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共9篇)
1.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 篇一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
防范浅析
摘要银行会计核算是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是银行会计工作管理的基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前沿阵地因为任何金融风险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所以也就意味着任何会计核算过程中都潜在着风险因此作为“过程控制”的管理工具加强银行会计核算这一环节的风险防范是当前金融风险防治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1银行会计行为风险的表现
(1)内控风险会计工作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运行的基础件工作风险的反映、预测和分析均依赖于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若会计行为违规信息失真不仅无法满足防范
1风险的信息需求而且将带来风破损失加大的可能性如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搞两本账等将造成银行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的风险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使假造票据、伪造凭证等在法违纪行为得不到控制必然造成结算资金、内部往来资金被套取、侵吞、挪用、骗取的风险会计行为违规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2)财务评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的确立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业绩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更要的资料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如果会计行为违规经济效益不真实必然使财务评价失真
(3)计划风险会计行为为风险的影响渗透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计划全过程信贷计划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又如对高息揽存不能及时监督和反映不仅会造成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而且使筹资计划失去科学性甚至会诱发信贷计
划无资金来源保证的信贷风险总之会计行为违规会影响到综合经营计划的正确编制造成资金使用风险
(4)市场风险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会计工作漏洞百出假账泛滥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干扰市场运行而且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进行市场定计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会计信息对内部资源配臵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臵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2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剖析正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既不要对风险产生恐惧更不能麻痹轻视风险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必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2)加
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
加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并注意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防范银行风险为出发点;二是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的连接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相应进行调整的有机整体;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最为关键的一环
(3)建立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设施得到普及已具备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但还没有形成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会计行为风险的日益增加有必要在电子化网络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软件将预警与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核算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跟踪分析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有无压票行为;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是否勾稽一致;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等通过会计定出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
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4)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披露与揭示完善会计报表体系
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将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贷款方式和结构;不良资产状况包括逾期、呆滞、呆账;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或有资产和负债等基层行风险信息补充进去以正确评介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
2.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 篇二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信用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用风险日益成为金融风险生成的主要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 (1) 信用的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与日俱增, 而信用是各国经济联系的纽带, 在这个纽带上任何一点的破坏都会引起整体的反应。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陷入信用混乱之中。 (2) 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与大量金融风险产品的创新。 (3) 信用监管制度远远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银行业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使传统的货币概念和测量口径趋于失效, 金融监管难度加大, 削弱了金融监管当局的监控能力。证券市场不断发生欺诈上市、虚假信息披露、违规关联交易以及操纵市场等事件, 使得许多投资者受骗上当, 蒙受损失。这就使得信用风险日益增加, 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有数据库、中间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分析层三部分。数据库存储各种交易信息;中间数据处理器主要将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分类识别和处理;数据分析层是数据处理的最高阶段, 它根据风险管理的不同需求从数据库中抽取信息进行分析。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之一在于基础数据。基础数据不统一和准确性比较差, 从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 而且对于高层次的风险分析无法展开。
(二) 信用风险衡量技术落后
目前, 我国的信用分析和信用风险计量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 主要是使用专家分析和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信用风险计量。这种方法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指标和权重的确定主观性太强, 各行权数的确定不一致, 难以进行风险的横向比较;以静态的资料作为分析基础, 难以及时反映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的最新变化;只是从单一贷款的角度出发, 没有考虑资产组合的集中风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各行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 也会使评定的贷款风险度与其实际情况不符等。现行贷款风险度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银行要求全面和动态风险管理的需要。
(二) 内部评级不完善, 风险揭示不充分
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 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另外, 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 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 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以上我们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作了描述, 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银行外部的体制性风险, 商业银行难以驾驭和主导, 但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把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内。因此,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控制信用风险显得尤为迫切。
(一)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上一些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 相继因经营中的失误遭受重创。例如,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日本大和银行隐瞒美国国债交易亏空事件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造成的大量银行倒闭事件。金融业人士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普遍认为市场组织者、监管当局固然难辞其咎。但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把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归因于坏的银行制度那样, 这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同样, 我国的商业银行亦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也与内控体系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 作为金融监管当局的人民银行也认识到了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并下发了若干份文件要求金融机构予以执行, 如《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 并形成了在信用风险内控方面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些具体规章制度, 如“三查”制度, 即对贷款企业的贷前资信调查, 对贷款企业的贷时审查和对贷款企业的贷后检查;贷款业务的“审贷分离”审批制度, 等等。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控建设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 仍需加强。
(二) 建立信用风险转移机制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 商业银行越来越愿意通过交易将信用风险的敞口转移给交易对手。但是可供商业银行转移其信用资产的市场仍然很小, 而且缺乏流动性, 与成熟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状况下, 实施风险转移机制存在制度和技术上的障碍。但从未来金融深化和金融风险防范来看, 实施风险转移机制是不可避免和完全可行的。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具体包括:信用风险保险、担保和贷款证券化。
