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问(通用8篇)
1.大学生三问 篇一
大学生村官三问三思心得体会
大学生村官三问三思>心得体会
--胡厚爱
转眼在大学生村官这个工作岗位上已经是第二年了,在过去这段时间我努力付出过,也>收获了很多基层工作经验,但是,我对村官工作依然有欠缺的地方。我结合个人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对照“三问三思”进行了个人检查和自我剖析,汇报体会如下:
一、我毕业就扎根在农村,村官的工作锻炼了自己,俗话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农村是能锻炼人的地方。
二、我当村官做了一些事情,例如: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深入村民组宣传社会保障卡的政策,对群众进行细致的讲解,将新农合医疗和养老>保险政策,普及覆盖全面;协助村党总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且每次将计划、方案等,及时报送上级部门备案。同时,个人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心得;参加秸秆禁烧工作。协助村两委开展秸秆禁烧宣传活动,印发秸秆禁烧告知书,走组入户,散发告知书,到一线巡逻。通过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本村没有出现一处着火点;配合做好远程教育工作。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播放科教视频、党员电教片和农用技术,提高远程教育的使用率和功能性;参与开展乡村干部“五个一万”登门走访活动;参与档案整理和村务公开工作。协助村两委成员整理和准备党建、综合治理等的材料,协助将村务、党务、财务情况及时在公示栏公布。
当然,我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没有深入落实到行动上;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盲目的工作态度让我缺乏追求创新的动力,有时也往往导致自身的懈怠;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少,缺乏亲民性;与社区“两委”领导和同事们的沟通较少,缺乏自信心,由于我个人的性格问题,在遇到某些问题的情况下,只是自我去理解,没有主动向班子成员提出,因此这也就让我失去了多次学习机会。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政治理论修养。更加深入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解放思想、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
3、主动与社区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交心谈心,遇事主动向领导请教,遇到困难及时向同事寻求帮助,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遇事处事能力,学会从困难中积累处事经验和法则。
4、工作中加强创新性,改变死板固定的工作状态。作为现代新型农村大学生村官,我们不但要做好自身本职范围内的工作,更要协助社区“两委”班子为社区的大局事业出谋划策,及时主动地提出创造性意见和策略,同时利用我们的技能和特长为社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突破,这是中央号召我们大学生村官进基层的目的,也更是我们自身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份责任。在社区班子中,我的年龄最小,却是最有朝气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带头创新搞发展,这样才能促进社区事业的蒸蒸日上。
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
(来源:冶山镇关塘社区第一书记 胡厚爱)
三问三思心得体会
--陶思齐
在参加完三问三思大讨论会议之后,自己久久不能平静。平时自己只是关注于眼前的工作,渐渐变成了简单重复缺少了思考。这次的会议却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让我静下来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在毕业的第一年选择这样的一份工作、在成为大学生村官的这三个月中自己做过什么、今后的村官工作还要做什么,有地方什么要继续改进的。
大四的这一年偶然在校就业资讯网上看到大学生村官的招聘简章,初看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恰巧室友也提到这个事情,才开始真正思考去农村工作这件事情。首先这份工作是回自己的家乡天长,虽然自己并不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村长大的青年,但是家里的长辈在农村生活,每每回去看到自己的家乡,总想为家乡做些事情。虽然这个想法一直都有,但是却缺少去真正实现它的机会。当时想了很久,觉得大学生村官会实现自己这样一个务实的想法。
干村官的这三个月中,自己深入过田间地头,参与过农村的改田工作,这部分工作我认为自己是做的不足的,因为虽有好的想法,但是脱离成长的背景绝对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弥补的。所以这段时间中自己更多的是留守在村部中,做一些目前来看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日常的打扫工作,一般的党建材料,其中最繁重的一项的工作就是11月份医保录入,工程量巨大,异常枯燥和繁琐。而且还不能出错,因为这个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事情完成后感觉是一次历练。在工作中只要留心就能学到东西。
在接下里的村官工作中,除了做好目前的自己的一些日常的党建及文字工作。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和农民朋友交流,我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经验不足,要从简单的交流最后慢慢变成交心。从他们的环境开始了解起,并对自己的语言模式做出调整,以前是和同龄人在一起,习惯用网络用语。这样的交流模式不能照搬到农村工作中来。相信自己会在村里其他村干部的帮助下会帮助我更好的融入到农村工作中。
(来源:冶山镇福胜村书记助理 陶思齐)
2.大学生三问 篇二
一、大学行政化的实质是什么
综观世界范围内关于大学的论著, 还未发现“大学行政化”这一用词, 可见“大学行政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因为按照“名实相副”的“赋名”原则, 有“大学行政化”之“实”, 才会有“大学行政化”之“名”, 也就是说, 因大学行政化的客观存在, 才有大学行政化的相应名称。之所以说“大学行政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 无疑与中国大学存在着客观而典型的行政化现象密切相关, 或者更直接地说, 中国确有“大学行政化之事实”和“大学去行政化之亟需”。
大学行政化究竟何所指?综观迄今为止的讨论, 人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定义“大学行政化”, 可谓仁智各见, 但其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仅仅对大学行政化进行现象描述, 譬如大学行政化之诸种表现等。依笔者看来, 不论如何去定义大学行政化, 都必须有一个深刻反映大学行政化实质的内涵规定。这一内涵规定就是:大学由一个教育学术机构蜕变或异化成了一种行政官僚机构。这是大学行政化的实质。
众所周知, 大学既不同于商场 (或企业经营组织) , 也不同于官场 (或行政官僚机构) , 它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的高等学府 (或教育学术机构) 。诚如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时对大学的深刻洞见那样:“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又如他在北京大学1918年开学式演说词中所说的那样:“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 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 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然而, 现在人们所看到和真切感受到的却是, 当前中国大学既像商场, 又是官场。说像商场, 可以用大学中普遍存在的校长变身为“资本运作专家”、学术活动蜕变为牟利活动、学术雇佣现象盛行、文凭可以买卖、教育乱收费、大肆进行圈地、金钱拜物向大学渗透等加以佐证;而至于中国大学已然成为了官场, 恐怕更是无人能够加以否认的事实。所谓大学成为官场, 实际上就是大学已经行政化, 其实质就是大学由一个教育学术机构蜕变或异化成了一种行政官僚机构。大学本与商场和官场有着本质的区别, 却不期而然恰恰蜕变和异化成了商场和官场。这是当今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跨界”现象。
如果说大学行政化的实质就是大学由一个教育学术机构蜕变或异化成了一种行政官僚机构, 那么, 其依据和特征何在?笔者以为, 有三个方面是定义大学行政化的最具本质内涵的内在依据和根本特征。
1.大学机构的级别化。这是当前人们最为诟病之处, 也是大学行政化的要害所在。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学术机构, 本无行政级别之分, 更无行政级别之需。在中国, 大学作为教育学术机构而具有行政级别, 当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党政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 一切社会组织, 包括机关、企业、学校、行业组织、民间团体、商店、街道, 等等, 都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管理下的行政化组织, 须履行相应的行政和社会职能, 都必须划归于政府某一部门管理, 并被列入行政序列。虽然大学不是行政机关, 但既然大学被列入行政序列, 自然就须赋予相应的行政级别。一般而言, 大学的行政级别是根据政府举办单位的级别而定的。譬如, 计划经济时期, 大学基本上都是中央政府各部门和省级政府举办的, 因此大学就按照举办单位的二级机构赋予行政级别, 一般是行政厅级。此外, 赋予大学以行政级别, 无疑还有便于政府加强对大学特别是大学书记和校长进行掌控, 因为掌握着书记和校长的“乌纱帽”, 就能很好地实现对大学的整体控制。当然, 大学被赋予行政级别, 似乎还有大学机构与相应行政机构对等的意味, 这从所谓取消大学行政级别就会使大学失去与政府平等对话甚至贬低大学的言论中可明显看出。最后, 大学行政级别还与大学规模有关。综观大学行政级别的演变过程, 总体上呈现出大学行政级别越来越高的趋势。如, 专科院校从原来的行政正处级“升格”为行政副厅级, 部分本科院校从原来的行政正厅级“升格”为行政副部级。不但如此, 社会上还流传着一种基本符合事实的说法, 即大学教师也用行政级别来加以比照, 如教授“相当于”副厅级、副教授相当于正处级、讲师相当于正科级。这种比照无疑是大学机构级别化的必然产物。
