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

2024-10-22

城市景观(精选7篇)

1.城市景观 篇一

导读:

转型换档是大背景,去库存是新形势,未料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行业层面,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开放式小区讨论的余音还在绕梁,住建部发文要求综合管廊建设采取周报制度。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事件(还有PPP、垂直园林建筑等)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联系,中央布的是怎样一个大局?企业层面,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这背后有多大的企业机会和个人机会?本文将逐一给出观点。

一、海绵城市建设之建设内容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比喻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或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模拟原有的自然生态水循环模式,削峰补枯,从传统“人定胜天”开发模式转向新型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以目前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

海绵城市雨水生态循环图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海绵城市”核心在“海绵孔”和“海绵孔”之间通道,还原到城市建设中就是城市中的各个调蓄水设施和给排水系统。海绵城市核心调蓄水方式包括入渗、蒸发、滞留、蓄集等,采用的基本设施有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等。

”海绵城市“开发建设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水的考虑主要围绕着“给水”和“排水”两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其设计规划是线性和平面的,但正如海绵是三维立体的,“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自然也是立体工程。虽然“海绵城市”概念提出针对的是城市的“水”问题,但由于水本身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注定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水系、绿地系统、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等多领域规划,同时需要政府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等部门与地产项目业主之间协调合作,以及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等多专业领域协作。城市改造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周期又相对较长,这就决定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详尽合理的顶层设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示范区总体建设技术路线框架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为补充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相补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地下综合管廊是重要市政管线(供水、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排水等)的公共隧道,旨在提高城市在供排水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综合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重在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通过源头分散、储存的方式,降低地下管廊排水负担。二者互相补充,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均涉及对地下排水系统的改建,均属稳增长、惠民生的“有效投资”,未来有望常态化,成为基建投资稳增长的最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一:

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建筑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如果建筑对雨水能呈现海绵特性,那么城市离“海绵”也就不远了。这里需要引进弹性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一是引入弹性城市的设计理念。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准备、响应特定的多重威胁并从中恢复,并将其对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二是结合园林设计的理念。如果把中水和雨水在建筑中的充分综合利用,就可以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即垂直园林建筑。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出海绵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实现中水回用,排到自然界中的水体污染物几乎等于零,所有的营养素都能在建筑内循环利用,并且绿色植物还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如果城市广泛推广垂直园林建筑,不仅可显著减少地表水径流量,而且会营造出一个非常美妙而且可以四季变化的城市景观。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二:

海绵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海绵建筑推而广之就是海绵社区。快速城镇化到来之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有过良好的城市水景观被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代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三: 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得容易实现。未来,我们将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通过智慧水循环利用,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此外,建筑智慧化方面,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显示公共建筑水耗、能耗的排名情况。根据试点城市调查,建筑单位面积水耗最高和最低相差十倍之多,有的建筑由于设计和运维问题,水管出现了严重的漏损,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系统诊断出来。将水耗情况在媒体进行公开排名,有助于建筑管理和产权单位清楚的认识水耗情况,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对水耗最高的建筑进行强制性改造,明确控制性指标性和针对性措施,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利用和用水效率得到提升。在这方面,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做的非常好,低影响雨水设计系统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把GIS、云计算这些技术落实到位,并将其作为一种手段,使海绵城市智慧起来。

二、海绵城市建设之市场规模

海绵城市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建设效益突出,具备全国推广潜力。海绵城市对于北方城市将主要起到“止涝济旱”,防止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的作用。对于降水量较大的南方城市,则主要起到防灾减害,分化利用的作用。预计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城市(涵盖我国城市数量90%以上)将作建设海绵城市的强制性要求。当前全国658个城市中仅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

据测算,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绿色投资”每平方公里投资需求约在3000~5000万元。新城建设将加入管线建设等基建内容,整体投资需求每平方公里在1亿元以上。按照国务院设定目标,海绵城市不仅在新城建设中将起到吸纳雨水,综合利用的作用,还将在旧城改造,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旧城改造难度大,与原系统兼容性要求高,设计复杂。单位投资将超过新城建设。整体而言,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将超过1亿元,达到1.5亿左右。

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一:

据国泰君安预测,根据国家近期提出海绵城市75号文要求,657 个城市在2020 年全面完成任务——即不低于20%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建设投资成本在1.5-1.9 亿元之间,全国657 个城市如果都要在2020 年完成任务,整体投资接近10 万亿元。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二:据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估算,海绵城市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2013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7855.28平方公里,近5年来一直保持约5%的增长率,依据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由此可得,2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至少需达2万亿(47855.28*(1+5%)7*20%*1.6)。据悉,首批16个城市的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公开的数据显示,16个城市公开计划投资已达1359.23亿元。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面,中央财政对16个试点城市的专项资金补助目前在200亿元左右,未来有望扩大试点并加大补助预算。仅16个试点城市,已披露的未来三年投资额已近1200亿元。其中,湖南常德未来三年计划投资高达266亿元,山东济南计划投资148.75亿元。16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投资额71.6亿元。试点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额高达2.8亿元。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铺开,保守假设每个地级市未来投资60亿元建设海绵城市,则未来3-5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总额将至少高达2万亿。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海绵城市投资规划统计

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城市试点面积和试点区域海绵城市

市场规模测算三:根据公布的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补贴政策,仅试点城市未来三年的补贴约为(6*1+5*4+4*11)*3=210亿元,如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最高可至231亿元。从现有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目前16个试点城市2015年到2017年拟投资金额将达到1300亿元左右,每个城市平均投资约83亿元。2013年开始,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并重。即使不考虑新城镇建设的增量投资,一旦海绵城市建设由试点推广到全面铺开,假定过去三年中出现内涝的300多个城市中一半需要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按照每个海绵城市83亿元投资额估算,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既是补旧债,又是启新程,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尤其被政府重视。

海绵城市的投资构成

以安徽省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为例,未来三年规划相关项目共117个,总投资约221.6亿元,包括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建筑小区系统、水生态及水安全系统、能力保障系统5大类,全方位打造城市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从投资金额看,建筑小区系统投资金额最多。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一)除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投资之外,海绵城市所必需配合的传统排水管网的改造、水体生态修复等都是动辄数亿级别的投入。有城市曾做过测算,仅现有排水管网改造,每平方公里大致需要1亿元投资。水体生态修复也耗资巨大。例如,江苏宜兴对城区西氿湖进行的生态修复,计划投资10亿元。此外,在中央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政绩驱动之下,海绵城市建设与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危房改造有机结合,将掀起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将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将逐步建立。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三、海绵城市建设之掘金方向

海绵城市涉及上下游多个行业

海绵城市要求构建低影响开发的先进雨水系统,包括从前端的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端的低影响开发建造多种雨水系统组件,如透水性铺装、绿色屋顶、植被覆盖、雨水蓄水池、下渗装臵、雨水管道等,到后端的污水污泥处臵,涉及包括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绿色建材、管网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污水污泥处理等多个行业,投资巨大,将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

海绵城市受益领域

海绵城市建设是立体的系统工程,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市场也将会让多个领域受益。对于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获益的将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事实上,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申报过程中,部分实力雄厚设计院通过申报方案的设计已经中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掘金海绵城市之建筑建材

