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读书心得(共15篇)
1.我的大学读书心得 篇一
今年暑假,我做好作业后在爸爸的书柜里翻阅书籍,“我的大学”,这四个字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轻轻地将这本书抽出,坐下来仔细地读。
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我的大学》是他的代表作。
一开始,高尔基写了他是如何进入喀山大学读书的,他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我那时还完全不能理解,一只普通的家兔也可以为科学服务,我刚开始想不明白高尔基为什么将自己比作家兔,后来才明白这是高尔基说自己身份卑微,不能去上大学,这也反映了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背景。
接下来,高尔基发现大学生们“热爱人民”的口号以及人们所谓的“仁爱”或“博爱”只不过是随口说说罢了,从来不行动,不论是那些自命为“生活教师”的知识分子,还是把农民看成实现社会主义主要力量的民粹派,都不能满足高尔基的愿望,都不能指出革命切实可行的道路。
在喀山生活的一段时期,高尔基曾与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组织者费多塞也夫相识,可惜以后中断了联系,高尔基找不到出路,内心充满了无法解决的矛盾,他想过用自杀来结束自己苦闷的生活,但高尔基很快便克服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到农村寻找出路,最终在一座小型的渔民作坊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后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
真理获得需要一个多么艰辛的历程啊!
2.我的读书观 篇二
从前,有那些为了光耀门楣荣华富贵,为了精忠报国或为民谋福而扎在书堆里,过了“十年寒窗”的书生。他们读书正所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高官禄,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的读书人则是些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的青少年。他们读书不仅为了个人理想,为亲人,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个人,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科技社会里,没有文化知识就会成为社会的包袱,人们眼中的莽夫,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为亲人,是因为读书是做儿女不能推卸的责任,是为亲人争光的好机会。为祖国,是因为她的未来便是自己的未来,而这也就说明读书的重要性,那读书便是一种幸福和荣耀,绝不是一份苦差事,或是父母硬加给儿女们戴的“铁镣”。
书是营养品,是良药,是面包。要把书念好“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事。首先,应该是挚爱“读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便是“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的境界吧!想想看,有些人虽然顽皮贪玩,也少花时间在学习上,而考试成绩却要比那些惜时如金的同学好得多,就是因为这些同学在无形之中营造出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让自己用高效率来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加上劳逸结合,适当复习功课,因此便能轻松得“道”。而有些人老把读书当作苦差事,上课不想听,把自己的喜好都放在五花八门的娱乐上,那么即使课余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其次是利用上课时间,如果能“爱”学习,便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应该提倡的是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领悟学习到别人90分钟才能揣摩到的知识。
再次,注意课前准备,也就是“超前预习”,要事事走到别人前面,学习老师还未教到的知识,成为“先锋”,这样,等到老师教到时便可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还有就是练习,没有“读书破万卷”何来“下笔如有神”呢?写文章是这样,我们学习更应该如此。在课余时间多找些练习来做,以便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曾经是书生们的警言。然而,我们学生应以学习为重,这不错,但也不能将其余的一切抛之脑后。做人的道理要学,国家大事要关心,自己能做的事应尽量去做,最普通的便是家务活。我们的学习不会紧张到时时刻刻都泡书堆里吧,在作业完成之后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也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就是我的读书观。
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高尔基小时候非常可怜,5岁时爸爸就去世了。她的外婆和他的妈妈哭得很伤心,可他还小,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妈妈去别的地方工作了,他和外婆、外公一起住在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房子里。他最爱的人就是外婆,她勇敢、能干、善良。后来,母亲也去世了,他只好离开慈祥的外婆,独自一个人勇敢地去闯世界。高尔基吃够了各种苦头,遇到了各种坏人和无知的人,也遇到了一些可爱可敬的人,在被欺辱和同情帮助中逐渐成长起来。他一直想上大学,但最终也没有实现梦想,却进入了一所真正的大学——社会大学。
在错综复杂的艰苦生活环境中,高尔基丰富了对社会的认识,头脑中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成为了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人。
4.我的读书心得 篇四
听了一次关于读书的讲座,惊醒般的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能静下心来读书了!也不禁感到丝丝愧疚,一个大学生竟不能静心读书!
