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论文

2024-07-17

农业传播论文(共8篇)

1.农业传播论文 篇一

青 岛 农 业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浅谈农业技术推广途径

学 生 姓 名初福梅

学号412032010

课 程 名 称技术推广理论

2012年12月17日

摘要:本文以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推广途径为例,分析不同推广途径下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双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农业风险机制,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传播方式,有效促进农户积极采用新技术。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途径影响因素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0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1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45%,目前仍在下降,全国耕地每年平均减少433万亩,“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把它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的动力.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一40%,推广度仅25%,获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53.5%。这与发达国家的70%一80%既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这种低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障碍,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政府缺少政策和投入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实际推广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在技术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而仅仅将农户看作是农业新技术的被动受体。有效的推广应是了解农户的需求,为农户提供适当的适用技术信息与咨询,帮助农户在既定的资源限制下做出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决策。本文通过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和推广途径的实征研究,分析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确定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提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对策,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意见。

农业技术的扩散或传播是指一项技术或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农户个体采用新技术所导致的结果,通常指在较大的区域内农户群体对技术应用行为的总和,是总体意义上的技术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我国长期以来沿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属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指的是通过教育过程,帮助农民改善农场经营模式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和收入,提高乡村社会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途径实证分析

1.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研究推广背景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秸秆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机场关闭、高速公路交通受阻时有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同时作为资源的秸秆也因随着焚烧而浪费,秸秆问题已引起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高度重视。1999年科技部决定在秸秆焚烧较严重的区域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通过该工程将努力使项目区在两年内基本消除秸秆焚烧问题,同时通过技术示范能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和产业化服务方面的经验,拟选的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大城

市郊区及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周边受剩余秸秆危害较大的地区。

1.2超高茬麦田套稻推广途径与方法

农业推广途径与方法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出来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服务方式和工作技巧,由于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既具有农业科技成果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根据本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创造、使用了不同形式的推广途径与方法。

1.2.1示范法

示范法是推广工作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展示某一新成果在生产实际应用中所获得的结果或某一新技能实际操作过程,是一种可以用全部感官去学习的推广方法。美国推广专家南伯提出:用农民的实际成功经验去推广新技术,更能引起农民学习的兴趣,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更容易被接受。由于农民接受信息有限,经济基础薄弱,承担风险能力低,推广工作中采取示范法行之有效,特别是像超高茬麦田套稻前期像“荒田”,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差很大,甚至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冲击和挑战,只有成功的的示范才能消除农民的困惑。示范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示范方法.①自身示范。姜堰市姜堰镇农技站站长刘长河第一年在自己的5.2亩责任田中首先示范该项技术,当年获得成功,第二年所在的村示范面积就达200亩。②方法示范。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对某种技能的示范,通过看、听、做、讨论相结合的办法,使农民自身学会操作,达到真正掌握技术的目的。姜堰市运粮乡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播种期、立苗期、生产中期、成熟期组织村组干部、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共同田头考察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长情况,乡镇农技员在田头讲解有关技术操作要点,发放有关技术资料,使农民掌握该技术的重点,使农民认识该技术、了解该技术的效果,并产生使用该技术的愿望.③成果示范,成果示范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下,把当地经过试验取得成功的科技成果有计划地在一定面积上进行实际应用,做出样板,示范给其他农民,引起他们使用该技术的兴趣,鼓励推动他们共同效仿,达到推广新技术的目的。

1.2.2宣传培训法

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中,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信息,而且反复传播以引起农民注意和重视,当激起了农民兴趣时,向农民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报纸、书刊、录相、VCD片等),并结合现场示范,以确保农民试种成功。江都市塘头镇推广该技术时,首先通过有线广播向农民反复传播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信息。当农民产生兴趣时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资料,提供的技术资料有超高茬 麦田套稻技术标准图、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问答、超高茬麦田套稻操作光盘及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规程,使农民掌握技术细节,确保试种成功。在农民采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过程中,超高茬麦田套稻是一项水稻轻简栽培的综合技术,涉及到栽培、植保、肥料等多个学科,为了使农民便于掌握该项技术,同时培训简单明了。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要靠广大农民的田间实施,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是推广该技术的重要手段,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推广区域的农民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使广大农民尽快的掌握该技术。培训方式有以下四种:①举办短期培训班,对推广区域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首先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然后再由他们传播给农民。②田间培训,不同生育时期由农技推广人员在田间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群众一学就会,学了就用,效果明显。③以会代训,利用县、乡、村召开的各种会议,讲解技术,发放技术资料。④送科技下乡。利用送科技下乡的机会面对面的向农民宣传该项技术,发放有关技术资料。

1.2.3技术承包

根据农民承担风险能力有限特点,开展技术承包,推广单位或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形式推广技术,合同对双方责、权、利进行明确,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技术承包中农技推广部门创立了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该技术服务模式的含义是:在同一生态区应用同一技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获得成功(如达协议产量或效益指标),即为成功,未成功者责任自负。这一模式也是技术承包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技术承包过程往往个别农民(懒者)放弃投入,不主动配合技术实施,从而导致农技服务吃了辛苦还要经济培偿。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放弃对个别农民(徽者)或典型田块的具体督促检查,相反,更多精力于传帮带。技术承包这种推广途径以服务为宗旨,技术承包是为了推广农业技术,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为农民服务,为麦套稻技术推广创造条件;以技术为核心,技术服务是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麦套稻技术扩散的重要保证;责权利分明,通过技术承包调动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有三个有利于,一有利于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二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有利于其他技术的兼顾。技术承包推广农业新技术普遍存在一个兑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合同的签订与兑现难以规范,测产与实产问题上纠纷多。实践证明技术承包对开始使用该项技术的农民来说还是较受欢迎的。

