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11篇)
1.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篇一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多读书 多积累 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听了吉春亚教师的讲授,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学“本、真、实、活”的理解。
一、多读书
课堂上,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让学生读书时,生怕学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经常提示这,提示那。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就急着让学生交流。少数几个学生起来读句子,谈感受。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有时一节课能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教师变着花样地问,学生察言观色地答。一节课就在问答中结束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又从何谈起?我们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更要关注理解“如何运用语言”,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书陪伴学生一生。
二、多积累
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和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学会积累,厚积薄发,说起话来就会脱口而出,口若悬河,作起文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多实践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单元后,我让学生针对身边的环境展开调查。到实地去看一看,看看周边的环境如何;问一问,问问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是否满意,若不满意,有什么好的建议。然后,把调查结果形式文字,再到班级汇报。交流讨论后,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并鼓励学生把建议邮寄到有关部门。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设计一些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今年,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2.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篇二
一.崇尚简约的生态课堂观
针对当下语文课“去语文化”的现象, 我把着力点一开始就放在语文效率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上, 先后撰写了《激发学习诱因,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精练巧练,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等论文, 对克服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等弊病, 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些专家看后说, 一个农村初中的青年教师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本质问题作深层思考, 而且“观点新颖, 见解独到”, 实属可贵。
新课改后,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时讨论风盛行,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 (讲解、讲析) 法, 被认为是陈旧的教学方法, 有悖于新课改精神, 受到前所未有的批评。我根据教学实际, 撰写了《正本清源摆正位置——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讲”的再认识》一文, 对“要不要‘讲’、‘讲’什么、怎样‘讲’”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的需要, 但是因噎废食, 完全舍弃, 也是不现实的。”着力阐释了“要把握好‘讲’, 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之相关的三个关系, 即讲与问的关系、讲与读的关系和讲与练的关系”的道理, 从而厘清了“讲”等于“守旧”的错误认识, 还“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我强调:“对课文的重点、难点, 必须讲;提问不能答, 启而不能发, 还须讲;讨论小结, 自学归纳, 也要讲……可以说讲解、讲析不仅应当, 而且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 哪里需要略讲, 哪里需要畅讲、详讲、讲透。但是, 并不是一讲了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坚持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 或默读或朗读或范读或齐读不一而足。课文不仅需要读, 而且要反复读, 要“仔仔细细地读”, 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读, 在读中自能解决问题,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习语言。
我努力改变课堂结构, 变课堂以教师“讲”为主的“讲堂”为以学生“学”为主的“学堂”, 做到教师的导读、导思、导练的“三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思、自练的“三自”有机渗透。优化课堂结构, 做到优化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氛围。
我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 变教师“一言堂”“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 更为“教师、学生、文本 (作者) ”的多向立体化交流, 着力打造教学目标简明、课堂提问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手段简便的简约生态课堂, 从而摒弃一切浮华和花架子, 让语文真正姓“语”名“文”。“实而不死, 活而不乱;动静相生, 张弛有度”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心律。“实”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夯实, 追求方法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 不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不使课堂一潭死水;“活”在思维的活跃, 有对话有争辩, 有思想的交流, 有智慧的碰撞, 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荣, 不满足思想碎片的飘洒, 摒弃浮躁与肤浅。课堂的动, 是一种灵动与激活, 静是一种静思、静悟, 静静地放飞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课堂里应该有思考的紧张, 还应有交流的宽松;应有会心的微笑, 也应有幽默的开怀。
二.咀嚼经典的朴素阅读观
我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初中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文本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选择适合于初中学生特点的文本, 对阅读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现状和文本结构的分析, 提出了初中生阅读文本选择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即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经典性原则。我组织和主持了《初中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的课题研究, 探究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文本选择方式: (1) 班级共同订阅 (报纸、期刊) ; (2) 教师推荐书目, 家长与学生购买, 或学习小组协作选购; (3) 学生自主到书城 (店) 选购, 自主到学校图书馆借阅, 自主到网上搜索; (4) 学习小组确定书目, 分工选购, 资源共享; (5) 学生和家长自定书目, 共同选购。建构了初中阅读文本选择与重建的操作模式:
模式一:
模式二:
我关注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不是完全否定现有教材的作用, 不是完全否定教材文本阅读功能, 恰恰相反, 而是在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作用基础上的文本选择。我认为基于语文的活动是阅读文本选择和重建的依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唤醒学生阅读兴趣, 实现有效阅读的途径。我始终强调阅读活动中教师必须发挥引导、示范、点拨作用。我先后开展了“百年巴金”和“纪念巴金”等专题讲座、“曹文轩纯美系列作品研讨”等主题活动;每堂语文课前开展“今天我讲诗”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感受到文本选择多样化的乐趣, 形成能力, 养成阅读习惯和自主选择文本的习惯。
我特别强调经典的阅读。加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亲近大师, 亲近经典, 让经典浸染学生的心灵, 让经典丰富学生的精神。
我认为当下的阅读过度强调自主性, 弱化了教师的引导性;过度强调多元性, 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过度强调拓展性, 淡化了文本语言的丰富性的弊端。我在实践中努力“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 读出思想, 读出情感, 读出形象, 读出韵味”。我们需要新理念, 但我们不能完全丢掉我们母语教学积累下来的优秀的民族化的经典, 要在反思中调整, 走出误区, 寻求一条适合语文特点的新路。
三.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观
