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计划的工作总结

2024-08-14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计划的工作总结(共6篇)

1.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计划的工作总结 篇一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构筑战略支点的产业支撑

欧阳万坤

2012年第1期 ——支点建设

制造业是工业的脊梁,先进制造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筑战略支点的产业支撑。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四基地一枢纽”。几年来,全省上下贯彻省委决策部署,抢抓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积极应对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湖北“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和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省九次党代会以来,在构建战略支点旗帜引领下,全省上下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到“五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把壮规模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首要任务;始终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始终坚持把加快培植市场主体作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始终坚持把发展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湖北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迅速提升,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部支点的产业内涵。

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及制造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136.5亿元、5277.6亿元,分别是2007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2824亿元的2.17倍、制造业2316亿元的2.28倍,总量三年翻番;年递增20%以上,制造业占比86%,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湖北工业总量提升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支点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三大汽车基地之

一、磷和盐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和“中国光谷”等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汽车、钢铁等七大千亿工程产业产值合计13409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74%。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实现增加值1702.4亿元,是2007年的1.98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7.7%;占GDP的比重达10.7%。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光电子等产业实现30%以上较快增长;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强的光通信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逐步建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

三是一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支点支撑后劲增强。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工业完成投资3917.5亿元,是2007年的2.30倍,年均增长32%;全省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652.6亿元,是2007年的2.09 倍,年均增长27.9%。中芯国际武汉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80万吨乙烯项目加快建设,增强了先进制造业发展后劲。一批骨干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近1.6万家,其中6800余家为省九次党代会后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20家(其中制造业企业18家,比2007年的11家增加7家),8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东风、武钢进入“世界500强”。

四是“制造”向“创造”加快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能力显著提升。研发投入加大,2007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09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2%;2010年为26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64%。全省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3家。2010年全省共完成新产品开发1.56万个,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00余项,一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已拥有中国名牌51个,中国驰名商标21个,湖北名牌产品608个。

五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可持续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增强,已建成武汉东湖、襄阳、宜昌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襄阳、黄石、荆州等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105家,成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省60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2844家,比上年净增552家,实现销售收入3853.5亿元,利润174.3亿元,分别增长39.1%和61%;其中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5个,过100亿元的9个。此外,先进制造业基地在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制造业节能减排为全省工业节能减排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当前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既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也面临一些新挑战。

重大机遇主要有:

——湖北处在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具有“快”的内在机遇。“五化”并举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并在同一层面展开,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加快,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并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具有区位优势,同时湖北还有后发地区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现实优势,有利于形成要素聚集洼地和产业承接高地;

——国家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湖北打造重要战略支点,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系列战略、政策机遇叠加,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重大挑战主要是: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推动经济复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占据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寻求继续掌控全球经济主导权的战略谋划,其核心主旨是重振制造业,发展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低碳产业,使之成为西方各国重整制造业、推进“再工业化”进程的战略突破口。同时,西方国家利用专利、技术标准、环保等为手段,加大技术控制和市场垄断,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贸易规则,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湖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自身存在不足。主要是:总量规模不够大,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层次偏低,结构偏重,产业产品主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产业链条不完善,配套能力和加工延伸不够,整机装备、最终产品等体现先进制造业特点的下游产品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市场主体总量偏少,平均规模水平低;研发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同时,国内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区域发展竞争日益突出,仅从中部看,有关省份突破性发展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打造万亿食品加工业等;

——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新变化。能源“紧平衡”成为常态。国家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大多数工业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调整过度依赖出口的政策对国内市场形成挤压;节能减排硬约束,约束性指标增多,湖北工业结构偏重,能耗水平高,节能减排的压力更大。

三、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思路与举措

加快建设中部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轮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线出击”,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开放引进“两措并举”,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翼拓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发展”,努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推进湖北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以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支撑中部支点建设。

(一)进一步提升规模总量,增强制造业总体实力和支点支撑力。把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把壮大规模作为基地建设的首要目标,在做大规模总量中提升实力,努力使“十二五”全省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3万亿元。一是壮大主导优势产业。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认真规划和组织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元产业提升计划”,推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十二五”期间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等支柱产业销售收入过5000亿元,钢铁、纺织产业销售收入过3000亿元。二是做大制造业投资。加大先进制造业与中央投资项目对接的力度;积极放大湖北产业基础和军工企业多的优势,加快推进与央企的对接工作;大力服务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制造业,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制造业专业招商,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项目。

(二)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新型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调高、调轻、调优。一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以改善装备、改进产品、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为重点,突出抓好100个重大技术改造示范工程,着重抓好一批投资大、对提高品种、质量和工艺技术水平具有突破带动作用,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发展具有突破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提升改造项目。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十五小”落后产能淘汰为重点,综合施力,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腾出环境空间和市场空间,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三是积极推进钢铁、汽车、水泥、化工等规模经济领域的兼并重组。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资源整合和行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通过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四是狠抓工业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五是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力争“十二五”新增5家以上过千亿元工业园区。突出抓好6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六是积极推进消费品工业加快发展。

(三)加快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中部崛起的产业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事关湖北后发优势的发挥和产业持续竞争力的提升,事关湖北作为支点能否真正承担中部崛起引领功能。一是以市场重大需求为导向,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加快构建新的增长极。二是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突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物联网、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重点领域,做好与“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基础装备制造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的对接,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三是做好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培育、规模化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投融资及项目配套中的问题,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

(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融合”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型支点提供动力与支撑。推动工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发挥支点建设的创新示范功能。一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多元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提升实效、打造品牌,办好“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

