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全县旅游规划编制及旅游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0年10月26日在紫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紫阳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熊耀松
为加快推进全县旅游业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于9月份组织对我县旅游规划制定及旅游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洞河、城关、向阳等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情况,听取乡镇政府及县文化旅游局旅游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规划编制情况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2月开始策划,2010年7月18日由市旅游局组织进行了终期评审,《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汉江洞河水上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紫阳城及真人宫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中国富硒茶观光园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三个重要节点开发规划通过审定,2010年8月19日正式批复,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13日正式行文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定。调研组经过调研以及对《规划》编制过程和内容进行座谈了解后,认为:
一是《规划》编制始终贯彻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规划》既统筹了旅游、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又统筹旅游、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更统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力求做到与全省及周边县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城镇、土地、交通、环保、文物保护等专业规划相结合。根据我县资源特点,考虑到游客的多样化需要,全方位引入市场运作,将我县未来的旅游发展视为面向市场的产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挖掘、包装和营销。
二是《规划》编制过程严谨务实、举一反三。为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编制过程自始至终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精心挑选《规划》编制单位,深入了解全县旅游资源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完善,严格进行《规划》评审。
三是《规划》主体成果定位准确、重点突出。规划期限定为2010-2020年,以便更好地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在具体内容上分为形象定位、优势分析、规划目标、市场营销规划、产品开发建设、产业体系建设和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共18章,最终形成了《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拟提交下次常委会议审定通过。《规划》客观分析了我县旅游发展优势,科学确定奋斗目标,全面设计产品体系,系统构建产业体系,着力完善保障体系。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必将推动我县旅游大发展。
二、全县旅游工作进展情况
(一)我县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近几年,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旅游业发展,围绕“富硒、绿色、民歌民俗”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挖掘民歌文化,强力打造旅游品牌,我县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部分县委常委及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解决旅游开发及建设工作中困难和问题,为旅游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
障。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断开发和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印发了《高速通车后旅游应对工作方案》、《紫阳县农农乐扶持办法》、《紫阳县2010年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积极邀请专家制定我县旅游发展规划,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三是加快基础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强道路、码头、车站、宾馆等旅游配套服务建设,火车站进站路改造升级完成,停车场投入使用,紫阳广场、丽水大酒店、源森大酒店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旅游硬件设施逐步改善。在景区景点建设上,江南滨江长廊及跨江大桥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北五省会馆改造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启动建设特色旅游村6个,目前已完成特色民居改造520户,新建特色民居80户,改造标准化农家乐10户,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工程、真人宫改造工程、洞河水上乐园、汉水民俗风情旅游等项已做好了项目申报工作,正在招商引资之中。
四是改善发展环境。以双创为契机,强化县城综合治理,规范车辆停放通行,改造临街房屋,县城品位逐步提升,对外形象不断改善。
五是强化宣传推介。以节会为重点,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捆绑式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营销力度,旅游市场稳步拓展,对外影响力逐步扩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但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效益还不好,尚未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时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旅游意识较为淡薄,对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旅游业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旅游业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发富硒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意义认识不是很到位。旅游业发展在机构设置、政策投入、规划实施上存在差距和不足。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旅游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县上虽已成立了强大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在操作层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和推进机制,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组织工作机构,由于观念不
一、认识不
一、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没有形成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未能及时出台,严重影响了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通往景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制约严重,由于旅游资源分散,旅游景区、景点互不连接,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合游客要求的旅游线路;县城标识系统、卫生环境等方面存在差距,宾馆酒店总量不足,整体档次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四是主题形象不明显。旅游主题形象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名片。紫阳县旅游主题形象究竟打什么牌,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位,景区(点)没有形象定位,缺乏深度打造,内容单一,缺乏内涵,缺乏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三、对我县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全力兴旅氛围。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认真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真正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来培育,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核心组织领导作用,强化协调管理,总揽发展全局,负责全县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旅游发展工作方案,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二要夯实工作责任。按照《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将旅游产业发展
列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并逐项逐级分解,层层落实,把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作为考核乡镇、部门的重要内容。三要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各部门要将自身职能工作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营造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四要优化发展环境。以双创为契机,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优化城区环境、生态环境和法治环境,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定位。一要科学定位旅游主题形象。旅游形象是一个地区旅游的“名片”,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是做好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形态,旅游形象是这种文化形态的独特展现,是对旅游者心目中留下的基本感知印象。我县旅游形象究竟如何定位,打什么牌,才能成为最大的卖点,才能最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我们通过梳理旅游资源,以文化作为进入的主渠道,聘请专家、学者对“硒谷水乡、茶歌紫阳”形象定位进行再次分析论证,进一步从发展大旅游的视角,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形象本源角度,从资源品质的可开发性和潜在价值,以及与毗邻地区旅游主题形象差异性和开拓大旅游反差市场的角度来审视紫阳的旅游形象定位。二要科学定位旅游发展架构。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禀赋、资源分布、资源条件及潜在价值,综合考虑城镇发展脉络、发展轴向、大交通格局、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总体上应构建一个点、线、面相结合,重点突出又顾及全县的有层次的网络格局,有效支撑起旅游产业的战略布局。三要科学实施旅游总体规划。《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三个节点专项规划一经县人大审议出台后,就具有行政和法律约束力,不得随意更改和半途而废,确保其法定性和严肃性。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和高品位建设,本着宁愿少些、也要好些的理念来确定项目,防止出现低水平上马,避免低层次开发,给景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强化品牌建设,构筑大旅游格局。一要优化发展布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提升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二要打造精品景区。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加大现有景区的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力度,加快洞河水上风景区、县城及真人宫景区、富硒茶观光园景区开发步伐,全面提升核心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客源竞争力。三要提升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我县茶歌文化、道教文化资源,做足“茶”、“水”文章,依托地方民间艺术和古迹,推出一批具有民情风俗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四要拓展客源市场。创新旅游促销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推介,加强区域合作,大力拓展旅游市场。
