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的承诺书

2024-06-19

村卫生室的承诺书(通用12篇)

1.村卫生室的承诺书 篇一

渭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定点医疗机构

服务补偿承诺书

渭源县卫生院:

为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确保门诊病人报销资料的真实性,杜绝冒名顶替进行门诊诊疗和随意开具虚假门诊处方进行套取新农合基金情况的出现,本人做出以下承诺:

一、承诺事项:

1、2013年月份,我村卫生室共计补偿人,所有补偿患者均真实,病人信息资料、门诊补偿资料均核对准确,补偿凭据签字、按指印真实,西药按90%标准进行报销,无开具虚假门诊处方、虚假治疗、分解处方等套取新农合基金现象。

二、违诺责任:

若县合管办稽查认为补偿情况与承诺事项不符,存在套取新农合资金现象,我愿意承担相关责任。

三、本承诺一式两份,乡级新农合办公室存档一份,村卫生室留存一份。

承诺单位:村卫生室承诺人:

时间:年月日

2.村卫生室的承诺书 篇二

近些年,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迅猛发展。以河北省广平县为例, 2013年底全县169个行政村都建起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同时, 推行了一般诊疗费制度, 实行了药品零差价销售, 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配备了一系列医疗设备, 并且建立了乡村医生培训基地, 开展了素质提升工程, 农村卫生的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但是, 农村卫生工作中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村医的待遇问题。医改前, 乡村医生的工作量和收入来源主要是医疗和防疫, 年均收入大概在2万-4万元之间。医改后, 增加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有了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补贴和一般诊疗费, 但是年平均收入不升反降, 大概在1.6万-3万元之间。二是村医的身份养老问题。医改后村医的待遇虽然不高, 但相对稳定下来了, 而普遍担忧的还是身份问题。他们的身份是农民, 随着年龄一天天大了, 以后不能看病了拿什么养老?目前, 省、市还没有明确的政策, 这是村医队伍逐渐“弱化”、“消减”的主要原因。三是村医队伍如何建设、加强的问题。现在广平县有乡村医生635人, 55岁以上的占30%以上, 正规中专以上学历占只18%, 执业助理医师以上43人, 部分已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剩下的多数可以说是“老弱病残”, 学历还低, 人才“断层”已是普遍现象。四是药品零差率补贴的问题。广平县药品零差率补贴虽然能够足额发放, 但是延后时间长, 不及时。譬如2015年, 都到8月份了, 村医才领齐2014年的补助。同时, 还有网采药品价格偏高的问题, 村医网采药的补助收益明显低于自采药品的收益, 因此造成村医药品网采率低、采购量小、不经常网采, 经常网采的只占村医总数的三分之一。五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问题。因为村医普遍学历不高、年龄偏大, 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健康档案建设虽然有纸质的也有电子的, 但因为没有联网, 建起的档案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六是标准化村卫生室的运行管理问题。村卫生室是国家建的, 设备也是国家配备的, 但是水电暖网以及设备维护等诸多费用都需要村医自掏腰包, 而且因为没有设置生活区, 给村医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这是造成很多标准化村卫生室使用率低、无法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

鉴于农村卫生工作的这种现状, 笔者提这么几条建议, 望共同探讨。一是建立稳定、及时、长效的补偿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推行“一卡通”, 逐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头经标准费, 及时发放药品零差率补贴, 建立村卫生室运行费用补偿机制, 对水电暖网以及耗材等运行费用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对村医加以补偿, 保障村医待遇。二是切实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 实行老村医退出机制, 建立村医退休保障制度, 让村医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或其他条件合适的保险, 保障村医的养老, 稳定村医队伍。三是建强村医队伍。实行定期招聘制度, 切实推进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帮扶机制, 制定具体奖惩措施, 操作流程, 防止制度机制流于形式, 逐步解决乡村两级人员“断层”、人才短缺的问题。四是降低基药网采价格。减少行政干预, 减少药品流通环节, 真正实行价格听证, 透明运行基本药物招投标程序, 尽可能扩大基本药物目录, 切实降低药品网上采购价格, 提高村卫生室网采率和网采量。

3.门村中学校园食品卫生安全承诺书 篇三

(学校食品安全知识带回家活动)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隐患?例如,学校附近的小摊小贩是否有卫生许可证;小摊的食物是否被来回车辆带起的灰尘所污染;饮用小摊的汤水是否干净等。这些都和我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密切相关。近期,在我国其它地方出现多次食品中毒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为营造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以实际行动共建校园食品安全环境。特此,向全校学生及家长发出以下倡议:

1、尽量在家里吃早餐,早餐吃饱、吃好。(提倡家长自己给孩子准备好早餐,或让孩子到证照齐全的点心店用早餐。尤其不要以油炸食品、香肠、豆腐干等路边的不洁食品充当早餐,也不要到校门口吃早餐,既不卫生又不雅观。)

2、不从学校周围小摊小贩购买无卫生许可的餐饮品,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3、放学后及时回家,不在外逗留,不买“三无”食品(“三无”指无厂名、无厂址、无生产日期),不吃辣条和过期变质的食品。

4、讲究环境卫生,做到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包装袋,为建设温馨、整洁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做贡献。

5、学习勤俭节约的精神,无特殊情况,不带零用钱来学校。

6.请家长们及身边的人不制作、不销售不合格食品。

7.请家长们制止他人或举报他人制作和销售不合格食品,要与不法商贩作斗争。

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向家庭延伸;与自己的家长一起自觉参与到食品安全的行动中,合力共建校园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承诺人及 监督人(签字),学生:

家长:

门村中学

4.村卫生室的作用研究论文 篇四

作为农村卫生服务基石村卫生室的地位和作用

衡量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政策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两项,即农村合作医疗中投入与产出以及成本和收益的比例关系。这源于卫生资源的有限。如何使有限的卫生资源能够产出最佳的卫生服务,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是卫生政治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同时也是新农合运行追求的终极目标。自2000年之后,由于新农合制度的推广,村卫生室在相对比例和绝对量上都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4]。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村医的存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源于赤脚医生的村医,既是国家新农合制度的最终担当者,同时又具有处在农村血缘社会关系中的农民身份,具有“乡里乡亲”的地缘优势。村医以自己的医术诊治村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实施国家的药品零差价制度,这对于落实农民的医疗保障以及维护农村的公共卫生起到非常基础的作用[5]。例如,在对农村高血压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农村患者文化程度偏低,医疗卫生知识缺乏,至少有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高血压的存在和危害[6]。因此,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可对村医职能进行充分利用,使公平与效率的政策理念落到实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成绩斐然,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医成为农村卫生工作的主力军,而村级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是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生活”目标的核心所在[7]。为深入了解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匹配运行过程中村医的作用,本课题组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将北京市五区县作为调研现场,于2011年进行了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通过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在北京市新农合主导性政策的干预与引导下,村卫生室及村医的存在对农村医疗的公平与效率性起到了较为积极的政策保障作用。在本次调查中,被抽调的309名村民在调查前2周内患病或受伤并到医院进行诊治的调查对象中,选择最多的前3位就诊医疗机构由高至低依次为村卫生室、区县医院、乡镇卫生机构,见表1。正因为如此,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健全多渠道补偿政策,根据村医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多渠道予以补偿;确保2011年底前每个应设村卫生室的行政村都有1所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都有村医。此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具有成本低、效益好的优点,所以优先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将成为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8]。由表1可见,村卫生室的存在及村医的作用在我国农村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障这支队伍的可持续性以及稳定性发展是政府必须要重视并尽快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村级卫生体制公平性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解决村医的生存与保障的必要步骤。

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可充分实现相关政策的公平与效率性为了论证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后是否可充分实现相关政策的公平与效率性,本课题组2011年以北京市M县G、T和X3个乡镇的实地观察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了比较研究,侧重点放在可以进行新农合报销减免的政府购买村卫生室方面。M县是山区县,特点是自然村落比较分散、地广人稀。原先按照全市统一的新农合政策,农民看病只有到县城或镇上指定的医疗机构,才能享受就地减免药费的优惠待遇,但在M县部分偏远乡镇,很多村距离镇卫生院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再加上交通不方便,来回一趟花半天时间,费力又劳神。从2006年起,M县逐步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这样农民在家门口看病也能享受新农合报销政策。2006年首批确定的9家试点单位效果不错,后来每年增加一批。减免手续也非常简单,农民直接缴纳药费的65%即可,另外35%由村医先行垫付。按照所开的减免处方,村医每月再到镇卫生服务中心报销垫付资金。本次观察的27所村卫生室中,绝大多数村卫生室2010年的新农合报销人次在1000人次以下,占74.1%;其次为1000~2000人次,占14.8%;有2所村卫生室(均为X镇2所村卫生室)2010年的新农合报销人次较多,超过4000人次,见表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的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四大体系、八大机制被形象地称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9]。村卫生室与村医的作用其实与《意见》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更好地将政策中的效率与公平理念落到实处,村卫生室逐步纳入新农合报销机制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10—11]。总之,在所有医疗机构中,就收费与可及性而言,村卫生室是最好的。所以,有必要通过加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引导农民较多地利用村卫生室的服务,进而减轻农民的基本医疗费用负担[12]。