1. 信用风险保险。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 要求借款人以银行贷款额度为标的, 向保险公司投保银行贷款保证保险, 并将保险单作为借款合同附件, 这就是信用风险保险。当借款人因保险责任内的原因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时, 由保险公司代为偿还。信用风险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使自身债权得以保护, 但该方法须谨慎使用, 只能对那些资信较差的借款人使用, 否则会不利于银行的业务竞争。
2. 担保。
担保是指为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 降低银行资金损失的风险, 由借款人或第三人对贷款本息的偿还提供的一种保证。有担保的贷款把本应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但是担保并不一定能确保贷款得以偿还, 因为银行转移风险的同时, 又承担了担保人信用风险。我国的银行贷款中信用贷款占了很大的比重, 一旦发生借款人违约现象, 该笔贷款就成了难以收回的呆坏帐。近几年, 银行逐渐增加了抵押贷款, 但在实际操作中, 办理抵押贷款难度很大, 一是抵押手续烦琐, 抵押登记滞后。二是对于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来说, 办理财产抵押所交纳的费用大。三是担保单位多头担保, 使银行贷款“担而不保”。四是抵押物的处理难以实施。因此, 现阶段贷款抵押、保证等担保形式存在许多特殊问题, 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 (1) 法律制度; (2) 抵押物的评估; (3) 保证人的履约意愿。
3. 贷款证券化。
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贷款, 组成若干个资产包出售给专业性的融资公司, 再由融资公司以这些资产包为担保, 发放资产抵押证券。这些资产抵押证券同样可以通过证券发行市场以公开发行或私募的方式推销给投资者, 出售证券所收回的资金则可作为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来源再用于发放其它贷款。贷款证券化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与证券市场有机的结合,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及商业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可用于证券化的理想的贷款资产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有一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入量;二是贷款本身出现坏帐的可能性较小;三是具有抵押价值和清偿价值, 还款条件明确。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 适于证券化的有固定资产贷款中的基建贷款、住房个人按揭贷款。
(三) 建立信用风险补偿机制
信用风险的补偿指银行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形式的资金补偿其在信用风险上遭受的资产损失。主要方法有抵押贷款、各种准备金的提取等。
1. 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是以借款客户的全部或部分资产作为抵押品的放款, 当借款人不能按照抵押贷款合同如期履约偿付贷款本息时, 放款银行有权力接管、占有抵押品, 并且在进一步的延期、催收均无效时, 有权拍卖抵押品, 以此收益弥补银行的呆、坏账损失。
2. 提取呆账准备金。
银行从营业收入、利润、资本中提取一定数额的呆账准备金, 用来抵补和冲销银行贷款的呆、坏账损失。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是银行补偿信用风险的主要手段, 是商业银行持续、稳定经营的重要保证。呆账准备金是银行基于对贷款可能损失的分析、判断, 属于带有估计性的会计事项, 因此, 准备金的计提应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 即计提呆账准备金一要做到及时, 二要作到充足。及时是指银行计提准备金应当在估计到贷款可能存在内在损失时进行, 而不应当在损失实际发生时进行。充足性指的是银行应当随时保持足够弥补贷款内在损失的准备金。我国现行的方法是只计提普通呆账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是按照贷款组合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它针对的是贷款组合的不确定损失。银行经营贷款总会有一定的损失, 就要提取一定的准备金, 以用于弥补贷款后的损失。巴塞尔协议在计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将银行提取的普通准备金计入银行资本基础。普通准备金的变动与贷款组合总量直接相关, 而与不良贷款的内在损失程度无关, 如果一家银行的贷款组合保持不变或者减少, 而不良贷款的损失程度在增加, 普通准备金却保持不变或是按照贷款组合余额的一定比例减少。
(四) 推进信用文化建设
信用风险管理曾被人们认为只是一门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 银行工作人员能够掌握放贷的艺术, 他的经验积累地越丰富就越可能被推向更高的位置。一个高级信贷人员是一名专家, 无论在放贷决策过程中使用了那些分析工具, 最终总是他对于一个特定借款人在某个特定时刻做出的个人决策。而如今, 可供使用的管理信用风险的分析工具日益增加, 以至于又有很多人认为信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在一个充满了耀眼的但又不完善的模型的世界里, 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需要协调好传统的管理工具 (如稽查、对比、控制等) 与模型的关系, 而且重新审视传统的管理工具背后的强有力的信用文化。
风险嵌入每种业务之中, 它们实际上是商业银行每天业务的一个必须应对的方面。银行每位职员都必须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亦即会因什么而得到奖赏, 会因什么而得到惩罚, 一家好的企业在这方面是毫不含糊的。这样一个制度需要用企业的风险文化作为支持, 企业的风险文化界定了企业能承受的风险的大小。一个高层管理人员不可能一眼就看出每一特定的职员想要做什么。每个组织都必须建立起一种能够反映人类本质现实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告诉员工:我们将对表现良好者给予奖赏, 但你们一定要按规则办事。同样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多的更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时, 银行的信用风险文化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银行必须认真地思考它们想要培育的是什么样的行为, 它们想要建立的是什么样的报酬体系。即使将来有了更好的工具, 每个银行的一些人仍旧要担负起责任, 确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的结果可能会变得更容易实现, 而且只需要更少的员工, 但是一个强有力的信用风险文化仍是成功的必须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刚.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3]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篇三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种类
一般认为,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不利性以及和收益的对称性。
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指因未来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进而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一般而言,引起市场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意外事件等,这些因素反映在市场上,就造成了市场在很短时间内的急剧波动,因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或操作风险等相比,往往更加复杂,更加隐蔽和突然,危害程度相当大,会引致系统性风险导致银行倒闭。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有以下几类:
1,按账户类别划分: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银行账户中。交易账户主要包括因交易目的或是为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银行账户包括除交易账户外的金融工具(包括银行运用剩余资金购买金融工具所形成的投资账户)。
2,按风险类型划分: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部分,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1)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的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和净资产价值带来的潜在影响。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2)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特别是汇率出现与预测方向相反的大幅波动,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也是一种典型的市场风险。
二、目前商业银行主要使用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目前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工具包括:
1,风险价值法: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测度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是95%或99%)下,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因子发生变化时,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的损失。
风险价值通常是由银行的市场风险内部定量管理模型来估算。目前常用的VAR的基本计算方法有3种:方差一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法。现在,风险价值已成为计量市场风险的主要指标,也是银行采用内部模型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主要依据。
2,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变动可能会对银行的收益或经济价值、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
3,久期分析: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影响的一种方法,即利率水平发生一个小幅波动,某一资产、负债及表外衍生工具及银行整体经济价值将产生的百分比变动。
4,外汇敞口分析:衡量汇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影响的一种方法。外汇敞口主要来源于银行表内外业务中的货币错配。在外汇敞口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当期收益或经济价值带来损失,从而形成汇率风险。在进行敞口分析时,银行应当分析单一币种的外汇敞口,以及各币种敞口折成报告货币并加总轧差后形成的外汇总敞口。外汇敞口限额包括对单一币种的外汇敞口限额和外汇总敞口限额。
5,限额管理:在风险定量计量的基础上,国际商业银行主要运用限额管理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控制。
市场风险限额主要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及止损限额等,并可按地区、业务经营部门、资产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类别进行分解,还可以按资产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类别进行分解。
交易限额:是指对总交易头寸或净交易头寸设定的限额。
风险限额:是指对按照一定的计量方法所计量的市场风险设定的限额,如对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价值设定的限额VAK等。
止损限额即允许的最大损失额。通常。当某项头寸的累计损失达到或接近止损限额时。就必须对该头寸进行对冲交易或将其变现。
6,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在特定情景下的压力损失。情景分析的实践设计方法有两种:历史情景分析和假设情景分析。
7,压力测试:是分析最不利市场情形下(在极端情况下)对银行承担的最大损失金额进行的模拟。银行应当通过压力测试来估算突发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可能对其造成的潜在损失,如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剧烈变动、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发生意外的政治和经济事件或者几种情形同时发生的情况。压力测试应当包含定性和定量分析。
