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决策机制制度(共8篇)
1.建立决策机制制度 篇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建立和完善纠错机制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策程序中贯穿“试错-反证-质询-复核-惩处”的纠错机制,可以很好地防止不当决策的出现,预防重大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可行性、操作性和正确率。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建立和完善试错机制。试错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机会,是提高决策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创新,因此在出现差错的时候,不要急于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而要仔细分析出错的原因所在。试错机制的重要性在于,对组织而言保持开放心态,对领导干部个人而言则鼓励创新。试错机制的意义在于,在现有的管理框架内,不断审视目前管理行为背后的假设,同时提出并验证新的假设。事实上,没有当年建立经济特区的试错勇气,就不会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试错机制要得到有效执行,关键在于破除想当然的障碍。首先,要允许领导干部在决策中试错。在小范围内的试验,既追求成功,也允许试错。其次,要用制度保障试错。使领导干部勇于试错(也即勇于创新),使试验完成之后不至于面临追究试错责任的危险。然后要考虑试错的成本。试错不是面越宽越好、数量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成本越少越好。企业的试错成本可能是短时期的资金周转困难,但作为公共管理部门的党政机关试错,其成本就可能是相当部分群众生活、工作长期受到影响,因此,试错必须要考虑成本,要在群众可承受的范围内试错,以保证决策成本的最小化。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反证机制。“不能被反证的理论就不能被称作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决策态度应该是,不能仅靠一些正面的论证就认定某一命题是绝对的事实,而是要承认其中存在可能被反证的地方,不仅要做“可行性论证”,而且要做“不可行性论证”;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行性论证”比“可行性论证”还要重要。有不少所谓可行性论证只讲前景如何乐观、方法如何可取、条件如何成熟,就是刻意规避不可行因素,成了某些领导欺人和自欺的华丽外衣。因此,善于组织反证,就成了提高决策判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证要在决策前进行。在提出预案的同时就要组织反证,越是反证有力,对决策越有利,即使最终采取的方案仍然是“正证”方案,但从反证方面吸取的有益因素恰恰可以弥补原有方案的不足,达到降低决策风险的目的。反证要相对独立。设计反证方案的人应当相对独立,反证环境应当尽可能宽松,不要受到原有预案的影响。反证要与预案充分沟通。在决策作出之前,反证方案要与预案充分沟通,互相吸取优点,不断改进自身方案。领导要平等看待反证方案和预案。正反方案都应当成为决策依据,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两种对立方案的优缺点,选择优点较多而弊病较少的方案施行。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建立和完善质询机制。质询是监督机关和决策相对人的权利,良好的质询机制能够保障决策符合多数人的利益,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质询可以是事前、事中或事后,对特定决策的出发点、实施过程、预期目标等从决策机构外部进行咨询、审视、监督的行为。质询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可以保证决策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决策过程和具体决策带来的效益,保障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促进各级组织不断提高决策辨析能力。
要明确质询对象、主体和内容。质询主体可以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也可以是党员、公民、普通群众,质询的对象是负责决策或执行决策的部门,质询的内容是某个具体事项的决策。要明确质询的方式。可以召开质询评议会、专题质询会、听证质询会等形式,质询主体就决策主体在重大决策中的问题进行当面质询,决策主体代表现场解答。要通报质询结果。应当广泛公布质询结果,强化质询反馈,让全体决策相对人都了解质询的处理情况,增强决策的透明度。要整改质询出的问题。建立限期整改制度,对经质询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修订原有决策方案,保证质询的严肃性。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复核机制。良好的复核机制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重要内容,主要针对关系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环境保护、重大资金投入或对将来产生长远影响的决策进行复核,主要核查决策的准确性、实效性和经济性。通过有效的复核机制,督促领导干部在“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而提高各级组织针对自身决策的审视能力。
复核应当成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复核可以由上级监督部门组织进行,也可以由同级的人大、纪检监察部门组织进行。复核应当坚持申请-调查-复核-反馈的程序,确保复核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各级组织和领导者个人作为决策者,必须具备强大的纠错功能,以随时审视由本级和下级作出的决策,根据决策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使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
过复核,决策者可以冷静思考决策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操作程序,可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理解,提供一个审视自身决策、检索决策正误的机会,从而提高决策水平。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惩处机制。严肃查处错误,是建立健全纠错机制的关键和核心。良好的惩处机制既包括对错误责任人的惩罚,也包括对正确决策人的奖掖,既有对错误
决策行为的制止,也有对后来者的警示。惩处机制应当有灵敏的预警措施,防止积小错为大错、积小病为大病;惩处机制应当有严厉的震慑措施,防止继任者在同一类型的决策中再次犯错;惩处机制应当有严格的处置措施,对错误决策者依法惩处,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惩处是为了决策更加科学。在完善惩处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错误产生的动机、时机、步骤等,在严厉查处错误的同时,保持环境的宽松和谐。有些错误产生不是决策本身的原因,而是决策实施的时机、实施的步骤和落实的手段等的原因,在惩处的时候,既要保证正确决策的继续实施,又要改进实施的方法手段,找准实施决策的时机,不能因为时机、方法、手段的失误而影响整个正确决策的实施。
2.建立决策机制制度 篇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和财政制度的革新是必然的趋势, 有着其内在的必要性, 因此,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 因为只有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才能让财政体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方面, 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曾经提出了基本的建设思路, 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 当时都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 这也是当时整个公共财政体系在理论方面存在不健全和认识所限造成。其实, 公共财政的建立, 就是要求整个财政的收支能够公开, 能够阳光操作, 在财政决策方面实行民主化管理, 在社会公共产品的财政使用方面能够更加合理的财政制度。在过去的财政运行过程中, 基本上是封闭运行, 除了相关人员外, 很少有人知道财政收支具体走向, 整个财政决策处于封闭状态, 这种财政制度的运作, 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 因此,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有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 县级公共财政体系履行的财政职能
县级财政是国家基础的财政部门, 从整体税源来看, 县级的行政区域在税源贡献方面占有很大比例, 这是因为国家的行政基础是由2 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组成。另外, 由于人口都是分布居住在不同的县级行政区域, 隶属不同的户籍所在地管理, 因此, 县级财政是最贴近民众的基层财政机关, 对当地的民众的影响最为深刻。从行政区域和人口分布方面分析, 县级财政就必须有自己运作的模式和特点, 而县级财政体系的建立, 就是要在自身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寻找思路, 从而建立适合县级财政运作的财政体系, 这也就说明县级财政体系要有自己的特点。