关于作文教学, 我认为作文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灵活动, 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过程。没有融入真情、没有融入智慧, 这样作文注定是贫乏的。我注重引导学生打开尘封的记忆, 整理自己的生活, 整理心中的难忘瞬间, 与父母、老师一起生活中的, 与同学、朋友相处中的, 还可以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 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其实地上看似粗糙的小石子, 只要你用心拣起, 一定能擦出火花。
生活、观察、感悟, 是作文教学中的关键词。我努力让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 去观察, 去体验, 去感悟。“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细节, 如果你注意观察并有独特的发现, 感悟并注入真情实感, 你的文章也会打动自己、打动别人的”, 其实“深刻而充实、丰富而动人有时是可以蕴涵在简单、朴素之中的”。
我主张作文教学首先制定好整体规划, 建立一定的教学序列。我重视作文“格”的训练, 我构建了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序列:第一年, “入格”, 第二年, 出“格”, 让学生作文跳出“规范”, 放胆写作, 走向自由, 突出个性,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关注心灵体验。第三年, 升“格”, 在对作文的材料、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基础上, 提升达到一种新的高度, 使学生作文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
我重视作文教学中坚持扎实有效的指导。写日记有教师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小作文”训练, 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 主动观察生活, 自觉反思生活的习惯, 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使学生的作文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课前“话题式口头作文”, 提前一天给学生一个话题 (命题) , 第二天上课口头作文, 或叙事, 讲眼中所见;或议论, 谈心中所想,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感染力, 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和限时作文能力。
下水写作, 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引领和示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 展示自己的文章, 和学生平等交流。有效的评改需要师生共同参与, 扎实推进。我不断强化学生批阅方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从题旨、材料、结构、语言等角度评判作文的优劣的方法, 同时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效仿的“范式”, 让学生学会写批注, 写总评, 有小组的评改交流, 有班级的佳作评改推介, 还有教师的精批精评示范, 加之教师的重点面批。
3.崇尚简约语文 回归语文本真 篇三
一,崇尚简约的生态课堂观
针对当下语文课“去语文化”的现象,我把着力点一开始就放在语文效率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上,先后撰写了《激发学习诱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精练巧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等论文,对克服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等弊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些专家看后说,一个农村初中的青年教师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本质问题作深层思考,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实属可贵。
新课改后,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时讨论风盛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讲解、讲析)法,被认为是陈旧的教学方法,有悖于新课改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批评。我根据教学实际,撰写了《正本清源摆正位置——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讲”的再认识》一文,对“要不要‘讲、‘讲什么、怎样‘讲”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的需要,但是因噎废食,完全舍弃,也是不现实的。”着力阐释了“要把握好‘讲,必须正确处理好与之相关的三个关系,即讲与问的关系、讲与读的关系和讲与练的关系”的道理,从而厘清了“讲”等于“守旧”的错误认识,还“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我强调:“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必须讲;提问不能答,启而不能发,还须讲;讨论小结,自学归纳,也要讲……可以说讲解、讲析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哪里需要略讲,哪里需要畅讲、详讲、讲透。但是,并不是一讲了之。”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或默读或朗读或范读或齐读不一而足。课文不仅需要读,而且要反复读,要“仔仔细细地读”,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读。在读中自能解决问题,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习语言。
我努力改变课堂结构,变课堂以教师“讲”为主的“讲堂”为以学生“学”为主的“学堂”,做到教师的导读、导思、导练的“三导”与学生的自读、自思、自练的“三自”有机渗透。优化课堂结构,做到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氛围。
我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变教师“一言堂”“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更为“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多向立体化交流,着力打造教学目标简明、课堂提问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手段简便的简约生态课堂,从而摒弃一切浮华和花架子,让语文真正姓“语”名“文”。“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相生。张弛有度”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心律。“实”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夯实,追求方法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不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不使课堂一潭死水;“活”在思维的活跃,有对话有争辩,有思想的交流,有智慧的碰撞,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荣,不满足思想碎片的飘洒,摒弃浮躁与肤浅。课堂的动,是一种灵动与激活,静是一种静思、静悟,静静地放飞想象与联想的翅膀,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课堂里应该有思考的紧张,还应有交流的宽松;应有会心的微笑。也应有幽默的开怀。
二,咀嚼经典的朴素阅读观
我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初中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文本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选择适合于初中学生特点的文本,对阅读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现状和文本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初中生阅读文本选择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即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经典性原则。我组织和主持了《初中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的课题研究,探究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文本选择方式:(1)班级共同订阅(报纸、期刊);(2)教师推荐书目,家长与学生购买。或学习小组协作选购;(3)学生自主到书城(店)选购,自主到学校图书馆借阅,自主到网上搜索;(4)学习小组确定书目,分工选购,资源共享;(5)学生和家长自定书目,共同选购。建构了初中阅读文本选择与重建的操作模式:
模式一:
师(推荐、评点)
把握课内→链接课外→小组交流→集体分享→建立班级文本库
生(自选、自评)
(文本资源)
模式二:
家长参与
家长和学生一起分享→班集体(学习小组)分享→建立家庭图书库学生自主选择。
我关注阅读文本的选择与重建不是完全否定现有教材的作用,不是完全否定教材文本阅读功能,恰恰相反,而是在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作用基础上的文本选择。我认为基于语文的活动是阅读文本选择和重建的依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唤醒学生阅读兴趣,实现有效阅读的途径。我始终强调阅读活动中教师必须发挥引导、示范、点拨作用。我先后开展了“百年巴金”和“纪念巴金”等专题讲座、“曹文轩纯美系列作品研讨”等主题活动;每堂语文课前开展“今天我讲诗”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感受到文本选择多样化的乐趣,形成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和自主选择文本的习惯。
