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间文化网上作业

2024-08-17

岭南民间文化网上作业(8篇)

1.岭南民间文化网上作业 篇一

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

王杰

摘要: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两千多年前,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汉代开始,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关键字:江南文化、岭南文化、园林、民居、特色

一、岭南文化

从总体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明清的时候,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说到岭南文化就不得不提及岭南的建筑。岭南特色的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方大地上。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地区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来减轻太阳辐射;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当地的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会向外面扩张,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的设置十分必要,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如北京路的骑楼,就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典范。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属于潮州园林另一支。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多山峰,近南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岭南人追求自然艺术化的园居生活,这逐渐产生了岭南园林求蓄,精巧秀丽的独特风格。在建筑形式上,岭

着非展又临化、实兼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首先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其次是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的大

量应用,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玲珑剔透织绵。第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柱头的建筑方法,用条石块来建造水池,使水池显得规整,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中西兼容的特点。岭南园林主要植根于民间,不像北方皇家园林的常规祖制,也没有江南文人园林的严谨章法,园景布置根据生活的需要来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岭南古代的园林匠师,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国的园林艺术,变更其形灵活吸收,挥洒自如,使园景布局显得较为随意,不拘一格。在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等,可资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

二、江南文化

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

随着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建筑的美观,反而会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与所有的建筑一样,江南的气候同样影响江南的建筑。这使得当地建筑有以下的特点:

一、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空气流通;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二、南方地形复杂,所以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三、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能够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四、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五、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

性,色。大多房相庭院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十分显著。江南民居,大的住宅

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特点,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江南的工匠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从建筑群里流过。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由于土地珍贵,屋宅内外的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为绝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这里停泊。和水路相比,街巷显得十分狭小,有的仅容1人1牛并走。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说到江南,不得不谈谈江南园林。就以拙政园为例,拙政园初建时规模较大,园内景物很多,除正宅外,还包括现在的东花园(归田园)和西花园等景物30余处。拙政园园内面积现有60余亩,以水面为主,建筑群多临水而建,全园景物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入园处是解放后,在归田园(东花园)废址上重新扩建而成的,主要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馆等。中中央为水池,山石、树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堂位于园部的正中,南北有门,东西皆窗,是一造别致的四面厅,耸立于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假山,后堂平台临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座小岛,岛上建有亭阁,并恰与厅堂成对景;山

部正远香座建堂有成两上林木葱郁,有雪香云蔚亭,高踞一园之上。还有岸边远香堂东面的枇杷园,岛上的侍霜亭,北墙边的绿绮亭等,都各有独道之处。长廊北面的见山楼立于荷花池中,为两层低矮的水阁,三面环水,一侧为假山,在静水衬托下产生一种山水楼亭、和协幽静的艺术效果。最值得说的是远香堂西南面的小沧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间水阁,南边窗外是幽静的水庭,可静观穿阁而过的绿水和南壁墙前的竹石;北边可掠过荷花池四面亭,远望弄影荷池的见山楼,景色优美。北馆临水池,适宜夏居,南馆靠花院,适宜冬住;在大厅四角各有一小间耳房,形成了一个大厅带四只小耳的格局,为我国古建筑中奇特的一例。拙政园中还有听雨轩、枇杷园、留听阁等各式景物,都为园林增添不少的艺术华彩。园内水池面积很大,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富有自然气息。这种利用自然,运用分割空间,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和古代园林风格的典范。三、二者间的比较

同样是建筑用地稀缺的情况,岭南产生了竹筒屋和明字屋,是在纵向上发展的;区别于岭南的纵向发展,江南民居是在高度上发展的,建筑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相比于竹筒屋和明字屋通风透光差、交通流线长,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在岭南地区,建筑体制比较大的宗祠和同姓的村子很常见,这源于岭南宗法文化的兴盛,而在江南地区祠堂已经是非常少见的了,村子也是杂姓居多,是宗法礼制衰败的表现,相比之下,岭南文化发展的更加的蓬勃兴盛。还有的就是岭南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收为己用,不断发展;江南文化则是与外来文化并存,并不与之交融,所以更加的纯正。此外,岭南的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精工细作,同时也借鉴西方园林的对称与规整,显出独到的特色;江南园林结合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自由,所以园林布局追求天然,不加刻意装饰。

总而言之不同地域都会有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说不清谁好谁坏,但岭南建筑的拥挤之态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很好,而融合了道家思想江南小镇小桥流水的画面,则是我的最爱。

参考文献:

《文人园林建筑》 周谊著

《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著

《江南园林志》 童寯著

《江南理景艺术》 潘古西著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2.岭南民间文化网上作业 篇二

近年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很多区域做得很是红火, 像成都地区的《天府食坊》、《胖姐帮忙》, 重庆的《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 杭州的《阿六头说新闻》, 山东的《拉呱》, 上海的《老娘舅》, 湖南的《越策越开心》, 南京的《听我韶韶》等都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2004年8月, 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评选“全国百佳栏目”, 《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越策越开心》和《阿六头说新闻》等方言节目名列其中。

