题: (1) 语言要更加紧凑, 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2) 应更专注于教学设计, 更充分安排调动学生动脑, 动手参与教育,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以显示学生的思维。努力改善教学方法。

摘要:因为修饰文档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分组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采用激趣、导课, , 尝试、探索, 精讲、质疑, 实践、操作, 评价、归纳等几个环节的教学, 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观察思考、自学探索、激疑问难、解决问题、操练巩固、形成技能。

10.趵突泉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十

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看图和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一、抓重点句,贯穿全文。

我抓住能够贯穿全文的重点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层层深入学习挖掘文章内涵。从文章开头质疑为什么三大名胜趵突泉却占据一半进入课文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到老舍爷爷游览了趵突泉后,怪不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欣赏完大泉的气势美,小泉的姿态美后,再次诵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时加深对此句话的理解、感悟。而在学完小泉的有趣之后,有回归到:“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一次次的回归,让学生逐渐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二、课后整体感悟。

课已经结束了,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有欣慰,也有遗憾。一、课前引领学生拓展性阅读不够,因此孩子语言的积累不够丰富,影响学生更好的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二、小泉一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启发引导的还不够,一方面省去的是前面出现过的小泉有趣姿态,另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的无尽遐想,当时我只考虑到了后者。我觉得每一次试讲都促使我更深入地去与文本进行对话,都能帮助我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把握教材,更好地体现教材的弹性,在今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三,在处理学生理解小泉水泡变化钱姿百态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读课文后想象并画在画纸上,然后由学生说一说所画的是哪个情景,这一环节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还不够明显,还应重新设计,精益求精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 《打秋千》教学反思

★ 人教版打秋千教学设计

★ 地势和地形教案设计及反思

★ 惊弓之鸟教案设计已经教学反思

★ 《自己去吧》教案设计及反思

★ 画家乡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 幼儿园小班《保护环境》教案设计反思

★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及反思

★ 《动物的翅膀》教案设计及反思

11.穷人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一

穷人课后反思篇1

《穷人》一文在单元教学中理应要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同时要再次深入地去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的句子,去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抓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始终是一条主线和抓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整体思路分为理解《穷人》的“物质贫穷”以及“精神富足”这两大部分。由于文章比较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预习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来划分三部分进行理解。这几部分内容的概括把握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质穷苦”的部分上,我设计的是让学生自行读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体会穷人的“穷”。从学生的回答上看,学生能够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中体会桑娜一家的穷苦,并由环境描写中确实地体会到了作为穷人的那种悲惨的境地。为了达到更透彻了解穷人的境况,营造悲凉的气氛,我再让学生从描写寡妇西蒙的句子延伸开去,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惨。

穷人课后反思篇2

对“物质贫穷”的品味越到位就越能达到表现“精神富足”的目的。其实,在品味环境描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出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会到穷人在困境中保持的那种美好的品质。对穷人的善良、勤劳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品味精神富足部分,重头戏在于品味人物的语言以及心理的描写。在此环节上,主要抓住桑娜的复杂心理,原意是用朗读、品味的形式去体会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矛盾心理中的坚定。

在学习中学生是能够一定程面地体会到桑娜那种义无反顾地帮助穷人的爱心与同情心。可对人物那种矛盾心理,以及复杂心理的原因却是无法理解到位。因此,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仍然是不够透彻。而后来体会渔夫与桑娜对话的环节中,学生始终也无法模仿出文本的味道。因此在末段的对话中,虽然抓住了“熬”字进行体会,但对渔夫那种善良、宁可吃苦也要助人的精神的体会就不够深刻了。细想开来,为何在品读“物质贫穷”的部分,学生会较有感触,而对“精神富足”部分的理解却有些阻滞。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朗读,对篇章长的文段没有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而朗读不到位,从而也没有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这就导致了一知半解的局面。

穷人课后反思篇3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2.《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 篇十二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直接动力。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适当地选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我在伏安法测电阻探究课例中采用了一块废弃的集成电路板,采用投影形式首先让学生观察到一块小小的电路板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小元件。学生立刻一片惊呼,然后放大定位到几个电阻旁边有一些数字,如:R201、R398等。我顺势提出问题: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义呢?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为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实施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非常重要的探究环节设计。

1. 实验原理的提出。

本环节采用了复习旧知、铺路搭桥的方法,通过对欧姆定律的复习和启发性地语言使学生很容易得出该实验依据的原理:R=U/I,从而减少了探究的盲目性。

2. 实验器材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

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能否得出最佳探究电路,将直接影响下一环的实践探究。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未直接给出实验电路,而是采用了学生分组合作、各抒已见、评价分析等教学手段,并通过投影展示各组同学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分析优劣,选出最佳方案。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体会探究方案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认真科学的学习品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

正确地进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也是体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平时的训练,并对待一些细节问题提示学生注意。

4. 实践操作,完成测量。

在进行实践操作之前,我首先对电路连接,以及操作过程中一些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的选择等,以提问的形式提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在投影上以温馨提示的形式展示在大家的面前,这样避免了仪器的损坏和操作不规范情况的发生。由于前面的一些准备工作比较完善,因此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操作过程。我对于少数不能顺利完成测量任务的小组进行适时地点拨,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难题,而且增加了教师亲和力,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5. 图像法处理数据。