1.2.4综合服务法

综合服务法也叫物技配合法,是超高茬麦套稻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示范推广过程中以农业技术为推广核心,提供配套的物质服务,以物质保证相关技术的真正落实。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除做好技术服务外,还需要适宜的良种和专用的育秧剂、除草剂。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使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能够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必须抓好“两关”,一是立苗关,二是除草关。超高茬麦田套稻直接将水稻种子撒播到小麦田中,由于田表湿度、鼠害等原因,单位面积达一定的苗数是一个技术难题,而获得一定的苗数是高产的基础。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旱作水作并重,杂草类型既有早作又有水作,类型复杂,解决好除草问题是超高茬麦田套稻获得高产的关键。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进行深化研究,研究出两种配套的专用药剂,一是解决立苗的“早秧保姆”种子包衣剂(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6117076),二是解决除草的专用除草剂“稻谷金除”(国家实用专利,专利号:ZL95lll巧7.4)。

通过两种配套药剂的使用,很好地解决建立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稳产问题。物技配合法实现了过去单纯服务型向有偿、无偿服务相结合的过渡,解决了技术服务与物质供给相分离的矛盾。同时,专用药剂的销售也给推广部门带来了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壮大了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

通过分析比较了该技术推广几种途径,对影响技术推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该技术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的大小,但如何排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障碍因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特提出如下对策:

2.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工作,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针对目前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组织“线断网破”的局面,政府出台有效管理办法重建农技推广组织,建立一种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推广经费要得到保证。一些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广中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排他使用性弱,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盈利甚微,一般农业推广组织兴趣不大,但作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政府推广组织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这种推广服务,但相应的工作经费应得到保证。

.推广组织上要改革目前的推广体制,健全各级推广体系,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业推广网络。.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推广机制为“农民为中心”的推广机制。推广内容上,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推广技术转移到更多的考虑农民需求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技术。推广过程应是“推广员一农民一农业技术”而不是“推广员一农业技术一农民”。

2.2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途径

作为一项被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成果本身的水平、增产的幅度、产生效益的周期、直观效益的明显程度、农民需求性、适用性是限制该成果推广的主要因子,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网络健全程度、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也是影响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对有益生态、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可采取政府引导、行政干预的推广途径,2.3建立健全风险机制

由于广大农民拥有的信息和能力有限,加之创新和转化具有的不确定性,使风险遍历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创新风险、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都使成果转化的机遇和危险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而风险的存在,使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户都容易过多地局限于自身利益,望风险而却步。加之还缺乏一个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农民接受新成果、新技术的积极性受到削弱。因此,化不确定因素为确定因素,增强各个体的高抗内质和担险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2.4促进农户积极采用农业新技术

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需求不足,采用不积极主动,是由行为主体和行为环境两方面亡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行为环境方面的因素,因此,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改进技术类型是有效促进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重要措施。.改善行为环境,增强农户对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吸引力。行为环境是指农户采用农工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即是农户家庭要素环境,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农户家庭子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农业劳动二行业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步伐,减少农业劳动力,并采取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车土地向农业能手集中,培植农业专业户,打破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土地资源局「术采用规模效益。在社会环境方面,重点是基础环境、市场环境和农技体制环境;境方面,要致力于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民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至强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村中小学生抓起,添加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教材,并及时组乏农业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本世纪农村科技进步的骨干:第二,要深入开展农村教育,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自学、函授、“绿色证书”等方式提高成年农民水平。第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增添地方电视教学节目,反复播放农凶像带。利用农村有线广

播,技术关键期进行技术指导,印发有产新技术的科普资寻接受大量农业技术信息源。第四,要定期组织学校、科研单位举办科技集市、科挂这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集大众传播与面对面传播于一体的传播方式比单一传播方式.改进技术传播行为,加强技术传播者与农户的联系。

2.农业传播论文 篇二

长久以来, 科学技术始终被视为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关键力量, 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的计划和实践也一直突出强调科技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自上而下地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从现代农资的使用到杂交种子的推广, 从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到科技下乡活动, 随处可见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政府主导角色。与此同时, 科研院所、科技示范户、农资经销商、大众媒体等主体也积极面向农户推广农业技术, 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传播网络。

目前来看, 这一传播网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研究者指出的, 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相对被动, 技术水平和农业科技转化率较低, 依然存在着“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新兴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覆盖面小、发展缓慢;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 部分研究内容甚至与农业生产脱节,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的多元主体以及相关的资源要素尚缺乏有效整合, 等等。[1]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农业科技的这种传播失灵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缺少对技术适用性以及传播有效性的探讨。本文试图以发展传播学为理论视角, 梳理科技传播与农村发展的历史联系, 并从内容选择和渠道建设两个层面讨论农业科技传播的改进路径。

二、农村发展的现代化范式与“创新扩散”模式

传播与农村发展是发展传播学的基本议题。一般认为, 发展传播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其标志是美国学者勒纳《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一书的出版。[2]而后,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和罗杰斯的《农民现代化:传播的影响》相继出版, 从而引发西方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早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深受现代化理论的影响, 因此被称为“现代化范式”或“主导范式”。该范式认为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当然路径是移植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而大众媒体的信息扩散则是现代化的主要手段。由于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量, 技术经由大众媒体的“创新扩散”也因此被视为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机制。

