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2024-06-30

西藏旅游发展现状(精选8篇)

1.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篇一

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西藏旅游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从小到大,率先在西藏各产业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促进西藏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产业,成为推进西藏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优势产业,成为推动西藏经济跨越性支柱。

一、西藏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情况

目前,西藏已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个,3A级旅游景区2个,2A级景区,1A级旅游景区2个;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座(拉萨市),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景点297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为发展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徒步、探险、朝圣等专项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客源市场也由发展之初单一接待外宾型发展到今天集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为一体的旅游客源体系。

二、旅游产业规模

截止2009年,西藏拥有各类旅游企业1430家,其中,国际国内旅行社80家,星级饭店(宾馆)142家,各类旅游豪华汽车2745辆,全行业固定资产超过50亿元。在西藏,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4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4.2万人,其中,藏族从业人员占62.8%,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从业人员占37.2%,建立起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旅游从业队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方加快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了西藏广大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西藏从事旅游的农牧民达到4664户,34979人,旅游收入达到6094万元,户均收入达13066元,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42元,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三、旅游经济发展态势

1980年到2008年,西藏旅游累计收入188.98亿元,旅游收入增幅高于西藏生产总值增幅23%,仅“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就比西藏“六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特别是自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来,使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强势攀升,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据统计,2007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创记录的4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到48.5亿元,占西藏生产总值的14.2%,基本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年终统计显示,2007年西藏旅游产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预计全年迎接国内外游客将超过402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60%。

2007年西藏一年接待旅游者总数,比1980年到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4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3.3%。

旅游收入占西藏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将近占总值的14%,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向巴平措说:“旅游业已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

飞速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西藏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旅游直接就业者2.6万人,间接就业者14万人。有8718户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4870个,年总收入达到22257万元,人均增加收入6383元。

旅游业还成为西藏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目前西藏已有各类旅游企业1000多家,客房23075间,床位5万多张,旅游汽车公司超过11家,全行业固定资

产总额40多亿元,其中区外投资占了40%以上。

进入快车道的西藏旅游产业,未来态势究竟如何?有“限量、精品、高端、保护”这四大关键词: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差,决定了未来赴藏旅游人数增长到一定规模时,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珠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布达拉宫等旅游资源,都是举世无双的精品资源,具备独特优势,决定了西藏旅游必然是走精品化道路;西藏旅游的发展,还必须注重同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中国特色,西藏特点”,这是我们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0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600万人次,2015年达到900万人次。然

从1990年开始,西藏旅游的发展态势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是西藏旅游的飞速发展年,有两大有利因素:一是青藏铁路的开通;二是林芝机场的开通。2008年,西藏旅游“熄火”,主要是受拉萨“3·14”事件的影响。2008年全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224.64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仅为22.4亿元。2009年是西藏旅游的重启年。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5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2.4亿元。

四、旅游经济中的问题

近几年西藏的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根据数据统计,西藏旅游人数及旅游业收入与周边省区旅游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 截至2010年9月份,四川九寨沟旅游人数已达到253万人次。云南省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30.66亿元。按西藏旅游的旺季峰值运力计算,再结合布达拉宫门票、纳木错门票数据,可以估算出来,2009年西藏旅游人数不到80万人(非人次)。所以无论是人数还是人次,西藏旅游接待的能力,与周边省区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这其中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大交通问题。有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8月,九黄机场每天平均有超过74架次的航班从北京、上海、杭州、西安、重庆等地直飞进出九寨沟。而西藏的交通状况不是很理想,从拉萨开往内地的直达航班很少,只有北京、上海、成都等少数几个城市。林芝作为游客来藏旅游必去的目的地之一,与内地省市开通的航班也是少之又少。二是旺季太短,淡季太长。现在到西藏旅游的旺季只有7、8、9三个月,一共90天。剩下的9个月,几乎是“无人问津”。

并且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除了长久以来一直困扰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外,如何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景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消除“宰客”现象等。

西藏目前正在规划和完善多条旅游环线,还在围绕游客进藏后行、游、住、食、购、娱的需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希望在数年内未来数年内,塑造具有西藏特点和韵味的旅游品牌。”

2.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篇二

(一) 旅游业开发。

文山旅游业经过16年的发展, 整体产业规模得到不断扩大。目前, 全州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并且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底, 文山州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7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5.4亿元, 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居全省第11位。已开发的景区 (点) 有32处, 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1个, 2A级旅游区2个, 1A级旅游区1个;拥有星级饭店14家 (其中三星级6家, 二星级9家) , 旅游接待床位达2.4万个;旅行社发展到10家, 旅游公司3家, 旅游从业人员达1.3万余人, 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体系[资料来源: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旅游局2009年工作报告]。

(二) 旅游业规划。

文山州先后编制了《旅游发展“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普者黑旅游区总体规划》、《世外桃源——坝美旅游区总体规划》、《驮娘江旅游区总体规划》和丘北、广南、麻栗坡等旅游重点县的“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力争将文山建设成为云南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区和越南的旅游集散中心及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基地。

