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精选8篇)
1.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篇一
国内电商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四大问题
摘要: 随着电子时代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流不再受有限制。物流和信息流成为构成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两大重要因素。如何使供应链更有效、更稳定地运作成为广大企业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2012年5月)随着电子时代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流不再受有限制。物流和信息流成为构成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两大重要因素。如何使供应链更有效、更稳定地运作成为广大企业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电子商务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问题。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高效运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尽管我国在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的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大量的企业在采用企业代码甚至部门自选定义代码,标准化问题突出。
2.企业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供应链的外部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关键部分,它是指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企业外部供应商和客户连接起来,通过协调管理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实现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理论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之间都只是单纯的业务往来,并没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整体利益提升。
3.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偏低,信息共享问题严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协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经济行为。同时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供应链结点企业之间进行协调管理的关键,它决定着供应链管理的成败。目前,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企业都没有充分利用EDI、Intranet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工具落后。
4.人才问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国内企业界人士对此知之尚浅,更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以保证在供应链某个环节发生故障时,他们能统观全局,给予合理的解决。
2.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篇二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已有较长历史,而作为独立专业的历史并不长,根据教育部(1998)颁布的专业指南,财务管理才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被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财务管理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上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1.1 样本选取
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了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八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情况。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以下特征:
1.1.1 学校性质
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属综合类大学,其余的五所大学为财经类院校。
1.1.2 专业的综合实力
所选的八所高校的会计学均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硕士、博士学位,均属于国家首批设立MPACC的院校。
1.1.3 地区分布
八所高校分别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这样取样降低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对调查结果的误差影响。
1.2 现状调查
1.2.1 财务管理专业定位和设置情况
财务管理专业究竟是把它定位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是近年来专业设置问题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国内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财务管理专业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学院里,如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企业管理学科下,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1.2.2 培养目标定位
依照2000年国家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国内各高校也都纷纷出台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上有一定差异,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综合的组织协调能力、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上海财经大学为“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实务,具有从事企业投资、筹资和日常资金运作等分析、决策和咨询等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中央财经大学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等,但在培养人才类型上大多强调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1.2.3 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基础会计、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各高校专业核心课设置基本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来划分,分为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另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设置课程体系,分为财务理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专业选修课一般包括成本管理、审计学概论、风险管理、个人理财等课程。
2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 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范畴需要进一步厘清
在调查统计的样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管理学院,而其他5所财经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会计学院,按照目前我国本科专业的学科划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应属于管理学下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同会计学的学科地位是并列的,但专业设置却在会计学院下,这不能不让人引发歧义,是否财务学要从属于会计学?虽然1998年财务管理专业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列于工商管理学科,但是教师、学生、组织结构等并没有独立,因此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会缺乏专业特色。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先厘清专业定位问题,彻底地从会计学和金融学中独立出来,才会形成独有的学科特色,才能为财务相关工作培养和输送财务专门人才。
2.2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应定位于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目标要求,强调精英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加入WTO后,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即使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本科生也只能说是具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定基础。另外,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是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要求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才,即“通才”加“专才”。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专门化人才教育转向大众化人才教育,并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教育,致力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公司理财和金融等相关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一般专门人才。
2.3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
从八所所调查的高校课程设置上来看,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各高校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各高校的教育环境及面对的市场需求不同有关,但从整体上来看,课程设置体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1)部分课程存在内容交叉重复。如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界限一直无法确定,国际金融和国际财务管理在汇率方面的内容也存在重复,中级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内容和方法体系上有边界交叉和重复现象。重复的内容一方面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2)专业课教材五花八门,有的学校采用国外原版财务管理教材,有的学校则采用本校自编教材,教材不同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难易程度的不同。(3)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上市公司为对象,但对非上市公司适用性差。在课程内容上则以企业投融资为研究重点,而对企业实际所需要的内部财务运行与控制则没有关注。改造和扩展现有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是一个十分迫切但又难度很大的问题,首先应捋顺财务管理与相关学科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上游学科和下游学科之间的关系;其次,处理好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之间的关系,单纯依赖国内教材或美国版财务管理学都无法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及其在中国企业的适用性问题,因此应内外结合,构建结构合理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再次,满足金融市场需求丰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司财务这一范围。从课程内容来看,国际财务管理、外汇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等课程或知识点也应在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所体现或受到重视。
2.4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改进
由于财务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企业内部经营的千差万别,是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专业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提高专业素养和面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从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看,大部分学校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灌输上,能力培养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重视水平上。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财务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教学形式多样化。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应广泛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财务模拟、专题研讨、影像教学、公司访问、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案例教学方面应下大功夫,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共要系统的分析研究800多个案例,内容涵盖管理的所有领域,效果极佳,深受学生的欢迎。(2)教学手段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运用时实行情系统、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选用或自行开发适合我国使用的各类财务管理教学软件,进行财务管理情景的计算机模拟教学,改变单纯的“粉笔加讲稿”式的状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3)部分课程课座化。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功底见长、实际经验不足的情况,今后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可以请一些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等财务专家担任课座教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彭敏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之友,2009(12).
[2]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9(2).
[3]曾维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4]赵德武,马永强.中国财务管理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11).
