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实习报告

2024-09-22

农学类实习报告(共8篇)

1.农学类实习报告 篇一

农学类专业“潜力职业”分析

潜力职业:

1、酿酒师:品味坛坛香醇

职业定义:酒类酿造过程中,从事指导生产工艺设计、参数控制等工作的人员。需求分析:我国目前有酿酒企业 15600 余家从业人员 800 多万从事酿酒的`技术人员100 万人左右,而传统的密集型劳动模式正在被淘汰,对酿酒行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化技能要求更高。生活离不开酒,但人们更注重健康,酿酒师的地位与作用凸显。

相关专业:食品加工专业

2、农作物种子加工员:生产好种子为人民增收

职业定义:从事种子预处理、干燥、清选、分级等工作的人员。需求分析:通过种子加工,实现精量半精量播种是当前节约型农业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技术内容。在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小规模经营情况下,要加快种子加工处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相关专业:种子加工专业

3、农业技术指导员:做好农民的老师

职业定义:从事农业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的人员。需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把农业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预计在未来 10 年内,这一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卜范龙)

2.农学类实习报告 篇二

一、高职农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为了探索我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在生产性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 及时发现实习中的问题, 不断改进带教工作, 提高带教质量, 我们对我校农学类专业06级、07级1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分析, 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06、07级农学类顶岗实习学生, 总计120人, 收回有效问卷110份。其中, 男性66人, 女性44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分别为57人、53人。城市来源、农村来源分别为39人、71人。

采用固定答案多次选择与自由填写相结合的方法调查, 占调查人数的91.6%。问卷内容是依据该年级生产性顶岗实习与周日记反映的问题设计的, 调查采用不记名集中一次发卷, 填好后收回的办法, 问卷共设6个大题目, 每个大题目下有2~4个固定答案, 在固定答案之外可以自由填写, 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

2.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的心理危机现状包括:工作适应、学习应对、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情感障碍等5个因素。

二、高职农学类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原因探索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实习生与准员工的双重身份。这段时期内学生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对于阅历较浅、经验不足、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高职生来说, 难免产生各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心理危机产生的客观因素

1. 高职的教育目标与企业的育人目标的差异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的德育教育、智力教育、技能教育, 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企业的育人目标是按企业发展需要, 对岗位所缺人的技能需求来确定的, 主要体现在对人进行单一岗位的技能培养上, 最终为企业发展的岗位所需, 因而许多的工作, 在岗位上学习比在学校学习来得更加直接。企业不可能办成学校, 工作岗位不可能是教学的场所。在这一点上, 学校和企业在育人上存在着客观上的矛盾与差异。这种差异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校很难在缺乏企业支持的前提下培育出让企业满意的学生, 企业也很难义务地为学校承担教育的任务。

2. 实习管理老师在实习现场工作时间的有限性

现时我校农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主要有两种:按专业相对集中安排;根据用人单位要求, 统筹安排。以07级学生的“顶岗实习”组织为例, 实习点超过20个, 且同一班学生分散到各个企业去实习, 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工作难度。尽管教师整天奔走于各个实习点, 但是依然改变不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时间被离散。因此, 需要企业分担起对学生的管理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可是许多企业在实习学生的管理上完全套用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 对违反企业规定的学生一般采用扣钱的方法。由于学生的实际待遇达不到员工的水平, 在缺少教师的疏导下, 被处罚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因而出现顶撞主管的现象时有发和生。正因为这样, 企业的基层管理主管把实习学生看作是一种负担, 而教师不能守在学生身边时, 学生的松散、放任等方面就被强化, 学生的懒散更加剧了校企工作目标上的差异和矛盾, 导致学生的负性心理不能及时得到调节和疏通。

3. 学生在从事具体岗位工作时心态的浮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上自控能力较差, 能够称得上克尽职守地坚持做好顶岗实习的学生不占多数, 许多学生也知道实习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重要, 但刚开始实习的几天新鲜感一过纪律就松散下来, 学生就“坐”不住了。迟到、早退、外出不请假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还有许多学生由于与企业的工人师傅沟通有困难而失去实习的兴趣。表现在实习中不知要学什么, 也不懂得该怎么做, 因而造成实习心理压抑, 心态不稳, 离岗的情况增多。当学生在心态上不看重具体的工作, 不在实习投入精力, 就会心态浮躁, 实习效果肯定欠佳。

(二) 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观因素

经调查发现, 导致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引起的。现在的高职生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以自我为中心, 独立生活能力差, 对环境要求苛刻, 当他们处于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时, 不能根据环境进行自我调节, 容易感到不适, 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另外, 有些学生面临人际关系的困扰。在家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悠闲生活, 在学校有同学的忍让和照顾, 到了新的工作环境, 面对的是新的人际关系, 同事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当他们相互交往时, 在交往方式、态度上把握不好, 就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有的同学依然唯我独尊, 对别人视而不见, 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还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不愿意与别人交往, 对自己缺乏信心, 或用自负来掩饰自卑。这些都将造成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矛盾和失败, 从而引发极端的心理危机行为。

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基于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前、中、后3次大的心理波动期, 为此, 我们构建了纵向、横向交叉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对全面把握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其心理成长基础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一) 纵向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

1. 对即将进入顶岗实习期的学生抽样展开访谈

学生对自己心理状况的书面描述不可能完全与其内心世界高度一致, 通过对其辅导员、科任教师、生活管理老师和典型对象的家长展开访谈, 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曾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心理发展情况, 为顶岗实习期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立准备条件。这样的访谈工作开展的越早越好, 而且要把顶岗实习中的吃苦耐劳、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做人处事方式等方面与自身养成教育结合起来, 端正学生的态度, 严肃实习的纪律, 重点了解学生决心态问题, 为实习做好心理准备。同时, 要解决好学生身份的双重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 (确切地说是准员工) 的双重身份。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 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学校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去之后, 不能认为主要由企业来管理。学校除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外, 还必须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 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2. 对处于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相关指导老师及同事展开访谈

在学生刚刚进入企业的前3个星期里, 是学生情绪最不稳定, 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实习生除了要适应一个全新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要努力学会独立生活, 还要以一个实习生、学习者的身份去协调好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压力, 如果能够在这时期多和学生沟通, 我们就能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建议, 至少我们也能作为他们倾诉的对象, 使学生得到心理的疏导。

“你的心态将直接决定你努力的结果”是一句十分流行的话。调整学生的实习心态, 是我们能否做好顶岗实习的关键环节。一位高企人力资源咨询顾问说过:“你去实习, 不要仅仅看到工作本身, 而应该看到你在培养你的一种职业心态、你的气质和你的职业意识, 这才是十分重要的。”可见, 职业心态和意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笔欠缺的财富, 需要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积累。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让你在今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实习心态上提升, 能够使人完成一种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倘若能把握好这种过渡的机会, 将非常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能够更快更好地进入状态, 投入工作。

