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2024-09-04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精选7篇)

1.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篇一

一、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的教育功能中, 审美教育功能是第一位的, 它用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听者的听众的听觉, 提高听众的音乐审美能力, 潜移默化地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和洗炼, 情感得到升华, 从而使人们达到优美崇高的理想境界。占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曾说过:“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晶中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 但看到美的东曲, 他就会赞赏他们, 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 作为滋养, 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音乐家李斯特存《柏辽兹与舒曼》一文中也谈到:“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从这些先哲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巨大作用。一般而言, 审美能力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也就是说通过音乐的教育做到对人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联想与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音乐的审美功能是指欣赏者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或者音乐教育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学会鉴赏音乐美, 感受音乐美, 创造音乐美, 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的陶冶和塑造并提高人生境界, 使之自由、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功能还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在社会中, 人们的情绪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与情绪, 长期压抑会导致一些心理健康受到损害, 音乐能帮助人们宣泄内心的情感, 使心灵得到平静。音乐对人的精神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人们在欣赏气势宏大、格调高昂的颂歌之后, 人的思想会得到升华。我国古琴曲《高山流水》, 突出地表达了演奏家的审美理想和感受, 表明了一种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

二、音乐的德育功能

音乐的德育功能, 指音乐艺术在对人的道德的培养方面所起的有益作用。通过音乐的教育渗透德育, 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 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称作音乐的辅德作用。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的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 任何德育如果没有感情的基础, 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音乐的德育作用, 并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 而是通过优美的、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产生的。音乐艺术的美丽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经强调“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 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一般而言, 它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或者人类发展而必须采取的某种手段”。自古以来, 人们很重视音乐艺术的教化作用, 将音乐视为教化的有力工具。《乐记》记载“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孔子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音乐来塑造理想的人格, 使人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一首优美崇高的乐曲能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并给人以精神力量甚至使人变得高尚而伟大, 因此, 音乐具有塑造人格品质的功能。中国古代《乐记》中有“乐者, 德之华也”“乐终而德尊”。音乐教育担负着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 只能理解为空洞的说教, 音乐教育不是用强制的方式, 而是依靠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歌词, 融入良好的情感氛围, 潜移默化的对受众产生作用。例如聂耳最著名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号召中华儿女为争取自由解放、为民族的生存英勇奋战。一些儿歌, 没有说教的意味, 却非常质朴的宣传了爱学习、爱劳动的一些品德。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 会产生心理的愉悦, 获得审美享受, 进而使人产生对人生、对未来的感悟, 并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深层领域, 使心灵陶冶, 升华。音乐的审美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性格, 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到转化与改变。音乐的教育功能的最大的优势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 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就起到了德育的作用, 这往往比理论训条的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但爱国主义教育仅仅靠理论的死板说教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而情感的培养正是音乐所擅长的。如《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曾多次波动人们的心弦。当我们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国家的繁荣昌盛, 自然会被这高亢激越的旋律所鼓舞, 自然会有一股自豪从心底油然而生。又如《流水》《二泉映月》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具有民族精神的独特气质。通过这些音乐, 可以使听众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音乐的智育功能

音乐教育对提高智育水平主要体现在:

1. 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 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真实通过良好的观察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而音乐教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

2. 提高记忆力。

记忆力足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储存起来并再现的能力。音乐可以利用其显著的形象性、感受性特点, 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3. 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音乐艺术中,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创造力的运用:作曲是一度创作, 演唱是二度创作, 音乐欣赏是三度创作。音乐所培植的记忆力、想象力等也正是创造力的基础。

4. 音乐还能开阔人的视野, 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

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就必须对音乐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知识有所了解, 在无形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扩大了知识而。

四、音乐的健体教育和心理教育功能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篇二

石伟平,1957年12月出生于上海,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协作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专家指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

作为我国高校中最具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学科专家,石教授曾说过这样的名言:职业教育的“天”是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方案,“地”则是一线的职业院校;只有了解社会现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倚靠“立地”来“顶天”。而作为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他又充分把握国际交流方面的机会,为自己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他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一书已成为国内职教学科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两年前,当我们承担教育部委托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时,他无私地将自己撰写了近2万字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成果提供给课题组,使我们最终完成的研究报告更加完整而丰满。今特从中节选部分,以飨本刊读者。

通过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一些普遍规律和有效做法,有利于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予以借鉴,对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一、国际比较的几个视角

1.国际上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认可度如何?——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逐步融多功能于一体,受到很高的社会“待遇”。

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社会功能经历了一定的转变,无论在哪个国家,其发展初期都主要集中于为就业服务。然而随着教育大众化和个性化浪潮的冲击,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各国都拓展了高职院校的功能。从课程上看,美国的社区学院可承担的功能包括升学、转学教育,职业准备教育,技术准备教育,社区服务,补习教育,再就业培训,知识、技术提高教育,订单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日本的专修学校可提供的课程主要有三类,一是高等课程,二是专门课程,三是一般课程。再如德国的职业学院(BA),其毕业生可获得工程师等文凭和学位。也可以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等。另外,以课程形式出现的高职教育,如英国的NVQ培训课程和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都提供给学生既可就业又可升学的途径。而且,在舆论上,各国政府也积极支持高职教育功能的扩展,如1993年日本经济学会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把成人教育和各种非正规培训也纳入到高职教育之中。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功能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正逐步成为融培训、就业、升学、补习、社区服务、技术开发等多种社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问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H)走的就是与综合性大学完全不同的道路,教学上不强调学术性和基础理论,而是偏重应用技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行严格考试,在专业学习方面实验实训占很大比重,这样就形成了其适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FH进军”成为德国高中生的梦想。再如,澳大利亚政府在《2004-2010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家战略》的报告中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营造“以客户为驱动力”的文化。为了满足客户即求学者的各种特殊需求,雇主们就应当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也就是说学习者从职业教育那里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而这正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强调今后的TAFE目标将更多元化,为学习者个体度身定造所需的教育与培训。可见在这些国家,高职教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薄,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其关键就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能够拿出质量、办出特色。