但与此同时, 这些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首先, 现在的很多方言节目都是违规操作或者说在打擦边球 (普通话与方言穿插运用) 。2000年, 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作出了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 (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和对台港澳的广播等) , 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批准。方言节目或使用方言主持与全民推广普通话和国家政策相悖。其次, 很多学者认为, 方言词汇的粗俗与现代文明相悖。尽管方言是地域文化特色和当地人的文化传承与文明, 但是方言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俚语、俗称、习惯语中夹杂着一些低俗、消极的词汇和粗话, 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伤风化。 (1) 比如四川方言的某些电视节目中, “老子”、“哈巴儿” (傻子) 、“死翘翘” (去世) 这些语言经常出现。再次, 调查发现很多地区方言节目的集中收视人群是中老年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例如:对温州市和杭州市用方言播报新闻进行过抽样调查, 发现对该类节目最叫好的是中老年人。 (2) 与此同时, 也有专家指出, 各地新闻类节目在内容上的重复, 靠方言说新闻来吸引受众,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压力下, 走了一步“窄播化”的险棋, 实属无奈之举。

广东地区粤语节目现状

广东毗邻香港, 从上个世纪7O年代中期, 广东部分观众就能够收看到香港的电视节目。改革开放后, 国家广电总局又陆续批准了8个境外电视频道 (本港、翡翠、明珠、国际、凤凰、华娱、星空和MTV) , 使广东成为全国唯一有境外电视公开在模拟电视网络落地播出的省份。这些频道大多属于香港的传媒集团或以香港为节目制作基地。由于香港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明显高于内地, 资金、技术、人才、运营机制和政策等多方面都比境内电视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 本港、翡翠、明珠台又是粤语频道, 再加之香港也是典型的岭南文化, 因此, 长期以来广东观众的电视机基本锁定香港的本港台、翡翠台和明珠台三个粤语频道。境外尤其是香港这三大电视台在广东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 1999年处于巅峰时期, 竟占到了72.5%的市场份额。 (3) 虽然近几年广东电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香港的粤语频道在广东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在综艺类节目、新闻这两个最重要的节目板块中优势明显, 例如, 2006年, 新闻节目前10名中翡翠台和本港台占了7位;综艺节目的前10名中, 翡翠台也是占了8席。 (4)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广东人绝对偏爱粤语节目, 二是广东电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压力。

但相较其他地区而言, 正是由于广东毗邻香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 粤语节目可以毗较合法化的播出。因此, 与其他地区方言节目只是点缀不同, 目前, 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这两大省台的大部分频道都是粤语节目。而且, 粤语节目的收视率绝对是独占鳌头。目前, 在所有节目收视排名前10位中, 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唯一排进前10位的非粤语节目, 2008年则全部是粤语节目;电视剧、综艺、新闻等类型节目的收视率状况也同样是粤语节目独占鳌头。 (5) 从市场份额来看, 粤语频道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如下面图一所示。 (6) 在收视人群方面, 也并不是中老年人占优势, 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吸引力。

图二是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2006年的收视状况年龄分布, 可以看出年轻的收视者相当多, 并不仅仅吸引对普通话不熟练的年长者。 (7) 在收视群体的教育程度方面, 粤语频道的收视群体也并未显得低端。

从图三可以看出, 与央视相比具有高中学历的收视人群几乎相当, 而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观众似乎略低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8) 但目前各省台的高端收视人群都明显低于中央台。例如:在福建省, 大学及以上学历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收视人群的5.8%, 仅占福建综合频道和影视频道的2.4%。 (9)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广东的粤语节目具有合法化、宽传播、高收视、不粗俗的特点。

岭南文化造就粤语节目

为什么在广东地区无论男女老少都首先把电视锁定在粤语频道上, 不论学历高低都喜欢看粤语节目?有人说是因为广东人本来就讲粤语, 有人说是因为广东人的普通话太差, 也有人讲那是因为国家给予了广东相对宽松的电视政策……但这些都只是表面, 当深入这片南国的红土地, 静静地解开其文化内涵时, 或许会对这一问题才有深入的理解。

广东地处岭南, 历史久远, 早在十万年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此活动生息。相传古为百越民族居地, 故简称粤 (古语粤与越相通) 。在历史上, 广东是蛮夷之地, 白居易曾对广东有这样的描述:“不冻贪泉暖, 无霜毒草春。云烟蟒蛇气, 刀剑鳄鱼麟。路足羁西客, 官多墑逐臣。”从统治者的利益以及主观意识来看, 岭南地区的交通没有中原地区发达, 土地也没有中原地区的肥沃, 而且台风洪水频繁, 自然环境恶劣, 人烟稀少, 世代的统治者, 不管是刘汉李唐, 还是别的朝代的统治者对遥远的南蛮地区都提不起兴趣来。由于政治的辐射力较弱, 封建统治者对岭南地区的忽视, 以及岭南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 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岭南文化保持着独到的地域性。中原地区经过几千年文化的融会整合之后, 基本上形成了文化上的大一统, 不管是秦川文化、齐鲁文化还是荆楚文化等等, 都变得大同小异。而岭南文化至今还保持着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岭南人与大海相伴, 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拼搏精神, 与此同时, 岭南人又是包容和兼容的, 他们善于吸收来自中原的和大洋彼岸的文明, 不断进取, 因此, 岭南文化是充满岭南特色的世俗文化, 长期以来虽不被认定为正统文化, 却有其鲜明的特点, 即:海纳百川、勇于创新, 但与此同时岭南人又固守着自己传统的、特有的文化习俗, 并以此为豪。因此, 如果说区域文化具有一种普遍的群体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话, 岭南文化和岭南人则是将这些体现到了极致。调查显示, 有51.43%的广府人、41.82%的潮汕人和41.26%的客家人表示仍愿意留在广东原籍居住。 (10)