(三)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文山州坚持“统一规划、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加快发展”的原则, 以州内重要交通骨架网和连接各大景区公路等级升级和断头路的打通为重点, 加快建设沟通桂、粤、港、澳的东路出省大通道和出国通道。同时加快了州内重点景区连接主干道和与周边景区连接干线的建设步伐。随着衡昆高速罗锁段的建成通车、文山普者黑机场的通航和富宁港一期建设的启动, 文山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 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区位优势不断凸显, 为文山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 区域旅游合作。

文山正逐步深化与昆明、红河、玉溪、曲靖五州市滇东南喀斯特景观旅游协作区的区域合作, 培育跨州市旅游精品线;加强与越南北部省份的旅游合作, 与越南河江、宣光、河内等省市的一些旅行社签订了互送客源, 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的协议。

(五) 旅游产品开发。

文山先后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银行贷款及招商引资方式, 筹措资金1.3亿多元[资料来源: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旅游局2009年工作报告], 对普者黑和坝美两个景区进行重点开发建设, 使景区的供水、供电、道路、接待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 旅游产品逐渐丰富, 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

从整体来看, 文山旅游业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具体景区点的规划和管理方面, 还缺乏统一性, 还没有从当地的居民的实际利益出发, 发展旅游对当地贫困人口的影响还相当有限。加之受开发资金“瓶颈”限制, 人才匮乏, 致使区域内许多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或深层次开发, 利用效率不高。二是旅游景点开发空间结构不合理, 已经开发的景点较为分散, 景点之间路程较长, 交通通达性差, 未能形成旅游环线, 容易让游客疲倦, 不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三是旅游企业多年来普遍处于小、弱、散状态, 单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缺乏联合促销, 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削弱了对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四是对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景区 (点) 吸引力不足, 旅游产品在开发和包装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客源市场还是以散客为主, 游客虽然有所增加, 但低档消费多, 高档消费少。

二、文山州旅游扶贫发展现状分析

文山州旅游扶贫才刚刚开始起步, 旅游扶贫主要在丘北县和广南县有所体现。丘北县依托资源优势, 积极实施旅游扶贫带动战略, 不断改善景区基础设施, 规范行业管理, 强化开发与保护, 使旅游接待功能逐步提升, 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带动群众增收成效明显, 开展旅游扶贫成效十分显著。广南县人多地广, 少数民族众多, 农村平困面很大, 目前广南县正积极利用优势旅游资源, 以坝美景区为龙头, 打造坝美“世外桃源”风光、莲城历史文化名城、八宝旅游小镇为一体的旅游扶贫示范区, 初现较好的旅游发展前景, 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群众增收, 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其他六县中, 富宁县和麻栗坡县虽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和景点, 但富宁驼娘江景区开发营运时间晚, 吸引游客不足, 当地村民从中直接受益不是十分明显, 麻栗坡县吸引游客的地方主要是老山战争纪念馆和天保口岸, 由于受准入条件管理和地理的限制, 老山战争纪念馆接待游客有限, 村民受益困难, 天保口岸只是个口岸通道, 接待游客功能不全, 绝大多数游客只是到此通关到越南旅游, 所以当地村民从中受益也很困难。对于其他的砚山、西畴、马关而言, 砚山虽然地处交通连接干线, 但缺乏知名的景区点, 很难吸引和留住游客, 大多是以洽谈商业的目的前往。其他两县由于地理、交通不便等因素, 旅游发展还处在萌芽期, 目前前往的游客也非常有限, 旅游扶贫开发还处在规划期。

3.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发展探析 篇三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发展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发展全域旅游给予充分肯定,其中“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在当前的旅游行业之中,全域旅游是当前的研究焦点和热点,也是旅游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产物。所以,对全域旅游加以了解,这样才能够对未来的旅游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一、全域旅游概念解析

在全域旅游概念迅速火热的前提下,引起了学术的热潮。不少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全域旅游从提出到发展经历的时间很短,所以,也仅仅局限于理论方面的研究[1]。

所谓的全域旅游,就是在一定区域之中,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之中的经济社会资源,如相关产业、旅游资源、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优化提升,这样就可以实现区域资源的整合,实现社会的共建共享,促进产生的融合发展,这样就可以形成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协调发展模式与理念。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发展路径

(一)旅游观念更新。更新旅游观念,就是需要将协调、绿色、创新、共享、开放的五大发展理念,依托自身的优势,做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并且邀请专家,立足于产业现状和资源实际情况,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旅游是集娱乐、观光、购物、休闲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主要包含了休闲养生、文化旅游、商贸购物、主题娱乐等多种业态的全域式旅游。这一种模式在于树立出全域的优质形象,这样才可以为旅游发展挂上全域的品牌,不过这样的旅游不得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创新思路:启动“多规合一”工作,即:以全域旅游规划为主导,将旅游景点规划、生态旅游环境规划、县城古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所有规划合成一套整体规划。谁来干,就要破解资金“瓶颈”。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抓紧机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投资+运营,推进旅游基础设施、高端服务设施、精品旅游项目建设。