2.国际上高职教育的管理与投入机制有何特点?——从分权自治为主转向加强宏观调控,政府成为投资和支持高职院校运作的主体。

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传统特点,总的来说主要由政府、地方和学校三块组成,其中以地方和学校自治为主的较多。不过,目前各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都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改革动向。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经济和立法等手段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这种对教育事务的大规模干预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里根上台后推卸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部分责任,但自90年代起历届政府都相继总结了里根任内的教训,再次强调联邦的作用,而且比50年代更进了一步;英国在保持大学自治原则的同时,加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调控职能,并引入市场机制。1988年和1992年分别发布了《教育改革法》和《高等教育法》,改革大学拨款方式,并将所有多科技术学院提升为新的大学,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对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过多干涉,同时取消传统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之间的人为界限,促使学校密切与工商界的联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摆脱在经济投入上完全依赖国家的被动局面;日本有意识地消除等级制度在教育、财政和社会方面造成的不平等,如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主要改革措施有支持和资助私立大学、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注重改善大学教学和科研条件、广泛招收社会人士在大学学习等;德国加强联邦和州对大学的控制,州政府对各校监督管理权力增大,这使得大学自我调节的条件和教授在聘任时的要价都受到更多的限制;法国则试图分散权力,扩大学区权限,但效果并不明显,1989年国家提出希望地方对大学的建设提供资助,地方表示同意但同时要求对大学的某些事务享有决策权。这些改革动向比较明确地显示出各国政府包括中央(联邦)和地方都开始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加强宏观调控。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各国高职教育的投入机制,发现与我国以收取高额学费发展高职院校为主的格局完全不同。如德国的职业学院三年学习期间,人均实践

培训费用约为6万10万马克,主要由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分担,按照具有法律作用的学习合同,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向学生发放生活津贴,州文教部则向职业学院提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费用: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也基本上完全由州政府、文教部及企业分担办学费用。又如美国,一般公立社区学院统计资料显示的经费来源中,州经费占42%,学杂费占23%,地方经费占18%,联邦经费占5%,其他(捐助、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占10%,因此学生不必缴纳很高的学费,一般每年平均学费为1518美元,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各种补助。英国则由政府发给每个学生一定的教育津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私立或公立院校进行学习,一般进入公立院校者不用额外添加学习费用。若进入私立学校则需个人出资一部分,但负担并不重。由此看来,世界各国都没有把高职院校当成主要由学生和个人支撑的产业,恰恰相反的是政府给予高职院校大量的投入,可以说政府已成为支持高职院校运作的主体。此外,高职院校还通过积极吸纳各种途径的投资确保学费的低廉,以此作为吸引学生的一件法宝。

3.国际上高职教育的学制与课程特征是什么样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强调终身学习。课程灵活多样,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通览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现行学制体系及高职教育在现有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有些是和普通高等教育处于不同类别的关系。如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比较典型的双轨制,特别是我国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拥有从专科到研究生的单独学制;有些是层次的关系,如美国的二年制的社区学院,毕业后可以升入普通高等学校;还有些是部分的交叉,如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它们可以直接升入职业教育的上一层次,也可以转入普通教育。无论现行学制体系是类别关系、层次关系还是交叉关系,都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或与大学的应用性专业的本科、研究生层次相衔接的体制,基本上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态势。其中,专科教育全日制的一般为2年,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澳大利亚的TAFE、我国台湾的“二专”;本科教育一般为4年;研究生教育则3-5年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各国高职教育都强调终身学习与培训,高职院校中的全日制学生绝对不是主体,真正构成学生主体的是部分时间制的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参加各类业余学习、职业进修和社会培训的成人学员,如美国社区学院的全日制学生仅占37%,而部分时间制的学生则占到了63%。

近年来,“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都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其目的是让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英国推出了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方略以及业本学习(Work-based learning),确保学生就学期间的所学可以为今后工作所用;美国则一直把以三个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学校学习与岗位学习的整合,高中教育与社区学院教育的整合)为核心的“从学校到工作”运动。作为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职业教育改革主题,进入21世纪后又进一步提出了“从学校到生涯”,即除了就业还要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做准备;此外,还出现了情境学习(Contextual learning)、项目学习(Project learning)、任务学习(Task learning)等。由此可见,各国都积极把就业导向的实践课程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以此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这些对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若干启示

1.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如何提高?——从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向基于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观迈进,从“趋同发展”向“以特色和质量取胜”转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30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一直都在呼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转变鄙薄劳动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但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直偏低。而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机会均等,提倡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原来职业教育是针对某一部分人群,即所谓“应试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中考或高考落榜生的职前准备教育:而如今变成了“面向人人”的全民教育,成为每个人都要接受的与普通教育同等的一种教育经历,并把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受益面,并把它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中国要改变高职教育的次等地位,首先要让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和理念深入人心,在若干政策、法规和宣传努力下,相信大众化、终身化的高职教育不会再成为广大学生及其家长们“无奈的选择”。同时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往往受到以往传统的高等专科教育的影响,而传统高专的思路则是跟着普通本科教育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趋同发展”。而事实上,由于基础不同、特色不一、条件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方向、同目标的趋同竞争中是无法获胜的。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实用性、实践技能和“就业导向”作为自身的特色,以严格的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理论的教学作为自身的质量保证,这样才有可能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