1.建筑路面。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建筑建材的需求最大,据相关专家估计,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过去城市化建设的“升级版”,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明确了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与小区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能通过相关设施进行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这一规定将使特殊建筑屋面、绿色建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业务已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将直接利好。

2.城市工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民政府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要从城市规划层面上对新老城区区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由此,从事水务工程,具有城市综合工程经验的企业有望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水处理

海绵城市对污水净化要求很高,而我国现阶段水污染严重,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氮、硫、磷等物质,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恶臭水质。在海绵城市建设会增加城市雨水的留存,这些留存的水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净化处理,将造成很大的城市污染。海绵城市的构建,将对雨水回收系统、净化系统、供排水系统产生大量需求,相关企业将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地下管网

海绵城市建设将大量地表径流转至地下,大大增加了地下水流量,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管道,原先落后的地下管网系统难以适应地下水流量的大幅增加。雨水在地下的分散过程中将提高对地下管道、管材及设备的需求,布局立足于综合管廊工程、管网材料及设备制造的企业。

掘金海绵城市之园林产业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回归自然,加大园林建设,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需对城市内部已有湿地、山体进行扩建、复建,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空间的比例,需要建设一系列人工湿地、生态公园等设施,将极大程度地使涉足园林修建、生态设计的园林企业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智慧海绵

信息化管控平台在建设中有重要地位。立足城市规划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阶段就需要对现有规划进行海绵评估,评估数据需用于对新一轮规划的前置性参考文本和专项规划,后续形成的大量数据也将用于实现海绵城市的常态化建设,包括对城市高程信息、水文气象条件、城市排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进行动态信息管理和监控,进而得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方法、技术指南和相关费用效益。信息化管控平台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四、海绵城市建设之竞争态势

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

截至2015年8月,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总数约为84家,覆盖我国48.4%的省(市、区),超过一半的省份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其中海绵城市建设企业数量位居前5的省(市、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和山东,占行业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为22.6%,19.0%,17.9%,16.7和6.0%,前5个地区的累计总和约占行业总量82.2%。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数量分析

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84家初步统计的企业当中,通过对从事的业务数量分析,81.0%以上都能够承担三项以上的业务能力,承担一项的主要是材料(建材)和模拟;承担两项的主要是设备、施工等。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领域分析

从单项业务分析来看,规划、运营和投融资领域的专业企业目前没有。由于海绵城市规划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涉及空间规划、市政排水、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等专业。因此,传统的城市(乡)规划设计院、水利规划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和景观设计院等涉及城市排水领域,但是,从事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的专业人员较少。运营需要有稳定的市场和有效的盈利模式,才可能促进市场化的公司发展,特别是私营部门的参与,当前,海绵城市正处于培育阶段,运营即便要开发,主要还是依托公共部门。而投融资领域专业企业的空白,主要是行业处于培育期,但不排除有相关的融资机构正在考虑这一新兴市场。而海绵城市工程设计、设备和施工类的企业占总调研企业数83.3%以上。从事城市雨洪模拟的企业有两家(北京、上海),其中北京HY企业有雨水排水模块的开发,而上海WB企业则能够为城市提供区域性商业化的雨洪风险预报服务。从事海绵城市材料(主要指建材),约占11.9%,企业数量与分布均分散和有限。

海绵城市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经估算,2013年,7个省(区)份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当地GDP的1%,包括海南(2.05%)、江西(1.66%)、广西(1.38%)、吉林(1.30%)、甘肃(1.17%)、四川(1.12%)和湖南(1.08%),而安徽接近1%(0.91%)。海绵城市行业可认为是传统城市市政排水行业的子领域,行业产能和规模占城市排水行业总量的比例微乎其微。有限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山东等地,其中东北、华中和西部(包括西南)严重空缺。我国城市雨洪灾害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和中西部地区,其中华北和东北同样存在较高的城市雨洪风险。将产能和洪涝分布对比可见,以江西、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五、海绵城市建设之PPP模式

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的资金规模大,以及国家对PPP模式的政策补助,可以预见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而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又要求PPP项目公司有强大的统筹、协调和规划能力。这几方面的特性将会使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又具有相当市政项目施工经验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为PPP项目合营公司的热门之选。

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

财政部鼓励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PPP模式,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一个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将是经过系统设计的城市水资源整体利用方案,包括雨水利用系统、排水管网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提标改造或建设运营等,因此我们认为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是其常见商业模式。此外还有ROT(改建-运营-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等模式相结合。项目收入一般由项目运营收益、政府购买及财政补贴三部分构成。其中运营收益将受政府特许经营权的保障;政府购买费将列入政府跨财务预算,其支付的费用所形成的回报率按合同约定执行,通过人大代表会议审核

海绵城市PPP项目DBFO模式示意图

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由社会投资人负责项目的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期满移交等相关工作。①项目参与公司和试点城市当地政府授权部门联合建立PPP项目特许经营公司,并负责相关管理,具体工程建设招标及建成后运营;②政府在运营期开始后依据绩效考核标准进行付费;③合作期满,项目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按约定方式移交至政府指定机构,或委托项目公司继续运营。

六、海绵城市建设之趋势前瞻

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

目前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国家支持PPP 模式在海绵城市中的运用。根据16 个试点城市工作会议(武汉召开),16 个试点城市目前进展大多数还处在项目规划以及小尺度项目建设阶段。对于试点城市,国家已经提出重要奖励要求,即采取PPP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国家给予10%的资金奖励。从16 个试点城市的中期工作汇报情况来看,所有试点城市对PPP 运作尚未有实质性成果,有的城市还没有思路,有的城市仅有1-2 个项目马上开始招标。因此2015 年4 季度投资机会预计不会太大。但是在4 季度还有不到3 个月的时间里,所有关心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机构一定在思考75 号文带来的影响、以及自身如何介入海绵城市投资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尚处探索阶段

号文中最核心内容之一是第9条“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即要和以往运营机制有所不同。此前污水处理领域执行的是单个项目,采取的模式是BOT、TOT 等,是传统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也促使国内污水处理在近10 年内实现高速增长,但是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产生的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应,看不到经济效应。从国外情况来看,欧美许多城市的建设项目资金部分通过激励机制来解决,即如果通过收费不能解决径流排放任务,那么管理部门将征收管理费。但是我国目前尚未有城市开展此项工作,更多还在政策探索阶段。

2016年或是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

预计 2016 年1 季度将成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从名单公布走到今天,经过三部委上报3 年行动预算以及专项规划工作等流程,近期已有一部分城市的先期项目(如道路、局部小区等)开始进入招标程序,有些规划设计也在招标。财政部正式下达拨款以来,2015 年下半年是海绵城市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目前从市场来看,海绵城市还没有实现产业爆发,需等到2016 年。2016 年第1 季度预计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的绝大部分PPP 合作方均将确定。

海绵城市单独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

海绵城市单独项目金额在20-40 亿元,对于大型企业产生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未来5-6 个月内,海绵城市PPP 招标中比较大的合同包金额应该在20-40 亿元,10 亿元级别项目比较常见,很少会有50 亿以上。所以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太大。