3. 对结束顶岗实习返校学生的相关人员展开访谈

心理危机有一定的潜伏期, 不同个体心理危机的潜伏期长短不同。有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危机很可能漫延到顶岗实习期以后, 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所以, 向他们的老师、周围的同学、生活老师等人士展开访谈, 据访谈得知的信息能够反推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引起心理危机的刺激源及其应对能力。在把握相对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基础上能增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横向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

1. 校企合作, 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队伍

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 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和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困扰也不尽相同。有人会因理想、期待与实际岗位的差异而产生焦虑心理, 也有人会因环境与人际关系复杂而产生环境适应心理问题, 或者会因为工作失误、就业单位难以确定等产生挫折沮丧心理。对所有这些问题, 全部靠学校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是很难解决的, 所以, 学校要重视发挥原有心理教育队伍的作用, 同时, 校企要在共同研究学生实习方案时, 同步考虑学生思想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企业选配有一定工作条件的兼职辅导员, 学校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兼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培训, 发挥其一般性问题咨询引导的作用, 并利用这支队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 及时快速地反馈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 并协助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调适工作。

2. 校企合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 我们有切身的感受, 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如果能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 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的各类活动, 学生就会比较安心工作;反之, 如果企业完全把学生当作一名员工, 除了工作外, 没有工余活动, 学生就比较浮躁。从心理学角度解析, 即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环境后的归属感决定了学生的工作情绪。所以,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 学校和企业方都有必要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 开展提升其各项素质的拓展训练, 参加关于企业文化的培训, 参观具有地域特色的景点, 组织学生与企业职工参加联欢等, 以提升学生的企业归属感。

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主体渗透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而所谓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实习生对校园的文化是很熟悉的, 而对企业的文化却完全是陌生的。因此, 我们到一个实习单位, 就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到这个企业的文化状况, 有效地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能动地结合一起, 互相谐调, 互相渗透, 取长补短, 用二者中的精华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道德, 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具体的实施中, 首先要充分利用所在企业的文化资源, 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对所有员工进行的政治教育、安全教育、质量教育、节能降耗教育、业务能力培训教育,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的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以及各类业余文体活动等。通过参与企业中这些有益活动, 能尽快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了解企业特点, 融入企业文化的氛围之中,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其次, 指导教师也要自行组织一些具有学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 如师生联谊会、班干会、球赛、歌舞晚会、有奖猜谜等。通过开展以上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 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机率, 同时能在企业中生动地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魅力和风采。

参考文献

[1]陈大柔, 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社, 1995.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招建贞.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设计与探索[D].2008年全国优秀硕士论文.

[4]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2009年全国优秀硕士论文.

[5]孙静.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J].文化教育, 2008 (11) :23-25.

3.农学类实习报告 篇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农学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因此,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国外高等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高等农业教育体系有所差异,各有特色,但在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也表现出了较为相似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过去的各国高等农业教育中,总是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顾此失彼,要么重视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普通教育,疏于为学生从事职业而进行的职业性教育,如法国;要么重视职业教育,轻视普通教育,如美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家主张“兼容并包”,“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大学教育的一个特殊使命就是把人文教育的价值和职业目标联系起来”。[1]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农业本身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各国农业教育中都受到了高度关注。日本高等农业教育一贯重视实用的学问和知识,强调实践和技能教育,不仅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而且在科学技术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性成为日本农业院校课程体系与教学的重要特点。日本的农业院校都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施,学生是实习农场的主体,农场的主要任务是由学生实习完成的。如东京农业大学的农场就是农学与农业的结合体,为实践教学、生产实习提供很大方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在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过程中,法国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法国的农业院校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多,时间长,分布在各年级的不同阶段进行,实习的地点在农场、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处理工厂、研究所、农业管理部门或国外的有关单位。如雷恩国立高等农业学校,第一学年,新生9月份入学,前3周为农业启蒙教育,接下来便是2周的农事实习,到与学校有联系的农场了解农业生产基本情况,11月初返校,开始理论教学。根据农事活动的季节性,第二年4月安排4周的农场实习。在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之间的暑假,学生需到国外实习4周,既结合第三学年的专业方向,又强调外语水平的提高。在韩国的农业专门高校中,学生在第二学年就进行校外教育,赴农场体验实践实习一年,学校则会制订一系列的考核标准来检验学生的实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2]

2.我国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教育部的教高[2000]2号文件指出:“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可见在指导思想、思路和基本要求上与国外的基本特点是相符的。[3]

通过分析列入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的农学类专业教改方案和对一些学校现状的调研,目前我国农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确立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的指导思想,并普遍通过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与行业共同开发课程;以“ 应用”为主旨积极探索整合课程;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统一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现存的问题包括与行业系统共同开发课程的规范性、实效性不足,尚未做到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课程整合与调整的随意性强,缺乏组织性、科学性论证过程,因而能产生个别效果,但整体上的课程体系尚无突破性改革;由于长期受学科教育体系影响,“ 老三段” 课程体系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学科教育观念和做法还一定程度存在;实践教学安排、内容设计及考核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在足够的学时内实践训练效果和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3.农学类专业“ 小学期分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长期以来,由于农学专业较强应用性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更加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了普通教育,从而导致了农学专业学生在人文素养和能力结构上的一些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不仅对学生个体日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农学专业、农学专业学生的整体形象和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农学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形象和竞争力大打折扣。因此,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普通教育的重要意义。而农学专业的应用性极强,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更要突出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工学结合“ 小学期分段式 ”人才模式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院和企业不同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将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工作的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及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从而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建设目标。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将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通过“两课”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岗位认知实践,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对农学专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第二阶段,第二、三和四、五学期为农业生产的两个轮回周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专业理论教育的基础上,以校内生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反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敬业精神等良好的职业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双高”人才奠定基础。第三阶段,第六学期针对农学专业岗位群,结合学生就业意向开展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岗位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综合技能,打造“双高”人才,完成预就业训练,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通过对工学结合“ 小学期分段式 ”人才模式实施的结果来看,学生课堂出勤率高,课堂秩序良好,课程考核合格率高,专业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率提高,学生就业后用人單位反馈良好。

参考文献:

[1]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26.

[2]邢淑芬.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5年.

