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2024-10-26

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11篇)

1.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篇一

记者:此次新课标修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朱立祥:第一个变化是强调提出“德育为先”的概念。在这次修订中, 不论是国家对各个课标组的要求, 还是各位专家对课标的审查, 都不断强调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第二个变化是提出“能力为重”, 这和《纲要》的要求相契合, 强化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所有学科中有所体现。比如, 过去数学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双基”, 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而这次修订的课标就明确提出从“双基”到“四基”, 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生活经验和基本思想。

简单地说, 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 强调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科领域, 则强调凸显重要科学概念的传递, 即学习科学概念并不是让孩子去死记硬背, 而是让孩子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体现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此外, 很多学科还强调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这也是符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的, 是自主学习的需要。

第三个变化是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比如“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以及当代科技成果等, 均在有关学科标准中体现。

第四个变化是对课程的总体容量进行了控制, 强调了学段的衔接。部分学科强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难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记者:新课标中删减和调整了部分内容, 此举对减负有无作用?考试难度是否会降低?

朱立祥:《纲要》中提出减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于教育本身来说, 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落实减负。教材要依据课标来编, 老师要依据课标来教。可见, 课标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定要体现“减负”, 各学科都需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进行微调。

关于考试, 我认为试卷的难度与所教内容的难度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 直白说就是——教的难, 可以考的容易;教的容易, 可以考的很难。因此, 考试难度的衡量在于评价制度与考试性质。如果是选拔性考试, 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水平考试, 则应该不会有太难内容。

总体来说, 这一次修订是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是建立在与国际教材的比较上。学者们指出, 修改前的课标总体难度是适中的, 个别学科有偏高的倾向。这一次在得到相应的调整后, 自然也会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记者:新课标中增加了一些德育内容, 以及跟进时代的内容, 此举的出发点是什么?

朱立祥:我认为, 这个出发点是解决教育教学根本任务一教书育人的问题。具体说是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需要将有关德育、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方面的内容与课程相结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人, 即使无法预测未来到底是什么样, 但我们知道适应未来的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对生命的认识以

6月18日, 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结束。与去年相比, 今年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较少, 甚至没有1篇满分作文;36分以下的三类作文数量增多。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直言, 高中生作文的弊端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考体”文风疲弊到了谷底

记者:听说今年北京市没有1篇满分作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漆永祥:今年没有满分作文, 在阅卷头3天, 我们就预感到了——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写得好的作文实在太少。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高考体”文风, 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程度。

回顾1951~1965年的16年中, 高考作文记叙文占绝大多数。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 几乎是议论文的天下。一些人认为议论文有思想、有高度, 看不起记叙文。在我看来, 记叙文更能体现学生语文功底与写作水平, 在目前议论文假、大、空泛滥的环境下, 高考作文命题适当向记叙文偏移, 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2.别忘了培养孩子的“适应技能” 篇二

常被忽视的“技能”

幼儿的适应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沟通技能:包括身体语言、口语、阅读、书写等方面。②日常生活技能:如饮食、穿戴、大小便、数字与时间的运用、早期劳动技能等。③社会化技能:与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所必需的能力,可表现在游戏、与他人交往等活动中。④运动技能:包括站、走、跑、手的精细活动、身体平衡及基本的体育技能等。

沟通技能与智力的关系比较密切,运动技能的发展比较易于观察,因此这两方面的缺陷容易引起家长的重视,而其他两方面的问题则常被父母忽视。

判断孩子行为是否正常的方法及时发现幼儿的适应不良行为,适时而恰当地矫治十分重要。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常。

与同年龄的大多数孩子相比:大部分孩子都有的行为而他没有,或是大部分孩子没有的而他有,或这些行为持续时间太长,或表现程度太严重,都可能是不正常的。例如:几乎一半以上的孩子开始时都不愿上幼儿园,但一般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而有些孩子害怕上幼儿园,甚至到了恐慌的程度,一要他上幼儿园,就变得表情呆板,肌肉紧张,甚至会出汗、呕吐、腹痛、腹泻等,这就是所谓的“学校恐惧”,属于不正常现象。

从孩子自身发展过程来判断:两岁多的小明原本活泼可爱,已学会几首儿歌,还能数数,背唐诗。后来父母发现他逐渐很少笑,常常坐着不动,跟爸爸妈妈也不太亲热。以前会讲的话、会唱的儿歌慢慢不大会了,老是机械地重复电视里的广告语。而且,只要一动他的东西,他就立即大吵大闹。爸爸妈妈为此很着急,不知道儿子为什么性格变了。后来在朋友的提醒下到儿童心理门诊就诊,才发现小明患的是孤独症。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发育过程中频繁、持续出现“不进反退”的现象,那就很可能是不正常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与孩子所处的周围环境相比:如果孩子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不协调,家长就应该加以注意。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孩子的行为看来似乎是不正常的,但若仔细观察分析,可以发现是孩子在不正常环境中的正常反应。例如:家长常与人吵架,或打骂孩子,导致孩子出现了攻击行为,在幼儿园里常打小朋友或抢小朋友的东西。老师对某个孩子有歧视态度,经常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责备他,孩子后来就害怕上幼儿园……这些特定环境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其根源并不在于孩子本身。对此,家长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篇三

张家槽小学:郑文祥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基础,要想社会安定团结,首先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学校,社会,家庭是培养学生品行的主曲道,那么教育是重重之重,教师责任重大。

如何培养好小学生的思想品行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认识社会现象,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天天都会接触到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并力图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这些现象,其中有解释正确的,也有解释不正确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从小学生的生活入手,从他们常见的社会现象切入,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初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并培养他们主动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的良好性发展..关心社会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对小学生而言,教师要把“关心社会”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关心社会首先应该关心自己的家庭,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学校,关心社会,以及扩大关心祖国,关心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心”开始,逐步培养对班级体的责任心,再进一步强化观念,变成对社会的责任感。要使学生逐步明白“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的真正意义,初步知道作为炎黄子孙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这样责任将是学生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二、了解社会常识,打下适应社会的基础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经过艰苦探索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需要小学生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本中介绍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常识,如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其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家庭