七、海绵城市建设之对策建议

建议一: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与以前污水厂单一标的不同,PPP 项目比较复杂、尤其是海绵城市的PPP项目,甲乙双方无论在商务条款还是具体技术实现互信都需要长期标前沟通。针对具体项目,只要有意向投标、均要提早准备,因为后面成立PPP 项目公司需要政府与企业长时间合作,像一次婚姻,需要长期的沟通过程。城市选择公司、公司选择城市属于双向选择,公司也将在具体合同中投资很大,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建议二:强化集约化运作能力

海绵城市项目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从“碎片化”走向“集约化”,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不断提高。从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来看,国家未来明显趋势是不希望项目碎片化运营。例如16 个城市申报项目之时,需要完成不低于15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但是有些城市报了400-500 个项目,数量众多不便于管理。住建部希望把碎片化项目进行集约化运作。集约化运作对投资机构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具备资本实力,即融资成本要低,其次需拥有运作资本能力,此外还要有解决方案的整合技术。因此海绵城市工程是系统性工程,目前具备综合实力企业或投资机构很少,有些企业资本实力很强、但是解决方案技术来源存在问题;有些企业原本做下游终端产品、长期做雨水利用产品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在北方缺水地区的雨水利用企业经验确实丰富,这些企业也看到了海绵城市行业未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因此目前存在相关企业欲从下游走向上游。这对该类下游企业是一大挑战:虽然这类企业在雨水利用产品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但是要提供海绵城市全流程解决方案并不容易,这些企业可能仅掌握海绵城市建设的某几个环节,但是全流程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还达不到。

建议三: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

针对海绵城市,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一是资金筹措,二是技术储备。从资金筹措方面看,如果公司是上市公司,则可以制定并上报定增计划;公司自身资产、以及资本运作(集中资金、或采取低成本资金)也可用于海绵城市项目。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业链来看,公司需要在人力资源、技术细节、产品储备实现明显改善。如果公司不具备相关业务优势,可以通过收购拥有甲级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外延式拓展,如缺乏道路业务经验、则可并购具备道路建设资质公司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为后续工作提供保障。建议四:好项目特征=擅长领域+回报率高+支付能力

综合实力企业将有选择性的展开项目角逐。具备综合实力企业未来项目不会局限于示范城市;此外在示范城市中实力型企业也会进行筛选。项目具备以下特征将受到欢迎:公司擅长领域、利润回报率相对较高、所在地政府支付能力较强等。特别是流域治理方面,在整个湿地建设、生态建设上,综合实力企业可能更有兴趣,而像小区透水涂装、绿地及道路建设等利润率低、业务不擅长的领域,综合实力企业的兴趣可能较为薄弱。

2.城市景观 篇二

1 城市景观特色的认识

城市景观包含自然、人文、社会诸要素,它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2]。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是对城市所固有的自然景观和地域人文景观的创造性利用,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体现出历史的传承、地域的特征。历史与文化是城市特色形成的主导,自然与景观是城市特征产生的关键,每一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格局,发掘并延续这种独特性将使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个性化的魅力,从而在城市形态与环境的关联中,体现出对特定环境的认同[3]。特色是城市过去和现在的浓缩,是物质实体和历史文化的提炼,是城市形象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独特的优势,对推动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也就没有活力、没有品味。

2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历史人文景观保护与城市迅速发展之间的冲突。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文化沉淀而形成的产物,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挖掘它的文化内涵。但是许多在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积累经验和理论沉淀,在没有文化支撑的情况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古镇、老街、民居在挖掘机的轰鸣中被夷为平地,城市形态处在急剧的变迁和动荡中,使得自然的景观、传统的文脉被割裂,延续的机理被打乱。

(2)城市间盲目模仿,千城一面。

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城市间的雷同现象越来越突出,形象差异越来越模糊[4]。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从古都到新城,大体上都沿着类似的结构、相近的功能、共同的模式发展。城市变得无整体风格、无地域特征、无个性特点,形象建设陷入误区:大立交、宽马路、阔广场、草坪热、仿古热、欧陆风情等等。于是,没有自己的城市形象观念的“克隆”之风刮遍南北,相似的布局、一样的街道、幕墙、一样的复古建筑,甚至出现了徽派风格的建筑在福建某城大兴建设的现象。

3 宁德市城市景观现状

宁德位于闽东北,依山傍海,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增长极,新兴滨海港口城市(图1)。目前市区总体上分为蕉城区和东侨开发区,两个城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行政、功能,在人口、商业、居住等方面相差较大,在已形成的城市景观中差别也较大,蕉城区在撤地设市前已形成繁华的商业区,街道空间狭窄而拥挤,居住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交通压力大,水系污染严重,居住环境较差;新区建设以房地房开发为主,空间布局以满足现代的城市功能为主,但建筑风格各异,整体不统一,且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利用情况不甚理想,生态岸线和滨水活动空间极少,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近水要求。城澳港区与城区在空间上相互分离,港城平行发展,关系松散,港口只发挥其运输功能,城市没有港口特色。由于缺乏营造城市特色生态景观的意识,城市三面环山而未能抱山,面海而未能亲海,历史街区缺乏系统保护,城市特色未能突显。

4 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三个原则

在巨变的时代,面对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意识的错位所造成的传统文化断裂的状况,冷静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必须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差异,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化,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发掘和塑造城市的整体性识别。笔者认为城市景观的塑造可以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4.1 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景观是将历史景观与自然景物和人工环境,从功能美学上进行合理地保护、开发与改造利用的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文物、古迹、诗文、碑刻这些历史景观,人工筑台、堆山、堆石、人工水景、绿化等这些可以改造的自然景观,以及人工设施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和城市设施等元素来反映,人文景观的作用是处于环境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宁德历史悠久,自唐开成年间(836-840年)置感德场以来已有千年,人文资源较丰富,历史上留有名家诗篇,石刻,遗迹,曾经作为海防重镇、主要的商埠与对外贸易港口;自然景观为自然山体环绕,依山傍海,溪流纵横交错。“山”、“海”、“湖”是宁德城区最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因素,景观规划要极力把握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可能,强化“山水”的概念,充分考虑二者的结合利用。比如,要创造亲切宜人的亲水空间,在完善水体空间,处理好水与绿化、建筑、路、桥关系的同时,适当融入人文景观元素,通过雕塑、小品、符号等表现形式将历史事件、人物、民俗风情自然地表达出来,使人在其中隐隐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图2)。

4.2 现代文明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的原则

随着现代文明的全球化,城市景观呈现世界性趋同的倾向,使城市形态的独特性和地方性受到挑战,由此可能导致城市空间特色的沦丧及城市景观中最可宝贵的场所感的缺失。如何让城市景观富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又不失时代特征?理性的做法是:既不要一味地沿袭传统作法,也不要过分模仿外来文化,要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在共生互存中,造就出空间形态的独特魅力。城市是作为建筑群体而存在的,地域文化也常常会反映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上,宁德传统建筑风格属福建民居的“灰砖区”, 朴实、温馨、淡雅,其现代建筑在满足现代物质生活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融时代精神、城市文脉和自然环境于一体。