此外,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两轮驱动”的新型发展格局。

(五)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夯实先进制造业作为产业支撑支点建设的基石。推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培育行业领军的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过百亿的大型制造业工业企业达到50户,其中过500亿的10户以上。二是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引导协调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协作,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整体竞争力。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以政府服务为引导、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商业性服务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构建八大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银企合作,切实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六)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打造载体和平台。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企业和各种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基地聚集,建设一批创业环境友好,体制机制健全,市场主体活跃,产业链完善,幅射带动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一是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抓好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省级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上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提高园区的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二是推进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三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着力夯实集群发展中产业链和服务链的薄弱环节,扶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和千亿产业集群与产业基地。■

(作者系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2.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计划的工作总结 篇二

一、经开区具备了成为我国最具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

(一) 《规划》的实施为西安经开区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1. 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规划》提出了建设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 明确提出, 到2020年主城区面积扩大到800平方公里。同时要求, 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 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这为经开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

2. 发展要素加速聚集。

《规划》确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优先布局重大建设项目, 经开区主导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将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规划》的颁布实施也受到了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 表现出浓厚的投资合作意向。这为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经开区加速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政策环境显著优化。

为了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 《规划》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环保和统筹城乡等六个方面制定了政策措施, 将为经开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 改革开放条件更加有利。

《规划》提出了“把经济区打造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先行区域、东西部互动和对外开放重点区域”的改革开放目标, 明确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这不仅为“关中—天水经济区”, 也为经开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 又赋予了先行先试权。

(二) 西安经开区具备了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竞争优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条件

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技工贸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 形成了中心区、出口加工区 (A区) 、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四大经济板块。规模以上企业近100个, 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9个, 生产总值达到282亿元, 综合指标在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二。

2. 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初步形成了以陕重汽为龙头的商用汽车产业集群, 以西电公司为龙头的电力电子产业集群, 以西部超导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中萃集团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商用汽车、电力电子、新材料、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8亿元, 同比增长22.7%, 占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 成为引领经开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3. 区位优势突出。

陕西省米字型高速公路枢纽、西安城市地铁主要换乘站、西安机场专线等省市核心交通资源都集中在经开区。随着亚洲规模最大的西安北客站的建成和高速铁路建设的推进, 将形成西安到北京、郑州、上海、武汉、重庆、成都、兰州等地的一日交通圈, 经开区将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4.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商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 带动了陕西、山东、乃至东南沿海相关省市配套产业的发展。西安出口加工区 (A区) 对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山西等地外向型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把形成六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构建军民科技产业融合示范区作为打造我国最具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任务

在建设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经开区打造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是《规划》确定的“把西安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目标对经开区提出的内在要求, 是历史赋予经开区的神圣使命。主要目标任务是:

———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一是国内一流的商用汽车产业集群, 以陕汽集团为龙头, 完善配套产业, 2012年实现产值超过400亿元;二是国内产业配套最完善的风力发电设备和新能源产业集群, 以金风科技和盾安电气两家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和BP普瑞、香港瑞奇等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生产企业为依托, 2012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三是国内规模最大、产业聚集程度最高的电力电子产业集群, 以西门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西电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为支撑, 2012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四是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西部超导及上市公司西部金属等企业为核心, 2012年实现产值100亿元;五是国内外通用专用设备知名企业高度集聚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以中钢西重和能源化工、冶金、交通建筑设备制造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依托, 2012年实现产值60亿元;六是我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以西化厂为依托, 以承接陕北能源深加工为重点, 2012年实现产值120亿元。2012年, 六大特色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2015年达到2000亿元, 占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0%。

———在全国先进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竞争力大幅提升。以经开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中心, 以咸阳、宝鸡、天水为重点布局区域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格局基本形成, 经开区优势特色产业与我国西部和北方内陆城市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日益增强, 引领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制造业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目标地。2012年, 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 占全市的35%, 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25%。

———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军民融合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依托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 军民融合、以民为主的高新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光电、化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迅速发展, 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域和国内最具特色的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基地以及国内军民两用技术转化成果的重要交易平台, 实现了科技研发、产业发展、配套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强化经开区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引领辐射作用

从经开区已有的基础、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规划》对我市的要求来看, 应引导支持经开区在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一是打造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泾渭新城建设, 促进渭北产业聚集区发展, 在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上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二是加快兵器工业基地发展, 建设我国军民融合型工业科技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在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构建创新型区域上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三是加大对所在区县产业发展的支持, 强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 深化高陵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加强与咸阳在产业发展上的合作, 打造西咸一体化先行区, 在推进西咸一体化, 加快西安与其他城市合作上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五是加快西安出口加工区发展, 建设国内一流的出口加工区和我国中西部对外开放战略高地的先导区, 成为承接国内外出口加工贸易的主要基地, 在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上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六是加快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新中心建设, 把经开区打造成为我市的中央商务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区, 在发展总部经济,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四、支持经开区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实现六个新突破

(一) 树立“大经开区”理念, 在拓展发展空间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扩大泾渭新城规模。泾渭新城是经开区跨行政区域共建园区的成功典范。应进一步加大与周边区县的合作, 扩大泾渭新城规模, 将现有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百余平方公里, 适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 并对扩展区域进行超前规划, 建设产业集聚明显、服务功能完善的泾渭新城。

二是加快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扩区步伐, 支持设立C区。进一步发挥出口加工区物流保税功能和政策优势, 强化对周边省区外向型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我国重要的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聚集地, 打造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内陆港口岸, 使之成为我国中西部对外开放战略高地的先导区。

三是积极探索跨城市共建园区的新模式。依托经开区的政策、招商、管理和融资等优势, 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城市的合作, 积极探索经开区投资、建设、管理和利益共享、互惠共赢跨城市共建园区的新模式。

(二) 将泾渭新城打造成高端制造业聚集区, 在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将泾渭新城打造成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区。把高端制造业作为泾渭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 实施“招大引强”战略,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 引导世界500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研发中心等具有强聚集效应的企业向泾渭新城集中, 使之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核心企业聚集区。