县级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必须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和将要履行的职能建设。所以, 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 对县级公共财政所要担负职责进行明辨, 才能有效的建立县级公共财政体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县级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是:提供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公共产品和对公共产品的统一管理。县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就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有一个良好的平台。而对公共产品的统一管理就是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稳定负责, 并对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进行调节。因此, 县级政府的职权范围就是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保护社会稳定, 保持治安良好, 发展义务教育, 提供基础设施, 进行环境治理及对当地经济探索出路等。所以, 县级公共财政体系的职能就是为县级政府的职能服务, 提供其运行所必需的资金, 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在建立县级公共财政体系时, 必须注意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 就是在当前情况下, 一些县级政府的职能仍然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 而存在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对经济和财政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 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实际上在刺激当地经济发展而提供公共产品时, 也为当地的综合经济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县级政府为当地社会进步不断进行投资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有着共同的促进作用, 只是在财政运行中没有做相关联系。另外, 当县级财政在为当地经济发展而不断加大刺激时, 其他公共产品的发展就会因为缺少资金而滞后。
3 构建县级公共财政体系必须在决策上科学化、民主化
3.1 成立预算听证会制度
国家预算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和各部门职能实现的过程。预算编制理应由专职机构进行, 但预算编制内容理应事先征求各方意见, 县级财政收支虽然规模相对小些, 然而道理是一样的。因此, 今后县级财政预算应建立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可由党政机构人员、政协机构人员、公众人士组成, 特别是社会公众人士必须占一定比重。
3.2 成立预算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
预算编制特别是支出预算涉及各行各业的很多技术问题。我们不能要求财政部门的干部是各方面技术问题的专家, 财政系统所能够做到是确定支出标准、支出规模、支出结构, 但具体到支出项目的科学性时, 还没有专业素养, 这点在县级财政体现得更为突出。
摘要:县级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县级政府所负责的职能分析, 县级财政必须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所以建立县级公共财政体系就能够更加直接的作用于当地的建设。在县级公共财政体系的决策上要充分实现科学化和民主化, 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实现县级公共财政的优越性。
3.建立决策机制制度 篇三
企业决策者们为了提高公司业绩和执行力,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训。但大量事实证明,单纯关注人才个体的管理者并不能全面了解一个组织的真实情况。
回顾一下你的工作经验,你觉得缺少了什么?是充斥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吗?就算你在合适的岗位上找到了合适的员工,除非你能够使他们的工作协同一致,把他们的优先业务联系起来;否则,你就没有执行力的优势。
在一个小的组织里,每个人都知道各种正在进行的事情,人们可以在电话里无意中听到彼此的进展情况。他们一起就餐,自觉地调整彼此的步伐保持所需的平衡。如果他们有所疑惑,则可以互相交谈。
但是,当一个组织日益成长,达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规模时,协同一致就成了更大的挑战。为了分摊责任,公司往往会创建一种组织架构。建立这种架构时,也就是组织内部的社交互动发生改变的时候。通常,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的信息流动会遇到障碍或者被歪曲。公司规模越大,人们分享信息、做出一致的决策和调整其优先业务的难度就越大。决策的速度变慢,执行力的优势就被削弱了。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协同个人贡献的机制,即“群体运行机制”——这是实现执行力的关键。
沃尔玛的群体运行机制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创立了一种群体运行机制,我觉得应该给他颁发诺贝尔商务奖(如果有这一奖项的话)。
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周一到周三,大约30个地方主管都要去调查9家沃尔玛商店和6家竞争对手的商店。他们搜集一篮子的商品,对比它们的价格。1991年,沃尔玛制定了售价要低于同一区域主要竞争对手8个百分点的策略。他们的参观调查就是要了解这一低价策略的实际执行情况。
如果地方经理所做的工作是正确的话,他们所要观察的是什么呢?不仅仅是价格,他们要观察货物是怎么摆放的,消费者在购买些什么,商店的外观、氛围如何,竞争对手采取了哪些新的措施,雇员的反应如何等等。
请注意,沃尔玛在地方管理者和现场执行之间经过了多少层过滤?答案是零。零信息过滤的意义何在?时间和质量。没有延迟,没有扭曲,没有怀疑。这种见识从何而来呢?实践出真知。星期四的早上,沃尔顿召开了一次4个小时的会议,与会的还有约50个经理。他们中有考察商店的地方经理、物流主管,还有广告部主管。也许这个会议会做出某地区需要10万件羊毛衫上架的决定。同时还决定,那些羊毛衫不需要运往东北,出于那里并不太冷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也许库存还需要调整一下。
通过这次会议,信息得到了交换和整合,决策得以落实,每一个与会者的大脑里都有了一幅关于生意的全局图,而且能感受到就在不到一周之前发生的竞争。人们直接从顾客和第一线员工那里得到了未经过滤的消息。
沃尔顿的群体运行机制使它的优先级从5万英尺级变为50英尺级,在这里,人们协同一致地工作。同时,还增强了责任感。如果在讨论中有人没有做好准备,马上就能被看出来。
怎样设计群体运行机制
思考一下你该如何协调和整合那些和别人一道工作的人们,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要开很多会来协调他们。但是在群体运行机制里,很多会议效果不佳:不合适的人参加了会议,交谈散乱,缺乏引导,做不出决策,没有下文。有时会议上放映了一堆没有意义的幻灯片,有时会议成了人们责备对方错误的讲坛。
需要寻找一个更好的途径。首先,要做商务方面的工作,设置好业务的优先次序,然后花点时间设计群体运行机制,比如开一个电话会议或者一个15分钟的会,使信息得到流动,让合适的人们交流。思考一下沃尔玛群体运行机制的特点:信息流动同步进行、非正式对话、零过滤、高频率,还有无界限。
另外一些公司也建立了类似的机制。例如通用电气的业务单元定期举行电话会议,他们称这种做法为“快速市场智能”(英文缩写“QMI”)。这是模仿沃尔玛群体运行机制的一种方法。通用电气的这个业务单元发现了同步交流的价值,但由于他们在地理上的分布很广,经理人不能很频繁地参加面对面的会议。QMI通过视频和电话让他们聚到一起。至此,至少每2个星期,遍布全球各分公司的大约50个人就会进行一次对话。
这种信息交流的频率和节奏使所有QMI的参加者,不管他们是处于不同的阶层还是遍布全球,都能够及时了解在顾客、竞争对手身上以及全球技术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价格调整中去,同时能面对新出现的问题。50个人同时拥有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视野。如果要他们安排3个月的业务优先次序,他们可以做到协同一致。
通用电气的这个单元甚至还发明了一些使QMI会议更有效的指引:讨论的问题必须要独特而且简单,能在2分钟内回答上来;所有的参加者必须轻松和有勇气作出贡献;为了不让人们失去兴趣,会议要简短;会议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要作出总结。
通用电气的QMI获得了成效,因为它帮助人们交流信息,获得经过最佳衡量所得到的主意,作出最佳的决策。人们共享了信息,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很多矛盾都浮出水面并得到了及时解决。这是通用电气获得效率的关键一步。
QMI的频率和节奏创造了一种凝聚力,使人们通过电话会议,很舒适地突破了组织间的界限。通过一个这样的电话会议,一位通用电气的日程安排人员——尽管和副总经理隔了好几层,也可以很舒服地和副总经理直接对话而绕过了传统的层层级别。
让员工的能量得到合理分派
执行力的利刃来自于在合适的岗位安排合适的人手,把他们的付出协同一致,并根据合适的优先业务释放和疏通他们的能量。要选择合适的优先业务,商务嗅觉是必需的;要让能量得到合理的分派,对人和组织的内部洞察力也必不可少。
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迪克·布朗的情况。他在1999年1月当上了IT服务业的巨人——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的CEO。
在上任之前,布朗就陷入了繁杂的事务中。IT服务本身就存在内在复杂性,公司庞大的规模和全球化经营更加深了这种复杂性。面对互联网的高速膨胀,EDS也曾试图调整自身的业务,但结果并不成功——公司业务大幅萎缩,连续几年未能达到赢利预期。布朗首先认真审视了董事会提供的大批材料,包括现在和过去的财务报表、竞争数字、市场分析、预测和一堆成功或是失败的合同,然后,他走访了全公司所有的主管人员。
在6天之内,布朗运用自己的商务嗅觉,理顺了公司业务中复杂的东西——一些为人熟知的因素:现金产出、现金保证金、现金周转率、资产回报率、增长率和客户。他发现了以下一些东西:尽管EDS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近年来失去了相对于IBM的领先位置。尽管全行业年增长率为15%,EDS的年收入增长仅为9%~10%,低于市场平均值。回到对公司业务的诊断上,他不得不考虑如何创收。
布朗制定出一系列优先业务,包括:1.通过其他供应商而不仅仅是通用汽车(EDS最大的客户)实现销售收入增长,并且超过市场平均值;2.提高客户服务水平;3.降低10亿美元成本,由此提高保证金数额;4、在2000年底实现2位数的保证金数额。
接着,他创立了群体运行机制,让优先业务取得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每月1次的“执行会议”——一个包括来自全球约100个EDS业务主管的电话会议。在会议中,每个单位的月成果和自年初的累积成果都要被讨论到,这跟他们以往讨论的问题大不一样。
起初,很多参与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年收入、保证金和市场占有率所反映出来的业务紧迫性。布朗通过电话会议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每次会议开始,他都要总结一下过去1个月或者该年度的亮点。接着,CFO分析月赢利和年赢利,并和公司的目标进行比较。然后COO把销售成果介绍一遍。把成果公开和反复共享,可以建立一种内在的责任感。这样很快就可以知道谁做得好,谁需要帮助。在接下来的问答环节,布朗通过确认对话是否公正、简明和富有建设性来把团队讨论的基调确定下来。如果业务水平显著下降,他会对相应的主管刨根问底。
布朗每2周都要给EDS的每个人发电子邮件,他称其为“发到EDS全球团队”。让他们了解公司的一些特别成就,同时讨论公司在优先业务里所处的状态。
群体运行机制包括在业务方面的聆听、学习和培训,同时也使共同目标得到加强,决策得到制定。其他的一些群体运行机制建立在组织的另一些地方,用于帮助资深的团队确定实现优先业务的机会。例如“资深主管会议”,约130人每3年聚一次头,目的是对业务进行总体的考查,同时强调通过公平、建设性的对话这样一种新的渠道取得收获。