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读书不是指一般人们所说的九年义务教育,而是指实实在在的读一本两本的书籍!
也许如果我侃侃而谈些关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大道理,大家都会懂!但是现今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不喜欢读书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宁愿在寝室玩电脑,摁手机,听音乐,或是校外聚会,唱歌,甚至是睡觉都不愿意拿起书来瞟上几眼!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书籍,甚至不愿意去图书馆借来读!
从小学的书声琅琅,到初中的晨读阵阵,再到高中的挑灯夜战!真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为什么一到了象征着高等教育的大学,那些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反而又不爱读书了呢?
其实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释放压力。“你看我在初中高中吃了多少苦,背诵了多少文章,默写了多少单词,做了多少道计算题,好不容易进入了大学,任何人都管不了我,那我还不好好补偿补偿!”大部分大学生都会或多或少有这种想法。
但是反观国外教育,学生接受教育的强度是与年龄成正比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大学习的强度,到高中已经很累了,也不必国内轻松多少,只是国外的硬件设施更好。到了大学的学习时间最久,学习强度最大!
这让我想到了一则关于中外婚姻差别的故事:国内与国外的婚姻都好比烧水。国内的大都先前不认识,相亲了就开始慢慢交往!像是慢火烧水,时间越久水越开,感情越浓!而国外的是事先热恋得热火朝天就立马结婚。刚开始就是开水,以后就没有火了。感情也会慢慢变淡!可是为什么教育却恰恰相反呢?
刚开始火力全开,拼命相互赶超,但是身体心里条件跟不上,效果也不好啊!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国外的知道,人的一生就像一场长跑,比的是耐力与潜力,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所以在大学加足了码,一举就超过了我们!
5.我的读书心得 篇五
《皇帝的新装》写道,一个皇帝相信两个骗子,他们说愚蠢的人看不到他们编织的美丽的布。两个骗子假装在织布机上编织。过了几天,皇帝让两位大臣去看一看。他们不想别人说自己笨,就说织的布好看。于是皇帝不想让大臣说自己笨,就让骗子把织布做成“衣服”。骗子带着财宝骄傲地离开了宫殿。皇帝穿着这件“礼服”出去了。众人都夸皇帝的新衣,只有一个小男孩说:“皇帝根本不穿衣服。”这句话一下子就传开了,然后人们说“你是裸体的”。
看完这个故事,我在想,帝王大臣怎么会被别人欺骗呢?我想了很久,还是想不通。我问我妈,她跟我说那些大人都是因为虚荣心怪。我怕别人说自己傻,愿意被别人骗,也放心骗别人。
6.我的读书时光 篇六
参加工作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的阅读都处在自发状态。碰上了就读,没碰上也没觉得有多少遗憾。在这种状况下,根本就谈不上阅读。即使读,也都是为了拿文凭而读。我那时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英语专业自学考试,通过约六年的努力,拿到了大学专科、本科文凭,还获得了学士学位。为文凭而读,也并非一无是处。现在回顾那段读书时光,虽说本质上是功利,但也算纯粹,一种基于上进的纯粹。
漫长的自学考试,磨砺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但为60分而读的心理,终不是真正读书的心态,且不求甚解但求通过的即学即用与投机心理,最终会败坏读书的口味。
真正意识到自己阅读的贫乏应源于教育硕士的学习。那时我正处在职业生活的深度倦怠期,我不断思考自己应何去何从,一边考着各种各样的证件,一边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甚至报考研究生。经历了大约一两年时间的折腾,我抱着好玩的心态参加了湖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入学考试,结果很轻松地考取了。教育硕士的学习真正改变了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浅陋。
那个时候我开始比较频繁地买书,买老师推荐的书,多为教育书籍。一方面是为了论文写作,讲究现学现用;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让自己能从理论的层面面对现实中种种教育问题。教育硕士毕业后,我仍然延续着买书和读书的习惯,我感觉到这时的阅读不再是消遣,而成为一种需要。