二是探索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围绕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 积极引导周边区域发展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园区, 完善产业链条, 构建“核心企业+外围配套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三) 加快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 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承载区, 在引导大型制造企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引导制造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业务拓展。鼓励和引导传统制造企业向研究开发、系统设计、工程配套、营销服务、维护升级、回收与再制造等生产性服务环节拓展, 使得传统制造企业在做大做强制造业务的基础上, 从传统的产品制造向全方位服务升级, 实现从单纯的制造商向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

二是优化细化企业分工, 引导制造企业剥离产品价值链低端业务。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 将制造企业中非核心的业务流程环节剥离出来, 交由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机构承担, 努力使制造企业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摆脱出来, 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建立为制造业实现转型的服务平台。以经开区制造业派生出的各类生产性服务需求为基本依托, 在已有的生产性服务配套的基础上, 继续引进科技研发、设计创意、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和产业升级, 构建实现制造业转型的服务平台。

四是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以骨干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 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引导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互动融合, 提升制造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持续竞争力。

(四)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大力扶持先进制造业核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类型和性质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承接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建设我国军民融合型产业示范基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加强兵器产业基地内部企业之间、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建立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新机制。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建立企业技术联盟, 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人才开发工程, 加快引进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是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高端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力度, 建立高端人才创业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为经开区人才自主创新型高科技企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在完善城市新中心的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设企业总部集中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 大力吸引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内外民营企业在城市新中心设立总部, 发挥总部经济的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

二是建立中央商务区。把中央商务区作为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载体精心打造。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新中心设立分支机构, 大力发展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 实现西安各类金融机构在新中心的聚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会展中介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发挥新中心“关中—天水经济区”经贸交流中心的作用。积极发展以文化娱乐、旅游、创意、体验为主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 吸纳城市劳动力, 提高居民收入。

三是建立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在出口加工区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 建立专业孵化器,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数据与灾备、嵌入式软件等。草滩生态园在推进城市新区建设、积极开展与咸阳合作的同时, 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行业应用系统与解决方案等, 使其成为经开区知识性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聚集区。

(六) 加强与咸阳、宝鸡、天水等城市先进制造企业的合作, 在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组建经开区与咸阳、宝鸡、天水等城市先进制造业企业联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促进企业之间的重组、联合, 提升经开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地位。

二是强化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经开区内的核心企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城市发展配套加工基地或企业, 通过产业链条实现对其他城市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鼓励经开区的核心企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城市设立技术服务机构,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

3.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计划的工作总结 篇三

一、技术中心建设的主要特点

1.各级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省政府领导多次提出要加强、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省财政每年给予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定的资金补助。这些举措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基本确定

据统计,2003年这258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当年新产品销售收入达701亿元,比上年增加76亿元,新产品销售率为31%。许多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逐步使企业技术中心成为高水平、多功能、开发型、研究和成果应用一体化的创新基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3.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企业技术中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攻关,形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特色的产品和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2003年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完成新产品、新技术4262项,比2002年增加506项,增幅13%,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项目数有1784项,占当年完成项目数的41%。一大批新产品的问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而且加快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4.努力引进和培养素质人才,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各企业技术中心都很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截止2003年底,258家企业有研究开发人员34469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2%,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466人,中级职称人员8758人,高中级科技人员占专职研究开发人员比率高达35.5%。技术中心人员年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3.87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5.40万元,比上年增加39%,比企业职工年人均收入高2.5倍左右,体现了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重视。

各企业用于研究发展的经费和对技术中心的投入相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技术中心总收入为34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增幅为7%;2003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额为73亿元,比上年增加18.9亿元,增幅为35%。平均每个企业投入为2832万元。据统计,目前企业正在研制开发的项目中,周期在3年以上的中长期项目经费支出额为24.9亿元,占当年企业全部技术开发项目经费总支出的36%左右。

5.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工作

许多企业通过引进人才,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到企业指导,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分技术中心,合作或委托开发科研项目等产学研手段,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基础上,由企业进行应用研究,既改善了学校科研条件,又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据统计,2003年企业技术中心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支出额为14.7亿元,占全部开发项目经费支出额的21.5%左右,比上年增加7.5个百分点。

6.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许多企业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作为企业技术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注重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据统计,258家企业技术中心2003年当年授权专利数达648项,其中发明专利数达125项, 发明专利数占授权专利数比例为20%左右。此外全省企业技术中心有65个国家和国际认证的实验室,技术中心在海外建立了44个开发设计机构,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成果质量稳步上升,2003年获国家和省级科技奖150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达到14项,最近3年主持和参加制订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609项,其中主持制定的标准数307项。

7.技术装备和研究开发手段逐趋完善和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技术中心建有适应研究开发需要的中试基地和车间,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办分技术中心,基本具备产品研制开发所必须的关键技术设备、测试条件和手段,部分企业技术中心还引进或自主开发了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设备、仪器和软件,建立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所或实验室,CAD/CAM等计算机技术已在企业技术中心中得到广泛应用,ERP、电子商务等技术也在逐步推广应用之中。

8.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现有的行业技术中心构成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从原省属科研单位转过来的行业技术中心,其本身就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如省化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浙大中控技术有限公司、省电力中试所、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这些中心长期从事为行业服务的科研工作,技术开发和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二是从为行业或区域特色经济的服务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行业技术中心,如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有限公司、温岭市先导电机技术研究所等。这些中心的特点是为区域或行业特色经济服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对行业中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在服务的同时,也壮大了自身,并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

三是企业技术中心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实力,开展一些为行业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中心,如温州中立集团,为本地区的锁具行业提供相关的服务。