我特别强调经典的阅读。加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大师,亲近经典,让经典浸染学生的心灵,让经典丰富学生的精神。
我认为当下的阅读过度强调自主性,弱化了教师的引导性;过度强调多元性,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过度强调拓展性,淡化了文本语言的丰富性的弊端。我在实践中努力“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我们需要新理念,但我们不能完全丢掉我们母语教学积累下来的优秀的民族化的经典,要在反思中调整,走出误区,寻求一条适合语文特点的新路。
三,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观
关于作文教学,我认为作文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灵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过程。没有融入真情、没有融入智慧,这样作文注定是贫乏的。我注重引导学生打开尘封的记忆。整理自己的生活,整理心中的难忘瞬间,与父母、老师一起生活中的,与同学、朋友相处中的,还可以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其实地上看似粗糙的小石子,只要你用心拣起,一定能擦出火花。
生活、观察、感悟,是作文教学中的关键词。我努力让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细节,如果你注意观察并有独特的发现,感悟并注入真情实感,你的文章也会打动自己、打动别人的”,其实“深刻而充实、丰富而动人有时是可以蕴涵在简单、朴素之中的”。
我主张作文教学首先制定好整体规划,建立一定的教学序列。我重视作文“格”的训练,我构建了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序列:第一年,“人格”,第二年,出“格”,让学生作文跳出“规范”,放胆写作,走向自由,突出个性。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心灵体验。第三年。升“格”,在对作文的材料、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基础上,提升达到一种新的高度,使学生作文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我重视作文教学中坚持扎实有效的指导。写日记有教师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小作文”训练,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主动观察生活,自觉反思生活的习惯,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的作文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课前“话题式口头作文”,提前一天给学生一个话题(命题),第二天上课口头作文,或叙事,讲眼中所见;或议论,谈心中所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感染力,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和限时作文能力。
下水写作,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引领和示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展示自己的文章,和学生平等交流。有效的评改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扎实推进。我不断强化学生批阅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从题旨、材料、结构、语言等角度评判作文的优劣的方法,同时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效仿的“范式”,让学生学会写批注,写总评,有小组的评改交流,有班级的佳作评改推介,还有教师的精批精评示范,加之教师的重点面批。
4.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篇四
——谈谈《海燕》的教学设计
曾经多次聆听过不同语文老师上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公开课。有的老师用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导入课堂学习,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有的老师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导入课堂学习,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的老师还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导入课堂学习,给人一种叹为观止的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谓异彩纷呈。有的语文老师层层设问、一问到底,犹如在审讯犯人;有的语文老师层层剖析、剥茧抽丝,好像在庖丁解牛;还的语文老师逐句赏析、逐段品读,酷似在文学欣赏。至于课堂气氛,有课堂的书声朗朗,有的课堂死气沉沉,有的课堂交头接耳,举不胜举。
鉴于以上的这些经验教训,经过大家自己独立思考,大家对高尔基的《海燕》一文的教学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下面,谈谈大家的教学设计所依据的理念和设计初衷。根据钱威和徐越化“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的观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紧紧抓住语文学科“语言”这一本质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设计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以上的观点跟我们时常说的“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的教学”观点恰好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呢? 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听、说、读、写的平台。不管是课堂导入语、课堂提问,还是课堂练习、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富有启发性、思维性和前瞻性。
在大家的《高尔基〈海燕〉的教学设计》中,大家之所以用“在天昏地暗、雷电交加的恶劣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这么简单朴实的语言作为课堂导入语呢?那是因为鉴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问题本身浅显易懂,学生易于回答,有利于激发学生开口讲话;
(二)问题内容与文本内容具有相关性,便于有效导入课堂学习;
(三)寻常话题更具有人文性,容易激发学生说出他们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大家向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高尔基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怎样的海燕”呢?大家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阶段,大家们不应该苛刻地去要求学生对文本理解得很深、很透,只要求他们对文本有个整体的感知与了解;
(二)该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梯度性和连贯性。既为学生达成整体感知环节的学习目标而设计,又为学生进入品读与欣赏阶段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该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的内容,而不是去把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的。
其次,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把学生的听、说、读、写切实落到实处。诚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都是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实践来培养与提高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与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把学生的听、说、读、写切实落到实处。
在“品读与欣赏”这个教学环节,大家以“海燕的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等性格分别是从文章里的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呢”这个问题作为媒介,要求“学生找出并朗读课文的相关语段与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和感情,并理解这些语段与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极其表达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去默读、朗读、诵读、品读。读出语气,读出语调,读出感情。引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本来实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古人讲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在反复的读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地也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大家的《高尔基〈海燕〉的教学设计》中,大家把“品读与欣赏”这个教学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最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大家的《高尔基〈海燕〉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在“整体感知”、“品读与欣赏”教学环节,还是在后面的“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中,大家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来进行设计的。要么老师范读,要么学生朗读;要么个体朗读,要么集体齐读;要么自由朗读,要么细细品读。
5.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篇五