那段时间我疯狂地读一些教育随笔,比如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的十字路口》、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这些教育随笔给我的触动很大,特别是刘老师的《守望教育》,后来刘老师的每一本书我都有收藏,并细细读过。而教育理论书籍我则读得较少,为了做论文,读过陈向明老师的《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仅仅是读过而已,绝对谈不上以研究的姿态去读。还读过一些名师的书,比如薛瑞萍。现在细细想来,虽然那段时间的阅读是积极主动的、自为的,但除了做论文,仍然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只知道自己不足,只知道自己需要,但究竟需要什么,要补什么,我内心是没有多少底的。我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作为小学教师,环境的局限容易使自己变得偏执和狭隘,我需要在阅读中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一些,眼界宽广一些。在享受他人思考成果的同时,感受他者的思想和智慧,以给自己精神上的引领和激励。
那时我还频繁上网。我建立了个人的教育博客,从新思考成长博客,到1+1家庭教育网到新浪博客,我一直坚持记录自己的所思所行。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享受着网络交流的乐趣的同时,我努力使阅读和思考成为教育生活的主旋律,成为自我教育实践的理论来源。
随着阅读的慢慢展开,我逐渐沉醉于这些专家学者们对于教育的沉醉,感动于他们对于教育的感动,更惶惑于自己的后知后觉。网络的涉足更加让我感到一种紧迫感。在建立个人教育博客后,随着网络交流的不断拓展与深入,我更加感到自己落下的功课太多太多。
就一个人的发展而言,本该由青少年时期打下的阅读基础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片荒芜,过去的已经无法追回,目前之计,只有尽快补课。于是,我全方位开始自己的阅读“启蒙”:书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教育书籍的阅读与文、史、哲类的书籍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我的阅读视野逐渐有所扩大——教育书籍方面,从国内名家转向国外的一些教育名著,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还有卢梭的《爱弥尔》。另外还读了一些哲学启蒙书籍,如叶秀山、刘小枫、周国平等人的书。还看了一遍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读得有些艰涩,颇感新鲜与意味深长,不过也是浮光掠影。这段时间还涉足了一些西方小说,主要是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看完后一度迷恋陀氏,还找寻了国内国外相关的陀氏评注来结合着读,但终因陀氏的思想气质太沉郁,恐自己内心不够强大而作罢。印象深刻的小说还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因其悲剧的主题而迷上了希腊悲剧,看了罗念生编译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悲剧选,一大厚本,觉得颇有意思,不过也是囫囵吞枣,并没有深入研究。读大部头之余还读了很多闲散的书籍,多是教育之外的,譬如身心灵方面的书籍,如克里希那穆提的相关书籍。心理学方面印象深刻的是罗杰斯的《人格形成论》,以及派克·斯考特,但对于后者,《少有人走的路》却没有之前看过的他的《邪恶人性》印象深刻。
拿到教育硕士学位后,我为自己重新规划了新的发展方向——考博,将来做一名教育研究者。我一心一意准备朝新的目标努力,然而,考博之路,远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犹豫、徘徊,和一连串的打击、失望、无奈之后,我只得痛苦地宣告暂时放弃。
回首这3年来的阅读,从一般的教育理论书籍到一些名家的教育随笔,从以前从未涉足的哲学启蒙书籍到某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补课式的阅读,还有一些随性随意性的“偶遇式”阅读,和一些探究身心灵的“心灵鸡汤”式的阅读,拉拉杂杂,不一而足。阅读的乐趣总是在的,可是,由于自己对于阅读的目的并没有清醒充分的认识(即到底是为了考博而读,还是为了提高自己专业发展水平而读,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我的读书目标始终游移不定。或者说自己从内心里希望能够进行主题聚焦式的集中性、精细性阅读,却因对自己认识不足,而导致外在的目标无法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又或者说,当对自己的认识模糊不清时,便容易受外在的因素而左右,这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对他人的过度崇拜而树立起来的外在的威权,以及对自我的忽视,还比如流俗与偏见的影响等。我终于发现,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享受阅读乐趣的过程,还是通过一本本书籍,通过书籍与生命的相互映照而认识自我、找寻自我的过程。
回到原点,我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些古老的问题:自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之后,我不得不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爱教育,是否真爱教师这门职业?你内心涌动的理想主义激情之火是否还在?如果回答皆是肯定,那么就不应该轻易地被现实所击倒!