如何分配,要让社会资本和政府实现双赢。

(二)创建三体系,转型升级。第一,要创建三体系:全域化景观体系、‘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这是全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第二,“快进”:对内对外,加快县城到其他城市、县城到景区通畅路网建设、改造升级。第三,“慢游”:在加快推进景观慢行系统建设。就要游客所到之處有景观可看,也有景色可游。

(三)产业体系完善。旅游发展中,应该将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创建的契机,做好全域基础设施的统筹,做好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制定相配套的旅游服务标准,这样才可以形成全域的旅游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推进于一体的全面发展和良性互动新局面。

做好“产品体系、品牌体系、新引力体系、保障体系”的协调创新,就应该实现多元化的主题投资,能够形成政府投资和外商投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并且可以借鉴BTO、BOOT和PFI等模式,提升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水平[2]。

(四)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全域旅游在进行全域谋划时,应该根据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需求的侧刚性需求来进行,配置点不能放置在景点景区或者是宾馆饭店等方面,而是要注意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公共服务以及各种资料的有效再配置。如,在为城市道路管理与交通建设方面,就应该在城镇交通各种需求满足的前提下,将道路建设成为风景道,让游客能够移步观察;城市公共服务方面,就可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以及厕所服务体系,全域致力于打造具有渗透力和感染力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城镇在方便居住的同时还能促进旅游,进而形成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氛围,让游客可以停留在休闲与放松之中。

(五)发展全域旅游景区建设,形成旅游发展主体功能区。旅游的发展可以借鉴部分城市发展的一核、两带、四板块的模式。一核指的是以经济开发区、城区建设作为中心的城市中心集散核;两代指的是两条旅游发展带,如沿着江海旅游带和滨河旅游带进行发展;四大板块指的是基于农业园区的生态板块,基于古镇发展的人文板块,基于小镇、公园、广场的活力板块以及基于乡镇的风情板块。在这样的板块模式建设中,就可以利用点、线、面相互结合的发展思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旅游基础服务所配套的设施完善,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再配合上公共服务方面的保障,就能够将区域建设成为空间有序、资源优化、产业发达以及产品丰富的全域旅游景区[3]。

(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行业规范。针对这一点,我们以乡村为例,第一,扎实推广民宿及农家乐星级评定,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整体的产品质量和旅游管理水平,引导民宿、农家乐朝着特色化、规范化以及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第二,完善旅游要素行业的组织体系,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拥有条件的乡镇成立旅游协会。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专业性的合作组织,就可以将其带头作用发挥出来,同时也可以增强行业的自律功能,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运行,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第三,强化旅游市场的检查和监督,不断加大旅游综合执法力度,将涉及到旅游经营的行为加以规范,妥善处理游客的投诉,依法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做到规范经营与诚信经营,进而优化旅游环境。

结语:总而言之,构建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就应该将传统的旅游发展局限性打破,能够站在全域的视角下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推动新型旅游发展,为今后的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崔莹.吉林全域旅游发展方向选择[J].开放导报,2016(06):94-96.

[2]本报记者付小惠张家华.全域视角下的旅游之变[N].乐山日报,2016(01):26001.

[3]温州市旅游局规划发展处处长胡念望.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具备七个“体系”[N].中国商报,2016(09):23A03.

4.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篇四

关于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通过对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的实地深入调研,从小岗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角度,分析了小岗目前的旅游开发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未来的发展,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小岗具体实际,阐述了小岗旅游资源开发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如何做好小岗特色的乡村旅游需要落实的切实可行措施。

【关键词】

小岗村

旅游

安徽凤阳小岗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标志性符号。如今,在各级部门和外界的关怀下,小岗村的新农村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但与先进村和自身政治名声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所谓一步越过温饱线多年没过富裕槛。小岗必须寻求跨越式发展。小岗是有着重多的旅游资源的地方,联系小岗村现有的实际,在做好开发性农业和招商引资办企业同时,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发展好新式乡村旅游,利用小岗的名声和特色作出大文章。

旅游活动作为现代人闲暇之际的一种重要休闲方式,已普遍融入人们的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越来越在旅游的大潮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投资少,风险小,只要创意到位就能得到超额回报的产业,一条特色乡村旅游之路,可以带动其它产业实现现超常规发展,小岗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享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等称号的小岗村,目前已开发形成的旅游项目有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村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蘑菇大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点。从小岗村目前的旅游开发和运行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小岗旅游层面理解不深,严重地降低了旅游的丰富性,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开展的项目基本都是以参观和观赏为主,缺乏游客的广泛参与性、互动性。二是接待能力明显不足,节假日参观者多时需较长时间等候,吃不上饭、入不了厕和人员无处呆等现象成为常态,具有明显的低能性。三是开发模式单一,突出红色旅游为主,没有把宣传“大包干”和当地风土民情紧密结合,缺乏高水准策划、规划,品牌效应差。四是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欠规范,目前基本处在粗放型水平。