[5]李志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6]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
3.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篇三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管理模式 问题研究
0 引言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传统模式由于各自的目标和利益不同,无法合理管理和调整参与各方,不能很好的从项目全局来优化资源配置;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国际上传统的、应用比较普遍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的理论,加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我国企业在国外承包的工程项目数量正日益增多,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占据国际市场的更大份额,这对于解决我国资源和市场不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同时还能够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状况,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基本上不符合国际化项目管理的要求,因此引进能够适应国际化管理特点的工程管理模式成为了必须。
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种模式
2.1 DBB模式 设计-招标-建造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模式,简称DBB,国际上不少企业都应用这一模式,它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实施工程项目时按照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进行,如果想开始新阶段的工作,必须要先完成上一阶段的任务。DBB模式的优点是:业主、设计机构、承包商作为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严格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自己的权利。DBB模式的缺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容易失控。
2.2 DB模式 近年来,国际工程中常用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是设计-建造(简称DB)模式。它是一种项目组织方式,业主和DB承包商共同完成项目的一系列工作,它的特点如下:①具有高效率性。②责任的单一性。从总体来说,业主主要是根据合同的相关规定来付款,总而对承包商的要求主要是保证按时提供业主所需产品。
2.3 CM管理模式 建设管理模式(简称CM模式),就是在采用快速路径法进行施工时,自始至终都要选择有施工经验的CM单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设计人员能在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下施工。CM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①建设周期短。②CM经理的早期介入。CM管理模式的缺点在于:①对CM经理的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②分项招标将带来更多的承包费用。
2.4 BOT模式 建造-运营-移交模式,简称BOT模式,具体来讲就是: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本国公司或者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开发建设项目,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
BOT方式优点:①让政府财政的负担不再是之前那么重。②政府需要承担的项目风险也变的更小了。③组织机构较简单,更方便协调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④对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有一定的帮助。⑤外国公司承包BOT项目的比较多,这样以来就为我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供了方便。
BOT方式缺点:①项目前期需要不短的一段时间进行准备,这样投标费用就多了。②投资方和贷款人都要承担不小的风险。③参与项目各方的利益并不是非常一致,这样就不容易进行融资。
2.5 EPC模式 设计-采购-建设即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EPC合同条件更适用于设备专业性强、技术性复杂的工程项目,提供一个配备完善的设施(“转动钥匙”时)即可运行。
EPC工程项目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①业主让工程总承包商全权负责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车服务工作。②业主不怎么参与到具体组织的实施中区,这样就能够让总承包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③业主把管理风险转移给总承包商,承包商获得更多利润的可能性更大了。④业主只与工程总承包商签定工程总承包合同。
EPC模式最终是优点胜于缺点,还是缺点会超过优点,这还需要看项目性质,实际上这与方利益和关系的平衡是有很大关系的,尽管EPC 给承包商空间更大,但是他们同样要承担着更高的风险。
2.6 Partnering模式 合伙(Partnering)模式,是指在综合了建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建设工程的共同目标。这种模式需要业主与参建各方在互信和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实现一种长期的合作,一起解决建设工程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一起承担风险和相关费用,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获得属于各自的利益。Partnering模式是一种新的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它改善了项目的环境和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实践表明,这一模式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索赔和诉讼的事件出现的概率。
2.7 PC模式 项目总控(Project Controlling)是指以独立和公正的方式,综合协调项目实施活动,最终使项目的实施形成一种可靠安全的目标控制机制。其核心是以工程信息流处理的结果指导和控制工程的物质流。
项目总控的特点:①为业主提供决策支持,项目总控单位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多的收集和分析项目建设中的信息,由业主来传达设计、监理、施工和供货单位的指令。②从关键点及界面控制项目总控中我们不难发现,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从项目总控的界面控制方法中我们认识到了重综合、重整体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
2.8 PM模式 项目管理模式(简称PM)模式是指项目业主聘请一家公司代表业主进行整个项目过程的管理。这一模式下的管理项目,业主只是对一些关键问题具有决策权,而项目管理承包商负责大多数的项目管理工作。所以,项目的投资越多,项目就会越难完成,就越不简单,就越何时采用PM 进行项目管理。
3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管理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工程建设市场表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一些因建设管理体制落后而带来的深层次问题也愈来愈明显,给我国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思想不够先进,国际通行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用的范围还比较小。②没有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理论,最终不能明确的定义各种项目管理模式。③对各种项目管理模式的有关法规不健全,造成建筑市场的管理缺乏有序性和规范性。④对各种项目管理模式的使用范围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对各个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的研究还不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⑤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随着国外业务范围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都暴露出了体制上的不足,在重大问题决策时,经常出现决策困难或决策出现偏差的情况。
4 结论
①通过国内工程企业与国外工程企业的经营模式的比较,尽快从承包方式、融资渠道、管理程序方面与国际大承包商相对接,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②要加快实施工程企业的专业化改组与改造,以专业化协作促进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的转变,从而使我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占据更优势的地位。③发展我国的工程咨询业,逐步发展能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公司,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接轨。④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己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非常有必要转变传统项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殷虹贤.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石化,2004(5):69-70.
[2]孟宪海.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partnering[J].项目管理,2006(4):48-50.
[3]梁建图.对施工项目管理的探索[J].山西建筑,2007,33(5):209-210.