到1999年底,EDS实际上已经削减了10亿成本,有效地简化了自身的运作,并变得更加以客户为本了。公司把自身的关注点转移到吸引和留住有天赋的人身上,对公司自身的成长、客户满意度以及责任感的关注也日益增强。从此,EDS变得日益壮大。
迪克·布朗在EDS做到的,同样也有其他人在其他公司做到过。但是没有一次成功不是一方面具备商业嗅觉,另一方面具备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商业嗅觉提供了路线图和清晰的头脑。除非你想成为个体户,否则,你就要学习如何处理业务的优先顺序,并成为好的沟通者。
4.建立决策机制制度 篇四
利益决策机制的意见(试行)
(2011年7月28日)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十分紧要。建立健全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始终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 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积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损害群众利益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和单位作决策脱离实际,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有的决策不尊重民意,听取群众意见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决策执行不力,给群众利益造成了损失,等等。这些问题违背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建立健全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建立健全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必须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必须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决策,不能损害群众既有的合法利益,要让群众得到现实利益、看到长远利益。在处臵突发自然灾 害和重大安全事故时,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保证各种不同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客观充分表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把握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主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引导群众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关系,增强决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均衡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结合起来,注重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建立健全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决策形成机制(一)畅通民意反映渠道。采取多种途径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进一步完善“民声通道”、“政风行风热线”工作,设立舆情信息直报点,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回访完整的社情民意工作链。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制度,设区市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日每季度至少安排1次,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每月至少安排1次,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个工作日轮流接待群众来访,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随时接待群众来访。市县领导接访日期、主题应采取一定形式提前公示。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长效机制,省级领导干 部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市、县(市、区)和省、市直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建立和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重要情况和建议的“直通车”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可适当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众代表参与决策。
(二)实行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和听证制度。设立重大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委员会,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应开展政策咨询、专家论证和社会听证。在咨询论证中,承办单位应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和规定;根据决策事项的内容和复杂程度,从相关领域选择3名以上专家,对决策备选方案开展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论证;重大决策事项应提交2个以上可供比较的决策备选方案。完善决策听证制度,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并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听证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保证各利益相关方有代表参加。重大决策听证时,纪检监察机关应派员参与监督。重大决策方案应视情征求下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意见,听取人大、政协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并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党外人士进行民主协商。
(三)推行重大事项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 查制度。严格贯彻执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对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决策,涉及多数群众的改革改制事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规划、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项目,涉及较大利益诉求群体的重大政策制定或调整,在政策出台或审批前,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点评估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凡未经风险评估或经评估认为风险不可控的,不得作出决策。对经评估预测风险可控的决策事项,承办部门要及时制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工作预案,防止因工作不细、操作不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生。重大决策应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对决策草案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能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
(四)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以适当方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涉及土地征收、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等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民、棚户区居民和被征收房屋居民意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执行。对群众抵触情绪大的事项不能或暂缓进入决策程序。涉及企业改制、职工裁减和安臵等重大决策事项,应当提交企业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并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职工或职工代表出席,且获得全体职工代表过半数赞成票通过方能有效。涉及群众共 同利益的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处臵,应当按照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程序,提交村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居民)会议审议,并经过半数以上群众同意方能作出决策。
(五)规范决策议事规则和程序。决策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必须遵循相关规则和程序。党委、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或者下一级党委、政府提出的重大决策建议,经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后报党政主要领导确定是否进入决策程序;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提出的重大决策建议,报党政主要领导确定是否进入决策程序;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重大决策建议,直接进入决策程序。除遇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外,不得临时动议。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未经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调研、专家咨询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得列入议题。重大决策事项必须提交党委常委会(党组会)或政府常务会(部门行政会)讨论,涉及全局和长远的问题必须提交党委全委会或政府全体会议讨论决定。严格落实省委《关于党委(党组)实施“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若干意见(试行)》和《江西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领导班子会议作出决策,必须有半数以上的组成人员到会方能表决。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讨论情况记录备案制,将讨论意见、表决结果和表决方式记录在案,作为决策检查和问责依据。重大事项决策,应及时向 上一级党委、政府请示或报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文件,出台前应报上一级党委、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