而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现象, 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创造、保存、传播文化的基本手段, 语言应用的情况关系到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传承和影响力。广东人对语言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尤为明显, 调查显示, 有64.29%的广府人、62.73%的潮汕人和62.24%的客家人认为主要是根据方言来确认同族人的。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它延伸的正是人类的精神文化。而人类精神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语言。例如:广东方言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 古汉语词汇如食、行、无、睇、企、粥、禾等在岭南方言中经常出现。当中原腹地的古汉语几经流变, 终于在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的尘嚣中退出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时候, 以开放变通为特征的岭南人却满口的古词汇, 而且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区域方言。正如赖特夫人在《乡村俗语和民俗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人类学家要掌握某个民族看来是难以表达的思想之钥匙, 最好的方法就是熟知他们的土语。她说:“内心深处的感情是与传统的词语和表达方法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只要你掌握了他说话的方式, 你就把他的心弦握在手里了。”广州电视台粤语节目《新闻日日睇》, 以广州人的生活态度、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用地道的粤语来解读当天报纸的时事新闻、社会热点, 深受广州市民的喜爱, 在目前广州地区所有境内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 收视率独占鳌头。

从此可以看出, 对于没有被大一统的、有鲜明特色的岭南文化来说, 粤语不仅仅是不同于普通话的一种发音方式, 还是一种最好的能够表达岭南人文化内涵、思想情感、思维思绪的方法。而对于电视节目, 若能在情节中体现文化特色, 同时又能用语言将其鲜活表现, 则是两者相得益彰, 观众大为称道之事。

广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对其最好的阐释。该剧讲了个充满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家住广州西关的老康夫妇有四个儿子, 但除了二儿子以外, 老大和老三却分别娶回了河南和上海的媳妇, 老四更是找了一个“鬼妹” (粤语:外国人) 。一起生活的过程中, 由于文化不同和个性差异带来了很多摩擦和笑料。剧中处处渗透着广东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俗, 有很多像粤菜烹制、彩票中奖、迷信、AA制等与广东人生活最接近的话题。同时又以地道的粤语将这些广州家庭故事展现得活灵活现。2000年10月该剧一经播出, 大受观众欢迎, 广东珠江频道借此剧很快压倒了统治广东市场多年的翡翠台。广东电视剧制作中心作出决定, 边播边拍、边拍边播, 只要观众爱看就一直拍下去。到现在已经拍了1000多集, 成为目前中国最“长寿”的电视剧, 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结语

美国文化传播专家詹姆斯·罗尔这样谈到:任何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的意识形态都是部分地由语言表征, 通过语言阐释, 同时, 也由其他一些更高级精致的符号与模式进行表征——如视觉形式和音乐, 然后, 再由大众在日常交际中阐释和应用。 (11) 广东人在岭南文化的影响下, 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审美形态等, 并通过粤语将其表现出来。与此同时, 现代文化是依托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文化比以前更与象征性权力互动和同化, 因为现在文化不仅由传统的价值观、持久的特征与形成地方生活环境的常规活动构成, 而且也由大众媒介和其他社会机构所展示的广泛而有吸引力的一系列象征性资源所构成。 (12) 因此, 粤语电视节目的兴旺, 不仅仅满足了广东人的电视娱乐需要, 同时也将岭南文化不断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吴文平:《方言节目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7) 。

[2]王鸳珍:《方言播报新闻高收视率的冷思考》, 《当代传播》, 2005 (6) 。

[3]张中南、袁平、李晓琳:《对境外电视开放后广东电视市场的竞争格局和主要特点》, 《南方论坛》, 2005 (2) 。

[4][5][6][7][8][9]王兰柱:《中国电视收视年鉴》,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2010年版。

[10]广东汉族族群心理研究, TOM网。

3.岭南文化公益之光 篇三

助推项目:端砚宣讲计划、寻找地方砚、肇庆端砚寻宝行动等

支持对象:粤剧、端砚、岭南画派、石湾陶瓷、潮州泥塑、广绣潮绣等岭南传统文化

项目活动:微博宣传和推广

开展机构:岭南文化公益团

一条以端砚为内容的微博正在引发热议。该砚名为《超人斗怪兽》,作者是高级工艺美术师罗建泉先生。他选择了一块有砚眼、火捺和翡翠等石品的精良坑仔岩,以翡翠为战器,以砚堂为擂台,以砚池入景,生动呈现奥特曼打怪兽的场景。

惯以花鸟风景为题材的端砚,竟然可以雕奥特曼打怪兽?“不知道这方砚能否吸引我们年轻人了解端砚文化?”“不伦不类,传统文化走到绝路了!”“很大胆,有时代气息,罗大师好样的!”类似的争论正是微博发布者——岭南文化公益团想看到的。