2.高职教育如何为实现经济、社会和教育这三大目标服务?——密切关注经济发展阶段与高职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纵观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轨迹,主要是为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经济目标——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服务;二是社会目标——为社会稳定和其他需求服务:三是教育目标——为实现教育平等或提高教育层次等需求服务。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时期的高职教育为实现这三大目标是分别有所侧重的,如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刚刚走出战争阴影,人们渴望生活的安定,为了实现安居乐业的社会目标,高职教育得到大规模的发展;70年代经济危机的普遍存在,使得人们把带动经济发展的愿望寄托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更主要地实现了经济目标;而80年代随着经济的再度增长,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那时高职教育的发展主要满足了人们对教育本身的需求。但自90年代以来,事情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社会、经济和教育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发展与变革的需求,因此它同时实现着三大目标。但是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经济目标始终是高职教育追求的主要方向。扩展高职院校的规模,可以推迟许多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时间,这自然起到了缓解就业市场压力的作用;而且扩展高职院校规模。可以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既减轻了升学压力,又能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

教育需求。但是,假如经济部门基本不需要这样的或者消费不了这么多的高职毕业生,岂不是在推迟就业的同时,在为今后几年制造更严重的就业危机吗?因此,我国在考虑高职教育功能的时候,特别应重视以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主导,才有可能兼顾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如何看待高职院校入学门槛过低的现象?——注重多种功能的开发,包括升学、补习、培训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近几年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最低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这一现象不免让人担忧:入学门槛放低造成学生素质“鱼龙混杂”,是否会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不少国家的高校有些也采取“宽入口”政策,有些则根本就没有入学门槛,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可以免试入学,日本的专修学校入门也很容易,但他们同样可以保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甚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其实,“宽入口”政策折射出的并不一定是低质量,而是开放度的增加,这其中隐含的就是高职教育多元功能的开发。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来看,高职教育不仅仅承担着就业准备功能,而是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体现了学生学习个性化意识的增强。我国目前为解决这种担忧可有三种备择方案:一是提高高职教育的入学门槛,确保招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加强了“入口处”的筛选,以降低高职教育实施的难度;二是保持低门槛,严格把好“出口关”,对于学力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不予毕业,拉长学制,确保他们达到要求才能走出高职校门;三也是保持低门槛,但在高职教育内部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满足更多教育对象的需求,如针对学力不足的学生可开设补习教育,对缺乏文化水平的失业人员采取放慢进度,按需补充,对需要进行闲暇教育的学生,可以学习课程-但不获得任何证书或学历。通过学分制、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来保证其实施。第一种办法针对的学习对象的基础都差不多,其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不会受到影响,容易控制,但其对象因门槛的提高将减少许多,仍然类似于普通教育的选拔;第二种方式通过考核可以实现严把质量关,但有些学生因学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始终跟不上进度。又没有补充的课程,导致毕不了业,这同样会令许多人对之望而却步;而第三种方式不但可以扩充高职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按照他们的需求设立多种课程,取得不同的学历、证书、学分或课程,但其代价就是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组织不同类别的课程、教师、软硬件资源等。笔者认为在三种办法中,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顺应国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又能满足我国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第三种办法更为妥帖。

4.高职教育的学费为何居高不下?——加快投入机制的改革,启动多元投资机制。

在我国,高职教育不受家长和学生青睐的原因之一是其高昂的学费,它往往要比普通本科教育的学费还要高,而它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回报率却偏低。投入成本和获得收益不成比例,显然是违反价值规律的,居高不下的学费成为让许多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的障碍。而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结果看,国外的高职教育却并不那么昂贵,其原因是启动了多元投资的机制,一般除了学费外,各高职院校的经费渠道还包括中央(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私人或企业的赞助、技术服务的报酬、各社会机构的支持等,其中属于政府出资的占60%以上。有些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津贴。而我国由政府举办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费用比普通大学的少,民办高职和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为满足实施高职教育的实训设备需要和学校的日常开销,不得不抬高学费标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认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理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这是高职教育顺利运作的坚实基础,而它正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环节;企业和行业作为高职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也应积极参与赞助和扶持高职教育;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高职院校当打开思路,积极筹资,启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切实做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所要求的“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并加强对高职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高职教育应该由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强调分权与制衡,统一与完备。

各国对高职教育管理程度的相对位置如上图所示。当然这些位置只是相对的,并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国都在寻求一种相对平衡。我国在其中的位置,显然比较倾向于中央政府管理较多、学校自治权较少的局面。但结合更多的国情,可以发现我国虽然政府的管理较多,但投入与决策权并没有相配套,相对而言政府的投入较少,高职院校本身投入的运行经费较多,但学校获得的决策权却不足。因此,我们建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在管理方面的权限与责任和投入统一,并做到分权与制衡、统一而完备:一是中央政府负责宏观调控,对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予以引导:二是地方政府积极鼓励行业和企业的参与,组织制定行业标准,有节制地控制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三是高职院校自治管理,自主运行。