四是工作重点在检测或咨询服务的行业技术中心,中心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因而采取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的形式,把高校、研究所作为中心的技术支撑。

二、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开发机构,明确技术中心的任务和职能。二是要充分重视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掌握国际国内动态和行业信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真正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三是要制定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中心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实行产学研合作,建立对重大问题进行咨询、指导、检查、监督的技术委员会和对中心研究开发方向、重大技术问题及重点项目进行咨询、评价的专家委员会,建立对项目选择、立项、设计和过程管理等环节的约束机制,以确保科技开发项目的如期实施,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

2.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

一是要在企业中真正营造起一个让科技人才发挥与发展的小天地。二是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在这方面许多企业都有很好的做法,如对科技人员实行技术入(持)股,根据科技人员的岗位主次、贡献大小、成果多少等进行奖股、赠股,按工作性质不同,对科技人员实行宽松式管理和弹性工作制。三是要千方百计地用好人才。不仅要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更要充分运用企业自身的科技人员,通过进修培训、出国深造等多种途径和激励手段,使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充实和提高。

3.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实力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变化,企业对企业技术中心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创造合适的工作环境和相应的研究、测试、开发的手段及条件,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加强引导,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中心的实力。

4.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是引导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实现科研与生产直接对接,技术与市场有效连接,以达到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规划要求,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条件和科研力量,实行定向开发。三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企业直接进入高等院校联办或共建技术中心、研究所,结成联合开发、联合经营的经济共同体,从而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可靠的技术支撑,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有了稳定的课题源,共同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作出贡献。

4.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计划的工作总结 篇四

【发布文号】浙政办发〔2004〕40号 【发布日期】2004-05-20 【生效日期】2004-05-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主要工作任务分解落实方案

(浙政办发〔2004〕40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切实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领导,加快推进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主要工作任务分解落实方

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四年五月二十日

一、按照《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总体要求,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配合组织落实)

二、切实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根据《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加快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组织实施,落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各项政策举措。(由省经贸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组织落实)

三、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10个左右全国性制造中心和20个左右全国重要产业基地的要求,制定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行业龙头企业制定与之相衔接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市组织落实)

四、着力构筑三大产业带。做好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金衢丽沿高速公路产业带的发展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配合组织落实)

五、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结合浙江经济发展趋势和优势产业发展特点,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统计指标体系。(由省统计局牵头,省经贸委配合组织落实)

六、组织建立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家咨询组和企业家咨询组两支队伍,就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展开咨询。(由省经贸委组织落实)

七、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力度,继续做好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保持工业高强度投入,进一步完善投资增长机制,全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引导民间资金投入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力争纺织化纤、皮革、塑料、金属加工及制品等主要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巩固和提高这些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和地位。(由省经贸委牵头,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等有关部门配合组织落实)

八、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从我省现有基础和潜在优势出发,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着力在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等领域培育一批优势企业。(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等有关部门配合组织落实)

九、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产业。依托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投资建设PX、PTA、EG、ABS、PVC、PS等大型石化项目,加快实施大乙烯项目;建设若干个大型不锈钢和板材类优质钢冶炼及加工重点项目,积极发展大型船舶和特色船舶修造产业。集中力量推动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等组织落实)

十、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着力做好以产品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力争三分之一以上企业推进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为主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在全国制造中心中建立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构筑区域共享平台,争取50%以上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由省经贸委牵头,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发展改革委配合组织落实)

十一、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扶持建立若干个面向行业或面向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有效的技术支撑,着力抓好一批技术创新专项。(由省经贸委牵头,省科技厅、省中小企业局配合组织落实)

十二、加大研发投入,制造业研发投入(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达到2%左右,其中高技术产业达到5%以上,组织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培育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好一批研发中心和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科研院所到浙江设立研发机构。(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人事厅配合组织落实)

十三、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的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产品的国际认证。鼓励优势行业和企业制订或参与制订国际标准。(由省质量技监局牵头,省经贸委、省科技厅配合组织落实)

十四、积极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注重产业链配套,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重视技术资金密集型大项目的引进,重视国内外知名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引进。引导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进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由省外经贸厅牵头,省经贸委配合组织落实)

十五、保持制造业出口持续增长,力争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全国重要的出口基地。制造业直接利用外资额占制造业总投入比重达到20%左右。(由省外经贸厅牵头组织落实)

十六、集中力量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产出水平。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滚动开发的新型园区开发机制。重点建设100个左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重点建设若干个大型集聚新区,成为承接国内外大企业投资的平台。(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中小企业局配合组织落实)

十七、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实施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把建设大项目作为发展大企业的重要途径,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07年,力争有30家左右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时努力培育100家左右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领先的“小型巨人”企业。(由省经贸委牵头组织落实)

十八、抓好知名品牌的培育,加强名牌产品的推介,做大做强已经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和产品。推动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行列。力争形成100个左右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知名度的名牌产品。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大力推进区域品牌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和培育现有的优势品牌和企业,优化设计、提高品质、提升品牌。(由省质量技监局、省工商局牵头组织落实)

十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推动制造业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力争50%以上重点控制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制造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40%左右。工业园区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着力推进欠发达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培育特色产业,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由省经贸委牵头,省环保局、省协作办等有关部门配合组织落实)

二十、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加快交通、通信、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着力提高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交通设施的通行速度和运能,探索建立快捷的商品进出口通关新机制,创造更优的投资硬环境。大力推行工贸联动,发展现代物流

产业。(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贸委、省交通厅、省打私与海防口岸办等有关部门配合组织落实)

十一、加快传统流通业态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着力构建纺织品、小商品等国际采购中心。培育发展要素市场,推动工业企业创新贸易组织方式,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销体系,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由省经贸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外经贸厅配合)