[3]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世界62 个国家教育概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农学类实习报告 篇四

1.农学类专业

专业介绍:农学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包括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领域。

就业前景:在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推动下,当前农业科学不论在微观或宏观领域里都在继续向前发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由于许多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要求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农业科学在不断细分的基础上走向综合的趋势正在加强,从而催生了不少新的学科和新的专业。

2.园艺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及营销学。

就业方向: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

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

就业方向:毕业后的最佳去向是化肥厂或者农业相关的企业(基本不是你想去的,因为这类企业多半地处偏僻,而且也没什么前途)。想考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也基本没有能报考的,只能报考不限专业的职位,竞争压力极大。转行遭歧视,因为所有人都对农学学士这个有偏见。

4.动物科学专业

专业介绍:动物科学更偏重对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研究方面则需要注意统筹布局;同时希望你有爱动物的心,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21世纪,动物科学发展火热,该类专业人才奇缺以后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对学习者生产实践经验积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很重要。

就业方向: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政府部门、进出境和国内各级动植物检疫机构、卫生监督检验机构、高校、研究院所、企业集团等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执法、教学科研、新产品研制、商品监督检验、食品生产的卫生管理监督及产品质量检测、科技推广等工作。

5.森林保护专业

培养要求:掌握该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森林保护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达到各类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高层次的企业等所要求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的要求。

就业方向:森林保护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林业生态建设及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森林保护专业的就业范围较窄,毕业生可就职于林业局、林业站、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环保等单位,从事森林资源调查与资产评估、森林及园林绿化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管理等工作。

6.动物医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兽医”的专业,它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包括家禽、家庭宠物、野生动物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保障动物健康的综合性学科。

就业方向: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肉品卫生检验、饲料工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畜禽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伴侣动物医疗保健、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领域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去动物检疫站或动物生产类企业。如果你对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传染病感兴趣,建议你继续深造,将来留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7.水产养殖学专业

专业介绍: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

就业方向:水产养殖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有关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渔业行政机关、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监督管理站、动物检验检疫部门、名优特水产品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水产公司、休闲渔业基地等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从事技术推广、应用以及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工作。

8.草业科学专业

专业介绍:草业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专业。古老,是因为它早在人类文明之前就扎根于地球,是农业、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严谨一些讲,草业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

就业方向: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为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单位、农林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及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比如说,一些规划管理部门,像城市园林绿化、草坪、草种生产等企业,一般选要的人才是来自草种遗传资源、牧草育种、草原生态、球场喷灌和景观设计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9.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渔业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远洋渔业开发、教学、渔政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水生生物学、鱼类学、渔具渔法学、渔具理论与设计、航海技术、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业资源评估、海洋环境调查和监测、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

就业方向: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到海洋渔业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远洋渔业开发、教学、渔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0.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植物学、保护生物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与地质基础、土壤侵蚀原理、沙漠化原理、水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地理学、环境监测等。

就业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可在市、县、镇(乡)及国营农场的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土地管理等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及管理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各行业设计院(所)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以及有关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适合女生学的农学专业有哪些

1、园艺专业

由于园艺主要是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农业、商贸以及园林管理等领域或者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适合女生的。

2、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作为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综合了传统的农学、园艺和植保三大内容,在科研和应用上均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该专业是有着不错的前景空间的。

农学专业在招聘会上已经是众多行业中比较亮眼的一个专业,而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出路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能够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相关的农业工作,而就业岗位一般都有类似于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都是有着不错的上升空间的。

农学类专业考公务员有哪些岗位

农学类专业可以报考报名要求里包含农学类专业的岗位,像林业局、农业局、环保局以及乡镇政府、街道办、农合经营管理站等单位的岗位。当然也可以报考报名要求里没有专业限制的岗位,这些都是农学类专业毕业生考公务员可以报考的岗位。

农学类专业可以报考的公务员岗位的具体职能为:

1、农业局

介绍:农业局是中国地级市、县级市、县一级分管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政府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农业部门。

前景:农业局有三种岗位编制,分别是公务员编、管理编、技术编(管理技术属于事业编制),技术编是依靠职称的晋升来获取岗位和薪资的提高,管理编和公务员编是依靠工作年限以及工作成果来获取职位晋升和薪资提升的。

2、林业局

介绍:林业局是国家和省、市、县等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担负着各自所辖区域内的林业生态规划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产业指导与管理等重任。

前景:林业局专业性强,但是属于冷门单位,目前来看,林业局的待遇虽然一般,但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林业部门得到的国家扶持也将会越来越多,未来前景还是不错的。

3、环保局

介绍:环保局是政府职能部门,隶属于国务院管理,主要负责拟定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法规和政策,制定行政规章;指导和协调解决各地方、各部门和跨流域的重大环境问题;负责环境监测、统计、信息工作。

5.农学类实习报告 篇五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植物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总学时 学分 36 2 植物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36 实验学时 适用对象 1011015 科类基础课 实践学时 2天 Botany 理论学时 预修课程

生物学

农学类本科专业

植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形态、结构、生长 发育以及与功能的关系,植物界系统演化的规律,植物的类群、分类以及 主要代表植物的识别,增进学生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 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此外,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 课程简介 持续发展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 打好必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学是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全面掌握植 物形态结构以及发育、植物分类及类群、植物系统演化的规律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植物 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为今后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 知识;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全面提 高。主要任务:

1、从细胞、组织、器官等水平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形态与结构,以及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分科的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技 术、重要植物的识别、植物的鉴定方法等

3、了解和建立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统一、植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规律、以及植物多样性的理 论和思维;增进对植物的热爱和自然保护的意识;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章节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章节内容 植物界概述,植物学的目的与方法 植物细胞 种子与幼苗 植物组织 营养器官根 营养器官茎 营养器官叶 营养器官的整体性及其与功能的统 一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生殖器官花 种子发育与果实 植物类群及分类 被子植物形态学基础知识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 4 2 4 2 6 2 1 讲课 2 2 1 2 2 3 2 2 实验 实践 合计

复习考试 合计 36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形式多样性,植物学的发展历史,植物及其学习植物学的重要性和 学习方法。教学要点:讲述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植物学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植物学的历史 和发展动态,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植物多样性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点: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难点: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主要内容:

一、植物的多样性(基因、物种、居群、群落)。

二、植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植物学简史及发展动态。

四、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植物学。

五、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教学目的: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植物细胞

教学要点: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器形态结构与功能。重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难点: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结构。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细胞的概念、细胞学说、植物细胞类型及真核细胞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及原生质体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外被结构特点 一.细胞壁 二. 细胞膜 第四节.植物细胞间的联络结构 一.纹孔 二.胞间连丝 第五节.植物细胞质及其细胞器 一.胞基质 二.细胞器 三.细胞骨架系统 第六节.植物细胞核 一.核的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 二.核的超微结构 三.核的功能 第七节.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一.淀粉、二.蛋白质、三.油和脂肪、四.丹宁和色素、五.晶体和硅质小体 第八节.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一.细胞周期 二.有丝分裂 三.无丝分裂