大学机构的级别化对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总体上看, 大学机构的级别化意味着大学从制度和体制上向行政机构靠拢, 并最终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庸。具体而言, 首先, 大学机构的行政级别不仅标示着大学本身的行政级别, 更是标示着大学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行政级别, 特别是大学书记和校长的行政级别, 这也许是大学级别化的核心和真正“意味”;第二, 大学的级别化表明, 大学的行政化已被制度化, 即大学的行政化用“行政级别”或“品级”这一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第三, 表面上看, 大学行政化是大学行政级别的结果, 而实际上大学行政化是大学行政级别的原因, 因此, 去大学行政化是去大学行政级别的逻辑前提, 要去大学行政级别必先去大学行政化, 而不是相反, 否则就是因果倒置[3]。
2.大学组织的科层化。随着大学规模急遽扩大, 以及大学职能日趋多样化, 大学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大学组织结构本是一个完整和有机的组织系统。这个组织系统主要由教学科研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条件保障组织构成。教学科研组织是大学组织系统的核心;教学科研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条件保障组织都是为教学科研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它们各自应该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
当前, 大学行政化的基本组织特征就是大学组织的科层化。马克斯·韦伯指出, 在工业社会中, 任何组织要合理地达到其目标, 科层组织是必不可少的[4]。科层组织的特性主要包括遵从层级、分工明确、依章行事、理性决策和权责清晰等。科层组织的核心精髓是通过层层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一种上下级之间纵向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等级制度, 最终决策权集中于权力的顶层, 并与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组织科层化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组织的庞大和组织结构的复杂化, 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的组织效率, 其管理方式是专业化分工和“硬管理”, 其主体是行政管理人员而非学术研究人员和学术管理人员。
若大学组织的科层化仅限于大学行政组织科层化, 是有某种合理性的。为了提高大学行政管理效率和各个行政管理层级的“执行力”, 大学“行政管理组织”可以且应该科层化。然而, 当今中国大学的问题在于, 大学的教学科研组织也按照行政管理组织科层化了。实际上, 大学的教学科研组织与行政管理组织有着本质不同的需求和要求。如, 大学行政管理组织要求层级化管理和“硬管理”, 强调等级关系和纪律约束, 按照职权依章办事而减少繁文缛节和效率低下, 而教学科研组织则要求扁平化管理和“软管理”, 强调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和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 反对行政干预和“外行管理内行”。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的科层化无疑使大学沦为彻底行政化组织了。
3.大学管理者的官僚化。大学机构的级别化和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必然使大学管理者成为“官僚”且官僚化, 进而使官僚制度、官僚作风和官僚习气在大学蔓延和扎根。
官僚制既具有理想类型官僚制的不足和缺陷, 又内蕴着官僚制的法治精神。因此, 官僚制本身并非要被全盘否定, 而是要突破理想类型官僚制的运行方式, 吸取官僚制的精华即其法治精神。理想类型官僚制对大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尊重大学的组织特性, 并放大大学的行政权力, 如上述中国大学机构的级别化和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就是理想类型官僚制的典型体现, 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管理者 (这里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行政管理者) 的官僚化。大学机构的级别化使大学管理者的身份被定位为相应级别的“官”, “官”自然就要有“官”的样子, 其言行举止一定要向官的标准和做派看齐, 并始终把自己属于哪个级别的官记在心里, “群众”也会按照官的样子来衡量大学管理者。人们都把“捞”个一官半职作为自己或显或隐的追求, 即使是“学术尖子”也不能幸免, 这就进一步使大学学术人员官僚化, 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大学的最大悲哀!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则为人们追求当官的梦想搭建了制度化阶梯。当然, 当今中国大学管理者官僚化更深刻的根源也许还在于官阶背后的利益。
由上可知, 大学机构的级别化、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和大学管理者的官僚化是使当今中国大学由学府变成官场或者说由教育学术机构蜕变和异化为行政管理机构的三大决定性因素。
二、大学行政化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大学行政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 是哪些主要因素促成了大学行政化的形成?之所以要提出并回答这个问题, 其意图就是尝试循着大学行政化形成的路径, 反向地去寻找中国大学去行政化的解决之途。笔者以为, 至少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大学外部行政化与内部行政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剖析中国大学行政化的形成。
1.从政治方面的原因看, 中国大学从其诞生开始就肩负着重大的社会政治责任, 并与中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 就是由光绪皇帝倡导、支持和批准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一开始就肩负着“维新”等政治变革的使命。此后,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族救亡一直到后来的“学潮”, 大学都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危机、政治变革、政治运动密切相关。近代以来, 中国大学所承载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 既具有民族救亡、国家振兴、经济建设等建设性意义, 也具有对现实的批判性和与现实政治体制的潜在冲突。现实政治的要求和大学的举办者当然希望大学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尽力避免大学对现实的批判和与现实政治体制的冲突, 以确保预定的办学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的控制。对大学进行控制的重要途径当然就是使大学行政化, 或者说使大学成为政府的一个附属机构, 通过大学的行政权力控制大学的一切事务, 包括学术事务, 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事务, 并以赋予大学行政级别加以固化。于是, 大学行政权力必须贯彻政治意图、落实政治要求、履行政治责任。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行政权力履行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是发乎情、合乎理、依乎法的。问题在于, 这种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除了坚持办学方向和维护稳定外, 还常常蜕变和异化为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取代和对学术事务的干预, 大学行政权力由此广泛和深刻地渗透于大学学术事务的方方面面[5]。
2.从经济方面的原因看, 大学的各种资源越来越集中于行政权力, 或者说, 大学行政权力成为了分配各种资源的最高权力甚至唯一权力。建国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 中国社会的一切组织都被视为政府的一个部门, 大学也不例外。但是,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一切都实行计划分配, 大学的各种资源虽然十分稀缺, 却并未像现在这样成为被争夺的对象。严格说来, 那时的中国大学并没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 其缘由之一可能就是当时并无多少办学资源可供分配。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急需高层次专门人才, 高考招生制度得以恢复, 全社会出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好氛围,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 高等教育开始直面市场, 一时间, 教育产业化、高校扩大招生及其随之而来的大学圈地运动, 国家对教育绝对投入的增加但相对规模急剧扩张而言, 办学经费的空前紧张使大学陷入了“资本运作”和市场化、产业化的漩涡。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大学办学经费严重缺乏, 另一方面大量的经费资源集中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于是, 大学办学资源成为各个大学向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大学教学科研业务单位向大学行政管理部门争夺的焦点。在激烈争夺中, 大学行政权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一方面, 大学管理者掌握着资源的分配大权, 而且资源分配极不透明、很不民主, 学术权力基本无法参与办学资源的分配;另一方面, 掌握着办学资源分配权的大学管理者毫无疑问成为了近水楼台先得月者。这样, 对大学办学资源的争夺必然演变成对大学行政权力的争夺。