8,事后检验(Back Testing):是指将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或模型的估算结果与实际发生的损益进行比较。以检验计量方法或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并据此对计量方法或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种方法。
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背景分析
(一)国际背景
1,巴塞尔资本协议和市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的源头来自于巴塞尔资本协议。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出台,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只强调信用风险,也就是资产特别是放款部分的信用风险。一直到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再提出修正案,颁布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加上了对市场风险做风险计提,还要拨备资本。因此,自1996年巴塞尔资本协议通过之后,商业银行更加重视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市场风险部分。
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为适应复杂多变的风险状况。1999年6月和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又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由此,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出现了显著变化——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
2004年6月正式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风险的定义扩大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基本涵盖了现阶段银行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并力
求把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面临的风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加强了对市场风险的监管
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监管要求的提高,使国际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计量与控制。国际银行业风险管控意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提升,各种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以及风险管控的模型逐渐完善,银行业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才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巴黎银行成立了由首席运营官或相关顾问牵头,以风险管理部为基础的市场风险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决定相关重大事项。在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上,巴黎银行主要采用4种方式:市场风险限额(包括风险价值限额体系、普通限额体系);内部VAR,模型系统(即MRX系统)、压力测试限额管理、普通限额管理等。法国兴业银行则要求负责内控的团队与交易员一起工作,而全球支持团队主要负责风险确认模型、垒球汇报机制、信息系统管理。
(二)国内背景
1,利率和汇率的改革步伐加快
我国早在1993年明确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并先后放开了对多种利率的管制,如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国债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等。同时,汇率改革也逐步推进。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使我国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又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升值2.1%。利率调整的加快和汇率的持续升值使对市场风险缺乏良好管理经验的中国各主要商业银行开始面对不断增大的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
2,与市场风险监管相关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弱、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情况下,银监会参照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和要求。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现场检查手册》等一系列与市场风险监管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提升了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并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监管水平。
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现状
1,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起步较晚
与国际银行业日趋成熟的市场风险管理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方面才刚刚起步,市场风险已成为我国银行监管体系中最薄弱的领域之一,
2,市场风险意识普遍较低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利率和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较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控制上,对市场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因而市场风险意识普遍较低,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离风险防范的要求甚远。
3,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及计量方法等方面有较大差距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与控制方法、工具、系统滞后或缺失。不能适应市场风险管理日益复杂化的要求。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国际主流的风险价值(vAR)分析方法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能充分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践。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4,数据信息不完备
数据是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生命线,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做好市场风险管理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前提。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有些甚至是明显失真的或是无效的数据,往往会导致市场风险管理失败。
5,市场风险管理体制不合理及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未成立专门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一般由风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涉及到资金业务与非资金业务时,风险管理部门也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并且,绝大多数银行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缺乏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难以达到市场风险管理要求的对市场风险及时识别、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预防的目的。
五、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获利的金融机构,有效管理风险是立身之本。建立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是执行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保证。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包括个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理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
2,建立全新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一个独立、高效、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系统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由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以市场风险管理的支持部门为辅助。与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紧密联系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从董事会到业务层面自上而下的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责任。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都对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员进行了调整和设置,力争尽早成为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全面接轨的商业银行。
3,提升和改进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我国商业银行应广泛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和量化模型,将市场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同时运用到市场风险管理中去。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VAR等方法测度市场风险;还可以开发有关市场风险管理软件以完成业务的自动化及动态分析;并且,应当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积极引进和推广全面衡量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在内的一体化分析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4,加快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商业银行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风险分析、计量及监测,要求对大量的业务数据和多种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及检验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其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完备、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市场风险的计量、检验和压力测试,并时时监测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提供市场风险的相关报告。
5,重视市场风险管理监督系统建设
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监察与控制体系,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监督系统,目的在于促使商业银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内部的制度、程序。确保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6,建立有效的及时报告机制
商业银行要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新产品和新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清晰有效地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7,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