4.3 保护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中存在着需要长期保留的稳定部分,又存在着迅速演化的变动部分,两者常常互为矛盾又互为依存。一个有魅力的城市,一定有它的历史地段、历史感。另一方面,在修旧维旧的同时,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和因循守旧。宁德现有保留的传统街巷有下井堂弄、西门后昌弄、西北路、崇文弄、西门路、蔡厝弄、杰头弄、鹤峰弄等,重要的古建筑有蔡知府府第、五显宫、陈氏宗祠等,蔡知府府第及周边民宅是典型的闽东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建筑文化价值。在景观规划中要全面保护古宅,保持旧城风貌,必要时进行景观恢复与功能再造,使原本属于这片土地的有利信息得以保留,并通过再创作赋予其新的内涵。

一个城市要树立自己独特、有魅力的形象,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宁德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生态城市和港口城市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文化背景,还需要在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引导下有序建设。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有特色有品未的具有港口功能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会闪耀在海峡西岸。

参考文献

[1]王爱英,把握文明城市形象塑造的特点[J],调查与思考,1997(3),34

[2]《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编写组[M],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5,175

[3]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

3.基于景观评估的城市景观设计 篇三

对城市景观进行评估,可以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本文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为例,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景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改造设计,以不同的设计理念,打造风格各异的主题街区,并通过建筑色彩营造商业氛围,实现“赏”、“游”、“购”一体化。本文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协同关系,探索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景观评估 步行街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36-04

一 城市街区景观评估的意义

在日常的设计实践中可以发现,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法规政策有不少,但是多指一些经过专业部门鉴定过的、列为文物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区域,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承载历史记忆,寄托城市情感的建筑物和街区往往被简单地推倒重建,造成了城市历史的割裂和城市发展的无序。譬如一棵树木的生长,或许它有一些伤疤、或许它有一些横枝野权,只要经过适当修剪,总能找到让其焕发青春的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连根拔掉,换种新树。这种对待城市街区的简单行为从当时看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以历史的角度看,往往得不偿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资源一再遭到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直面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关系。城市景观中哪些资源值得保留?哪些需要改造?改造的力度需要怎样控制?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中国现今的建设环境下,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保护意识,过多地承载着城市记忆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环境被大面积破坏,城市的发展轨迹被完全抹去,随之消失的是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在现有的城市环境下,对城市的景观价值进行评估,在保留城市文脉和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改善周围居民的生活,增加人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二 景观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一)景观评估的程序

国外较早出现的景观评估体系是产生于19-20世纪的以英美为主体的景观评估体系,在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例如英国在1949年颁布的,以保护乡村历史和景观,维护国家公园和地方景观特色为目的的《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案》,美国在1964年颁布的,以保护原始自然环境,野生生物为目的的《美国荒野保护法》等,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评估体系和学术流派,但是这些评估工作的评估对象往往以自然景观为主,鲜有涉及到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本文尝试借鉴专家学派中Litton的形态学理论和经验学派的Lowenthal.D的偏重心理感知的相关观点,完成对于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这一位居城市中心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城市街区的景观评估工作。

(二)景观评估的方法

在任何一种评估指标体系中,组成景观的各个要素都会被详细地罗列出来,并且制定严格的评估标准,如地形地貌是否多变、植被种类是否丰富、景观色彩是否多样且生动等等,而对于城市景观则多从空间、序列、光线、色彩、植物种类等方面进行评估,所以此次景观评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三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对于步行街的影响

廊坊新世纪步行街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东西长5.4公里,分成8个街区,几乎横穿了整个廊坊市,成为当时廊坊市最著名的一条大街。虽然体量巨大,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设计导向问题,步行街在建筑形态、空间利用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空间划分不合理:步行街中央50米的间距过于宽大,产生强烈的隔阂感,不符合人们购物休闲的行为习惯。(图1)

建筑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临近城市主干道的街头立面没有风格特色,可辨识度底。(图2)

各个步行街之间被城市干道隔断,无法形成连续的整体效果,随着城市机动车流量的迅猛增长,这种割裂感越发明显。

建筑色彩过于单一:全是米黄色,缺乏商业活力和业态特点。

随着网络电商的兴起,实体商业受到巨大冲击:步行街缺乏相应的商业配套和商业设施来吸引客户,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

(二)业态变化对于景观的要求

新世纪步行街设立之初,其商业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晰,随着近几年廊坊城市的快速发展,步行街的外部商业环境和内部业态结构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在客观上对步行街的景观改造提出了现实的要求。首先,在步行街南侧兴起了一个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新商业中心,集中了大型购物中心、影剧院、餐饮服务等全套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了新的城市热点,其次,步行街内部经过多年的经营,各个街区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业态环境,如第三大街主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第四大街主营时尚用品和服装等,这些外因和内因都会对景观改造设计起到非常明显的限制和引导作用,而且会对景观的内容和形式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

四 景观评估在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中的应用

(一)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内容和标准

鉴于新世纪步行街位于城市中心,且完全是人造环境,所以其评估内容和标准同现行的诸多景观视觉资源管理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在综合考察了步行街的周围环境和景观现状后,我们尝试从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配套设施完整性、维护管理便捷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标准见表一1。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评估结果

经过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进行多次调研,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整体状况从评估指标所给定的六个要素进行讨论研究后,制定出符合廊坊新世纪步行街景观评估的调查表,先后7次组织业主开会讨论,并对当地的百余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再结合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后得出的评估结果如表一2所示:

nlc202309031936

通过对评估结果表一2的解读我们可以得知,新世纪步行街在交通可达性、道路通畅性等方面得分较高,即原始的规划框架基本合理,但是由于当时的设计思想陈旧并且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在空间的丰富程度和停车场数量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商业环境的需要,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内的绿化植物和地面铺装破损严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步行街的景观感知。

五 根据评估结果对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

(一)新世纪步行街改造设计的方向

根据景观评估的评估结果,步行街的景观改造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调整步行街的功能分区,理顺功能布局:解决停车面积不够等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

丰富步行街内部空间组织形式:打破街内空间形式单一、风格一致的僵局,将每段步行街自己的独特风貌展现出来。

通过丰富色彩和增加亮化来烘托步行街的商业氛围。

全面整顿每段步行街的端头空间:使之具有显著的风格特征,并能够起到联通每段步行街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作用。

(二)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方案

廊坊地处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位于京津走廊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又是河北大学城的所在地,这就使新世纪步行街天然具有了联通京津,承接北京的传统文化和天津的西洋风尚,将东西方文化熔于一炉的区域优势和文化优势(图3)。同时,步行街又地处城市中心,两侧都是非常成熟的住宅社区,步行街是当地居民主要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因而当地居民对步行街怀有深厚的情感,所以这次改造设计的主旨确定为——“京津通廊,人民乐坊”。

新世纪步行街1-8大街东西贯穿廊坊市中心,总长逾5.4公里,这样的规模和体量国内罕见,只是整条步行街被7条城市主干道分割开来,无法形成统一有序的整体,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将1-8大街有效连接,形成一种既是有机整体,各个街区内又各具风情的街道景观,使新世纪步行街重新成为廊坊市的商业主轴、文化主轴、景观主轴和亮化主轴。同时,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内街这一条线上,应当充分利用交通流线、城市家具、标志表识和夜景亮化等手段将两侧的商业空间和住宅社区吸纳进来,利用城市屋脊效应,打造城市景观带,真正做到“纵向连接、横向沟通”。