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行事的思维方式。我是不是一个信念不坚,遇到困难就转弯的人?回首来时路,参加工作的头两年,由于身体原因而不满学校工作安排,我自愿调入另一所相对偏远的学校,虽然担任行政,但一切从零开始,而且行政工作对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并无多少实质帮助。担任行政工作8年后,由于一心想回到纯粹的教师专业位置,适逢领导更换,我一时冲动,竟主动辞掉职务,调往一所平台极低的学校任教英语。然而教英语也并非全心投入,我甚至是为了不当班主任而教英语(当班主任我便没有时间读书),对英语谈不上热爱,原来自学考试时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的东西也所剩无几。我一度在教英语与教语文之间犹豫徘徊,似乎选择教英语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试想,一个不热爱自己所教学科的老师,如何能够让学生热爱本学科的学习?拿到学位后,我又一心想考博。那几年里,我一边教学,带着不满现今英语教育的不良情绪,批判多于建设;一边准备自己的考试,奔波在无限向往的大学校园与自己学校的小小一隅之间;一边在日渐变态的应试教育压榨中痛苦地戴着镣铐跳舞,受尽内心的挣扎与折磨,身体垮了,意志却摧不垮,总觉得希望就在前方。没想到,到头来却终究两头空,专业发展无进展,学业无所成。打击是巨大的。但不管怎样,我依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在阅读“新教育综合课程之阅读地图”的授课记录中,我注意到魏智渊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专业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使所有教师都千人一面,恰恰是在理想阅读地图的烛照之下,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生命潜力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回到之前的问题,我想成为怎样的自己?结合自己的职业处境,我想,这些看似宏大的形而上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融入职业生活中的一部分,化为具体而细微的自问:我将怎样增加学科的本体知识、增强自身对于英语学科的理解,从而精进自己的教学?我将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致力于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从而真正彰显自身?
如此,由阅读入手,我打算从两大方面来实现我的阅读计划。一是本体性知识的阅读,我将重拾原来英语自学考试的相关书籍,努力从听、说、读、写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技能。同时,更多地关注英语语言、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汲取尽可能多的智力支持与理论基础。二是沿袭以往的兴趣习惯,依然不放松专业性与人文类书籍的阅读,这一方面需要改进的是自己的阅读方法与习惯,以前多为感性式阅读,所作的读书笔记也多为感悟式的,现在必须要求自己以知性阅读的方式,去努力穿越一本本根本书籍。
还有一个涉及到阅读方法与习惯的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思维方式的散漫、随意与三心二意。虽说近几年来,读书不谓不刻苦,但多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缺乏集中性阅读,就是一本书的阅读,也是囫囵吞枣,对阅读快感的追求盖过了知性的咀嚼式的阅读。在无以计数的好书面前,我总像那个掰玉米的贪心的猴子,不断丢,不断拣,最终抓在手里的却所剩无几。反观自照,不是没有过知性阅读的体验,却极为短暂。在懒惰和不坚定的意志面前,诱惑与怀疑总会不时侵入,让知性阅读成为奢望。我想起干国祥老师曾经告诫过的——
但是,我想提醒您,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
您可能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疲于应付教育教学工作,难得深入地沉潜于一本书之中;您可能会发现要读懂一本书突然变得困难,就像要攀登一座座山峰,让人沮丧;您甚至可能会陷入迷茫、逃避以及自我辩护之中,感觉到越来越难以坚持……
从某种意义上,这些都是“必要的困难”,我们必须穿越这样的困难,才能真正地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及知性阅读方式,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将有可能逐渐形成一种卓越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的学习,将逼迫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时间安排。
是的,穿越,困难需要穿越,阅读需要穿越,生命中那些难以突破的“坎”需要穿越,在挑战与穿越之间,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彰显。
期待穿越这个山头,在另一个转折点重新出发。
7.我的暑假读书心得 篇七
八年级的我如此友好。同学们之间已经相处了一年,彼此应该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友好相待。友好,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你只有对别人友好了,别人才会与你和谐相处,才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进入了八年级,我一定会更加友好,更加热心地对待别人。
八年级的我如此宽容。我自己也知道,有时我对别人不够宽容,经常弄得别人下不来台,很是尴尬。我马上就要升入初中八年级了,一定会更加注意这个问题:对别人要宽容,必要时可以做出让步。退一步海阔天空,你会发现没有什么矛盾是解决不了的。
八年级的我如此快乐。我们就像初升的太阳,永远充满朝气,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也不会害怕、退缩。我们的快乐就像烛火,点燃了未来,让未来发出绚丽的光芒。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可以助你在成长路上更加“勇敢”、更加“无敌”!