6.如何解决高职教育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强调专业设置的适需性发展。

3.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篇三

孙丽霞

(佛山市博物馆 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提高展览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入手,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关键词:博物馆 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它已不是一个单单的收藏、研究、陈列的科研单位,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一个承担了“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博物馆的这一功能,是我们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认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世界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国际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心也逐渐由“物”的收藏保护转向了“物”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一直被忽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了当今博物馆的一个核心职能。这一变化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全球一体化的速度加快,所有这些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不断地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几年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长期的教育需求。同时这种社会形势也要求博物馆从“曲高和寡‘中走出来,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方向,融入社会飞速前进的大潮中。这样博物馆和其它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的公益机构一样就必然要承担起其社会教育的职责。博物馆拥有的教育资源就是它拥有既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物”,这些“物”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研究发掘,陈列展示,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以其特有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向人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教育,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这些方面,博物馆事业一直比较发达的欧美、日本发展得更为迅速。近些年来,我国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许多博物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成了民众自我学习,文化休闲的场所。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不断创造条件,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博物馆教育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推动博物馆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提高展览水平,是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如何办好一个展览,较好地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首先从展览选题和内容上讲,展览的主题要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活动相结合,不是象以前有什么文物、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办什么样的展览,而是要贴近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展览,我们就办什么样的展览。2005年11月亚洲艺术盛会---亚洲艺术节在广东佛山市举办。佛山市博物馆结合盛会“弘扬亚洲艺术”的主题,推出了反映佛山地方民间艺术的“佛山木版年画剪纸专题展”不仅吸引了与会的各国高级文化官员和演艺人士,也吸引了当地广大群众的关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个性化的需求,展品的布置、陈列的形式、手段等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飞跃。除了运用传统的文物、图片、文字说明、模型、局部场景复原等来布置展览外,许多的声、光、电技术、多媒体技术、数码技术都运用到了陈列展示之中,这些技术的使用能够更加全面的、准确的展示展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展品与观众的交流程度,也更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地方历史博物馆展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够真实再现历史。英国的约克市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他们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发掘了约克市铜门区一处十世纪的街区遗址后,以创造性的思维,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作了全面的复原,人们通过“时光隧道”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十世纪的街道、房屋、渔夫、商人等生产生活场景和用具,听到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维京人的语言,甚至曾飞翔在这片天空中的小鸟的歌声。这种极富创造性的展示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独特而新颖思维,以及其它许许多多国内的国外的有益的经验与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用以提升我们博物馆陈列工作的水平。

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

博物馆的服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认识到我们不是观众的管理者,而是观众的服务员,从一个关心观众、理解观众、帮助观众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让观众看到我们的展览是多么得吸引人,也要让观众感到我们的服务是多么得主动热情、耐心细致。让观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成为一次身心愉悦的体验和休闲。

讲解员是观众跨入博物馆首先面对的人,做好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讲解员首先要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真正了解博物馆陈列的主题、内容、目的,了解展品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要了解观众,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使用不同的讲解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讲解起来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也才能吸引观众,启发观众,教育观众。讲解员要争取做专家型的讲解员,这已经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

新形势下,除了做好基本服务工作外,新技术手段的服务也要跟得上去。例如展厅的语音导览系统、电脑触屏查询系统、博物馆网上的咨询和意见回馈及其它网上服务、多媒体演示系统,这些现代化设施既可自助使用,又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使用,能够为观众参观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让他们能更充分享受博物馆的展览资源。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文化休闲的潮流,其中博物馆成为了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面对这一社会需求,博物馆应该抓住机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设施,让观众不仅能在展览厅轻松自如地学习,还可以在展厅外的休闲场所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就设立了文化服务处,其宗旨就是支援博物馆展览、典藏,推广教育等业务,扩展博物馆文化影响层面,为社会大众提供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休闲场所,并借此争取较充裕的经济来源,协助博物馆发挥整体作用。为此相应增加了咖啡厅、茶坊、休息长廊等设施,供民众休闲放松。国内许多博物馆,尤其是新建和扩建的博物馆都十分重视文化休闲环境的建设,馆区宽敞优雅、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寄存服务、文物鉴赏服务、纪念品服务、餐饮服务配套齐全。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还尝试在博物馆展览开放区域引进国际通行的五星服务标准,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益。

三、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工作,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赢得全社会的认知

博物馆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教育资源,但是如何让社会了解博物馆,让广大民众接受博物馆的教育呢?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请观众走进来,博物馆也要走出去。走出去就是我们要主动用多种形式或手段推广宣传博物馆,推广博物馆内的种种展览、文化活动;同时博物馆的展览要紧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的热点、焦点相结合。请进来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将观众吸引到博物馆来。

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文博知识普及、当地博物馆概况介绍、陈列展览的推荐,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让博物馆贴近社会,贴近民众,让民众有了解博物馆,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历史文化的愿望,也就是接受教育的愿望。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博物馆》、《故宫》及专栏节目《国宝档案》等播出之后,社会反响非常大,非常受欢迎,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博物馆的教育空间,也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上海博物馆就十分重视展览的宣传工作,每个专题展览他们都要做周密的宣传策划,展览信息频繁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吸引了观众,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也是博物馆宣传工作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不仅要结合专题展览举办相关的讲座,请知名专家的学术性讲座,还应该定期举办文博知识普及讲座,文物鉴赏讲座、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活动举办种种讲座。这种讲座应该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成为百姓文化生活中重要内容,成为百姓自觉接受社会教育的一种途径。