[4]姚先成.国际工程管理与现代建筑企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篇四
退市制度是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基于市场化建设思路发展我国创业板市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总体来看,海外成熟证券市场关于公司退市标准的规定较为宽松,但其证券市场并未因此而被劣质股大量充斥,原因在于这些市场拥有发达、便捷的公司购并机制,绩差公司很容易就成为被廉价收购的目标,无需管理部门执行退市制度就因被收购而退市。这也是退市标准与上市标准相统一使得退市制度得以顺利执行的结果。
我国股市成立以来,退市公司仅占上市总数的1.82%。一些劣质上市公司因有重组预期和“壳价值”而被高估并炒作,破坏了股市功能。据统计,自2001年初实行“第一版”退市标准后,A股退市公司总计40余家,占目前A股挂牌家数的1.8%,差不多可以算作一种“零淘汰”的退市制度。而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8%的公司退市,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为6%;英国AIM的退市率更高,大约12%。
对于困难重重的改革,改革中最困难的一步是因为“利益阶层”,新股发行利益太大,已成为很多人的生财捷径。此外地方政府将此视作政绩。公司与政府就以此找到源源不断的资金管道。在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建立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建立上市公司下市制度是各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保持证券市场的总体质量,把不合格的上市公司淘汰出局。通过吐故纳新的动态调整过程,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使资源从低效率的劣质公司流向高效率的优质公司,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如纽约、纳斯达克、东京、香港等,都有关于上市公司除牌的规定。对世界上成熟证券市场关于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具体规定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有助于借鉴成熟证券市场的成功经验及有益做法,健全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
在海外创业板市场上,退市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正常的市场行为,大多数的退市制度都和上市标准相一致。而且,退市与否除了与上市条件相对应的量化标准外,往往更多取决于股价、成交量等与市场表现直接有关的非业绩量化因素,从而更多地体现出市场化的退市理念。
完善退市制度,业界一直在呼吁。从目前监管层的消息来看,创业板退市制度或将很快就会推出: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曾在投资者教育中心发布新闻稿指出,目前创业板退市制度已似开弓之箭,提醒那些热衷于“炒作”二字的投资者,在面对退市风险这种终极市场风险时,要以良好的心态迎接理性投资时代的到来。当然,A股退市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务类退市标准的完善,必将还原股价信号的真实性;当股价信号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时,市场化的退市标准就会自然走向前台,成为主角。当然,在法制不健全,尤其是企业法制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行政性退市标准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惩罚性手段。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股市是一个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竞争市场。为了保证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的正常发挥,我们不应该允许超级垃圾股卖壳重组,以免浪费社会资源,因为无数事实已经反复证明:超级垃圾股重组后仍是垃圾。一个垃圾股之所以能被第N次重组,因为它每一次被重组后,结果仍是垃圾!快速扩容的中国股市,尤其需要高效率的退市制度,让垃圾股有尊严地退市,一方面有利于震慑垃圾股的疯狂炒作投机与炒壳重组游戏,另一方面,更有利于
恢复中国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还原股价信号的真实性和本来面目。
有关股市的改革讨论很多。最近市场的一个改革方向就是新股发审制度,包括郭主席抛出疑问“IPO不审行不行”,以及最近市场盛传发审委不再对发行人盈利能力等问题作实质性判断。但实行注册制需要很多基础制度或环境支撑,这其中就包括退市制度。在笔者看来,改革发审制度固然重要,但完善退市制度比推行注册制或许更现实、更紧迫。
概括来说,在主板退市制度改革问题上,目前市场流行着三大疑虑。一是退市制度会成为中小股民的“绞肉机”;二是我国司法机制不健全,投资者利益受损难追究;三是壳资源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平稳退市。目前,主板、中小板有退市制度,但是,长期以来,“连续三年亏损”这一制度被业界认为是形同虚设,导致ST类个股借壳重组甚嚣尘上,大量连年巨亏、资不抵债的垃圾公司依然被反复爆炒,股价高烧不退。大量ST板块上市公司在四季度通过资产处置、债务重组和政府补贴等种种手段进行利润操纵,轻松规避了退市制度的相关惩处成为“僵尸”,因此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也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创业板退市制度,自创业板推出以来,业内就一直在呼吁,要求及早出台创业板退市制度。期间,尽管监管层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及要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但一直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对监管层下一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思路上,要把目前是“改革"放在首位,同时也不会一步到位,时间会很长。
5.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篇五
1.概述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与轻轨)是大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独立专用轨道的城市客运系统。同时又是城市的大型基础工程,所以它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并且对城市建设和规划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下简称“线网规划”)是一项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专业)规划,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鲜的课题。我国对线网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受理论体系的制约,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线网规划却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自1996年以来,有幸为广州、南京、青岛、天津、济南等城市主编“线网规划”,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并得到国内城市交通学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完善线网规划的方法,本文一方面向各位同仁介绍线网规划学术发展概况,另一方面对其中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推动该领域规划工作的发展。
2.线网规划发展
2.1 线网规划的历史
自1863年伦敦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以来,世界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已有43个国家的320座城市修建了轨道交通,其中115座城市修建了地铁,有一些大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长达到100km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15个,最长的巴黎线网,整体规模已经超过550km。在这些城市线网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各个城市对线网规划的认识是不同的。
欧美国家受其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强调短期性、实效性和可实施性、因此忽视长远规划的意义。同时受建设投资体制的影响,基本上是“建设一条线、研究一条线”,强调本线的合理性、忽视线网整体的科学性。比如一些城市可以看到一条街道下敷设5、6条线路的不合理现象。这些城市目前已经普遍意识到没有科学的长远规划的“遗害”,近年来开始对线网整体合理性的研究,但限于线网已经形成规模,这种规划完善往往是“补丁”式的。而对于前苏联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受其规划学术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长远性的线网规划研究,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也比较丰富。因此,莫斯科地铁线网是世界上公认的规划得最合理、最有效率的线网。但是、受其学术思想的制约,线网规划也带有计划色彩强、静态色彩强、长远适应性查、灵活性欠缺的问题。