他们就是希望引起争论,在争论中普及端砚文化。而这次尝试,只是这个微公益团队为岭南传统文化传播所做的九牛之一毛。

玩转微博,激活岭南

潘博成是广东商学院大三的一名学生,岭南文化公益团的核心成员之一。“2010年,在和朋友们做一个关于端砚的研究课题时,我发现人们对端砚的了解非常少。不仅端砚,整个岭南传统文化,都处于一种被淡忘的状态中。”潘博成说他们突然意识到有必要为岭南文化做点什么,在几次讨论之后,他们决定以微博为阵地,成立一个以推广岭南文化为内容的微公益团队,“岭南文化公益团”应运而生。

为了让微博确实起到宣传作用,公益团做了很多努力。和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展“端砚宣讲计划”,在介绍国博所藏端砚名品的同时,普及端砚知识;与中国文物网联合举办“寻找地方砚”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发动网友收集和整理散落于华夏大地的各色地方砚,并整理成微博供大家学习、收藏。

端砚之外,普知岭南、大地图、萌宝贝、猜猜、读岭南等常设栏目中,粤剧、端砚、岭南画派、石湾陶瓷、潮州泥塑、广绣潮绣等内容悉数登场,条条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公益团甚至尝试用一些调侃的口吻,宣传曾经在西江流域风靡一时的“花尾渡”。

公益团成员轮流值班,系统地发微博,每个人都尽心尽力,让微博像期刊一样,条理清楚地一一呈现。潘博成说:“在微博推广公益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做的又是文化公益,在发微博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

端砚寻宝的尝试

2011年暑假的某天,20多个中学生根据几条微博的指引,来到肇庆市博物馆,参加“肇庆端砚寻宝行动”。

在耐心听取讲解员讲解之后,学生们被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领到一份“寻宝手册”。某小组的寻宝手册第一页有一枚端砚邮票,寻宝提示是“端砚曾于2004年登上邮票,请把这两方端砚的真身找出来,写下它们的名称吧!它们分别是明代和清代的,试着在二楼砚都瑰宝展厅搜寻吧!”大家快步走向二楼,与此同时,其他小组的寻宝者也在兴奋地发足狂奔。

这么有趣的寻宝游戏,是岭南文化公益团“岭南文化普知行”线下公益活动的首次尝试。活动比较成功,参与的中学生们在紧张而刺激的“游戏”中,对端砚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就是文化继续传承的可能性。

早在活动前一周,公益团就开始在官方微博上预热,并借助肇庆当地一些有影响力的微博进行消息的扩散。活动结束后,又借活动进行端砚知识的普及,趁热打铁,“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尝试。”潘博成介绍,他们正在策划一个针对粤剧的线下调查。他们发现,在广州的一些公园,老人们会自发地聚在一起,唱粤剧、客家山歌,公益团想针对这种现象,和广州媒体合作做一次调查,以此推广粤剧。

岭南文化公益团做了很多类似的示意图,用以讲解传统器物及文化。

公益活动需要创新

岭南文化公益团的初衷是通过微博传播岭南文化,活动延伸到线下,这是潘博成他们在当初没有想到的。在宣传文化的同时,他们本身也在不断地进入岭南文化,在进入的过程中,逐渐会发现有些推广不能仅停留在网络的层面。那么,下一步,公益团的触角将延伸至哪里?

广东商学院杨黛老师一直是公益团的指导老师,她认为大学生们做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公益行为值得提倡。“公益团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宣传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体到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例如老艺人的生存状态、手艺濒临失传等问题,公益团可以参与访谈、记录,借助媒体传递相关信息,引起社会有识之士和政府的关注,进而促进相应解决对策的出台。”学生的力量毕竟微弱,应该呼唤真正有力量的组织来参与文化保护和宣传。杨老师说:“政府应该像企业重视产品广告那样重视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宣传,如果是这样,就会出现许多宣传方式的创新,创新是需要动力的。”

岭南文化公益团

由广州、深圳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于2010年底共同组建的公益团队。他们以微博为主要阵地,通过各种栏目,以多种形式推广粤剧、端砚、岭南画派、石湾陶瓷、潮州泥塑、广绣潮绣等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知识。该团队曾获2011年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奖优秀团队奖、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优秀”等级结项奖等奖项。

助推跟踪

助推项目:蓝草计划

开展机构:意大利Cospe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湖南湘援游扶贫协会、石门坎乡苗族文化中心

进展情况:7月2日~5日,欧盟蓝草计划项目三年回顾展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除展出蓝草计划的各种产品外,还现场进行了产品义卖。此外,作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蓝草项目三年总结回顾展以及文化论坛也吸引了各方关注。

2009年12月,由欧盟对华援助项目支持的为期三年的“蓝草计划”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通过授课、培训、交流与相互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四川、湖南、贵州三省的羌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妇女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

助推力栏目

本信息交流平台试图在传统手工艺、手工企业、创意达人、设计师之间搭建一座供需桥梁。你有什么样的手工技能、原料、产品,你有什么样的设计思路、创意成果,你需要什么类型的工艺加工厂、产品制作技艺,你能提供何种有效的销售通路、经营模式……都请发送至本平台,我们将推动和协助你实现梦想。

¤咨询热线:023-63895379 023-63896381(FAX)

4.岭南文化 篇四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5.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篇五

1.粤菜

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食在广东”这句名言,反映了粤菜是广东饮食的独特传统和优势,是

