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2024-06-17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及成效(精选8篇)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篇一

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问题倒逼改革。“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依靠改革才能破解;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实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措施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重在为“三农”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当前的农村改革,要啃的都是“硬骨头”,要打的都是“攻坚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底线,试点先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号文件”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集合号,我们要奋发进取,锐意创新,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

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迎接“三农”发展新的春天。

2.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篇二

重庆是一个大农业地区,要实现“保供增收”目标关键靠良种,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对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高种业发展水平,为农产品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突出“研育繁推”,重庆种业实现长足发展

加快品种选育。直辖后,培育推广了Q优、渝优等优质杂交稻、双低油菜、特用玉米、鲜食加工兼用型晚熟柑橘、蔬菜新品种等突破性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10年,重庆本土选育水稻、玉米、油菜、小麦、柑橘及蔬菜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近500个。自育杂交水稻品种91个、杂交玉米86个和油菜24个,分别是2000年的5.7倍、6.6倍和6倍。糯玉米、榨菜、黄籽油菜品种选育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农作物品种由单一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满足了生产上对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不同成熟期及不同消费要求的各类品种的需要。

加强良种推广。全市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农作物种子(种薯)生产面积近15万亩,年产种子(种薯)1.2亿公斤,种苗近600万株;年经营种子(种薯)1.2亿公斤、种苗1000万株;年度经营额近15亿元;主要农作物商品化供种率达到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商品化供种。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筛选力度加大,10年共审(认)定农作物品种共537个,其中水稻216个,玉米品种240个,油菜品种33个,柑桔品种16个。加强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推荐,推荐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等作物主导品种共301个(次)。加大品种退出力度,退出不适宜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8批共276个,促进了品种更新换代,品种更新由原来的10年缩短到3~5年。目前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比200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良种贡献率明显提高,2012年粮食单产达到344公斤,比2000年增长20.9%。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良种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壮大种子企业。目前,市级以上颁证企业10家,其中:国家颁证企业1家。年投入种业发展资金1亿多元。全市种业企业销售额突破10亿元。重庆种子走出去成效明显,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等种子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杂交水稻、蔬菜种子出口越南、老挝、坦桑尼亚等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强化市场监管。严格种子市场执法,加强对不同销售季节、不同区域的重点市场、重点企业、重点作物种子的市场监管。持续3年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共查处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近5000起,查获假劣种子1万余公斤,涉案金额近150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近1.5亿元。农作物种子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08-2012年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4%,比1997—2000年74%的合格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切实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种业健康发展。

二、顺应发展趋势,打造现代种业区域性中心

经过长期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的种业企业通过不断并购重组,几家大型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从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以及销售冲破国家、地域界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种子生产,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世界种子市场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实现了产业高度集中化、运营专业化、科技竞争白热化、管理精准化格局。

近些年,我国种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国际种业巨头加速布局,国内种业企业加快发展。一是跨国种业本土化。目前,美国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墨西哥圣尼斯等全球前10强在内的跨国种业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国的种业布阵,其中法国利玛格兰公司已参股我国的隆平高科种业,力求尽快融入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据统计,目前约95%的甜菜、50%以上的食葵、部分高端蔬菜,都是外国品种。外国玉米种子占我国市场市场份额11%,10年间扩大了80多倍。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种业市场,也为中国种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种质资源,提升我国育种和种子质量水平。二是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当前中国种业正面临重新洗牌、重新整合的趋势,国内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及国外跨国种子公司纷纷进军中国种子产业和市场,“小而全”或“小而散”的种业企业生存困难,一些种业巨头逐渐浮出水面。三是育繁推一体化步伐加快。全国有实力的种业企业自办科研,拥有自己的科研队伍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拥有种业链条的上游品种和技术,实现“向前一体化”,以新品种、新技术为龙头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正逐步迈入正轨。