博物馆既是积累人类历史文明的殿堂,也是建设人类现代文明的基地。我们现代博物馆的定位就是社会公益性机构。走到社会中去,开展公益性活动是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博物馆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必由之路。从对青少年,对老年人免费开放,到定期对全社会免费开放,最后全部免费开放,这是一条现代博物馆应该走的路,是最实惠、最彻底的公益行为,这样才真正能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走上街头的免费咨询,派送文博宣传资料,免费组织的收藏培训、文物鉴赏活动,出版地方考古、历史、民俗文化教育书籍,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等等这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就是在架起一座座博物馆与社会,与广大民众沟通的桥梁,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做好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我们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的旺盛期,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进行的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博物馆向他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项工作在全社会来讲,博物馆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博物馆每年都应该和当地学校联合为学生制定一套详细的参观学习计划,根据他们的特点,引导他们参观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展览。引导他们参观时,要结合孩子的好奇、好动等特点,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他们讲解,与他们沟通;特别要注意给他们多一些参与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国已有数百个博物馆、纪念馆被各级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它们在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可以把流动展览、文博知识讲座、文博知识竞赛、文博图书推荐活动办到学校中去,学校也可以在博物馆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博物馆真实直观的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教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很多学校的课程都是在博物馆完成的。我国南通博物苑、镇江市博物馆都与市内的许多中、小学签订了教育基地协议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也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这些年来,我国博物馆界对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做了很多的探索。但是这还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把这项工作深入开展下去,让全社会认识博物馆,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资源有一个更广阔的发挥天地。参考文献:

1.李萍 高清 《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南方文物》 2004.1 2.张誉腾《当代博物馆探索》 台北南天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3.郑海燕 《浅谈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的审美教育作用》 《中国文物报》 2005.7.29 4.李琴 《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博物馆印象》河南省博物院网站“文物之旅” 5.加强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调研课题组 《东南地区博物馆新思维撮录》 《中国文物报》2005.8.18 6.王文建 《台湾历史博物馆工作初探》

4.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篇四

3内容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非常丰富。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对于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具

摘要:[资料介绍]摘要: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快了教育改革的进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表现为“优势与问题并存”。本文从教学活动要素入手,对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媒体,人机交互,硬件,教学软件[目录]

一、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利弊进行初步分析。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三、建议与对策

四、对CAI的展望

五、结语[原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渗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是对教育教学的全面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这一新教育观念与新教育方式的结合体,正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作为计算机教育研究与应用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使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有了里程碑式的飞跃。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入课堂已成为历史必然,但是它与其他任何一门科学一样,有一个曲折的发展和被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上的,从不适应到适应;还是认识上的,从怀疑到肯定,“优势与问题并存”的情势都是贯穿始末。可以说,研究、分析、权衡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实践过程各阶段中的利与弊,是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提供阶段性方向指标。

一、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由这一概念可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是技术的运用,因此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今社会正处在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涌现而迈向信息时代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有更多多元、高新的科技成分的支持,这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提供了日臻完善的硬件系统,同时丰富了其软件系统资源。在此基础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更显成效。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我们不能以尝试与实践所获得的些许成功经验为依据,来主观地判定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水平。毕竟,我们的CAI还处于相当幼稚的发展初期阶段,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参考资料]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蔡铁权等编著,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0。[3]何克抗,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OD].http:///printpage.asp?ArticleID=6[6] 袁本雯,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OD].http:///xb/file.asp?fileid=2001120003[7] 计算机辅助教学新思路----课程整合,[OD].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的活动设计研究

【英文题名】 Research of Activity Design in ICT Training Course for K12 Teachers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技术

【关键词】 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设计;活动编列;

【英文关键词】 ICT training;activity design;activity sequence;

【中文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技术培训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活动为单位的培训形式成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趋势。然而培训课程中的活动设计在我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训活动设计的随意性、培训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忽略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之间的差异性,培训活动安排的不周密性都是目前培训课程中活动设计常见的问题,这对培训教材的设计、培训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挑战。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通过文献调查和优秀培训教材分析,提取出各种理论和方法中活动设计的规律以及特征,结合活动设计经验中提炼的规律,归纳出常见的活动类型的具体实施的要素,对典型培训活动进行编列归类,形成可重用的活动设计模式。并从活动编列的系统性、灵活性、阶段性、内容差异性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活动编列的使用方法;第二、提炼内容与活动绑定的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形式,提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设计的方法、流程等,制作出培训课程活动设计的模板;第三、开发教育技术培训活...【英文摘要】 Dur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informationism, teachers ICT abi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teachers ICT training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Activity-based course has been the trend in the field of training.Howeve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ctivity design i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China, There still exists many problems, so the design of training course and training activity is meeting great challeng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contents:...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的活动设计研究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录 8-9

图表目录 9-10

第1章 绪论 10-16

1.1 研究背景 10-11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1-13

1.3 本研究的意义 13-14

1.4 研究现状 14-16

第2章 理论基础 16-21

2.1 活动理论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6-18

2.2 成人学习理论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8-19

2.3 设计模式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9-21

第3章 确定活动: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分析 21-32

3.1 培训活动及其基本要素 21-25

3.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 25-32

第4章 活动编列:设计教育技术培训过程 32-43

4.1 活动编列的依据 32-33

4.2 编列的典型活动 33-39

4.3 活动编列综合视图 39-40

4.4 活动编列的特征 40-43

第5章 活动设计应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设计 43-50

5.1 教育技术培训课程 43

5.2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设计流程 43-46

5.3 样本开发 46-50

第6章 “活动设计”支持系统的开发 50-65

6.1 系统的设计理念 50-51

6.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1-54

6.3 系统的功能实现 54-61

6.4 系统运行实例分析 61-62

6.5 “活动设计”支持系统的试用和评价 62-65

第7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65-67

7.1 研究成果 65-66

7.2 研究反思与展望 66-67

附录页 67-71

附件1:活动设计模板 67-69

5.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篇五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2.在哪个发展规划中,首次尝试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规划 C.“十二五”规划 D.“十三五”规划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3.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4.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5.在我国三级发展规划体系中,最贴近群众,也最具操作性的规划为(A.国家级规划