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小岗具体实际,对小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并落实好切实可行的措施。

1.精确策划,融入周边旅游体系。小岗地处南京、合肥、蚌埠淮南等中小城市之中,位置非常好,要在周秘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资源互动、联合经营,共树品牌。当前小岗首先要占据全县旅游棋盘的重要位置,让小岗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全县的人文景观旅游自然景观旅游相结合。凤阳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不仅有明中都遗址、明皇陵、鼓楼、龙兴寺、禅窟寺等以明文化为中心的人文旅游景点,又有令人惊叹的韭山洞、狼巷迷谷、卧牛湖等自然景观。

其中明中都遗址、明皇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韭山洞是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区之一,狼巷迷谷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另外还有源远流长的凤阳花鼓。小岗应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从而增加市场吸引力。

2.积极培育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得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小岗除了开发旅游小商品、餐炊服务外,还可以适时开设度假农庄,度假农庄接纳房舍主要利用农家空出来的闲置房间稍加改建。让前来度假的游客可以住在农家与农户一起生活,也可单户独立体验。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事活动。这种家庭化的经营特征,一方面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能有力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为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味,可开发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项目,如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时候,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可先从大学生的实践和中小学生假期全家游起步。根据市场需求,为了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经济效益,要重视适时培育和推出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家畜家禽饲养、乡村水果采摘加工、大棚蘑菇收取和水产品捕捞等生产活动。一般情况下,游客更愿意从乡村直接购买土特产品,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家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亲眼目睹的禽蛋水产品等。

3.重视村民的素质提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仅在于开发多少景点、路线,更应从根本上注重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小岗村

民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转变观念,珍视政治资源,同时也要珍视农村良好传统的民风民俗,正确认识和保护好原汁原味东西,特别独特的红色文化,不能一味迎合眼前的经济利益。要教育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当他们看到先进文化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时,就会在文化观念的转变上由被引导变为自觉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当地特色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村民与游客的接触,特别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服务,是村民素质的集中体现和展示,这也是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内容,更是扩展影响吸引回头客基础环节。这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和规范,使小岗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4.注重营销策划,加强与旅行社和有关单位的合作,有针对性开发实践、培训项目。小岗村位于中东部地区,近邻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2009年3月,贯穿南北的小岗快速通道建成通车,至此通过小岗快速通道,南接省道S101,北接省道S307,距南洛高速公路凤阳入口仅15公里。目前,把小岗作为联谊单位挂牌的就有近百多家单位,可利用这一优势设置基地,精心策化各类干部和大学生培训培和实践项目。如小岗周围的高校比较多,凤阳当地就有三所大中专学校,蚌埠大学城距小岗不到一小时路程,南京、合肥到小岗仅一个多小时。学生需要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开设相关农业课堂、有关实践基地等对他们大有益处。

策划中要做好与有关干训单位、学校或旅行社的联动,有意识地针对需求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5.突出利用好小岗村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色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小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有着独特的大包干和沈浩精神双重红色资源。小岗旅游业,最出彩、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大包干”和“沈浩”两个红色亮点。大包干和大包干精神名扬海内外,随着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在中央各大媒体的报道,沈浩精神已传遍全国大地,凤阳县小岗村的社会知名度也因此又一次空前得到提高。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各类院校、新闻媒体、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及家庭个人正源源不断涌向小岗村,学习“大包干精神”、了解“沈浩先进事迹”、悼念沈浩同志。据统计,小岗村红色旅游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上半年经常日接待游客突破1000人次、日均接待旅游团队达7个,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势头,必须引导、利用和呵护好,要珍惜利用好这一历史的机遇和稀缺资源。

利用珍贵的红色资源,开展“新农村”、“新体验”的红色游,可以将小岗的历史、精神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旅游进行革命传统感染和弘扬民族精神,也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一个跨越,要积极创新,从“规划、景区建设、举办活动(参观、研讨、培训、交流)、宣传营销”等方面入手。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真正把红色旅游做好、做大、做强。

6.旅游开发要珍惜资源重视生态环保。小岗地理自然环境很好。“大包干”时小岗村是个仅有20户的生产队,2008年小岗队与相邻自然村合并为小岗行政村,现有849户3820余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半。办好小岗乡村旅游,还会对小岗的招商引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农贸市场、农业科技园建设等,产生巨大的连带促进作用。在开发中要注意珍惜土地与环境保护问题,防止旅游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注重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要制定相关硬性规定,设定保护性门槛,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土地的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

5.《湘西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 篇五

1、新湖南省旅游总体规划;

2、湖南省乡村旅游规划;

3、湖南省红色旅游规划;

4、湖南省旅游“十二五”规划;

5、长株潭3+5城市群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6、大湘南旅游相关规划;