四.减数分裂 五.植物细胞的生长、分化及死亡 六.植物增殖的意义及其细胞全能性

第二章 种子与幼苗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种子的结构以及幼苗的类型及特点。教学要点:种子的概念,种子、幼苗的类型及特点。重点:种子和幼苗的类型。主要内容: 第一节.种子 一.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乳、胚)二.种子的基本类型(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单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双子叶植 物无胚乳种子、单子叶无胚乳种子)。三.种子的寿命及萌发 第二节.幼苗 一.被子植物的幼态器官及其形成 二.幼苗的类型: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 三.幼苗形态学特征在生产上的应用。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6 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来源、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生理功能 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要点:根、茎和叶的来源、形态和类型,双子叶和禾本科植物根、茎和叶的结构,营养 器官的变态,及其与功能的关系。重点:双子叶和禾本科植物根、茎和叶的结构。难点:根和茎尖的分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第三章

植物组织

教学目的:掌握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组成。教学要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难点: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及功能。主要内容: 第一节.植物组织的概念 第二节.分生组织 一.发生: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 二.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第三节.薄壁组织

一.同化组织、二.吸收组织、三.贮藏组织、四.通气组织 第四节.保护组织 一.表皮 二.周皮 第五节.机械组织 一.厚角组织 二.厚壁组织 第六节.输导组织 一.导管与管胞 二.筛管与伴胞 第七节. 分泌结构 一.外分泌结构 二.内分泌结构 第八节.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

第四章 营养器官根 营养器官根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根的来源、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生理功能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学要点: 了解根的来源和类型以及根尖的分区,掌握根的初生和次生结构和侧根的发生过 程。根的变态。重点: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难点:根尖的分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区别 主要内容: 第一节.根的功能和经济利用 第二节.根尖的初生生长与根的初生结构 一.根尖分区及其初生生长(根冠;分生区:顶端分生组织特征,不活动中心,组织原学说,T 学说;伸长区;根毛区(成熟区))二.根的初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成熟区的组成部分(表皮、皮层、中柱),木质部,韧皮部。从功能角度阐述各部分特征。(表皮属吸收组织、皮层占比例大、贮藏组织、基本组织特征,内 皮层的特征和生理作用、根的吸水途径)。

(二)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特征。[表皮,皮层(厚壁细胞,薄壁细胞,内皮层)中柱,中 柱鞘,初生木质部多元型] 第三节.侧根的发生 一.侧根原基的发生 二.侧根的形成及其在母根上的分布

第四节.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周皮的形成发生部位、过程与活动产物,壁栓化和木化特点。第五节.根和根系的形态类型 一.定根和不定根、二.直根系和须根系:根尖在土壤中的分布,根与环境的适应性,根的原始性,根系特点与 农业生产。第六节.根瘤与菌根 根瘤和菌根的研究进展 一.根瘤 概念、形成与作用 二.菌根 概念与作用

第五章

*营养器官茎 营养器官茎

教学目的:了解茎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发育过程、分枝方式和茎的类型。教学要点:掌握枝条的形态、茎和芽的类型和茎分枝方式,茎尖的分区、植物的初生和次生 结构。机械、输导和次生分生组织特征。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征。难点: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主要内容: 第一节.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第二节.芽与枝条 一.芽

(一)芽的结构及其适应意义。

(二)芽的类型,二.枝条的形态特征及分枝方式: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禾本科植物的分蘖。第三节.茎尖的结构 一.茎尖分区 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二.茎的初生生长 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分化特点(叶芽的分化)。第四节.茎的初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茎成熟区的组成部分及其结构,机械组织的特征,细胞壁分层特点,细胞壁特化。纹孔和胞间连丝。第五节.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一.维管形成层的发生、组成及其活动:维管形成层的发生部位、组成分子及其活动产物。

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 三.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特点 年轮的概念,年轮的形成与环境关系。树皮的形成与形态变化。木材三切面的基本结构,优 质木材的特征。裸子植物茎的特点 第六节.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一.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加粗

(一)初生加厚生长

(二)异常次生生长 第七节.茎的生长特性与人的生活 一.纤维植物的茎纤维特点 二.枝条生根与人工营养繁殖 三.茎的创伤愈合与嫁接 四.抗倒伏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第六章

*营养器官叶 营养器官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叶的外部形态、类型、发育过程、内部结构以及与生理功能 的关系。教学要点:掌握叶的基本形态与解剖结构,保护组织、同化组织特征。重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难点:单、双子叶植物叶形态和结构的区别。主要内容: 第一节.叶的生理功能 一.叶的普通生理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二.叶的特殊功能:繁殖作用 第二节.叶的形态和组成 第三节.叶的发生和生长 一.叶原基的发生 二.完全叶各部分的发生 三.叶片的发育 第四节.叶的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一)叶片:(表皮、叶肉、叶脉)及其功能。保护组织特征。同化组织,叶绿体 结构及其功能。

(二)托叶与叶柄 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

(一)禾本科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表皮细胞壁矿质化特征,C3 和 C4 植物叶片 结构特征及其在生理上的意义。

(二)叶鞘、叶耳与叶舌 第六节.叶的衰老与脱落 一.叶的衰老 二.叶的脱落:离层与落叶。第七节.叶的生长特性与物质生产关系。一.叶的生长特性与种植方式 二.不同叶位的叶与生物产量,三.叶的再生长与草皮、蔬菜,饲用植物的生产。

第七章 营养器官的整体性及其与功能的统一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建立植物器官间相互联系、结构与功能统一和对环境适应性的观 点。教学要点:植物营养器官的联系,特别是维管束的互相联系,结构与生活功能的互相联系和 统一。结构对环境的适应等。重点:维管束的互相联系。结构与生活功能的互相联系和统一。难点:根、茎、叶过渡区维管束的互相联系。主要内容: 第一节.营养器官的整体性 一.营养器官功能的协同性:植物体内木质部水分的吸收,输导和蒸腾;植物体内韧皮部 有机物质的 制造,运输,利用和贮藏 二.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维管系统,营养器官的序列性 三.营养器官生长的协调性 第二节.根,茎,叶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及环境的统一 一.茎形态结构的力学特点。茎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二.超级稻的株形分析。第三节.叶片结构与生态条件关系 一.阳地和阴地植物叶的结构 二.C3 和 C4 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三.旱生和水生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第四节.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与人类生活 一.根的变态:变态概念。肉质直根,支持根,攀援根,寄生根。二.茎的变态:块茎,鳞茎,根状茎,茎刺,肉质茎。三.叶的变态:茎态叶,鳞叶,叶刺,叶捕虫器。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概念。第二部分 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的:通过代表性植物生殖器官结构发育过程和特征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植物生殖器官 的发育及结构的基础知识,为相关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要点: 了解花的组成与花芽分化,掌握雄蕊、雌蕊的结构与发育动态。开花和受精过程。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种子和幼苗的特征及类型。重点:花药的发育与花粉囊的结构,子房结构和胚珠的结构,胚囊发育及其结构,双受精过 程。难点:雄蕊、花粉粒和胚囊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