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规划 C.地市级规划 D.市县级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6.到2014年,我国已经编制了()个“五年计(规)划”。

A.10

。)B.11 C.12 D.13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7.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主要任务 D.指导思想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8.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9.在我国发展规划体系中,以国土空间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为()。A.总体规划 B.专项规划 C.区域规划 D.主体功能区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10.根据空间结构理论中的网络理论,网络的中心是()。

A.线路 B.节点 C.域面 D.通道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规划咨询质量管理职责中,下列属于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有()。

A.负责制定和批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主持管理评审,批准评审计划与评审报告 C.审批规划咨询项目负责人任职资格

D.负责规划咨询项目质量分类管理和成果质量审核及质量抽查 E.组织对客户投诉和不合格项目的分析、评审,督促落实纠正措施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2.发展规划公开征询公众意见的方式,主要有()。

A.专家论证会 B.问卷调查

C.电子邮件、信件等方式反映意见 D.网络投票

E.委托第三方机构采用民意测验 用户答案:[CD] 得分:0.00

3.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应()。

A.内容简明 B.数据可靠 C.任务明确 D.分析权威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4.“规划蓝图-实施情况”一致性的评估方法,是从哪些维度进行评估的?()

A.规划思路 B.规划目标 C.规划任务 D.规划实施机制 用户答案:[BCD] 得分:4.00

5.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特征为()。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用户答案:[ABCD] 得分:4.00

6.下列属于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是(A.可利用土地资源 B.环境容量 C.生态系统脆弱性 D.人口集聚度 E.经济总量

用户答案:[ABC] 得分:0.00

7.规划的政策措施通常包括()。

A.体制机制保障 B.法制保障)。C.要素保障 D.指标保障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8.发展规划咨询的常用方法有()。

A.社会调查方法 B.专家咨询方法 C.历史分析方法 D.定量分析方法 E.空间分析方法

用户答案:[ABDE] 得分:4.00

9.发展规划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A.综合协调功能 B.信息导向功能 C.直接分配资金功能 D.政策指导调节功能 E.引导资源配置功能

用户答案:[ABDE] 得分:4.00

10.下列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的主导因素特征指标的是()。A.拥有一个100万人口以上的核心城市

B.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呈现上升态势

C.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较高

D.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集聚程度比较高

E.因人口、产业集聚而出现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 用户答案:[ABDE] 得分:4.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4.00

2.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要划分三大空间,这三大空间是指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4.00

3.按开发内容,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和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0.00

4.各级人大常委会应依据《监督法》的规定,通过专题调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审议工作报告等法律途径,加强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5.发展规划的附件,不具备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Y.对 N.错

6.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篇六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发展与功能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俗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历史留给我们珍贵的瑰宝, 我们在不断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 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也慢慢的变得鲜明起来, 展示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也象征的文化意志的灵魂。在新课标的改革下,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在我国的各个学校中, 真正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全球化, 信息化的社会下, 不同的民族、国家之间交流文化变得越来越方便, 但方便快捷必定要牺牲一部分的东西, 有专家认为, 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会导致我国民族特色的丧失,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音乐也被列入其中。

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建造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 同时也形成了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这自然也包括了赋有特色的民族音乐, 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 有着以下的特点:

1. 地域性

我们国家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划分为8个地区, 分别为北方草原、黄土高原、中亚绿洲、云贵高原、中南丘壑。对于不同的地区, 有着不同的民俗风情, 音乐的语调也大不相同。比如在四川西部地区, 一直流传的是十分有特色的道教音乐, 唱起来朗朗上口, 音调的十分悠扬婉转。对于川西民歌来说, 歌词中也会带有川西的文化特点。

2. 多元性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拥有着自身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歌舞的乐器和种类, 例如在川西就十分流行用二胡、笛子这些地方特色的乐器进行配乐, 他们认为地方特色的声音是别的乐器都吹不出来的声音。

3. 独特性

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是题材的多样化, 而且根据地域的不同, 呈现出的音乐也不相同。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是独立的个体, 因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不同, 少数民族音乐有着无法替代的特点。例如川西属于平原, 当地人民喜爱喝茶, 常说“头上晴天少, 眼前茶馆多”, 在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下, 川西的人民都不骄不躁, 具有平原般的宁静, 所以对于川西的民歌特点, 一直都是犹如潺潺的水声, 悠悠的鸟鸣声, 让听者感觉到舒适宁静。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中, 普遍都存在着一种“崇洋媚外”的理念。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已欧洲的音乐为主, 使西方音乐成为我们教育的主体, 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 学校都会去忽略, 不给予课程教学。除了极个别的学校会安排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 大多学校都是去学习西方的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要被逐渐消失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根本就不会明白什么是民族音乐, 他们只知道流行音乐和潮流。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使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 我们不能让先祖留下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解

虽然说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 但学校还是大幅度的开展西方音乐的教育, 学习西方音乐的理念。这样在学生听到少数民族音乐的时候, 会不自觉的以西方音乐的唱法去理解民族音乐。因为学校的不重视, 学生不知道少数民族音乐该如何去欣赏, 如何去唱好。学校作为我们文化传播的地方, 没有去传播我们的民族音乐, 反而去重视西方音乐, 民族音乐就像是陪衬一样在学校的课程里, 这样学生根本学不到民族音乐知识, 也无法去传承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