(六)建立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除依法需要保密,以及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需要立即作出决策的以外,决策正式出台前都要将决策方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0个工作日。公示内容包括:决策方案的主要内容,制定决策的理由、主要依据等。对公示过程中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进行认真整理和分析研究,合理的要吸纳到决策中,不合理的要做好解释疏导工作。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要求,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有关新闻媒体和社会公布决策情况,使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权责明确、高效畅通的决策落实机制(一)实行决策落实责任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明确责任主体、任务分解、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形成权责明晰的决策落实工作机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重大决策事项的落实,要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形成多层次抓落实的目标体系和岗位责任制。建立任务分解制度,对重大决策事项的落实进行分解立项,提出完成工作的目标、任务、时限、基本要求以及考核 评价方法,使重大决策和部署变成具体工作目标,量化到岗,细化到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决策执行单位要及时上报落实结果。
(二)切实提高决策落实效率。决策主体应当及时了解掌握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协调解决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落实决策的措施。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决策事项,决策主体应明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以及各自职责,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形成决策落实的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电子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决策信息透明度,让群众及时知晓和参与监督,确保各项决策落到实处。要科学设计工作流程,减少中间环节,防止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扯皮拖延、打折扣、执行走样等现象。加强对惠民政策落实和资金运行的实时监控,重点解决惠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对象审核、发放形式、服务质量等问题,防止惠民资金被截留、克扣、挪用等与民争利行为的发生。积极推广采用“一卡通”形式发放惠民项目的资金,不断完善“一卡通”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群众疏导和矛盾化解机制。加强决策宣传教育,使群众全面了解决策带来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积极支持决策执行。对一些从长远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群众根本利益而群众一时想不通、不理解的决策,要做好释疑解惑。对少数不按决策执行或对决策有严重抵触情绪的对 象,要做深入细致的疏导工作,依照法律和政策办事。建立市、县、乡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全覆盖机制,探索有效管用的宣传、教育、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方式。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治观念,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坚持依法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和保障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的长效机制。省、市、县机关每年应抽调一定数量干部深入到问题较多和困难较大的村(社区、企业),及时了解民情,帮助解决困难,并作为了解社会动态的联系点长期保持联系。乡镇(街道)干部要完善重点和难点村(社区)定点联系和帮扶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使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完善决策成效评估和纠错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跟踪与决策效果反馈制度。重大决策实施后,承办单位应采取抽样检查、跟踪调查、专家评估及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收集分析决策实施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决策执行情况,全面客观评估决策实施效果,注重评估成果运用。完善决策失误纠偏纠错机制。承办单位发现决策有偏差或者执行中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决策主体提出调整、补充、修正和完善相关决策方案的建议,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群众反映强烈、实践证明造成群众利 益受损的错误决策,应立即停止执行,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决策造成的损失。
四、建立健全考核严格、纪律严明的决策保障机制(一)完善决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考核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本级和下一级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定期检查、专项督查、情况报告等制度。各级人大应当依法对重大决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决策职责履行和行政效能的监督检查,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专项资金使用等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司法机关要加大查处重大决策和执行中涉及的违法案件力度。把决策落实情况作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发挥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形成督促决策落实的监督合力。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把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和“谁执行、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执行权和执行责任相统一。对违反程序规定作出错误决策,不执行、延误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决策,以集体决策为名谋取个人或部门利益等行为,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造成重大损 失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按照党纪政纪相关规定和《江西省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案件。加强对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教育、医疗、涉农、资金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重要领域的专项治理,健全专项治理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长效机制。严格依纪依法办案,严厉查处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重点查处损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侵占各种惠民补贴、土地补偿、扶贫救灾、移民安臵等专项资金以及擅自处臵集体资产资源、侵吞集体收益的案件,违法违规征地拆迁、严重侵害群众人身权利的案件,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案件,教育、医疗、农资、住宅建设等乱收费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建立健全对损害群众利益案件查处的部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作用。综合运用党纪政纪法纪手段,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
5.建立决策机制制度 篇五
基于制度建设探讨高校院(系)领导科学决策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二级建制的院(系)的独立性更加凸显,院(系)领导的决策是否正确,将对院(系)事业的发展、工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是正确决策的保障.文章主要基于制度建设的层面,从提高院(系)班子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保护公共民意权力、实行依法治院(系)、有效行使决策权力等方面,探讨建立健全院(系)领导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福建工程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7(5)分类号:G64:C933关键词:高校院(系) 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制度建设 公共民意权力 决策权力 领导能力