——听赵丽月师的《画家和牧童》有感
连江二附小 邱洁琛
春暖花开的三月,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在这阳春三月里,连江县名优教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展示课。今天,我有幸听了赵丽月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一课,使我受益匪浅。《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一方面表现了戴嵩的谦虚的品质,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小牧童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课堂上,赵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形象具体地展示了新课标的精神。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主线鲜明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时提出: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今天,赵老师的这堂课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课堂伊始,赵老师就通过复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这五个生字词,带领学生直奔文本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学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感悟戴嵩高超的作画技巧;而后,出示后面的三个词语“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整堂课以几个关键的词语贯穿全文,主线鲜明,脉络清晰流畅,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能轻轻松松地学语文。
二、引领品读,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赵老师非常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让学生默读、男女生分别读、体验角色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与人物对话,充分体味了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理解“惭愧”一词时,赵老师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习的可贵品质。赵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词语重复的好处时,通过“画的太像了,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和“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这两句进行对比朗读,多次的品读中学生感悟到词语重复具有强调的作用,表现出了戴嵩精湛的绘画技巧。其次,赵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角色体验读--男生读商人的话,女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入情入境地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绘画技艺之高超。另外,赵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一句时,其中的“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赵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解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巧借课件出示国画的“荷花图”,再配上语言叙述简要介绍这两种不同的国画绘画手法,以直观的形象带领孩子们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润物细无声中,两个抽象的词语便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鲜明的形象,给学生以真真切切的感受,而后在反复多次的读的训练中学习了语言。
三、捕捉语言现象,促进乐于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赵老师就从这个例子中挖掘了很多。赵老师善于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捕捉语言现象,注重语言点的训练,词句的训练非常扎实。如在体会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个句子时,赵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在学生抓住了两个“一会儿”词语之后,马上进行了句式的迁移训练,让学生自己用“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式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赵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夸?面对孩子夸词中的贫乏,教师在渗透词语重复使用这一个语言点的特色时,又及时地出示了“词语加油站” :“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等词,通过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激发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运用这些词来夸一夸戴嵩的画。学生畅所欲言时,教师并顺势引导理解“纷纷夸赞”:大家都在夸,这就是“纷纷夸赞”。这样既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读、说结合,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商榷之处:
1、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难免会有“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课堂教学也因生成而更加精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有效地进行引导呢?我想这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教学过程中,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哪个词来写牧童的声音时,学生说出“炸雷一样”。这时即有一生质疑什么是“炸雷”?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未能及时引导,而后对学生的七嘴八舌的声音教师说道:这就是“炸雷”。对于“炸雷”一词,教师引导得还不够透彻,仅仅停留在声音大这一层面。其实,教师若能顺势而导深挖这个词眼,引导学生理解当人们都在那儿纷纷夸赞戴嵩时,突然间传出了这样一个不和谐的喊声,围观的人会怎么样?可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在对比的教学中充分感悟到小牧童的勇敢。此时,可以再请那位孩子起来问问他是否理解了会更好。其次,在引领孩子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时,有一个学生说他觉得很奇怪,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后来孩子又提了一次。面对这个小细节时,我想如果教师这时能及时把握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联系自己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设问:“假如你就是这位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如果你听到别人对你做的画表示否定的态度,而且又这么突兀,你会有什么感觉?对啊,可能会生气。可戴嵩却没有生气,所以老师明白了你为什么感到奇怪了。”在这个角色互换的体验中,也可以从侧面衬托出了戴嵩的从善如流、谦虚的高尚品质。
2、第一自然段中有“著名”这一关键词教师可渗透到这节课中。在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著名”一词,追问:他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正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因此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面对这么著名的画家人们的纷纷夸赞是在情理之中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牧童那一声突兀的“画错啦,画错啦!”才显得尤为有胆识,从这可以感受到小牧童的勇敢,实事求是的品质。我觉的这节课中牧童勇敢的品质凸显得还不够。
6.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篇六