在步行街原有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立面风格和建筑色彩较为单一,缺少变化。本次改造设计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不做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利用增建屋顶、修建山墙等手段(图4),打破原有建筑过于统一,僵化刻板的局限,以造型各异的设计手法,在对原建筑不进行大量拆改的前提下,打造不同风格的主题街区(图5、图6),同时丰富建筑色彩,营造热烈的商业氛围,真正实现“赏”、“游”、“购”一体化。以第三大街为例,这段步行街以经营电子产品和办公用品为主,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简洁硬朗的德意志绗架结构形式,在内街新建的建筑物和步行街两端的沿街立面上,笔直挺括的绗架线条代替了柔弱的石膏线脚,明朗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精确、高效的心理暗示,和业态特点相符的同时也赋予第三大街强烈的视觉语言街道特点和可辨识度明显提高。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各段步行街内部的设计定位和风格体现,一个是各个街区之间的连接与沟通,它们就像玉带上的玉版和串珠那样密不可分。其中,各街区的连接将是亟待解决的设计难点。通过分析其他城市解决同类问题的案例,连接方式最终确定以天桥为主,采用交叉式、平行式、单一式等不同的构造手法,能够使街道两侧的游人可以非常方便地到达街道的另一端,同时,由于这些天桥位于城市干道的十字路口,背靠步行街风格迥异的沿街建筑,完全可以利用不同风格的立面造型,配以现代化的亮化手段,使其成为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都市明珠。

新世纪步行街的内庭宽约50米,这样的尺度对于一条步行街来说过于宽大了,步行街两侧的行人很难产生交流,无法形成交融贯通的商业氛围。所以规划设计中在内庭增加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和商业建筑,如酒吧长廊、IT体验馆、灯光廊架等,这些商业设施—方面提高了区位品质,凝聚了商业氛围,同时也拉近了步行街南北两侧的距离,使人们在步行街内部的穿行和购物变得更加惬意。例如,在第二大街的南北两侧各增加了数组西班牙风格的廊架建构,距离原有商铺9-14米不等,这样的尺度对于购物的人来说是最适宜的尺度,廊架内侧的轻体构筑物里还可以提供餐饮和休憩服务,同时两组廊架之间还有广场和喷泉等景观元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步行街内庭的使用效率,同时提高了步行街的环境品质。

近年来,商业和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来提高商业品质,通过商业来推广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人们共识的商业发展方向,无论是上海的“新天地”,还是北京的“三里屯”、“798”,随处可见艺术融入商业环境的成功案例,所以在新世纪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中,必不可少地要融入艺术的相关元素,并且要做到结合业态特点,体现地域文化,引领时尚潮流,成为改造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例如第四大街的“风情意大利”设计主题,就紧紧结合第四大街时尚服装的业态现状,通过曲线形的平面布局,具有雕塑特性的街心钟楼钢架(图7),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息,使之不仅成为购物休闲的场所,更是一种城市的标记和时代的印记。

六 结语

本文在调研国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结合国内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景观评估的评估标准入手,力图梳理出一套城市环境下景观评估的依据和方法,并以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为例,重点叙述了景观评估结果同景观设计实践的结合过程,探索了如何将景观评估体系纳入到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大量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对于城市环境下景观的评估与保护却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和体系。在世界艺术的历史上,我国曾以意境深远的文人山水画和优美生动的东方园林享誉世界,但是就现代景观视觉语言,尤其是城市环境中景观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却始终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

在城市环境中进行景观评估和改造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将不仅仅是地形、植被、水质等自然因素,更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为因素也必须纳入到评估体系中来,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城市设施的完备性,空间形态的丰富性等,这些条件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元素,甚至同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很大的交集,但是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感受,所以在评估和设计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同时由于景观评估中评估指标的多样性,且多数指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很难用清晰的数值去衡量和描述,所以选择较为模糊的评估方法较为合适。

4.城市景观软肋研究 篇四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有一群人在伴随它成长。

解读城市,乃创造城市。

·街道

当代城市的街道留给人的印象和记忆,就是车流、人流和广告之海。

既是街道,就应当让人感知到自己的脚步的节奏,或舒缓或急骤。并且,在一定的视野范围中,某些标志性建筑或熟稔的、亲切的场所在等待着你。街道两旁有女人愿逛的商店,有男人愿意寻找的女人,但是没有一个容纳足迹的场所。购唇膏的女人记得唇的印迹,找女人的男人也记得香吻,但脚步之痕是隐匿的。人们不记得自己的脚步,街道就失去了大部分意义。

街道的意义就这样消失在选择的骚动之中,安详而静温的拐角处交换语言和思想的游戏似乎从未发生过一一思维存在的场所消失,即使对于实用性的街道空间,也失却了存在的底蕴。

于是,步行街的概念在城市规划中频频出现,只是城市的男人们不愿意离车移步,而宁愿逗在空调小车上,等待妻子或情人步行购物归来。

城市的生活性街道有如居住的多功能客厅,小餐馆、小店铺紧挨着联成一片,停车、用餐、购物、聊天等多种活动同时发生。这里体现了城市的活力。每当凌晨两点路过这等地方,一堆男人在喝啤酒侃大山,我不惊叹如此多的男人今夜躲在妻子的约束之外。午夜过后静悄悄的城市有如坟墓,好在我所在的城市的午夜是活泼而美丽的。一个城市可以没有职业思想家,但午夜仍在街上闲逛的男人,一定离思想不太远。

美好的街道是这样的:20-30米宽,500-1000米长,临街建筑2-3层高,建筑界面柔和,有凸凹,可以容得下一个餐桌或石凳,有不超过6米高的雕塑,花木扶苏,石材铺地,有酒吧、咖啡厅和沙龙,沙龙里有才貌出众的女主人。说起女主人,就让人伤心地渴望。

·广场

广场是干什么的?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万人集会批斗××人的政治性广场;几百年来,我们依稀记得将犯人袅首示众的刑场。前者让我们狂热,后者让我们冷漠,总之是偏离人性的成份太远。如今开会报告用不着众人均“到场”,枪决犯人也不宜张扬示众,那么,广场用来干什么?

在许多人心目中,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似乎城市脸面贴在建筑物立面上还不够,还要铺装到水平的地面上。于是,在城市干道或过境公路边设广场的做法大行其时,或者含蓄一点的,设一个市政广场,即在政府主要机关大楼前设一个类似天安门广场的空旷空间。

而市民广场,才是广大居民的真正需要。工作之余的闲憩,人们希望在商业街和居住楼密集的地方有直人的广场。尺度不要大,做工要精致一些,层次要丰富一些,有个人自娱自乐的表演性空间,有静坐遇思的空间,有儿童游戏场所,也有适合残障人士通过的各种辅助设施。

中国人出门就喜欢看热闹,围一堆人看蚂蚁或看怎样做人血馒头,没的热闹就更喜欢在家里逗着,而不习惯于广场上的公共空间,所以每一个城镇都在挤下每寸土地盖住宅楼,而舍不得留下一星半点空地做市民公共活动的广场。

曾几何时,广场成了一个纯粹政治性词汇,它令人想起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广场和街垒战斗,想起白宫前广场上的游行示威,想起天安门广场上的一轮一轮风暴。近年来,一帮温柔善良的文人在倡议建设市民社会,作为硬件的市民广场,可进入了他们的议

题?