3.从文化方面的原因看, 既有现实社会文化环境的直接作用, 也有传统文化遗风的深刻影响。就现实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言, 当前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意识、权力意识等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和普遍滋长。事实充分表明, 社会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官位和权力拥有者, 因此人们对官位和权力的追逐甚嚣尘上, 已有官位和权力者追求更高的官位和更大的权力, 在官位和权力体制之外者则渴求进入该体制, 报考公务员之热远远超过报考研究生和其他职业之热即可见一斑。在这种社会环境中, 大学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当前中国社会盛行的官本位意识和权力意识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了大学内部。就中国传统文化遗风的深刻影响而言,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因子, 从其价值而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学而优则仕”无论如何要比“学而不优却仕”要好, 更比“不学且不优却仕”要好得多, 而且蕴含着公平竞争精神和德才兼备的选仕原则;另一方面, “学而优则仕”却又可能埋没具有实干才能的人才, 违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尽其用的用人策略。坦率地说, 在当前中国社会和大学, “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却仕”、“不学且不优却仕”并存。撇开“学而不优却仕”和“不学且不优却仕”不论, 仅就当前大学的“学而优则仕”而言, “学而优”往往成为了“仕”的进阶和敲门砖, “仕”成为了“学而优”的追求和目标。与此相关联, 我们还常常看到一种奇怪的变形, 即“仕而‘优’则学”, 亦即有官有权者必有学问, 官和权越大学问就越大:没有学问者因当官而变得有学问, 有学问者因当官而变得更有学问, 至于职称评审绝对地向有官有权者倾斜就更不足为奇了。这在当前中国大学已是公开的秘密。由此可见, 大学行政化事实上已深入大学人的骨髓。
4.从大学外部行政化与大学内部行政化的关系看, 大学行政化一般分为大学内部的行政化和大学外部的行政化两个方面, 而大学外部的行政化又是大学内部行政化的根源。上文所述大学机构的级别化、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和大学管理者的官僚化只是大学内部行政化的三个方面。笔者以为, 只有将大学内部的行政化与大学外部的行政化结合起来看, 才能完整地理解大学行政化。但是, 不少人却仅仅从大学内部的行政化来看待和理解大学的行政化, 因此, 大学内部的行政化往往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这无疑是片面的, 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殊不知, 虽然大学内部的行政化有其自身的原因, 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 大学内部的行政化却肇始于大学外部的行政化, 且大学外部的行政化是大学内部行政化的最初诱因和最终根源。笔者仅以体现大学行政化实质的大学机构的级别化、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和大学管理者的官僚化为例, 分析大学外部的行政化何以对大学内部行政化具有根源性影响。
第一, 大学机构的级别化是大学外部行政化的直接结果。这最主要地体现在大学校长的选任上。在中国, 大学校长 (包括所有校级领导) 的选任基本上都是由上级组织决定并对应政府行政部门赋予其相应行政级别。这一选任方式和级别赋予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上级组织可以将大学校长纳入直接管控的行政对象, 以及校长必须对上级组织负责。这样一种大学校长选任方式, 必然使校长按照行政化的理念、原则、方式、手段管理大学内部事务, 并以政府官员的方式和职责应对大学外部的行政权力。
第二, 大学组织的科层化是政府组织科层化在大学中的直接复制。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按照上下对应的原则参照政府的组织结构加以独立设置, 否则相关政府部门将强力干预, 由此造成大学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第三, 大学管理者的官僚化, 一方面是大学级别化和科层化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官僚化在大学的生动反映。
第四, 由于中国大学的办学资源特别是办学经费和学科专业的审批权限掌握在政府手中, 因此, 大学外部的行政权力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着一所大学的生存。
总之, 大学外部的行政化导致了大学外部行政权力对大学的深度干预和大学独立性的缺失以及大学内部行政化的强化。大学外部的行政化甚至使上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向大学提出各种个人的不合理乃至无理要求, 大学不仅无力拒绝, 反而会主动巴结逢迎, 其中存在着极大的寻租空间。
人们通常借用黑格尔的名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来为“存在”寻找合理性根据或加以辩护, 但我们不能对黑格尔的名言做庸俗化理解。仅从中国大学行政化已经客观发生且愈演愈烈的意义上讲, 中国大学的行政化作为一种“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 但难说大学行政化具有合理性, 其原因在于大学行政化从根本上背离了大学自身的本性。
三、大学行政化的后果是什么
笔者以为, 大学行政化不是当前大学所存在的一切问题的唯一根源, 但至少是其重要根源。大学行政化的后果是十分复杂的, 且不是某个或某些后果, 而是系统性后果。
1.大学行政化最直接的后果, 也是人们通常最容易看到和感觉到的后果, 以及最被诟病的后果, 就是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错位 (如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人员凌驾于学术权力和教学科研人员之上) , 盛行于大学的官本位及对官职的追逐和钻营, 以及行政人员队伍臃肿。首先, 当前中国大学的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人员凌驾于学术权力和教学科研人员之上的现象已蔚然成风, 甚至即使行政权力自觉地将学术权力让渡给教学科研人员, 人们对如何行使和运用学术权力也很可能“不知所踪”:要么像行使行政权力一样地行使学术权力, 即学术权力行政化;要么无序地和不能自律地行使学术权力, 从而可能导致学术腐败。其次, 正因为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凌驾于学术权力和教学科研人员之上, 故必然导致人们包括教学科研人员以“官本位”取代“学本位”, 人们的心思不是放在搞好教学、科研和其他本职工作上, 而是全力去追逐甚至钻营官职。再次, 正因行政权力至高无上和人们对官职的追逐钻营, 必将导致行政人员数量庞大。庞大的行政人员, 与大学的行政化相互为用, 即行政人员数量庞大是大学行政化的结果, 又使大学行政化进一步强化。
2.与上一后果直接关联的后果就是办学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上文已经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以来, 一方面政府在对大学投入增加的同时, 大学办学资源仍然匮缺, 一方面大学办学资源的分配大权越来越集中于大学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人员之手。大学扩招以来, 大学面临着巨大的办学压力, 随着学生人数的急遽增加, 办学经费和办学设施等条件十分紧张, 不仅牵扯了大量精力和经费用于大学硬件建设, 大学不得不走所谓“外延式发展道路”, 对人才培养等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大计无暇顾及, 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必然受到忽视和影响。在这一大背景下, 要应付扩招和建设新校区等建设所需, 一则必须求助于贷款, 二则要全力向政府部门争夺资源, 三则对有限办学资源的分配必然借助于行政权力, 通过行政权力将办学资源向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倾斜, 所谓学术权力参与对办学资源的分配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 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投入自然就难以保证。
3.学校和教师尊严受损往往是被人们所忽视的大学行政化的后果之一。为了尽快使中国作为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使一部分大学先强大起来, 尽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 如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振兴高等教育的战略是完全必要的。但是, 在这样做的同时, 却客观上通过行政手段将大学分成了三六九等, 并在资源分配上或明或隐地存在着非公平性, 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 包括一些政府在内的用人单位非“211工程”、非“985工程”大学毕业生不要, 这是对非“211工程”、非“985工程”大学毕业生的行政性和体制性歧视, 实际上也就是对非“211工程”、非“985工程”大学及其毕业生利益和尊严的损害, 也是一种新的有违平等精神的身份制度的确立。在大学内部, 由于教师的地位处于行政管理人员之下, 教师的很多利益得失决定于行政管理人员, 教师的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失去尊严的教师必然消极怠工, 进而必然导致教师职业精神的流失和职业道德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讲, 当今大学教师的师德建设首先应从树立教师的尊严和恢复教师的应有地位开始[6]。
4.普遍而严重的学术腐败是大学行政化的又一后果。从学术腐败的主体而言, 当今中国大学的学术腐败可以分为教师的学术腐败和大学领导者及管理者的学术腐败。大学教师的学术腐败一般表现为对学术成果的剽窃、作假等, 往往是显性的, 因而相对容易被发现和被处理;而大学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学术腐败却通常表现为因自己拥有行政权力而对他人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的侵占 (如不参加研究工作却署名) 、通过非公平竞争抢占甚至霸占学术资源 (如各级各类研究项目) 、不学不研而获得学位 (如通过假考、不参加课程学习甚至以枪手完成学位论文而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 并因这些而获得学术职称、行政官职及其他各种利益等。大学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学术腐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即使被发现或被揭发也因种种原因难以处理。相对于大学教师的学术腐败而言, 大学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学术腐败实际上是大学行政化所带来的权力腐败, 且其危害性更大更广更深, 更加严重和更为根本地败坏学术风气、违背学术道德、搞乱学术秩序和破坏学术生态。