八年级的我如此“聪明”,读后感《作文 暑假读后感》。这个“聪明”不仅指学习上的聪明,还指生活中的聪明:淘米水可以浇花,洗脚水可以冲马桶,少用一次性木筷,少用塑料制品……这些看似是小事,但却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以及他的环保节俭的意识。过人的聪明才智是人类最大的财富。综合以上的例子,这个“聪明”就具有双重的含义了。
八年级的我如此勇敢。遇到老师讲错了题,我敢于去提醒了;遇到不文明的事,我敢去制止了;遇到那些“反叛”的人我敢于去和他们讲理了……
8.我的读书心得作文 篇八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对,书籍是知识的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灵魂的工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读书,能使人愉快,使人聪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平。
书是有价的,但又是无价的。世上的书那么多,价钱从几元到几千元,各不相同,可它们内存的知识是无价的天价难及的。书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
9.我的读书故事 篇九
我读过《三毛流浪记》《吹牛大王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我把这些书都当成我的宝贝。有了它们,我才可以进步。可是什么时候才可以发挥出来呢?我一直在等机会。
终于,有一天上课,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第二节课改上语文,第三节课上体育。”听到换课的消息,我们有点儿失落。可老师又补充了一句:“我们下节课举办一个‘读书知多少’的比赛,这个活动是看看你们到底看了多少书。我会提出相关的问题。12个小组,只有一个小组胜出。胜出的小组今晚可以不写作业。”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班欢呼起来,看来都不想写今天晚上的作业。这么说我“表演”的机会到了。下课后,我又把我看过的书复习了一遍。第二节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大家安静地坐在教室里面。老师来了,要提问题了,大家目不轉睛地望着老师。老师问:“‘床前明月光’,这句出自哪位诗人的笔下?”我还没反应过来,已经有人回答出来了,“是出自李白的《静夜思》。”这次,光明组得了一分。看来我要认真了。老师又问:“是谁在景阳冈上打死了一只老虎?”我急忙回答道:“是武松。”为此,我们组加了一分。老师又问:“《西游记》的作者是谁?”我又快了一步,我站起来回答道:“吴承恩。”于是,我们组又得了一分。我看见其他同学开始着急了。老师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高尔基是苏联作家,他写的《海燕》这首诗中,表现了什么样的大海?”这个问题,把我们给难住了。我读过高尔基的作品集,于是就开始回想。“哦,对了!苍茫的大海。”最终,我们组胜利了。老师兑现承诺,我们组当天晚上不用写作业了,我们真开心。你们看,多读书真好啊!
