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共9篇)
1.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 篇一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何——两人者耳:抒情。2.中心句与感情理解
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闲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主要内容考察方向预测 1.景物特点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50字以内)
2.主旨情感
本篇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2.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 篇二
一.关注文本本味, 读出情感基调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 游》时, 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过两三遍后, 我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无与乐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我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潜在的感情, 反复朗读这些词句, 一次次朗读体悟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渐渐品读出来了, 课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调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来了。叶圣陶说过:“吟诵时, 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 而且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展开丰富想象, 读出作者境遇
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文本的读, 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在读中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 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联想和想象, 对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体验, 引发学生心灵跨越时空界限, 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读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 在读中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在读中悟出作者起承转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达到“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的境界。笔者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 让学生进行“穿越”, 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月下的苏轼, 走进文本, 感悟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回归了这样的“本我阅读”后, 课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场”, 学生在区区八十四个字的文本中寻找到作者的感情变化, 渐渐走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 进而产生了解苏轼境遇的强烈愿望, 此时教师再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介绍, 学生自然会读出更多的感悟, 丰富、深化自己“读”的境界, 对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点词句, 读出深刻内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往往是通过一些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体现出来的, 高明的老师一定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 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让学生用心灵促动心灵, 用心灵感悟心灵, 用心灵走进心灵, 从而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在《记承天诗夜游》一文中, 笔者抓住“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连发两问, 却不回答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导学生, 上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处“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两问之间的关系, 启发学生明白这两问, 是为下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答案不言自明。对于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细致深入的阅读后逐渐融入课文, 从“闲人”的字面意思, 渐渐深入挖掘出“闲人”之“闲”在随缘自适的心情, 排遣苦闷的心绪, 旷达乐观的心胸。通过这样带着问题反复诵读, 学生渐渐走进作品, 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领悟作品之美, 读出最高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三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诵读、积累。
2、难点是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七岁知书,十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抱负远大。但仕途坎坷,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阅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简介作者。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探究新课
1、初读——读准(读准字音,讀清节奏)
(1)全体同学放声朗读。
(2)教师正音并提示节奏划分。
(3)再次诵读。
2、译读——读懂(读懂文章)
(1)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读一句,译一句,同时圈画出疑难字词句(课前预习进行)。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组内无法解决的,提交班级共同交流解决。
(2)检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解释红色字词:
户、欣然、念、遂、寝、相与、空明、交横、盖、但、闲人、耳
翻译画线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那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每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最好摇头晃脑,读出古味古韵。
3、研读——读透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我”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事件的起因:月色优美。
4、品读——写景妙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细细品读一番。
(1)添一添,品意境:
能否添上“丛中蛙鸣起伏,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等句?
——不好。这些句子会打破原文宁静、淡雅的意境。
(2)删一删,品修辞:
删去“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原句用比喻,把洒满庭院的月光比作积水,澄澈空灵。而似水草一般在如水的月光中飘摇的,其实是月光照射下竹柏的影子,“盖竹柏影也”点透实情。删去后,没了新意,也不生动,更改变了原意,与实际不符。
5、悟读——“闲人”含义
(1)领悟“闲”之意: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3)谈谈读完本课有何感悟、启发、收获等。
三、拓展延伸
1、补充苏轼被贬谪的资料,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
苏轼一生仕途不平,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而屡遭贬谪,但都笑然面对:
贬至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至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课,不辞长做岭南人”。
小结:苏轼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仅因为他的政绩,也不仅因为他的诗文,更因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都用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风雨,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推荐阅读: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王水照《苏轼传》 林雨堂《苏东坡传》
2、补充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定风波》等。
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原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4.记承天寺夜游 篇四
理解文章内容,读出文章韵味。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赏析名句。理解“闲”字内涵,感悟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赏析写景名句。2.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猜字,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板书:閒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什么字呢?(学生自由竞猜)2.他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找出来。(“闲”,相关语句“月色入户”)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朗照进门里,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板书:闲(身——无事
情——安适)
4.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与苏轼共享承天寺美妙的月色,领略“闲”的最高境界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读通内容
(一)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遂(suì)寝
(qǐn
藻(zǎo)
荇(xìng)
提示:注意下面句子的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二读,理解句意,读通内容 提示:积累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遂至承天寺(4)积水空明(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读,读出层次,读出文眼
1.这是一篇小品文,只有短短的84字,却容许是写景抒情与一体。请同学们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分为三层。叙述:寻友赏月;描写:庭中月色;抒情:月下抒怀
2.小品文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文中会有一两句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橄榄般越嚼越有味,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句子。(抒情部分)3.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让我们在课文中细细品味吧!