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

颁奖词:潮鲜客香粤精,食在广东,一个“食”字,已比“吃”更具文化底蕴。较之中国其他菜系,粤菜最重原汁原味,清中求鲜,淡中求美,对食材注入多一份人文关怀,实而不华,以质取胜,博得更多“返寻味”。故粤菜不仅全国开花,更红遍全球,赢得“中国形象大使”

美誉。

2.粤剧

粤剧是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主要流行于粤语地区和世界华人聚居之地,影响很大,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

颁奖词:南国红豆,香飘万里。粤剧积淀数百年岭南文化,旁收博采,集各家之所长,推陈出新,硕果累累。几世纪名伶辈出,其中之翘楚者,犹以家国为大舞台,唱做念打,纵横捭阖,可歌可泣。方今传统戏曲式微之际,粤剧依然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有华人处

必有粤剧,这是广东之光,也是中国之光。

3.广东音乐

流传在珠三角一带的民间器乐曲种,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与粤剧、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

明音乐”。

颁奖词:在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以丝竹乐合奏为特色的广东音乐只是小家碧玉,但它扎根岭南文化的沃土,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小曲,经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奇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细节表现,状物抒情,情趣盎然,成为岭南

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

4.广东骑楼

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广东骑楼已逐步演化成广东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了表征岭南文化的一个建筑符号。其中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颁奖词:中国建筑史上“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楼顶、楼身、骑楼底三段式结构因应天时地利,将有限空间充分利用,遮日避雨,商业与人居兼顾,美观与实用并重。岭南得风气之先,粤人敢于拿来为我所用,广东骑楼之美,早已跳出建筑学的范畴,成为东

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个经典LOGO.5.黄埔军校

旧址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因校址设于广州市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颁奖词:揽长洲而枕珠江,黄埔形胜,军校“威水”。黄埔军校蓄势时为革命摇篮,发力时作军事引擎,挽大厦于将倾之际,拯民族于危难之时。东征北伐,抗日救亡,战功赫赫,将

星熠熠。其“亲爱精诚,继续永守”之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

6.端砚

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

颁奖词:古老文明的传承,离不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唐宋以降,端砚以得天独厚之材质,巧夺天工之匠心,呵气成墨,夜吐虹霓,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同时,也将自身研磨成艺术瑰宝。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实至名归。

7.开平碉楼

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

性。

颁奖词:中西合璧,土洋交汇,集防卫、居住于一体,融世界建筑艺术于一炉。开平碉楼这一中国乡土建筑中的另类,以卓尔不群的态势,鹤立岭南大地,规模庞大,风格各异,见证

了几百年华侨血泪史,也为中国建筑艺术史增添了乡土风味浓烈的一章。

8.广交会

广交会(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新中国开辟出的一条对外交往通道,是当时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桥梁,迄今已有五十余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素有“中国第一展”之称。

颁奖词:半个多世纪前,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选址广州,这并非偶然,而是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职责所在。历史优势、地缘优势、人文优势强强联合,广交会广交朋友,出色地完成了新中国对外贸易、宣传、重塑形象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试水开路。

它是广东名片,也是中国金字招牌。

9.孙中山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是中国20世纪“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第一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现代化先驱,是推进中华文化从传统转向现代的界碑式人物。

颁奖词:探针民主,缔造共和。筚路蓝缕,以启中华。先生以天下为公之心,犯险履难,只手掀开中华大地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老大帝国置之死地而后生。虽革命尚未成功,但共和始于中山,建国功在“中山”。先生名籍,彪柄千秋,非但吾族国父,更是亚洲共和之父。

10.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南派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伟大的宗教改革家,禅宗中国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今世界流行的汉传禅宗,均为其后派。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

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

6.《岭南文化志》读书笔记 篇六

---------个人网址:/p/丁叮丁咚咚

曾肤浅地以为我们岭南是古代的南蛮之地,论文化底蕴自是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提并论的。细读《中华文化通志》第二典——地域文化之《岭南文化志》,才知岭南文化亦浩如烟海,亦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璀璨的奇葩。这让身为岭南人的我自愧无知的同时又深感自豪,心头的历史使命感也随之强烈。

作为原生性的文化,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不断汲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而在我看来,这些特点的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务实,造就了岭南文化积淀的厚重;开放,是一种不羁洒脱的文化心态;兼容,是我们文化消化其他外来文化精华的肚量;创新,更是岭南文化开拓进取的源泉。

了解了岭南史前原始文化,才知岭南文化积淀深厚绝非空穴来风。马坝人颅骨化石的发现,新旧石器的出土,封开黄岩洞文化遗址、石峡文化遗址的挖掘,诉说着内陆农业文化的源远流长。“陈桥类型”文化遗址,珠江口沙丘遗址,西樵山文化,无不彰显着沿海海洋性文化遗存的丰富厚实。青铜时代遗址、墓葬600多处,青铜器1000多件,数字向来最具说服力,岭南文化与外界融合由来已久是不争的事实。

岭南学术与流派,虽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反映不多,但在秦统一六国便落地生根,涌现了一批以“四士三陈”为代表的文人骚客。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继传入岭南,并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风貌。韩愈、苏轼遭贬的忧国忧民思想,张九龄、余靖、海瑞等忠臣志士的勤政爱民思想,邱浚的经济思想和理财之道各成体系各相圆满。明代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派提倡为学贵疑和深造自得的开放学风,歌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重视主题意识开创一代新风的思想流派。而到了近代,岭南成为接触西方文明的前沿地带,近代儒学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社会政治思潮、社会经济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的交错出现,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我认为这不仅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沿海地理位置,更仰仗的是岭南人民对家国政治的迫切关心和热爱。