事实上, 早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就开始延循创新扩散的思路制定和开展面向农村地区的发展计划。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 以传播学者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创新扩散”才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架构和传播模式, 并被广泛运用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计划之中。尽管“创新扩散”一词在字面上并未限定何种领域的创新, 但无论是罗杰斯的理论分析还是各国的发展变革实践, 都强调创新的主要含义是“技术的创新”。 (1)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将“创新扩散”视为科技传播的早期模式。

作为发展传播学现代化范式的一个代表性传播模式, “创新扩散”模式在讨论大众媒体对发展变革的影响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 这种模式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它“在许多方面仍是一个规范性模式, 含有许多理想式行动的假设, ……可能并不总与实际情况相吻合”。[3]一方面, 这种模式对应的是“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发展范式, 强调从外部尤其是技术输入的角度思考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 从而忽视了技术的地方适用性和当地群众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 在这种模式中, 大众媒体被认为是最基本、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而公众通过“知晓”媒体所传递的“创新”信息, 会自然而然、或早或晚地转变态度并采取创新行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对拉丁美洲大众传播的研究中, 研究者路易斯·拉米罗·贝尔特伦发现, 自上而下、单向、线性的大众传播模式并不总是有效的, 社会的整体结构对传播的广泛性和创新的接受程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4]

三、“技术适用”: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选择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现代化理论开始受到诸多批判。人们逐渐意识到, 农村的发展变革计划和信息 (包括农业科技信息) 传播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传统习惯、价值信仰和发展需求等结构性因素。此后,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粮农组织 (FAO) 、发展计划署 (UNDP) 等机构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面向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发展项目中,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内源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开始得到更多强调。

农村发展的范式转换客观上要求农业科技传播在内容选择上做出调整。笔者认为, 调整的关键在于把目光从“先进技术”转向“适用技术”, 努力使农业科技传播适应当地的发展实际和发展需求。具体地看, 这种转向还应包含以下要求:

一是遵循农业技术的选择原则。农业技术具有地域性、季节性、时效性等特点, 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温度、土壤、空气、水分等生态环境, 不同地域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以及不同季节农作物的生长特征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农业技术, 是农业科技传播首要解决的问题。此外, 农业技术的选择还应遵循科学准确、及时有效、具体实用等基本原则。

二是对农业适用技术分门别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涉及的技术信息繁杂多样, 农业科技传播理应在对技术信息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坚持系统化的内容建设。可供借鉴的分类方式是1993年通过、2012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所归纳的[5]:1) 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和养殖技术。2) 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术。3) 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4) 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5) 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6) 农业机械化、农用航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7) 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8) 其他农业技术。

三是处理好农业使用技术的表现形式问题。“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在强调提高农业使用技术信息质量的同时, 也应努力提高信息的可读性。总的来说, 要努力使技术信息的传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一方面根据媒介技术条件、媒介接收习惯、农民教育水平、当地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尽可能采用不同的信息表现方式;另一方面着力将专业晦涩的科技信息生活化、通俗化、趣味化, 使广大农民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媒介近用”:农业科技传播的渠道建设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参与式传播作为发展传播学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相比“创新扩散”一类的主导范式, 这种模式更加强调“参与”和“对话”, 它一方面要求创新发展项目应该适应当地民众的需求, 努力增加在乡村社会结构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求信息传播活动回归“以人为中心”的逻辑起点, 强调关注农民自身的传播需求和农村内生性的传播网络。

与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几乎同步, 科技传播也逐渐从单向传输模式摆脱出来, 强调“倾听、参与和对话”。在农业科技传播范畴内, 这种新的传播模式除了要求在内容选择上注意本土的发展需求和技术适用性, 还强调应该在传播渠道上重视当地农民对传播渠道/媒介的近用问题。反观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传播网络, 主要包含以下三种传播方式:

一是政府主导的组织传播活动。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 在科技下乡等活动的推动下, 组织传播网络在农村有所恢复, 农技推广服务站、农学会、农函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机构逐渐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

二是依托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形成的大众传播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政府陆续启动了“金农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一系列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 初步搭建起农村大众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介体系。近几年来, 随着新媒体在农村的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传播也开始在线咨询网站、虚拟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普图书馆、远程教育培训、手机等媒介 (平台) 延伸开来, [6]如2010年实施的三农科技网络书屋工程, 北京农业信息网开通的农事通手机农网, 等等。

三是农户与农资经销商、农户之间的人际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具有互动频度高、反馈及时等传播优势, 但由于存在信息量小、覆盖范围有限等不足, 它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往往不被重视。此外, 利益驱动下农资经销商对农户的“科技传播”活动, 很有可能消解农业科技传播应有的公共价值属性。

总的来说, 政府主导的组织传播网络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构成农业科技传播关键的渠道资源。然而, 一些研究表明, 农村信息化工程存在“重硬轻软”、信息质量较低、不能满足农民现实生产需要等问题, 农村技术与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7]与此同时, 不少研究者和政府管理者把此种传播失灵的问题归因于农民缺乏科学素养、政府投入不足、农民分散化等因素。笔者认为, 这些因素固然折射出农业科技传播的现实困境,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由外而内、自上而下、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很难让农民参与科技信息和媒介渠道的选择, 从而可能使科技推广和科普教育脱离农村和农民实际, 造成传播失灵。因此, 从渠道建设的角度看, 打破传播者与接收者二元划分的思维框架, 利用和改善具有自组织性质、多种媒介形态并存、符合当地农民信息接收习惯的农村“内生性媒介系统”, 或是改进农业科技传播的另一重要路径。

