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24-07-12

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共8篇)

1.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一

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陈兰英 指导教师 尹杰钦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深,祖国统一面临挑战, 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时期,进行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当今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对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全面的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以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走上实效之路。

关键词: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Analysis on Patriotism Education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Lanying Instructor Yin Jieqin

Abstract: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foundational projec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entire n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job to guide the people, especially the general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al、faith、world and life views, and promot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n the new era,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unceasingly deepening,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being faced with threat,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our country, patriotism education to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of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new environment which patriotism education to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aces now,do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asons which exist in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and proposes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hope that it can lead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o the path filled with the practical effects.Key words:middle-school student;patriotism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更需要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

调:“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其重点是青少年。”但纵观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一部分中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爱国主义意识比较淡薄,爱国情感不够坚定等现象。为此,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找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的精神支柱。”①新时期加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是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挑战的需要

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同时也给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青年学生受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意识的影响和误导,一定程度上淡薄了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主义信念。而一个国家,尤其是 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成为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并且甘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四)是提升个人价值的需要

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崇尚“公忠”,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非常突出。例如《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书经》中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汉代贾谊《治安策》中提出的“公而忘家,公而忘私”等。“公忠”不仅是一种爱国思想,也是个人的“修身之道”。从先秦儒家强调的孔、颜之乐,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数历史英雄用他们的言行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即只有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真正的爱国主义行为,才能彰显和提升个人价值。爱国主义精神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核心内容。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断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使爱国主义内化为一种本能,是中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提升个人价值的需要。

二、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新时期新阶段,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纵观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

(一)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教育内容指依据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出来的知识、经验等,①它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内容上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当前,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体系陈旧,既不能及时反映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需求,也不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出发,使得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教育主体不够重视

目前,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广泛存在着教育主体不够重视的问题。部分家长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分注重子女的成绩和学业,忽视了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缺位。“一切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道德体制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道德真空”。社会上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泛起,使学生在社会中无法找到恰当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育客体缺乏主动性

教育活动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没有教育客体的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是 ①陈梦稀.现代教育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5.

很难取得积极效果的。在当前的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中学生缺乏主动性,是致使其爱国主义意识比较淡薄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陈旧,方法简单而缺乏创新,致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严重缺失,而评价方面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也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得到激发。另一方面,生活中、社会上的不良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挫伤了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中学生年龄小,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价值观,加之教育者教育和引导的方式、方法不科学,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四)教育方法缺乏实效性

教育方法指为达到目的,使受教育者掌握所传递的内容而采取的方法,如讲授法。①教育方法是构成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对教育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过于陈旧、教育途径单一,是致使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1.爱国主义教育往往采取单向灌输,只注重表面化、标准化、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无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其个性特点,无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化,使爱国主义教育收效甚微。2.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单一,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而思想政治课往往又只是被当作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当作应付中考、高考的手段,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对策

针对新时期中学生龙活虎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在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爱国主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新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规律、新方法,提出改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新对策,以期能切实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和水平。

(一)及时更新教育内容,紧跟爱国主义教育时代步伐

1.爱国主义的科学含义。目前,对于爱国主义的定义,理论界一致的看法是: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和主张,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意志为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基本主张、道德、人生价值规范。它有其自身的特点:(1)时代性。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2)阶级性。不同阶级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3)层次性。爱国主义是人的一种主观反映和行为状态,它要经历情感、觉悟、行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就中国历史而言,各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既一脉相承,前后相继,又不断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维护统一,反对割据,支持民族融和,反对民族分裂,反对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和封建专制制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对 ①陈梦稀.现代教育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5.