6.建立决策机制制度 篇六
一、财务计划管理制度
第一条村(组)集体的财务活动实行计划管理。村委会每年年初编制财务计划,包括财务收支计划、基本建设计划、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收益分配计划、经营服务计划等。
第二条编制计划要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
第三条编制的计划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执行,并报乡镇农经站备案。
若对计划变更时,须按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二、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第一条村(组)集体取得货币资金收入时,统一使用财政规定的收款收据。收款后七日内须将余额存入乡镇农经站统一代管账户。非财会人员不得经管现金。
第二条严格执行开支审批权限和程序。生产性开支2000元(含)以下,非生产性开支1000元(含)以下,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共同审批;生产性开支2000-10000元(含10000元),非生产性开支1000-5000(含5000元),由村两委会议集体审批;生产性开支10000元以上,非生产性开支5000元以上,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第三条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村内公务招待,由乡镇纪委审批;村干部因公乘坐出租车,由乡镇政府审批。
第四条 严格控制新债。村集体确需举借新债的,统一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否则由经办人承担偿还责任。
三、收支结报制度
第一条 每月25-26日为收支票据审批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对当月发生的收支票据进行审核签批,并认真做记录。
第二条 每月27-30日为报账日,村财会人员整理好签批的票据到农经站报账。经农经站审计后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录入微机。
第三条 当月的票据必须当月报账,严禁越月份报账。
四、资产资源清查登记制度
第一条 村(组)集体资产资源要建立台账,并实行网络化管理。
第二条 第半年进行一次资产清查盘点,每年进行一次资源清查。对资产增减变化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并完善台账,对资源所有权及经营使用权发生变化的,及时完善资源台账。
第三条 每次进行资产资源的清查结果都要公开。
五、招投标管理制度
第一条村委会组织需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依法实行公开招标投标,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
第二条村“两委”班子研究制定的招投标方案、项目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并
报村招投标服务中心审核备案。其中资产、资源的出售及在建工程项目涉及数额在3000元以下,或资产、资源出租、发包在三年以内的,由村自行组织实施招投标,乡镇必须派人参加;涉及数额在3000元(含)以上,或资产、资源的出租、发包在三年(含)以上的,由村招投标服务中心组织实施招投标。
第三条按规定进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其招投标活动不受地区或部门的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按规定必须进行招标投标的工程项目,不得化整为零(拆标)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投标。
第四条应纳入招标投标范围而未实行招标的建设工程,所签订的承发包合同视为无效合同。
六、物资集中采购制度
第一条 成立村级采购领导小组,负责村级采购工作的具体实施。各村村委将本村需采购的物品清单加盖公章后,提早上报镇村级采购领导小组。
村级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对各村上报的采购物品进行审
核,对符合财务规定的进行统一采购,对不符合的坚决给予退回。
第二条 镇村级采购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村级采购的指
导,对村级采购活动实施监督,查处村级采购和村建设招标中的违法行为,积极、认真地受理群众的检举和控告。
第三条 建立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镇村级采购
领导小组要承担采购审批的责任,实行集体合审制度,杜
绝个人越权审批。对违反制度的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对私自采购的,所购物品全部清退,款项由采购人自己承担。
七、民主决策及监督制度
第一条 村都要建立健全3-7人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推选产生。村集体主要负责人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
第二条 民主理财小组有权对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有权审查各项财务收支并否决不合理开支。有义务协助农经管理部门对村集体资产财务工作进行审计。
第三条 乡(镇)农经站每季度组织村民代表、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对村集体固定资产、产品物资逐项、逐件进行清查盘点,必须达到账物、账实相符。对清查出的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要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进行账务处理。
八、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第一条村(组)集体经济合同包括工程建设承包,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拍卖等涉及集体财务收支的合同。
第二条 村(组)集体经济合同的产生。首先,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招投标方案,并经村评估或估价小组确定招投标底价。方案通过并报县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批准后于招投标10日前向村民公开。其次,要由乡(镇)农经站与
村(组)共同组织公开招投标。第三,及时与中标者签订合同一式四份。合同一律由乡(镇)农经站鉴证把关。鉴证时要重点审查民主程序是否合法到位,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并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鉴证可参照公证收费标准适当收取鉴证费。严禁利用职权压价发包和低价出租、出售集体资产资源。
第三条 经济合同档案管理。所有经济合同均实行三级建档,即村、乡(镇)、县都要建立档案,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出现单份合同或村主要干部保管合同的现象。
九、分配管理制度
第一条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被国家征用后,土地补偿费20%归集体经济组织,80%归被征地的土地使用权人或者按照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的农户。
集体经济组织提取的20%土地补偿费在村、组之间的分配。打破生产队界的,统由村集体提取;未打破生产队界的,集体经济组织提取的20%土地补偿费在村、组之间的分配比例为村得12%,组得8%。
征用果树补偿费的分配。二轮延包后所签订的最近一次《土地果树承包合同书》或调整地树底账中记载的果树,集体经济组织提取征用果树补偿费的20%做为集体积累。打破生产队界的,统由村集体提取;未打破生产队界的,集体经济组织提取的20%果树补偿费在村、组之间的分配比例为村得12%,组得8%。
村、组提取的征用土地、果树补偿费收入的资金,必须由村集体统一纳入帐内核算,严格实行乡镇农经站委托管理,必须履
行村、镇审批手续,保证全部资金用于集体生产或公益事业建设开支,不得偿还征地前的债务,严禁用于村民个人分配。
第二条 实行招投标等形式对村(组)集体所有的土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林木、水面等进行专业承包经营的,承包期内发生国家征用时,土地补偿费及发包时原有的林木补偿费归村(组)集体所有,被征土地上有附着物和青苗的,对地上物和青苗的所有权人要另行补偿。
第三条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拍卖价款直接计入公积公益金。村集体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应得收入,村(组)集体应提取不低于收入总额的40%作为集体积累,用于村(组)生产或公益事业建设开支。
十、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条 会计年(月)度终了后,财务人员要及时按要求和范围整理好财务档案,并分类编号、装订成册,归档保管,不得散失、毁损。
第二条 乡(镇)农经站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实行统一归档管理。档案室要配置防火、防盗、防蛀。防潮等设施。
第三条 严格档案查阅使用手续。除业务主管部门、执法机关履行公务需查阅档案之外,其他单位和个人凡要求查阅村级财务档案的,要书面说明拟查具体事项,须经乡(镇)农经站站长批准,指派农经站工作人员负责查清并予以答复。
7.建立决策机制制度 篇七
关键词:成本控制,控制环节,理念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必然要求科学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因为成本控制能降低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耗费的费用, 进而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把传统商品生产经营模式转化成科学的运营模式, 向现代企业法人方向发展。因此, 成本控制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企业完成生产计划、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企业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保障。本文从事施工企业工作多年, 就结合施工企业例子, 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成本控制机制的建立。
一、树立经济效益的成本控制理念
所谓机制, 指的是一个有机体构造、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企业成本控制机制是和企业生产管理这些环节是分不开的。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 要建立成本控制机制, 需要以科学的理念来指导, 才能在生产管理环节真正达成企业生产目标;从而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向现代企业的方向转变。