5.村组长承诺书 篇五

为了我村的经济发展,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已结束,各组组长已顺利当选,在本届任期内,各组组长作出如下承诺:

一、任期内,本人遵纪守法,不参与各种非法集会和组织,搞好邻里关系,积极化解村民矛盾。

二、任期内,本人服从组织安排,村开会、组织活动或有事必须随叫随到,如遇特殊情况,必须向村支书、主任请假,不得无故缺席。如有事不请假,一次口头警告,二次必须写出书面检讨,超过三次必须在全村组长以上会议上作检讨,认识态度不好就地免职。

三、任期内,各组组长必须搞好各组森林防火、计划生育、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如各组在以上几项一票否决工作中,影响全村工作,各组组长必须承担相应责任,上级追究村责任前,村将追究相关责任组长的责任,情节严重的将对组长进行免职。各组长必须协助村做好上级在本组的征地工作,有事组长必须随叫随到。如不配合,出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现象,一经查实,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组长就地免职。

四、任期内,各组组长不得私自买卖和出租土地,一经查实,就地免职。

五、各组组长必须认真抓好各组的控违、拆违工作。目前,我村控违、拆违工作是头等难事,各组控违情况十分严峻,各组组长必须从承诺之日起,搞好各组控违工作,出现新建、改建、扩建等现象,必须向村分管干部报告,如出现三次不上报的,必须写出书面检讨,在全村组长以上干部会作检讨,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免职,拆违工作在本组必须积极配合。

六、任期内,各组组长必须履行节约,不得私自公款吃喝,组长不得兼任出纳,财务签字必须有经手人、证明人和组长审批签字,500元以上必须村代表签字,超过1000元以上的开支必须由各组全体代表签字认可,否则村将不入账。各组重大建设必须报村委会批准后方可实施,如不报批,情节严重的就地免职。

七、以上各项条款,望全体组长自觉遵守。

承诺人:

***村委会

6.村卫生室的承诺书 篇六

1 资料数据来源

本文关于人口流动总体形势的资料数据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展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结果,关于部分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变化及村卫生室服务和收入的资料数据来自2013年在安徽、湖北、重庆等3个劳务输出大省的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在上述省(市)分别选择2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县(市、区),每县(市、区)分别选择3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的行政村,共6个县(市、区)、18个行政村开展调查,除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县级调查表、向村卫生室发放村级调查表和村卫生室问卷外,还在每个行政村分别随机选择15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共收回270份有效问卷,涉及农村居民998人。

2 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变化情况

2.1 全国总体人口流动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政策的松动,大量人口从农村地区和欠发达的城镇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开始出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流动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1982年到2013年,流动人口总量由687万增长到2.45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由不足1%提高到超过18%[1]。二是人口流动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户籍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体,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0%以上,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基本上是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地区成为青壮年人口的净输出地。三是流动人口在外居留时间的长期化趋势日益明显。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多数流动人口长期居住在流入地,全年平均回老家不足2次[2]。

2.2 调查地区农村常住人口变化情况

受全国总体人口流动形势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年龄结构发生改变。在调查地区,相对于本地户籍人口均未外出的封闭状态,各行政村常住人口平均减少25.50%,有1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减少幅度低于30%,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减少幅度超过30%(表1)。人口年龄结构方面,调查地区各行政村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均高于所在省份的平均水平,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又进一步高于户籍人口,同时常住人口中0~14岁儿童所占比例也高于户籍人口(表2),表明随着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出,部分农村家庭成为仅有老人和儿童留守的空巢家庭,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家庭照顾出现缺失。

3 常住人口变化对村卫生室服务的影响分析

3.1 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影响

当前,村卫生室主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适宜由村卫生室提供的项目,如建立和维护健康档案,参与对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等。上述项目的服务内容和操作规范依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执行,常住人口变化不会对其服务内容和提供方式产生影响。但由于健康档案信息更新维护以及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需要向服务对象提供连续的、长期的、系统的服务,仅能向常住人口提供,因此,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可能会导致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量的减少。根据各行政村2010-2012 年相关数据,在调查地区,常住人口数与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76(P=0.00<0.01,n=54),二者呈高度正相关,表明常住人口数与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之间确实存在同向变动关系。同时,与本地户籍人口均未外出的封闭状态相比,调查地区常住人口中的各类重点人群均有不同幅度减少,其中15~49岁育龄妇女减少了近40%(表3),对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产生较大冲击。