外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对内反对同列强相勾结的反动统治阶级,要求改变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维护民族独立,实现国家民主,坚决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作斗争。在当代,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是辩证统一的,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而社会主义则是爱国主义不断发展的方向保证。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的中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①这就明确的指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3.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着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等几个方面的教育。(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加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加强中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手。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是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加强中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要高度重视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思想品德课作为核心课程抓紧抓好。(2)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如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这些优良的道德传统一直以来引导、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学校要通过多种载体、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能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从而培育优良的道德基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国情教育。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对中学生进行完整而丰富的国情教育,能激发和培养中学生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加强中学生国情教育,就是要加强中学生对国家的历史、民族、人口、环境、资源与地理等基本知识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国际社会中的中国等方面知识的教育。(4)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新时期加强中学生荣辱观教育,要以“八个为荣”作为教育实施的具体目标,结合责任心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开展,逐条抓紧落实,力求实效。(5)国家新安全观教育。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C].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99-400. ②刘锋.打牢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R].人民日报,2006-12-15.

②始终放在 值观念体系。(2)要加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律制度体系。(3)要充分利用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司法、公安等社会职能部门的力量,净化社会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鞭笞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不良行为,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复杂性、反复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单靠其中的哪一个领域哪一部分是无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必须把三者“联网”,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教育网络,并在彼此间的良性互动中增强合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收相辅相成之效。为有效地做好“三方”联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坚持教育目标、内容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是“三结合”教育网络能否联网,能否形成合力的关键。(2)要注意各种教育途径、方法上的互补和配合。中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教育途径、方法,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且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互动也因其德育领域的不同而各有特点,需各有侧重,彼此配合,相互补充。

(三)积极创新教育思路,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

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发动者和影响者。而受教育者作为接受教育的认识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努力发挥其创造性,充分利用多种载体,积极创新教育思路,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江泽民同志曾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露,思接千载’,眼界和心胸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 ①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能使其对祖国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有深刻的了解,使其真正理解“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并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战略地位考量历史教育在各级课程中的位置和分量,让历史教育贯穿在教育的不同阶段。学校要大力引进高素质的历史专业教师,加大教材改革力度,使历史教育充满着人生教益和精神给养。在坚持历史教育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跟时代,从理论到实践都要关照现实,否则爱国主义教育将失去理论和实践的根基,将滞后于社会发展之需。要通过开展观看时政要闻、进行时政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到我国的国情,能辨证的评价我国的国力,能较深刻地认识到爱国就是要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就是要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地奋斗。

2.情感教育与信念教育相结合。苏霍姆斯基曾说:“情感是道德观念、原则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能对思想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催化和推动作用,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学会以情入手,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寓情于史、寓情于理,以情感人,入情入理,从而激发学生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豪情壮志。但在现实生活 ①田居俭.各级干部要带头学习历史[R].光明日报,2001-11-27.

中,有的学生虽怀有真挚的爱国情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祖国、人民的利益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却往往摆不正两者的关系。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中学生的爱国情感,更要使他们朴素的情感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使爱国主义成为一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即要进行信念教育。信念能支配情感,提升情感,是精神的导向。要针对不同对象思想活动的差异性、选择性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教育引导每一个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个人奋斗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承担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情感教育和信念教育相结合,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意识、信念、行为上统一起来,使爱国主义教育拥有持久的效果。

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必须进行理论教育,即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使其知晓什么是爱国,如何爱国,为其奠定坚实的爱国主义认知基础。但是,仅仅依靠单一的理论教育,使得学生缺乏深刻的社会体验,很难形成深厚的国家观念和浓厚的爱国情感,并有可能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学生从教育者那获得的理论知识,必须经过亲身实践的体验和验证,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最终形成行为、习惯。因此,理论教育必须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志愿者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协作精神,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又是接受教育的认识主体。因此,这个过程既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即教育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社会要求转换为自己的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即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发挥其在传授知识、组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使其明确自我教育的要求并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包括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人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以提高自我修养的活动。主要做法有:自学理论、写心得、写日记、订计划、写思想总结、自我批评等。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的活动。主要做法有:集体讨论、座谈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参观调查、竞赛评比、书评、影评、学习先进典型等。

(四)不断优化教育载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天地

要解决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方法陈旧,途径单一的问题,必须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育载体,努力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天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占学生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者应该结合课程和教材的特点,遵