岭南文学艺术,虽起步较晚,但后天发展得相对成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岭南人民的勤快和智慧,先天条件的不足,不应成为一方百姓不学无术的借口,我们勤勤恳恳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化。古、近、当代诗歌各具特色,作为岭南人,读那些诗句总有一股亲切感,这大抵是因为自小教课书里出现的诗歌几乎都是外域的吧。岭南散文在明朝建立后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文体兼备,题材广涉,创作群体庞大,流传甚远。而近代史的帷幕从岭南拉开之后,岭南文坛深受刺激,丁日昌、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孙中山等人推动者岭南散文对中国近代史的巨大影响作用。我很惊讶,岭南小说居然是在清末民初才逐渐兴起。岭南音乐及舞蹈也有鲜明的内部地域性,潮汕、客家、广府音乐有所相通,又自成一家。除此之外,广绣、潮州金漆木雕、端砚。石湾陶瓷、广彩等工艺艺术也各具特色,工艺产品远销中外。摄影与电影,对于这些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最先接触这类艺术的是中国旅外华人,而岭南作为首屈一指的侨乡,首先将这两种艺术形式引进中国,并将其传入内陆。岭南画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组织的中华写真队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摄影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的基石。沙飞、薛子江等在这一领域也贡献颇大。黎民伟、陈波儿、阮玲玉、蔡楚生......一系列岭南电影从业者更是撑起了中国内地早起电影半边天。这再次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创新的特点。

岭南科学技术,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落后的。虽然我们比起中原地区的确是落后了点儿,但我们仍有一些先进方面是本土人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们自知不足,便不断

吸取中原及海外的先进技术,力求自生。在我们南迁的同时带来农耕、纺织、冶金、造船、医学等技术的南传。明清时期冶铁、制糖、制盐、造船、采珠、陶瓷等技术更是革新至中国前列,广铁、广绣、广船、广雕等产品蜚声海内外。绵延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产资源也使岭南地区成为中国和世界海洋开发的先驱之一。岭南近代实业的飞速发展也是举世瞩目的,采矿、金融、造船、铁路、航天、航海技术全国首屈一指。

在中西医方面,岭南是发展得比较早而快的。广州先烈路西汉古墓中,发现有中药朱砂和供煎药、预防疾病使用的铜熏炉。更有《肘后备急方》、《海药本草》等医书涌现。然而古代岭南中医医生却是较少的,医药药材也较为匮乏,所以百姓得病多信仰卜卦问巫和一些民间土方。而到了近代,虽然在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多有崇洋媚外的倾向而否定中医限制中医的发展,但岭南的中医文化仍旧是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著名中医在岭南办校,培养大批中医人才,岭南近代中医、中药届名医辈出。而西医作为舶来品,也是从岭南开始引入中国的,西医传入中国的第一个标志牛痘接种法就是由南海人邱熺在澳门经商时以身试法有效后传入中国的。中国内陆第一个西医医院也是由英国传教士在广州设立的。而西医医术和西医医学家也自此不断在岭南涌现,国内第一个西医医生是广州关亚杜,第一位西医博士是中山人黄宽,这无不彰显着岭南在西医方面对整个中国西医届的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岭南近代生物学、农业科学、数理化学等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我认为这与近代以来岭南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关系尤为密切。

岭南教育,较中原地区起步较迟。最初岭南的教育人才基本皆为南下为官的中原士人,直到东汉末年以三陈四士为代表的一代名儒的出现,才使得岭南有自己的知识阶层,有自己的精英,并有岭南自己的雅文化。岭南教育与岭南文化自此相互促进,彼此增长。到了唐朝,岭南教育更有了“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乡学”的体系。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岭南的教育更是蓬勃发展,书院林立。明清时期,岭南教育以跃入全国先列。在近代,岭南教育更是依托岭南经济的相对繁荣及远离政治中心的优势,公办、民办专业、实业学校破土而出,书院改造新式学堂比比皆是。而教育改革,岭南更是先全国一步,为内地其他地方的教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岭南宗教,岭南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岭南人信奉的宗教,从佛、道、到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实都是是基于一种现实的生活观念。崇尚鬼神讲求实惠的岭南人以自己的生活理解赖接受宗教。

岭南风俗,客家、广府、福佬三大民系是岭南大部分土著被基本汉化后形成的,其节日习俗、婚假礼仪、送葬礼仪以及服饰等同中原地区大同小异。但古南越族的风俗民性也未完全消失,如爱吃蛇、勤洗澡、嚼槟榔等。广府民系冒险开拓,积极进取,讲求创新,兼容并包但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比较急功近利、庸俗自私,心胸不广,内部凝聚力较弱,并由其笃信鬼神。客家民系由于是中原望族南迁而来,则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秉承中原世胄书香家风,崇尚读书。客家人居住寒苦山区而培养了艰苦创业勤劳刻苦的精神,也造就了其乐天、豪放的性格。客家妇女更是以勤劳简朴著称。传统客家人因身居大山视野较为狭窄而保守,对外界新事物较广府、福佬缓,但进去近现代后又明显改善。福佬民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古闽越族后代,其风俗文化中保留较多百越族习俗,但由于潮汕地区人口稠密且濒临大海,很多福佬老人远渡重洋下海经商。再加之唐宋以来潮汕地区商业贸易发展,极善经商、颇具创造和开拓精神成了福佬人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福佬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所以其风俗也带有一定海洋文化属性。三大民系的有所交融有所区别构成了岭南民俗的丰富多姿。想想我自己所在的闲就是潮、客杂融的县,真真实实地感受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精彩。