读书可以让人进步,读书可以让人消除疲劳,读书可以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我一辈子都要读书。
10.我的教师梦读书心得 篇十
凤翔县陈村镇东街中心小学 张建华
《我的教师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8月出版的北大退休教授钱理群的一本教育讲演录。读完钱教授的讲演录,我心中充满了感动,感动于他的教师梦,感动于他的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感动于他对打工子女的那份真诚,更感动于他在教育失真的状态下,大胆喊出的教育理想。书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期盼。
1、学会倾听
倾听,或许是一件很难学的事情,也或许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在于你拿什么去倾听。是用耳朵听吗?还是用心去倾听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他们有时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需要吐出心中的不快。钱老在书中描述了他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其中一个女生给他写信说:“我在学校里遇见了不公平的待遇。我的学习非常好,但是我的老师因为我没有关系,没把我分到重点班,我受不了了,我想自杀。”当钱老看到最后这几句话时,简直吓坏了,他想,这孩子真要自杀该怎么办?但是仔细一看,这封信是用了很美丽的信笺写的,这孩子如此的爱美,大概还不会自杀。于是赶紧给她回信,安慰她,鼓励她,给她讲道理。以后这孩子几乎每星期都给他写一封信,倾诉她内心的一切……就这样一颗破碎的心慢慢地走向了健康向上的道路。
由此可见,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多么重要。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它需要一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心。我们教师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坚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呢?有时烦了、有时厌了、有时倦了、有时淡了。而耐心倾听孩子们把事情讲完,把心里话说出来,才是既尊重学生、又是我们老师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真正反映啊。套用钱老的话,倾听绝不亚于我们的精心备课,只要思想问
题解决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说到底,“学会倾听”是一种美德,是对学生的一种“绝对尊重”。因为倾听,让学生有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甚至是归属感;因为倾听,也让教师所特有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2、要教学相长。
钱教授说,他有一种理念,就是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钱教授谈到他到附中上课,尽管他对鲁迅作品已经非常熟悉,但备课时,都要重新看,因为他心里存有中学生这样的对象,重读的时候,对作品就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实际上有对象存在的潜在因素的影响。另外在和学生交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都会引发钱教授对这些问题的新的思考。这是一个双向的运动。
这其实就是一种教学相长啊。但我们有时候却是“今天的你我,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备课笔记一抄几年,教材有变化了,才更新一部分教学内容,“相长”从何谈起呢?有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根据学情,不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偶尔也做做表面文章,“穿新鞋走旧路”,那种师生内心深处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被激发出来呢?
3、要真诚沟通。
钱教授说,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的恶因子。那么怎样做到扬善弃恶呢?那就是真诚沟通。
有一次钱教授收到四川的一封来信。那名教师表达的是对北大的一种向往,钱教授很热情的寄了一本自己编的北大的书给他。于是他又给钱教授写信,说:“我想在你的面前不需要伪装什么,今天在我收到你寄来的书时我哭了。原来幸福时也可以流泪,而且这种感觉很美,很美。没有想到你竟然也记得我们,因为我们之间近似于陌生人。……”钱教授立刻给他回了一封信:“你的来信让我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爱,不只是你我之间,我们应该用这样的爱对待周围所有的人。这里有一种心灵的沟通。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的沟通了。”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不是都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呢?都能心平气和的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呢?其实多数时候,我们是以长者身份居高临下的,不说盛气凌人,和风细雨的毕竟还是少数啊。
11.《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篇十一
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日三问,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境界靠近。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条:首先他要对学生负责任。是的,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鼓励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学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总是警告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绪,带着高兴和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热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力的渲染一种教学氛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内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第四、理想的老师既要学会倾听自己的课堂,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课堂。在课堂上,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从孩子们真正的学习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学习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教学程序的落实性,老师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的启发等等。
我感觉自己离理想的教师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并要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
12.我的读书故事 篇十二
在《我的读书故事》一文中,书籍无意中成了作者的知心伙伴。
全文以时间为主线,借助于不同时期对书的描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痴迷程度:如对《沸腾的群山》这本书的描写——“纸质黄中泛黑,书的上下角已磨损得呈圆形,而且前后缺少很多页码”,可就是这么一本不起眼的破书,作者却“读得引人入胜,津津有味”。又如《林海雪原》这本书,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本书是我用一个馒头换来的”。紧接着,作者详细讲述了这个馒头的来之不易,并特意点明这是“用血汗换来的以滋养我身体的馒头”,顿时让我们觉得,作者为了读书甚至可以忍饥挨饿。再如购买《雷锋的故事》这本书的经历,文中多次强调了钱的价值,意味着拥有两角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当然,作者买书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起初是“眼睛一亮”,得知定价两毛五后“捏着手中的两毛钱低下了头”,意外捡到钱后“头立刻就有一些晕了”,买书时“看看四周,除了营业员坐在那儿发呆,没有其他人,我用颤抖的手取出一张,又把我手里的纸币取出一张”,整个过程似乎变得非常漫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我们也拿起书吧!相信你一定也能从书中懂得人生的真谛!