重庆种业发展历经了自选自留种、初步商品化、市场化发展三个阶段,农作物种子由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生产经营转变为由市场调节供种,农作物种业实现了产业化快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以来,国家实施《种子法》,打破统一供种,进入市场经济阶段。2007年完成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子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特别是民营企业及各类股份制企业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重庆种业实现了二次产业升级。2012年2月,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20号),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辐射长江中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心”的发展目标,标志着重庆种业第三次产业升级全面展开,向更高水平迈进。

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重庆种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60%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企业育种仅占30%;供种保障能力不强,多数基地生产基础设施落后、规模较小,抗灾能力弱,种子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比较效益持续下滑,生产基地落实难度逐年增大;种业监管能力薄弱,基层种子管理机构普遍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品种试验、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等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信息等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农作物种业投入少,难以适应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对农作物种业发展要求。

三、实施四大工程,推动重庆种业迈上新台阶

(一)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工程

创新种业科研机制。立种业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联合市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其它种业企业,构建“重庆市农作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广适、抗逆、抗病的优良农作物品种。

强化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建立健全种业科研共享平台,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快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加工贮藏、信息管理、节本增效栽培等配套技术研究和农机具研制应用。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商业化育种,鼓励整合现有种业育种资源,构建以国家骨干企业为核心的“重庆种业育种创新联盟”,建设重庆国家级种业育种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种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科研、生产、营销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为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实施供种保障工程

建设种子生产基地。加强水稻、玉米、蔬菜、柑橘等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制种手段和能力,增强种子综合生产能力。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采取“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的方式,引导种子企业在具备种子生产自然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地区,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建立健全应急种子储备制度。建设市级应急种子储备体系,常年储备速生蔬菜、糯玉米、秋马铃薯、豆类及小杂粮等种子,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区域性市场调剂,提升我市农业生产救灾应急能力。

(三)实施企业培育工程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进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种业资源,引导种子企业完善营销服务网络、规范经营管理、强化技术服务,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企业。

提升种业基础能力。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种子制种优势区域,建设农作物种子加工储藏中心,改善种业企业的种子加工、包装、检验、仓储、运输条件,提升农作物种子加工能力和水平。

支持对外合作交流。鼓励引进国外先进育种技术、优势种质资源和人才,支持市内优势种子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四)实施种业监管工程

强化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强化能力建设,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种子管理机构进行综合考核,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和业绩考核。

强化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建设一批农作物品种试验站、试验基地、品种特性鉴定站、新品种引进展示站,形成覆盖全市不同生态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和推广网络,改善试验条件,提升装备水平,提高品种试验质量和试验能力,加快良种的引进、筛选、推广。

强化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在现有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基础上,通过建设市级种子监督检测中心、海南南鉴基地、市内同季纯度鉴定基地、品种标准样品库,提高市级种子检验机构品种真实性和转基因检测和鉴定能力;建设一批部级种子监督检测分中心、县级种子监督检测中心、种薯种苗检测中心,提升县级种子监督检测能力。

强化种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种业信息调度装备条件,加强种子管理和服务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市级种子管理部门与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的统一管理。完善种子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建立健全覆盖种子企业、销售商、农民三个层面与涵盖种子生产、经营和使用三个环节的全方位农作物种子信息采集监测体系,完善农作物种子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监测手段,提高种子市场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种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强化种子市场准入管理。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办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检查。严格品种审定标准,加强品种特异性、抗病性和抗逆性鉴定。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加强对审定品种的监管,健全品种退出机制。

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篇三

关键词:园区建设;现状;主要措施;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1-02

广德县是安徽省传统的农业大县之一。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要载体,努力做好转型发展文章,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打造绿色精品农业大县、高效生态农业强县。2014年我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3.3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 770元。先后被评(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油料生产大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等。

1 “园区”发展现状及成效

广德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邱村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引领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技术支撑和创新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示范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化布局和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稳步提升了示范区建设水平。

1.1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强 自核心区建设以来,先后投入830.24万元,实施了2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13年、2014年又实施了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共改造塘坝430处、河沟50处、泵站80kW;2014年专项对南阳灌区进行配套,单项补助220万元,落实塘坝治理79座、沟渠治理1 500m、清於土方20余万m3,建设机耕路2 000m等;实施了3期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衬砌干、支、农渠43.86km。示范区的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占总耕地面积比重达90%以上。