岭南饮食文化,在原生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在秦汉以后被“开发”,接受中原的影响处于交融期;唐宋时形成地方特色;明清至民国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西方饮食文化的渗入,岭南饮食文化享誉四方,此为全盛期。三大民系的饮食也有各具特点。民以食为天,岭南人

将其演绎到极致。

岭南璀璨文化卷帙浩繁博大精深,是先民们用智慧和勤奋铸造的巨大财富,作为岭南人理应自豪;包罗岭南地区种种文化现象的《岭南文化志》,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用心血浇筑的文化宝典,我们理应仔细研读,在了解自己地域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促进岭南文化与外域及海外文化的交流,肩负起传承、发展岭南文化的重任。

7.岭南民间文化网上作业 篇七

关键词:岭南园林文化,森林公园文化,传承与发展,启迪

1 岭南园林文化

1.1 概念

文化即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从传统意义上讲,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针对其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1]。简而言之,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南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不同于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2]。

1.2 内涵与特点

学术界普遍认为,岭南地区存在一个与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晋文化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是一种原生型、多元性、感性化、非正统的世俗文化。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岭南文化无论在饮食、建筑、绘画、音乐、诗歌、交往、时尚,还是在山水盆景、园林等方面,都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岭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在岭南文化中,岭南园林文化更以其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发展而形成一个独立流派[3]。

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4]。岭南园林植根于民间,无北方皇家园林的常规祖制,也不具有江南文人园林的严谨章法,园景构图根据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因地制宜,各种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岭南古代的园林匠师,综合多元文化类别,把北方、江南、外国的园林艺术吸取其意,变更其形灵活吸收,挥洒自如,使园景布局较为随意,不拘一格。

有些学者系统梳理了岭南园林这个文化载体上所具有的各种表征,归纳出岭南园林文化的特点[5]: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总而言之,岭南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又是中原文化与海岸文化交融之处。岭南园林文化是岭南地区地缘、人缘和社会进步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以深厚的中国园林文化为根基,立足乡土资源,勇于吸收外国各流派园林文化要素,从而在中国三大园林风格中独树一帜。

2 当代岭南园林对传统岭南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建筑界提出口号:“回过头去寻找未来(LOOK PAST FOR FUTURE)”。它表达了一种对文化积累的渴望,对人类文化的传承,正所谓博古通今,当代岭南园林所要传承的应该是当代岭南园林的精华而非糟粕。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岭南古园林很难实现完全复原。即使复原也不一定与周围现实环境相协调。大众则希望保留这种园林文化中的精髓,即通过挖掘岭南传统园林中的各种符号精粹,能够让游园者获取其承载的岭南园林文化历史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园林迅猛发展,影响全国,享誉海内外。下文列举几个岭南城市当代园林对传统岭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发展影响的案例。

广州是岭南园林发展的中心城市。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广州造园事业建设步履艰辛,但成绩斐然,期间建成了白云山山庄旅舍、兰圃、北园酒家、越秀公园、华南植物园等一批优秀庭园,广受国内外园林界同行所赞誉。改革开放以来,广州造园事业发展迅猛,建成了白天鹅宾馆中庭“故乡水”、芳华园、草暖公园、云台花园、粤晖园等一大批影响全国、享誉海内外的精品庭园,使岭南园林的造园理念得到传承和发展[6]。广州的园林文化以其自然质朴、山水相宜、刚柔相济、有效融合自然因素等特点称誉海内外。

深圳市在公园建设方面受西方主题公园的影响,率先建造了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和世纪之窗等100多个主题公园,在全国引起了极大轰动。特别是我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选址建设在具有勇于探索和开拓精神的岭南。而在居住区建设方面,岭南也是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20世纪90年代末,境外设计公司率先在广州、深圳进行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将全新的设计手法引入国内,曾掀起一股风潮[7]。

而同处珠三角的珠海市历时3年建设完成的首个岭南园林文化公园,亦于2009年9月5日在岭南世家正式对外开放。该园林文化公园占地面积超过8 hm2,由28个小景观组成,园内栽种各种花草树木超过3万株,其中包括古罗汉松、竹柏、金桂、日本冬青等名贵树木110多种;建设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12座,文化景墙、门楼30道[8]。顺着公园路径,不时能看到砖雕、泥雕、竹雕、影雕等传统民间艺术作品和形式多样的诗词书画、历史典故,整个园林文化公园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风物的有机融合,展示了岭南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和“包容、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许多游客觉得该园林具有文化内涵,对珠海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从其花草树木,还是亭台楼阁的建设,都处处体现出岭南园林文化的美。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厦门)园博园中的岭南园区,占地面积4.45 hm2,共有4个城市展园,即广州“岭南世家”、深圳园、南宁“骆越风情”、北海园[9]。展园设计选取了岭南特色的景观元素,秉承岭南园林艺术的传统技法,以一个典型的岭南古村落为设计借鉴蓝本,采用青砖、青瓦等材料和各种特色植物,营造出岭南的园林景观。