选取两组学生实验数据展示,再次强调数据处理过程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然后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坐标图,并将其中一组测量数据进行描点连线,请学生仔细观察,传授一种新的技能———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

三、拓展思路,引申升华

在以上探究过程结束之后,提出一个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若实验中电压表不慎损坏,又没有备用仪器,那么测量还能完成吗?在学会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基础上,回扣主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强化理论与生活的联系,拓宽电阻测量的思路方法,提高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反思

课后,我对整个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过程进行了反思,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 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式接受为主,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且这种方法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有些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影响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因此,新的物理课程特别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我在本课各个教学环节与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好一名“导演”,并在导的过程中,力争创设一种轻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能活跃思维,动手能力得到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创造思维得到体现。可见,新时代物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抛弃各种顾虑,大胆地尝试新课程理念之下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

2. 科学态度的培养。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是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理念之一。在实施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别学生出现了感觉自己的测量结果不尽如人意,改数、凑数的做法。我对此类错误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制止,并以此告诫学生应当采取的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 体验成功,努力进取。

在仪器准备阶段,我将待测电阻的阻值用标签遮住。当学生完成实践操作之后,当我告诉他们可以揭开标签验证一下自己的测量结果是否正确时,只听得教室内又一片惊呼。很多学生都在高兴地说,我的结果完全吻合或者是我的结果非常接近。从学生的表现不能看出,他们已经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与喜悦。我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探究学习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

4. 实验探究过程应进行合理的分组。

13.教师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周的语文教学,我本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以教材为例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的原则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教材的意义,力争对教材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理解与把握。着眼于教材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和人文世界。教学时我注意从以下几点突破:

词语的教学,我注重联系实际避免让学生死记字典的解释。例如“饥肠辘辘”这个词我让学生联想自己有过的这样经历。“呐喊”这个词我让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呐喊”过,是怎样喊的。学生兴趣高涨,这种解词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利用。

句子的教学捉住文中的重点句,有特点的句子进行指导。例如《窃读记》中的“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把逗号改成顿号让学生对比读。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逗号说明作者虽然是窃读但也读地仔细,认真。在这里有的学生还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不说“我急忙打开书。”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精练,表达的情感真切。

段和篇的教学,减少对内容的分析,增加对语言的感悟。比如: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中,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关键的词,由整句的理解转化为关键的词语。既理解了作者的读书方法又感受到了语言的运用。

读写结合发展语言。利用文本中的有利点,进行写话练习。在《窃读记》中作者一个小小的读书要求都是白日梦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林海音,当你看到今天的孩子们读书是如此的方便,你会对大家说些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看似是对别人说其实那也是孩子们对自己说的话。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深化对课文人价值的认识。

在一课课的教学实践中,伴随而来的出现了许多许多的问题:对这种改变学生还不能立刻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自己在教学中还不够成熟,有的地方方法还不得当所以出现了课时完不成的现象。

14.《趵突泉》教学方案与课后反思 篇十四

通安小学

陈晓强

教材分析:

这篇童话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考点为:通过各种题型理解字词和课文片段。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对童话已不在陌生。

设计理念:

据本课童话特点,通过自主阅读,了解童话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并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三维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特色训练,培养能力:(5分)

幸福是什么?(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要求把事说具体,语句通顺。)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

1、播放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师生共同放声歌唱。

2、师:啊,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三、目标导学、自主探究(出示目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

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快速浏览的办法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这是一篇选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学到的学习方法根据课后的思考题提示自学课文,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再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与同桌。上下桌同学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全班交流

a、第一个青年的体会是怎么得到的?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你能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你能用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来理解课文,真令人佩服。那你能把自己体会到的这份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b、第二个青年的体会又是怎么得到的?你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勤勤恳恳”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像得到他在火车上,轮船上都是怎样工作的吗?

c、谁再来谈谈第三个青年的体会又是怎么得到的?

我们当中谁的爸爸是当农民的,你能谈谈读了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想法吗? 看样子,这位同学读得很认真,感触也颇深。那你觉得这位青年说这话时,用什么语气说的?你觉得这位青年还可能会用什么语气来说呢?

师问其他同学,你们从他读中感受到那自豪、幸福的味了吗?

同学们能运用抓重点语、句、通过边读边思的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从三年青年的体会中你发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幸福是什么呢?

五、精读课文,读中感悟:(5分)

1、回忆一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觉得幸福的事?

2、你们慢慢在长大,你又想追求怎样的幸福呢?

六、测试反馈、形成能力:(5分)欣赏歌曲《幸福在哪里》。

同学们谈得真好,有一首曲子《幸福在哪里》是这么唱的。师唱《幸福在哪里》,生和着拍子。师唱后述说:“希望它将给予你们以启迪,为追求真正的幸福在人生道路上扬帆前进。”

七、拓展延伸、迁移发展(5分)

1、写写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2、推荐课外阅读《一块烫石头》。

3、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劳动

尽义务

有益的

帮助别人

有用的养活别人 幸福的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二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巨人的花园》和《幸福是什么》这类超人体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文《幸福是什么》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上一篇:给知己生日祝福语下一篇:郊游感怀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