3.2 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影响

3.2.1 对基本医疗服务数量即门诊量的影响

常住人口变化对村卫生室的门诊量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即常住人口数量的减少会导致村卫生室潜在就诊人数的减少,同时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获得的经济收入又有助于增强留守人口的支付能力,因而可能有助于增加村卫生室的门诊量。在常住人口变化这一影响因素之外,新农合补偿水平的提高、一般诊疗费的实施等可能会增加村卫生室的门诊量,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用药行为的限制则可能减少村卫生室的门诊量。因此,常住人口变化形势下村卫生室门诊量的变化情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数据来源:调查地区村级调查表及农户问卷调查结果。

数据来源:安徽省、湖北省、重庆市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调查地区数据来自农户问卷调查结果。

注:(d)=(a)+(c),(e)=(a)+(b),(f)=((d)-(e))/(d);数据来源:调查地区农户问卷调查结果。

从全国情况看,2004-2012年,农村地区总体上处于外出人口不断增多、常住人口逐渐减少的过程之中,但同期村卫生室实际担负的诊疗人次数从12.34亿人次增长到19.27亿人次,总体上常住人口减少并未引起村卫生室门诊量的减少。从调查地区的情况看,2010-2012年调查地区常住人口数与村卫生室门诊就诊人次数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13,P=0.35>0.05,n=54),但在常住人口减少幅度超过30%的地区,常住人口数与村卫生室门诊就诊人次数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9,P=0.00<0.01,n=21)。这表明,村卫生室门诊量确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常住人口变化与村卫生室门诊量变化之间总体上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在常住人口减少较多的地区,常住人口减少对村卫生室门诊量的冲击已经压倒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显现出来,从而使得常住人口数与村卫生室门诊就诊人次数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3.2.2 对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方式和内容的影响

随着青壮年人口的长期外出,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中儿童和老年人占比提高,对村卫生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产生了新的需求:一是常住人口中的儿童和老年人在患病时很难自行前往村卫生室,更加需要村卫生室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二是老年人中的慢性病患者和失能人员比例较高[3],调查地区55岁以上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达45.30%,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则显示,农村老龄人口中失能老人约占20%[4],因此,随着老年人占比提高,常住人口中的慢性病患者和失能人员比例提高,对慢性病管理和长期护理的需求也随之增多。

4 常住人口变化对村卫生室收入的影响分析

村卫生室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基本医疗服务收入构成。医改之前,村卫生室获得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较少,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加成收入占到村卫生室收入的近90%[5]。医改之后,村卫生室的收入来源逐步转变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和一般诊疗费等医疗服务收入[6],常住人口变化对各部分收入具有不同影响。

在财政补助方面,目前各省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的核定依据包括服务人口数、常住人口数、户籍人口数、农业户籍人口数等多种口径,另有部分地区实行不与人口数挂钩的固定额度补助。当以服务人口数或常住人口数为核定依据时,常住人口减少会导致财政补助额的相应减少;当以户籍人口数或农业户籍人口数为核定依据或实行固定额度补助时,常住人口减少对村卫生室获得的财政补助额没有影响。在基本医疗服务收入方面,目前一般诊疗费主要与村卫生室的实际门诊量挂钩,其他医疗服务收入则同时受到门诊量和次均门诊费用的影响,而村卫生室的门诊量和次均门诊费用受到包括常住人口数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图1),医改后常住人口变化对村卫生室收入的总体影响取决于常住人口的减少幅度、各项财政补助的核定依据和补助标准、不同收入来源在村卫生室收入中所占比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难以判断其最终结果。

从调查地区情况看,常住人口数与村卫生室总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在全部行政村、常住人口减少幅度低于30%的行政村和常住人口减少超过30%的行政村分别为0.33(P=0.02<0.05,n=54)、0.43(P=0.01<0.05,n=33)和0.61(P=0.00<0.01,n=21),即常住人口数与村卫生室总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常住人口减少幅度的提高而增强。这表明,随着常住人口的不断减少,常住人口数对村卫生室收入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尤其是在常住人口减少幅度较大的地区,常住人口减少会对村卫生室收入造成较大的冲击。

5 讨论与建议

5.1 重视应对常住人口变化对村卫生室的影响

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同时将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2],农村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缩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仍将继续。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累积后,随着外出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对村卫生室服务和收入的影响将逐步增强,必须对其予以重视并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尤其对抗冲击能力较弱的人口稀少地区的村卫生室,更应当予以政策倾斜和扶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带有明显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基本医疗服务则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私人产品[7]。村卫生室作为在农村地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机构,其合理配置和有序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扶持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当完善村卫生室的设置标准,以服务半径(即常住人口到达村卫生室的最大步行距离)为首要标准合理规划村卫生室布局,解决目前机械按照“一村一室”原则布局村卫生室导致的资源过剩与紧缺并存的问题,并建立村卫生室配置与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对优化调整后服务区域内常住人口偏少的村卫生室要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如提高当地财政补助标准和一般诊疗费、出诊费的收费标准,对常住人口总数低于一定数量(如1 000人)的村卫生室按上限人数核定财政补助,确立津补贴政策和补助机制等,以增强常住人口稀少地区对村卫生室及其人员的吸引力,确保当地常住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