中防中毒,防盗,放火等安全意识,买卖东西的常识,有关道路交通,通信,储蓄,保险常识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社会常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外出时人人都会有乘车乘船的机会,只有了解了乘车乘船的基本常识,懂得看交通图,才能有助于出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注意力最为集中,求知欲最为强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强化社会知识技能的形成,比如储蓄时如何识别人民币真假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易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听一听等多种操作方法去辨别人民币的真伪。

在如:使学生互换角色,体会平等关系。在教学时巧妙设计“购物”操作活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真正做一次顾客很不容易,而真正去做一回“售货员”则不是每位同学都有条件的,组织学生进行买卖活动的模拟训练,便可使学生互换角色,体会到“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互尊,互爱的平等关系,从而强化尊重商业劳动者的意义,促进学生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

4.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篇四

九江三中张智

摘要: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学事例,运用经验总结法,从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三个方面,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前言:现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正确的面对一切,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而体育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有严格的规则约束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把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其在体育课堂学习中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达到逐步适应社会的目的是对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除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发展其身体素质外的人文教育提出的要求。

1.对社会适应的认识

新的课堂标准提出了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了解那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行为,不断地调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2.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堂中,有着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正面交流,是一个“小社会”,如何通过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乐观上进、互相帮助、团结拼搏、文明礼貌、机智灵活、勇敢果断、沉着冷静、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注意安全等教育,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2.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2.1.1加强常规管理,使学生行为规范,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课前、课后的师生礼节,简单的几句“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养成了互相尊重的良好习惯。

2.1.2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教头手倒立技巧时,同学之间的主动保护与帮助,不仅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还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保证了学习过程中的安全。

2.1.3爱护公物、热爱劳动。在每次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爱惜器材,主动收回器材。如在羽毛球教学中,经常能遇到学生拿羽毛球拍打的现象,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这种行为不仅容易损坏器材,还有可能造成伤害事故,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另外常见的是下课时,有的学生不能及时把羽毛球拍归还,这也是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适应今后在社会中的工作,会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工作不负责任、不积极的坏印象。

2.1.4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活动都有着其较为明确的规则。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就存在着较强的规则、以及队员之间的替换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犯规了就得接受惩罚,该换人时就要换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不遵守规则、歧视他人,要学会尊重他人;另外对那些场下队员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观看比赛,给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劲。这些对于在今后工作之中支持与配合领导、同事工作都很有帮助。

2.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格教育

以测试1000米为例,在测试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练习的目标,建立自信心,指导他们如何在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低,并要求他们不弄虚作假、遵守规则;在测试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他们,同学间也互相加油鼓劲。这就表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培养其自尊自爱自信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另外,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义感、是非观;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意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人格形成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彻到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去。

2.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竞争;并学会处理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体育学科了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课堂,达到能够培养学生善与合作、敢于竞争等能力的目的。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赛、一个游戏等,如果没有同伴之间的合作就很难取得胜利,就意味着竞争的失败。例如,一场排球比赛,要取得比赛的胜利,除场上队员的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在比赛中,队友发挥失常是很正常的,同学之间要相互谅解、鼓励和支持,切忌相互埋怨、责备。教师要协调好学生之间出现的一些细节小问题,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争取到小团体成功的更多机会。

在体育教学中,还有着更加直接的竞争,毫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如:田径中的跑、跳、投项目,体操的单人项目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各项竞争活动,提倡公平竞争,反对非法竞争;分组时还要注意实力的均衡,积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坐到胜不骄、败不馁,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因素,引导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学会自我总结,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胜”、“为什么会败“,从中取长补短,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3.结束语

5.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篇五

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完成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未来社会经济管理过程的变化,无疑需要经济管理人员具有曼全面的素质及能力。未来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经济管理;

随着工业文明的完成和知以经济的到来,也为经济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即怎样迎接和驾驭知识经济,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未来社会的经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协调经济活动过程手段的管理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1.创新是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时间越来越短。这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作用促成了未来社会的经济是不断创新的经济,与此相适应,未来社会的管理也是不断创新的管理,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

2.决策具有前瞻性

知识经济是一种不断创造未来、不断开辟新的领域的经济,这就决定了决策必须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必须符合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因为未来的竞争不是一般产品、价格、营销手段的竞争,而是把握整个科技、经济走向,占领某一领域甚至整个科技、经济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如果把握得不好,失去的将不再是某一方面、某一经济阶段,而是全局甚至某一经济时代。从近年来美日投资搜发展的重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当日本人把战略重点放在钢铁、汽车、电器生产等方面的时候,美国人则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信息网络方面抢在了前面,从而占领了未来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与决策的战略性、前瞻性相适应,决策还必须由传统的经验型向实证型转化。

3.经济必须符合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技、社会对经济发展决定和制约作用的增强,经济管理必须适应和符合科技及社会发展规律。一方面,科技成果市场化、科技活动经济化,使得经济与科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所以,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管理体制促进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如何管理科技的发明、创新、传播应用过程及知识含量极高的经济活动过程,无疑成为经济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未来社会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经济,如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使之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协调,也将是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任务。

4.管理更趋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

经济管理作为对经济活动过程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活动,不能不带有国家的、民族的传统特色,是民族习俗与文化的综合反映,如日本的团队精神、美国的发挥个人价值与潜能、中国的集体主义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管理也在保留了民族优秀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逐渐突破历史的、民族的狭隘限制,不断进行创新,并逐渐趋向于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