三、品读,体悟“闲”情
(一)寻友赏月(课件展示本层课文)1.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公元1079年,苏是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2.抓住以下几个重点词语进行品析。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月色,睡意顿消,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相与步——肩并肩,闲庭信步,说明两人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3.小结:在这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牵绊,他已经达到了“闲”的第一境界——身:无事。
4.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理: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喜)——念无与为乐者(微憾)——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欣慰)——相与步于中庭(悠闲)。
(二)庭中月色(课件展示本层课文)1.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2.再读写月名句,强调“盖”,读出恍然大悟的味道。
3.究竟是怎样的画面,竟让苏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这个画面。
(在宁静清晰的背景音乐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学生想象,书写,三分钟后,交流展示)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宁静、愉悦、物我两忘、心无杂念)
小结:月光汩汩的流进身体,当地了烦恼和忧愁,他的内心充满了宁静和纯洁,这就是“闲”的第二境界——情:安适。
5.齐读课文,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读出苏轼的宁静喜悦。
(三)月下抒怀(课件展示本层课文)
5.2017记承天寺夜游 篇五
苏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3)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4)欲:想要。(5)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6)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7)行:散步。(8)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9)遂:于是,就。(10)至:到。(11)寻:寻找。(12)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13)寝:睡,卧。(14)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15)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16)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17)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18)交横:交错纵横。(19)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20)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闲:清闲。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21)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议论:惋惜无人赏月。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检测题】
一、填空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_宋_朝的_文学家_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qǐn,意思是睡觉,成语废寝忘食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 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即把月下中庭比作积水空明,把竹柏影也比作藻荇交横。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现作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2)显示与好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怀民亦未寑。
(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写出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二、选择题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8、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9、选出下列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句交待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二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三句描写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D.第四句流露作者被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_朝的_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意思是,成语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 对象是,“藻、荇”是指,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即把比作,把比作。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现作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句子是。(2)显示与好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4)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5)八个字写出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二、选择题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8、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9、选出下列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待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二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三句描写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D.第四句流露作者被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6.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 篇六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选自《东坡文集》,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二、字词积累
释词:
解衣:脱。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就。亦未寝:也。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大概是。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三、译句: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考虑到没有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的地面上,就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月色)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
2、读第一层,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夜游原因:月色入户