5.2 加强对村卫生室服务行为的规范和监管

在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的形势下,为避免总体收入的大幅减少,部分村卫生室出现将本地户籍长期外出人口纳入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范围、分解处方、诱导需求等增加服务量的不规范行为,导致本地户籍长期外出人口的健康档案信息与其外出期间发生的基本医疗服务信息和医保补偿信息脱节,也增加了常住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和新农合的支付压力,造成医疗支出浪费。

为规范村卫生室服务行为,应当进一步优化村卫生室财政补助的核定和拨付办法,将财政补助的核定依据统一为常住人口数,并明确村卫生室仅可面向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责任范围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量不作为财政补助的核定依据。对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应将其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加强监管,同时通过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办法引导村卫生室主动约束服务行为,合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5.3 引导村卫生室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

目前,多数村卫生室已经顺应常住人口需求,更多提供主动上门服务,服务模式有所转变,但由于既缺乏慢性病系统管理和失能人员护理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也缺乏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援助,当前多数地区的村卫生室仍以进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为主,难以满足慢性病患者和失能人员的医疗服务需求,导致部分慢性病患者和失能老人间断性地反复占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床位的“社会性住院”现象[8],既增加了患者的就医困难和医疗费用负担,也增加了新农合的支出压力,同时导致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服务资源的错配,不利于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

为此,应积极引导村卫生室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纵向合作,建立由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村卫生室人员、护士等组成的服务团队,通过签约服务形式向农村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和个性化、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9,10]。同时,加强对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和失能人员长期护理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加强慢性病全程管理、设置家庭病床等形式,利用乡、村服务团队向农村慢性病患者和失能人员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医、患、保三方互利共赢。

摘要: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变化对村卫生室服务和收入的影响,提出对策。方法:文献研究与现场调查。结果:常住人口数与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次数呈高度正相关,与村卫生室总收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常住人口减少幅度超过30%的地区与村卫生室门诊就诊人次数呈高度正相关,并对村卫生室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结论:应当重视常住人口变化对村卫生室的影响,调整村卫生室布局,加强服务行为监管,引导村卫生室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确保常住人口享有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常住人口,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收入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2]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3]徐刚,袁兆康,朱宏.老年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0):1417-1419.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5]苗艳青,王禄生.基本药物制度下村医收入的补偿渠道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9):35-40.

[6]王群,王伟,严非.乡村一体化制度下村医薪酬与待遇定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7-9.

[7]中国社会科学院医改课题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私人产品[J].中国医院院长,2008,(23):49-55.

[8]戴卫东.“社会性住院”现象及其干预路径:一个文献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1):45-51.

[9]徐颂华.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效果评价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2):140-141.

7.村党员承诺书 篇七

1、领导班子好。村党支部班子职数健全,村“两委”干部团结协调,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村班子成员及广大党员加强学习政治理论,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增强驾驭新农村发展的能力。并且不断向其他优秀基层党组织学习、互相交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解决自身问题和矛盾。村“两委”成员廉洁自律,无违法违纪现象。

2、党员队伍好。进一步加强工作的督查与监管力度,健全考评制度,使得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高,普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开展。让全体党员能切实感受到加强自身建设的紧迫感,加强远程教育培训和学习,促使党员积极融入到“创先争优”的学习和实践中来。党员能够做到按时缴纳党费,按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重视农村发展党员“公推选优”工作和培养后备干部工作,每年至少培养有2名以上比较成熟的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

3、工作业绩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的建设与各项工作统筹兼顾,相互促进。

4、群众反映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牢固农业基础地位,每年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让群众受益大。完善村公共设施,加大力度“整脏治乱”,让村民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

5、工作机制好。建立健全党支部各类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坚持和完善以“创先争优”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活动制度。健全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设施齐全,并定期开展各类活动。

承诺人:xuexila

8.村书记任期承诺书 篇八

1、加强本村村级基层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加强对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的素质,争创“五好党支部”。

2、深入研究本村经济结构突出的矛盾:帮助农民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积极调整本村经济结构,采用政策宣传,科技示范,信息咨询,外出务工等手段,增加农民收入。

3、根据党委和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促进和加快本村体制改革和基层“精兵减政”,减轻农民负担,为树立新政府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

4、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由“领导”向“引导”过渡,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坚持求真务实,村两委要为农民多办事,办好事。

5、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知识普及提高本村农民素质,为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打下坚实基础。