5.管理更趋人性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同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疆界十分清晰,有着明显的时空范围,故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及铁的纪律,并要严格服从机器体系的运转规律。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被动服从将逐步转向主动适应与创造,所以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场合的界限已不十分明显,管理也将突破时空疆界。这就需要管理过程要注意发挥个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发性,从而实现“从物到人”、“从刚到柔”的人性化管理。

二、未来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上述经济管理过程的变化,无疑需要经济管理人员具有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1.承受能力承受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未来社会的机遇增多,风险也同时加大,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情况下,完全避免风险是不现实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并抓住新的机遇。

(2)执著的追求欲。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基本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才能视失败为起点,视失误为契机,视坎坷为坦途,转败为胜,成功应付未来经济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所形成的冲击。

2.经营能力

未来社会经济管理者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角逐,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应有某一或某几方面的特长,而且应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1)良好的组织才能。随着“金字塔”式的管理逐步被“网络式”的管理所代替,管理的强制性及权威性弱化,目标的服从性和协调性强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极强的组织能力,通过“整合”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经济过程协调一致。

(2)创新能力。驾驭不断创新的科技、经济,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这意味着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手段不仅要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且应走在经济发展的前而。管理创新往往是经济、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3)预测与决策能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正确的决策者,并应有对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对经济发展走势及其周期的准确判断力,由此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保持决策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动态协调。

6.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篇六

一、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幼儿进入小学后, 会有许多的任务让幼儿自己来做, 如晚上要写什么作业, 明天要带什么东西, 等等, 由于幼儿园里幼儿学习的仅仅是口语, 而不接触书面语言, 因此幼儿上学后根本记不住老师布置了哪些任务。在幼儿园里, 我们老师虽然也有布置任务的现象, 但大多数都是多布置少检查, 完不完成一个样, 对于重要的任务也会写通知告诉家长。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有意识的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 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积极态度非常必要。这是在幼儿园想小学过渡的重要环节,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注重幼儿从短时间的任务培养向长时间的任务培养慢慢过渡, 并注重让幼儿学习用图示表征各种任务。如让幼儿第二天带书或者本子, 开始由于幼儿的任务意识不是很强, 只有8%的幼儿完成, 为了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并培养幼儿的表征能力, 我们采用小本子记录的方式, 让幼儿将各种任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 回家后讲给家长听, 这样大大提高幼儿完成任务的几率, 收到好的效果。

二、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幼儿入学后, 大事小事都需要幼儿来解决, 不像在幼儿园处处都有老师的帮助与提醒, 家中有大人的包办代替, 独立性的培养可以使幼儿获得能力上的发展, 为幼儿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 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性, 有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有益于适应入学后的学习生活。

在幼儿园里, 我们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一些让幼儿独立做事的机会, 如在生活上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端饭, 饭后收拾餐桌, 自己铺床、叠被褥等, 在集体活动中设计有关的课程, 为幼儿确立目的地, 自己乘车到达。在乘车过程中, 幼儿照顾自己, 要聆听报站的站名, 要有礼貌地询问司机一些事情等, 引导幼儿独立解决问题, 克服困难, 锻炼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 如争抢玩具, 都喜欢到同一个区域里游戏, 我们老师就引导幼儿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 从而减少幼儿对老师的依赖。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做到规范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 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 加强规则意识, 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一直以来, 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如绘画、写字一定要保持正确姿势, 保护好眼睛, 做到“三个一”, 不在强弱光线下看书等, 坐要背直;站要立正, 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件事等。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 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特别是让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在大班后期, 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 不要求快, 只要求规范。还组织幼儿开展了“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 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要在常规上有所要求。在集体活动时, 我们要求幼儿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发言, 不插嘴, 积极发言, 回答问题要举手, 上课注意坐姿, 不交头接耳等, 引导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 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同时, 注重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在大班的下学期, 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渐渐不依赖学具, 用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引导幼儿在学习知识时慢慢地去探索、积累自己的学习方法, 积极地用脑去想问题, 使幼儿慢慢地从动手操作学习过渡到用脑进行思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学习知识。在日常对幼儿的评价时, 也开始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地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 进一步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提高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

1.独立生活能力

经过幼儿园3年的学习, 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虽然增强了, 可由于小学不同的生活模式,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课间10分钟, 需要自己安排活动, 包括喝水、上厕所、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新环境里学要会和新同学相处, 等等。因此, 要使孩子适应小学的新生活, 必须加强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从孩子小班入园开始, 我们就引导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到了大班, 我们更是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引导孩子做好班级的值日生, 懂得收拾好小组里的玩具, 学具。根据大班幼儿竞赛意识强的特点, 我们经常开展比一比, 赛一赛的活动。评一评谁的抽屉里最整洁, 谁的值日生做得最出色等。通过一系列活动, 强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有助于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落四, 东拉西扯的现象, 让孩子逐渐学会管理自己, 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地生活。

2.幼儿的交际能力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我们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 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 参与集体活动时学会与人商量;愿意给人于帮助, 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主动接近老师, 愿意同老师交流等等。我们通过一些活动, 如“大带小”活动、“同级班联谊”活动, 鼓励孩子们大胆与各类伙伴交往。在“大带小”活动中, 班上幼儿与年幼伙伴交往, 他既是哥哥、姐姐, 又是活动领导人, 在游戏活动中, 他们既要关心年幼伙伴, 又要发挥领导才能, 说服年幼伙伴服从自己和信任自己, 这样的活动, 有效的增强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另外, 我还常常要求家长们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 多带孩子走出家门, 广泛结交伙伴, 使孩子们得到愉快的同时, 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7.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篇七

关键词:做人;健体;求知

体育课相对其他课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活动时间。同学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也更多。这样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具有关心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思想品质,具有做人的良好心态。

1.学生轮流当体育委员,首先选几个责任心强的同学当体育委员。每堂课结束后进行评分,下次课公布成绩,看哪节课上的好。同学在课堂组织中深刻体会到集体的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也学会了关心、尊重他人。