第八章

生殖器官花 生殖器官花

教学目的:通过花器官发生形成和花器官各部分数目、形态组成、发育和相互关系的学习,了解花的概念及花部的发育及其基本特征。教学要点:花的基本概念,花的形态,花的类型,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开花,传 粉与受精。重点: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双受精作用及其意义。难点: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主要内容: 第—节.花的组成及其在发育上的意义 一.花在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的意义 二.花的组成 形态、花柄与花托;花被(花萼与花冠)的类型;雄蕊群;雌蕊群。

三、禾本科植物小穗和小花的构造。第二节.花芽分化 一.花芽分化时顶端分生组织的变化 二.花芽分化的过程 第三节.雄蕊的发育与结构 一.花丝和花药的发育:花粉囊壁的发育过程,二.花粉粒的发育过程:减数与分化过程,2 细胞花粉粒和 3 细胞花粉粒的概念。三.花粉粒的形态与结构。四.花粉粒的生活力。五.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现象。六.花粉植物:花粉培养条件。第四节.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一.雌蕊的组成及心皮的概念。(子房、花柱和柱头)。二.胚珠 三.胚囊的发育过程及结构,胚囊培养。第五节.开花与传粉

一.开花 二.传粉: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含义。植物异花传粉的适应性。生产上对植物传粉的利用与 控制。第六节.受精 一.花粉的萌发:花粉粒的萌发条件与过程。二.花粉管的生长 三.双受精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花粉粒与柱头间的识别作用。双受精过程与进化意义。四.受精作用与现代生物技术多倍体的概念。外界条件对传粉、受精的影响。试管受精,子 房培养,远缘杂交,植物生殖工程。

第九章 种子发育与果实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植物从单个受精卵细胞,发育出种子、果实的过程。教学要点:果实和种子的概念,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全过程。胚和胚乳的发育。重点:果实、种子和幼苗的概念;胚和胚乳的发育。难点:胚的发育。第一节.种子的发育 一.胚发育(双子叶和禾本科植物胚的发育)二.胚乳的发育。三.种皮发育及结构 四.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五.胚状体和人工种子 第二节.果实的发育和结构 一.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二.真果和假果的含义及其结构 三.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 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第十章

植物类群及分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植物各大类群 的基本特征和代表植物。建立植物演化的基本观点。教学要点: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的基本类群,以及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与系统演化关系。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 类群的代表植物。重点:高等植物各类群的生活史及其特征。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类群的代表植物。难点:各类群的生活史。

概述 第一节、*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常识。教学要点:植物分类方法简介、分类的基本单元、种及其命名法规。重点:分类单元和命名法规。难点:命名法规。主要内容: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二、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三、种的含义,四、植物的命名法则。五.植物检索表的编制与应用 第二节、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概述 第三节.藻类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主要的门类。教学要点:观察代表植物以掌握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等的主 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重点:藻类及其重要门类的主要特征。难点:各门类的主要特征。主要内容: 一.*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生殖细胞为单细胞,无胚形成。)二.*蓝藻门(含珠藻):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三.*绿藻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衣藻、实球藻、田藻、水绵、轮藻)四.裸藻门、金藻门等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五.红藻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六.褐藻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第四节.菌类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与藻类比较。教学要点:掌握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的主要特征,真菌门的藻菌 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代表植物。重点:菌类及其 3 门的主要特征,真菌门 4 个亚纲的特征。难点:真菌的生活史。主要内容: 一.菌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细菌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

三.粘菌门: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四.真菌门等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藻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 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代表植物。第五节.地衣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要点:掌握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壳状、叶状、枝状地衣以及主要代表植物。重点:地衣的主要特征。难点:地衣的结构。主要内容: 一般特征、形态结构(壳状、叶状、枝状地衣)、繁殖以及代表植物及其意义。第六节.苔藓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纲。教学要点:通过生活史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苔藓植物孢子体和配子体的特征。苔纲和藓纲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别。重点:苔藓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苔纲和藓纲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别。难点:孢子体和配子体,特别是孢子体的特点。主要内容: 一.*一般特征及生活史; 二.*苔纲: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地钱)三.藓纲: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应用价值。(葫芦藓)第七节.蕨类植物 教学目的:通过生活史的观察和学习,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主要代表植物。教学要点: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石松纲、水韭纲、松叶蕨纲、木贼纲和真蕨纲 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明确蕨类植物在分类中的地位。重点: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难点:蕨类的生活史。主要内容: 一.*一般特征及生活史(以贯众为例)二.石松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三.水韭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四.松叶蕨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五.木贼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六.真蕨纲:主要特征、生活史及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及保护。第八节.裸子植物 教学目的: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纲。

教学要点: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铁树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 纲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裸子植物在分类中的地位,确立种子的概念及其在进化中的作 用。重点: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种子形成的意义,花粉管形成的意义。难点:裸子植物生活史,胚珠的构造。主要内容: 一.*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及生活史,二.*铁树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三.银杏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四.松柏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五.红豆杉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六.买麻藤纲:主要特征、主要植物和应用价值及保护。七.裸子植物的起源 第九节.被子植物 教学目的:通过被子植物生活史的学习,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要点: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主要特征,明确被子植物的子房和果实形成的进化特征。重点:被子植物的生活史。难点: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主要内容: 一.*一般特征及生活史:世代交替 二.*小麦、油菜的生活史。被子植物的利用。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形态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被子植物茎、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 形态学基础。教学要点:被子植物茎、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及其主要类型。重点:被子植物花、果实的形态特征。难点:雄蕊、雌蕊、子房、胎座、果实的类型和形态特征。主要内容: 一.被子植物分类的一般原则 二.茎:茎的性质、茎的生长习性; 三.叶的形态类型:叶序、单叶和复叶、叶片的形状(叶形); 四.植物的花:花序,花冠的类型及其在花芽中排列的方式,雄蕊的类型,花药着生的方式,花 药开裂的方式,雌蕊、子房位置、胎座和胚珠的类型,花程式与花图式; 五.果实:单果、聚合果和复果。