6、加强本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杜绝新矛盾的`滋生: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化解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7、本村要加强招商引资:本村企业太少,要努力搭建办企平台,有利本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收入创造有利条件。

8、充分利用本村地方资源为发展畜牧业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承诺人:xx

9.村卫生室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九

1 对象

麦积区花牛镇34个村卫生室以及在岗的55名村医。

2 方法

根据卫生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相关要求,设计花牛镇村卫生服务现状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村卫生室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服务需求、预防保健服务等。根据调查表内容对村卫生室进行调查,定量收集数据,与村医进行定性访谈。将所得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村卫生室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花牛镇村卫生室34个,村医55人,服务人口33 813人,每千农业人口有村卫技人员1.6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与中专学历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4.54%和50.91%,初中及以下学历占21.82%,高中学历占12.73%;执业(助理)医师占7.27%,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的村医较多,占调查人数的78.18%;年龄分布为:20~29岁占21.82%,30~39岁占40.00%,40~49岁占7.27%,50~59岁占16.36%,60岁及以上占14.55%。

3.2 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情况

3.2.1 业务用房

所调查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最大120m2,最小10m2,平均业务用房面积37.67m2,有61.76%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小于40m2,仅有5.88%的村卫生室有独立的治疗室、诊断室与药房。

3.2.2 设备配置

现有设备数量最多的是体温计、镊子、剪刀、听诊器、血压计、冷藏包,每个村卫生室都有;最少的是紫外线消毒灯、体重身高计、电脑、治疗台、资料柜、电冰箱、视力表、宣传栏,配置了这些设备的村卫生室不足1/4。可见村卫生室设备配置严重不足(见表1)。

3.3 村卫生室业务开展情况

所调查的村卫生室均有能力开展常见病诊断、输液、打针等基本医疗服务以及传染病监测、儿童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但受生活所迫,村卫生室更重视诊疗工作,村卫生室的药品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85%以上。开展比较少的工作主要是公共卫生服务,如健康教育,婴幼儿发育监测,饮食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监测等。

4 讨论

村卫生室是农民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接触点[1],村卫生室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预防保健体系的正常运转。调查显示,花牛镇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有村卫技人员1.63人,高于《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公布的全国每千农业人口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1人的平均水平,人员数量已能使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顺利开展,但缺乏满足工作需要的村医。被调查的55名村医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调查人数的14.54%,而没有参加系统医学专科学习的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调查人数的34.55%。要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首先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缺乏的现状。

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以及基本医疗设备配置严重不足。调查发现,平均每个行政村的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为37.67m2,远低于1998年全国第二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部分地区的平均水平[2]。有61.76%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小于40m2,个别村卫生室仅10m2,完全不具备开展医疗服务的条件,更谈不上规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另外,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匮乏,如紫外线消毒灯、体重身高计、电脑、治疗台、资料柜、电冰箱、视力表、宣传栏等设备严重不足。受设备限制,大多数村卫生室的综合服务能力较低,影响了村卫生室的发展。有关调查显示,61.4%的农村居民选择村卫生室作为第一就诊地点[3]。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村卫生室的资金投入,改建或扩建陈旧卫生室,增加基本医疗设备的配置,全方位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以保证村卫生室完成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最基层单位,承担着传染病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等工作,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前沿,因此要加强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使村级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估、管理与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定期进行督导检查,重点对村卫生室的操作规程、合理用药和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消毒进行监督检查,规范村卫生室的服务行为,保证农民就医安全;同时将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反复的督导检查促进村卫生室提高综合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梁万年,饶克勤,常文虎.卫生事业管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于长谋,高博,刘丹萍,等.四川省贫困地区村卫生室(站)卫生服务能力现况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399~1402.

10.村书记廉政承诺书 篇十

1、认真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有关改进作风的相关规定,遵守《廉政准则》和《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自觉做到勤政廉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确行使职权,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2、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干净做事,清白做人,管好自己、家人及亲属。决不在履行职权中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

3、严格执行惠农政策不借机吃拿卡要。

4、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决不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不侵占集体财务或用公款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项费用。

5、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努力营造文明和谐、团结战斗的工作氛围。

6、自觉接受党组织、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树立廉勤兼优的基层干部形象。

承诺人:xxx

11.村卫生室简介 篇十一

1、XX村卫生室(1)村卫生室现状

该村有

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

人,有村医 人,村医:,男(女),年龄

岁,执有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执业证号:。

原村卫生室现有房屋共

间,为

结构,总面积

平方米,有

等基本诊疗设施。

(2)建设规划

该村卫生室拟进行

(新建、扩建、改扩建),与村委会建在一起(单独新建),拟改建面积

平方米,拟设诊断室、治疗室、观察理疗室、公卫室、药房。需添置基本诊疗设备有

等诊疗设备,内部装修及外观严格按照湖北省村级卫生室建设标准(卫办规财发[2009]98号文件要求)。

(3)建设主体和资金预算及来源

该村卫生室建设主体为

村委会(河夹镇卫生院协助),责任人:

。房屋建设资金预算

万元,诊疗设备预算

万元,共计 万元。

资金来源:争取上级扶持 万元,村委会(卫生院)自筹

万元。

(4)建设期限

该村卫生室计划

月开始建设,年

12.村卫生室的承诺书 篇十二

1西部地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西部农村地区群众的生活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也有了较大进步,通过各级政府的长期努力,农村地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有了一定基础,许多地区村卫生室的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13年重庆市北碚区在全区行政村实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1]。在此基础上,西部地区仍在不断推进村卫生室的建设工作,甘肃省制定了在2015年争取让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的目标[2]。尽管如此,西部地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任中平等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调查发现,农民参加新农合后,农户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的比例仅占16.1%[3];甘肃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2014年村卫生室的总诊疗人次一直在持续减少,2012年甘肃省村卫生室的总诊疗人次为4 062.43万人,2013年为3 942.28万人,2014年为3 778.62万人[4]。

从2013—2014年重庆市的统计数据看,重庆市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量也有所下降,2013年重庆市村卫生室总诊疗量为3 474.35万人次,2014年重庆市村卫生室的总诊疗量降至3 085.75万人次[5]。

西部一些地区的村民在村卫生室就医比例低与就诊人数减少虽然与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较弱、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1.2各种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有待增强,村卫生室仍缺乏成熟的人才供给机制

在西部农村地区,村卫生室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李若冰在甘肃省的调查研究发现,甘肃省乡村医生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6]。麦尔比亚·吾买尔江等在新疆的调查研究发现,新疆村卫生室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员素质提高以及人力资源供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7]。西部一些地区的村医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或医疗技术培训,一些村医通过自学或短期速成培训而行医。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有能力的乡村医生往往去了发展空间更大的地方;考虑到发展空间小,医学院校毕业的一些大学生又不愿到基层来。最新数据显示,四川省2014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比2013年减少了0.08万人[8];甘肃省2012—2014年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持续减少,其中,2014年比2013年减少了510人[4]。

1.3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待遇有待合理化

杨练等对四川省乡村医生2011年全年收入抽样调查显示:已成为其收入主要构成的从医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9]。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乡村医生的待遇差并不是普遍、绝对的。一是乡村医生从事事务和收入不对等情况较为严重,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承担了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许多具体而繁琐的事务,而且一些本来属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事务也被层层压了下来,可相应的待遇并没有显著提高。二是个别地区乡村医生过少,加之相关制度不完善,本地区的疾病治疗以及药品销售完全被私人垄断,个别人还因此进入当地富裕阶层。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许多乡村医生将药品收入以及看病等业务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为了获得更多收入,一些乡村医生往往身兼多职,事实上根本就没达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在西部一些地区目前正在逐步被规范,说明西部地区村卫生室医生的收入情况也是比较复杂的。

从整体看来,乡村医生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和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主要的差别是乡村医生没有固定工资,是国家卫生正式体系之外的边缘人,这种尴尬的境遇使一些乡村医生把自己的生存放到了第一位,而将乡村卫生事业公益性放到其次。

1.4医疗卫生资源配制不合理,需不断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

西部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地方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推进此项工作的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上述制约西部地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一系列因素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即卫生资源被过多投入到城市,尤其是优质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市和大型医疗机构,而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从而出现了卫生资源配置的单维度倾斜。因此,还需不断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尤其是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段萌萌对新疆自治区六个贫困县村卫生室的调查中也发现了卫生经费不足,并缺乏合理运作机制等问题[10]。当然,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实现绝不只能依靠医疗卫生领域单独去解决,而是各级政府和国家的社会责任。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也不现实,乡村一级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现在西部一些农村地区也富裕起来了,但却将一些资金投入到一些非生产性项目中去,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上拿不出更多的资金。

2西部地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中制约性因素的应对措施

2.1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标准,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其真正实施

虽然西部地区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村卫生室的建设目标、规划设置、基本医疗设备及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许多方面,从省到地方在不同层面都有一些统一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普遍性开展;也有助于评估、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但还需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在一些标准要求方面要有灵活的空间,这样,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有序进行。总之,相关标准的合理制定是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村卫生室进行科学规划的重要基础,科学的规范既涉及到村卫生室具体的布局以及人员设备配置等各个方面,又要在宏观层面上着眼整体,避免无序化的重复建设,充分节约有限资源。其次,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进程中,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也是保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规范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要采取积极措施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领导工作至少在县一级要成立包括财政局、卫生局等部门组成的统一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县以下的乡镇及村也需成立专门机构以切实配合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机构之间既要密切合作,又要合理分工,以明确责任。