2.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集体游戏或竞赛,如:红旗接力跑,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合作意识、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3.在游戏、竞赛中将体质差与体质好的同学合理搭配,使学生在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关心、爱护他人,培养他们承受能力挫折后锲而不舍、奋发上进的思想品质。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識地用语言加深某种思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如:“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力量”。

二、教育学生体会健体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健的体魄是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体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优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健体方法,主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练习,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三、教育学生学会求知

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和学习健体知识,实际上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教学法要改变过去灌注式、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一改过去被动接受练习变主动练习,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

以然。

1.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2)设疑法。(3)提问法。

2.注意事项

(1)首先从纪律好的班逐步推广到普通班。

(2)先培养责任感强、能力强的同学。

(3)教师要及时指导、监督。

(4)切勿方法单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遵循循序渐进的

原则。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8.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篇八

 社会个体对自身所生存的环境、刺激及与之互动的感知、理解记忆与推测的过程。 心理学的解释: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 公众的社会认知是指公众在人际互动中根据交往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同时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态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的心理活动。

 不同的公众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所固有的认知结构。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也必然使其社会认知表现出种种特点。

 刺激-感知-理解-判断-预测-反应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关系的类型:两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关系网 关系的态度:情感型、理智型、功利型 中国的“关系”

为什么要认知社会

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  我们需要依赖社会  必须适应社会

 认知社会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 风险社会需要规避风险

 认知社会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 社会认知的内容:

 认识你自己,为了给他人好印象  认知他人,为了你自己

 认知你身处何处,为了适应环境  认知你的关系  认知你所处的时代  认知和你有关的事

 也认知和看似你无关的事  认知你的职场

 认知你的利害关系及矛盾  认知社会要素及其变化 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

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社会个体能准确认知他人与社会,对情境与环境作出准确判断,并能通过正确的反应达到与他人顺利沟通、与社会环境协调、达成自身目标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

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在某一社会环境中正常生活的能力;基本劳动能力;掌握职场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及相关能力;了解并能判断自己场域局势的能力;了解并适应社会发展动态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能适应社会并能有所成就的能力。第二讲

认知我们与社会

 人与社会

 人是社会的原子,也是社会的合成物  人如何构成社会

 人构成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衍生物”——文化  社会如何塑造人——人的社会化  被塑造出来的人如何影响社会

与我们有关的社会

 我们出生在家乡,但我们可能将来客居他乡。 两种环境塑造两个不同的我,我应该如何适应?  两种环境可能给我们什么?

 家乡——给了我们已有的优点和缺点,需要认知清楚。

 他乡——可能会改变我们,也可能会阻碍我们,也应该认知。 熟人与陌生人

 熟人是我们的关系网,他是我们的社会资本,需要去经营,如何经营呢?  陌生人——未来的社会资本

 如何让有些陌生人成为我们的资源,如何使他们成为我们的熟人,如何交往?  人际经营成本

 我们为人际交往应该准备什么?  认知我们成长的经历

 过去我们拥有了什么,哪些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原因在哪里?其中有哪些与社会认知有关。现在重新认知吧,为了未来我们更好地适应。 大学阶段我们应该认知哪些?哪些还没认知?  自己与他人

 认知自己:相貌、性格、脾气、能力、优缺点、为人、好恶等。 他人是认知自己的一面镜子  “心灵、自我与社会”

 认知他人:在交往中通过对他人的表情、语言、非语言符号、行为等认知他人。 社会的变化

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因此,我们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认知也要因时因势而变。 利用社会之变  规避不良之变

 变化着的东西可能共存  我们应随时空变而变。

社会化与我们的成长

 什么是社会化?  生物人——社会人:  1.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 2.学习社会知识与技能;  3.文化的传递;

 4.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 5.学会与人交往、适应社会。 家庭与亲密关系  邻里与社区  同辈群体  学校

 工作环境与工作关系  新环境  大众传媒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

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两种准备:  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  适应社会——综合素质

 2.培养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公共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

 4.了解时代发展趋势,并在时尚潮流中驾驭自己。 5.学会规划人生,包括学业、职业与生活。培养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 身体素质:让“运动”成为你生活的习惯、一种状态和意志力的体现;  心理素质:认知、态度、自己、他人、刺激、心理承受力  道德素质:有信仰或原则以维持你的信誉  公共素质:公民素质的体现、现代人、社会人  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  应变能力:敏感、灵活、应势而变  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

 世界观  人生观  职业观  道德观  社会观  生活观

 社会态度:主流的、个人的、平衡。时尚与自我

 把握时代潮流:

 全球化浪潮:“地球村”,拉近了距离也产生了很多威胁与不安。 网络化时代:我们都成了“网民”,似乎夷平了现实社会的等级差异,真的是这样吗?  网络带给我们资源与便利,也带给我们威胁与不安,网络中我们徜徉,网络中我们亦需要把持,不让它伤害了我们。

 消费主义时代:我们幸福了,因为我们有了琳琅满目的可选择;我们亦迷惑了,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被带进了炫耀性消费的漩涡,我们口袋中的那点银子不会有多少  个性化时代:个性是需要的,因为我们处在这个时代,但社会是很多个人的,要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活,就要学会与别的“个性”相处,要知道社会并不是为你而设置。 多元化时代:多元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但不要忘记我们生活的环境,它也许并没像我们想象那样宽容。

社会化的难题

 独立的个性与他人相处

 社会化塑造了我们独立的个性

 当今多元化价值观更是强化了我们的独立性人格。

 而当今时代又是一个需要协调合作的时代,要求我们要与他人能顺畅交往、相互包容。

 如何处理二者矛盾:认清矛盾的事实、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社会规则是针对不同群体的

 个人理想与社会要求

 社会化培养了我们的个人理想

 社会的要求会与我们个人的理想有一定的差距  个人喜好与社会责任、时代使命

 理想是主观想出来的,在实践中因为受制于客观条件可能被改变。 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