(郭双宏)
我的读书故事
武诚
【同步阅读】
我也记不得当初是怎么得来的那本书,只记得那本书是很破很旧了,纸质黄中泛黑,书的上下角已磨损得呈圆形,而且前后缺少很多页码。那是我除了课本见到的第一本書,就是这么一本破书,我读得引人入胜,津津有味,第一次和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后来我把这本书的情节说给别人听,有人说它的名字应该叫《沸腾的群山》。
我读的第二本书是《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用一个馒头换来的。那时生活很困难,我的家境更不用细说,为了我和姐姐能够活命,父母亲常常抽空砍些柴火,夜里背到离家二十来里地外的一个水库(当时正在修建,需要大量的柴火给民工做饭),换回四个半斤面的馒头。想一想,一背柴火,从山里砍回来不说,还要背那么远路程,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啊,才能够换回来两个馒头。也许是我受到了第一本书的诱惑吧,我看见一个同学的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时,我的眼睛立刻亮了,立马跑过去说把书换给我,那个同学说凭什么?我从我的布书包里掏出那个用血汗换来的以滋养我身体的馒头晃了晃,那同学的眼就像我看见他的书时一样也亮了,说了一声“好”后,一把夺过我手中的馒头就跑出了教室。为此我饿了一天,中午人家吃饭的时候,我静静地看着书,一直看到上课还沉迷其中,书中的杨子荣、座山雕等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难以忘怀。从此,我更加喜欢这些课外书,让我了解到了外面我不可能知道的世界,忘记饥饿和寒冷,知道了人除了物质外还有精神这么一说。
第三本书也纯属意外,那时我已是四年级,14岁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是一个星期天,我跟随父亲进城卖柴。当然,我的背上也背着一背柴,和父亲一人一背柴。走了三十里地,父亲的一背柴卖了一元钱,我的卖了四角钱。父亲很高兴,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试想,在那年月,一斤盐一角七,一斤煤油一角六,一碗面皮一角钱,这一元四角钱,不就是一笔财富吗?父亲给我两角钱,说“这是你自己挣来的,你想吃什么就去自己买”,然后就在这儿等我。别提我有多高兴,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钱,我抬起头来看了看,人有钱了腰板才能挺起来啊!这一挺不要紧,天啦!我的对面竟然是新华书店,我忘记了一切似的跑了进去。望着琳琅满目的书,我也不知该买什么,顺着书架看过来看过去,突然有一本《雷锋的故事》让我眼睛一亮。雷锋我知道,因为我们的课本上就有,我赶忙让营业员给我取一下,营业员随手取出来看了看定价,说两毛五,我捏着手中的两毛钱低下了头。就在我低头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一个语录皮,我疑惑地捡起来打开看了看,我的头立刻就有一些晕了:里面有四张新灿灿的两毛的纸币,八毛钱呢。我看看四周,除了营业员坐在那儿发呆,没有其他人,我用颤抖的手取出一张,又把我手里的纸币取出一张,交给营业员……
(节选自《兰州日报》2012年3月27日)
13.我的阅读观读书心得 篇十三
爱因斯坦的世界里,除了光速不变还有什么不是变的 一想到锺慢效应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运动可以使人长寿,因为运动的时间比静止的时间走的慢埃爱因斯坦已经让人匪夷所思,但我觉得世界还远不及如此简单。
如果我是一只聪明的蚂蚁,那么我就想竭尽全力去解释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我认为草是不会动的,可一阵风吹来,他还是动了。为什么呢 于是我就在构想,也许是一种力吧!于是我就发明了力,并想同伴们解释这个世界。同伴们都叫我科学家,我也不辜负大家所望,继续探索这个莫大的世界。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自己这个体系有时不适用,我努力地想重新解释。可我至死也不会想到是人类倒了一杯水导致了我们所谓的洪灾。人类捉了一个伙伴,我们就认为伙伴离奇失踪。现在知道了是空的,我早就死了。也许死了就知道所有的所有了吧。
爱因斯坦做的对,这个世界应该是变的。可我觉得他烦了一个莫大的错误,为何偏偏要有公式呢 没有公式还不是一样的活 也许到后来有被哪个公式所代替呢
世界变幻莫测,岂是一两个公式能解释得了的 今天某某离奇失踪,明天某某说自己看到了外星人。说不定光速是可以变的,说不定时间是可以穿越的。所以不要对科学家抱有太多的希望,其实我也只能解释一点点埃