我国受前苏联的影响,从50年代开始就比较注重线网规划工作。整体性远期性规划的效益使我国近年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受益非浅。但是,我国的线网规划由于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支持,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内容过于简单、计划色彩较强和规划可实施性差等方面,距离城市对线网规划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线网规划开始自1996年《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此项规划中提出的一套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对我国大城市线网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后,许多城市均采用这套方法进行了新一轮线网规划。对比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聘请国外公司进行的线网规划,可以欣慰地发现我国的线网规划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2.2 线网规划的目的人们的交通行为,实际上是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这一对矛盾因素平衡下的状态。快速轨道交通作为作为城市交通的一种方式,同样是需求和供给平衡下的出行选择。快速轨道交通的规划工作意义,就是要科学回答“快轨需求”和“快轨供给”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及二者间动态影响关系和科学的平衡关系,从而阐明作为大城市客运骨干系统的发展方向,同时协调与城市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
因此,线网规划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下述方面:
1)保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土地发展的刺激和诱导按总体规划意图发展
2)保证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发展的整体协调。
3)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一安排创造条件。
4)科学合理安排城市财政支出
5)保证快速轨道交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主体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项目特点
线网规划是综合的专业交通规划,同时又是全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延续和补充,由于快速轨道交通的特点,规划和建设均会对全市的规划格局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本规划即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线网规划的研究工作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轨道交通专业工程、建筑工程及社会经济等多项专业。各专业相互联系紧密又彼此独立,因此整体研究方法是一个包含多项子方法的集合体系。线网规划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本身各子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外,各种外界的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对本规划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不能把本规划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规划,既要重视其自身的建设运行机制,又要注重与外部环境及各种影响因素协调关系。
3.2 研究方法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一项涉及多个研究范畴的系统工程,研究理论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建筑工程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理论,在各子系统中又包含各自的方法,线网规划将其统一为一个整体,其中,交通工程学的交通规划理论是本项目研究理论体系的主线。方法主要特点是:交通分析为主导;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近期规划与远景方案相结合3.3 总体规划方法、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3.3.1 规划方法
传统的线网规划方法,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经验分析法、客流预测法、公交增长法等三种类型。这三种方法均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思路片面的缺陷。科学的线网规划方法是在总结先前方法基础上,采用一套相对复杂的方法体系,一般称之为“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方法”。这套方法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整体的工序(模块)逻辑关系和工作流程。各模块内部研究系统。
详细阐述研究方法应参见后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章节
3.3.2 主要规划内容和技术路线
线网规划工序全过程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即背景研究、线网构架研究、规划可实施性研究和规划接口。
背景规划研究又称为基础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对线网规划的前提条件、影响因素、背景环境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自然、人文、规划、政策等。通过归纳总结这些规律性的城市特征,提出指导线网规划的原则和要点,并对城市线网的模式划分、合理规模、线网评价体系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对国内外有关线网规划的经验进行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线网构架研究是线网规划的核[1] [2] [3] 下一页 心部分,主要是方案构思、交通模型测试和方案评价三个工序的循环过程,其目的是推荐优化的线网方案。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过分依靠定性分析容易造成主观臆断,过分依赖模型又容易受模型成熟程度和可靠性的影响造成宏观失控。整个过程是一个模糊的决策过程,是规划师和模型师的密切合作的过程。
规划可实施性研究是保证线网可行性的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专业性很强,线网是否可行受很多工程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一个条件不满足就影响整个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因此,必需以方案规划的形式提出具体的安排。这部分研究主要针对影响线网可行性的几个主要专项:车场设置、线路走向、线路敷设方式、主要车站分布、换乘站分布和形式、联络线分布、运营。由于规划可实施性研究是保证线网可行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这部分研究与前面方案构架研究也是一个循环过程。
规划接口主要承担线网规划与后续规划的衔接任务。线网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在线网规划完成后,将马上进行以下规划项目: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的土地详细控制规划 针对线网的相关分区规划调整 快轨与城市交通其它方式的衔接规划
因此,线网规划必须对这些规划提出明确的规划条件和规划要点。总体技术路线图
4.线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忽视城市总体规划
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切规划研究的指导性纲领规划,所有专性项规划都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意图框架下完成。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下的专项规划,同时轨道今天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交通特征和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强大的引导作用。如果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意图发生偏差,可能引起整个规划体系的混乱,或者是线网规划本身不可行。因此,线网规划必须依据和支持总体规划,尤其在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4.2 忽视可实施规划研究
衡量线网规划优劣最关键的标准是这个规划能否实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技术非常复杂和专业的系统,而期规划的可实施性受多方面技术因素的制约,比如修建计划、车辆基地配置、运营组织可行性、三维的线路设计、换乘站形式、联络线建设等许多因素均能直接决定规划能否实施,因此线网规划可实施性的研究是专业要求非常高的规划。目前一些线网规划由于种种原因,专业研究非常欠缺,甚至只进行所谓概念规划不进行起码的专业可行性研究,这样的规划是否具有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4.3 研究对象界定不明确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明确研究对象,因为一个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如果研究对象含糊不清或面面俱到,很可能影响规划实际效果。在此,对一个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进行模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模式分析就是要回答以下问题:
1)从服务对象上讲,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分为市际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从旅行速度上讲,可分为快速和低速系统;从运行方式上讲,可分为封闭独立运行系统和开放混合运行系统。那么,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包含什么范畴?
2)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与其它轨道交通的功能和空间关系如何处理?