五、结语

与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相一致, 农业科技传播亦逐渐走出早先的“创新扩散”模式, 开始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参与和对话。反观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实践, 一方面, 政府主导的科技下乡活动、科普惠农新村计划、农村信息化工程等, 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科技的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另一方面, 这些传播实践基本沿循传者本位的“主导范式”, 未能充分回应当地的发展实际、发展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 从而导致传播失灵的现象。为此, 笔者尝试从技术的适用性和渠道的近用性两个角度提出农业科技传播的改进对策。当然, 本文只是在发展传播学视野下对农业科技传播所做的初步探讨, 有关农业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接收、使用以及社会效果等问题, 还需要在获取更多经验数据的基础上继续讨论。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 在反思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内源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开始在农村发展变革计划中被强调。与此相适应, 农业科技传播也逐渐走出早先的“创新扩散”模式, 开始关注和倡导不同传播主体的参与和对话。以此为观照, 破解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传播失灵问题, 必须从农村当地的发展实际和农民的发展需求出发, 在内容选择上强调技术的适用性, 在渠道建设上强调媒介的近用性。

关键词:发展传播学,农业科技传播,传播失灵

参考文献

[1]王征国, 杨建锋, 李海瑞.构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J].决策咨询通讯, 2004 (3) .

[2]徐晖明.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状况[J].当代传播, 2003 (2) .

[3]丹尼斯·麦奎尔 (英) , 斯文·温德尔 (瑞) .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68.

[4]科林·斯巴克斯 (英) .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M].刘舸, 常怡如,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4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DB/OL].新华网, 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8/31/c_112921575.htm.2015-10-4.

[6]苏卫良, 李华, 赵素娟, 周红.中国农村科技传播中新媒体应用现状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1 (4) .

3.农业创新传播扩散和推广研究 篇三

关键词:农业创新;传播;推广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08-1

1 农业创新传播、扩散和推广三者之间的联系

农业创新传播需要推广主体积极的进行宣传和示范,能够更快更好地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之中,农民就可以进行学习和借鉴经验并及时交流。当创新的精神流传到农村之后,就会很快的在成员和农民之间进行传播,并且有可能扩散到更远的范围,传播人员可以先将它下放基层进行实验,再向其他农民进行传播,从农业的推广中得到创新的方法。一般来看,传播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推广,这样才能为更好的扩散打下基础。传播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扩散是农业创新的保障,所以,只有将传播和扩散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推进农业的推广工作。

2 将农业创新传播及扩散的特征进行比较

2.1 传播拥有较强的目的性,而扩散的目的却不明显

我国农业创新的宣传者大都是在农业作业中有经验的人员,包括各级从事创新工作的媒体工作者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在进行宣传时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想要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使从事农业的人员对这些进行了解、认识和运用,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农业的产量增加,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到共同的发展。农业创新中农民是最主要的宣传者,虽然农民没有进行传播和扩散的义务,只是在田间进行操作创新时,被邻居看见进而被模仿,或者在进行交谈时无意识的交流这些经验。但是这只有在试验成功之后,才会在农业中广泛的传播开来。所以,在创新中进行扩散和推广的目的性较差,很多时候并没有有效的进行推广,因此,农业创新是无意识的推广和传播活动。

2.2 进行传播时有特定的一套方案,扩散时没有专门的方案

传播者在进行传播的时候,要想有效的完成传播的目的,就应该制定一套方案来开展传播活动。可以依照创新的特征和传播的接受者进行选择,选择一种适合的传播方法完成传播的任务,这些都是为了使传播的效果达到最好。但是创新扩散中并没有对这些进行考虑,只是为了让被扩散的消息及时得到扩散,并没有考虑扩散后的效果,即便有意识的进行扩散,也没有对对方进行继续的追踪,对方是否有使用这种方法。所以,农业创新扩散和传播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不像传播的工作者一样注重传播的效果。

2.3 传播是由推广机构进行成本负担,扩散则是由机构之外的部门进行承担

推广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进行农业创新的传播,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而这些成本就需要推广机构承担。而将农业创新进行扩散只需要在农民间进行,这期间并不需要花费任何费用,为推广机构省下了大笔资金。如果没有农民之间的传播扩散,就需要推广工作人员进行传播,把创新的知识传递给每个农民,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并且这样也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推广人员需要在农村中选出一个领导者,由推广的工作人员先把农业创新传播给农民中的领导者,再由领导者向其他农民进行扩散,实现信息的无限扩张,这样不仅可以使传播比较全面,也可以加快传播的速度。实施这一方法的最主要优势就是可以降低推广成本,减少推广机构资金的成本输出。

3 进行农业创新传播的多种方法

3.1 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

在农业创新传播中,人与人的传播就是推广工作人员和农民之间单独进行交流,在进行交流之后有效进行农业创新的传播。农民与销售农业种子和肥料的销售工作者和经销商及代理商之间进行交流和传播,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一推销新农产品的过程属于农业创新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3.2 运用销售进行传播

在农业创新中通过销售进行传播和扩散,是农业推广部门根据我国的经济条件采用的新型传播方法。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销售传播是在获得利益的基础上对创新技术进行推广,使我国的农业技术快速发展。

4 结语

农业的创新推广是一个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将其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传播和推广的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和时间也都不尽相同,每次农业创新与推广都会形成新的经验和方法,为下一次的创新和推广提供借鉴和资料,更好的为我国的农业推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智勇,张琳琳.建立农业机械强制报废制度的有关问题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22).

[2] 马智勇,张琳琳.建立农业机械强制报废制度问题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05).

[3] 黄家章,李思经.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1,(01).

[4] 亢冰洁,吴改香,李琳,王少杰,薛永学,张林堂.农作物良种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10(09).