循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丰富的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时时、课课受到爱国主义教育。(1)认真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学校要认真抓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大力引入专业教师,努力消除思想政治课由其它科任老师兼职,教学形式僵硬,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从而改善教学效果。(2)坚持多学科渗透育人。中学教材,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把握和利用好这些素材,使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此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以及教学态度等对学生的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言传身教,而且要努力探索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如探究式学习方式,以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3)开设一门爱国主义教育新课程。在抓好学科渗透的同时,为进一步使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化、深刻化,学校可以以周为单位设置一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主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为主题,具体主题可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或国内外重大事件而定,教育方式可多种多样,如时政讨论、专题讲座、观赏电影等。

2.以信息网络为新平台。互联网的发展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给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放而交互的网络信息,不仅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式变得更为灵活,而且能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大大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和力。可以说,互联网为新时期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宽阔而崭新的平台。要占领这个新平台,就要做到:(1)建好红色网站。建立校园红色网站,形成宣传舆论阵地,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侵蚀与诱惑。(2)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规章制度,掌握网上教育主动权,对中学生网上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约束。要大力构建“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热线服务”等互动平台,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及时疏导和教育学生。(3)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学校要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在网上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更具生机和活力。(4)加强网络队伍建设。要配备和培养好一支既懂爱国主义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队伍。

3.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协调。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势必会对其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阻碍或制约的作用,干扰到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良好的心理基础是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而正确的道德观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因此,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作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首先,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进行专题讲座、报告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校刊、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其次,扎实有效地做好心理健康问题咨询和辅导。要特别重视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采取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

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再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专门化、系统化、制度化,使其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如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跟踪与反馈长效制度、建立正规的心理测试制度等。

4.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能够在学生一朝一夕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潜在的、隐性的发挥作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努力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首先,学校要精心规划和建设整齐、洁净、优美的学校自然风景和先进完备的、充满人文气息、充满人性化的校园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学校要制定自己的校徽、校训、校歌,形成优良的校风,通过在文化长廊、宣传栏、壁画上张贴醒目的国旗、伟人画像、励志名言,表彰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在全校范围内构建一种催人奋发的育人环境。

致谢

本论文从去年12月份开题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了,在这半年的写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道理,也有许多发自内心的感受。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有许多人给了我启发和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尹杰钦教授。从选题、查阅资料到撰写提纲,到文章的反复修改和校正,再到现在论文的成形,一路走来都离不开尹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在他的指导下,我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此篇论文的写作,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怎样写论文,懂得了“治学必须严谨,凡事必须认真”的道理。与此同时,我的同寝室友对我的论文也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帮助,感谢他们的友情相助。

另外,我要感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是父母为我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感谢湖南科技大学尤其是法学院各位老师大学四年来对我的辛勤培育和悉心教育,是各位老师为我传授了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谢寝室的同学四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心灵港湾。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我的大学生活才会如此精彩!

最后,再次感谢恩师!感谢母校!感谢所有的朋友!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湖南科技大学前程似锦!祝朋友们万事顺心!

签字: 陈兰英(如果有致谢词,请自己签名,不要打印,以示诚意)

2007年5月31日

2.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二

一、倡导理性、开放、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理念

中学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资源的反思、梳理、直接吸收或者创造发扬, 更主要的是以史为鉴。历史教育需时刻彰显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即广泛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一是要积极营造理性的、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让学生用唯物史观了解和分析祖国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对全人类发展进步的卓越贡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文化风格, 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 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 前进不止。二是要让学生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 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塑造健全的人格。因为, 当代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等时代精神的理念之上的。理性的和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各国人民既能正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又能在追求真、善、美中达到和谐与统一。

二、创造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和人文环境

教育首先是生命体验的过程, 其次才是传授知识。我们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与人文环境时, 需要强化对人生命的关注和重视, 让其感悟人生, 提升自身价值。比如美国, 其自由女神等, 是一种艺术与理性感悟的完美结合, 使生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与逝者实现灵魂的对话, 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思考自然融入这种“交流”之中。美国还很重视与此相关的人文环境的营造, 如5月28日为“阵亡将士纪念日”、7月14日为“独