7、环洞庭湖旅游相关规划;

8、最新湖南省交通规划;

9、湖南省十二五规划;

10、湖南省文化产业规划;

11、最新湖南省铁路规划;

12、最新湖南省高速公路规划;

13、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文件资料;

14、长沙、以及张家界、常德、怀化、邵阳、湘西等五地节庆活动资料; 15、2000──2010年湖南省国内旅游统计详细数据、国际旅游统计详细数据;

16、有关大湘西经济协作区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运作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17、大湘南旅游发展的相关资料;

18、大桂林旅游圈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运作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19、张家界旅游圈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运作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20、崀山旅游圈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21、泛珠三角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资料;

22、湖南旅游网络信息资料;

23、湖南旅游图件资料;包括考察地图、大比例尺电子版地形图、政区图

24、湖南旅游 宣传资料;

25、湖南旅游影像资料;

26、湖南旅游内刊资料;

27、《湖南省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

28、《2010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考核工作方案》;

29、各地上报的湖南省“十二五”规划重大旅游项目表;

30、湖南省建设和改造通往景区的道路基本情况一览表

31、湖南主要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店统计数据;

32、湖南省旅游投资资料;

33、湖南省旅游人才培训资料;

34、其他资料

常德市

1、常德市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

3、常德市“十二五”规划

4、常德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5、常德市文化产业规划

6、常德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常德市《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策划及概念规划方案》;

8、常德市柳叶湖总体规划

9、常德市壶瓶山旅游总体规划

10、常德市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规划;

11、主要旅游县市桃源县、津市市旅游总体规划

12、常德市2000──2010年旅游经济、旅游产业数据资料、景区门票收入、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13、旅游经济协作区文件资料

14、常德旅游图件资料、宣传资料、影像资料、包括考察地图、大比例尺电子版地形图、政区图

15、其他资料

张家界市

1、张家界市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

3、张家界市“十二五”规划

4、张家界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5、张家界市文化产业规划

6、张家界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等主要

景区规划资料

8、张家界市主要景区武陵源、天子山景区、宝峰湖、袁家界、茅岩河、猛洞河、江垭温泉、万福温泉、土家风情园总体规划资料;

9、张家界市主要旅游县市慈利、桑植、武陵区旅游总体规划资料;

10、张家界自然保护区规划

11、张家界2000——2010年旅游经济数据资料、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张家界旅游图件资料、宣传资料、影像资料、包括考察地图、大比例尺电子版地形图、政区图

湘西自治州

1、湘西州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湘西州城市总体规划

3、湘西州十二五规划

4、湘西州旅游十二五规划

5、湘西州文化产业规划

6、湘西州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湘西州《凤凰古城总体规划》;

8、湘西州里耶古城总体规划

9、湘西州芙蓉镇景区、坐龙峡景区、小溪、栖凤湖旅游总体规划

10、湘西州民俗文化村规划

11、湘西州2000——2010年旅游经济数据资料、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12、湘西旅游图件资料、宣传资料、影像资料

怀化市

1、怀化市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怀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3、怀化市十二五规划

4、怀化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5、怀化市文化产业规划

6、怀化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怀化市主要古城古镇古村落规划:洪江商城总体规划、高椅古城规划

8、怀化市、新晃古夜郎国规划、侗族文化村规划、麻阳温泉规划

9、怀化市县级单位沅陵、通道、芷江、洪江市、洪江区、新晃县、中方县、麻阳旅游总体规划

10、怀化市主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规划

11、怀化2000——2010年旅游经济数据资料、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12、怀化旅游图件资料、宣传资料、影像资料

邵阳市

1、邵阳市旅游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

2、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3、邵阳市十二五规划

4、邵阳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5、邵阳市文化产业规划

6、邵阳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7、邵阳市《崀山申遗规划方案》;

8、邵阳市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9、邵阳市隆回旅游总体规划、城步旅游总体规划、新宁旅游总体规划

10、邵阳市城步南山牧场规划

11、邵阳2000——2010年旅游经济数据资料、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车队资料

6.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六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 “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3.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地方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5、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6.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工业园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7.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分布

1都市郊区。都市郊区是目前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利用都市郊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发展起来的,是城市的后花园。各个城市都有郊区,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城市,在市中心以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是他们好的休闲度假场所。

2景区边缘。景区边缘是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去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进行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周边旅游景区都属于此。3特色村寨。特色村寨使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许多乡村旅游都和民俗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建筑特色。如苗族的苗寨,福建的客家族土楼,岭南居等建筑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4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是利用当地特设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

5特色手工艺品和民俗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来吸引游客,○游客要的是感受稀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2、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目前我国乡村路邮政处于发展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两种产业交叉形成的,具有两种产业的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它提供给游客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木、果、药、花、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自身的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价值。2旅游资源的乡土性。乡村旅游基本依托的是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也加上人为○设计的建筑设施,如草舍、篱笆,组织活动项目如戏水、攀岩、狩猎等,增添了浓郁的野趣,构成一幅“悠悠古韵、浓浓乡情”田园画卷,使游客置身于湖光山色、绿水碧波的世外桃源中。