4.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 篇四
我国启用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统计指标,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增量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经过10多年的统计,我们发现,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各项指标的融资量每年都在增加,但表内业务、表外业务以及直接融资的占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学者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关系或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等方面。
2实体经济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
2. 1社会融资规模分类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包括人民币贷展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一项指标。为简化分析,我们首先将}一类指标进行分类。将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归为表内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归为表外业务,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归为直接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归为其他类。
2.2实体经济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的原因
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小断增加,各项指标每年融资数量小断增加,表内业务占比下降,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上升,造成社会融资结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我国金融改革的导向作用。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改变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推进直接融资的发展,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资金的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直以来,实体经济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20银行贷款的占比仍高达95.5%。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我们看到表内业务的占比逐渐下降,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不断上升。
(2)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要求,控制表内业务和发展表外业务。根据《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小能低于800,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看到,在,银行新增表内贷款为105207亿元,到累计新增表内贷款为350698亿元,考虑银行留存等因素,银行需要将近3. 6 5万亿元的资本以满足-20的贷款增长,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小能支撑银行如此庞大的融资数量面对这一现实,银行只能收缩贷款规模。贷款收缩降低了银行利润,也使其面临转型压力,因此,开展表外业务小仅可以使银行开展风险较低的金融中介服务,而且可减少银行的资本占用,降低经营成本,也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并使经济更稳定发展。
5.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 篇五
【摘 要】网上银行以其便捷的服务、简单的操作、低成本交易、无时空限制以及自主的灵活性等独特优势,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中、青年及学生对其的偏爱程度更高。另外,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也为网上银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平台。但是,毕竟网上银行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一些相关的各种风险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就我国
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浅显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网上银行;管理;问题;风险
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并取得到了一定成功。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信息化的全面展开,信息科技在银行业中的普及应用率也愈来愈高,而网上银行则以其便捷的服务、简便的操作、交易成本低、无时空限制以及自主的灵活性等独特优势,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也为网上银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平台。但是,随着网上银行客户群体与交易频率不断增加,其存在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诸如各种形式的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加之一些网络犯罪的高技术手段与集团化形式的不断出现,导致网上银行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对其的风险管理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
1.网上银行的内涵及其风险种类
网上银行是通过网络技术并将客户的终端与银行相联,实现了客户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终端电脑前进行相关的银行业务办理的服务系统。它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正常的开、销户,还可以为其提供相关的查询、对账、转账、网上证券等传统银行业务,它还完全打破了空间与实物媒介的限制,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到银行更多的服务功能。网上银行不但代表着银行业务的全新拓展,也是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网上银行风险主要有三大种类:首先,病毒等。此类风险主要是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病毒等破坏性程序,通过不正当手段加载至客户的计算机终端,利用其程序非法盗取客户的银行账号及密码,并加以利用。其次,钓鱼网站。不法分子或是集团化的犯罪伙团利用与网络银行极其相似的网址、网页,制造出虚假的钓鱼网站,以骗取客户的银行帐号及密码,进行疯狂盗用。第三,网上银行的信息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聊天或是其他通信设备在赢得客户的信任之后,并从客户手中骗取相关的网上银行的账号、密码等,对其网上银行内的资金进行非法盗用。
2.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网上银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发展快,但是相应的风险监管体系却没有建立健全。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对网上银行进行监管的相关法律,却未达到健全与完善。从网上银行的技术方面讲,我国的网上银行技术已经趋向成熟,基本大部分银行都开始了网上银行的运营工作。而网上银行风险控制问题,也是各家网上银行侧重研讨的关键性问题,其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也基本都达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在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其风险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3.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3.1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对网上银行各项业务的相关参与者没有过多的制定规则,无法真正明确交易过程中电子凭证或相关签名等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网上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及推广。
3.2网上银行安全知识宣传不足
很多网上银行客户自身没有过多的安全常识及风险意识,常发生对自己的网上银行的账号及密码管理不当现象;对防、杀计算机病毒以及识别钓鱼网站的相关知识了解过少,这样就导致网上银行的风险过多地转移给了客户,极大地影响了网上银行的未来发展。
3.3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缺乏对网上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督控制能力,相关的网上银行业务人员自身就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这也导致了网上银行在运作过程中,风险控制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4.加强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4.1建立健全网上银行业务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没有对参与网络业务活动的相关者制定相应的规则,自然就无法对网上银行交易的过程中的电子凭证或是各类签名做出其合法性的判定。所以,制定、完善与网上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网上银行的各项业务才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健康发展,并可以全面地保护网上银行客户的各项合法权益。
4.2加大网上银行风险常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只有全面加强对网上银行客户的风险常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其树立起良好的风险意识,避免或减少发生网上银行的各类风险事故,全面提升网上银 行的信誉度,才能使更多的客户加入并参与网上银行的各项服务。首先,要在为客户开通网上银行业务时,提示其风险的存在性,并同时发放关于网上银行的风险常识的宣传手册,让客户详细了解、认知其风险的存在与其利害关系,以提高其良好的风险意识。其次,还可以通过银行内部的电子屏幕,进行有关风险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众的风险意识。
4.3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欲想让网上银行更安全、健康的发展与运行,则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其内部操作及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对网上银行实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但可以解决其安全漏洞问题,还可以避免引发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网络银行健康发展与运行的基础保障。
4.4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应侧重对网上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及其再学习,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网上支付、转账、订单支付等资金划转业务的有效监控能力;同时,还有具备网上银行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相关的安全性预警处置、钓鱼网站处理等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网上银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及高效性。
5.结语
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已趋向成熟,但由于其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相关的各种风险管理依然存有不足之处,对某些风险认识不够。本文就我国网上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与阐述。仅供参考。 [科]
【参考文献】
[1]孙潇.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河北金融,(02).