3、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赏析: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也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即清闲的人,首先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也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7、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乐者”,转忧,有点遗憾,写孤寂之情。---“遂至承天寺“” 急切、激动---“相与步于中庭”,从容悠闲,宽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欣喜,悠闲。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滋味尽在其中。
五、层意与中心: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描写: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四字概括:庭下月色)
第三部分:抒情: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7.《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 篇七
一、检测预习, 明确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 请大家进行自我检测。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 (qǐn) , 藻荇 (xìnɡ) 交横 (hénɡ) 。 (生齐读) 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3:“户”就是门, 这里指门窗。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 想到。生5:“遂”, 于是、就。生6:“相与”的意思是一起, 共同。生7:“但”, 只是;“如”, 像。生2:大家预习得挺好, 请跟我一起巩固一遍。 (齐读, 识记) 生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对句读。 (生齐读) 师:朗读字正腔圆, 停顿准确, 若情味再浓些会更佳。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 (屏显目标) 生:解读记叙, 了解背景;欣赏描写, 想象美景;品析议论, 感悟情怀。
二、自主探究, 对学解惑
师: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 向第一个目标进军。 (屏显自主探究要求, 默读课文:1.根据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从记叙部分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默读, 自主探究;师用SMART课件屏显全文。)
师:踊跃分享自主探究成果, 让智慧的碰撞启迪我们的思维。生8:1—3句是记叙, 第4句是描写, 其余是议论。 (生9在屏显上划出层次) 生10:我从记叙部分了解到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在承天寺, 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 事件是夜游承天寺。师:抓住了记叙的要素, 很好。生11:我补充一下,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师:知识储备丰富。生12:我还从记叙部分了解到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他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师:探究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值得推广。师:接下来我们对桌互学, 先相互指导朗读, 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 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得快乐一点;“念”要拖长, 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在朗读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准确讲述记叙部分的文意, 若有疑问, 小组互助;解决不了, 可向全班同学求助。 (对桌自由朗读记叙部分并讲述文意, 师巡回观察, 随时点拨) 生13:我读, 我的对桌讲述,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生1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解开衣服, 想要就寝, 见皎洁的月光从门窗倾泻进来, 欣喜地起来出行赏月, 考虑到没有一起分享欢乐的人, 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散步。师:讲得准确, 且恰当运用了“就寝、皎洁、倾泻”几个雅词, 充满诗情画意。那么苏轼怎么到黄州去了?生15:被贬官了。师:为何被贬?生16: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 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 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 苏轼被抓进乌台, 遭严刑拷打之后贬谪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史称“乌台诗案”。师:了解得非常清楚, 王安石作为宰相想通过变法推行新政, 苏轼这个文坛领袖在诗中发表不同看法, 引发牢狱之灾, 被贬黄州, 当了一个团练副使的闲差, 还被监视, 形同流放。于是他纵情山水, 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不朽篇章。咱们今天学的这篇清新的写景佳作也写于此期间。那么, 张怀民怎么也到黄州来了? (讲解的同时在大屏幕上圈点勾画出时间、缘由以及作品) (生面面相觑, 有人小声说好像也是被贬到那里的) 师:看来我们重点关注了苏轼, 忽略了张怀民。没关系, 请看大屏幕, 知人论世, 我们认识一下张怀民。 (屏显张怀民简介)
生 (自由读) :张怀民, 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 寓居承天寺, 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 绝不挂怀于迁谪之事, 公务之暇, 以山水怡情悦性。苏轼称赞他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清高超逸品格的人。
师:大家觉得苏轼与张怀民可谓是……生17:志同道合!师:还能想到哪些词?生18:志趣相投!师:他们二人因此成为了朋友, 这对我们交友有什么启示?生19:交志趣相投的朋友!生20:和品德高尚的人为友!生21:结交志同道合、心胸豁达的朋友!师:这样才会彼此施以良好的影响, 不断进步。孟子有句话是怎么说的?生 (齐)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师:因此在《记承天寺夜游》的记叙部分, 苏轼邀了一位志趣相投之友。 (板书:叙事邀志趣相投之友)
三、赏读美景, 交流分享
师:通过自主探究和对学解惑, 我们达成了第一个目标, 接下来我们一起自主赏析, 挑战第二个目标。 (屏显方法指导, 生自由读:1.自由朗读写景部分, 读懂描写;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3.展开想象, 描写画面。) 师:自主赏析, 先读后讲, 再全班分享。 (生自由读写景句子。) 生22:老师同学们, 我看到的美景是庭下的积水透明清澈, 水里面藻和荇互相交错着, 仔细一看,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生23:我认为他没有将“庭下”讲清楚, 应该是院子里。生24:“如”字丢了, 意思是像。师:请你将“庭下如积水空明”完整地描绘一下。生24:院子里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师:我怎么觉得这个句子缺少点东西, 谁发现了?生25: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师:大家都关注了喻体, 这个同学看到了本体。这就是文言文在理解文意时强调“增、删、调、换”四种方式中的“增”, 增补出主语。师:老师找到了丹青高手绘出的这般情景, 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尝试背诵写景部分。 (师从屏幕上拖出隐藏的图片放大,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师:那么, 让我们展开想象, 用生花的妙笔把画面以美文呈现, 体现个人审美感受, 全班分享。 (学生写, 老师播放轻音乐。) 生26:皓月当空, 月光洒在院子里, 像积水般清澈, 水中的藻荇摇曳生姿, 定睛一看, 原来是翠竹和柏树的影子啊!师:“皓月、摇曳生姿、定睛一看”这三个词用得好。生27:老师同学们, 我是这样写的:清冽的月光照在庭院中, 空明澄澈, 微风吹过, 水面藻荇随风飘动, 定神凝视,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在风中婆娑起舞。师:她给我们呈现了静态的月光美和动态的竹影美。