 如何处理多元化价值观背景下的个人价值选择问题

 社会化塑造了个人价值观,但社会化的力量更多来自微观或中观层次的影响。 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宏观层面的,有时候受特定社会制度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因此有可能是与个人独特的价值观有较大差异的。 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所适用的价值观应有所区别。

 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

 社会化培养了一定的社会态度,但不完整,大学会有更多的因素影响个人关于某一社会现象的态度。

 社会态度是具体的,常常与认知有关。 对几种常见社会问题的态度:

 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特殊群体、社会变革与变化、政府行为、公共服务、社会热点、社会潮流、社会集体行为等。

 如何处理社会压力下个人心理的调适问题  社会压力种种 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

 我们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  如何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 如何减压  学会自我调节

 如何培养社会人际交往技巧  人际关系网的特点 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点 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 人际交往基本技巧

 社会人际交往与学生时期认知的人际关系的不同。 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

 如何区分正常的和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

 我们与社会关系  社会关系的种类

 社会关系对于我们的意义

 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  传统社会关系的机制及其维系纽带  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及其维系纽带  私域关系与公共关系 

 社会关系的意义

 社会关系的先在性:我们存在于关系之中,并受其影响。 社会关系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性与人格  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源

社会关系的类型

 先赋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姻亲关系。 自致关系:业缘关系;志趣关系;机缘关系。 私人关系  公共关系  传统社会关系  现代社会关系 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

 先赋性关系为主

 儒家处世之道:“中庸”

 如何正确看待现代社会中的“中庸之道”

 传统中国社会关系原则:仁、义、礼、智、信。 “家-国一体”的观念:宗法制度与宗族制度。 社会关系中的礼节不可忽略。现代社会关系的特点

 自致关系为主

 经济理性:工具理性——人际关系的功利化。 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多层次性  现代人心理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公共关系的公开性与公正性。 现代人际信任的机制。社会关系技巧

 “外圆内方”

 人生信仰与哲学  人际信任与关系

 儒家处世之道:“中庸”                 诚信为本 互惠原则

理解、沟通原则

正确认识身处关系网之中 如何正确处理平级关系

尊重、平等、理解、沟通、互助、友爱 不可忽视的利害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上下关系

正确认识不同等级职位上的职责与权力 尊重、不卑不亢、沟通、理解、权责

语言技巧:声音洪亮而有磁性、语词清晰而落地有声、语调抑扬顿挫有美感、语速适当、遣词用句准确、腔调委婉而动听。

非语言技巧:表情、体态、动作、外表、距离、眼神、行动、举止。不同关系运用的技巧:熟人关系与陌生人关系 先赋关系与职场关系

适当运用“虚”的技巧:“善意的谎言”、“虚”不为谋私利。关系需要持续地维护

如何正确看待私人关系

 人际关系的本质

 私人关系的客观性与必要性  私人关系的原则

 传统社会中的私人关系:“差序格局”  如何正确处理私人关系的利与弊  非正常的私人关系  私人关系与权力寻租

公共关系的相关知识

 什么是公共关系:塑造自身形象  三要素:主体、客体与手段  主体:各类组织

 客体:个体、群体、同僚与公众(内部与外部) 方法与手段:沟通、传播、互动与展示  现代社会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

 传统社会职场中的关系

 先赋性关系的影响:以国有企业为例  现代职场的要求

 如何正确对待职场中的不正常的私人关系  正确处理职场中的关系矛盾  职场中关系的利益相关 社会网络

 何为社会网?它与社会关系有什么关系?一样吗?  身处社会关系网中的我们  社会网的内容:  社会系统论

 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  不同的社会网 

 社会系统网:要素、结构、功能、联系、运行与变化  社会关系网:先赋、自致

 社会支持网:家庭、亲友、政府、社会媒体、社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  信息网:各类信息构织成网  “圈子”网:行业、职业、领域

 时空网:纵与横的交织,具有变化性  意识网:存留于记忆中的一切知识与经验 

 社会是一个系统  如何构成?  如何运行?  维系运行的条件

 了解与我们有关的社会系统论知识:

 我们身处社会中受其影响;相互协作性;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变迁的原因及机制。社会支持网

 家庭  亲友

 邻里与社区  政府  社会媒体

 社会组织:NGO NPO  政府相关部门 信息网

 留意与我们有关的信息

 信息渠道: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期刊、杂志、网络等);人际传播;道听途说;加工而来。

 信息的传播:防“以讹传讹”

 我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  正确处理“信息内爆”  辨别信息的真伪 时空网

 时空网:纵与横的交织

 人的时空性、物的时空性、事的时空性  时空的变化性:时变与势变  前瞻性、预测性  适时的机遇性

 过时的丧失性、变化性、延续性与影响性

意识网

 意识网:存留于记忆中的一切知识与经验  过于的各类知识、经验及记忆  意识的存储、加工与延续

 需要辨别情境的差异性:此一时非彼一时

 各类意识的共同影响,需要注意重要性原则与对应性原则  光环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 认知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概述  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与承受力  大学生的个人情感与社会规范 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 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与优势选择  大学生的个人规划与社会责任 

一、人的社会适应性

 自然界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个人与社会:社会先在于个人,并制约人的行为,影响人的思想  现代社会尤其需要适应  适应并非一味地顺从

 在适应中寻找变革与创新的机会

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社会个体能准确认知他人与社会,对情境与环境作出准确判断,并能通过正确的反应达到与他人顺利沟通、与社会环境协调、达成自身目标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

 1.认知能力;2.判断能力;3 交往能力;  4 应变能力;5 合作能力;6 控制能力

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在某一社会环境中正常生活的能力;基本劳动能力;掌握职场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及相关能力;了解并能判断自己场域局势的能力;了解并适应社会发展动态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能适应社会并能有所成就的能力。