十二、根据全省电力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一批新的电源项目,统筹电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构筑以大型电厂为支撑,500kV环网为主网架的电力安全保障体系。努力组织电力外购,加强电力的合理调配和有序用电。(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牵头,省电力公司等有关单位配合组织落实)

十三、进一步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建立政府援助系统,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申诉和应诉。(由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质量技监局组织落实)

十四、培育一支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引进和培育先进制造业发展必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培育和造就一大批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省经贸委、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劳动保障厅、省

中小企业局组织落实)

十五、集中财力设立省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投入先进制造业,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经济调控机制。(由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组织落实)

十六、加快行政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经贸委牵头组织落实)

十七、着力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运作规范的行业协会。构建投资咨询、技术服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用担保、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由省民政厅、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中小企业局牵头组织落实)

5.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计划的工作总结 篇五

装备制造业是宝鸡的优势产业,全市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0多户,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3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一年来,宝鸡作为关天规划的次核心城市,我们按照率先发展的要求,以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和电子电器为重点,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1、石油装备产业

我市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比较优势明显,规模以上企业13家,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有30余家。全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1.3万人,总资产125亿元。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17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以上。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和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也是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NPC),是国内规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强的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和制造企业,目前都处于规模扩张的快速发展阶段。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钢管占国内陆上油气长输管道钢管用量的80%。2009年,宝鸡石油钢管公司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产值达107.18亿元。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超、特深井钻机研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主导产品陆地石油钻机、泥

浆泵产量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其钻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泥浆泵达60%。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宝鸡石油机械公司产值为38.86亿元,同比下降30.9%。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企业经营状况正在好转。

下一步,宝鸡石油钢管公司将重点以油气输送管、石油专用管制造为主业,形成油气输送管、石油专用管、钢管防腐、钢管辅料四大系列产品,使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内领先地位。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重组资阳钢管厂、辽阳钢管厂,提高规模化经营,加强专业化分工;整合系统内制管企业研发资源,组建宝鸡国家级企业焊管技术中心,加大配套产品的研发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连续油管、大口径埋弧焊管等产品,形成科研、制管、防腐、辅料上下游一体化的钢管制造产业链,把宝鸡石油钢管公司建设成为“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中国石油钢管制造专业化公司。到2015年,年产钢管30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宝鸡石油机械公司通过占地1300亩的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实现其泥浆泵、石油钻机产能和铸锻配套能力的大幅提高,建成中国西部的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中心。通过巩固发展陆上石油机械市场,抢抓海洋石油装备市场,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到2015年,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年实现销售收入

100亿元,在其带动下,我市石油机械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50亿元。

2、汽车及零部件业

目前,宝鸡有2户整车生产企业,3户改装汽车企业;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27户,另外还有300余个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小型机械加工企业或个体加工户。宝鸡已在高新区及蔡家坡开发区形成以陕汽、华山为龙头的整车生产,以法士特、汉德为中心的部件生产,大批零件加工企业依附于整车和部件生产企业的产业格局,形成了近百亿元的规模。

下一步,根据关天规划要求,我们将大力推进汽车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协作化发展,抓好新扩技改项目,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配套,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形成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从蔡家坡到高新区“一带两基地”的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打造成我市千亿元级的工业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载货汽车制造业500亿元,专用特种车制造业和叉车制造业各200亿元,汽车零部件制造业30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25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对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量的贡献率达到30%

和35%,逐步把宝鸡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基地。

3、机床工具产业

机床工具产业是我市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规模以上机床工具企业共12户,其中上市公司1户,宝鸡机床集团已经进入中国机械500强。2009年,秦川机床工具有限公司产值为31.71亿元。今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又注资控股了宝鸡机床,这将更加有利于我市机床工具产业的资源整合,形成龙头企业的整体优势。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秦川机床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按照大型、精密、高效数控及成套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我们要大力推动协作配套,努力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到“十二五”末,秦川机床集团产值到达130亿元,全市机床工具产业总的产值到达200亿元。

4、电子电器产业

我市集聚了宝成仪表、凌云电器、长岭科技、烽火通信、秦明电子、恒通电子、渭河工模具、陕开电器、宝光真空电器、施耐德电气、长岭纺电、宝成精密制造、恒鑫纺机等几十家在行业或一定区域有影响的企业,现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10家,从业人员1.4万人,总资产50.13亿元。在飞行安全设备、传感器、开关设备、纺机纺电等产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一些重点产品成为全国生产、科研基地。

6.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计划的工作总结 篇六

2017年度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 大数据应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根据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我省省情和现实需要,以工业生产、大气环境治理、健康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为重点,在云计算、信息安全、物联网、网络通信、卫星导航等方面,开发一批与大数据、互联网应用相关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全面提升我省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撑。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大数据、云计算与信息安全(指南代码 3010101)

加强虚拟化技术、海量数据存取、网络信息获取、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可视化、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加工、数据挖掘等大数据和云计算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相关软硬件核心产品。面向钢铁、医疗、环保、交通、工程管理、公共安全等不同行业和领域,开发建设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平台,培育发展数据服务产业。加强数字证书、密码技术、鉴别技术、网络监管、灾难恢复等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自主软件研发。

优先主题二: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指南代码 3010102)围绕物联网在现代物流、工业生产、商贸流通、工矿企业安全、现代农业、环境监测、智慧城市、智能社会等领域的示范化应用,针对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核心需求,开展前端传感器及其网络布局、数据整理及安全传输、系统集成、资源打包、大数据处理及展示、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开发物联网服务系统。

优先主题三:网络、通信与新型电子产品关键技术研究(指南代码 3010103)