[2]孙潇.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华北金融,2011(02).
[3]刘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J].现代营销(学苑版),(01).
[4]马伟强.我国网上银行身份认证技术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2(03).
[5]李光.如何完善我国网上银行发展[J].经济导刊,2012(01).
6.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 篇六
摘要:本文探讨了合规风险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合规风险;风险管理
Comment O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Small Side Door Gauge Risk Administration
JIANG Han-di
(Chinese Jinggang Mountains cadre academy , Jiangxi Jinggang Mountains, 343600)Abstract:The connotatio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has been discussed agreeing well with gauge risk, has analysed current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agreeing well with gauge risk administration have problem , has suggested that the perfect commercial bank agrees well with the machine-made countermeasure of gauge risk administration and.Key words: Agree well with gauge risk;Risk administration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5 年发布的《合规与银行合规职能》中的定义,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合规应被视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已基本实现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对内(民间资本)的开放却仍然未能取得突破。在对外开放大于对内开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主要仍然是由政府资本主导,国有企业的性质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委托代理关系仍然如同乱麻一样没有理顺,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盛行。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暴露重大违规事件,机构业务受到限制,财务损失数量惊人,机构声誉严重受损,银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性挑战。如2001年10月12日中行在一次自查中,发现了高达4.83亿美元的账目亏空。最终核实巨资被广东开平分行前后三任行长―――许超凡、余振东、许国俊盗用。该案涉及金额之巨大,是1949年以来所未有。2002年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违规放贷导致被美国金融管制局罚款2000万美元。2004年初曝光的中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案件:该支行行长高山利用账外经营并通过地下钱庄而把超过10亿元的资金席卷出境。往往,机构规模及国际化程度与其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难度呈正比,“正如巴塞尔委员会会计工作组主席Arnold Schilder所说,发展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挑战不亚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面临的挑战。”这种情况下,合规风险逐渐成为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之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完善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已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0月25日发布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是银行业风险监管的一项核心制度,《指引》的颁布将有助于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公司治理、培育合规文化、完善流程管理,提高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应对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挑战,促进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和谐,维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稳健运行。然而,从《指引》颁布实施两年来的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的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根据《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浦东发展银行等几乎所有的在沪商业银行分行,都相继设立了独立的合规职能部门, 并配备了专职合规经理, 初步构建起了合规风险管理的架构。实际上,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股改的国有银行此前都在总行设立了合规管理部门。农行则为备战股改于2006年6月29日将总行法律事务部更名为“法律与合规部”,增加全行合规管理职能。
尽管从机构设置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了合规风险管理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没有将合规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经营活动中一项重要的风险源来看待,因此,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管理原则和国际先进同业的管理实践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对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职员,对于什么是合规,为什么要合规,怎样才能合规,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如果对合规风险管理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必然会导致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为商业银行的运行和发展埋下风险隐患。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银行业大案要案无不显示了银行业部分职员甚至高层的管理人员的合规意识非常淡薄。比如在2007年发生的河北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5100万元被盗案件就是合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导致规定形同虚设的结果。
2.各项制度缺乏统一管理和有效整合
经过多年业务发展和监管环境的变化,各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日趋庞大和繁杂。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因疏于统一管理,部分制度未能及时进行更新和修订;部分制度过于原则而缺乏操作性,分支机构被迫各自制定实施细则,造成制度的混乱;部分制度散见于一个又一的文件和通知,未能体系化,学习和使用相当不便;涉及跨部门的制度制订存在互相推逶情况。上述制度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3.合规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我国商业银行对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刚有所认识,虽然目前基本上都设立了合规管理部门,但大部分合规人员是由原来的法律部、审计部、内控部等转过来的,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合规风险管理培训,管理经验与管理人员都很欠缺,而经验积累和人才培养都需要时间,因此在综合化经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能力还不会太强。
二、多方位完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途径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推进其稳健经营,并与国际银行监管原则接轨,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指引》对商业银行建立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实施要求。如何借鉴监管机构制定的框架原则及国际先进同业的管理经验,切实落实《指引》的要求值得认真思考。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6年提出当前中国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做好的四项工作:一是银行业从业人员要培养很好的职业操守。二是银行要建立诚信举报机制。三是银行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四是要为合规管理提供适当的资源。作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依靠银行从业人员的自律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银行业的正向激励已经足够,重要的是有效约束不足,尤其是外部约束和来自出资人的约束(出资人是全体国民,对国有企业基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约束,这和国有企业一样属于当前伦理和管理上的悖论)。从这个角度看,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完善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
1.银监会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巡查工作
商业银行有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银监会的重视、支持和推动必不可少。银监会应通过完善银行业相关管理规则和公司治理要求,设置专门的合规管理委员会加强对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监督和巡查工作,如:审议批准商业银行的合规政策并监督其实施,定期抽查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情况。
2.商业银行应重视合规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缺失的合规核心制度。商业银行普遍需填补的重要制度空白包括:员工行为准则、诚信举报、信息保密及披露等。通过建立、健全以上合规核心制度,让员工能清晰掌握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标准,使合规管理能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工作细节。