3)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如何划分层次?各层次适宜选用何种模式并达到何种服务水平?各种模式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动态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对线网规划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的前提性课题,目前各城市线网规划均对这些问题研究较少。
4.4 客流预测工作中的问题
客流预测是线网规划中进行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因此客流预测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线网规划的效果。但从目前线网归划中的客流预测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
(1)城市交通模型还未完善建立:
线网客流预测是一种宏观层次的客流预测,因此要求模型在宏观方面性能要突出。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除广州使用了START模型外,还未见到其它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宏观层次交通模型。所使用的模型基本上是微观层次的详细交通分析模型。即便是这些模型,本身受基础数据丰富、真实程度以及对模型和城市规律熟悉程度的制约,在模型运用上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此,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科学的线网规划,就应在这些城市中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完善的模型体系,而且这些模型应在本城市中有一个相当的积累完善过程,成为相对成熟的模型。
(2)难以建立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的动态联系
土地利用和交通之间有明显的互动联系,但是目前的客流预测工作对土地开发强度影响基本不能作出动态的反映。尽管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方面都有各自领域内的分析模型,但由于两类模型的原理和数学语言差异很大,而且从事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研究的人员对彼此领域研究甚少,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两个方面的研究能实现模型兼容,因此对彼此的考虑只能是定性分析或静态层次的计算。这实际上是整个规划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的技术瓶颈,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客流预测工作就很难保证可信性。
(3)缺乏交通影响分析研究
线网客流预测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线网内部客流增长及特征进行预测,二是对线网对于城市综合交通影响进行分析。现在,线网规划中对线网自身的客流预测工作进行得比较深入,但对线网外部交通影响的工作进行得不够充分,难以回答“线网建设后,城市交通的变化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4.5 用道路规划的思路进行线网规划
道路上的交通载体是汽车,汽车运行的特点是方向灵活、彼此干扰、客货混杂;快轨系统上的交通载体是列车,运行的特点是方向一定、干扰较少,客运为主。正是由于其交通载体的不同,这两大交通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网络形态、网络节点、中心区网络影响、环线功能、对沿线土地发展影响等多个方面。由于道路网络建设发展较早,规划理论和经验比较成熟,因此在快轨线网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划的起步阶段,比较多地借鉴了道路网络规划经验。随着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的逐步完善,业内人士应逐渐认识到与道路网络规划的区别。由于这些区别的存在,就必须注意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协调二者的关系。
4.6 重视线网规划,忽视用地控制和管理
线网规划的成果必须落实到土地管理体系,对快速轨道交通设施用地进行有效控制。但是,一些城市出现了重线网规划,忽视土地控制规划的现象。实际上土地控制规划是一项同样复杂和专业的工作。其中不但要根据专业要求绘制合理的用地红线,还要对规划控制方法进行研究。线网建设往往是几十年上百年的长期工程,对如此漫长时间建设项目的土地控制管理肯定不能简单“严格控制”,而是应针对不同建设时间和不同设施性质进行分类管理,最大程度利用城市土地的价值。
4.7 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4.7.1 环线设置问题
各个城市的线网规划中一个存在的争议就是是否设置环线,不可否认这受道路系统规划思想影响较大。但根据研究,这两大系统中环线的作用存在本质区别。在道路网络中,环线的作用在于屏蔽中心区过境交通,虽然环线会造成车辆一定程度的绕行,但高速度却抵消了空间距离上的损失,所以环线对过境或跨区交通有较大的分流作用。快轨是方向固定的交通系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线路间的交通转换不能象汽车那样灵活,而是要通过旅客换乘的办法实现,而换乘的时间损耗比汽车改变行车方向的时间损耗大。同时,由于快轨是独立的、准点运行的运输系统,穿越中心区不会影响旅行速度,即便拥挤也不会对综合服务水平产生明显影响,使用环线反而增加换乘次数造成延误,因此快轨环线的交通分流作用受到限制,尤其是交通屏蔽作用不如道路环明显。
快轨环线的客流取决于沿线人口和就业数量,也就是环线自身串联的客流集散点的规模。比如著名的伦敦环线地铁,全线串联了13座铁路车站,每座车站又基本上是伦敦市区向伦敦大区辐射的放射形铁路的起点站,所以它始终具备较高的客流。又如在广州快轨线网规划时,曾经根据城市特点,提出过几个在不同位置设置不同规模的环线的比较方案,但这些环线方案在进行模型测试后,普遍存在客流不高,平均乘距明显低于其它线路的特征,换乘率增加,线网非直线系数比无环线线网增加将近10%,因此最终环线被否定。
根据城市特点,科学设置适宜的道路环线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设置快轨环线必须十分谨慎地进行研究,更不能为了具备环线而设置环线。
4.7.2 机场专线问题
近年来,建设连接机场的专用快速轨道交通线似乎已成为各城市普遍追求的模式,但其中隐含着相当的风险。
机场客流一般由旅客、接送亲友和机场及周边就业职工构成。航空出行一般是800km以上的长距离出行。由于全程出行时间较长,其对到港时间长度要求比较宽松,因此对快速并不过分要求,但对到港方式的便捷程度(是否是门到门)、准点率和舒适度要求很高
在机场接运方式中,主要有个体机动车(出租车、公司自备车、私家车)、机场巴士和快速轨道交通。由于个体机动车在舒适性、门到门便捷性、快速等几个方面占据优势,因此一般个体机动车在机场接运方式中占主要地位。机场机场由于一般都在建设时配套有专用高速公路,这种优势则更明显。其次是机场巴士,该方式在门到门便捷性、快速等几个方面也有优势,一般也占有重要地位。快速轨道交通的优势是准点、快速,最大的缺点是门到门便捷性差,因此在客流竞争中优势并不明显。这就是世界各国单独服务于机场的客运轨道专线客运客流效益普遍不好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设机场专用快速轨道交通线必须慎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论证:是否有客运功能以外的非常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 机场客流是否足够大到需要快速轨道交通衔接; 机场接运方式中,轨道交通的综合竞争力如何,竞争关系如何处理; 机场专线市内起点位置是否合适,能否在中心区建立行李办理设施,如何降低运营成本;
4.7.3 半径线设置问题
在世界许多城市建设或规划有连接边缘组团到中心区的半径线,从表面上看,这符合客流方向,客运效果较好,因此受到一部分规划者的推崇。实际上,半经线存在很大的弊端,集中反映在运营和交通影响两方面。
首先,半径线客流分布往往呈现一个明显的楔形,就是约靠近中心区客流约大,而在客流最大处,车上所有旅客上下列车势必在终点站列车停站时间增加,这时,车站列车折反返能力能否满足最小列车间隔就很成问题,这给列车正常运营造成相当的风险。
其次,线路截止在中心区某处,车上旅客不一定是全部到这个地方,但必须在这个地方下车,由此势必给这个区域引入相当大的无关客流。这些无关客流需要换乘地面其它交通方式,而轨道交通客运量往往很大,因此会给这些交通平衡很脆弱的地区增加很大大交通压力,形成新的交通瓶颈。
因此,从理论上讲笔者一般不赞成半经线的设置,当然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7.4 换乘节点和合理分布
快轨线路如果想获得较好的客流效益,一般都希望通过城市中心区。因此整个线网的换乘节点都集中在中心区。一种意见认为换乘节点这样分布可以符合一般城市客流中心区为O点或D点集散的规律,因此也符合主客流方向。而且换乘发生在地下或相对封闭的轨道交通换乘车站,不会增加地面交通压力。而且会给城市中心区提供强大的交通供给和方向周到的交通可达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换乘节点分布在中心区,势必吸引部分出行OD点均在外围区的客流在中心区换乘,也势必加大中心区今天交通压力。而且换乘站工程复杂,集中在中心区进一步增加了工程难度和代价,因此换乘节点应外移。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因此如何分布换乘节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论证,尤其是交通影响分析和工程费效比论证。
5.结束语
6.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篇六
[摘要]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家具制造业参与全球博弈的战略选择。文章在对家具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以及当前现状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品牌建设、优化产业链等方面对我国家具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打造进行探索,以期对我国家具制造企业的经营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家具制造业;品牌建设