2. 师资力量不够, 教材不足

我们通过实际走访了一些学校, 与一些教师交流了有关民族音乐教育的看法, 也对学校的音乐课进行了旁听。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校对于音乐课程设置单一、可选择的余地少。基本都是一些音乐鉴赏类的课程, 也主要是介绍一些中外有名的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与主要作品。教材中根本没有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学校也没有专门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对于教材的选择上, 学校一般会统一选择全国教材, 不会去根据学校情况选取不同的教材, 更不会因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而特意去购买教材。没有合适的教材, 学生便没有了解民族音乐的渠道, 加之教师在少数民族音乐的不了解, 更不会去教学生了。师资力量的匮乏, 教材的不足, 让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不断走下坡路。

3.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观的缺乏

民族文化需要传承,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重视。但在校的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知识了解甚少, 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使得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失衡, 让先祖留给我们充满民族特色的东西消失。音乐教育本就该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但学校不给少数民族音乐一个被选择的余地, 学生根本接触不到少数民族音乐, 也就谈不上传承和创新了。所以在课堂中, 教师要尽可能的去传播民族音乐的价值观, 让少数民族音乐进入课堂中, 使学生有机会去选择一个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机会。

三、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优秀的民族音乐是无数先辈流传下来的艺术结晶, 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普通高校中加入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对于学习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 还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 弘扬了民族精神。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来讲述少数民族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1. 给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的生涯中, 本就应该去接触多元化的东西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化是需要传承的, 这一点学校应该让学生明白, 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 学习让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音乐。才能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我们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越来越觉得民族精神已经消散在历史的河流之中,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好像民族精神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 民族一直在我们心里, 只是我们不去在意, 就像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一样, 如果不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 学生根本不知道原来还有这种歌曲的存在, 学习民族音乐, 自然而然的学习当地的特色与风土人情, 通过歌曲来了解一个民族。可以在学生心里增强民族精神, 在学生心里播下一个民族音乐的种子, 终有一天种子可以长成大树。

3. 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据调查, 光民歌就有30万首。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音乐特色, 少数民族音乐真实的唱出了当地民族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去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不仅要在原有基础上学习, 还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新。

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参照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越来越重视, 各个民族逐渐明白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无法被取代。具体表现在于将少数民族音乐与传统学习音乐结合到了一起, 我们以川西地区为例, 在川西普通学校的音乐课中已经有了专门《川西民间音乐教材》, 一些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歌手班”, 这些改变主要是靠着教师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推崇, 才得以执行。但我们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 发展的步伐还是过于缓慢了。

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并不是一个刚刚提出的话题, 去保护民族音乐的特色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意义。我们应该为了中国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发展, 做一些有利的措施:

1. 多元文化的民族教育观

我国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 其中, 最被大家所推崇的就是一种创新的“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化教育”是教育界的重点之一, 这是一股创新的理论, 也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得来的经验, 根据学者的经验来看,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大统文化”, 意思是以汉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对周边文化进行融合。让汉族文化不断的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走向一个大统的社会, 统一是时代的步伐, 但是在统一的过程中选择有文化历史意义的文化进行传承是我们大家抉择。

中国虽然在不断重视自身的民族发展, 但却没有找到一个切实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我们可以用多元来进行和谐发展。多元的背后是中国56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 我们要摆除以前汉文化为主体的思想, 合理推广各个民族自身的音乐文化特点, 不能一家独大, 而是竞争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能给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执行点, 让一定的学校根据这个观点制定相应的课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分析多元化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

(1) 保证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之所以独立是与他们的地域环境分不开的, 无法交流的情况也导致的少数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民族音乐也在不断的改变。地域的变迁导致他们无法好好保存自身的民族文化, 环境的变动也让本来牢固的音乐文化出现裂缝。但实现多元化的教育能够很好的去弥补这一点的缺憾, 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能够很好的保存那些少数民族音乐特性, 并在学校中进行传播, 让大家都能去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时文化可以持续发展, 并创造一个年轻的环境, 让年轻人去继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的传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变迁中, 形式上的变化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但是留给我们的是传统文化理念, 抱着理念不变的心态去学习传统音乐文化, 了解民族风情。

(2) 取长补短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 但并不能保证说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是完美的, 每个民族在音乐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局域性。在进行多元化教育的状态下, 我们可以既保存少数民族音乐的完整性, 又多去熟悉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取长补短, 促进共同发展。

(3) 提高文化素质

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素质的判定很大程度会去看他们的音乐文化发展, 而多元化的音乐下民族音乐发展多样化, 可以提高整个的文化素质, 从侧面也反应出了民族地区音乐艺术的发展。

2.“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随着我们与国外越来越多音乐上的交流, 人们猛然意思到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都会去学习外文歌, 而却不去学习我们自己的民族歌曲。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缺失实际上是对“母语”的缺失, 对于我们存在的问题, 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加入到我国的课堂中, 毕竟学校的教育影响力是最大的。我们对此给出了几点建议:

(1) 让民族音乐规范化

我们在调查的各个学校音乐教材中发现西方的音乐能够顺利的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因为西方的音乐有一套完成的, 属于自身的体系。这种体系刚好顺应了我国的校园发展, 反观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因为单立成枝, 在以前也没有进行艺术层面的交流, 所以都是自成一派。中国缺少一个完整的独立理论体系, 它无法根据自身的艺术状况去编排适合学生的教材。所以我们要多少数民族进行不断的学科化、体系化。让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可以直接在教材中进行教学。加快了学生学习的进度。