(四)完善配套功能,健全旅游服务体系。要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要求,逐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健全旅游景区配套功能,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行”方面:加快发展县内旅游交通,推进公共交通和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旅游路牌和指引标识。“吃、住”方面:规范宾馆、农家乐发展,加快升级改造,加强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特色餐饮的质量和品牌。“购”方面:实施旅游兴贸战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重点开发体现风土人情的旅游土特产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娱”方面:大力扶持休闲娱乐业发展,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激发游客的消费激情。
(五)坚持产业互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力强的作用,加强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加快培育和
壮大产业新的增长点。要以“富硒生态、茶歌文化”为主题,完善规划和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汉江沿岸良好的生态环境,连片发展好茶园、桔园等景观农作物,大力推进板石民居建设,做大做强“农家乐”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休闲观光园区,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综合效应。
(六)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旅游发展活力。一要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与发展大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制定和完善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流程,加强监管。二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要抢抓机遇,最大限度地争取中省政策性资金,尤其要加大统筹整合资源的力度,“捆绑”使用有关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核心景区开发和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三要进一步健全旅游投融资机制。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思路,积极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通过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吸引更多的民营资金参与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共同参与旅游业开发的多元化市场化投资机制。四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探索建立善纳人才、善用人才、善育人才机制,大力引进旅游人才,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人才支撑。
2.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种粮大户现状
由于受土地流转、群众观念、市场因素、科技采用等条件限制, 在调查的24个乡镇中, 仅有8乡镇的种粮大户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且规模小, 机械化程度低, 经济效益不高。2008年静宁县有种粮大户1836户, 种植规模达4433.3公顷, 粮食总产达1.265万吨, 户均种粮规模2.4公顷, 户均产粮6.89吨;有农机1264台套, 雇工30人,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7.27万元, 贷款68.14万元。种粮大户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马铃薯, 其中小麦1973.3公顷, 玉米1473.3公顷, 马铃薯986.7公顷。全县种粮大户主要为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 应用粮食生产科技能力较强。种粮大户产出粮食主要用于养殖业饲料原料, 其中约有40%左右的粮食直接向市场销售。种粮大户种植纯收入小麦为1500元左右/公顷, 玉米为4500元左右/公顷, 马铃薯为4500元左右/公顷。全县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科技推广、辐射带动、产业化开发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 与普通农户的粮食生产水平差别不大。
二、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措施
㈠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直补政策2008年, 静宁县向种粮大户发放了小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全年累计向种粮大户发放各类直补资金达151.56736万元, 其中发放种粮补贴 (良种) 23.0021万元、农资综合直补120.91126万元、农机购置补贴7.653万元。
㈡积极改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县乡两级积极安排和争取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着力扶持种粮大户修建通社公路和生产便道, 整修山湾塘、灌溉沟渠和提灌站,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㈢精心指导种粮大户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县农技中心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为种粮大户提供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指导和优质良种、化肥、农药等农资信息服务。通过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承办粮食生产技术现场、邀请种粮大户参加粮食生产现场会等措施, 着力提高种粮大户应用粮食生产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三、种粮大户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农田基础设施差, 种植规模小种粮大户承包的耕地一般处在交通不便、地势较高、土质贫瘠的地区, 加之年久失修, 农田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不仅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而且加大了生产成本。突出表现在:一是路网不配套, 机耕路少, 路面状况差, 不利于机械运输与作业, 甚至有的地方人步行也较为艰难, 农资购进、粮食销售的运输成本高;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种粮大户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种粮风险较大;三是没有晒场, 仓贮条件差, 当作物收获后一时难以销售时, 因含水量高而易霉变, 如收获期遇阴雨天往往损失更大;四是农机应用水平较低, 农业雇工价格高且季节性矛盾突出。
㈡资金严重不足实行规模化粮食生产, 需要有效的资金投入。种粮大户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性开支需要一定的资金, 购买大型农机具资金愈加紧缺;另一方面, 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 贷款金额小, 种粮大户要通过民间 (高息) 贷款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加大了生产成本, 影响了投入与产出的水平。
㈢部门服务脱节长期以来, 各级部门对种粮大户的关注不够, 即使想关注他们也没时间和精力。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人员往往被乡镇政府安排搞其他工作, 很难钻研和开展业务。而种粮大户对科技要求迫切, 但自身素质又较低, 粮食生产管理较为粗放, 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这对农技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待在技术培训、统一供种、防治病虫、配方施肥等方面, 真正把技术交给他们, 把服务送到田头。
㈣种植种规模小, 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2008年我县规模种粮2公顷~3.33公顷的种粮大户有1799户, 3.33公顷~6.7公顷的规模种植户仅有37户, 种植规模很小。中央出台的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政策使广大种粮大户信心倍增, 但是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有很大不足, 不利于种粮大户的培育和发展。
四、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的措施与建议
㈠开展调查研究, 制定配套扶持政策种粮大户类型较多、情况各不相同, 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也各有侧重。必须开展调查研究, 摸清现状, 建立档案, 实行动态管理,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并加以落实。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 当前应就农业补贴、农技服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灾害保险和农资产品质量与价格监管等方面, 开展专题调研, 制定新政策、新办法。一是对种粮大户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倾斜支持。种粮大户应用农业机械水平还较低, 对农机的需求程度相对一般农户高, 在享受一般性购机补贴的同时, 建议再给予减免农机购置价款20%的优惠扶持。同时, 研发适宜干旱山区机械作业的农机具,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种粮大户在流转农户承包地等方面的支出成本高, 抗御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相对代耕大户而言较低, 建议对种粮大户开展小麦等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 以确保种粮大户逐年稳步发展壮大。三是对相对稳定、种植规模较大的种粮大户给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入支持。建议对粮食规模生产连续3年达到6.7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 视其具体生产规模, 实行以奖代补办法, 一次性给予5万元~10万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补助。四是给予种粮大户信贷优惠政策扶持。当前种粮大户普遍缺乏可抵押资产, 为了鼓励种粮大户积极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化, 建议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有关商业银行和农业担保公司开展无资产抵押的种粮大户信用担保贷款。对种粮规模在6.7公顷以下的给予3万元~5万元的授信贷款。