立日”等, 久而久之, 热爱美国、美国至上的精神就深深印在了美国人的心中, 融化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成为他们生命的自然需要。这告诉我们, 当人们身处这种精心营造的、能折射出无限历史魅力的社会情境中时, 爱国主义教育是自然的、“耳濡目染”的, 起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以天下为己任”, 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我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 南宋的岳飞年少时就有“精忠报国”之志, 近代康有为也为“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而奔走呼吁, 孙中山先生为实现“三民主义”的理想社会多次出生入死, 直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到了现代, 更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领袖领导中国人民奋斗不息, 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通过介绍这些英雄人物和革命前辈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顽强斗争的生动史事, 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光荣传统, 树立起“振兴中华, 人人有责”的意识, 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

四、爱国主义既要注意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

首先,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人类开始了一场对自然的疯狂征战和掠夺, 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的掠夺和破坏, 极大地疏远了与大自然和谐关系。所以, 我们要教育学生重建和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以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 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与交流。要改变那种一说到爱国主义教育, 就是抵御外敌、保卫祖国的狭隘意念。其次, 注重人与社会的统一,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合作。人作为一个生命的实体, 作为一个追求意义和价值的存在, 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的。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文明世界里, 出现了人与社会疏离的现象, 弱化了人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 淡化了人的理想、信仰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念, 丢掉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传统精神。而趋利思想, 导致人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物质生活的享受。这种功利化的倾向, 使人类社会被异化, 甚至出现危机。比如杀人放火、赌博酗酒、抢劫施暴等现象的出现, 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学教育的局限, 特别是历史课堂教育中, 对学生国民素质教育的缺失。

在历史课堂中, 教师可以借助典型史例渲染气氛,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要让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关注生命,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协作, 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3.加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爱国主义;使命与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41

中华民族是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没有爱国主义这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就不可能有现在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也将不会有未来强大而团结的中国。在中学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献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使命感。教育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使学生自觉地为投身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努力学习成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爱国主义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史内容和特点,但也有其共同的地方,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忠诚与热爱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热爱本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维护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坚持不懈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明确爱国主义应该爱什么,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精神,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历史的归属感

我国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在这长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国家有过相当长的独领风骚的时代,那些时代是我们憧憬和希望的,也是无数的爱国志士回忆和期盼的,如汉朝的辉煌,唐朝的伟大,当我们听到那时“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时,我们甚至恨不得立刻回到那个时代,那是个令我们无比骄傲的年代。所以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应该追本溯源,注重历史的教育,注重引导教育,以我国骄傲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荣耀感和归属感,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个民族才有向心力,爱国主义教育才能继续并得以延续。

二、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历史的责任感

我国虽然有着无比骄傲的时代,可我们也有屈辱的时代,近代史的屈辱同样让我们产生对当时的不争的愤懑和对列强的愤慨。“落后就要挨打”是当时和现在的所有人的共识。所以我们的教育要通过历史教材的作用,重在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责任、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只有拥有大量有责任有志气的青年,国家才可能更加强大。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激发建设国家、发展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每当谈起爱国主义教育,人们就自然想起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烧杀抢夺的屈辱历史,就自然想起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悲壮义举。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它能使学生对侵略者萌生出强烈的民族愤慨,对英雄萌生出敬畏之情,这就是一种朴素的同仇敌忾、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感。但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限于使学生崇尚抵抗外侮的英雄壮举,还要让学生明白探索民族未来的出路。推动民族复兴,才是我们的根本追求,否则就会使学生陷入单一的仇外、排外情结之中。这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许多仁人志士为国捐躯的壮举,还包括许多有识之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苦苦求索的情怀。邓世昌、义和团战士和抗日将士抗击列强入侵的壮举是爱国行为,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有识之士为寻找民族出路而上下求索的行为同样是爱国表现。