5.大学精神的沦落是大学行政化的后果向深度发展的重大表现, 这也是大学从根子上由教育学术机构蜕变和异化为行政官僚机构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大学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 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超越精神、教化精神、创新精神等是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然而, 大学的行政化本质上不仅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而且必将导致大学精神的沦落。譬如, 大学作为一个教育学术机构, 首先应该是一个能充分体现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机构, 因此, 大学管理也就应该围绕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来展开。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 学术管理是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部分, 也是最能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领域, 学术管理应该遵循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精神和原则。然而, 毋庸讳言的是, 当前中国大学的管理活动, 又有多少是真正体现了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学术管理?相反, 学术管理行政化、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已使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等学术精神荡然无存。
严重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行政化最具根本性、要害性和深刻性的后果。大学行政化势必违背教育规律, 因而难以按教育规律办学, 因此, 大学行政化难以坚守甚或偏离大学的根本任务, 即人才培养及其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大阻碍。因为行政规则要求对上级负责、对领导负责, 从这个意义讲, 行政规则本质上并不追求创新, 由此可以逻辑地推出大学行政化必然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3]。对于“钱学森之问”, 人们往往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教学改革的角度加以回答, 然而, 笔者以为, 这些层面的回答是正确的, 却是远远不够的, 至少还应从大学的行政化等制度性角度加以回答。或许可以说, 在当前, 相对于教学本身方面的原因而言, 中国大学的行政化在阻碍创新人才培养上更具根本性、要害性和深刻性。
上述后果不是大学行政化的全部后果, 但至少是其主要后果, 且其影响由表及里地顺序深化, 最终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阻碍。而正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阻碍, 是当前中国大学行政化最为可怕和最为可悲之处, 也是大学必须去行政化的真正要旨所在。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M]//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22.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 (第3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4:191.
[3]李立国, 赵义华, 黄海军.论高校的“行政化”和“去行政化”[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5) .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下)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97-305.
[5]秦惠民.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的权力制衡与协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8) .
3.大学生三问 篇三
【教学内容】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6Planning for the weekendPart A
【情景片段】
Step1: T:Let’s talk about our plan. Plans for our English lesson.What are we going to learn?紧扣关键词“plan”,生讨论,师引导,导入课文学习。
Step2:T: Listen to the tape,then think about some questions.
教师利用PPT,围绕关键词“plan”出现脉络图,大意如下:
Plan——1. who?2. what?3. when ? 4. Where ? 5. How ?
Step3:Listen to the tape .Two students a goup and talk about the questions.
学生采用对话的形式,解决了其中一部分的问题。如:
S1:When are they going to meet ?
S2:They are going to meet at one thirty.
与此同时老师让回答的同学把重要的句型信息写到黑板上。
Step4: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同样的方式继续解决关于“plan”相关的问题。听到第三遍,问题基本解决,此时黑板上写满了和课文相关重要句型。
Step5:T: Let’s talk about their plans.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围绕课文对话,将黑板上的内容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
Step6:Make a plan .
先让学生模仿课文,分组讨论自己的计划,然后采用合作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计划。如:
S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
S2:I am going to the Park.
S1:I want to go to the Park ,too. Can I go with you ?
……
【案例心得】
一、对话语篇教学关注学生的“What”
让小学生明白对话语篇教学要学习什么很重要,能强化学生关注对话语篇中的新的词汇、重要短语、交际句型、以及语法等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地教学设计引导,如真实的情境创设、有效问题的导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观看PPT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所含有的基本语言知识。本节课中,教者围绕关键词“plan”,输入语言“Who do what at where and when by how?”的信息,学生把每个问题理清楚之后,学生才有可能去内化文本,建构自己的语言输入体系,形成高质量的语言输出。
二、对话语篇教学关注学生的“How”
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训练的工具。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对于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因此,对话语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知道“What”,更要关注学生语言输入输出的“How”。
1. 师生课堂话语操练的多向性
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操练习惯以“师问生”的“单向的问答式”居多。本节课中,教师在导入课文后就抓住关键词“plan”,出现一个脉络图:Plan——(1)who?(2)what?(3)when ?(4)Where ?(5)How ? 让学生围绕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听录音,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向老师请教、互问互答。这种“自主+互助”的学习策略,不仅是基于学生实际的思维主动拓展,也给学生创设了语用平台,使得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关注听、说,强化语言的输入输出,并在体验与理解语言上,逐步掌握语言知识与交际技能。
2. 语言句型结构功能的逻辑性
本节课中,教者让学生将重要信息写到黑板上,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排序,再现文本。学生看到零散的“语言碎片”,围绕主题“plan”,理解句型的结构和语用功能,探究正确的顺序,历练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在学生探究思考过程中,有尝试、有肯定与自我否定,有认知的冲突与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参与是主动的,学生的探究合作是自发的,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是深入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更是缜密的。
三、对话语篇教学关注学生的“Why”
基于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实践与培养,小学牛津英语教材几乎每一篇对话语篇都有独立的话题功能和典范的真实语用情境,并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素材。那对话语篇教学,如何对学生的语言输出做有效的测评呢?