4.农业传播学期末考试卷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communication)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接受及反馈活动的总称。2.农业传播学:农业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指的是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涉农信息的传递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涉农信息指的是农业生产信息、农村农民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流通信息、农业科技信息。

3.守门人(把关人)理论:守门人理论是传播学的理论,起源心理学家卢因建构的名词“守门人”,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怀特进一步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该理论内容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门区,或是根据一些公认的规定、规范,或是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把关是一个信息的筛选、信息控制的过程。把关人是这在采集、制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及决策发生影响的人或机构,具有角色三重性、依附性和追加性。4.乐队花车法:源自英语bandwagon,即盛会中的花车。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不用走路轻松的“进入主流”。因此,“乐队花车”又被看做一种“从众”的社会心理的状态,代表人类害怕在社会中被孤立,因而向社会其他多数靠拢的一种过程。利用这种“从众心理”进行宣传手段,即“乐队花车法”。

二、简答题:

1.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贡献:

答: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威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学科创立者:施拉姆

1)拉斯威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

拉斯威尔(1902-1977)是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他提出的5W传播模式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2)卢因与“把关人”研究

卢因(1890-1947):德国犹太人,原柏林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1933年为躲避法西斯迫害逃亡到美国。提出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3)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

卡尔·霍夫兰(1912-1961)是美国心理学教授。(1)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2)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研究集中在态度这一问题上: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劝服与态度的关系、劝服技巧与方式等。4)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是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问世。

5)施拉姆与传播学学科的创立。

施拉姆(1907-1988)“传播学之父” 他将前人的研究加以综合、整理,把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开创了美国传播学硕士博士教育的先河,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的教材,他是 “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的人。1949年《大众传播学》代表作《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2.传播学的原则有哪些? 答:

1)可信性原则:要求传播中的信息真实可靠,符合客观实际。

2)针对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根据接受者的个性特点、具体需求和意识水平,恰当的选择传播形式、内容和方法技巧。

3)实时性原则:恰到好处的把握时间和时机进行传播,4)有序性原则:依据传播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传播。5)协同性原则:要求传播者和媒体领导做好传者与受者,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使其处于协同操作、相互促进的传播状态。

6)适量性原则:只有一定限度和尺度的信息量,才是最适合受众接受和感知的信息量。由于受者的动机不同,所以对信息会进行选择性的接受、理解和记忆。3.农业传播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答:(1)真实性原则:要求传播中的信息真实可靠,符合客观实际。

(2)针对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根据接受者的个性特点、具体需求和意识水平,恰当的选择传播形式、内容和方法技巧。

(3)效益性原则:有效性和回报率

(4)合作性原则:要求传播者和媒体领导做好传者与受者,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使其处于协同操作、相互促进的传播状态。4.阿特休尔的媒介三体系理论基本含义。

答: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1)西方媒介体系

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新闻事业的目的是,教育人民正确地投票选举,以此来捍卫社会秩序;要求大众追求真理,善尽社会责任;以非政治方式告知新闻;公正地为大众服务,支持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但媒介本身又作为监督政府的工具。西方新闻传播者信守的原则是:媒介不受外界干涉;为公众的知晓权服务;要力求反映真理;要公正客观地报道世界。他们认为:新闻自由就是记者的活动不受外界控制;新闻媒介也不屈从于权力,不受权力操纵;甚至新闻自由本身也不需要国家新闻政策来保证。这一体系中的传播者和理论家总以为他们的媒介体系是最好的。(2)东方媒介体系

指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新闻事业的目的是教育人民正确地为人处事,并以此来捍卫社会制度;要求人民寻求真理,善尽社会责任;以政治方式教育人民并争取盟友;要求人们拥护社会制度;在重大问题上,要求统一观点,协调行动。东方乐章中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人们改变错误的意识,并教育工人使之具有阶级觉悟;媒介努力满足人民的客观需要,客观地报道世界的变化,并促进社会变革。在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上,这一体系认为,新闻自由不仅仅是富人的意见表达自由,而应是全体人民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新闻自由必须建立在反对或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为确保新闻自由的正确实施,需要推出一项国家性的新闻政策。这一体系中的决策者们较为重视新闻媒介的政治功能,而一般不太重视其商业功能。(3)南方媒介体系

指第三世界或欠发达国家的媒介体系。这一乐章“在全部三个乐章中最公开、最直接地把新闻媒介当作教育的工具。”新闻媒介既被用来捍卫社会制度,又被用来改造社会制度,具有雄壮有力、变革创新的特点。媒介以政治方式教育人民服务于真理和社会,与政府合作,为各种有益的目的和和平的事业进行变革发展。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业的信念是:新闻媒介是一种团结稳定的力量,是一种有益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的工具,是传播者与受众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双向传播工具。第三世界的人们认为,新闻自由意味着新闻传播的心灵自由,其重要性仅次于国家存亡,因此,需要一项国家性的新闻政策来对自由提供合法保障。这一体系较重视媒介对发展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作用。

5.传播谋略的特点。

答:传播谋略是指传播者为了实现传播目的而根据客观情况对传播机制、传播方式所进行的先期谋算、策划和采取的对策。是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其特点是:

(1)对策性与策略性。(2)利己性与互利性。(3)稳定性和灵活性。(4)情报性和依赖性。

三、案例分析

1.运用农业传播学知识分析以上信息对传播的性质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答:。

2.试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进行分析。

答: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模式”。奠定了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五W”模式的意义:

(1)该模式第一次详细科学的分解了传播过程,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

“五W”模式的局限:

(1)将传播局限于单向运动,没有揭示人类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质(2)忽视了传播活动所受外界干扰因素的描述