1.2 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落户农业龙头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10家。大力发展了以家乐米业、新龙油脂、天生粮油、润华林业、振扬农林等为代表的3大主导产业,产业集聚优势凸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成国家级标准化基地2个,省级标准化基地4个和一批市县级标准化生产基地,拥有3座标准化育秧工厂,年育插秧面积达0.1万hm2;配备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手扶式拖拉机等各类农业机械达2 000余台套,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2014年,省高产创建专家组来我县实地测产验收,示范区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686.02kg/667m2,较当年全县平均产量546kg/667m2增产25.64%;油菜“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217.9kg/667m2,较当年全县平均产量148.6kg/667m2增产46.64%。2015年,又在核心区建立了0.1万hm2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实现水稻大田平均减少用药0.5~1.5次,平均病虫防效达87.2%~96.5%,农药使用量下降30%。

1.3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2014年,示范区农业总产值6.3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3.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 584元,比邱村镇人均纯收入增收2 764元,增幅20%。

2 主要措施

2.1 强化组织保障,凝聚发展合力 为落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切实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区投入力度,2012年8月成立了由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涉及示范区的各部门及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广德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组”,领导组设有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核心区邱村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专人承担示范区建设管理,制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8大保障体系。

2.2 强化规划引领,加快优势产业集群集聚 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及时开展广德现代农业发展调研,邀请了南京农业大学、北京行云四海公司科学编制了《广德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广德县邱村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等,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既强调超前性,又注重可操作性,同时要求建设内容项目化,落实各环节建设主体责任,确保示范区各项建设有序推进。

2.3 强化扶持引导,实现多元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了国家、省级建设支持项目;二是制定了园区建设优惠政策,开展现代农业招商,简化示范区内重点企业新扩建和技改项目审批手续,吸引大型农业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依照《广德县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给予示范区优先扶持;三是整合国土、交通、水利、农业、美好乡村建设等农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实施,特别是解决园区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实行相关乡镇和县级业务部门共建共促,乡镇政府负责做好建设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协调,县级相关业务部门单位负责提供技术服务等,为园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4项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各方建设积极性,形成了多元化投入格局。

2.4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园区带动能力 一是探索完善了“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服务推广模式。示范区内每1个农业经营主体都配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服务,不断提升其生产管理水平。二是将园区所在乡镇列为部级粮油整建制高产创建点,创建实施了4个“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万亩水稻绿色防控示范片”、“万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片”、“万亩秸秆全量还田示范片”和4个粮油、茶叶、畜禽水产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了22个主导品种和21项主推技术,使园区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生产。三是搭建产学研平台,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攻关,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长期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完成了安徽省“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成果1项,地方标准4项,开展了省中籼79个品种区域试验、27个品种生产试验,其中4项技术标准填补了我县种植业地方标准制定工作的空白。

4.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篇四

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召开后,孝南区农机局迅速召开局系统全体十部大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制定得力措施,明确了奋斗目标:新增各类机具1 000台(套),同比增长53%;争取国家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600万元,同比增加93%;农机总动力增加到30.8万kw,同比增长3%;完成机械耕整、机械插栽、机械收割分别达到2.73万hm2、1.33万hm2、2.13万hm2,同比分别增长4%、50%、23%;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同比增长2%.

作 者:杨中秋 作者单位:孝感市孝南区农机局刊 名:湖北农机化英文刊名:HUBEI NONGJIHUA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5.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篇五

——富平县奶山羊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杨毛 鲁小平王会宁

富平县总面积1424平方公里,共有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占到总人口的87%以上,是陕西省的农业大县,农业占据着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奶山羊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是全国著名的“奶山羊之乡”、秸杆养羊示范县。2010年,全县奶山羊存栏达31.8万只,是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基地县。