积极推进各类种粮大户发展, 尤其应倡导发展代耕种粮大户, 最大限度地降低规模种粮的投资压力和生产风险。种粮大户开展规模粮食生产, 对自有资金实力要求较高, 一般种粮农民难以发展成为种粮大户。仅依靠资金实力较强的农户或业主开展粮食规模生产, 不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种粮的实施范围, 也难以最大程度发挥规模种粮在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方面的作用。就静宁县情况而言, 当前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较多, 发展粮食生产代耕大户的潜力巨大, 因此把代耕大户纳入种粮大户直补范畴, 可以一举三得, 不但有利于带动懂技术、善经营、缺资金的普通种粮农户发展, 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和规模发展。建议从2010年起, 恢复粮食生产代耕大户享受种粮大户直补资金扶持的政策措施, 建议代耕大户的认可标准设定为代耕生产粮食面积达到6.7公顷以上, 适当提高部分种粮大户补助标准;对种粮面积达3.33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 每公顷补助标准1500元。根据不同种粮规模, 按一定梯度提高补助标准, 以进一步促进规模种粮大户发展, 为种粮大户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良好的生产条件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也是降低风险、增产增收的重要保证。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 确保各级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并向种粮大户倾斜。要将种粮大户承包的土地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范围, 集中投入, 实施路、田、水、沟、林综合改造, 切实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并将其线路纳入农电网改造项目中, 新建晒场和仓贮设施, 满足种粮大户需要。
㈢强化农业服务体系, 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各级农业农技部门应创新服务方法, 改革农技服务体系, 突出服务重点, 将服务对象向种粮大户延伸, 真正为种粮大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一是抓好技术培训, 重点传授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 提高他们的素质;二是开展农资服务, 以统一供种为重点, 实行农资连锁经营, 及时将质优价廉农资产品供应到田间地头;三是加强技术指导, 引导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结合, 帮助种粮大户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配方施肥;四是实施项目带动, 优化服务水平。
㈣发展种粮专业协会, 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发展种粮专业协会是保证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举措。应将种粮大户纳入协会组织管理, 在技术上统一标准, 实现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切实在技术培训、农资连锁、基地建设、产品贮运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作用, 为种粮大户提供有效的产、加、销一体化服务, 真正引导他们与市场有效对接。
3.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4.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各位主席、同志们:
根据主席会议安排,11月3日至12日,在何永昌副主席带领下,我们第三组先后深入到盐锅峡、西河、坪沟3乡镇,对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场察看了盐锅峡铸钢厂、白川连海炭素厂等5家企业,召开了由乡(镇)领导、村干部、政协委员和民营企业家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3乡镇对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并与大家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和交流。现将调研及走访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盐锅峡、西河镇现有工业企业65家,其中铸钢企业21家,硅铁冶炼企业6家,碳化硅冶炼企业16家,锻造企业2家,电极糊企业1家,化工企业11家,其它8家。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874万元,上缴税金1244万元,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2736人,职工年均工资11800元。被调查的盐锅峡黄茨村共8个社2262人,劳动力1840人,总耕地2591亩。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81.9万元,人均纯收入2013元。全村驻16家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8825万元,年上缴税金306万元,吸纳本村劳动力272人,占全村劳动力的32.02%;发放员工工资326.4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5.68%;人均进厂务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1.68%。据不完全统计,16家企业为当地道路建设、文教卫生、扶贫帮 1
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达50多万元。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崛起,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面临的两大难题,即“钱从哪里来”和“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坪沟乡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养、洋产业上,今年洋芋产值4.24万吨,羊存栏10670只,出栏3521只,其中养羊百只以上的30家。依托洋芋产业优势,成立了永靖县金丰马铃薯农民合作社,今年已销售洋芋3000吨,完成市场交易额240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洋芋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仅洋芋种植和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1200元。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收集到了一些社情民意和意见建议。主要有以下11条:
1、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风暴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企业受损严重,大部分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盐锅峡、西河65家企业停产58家。
2、企业布局分散,部分企业与村庄混聚,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时常引发矛盾纠纷。
3、同行业无协会,企业之间相互抢市压价,争人才,对内竞争无序,对外市场竞争力较弱。
4、项目科技含量低,大多数企业是高耗能企业,还处于初加工和粗加工层次,吸收消化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差。
5、盐锅峡工业园区管委会现有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其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工业园区特别是在移民区,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存在着帮助规范管理、解决难题的少,乱摊派乱收费的部门多。
6、企业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整体素质不高,绝大
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不仅缺乏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职工队伍,尤其缺乏高级的管理人才和精工技术人才。
7、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处于传统经验性和粗放性的家庭管理,有的名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实际上仍属家族式企业,管理方式未能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
8、企业和员工之间没有严格的合约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用工难以保障。另外企业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10月31日的盐锅峡石蜡化工厂爆炸事件就暴露出了这一点。
9、企业得不到政府部门扶持实招,尤其是有些高耗能企业面临政策限制,必须转型或升级,但缺资金,融资相当困难,无法扩大再生产。
10、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西河电力由于跨区域管理,并且没有变电所,企业拉电线路长,成本高,不仅严重制约老企业发展,还导致新企业入驻十分困难。
11、盐锅峡大量玉米拮杆废弃,经常田间进行焚烧,既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
三、意见建议
1、对“三高”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现转型或升级。完善信贷支持体系,建立政府、银行与企业三方互动联络制度,协调解决企业建设项目资金。
2、成立行业协会,杜绝无序竞争、互相抢市压价等行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强安全责任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县劳务部门拿出一条就近就业的可行措施,责成主管部门加强与县内用工企业和单位的联系协调,促进用工企业和单位尽量吸纳当地务工人员,尤其要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积极到民营企业就业。
4、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先引进一批符合国家政策、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再进行园区招标,推动园区发展。在引进外地客商的同时,更要引进我县在外创业的客商。
5、要着力破解西河企业用电难题,修一个变电所,避免跨区供电带来的诸多不便。
6、充分利用废弃的玉米拮杆,建议在盐锅峡黑方台扶持建一个大型的以牛、羊为主的养殖场,或者支持养殖户以“农户+公司”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同时由村委会牵头,在各村建立蔬菜销售信息站,解决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7、要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职责,提高服务能力。
8、政府要高度重视老企业的发展,针对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引导和帮助扶持民营企业进行整合,使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9、对坪沟乡加大扶贫力度,一是扶持壮大永靖县金丰马铃薯农民合作社规模;二是改良绵羊、山羊品种;三是在养殖大户所在社修建涝池,解决牲畜饮水难问题。
四、走访委员情况
根据委员走访分组任务,我们组应走访17人(盐锅峡7人、西河2人、坪沟2人、县直机关6人),实走访16人(胡兆阳委员去青海学习)。问卷调查情况主要有:
(一)对政协工作的总体评价:满意
(二)对机关为委员提供服务的评价:满意