【摘 要】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和学以致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语文教师往往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却忽视了语文听说读写的内核,甚至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所以虽然语文教师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学生也做了很多努力,语文能力却总是达不到预期的要求。本文试图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论述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效率 听说读写 语文教学 本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90-02 语文教育大师张志公先生曾尖锐地指出:“多年来,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的可以说变化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学生大学毕业了,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需要写,写不好;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要写写不来,要说说不来……今天的语文教学要考虑到七八年、十几年以后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现在社会发展很快……要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第二,做到学用兼顾,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句自古名言,可是我们在语文课上没有做到。学语文,需要写,就能写;需要说,就能说。简而言之,我们要在这两个方面有突破性的办法,一是在效率上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张志公先生的一番话,可谓切中了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时弊,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不自觉的背离语文教学的本真,往往抓住了表象,却忽视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内核。听读说写是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所要求的四个基本方面,也是当代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易忽视的四个方面。就其作用和特点来说,四个方面既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互相替代,同时又有严密的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听读说写的关系,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十分必要。
在听读说写四个方面中,读是大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读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读来获得感悟,接受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不同形式的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范围广泛、不拘一格的诵读可以给写提供丰富的素材,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读这一环节应该是狠抓不放、持之以恒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裨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古人也曾留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格言。从古至今,“读”一直就是用得最多而且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为什么被我们不屑一顾的旧式私塾教育,《四书》《五经》一气贯通的背诵,即死记硬背,反而培养出了许多学识扎实、才华横溢的人?而今我们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几百篇课文,听了几千节语文课,仍然是胸无点墨,腹中空空。这其间可能有许多个人的特殊原因,然而关键点恐怕还是语文功底浅。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少讲些,让学生多读多背,多体会多积累,胸中存下几百篇课文的底子,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从教师的角度讲,不读熟课文,就无法制订教学计划,也就无法上课;即使上课,也只能是无的放矢,乱说一通,学生会听得莫名其妙,教者应传授的知识传授不出来,学生应提高的能力无法提高,更谈不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了。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法中,主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首先提到的就是“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就是说,作者写一篇文章,他都有一定的思路,读者只要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明白文章的要旨。不读,怎么找到“路”?找不到“路”,怎么“识斯真?”读一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识斯真”,看来语文教学不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是行不通的。听,其实也是读,是读的另一种形式。读接触的是无声的语言,听接触的是有声的语言。读的对象是直观的书面语,听的对象是抽象的口头语。读是通过视觉接收文字符号,送入大脑储存;听是借助听觉接收声音,送入大脑储存。两者殊途同归,最后的目的是相同的。听和读结合得好,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而对中学生来说,在老师指导下的有意识的听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里的听、学校里的听、听报告、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听集体讨论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提升能力,可以减轻目读的负担,可以和目读互相调节、互相补充,有利于增加知识的广度,为写作实践提供更多的范例。读得多了,听得多了,知识的积累自然就多了,能力也就相应发展了,即所谓“见多识广”。
通过写作可以发展需要,使听读更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从语文课的任务来说,小学注重的是读书识字。根据其特点,在三四年级才有简单的作文练习,到五六年级才有初步成篇的作文。到了初中一年级,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读的范围扩大了,对读物的内容的领会也比以前深刻了。从知识的积累和模仿、想象、表达能力的提高来看,是开始练习写比较复杂的作文的时候了。但是,依然需要认真的引导,使学生从以读为主逐步过渡到读写结合的方面来,逐步养成在老师指导下独立作文的能力。中学的写作训练主要以记叙、说明、议论为主;按其难度大小是先记叙文,再说明文,后议论文。中学的写作训练就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中学的语文教材读的内容也基本是按照这个顺序安排的。不难看出,读和写是相互结合、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掌握这些内容,学习其写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
写是书面形式,说是口头形式;写是无声的说,说是有声的写。要把获得的知识利用起来,把读获得的信息输送出去,只能通过说和写两种形式。运用哪种形式,可根据需要来选择。说和听结合,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说和写结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听读说写是密切结合、相互并存的。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再发展。就“双基”教学来看,听读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说写是基本技能的训练。两个方面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丰富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将这四个方面合理安排,有机结合,既要把每个方面都抓好,又要使四个方面配合好,切不可轻视或偏废某一方面。只要把握好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环环紧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就可以期待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的那一天。参考文献
7.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应重视的两点 篇七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走势, 有两种倾向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教学目标的扩大倾向。所谓扩大倾向, 是指过分复杂化教学内容, 过分开发语文的功能, 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风土人情, 语文课演变成了“百度文库”。二是教学目标的局限性倾向。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使得语文教学的功利性更加凸显, 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应试, 培养会考试的学生似乎就是教学目标。笔者在此无意对各种新潮的教学模式评头品足。笔者窃以为, 学生正确的情感认知的培养提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发展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 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应重视如下两点。
一、回归本真应由浅表性阅读走向深层次阅读
阅读对于学生“获取信息、发展思维、体验审美、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学生要形成这种综合能力, 就必须阅读, 而且应具有相当的“读力”。而“读力”的形成, 并非是“答” (答问题) 来的, 也不是“做” (做练习) 来的, 只有实实在在地阅读, 才能形成厚实的“读力”。
笔者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所谓深层次阅读也就是研究性阅读, 这种阅读摒弃了浅表性阅读的弊端, 阅读者从文本的主旨意蕴、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深层次阅读, 充分发掘文本的精髓, 加深对作品深邃内涵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多为名家名篇和文学精品, 语文教师必须对选文的内涵和选文的特点有透彻的理解。然而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些语文教师囿于教本, 人云亦云, 个性解读缺失, 深层次研读文本能力“先天不足”, 这种“先天不足”成为了制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 教师就必须具有深层次研读文本的水平与能力, 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融入文本、驾驭文本。