第十二章 双子叶植物纲

教学目的: 掌握双子叶植物纲及其重要分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以及双子叶植物系 统演化规律。教学要点:双子叶植物纲特征;选择与农林业生产、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有较密切或系统进 化上有重要地位的科的特征,并简述其代表植物。通过解剖观察各科主要植物,熟悉该科特征及 主要经济植物。双子叶植物演化分类系统。重点: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毛茛科、桑科、胡桃科、壳斗科、石竹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大戟科、芸香科、伞形科、茄科、旋花科、唇形科、茜草科、菊科。难点:蔷薇科、豆科、大戟科、唇形科、菊科。主要内容: *木兰科、胡椒科、莲科、*毛茛科、罂粟科、金缕梅科、杜仲科、桑科、胡桃科、壳斗科、石竹科、苋科、藜科、蓼科、五桠果科、山茶科、椴树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 花科、*蔷薇科、*豆科、桃金娘科、红树科、卫矛科、冬青科、*大戟科、鼠李科、葡萄科、无 患子科、槭树科、漆树科、芸香科、*伞形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茄科、*旋花科、*唇形科、木犀科、玄参科、桔梗科、茜草科、忍冬科、*菊科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分类地位、重要经济的植 物。(用小字排列的为选读科)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单子叶植物纲

教学目的: 掌握单子叶植物纲及其重要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以及单子叶植物系统演化 规律。教学要点:单子叶植物纲特征;选择与农林业生产、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有较密切或系统进 化上有重要地位的科,通过解剖观察这些科主要植物,熟悉该科特征及主要经济植物。单子叶植 物演化分类系统。重点: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兰科等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难点:莎草科、禾本科、兰科等科的主要特征。主要内容: *泽泻科、棕榈科、天南星科、鸭跖草科、*莎草科、*禾本科、姜科、*百合科、薯蓣科、*兰科 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分类地位、重要经济的植物。(用小字排列的为选读科)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

教学目的:掌握被子植物起源、演化和主要分类系统,分类的新方法。教学要点: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的真花和假花学说及其分类系统。重点:真花和假花学说及其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哈钦森系统和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 系统)。

难点:被子植物的起源及演化。主要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规律 一.植物的起源与主要类群的演化历程 二.植物营养体的演化 三.有性生殖方式的演化 四.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五.高等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六.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一)起源的时间,(二)发源地,(三)可能的祖先,(四)单子叶植物的起源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

(一)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二)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第三节.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期末闭卷考试,综合考试内容占 60%以上。进行其中测验。网络进行模拟试题测试。最终成 绩包括期中、期末以及平时成绩的综合。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选用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对稳定的国家、省级精品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近3 年出版(再版)的新教材和外语原版教材,自编教材或参考书。教 材: 植物学 》 强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标准书号: ISBN 7-04-018763-9。

参考书:《 植物学 》,李扬汉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年,标准书号:。《 植物学(上、下)》,陆时万、吴国芳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标准书号:。

6.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篇六

经过过去一个月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也为那些渴求知识的农民们提供的帮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并系统的应用,农业技术方能一步步走向正轨,带领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向超级农业大国转向。

二、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我们镇政府给我的这次锻炼的机会。也非常感谢曾经谆谆教诲我的老师,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一些做人态度,学习工作的态度,我都深受其惠。

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2

实习单位简介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生态耕作研究室,是专门从事农田生态与保护、农业耕作栽培、优质饲草作物选育等方面研究的科室。具有高级职称1名、副高级职称2名。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农发办、拉萨市科技局等单位重大科研推广项目,在科技合作方面,同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澳大利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R)、国际粮农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多年来,本科室结合西藏各地农业耕作栽培现状与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农业耕作与栽培综合体系研究,为我区农业增产、增收、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农学专业对作物拷种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科院具体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国际知名专家的具体操作和讲座,还能对某一行业深入彻底的了解并能切身体会到国际农业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接触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制定的各种战略以实现跨国交流和良好的社会口碑;认识当前西藏形势、环境条件等宏观现象,能够接触真实的实地操作,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实习内容

在实习的前两个星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对作物的长势进行分析,如株高、病虫害和当前生长发育阶段等分析。通过这些简单的工作,我了解到农学专业对作物分析的基本操作流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带来繁琐的纠正工作。刚开始认为对于简单的记录工作完全可以胜任的我,慢慢明白,最重要的不是快,而是精。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地势高峻,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藏各地的农牧业主要由海拔高低所决定,其中海拔3000~4200米之间的耕地面积,约占全西藏可耕地面积的70%左右,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种植的是喜凉的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作物,其中青稞、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75%左右。

过去野生燕麦在西藏随处可见,作为栽培燕麦在西藏仅有零星种植。广大农牧民群众缺乏对这一古老作物认识和了解,更谈不上科学管理,随着我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燕麦不但是优质饲草,其籽粒还是优质饲料。其茎叶多汁、柔嫩、营养价值高,蛋白质、脂肪、可消化纤维均高于小麦、青稞秸秆,在西藏燕麦作为主要的饲草料作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成为我区农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草作物。

1、西藏发展燕麦的重要作用

西藏作为全国第五大牧区,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造成现在草场退化,产草量降低,载畜量下降,高原生态受到威胁。草畜矛盾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客观上要求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挖掘潜力提高饲草供给能力,所以发展燕麦生产势在必行,且迫在眉捷,是解决西藏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实现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西藏农区(圈养)每年9月脱粒后,产生了大量的作物秸秆还不能满足整个冬春季节的饲草需求,而在每年的3~5月,是西藏最缺饲草的季节,在这个阶段大量生畜死亡,形成牲畜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大力发展饲草燕麦生产,可以在每年的7月刈割鲜草饲喂牲畜,或者制作成青干草,燕麦秸秆还可打成草捆便于运输、贮藏,用于冬季缓解冬春饲草紧缺的状况。为西藏发展农区畜牧业做出重要贡献。

2、西藏燕麦科研与生产现状

2.1品种引进

2000年以后西藏自治区粮油基本实现了自给,广大人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的种植比例。以此为契机,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自2004年起,从全国不同省市引进优质饲草作物品种试种。尤其是自加入了“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并建立日喀则试验站后,从全国各相关燕麦研究机构引进200余份优质燕麦品种(系),进行品种筛选,从中选择出适宜西藏一江两河农区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白燕2号”、“农饲30”、“白燕8号”等品种,为西藏发展燕麦产业奠定了品种基础。

2.2技术研究

燕麦对西藏农民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以前的杂草摇身一变成了可在耕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饲草作物,农民还不习惯。为此,试验站结合西藏生态气候特征、农民传统种植习惯、以及部分燕麦品种特征特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出了“双季饲草”、“夏粮秋草”等栽培模式。使农民在短期内认可了燕麦是优质高产的饲草作物。