重点研究支持IPv6、满足节能降耗要求的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设备、软件、系统。加强高性能宽带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光纤连接器、分路器等新型产品,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对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支持。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设施建设,加强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和分布式接入及传输系统研究。围绕工业生产、汽车、医疗等专用领域,开发面向工业应用、汽车节能与安全控制、智能医疗的新型传感器、元器件、控制系统和新型电子产品。

优先主题四: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指南代码 3010104)

围绕面向全球市场的北斗导航终端制造及位置服务业发展,突破多系统多频点导航接收机芯片研制、新体制北斗导航信号处理、卫星导航系统与通信系统融合、高动态运动目标定位、室内定位、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的定位、导航、授时产品及系统,在航空航海、智慧城市、人员与财物跟踪、授时、测绘与变形监测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优先主题五:智能制造(制造业信息化)(指南代码 3010105)

面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大型企业集团的精益生产、制造物联、制造服务、协同制造、生产过程仿真、智能优化等数字化综合管控应用示范研究,深化企业生产、财务等信息化管理数据挖掘与应用。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智能管理与智能服务软件开发。

三、绩效目标

围绕大数据的并行处理、信息获取与存储、可视化技术、知识发现等核心问题,在大气环境治理、健康医疗、智慧城市、卫星导航、社会安全等领域,开发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泛化能力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培育20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团队,形成10个左右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示范作用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四、项目安排

本专项包括5个优先主题,支持项目24项左右。

五、申报要求

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鼓励支持央企合作项目,并提供相关合作协议等证明材料。申请北斗导航应用示范工程的单位,需要与示范单位或主管部门签订应用协议。

六、申报材料

项目申请书及相关附件(一式两份)。

七、受理与咨询电话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0311-85802776、85891855 申报平台技术支持:0311-85866036、85866037

八、申报受理时间、地点

网上申报受理时间:2016年7月7日-7月31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受理时间:2016年8月3日-8月5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报送地址: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05号科技大厦1032房间)

联系人:曾红兵

联系电话:0311-85829184

附件2

2017年度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 先进装备制造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大力发展整机装备与系统,加快突破核心部件,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为形成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结构优化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指南代码 3010201)

突破减速机、伺服电机、变频器、控制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重点发展移动机器人、电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激光加工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巡检、排爆、抢险探测、医护等特种机器人。支持汽车行业、3C产业以及陶瓷卫浴、家具制造等领域广泛开展机器人应用。

优先主题二:先进交通装备研发及应用(指南代码 3010202)

重点支持汽车、轨道交通、船舶行业的关键技术突破和装备研制能力提升。推进各类乘用车和专用汽车整车研发和高效节能发动机、变速器、电子油门、汽车轮毂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优先支持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磁悬浮列车、铁路专用车等整车及其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承载系统、车辆制冷等关键技术及配套零部件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加强新型船舶、海洋平台设计和先进造船、修船和船舶改装技术研究,自主开发船用配套设备。

优先主题三:航空装备研发及应用(指南代码 3010203)加快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公务机、直升机、无人机和特种飞行器等通用飞机制造业。大力发展大型飞机结构件、航空机载电子系统、航空螺旋浆、直升机核心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固定翼通用飞机、直升机以及军用、特种用途改装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整机及发动机总装、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应用;通用航空飞机及无人机综合避险装备及技术研究;支持发展航空航天地面管控设备、导航设备等航空航天专用装备制造。

优先主题四:大型专用成套设备研发及应用(指南代码 3010204)

围绕施工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石油钻探机械的设备专用化需求,重点发展摊铺机、混凝土设备、架桥机、挖掘机、装载机、盾构机、旋挖钻机等整机和相关配套产品;进一步开发智能化煤矿高效综采及安全保障等矿山成套设备、港口用输送机械及其配套设备;重点支持冶金轧辊、高效连铸机、新型轧机等新型节能轧制成套设备的开发。支持提高大型专用设备整机及其动力系统、液压系统、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五:基础零部件研发及应用(指南代码 3010205)

重点发展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及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关键基础零部件。重点支持特种材料、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切削特种加工关键工艺及专用制造装备;在液压器件、配套动力、传动部件、操控系统、运行监控、故障诊断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促进轴承、紧固件、密封件、模具、泵阀、管道、电线电缆等基础配套产品发展。

三、绩效目标

形成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新装备20项,培养科研团队20个,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40件。

四、项目安排

2017年度立项支持20项左右高端装备制造研发项目。

五、申报要求

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并要求上传合作协议书。鼓励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项目,并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优先支持我省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项目。申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可以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牵头,要求在2家以上企业进行示范。

六、申报材料

项目申请书及相关附件(一式两份)。

七、受理与咨询电话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0311-85891859

八、申报受理时间、地点

网上申报受理时间:2016年7月7日-7月30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受理时间:2016年7月30日-8月1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报送地址: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05号科技大厦1032房间)

联系人:曾红兵

联系电话:0311-85829184

附件3

2017年度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 高性能新材料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石墨烯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以及精细化工材料,开发一批新材料关键技术,提升新材料技术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绿色发展供应体系,促进我省由原材料大省加速向新材料大省转型发展。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石墨烯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指南代码 3010301)

重点开发石墨烯大规模制备及器件低成本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电动汽车锂电池用石墨烯基电极材料、海洋工程等用石墨烯基防腐蚀涂料、柔性电子用石墨烯薄膜、光/电领域用石墨烯基高性能热界面材料。

优先主题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开发(指南代码 3010302)重点研发具有防腐、耐磨、抗冲击、高耐热等性能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用于3D打印专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高速列车用新型环保阻燃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用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生态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以及碳纤维、芳纶纤维、聚氟纤维等特种纤维材料的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

优先主题三: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制备技术(指南代码 3010303)