时下的学生“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 学到鲁迅的文章就感到生涩难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祝福》中, 有两个突出的难点:一是学生难以把握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的作用和贡献;二是学生难以理解鲁迅运用文章来实践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主张。笔者为此引导学生从深层次阅读中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 抓住两条主线:一是祥林嫂的前两次改嫁;二是祥林嫂在鲁镇的生活遭遇。从而对祥林嫂先被封建社会的“夫权”思想毒害 (被迫改嫁) , 后又被“神权”思想毒害 (被鲁镇人认为“不干净”) 有了深刻的认识。夫权是极端封建思想的表现, 神权是颓废迷信思想的体现, 这样学生就认识到了必须以民主取代夫权, 以科学反抗神权。至此, 小说《祝福》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宏大主题就昭然若揭了。
二、回归本真应由教师讲课走向教师讲学
教师的讲学区别于学者的讲学, 教师学术造诣并不需要高深莫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的“讲学”包涵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 教师讲学的方法。叶圣陶先生在他的《略读学习国文》中认为:“语文教学就理解方面说, 是习得一样知识;就运用方面说, 是形成一种技能。”硬背死记绝非是语文学习的代名词, 记忆对于语文学习非常重要, 然而学生在牢固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语文, 又在深刻理解语文的基础上运用语文, 这才是最好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己对语文学习的理解, 并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和升华语文。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当前, 在语文教学训练的方法上, 一些教师采取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相悖的训练方法, 忽视或者根本轻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而片面地企望以大量的习题训练在考试中取胜。诚然进行习题训练很重要, 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应试的需要, 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那就无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2) 教师讲学的素养。教育学研究表明,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甚至是一生的。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多学习, 多读书, 追求“文”味四溢, 力求上懂天文, 下知地理, 满腹经纶, 用自己高深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知识面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多读书、读好书、广读书,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不但能积累知识, 而且能更好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所以, 教师不但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读书中提高语文素养, 更要自身具备厚实的语文素养,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要切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应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 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这就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的渗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且特别关注了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吸取与弘扬, 注重了语文教学对人的情感的熏陶和对人格的塑造。从这个层面上对语文教学之本的理解,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既要以语文为本, 又要以人为本, 还要以生活为本, 这样才能够体现语文的本真。
8.顺应“童心”,回归语文“本真” 篇八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童心 本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72-02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告诉我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小学语文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合适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小学语文应该是“童真语文”,就是充满儿童味的语文,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语文,是真实性的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下面以《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为例,阐述对“童真语文”教学课堂构建的途径。
一、顺应童心,构建“童乐”的课堂
1.“童心”教师是构建“童乐”课堂的奠基。儿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尽情地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本真,做到“真”学,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自己“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走进儿童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是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自己必须做一个具有“童心”的教师。只有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与孩子的童心共鸣、共融才能真正地让孩子释放天性。
2.课堂巧设童趣是构建“童乐”课堂的关键。课堂中的“童趣”,就是指把“情趣”带进课堂,把“兴趣”带进课堂,把“乐趣”带进课堂。如在开课伊始,设计一个“听写大会游戏”,模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不但书写正确而且美观。采用儿童喜欢的竞争比赛形式开展,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生字教学,又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在细读课文时,让学生在赏、读、想、说、演等趣味活动中感悟与理解文本。当理解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让学生模仿人物的动作把夸赞的语气表述出来,夸赞的语气读出来了,模仿出来的动作也不拘一格,把人物的形象也演“活”了。在理解文章重点,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这幅画到底错在哪时,巧设了一个让大家争执的疑问:堂堂大画家的画作难道还会画错?这画到底有没有画错呢?引导学生结合两个人物对比(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一个是天天与牛相伴的牧童)去争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欲望被激发了。此时,将课前收集到的一个斗牛视频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斗牛时牛的尾巴。看完学生顿然醒悟,紧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回读文本。这样的巧妙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让学生对小牧童的形象肃然起敬啦!
3.借用现代教学是优化“童乐”课堂的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其鲜明的画面、生动的形象、灵活多变的形式与呈现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孩子的视听等感官,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想学。例如:借助视频突破难点。斗牛时牛的尾巴到底朝上还是夹住呢?现在的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斗牛的场景,通过观察斗牛的视频,学生恍然大悟。这样巧妙地突破这一难点,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也让小牧童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了。现代教学技术丰富的画面感,形象的视觉思维,顺应了儿童率真又充满幻想的个性,瞬间能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让低年级的孩子有效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所以说,童乐的课堂犹如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二、回归“本真”的语文,扎实习得语言
首先,朗读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要训练点进行朗读。围观人群中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绝妙之笔”“神笔”,加上动作声情并茂地读出他们对画作的赞叹,把人物的形象读活了。赞美的声音越美,就与后面牧童炸雷般地喊出“画错了”形成了更鲜明的对比,这样小牧童的勇敢形象就呼之欲出啦!在理解戴嵩的形象时,抓住理解“和蔼”“惭愧”等词品味人物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理,这样,朗读出来的情感就水到渠成啦,人物高尚的品质也了然于胸啦!