本节课中,教师紧扣关键词“plan”设计了一个活动“Show your plans!”先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自己的计划,可以是holidays/weekend/birthday/...学生在讨论合作后,有了一定的语言素材积累,然后再以“对话合作”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计划。如:
S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
S2:I am going to the Park.
S1:I am going to the Park ,too. Can I go with you ?
S2:Of course. Where are we going to meet ?
S1:We are going to meet at ...
一般情况下,教师只会做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计划,很容易忽视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教学。正如沈老师所说:“对话的语篇教学,一定要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与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效。”
小学英语高年级对话语篇信息量大、语言点多,如果教师不对教学作深入思考,很容易上成语法、词汇、句型课。特级示范课的“三问”启示,不仅示范了对话语篇教学与小学生综合语用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更是鞭策我们教师要做一位思考型、探究型的新型教师而不懈努力。
4.三问三送 篇四
该镇将提高思想认识、动员群众参与作为促进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采取开办宣传栏、张贴标语、发放“三问三送”走访明白纸、开展走访宣传“赶大集”等多种形式,宣传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亮点工作,引导全体机关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活动开展以来,已印发明白纸8500多份,悬挂横幅、张贴标语20多条,使“三问三送”活动家喻户晓,为活动的扎实推进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为确保走访效果,该镇由镇纪委牵头,成立了2个督导小组,通过入户调查与电话复核相结合、收集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干部汇报与群众反映相结合的“三结合”督导模式,定期、不定期对“三问三送”走访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回访,核实走访内容,征求群众意见,有效地防止形式主义等现象,确保了走访质量。同时,将“三问三送”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机关干部年终考核,极大地调动了机关干部的积极性。
城管局以“创新城市管理、建设幸福禹城”为目标,精心组织,迅速行动,确保“三问三送”全民走访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高度重视,建立组织机构。城管局及时召开会议,认真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并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执法中队队长为成员的“三问三送”活动领导小组。同时从各部门抽调骨干人员30余名,组建了“三问三送”活动办公室。活动办公室工作人员精心组织,迅速行动,为推进活动开展提供了强力保障。
精心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活动办公室印发走访日志40余份、便民服务卡5000余张、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7000余份、城市管理明白纸10000余份。走访人员通过走访对收集的问题及解决情况逐一汇总,同时建立“群众问题台账”,统一分类,及时解决。
强化监督,确保责任落实。活动办公室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对走访中收集到的问题及时汇总梳理,制定解决方案,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回访,对群众问题的解决进度进行全面跟踪,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本报讯(通讯员 姜连华)市中办创新举措,务求实效,为创建“幸福市中”营造良好环境。
领导到位。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纪检、党建、信访、司法、民政等部门负责人及各管区书记为成员的“大走访”活动领导小组,设立“大走访”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部署开展、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
责任到位。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书记靠上抓、部门管区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走访中发现的问题逐条分解细化,由走访办全程跟踪督导,确保所有问题在完成时限内全部整改落实到位。
宣传到位。强化对街道党委“加快发展、谋求跨越、创建和谐、服务大局”工作主题、2011年十件为民实事和工作亮点特色的宣传,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今年以来的新发展、新变化,充分了解开展“大走访”活动的目的、要求和效果,大力营造创建“幸福市中”的良好氛围。
措施到位。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发放便民服务卡、收集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建立群众问题台帐、填写走访日志等关键措施的落实,确保全体机关干部人人参与,让“三问三送”遍及每个角落,努力达到 “化解矛盾纠纷、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预期效果。
本报讯(记者 魏莹 通讯员 张立华)全市“三问三送”全民实践大走访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走访活动与业务宣传有机结合,实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目前,已走访54户,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00余份。
强化组织动员,统一思想认识。召开全员会议,传达全市“三问三送”动员大会精神,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明确具体负责人及小组成员。细化活动方案,量化活动范围,明确走访对象、走访时间及走访方式。
加强业务培训,打好走访基础。编印《“三问三送”知识问答》、《禹城市委市政府工作主题、思路及主要成就》、《劳动保障政策》,通过发放明白纸、组织学习培训等形式,使走访人更好的了解政策,为有效做好群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走访与业务两手抓,做好结合文章。目前全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已全面铺开,“三问三送”走访活动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全体干部职工带着政策和服务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面对面与群众沟通交流,使不少职工群众对社会保险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打消了参保顾虑,起到良好宣传效果,前来咨询和办理参保手续的人明显增多。
本报讯(通讯员 冯晓霞)李屯乡在走访过程中开展“一倡议、二建言”活动,确保“三问三送”活动取得实效。
“一倡议”是指发放一封倡议书,建设“幸福李屯”,为“三问三送”开局营造良好的氛围。向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发出倡议: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营造李屯良好的社会氛围;弘扬正气,严惩邪恶,维护公平正义,打击歪风邪气,努力营造风正气顺的社会秩序,努力打造幸福的李屯,发展的李屯,和谐的李屯,靓丽的李屯。
“二建言”是在走访过程中除了发放“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询问走访对象的意见外,以“我与李屯共发展”为主题,向广大干部群众征集发展策略,共制作“我为李屯发展建言献策”征集表 5000份,内容包括建言献策的方式及处理办法和反馈意见。要求每个走访对象至少为党委、政府献策一条,包括民生事业建设、党的建设、社区建设、社会治安、公路养护等方方面面,为党委政府下一步的正确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本报讯(通讯员 杨志兵)人口计生局积极开展“三问三送”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高群众满意度。
以查体为平台,服务育龄群众。8月下旬,以开展秋季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查体活动为平台,聘请省、市妇科专家坐诊,免费开展“三查一治”(查环、查孕、查病、治病)为育龄群众送健康活动。通过该项服务活动,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印发《禹城市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计划生育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各35000份,征求广大育龄群众对禹城幸福指数和计生政策及服务方面的意见。
以随访为载体,关爱育龄群众。根据育龄群众的不同需求,送计生政策、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上门,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知晓率;充分利用基层人口学校,向育龄群众讲解计生政策法规和优生优育知识,并且及时为新婚和产后的育龄妇女送避孕药具,避免非意愿妊娠,保障群众身体健康;认真组织技术人员搞好技术服务,做到查体、培训、随访三结合,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率。
以帮扶为依托,救助特困家庭。突出以计生贫困家庭这一弱势群体为重点,积极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为农村计生贫困家庭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结合“三问三送”活动,对所走访的李屯乡三个村的6户困难群众给予帮扶救助。多年来市计生局坚持开展关爱计生困难家庭活动,共救助独生子女贫困家庭980余户、贫困学生156人,累计发放救助金35.6万元;与市农信联合扶持60户计生家庭,以贴息贷款的形式解决资金180万元发展生产和致富项目。