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思想, 只是片面以是否实现节约来作为标准。这种通过片面追求节约和节省的成本管理方式, 是一种狭隘的成本观念。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必然要求企业去追求经济效益。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的建立, 必需要树立科学的成本控制里面, 由过去节约的成本观念, 向追求经济效益的现代成本观念转变。这种成本理念的确立, 则要求企业管理应该一切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导向向市场提供高质量、功能完善的产品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 要实现成本控制理念的创新, 需要紧跟着市场的变化。当前, 施工企业面临的最大市场变化就是建设资金和狡标压价不到位。大量的工程款被建设单位挪用, 给施工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这样市场形势下, 施工企业只有树立一种经济效益的成本控制方式, 才能实现成本降低。如在现代施工企业推行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法, 这方法就是对中标工程投标预算基础上, 编制一套工程项目成本测量指标, 然后成了项目部, 开展二次投标, 项目经理承担这工作, 按照公司项目成本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同时总公司财务部门对项目成本进行动态管理, 建立一套项目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这样把工程结算、资金回收和成本控制联系捆绑在了一起, 实现了成本的经济节约, 这种方法乃是跟随市场需要, 提高经济效益的成本控制方法, 非常值得广泛推广。
二、建立企业成本管理系统
现代企业制度成本的控制机制, 需要建立企业成本管理系统, 这也是树立符合经济效益的成本控制理念,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 企业在成本管理中, 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 忽视了其他流通过程成本的管理这种成本管理方式往往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环境需要的。在市场经济中,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树立一种系统的管理理念, 把企业的成本管理当做一项系统的工程, 强调成本管理的整体和局部, 并且对成本管理的内容、对象和方法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分析。如成本管理系统要求, 对企业产品的研究, 不能仅仅局限在产品的生产或者制造的过程, 应该把视野放宽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产品技术的发展台式分析、产品设计、产品维修、顾客的使用或者处置等等, 这一些都是成本管理的范畴。而且成本管理的系统过程, 也包括产品的技术、信息来源、后勤、销售、库存和生产成本等等, 并且对这些成本范畴内容都应该进行细致、严格科学手段的成本管理, 才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于不败之地。
建立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 从施工企业看来, 就是要建立完整的成本管理责任系统。为了建立完善的责任系统, 先成立项目经理部和各个相应的职能部门, 并且确定相应具体项目的责任人和部门, 这样能明确施工项目责任的落实, 克服只说不做, 对成本控制只限于口头虚假承诺的现象。而且, 通过成本管理组织系统建立, 明确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意识, 从制度上保证成本控制的实现。
建立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 需要完善对成本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还有事后控制的制度。在成本事前控制上, 应该进行事先的成本预测。成本预测上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项目的成本目标、成本水平进行分析、测算和预测。通过成本预测, 能降低企业成本, 找到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为选择最优成本控制方案提供最佳的参考依据。在成本事中控制上, 除了建立上述成本控制责任系统, 还需要控制一些人工费用, 如机械使用费、材料费控制费, 还有其他间接或直接的费用, 以及安全事故的防范费用。这样在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同时, 能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完善对合同的管理。在事后控制制度建立上, 应该抓紧成本在工程结算阶段的控制, 如在项目竣工验收的时候, 应该抓紧好工程的费用清算。在项目工程完工之后, 应该根据合同上的规定和要求, 组织人员做好竣工决算。认真核实项目的实际成本费用, 分析目标责任成本的执行情况。而且在开展竣工决算工作时, 应该清理实际计量和实际施工的认证工作。作为工程计量人员, 应该要计算好部分项目工程的直接成本和预算成本的比例。为了确保获得工程结算的所得收入, 作为财务人员, 应该脚踏实地进行固定资产和材料的清理, 并且对各种应收账款进行追讨, 避免资金的损失。这样建立的成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机制, 能实现对企业的全方位成本控制。
三、完善企业成本控制环节
现在企业的成本控制机制的建立, 需要完善企业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我们知道, 一个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 一共包括产品的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三个, 在这三个阶段, 成本控制的重点是不同的。在产品的成长期, 成本控制重点在设计成本;在产品的成熟期, 成本控制的重点在生产成本, 在产品的衰退期, 成本控制的重点在销售成本。所以, 从这些来看, 企业成本控制不仅关系到从设计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而且还关系到这每一个环节人和物的成本控制。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的建立, 必须要完善这设计、生产乃至销售的成本控制。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的完善, 需要从加强设计成本控制方面着手。因为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是企业生产和销售其他环节的源头。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 80%的产品成本是约束性的成本,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已经被确定了的。当这一个产品研发一旦完成之后, 它的目标材料成本、目标人工成本就被定性了。如浙江巨化股份氟化学有限公司, 在产品设计就严格把关, 这样避免今后产品生产质量的不合格, 而造成在拖延工期现象等在生产销售环节中成本浪费的现象发生。
生产成本只要是指产品的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分摊的制造成本, 所以加强生产成本的控制是完善成本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生产成本控制最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节能降耗和对目标成本管理上。如衢州恒顺化工有限公司, 在对生产工艺技改完善过程中, 努力去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通过对企业技术生产工艺的创新, 使产品的原料消耗不断下降, 整体都比原来的设计值下降25%。由此可见目标成本管理和节能消耗对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的最终环节是销售, 所以完善成本管理环节需要完善对销售成本的管理。对销售成本的管理, 需要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为此, 企业应该紧紧盯住市场的生产目标, 以成本作为市场竞争的依据, 并且开发新技术、对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也可以借助有利的销售渠道, 使自己产品在同行业中成本消耗最低, 这样才能以低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在降低销售成本, 也可以细分目标市场。通过细分目标市场, 可以了解消费者分布、还有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等等, 这样才能选择适合的产品生产方式和销售渠道。产品的销售成本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 在企业的创业初期, 为了占有市场, 可以采取低价格的方式来扩大市场的份额。当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
在企业初创时期, 可以逐渐回归价格, 并且对市场需要的产品提高价格, 这样能获取较高的利润;也可以通过低价格的方式, 对同类产品进行积压, 霸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因而, 对企业来说, 只有控制好各个阶段的销售成本, 才能缩短销售的周期, 把库存成本降到最低处, 进而一步步占有市场。
在施工企业里, 成本核算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一切耗费的核算, 是企业实现成本控制最重要步骤。在建立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时候, 需要会计人员严格遵守国家的财经制度和会计制度, 用严肃认真、切实可行方式实行成本核算。同时根据企业要求, 编制目标成本, 依据签订的合同, 项目施工设计方案、材料的市场价格等资料, 制定一套符合市场需要的成本责任指标, 由项目经理部把这成本指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和个人的身上, 这样从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中, 保证了成本控制目标的落实。在成本控制上, 应该规避一些因为客观因素而引起的项目成本增加现象。如施工企业因为作业的特殊性, 容易受着天气的影响。所以在项目开展上, 应根据天气的影响, 合理安排工程项目的工作内容, 利用天气为工程项目服务, 转移成本风险, 实现成本控制。
总之,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的建立, 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戈飞平.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与成本控制新思路[J].上海会计, 1999 (5) .