其次,想象中内化语言。语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本中语言文字描绘的语境转换成生动的画面,并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悟情明理,进而培养自己的语感,内化语言。如,在教学理解围观中人夸赞时,设问围观中夸赞的人就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两个人吗?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谁也在夸赞呢?(朋友、大夫、书生……)如果此时,你就是是围观的人,看到这惟妙惟肖的画作,你会怎么夸赞呢?让学生打开思维,展开想象,带着夸赞的稚嫩而又清晰的儿童语言缓缓地从学生口中生成。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
最后,积累中运用语言。《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上。一、二年级是学生积累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关键期。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围绕二年级学生特点,抓住词语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词语。
品读文字中的人物百态,惊叹文字中的神奇魅力。在不断的阅读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童乐课堂”,这样的语文才是“童真语文”。
9.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篇九
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余国江
语文教育思想核心内涵是“本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想:追求一个“真”字
叶老一生从事过很多职业:编辑、出版、作家、行政领导,而他最乐意做的工作还是教师,他常常以曾经当过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为荣。在当教师的过程中,他以无比挚爱的“真”对待语文教育工作和学生。他说: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应该是童心、爱心的化身。他曾在《假如我当老师》一文中写道:如果我当中学教师,我决不会将它称为“教书”,就像我不会将学生进入学校叫做“读书”一样。学生进入学校需要学习古人和今人书中积累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经验进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经验。如果把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说成是“读书”,就把这层意思抹杀掉了;把当教师说成是“教书”,这与过去书房里的老先生也没有多大区别。过去书房里先生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把书读通,然后应付考试,获取功名,而我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公民,能做人,会做事。教育说到底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普通公民,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满腹经“理论”的“活书橱”,乖巧学舌的“人形鹦鹉”,也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大小官吏或儒学生员。
叶老认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这三个“真能”极为重要。学生果真“真能”了,才是真正受到了教育。如何做到真能?那就是要说真话,写真事。“从原料讲,是要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教师,叶老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名教师一定要严以律己,自觉觉人。要样样都得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学生阅读,教师自己就要善读;教学生学习写作,教师自己就要善写;要求学生写字规范工整,教师自己就得率先垂范,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教师只有自己善读善写、书写规范工整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他还要求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教法,不断汲取源头活水,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受益,深受学生喜爱。
二、学习目的:突出一个“用” 字
叶老指出: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思想的工具,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学语文为的就是“用”,要学以致用。语文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十分反感应试教育,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语文考试的目的应该是检验考生阅读、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绝不是让学生应付各种考试,而是要能练就能禁得起社会考验的技能。要让学生在学了阅读之后,能够阅读一般性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读书比以前读得更加透彻;学了写作之后,能够写一般的应用文体,能够与他人通信,写文章也比以前更加通畅;学说话、交际之后,要能够与人顺利地交流,听别人讲话后,能够抓住对方说话的要领,领会别人的意思,从而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叶老的“用”语文观也体现在教材方面。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选编一些范文,但这些范文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把钥匙,学生能通过这把钥匙去开发无尽库藏书籍。教材编写、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引导和带领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三、语文课堂:注重一个“实”字 当前,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热闹纷繁”,观摩课、竞赛课、公开课此起彼伏,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表演、绘画、音乐、舞蹈精彩纷呈,一番“热闹”过后,给人的感觉是“虚、闹、杂、碎”“华而不实”。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一是立足语文的特点来教语文。什么是语文?叶老说:语,即口头语言,说出来的话;文,是书面语言,写出来的话,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合在一起就叫语文;口头语与书面语同样重要,不能偏向哪一方面。我们教语文,就是要从最基础的东西,从最基础的元素字、词、句、篇、段人手,就是要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我们教语文,就是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综合培养。叶老指出:语文学科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这四项是分不开的,如果只重视读写,忽视听说,那么读写亦将减损。他多次撰文批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重视学生读、写,而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这四样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工作的需要,更是建设四化的需要。我们教语文,就是要把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必需的,但这不是根本目的,语文(也包含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叶老有个著名论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1962年4月,他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曾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
二是立足扎实的训练来教语文。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训练,而这训练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具体说来就是:写字就要一个字一个字规规矩矩地写,难认、难写的字要多认几遍、多写几遍;精美的课文要一篇篇仔仔细细地读,应该解释的字就要认真解释,应该辨析的词就要仔细辨析,应该品味赏析的句子就要用心去品味赏析,应该归纳的段落大意就要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一些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修辞手法甚至是一些标点符号都要落实到位;说话教学要引导学生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地说,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写真话,认认真真地修改。唯有这样才能使得语文教学真实、有效。三是立足学生习惯培养来教语文。叶老非常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在他论著中阐述习惯的文字多达100多处,足以看出他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他说:什么是教育?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吸收的习惯,凭借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善于自学的习惯。而这些习惯都要教师去培养,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
四、学习过程:强调一个“多” 字 语文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积累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两多”上:“多读、多写”。叶老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多读”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一篇好的文章要多读几遍。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
二是大量阅读课外书。学好语文,光靠读教材中的几百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培养学生兴趣,指导他们在课外阅读,教师要教给方法。他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不是要学生“粗略的”甚至于“忽略的”阅读,而是认真仔细地把精读课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略读中去,并根据略读的目的有选择地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那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略读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故而,“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只是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而另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咀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难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自变,所以叫做‘略’”。“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唯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叶老指出:学语文还要多写,越写越熟,熟了才能随心所欲。但这种写,不是写老师的命题作文。他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培养学生一旦有了一丝情感就能动手写出来的习惯,这是生活所必需的习惯,这个习惯最迟要在中学就养成。他认为教师出的定期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是机械死板的,建议将其改为不限制时间、不限制材料和形式的随机作文。如果等教师出了题目才动手写,那就是本末倒置,只会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只是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与自己情感意思没有任何关系。他说:写作需要练习,如果单靠教师出了题目才写,未免太少,两周做一次作文,一学年才20篇,这怎么够?