(三)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低。
2、加大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着力在投入资金和技术服务上出实招、想办法。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社干部培训力度。
4、农业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在农产品深加工上作文章;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我发展的活力,从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对明年全县工作的意见建议
1、充分利用国家对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2、加快古城新区建设步伐,将古城新区建成全县经济、文化的中心,提高县城的档次和文明程度。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推介,打响黄河三峡牌,走好旅游兴县路。
4、在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做好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5、立项建设湟水河南滨河路。
(五)对委员学习、管理、开展活动方面的建议
1、加强委员学习培训工作,提高委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2、多组织委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以增进友谊、加深感情。
3、经常组织委员到外地学习考察,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六)对政协2009年工作的建议
1、对“三农”问题开展调研。
2、对乡镇工作由管理性向服务性转变情况开展调研。
5.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一、我县小微企业发展总体情况和特点
(一)总体情况
据初步统计,截止**年底,远安县共有小微企业xx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x%;小微企业职工人数**人,占全部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完成销售收入xx万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xx%;实现税金占全部工业企业的x%左右。
分行业看,全县xx家小微企业中有:煤炭开采xx家,磷矿开采xx家,铜矿开采x家,煤磷矿开采占小微企业的比重为xx%;磷化工x家,新型建材*家,机械制造x家,塑料制品x家,小水电xx家,农产品加工xx家。
调查情况表明,小微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创新、吸纳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衡量县域经济活力的主要标志。
我县小微企业运行状况总体上是健康有序的,发展势头良好,表现为三个“进一步”: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我县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生产线基本全部运行,企业用工满员达到90%以上,只有个别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有设备闲置现象,没有停工停产和破产倒闭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二)我县小微企业发展特点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小微企业逐步由小生产走向大生产,从小产业走向大产业,从小市场走向大市场,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1、依托自然资源,配套、服务支柱企业。我县小微企业既参与资源开发,又服务配套支柱企业发展,与大企业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一方面我县小微企业无一不是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90%以上的小微企业都是资源型企业。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都是围绕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医药等四大支柱产业配套发展,成为支柱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有益补充和重要配套,在服务支柱产业过程中,实现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比如河口木器厂为盼盼安居门业公司提供木方等配套产品,金祥塑料制品公司为全县食用菌产业提供食用菌袋和为东圣集团生产包装袋,一些小磷肥企业利用大企业富余的中低品位的磷矿石生产复合肥料等等,既延伸了产业链,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特色产业优势突出。全县小微企业分布广、市场前景广阔,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比如磷化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以食用菌产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张,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集聚力和品牌优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成长快、活力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核心战略,推动矿山开采企业“二次创业”,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创业,使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大部分小微企业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二、我县加快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我县始终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坚持“工业立县”核心战略地位不动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民营工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远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为我县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二)以全民创业为抓手,激发小微企业活力
一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和食用菌、鹿苑茶、冲菜、鸣凤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支持创业者依托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协作配套的加工业、服务业、物流业,形成支柱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助推支柱企业格局。二是在政府网站、电视台开辟“创业直通车”栏目,开设“全民创业网”,广泛宣传创业模范典型,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创业高潮。三是大力实施“资金回归”工程,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在外投资兴业的远安人回归家乡创业。四是深入开展自主创业培训服务。
(三)抓优化环境,为工业经济发展添活力
一是提高服务效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面落实服务承诺,严格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二是为企业用工开展定单培训,提供用工供求信息,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三是加强协调,着力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开展银企合作,促使银行和企业成功对接,增加 贷款投放量,同时积极推动财政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增资扩股,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三、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层次低
我县小微企业尽管发展很快,但总体规模偏小,无论是从小微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或产值的绝对额来看,还是从其占全县工业企业的比重来看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尚属“小打小闹”,没有形成铺天盖地的大气候。一是资源型企业比重过大,深加工型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缺乏,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生产粗放,工艺简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三是现有企业转型升级路子不多,对未来发展缺乏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定位。
(二)生产成本攀升过快,难以控制
去年以来,面临物价轮番上涨的压力,小微企业无力招架,特别是随着汽油涨价后,主要原材料、工人工资、物流运输费用、财务费用等大幅攀升,并且呈现跟涨不跟跌的态势,严重影响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很多企业反映,“开工开不起,停产停不起”。小微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和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的双重压力,陷入两难境地。有的企业虽然能勉强维持生产经营,但实属“赔本赚吆喝”。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企业主要原材料支出平均同比增长30%以上,运输费用支出同比上涨25.4%,生产用煤、水、油等费用支出较去年同期增长27%,而人工成本同比上涨20%以上。生产成本的持续攀升,严重挤压和侵蚀企业利润空间,小微企业几乎无利可图。如金祥塑料制品公司主要原材料聚丙烯**年每吨只有9300元,今年猛涨至每吨11350元,涨幅达22.04%。惠明磷肥公司主要原材料磷矿石和硫酸今年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和14%。人力成本上涨更快,由于汽油涨价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生活成本增加,直接拉升了人力资本,如1家企业反映**年人均工资较**上升了**%,预计今年涨幅不会低于去年。
(三)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
调查显示,目前我县小微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原始资金积累,大约只有15%左右的企业能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严重影响企业设备更新和产业转型。融资难表现在: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没有专业银行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二是融资成本高。在现行融资体系下,即使有一定的额度可以争取,从申请、评估到落实放贷有相当长的程序和路程。而且贷款门槛高,附加条件多,让人望而生畏。银行不仅会“优中选优”,还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附带绑定一些贷款条件,暗中推高小微企业的资金价格。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主要是通过资产抵押来实现,但大多数小微企业并没有足值的资产可供抵押。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物,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特别困难。更不用说通过发放债券、股票等其他市场化融资手段。
(四)用工难现象突出