[2]宋常编.成本会计[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
8.建立决策机制制度 篇八
关键词:新农合;风险防范;防范机制
收稿日期:2011-03-12
基金项目:
200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防范机制的创新研究”(NJ09145);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巩固和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农合制度研究”(10XMZ0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玉芬(1968-),女,河北故城人,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2003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工作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司长李斌在2010年12月11日卫生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到8.35亿,参合率达到95%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大大减轻了我国广大农牧民就医负担。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着眼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的重大举措,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制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一项制度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有人需要它,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人可以生产出它来,这就是制度的需求与供给。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参与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制度的供给方是政府,制度的需求方是农民,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大病统筹为主。目前这一制度的推广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制度的供给方、需求方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今后的运行中存在潜在的风险。风险是那些业已存在、面向未来的种种有危害性的不确定因素。它会影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需求方农民的逆向选择的风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高风险比低风险患者更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现象。一般而言,人们患大病的机率较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一段时期后,会有一部分健康者认为没有得到实惠而不再参保,而参保者往往又是经常患病的人,逆向选择由此产生。逆向选择一旦产生,推广合作医疗的难度就会增加。这不但影响参保率,还会使医疗经费出险,当医疗经费入不敷出时,合作医疗就难以持续发展。尽管现在有政府补贴,新农合的参合费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缴纳年人均10元的参合费;尤其是那些在参合之后全家老小都身体保持健康因而无从获得"报销"的人,更加感到"吃亏",往往选择第二年不参加新农合。可以说,新农合工作面临着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应对逆向选择问题,许多地方的新农合不得不放弃大病补偿的原初设计,把门诊服务纳入补偿范围,同时还为没有生病的参合者提供一年一度的身体检查。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新农合的收益面,让那些没有生病的人不感到缴纳了10元的"冤枉钱"。但是,这些做法又增大了新农合的支付压力。当逆向选择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医疗开支增长甚至入不敷出,保险基金就会出现赤字,失去了分担风险的功能。国际的经验表明:逆向选择会迅速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完全自愿基础上的保险计划的解体。
(二)供给方政府运作基金的风险
政府运作基金的风险就是基金运行风险。基金运行风险,是指在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结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者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善给基金运行造成的风险。基金运行风险从筹资、结存和支付三个环节表现出来。第一,基金筹集环节的风险主要是参合资金的到位。由于中央财政补助经常滞后或被地方财政滞留,导致很多县上半年空账运行,下半年基金沉淀。此外,地方财政虚假补助或补助不到位、参合农民未按时足额缴纳保费也增加了筹资环节的风险。第二,基金结存环节的风险主要是结余基金的安全。在试点推广初期,考虑到收支平衡问题,在方案设计上限制补偿种类项目、提高起付线、压低封顶线、降低报销比例以及人为设置繁琐报销手续,造成基金结余较多。大量结存的新农合基金为资金的账外停留提供了空间,对基金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隐患。第三,基金审核支付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两方面。从需求方农民看,一些合疗办允许复印件报销,参合农民出租合作医疗证、为他人带药,这些都增加了重复结报、套取货币资金的风险。从供给方看,村医编制门诊费用月报,虚报冒领,套取家庭或个人账户资金。由于审核不严、违规违纪、技术性差错,可能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损失。具体分析我国目前基金运行的现状,最大的风险是县级财政对合作医疗基金的挪用。从制度的长期运行看,最大的风险是基金收支增长不同步。
(三)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存在医疗道德风险
首先在新型农村医疗运行中,医疗的供给方政府向农民提供医疗服务是委托定点医疗机构这个第三方来进行的,这就存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师的道德风险问题。在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表现如下:一是多品种用药,超药品报销目录用药,违规使用有特殊限定的药品。二是为患者提供数量过多、价格过高的药品,为患者提供不必要的检查,擅自夸大医疗范围、延长医疗时间、增加医疗项目,甚至为患者提供有害的医疗技术服务。三是自行提价或不按规定及时调价,未经许可擅自收费并纳入新农合结算,分解收费,收费数量与病史资料的记录不符,巧立名目收费等。四是医院与患者或医院与监督机构合谋,骗取新农合补助资金。其次作为合作医疗需求者的农民参合后也存在道德风险。按照信息经济学理论,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医疗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即参合者缴纳了保险金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医疗消费水平,扩大医疗费用开支。根据保险事故的发生是否故意制造,道德风险可分为欺诈性道德风险与非欺诈性道德风险两类[1]。新型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多属于心理风险因素的非欺诈性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小病大养、无病拿药;伪造票据、无病骗保;借证就医、冒名就诊等。参合人在利益驱动下做出的短期利己行为,最终会引起新农合基金透支,导致新农合运行的低效益。
二
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中国社會科学院名誉院士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就风险的成因而言,风险更多的产生于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我认为这不无道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风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一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缺陷。
(一)国家设计的与农民实际需要的保障目标存在差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以保大病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民保大病又保小病为实际医疗保障需求的目标相冲突。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将新制度目标设定为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形成了新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国家在农村推行规模巨大的农村医疗保障,充分体现了关注农民健康保障的国家意志,该制度的目标起点是高的。但是,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新制度的落点却很低,局限于“大病医疗保险”上。政府以“花最少的钱办最难办的事(低投入高目标)”,实现“新制度创新替代传统合作医疗(低水平高覆盖率)”,而不是推行普遍意义上的医疗保险保大病又保小病。然而,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设定的医疗保险目标持理性选择的态度。农民期望新制度能给他们带来全面而直接的医疗保障,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同样,农民也是以“花最少的钱办最难办的事”解决看病难为目标的,但是与政府目标存在明显差异。在征求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资金投向的意愿时,90%以上的农民坚持将自己的缴费用于预防保健和常见病、多发病,政府的补贴用于大病。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调以保大病为主的合作医疗模式,导致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产生逆向选择。
(二)供给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选择受益对象有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群体已经发生分化,农村出现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央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选择受益对象是农民,即确定为农业人口的农村居民。并且,中央财政转移拨款是按参加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进行预算的不包括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而部分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将所有农村居民定为保险对象,其中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农村居民;有的地区则将县城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农业人口(乡镇居民)也设定为新制度的参保对象。地方政府之所以进行制度受益对象调整,源自于实践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一则可以解决非农业人口医疗保障问题,二则可以增加参保人数,增加合作医疗基金筹资份额,以利于基金安全(大数法则)。然而,地方性扩大新制度受益范围,并不能得到中央财政的配套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益对象的范围,因而,在新制度对象选择方面,存在地方政府实践与中央宏观制度安排上的冲突。