细算一笔账: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奶山羊作为富平的一项传统产业,广大群众都有养殖奶山羊的习惯。如何让群众真正认识到养殖奶山羊的经济效益,从传统的养殖习惯转向发展一项富民产业,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思考的问题。为此,他们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逐步摸清了奶山羊养殖的基本情况,就养殖效益列举了一本经济账,并经常性地向群众算这笔账:

一只奶山羊1年产奶500公斤左右,按照平均价1公斤1.8 元计算,能赚900元;再下个羊羔子,收入1000元不成问题;每户养10只奶山羊,年收入最少在9000元左右,养30只羊,年收入最少在27000元左右。如果全县5万养羊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每户10只,全县就是50万只,年收入就是4.5亿元;每户30只,全县就是150万只,年创收入就是13.5亿元。

小小一只羊,经过他们这么一算,算成了一项富民的大产业,真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一条门路。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支持下,群众发展奶山羊的热情得到了空前高涨。目前,全县奶山羊养殖户已达到8万户,奶山羊存栏已达到31.8万只,羊奶总产6.8万吨,人均占有羊奶87.2公斤;奶山羊产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40%;养羊户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每年人均增收330元,奶山羊养殖真正成了一项富民产业,带动、活跃了整个县域经济。

两条腿走路:构筑产业发展强势

规模产生效益,质量决定生命。在推进奶山羊发展进程中,富平县各级清晰地认识到,单个农户养一两只羊,不仅在效益上得不到体现,而且由于管理粗放,奶、肉等的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要做大做强奶山羊品牌,必须同时走规模化和标准化之路,这才是奶山羊这一富民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共识达成之后,立即付诸实施,这是畜牧局一班人最大的特点,也正是如此,让富平奶山羊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就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富平农业发展中亮丽的奇葩。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更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仅奶山羊养殖这一项,就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15万人,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规模化发展促使产业迅速裂变。针对零散养殖投资成本高、收益小、环境污染大的特点,该县畜牧部门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户家中,调查奶山羊养殖情况。结合奶山羊养殖实际,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他们把推进奶山羊适度规模养殖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广泛宣传产业发展的前景、政策等内容,积极引导群众由分散型家庭养殖向专业村、专业户转变,成功得出了“户户养、专业村、适度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目前,该县已建成10只以上奶山羊养殖户2450户,其中30只以上养殖户446户,建成刘集、王寮2个5万只奶山羊大镇,建成杜村、华朱、留古、流典、淡村等9个万只以上养羊大乡。

标准化推进促使产业不断升级。在扩张产业群体的同时,该县把推进标准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又一利剑,对产业实行精细化管理,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大力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在养殖小区内,对养殖人员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并采取全封闭式的模式,每天专人清理畜粪,集中配备和供应饲草,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完善了防疫等各项工作制度,基本实现了“四定”,即定时、定量、定人,定标准,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县已建成养殖小区45个,设计规模160户,改造、建成房前屋后型圈舍161户,在改善养殖条件的基础上,同时改善了农村环境。大力推广机械化挤奶技术,在全县共建设机械化挤奶站78个,固定专人进行管理,并与县内红星、金牛等乳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供销合同,由各乳品企业直接从挤奶站取奶,确保了奶源质量,并保证了羊奶价格的稳定,在全县初步形成了“公司+小区+奶站+农户”发展体系,成为各乳品企业的优质奶源基地。在今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当中,当地乳品龙头企业红星乳业的产品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远销内蒙、欧洲等地区和国家,企业负责人指出,这主要得益于产业链的规范化运作。

三措并举: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产业要发展,技术必须跟得上。在推进产业发展上,富平县畜牧局一班人着眼特色这个关键,努力打造富平奶山羊品牌优势,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经济板块。积极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科技强畜工程。加强品种改良,针对奶山羊品种单