本报讯(记者 魏莹 通讯员 陈康强)伦镇采取“三会四结合五员”措施,以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契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会”。即观摩会、培训会、交流会。镇党委组织全镇两代表一委员、农村干部群众代表、全体机关干部三个层面观摩全镇民生事业亮点和镇域内工作制高点,对伦镇的发展有了全面的感官认识;对“三问三送”活动进行全面培训,使每名参与走访的干部掌握全市、全镇发展大局、工作思路措施以及工作成效;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每周一开展走访活动交流会。交流走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相互促进。
“四结合”。走访过程中做到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与招商引资、信息收集工作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宣传市委、市政府、伦镇党委政府工作成效相结合,感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相结合,提高群众满意度。
“五员”。全镇机关干部要当好掌握政策的指导员,讲解成效的宣讲员,联系群众的联络员,了解民情的信息员,解决问题的战斗员。
在走访过程中,镇党委机关党员对41名建国前老党员和31名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生活困难党员进行重点走访,并带去牛奶和茶叶等慰问品,向他们送去党委的关心同时汇报了禹城市及伦镇近几年的发展成果和长远规划,征求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截止9月5日下午,全体72名机关干部已累计走访群众217户,收集意见建议26条。
自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以来,市工商局将开展大走访活动作为改进工商服务效能、提高监管执法新形象的重要举措,通过落实定员、定责、定时三项措施,广泛采纳走访对象意见建议,有力推进各项工作良性开展,取得较好成效。活动开展以来,该局全系统上门走访服务对象800多户,发放征求意见表808份,综合整理意见建议15条。
一是定好执行人员,确保工作到人。按照市工商局领导基层联系点和机关股室基层挂钩制度,从8月中旬以来,该局领导班子亲自带头,率领有关股室负责人和工商所所长,上门走访了廉政监督员、各镇政府、局重点挂钩联系企业以及不同行业的工商户代表等,用心倾听走访对象的声音,了解民情,并真诚向他们征求意见建议。各工商所也按照该局基层执法人员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的工作部署,通过深入企业、工商户走访,以及电话联系、网上征求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大走访征求活动,切实将走访活动推向新高潮。
二是定好目标责任,确保工作成效。为确保走访活动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开展走访活动前,市工商局召开专项会议部署走访工作,对走访人员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要求提前对各走访对象做好列表梳理,逐一落实走访责任,并按照既定的走访内容征求意见建议。同时,细化工作目标要求,要求每走访一处,都必须真诚地向服务对象征求到一条或以上的意见或建议,并落实好记录人员,对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归纳汇总整理,确保成效。
三是定好完成时限,确保工作进度。对局领导班子、各业务股室以及工商所的走访活动列成表格形式,限时完成。局行评办不定期采取资料抽查、电话回访服务对象等形式,突击抽检各单位走访进展情况;局督察队也结合日常督察工作,采取明查暗访形式,对各单位开展服务对象大走访活动以及制定的整改措施进行跟踪督导,并及时进行督察通报,有力推动了大走访活动深入开展,确保了走访成效。(袁菊英)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刘家集乡党委政府非常注重创先争优的实效性,把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和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最直接、最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任务。紧扣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抓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组织千名党员下基层活动,结对帮扶促发展。截至目前,全乡1000多名党员、干部与13个村近3000户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送信息、送技术、送生产资料,共联系各类致富项目50多个,办实事办好事900多件次。
刘家集乡贫困人口达4000人,为了切实帮扶好这些弱势群体,该乡严格落实有关政策,注重实效。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建立弱势群体档案。摸清底数,制定帮扶措施。乡党委要求党员干部在调研中,要摸清群众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贫困人口现状和需要,明确帮扶对象,认真研究帮扶措施,实行结对帮扶。帮扶共创主要开展“四带”活动,即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走访,增强与群众联系,体察民情民意,带去真挚感情;通过讲解形势、解读精神、发放文件、组织信访、听取意见建议,带去政策法规;通过实地了解、查找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思维、归纳方法,带去思路办法;通过送科技、送信息、送项目、送资金、送医疗等一系列送温暖活动,带去帮扶措施。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该乡开展了大走访活动,“农田水利该治理了”、“粮食直补政策落实得还不够”,“村级道路该修理了”,针对群众提出的许多具体问题,领导们利用休息日,分头逐一推进有关规划和措施。在走访活动中,全乡1000余名党员深入13个村、1万多农户家中进行调研,在民意中拓展科学发展思路。每个党员要走访5户以上低保家庭及孤儿家庭和孤寡老人,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5人以上,找出5个以上存在的问题,为群众办1件以上好事、实事。
问计于民促发展。坚持突出实践特色,重点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民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开展调研走访;问需于民办实事。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党员干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掌握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使调研走访过程成为解民忧、办实事的过程,增强学习实践活动效果。
切实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对群众反映较多、限期解决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将汇聚村党员、村民议事会议上进行讨论。
一是定好执行人员,确保工作到人。按照市从8月中旬以来,该局领导班子亲自带头,率领有关股室负责人和工商所所长,上门走访了廉政监督员、各镇政府、局重点挂钩联系企业以及不同行业的工商户代表等,用心倾听走访对象的声音,了解民情,并真诚向他们征求意见建议。各工商所也按照该局基层执法人员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的工作部署,通过深入企业、工商户走访,以及电话联系、网上征求意见建议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大走访征求活动,切实将走访活动推向新高潮。
二是定好目标责任,确保工作成效。为确保走访活动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开展走访活动前,市工商局召开专项会议部署走访工作,对走访人员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要求提前对各走访对象做好列表梳理,逐一落实走访责任,并按照既定的走访内容征求意见建议。同时,细化工作目标要求,要求每走访一处,都必须真诚地向服务对象征求到一条或以上的意见或建议,并落实好记录人员,对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归纳汇总整理,确保成效。
5.三问工作小结 篇五
第一阶段工作小结
根据县委办公室《关于千名干部下基层“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活动实施意见》的安排,三元镇召开动员大会后,我们及时与村组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明确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了第一阶段工作方案,并结合本村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与村组干部座谈交流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了村情组情,摸清了该村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自然分布、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情况,为下一步制定该村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及时分贝召开了刘家沟、道子坝、小营、院子四个小组的小组会议,会上学习了中共镇巴县委办公室《关于千名干部下基层“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活动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宣讲了党的惠农惠民政策,重点突出党性教育和知恩教育,广泛听取广大村民对本村本组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次会议村民参会积极性很高,会上畅所欲言、发言踊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群众感到很满意。
三、深入走访,摸清明情,与广大百姓真诚谈心交朋友,诚恳倾听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做到了四个“必谈”详细记录民情日志,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梳理。通过入户下访、巡回接访,温暖了民心,化解了民怨,将稳定做在了基层。
四、开展了“结对认亲、互动帮亲”活动。确定了每位包片领导、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帮扶至少2户困难党员或困难群众对象户数,并发放了“为民服务连心卡”,将责任落实到了人,要求大家今后争取力所能及地为其帮助解决困难,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五、通过走访和了解,本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饮水