四、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也存在着老生常谈、流于形式,限于简单说教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收效甚微。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继承传统,更应适合时代的发展。集体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是集体主义的扩展和升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完全一致的。很难设想一个对集体漠不关心的学生会成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主义者。

我们提倡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的统一,并不是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更不能用一种教育取代另一种教育,而是主张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应以爱国主义为向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以集体主义作为铺垫和基础。

五、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有广泛性

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应当紧密结合各科教育,而且要求各科教师都致力于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教材有关内容,介绍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探寻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不仅在文科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理科教学中,也要对我国在有关科学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加以充分的说明,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爱国主义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爱国主义教育应切合学生实际,应根据不同情况设计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多种渠道、多种时机都充分利用起来,有助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从热爱班级、热爱集体开始,这样“以小见大”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空洞说教,收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公益活动等等,使同学们认识国情,丰富感性知识,使爱国主义教育直观、生动、形象,容易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激情。

总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别要加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教育,同时还要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情,以及在一些领域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4.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四

崇义县上堡中学刘成棋

【摘要】:自我从教以来,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有深刻的感受。如今中学生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升学还是升学,对于祖国的认识和认同感严重的缺乏。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我们国家也不例外。然而,对于许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爱国”还只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字眼。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西方国家的一些不良习气也随之而来,再加上重经济轻德育的现象愈来愈严重,更是导致了学生们只把其当成是一句口号。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学生责任

多年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和平与发展、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今天,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更显得十分重要。可在一次偶然的升旗仪式中,因为停电,广播没法播放国歌,为此,学校团委书记要求学生集体合唱国歌,当老师发起“起来.....”时,学生一片哄笑,唱国歌都好像是一种非常难为情的事情,唱得稀稀拉拉,而且只有一部分同学在小声的唱,最后唱到一半就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吗?为此,本人认为很有必要探讨一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原因

(一)教师和学生的升学压力

就如素质教育一样,当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升学压力时,总是处于次要位置。学校为了升学,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为了升学,忽略爱国主义教育。

(二)社会总体的重经济轻德育的现状

我国现状的国家方针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社会有很大部分人无解为只要经济,其他都是其次,政府有的是如此,家庭有此思想的更是多如牛毛,甚至社会上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而且大行其道,德育的缺失更是雪上加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可面对如今的生活压力,经济是他们的一切重中之重。导致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爱国主义教育也严重缺乏,中国如今还有像岳飞的母亲一样的母亲吗?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没有爱国主义这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就不可能有现在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也将不会有未来强大而团结的中国。目前我国人民正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更需要大批具有艰苦奋斗精神、高度智慧和爱国情愫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国家复兴的建设中去。

在中学的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献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使命感;教育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使学生自觉的为投身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努力学习成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中学生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发展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目的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在中学教育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相互渗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与培养自身能力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从而会更加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立志成才,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所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中学教学突出的位置,对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探讨

1、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历史的归属感

我国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在这长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国家有过相当长的独领风骚的时代,那些时代是让无数当今的我们憧憬和希望的,也是让无数的爱国志士回忆和期盼的,如汉朝的辉煌,唐朝的伟大,当我们听到那时“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时,我们甚至恨不得立刻回到那个时代,那是个另我们无比骄傲的年代。所以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应该追本溯源,注重历史的教育,注重引导教育,以我国骄傲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荣耀感和归属感,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个民族才有向心力,爱国主义教育才能继续并得以延续。