二是梳理、完善现有的业务规章制度。合规管理部门可作为牵头部门,协同各业务管理部门,对本行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地梳理、分类,并及时依据外部监管法规和业务发展的更新、变化加以补充、完善,确保所制定的每一个业务管理办法都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条例。
三是加强合规制度的执行。制度如果不能很好的执行等于是白白的制定。中国银行业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恶性案件发生就在于缺乏执行力。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只是很多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没得到真正的落实。
3.注重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合规管理部门对合规风险的监控侧重的是在业务办理的事前和事中对合规风险的持续监控。因此,要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管理,合规部门应确保以下几项工作措施的落实:首先,针对主要法律、规则和监管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合规风险矩阵,其中包括重大的法规和监管规定、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风险程度的识别及相应的业务控管环节,使之成为全行识别、评估和控制合规风险的统一方式和标准。其次,在全行建立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制度,要求各业务部门根据合规风险矩阵中已识别的与其业务相关的合规风险,因其风险高低程度而异,定期对相应业务环节的控管成效进行自我评估。再次,通过适当的合规性监控和测试手段对上述业务部门控管的有效性进行独立评价。最后,针对发现的合规风险和控管薄弱环节,建立整改追踪制度,协助相关业务部门采取弥补措施和提出纠正意见,确保合规风险的整改工作在预定时间内完成。
4.建立起部门协作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要做到有效管理合规风险,三道防线的设立缺一不可:一是业务部门,承担全面和首要的合规责任;二是内部控制部门,如合规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财务会计部门、运营及科技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三是稽核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风险和控制自我评估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定期评估。因此,合规管理部门在管理合规风险时,应与业务部门、其他内部控制部门及稽核部门保持紧密的工作关系。
此外,合规与监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监管当局也应尽快推出有关综合经营的法律法规,使商业银行有法可依;监管部门也要明确监管程序和监管重点,并对出台的法律法规做出解释。可以看出,合规管理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商业银行需要转变观念,变被动合规为主动合规,将与监管部门的关系由博弈互对变为合作协调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锋:德国、新加坡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对我国银行业合规
管理的启示[J]金融纵横,2005,(01).[2] 牛筱颖曹艳华:综合化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
理[J].金融论坛,2006,(11).[3]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合规文
7.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 篇七
一、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阐述
(一)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托管业务经营运作违反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或监管机构要求等而导致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谴责、声誉损失等风险。商业银行最大的潜在风险就是法律风险, 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金融产品的涌现给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相应的法律监管在新产品方面尚不完善, 存在缺失和不足, 致使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在操作中无法可依, 面临风险时无法获得相关部门的合理裁决。
(二)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操作系统存在漏洞、业务人员操作失误或其他外部原因带来的风险。托管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包括制度和流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产品和客户风险、监管合规风险、客户透支造成的清算交收风险等。商业银行托管业务从合同的签订、到托管产品运营、资金清算、投资监督、会计估值等过程中都潜在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重点防控对象。
(三) 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资产托管人带来负面评价的风险。托管业务面临的声誉风险具体可能是由于托管职责履行不当或产品本身原因造成委托人利益损失后的处理不当, 而引发公众关注和影响商业银行商誉的情况。从根源上看, 托管职责履行不当一般是托管协议对托管人职责约定不清或约定超越了托管人的实际能力所导致的。商业银行有时为了营销更多客户而对客户做出过度的承诺, 最后达不到承诺也会引发严重的声誉风险。
二、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托管业务风险管理内容应该涵盖托管业务的各类产品、所有部门和岗位, 全面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运作环节。
(二)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应确保明确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目标一致, 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目标与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三) 权责匹配原则
权责匹配原则是指从事托管业务的各个部门和岗位应当明确各自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职权和责任, 做到权责分明、权责对等。
(四) 成本原则
成本原则是指托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应与托管业务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特点相适应, 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识别与控制方式
(一) 资产保管中的主要风险识别与控制
资产保管是否审慎安全;资产保管操作流程和岗位工作手册是否制定;账户开设是否遵循效率性、独立性原则。如企业年金托管产品在做协议存款业务时, 由于转托管等事项变更托管人, 而实物存单仍在原托管行保管, 协议存款补充协议的签订滞后于账务移交, 导致实物单证保管风险加大, 需要对相应制度进行规范, 在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进行控制。
(二) 资金清算中的主要风险识别与控制
资金清算是否及时;资金清算操作权限设定及更新是否经过审批;清算指令处理是否及时处理;清算应急是否准确到位。
(三) 投资监督中的主要风险识别与控制
投资监督职责是否切实履行、有效实施;对违规交易、关联交易、虚假交易和投资人违反合同行为等交易是否能及时发现并预警。
(四) 信息披露中的主要风险识别与控制
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报告内容是否规范、准确;是否存在违规的祝贺性、恭维性或诋毁性行为。
四、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 树立全员风险意识, 加强业务培训
风险防范是从高级管理人员、稽核检察员到整个托管机构每个员工都要参与的, 一定要落实到全员, 自上而下的重视风险防控。每个员工对自己工作岗位及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环节最清楚, 员工自觉的合规操作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部门针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使其适应托管业务创新及监管政策的变化。员工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还要结合托管业务的实际操作并配合相关案例及工作经验, 尽力减少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二) 树立全程监控理念,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商业银行不仅要从服务出发, 更要从托管业务的全程监控管理体系出发, 不仅要监督托管业务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 还有监督关联交易。全程监控要对商业银行托管业务运作的每个步骤进行风险控制管理, 包括客户风险评估、新产品风险评估、操作风险评估等。实行全线条、全链条风险管理, 从产品开发、市场准入、合同审查等营销上线的准备工作, 到清算、核算、投资监督等实际业务运作, 风险管理嵌入托管业务的所有环节, 建立资产业务静态管理、动态管理和电子化手段“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严密控制业务风险, 做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确保托管资产运作安全。
(三) 加强内部控制的“三道防线”的建设
岗位目标责任制是托管业务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各岗位职责明确, 业务流程与风险点提示清晰, 各岗位人员上岗前知悉并承诺遵守相关规定及要求, 能在职责范围内承担职责。托管业务部相关处室、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衡是托管业务内部控制的第二道防线。除了相关处室及岗位之间相互监督, 业务流程中后续岗位与后续处室对前一岗位和部门也负有监管责任。风险管理处是托管业务部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 它对托管业务各岗位、各处室、各项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检查, 保证内部控制的层层落实。
(四) 完善业务操作流程, 加强系统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是由操作风险引起的, 操作流程不完善, 系统建设也不过关。因此, 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部门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把新的规章和流程及时更新。对于托管新业务, 在借鉴业务经验的同时开展同业调研, 咨询权威机构, 学习相关政策, 以便于及时规范操作流程, 降低操作风险。同时还要加强系统建设, 完善的托管业务系统是清算交收、核算估值的有力保障, 可以规范操作, 全面降低风险, 提高效率。
(五) 加强法规建设, 完善监管体系
托管业务部应确保负责托管业务线条的制度规范制定、日常经营管理、业务运行操作均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监管机构的要求进行;遇到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和异常情况应当向监管机构报告。加大对托管客户的资格审查、风险评估;加大对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方面的控制。