一、老化问题,组织人员深入西安、杨凌、宝鸡、千阳、新疆等地区,通过考察,严格筛选,引进了一批适应性、抗病性强、耐粗饲、产奶量高、品种优良的莎能奶山羊,并及时对当地繁育的良种奶山羊导入外血,优化提升了奶山羊品种质量。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电子农务网,支持奶山羊产业发展。目前,该县已建成富平农业信息网、联通富平电子农务网、移动富平农信通和电信信息田园网,建立县级信息服务中心站1个,农业信息超市5个,乡镇信息服务站56个,村级信息服务站58个,村级信息服务发布平台463个,及时通报相关疫情、原料奶收购、加工、市场供求等信息,解决了奶山羊养殖过程中群众信息闭塞的问题。

二是实施技能培训工程。为提高群众的养殖技术和水平,该县同陕西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加强对广大养殖人员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秸秆青贮、奶畜高产等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使90%以上的养羊户对都能够熟练掌握。积极推进技术下乡,借助文化下乡、设立咨询台等不同形式,组织畜牧系统广大干部,向群众发放奶山羊养殖的相关书籍、宣传资料等。利用各职业学校,加强群众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养殖知识和技能。先后邀请全国著名奶山羊专家教授来富讲课6次,组织县畜牧专家、业务骨干举办培训班50场次,受训群众超过5000人次。

三是实施优质服务工程。推进畜牧体制改革,健全了县乡畜牧兽医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技人员的管理,建立了一支覆盖全县各乡镇、各村组的奶山羊养殖技术队伍。加强奶山羊服务站建设,在全县各镇建成了24个奶山羊服务站,针对不同时期奶山羊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建立了关中奶山羊原种场和配种站,及时清理了所使用的劣质种羊,并对优秀种羊进行鉴定、公示,实行持证挂牌经营,确保了奶山羊优良品种的繁育。为方便服务群众,组建了14名农业信息专家服务团,开通了服务热线,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着眼产业循环发展,指导群众积极推进“羊—沼—草”等循环模式,技术人员上门进行安装调试。根据季节情况,每年组织所有畜牧干部,分赴各乡镇、村组,逐村逐户进行疫病防控,确保了防疫密度和质量,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四轮驱动: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政府推动。政府的支持是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县委、县政府在认识到这一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就决心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该县就把奶山羊作为全县重点扶持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奶山羊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草产业做大做强畜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有效推进了奶山羊产业发展。对于奶山羊饲养小区建设用地,要求国土部门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必须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所有审批手续。实施领导干部包联乡镇和重点村制度,及时掌握各乡镇、村组的养殖情况,反馈相关问题,并形成详细的资料,为产业发展做好服务。2007年,陕西省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决定把奶山羊作为继苹果之后的又一特色优势产业来扶持,并把富平作为全省实施“一村一品”的重点,更是为奶山羊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群众的养殖热情得到空前高涨。

二是政策促动。为了激发群众奶山羊养殖的积极性,富平县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奶山羊养殖的政策保证。针对奶山羊养殖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县上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联社等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通过政府担保等形式,对广大养羊户发放无息贷款,并启动了奶山羊世行贷款项目。对因养殖奶山羊而种植的牧草,给予牧草种子补贴。兑现各种养殖补贴,对发展10只以上养羊户给予不同程度的现金补助;对养殖大户建设沼气池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沼气池建设补贴;向各养殖示范村发放补贴青贮机械;对鲜奶的运输实行“绿色通道”,保证鲜奶在2小时内必须运送到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关中奶山羊基地县建设”、“陕西省关中奶山羊原种场”等大型项目资金,每年发放小额支农贷款,扶持建设奶山羊养殖小区,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发展奶山羊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宣传发动。在推进产业发展进程中,十分注重产业宣传,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造势,营造了奶山羊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提升了富平奶山羊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2007年,该县专门召开了奶山羊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各部门、乡镇、村组的领导和群众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全县吹响了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响亮号角。利用集会、科技之春宣传月等时机,采取发放宣传单、刷写标语、辅导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羊奶的营养成分和羊奶产品发展的市场需求,提升了广大群众对奶山羊产业的认同度;发挥电视专栏、网页、各类推介会等的宣传优势,加强奶山羊产业系列项目宣传推介,奶山羊逐步成了富平一张鲜活的名片,在渭南,只要提起奶山羊,群众自然就想到了富平,提起富平,第一印象就是奶山羊很有特色。