四、论述题

综合论述农业传播中受众的特点以及对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改善措施。答:农业受众同一般大众传播的受众类似,数量众多而且 组成混杂。农业受众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中国人口中约有14亿人,9亿是农业生产者,包括各民族、各阶层的农业生产者。经过历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本身具有的特点,农业受众有其自身的特点:

1.在政治和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农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权和参与权。农民是工农联盟的基础,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和后备军,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发起者和推动者,最后又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忠实支持者、拥护者和推动者。在经济上,农民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是各种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是乡镇经济的发展主体(如果把整个国民经济分为城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和乡镇经济三部分,则农民三分天下有其二)。2.数量众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当代农民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社群团体。尽管我国长期奉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限制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农民整体内部依然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阶层。人口众多的农民决定了中国末来的发展,而农民整体较低的文化素质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3.职业科技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凭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有关栽培、播种、施肥、治虫、储藏等传统技术经验来进行生产。农业劳动力技能水平的低下,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4.传统思想观念(包括是非观、荣誉观、金钱观、婚育观、择业观、娱乐观等)仍然深深地支配和束缚着农民。5.在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

5.农业传播论文 篇五

3.1.1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传播者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就是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其所具有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成为影响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质量的重要因素[7,10-11]。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的培养,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农村、爱农民,才能自觉地深入基层,真正做到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3.1.2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在稳定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开辟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收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服务事业,拓宽农业科技服务投资渠道[12]。扶持和规范新兴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的发展,并在整合传统传播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传播的“合力”,打出“组合拳”。

3.2讯息方面

首先,需要广开信息来源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质量。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过滤,去伪存真,增强信息的实用性,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加强信息的针对性[12-13]。其次,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方式要接地气。结合农民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知识水平,将已经筛选出来的信息加工成农民易于接受的信息,避免使用太过专业、术语化的语言,同时要注意增强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可靠性和针对性[7]。

3.3媒介方面

3.3.1加大传统媒介的投入与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转变传统媒介的发展观念,鼓励多制作农民喜爱的栏目和节目,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基础好、成本低、范围广”等优势。同时,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改变农民在媒介传受对应关系中的不对等地位[14]。3.3.2加强新媒介传播内容的把关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更新,掌握农业科技传播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10]。在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等,杜绝虚假信息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树立新媒介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4受众方面

3.4.1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除了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农民自身主观因素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耕作模式和务农方式,克服惰性和依赖性等心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高科技消费意识,增强市场经济观念,争做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示范户等[12,14]。3.4.2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农民是涉农科技信息的消费者,在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中要树立“受众本位”意识。要尊重农民、了解农民、服务农民,注重传播能够满足农民切实技术需求的信息,并要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传播过程,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7]。

3.5反馈方面

高效的传播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保证信息的回流,科技信息不仅要传下去,农民对信息的意见和建议也要能够及时地收上来,这样在开展下一轮传播活动时才能有的放矢[8]。因此,要不断提高传播者对“三农”的认识,增加农村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学习,让传播者从习惯思维中跳出来,真实了解农民意愿,以便更好地做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同时,也要不断畅通和完善传播者和农民直接交流的渠道,特别是要增强农民的创新思维和能动性,树立起“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让农民愿意与传播者合作,愿意表达自己的科技需求和反馈应用效果。只有这样,农业科技传播的目的和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也才能最终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赵晓春,董成双,徐鹏民.农业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1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王彰奇.农业科技传播的理性思考与模式创新[J].农业网络信息,(8):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6]黄家章,李思经.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1):516-518.

[7]郑甜.基于系统论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8]李海刚.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传播现状的研究与思考[D].保定:河北大学,.

[9]贺倩.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路径——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为例[J].新闻爱好者,(1):38-39.

[10]陈海瑞.媒体融合背景下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与创新[J].科技传播,2016(12):34-35.

[11]刘玲.农村农业科技传播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2]谢祥.乡镇农业科技传播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以延安镇的调查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13]闫志琴.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D].徐州:徐州师范大学,2011.

6.现代农业科技下的微信传播论文 篇六

一、主要做法

(一)把好信息内容关口

信息内容正面、积极、严谨、科学,具有专业性、科普性,贴近群众生产生活。文字控制在200~300字左右,不超过500字,语言风格尽量生活化、风趣。配上相关的图片说明,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具体涵盖了如下内容:1)营养健康:与蔬菜、水果、大米等农作物营养价值、营养成分等相关的科普信息或蔬菜养生等。2)家庭园艺:主要介绍如何在家庭开展蔬菜、花卉、苗木等植物的种植,改善居家环境,如盆栽蔬菜、植物家庭种植技巧等。3)品种推介:向公众推介农作物新品种,包括新的特菜品种、本院育成的新品种等。4)植物科普:主要介绍植物特征特性、植物生理、植物营养、生物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二)组建一支微信创作团队

本院组建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本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3%,他们主要从事蔬菜、水稻、特用玉米等优良蔬菜品种的选育、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优质香蕉苗、热带水草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检测等工作。制定了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撰写微信稿件,使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应用成效