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它的客源是那些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

○4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某个过程的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涉及到一个概念: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它也可以被称为旅游地的社会环境文化,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6乡村旅游地区大部分,在集中在经济比较好城市郊区,特设农业和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较多人去,市场需求大。

3、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特征

根据上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开发出不同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适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花卉盆景观光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这种类型游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

2度假村(区):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

3民族民俗风情园:即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5租赁农园: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或家畜出租给市民,市民通过养殖或○种植这些动植物获得农事体验,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下作业,平时则由农园提供者代管。农业租赁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6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乡村俱乐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8农村留学学习区:是指部分学校在假期将学生安排到某些农村去体验生活或参○与农村建设,如中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及实习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9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10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

11自然生态游。森林公园,野营地,自然风景区,这都没有经过人们雕琢过的○山山水水,自然生态,这些优美的环境都可以让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三、中国乡村旅游问题透视

透视国内乡村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对众多乡村旅游点发展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对乡村旅游业的不重视没有以农业旅游,只是靠山吃山。没有创新,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结果游客去了一次就不再回去了,游客越来越少,越办越差,只好停业。

2、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其次,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大多数“农家乐”协会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从营销来看,许多乡村旅游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

3、旅游产品单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家乐”效益下降 目前国内许多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间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此外,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其本身知识性、参与性十分欠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很多游客会把旅游与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不能满足各层次的人群特别是儿童,这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普遍存在着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脆弱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淡季过淡,时间过长,一年中淡季持续约6个月,接待游客量不足全年的20%,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出现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尴尬局面。季节性太强使得乡村旅游点及其它旅游企业如 宾馆饭店、旅游车辆、旅游餐厅等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再进行后续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5、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然而,由企业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可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经营户的经营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

6、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导致许多很自然的东西过度包装,失去了原有的品味,环境破坏大,游客剧增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致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需要引起重视,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前往。

7、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个是交通不便利,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要先修好路。同样,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先把路修好,游客也好首要考虑的因素。二个是当地村落的卫生间,休憩场所,娱乐设施都不是很好,不能满足大量的游客。

8、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村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要一些资金。然而乡村的农民没有什么资金,又得不到政府支持,招商引资困难。

9、缺少政策和法规。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所以难以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乡村旅游发展解决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领导。让大家都有一是参与,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越办越好。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住的地方不许豪华的大酒店,只有舒适安全就可以了,交通快速便捷就可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4、加强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国家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把游客和乡亲们的利益都保护好了,才有更多人愿意去乡村旅游.乡亲们的兴致才会高涨

5、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当地有的特设农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6、借鉴外国和其他先发展的乡村旅游地区的经验,发展本国本地方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去真正了解到别人是怎么把乡村旅游考好的。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看一些图片介绍,人家是怎样建设的,自己本地方又有更好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好风景,7、善用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相结合。让旅游者能过融入其中,和当地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在一起。

8、提高创新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占地位。城市人要的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独特别的农耕文化,感受纯朴的乡情。

9、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现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大家都有衣服和责任去爱护我们们共同的家园。

10、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如广告,新闻媒体等途径,都可以提高游客的认知度。

11、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会稳步发展下去。

7.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篇七

1.1 攀枝花地区地理情况分析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西南边陲、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处, 是利用其地区拥有丰富的优质煤、钒钛磁铁矿水利资源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钢铁工业城市;它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 共有43个民族的同胞聚居在这里。

优势:攀枝花有一些独特的资源。首先, 它的冬天比其他大多数地区温暖, 这使得它成为在冬季度假的好地方;其次, 它拥有许多少数民族, 攀枝花总人口112万, 其中少数民族有18万, 彝族就占了11万多, 所以它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这些都是攀枝花旅游业的优势。

劣势:由于地处西部, 远离发达省份和地区, 攀枝花似乎很难发展旅游业;移民城市环境破坏了原有的民族风格, 民族特色渐渐淡化。如果攀枝花不是因为建立攀钢而形成了移民城市, 那么攀枝花到现在应该早已发展成为像丽江一样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1.2 格萨拉旅游区概况

经过多年的变迁, 攀枝花从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变成了移民城市, 往日的少数民族风情渐渐退却, 现在, 只有攀枝花市盐边县西北部的格萨拉乡还保留着原始的模样。正因为这样, 政府才想打造这最后的民族之地, 为攀枝花保留下这最后一点民族特色。“格萨拉”在彝语中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堂”, 俗称最好玩的地方。

格萨拉是四川省攀枝花市提出重点建设的“红格—格萨拉”百里生态长廊, 享有“阳光天堂”、“天然地质博物馆”等美誉。幽静的原始森林以及彝族村寨、古老传说等人文资源、天坑地漏、岩溶景观、高山草甸和彝家风情等组成, 充分显现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独具魅力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价值。