也不必去知道这个世界,人生短暂。研究出来了又如何 说不定就像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结束就是开始,开始就是结束。在另一个世界,重新来吧。
14.我的读书心得 篇十四
阅读安徒生童话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享受。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多彩美丽的世界和生动有趣的童话人物,如愚蠢的国王,聪明的王子,小火柴女孩……他们似乎生活在我们周围,所以栩栩如生,熟悉。
在这些精彩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豆荚的五粒豆》和《老头子做事总不错》。
《豆荚的五粒豆》的故事里,五颗豆子散落在不同的地方。第一个飞到了仓库。第二个飞到了楼顶。第三个不想被打出去,就滚出豆荚,进了沟里。第五只飞进了一个小女孩家的花盆里。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这个女孩从小就生病了。她每天看着豆荚一点点长大,身体变好,性格变得开朗。一个小小的豆荚能给人带来那么多的能量,我想像豆荚一样温暖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快乐。
15.读书,我的快乐生活 篇十五
书柜里正好也有倪萍和白岩松多年前的作品《日子》和《痛并快乐着》。读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能看见岁月和经历在他们心上的印迹,看出这一切赋予他们的礼物,那就是倪萍的淡定、从容,白岩松的深邃、哲理。
先说说倪萍的《姥姥语录》。
倪萍99岁的姥姥是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农村老太太,在生活的“大学”里,聪明能干、明事理、觉悟高,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太太,倪萍与她开玩笑:姥姥,你可去国务院工作。
摘几段姥姥语录:
“人说话,一半儿是用嘴说的,一半儿是用心说的,用嘴说的话你倒着听就行了,用心说的话才是真的。”
“房子没有梁早晚得塌了,人要是没有人帮着,你有多大能耐也活不起呀!”
“人不可贪财呀,财是个狼,你贪它它就贪你,你吃它它就吃了你。”
“国家和小家一样,先把人弄好了,啥都好了。”
“聪明的婆婆对媳妇要比对儿子好……”
“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念书的人不管长得怎样?你仔细看都长得好看,书念得越多,人长得越俊,没念过书的人眼神傻的。”
这个只字不识的老太太讲得多好啊!看来只要用心,看似平凡简单的生活里蕴藏着大智慧啊。
看完倪萍的书,接着看白岩松的《幸福了吗?》。
白岩松的代序“幸福在哪里?”和代后记“明天,开始信仰”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在代序中写道:“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现在……”温总理希望大家每天读书半小时,然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你读书了吗?”放在清晨五点五十分,谁看?为什么不放在新闻联播的前面?我一直纳闷……
白岩松在代后记“明天,开始信仰”里说:“当你拿到这本书,名字中,已没有痛或快乐,而是‘幸福’这个字眼,提出它是个进步,但实现它,太难……”
最后他希望自己健康、开心、平静,最重要的是,让生命的脚步慢下来,慢慢走,欣赏路边一切风景……
是的,青春可以随时光流逝,可是对智者来说,流走的是青春的光环,留下的是青春岁月的积淀。这就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1939年,父母带着大哥从安徽逃难出来,生在湖南长在贵阳的我十三岁又被挑去学舞蹈,没有进过初中的大门也没有书读,直到四十岁才进人电大读书。或许是因为有了生活的积淀,这一读竟一发不可收。读书,成了我生活中很快乐的事。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渐入佳境了。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感想09-09
我的苦难 我的大学 读书笔记07-15
2022大学读书心得感悟10-06
读书心得100字范文大学06-28
2022大学生读书心得有感09-11
大学推荐读书07-23
我的读书收获_读书心得体会作文500字10-17
大学读书笔记摘抄07-12
大学中庸读书感悟10-28
大学生读书计划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