随着小微企业快速成长,近年来我县小微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工难现象,而且伴随招工难的同时,员工稳定难现象也十分突出。特别是技术工人、一线工人和重体力劳动者难招。一是年龄结构问题,企业陷入“年轻的招不到、年老的又不愿招”两难境地,特别是矿山开采企业和化工企业在本地基本上招不到人。本地的、年轻的、受过较好职业培训的人员绝大部分都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去了。二是人员流动频繁。好不容易招进来,花钱进行了培训,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走了,人员流动变数很大。三是工资福利上涨过快,影响招工和员工稳定。据远大石材厂反映,现在招收的工人基本上都是50-60岁的工人,并且也不好招。过去1天80元工资,现在低于200元1天,根本找不到人干活。金祥塑料制品公司想利用夜晚电力错峰生产却苦于招不到人。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小微企业成长空间
1、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局面。在思想观念和政策设计层面上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对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主体,包括不同所有制、不同来源、不同规模都应坚持公平公正,不能搞身份歧视或规模歧视。在小微企业发展上坚持“四个并重”,即国有民营并重,规模大小并重,内资外资并重,服务发展并重。尤其在资源配置、生产要素供给、税费负担政策确定上,既不能搞厚此薄彼,又不能搞平衡照顾。
2、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制定小微企业发展规划。从市场准入、要素配置、财税支持、企业信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我县小微企业由资源型、粗放型向加工型、科技型、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梯次推进,推进产业结构的有序升级。一是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税费给予3-5年的减征免征,支持小微企业渡过当前难关,从实际上解决对小微企业关注不够、服务不够,使其自生自灭的问题。既要注重发展大集团,培植龙头企业,也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没有小微企业的充分发展,就谈不上大企业的发展。只有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起来了,才可能有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顶天立地”。二是优化服务环境,解决少数执法部门频繁的检查、稽查、罚款以及变相的骚扰和刁难问题。极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与服务上本末倒置、“钱”字当头,以罚开道,令小微企业有口难言。优化服务环境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号和简单地提要求上,要有针对性、敢动真格。坚决查处“拐弯刁难”企业的人和事,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议结合目前开展的“治庸问责”和机关效能建设,组织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深入开展评议县直部门服务企业活动,解决县直部门服务企业的思想意识问题。真正了解和收集企业服务需求,有针对性解决一个或几个突出问题,让各类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一心一意做大做强,要让全县上下知道服务企业必须全心全意,不能半心半意、三心二意,要一以贯之。
(二)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
一是明确或成立小微企业发展指导中心等类似机构,专司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与服务,整合相关部门服务职能,加强宏观引导,着重从宏观层面做好小微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做好政策、科技、信息、统计分析等服务,推动和促进小微企业联合协作、产业集聚。
二是大力发展各类社会服务组织,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包括各类企业协会和行业商会组织,完善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信息交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机构及人才市场、法律咨询维权等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企业自律机制和监督机制,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
(三)大胆试闯,破解企业融资难
小微企业融资难和用工难,从深层次上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健全,折射出关键生产要素供给不足问题。特别是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成熟的要素市场,小微企业更像没娘没奶的孩子,嗷嗷待哺。在现行政策条件下,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的试,闯出一条新路来。
1、打破金融垄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培育一大批与小微企业“对接”、专门为小微企业发展服务的民营小银行或中小银行,应当支持民营资本参与融资服务机制。在金融体系上要“开闸放水”,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2、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引导民间借贷的阳光化、规范化,允许小微企业以适当高于市场利率的价格进行民间融资;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企业开展金融服务,规范和完善小微企业应急周转金运行机制,确保小微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促成专业银行,放宽贷款条件,降低门槛,扩大贷款规模。
3、稳步扩充贷款担保公司规模,扩大担保覆盖面。积极支持远安弘信担保公司增资扩股,不仅要为规模内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也要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目前只募集到1700万元股金,与增资扩股1亿元的目标相距甚远,此项工作要加快步伐。与此同时,也要允许远安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提升规模和质量。
4、通过政府搭架,财政贴息等办法为自主创业者解决部分创业资金。
5、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申请新的信贷品种到远安试点,探索创新抵押贷款办法,服务小微企业发展。
(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从政府角度来讲,要培育建设一个规范有序、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做好服务工作。首先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花大气力抓好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同时为每个企业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优化培训创业体系,开展创业辅导、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培训,并经常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用工信息发布与共享服务平台,提供就业用工指导。三是协调劳动关系,维护投资者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企业角度来讲,用人纯粹是企业行为。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企业不可能健康发展,更不可能做大做强。要有清晰的企业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良好的发展环境育人,培育关爱员工的企业文化,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一是重视人才培养。“风物长宜放眼量”,要注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经营管理层,舍得花钱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二是关爱员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每个员工提供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6.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河北省旅游政务网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并把其作为全省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重点,加快发展。为摸清北京休闲旅游发展状况和有效借鉴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制定提出我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和举措,按照省政府领导要求,省旅游局吕力副巡视员带领规划、法规两处于9月8日至12日赴北京专题就京郊休闲旅游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与北京市旅游局以及昌平、怀柔、平谷等区旅游局进行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部分休闲旅游景区,同时在河北驻京旅游咨询中心召集北京部分自驾车俱乐部和旅游媒体负责人就河北休闲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和研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京郊休闲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北京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大自然孕育了北京郊区风光旖旎的秀山丽水。近年来,北京郊区县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坚持多方参与、规范管理的原则,大力开发建设以乡村民俗、会议会展、温泉养生和自然生态等为主题的多类型休闲旅游产品,京郊休闲旅游业迅速崛起。2007年房山、通州、顺义、门头沟、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10个郊区县共接待游客667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分别占北京全市的45%和5%。
一是注重规划引导。北京先后制定实施了《“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和《郊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完善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休闲度假、现代娱乐、商务和会展旅游产品,把北京郊区建设成为本市居民和周边地区度假者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发展双休日旅游和黄金周旅游的重要基地,成为连接周边热点旅游区点的重要通道。北京郊区旅游,近十年年来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已经构筑了“城市—郊区—乡村—田野”的休闲空间体系和“观光、休闲、参与、体验”的内容与特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北京郊区旅游正在向“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方向发展。目前,北京正全力抓好沟带区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每条沟带长度至少是50公里,或者面积是200平方公里。去年已完成13条沟带的规划,今年又打造13条沟带区,2009年再打造十几条沟带的规划,通过三年努力完成30多条沟带产品布局。