受地理环境和当时建设资金限制,农村供水工程未覆盖垭口和水田坪两自然小组。原垭口自然小组约25户人、水田坪自然小组约30户人,只能依靠人工肩挑背磨的原始方式取水,遇到干旱季节严重缺水,很大程度的制约了两自然小组的农业生产和村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交通
原小营和黑沟河两自然小组至今未通公路,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两自然小组约50户人,地势较为平缓,土地相对肥沃。所以在能够享受国家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村民也不愿意舍弃搬离。村民迫切希望能将通往两自然小组的公路修通。
3、教育
刘家沟小学新教学楼极其相关教育设施完善,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转变,刘家沟小学被撤销。刘家沟学龄儿童全部转移到三元镇中心小学就读,造成教学设施的闲臵。同时由于部分学童年龄过小必须由家长带领在三元镇集镇租房陪读,也加剧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所以村民希望刘家沟小学能够恢复1到3年级教学,保证年龄较小的学童能够就近在村小学就读。降低就读费用,同时可以解放部分劳动力,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劳动当中。
4、农业
刘家沟村地处秦岭南侧,大巴山深处,属南北气候交接带。蔬菜水果粮食作物品种繁多,但具有鲜明特色或品质高的产品稀少。另外,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也使得产品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同时,由于交通相对闭塞运输周转时间长、运费高进一步加大了产品的成本价格。所以各种粮食作物和农副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依靠单一原始的传统农业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很难提高。
5、工矿业
刘家沟村目前未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也没有可供就近使用的其他工业原材料,受交通和技术条件限制走来料加工再外销的道路也不可能。所以刘家沟村工矿业基本为空白。
6、其他产业 外出务工是刘家沟村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外出务工同样也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严重,导致儿童心理和教育存在先天缺陷,对老年人的赡养也不到位;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部分土地撂荒闲臵。
六、发展建议
针对刘家沟村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基础建设
原小营和黑沟河两自然小组至今未通公路,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村民迫切希望能将通往两自然小组的公路修通。垭口和水田坪两自然小组只能依靠人工肩挑背磨的原始方式取水,遇到干旱季节严重缺水,很大程度的制约了两自然小组的农业生产和村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能够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解决。
2、农业发展
目前镇巴县蔬菜市场供应基本依靠城固县、西乡县外运供给,加上运输成本以后普片高于汉中市及其他县城菜价。不但不能拉动本县的经济,还抬高了本县的物价增加了生活成本。结合刘家沟村和蔬菜价格走势情况,可以引进技术种植大棚蔬菜,从而打破县城蔬菜供给受制于人的僵局拉动刘家沟经济发展。第一步、试验性种植。根据县城蔬菜价格走势结合本村实际,种植价格稳定切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蔬菜品种。第二步、经过试验性种植,技术相对成熟并取得一定经济收益后,可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丰富品种。第三步、逐步带动其他农户参与种植形成规模。成立合作社,进行农超对接,完善生产、储运、销售链条。
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农户为主导,各级政府只能给予适当技术服务和经济补贴。各步骤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硬指标硬任务,面子工程好大喜功。
3、其他产业
6.读书三问 篇六
高小方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读书”、“该读哪些书”和“怎样读好书”三个问题,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具体提供了45种书的精读计划,并详细分析了读好书的6种方法。关键词:三问
为什么读
读哪些书
怎样读好
一、为什么要读书?
周恩来总理在青少年时代就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回答了为什么而读书,而不是直接回答为什么要读书。
那么,为什么要读书?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著作,是用文字表达意见、知识、思想、感情等的成品。这些成品的总称是书籍。书籍是人类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加拿大政治家贝内特曾经形象地把书籍比作“是作者为我们渡过危险的人生之海而准备的罗盘、望远镜、六分仪和海图”。可以说,自从有了书籍以后,人类的知识积累和传播就完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类可以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以说,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巨大进步。难怪古人传说当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文字的时候,会发生“天雨粟,鬼夜哭”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奇异现象。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前人的、他人的知识经验就陆陆续续地大都被写进了书里。读书就成了我们向前人、向他人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马克思说:“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①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②要想摆脱愚昧无知,要想改变不学无术,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我们当然不能舍弃读书这一条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理科的学生要成长为科学家,必须利用实验室;文科的学生要成长为学者,则必须利用图书馆,必须多读书。要想有所著述,更必须多读书。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宋代陆九渊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④,他们的话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读书对于创新的意义。
古代的例子:孔子将修《春秋》,观书于周史;左丘明作《左传》,亦观书于周史;司马迁写《史记》,“遍读金匮石室之书”;唐代杰出的史评家刘知幾供职史馆多年,他的学问也是在图书馆里泡出来的;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史家黄宗羲常“读书至夜分”,曾在私家藏书楼里下过系统的功夫;明末清初的朴学大师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出行总 ①转引自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近代史教程》(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73页。② [苏]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03页。③(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④(宋)陆九渊:《语录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419页。以骡马驮拉着流动的图书馆自随„„
现代的例子:李大钊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读书甚多,学富五车;毛泽东也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过图书管理员,如饥似渴地研读了大量中外书籍。所以,许嘉璐副委员长最近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演中说:“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看,从建党之日起,就是文化起家,李大钊、陈独秀不是文化起家吗?”①
外国的例子,可以举马克思、列宁。马克思曾多少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用功,以至把图书馆的地毯踩出了一条小路,足见其读书、思索之勤苦;再说列宁: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了列宁的阅读生涯以后说:“如果列宁没有学会利用图书馆那些丰富的藏书,他就不可能写出那些思想深刻的著作,他也就不可能成为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②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中外学人有很多对此作过深刻的思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程千帆先生在《詹詹录》中说:“要精读几部书,打下根柢。黄季刚老师主要在八部书上下功夫:《说文》、《尔雅》、《广韵》、《诗经》、《周礼》、《汉书》、《文选》、《文心雕龙》。每部书都非常精熟。触类旁通,就成为一代大师。”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⑤
④
③对于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和出发点,是科学工作者必备的品质。但奇特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的。
综上所述,为了造成完全的人格,为了提高文化素养,为了奠定学问根柢,为了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强化专业能力,我们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
二、该读哪些书?