 基本知识:自然界与社会人伦的基本知识

 基本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格与情感)、智力素质、认知素质、文化素质  基本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 优势知识:专业知识、高层次综合知识  优势素质:较高层次的各类素质

 优势能力:特有的专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领导能力等。 作为人类本性的人格

 1.人性——共同的心理机制的进化来源

 2.人类成员的共同心理机制:人类的各方面的需求——各类动机;人类的智能;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 3.作为共同心理机制的基本人格倾向:  外向性(支配、追求、酬赏的动机)、以人性(情感、爱)、责任性(控制)、情绪稳定性、开放性(探索、创新、改革)

作为个体差异的人格

 作为个体差异的人格是指人们利用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的行为倾向。

 原因:先天因素、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社会环境、认知、经验、教育、大众媒体等影响。

 个体自我认知与控制能力的差异

 个体与环境互动中的频率依赖适应策略的作用。

 个体人格差异的类型 

 1.冲击性、支配性、外向性:谁有可能升迁,从而在社会中获得较高的位置?  2.随和性:谁有可能是合作者和接纳着?  3.尽责性:在需要时谁是可靠的依赖?

 4.神经质、多疑性:谁有可能剥夺我的资源?  5 开放性、智商性:我能听从谁的明智建议呢?

个体差异与社会适应

 个体差异具有社会适应的功能  性格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  个体差异对社会适应的双重功能:

 个体差异通过影响个体的行动来发挥社会适应的功能的。 人格的策略助长功能:促进作用  人格的策略干扰作用:阻碍作用  个体要适应社会规范

 社会规范是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条件  社会规范的普遍性

 个体要想被社会接纳必须学习和遵守规范  在适应中变革规范  人的合作性

 社会合作的必要性

 社会的系统性,要求协作  两种不同的合作机制  现代社会尤其需要协作

 个体差异如何适应社会协作:相互理解、让步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的需要。第六讲 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与承受力           大学生的心理——值得关注的话题 什么是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与承受力

心理素质对于适应能力的主要意义 如何才能心理健康

如何应对挫折和培养承受力 当今时代的压力与风险 从心理层面如何适应社会

正常的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和稳定

大学生心理的亚健康状态:郁闷、抑郁、颓废、痴迷、茫然、心理封闭、烦躁、狂妄、幻觉、神经质、轻度精神症、严重精神疾病、嫉妒、敏感  大学生心理脆弱:承受力、忍耐力差  大学生情感问题  大学生攀比现象

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 对自己的态度;  对他人的态度;

 对工作、学习的态度;  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 

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

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

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 有幸福感;

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 

2、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

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

4、具有顽强的意志 

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

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          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生活适应问题 学习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恋爱问题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 遗传因素

9.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篇九

摘要:现在社会对提高学生健康的呼吁声越来越大,作为健康三维观之一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被忽略。本文通过分析现代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阐述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反复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定义表明健康实质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我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反方面的水平。新的课程标准也明明确确的提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光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中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是如何使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融合到社会环境中,使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符合社会的共同规范,与社会的需要相合拍,使个体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文化程度的高低,社会文化是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个体如果对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观念等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1、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不足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自理能力,平时父母的过分呵护、照顾形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极强的依赖性,表现出极怕吃苦的性格,往往心理上也表现的更为脆弱,承受能力也更低;被娇惯成“小皇帝”、“小公主”的他们习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这些都将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障碍。

2、年龄因素导致的不足

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尚不具备健全的世界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远远低于成人。这个阶段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心理准备又不足,他们常常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做事思前顾后忧心重重,从不敢给自己提高的一些目标,从不敢越常规一步,躲避一切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害的事情,永远地选择“安宁、稳定”;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情绪、情感常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周密还容易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人和事,有时片面坚持己见,合乎己意的去办,不合乎己意就拒绝或顶牛,有时在某种情境下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勃然大怒甚至拳脚相加,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此外他们在对环境不接受或是原来对环境期望值过高而现实不如人意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或是生活中受到重大挫折,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都会使个人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提高中学生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与一般文化课相比具有显著地特点,它的课堂情境是以师生的互动方式。在体育教学同学之间的接触比学习生活中其它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沟通更加畅通,往往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会使学生的身体产生的强烈对抗,在集体协作中的默契配合,很容易使学生间在短时间内就打破心理上的障碍,增进感情,巩固了友谊,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也都会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变化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也变化多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更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如果学生能将体育教学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将会一生受益。

体育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也使得体育课更有有利于加速个体社会适应。

三、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建立的。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单纯性、规范性、频繁性、直接性等,它有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呢?它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科学的选择具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增加学生与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具有直言面对他人的胆量。例如,我们在学习弯道加速跑时,可以安排“贴人”游戏(学生围成一个大圆,一人追一人跑,被追者可以到圆上学生的前面进行换人),当有学生被追到时,可以安排被追到者讲一讲自己的人生囧事。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在体育教学中是无时不存在,有句话说:“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善于利用比赛,创造形成一个良好竞争机制,有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在课堂上安排的各类比赛或游戏,都要有惩奖分明,让学生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不同后果。例如,在比赛结束后给予胜利队强烈的掌声,给予失败队五个纵跳的惩罚。同时在课堂上也要适时的教育学生胜了要保持,要有自信心和不断的努力的精神,败

了也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懂人生有欢乐也有痛苦,要敢于面对现实,即使失败也不气馁始终保持对光明前途的期翼。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协作的快乐,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如安排各类球类比赛,拔河游戏,接力竞赛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集体力量的强大、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此外,教师要及时对团队意识进行渗透,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们知道获胜的重要基础,就是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团结合作和默契配合,团结合作是取胜的关键。