2.3示范推广

“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日喀则试验站”在日喀则曲美乡种植示范种植“白燕2号”5000多亩,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水浇地上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170cm左右,在旱地等雨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60~80cm左右,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为260斤和530斤。同时,项目还在拉萨市墨竹贡卡县、堆龙德庆县、山南地区乃东县等地均开展了示范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项目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当地饲草紧缺的状况,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显著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3、发展西藏燕麦生产的措施

3.1大力引进燕麦新品种

品种作为技术的载体,是作物高产的核心。应大力引进优质燕麦新品种,①引进适宜西藏高海拔地区种植的品种,以满足半农半牧区发展畜牧业对饲草料的需求;②引进适宜多次刈割的燕麦品种和高产优质燕麦品种,满足农区发展畜牧业对饲草品种的需要。

3.2改变传统观念、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燕麦作为我区全新的作物,缺少相关的栽培技术及管理经验,首先改变群众重粮食作物轻经济饲草作物的传统思想,科学施肥、科学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其次燕麦种植应选择在有一定灌溉条件的中等肥力地块,加大燕麦秸秆加工、贮藏技术,带动饲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3调整种植业结构、保护天然草场生态平衡

保护天然草场的生态平衡,推广粮食—经济—饲草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增加饲草料的供给量,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大力发展燕麦产业

燕麦籽粒中含有β-葡聚糖、燕麦淀粉、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还可预防心脏病和控制糖尿病。秸秆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优质饲草。目前试验站正在以“日喀则曲美乡”为基地建设燕麦米加工生产线。同时以燕麦草为核心的“草-畜交换模式”、“农区种草、牧区繁育”农区饲草牧区牲畜的循环利用模式已初步建立起来。使西藏燕麦科研、生产、产业化呈现美好的发展前景。

实习收获与体会

这次实习,除了让我对农牧业的一定了解,并且能进行基本操作外,我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也是挺大的,作为一名一直生活在单纯的大学校园的我,这次实习无疑成为了我踏入社会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将实习工作总结如下,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我觉得在学校和单位的很大一个不同就是进入社会以后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在工作岗位上,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要对自己办理的业务负责,如果没有完成当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那科员必须得加班,如果不小心出现了错误,ye必须负责纠正。

其次,我觉得工作后每个人都必须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正所谓做一行就要懂一行的行规,在这一点上我从实习单位同事那里深有体会,比如,小工在对作物进行脱粒的时候,不小心散出的籽粒也要一粒一粒的收集起来,因为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数据,也是对本职工作的负责。所以科员的工作态度问题尤为重要,这点我有亲身感受。

最后,我觉得到了实际工作中以后,对学历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而且还要看个人的专业素质,任何工作,做的时间久了是谁都会做的,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我体会到,如果将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更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使我们能从一个浑身书本味的大学生转换成一个能实际操作的实践者,这才是我们实习的真正目的。

7.农学类实习报告 篇七

一、进化生物学课程的特点

进化生物学的目的主要是推断生物过去的发展历史并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该课程特点包括:1) 涉及学科门类多。该学科广泛吸收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成就, 特别是将进化与生态学、分类学 ( 系统生物学) 、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结合起来, 研究有关的生命现象, 涉及生物类群的范围和结构层次也十分广泛; 除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之外, 还广泛涉及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内容; 除自然科学之外, 还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许多内容[1]; 2) 内容比较抽象、讲述的故事古老, 在现实中难以再现; 3) 不重视基本概念的阐述。进化生物学的学习需要以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 以进化的观点把各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 侧重生物学现象的起源和进化, 也正因为这样, 对有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稍显简略。4) 理论性较强、学派众多。进化生物学叙述的是生物学中的一般规律性问题, 学习时要注意把握其精神实质, 不要过多涉及功能生物学 ( 包括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实验性学科) 方面的内容, 从而忽略了从理论观点上的提高进化生物学; 各个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学习时需分析比较各个学派的特点, 取长补短[1]。

二、进化生物学课程在农学专业学生中开设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 一) 遇到的问题

在本次教学实践, 是在农学专业本科生中讲授进化生物学, 并且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1) 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不完善。本次授课面向的学生专业为农学专业, 该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侧重对宏观生物学知识的学习, 而对微观生物学知识了解得比较少, 对微观生物学知识理解困难。农学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动物学, 植物学, 生态学, 生理学, 行为学以及作为选修课的分子遗传学, 所以在讲授微观知识时学生会感到抽象难懂, 甚至完全听不进去。2) 作为选修课, 学生不重视。进化生物学这门课程只是作为一门基础选修课来开设, 而基础选修课考核相对轻松, 一般采取课程论文考核或开卷考试的方式。没有闭卷考试的压力, 学生在心理上会比较放松, 容易轻视对该课程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比如在课堂上写别的课程的作业。

( 二) 解决的办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 提出并实践了如下的办法:

1. 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

本次教学实践选用的教材是由沈银柱、黄占景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进化生物学》 ( 第3 版) , 该教材分成十二章, 内容分别是: 进化生物学的由来及现状,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发展史, 生物表型进化, 生物的微观进化, 物种的形成, 生物的宏观进化, 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 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生态系统的进化[2]。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即对生物的过去发展历史进行推断和对进化原因、机制的解释。该教材系统性、理论性和条理性较强, 对问题的阐述简明扼要, 系统地介绍了进化的知识, 总体上侧重对宏观知识的讲述, 对应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

2. 合适教学内容的选择、正确教学手段的使用

进化生物学的知识包括推断生物进化的历史, 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古老, 学生仅凭想象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 比如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发展史等章节的内容, 对于此类知识的讲授, 可以选择增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纪录片、探索片等。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收集有关生命起源与进化, 生物发展史的读物与网络资源, 借鉴国内外大型探索、科幻和纪录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内容, 制作《进化生物学》系列多媒体课件[3]。这部分内容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外学习, 通过网络和教材自己去获取知识, 在课堂上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探讨。而在阐述进化机制时需要介绍微观进化、遗传系统的进化、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因为学生的基础较薄弱, 可以考虑对这三个章节的内容做适当压缩, 侧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对教材中阐述得不够详细的概念进行补充与扩展, 同时通过播放一些小视频来对基本概念和普遍现象进行讲授, 比如可以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遗传物质, 以及DNA的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翻译过程, 以此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3. 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的问题

进化生物学因其理论性较强而容易让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对此, 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把一些理论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 让学生进行探讨, 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设置的问题比如,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爱国是文化使然还是生物本能”“为什么优雅、风趣的人更吸引异性”“从进化角度讨论人为什么要谈恋爱”。另外, 还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 参加过哪些野外实习, 接触到什么动物和植物, 把进化知识与学生的野外实践经历联系起来。