广场是市民的,同时也是培养市民的。广场是除办公室、影剧院外的重要公共场所,市民的素养在广场上醇化。广场的公共性,决定了它需要优雅的举止、优美的言辞,同时它容纳了与私宅密室的密谋私义有别的社会公义。市民广场能培养出真正的有判断力的公众,而不是平时唯唯诺嘶、乱时一呼百应的盲目大众。

市民广场的布置要亲切、要多层次多中心,不宜设计成集中的同心圆式的格局,更不能在圆心上设立一个神坛一般的偶像雕塑。市民广场是人们身着便装随意游冶的地方,它将鼓励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自觉。

·城市标志

城市标志以其实体而承载了精神的、象征的、审美的内容。

北京的天安门--古都、端庄厚重、正大光明、稳定团结、均衡、权威……

上海外滩--洋场、新锐典雅、商业繁荣、自由、和谐、多元共存……

深圳的标志泥?未来的水晶岛?还是现在的地王?

西方有许多历史名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累世经年建立的教学就成为历史积淀的城市标志,伴随着那些标志物凝聚了持续不断的人文精神的传统。从城市发展史来看,也不是哪一个君主或城邦主说要建一个标志性建筑就能建起来的。

所以,深圳暂无标志性建筑--再过五年有没有?未必,再过五十年呢,或许会有。那么,现在人们谈论城市标志的意义在手,人们希望有更多的个性的建筑出现,好让人们记住它在哪条路边以成为心理地图中的星位,并以此而记住整个城市。这种要求并不奢侈,也不包含长官意志的大一统,是平朴的民众愿望,值得城市设计者和政府共同来实现。

标志性建筑的审美象征性应该纯粹而富于建筑性,比如广州的五羊或丹麦的美人鱼,就因为过于具象,总显得不够纯粹,不够力度,因而标志性就不强。而如巴黎圣母院、悉尼歌剧院、北京天安门、上海外滩就要纯粹得多,因而更容易进入记忆。倘若一个城市的人追求的象征,是如观音菩萨或财神爷崇拜的那种象征物,或者一定要体现什么宝什么贝的,只能说明这个城市的人心胸狭窄。实用而庸俗,对线条、抽像体块的漠然无知,说到底,乃审美力缺乏。

·园与苑

人们对公园的认识己经够多,公园是城市的肺,是新鲜空气、阳光和水体景观的汇聚之所,公园是城市人工环境中的自然。

但深圳的公园,似乎主要地是因为儿童而存在的。房地产业蚕食着公园绿地,只是孩于乞求的目光下,成人们才留下了那星星点点的绿地。成人们中的男性大多去了歌厅酒肆夜总会,性感女人成为他们陶醉的大自然,家庭主妇则和孩子们一道在家里看电视,稍为奢侈一点的妇女,就到美容院一方面做面子,一方面看自己。公园成为真正的奢侈品。

公园里应该可以跑步、打球、放风筝,做以上活动时,不必如高尔夫球场上的贵族们那样身边跟着球童,公园应该成为成人们每日的需要。问问深圳的男人们几时逛过公园吧,他们逛公园的次数肯定不如情人的个数多,这样的一群男人可以规划、设计、建设出好的公园来?

但是与公园相类但历史渊源不同的另一种形态的城市空间--“苑”,则似乎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苑”起源于古代王公贵族的郊野游乐场,它的当代形式就是世界之窗、中华民俗风情园之类门票奇高的旅游景点或高尔夫球会之类贵族俱乐部,虽然不再打贵族牌,但深圳的百万打工者是难得一睹其尊容的。天下没有白吃的筵席,这道理我懂,但城市应该有容纳所有人,成为所有人的需要的公园,这道理谁懂?

一个平和的、平民的、平等的现代城市,不应该有充满歧视性的公共空间,无论这种歧视的政治的、经济的、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解释是如何头头是道,这种歧视本身是野蛮、封闭时代的残存物。

·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宫及其他

这些事物,似乎是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多余物”。

人们知道维护和建设市场经济的政客和学者的重要,却难以理解这样的政客和学者倘若没有进出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宫的习惯,将会是一头没有人文理念的怪兽。那样的政客和学者将会在今天提倡市场经济,而在明天拥护极权主义。博物馆的传统,让人明白历史与风俗:

图书馆的传统,让人求真:

美术馆的传统,让人审美;

文化宫的传统,让人学会欣赏文化的差异,学会宽容。

……

所谓人文,并非一种主义,倒不如将之归于这些可爱的“多余物”,这些“多余物”最终会成为人类仅有的东西,倘若有终极价值,它们就是终极价值的陈列馆。

更重要的,这些事物不应该用来装点城市的门面,不应该成为如今般心窄气短的样子,一种雍容大度将从“多余物”中酝酿成型。

·机关大楼

深圳的政府机关大楼,比之内地己有许多改进,如少了衙门气,多了些亲切感,但是仍旧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威严与傲气,人民政府,处在人民之中,要那么威严干嘛?这么说吧,政府大楼应该庄重,但不要庄严,更不要威严;应该亲切、平和、透明,而不要拒人千里之外、凛然不可侵犯。封闭一统独立于城市,应该体现公正、公平,但不必强求形式对称;应该有良好的朝向,办公室应该有充分的采光。通风和良好的户外景观,但不应去讲求风水的龙脉一

一、“左青龙、右白虎”无非是要弄成一个位居龙位、威慑四民的官府气象,都二十世纪末了,那种假模假式唬谁呢?据说广东沿海某市府竣工后,风水师言其风水不利,该市府便另择风水宝地,大兴土木。如此愚行,恐怕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普遍性,多少官员正想依例而行。可见,现代政府的建立,远比人们想像的艰难。

从另一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民间流行的风水迷信,与官府衙门气,其内在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每个城市居民不妨面对那些装腔作势的机关大楼反思一下:一定要威势赫赫才会赢得尊严吗?

政府的尊严,来自良好的服务,只有真正履行公仆的义务与责任,才会有令公民感动的尊严。因而,政府的尊严体现在每个公务员的行为之中,而不在办公大楼的形式的尊严。

·大学之气象

世界上一流的城市中,未必有一流的大学。但拥有一流大学的城市,一定是让世人份外尊敬的。

一流的大学所在地,一定有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教授和一流的……

陈希同当北京市首长的时候,北大和清华也是优秀的,大学有其自身的传统,大学的学术源流,可以在政治之外,而北大和清华之所以还够不上世界一流的辉煌,正是因为她们还远远没有独立于政治之外。当然这样说未免偏颇,中国的大学中有太浓厚的古代大学传统,现代的大学制度还远未成型。即使如北大的所谓自由主义传统,更多地流于轶闻趣事。而未形成人文制度、学术规范和学术成就。

说大学,乃是为了对比深圳这座城市中的缺憾。

一群拓荒牛来这里开恳,建设了偌大的建筑群,大学和大学教授来这里似乎只能做客。看那主人财大气粗,看那高楼起,看那精神大厦难得建,心中好不优伤。

深圳的职业教育得到重视,与社会的一般取向是吻合的,但办大学的气度和眼光,则只有俟诸来日。

房地业产生了多少多余的住宅,多少个亿的国有资产傻傻地在土地上等待,而大学、博物馆这类“多余物”真的如此多余吗?