2、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历史的责任感

我国虽然有着无比骄傲的时代,可我们也有屈辱的时代,近代史的屈辱同样让我们产生对当时的不争的愤懑和对列强的愤慨。落后就要挨打是当时和现在的所有人的共识。所以我们的教育要通过历史教材的作用,重在中学生的历史责任的培养,民族意识的培养,民族责任的培养,只有拥有大量有责任的有志青年的国家,才可能有复兴希望和可能。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激发建设国家、发展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每当谈起爱国主义教育,人们就自然想起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烧杀抢夺的屈辱历史,就自然想起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悲壮义举。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它能使学生对侵略者萌生出强烈民族愤慨,对英雄萌生出敬畏之情,这就是一种朴素的同仇敌忾、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感。但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限于使学生崇尚抵抗外侮的英雄壮举,还要让学生明白探索民族未来的出路,推动民族复兴,才是我们的根本追求,否则就会使学生陷入单一的仇外、排外情结之中。这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许多仁人志士为国捐躯的壮举,还包括许多有识之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苦苦求索的情怀。邓世昌、义和团战士和抗日将士抗击列强入侵的壮举是爱国行为,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有识之士为寻找民族出路而上下求索的行为同样是爱国表现。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上向学生宣讲这些仁人志士的历史义举,很少挖掘这些义举之后隐藏着多么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所导致的后果是,一些学生在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状况后,就陷于一种简单的仇外情结之中,一旦现在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外交**时,他们就热衷于发表一些极端的言论,而不愿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的情绪渲泄,不利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这当然不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以激发学生建设国家、发展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落脚点,要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为国家的强大而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上,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养成从小事做起的品行,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存在的需要,也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归属感的需要,也是培养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本人希望像开篇我讲的那种尴尬将不再会出现!本人愿意和各位同仁一起共勉!

【参考文献】:

[1]、徐梁伯;爱国主义新论[J].长白学刊 1998年04期

[2]、徐炳杰;中国古代精忠报国军事伦理研究[J].社会科学家 1999年S1期

5.中学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资料 篇五

一、1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习近平同志在《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情况》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当代中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四化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

2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二、1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中学生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确实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对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缺乏认识,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中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中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帮助中学生了解祖国的途径很多。如结合班校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指导中学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调查,使中学生感受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等等。

3不管采用什么途径都要引导中学生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中学生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使中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中学生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阶级对比,使中学生懂得虽然我国目前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但腐朽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斗争依然存在;通过对比教育激发中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1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中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

2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还要考虑中学生情感的特

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青少年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因此,我们要组织中学生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其次,要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具有辩证哲理的晓理,激发爱国之情。晓理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做到中肯而切合实际,深刻而不失含蓄。另外,我们要注意组织中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党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特别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四、1报效祖国是知祖国、爱祖国的发展,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的具体要求。热爱祖国主要体现

在是否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和报国之行。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育志、育才、导行。

2育志,即培养中学生树立为四化献身之志。其关键是教育中学生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刻苦学习与祖国四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学习绝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必须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这些年来,对上述这些内容我们讲得实在太少了,大有加强的必要。育志以激情为基础,目的在于利用情感这种内部动机,促其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

3育才,即培养中学生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科学本领。一个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才,报国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就必须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

4导行,即引导中学生将报国之志付诸行动,把报国之才献给祖国。中学生在学期间就要确立报效祖国的思想,而且要认识到报国之行就是脚踏实地投身爱国主义实践,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今天的爱国行动,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就要利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献计献策、尽职尽责。导行不能光说不做,要引导中学生参加力所

能及的“为国出力”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为他人为集体献爱心活动等等,使他们从小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要教育他们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要教育他们积极服兵役,或在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勇敢参战、杀敌报国。一句话,即“闲情非吾志,甘心赴国行”。

炉霍县中学政教处

6.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篇六

四(2)班

为弘扬和培育广大少年儿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好校主题教育。更生动切实地陶冶孩子的心灵,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我校各班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活动。

11月19日下午,我校同学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观看了电影《大渡河》,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一个个历史性的镜头,学生看到了,听到了,从不知或知之甚少到感悟了这一段段可歌可泣、非同寻常的历史事件,感受到了革命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带来的震撼和感动。此外,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家收看其它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在观看好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后,让学生积极撰写观后感,对优秀的观后感还要进行交流观后心得。

通过此次的活动,同学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纷纷表示: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使他们明白,新中国的诞生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到来都是无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前辈的奋斗精神,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勤奋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报效祖国。