[作者简介]杜彩亮,广西大学商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创新,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1-0096-0002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同样,家具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取决于该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国际贸易壁垒、出口退税调整、被列为限制发展行业……过去的一年,家具行业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2008年举办的“中国家具院士行”座谈会上,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副院长吴智慧提出了在严峻形势下家具业未来发展的策略:中国家具企业应有自己的品牌核心竞争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全球金融的动荡,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乃是我国家具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本文着重对我国家具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培育进行探讨。
一、家具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早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根据他们的界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他们还进一步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体,企业通过积累过程获得新知识,并且使之融入企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行为规范中,从而形成未来积累的主要力量,即核心竞争力”。在国内,众多学者也对“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合已有的理论,笔者认为家具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是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简单累加,而是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和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也即是家具制造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和资源的有机总和。
二、我国家具制造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家具工业经过近20多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家具明星企业和家具配套产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产业集聚、行业产值、出口总量、产品种类、结构形式、加工方法、机械化程度、新材料应用以及科学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已经形成了生产、科研、标准、情报、检测、教育和配套产品相结合的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由于各企业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家具设计、生产、营销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有些企业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缺少分工协作。在家具生产和流通中,盲目上马,低水平的生产企业或流通场馆重复建设过多。所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国家具制造业主体在打造和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上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一)体制方面
国内家具企业大多数仍处于家族式的体制形式。尽管家族式体制在企业发展初期的资本积累阶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现有的这种家族式体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具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的家具企业如何发展,值得思考。
(二)管理方面
大多数中小型家具企业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缺乏科学管理现代企业的观念和方法。
(三)技术方面
尽管我国家具企业现有5万余家,但80%以上仍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数家具企业对引进的机械设备消化吸收不够,配套技术跟不上,使用不到位,没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生产率低、成本高,产品和企业的后续能力不足。
(四)人才方面
目前,随着我国家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家具行业出现了管理、生产、设计、营销、贸易等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短缺的现象。我国家具专业尽管有20多年的历史,也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总是赶不上行业的发展,人才总是供不应求。
(五)品牌方面
我国大多数家具企业仍处于“无品牌定位”阶段,不注重企业文化和家具文化的培养与提炼,家具品牌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的竞争力不高。
(六)资源方面
目前,在家具生产中,木材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档次的提高,木材资源日益短缺。另外,大多数家具企业缺乏对材料、能源、信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势的发挥。
(七)市场方面
我国家具企业的产品销售,目前主要呈现两种情况:出口产品多为贴牌生产和销售。
三、家具制造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以上不利因素使得我国大部分实力雄厚的家具制造集团以及其他一些家具企业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并未从根本上得以形成与巩固,由此将极易受到国内外家具制造业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家具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多视角、多方位、多渠道打造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家具制造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据调查,国内每15家家具企业只有1个设计师,人才是最宝贵的社会资源,是能动性最强的生产力要素。家具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培育关键就在于重视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家具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必须与人力资源的加强与巩固成正比,否则必将阻碍自身的发展与壮大。要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即实行一整套吸引人才的独特制度并对企业内部人力因素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和激励活动,使企业的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的结合。
笔者认为,家具制造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首先,灵活用人机制,大量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从近年的实践看,众多家具制造企业均不同程度地遭受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出现断层的困扰,从而使得企业组织结构不稳定,这是导致许多家具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溃败的重要因素。其次,推行激励为主的管理模式,调动员工积极性。家具制造企业对员工实施管理的重要任务应是丰富现有的激励模式,实行激励体系的多维化。重点应考虑:(1)薪酬激励。尽管薪酬不是最有效的激励,却是最重要的“保健”因素。(2)参与激励。“人人参与、人人管理”乃是任何企业得以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3)晋升激励。在企业内部对员工最具吸引力的便是晋升机会,从而这种激励也同样必不可少。(4)竞争性激励。家具制造企业的激励也应采取竞争性激励,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竞争环境,促使人力
资源合理流动。再次,注重员工与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如通过组织参观、岗外培训等提升员工能力,使企业内部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发展。
(二)家具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对品牌问题要有一个清醒、全面、深入的认识