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一年多来,紧紧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服务理念,发送微信200多条。点击量达15万次,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尤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赏,微信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1)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科普性。如早稻米和晚稻米的`区别,哪种鲜食玉米好?,辣椒叶的妙用,广州蔬食记之泮塘五秀,大米的抛光处理等,选种子要“三看”,说辣;情人节收月季,你女朋友同意吗?;植物之间的友谊;远离黄曲霉素等;2)解疑析惑,对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强,尤其是关系到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知识,解除了人们的疑虑,让老百姓吃得科学、吃得放心。如:彩色鲜食玉米是转基因玉米吗?家中的大米如何保存?大蒜有保健作用你知道吗?谁影响了种子发芽?为何现在的胡萝卜暨直又靓?常吃南瓜好处多;天天吃水果有益脑与心;植物萎蔫的原因分析和挽救;盆栽植物为什么生长这么慢?霜打蔬菜分外甜;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为何宁夏菜心如此受欢迎?;香蕉种子在哪里,它是怎么繁殖的?;为什么很少黑色的花?;水生植物的根为何不腐烂?;有虫眼的蔬菜安全吗?等。3)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推介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推介特色蔬菜,内容鲜活,具有较强的时令性。如:广州春天良蔬之———韭菜(枸杞叶、香花菜、荞头、艾);雨前春芽嫩如丝等;夏有秋葵当美味,健康又开胃;广州盛夏叶菜;中秋尝月饼,蔬菜来消脂;食花润燥好时节等。提醒人们时令蔬菜正当时。4)及时推介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动态,让人们及时了解蔬菜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信息。如岭南第一蔬———菜心;似花似菜的西兰苔;会结冰的蔬菜;五菜之冬寒菜;特色甘蓝类蔬菜;樱桃小萝卜,色艳又美丽;芳香蔬菜进社区;广州市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等。5)介绍都市人家庭种菜的技术,为都市人在自家阳台或房前屋后庭院种植蔬菜提供指导。如板栗南瓜家庭种植技术,家庭种植施肥原则,家庭种菜,家庭阳台蔬菜品种选择,紫苏家庭种植技巧,盆栽蔬菜点缀生活等。

三、结论

1)应用微信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体现了现代通讯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动动手指,便可获得农业科技知识,改进了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手段,扩大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对象,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丰富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函。2)微信公众平台,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也是他们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具体行动舞台。3)微信内容主要是传播科学知识,正面、健康、充满正能量,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体现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质。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微信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科学知识传播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在手机已普遍进入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但是由于思想认识或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在“三农”工作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建议

7.浅谈新媒体时代的农业影视传播 篇七

一、新媒体概述

站在专业的角度上解析新媒体, 它是在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才能促使各种媒体的诞生。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用的微信、QQ等等。站在信息传播的角度上解析新媒体, 它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它能够将众多的媒体资源融合为一个整体, 使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直接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 同时还具有信息分享等多项功能。以一本杂志上对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事实也正是如此。新媒体是科技进步诞生的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媒体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新媒体自身具有的传播信息量大、信息传播稳定、操作便捷等特性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 可以说新媒体在如今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人们对其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人们的生活甚至已经渐渐离不开新媒体的应用[1]。

二、新媒体对传统影视的影响

新媒体以网络为信息传播平台, 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传播着所有可以传播的信息资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根据相关科学调查数据所显示, 以往我国的电视用户达到了我国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 我国的网络用户十分的稀少, 而在科技发展迅速的新时期我国的网络用户已经占据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手机也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新媒体用户增长的速度要人为之惊叹, 传统媒体受到巨大的冲击, 用户数量大幅度缩减。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传统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需求[2]。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不会受到时间、地域的影响, 可以随时随地的应用新媒体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资源, 可以用手机4G网络、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找寻大量的信息资源, 同时还能够通过新媒体发布一些一些信息, 人们可以在新媒体信息平台上进行互通, 新媒体是我国迈向信息时代的重要一步。

三、新媒体对于农业信息传播的影响

人们对于新媒体不再陌生, 但是新媒体对于农业信息传播有利也有弊, 农村算是较为封闭的环境, 与外界的交流较少, 农民日常活动范围较为局限, 对于信息的几首存在严重的阻碍, 新媒体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沟通, 在引导农村人口思想上转变的同时, 也使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媒体将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传递给农村, 人们接收这些农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农村任阔渐渐习惯利用新媒体查看农业影视, 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 解除农业活动中存在的困惑。

农村并不是一个穷困之地, 那里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拥有着丰富的资源, 农村需要的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但是与外界沟通寻在的障碍, 导致农村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所以新媒体信息平台需要不断的扩充自身的功能, 农业影视发布的农业信息必须要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这样才能对农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新媒体时代的农业影视传播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重要内容, 农业影视提供的信息量大, 信息准确度高, 不仅为农村生活人口、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 还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世界, 使得农村整体对于农业信息的处理能力有所增强, 推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前进的脚步, 新媒体时代下的农业影视传播使得农业发展更为商业化、科学化、信息化。

但是看待问题的眼光不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仅要看到新媒体时代农业影视传播的优点, 对其存在的弊端也要全面了解, 从村寻找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 使得新媒体时代下农业影视传播的意义全面的发挥出来, 帮助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的新媒体建设情况仍有待加强, 农业影视缺少良好的传播环境。虽然, 计算机、手机已经渐渐深入农民的生活中, 但是农业信息网站建设还处于落后阶段, 网站的信息资源较少, 网站的使用功能存在较多的缺陷。虽然, 农村人口对于手机应用十分普遍, 但是更多的只是局限于打电话和接收短信,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可以应用手机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吸取。

四、新媒体赋予农业影视传播的新任务

新媒体逐渐发展, 人们渐渐成为媒体的主导, 许多舆论都来源于广大群众, 而且自媒体的操作并不复杂, 导致许多的信息都可以传送到新媒体信息平台上, 使信息资源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 因为新媒体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信息的传播速度较快, 许多不良的信息资源在新媒体平台上散播, 所以新媒体疲态上需要大量的科学的、准确的、权威的信息对不良信息进行反驳。在新媒体背景影响下农业影视传播担负着指导农民的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等重要任务。新媒体要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农业影视还承担着落实我国“三农”政策重大责任。