(三)供给方政府的监管机制需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医疗机构开大单、乱检查、开贵药、有意拖长住院时间,一些药品报销后仍高于医药公司的价格,群众对此反映较为强烈。有的地方转诊手续规定过严,强调除急诊外,首诊必须在当地定点卫生院,客观上形成了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新的垄断,使农民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些不法药商还会同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把一些过期药和被污染的药品收起来销往农村,再加上流向农村的其他假药泛滥,农民在用药方面付出的代价十分惊人。另外,还存在管理人员贪污、挪用资金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三
以上风险会影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建立这一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是为消除或减少风险,化险为夷甚至转害为利,而制定的策略,计划,方案,组织制度等。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者政府、农民、医院三方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必须依赖于三大主体间的联动保障机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服务质量与价格及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医疗服务的供给机制;重塑参合农民的主体地位意识,设计合理的参与机制及相应的培训,提升参合农民的参与意愿与能力,构建医疗需求主体的参与机制;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界定、立法规范支持机制、制度安排、财政刚性投入机制等方面构建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立起医疗需求方、供给方、监管方三者制衡的有效机制,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化险为夷。
(一)探索稳定的筹资机制
筹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起点。筹资机制首先要解决筹资量的问题。在中央财政加大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2])的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开发其他社会资源、拓宽筹资渠道。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上涨的,即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补偿水平不变,所需要的合作医疗基金也必须相应扩大。而要提高补偿水平,就更需要筹资水平相应提高。为此,建立富有弹性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是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运行的根本性保证。可考虑,在筹资机制上,以农民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确定筹资标准,这样可以大大增加筹资机制的弹性。特别是在农民收入水平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建立弹性的筹资机制更显必要。建议建立三项制度:政府筹资水平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制度;地方政府承担合作医疗管理经费的保证制度;政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保证制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县以及贫困地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缓解贫困市、县的财政压力,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中,要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的原则,坚持以解决农民大额医疗费用负担为主、兼顾受益面的原则,在维护实施方案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设计,适时调整和优化补助方案,使补助方案更趋合理,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补偿机制的建立依赖于下面几组矛盾的科学解决:保障农民大病与小病的矛盾(或者说门诊与住院的矛盾);保障面与享受水平之间的矛盾;保障需求与有限资金的矛盾。为此,一是要适当扩增用药范围,尽可能地让农民更多地享受补偿政策的好处。二是兼顾大病住院与门诊、体检相结合,完善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制度,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没有领取过住院补偿的农民也能受益。三是建立科学、严密合理的结算补偿机制,规范合作医疗的结算补偿过程,在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出险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补偿比例,让农民真正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
(三)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根据组织管理原则,建立管理与服务分离的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是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农合制度的管理体系可划分为领导协调、管理机构及经办机构三个层次,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角色。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构。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能级原理,试点县区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审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新农合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对新农合制度的领导、组织、协调等宏观管理工作,定期向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汇报合作医疗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在省、市、县成立有农民代表参加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有关政策决策、宣传发动、组织监督及管理指导等工作。三是建立健全经办机构。积极探索逐步建立管理与服务分离、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理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合管办在执行合作医疗协调小组与管理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基础上,具体负责宣传发动、政策业务指导、补偿公示及政策咨询等业务管理工作。目前全国合作医疗试点采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独立管理、保险公司受托管理、财政专项账户管理及医保中心管理四种模式[3](P.21-22)。独立管理模式是指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县级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新农合的业务管理;受托管理模式是指社会保险组织商业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部负责新农合业务管理模式;专项账户管理模式沿用的是收支两条线程序,即将新农合基金收缴至财政在银行开设的专门账户,支出定期向财政提出申请,由财政专户予以批准,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医保中心管理模式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心部分或全部负责新农合的业务管理模式。试点推广经验表明,合疗办独立管理模式虽然仍是目前的主导管理模式,但容易浪费医疗资源,造成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条块分割、自成独立体系的局面。因此,在试点推广转向持续规范发展阶段,应鼓励西部地区逐步有序地向财政专项账户管理模式及保险公司受托管理模式迈进,促进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监督机制
良好的监督机制能增强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信心,为制度的持续稳定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合作医疗的监督机制,说到底即是要加强对参合农民、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机构三方面的监督。从行政组织监督看,根据管理与监督分别设立的原则,单独成立新农合监督委员会,成员可由监察、审计、农业、农工委等部门和参合农民代表组成,对同级和下级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经办机构管理行为、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狀况、参合农民就医行为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评议,从而充分保障农民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从社会监督看,主要包括行业监督、群众团体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成要由临床专家组成的新农合医疗技术专家组,制定所选病种诊断标准、治疗常规、入院标准、出院标准、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建立新农合医疗资料审核制度。农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一些非政府组织,比如新的农村合作组织,对制度供给方的政府以及医疗服务部门进行监督,增加农民的言语权和监督权。总之,通过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行业监督、法制监督,对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在合作医疗基金、合作医疗服务及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制订相应的措施来纠正偏差,以保障参合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保证合作医疗的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医疗保险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EB/OL].中国政府网,2011年2月17日.
[3]詹晓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05,(7).
【建立决策机制制度】推荐阅读:
健全议事和决策机制06-20
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制度化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10-04
建立全民参与机制06-28
建立廉政风险长效机制07-03
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09-11
建立党员履行承诺长效机制07-25
建立长效机制促创争08-26
论税收预警机制的建立10-17
建立和完善测评预警机制11-12
工会民主决策制度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