4. 结合科研实例进行讲授

教师可以选取当前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比较有趣的研究论文来给学生进行讲授, 或者结合教师自身的研究来举例, 比如曾经做过哪些与进化有关的研究, 想法如何产生, 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思路, 得出什么研究结果, 对结果如何解释, 研究过程中遇到哪些有趣的故事, 实践证明, 通过将科研故事与进化生物学研究实例结合起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讲授, 能对学生的兴趣提升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学生还会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外, 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进化生物学研究实验室, 让学生对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氛围有所体会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5. 鼓励学生阅读文献, 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要学好一门课程, 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课外积极主动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是科研论文。关于阅读课外文献,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一些经典文献, 也就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定义、来龙去脉阐述较为清楚的文献, 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 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另外, 鼓励学生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让学生知道目前所学的知识在科研上有哪些研究方向, 研究进展如何,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较快, 需要经常关注研究前沿, 更新知识储备。所以,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本学科领域的权威刊物, 并且要求学生网上订阅并浏览这些刊物, 以便随时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论文和最新的科研动态。

总之, 进化生物学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应体现出选修课灵活的特点,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 对一些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知识可以大胆取舍和压缩[4], 着重对学生整个知识框架的构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在知识框架搭建完成后, 学生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在课外进行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晓晨.进化生物学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指导[J].当代教师教育, 2002, 1:116-117.

[2]沈银柱, 黄占景.进化生物学[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3]范宏英, 龙北国.开设《生命起源与进化之谜》选修课的教学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6:1162.

8.农学类实习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学类研究生;教学模式;选课模式;授课方式;课题选择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加大投入和支持,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凸显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综合改革。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社会乃至国际关注的焦点,国际上正兴起将企业质量管理的理论引入到高等教育中来,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1 ]。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能力等仍然制约教育质量的提升。现从几个方面探讨在研究生教学的体会和思考。

一、提高导师培养人才社会责任感和研究的学术思想意识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年30%快速增长;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缺乏富有创新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硕士生培养问题日显尖锐、突出 [2 ]。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本身读研只是为了获得学位,将来找个体面的工作;二是导师指导的学生多,经受多层社会竞争压力而忙于自己的事情,指导学生的时间少。因此,解除导师的思想压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精心教育和培养研究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思想,才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高导师培养人才社会责任感,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欲教人先正己;中国缺的是创新精神,缺少原创成果,这和教育体制有极大关系,以论文数量、获奖成果、SCI影响因子等确定业绩,这种评价体系本身有诸多弊端,实践中业已证实,因此,在制度上要为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为导师和研究生学习研究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导师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科研工作,不能好功贪大,不能将研究生仅作为廉价劳动力,主动限制自己的招生数量,按照国际同行标准,一般每年只能招收1-2名研究生,让导师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指导学生。

二、多元化的选课模式

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否突出了科研能力培养的主题,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3 ]。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均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块。在现有情况下,学生的选课只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没有办法想继续学习深造大学期间感兴趣的课程,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考虑到这种情况,留出1~2门自由选择的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例1:植物病理专业的某同学,在做某种病害的流行学研究,流行学研究需要有深厚的计算机基础,如果大学期间没有好的计算机基础,很难完成这个科研课题;例2:生物技术专业某同学,他很喜欢机械制造的一些课程,但苦于没有机会去学习,如果给他机会学习,将其感兴趣的东西与专业结合起来将会极至地发挥出他们的创新。

研究生课程改革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改个名称就可以,如农学专业,本科生是作物栽培学,硕士研究生是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而博士研究生是作物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它不仅仅是名称上一两个字的差异,而是内容上极大更新与提升,如果内容上仍有太多重复,上课越多就越是浪费时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下降,好奇及探索心理受到冲击,再加上原有教育体系的诸多弊端,花费几年做出的研究结果,了无新意,极少创新。课程教育是很关键的一环,研究生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个性,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要让学生学有所选,选有所获。

三、多动式多形式的授课方式

高校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步伐多快,但国内对研究生的课程改革不多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成研究生获猎更多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老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农学类课程多数较枯燥,尤其现在许多学生对农作物缺乏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病害的症状等等,关注研究生教学中的“对话”与“启发” [4 ],让研究生的眼睛、头脑、嘴巴、手都动起来,探究式教学 [5 ]、调动研究钻研科学和自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利用课余的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自已感兴趣的东西。案例教学是研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向研究生介绍一个或多个生产上的实际案例,根据案例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积累的理论和经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回答,总结出通过该案例所能获得的知识点及其在生产中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实际上,案例分析是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巩固和补充,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农学类的课程案例有两类,一是发生在生产实践经验中一些实际例子;二是可以通过在实验室的实际动手操作来证明的实验案例。

另外,由于农学研究生教育的科研特性,研究生学习过程的时间短,课题研究有时会受农作物生长时间的制约,在授课的同时必须将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培养渗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中,以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能力。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是按分类培养的,专业型硕士要更多地与实践接触,到实践中学习和解决问题,而这一点,需要老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更多专著基础性研究,同时了解实践中产生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论文,甚至对论文的种类、级别也作出规定,显然不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造假、伪造数据、抄袭论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自主式选择科研课题,促进研究生兴趣创新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为指导老师的某个项目的一部分,很少有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深入的进行研究,因此,研究生课题均为导师定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善于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对前人研究结果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深入探究的问题,或者在学术观点上产生的分歧等,均是创新的源泉。要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国目前主要状况是:研究生是帮助老师完成课题、做项目的廉价劳动力,多数老师给学生的补助很少,学生需要从家里获得赞助才能完成学业。老师确定了课题的大体方向,甚至具体内容也安排好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做。创新的土壤早已腐蚀殆尽,学生成了打工仔,导师成了不给学生工资的吝啬老板;如此一来,研究生数量多了,质量降了。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要强制性发给学生补助,并逐步提高标准,不能让学生已经大学毕业了,还要父母拿钱赞助读书。学校和导师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必要的科研硬件,更要提供一个很好的软环境,激发学生敢想敢做的创新思维,毕业论文不是从100页增加到200页的数量问题,而是把原始创新放在首位,不以论文论英雄,遵循自然科学内在规律,我想,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王昌国,包耀东.基于ISO9000系列标准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13,3:50~52.

[2]杨荣,余海波.警惕研究生教育“本科化”[N].光明日报, 2006- 11- 17(1) .

[3]施伟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切入点[J].高教论坛, 2010,9:99~101.

[4]周佳.关注研究生教学中的“对话”与“启发”.中国高教研究,2008,41~43.

[5]赵忠双,贾瑛,阚俊青.研究生教学中应引入探究式教学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101~103.

上一篇:野猫作文500字下一篇:学习型企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