·艺术家

正而八经地谈论艺术家也许会成为贫乏时代的时宜,而我更欣赏那种介于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的人,他们好动,想表达什么,想探索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们不满足于城市的平庸。

历代社会的艺术家是那种游牧式的四海为家的人,即使身居一地,心灵仍在游荡。世界也许不因为他们而发展变化,但他们是因为世界之成为世界,是为了探索人存在于世的意义而生的。

我敬重那种人,是因为他们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但知道其作品的真正价值。

这种人,内心极为痛苦而孤独,死亡时刻在追随着他,他在城市中不合时宜,却在权力之外,在金钱之外,甚至在爱情之外,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因而成为文明社会的共同财富。

深圳人会容纳这样的人群吗?也许会的。

至于那些志大才疏广告人,那些故作风雅的艺术投资者和艺术保护人,也许会成为深圳的永久住户,但在艺术史上,却留不下半点痕迹。

我说的,仍旧不涉及那些正而八经的“艺术家”,而是一种新型的人,与新型的深圳一道成长的人,这是我对深圳和那些人的希望与祝福。

·城市史

在深圳,少有人注意历史,更谈不上城市史。

然而,有人在这里生存奋斗过,有人会在这里死去,有价值的痕迹会谱写城市的历史。

城市史作为一种意识,会构成至深至诚的底蕴,即使流行歌曲唱罢,“花谢了。人去了、楼空了”,一种恐惧,会笼罩我。

5.城市景观 课程作业 感想 篇五

学习建筑专业三年以来,景观这一名词不断出现在各个方案和书籍当中,虽未系统的涉及其精确概念,但对其涵义也略有了解。经过本学期这门课程的学习,算是对景观学的概念和发展有了较为系统的初步认识。

首先,它是一门十分必要、实用、急需人们重视并作为的学科。其意义景观(Landscape),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 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 或综合自然地理区, 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 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 园林绿化和小品。我的理解景观是一种景象,它是综合的系统的代表一个区域的面貌,同时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美的资源。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景观学一词最早来源于英国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般认为,是由美国风景园林师奥穆斯特德于1858年首先提出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景观

学已经在国际上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独立学科。园林营建在中国扎根已久,但“景观”二字,其实是近几十年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日本接受西方文化较中国早,在1933年日本人把大地景象营建艺术引进翻译为“景观”时,它只是生态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景观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它等同于景观设计吗?首先一提到景观学就先说是它一门综合学科。在研究范围上跟许多别的学科相交叉,这说明了其综合性,但在给其划分研究范畴的时候也带有了天生的复杂性。景观学的命名也是一直存有争议,时至今日,仍有风景园林、园林、园林科学与工程、风景建筑学、景观建筑设计学、景观学、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等更多争议。在学科内涵、学科方向、实践领域和行业规范等方面,学术界依旧没有达成共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对于广义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面向户外环境建设的学科,是一个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科学,其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所以,它涉及的学科专业极为广泛综合,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林学、农学、地理学、动物学、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宗教文化、历史学及心理学等。而狭义的景观设计指的是广义景观设计中的场地设计和户外空间设计,主要指基于环境美学的基础之上,对城市居民户外生活环境进行的设计。

这样来看,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可以综合成为城市景观规划,景观设计也可以和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景观专业与其他这些专业既相互有关联,但又存在着本质区别。比如说建筑学,它关注更多的室内空间,而景观则关注的是户外环境与人的和谐。所有这些也说明了景观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结合这门课程和我平时的信息涉猎,我对当下的景观学发展现状及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景观规划设计在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的今天已经具有更加广泛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它正逐渐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景观的人文化倾向。讲究人文,注重人的感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的,特别是到了近代,人文景观的提出,对历史遗产的保护等等,到现在,人文已经是景观学科中深入骨髓的重要内涵。2.景观的科技、工业化倾向。工业革命对人类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到今天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遗留了很多问题。而景观作为关注环境与人的重要学科,其科技、工业化倾向也在近期显现出来。3.景观的生态化倾向。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人口剧增与自然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4.景观的艺术化与个性化倾向。作为与人类生活密

切相关的事物,景观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表达人类理想和个性生活的方式。景观的艺术化表现在很多方面特殊艺术气氛的创造;将观赏、休闲、参与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景观空间;结合拼贴的艺术形式创造的景观空间,充分发挥游戏景观的自由想象;表达某种深刻寓意的景观行为作品等。

6.利用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景观特色 篇六

关键词:城市文脉,城市景观特色,逻辑联系,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忽视了城市文脉并走向极端,给城市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脱离城市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套用国外流行的模式化方法,一味强调所谓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国际潮流,而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创造,致使很多城市景观设计雷同,千城一面[1]。要塑造景观设计的特色就必须重视城市文脉,基于城市文脉进行景观设计特色塑造。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文脉与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基于城市文脉的塑造景观设计特色的方法,以期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城市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某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的特色是由其物质环境特色和非物质环境特色所组成的有机体,是景观设计本质和内在的属性,代表景观设计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特色主要由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方面构成,其内涵是指景观设计的性质,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外在表现主要有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景观设计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质要素,是景观设计特色形成的基石[2]。

2 城市文脉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城市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3]。城市文脉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在人文环境中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不断推陈出新。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即城市特色的背景。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三者。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的形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

3 基于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方法

3.1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呼应

城市的自然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征,因为所有城市都位于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由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人们是在自然环境中选择居住地点并建造城市,自然环境不仅为城市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城市气氛和特色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同的自然环境都有各自特定的结构与形式,并由于本身的特性而与城市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自然环境的特色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研究自然环境的特色需要从自然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现象特有的结构和特征及其环境精神,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自然环境成为建立城市景观特色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出发点。建立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这方面,大连市有着很成功的尝试,近几年,在城市的扩张与发展中,大连市一方面关注新城与老城、新景观与旧景观的有机对接,在空间上保证了新老城特色和品格的有序过渡。对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别是突显城市特色的主要自然人文景观,则以划定保护区的方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以确保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都能够作为遗产得以延续。