二是注重管理创新。北京市先后颁布实施了《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和《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住宿业服务质量与评定》、《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同时在全市各区县都建设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和运营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是京郊休闲旅游的主体,北京提出要加快乡村旅游升级步伐,实现由农家乐向乡村旅游、由乡村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北京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比如,在过去农家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乡村旅游,提出了乡村酒店、休闲农庄、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生态渔村、国际驿站、采摘篱园、山水人家等8种新型旅游业态。目前,这八个业态已形成标准,使乡村旅游在品牌提升、质量提升、档次提升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年,北京还拿出30个市级民俗村请专业机构、专家进行创意策划,主要体现一村一品。北京还尝试采用管理顾问模式通过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市级民俗村,第一实现规模经营,第二实现品牌集约化。主要选择了三种模式,即整体开发模式、委托经营模式和管理顾问模式。今年上半年,北京选择三家民俗村进行试点,下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三是注重文化挖掘。北京提出旅游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今后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文化上,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潜力,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动力。北京在推动旅游文化建设上,主要做到两个支撑,一个是智力支撑,就是通过挖掘、收集、整理、筛选,进行创意、策划、整合、修饰,把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推到旅游消费者面前;另一个是科技支撑,就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想象力,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使游客得到深度体验和深度感悟,使文化融入游客的体验与感悟之中。比如,北京在许多旅游度假设施的策划设计中,有机地把皇家建筑风格以及四合院民居等结构布局融入其中。北京昌平的九华山庄、朝阳区的蟹岛度假中心既有高档次的星级楼房,也有普通民居风格的四合院落,还有体现皇家气概的王府大院,身处其中,既是生活的享受,也是精神的体验。怀柔桥梓镇挖掘引用《尚书大传》里以“桥梓”比喻父子的概念,延伸出桥梓代表的就是和谐,桥梓镇就是一个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充分协调,适合人类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用这样的理念来宣传桥梓整体形象。同时,北京也把文化建设体现在旅游宣传之中,形成了北京风情舞动世界、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等三大旅游品牌,打造了梨园剧场、北京之夜、功夫传奇、金面王朝等旅游演艺项目,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宣传了北京旅游,提升了北京旅游形象。
四是注重环境打造。北京非常重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及旅游道路环境建设,提出“环境是资源、环境是形象、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核心竞争力”,下大力改善旅游环境。仅去年,市政府就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完成60个主要景区1.4万块多语种说明牌、标识牌,近150块道路指示牌的建设,在35个重点景区设置多语种导游机8000多台;19家景区新增停车位5600个,完成改造和建设双语标识牌5500块。通过多年发展,北京郊区旅游建设管理,特别是旅游的服务设施大为改进,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可以说到处都是风景,到处都是景点,某一条溪流、某一片森林,都能见到很多游客在游览、郊游、喝茶或聊天。今年北京市旅游局有一个比较大的举动,印制了80万册京郊旅游手册,免费向市民发放,在北京各个旅游咨询点,市民朋友凭身份证都可以领到这个册子。郊区旅游手册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京郊旅游的精品线路以及一系列到郊区、到野外、到自然去体会、感受休闲旅游的一系列产品,非常齐全。北京还组织开展了郊区旅游进社区活动,使城乡旅游者互相结对子,今年共有13个开展乡村旅游的区县和城八区结对子,实现了城乡旅游互动。加强政策支持,也是北京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北京昌平区每年都对重点旅游企业实行税金返还,去年仅九华山庄一家就返还税金600多万元。
二、北京旅游客源市场发展分析
在与北京市及部分区县旅游局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北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第一产业5%,第二产业大概是25%,第三产业70%。北京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服务业正在成为北京的主导方向。旅游在北京的产业结构里占了10%左右,基本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8%)的一倍。特别是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的周边休闲旅游始终保持着一个较好、较快的增长势头。
在调研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北京旅游客源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北京经济实力雄厚,市民购买力强劲,人均消费水平较高,消费增速位于京、津、沪、穗、渝五城市之首。北京市民完全具备了旅游消费的经济实力,旅游消费已经成为继住房、汽车、通讯消费之后个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北京拥有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旅游市场。除北京市民外,北京每年都有几百万以读书、出差、探亲等多种形式构成的流动人口,并且都有在京出游的愿望。三是北京学生客源潜力巨大。北京有70多所高校、2000多所中小学校、1400多所幼儿园,在校生达200余万人。学生群体旅游意识强烈,尤其是大学生和留学生在周末出游率很高,而中小学生在寒暑假也是出游的重要群体。四是北京拥有众多国家机关、经济团体、国际机构,还拥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尤其是许多跨国企业在京也都设有办事处和经济研发、管理机构。这些都孕育着旅游业的重大商机。五是北京拥有500多家大型旅行社,这些旅行社是组织接待外地旅游团的重要单位,也是组织部分散客在北京旅游的主要力量。六是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巨大。目前,北京机动车已达350万辆,平均每5名城市居民就拥有1辆机动车,私家车所占比例超过80%。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长,自驾车旅游已成为北京市民出游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中短途旅游。唐楷市场调查公司开展的“北京市民五一出游意愿”专项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56.9%)的北京市民选择自助游或者自驾车游。
根据绿维创景所作的北京休闲市场调查显示,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度假,近1/3的市民愿意在双休日到郊区旅游,其中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有超过2/3的城市家庭每年都进行郊游,其中30%每年郊游3次以上。在北京市区的调查中,32.6% 的被访者每周或经常到郊区旅游,而在怀柔各景区所做的调查中,44%的被访者回答经常到郊区旅游。该调查显示,北京市民郊区出游行为有以下特征:
一是最喜欢去或旅游次数最多的区域,在北京的8个远郊区和2个县中,首位是怀柔,占37.4%;其次为密云,占20.7%,两者之和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进一步对怀柔最大旅游特色的调查中,被访者中选择自然生态的最多,占59.3%,选长城的18.3%,选水资源的15.1%,选宗教文化的3.3%,选重大节庆活动的1.2%,选其他的2.8%。可以看出人们多数喜欢怀柔,而喜欢怀柔的原因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
二是让游客最满意或最具吸引力的因素,37.4%的被访者回答是景点本身的吸引力,23.1%的被访者回答是个人偏好,21.4%的被访者回答时间更好安排,12.3%的被访者回答费用更便宜。说明景点本身的吸引力在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方面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力,其次为个人偏好和时间的适宜性。旅游地的吸引力和个人爱好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对旅游的态度更偏向于一种经历的品质,一种个性的选择,而非廉价的消遣。
三是每次京郊旅游的平均花费,300—500元的消费人数最多,占到42.2%,其次为100—300元,占26.2%,500—1000元占21.2%,1000元以上占5.8%,100元以下占4.6%。
四是对于京郊旅游车程选择,回答1—2小时的人最多,占 57.2%,其次为半小时到1小时,占18.7%,2—3小时占17.1%,3小时以上占4.9%,半小时内占2.1%。北京市民大多接受1到2个小时的车程,能够离开日常居住地而又不会因长距离行程而感到疲倦或耽误游览休闲。
五是在出游方式上,选择和朋友一起出游的人数最多,占48.5%;选择和家人一起出游的其次,占42.3%;选择单独出游以及和同事一起出游的分别占4.6%和4.5%。从年龄特征上看,年轻人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出游,年长者更喜欢和家人一起出游。
六是对选择旅游景点时最看重的因素,被访者中57.5%的人回答自然风景,13.0%的人回答交通便利,9.4%的人回答服务态度,7.9%的人回答文化氛围,5.2%的人回答娱乐设施,3.9%的人回答价格,3.1%的人回答接待设施。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然风景,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希望远离城市喧嚣,更加偏爱和渴望亲近的还是自然山水;交通排在第二,说明人们对出游距离和出游的便利性比较在意;服务态度排第三说明北京市民对旅游地的旅游从业者素质有所要求。
七是北京市民更喜欢的旅游项目类型,对休闲度假类项目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例最高,达78%;接下来分别是生态环境类48.3%,文化古迹类17.4%,探险拓展类14.0%,农业观光类13.8%,娱乐项目类13.4%,体育竞技类8.6%,节庆活动类5.5%,旅游房地产类2.1%,会议会展类2.0%。可见,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最受北京市民青睐。
三、对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有关机构开展的游客最不满意因素调查显示,管理水平差为22.5%,排第一,接下来依次是旅游接待19.2%,交通16.8%,景点品位与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通常表现为景点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旅游接待差主要是在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上的缺陷;交通主要是景点离城区的距离以及景点的可进入性;景点品位与特色主要是景点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是缺少旅游专业人士从事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生态环境脆弱是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我们考察组在与北京自驾车俱乐部座谈征求对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意见时,他们也提出河北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差、服务不到位、建设标准不规范、市场秩序有些乱,他们过去在白洋淀遇到“黑导”,令人反感,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宣传不够,像北京周边易水湖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俱乐部不知道。这些问题,需要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中高度注意并积极抓紧改进和完善。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更加充满信心,但也深感到京郊旅游对河北环京津旅游的挑战,对此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一要错位发展。针对北京没有海洋和草原的资源类型短缺特点,以及在北京发展受到限制的现代旅游项目,坚持与北京实现错位发展,在我省加快建设海滨海岛、森林草原度假设施以及滑雪、狩猎、赛车等时尚休闲项目。据国内最大的生活搜索引擎爱帮网的监控数据,今年南北戴河仍是最受北京市民关注的旅游胜地,其访问量比起去年有小幅增长,约为12%。二要衔接发展。针对北京区域休闲资源单
