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精选5篇)
1.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篇一
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彭阳县第四中学
赵
亮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你能帮帮她吗?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问。
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电脑动画展示,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相互交换成分,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这样既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搞清楚分析问题要全面--中和反应不仅要看生成物,还要看反应物。
三、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学以致用的思想。
如: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五、本课题重点突出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可通过学生自学的办法自行解决。整个过程不仅注重过程与方法教育,而且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通过社会小实践:请你设计实验,测定自家土地中土壤的酸碱度,帮助父母分析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将化学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技术 离子反应的应用 pH传感器 酸碱中和滴定
利用滴定法对物质含量进行测定,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滴定法原理教学中,“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强碱溶液的浓度”是入门的常用实例。但对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定方法,传统教学通常仅是介绍利用指示剂的变色指示终点,对于其原因,一般不做解释和强调。因而学生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多是利用机械记忆进行掌握。本研究应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探究借助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动态、直观的数据图像信息,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促使学生自主建构该知识体系。
一、课堂教学设计及评析
“酸碱中和滴定”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数字化实验技术设计多个实验探究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认知矛盾。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逐级生成认知,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1.“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强碱溶液浓度”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中和反应是酸碱溶液中的H■和OH■按照1∶1的计量比进行的反应。常温下,强酸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7。在滴定操作中,为了得知已达到滴定终点进而停止滴定,通常借助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进行判断。那么,指示剂变色时,溶液的pH就等于7吗?
图1 中和商定装置
演示实验一:
(1)于课前先如图1安装好仪器装置,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及pH传感器,打开数据采集器开关,进入朗威?襅DISLab6.0软件系统,点击“通用软件,系统自动识别接入的传感器,并显示pH值”。
(2)对pH传感器进行预处理。
(3)用移液管移取20ml未知浓度盐酸至100ml烧杯中,放入搅拌磁子,滴加2~3滴酚酞并将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用蒸馏水洗涤pH传感器,并用滤纸吸干。将pH传感器电极玻璃泡完全浸入烧杯中的盐酸液面下,调整磁力搅拌子位置防止碰撞电极。备用。
(4)课堂上,打开“计算表格”,添加代表NaOH滴定体积的变量“V”,点击“平铺窗口”。进行磁力搅拌,待显示的pH值稳定后选择“手动记录”,记下初始pH值,同时在相应位置录入滴定管内液体的初始体积。
(5)用0.0938mol/L的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滴定刚开始时,滴加可稍快一点(2~3滴/s),并注意pH值的变化。当pH值明显变化时,选择“手动记录”pH值,同时在表内记下NaOH的滴定体积读数。当pH值变化更快时,每滴一滴,充分搅拌,并注意pH值的变化,适时记录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
(6)当溶液变成浅红色时,记录此时的pH和滴定体积数据,再滴加一定量的NaOH溶液,注意滴加时pH值的变化。
实验数据:
图2 中和滴定反应终点
图3 中和滴定指示剂变色的滴定终点
问题探究:指示剂变色时,溶液的pH就等于7吗?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是否相同?
问题解决: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用中和滴定法测定强酸、强碱溶液的浓度,反应终点(强酸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等于7。而利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pH并不等于7。即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并不相同。
总结提升:在此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由个体到一般,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和滴定指示剂的变色pH范围。
评析: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将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pH,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客观的事实数据中发现问题,出现认知矛盾,自然产生了“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并不相同。这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的疑问,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欲望。
2.中和滴定时指示剂的选择。
教学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并不相同。这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
演示实验二:
(1)接着实验一的操作,点击“绘图”,设定x轴为“V”、y轴为“pH”,得到一系列“V-pH”数据点。点击“设置”,取消“只画离散点”即可得到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的滴定曲线图。
(2)右键选择“鼠标显示坐标值”,沿滴定曲线得到pH=7时的NaOH滴定体积,可算得未知浓度HCl的浓度c■。再沿滴定曲线得到pH=9时的NaOH滴定体积,可算得未知浓度HCl的浓度c■。比较c■和c■。
实验数据:
图4 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溶液的V-pH图像
问题探究:
(1)通过计算比较c■和c■。
(2)中和滴定的反应终点和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不相同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
(3)如何选择合适的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
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观察和数据分析,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反应终点附近的pH变化会发生突跃,即微量的滴定试剂引入就会引起明显的pH变化。只要滴定时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落在pH突跃范围内,则(用指示剂变色判断的)滴定终点对应的标准液滴定体积与理论反应终点对应的标准液滴定体积差异就很小。并且是在溶液浓度较小的情况下进行的滴定,所以造成的误差可以忽略。在实际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中可以用指示剂的变色判断达到滴定终点。
总结提升:举一反三,练习巩固。判断强酸弱碱的滴定及强碱弱酸的滴定应选择的指示剂。同时提醒注意,滴定时使用的溶液浓度不宜太浓,应是稀溶液的滴定。