3.2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更多的体现在建筑环境中,建筑环境与人们在世界中的居住有着更为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所以研究城市景观特色不仅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还要对建筑环境进行研究。研究建筑环境的特色同样需要从建筑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建筑环境是具有结构与意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2)体现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认识。建筑环境是特定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状态相互结合的产物。其次,建筑环境的结构是对自然环境结构的模仿与发展。建筑环境聚集了不同的建筑空间和元素,它们的形式与特征产生了环境的意义与结构,定下了环境总体气氛的基调。建筑环境总体气氛就是建筑环境的精神,建筑现象学以浪漫、统一和古典概括了三种不同气氛的建筑环境。浪漫建筑环境富于神奇与动态;统一建筑环境追求静止与刻板;古典建筑环境以理性和逻辑的方式体现明晰易懂的秩序,同时又以拟人和移情的手法表现人类的感情和需要。另外,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不同文化融合。注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应是设计师设计的基本源泉,在当今各种事物急剧相互混合的社会中,地方特征相互排斥,但同时获得个性,正是通过这不同文化间的排斥,才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发扬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其价值在于启示,重点不在造型上的特征,而在于不可见的哲学形态,这种价值应与国际文化和谐共存,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国际式的国际文化主义。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会因相互传播而发生接触,出现冲突与融合。通过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变种,激发出新的活力,在整体上加速文化体系的发展。因此,在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上必须把发展城市的地域文化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探究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开掘城市的文化主题,重视重要文化街区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等等,都是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任务。

3.3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1世纪的技术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中心,这些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技术与人融合。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技术与人融合,因为历史具有不可逆性,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文明的基础,当今文明不可能为失去技术保证的文明,技术作为人的扩展,正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技术并不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而是技术是人的延续的关系。科学中的技术、材料,乃至新思想应与地方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可以创造新文化,并不排斥技术。城市景观设计强调新的先进的技术必须融化在地方文化之中,表现新的风格,但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并不等于一定出现统一格式的建筑,这与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矛盾。

4 结语

在城市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是必要的。但城市特色的根植性决定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要着眼于长远的地方历史文脉延续的利益,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规避政府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中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必须基于城市文脉进行城市景观特色塑造,只有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的城市景观特色才具有外在美的价值。城市文脉发展是“根”,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是“果”,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才可能实现、才能使我国城市建设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邢海峰.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反思[J].城市问题,2005(1):29-32.

[2]张凤琦.城市化与城市文脉的延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99-101.

[3]佟玉权.城市旅游特色内涵及塑造原则[J].城市问题,2006(5):36-39.

[4]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4):40-44.

7.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 篇七

【关键词】道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

景观主要包括“景”和“观”两部分内容,其中,“景”主要是指自然景色以及人文景物,“观”指的是人们在对自然景色以及人文景物进行赏析时所持有的观点。道桥中所涉及到的景观问题就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环境美学、民族情感、建筑工程美学以及城市规划等一系列知识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桥景观问题也势必会引发人们的极度关注。

1.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景观问题

当前的城市道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多的是关注其实用性和功能性,对城市景观问题的关注或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由此导致了现在普遍存在的道路景观的不和谐的状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道桥的建筑风格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直接导致了所建成的城市桥梁在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寓意也不够深刻,并且缺乏显著的地方特色;其次,在所使用的道路材料方面,各种材料层出不穷,相互混杂,从而造成整体性差的状况,不少地方在城市路桥建设当中材料混用,尤其是在车行道上沥青和混凝土混合使用,导致道路表面存在明显的色彩差异,严重影响了路面美观;最后,在道路的附属设施方面,可谓是琳琅满目,形态各异,在道路中,路灯、路标以及候车亭等自成体系,没有在色彩以及形式上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并且在空间上也是出于相互交叉的状态,规划意境无从谈起。

举例来说,很多城市很积极的开展经济建设,在合理布局方面没有明确的考虑,所以导致在规划的时候功能定位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侧重于功能性,对城市景观问题一般考虑比较少,或者说不够全面,造成一些道路在景观上的不和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桥梁风格各异,寓意肤浅,未能体现地方特色。②路面材料层出不穷,城市整体性较差。一些城市路面材料混用,特别是车行道混凝土与沥青混用,使道路产生明显的色差,极不美观。③道路附属设施琳琅满目,神态各异。这样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其形象都是非常差的,而且往往东修一条,西修一条,今年有规划就建造,不去管将来这个地区的运用功能,这是很不合理的,任何城市建设的规划都应该把中心转移到低碳上来,不应该过分的不看重景观设计。

2.导致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问题的原因

导致当前城市路桥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既包括体制方面的,也包括设计以及建设管理方面的,具体来讲,导致景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知识结构方面,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在对城市道桥基础设施的规划过程中对景观性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在相关部门的景观性控制方面,由于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过程中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宏观性控制上,对城市景观问题有所忽视,尤其是在具体的建筑材质以及相关的附属设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第三,由于具体的建设都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缺乏整体协调,并且在城管、建设以及交警等相关部门之间往往还存在着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也对实现道桥景观的有效协调统一不利。

3.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在城市化日益深入的过程中,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焦点课题之一。

3.1桥梁景观

城市桥梁景观问题具体包括线性、平面布局、造型、色彩、装饰以及肌理等六方面内容的设计,桥梁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以及具体的地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很大的复合景观意义,例如,悉尼歌剧院与悉尼大桥之间的伴生景观就造就了悉尼甚至是整个澳大利亚的标志性景观;在我国武汉,长江大桥和龟蛇两山相辅伴,被视为是武汉的城市景观的亮点。从本质上讲,景观之间所产生的伴生效果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各个景观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当然这里的环境并不单指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桥梁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桥梁景观设计中,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由于现代城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而说到底是人本主义,能够为城市提供合理的功能构造才是设计的中心目的。且在桥梁的景观设计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布局,不光考虑道桥本身还要考虑其他的城市建筑。

在进行桥梁的景观设计和规划时,首先需要对桥梁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其次,并针对具体的定位以及所分析得到的概念进行相关的图示化处理;第三步,根据所完成的处理结果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进行设计;第四步,确定桥梁景观的色彩;最后就是对桥梁景观的相关元素进行设计。

要积极促成桥梁景观设计协调机制的尽快建立,逐步完善相关机制,并鼓励景观设计部门与专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单位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建筑师、环境艺术人才以及雕塑师参与进来,带动城市景观本体内在素质的提升。

3.2道路景观

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道路绿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程度,同时也是城市道路景观控制的重点内容之一。

首先,在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方面,要综合衡量艺术效果以及实际功能,在配置植物时,要尽量使用乡土树种,彰显地方特色,在布置形式上主要有自燃式园林道路型以及整齐式行道树型两种。当采取的是自然式园林布置方式时,要在道路两边设置林荫路,特别是在居民相对较为密集的一侧,这样不但可以为居民散步提供条件,还能对道路车辆排放的废气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整齐式园林行道树,一般配置植物时以乔木为主,再辅之以灌木,这样可以增加层次感和韵律感,并用不同颜色的花卉加以点缀,这样有助于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减少噪音污染。

在道路材质方面,要注意选择与道路整体效果相协调的材质,尤其是颜色和质感上;尽可能的就地取材,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控制成本;最后道路的功能性也不能忽视。

道路附属设施也是对道路景观加以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整体的景观效果,因此要在整体上对风格进行统一的定位,使其与整体景观相呼应。■

【参考文献】

[1]方志桐,王惠方.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

[2]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1.

[3]孫鸣春,周维娜.城市景观设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上一篇:售后服务部各岗位工作职责下一篇:《《滕王阁序》》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