1.3 格萨拉旅游区民族文化及特色商品概况

攀枝花的彝族分支主要是“凉山彝”, 集中分布在盐边县的格萨拉高寒地带, 又称为黑彝。格萨拉很多村寨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除了丰富多彩的山歌、舞蹈外,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彝族的婚俗和风土人情, 彝族的火把节及锅庄;凝结了少数民族美术工艺的服饰、漆器和乐器, 是主要的旅游特色商品。

2 格萨拉旅游区及特色商品开发现状分析

2.1 攀枝花格萨拉旅游开发的尴尬局面

市政府想用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格萨拉旅游景点, 但是攀枝花地处在凉山州西昌和楚雄之间, 这两个地区已经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的重点城市, 攀枝花不到20万少数民族人口, 以及稀薄的文化元素远远无法与西昌、楚雄相提并论。加之格萨拉民族地区距离攀枝花市区很近, 民族融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 格萨拉沿途及周边太多的民族民居已悄然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风韵, 民族同胞的服饰及生活习俗也在悄然汉化, 经过几十年的渗透, 导致民族物质前提缺失, 民族文化氛围严重不足, 目前留下的几乎是“落后文化”, 市政府提出抢救“落后文化”策略, 想从“落后”中淘“特色”, 但事实证明靠出卖“落后文化”是与社会发展大前提不协调的。

格萨拉旅游区发展的矛盾: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无法避免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格萨拉的开发首先必须协调的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攀枝花民族旅游商品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由于长期无政府牵头, 无业内人士支持, 攀枝花为数不多的几家旅游商品开发公司, 都是由攀枝花当地的汉族人经营的, 对格萨拉彝族特色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研究, 更谈不上担负格萨拉文化传播的重任;民营企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商品的设计开发也随波逐流, 毫无民族特色。

2.2 格萨拉旅游商品开发及购物包装视觉形象设计、宣传存在的问题

(1) 该地区旅游商品种类不够丰富, 多以食品为主, 适合游客选择并带走的商品很少。

(2) 当地彝族人都跑到汉族地区挣钱打工, 不再从事根雕手工艺、漆器制作、手工编织等技术, 致使手工艺者几乎无人传承, 更无心维护和发扬传统手工文化。

(3) 该地区旅游商品的档次较低, 独特性和民族特色不明显, 缺乏少数民族特色, 文化底蕴不够丰富, “包”而不“装”, 设计呆板, 缺乏个性, 不能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激发游客消费欲望。例如格萨拉彝族最出名的油底肉, 几乎都是由攀枝花的汉族人开的特产加工厂生产制造的, 没有当地民族特色。

(4) 商品包装材料不“新”, 技术落后。

(5) 政府宣传力度不到位, 策略不足, 知名度不高, 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宣传与传播。

3 格萨拉旅游区经营策略及特色商品发展前景分析

3.1 市政府确定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搞好旅游生产力布局, 科学地划分旅游功能区, 促进区域内旅游业整体推进, 全面发展。攀枝花格萨拉地区的旅游开发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 这也是我们进行攀枝花格萨拉地区的民族旅游商品设计的机遇, 力求把当地特有的民族视觉因素在旅游商品设计中得到应用, 探索出一条利于格萨拉民族文化开发及保护的有效途径。

3.2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 民族文化日渐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设计也必将向世人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民族地区在进行商品设计时, 尽量突出地方民族风情特色,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 使其商品更显内涵和文化底蕴, 同时建立民族品牌, 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 带动民族地方经济的发展。

开发具有格萨拉地区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推动旅游增值项目的发展。由旅行社负责推荐格萨拉彝族美食品尝游 (油底肉、坨坨鸡、爬沙虫等) , 带动旅游商品的销售, 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商品的转化。

3.3 格萨拉旅游区加强与各社会体系之间的联合运营

比如通过旅行社进行旅游点联网, 与周边各旅行社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提高格萨拉的社会知名度力;与周边城市婚纱影楼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借助“风情索玛花节”, 将影视基地太古城作为婚纱拍摄基地或艺术照摄影基地, 以吸引年轻人和适婚年龄的青年消费群体;以攀枝花市为中心的初高中学校建立夏令营、冬令营基地, 深化格萨拉之民心意识, 吸引初高中学生消费群体;与攀枝花市各大高校及职业技术院校合作, 建立周末及假期学生联谊团体旅游合作机制或艺术类院系绘画写生实习基地, 建立大中专学生的消费群体;与周边城市社区、老年协会建立老年疗养意识, 巩固老年消费群体;与周边城市摄影书画协会构建摄影书画创作基地, 通过艺术群体的影响力吸引专业人士消费群体等, 通过多种合作途径, 扩大消费人群, 提高格萨拉的品牌知名度。