3 岭南园林文化对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的启迪

森林公园是开发利用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地貌天象景观等,在很少人工改造的情况下建设的公众休闲场所,它属于园林范畴,是现代园林的一种重要类型。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 277处,总经营面积1 629.83万hm2[10]。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有效保护我国林区一大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促进森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还使许多森林公园成为传播森林文化的重要阵地。

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认识与创造,是建立在对森林的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反映在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两大部分[11]。换言之,森林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体现[12]。

传统和继承是永恒的话题。传统岭南园林所独具的文化个性:开放兼容、多元并蓄。当代岭南园林的造园理念:继承传统,务实平和;开放兼容,创新求变。现代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工艺精巧,勇于创新;巧于借鉴,善用资源。这些都值得在森林公园文化建设中引以借鉴。具体来说,岭南园林文化对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的启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要敢为人先,创作超前

弘扬森林文化是建立森林公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总体规划中,把森林文化建设作为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在策划森林公园的性质、定位、功能布局及主题旅游产品时,吸取中外造园经验,兼容并蓄,敢为人先,创作超前。力求做到:空间布局灵巧别致生动,游线组织流畅舒展,建筑淡雅轻巧通透。主要建设项目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充分反映森林公园的主题,多层面地呈现建园特色。要注重植物的选择与与色彩的和谐。

3.2 森林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巧于因借,善用资源

各森林公园在建设游客中心、科普长廊、解说步道以及标本馆、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时,要充分利用森林公园内各类自然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游憩价值和教育价值,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室内外的景色交融。在施工图设计时要注意细节,要让人有美的感受,如座凳、栏杆、小桥的形式等都会影响公园的文化品位。例如: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利用珍稀植物保育基地建设科普园,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条件。

3.3 开展旅游活动要适地适时,创新求变

森林公园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创新求变,推出一系列特色旅游活动,不断拓展森林公园的文化,以特有的文化氛围或传统的民风民俗和地方风情,丰富的森林文化内涵,吸引中外来宾。东莞市的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旗峰、同沙和银瓶山等六大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就各具特色,自2006年开园以来,游客数量逐年攀升,促进周边投资环境的升值作用相当显著。据统计,2009年六大森林公园游客共达1 568万人次。

由政府或协会牵头适时举办一些森林文化旅游节。节庆活动期间,设置攀登第一峰、自行车邀请赛、森林摄影展、森林征文比赛、森林文化与旅游发展论坛、森林篝火烧烤节、森林旅游项目推介会等各项活动。如东莞谢岗镇近年来举办的银瓶山登山节,成效显著。

3.4 开发森林文化产品要有地方特色,立足本土资源

森林公园应根据地方特色性、艺术纪念性,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发展,开发具有特色的森林文化产品。如大岭山森林公园观音庙和马山庙的宗教文化等均可进行开发与展示。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文化、历史人文内涵,如特殊的地质地貌、典型的森林植被、森林群落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开发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树立个性和品牌。在特色上做足文章,增加项目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味,使之与自然风光配套。岭南地区的森林公园还可充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营造别具特色的景观,如银瓶山森林公园的红花荷、短萼仪花群落等。

3.5 全面推进森林公园文化建设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8.岭南民间文化网上作业 篇八

近年来,番禺区教育局提出推进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全区正致力于提炼番禺传统岭南文化内涵,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本土化、区域性现代学校文化体系。推动学校由“一般学校”向“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跨越。在这样的背景下,番禺区石碁第四中学申报的课题《石碁古建筑艺术中的岭南文化要素的研究》被批准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四批),本课题主要围绕石碁古建筑的艺术特征及其岭南文化要素,研究区域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并进行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我国对课程设置实行的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的目标、价值、责任和任务都不同,看似完全独立,互不关联,实际是紧密依存。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地方课程由地方自主开发、实施,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开发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三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从近年课程改革实验情况看,各学校都十分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打造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岭南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此影响、教育青少年一代,让他们从小扎下传统文化的根,铸造起中华民族的魂,因此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广州市高中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已经正式启动,如何将此项研究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呢?虽然,目前对特色课程尚无明确的定义,但我认为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内涵至少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必须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文化精神;其次是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课程建设能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乃至品牌学校。岭南文化特色课程的打造不应只追求表面的“乡土特色”,而应力求彰显文化品味,弘扬文化精神。应把岭南文化特色课程打造得更美一些,更具体一些。特色课程不但要有岭南文化的形式美,更要体现岭南文化的内容美。黑格尔说:“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内蕴和特征的东西(形式)。”是的,只有美的形式,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只有美的内容,才能体现地方文化课程的特色;只有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和谐统一,才会使学习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石碁古建筑艺术中的岭南文化要素的研究》课题以“石碁古建筑”为切入点,依托学校附近丰富的传统古建筑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建筑中的岭南文化要素,从古建筑的形式美出发,探究古建筑的内容美。并以此为基础,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地方课程计划、学校办学哲学和学生需求,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我校的岭南文化特色课程。

上一篇:九年级上册圆基础练习下一篇:每月考勤核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