一、不配套的特点,坚持与北京实现衔接发展,重点在我省与北京毗邻地区,特别是共享山水资源等旅游节点地区,发展比较优势休闲项目,互相补充、相互配合、互相联动,实现北京旅游到我省的有效延伸,形成与北京旅游的一体化格局。三要超前发展。针对北京休闲资源供给相对有限而休闲需求快速增长的特点,发挥我省森林绿地广阔、资源类型齐全、民俗风情多彩的优势,坚持与北京实现超越发展,他无我有、他有我优,重点在我省发展乡村民俗、会议会展、体育健身、养生休疗等专项旅游。
二是创新营销方式。要选准市场目标群,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比如,面向自驾车旅游,需要加快建立完善自驾车野外露营基地、停车场、交通路标等自驾车旅游必需的硬件设施,推出适合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还要加强与各大汽车俱乐部沟通合作,加大在自驾车俱乐部网站、北京广播交通台等媒体的宣传。面向北京普通市民群体,需要推动河北旅游宣传进入各社区网站,直接面对市民开展入社区、入户宣传。面向学生、国内外驻京机构等单位群体,需要推出拓展、登山、郊游等更多适合群体性的运动型旅游项目,并通过结对子、建立定点基地以及适当的折扣政策,来推动形成较为固定的客源渠道。唐楷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表明,北京市民了解旅游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37.9%)和朋友介绍(36.6%),所以要特别注重网络宣传和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要加快建立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专题网页或网站,推出环京津休闲旅游目的地地理信息系统,同时要通过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促进游客返程后的正面宣传,以带来更多潜在游客。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北京平谷雕窝村的金河农家院主要就是靠信誉吸引回头客、靠老客户的口碑宣传带来新客户,一年内一个小小的农家院仅烤羊就销售800多只。
三是加大规划的落实力度。《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了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设重点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宣传手段创新和主要的推动举措,全面、准确地落实好规划,对于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至关重要。一要分清层次、突出重点,研究制定全省休闲旅游发展分阶段、分地区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方案。要遴选重点,找准发展成本最低、效益最明显的关键部位,近期最需要把我省与北京相邻的具有共享旅游资源的节点地区(如,野三坡—十渡等)首先发展起来,实现北京旅游向我省的延伸和拓展。对已初具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要提档升级,不断挖掘内涵,使其成为休闲旅游带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并形成聚集效应。二要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旅游交通。需要与交通部门加强沟通,抓紧制定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交通专项规划(包括道路和公共交通线路)。同时,全省要在文明村镇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发展等事业中,充分考虑休闲旅游重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三要加强休闲旅游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从行业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研究制定政策,鼓励休闲旅游发展较发达城镇,特别是四大休闲旅游城市和19个特色县(市),创建国家级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强县。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形成包括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交通、游览等领域的服务标准化体系,并制定和推行休闲旅游绿色标准体系。
7.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一、北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医巫闾山风景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文物古迹众多, 风格独特, 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省级6处, 市县级100多处, 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近五年来, 累计投资4亿元开发了大芦花、五佛洞、天仙观、灵山寺4个景区, 完成建设项目200余个, 相继完成多项新景区开发和老景区扩建工程。医巫闾山风景区晋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医巫闾山和北镇庙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全面启动。2009年全市旅游直接收入实现1.4亿元, 占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接待外来游客317万人次。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正在逐步成为北镇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北镇旅游业具有的独特优势
1. 独特的区位优势
北镇市位于辽宁省西部, 地处环渤海经济圈, 辽西走廊的东北部, 医巫闾山的东麓, 东与省会城市沈阳相毗邻, 西连英雄的城市锦州, 南接素有北方鱼米之乡, 拥有红海滩奇景的石油城盘锦, 北通煤都阜新, 沈山铁路、沟海铁路、京哈公路贯穿全境, 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公路沿境通过, 是连接辽西和辽中的咽喉要地。是辽河平原的屏障, 山海关外之要冲。最近新修通车的阜新到盘锦的高速公路由北镇城东穿城而过, 使北镇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 犹如为北镇旅游经济的发展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2. 祈福文化的独特吸引
北镇医巫闾山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其独特的镇山文化, 而北镇镇山文化的本质又在于其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各种信仰、遍布各个阶层、影响多个朝代、潜移默化多个民族并传承千年的中华祈福文化。祈福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福”字, 具体表现为其千年传承、融合多种信仰的上至皇家贵族, 下至黎民百姓的祈福文化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
1. 统一宣传的体制还有待逐步完善
近几年来, 我市对旅游业的投资超过2亿元, 包括政府投入和私人资本投资。政府的投入主要是间接性的投入, 包括修环山旅游路, 广告宣传等间接性投入。而由于各个景区的所有制形式不同, 十大景区当中, 有四家景区属于民营性质的运作, 各景区为了本景区的利益, 宣传方式不同, 宣传口号各异, 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形象定位, 造成了旅游市场对我市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感知度和认知度还比较模糊, 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协调。
2. 旅游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北镇市旅游业国内客源市场结构主要局限于锦州、沈阳及辽宁省相邻的东北三省地区, 旅游消费水平比较低, 来我市旅游的客人人均消费水平也相应的低。不仅如此, 在旅游消费结构方面, 由于旅游目的单一, 旅游路途短, 形成以一日游为主的消费方式, 来北镇的游客长途交通费占的比重小, 游览及住宿的花费较少。这就清晰的反映出我市的游客市场的近域性特征, 住宿、餐饮、购物的人均消费水平很低, 形成不了高档次、大规模的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的相关数据, 全国旅游业人均消费支出为350元每人次, 北镇目前还远不到这一标准。北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虽近几年来发展迅速, 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带动作用已凸显, 但进一步提升还有明显的局限性。在《北镇市旅游发展总体策划》中就指出这一问题:从北镇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 尽管成绩显著, 但是总体来看, 北镇旅游仍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 产业成熟度还较低, 大旅游格局还未形成。
3. 各旅游区项目特色不鲜明
来北镇游客有半数以上是到青岩寺祈福为主的, 由于青岩寺景区的成功经营, 产生了示范效应, 其它景区有跟风模仿的趋势。休闲、疗养、购物等其他类型游客比重严重不足, 资源优势没有被挖掘出来, 特色品牌没有塑造出来, 多元的旅游产品没有开发出来。这就薄露出目前我市多元化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现实。
4. 旅游业同其他产业发展联系得还不够紧密
同旅游业发展发达的地区相比, 北镇市的旅游业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开发建设等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 产业关联度较低, 如当地土特产品沟帮子熏鸡、北镇猪蹄、水馅包子、青岩干红葡萄酒、北镇鸭梨的生产加工行业带动作用不足, 对旅游工艺品销售的促进作用也不够明显, 与旅游相关联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
5. 旅游市场经营秩序还需加强
在景区开发审批、农家院规范管理、旅游商品市场管理等方面, 某些时候和个别领域做的还不够到位, 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规范, 进一步加大旅游管理的工作力度。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业关联度高, 综合性强, 需要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从北镇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 尽管成绩显著, 但是总体来看, 北镇的旅游仍然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 产业成熟的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同时, 由于北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力量还比较薄弱, 这就需要北镇政府担负起推动旅游发展的重任, 坚定不移的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实现北镇旅游的新一轮大发展。
2. 强化组织和体制保障
组织和体制是基础保障。要成立北镇旅游发展的专项领导小组, 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如建立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 成立旅游文化局等;还要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 如旅行社协会、景区景点协会、乡村旅游协会等。
3. 要切实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监管