因为, 我国土地幅员辽阔, 农村分布较为广散, 很多农村都处于较为偏远的山区, 交通不便利, 经济水平也较为落后, 我国的相关文件不能快速的下达, 各村干部人员不能够集中进行会议指导工作。我国媒体领域不断的发展, 电视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 可以说我国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是帮助国家宣传农业政策、指导农业思想的重要工具。农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 我国想要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就必须要以新媒体为媒介是农业相关信息、政策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手机、互联网是如今人们主要应用的通讯设备, 我国的农业部门需要通过新媒体构建完善的、权威的信息平台, 将科学的、合理的、适用的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直接传递给农民, 帮助我国农业实现科学生产。

五、加强新媒体时代的农业影视传播策略

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强新媒体建设力度, 对其投入大量的资金。国家要给予新媒体建设高度的重视, 并且大力的支持新媒体的建设。同时不能只是占在最高决策层面, 需要深入到农村的实际环境中, 帮助农村人口走出思想上的存在的误区。并且对农村人口进行新媒体应用技术的普及, 要农村人口增加对新媒体中农业影视的信任度。提升农民对于新媒体的认知程度, 懂得如果去应用新媒体获得农业影视资源。还要尽可能的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 不断的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

结语

新媒体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 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新媒体时代中的农业影视传播有利也有弊, 需要对其弊端不断的进行改善, 才能够使我国农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大陆, 才能为农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宋莹, 高宇.浅谈新媒体时代的农业影视传播[J].中国农业信息.2014年第4期

8.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篇八

关键字:新媒体;农业传播;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59-01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新媒体。“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国 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 P.Goldmark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商品的计划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认为:“新媒体是釆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

和传统的媒体相比,互联网等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消除圈子的隔阂。互联网的兴起日益增强了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逐渐消除了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之间的差距,信息获取越来越简单方便。

(二)农业传播。农业传播也即农业信息传播,是农业信息从信息发布者传递、扩散到农业信息接收者或者农业信息用户的过程。从广义方面来讲,农业信息包含了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村法规政策信息、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农村文化信息、农村教育信息等等。

(三)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能移动,能随身随时操作的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简称 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MI等),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如 CDMA2000、WCDMA 等 3G 技术和 LTE 等 4G 技术)通过应用软件(如微博、微信、客户端、浏览器等)获取和发布信息的应用方式。

二、新媒体与传统传播方式的差异性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式上的差异。新媒体依靠的介质主要呈现电子化、设备话的形态,如个人电脑、平板电脑(Pad)、多媒体上网设备(MID)、智能手机等。它具有携带方便,能随时随地阅读、收听和观看的优势,而且新媒体传播还有内容信息量大、信息搜集方便等诸多优势。而传统的传播媒体如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具有实体感,尤其是书刊报是实实在在的能感觉到的纸质媒介。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受众上的差异性。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5.8%。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也已达到5亿。近几年大量的传统媒体如杂志、报纸订阅量严重下滑,阅读人群数量急剧减少。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机制上的差异性。传统媒体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主要是一对一的传播。而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终端互动模式,每个拥有终端的用户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样多点对多点的全方位的传播模式使得传统的信息发送或者接受者的角色逐渐模糊。

三、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作用

(一)新媒体加强了农民与外界的交流。新媒体给农民带来大量新的知识和观念。新媒体使得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主动了解外面的信息,这使得农民更加方便获取最新的信息,也逐渐更新自己的观念。

新媒体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电脑、手机新媒体逐渐深入农村,这些变化也大大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为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与外界交往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的在不断接受外界的信息,大大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

(二)新媒体极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新媒体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同样的道理,农业的生产也离不开信息。农业相关信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而且也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的生命线。在农业生产的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很多农民种了大量的作物丰收之后市场饱和导致亏损严重的例子非常多。现在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免费甚至低价的特点则可以非常好的给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农产品网上信息市场的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完善、网上订单农业的推广都为农民种植提供了信息参考。

新媒体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毫无疑问是第三产业,互联网时代在基础产业上延伸出其他产业存在很大可能。首先是新兴产业的出现。新媒体在农业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伴随农业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与农业相关的陆续产生了农业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服务业、农业网络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三)新媒体广泛应用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媒体帮助提升产品防伪技术。如今,运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制作的具有安全性、唯一性、经济性和移动终端通用性的电子防伪标签,是商品的唯一的电子身份证,就可以让假冒的防伪行为无处遁形。

新媒体帮助农民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在新媒体时代,农民可以自己学习掌握新媒体的运营方式,尤其是博客、微博、等应用的广泛流行,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在上面分享获取信息。农民都可以通过这些媒体进行宣传,定期推送特色促销信息,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搜集消费者意见。

(四)新媒体提高农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新媒体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在新媒体传播的时代,农民可以迅速详细了解各种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从而有意识有能力去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去。

新媒体时代提高了农民关心国家大事、维权自救的意识。借助于互联网,农民可以轻易获取大量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新闻,这都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农民的政治素养,尤其是在涉及到三农问题、医疗社保等关乎自身切身利益的时候更加会高度关注。

新媒体作为一个融合的平台,具有把人类现有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方式集合在一起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综合性的传播功能。新媒体的应用为知识农业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计算机网络作为农业科技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资源,它的出现和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为知识农业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在以后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涛.新媒体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2]张涛.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上一篇:天津市文明工地评分表下一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