五、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管理趋势
(一) 实施精细化管理, 将操作风险管理流程与业务操作流程相结合, 加强风险管理组织与机制建设
继续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明确前中后台的风险管理职责、内涵和工作机制, 落实前台作为风险管理第一防线的责任, 发挥中后台的风险管理职能形成风险管理合力。加强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明确风险管理政策传导机制建设, 将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偏好和单项风险控制要求融入现行各项制度流程, 固化到信息系统中, 内化为托管业务的自觉行为。严格按照风险报告相关制度办法规定的时限、路径和内容等要求及时、规范、准确地将风险信息录入风险报告系统。提高风险监控意识, 熟练掌握获取和传递风险信息的流程方法。
(二) 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建立托管业务风险识别评估、风险监控、监督检查机制。
首先, 做好风险识别评估工作, 整合现有的风险识别评估成果, 保证托管业务的全流程覆盖。其中, 托管业务全流程包括产品客户准入、业务营销、业务审批审核、账户开立、清算交收、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绩效评估、报告报表, 信息披露、监管报告以及产品退出。其次, 按照商业银行内部相关制度要求, 建立托管业务风险检测报告机制, 加强风险事件报告, 积累风险数据并进行定期分析。最后, 贯彻监督检测机制, 做好外部内控鉴证, 配合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部、内控与法律合规部、审计局的监督检查;开展自查自检, 做好内部监督。
参考文献
[1]王颖, 李铭.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3, 22:43-44.
8.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 篇八
摘要:在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加快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落实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本文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结合国内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先进风险管理模式的基本战略。希望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
1 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风险管理是贯穿商业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永恒主题,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出现了新的特点,除信用风险外,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开始成为国际先进银行关注的重点,以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式颁布为标志,现代商业银行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知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随着建行、中行、工行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先后公开上市,国内银行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从外部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同业竞争。这种竞争,表面上是金融产品、服务质量、市场份额的竞争,但更深层次的是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竞争,是一种体制和机制上的竞争。面对竞争,改革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先进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内部来看,上市后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和公众的关注,增加盈利、提高对股东回报的要求将会更高。从国际金融危机和一些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的教训中,市场已经认识到风险是银行从事业务活动所必须花费的成本,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实现股东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与国际活跃银行同台竞技,才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回报,才能确保持续获得股东和投资者的支持和投入。实践证明,风险管理能力是营造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持续改善风险管理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仍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
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与内控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风险管理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2004年中国建设银行在借鉴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2005年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推出了风险垂直管理体制改革,旨在构建集中、垂直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和探索,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国际一流银行比较,仍存在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有待深化,风险管理尚未全面融入业务流程,风险控制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科学的计量工具对业务决策的支持还相当欠缺,等等。在当前外部同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银行利差空间日渐缩小的外部经营环境下,加快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运行机制己成当务之急。因此,构建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不仅是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进行竞争的外部需要,也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落实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3 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遵循全面风险管理、集中管理、垂直管理、独立性和程序性的原则,构建以“风险官制度”、“风险垂直管理”、“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平行作业”三项制度为标志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3.1 建立“风险官制度” 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官,各业务单元及各级分行设风险官,同时在首席风险官下设置专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机构,并通过总行风险管理部将风险管理决策职能集中于首席风险官。首席风险官要听取各业务单元风险主管的汇报,并指导所属部门在相应层面根据风险状况及其趋势的演变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在综合各方面风险管理报告内容的基础上,首席风险官可直接向行长汇报,也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
3.2 推行“垂直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要组织实施“风险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实行在首席风险官统一领导下的“下管一级”和“分类管理”模式,应实行上级行风险管理部门对下级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同级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窗口”负责人的直接管理和考核,下级行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窗口管理人员在所管辖的区域和领域内全面监控执行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包括搭建运作组织,推广风险管理工具,量化评估与分析报告等,以利于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综合归纳各区域、各领域的风险暴露,进行全面风险整合和对冲,实现对整个机构的积极风险配置。
3.3 优化业务流程 对各类授信业务流程的改进优化要运用科学方法,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业务经营和风险控制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普遍存在控制过度和控制不足并存,信贷经营、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人员在授信申报审批反复次数较多,市场响应效率需要提高等问题。“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使客户经理职责逐步向专业客户营销和客户关系维护方向集中,使风险经理职责逐步向专业的风险分析评价与监测控制方向集中,进一步强化专职贷款审批人在信贷审批中的作用,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推行“双签”审批制,逐步扩大“双签”范围,提高业务效率。根据相关配套改革的进度、风险管理工具完善程度和外部经营环境改善,进一步解放前台部门生产力,更好地平衡风险与回报。