四是示范带动。加大典型示范力度,带动产业发展,是富平抓奶山羊发展的又一举措。他们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奶山羊“一村一品”示范村,并实行县级领导、相关部门、单位包联扶持制度,在全县建成了以王寮双杨、刘集曹管等为主的20个奶山羊省级示范村,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奶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和奶山羊集散地。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各乡镇借助产业发展优势,先后建立了5个奶山羊专业合作社,实行繁育、饲料、技术、产销等奶山羊养殖一体化、全方位组织服务,方便了群众发展产业,壮大了产业规模。扶持以红星乳业为代表的乳品企业发展壮大,鼓大企业大力研发以羊乳加工为主的系列羊乳制品,目前,该公司年加工奶粉能力 1.2万吨,有力的带动了当地奶山羊产业的发展。

五大设想:绘就未来美好蓝图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奶山羊产业,站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新起点上,富平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发展奶山羊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富裕老百姓的工作理念,本着“高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的“三高”思路,大手笔谋划出了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概括起来就是“构筑五大体系,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集群体系,实现规模上的突破。大力推进奶山羊适度规模养殖,加强项目包装策划,进一步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鼓励群众积极发展奶山羊,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县奶山羊发展到100万只,把富平建成陕西省的奶山羊发展核心区。二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实现质量上的突破。加大饲养小区、专业养殖场、机械挤奶站等建设步伐,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供给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挤奶销售,用3—5年内,建成奶山羊饲养小区50个,养殖场150个,机械化挤奶站100个,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三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循环体系,实现产业链的突破。大力实施循环农业,积极推广“草—羊—沼”、“羊—果(园)”等循环养殖发展模式,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实现绿色、无污染养殖。四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实现运作上的突破。进一步健全完善畜牧兽医体制,建立以畜牧兽医站和农技推广站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对奶山羊养殖技术、疫病防治、饲料配制、秸秆青贮、沼气池建设、问题咨询等提供全方位、上门式服务。五是构筑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加工体系,实现增值上的突破。抓好县域内乳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整合现有乳品企业,组建富平奶业集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增强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把富平建成以奶、肉、毛等加工为主的“羊”字牌系列产品基地和全国奶山羊系列产品加工中心。

6.惠民县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篇六

惠民县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普及“良舍、良种、良料、良法”四位一体综合配套的健康养殖模式,目前建设完成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场)15个。二是稳步推进畜牧现代示范园区建设。投资1.1亿元的顺风肉牛产业示范园,将新建肉牛屠宰流水线、万头肉牛养殖场、天津老字号闫记熟肉制品生产线和一座大型酒店,项目建成后,年可宰杀肉牛5万头,企业销售收入可达40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养殖户的8000户,户均增收1万元;天禧牧业在在扩建日宰30万只肉鸡屠宰流水线和万吨冷库的基础上,投资3000万元建设天禧千亩肉鸡养殖示范园,已建成养殖大棚232个,项目建成后,年可出栏肉鸡1000万只、加工杂交肉食鸡6000万只,将成为全省最大杂交肉食鸡加工企业。三是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组织开展春季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的集中免疫,今年以来,共免疫家禽900余万只、牲畜37.14万头只。为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检测能力和水平,升级改造实验室,新上PCR仪等设备,成为全市首个能够开展病原学检测的县区。四是认真做好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兽药经营企业开展兽药GSP认证工作,先后认证通过32家;积极开展“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行为,维护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7.加快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七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一)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各区县不同的资源禀赋,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为契机,按照市里确定的“四优七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市里重点支持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和烟叶11个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思路,建设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基地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到2012年,建成优质粮油品种良繁基地12个,优质粮油基地67万公顷;建成全国重要的冬季蔬菜基地、优质肉猪、草食牲畜、家禽、肉牛等生产基地,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达到23个;建成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生态鱼生产基地。