从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来,家具企业应尽力打造自己的强势品牌,这是当务之急。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家具行业一年的总营业额已达2000多亿,其中不乏大型企业,但很遗憾,没有多少知名品牌。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还基本处于“短兵相接”的状态,整个行业还没有上升到品牌竞争的高级阶段,但这恰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外得到的一些信息表明,只有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牢牢占领消费者的心理位置,也才能对其他类似的产品形成有效的防御。众所周知,大名鼎鼎的耐克旗下没有一家鞋厂,它只专注于市场销售与产品设计,但它的核心竞争力绝非设计,而是早已深入人心、代表着运动与时尚的耐克国际品牌。产品设计只是其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的一种表现方式,你可以用重金挖走耐克的设计师,你可以做出跟它一模一样甚至比它更好的运动鞋,但你依然无法冲击它,道理就在这里。创建品牌,实现品牌战略,发挥自己民族的特色,提高在质量和档次上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将是现代家具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优化家具制造业以及相关行业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我国家具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南(珠江三角洲)、华东(长江三角洲)、华北(环渤海湾)、东北(东三省)和西南(成渝)等五大地区。尤其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为家具的集中产地。位于这些地区的家具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高,它们的发展带动了全国家具工业的发展和家具市场的繁荣。但除了广东省(特别是深圳、顺德、东莞三地)的家具产业链分布较为合理和配套性初具完善之外,大多数地区仍然是“产业链分割断缺、同行间‘自相残杀’”的局面。因此,家具产业链的格局应该是制造业、流通业、零售业、展览业、配套业(材料、机械、配件、饰品)、教育业、咨询业(设计、管理、技术、人才)等的相互立体交叉和广泛分工协作,形成行业优势互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7.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篇七
1.1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是用视频会议终端在两个或多个地点的用户之间举行会议, 实时传送声音、图像的通信方式。它同时还可以附加静止图像、文件、传真等信号的传送。参加视频会议的人员, 可以通过视频终端发表意见, 同时看到对方, 并显示在黑板、白板上的字图, 使在不同地点参加会议的人员感到如同和对方进行“面对面”交谈。
1.2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是各行业重点部门或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的物理基础, 通过获得有效数据、图像或声音信息, 管理部门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监视和追忆, 用以提供高效、及时指挥和高度、布置警力、处理案件等。
1.3指挥调度
相对于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而言, 指挥调度的应用场景更复杂。通常在对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后, 还需要接入IP电话、手机、语音集群等, 并且需要支持在复杂条件下的网络通信。
1.4其它应用
●远程医疗
通过卫星链路实现远程手术示教, 提高对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解决边远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方式也可以用于对驻外维和任务、应急抢险救灾等场景。
●教育录播
通过视频方式, 达到对教学信息的实时有效传递。
●视频直播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3G/4G网络普及, 多元化商业模式已经成熟, 这些条件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应用场景多样化挑战, 也使得视频直播成为目前移动互联网上的爆发点。
二、国内视频融合存在问题
随着近些年来视频系统的不断发展, 以及对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和定制, 很多企事业单位、公司内部也已经实现这些系统和网络的建设。目前的视频信息应用系统中, 音视频资源包含的信息量大, 细节充分, 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应用也相当广泛。但是, 由于早期系统建设标准的不一致, 各个业务体系之间彼此独立, 体系内也存在信息种类多样、品牌杂、厂商多、协议乱、非标化、烟筒多、管理难的问题, 不仅不能在各体系间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而且还导致视频资源重复建设, 调度使用不便等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通和控。
2.1通的问题
“通”, 主要与呼叫协议和能力级协商等相关。比如视频会议H.323体系中H.225呼叫控制协议、H.245媒体控制协议就属于该范畴, 当协议中规定的能力交换等内容双方约定不一致的时候, 就会在通的环节上出现问题。视频会议系统大致经历了窄带、半宽带和宽带3个发展阶段, 即分别以H.324、H.320和H.323技术发展起来的视频会议系统。其中, H.323标准是ITU-T于1996年由H.320/H.324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比较成熟, 是视频会议系统领域应用最为广泛、设备支持厂商最多的协议标准, 其目标是在基于IP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可靠的面向音视频和数据的实时应用。从发展趋势来看, 以H.323技术发展起来的宽带视频会议系统是视频会议的发展方向。
SIP是一个面向Internet会议的电话简单信令协议, 也考虑了对其他协议的扩展适应性, 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它与其他协议, 如会话描述协议 (SDP) 、会话公告协议 (SAP) 、实时传输协议 (RTP) 等结合后, 能够部署和管理各种应用。
当然, SIP协议正处于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过程中, SIP和H.323协议都可以用于建设视频会议, 但二者既不兼容、也互不包含, 协议互通是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对监控系统来讲, “通”则体现在系统设备的注册、设备信息上报等方面, 存在注册失败、信息不全等问题。
网络化监控时代, 安防监控不再是独立系统, 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大联网应用, 但又要受到协议限制, 不同厂家产品通信协议不同, 由此不同品牌之间产品无法实现对接;即便是同一品牌, 不同型号产品, 也会出现协议不统一的情况, 阻碍了网络设备联网应用。于是, 行业内出现了各种通信协议互联标准, 如ONVIF (开放型网络视频接口论坛) 、PSIA (物理实体安防互操作性联盟) 、SVAC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GB/T28181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等。
2.2控的问题
“控”, 主要是标准协议大框架下细节的差异性。比如标准协议中规定了申请主席, 设置发言人、网络检测、丢包重传等内容, 但对控制时序及上层操作方式等没有规定, 故各厂商之间存在标准协议之外操作类功能互控问题。
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呼叫建立和呼叫释放消息序列的映射, 映射H.323和SIP网络之间的媒体编码算法, 预留和释放与呼叫相关的资源, 处理在通话过程中的信令消息和特色业务等。“控”, 对监控系统来讲, 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在对前端摄像机码流浏览、云台控制、语音呼叫等过程, 实时视音频点播、设备控制、报警事件通知和分发、状态信息报送、智能分析等功能方面存在控制无效等问题。
三、视频融合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 在当前多协议共存、大协议栈下各定自己标准, 视频融合实现方式目前大多数都是采用协议转换网关, 这是最高效解决方案。除此之外, 向上封装提供完整的API接口、遵循国内国际标准, 也是常用方法。当然, 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 积极构建行业发展形势。
3.1提供API
开放式平台供应商提供常用的API接口, 让合作伙伴及最终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得到兼容。是否能提供API接口由视频会议及监控的架构决定, 开放式平台可使第三方系统和设备有效兼容, 在会议管理、会议控制、权限管理、调度、警报、报告、维护等功能上创造更好的运作效率。
3.2协议标准化
互通, 讲求的是使用的标准一致。互通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信令互通, 二是码流特性对齐融合。
H.323协议为现有的分组网络PBN (如IP网络) 提供多媒体通信标准,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协议。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系统, 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个技术标准, 这保证了所有视频会议厂商生产的终端和MCU都可以互联互通。
GB/T28181标准的发布, 标志着我国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有了顶层规划参考。无论是前端设备与系统平台的对接, 还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联网都有了参考标准。可以说, GB/T28181标准从根本上支撑起了我国视频监控的建设, 其制定与推广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视频监控行业的规范程度, 为视频监控互联互通以及深度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四、视频融合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明确, 各类媒体资源服务器趋于融合, 有望提供统一的媒体综合汇聚和转码中心, 媒体中心根据终端能力, 推送合适编码格式的码流给多媒体终端, 实现多屏一致体验。通过多媒体能力共享平台, 可以实现音频、视频、文本和数据统一部署与能力共享, 实现各类终端与媒体中心共享音视频引擎, 提高复用能力, 最终完成各类会议系统、监控系统、语音系统的完全融合。
参考文献
[1]段炼, 唐海娜, 李俊.针对IP视频会议基于网络的Qo S综述[J].通信学报.2005, 26
[2]门雅范.视频会议技术及其发展动态分析[J].华章.2010, 11
[3]卢毅.浅析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应用[J].管理学家.2009, 7.