评析:改变以往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浅层次掌握酸碱中和滴定时合适指示剂选择的情况。本研究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实时得出动态图像和客观数据,引导学生通过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盐酸溶液过程中pH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发现pH突跃的存在;通过对图像数据的计算分析,得出稀酸碱溶液滴定时,实际滴定终点和理论终点存在的误差可忽略。在学生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的原理之后,用强弱酸碱滴定时的指示剂选择进行拓展练习,促成学生自主逐步构建滴定法原理,不断突破该难点内容。
3.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终点判断的综合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以攻为守,再次引发认知矛盾,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
演示实验三:
(1)用移液管移取20ml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溶液至100ml烧杯中,放入搅拌磁子。用蒸馏水洗涤pH传感器,并用滤纸吸干。将pH传感器电极玻璃泡完全浸入烧杯中的碳酸钠液面下,调整磁力搅拌子位置防止碰撞电极。
(2)开启磁力搅拌器,待系统显示的pH值稳定后点击“绘图”,设定x轴、y轴分别为“t”、“pH”,得出一组“t-pH”数据点。调节滴定管滴数,用标准盐酸溶液匀速进行滴定。点击“设置”,取消“只画离散点”,即得到已知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碳酸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实验数据:
图5 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溶液的t-pH图像
问题探究:
(1)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溶液的t-pH图像有什么特点?如何解释?
(2)若有甲基橙和酚酞两种指示剂,如何选择使用?怎样判断滴定终点?滴定终点时反应物的计量比是多少?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该曲线存在两个突跃。因为将盐酸逐滴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反应是分步进行的。随盐酸用量的增多,首先生成的是碳酸氢钠,最后才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步反应分别对应两次突跃。第一次突跃pH在8附近,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可选择酚酞为指示剂,反应物计量比n(HCl)∶n(Na■CO■)=1∶1;第二次突跃pH在4附近,碳酸溶液呈酸性,可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反应物计量比n(HCl)∶n(Na■CO■)=2∶1。
总结提升:可以从理论终点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或由实际选择的指示剂判断理论终点发生时的反应物计量比。
评析:利用盐酸滴定碳酸钠溶液的分步反应,动态呈现出出乎学生意料的有趣的曲线图像,生动地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积极思考解决新问题,将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的理解掌握引向深入。
二、教学小结
本课堂教学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实验技术,通过三个探究实验,不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对酸碱中和滴定进行步步深入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分层次有效突破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断被激发,图像、数据分析能力、自主思维、讨论合作、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训练。将数字化实验技术充分应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值得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3.酸碱盐教学反思 篇三
酸碱盐是化学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涵,里顺了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的掌握相当重要。因为酸碱盐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重难点也很多,怎样才能在一节课中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有系统地串联起来?经与同组科学老师协商,决定这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复习:
一、酸碱盐的定义;
二、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
三、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同时在每个环节中穿插一组典型习题来巩固。考虑同学们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应用”这一部分理解不好,我决定补进“物质的推断”。
1.注重双基知识,能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边讲边练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2.推敲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几年的中考重点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信心。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有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4.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设计的练习比较多,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增大课堂容量,又充分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讲授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不足有: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正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互动太少,具体给学生发现细节问题的时间太少。
2.回答问题时,给学生留得时间太少,探究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让学生解决。这样只照顾中上等的学生,而对学困生关注的不够。
总之,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化学与生活教学反思
4.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篇四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用广告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新颖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观察后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中和反应的表达式都大胆放给学生,然后通过电脑动画的摸拟,是学生得出了中和反应的实质,然后通过事例让学生分析其原因,从而概括出中和反应的应用。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5.《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 篇五
在讲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时,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清楚地反应出酸性或碱性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揭示出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加深理解、记忆。再联合初中实验知识:酸性:PH<7;碱性:PH>7;中性:PH = 7,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溶液酸碱性与PH之间的关系。
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学习PH的相关计算,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先思考,再听讲,后练习的一个学习过程,更加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方法、思路的理解、思考和掌握。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09-20
中和小学教学教研评价制度07-21
中和人生高中作文11-17
化学方程式酸碱盐08-11
酸碱盐初三化学复习09-21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