北镇的历史古迹丰富, 其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市县级150余处, 除以开发和正在开发的风景区外, 还有很多有开发价值的景区。按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北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评审和审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关于项目审批的条款, 北镇市政府对旅游开发项目、旅游公路两侧级及景区周边建设项目都做出了明确要求, 未经例会审批就擅自建设的责任人和对违规建设行为制止不力的责任人, 市监察局要严肃追究责任。旅游稽查大队要加大对景区建设项目的监督和巡查力度, 发现未批先建、不按审批建设的项目, 要勒令拆除, 情节严重的, 还要依法严肃处理。
4. 要加强旅游行业的管理
鼓励并指导景区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配套产业等措施, 争创A级景区, 对成功创建AAA级以上的景区给予奖励。各景区要制定对本地旅行社的优惠政策, 鼓励并规范本地旅行社发展, 发挥对接作用。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导游水平, 实现持证上岗。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导游专业队伍, 打造成北镇旅游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5. 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鼓励扶持力度
调整对旅游业发展的奖励办法, 实行单独下达任务、单独考核、单独表彰, 奖金发放重点要向景区和开发建设单位倾斜, 奖金主要由是财政列支。鼓励投资较大的景区开发项目和配套产业项目, 鼓励采摘园的发展, 鼓励创建省级农家院、创建A级景区和创建星级酒店。
6. 要加快旅游配套项目和产业的建设发展步伐
8.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县域经济 中小型工业企业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10-01
当前,以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财税收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型工业企业“重要地位,弱势群体”的现状尚未改善,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笔者围绕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问卷调查、实地视察、座谈走访的基础上,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出台多项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劲头日益强劲,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2年末,全县拥有中小型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411户,从业人员52147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26.3亿元,销售收入579.7亿元,利润总额20.7亿元、上交税金4.1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49.1%、78.3%、12.8%和48.8070,其创造的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070,较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二、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尽管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调整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目前,辽中县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是以传统的加工配套行业为主,在转机制、调结构等重大产业政策调整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同时,受国际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家不断调高资源能源价格,无形中也推升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使得该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2.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辽中县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对缓解融资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受县财力所限,专项资金规模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该县大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不得不将民间借贷作为首选融资方式,致使信贷成本不断上升,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受资源和传统发展模式影响,中小型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多为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稻米、饲料加工和食品酿造等)和工业产品配套加工类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采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的制造类工业企业较少。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小,多数企业科技投入少,研发创新能力弱,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产品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强。
4.产业集群的集聚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规划建设的机泵阀、铸锻造与机加工业园,虽然为中小企业的孵化成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创造了条件,但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生产链条的拉动作用不强,众多中小型工业企业仍然立足于为域外企业做配套制造服务,还没有在本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散独立发展的情况较为普遍。
5.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还不强。中小型工业企业多数是从乡镇、集体或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多数为家族式管理,在外聘高层次管理人员上很谨慎,在股权融资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时也较为保守,缺乏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多数企业经营者习惯于传统生产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意愿不强,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内部体制障碍,束缚了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
三、关于促进辽中县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辽中县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小型工业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型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议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继续深入实施副县级领导包扶企业制度和县直部门对口联系企业制度,不断强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协调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辽中县现行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比较具体、实用,但是扶持标准还很低,建议县政府进一步研究分析该县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及时调高扶持标准,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进一步加大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建议县政府把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集群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以集群内优势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世润重工、海泰泵业和艾克电缆等行业骨干企业做强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和辐射更多的中小企业,形成推动集群自主创新的基本构架。
4.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县政府充分利用该县作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和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这一重要发展平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抢抓机遇期,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快农副产品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变初加工为深加工,如白酒加工、肉牛加工等,打造品牌如寒富苹果、辽中鲫鱼等,努力提高企业效益;支持、鼓励制造加工类企业与大集团做好协作配套衔接,依托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中小企业在调结构中,与“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与当前新城、新市镇建设相衔接。
5.努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建议县政府加快推进担保体系建设,适当扩充担保机构资本金,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尽快在该县恢复和新建分支机构,并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包括厂房抵押、库存抵押、订单抵押、应收款抵押、实行企业联保无限连带责任制度等多种灵活高效的贷款业务,为中小企业贷款松绑;统筹协调好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三者权责利的关系,在提高支持力度、规避风险和创新服务中实现互利共赢;引导较成熟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部分中小企业股权单一的现状,完善上市育成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积极尝试和推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
【关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06-20
关于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08-25
关于全县中小学校食堂的调查报告06-30
关于全县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大检查情况通报07-24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08-31
关于开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调查的通知07-29
关于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10-10
在调研全县油茶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10-03
全县畜牧业发展调研报告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