重点研发新型高耐候电磁屏蔽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用水系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印刷显示用高色纯度、高效率、可溶性聚合物蓝光材料,用于药物传递的介孔复合材料,电子纸显示薄膜材料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低温型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高效节能耐火新材料,无机功能阻燃材料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无机纳米功能超细粉体材料及其可控制备技术。

优先主题四: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指南代码 3010304)

重点研发高铁用或大型装备关键部件用高性能合金材料及低成本制备技术,新型轻质高强合金,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高性能高速工具钢,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强、高比刚度、高韧性铝合金及其制备技术,高性能航空铝锂合金材料,航空航天用高强、高韧的高损伤容限钛合金材料,高强、耐腐蚀钛合金材料,增材制造材料及大型铸锻件的先进成形加工技术。

优先主题五:电子信息材料研发与应用技术(指南代码 3010305)

重点研发用于半导体照明的高光效LED外延材料;应用于高温领域的新型热电半导体材料;微型光伏逆变器用第三代高迁移半导体材料;具有高导热、高绝缘、高可靠的高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封装材料;环保型、低成本有机/高分子电子传输材料;高效双面发电晶体硅光伏电池材料;高性能旋转靶材料;大尺寸硅外延材料的研发及应用技术。

优先主题六:精细化工材料与产品开发(指南代码 3010306)

重点研发新型高回弹硅油的绿色制备技术,汽车子午轮胎钢帘线用节能环保拉丝液制备关键技术,高效VOCs无害化催化剂的低成本制备技术,功能涂料用新型聚合单体的合成及关键技术,通用塑料高性能改性剂和添加剂的制备技术,汽车面漆专用粉体材料的制备技术,绿色纤维素纤维研发及产业化,大宗化学品低成本绿色合成关键技术。

三、绩效目标

开发20项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技术,形成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40项以上,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加速产业聚集,打造新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

四、项目安排

2017年度立项支持20项左右高性能新材料研发项目。

五、申报要求

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并要求上传合作协议书。鼓励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项目,并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优先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企业申报项目。

六、申报材料

项目申请书及相关附件(一式两份)。

七、评审方式

委托专业机构(省科技投资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和评审工作。

八、受理与咨询电话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0311-85879145 申报平台技术支持:0311-85866036、85866037 申报联系人: 庄征宇 0311-67590627

九、申报受理时间、地点

网上申报受理时间:2016年7月7日-7月30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受理时间:2016年7月30日-8月1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报送地址:石家庄市东开发区昆仑大街55号河北省科技投资中心A座6楼科技金融部,邮编050035。

附件4

2017年度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专题一:新能源

(一)总体安排

围绕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及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联合承办冬奥会、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等任务,加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全面提高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新能源关键技术(指南代码 3010401)围绕提高光伏电池转化效率、降低发电成本,重点支持高能效、低成本光伏产业化关键技术、柔性光伏电池开发、分布式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技术以及智能化分布式光伏电站综合管理系统。围绕提高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开发大型及特大型陆地、海上风电机组叶片及其模具检测技术、控制系统、变流器、风电场的运行优化及运维技术。面向光伏、风电离/并网及电网调控、建筑供热,研制各类储能的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开发风光互补制氢及能量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为光伏、风电并网发电、新能源汽车和建筑供热提供新型和高效储能装备。支持光热发电及光热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支持光热发电及光热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优先主题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指南代码 3010402)面向科技冬奥和全省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和应用工程实施,加强低温型高比能量电池、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安全性能检测、汽车控制系统、驱动电机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汽车开发应用提供支撑。支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整车设计、系统集成等技术,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支持新能源汽车快速智能充电技术研究,开展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互动(V2G)技术、电动汽车充电与新能源发电互济运行技术等研究,开发智能充电系统。

优先主题三:智能电网技术(指南代码 3010403)加强新型智能配电、分布式新能源及智能电网发展前沿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发大规模间歇式发电能源的并网技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灵活并网集成、应用于风/光耦合制氢等的离/并网柔性直流供电技术、智能配用电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及通信技术,开发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监控技术及装置、分布式供电系统并网和换流标准化装备和产品。开展基于无线传感器、能源互联网的智能配用电技术,多能源互补运行与控制、微电网、新能源热电联产等技术的开发,为低碳冬奥和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三)绩效目标

开发关键技术10项,形成新产品20项,形成知识产权20项以上,新能源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新提升。

(四)项目安排

本专题包括3个优先主题,支持项目12项左右。

(五)申报要求

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鼓励支持与央企合作项目,并提供相关合作协议等证明材料。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综合管控系统和风电场运维技术研究的单位,需要与分布式发电及风电场业主单位签订合作开发协议(业主单位自研自用的除外)。

(六)申报材料

项目申请书及相关附件(一式两份)。

(七)受理与咨询电话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0311-85802776、85891855 申报平台技术支持:0311-85866036、85866037

(八)申报受理时间、地点

网上申报受理时间:2016年7月7日-8月1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受理时间:2016年8月3日-8月5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报送地址: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05号科技大厦1032房间)

联系人:曾红兵 联系电话:0311-85829184 专题二:节能环保

(一)总体安排

面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科技需求,引领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在节能高效、清洁生产、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领域,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共性技术、产品、标准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高效节能技术研究与示范(指南代码 3010404)

支持可广泛应用于高耗电行业节电技术、产品及装备的研究;地热和浅层地能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技术研究;经济型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体系研究。

优先主题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指南代码 3010405)

支持化工、制药、焦化、皮革、电镀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化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示范;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替代技术、替代产品的研发与示范。

优先主题三:水体污染防控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指南代码 3010406)

支持水环境监控预警技术研究;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流域、湖库整装成套生态修复技术、装备研发;环京津重点流域、湖库受污染水体及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发、集成应用和示范。

优先主题四: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指南代码 3010407)