3.4 在格萨拉景区沿途及周边, 最大限度的还原民族氛围

营造地道浓郁的民族风情, 就需要整个盐边地区总动员, 家家户户齐参与, 通过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多民族画卷来吸引国人, 甚至世界的目光。树立旅游区居民“人人是主人, 处处是风景”的基本意识, 以文明待客、热情服务、童叟无欺的要求来规范旅游服务质量。

3.5 建立资源互补长效机制

由盐边县政府出面与延边朝鲜自治县结成友好城市, “南盐边, 格桑花浪漫温馨;北延边, 桔梗谣再续深情”, 借延边知名度推广盐边格萨拉, 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浪漫之都。

3.6 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 通过投资、集资, 开发交叉性旅游项目

使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结合是一个交叉性的新卖点。格萨拉目前已经建立太古城影视基地, 将“旅游与文娱”项目相结合, “影视拍摄+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星的知名度和其“粉丝”的消费层次。格萨拉旅游区可通过开发交叉性旅游项目, 吸引全国的游客到格萨拉来一边享受自然风光, 一边参观影视剧拍摄, 住宿、游玩、娱乐相结合。

相信通过这些方式的推进, 格萨拉就将构成各个消费群体的基本稳定结构, 当然, 在此之前, 更应该强化格萨拉景区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强化员工业务素质, 这是需要集政府、社会、企业以及所有员工之同心协力, 并在长期运营中获得社会的认同, 只有这样, 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格萨拉品牌, 完成格萨拉的长远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波.格萨拉绿色守望者博客.2010, (7) .

[2]阎蓓.浅析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R].山西市场导报, 2010, (3) .

[3]刘畅等.论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川西民族文化保护[J].包装工程, 2010, (7) .

8.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八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陕西旅游业

一、陕西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首先,表现在党和国家高层决策层的战略部署上。无论在江总书记考察陕西,还是朱总理考察青海、宁夏时的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指出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中央出台的一些政策也将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再次,陕西已下定决心,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千方百计做大旅游产业。继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后,目前,十地市就如何发展本区域的旅游业做了全面部署,制定了相关措施,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这预示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将有新的突破。

2.西部大开发将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环境。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已列为西部大开发基础性工程,因而将获得数千亿的投资,所以,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新的突破。到2010年左右,铁路将形成“两纵六横两大樞纽”的网络布局。同时,全省地市所在地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区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实现“主线公路高速化,地县公路二级化,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硬面化”。通讯网的综合通讯能力、技术水平也将得到新的提升,这就给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交通通讯的支持。其次,西部大开发已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关键性工程。国家已经决定,要加大西部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以粮代娠、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措施必将导致来陕的商务旅游会逐年增加。

二、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挑战

党中央做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西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陕西也不例外。西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西北地区日益严重的的荒漠化和沙尘暴。二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和山体坍塌,以及因废水、废气、废弃物的排放而引起的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的缺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中游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中陕西省占了48个,陕西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占全国江河输沙总量的五分之一,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和河流污染也相当突出。生产资料匮乏,大量的农业人口附着于贫瘠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地方缺少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如土地、水资源等。现有产业竞争乏力。长期以来,西部的国民经济偏重于农牧业、采掘、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国内外供求关系失衡下的过剩状况已由轻纺、家电等工业产品延伸到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产品、能源、原材料的过剩,加之市场的竞争态势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西部的传统产业效益低下,缺乏竞争力。

三、陕西旅游业发展战略

1.建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观。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群体,它涉及景区、景点资源,也涉及交通、邮电、通讯、市政规划及商贸服务,陕西应以政府为主导,从宏观的角度整体规划,打破行业的限制、地域的限制,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发展、联合建设、联合经营的格局,树立起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观,从全局出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打出陕西的名牌效应和市场热点,吸引更多的游客。

2.注重旅游环境保护及利用。旅游资源要开发,更要注意可持续性发展。要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注意规划,保护环境,不仅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注意环境保护,而且文化旅游资源也需要注意环境保护,特别是文物古迹资源,都是绝无仅有的,加强保护尤为重要。

3.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旅游形象的好坏,取决于旅游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的优劣,对此,陕西还应下大功夫,加强宣传,加强管理,提高服务。从管理上,应注意各主管部门的协调,取缔各种没有文化内涵的人造景观,制止乱收费、乱拉客、乱宰客的现象;从服务上应从每一个环节重视起来,不仅是接客服务要提高质量,而且景区设施服务也应提高质量,特别是景区设施服务质量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管理状态和文化积淀,陕西定位为文化旅游为主的省份,应在这方面重视起来。

4.注意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陕西旅游业要大发展,应注意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应以文物、古迹为主导,大力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资源,走综合开发的道路,一方面,突出陕西特色,保护开发文物古迹旅游资源,把已有的市场向纵深发展,配合文化旅游,增添一些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即从内涵上挖潜。另一方面,应注意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开发,发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及风景观赏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目前是国际国内非常推崇的一种旅游,陕西应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开发,比如搞一些揭示大自然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专题活动。

上一篇:幼儿园托班每周评语集汇下一篇:梦想在飞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