3.4 完善配套机制 首先,要建立业绩考核机制。构建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一套适应新体制的考核机制,尽快实现对风险控制人员的统一管理,研究制定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标准、程序及管理制度,建立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培训,建设一支政治上合格、业务上过硬的风险管理专家队伍。其次,要建立推行风险报告制和授权制度。要对所有业务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实施有效监控,对重大风险事项及时预警和报告,要改变单纯对机构授权的法人授权模式,研究建立与垂直化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相配套的法人授权管理模式,推行信贷审批风险管理总监负责制,特别是应在信贷审批权上试行“授权到人”的机制,建立有效的权责对应机制。再次,要建立业务流程优化机制。按照改革方案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平行作业实施办法,正确处理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的关系,准确界定好二者的工作边界,建立起平行作业机制。做到职责清晰,责任明确,流程顺畅,运转有效。最后,完善信贷审批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贷审批标准,优化审批流程,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和审批质量。将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策略、业务发展要求与市场信息、客户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将前中后台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形成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偏好选择。并据以制定符合风险管理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具体的信贷审批标准,从而引导前台经营部门有效选择客户,使审批人员审批依据明确,决策透明,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真正得以落实,促进市场竞争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 篇九
2.1.1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和商业银行的办行规律,按照国际惯例,以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大股东派出董事人数,派出董事的股东单位不再派出监事,增加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增加中小股东单位派出的监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外部监事的作用。提高董事、监事的独立性和职业素养,促使其实现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董事、监事逐步形成职业阶层,实行资格认证;建立董事、监事市场退出和禁入机制,可以仿效国外成熟的做法,实行每年更换三分之一的分批改选制;建立对董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问责制度,加强对其尽职情况的管理、考核与监督。
2.1.2 股权适度集中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代理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当股权过于分散时,某一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会因为成本与收益相比过高而减弱,从而出现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当一家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又很容易出现“一股独大”及控股股东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
因此,股权的适度多元化才会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1.3 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 银行家作为经营管理银行的企业家是银行机制创新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主体,是银行机制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完善高级管理层的选聘机制,使经营管理者由行政性选择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转变,形成并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代理人缺位问题,在经营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或者说银行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创新的激励相容机制。
2.1.4 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 传统的薪酬制度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利润、资产质量等事后会计指标,对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反映具有滞后性,与银行远期盈利能力或未来经营业绩没有联系。建立经理股票期权或员工持股计划等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会使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解决由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代理问题。
2.2 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2.2.1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已经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明显改善,并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政策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控制委员会及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的委员会,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制度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工具的运用提供必需的组织基础。
2.2.2 设计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 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可用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和贷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定价,分析利润等。由此可见,信用风险管理涉及银行许多部门的工作,新的信贷管理流程要与内部评级系统相匹配。在信贷组织架构上,改变以往的“块块”管理模式,按照“条条”来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业务品种、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工具来设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岗位人员,由总行风险控制部直接管理。
2.2.3 公开披露信息 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开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据以做出投资决策和评估公司价值的基础是真实全面反映该公司状况的财务报告。董事、监事需要随时获取信息来使自己对银行的整体情况、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机遇、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等有一个完整详实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监督银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应建立管理层向董事、监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的制度,使董事、监事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监控银行的运行状况。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是投资者信心的基础。同样,银行对公司信贷活动的决策,也依赖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
2.3 提高风险测量水平
2.3.1 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 由于信用风险仍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多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类型,作为信用风险计量工具和技术平台的内部评级体系,就成为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一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受高额成本投入的制约,国内对信用评级法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较大、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建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部分起步较早的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非零售业务领域的二维(债权人、债项)内部评级体系,工商银行已经达到了初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能够对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并开始逐步向高级内部评级法过渡。同时,零售业务领域的内部评级工程也在建设中,有的银行已经完成了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等主要评分卡技术的研究和上线。而对于资金实力和信息资源受到限制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采取多家银行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2.3.2 试行并积极推广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压力测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
从起,少数国内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的研究和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标志着压力测试工作在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展开。
2.4 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标的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国际银行业于1993年就已发生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为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借鉴。因此,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推荐阅读:
浅议人民银行反假币工作经济学论文07-15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浅析07-14
银行报表主要经济指标09-20
浅析循环经济对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论文06-17
浅谈物流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0-17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07-20
基于层级管理的集团财务模式下全面预算管理研究经济学论文07-27
大学经济管理论文06-17
50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