五、学科特点:彰显一个“美”字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叶老说: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越发正确和完善,情感越发恳挚和缜密,使受教育者越发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的能力、审美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经验,并使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向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审美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
10.教育教学要回归本真 篇十
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易以思,回归本真
“和易以思出自《学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学就是要追求简单和谐的境界”。
易知易行,即“尊重规律、尊重计划,立足常规、立足特色,遇事三思、整合为佳,敢于放弃、舍即是得”。认识教育规律,是“知”;遵循规律办事,是“行”。教育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们要努力把教育的基本问题搞清楚: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复杂化,而应易知易行,简简单单、真真切切、踏踏实实,把握住教育的真谛。
要和而不同,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守正出新、成己成人,包容尊重、选贤与能,”。“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容“不同”,才能达到“和”的境界。教学实践中,“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承认、包容、尊重差异,以达融合共存,进而共荣。
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是人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是具有能动性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是对人的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掘和素养的促成。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批判,而是建设。现时很多教师为了在学生前显示权威,对课文和社会动辄批判:这里不对,那里不行。除了显示自己的高深外,我看不能给学生以任何希望。教育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教学应该以“书本”和“大纲”这个本为出发点,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这个材料,哪个资料。当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让很多老师查资料行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病:教师从网上下载过多资料和材料,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有时甚至到了忘记课本的程度。一堂课学生能学懂课本知识就是成功。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去引导学生求知更广阔的领域,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其结果不言而喻。教育是实事求是的,任何好高骛远只能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当我们抛弃课本和大纲而去寻求更新颖的教学内容时,当我们把课外补充知识大量带入课堂时,我们可能就把本应掌握的知识丢掉了,学生本应学会的字词,本应掌握的技能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削弱了。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方式,上网或查找资料未免不可,但这应是建立在充分掌握了“本”的基础上,而不是课一开始上就进行资料“轰炸”,更不是教师越俎代疱,这些都应是学生自己去寻求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否则就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11.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真 篇十一
一、入境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从教师角度来理解文本内涵,而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又容易走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极端。其实,阅读教学要真正有效,还得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结合起来。在《海伦·凯勒》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海伦·凯勒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就必须换位思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学生阅读文本前,教师可用“瞎子摸鱼”的游戏来进行引导,即先让学生将自己的眼睛蒙起来,完成一些基本的动作,如将书本整理好、收拾文具、向同学借书等。当学生完成后,以“你们有什么感受”来引导学生进行发言。接着,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海伦·凯勒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动手写出海伦·凯勒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中,教师可用“课前我们已读了课文,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也走进了小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同学们还愿意读课文吗”来作为过渡。
二、入文
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阅读教学容易走上还没有读通课文就开始讨论交流的极端。这样,学生没有获得对文本的直接感知,就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就显得空洞。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首先要排除词句障碍,即要在解决基本的生字词基础上读通课文句段,这样才能为有感情的朗读奠定基础,也才能为体验埋下伏笔。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在《海伦·凯勒》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不屈不挠”这一中心词语来进行解读。同时,让学生明白:读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聚精会神,用心去朗读、感受,就能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入情
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文本内涵中,去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只有让学生地真正融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才能让理解成为一种感悟和体验。不然,理解只能是停留在文本表面或是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在《海伦·凯勒》的教学中,教师可做如下引导: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阅读和讨论中,老师听到大家交流得最多的一个词语是“不屈不挠”。(教师同时板书该词并引导学生再读两遍)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呢?
生:她不分昼夜……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师:(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句段来再次品读,教师接着提问)通过阅读上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生:吮吸、拼命、不停地、如饥似渴……
(要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感性认识,只停留在文字层面不行,需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
师:同学们请闭上你的眼睛,我们来感受一下海伦·凯勒每一天是如何渡过的。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闭上眼睛。教师播放轻音乐并描述:当太阳还没有升起时,你在做什么?海伦呢?当我们去感受太阳的炙热光辉时,海伦呢?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饭时,海伦又在干什么?……)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了什么?在你头脑中闪过哪些画面?你能不能用文字来表达?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将你的感受和所看的画面表达出来。
上面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其实,阅读教学所要做的并不是单单地让学生知道某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某个句子的含义,而是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说会写。引导学生入情,就是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然后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四、融我
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融我”就是要让学生在“入”的过程中“出”,只有进得去才能走出来。在《海伦·凯勒》教学中,为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一课时教学后教师安排了如下课后作业:
1.再次朗读课文,回家后闭上眼睛整理自己的房间。
2.和父母玩“不说话”的游戏。
3.在父母的指导下认识盲文。
4.思考:如果我们的周围一切都陷入黑暗中,你会有什么感想?
学习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述课后作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海伦·凯勒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果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未免显得空乏,让学生经历后再来体验,体验会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推荐阅读:
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06-26
浅谈语文教学的本真08-22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10-03
浅谈关于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10-08
从《边城》感悟生命本真08-19
古代诗歌教学应回归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06-30
提升语文素养08-17
语文素养大赛心得体会06-26
小学语文创新素养研修总结07-14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