7.如何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七

一、校园氛围熏陶爱国主义思想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摇篮, 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趋向。校园中要积极创设爱国主义思想氛围:课间播放爱国主义歌曲, 播报国家重大的新闻事件;板报刊登中华五千年文化;墙壁悬挂张贴伟人语录、名人名言;每周周一例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

二、思想品德课堂塑造爱国主义灵魂

思想品德课堂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学生能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能了解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更能明白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伟大……让那些爱国主义人物、爱国主义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扎根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 让他们从心底热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人民。

三、班会队会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班队会活动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逢班队会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变化;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歌曲表演;可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之最、爱国名篇、英雄事迹……这些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会提高小学生爱国主义意识, 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重大节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每逢重大节日, 正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清明节扫墓, 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花圈、花篮, 为烈士庄重的送上深深地哀思, 激发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思念与崇敬, 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九一八”国难日, 播放哀鸣的警笛, 激起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树起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勇气;十一国庆节, 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 让学生牢记五星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五颗星代表全国人民大团结, 再次唤起他们热爱祖国、做新世纪小主人的强烈愿望;端午节、党的生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我们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他们浓浓的爱国情怀。

8.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八

关键词:中学历史;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3.41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题之一。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历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确定远大目标和坚定信念,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历史教育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灵魂,更是中学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爱国主义情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源动力,是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正是这种伟大的情感支撑着一个民族前进的步伐,也正是这种永垂不朽的精神捍卫着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尊严。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历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爱国主义应该是全民教育,其重点对象就是青少年。所以说,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永葆青春的主题。

一、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自身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染学生

教师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我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在我看来,中学教师更是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有着深远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关键导向。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历史立场,在民族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冷静对待,站得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现在随着金钱,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包括人民教师都已渐渐偏离了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外界诱惑力的引诱下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做人的基本素质。这样的教师不仅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反而让学生误入歧途。所以,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弘扬伟大的爱国主義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以自身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染学生。

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的新一代青少年,他们所接触的文化比较开放。他们有着安逸的生活条件,优越的物质基础,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较大。从小父母都是拿最好的给他们,衣食住行都从来没有忧心过。加上现在的互联网,电视,电话等高科技的信息传播媒体让他们能够自由的吸取更多的思想,这样难免会受西方国家自由开放的教育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所以他们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已经淡化了,大多数学生都以了解国外的主流明星或时尚话题为荣。这样,许多学生对于自己本国的很多文化都不是很了解,而且这种趋势现在还越来越明显。所以针对新一代中学生的新特点,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也就是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加强自身的历史理论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历史立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深化历史经典,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经典包括历史人物、事件等,是弘扬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精神文化之最直接的题材。以激励人信守忠义的岳飞,教人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尽孝护国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都是催人向上、忠国爱国的著名历史人物。从本质上讲,历史经典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通过典型的历史故事发挥正面促进作用,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良好素材,对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适应、甚至反感以前的教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接受习惯,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更能够起到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作用。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不妨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多媒体教学有选择的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影视作品和歌曲,这些都能够以录像或音频的形式在历史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这不仅符合学生追求的主流,与此同时也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时事素材,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安定,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高枕无忧的心态,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能够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现在的中国经济总体在迅猛发展,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科技不断进步,所以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

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利用国内外时事素材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最近的云南盈江地震,日本海啸以及核辐射,叙利亚局势等等,这些新鲜的时事素材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当学生看到叙利亚人民还生活在战乱之中,看到地震中的灾民吃住都有困难的时候,会触碰到他们心灵的深处。当看到他们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在炮火中坚守自己的国家,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我们应该让学生把握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灾难教训所体现出的重要精神,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中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正确把握其轻重缓急,教导他们不要随便崇洋媚外。所以说历史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应该注重时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在教育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进行。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做学生爱国主义的榜样,利用历史经典和时事素材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其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够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为牵引,树立远大目标,去其糟粕思想,汲取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上的正义精神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兰珍莉.对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04

[2]李玉刚.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J].学周刊.2012.12

上一篇:小班美术教案活动《小蝌蚪》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投融资部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