(2) 培养优秀的民族音乐老师

音乐是生活中最灵活的语言, 中国的传统音乐教学属于教师教, 学生唱。但少数民族的音乐不一样, 少数民族的音乐韵律丰富, 声调优美, 会让人陶醉进去。以前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播是根本不去教学的, 大家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发去学。但在课堂中进行民族音乐教学, 光靠传统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去引进一些本来就在继承音乐文化的老师, 让他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的表演。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 我们也应该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

(3) 转变办学理念

创新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我们要在民族音乐文化不受重视的今天去创新, 少数民族音乐有着自身的独特的魅力, 保持自身魅力的完整, 学习新时代音乐的优秀之处, 结合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优点, 产生新式的传统音乐。用新的办学理念给音乐教育一个新的发展, 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 让学生去明白少数民族文化是需要传承的, 不能让民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消亡, 而是在我们这一代中, 让民族音乐得到与时代相同的进步, 让未来的人们通过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音乐来了解我们的文化习俗。学习不是为了记载某些东西, 学习是为了能够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入我们自己的思想, 开创更多的思想, 发展美好的明天。

五、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 社会对多民族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对于少数民族来说, 音乐就是他们与世界交往的语言, 音乐是不分国界的, 音乐是共通的。哪怕你的语言不通, 但音乐想表达的情感是共通的。

社会在不断进步, 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下也应该居安思危?历史一步步走到今天, 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消失了, 比如土灶、竹摇篮等。而有些东西被代替了, 比如纸尿裤、自行车等。我们是否该思考, 有些东西是否能取消, 有些东西是否可以被代替?我国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音乐舞蹈。我们在不断发展的时候, 会不会不再愿意学习那个从小便接触的服饰, 不愿意学习每到节日要唱的歌曲。这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魂, 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东西。我们难道舍得让它们在我们手中毁灭。

答案是否定的, 少数民族音乐是要被一代代流传的, 音乐的教育也应该去一步步的做好, 只有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们民族的音乐才不会消亡, 音乐教育才能在学校中, 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重视。学生愿意重视民族的音乐, 终有一天, 世界的舞台上, 也会有我们民族的音乐添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张应华, 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讨[J].音乐艺术, 2012 (3) :36-44.

[2]张应华, 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相关的语境的探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1) :126-133.

[3]柯琳.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 2009, 20 (2) :120-123.

[4]李小峰.浅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6) :148-153.

7.浅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篇七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人文历史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及历史资料的储存场所,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学校的教育功能不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教育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博物馆自身的教育优势。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特点

(一)博物馆教育对象具有普遍性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公民,每个阶层、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到博物馆接受教育,通过对馆藏文物的欣赏学习,以及讲解员的介绍,能够学到很多知识。而学校教育则主要面向青少年和儿童,与博物馆面向全民教育有很大区别。可见,博物馆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博物馆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

当前,博物馆教育形式已经呈现多样化形态,从最初的展品展览、讲解发展到组织活动、与其他部门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品的陈列展览,以及讲解员对文物起源发展的讲解,是博物馆教育形式的主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坚持与时俱进,很多博物馆开展了夏令营、文物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另外,还有部分博物馆与企业、学校以及社区进行合作,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行业和机构中,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也极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三)博物馆教育方式具有直观性

博物馆借助馆藏物品对广大群众开展教育活动,这些物品是历史与文化最直接的见证,能够直观展示给参观者,使其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向全体公民展示一个富有历史价值的仿真实情景,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当时的情境,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措施

(一)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影响力

博物馆在我国占用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群众并不了解博物馆的存在,或者很少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促使人们走入博物馆,提高文化素质。提升博物馆教育影响力,可以加大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如报纸、网络以及旅游手册等,使广大群众多了解博物馆,增加对展品的兴趣。其次,要注重采取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如根据当前的“一带一路”主题,可以开展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加大精品展示的宣传,不仅使博物馆保持了原来的参观者,还加入了对这些题材感兴趣的参观者进来。另外,重视对博物馆内部的装饰,提高参观者的舒适度。

(二)提高博物馆讲解员综合素质

讲解员是博物馆教育的传递者,他们与参观者进行直接交流沟通,对博物馆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综合素质较高的讲解员可以参观者对博物馆内的主题文化更深一步的了解,增加对博物馆的关注度,对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因此,应当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提升博物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升讲解员的文化水平,在引进员工时要进行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考察。其次,培养讲解员良好的文明礼仪,注重着装仪容,得体合适的着装,良好的文明礼仪一种礼貌行为,对参观者的尊重。另外,要具有较好的耐心,对参观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加强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合作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而博物馆能够发挥直观的教育长处,因此,博物馆与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开展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例如,博物馆可以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校能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中参观学习,接受愛国主义情怀教育,让博物馆教育从表面逐渐深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注重博物馆开展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和富有实践力的人。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整合馆内丰富的藏品资源,做出分类,如色彩美教育、书法美教育以及形态美教育等,使人们从历史文物中接受审美教育。在感受美、领悟美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教育活动形式逐渐走向多样化。在建立专业的讲解员队伍的基础上,博物馆积极开拓教育新天地,注重对公众的审美教育,与企业、学校以及社区进行合作,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行业和机构中。博物馆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极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震宇.谈谈我市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速读(中旬),2014(02)

[2]孙鹏飞.浅议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J].博物馆研究,2009(03)

[3]苏学明,吕锦梅.浅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2(23)

上一篇:社保缴费规定下一篇:文言文的翻译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