[4]何靑林, 陈朝武, 卢煜, 等.基于SIP的视频监控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09, 5
[5]郑小龙.谈数字视频监控的集大成时代[J].电子产品世界.2010, 5
[6]白海鸣.基于TRIP协议的语音通信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 东北大学.2007
8.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 篇八
关键词:高端杂志;广告;问题
中图分类号:F71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20-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阶层规模不断壮大,消费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高端杂志,如《瑞丽》、《时尚伊人》、《男人装》、《NBA体育时空》等杂志都很受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购买力相对较强的城市。然而另一方面就是这类杂志在广告经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广告与利润相关,只有解决好广告的问题,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投放长期而稳定的广告,才是自身发展的有力保障。综合起来,目前我国高端杂志广告经营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身的广告宣传不够,客户群过于狭窄
据一项针对《环球》杂志的广告的调查,显示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只有十五个品类的商品在《环球》上投放广告,而红酒、高端地产的频率则很低,电脑和汽车类投放频率占据六成多。而且更多的投放类型是某品牌在短期的3-5期连续刊登广告,然后长期销声匿迹,再出现新的广告客户。可见其存在的客户群狭窄,忠诚度低的情况。
自身的广告宣传不够也是一个问题。《环球》杂志上很难看到对杂志自身资源优势的宣传,“只为他人做嫁衣”成了限制《环球》树立品牌形象,及时沟通信息的瓶颈。反观《环球》的竞争对手《新周刊》——经常能见到其对杂志内容的总结和前瞻性介绍,及时的沟通信息有利于广告主了解情况,适时投放广告,提高广告接触的毛评点。
二、广告西化严重,须加强本土化意识
我国的高端杂志大都有版权合作的国际背景,广告的制作大多是由广告主方的国际设计师来完成。以国内时尚杂志《瑞丽》为例,只要发挥“拿来主义”照搬发布就行。但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时尚趣味的差异,中国的读者还难以理解适应西方时尚广告的广告思维。对于一个难以理解的创意内容,连最基本的认识都难以达成,又怎能让人接受其传达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呢?因此,广告内容本土化趋势势在必行。
广告内容本土化必须贯穿于办刊的全过程。即要吸收借鉴西方理念,要在品牌风格统一的大环境下,在编辑运作过程中加强本土意识,在广告中加入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广告元素,或符合中国读者口味和思维的广告创意,确保广告更贴近本土读者,同时也能向国外传播东方文化的神韵。
三、广告创意简单、平庸,与杂志本身特点不切合
《环球》杂志融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于一体,以报道国际时事为主。在新闻全球化的背景下,全面洞察国际风云动态,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全球时事新闻刊物。有着独立明确的定位与办刊理念,也显现出自身的风格与特色。
然而其广告创意理念却平庸化,广告创意与杂志的切合点相距很远,很少有能让人称道的创意,也很少有能让人过目难忘的文案。也许是好多企业直接把刊登于别的期刊杂志的广告投放于《环球》,导致《环球》杂志的广告特点不够鲜明,在电子类期刊杂志上看到的手机广告,同样见于《环球》杂志,而没有加上更精英化的元素,所以在广告内容上很难与同类期刊区分开来。
四、广告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细分化是必然之路
如今,各类杂志广告也存在趋同现象,当流行发展到千篇一律,还有什么流行可言?更何况是标榜流行文化的时尚杂志。同质化竞争在所难免。竞争的结果是杂志为吸引读者赠送超值礼品,这又引发了另一场礼品大战。这种促销方式的后遗症是,让读者对杂志产生预期心理,但矛盾的是杂志不可能每期都有促销赠品,这无疑会对之后的发行产生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中国高端杂志的广告市场开发还很小,远远达不到欧美的水平,在市场细分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与其在已开发成熟的广告市场拼得你死我活,不如向分层更细的新市场开拓,开发和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扩展广告市场的发展空间。毕竟需求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
五、广告内容过于物质化,应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很多杂志广告的内容大多流于表象,强调感官刺激、梦幻制造和流行的贩卖,物质化、商品化气息极浓。譬如《时尚》杂志,在向读者传播广告的同时,还应向读者介绍广告流行符号的深层意义,让读者洞悉时尚蕴含的人文精神理念,最终使读者在感受时尚文化、学习时尚精神的过程中获得建立自我品位的启示。高端杂志广告,尤其是在我国,只是一个消费引导手册。一个人品位的提升还要靠读者根据自身情况,例如经济水平、文化素养等因素来完成。这就需要杂志的编辑出版人员把握好广告的价值取向,通过公益广告等手段来调和商业广告过重的铜臭气息。
六、广告资源整合率比较低
高端杂志的广告主大多财大气粗,不缺广告资金。再以《环球》来说,他们自身从纸媒上刊登广告来获取收益的利润额很难有新的较大的突破,所以《环球》杂志应该对新广告媒体的开发和推广上予以重视。现在《环球》已经开设了网络版,但其网络版却没有任何商业广告,连软文我们都看不到,这就是没有合理利用新媒体,没有利用文本、图象、音频、视频进行整合营销传播。
其实,在谈媒体整合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环球》杂志社本身,杂志社应该主动而积极地去拓展媒体整合途径,并把整合后产生的巨大的广告价值空间应用于广告项目的开发和运作上,这样,杂志的广告价值的获取才有可能达到最大化。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企业管理存在问题】推荐阅读:
国内企业参加海外展会的工作流程07-26
企业财务法规存在问题10-26
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09-09
大企业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06-19
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07-07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08-06
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0
中小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09-06
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录09-24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