生28:老师同学们, 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中, 宛若一湾澄澈透亮的清水, 微风轻拂, 水中些许藻荇互相交错, 顾盼生姿, 定睛细看, 原是竹柏的影子罢了。师:动静结合, 清雅地宛若一段小随笔。生29:大家请看——清明澄澈的月光诗意地洒向大地, 院子里仿佛空灵透亮的积水,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宛若藻荇般互相交错着, 如诗如画, 令人心旷神怡。生30:怎么能说“诗意”地洒下大地呢?我认为“诗意”是人的一种感受, 不能修饰“洒向”。可以用“轻柔”, 写出月光的诗意之美。师:有道理。这一片银辉, 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生30:皎洁澄澈的月光洒在庭院里, 如积水一般, 竹柏的影子照在地上, 像水中互相交错的藻荇。置身其间, 我就像月光一样照亮黑暗, 不与现实同流合污。师:虽然有点牵强, 但你感受到了苏轼的心境。生31:月光倾泻大地, 清辉如同空灵澄澈的积水, 那竹柏的影子投射到庭院中, 就像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清风拂过, 恍若泛起片片涟漪。师:好一个“片片涟漪”, 如水的月光真美!生32:在皓月照耀下, 庭院里自上而下, 都像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 漂浮游荡。清风拂来, 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 幽静得恍如仙境。
师:美文绘美景, 文笔尤佳。那么绘景时苏轼赏的是什么样的月, 请同学们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形容一下。 (板书:绘景____赏_______之月) 生33:赏恬静皎洁之月。师:突出静美。生34:赏空灵澄澈之月。师:体现“空明“之感, 清澈透明。生35:赏清辉如水之月。师:抓住特点, 运用比喻。三个词各有特色, 亦不乏诗意, 哪个和苏轼的感受最相近?生 (齐) :空灵澄澈! (板书:空灵澄澈) 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月光比喻成积水空明,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把竹柏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有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 透明, 澄澈, 令人神往。两人在如此的月色下散步, 是多么地有情趣, 多么地超凡脱俗。全文无一个“月”字, 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 有动有静, 动中愈见静,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合作探究, 悟读情怀
师:这样的月, 让苏轼发出怎样的感慨?我们挺进第三个目标, 一起合作探究。 (屏显合作探究方向:1.小组齐读议论部分, 理解文意;2.联系背景, 说说“闲人”如何理解?3.从中可以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感?) (生以小组为单位, 齐读, 讲论文意, 合作探究, 师巡回答疑解惑。) 师:文意有不理解之处么?生 (齐) :没有!师:那我们直奔第二个问题, 看看你们探究的结果如何。生36:“闲人”在这里指清闲的人。师:为什么是清闲的人?生36:因为被贬之后无事可做。生37:老师同学们, 我认为“闲人”在这里指志趣高雅的人。因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表明了苏轼的心境, 月光如水, 是他情趣高雅的体现。师:那如何与“闲”对接呢?哪位同学帮他点一下?生38:“闲人”指有闲情雅趣的人。师:有画龙点睛之妙!生39:我觉得这里还有他为自己能欣赏月之美所表现出的自豪感。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自豪么?生40:应该还有自嘲!师:愿闻其详。生40:苏轼被贬官于此, 有远大抱负却不能实现, 所以自嘲为“闲人”。师:有道理!那自豪就是因为能欣赏月之美么?生41:好景要有人赏, 好马要有伯乐识, 苏轼不仅为自己和张怀民能欣赏月之美自豪, 还为有志趣相同的好友一起赏月而自豪。师:形象生动地解读让我们茅塞顿开, 非常好!那我们思考一下, 在议论部分, 苏轼抒的是什么样的情怀? (板书:议论____抒______之情) 生42:我读出了悲凉之感。两个才华横溢的人被贬黄州, 无法施展抱负, 令人心生悲凉。师:入情入境, 你才能生出悲凉之感。生43:不能凡事都往坏处想, 我觉得可以读出苏轼身处逆境心胸豁达的豪迈之情。师: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 老师很欣赏这种人生态度。生44:我也支持这个观点。苏轼的豁达乐观是公认的, 据说在苏轼临死前, 朋友在他耳边说死了就去极乐世界了, 他说不相信什么极乐世界, 但是他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他虽然被贬, 心存悲凉, 却能找到别样的乐趣, 写下不朽的篇章, 乐观豪迈之情更浓。师:解读很有深度。生44:除了豁达积极还有赏月的欣喜之情。生45:我认为还有两个好朋友一起赏月漫步的悠闲之感。师:所以苏轼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而微妙的。由于作者贬官谪居, 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 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还有漫步的悠闲, 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可最让我们感慨的是他什么样的胸襟?生 (七嘴八舌) :心胸豁达!乐观豪迈!心胸旷达!…… (板书:豁达乐观)
五、熟读成诵, 小结收获
师:我们共同探究了苏轼夜游时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他的豁达乐观所感染。那么, 就让我们在琅琅的诵读中走近苏轼。 (配乐, 屏显诵读要求: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生自由背诵, 两个小组齐诵, 四生分别有感情地配乐背诵。) 师:今天我们跟随苏轼和张怀民去承天寺游览了一番,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生46:倘使身处逆境, 要学习苏轼这种豁达开朗的精神境界。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具有这种胸襟。生47: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 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师:也是从思想启迪角度有所获。生48:我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 写作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师:从写法上有所收获。生49:我了解了苏轼被贬黄州这段经历, 认为写随笔是记录心情的好方式。生50:学做雅人, 交往雅友, 拥有雅趣。生51:苏轼写出了月光如水的感觉, 却无一个“月”字, 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值得揣摩。师:确乎如此!大家从思想启迪、写作技巧等多角度盘点了收获, 那么, 就让苏轼继续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吧! (屏显课后作业:A.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进一步体悟苏轼的豁达乐观。B.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
【执教感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文言文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需要加强诵读、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真正做到“少教多学”,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品位的目的。
因此, 我的教学设计是, 通过预习检测、自主探究、对学解惑、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增强合作意识, 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力求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感受作者旷达的情怀。
8.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 篇八
一、朗读——多角度融入文本意境
首先,营造氛围,引入文本。图片展示:举杯邀月、琼楼玉宇、起舞清影、异地相思。
师:看到眼前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大家想到了初一学过的哪首词?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同学们诵读得非常好!但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变迁,是否作者笔下的月色都如这般的温暖感性呢?