支持冶金、化工、制药、焦化、皮革、印染等典型行业开展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整治技术集成与研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节水型工艺研究。支持适宜小城镇、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低成本处理技术与专用装备研发示范,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五:大宗工业固体废物高值化和规模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指南代码 3010408)

支持金属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废旧沥青混合料、建筑废物混杂料再生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制药行业发酵菌渣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

优先主题六:土壤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指南代码 3010409)

支持土壤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及其防治的相关机理研究;典型工业场地污染土壤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生态修复技术、产品、工艺研发与集成示范;农田土壤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重点开展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产品、工艺研发与集成示范。

(三)绩效目标 通过专题实施,预计完成相关领域新技术研究15-20项,开展应用示范5项左右,培养一批相关领域高水平科研团队和骨干科研人员,取得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专利,支持一批科技型节能环保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项目安排

2017年,本专题围绕六个优先主题,拟重点支持项目26项左右

(五)申报要求

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重点支持科技型环保企业针对我省重点行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鼓励支持围绕重大科技需求开展的多学科、跨领域的技术研发项目。

(六)申报材料

项目申请书及相关附件,纸质材料一式两份。

(七)受理与咨询电话

社会发展科技处:0311-85872427 技术咨询电话:0311-85866036

(八)申报受理时间、地点

网上申报受理时间:2016年7月7日-8月1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受理时间:2016年8月1日-8月3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报送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青园街233号河北省科技情报研究院516房间

联系人:张苏 联系电话:0311-85813891 附件5

2017年度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专项

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钢铁、石化、建材、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瞄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需求,开发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重大关键工艺装备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产品,助力全省钢铁等传统产业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传统行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二、支持重点 专题一:钢铁产业

优先主题一: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指南代码 3010501)

重点支持成本最优烧结配矿技术、高炉炉料结构优化技术、高效连铸技术、连铸连轧技术、连续铸轧技术、钢材性能和质量控制技术、钢结构建筑等钢材应用技术研发,支持关键技术应用和集成。

优先主题二:重要钢铁产品研发(指南代码 3010502)重点支持开发高强度、高韧性、耐蚀、耐候钢种,汽车面板等汽车用钢,轴承钢、重轨、弹簧钢等轨道交通用钢,核电、超高压锅炉管、高级管线钢等能源用钢,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钢结构及高强度钢筋等建筑用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等特种钢,高磁感取向硅钢等电工钢,研究开发生态钢铁产品、钢铁复合材料、高级涂镀产品、高纯生铁、超高纯生铁和钒氮合金、钒铝合金、高纯氧钒等高端产品。

优先主题三:钢铁关键工艺装备研发及应用(指南代码 3010503)

重点支持非高炉炼铁、高效低成本纯净钢冶炼等关键工艺装备研发和连铸连轧、连续铸轧、无头轧制、热送直轧、在线热处理等工艺装备研发,重点支持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设施、多污染物协同高效脱除装置研发。

优先主题四:绿色钢铁工艺技术研发(指南代码 3010504)

重点支持研究开发钢铁制造流程工序衔接匹配及优化组合节能、多过程耦合节能技术、网络化能量调配节能技术,高炉渣干法粒化及余热回收技术,钢铁生产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物一体化协同脱除技术及优化运行技术,结合环保搬迁等技术升级项目,重点支持能量系统集成优化、水系统集成优化、能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园区一体化等技术开发应用。

优先主题五:钢铁产业两化融合(指南代码 3010505)重点支持“互联网+钢铁”技术研发,应用信息技术改造钢铁产业,支持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应用,支持管理信息平台集成研发,实现采购销售、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控制、财务系统等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专题二:石化产业(指南代码 3010506)

重点支持石化行业转型升级、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目的所需的关键技术、工艺与装备。主要包括:炼油行业副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功能性树脂生产关键技术;碳一化学品、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氢精制工艺装备水平提升和产品升级;氧氯化法聚氯乙烯、高端精细氯产品技术工艺,提高耗氯产品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水平;集成化学、化工、环保、生物、信息等技术,研发新型反应技术、新型催化技术、过程强化与耦合技术、新型分离技术等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技术。

专题三:建材产业(指南代码 3010507)

重点研发钢结构建筑设计、生产、应用和施工技术,绿色混凝土材料及外加剂的工程化及应用技术,水泥生产的绿色环保新工艺及低成本关键技术;新型智能玻璃制备关键技术,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板材、真(中)空玻璃、安全玻璃、个性化幕墙、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制品,适应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需要的节能门窗等产品;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制备技术;水性涂料、胶黏剂及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热反射膜等产品。

专题四:纺织产业(指南代码 3010508)

重点支持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主要包括: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用功能性和智能化高技术纺织材料;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物质纤维、高性能纤维;新型纺纱、新型织造、特种织造、宽重型织物织造等工艺技术及设备;印染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无水少水印染技术及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技术性纺织品、个性化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纺织品和智能化纺织品等高附加值纺织产品开发。

三、绩效目标

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研发应用10项关键工艺装备,开发20项以上重点产品。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能量和水的综合利用、污染排放控制及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方面取得10项重大技术成果。

四、项目安排

本专项2017年拟支持项目25项左右。

五、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为省内钢铁、石化、建材、纺织等行业骨干企业。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并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鼓励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项目,并提供相关合作协议等证明材料。

六、申报材料

项目申请书及相关附件(一式两份)。

七、受理与咨询电话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0311-85879145,85802776 申报平台技术支持:0311-85866036、85866037

八、申报受理时间、地点

网上申报受理时间:2016年7月7日-7月31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受理时间:2016年8月3日-8月5日 项目申请书纸件报送地址: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05号科技大厦1032房间)

联系人:曾红兵

上一篇:中职学校会计点钞专业技能教学模式探析下一篇:一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三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