4.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精神

有位哲人说过“吃苦是成人的门坎”迈过这道门坎,才能尝到承受成熟的果实。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了这一课,就容易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中摔跟斗,甚至要用更多的教训“补课”。要想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因势利导,创设情境,从难从严要求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环境因素,开展勤苦锻炼利用气候条件、地理因素增加练习的数量和程度等因素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内容安排时有计划安排让学生感觉到苦、累、疼的项目,让他们体验只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勇敢才能获得成功。进而培养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等精神。

我们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所获得的能力迁徙到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适应社会,让学生感到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快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少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10.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篇十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郝美玲(1981-),女,辽宁庄河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职业发展中心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职业生涯规划;安立华(1981-),男,山东泰安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院校研究室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经济与院校研究,院校研究。

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创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源泉。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企业用人需求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阶段,加快院校地方适应性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院校在新形势下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地方经济发展对院校的客观要求。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解决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一方面企业又严重缺乏技术人才的矛盾,这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责任。

一、引言

创业型经济是相对管理型经济而言的。管理型经济是以现有企业为平台,通过运行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企业外部的价值网络,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形式。创业型是以创业机会为切入口,通过获取经营资源,搭建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企业外部的价值网络,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形式。

社会适应能力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竞争意识、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创业型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主体教育;促进人性健全教育,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最终目的是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创业型经济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

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创业与创新的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迁徙能力。应用性、职业型创业者的培养倡导的是一种差异化的教育,即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给予其足够的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使他们成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自觉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因此,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是创业型经济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求的概括。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职业型人才保证了高职学生就业、立业,而后才能创新业。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应用性是指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能力,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对高职学生来说,专业动手能力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和特殊的意义。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能够系统地掌握一门专业理论知识,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把成熟的技术、成功的设计引进、消化、付诸实施的技术性、应用性人才。创业型经济所需应用性人才特征是能够活学活用,运用理论知识、技能、思维技巧等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以用为主、学用结合,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

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创业型经济发展战略虽然通过鼓励青年和成年人考虑将创业作为一种可行的职业发展道路,以扩大潜在创业家的总量,但并不是号召大家都不切实际地去创办企业、践行企业创建活动。创业型经济和社会一方面倡导创新型、机会型的创业和生产性创业,另一方面倡导爱岗敬业和以创新、创业精神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创业型经济时代个人对新的变化、新的环境适应能力决定了其能否战胜困难,取得事业的成功。高职院校应该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立业、创业的本领。多年来,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创设“第三学期”,实施“专业法人”制度,探索“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办学模式,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等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谋发展,在对区域经济结构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及其他高校专业布点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紧贴市场、补缺需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确立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为特色,多种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及专业建设思路。

(一)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一旦机遇来临,具备创业能力的人更能顺利地创办企业并使企业发展。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基于对学生一生负责,为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整套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活动体系、社会实践和个体咨询体系;举办全校范围的创业大赛,对评选的优秀项目予以奖励和扶持;筹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学校无偿提供土地、教室、食堂给学生举办创业实体,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

(二)完善“专业法人”制度,深化“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办学模式

学院在“专业负责人制度”的基础上,于2004年实施“专业法人”制度,即凡认同学院文化、具有本专业教育资格和教育能力、能独立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均可根据社会需求申请开办相应专业,在履行相应审批程序后即成为该专业的法定代表人。该教师对本专业“承担教育责任,行使教育权利,获取相应利益”。同时,学院独资或参股支持该“专业法定代表人”开办本专业的经营性公司,并由其出任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专业法人”制度的确立,有效地改造了学院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矩阵式扁平化的教学管理组织框架,提升了教师地位,提高了管理效率,建立了对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职教模式深化新阶段发展的结果,是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不是把所有的专业都办成产业,也不是要求学校自己办的企业越多越好,更不是学校和企业的合并,而是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为方向,以合资、合作、独资、参股、控股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的创办和经营活动。亦校亦企、校企合一,从而确保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市场紧密结合,高质量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是全国较早全面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高校。经过8年的积极探索,已形成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知识为起点,以能力形成为主线,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学院专门成立职业发展中心与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所,组建专职教师队伍,开设一系列《生涯发展》必修课,为每位学生建立生涯发展档案,每年举行职业规划节、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现已形成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活动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和个体咨询体系。

学院于2003年创设“第三学期”,把课堂设在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进入真实职业环境,感悟职业道德,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学生在生产中作为一个“准职业人”进行职业素质训练,逐步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四)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实现专业课程模式的创新,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在保证突出职业能力前提下,恪守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把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学校的“课程标准”中。面对经济结构的转变,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提出了“两个不变”,即:学校培养目标不变,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并确立了“三双”的课程设计原则,即:实现课程设计的“双基”、“双技”和“双跨”。

1.课程具有学术性(双基)。本科生应掌握“宽口径”、“厚基础”的学术理论功底。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学科知识的教育,简称双基教育,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打下基础,对于“双基”知识的教育以保证必需,够用为度为原则,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包括政治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身心承受能力。

2.课程的职业性(双技)。应用型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基础并重,决定了学生必须掌握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技能以及为专业服务的通用技能,即“双技”。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提出学生应具有五种通用能力,包括职业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微机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要求通用练好,专用练精。

3.课程的应用性(双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和兴趣,通过“双跨”选修,实现课程的针对性,落实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实现系内跨专业,校内跨学科选课。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积极开发校内选修课,通过任选课实现校内跨学科,通过限选课实现系内跨专业。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完善办学制度、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努力营造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一波.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李建刚.转型期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着眼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3]孙贞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

[4]曹勇安.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人才培养[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4).