学生介绍苏轼笔下不同的月亮意象,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其次,自由朗读,初入文本。
师:请同学把自己当作这位身处异地的落魄文人,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师:这遍好了很多。朗读不仅需要投入感情,更要动脑。只有运用朗读技巧,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境。
可以说,解读文本的核心方法是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迅速进入文本,找到解读的突破口。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上,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阅读时间,让每位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自己挑选的小文章,其学生静静欣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品读——多层面点燃思维火花
品味文言经典,要抓住关键词句,才能深切体会作品的蕴含,体味作者的感悟,进而引发共鸣。
首先,找寻文眼。只有找到进入文学之园的钥匙,才能进入其中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本文中的“文眼”(教师指导:传神聚睛之处为“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生:“闲”。
其次,研读词藻妙语。在确定文本“文眼”之后,作者如何来围绕“文眼”来行文组织,要通过朗读来让学生充分理解。
师:请你选择一个意象,通过朗读具体说说作者如何表现“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体现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惊喜,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突出率真可爱!普通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如此大的反应,可谓“闲兴”。
生:“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体现东坡当时兴致勃勃,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邀谁同赏?“寻”更体现出内心期待的快乐,可谓“闲心”。
生:“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体现东坡眼中的月色清澈明亮;而奇妙的联想更锦上添花,写出动态摇曳之美,勾画出淡雅风韵的诗化世界,可谓“闲情”。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只有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的精妙的语言,才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最后,触摸作者情感。作者对文本的细心雕琢,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因此,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作者是否甘于“闲”呢?结合你的分析,试读出最后一段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考虑)
生:有被诬排挤的愤怒。因为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人摘出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讽喻新政。后就被被贬往黄州。
生读,强调了“何夜”,“何处”,突出了对人生的反问。
生:有被贬谪蛮荒的无奈。因为黄州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他远离京城,虽不情愿,但无力回天,只得从命前往。
生读,强调了“无月”、“无竹柏”,突现命运不济的苦涩。
生:有落寞无助的苦涩。因为被贬后,众友怕遭受连累,一时间无人敢与其来往。他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名头衔。独处定惠院内,生活十分窘迫。
生读,强调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凸显内心孤寂之极。
此时,我朗读另一材料,交代写作背景:“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却在黄州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然后让学生再次体会“闲”。
生:有超然物外的悠闲;面对逆境的从容;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过自嘲,但在这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学生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可以说,学生通过品读,领悟到作者语言组织和情感哲理,是文言经典解读的核心环节。文言经典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炼,意蕴的无穷。教学中通过文眼的提炼,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和咂摸,在主动探索中层层深入,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赏读——多环节提升阅读感受
新课改对学习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文言经典语言精辟凝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境界。只有让学生品味文外之趣、言外之旨,才能达到通过教学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本文只有短短的83个字,很多意象只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因此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文进行改编扩写,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文中,将本文改成现代文并当堂朗诵。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言经典的理解能力,又将学生彻底融入文本,写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下面是学生改写的一段:
你我一同来到庭院内,此时周围了然无声,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庭下的青砖今晚格外明亮,如同拭水一般,明晃晃地泛着白光。水中似乎还有点点水草,绿色的印记随水光荡漾,好不惬意!定睛一看,原是老天弄人,只是竹柏在月下的倒影罢了!
这一环节,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而是文本理解后的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再次体会文言经典的精妙,深化对文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个环节的存在,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9.记承天寺夜游 反思 篇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让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来教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一、由于不清楚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课堂教学过程虽说有板有眼,但缺少创新。
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
四、对学生缺少鼓励。
【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推荐阅读: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10-27
记承天寺夜游简案08-24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11-15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06-16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11-09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08-30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10-27
读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散文09-17
夜游珠江作文400字06-20
夜游影视城作文400字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