2.2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并逐步建立具有长效性的村卫生室人才供给机制

首先,在继续强化对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要求的同时,通过培训等继续教育手段提高现有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符合西部地区农村实际的一条途径。其实,各种形式的培训早已存在,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培训在实效性方面大打折扣,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尽可能避免各种培训流于形式。其次,相关医学院校,尤其是一些地方医学大专院校、县卫校可有针对性地开设面向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的培训班,在培训计划制定及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最后,应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在经费方面,地方财政应尽可能为此提供专项培训资金,积极拓展培训资金的来源渠道,让乡村卫生培训人员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全身心地学习。同时,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将当前的被动培训变为乡村医生的主动需求。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培训人员自愿为主,只有培训人员有一种业务提高的紧迫感和自主学习的热情,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迸发出学习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其素质。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个别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深感理论基础不够,通过自学方式参加成人考试,一些人已拿到了大专学历,并且还在继续考本科学历,通过自学,他们也深刻领悟到相关学习对提高自己业务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应该全面提高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能走唯学历化、唯职称化和唯业务化的极端,在提高卫生室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的同时,对其道德素质也应有相应要求。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具有长效性的村卫生室人才供给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需要不断进行探索,逐步改善各种条件,在此过程中规范各种制度措施,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人才供给队伍。目前,西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施相关计划。近年来,宁夏实施了由政府出资定向培养乡村医生的项目[11],这在建立乡村医生持续供给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然,相关机制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在长效人才机制构建过程中,乡村医生准入制度、退出机制应做到有效衔接,可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成熟经验,但是,要立足地方实际,不断探索,在制度体系构建时应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支撑,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部门的密切配合。总之,一个小小的村卫生室,折射出更宏阔的社会背景。

2.3采取有效举措,提升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待遇,是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增强归属感的重要动力

在村卫生室工作的许多乡村医生,其身份还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要承担维护广大农民健康的责任,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奉献,农村医疗体系才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网底。由于农民身份,没有固定工资,许多乡村医生的待遇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热情和他们对事业的归属感。为了巩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通过有可操作性的举措,真正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非常重要。事实上,国家一直高度关注乡村医生待遇的提高问题,要求各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对西部地区而言,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1)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着力解决乡村医生关心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归属感。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分类去解决。根据国家目前相关政策,一是支持乡村医生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用多样化形式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待遇;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为老年乡村医生提供生活保障[12]。就第一点而言,由于西部一些地方这些年经济也有了较快发展,因此,对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乡村医生,要把集体补助这一部分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出来;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实际财力尽可能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贴力度。针对第二点,在积极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多种形式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有财力的地方可采取积极措施为乡村医生购买职工养老保险,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先例,如重庆万盛为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购买了养老保险[13]。针对第三点,地方财政在统筹资金的基础上,在发放对象的合理认定、资金的严格管理等方面都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以最大程度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2)乡村医生的身份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还很难做到整体性解决,需要分阶段逐步解决,但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大势所趋,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使乡村医生队伍规范化、职业化是一个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对于取得职业资格的乡村医生尽可能通过解决编制的途径去解决;未通过职业资格的乡村医生可根据其贡献大小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合理补偿。西部各地农村还可根据各自情况积极探索其他可行的途径。(3)要高度重视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的补助等一些和乡村医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关键是要形成严格的制度,采取可行措施和规范的程序,通过顺畅的渠道予以落实;(4)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管理机制,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使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以充分调动乡村医生的工作主动性,并不断尝试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的具体途径。

2.4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使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有可靠的资金来源

首先,在统筹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将医疗卫生资源适度向农村地区倾斜,以不断均衡卫生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可将部分资金用于村卫生室建设;地方政府在财力许可的基础上也可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因此,在不断增强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上级政府还要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村地区,在争取上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也应积极开拓不同形式的资金自筹渠道,以建立多源型的资金来源体系。其次,在资金的运作过程中,对村卫生室建设资金要制定严格的监管体系,要使全部资金都用到村卫生室的建设中来。最后,要在充分认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决不能孤立进行,可和其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可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来。总之,应从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高度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看成是影响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事情来抓,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合理运用资源,全力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通过分析,提出根据地区实际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其实施,提高各种继续教育方式的实效性,并逐步建立具有长效性的人才供给机制,采取有效举措,提高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待遇以及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可靠资金来源等解决途径。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彰显活力下一篇:自考组织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