11.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 篇十一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针,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高职教育的性质就决定了学校在3年的学习期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上更好生活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 并对改变做出行动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学生, 他们正处于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 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 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 加强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对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高职学生就业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约束能力差。

有些毕业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期间脱离了家庭的教育, 在学习和生活上养成了懒散放纵的不良习惯, 缺乏自律, 没有组织观念, 我行我素。这些学生在就业初期就不会具有就业的职业意识, 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不认真积极工作, 不是把就业看做是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开始, 锻炼生存本领, 而是把自己看做是企业的过路客, 上班自由散漫, 不服管教。这种人不但缺乏发展的空间, 甚至生存的空间也很狭窄。

2、害怕艰苦, 心理素质差。

有较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享受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 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艰苦锻炼的思想准备。少数毕业生就业初期讲究待遇, 追求享受, 害怕艰苦, 挑三练四, 不愿到生产、服务第一线, 不愿到较艰苦的岗位。这种人眼高手低, 夸夸其谈, 嫉妒心强, 大事不会做, 小事不愿做;遇到挫折时, 毫无主见, 精神颓废, 怨天怨地, 成为企业的包袱。

3、自恃清高, 思想素质差。

有些毕业生认为家庭条件好, 备受溺爱, 自我中心意识强, 在企业这个集体中, 自命不凡, 目中无人, 不善于接近集体, 关心集体, 不善于尊重和帮助他人, 不会宽容忍让, 说话粗鲁, 看不起他人。这种人到头来性情孤僻, 虚荣心强, 孤立自己, 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帮助, 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同, 限制了自己发展的空间, 路就越走越窄, 精神越来越狭隘, 就会被社会所抛弃。

4、好高骛远, 动手能力差。

高职学生介于本科和中专学生之间, 与本科生相比难以跻身于管理层, 与中专生相比又欠缺吃苦耐劳精神, 很容易造成“高不成, 低不就”的局面。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职业性强, “具备较强的第一岗位任职能力, 上岗既能顶岗, 顶岗就能顶好岗是对高职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要求”。高职毕业生的通病是总是羡慕别人, 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 今天想干这个, 明天又想做那个, 这山望着那山高, 心老是静不下来。职场实践少, 动手能力差, 图纸看不懂, 设备不会用, 又不虚心学习, 这种学生最不受企业的欢迎。

5、缺乏责任感, 学习毅力差。

现代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的溺爱下成长, 与社会的交往较少, 缺乏社会意识.他们进入大学学习和毕业时, 放松懈怠, 自以为是, 表现在思想上、工作上处于低标准状态, 对别人、对工作单位、对社会要求太高, 抱怨和牢骚太多, 精神不振, 作风疲沓, 不安心工作, 跳槽频繁, 面的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很快的局面, 缺乏努力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毅力, 他们很快被社会淘汰。

6、不善交往, 社会活动能力差。

有些毕业生不注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不良性格的矫正, 把一些不良习气带入社会。他们在无所不在、无法逃避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与社会、与他人格格不入, 以致形影相吊、孤单寂寞, 长时间难于和周围环境合拍, 结果是孤立自己, 四处碰壁, 抱怨不断。

三、培养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一个人的真正的健康, 不光是身体上的健康, 而是要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就是说, 社会适应良好是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是社会适应程度的具体表现。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学会挑战环境和适应环境, 学会从容应对挫折和困难, 学会自我减轻精神压力, 才能适应社会, “才能在环境剧烈变化时胸怀坦荡, 宠辱不惊, 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镇定自若, 游刃有余。”

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1、培养良好的品德。

毕业生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地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念, 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有敏锐性, 要有上进心, 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比精通业务更重要, 在工作岗位上, 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锻炼, 努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从小事做起, 不怕吃苦, 遇到困难不畏惧, 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忍不拔的作风, 坚定不移地朝着预定目标奋斗。

2、培养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行。

爱岗敬业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 专一行、精一行, 是爱岗敬业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本职工作是奉献精神的力量源泉, 敬业是奉献的基础。只有爱岗敬业的人, 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 不断地钻研学习,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贡献。为此, 我们应要求他们做到:1) 养成热爱本职工作的职业态度。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 才会有积极工作的态度, 才会在工作中投入精力, 倾注心血, 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 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要结合自己的专业, 不断地学习提高, 做到与时俱进, 增强职业适应能力;3) 增强纪律观念。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 为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基础。

3、诚实守信, 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言必行, 行必果, 诚实守信, 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 在新时期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诚信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珍贵内涵的充分体现, 为人处世, 做事立业, 最讲一个“诚”字, 最讲一个“信”字。诚实守信成为调整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准则。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从自身做起, 从具体事情做起, 除了在工作中要能独立工作, 独当一面, 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还要树立团队意识, 从大局出发, 加强个人与个人,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关心自己, 关心他人, 关心集体, 关心社会, 学会沟通, 时刻把自己看做是集体中的一分子, 在享受个人生活快乐的同时, 享受集体给你带来的关心和帮助, 以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成长。

4、不断学习, 增强竞争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不仅使人类社会知识总量迅速增加, 而且使人类获取知识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大大提高, 知识老化周期大大缩短。日本政府在展望21世纪教育的报告中指出:“为使教育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 必须实施终生教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终生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 还应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习要有高度的自觉性, 要有强大的自律能力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知识的更新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不断地超前, 走在时代的前列,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投身社会, 锻炼实践能力。

在专业学习与训练的实践中强化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一个人将来能否胜任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自我调节力量, 也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动力和自我价值追求的体现。职业意识的培养与养成, 需要通过系列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的实践活动来得以实现。”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得以实现的,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专业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 了解某种职业的社会要求, 有针对性地调节自己的活动, 朝职业需求的方向去发展。

高职的学生要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顶岗实习等, 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有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 按照国家和教育部的要求, 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 能从多方面了解社会, 向社会学习, 不断地反省自我, 调整自我, 完善自我。

五、结束语

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符合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一贯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 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光明的前景。我们应该按照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 多方面多渠道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效地实现学生从毕业到成功就业的有效转变,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理论层面上强调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北京, 2006。

[2]马树超、郭扬, 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安全生产自查及排查整改方案下一篇:市乡镇政务公开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