(二)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各区县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吸引了一批城市工商企业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市外企业到我市农村落户创业。到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00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2家,上市企业3家。龙头企业实力逐渐增强,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543.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25亿元,净利润61.3亿元,上缴税金21.1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龙头企业经营范围由种养殖为主,扩展到产、加、销各个领域,同时,龙头企业呈现出向优势产区和区位条件较好地区集中的趋势,其中“一圈”内就聚集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7家,占总数的55.7%。

(三)市场品牌逐渐响亮。

科技推广运用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动力。校企、院(所)企合作逐渐成为时尚潮流,龙头企业主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项目科技攻关,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全市有1000多项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100多家市级龙头企业设有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260项,其中148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加快了柑橘、蚕桑、笋竹等老品种的嫁接转化,推进生猪、草食性牲畜等品种改良。随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农产品安全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全市农产品优质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65%和60%。“石丫”鸡蛋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太极牌、“乌江”榨菜、“鱼泉”榨菜、“诗仙太白”酒先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辣妹子”酱腌菜获得中国名牌产品。

(四)经营机制加快创新。

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养殖业方面,养殖业规模经营逐年扩大,“公司+农户”等新型股份合作不断创新,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方式,与农户共同兴办饲养小区,集中饲养,分户经营,统一服务,形成了企业建小区,小区带农户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环保、防疫和带动农户等问题,解决了畜牧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扩大了农户的饲养规模,在探索农业适度规模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探索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企业股份制经营,成为新型农民股东。

(五)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通过“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和产销对接,培育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吸收农村劳动力成为企业员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产业工人。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掌握了技术,沟通了信息,了解了市场,增加了收入,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较大变化,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民生产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群众由以前“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市农业人口中,65%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8200元,而未从事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只有6000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来看,产业基地规模零星分散,主导产业集中度不高,基地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标准化率不足30%。二是龙头企业联结带动能力不强。“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少数企业和农户间有所推动和发展,但还未能大范围有效推广。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松散现象,还没能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三是农产品加工较为落后。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加工型企业仅占四分之一。总体来看,农产品加工销售薄弱,产业链条不长,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全市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严重不够,产业链条短、转化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绝大多数产业还停留在卖原料的阶段。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及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肩负着信息引导、市场开拓、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服务农户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具体落实财税支持、金融扶持、清理规范收费、分类保障用地等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抓好畜牧、蔬菜、柑橘、中药材、蚕桑等优势产业企业集群发展,形成种养、加工、销售联接紧密且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多渠道培育龙头企业。

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平台。推进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对农业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鼓励科研院所或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合作,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二)优化农业产业基地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第一生产车间”,必须把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区域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工作来抓,在基础上夯实。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粮油生产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项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制定种植、养殖基地投入品登记使用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推进龙头企业开展粮油示范基地、特色经果标准化示范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龙头企业参与相关产业标准制定,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叫响做靓产品品牌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终端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牌的竞争。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是培育产业竞争力的长远之计,也是关键之举。

首先,着重培育农产品自主品牌。推进龙头企业加强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对通过重庆市著名商标认定的企业给予优先扶持。推进出口型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支持申请商标国际注册,推进农产品出口由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其次,要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建设。特别是区域性蔬菜、果品、畜产品等产地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建设鲜销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采购中心,发展连锁店、直销店和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主城冷链集散中心、区县冷链配结点、产地冷冻库及集配中心建设,打造长江上游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广泛开展“农超”、“农校”、“农餐”、“农厂”对接等农产品直销模式。

(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协调和服务作用,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要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公司+农业微型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发展订单农业,明确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促进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业微型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农资、购销等多种服务,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政府要出台奖励政策,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更新与产品研发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产业的发展风险。

同时,需要加强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鼓励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培训,培养一支理念新、眼界宽、懂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企业家队伍。龙头企业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可享受当地政府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领头人、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标准知识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产业风险防范机制。为加强风险防范,探索现代农业产业保险制度。建立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以减少市场变化造成的损失,保证生产者有稳定的基本收入。

8.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篇八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农业徘徊不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工作,对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新世纪,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调整战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今后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上一篇:英语邮件写作范文下一篇:2011年中学学校领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