书海无边,得法是岸。
最要紧的是:读书要认真选择。俄国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书籍可分为四类:
(一)值得精读的。我们要理解,吃透。
(二)可供参考的。我们要浏览,了解。
(三)不值一读的。我们不妨随便翻翻;一涉猎辄弃去。
(四)误人子弟的。我们该弃置不顾。所以,“开卷有益”这一说法显然是过于笼统了。我们必须懂得选择好书。“好书实是思想与观念的源泉,是防范无知、失望、寂寞、迷信、固执、小气,以及老年时的冥顽不灵等的保险单。”(奥·康纳语)① 许嘉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文汇报》,2006年7月23日,第6版。② [苏]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③ 朱自清:《经典常谈》序,三联书店,1998年,第4页。④ 程千帆:《詹詹录》,《文史哲》,1981年第3期,第41页。⑤ [美]爱因斯坦:《论科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84页。
列夫·托尔斯泰说:“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们得首先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究竟该选读哪些书?这是一个人们探讨了许多年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的难题。但无论这题目有多难,我们也无法回避它,因为选定基础书目,是十分必要的。事实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那种漫无目标的乱读,那种跑野马式的用功,效果是不好的。
史学家吴晗也说:“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其实,基础书目的选定,也并不是真的就没有标准可依。这标准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的:必须围绕人格的健全、文化素养的提高、学问根柢的奠定、想象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的强化这几大目标。前人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若干份具有借鉴意义的书单,如鲁迅的《开给许世瑛的书单》(12种)、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约190种)、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陈中凡的《读什么书》、汪辟疆的《专书选读》(26种)、蔡尚思的《中国文化基础书目》,等等。我个人认为,在这些前贤开出的书单中,以汪辟疆先生的拟目较为适中。
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专书选读》:
余谓专书宜缕列子目,以示准则,不可以概括语注明。但子目选定,其去取亦綦难,今日与友人谈及此,余举屈赋、《文选》、杜诗、韩文、《文心雕龙》、《史通》为文学正脉;易、书、诗、礼、左氏传为文学根本;太史公、《汉书》、《通鉴》、《水经注》为叙记文学伟业;庄、荀、管、韩为议论文学高诣;《说文》为识字大辏,即昌黎所谓“凡为文章,宜略识字”也。惟《说文》不可选读,但必授以籀读之法。不明制字科条,何以为文,更何有文学?《周易》蕴义精微,方面广博,非得专门名家,不可开讲,此宜知也。专书取文翰四,平品二,经五,史四,子四,字书一,凡二十部。以之摛文,则择言尤雅,以之治学,则本源备具,可谓卢牟万有矣。至《论语》、《孟子》、《战国策》,此三书宜在高中授读。《国语》附《左传》,《诗品》附《文心雕龙》,《尔雅》附《说文》,非漏也。通才闳识,恐无以易之。②
汪先生对这份书单是极为自信的,所以他说“通才闳识,恐无以易之”。的确,这份书单对于文科人才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汪先生所言:“以之摛文,则择言尤雅,以之治学,则本源备具”。此书单我们今天大致仍可采用。当然,由于汪先生的这份书单是在数十年之前开列的,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已感觉有所不足。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在汪先生开列的二十六部书的基础上,建议再增补《老子》、《孙子》、《广韵》、《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四库全书总目》、《广雅疏证》、《经义述闻》、《艺概》、《古书疑义举例》、《马氏文通》、《观堂集林》、《清代学术概论》、《鲁迅全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十九种。①吴晗:《谈读书》,《前线》,1961年第23期。②汪辟疆:《读常见书斋小记》:《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78-779页。①增补的理由略述如下:
《老子》、《孙子》,此二书与《易传》一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部方法论著作,故不可不读。
《广韵》,共收26194字,是音韵学的根柢书,也是我们今天解决这二万馀汉字读音问题时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它作为音书,与形书《说文解字》、义书《尔雅》鼎足而三,所以也不可不读。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南朝宋初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风貌与才情,对中国文学、审美习尚、思想文化尤其是对士人精神产生过极为深远影响的一部笔记体小说。是鲁迅开给许世瑛的十二部书之一。
《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日知录》,这三部书都堪称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又都是文理渗透、文史兼治的典范。
《四库全书总目》,提供了万馀种古书的内容提要,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书。《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起,为清代乾嘉学派成果中最高水平之作。
《艺概》,是清代涉及散文、诗、赋、词、曲以及书法等多个方面而又有深度的文艺学论著。其论述简要洗练,富于启发性。
《古书疑义举例》,是清末总结古书阅读规律的杰作,稍后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著名学者均有续作。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法学著作。它体现了中国学者放眼世界、尝试“洋为中用”的探索精神。
《观堂集林》,汇集了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史研究成果的主要精华。《清代学术概论》,是了解清代学术流变的必读书。
《鲁迅全集》,是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最佳读物。《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结晶。《邓小平文选》,是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设计书。《江泽民文选》,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这是最新的必读之书。
以上的基础书目共包含了45种书,比起当年胡适的、后来蔡尚思的书单来,大约都只占到他们所开之数的四分之一,所以确实不能算多。
但话又要说回来,就这45种也不算少了!让我们算笔小账:假定我们仅仅挑选这45种里的4种:
①《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大32开 3322页
②《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大32开 9796页
③《说文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6开 867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16开 1867页
后两种折合成32开,即:乘以2,那么这四部书共计是18586页,再除以两年的总天 4 数730天,就可得到一个计算结果:25.5页/天。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非常勤奋,非常有毅力,无论每天的工作有多忙,都能坚持在工作之余阅读25.5页32开的书的话,那么,我们要读完这4种书,也得花去整整两年的时间呢。何况我们在精读这些书的时候,还得同时对读很多相关的书呢。所以说,就是这份只含45种书的精读计划,也可以用“宏伟”这个词来形容它了。
三、怎样读好书?
解决好该读什么书的问题,这是读好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在有了切实可行的书单之后,又该怎么去具体地实施阅读计划并取得最佳效果呢?
(一)选择善本,纸本为主
所谓善本,指的是书籍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的版本,往往是经过名家精校精注的本子。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①所以我们读书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选择善本。一定要以纸本为主。因为目前流行的电子版、网络版书籍,文字的错讹太多,往往不足凭信。(1)屈赋,中华书局1983年3月排印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本(2)《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影印清胡克家校刻本(全三册)(3)杜诗,中华书局1979年10月排印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本(全五册)(4)韩文,中国书店1991年据1935年世界书局本影印《韩昌黎全集》本(5)《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范文澜注本(6)《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排印清浦起龙通释本
(7)易,《周易正义》,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
(8)书,《尚书正义》,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9)诗,《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10)礼,《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
(11)左氏传,《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阮校《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
(12)太史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第2版(裴骃、司马贞、张守节等三家注本)(13)《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第1版(颜师古注本)(14)《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胡三省注本)
(15)《水经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排印杨守敬、熊会贞疏本(全三册)(16)庄,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诸子集成》本、《新编诸子集成》本)(17)荀,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诸子集成》本、《新编诸子集成》本)(18)管,清戴望《管子校正》本(《诸子集成》本)
(19)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本 ①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书目答问二种》,三联书店,1998年,第5页。(2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影印宋徐铉校定本(大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影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
(21)《论语》,阮校《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译注本(22)《孟子》,阮校《十三经注疏》本,杨伯峻译注本
(23)《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第2版(全三册)
(24)《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出版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组校点本(25)梁锺嵘《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出版陈延杰注本
(26)《尔雅》,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9月影印清郝懿行《尔雅义疏》本(全三册)(27)《老子》,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本(《诸子集成》本)(28)《孙子》,《孙子十家注》本(《诸子集成》本)
(29)宋陈彭年等《广韵》,中华书局1960年10月重印周祖谟校本(附校勘记。全二册)(30)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8月出版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4年4月出版徐震堮校笺本(全二册)
(31)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本(32)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出版校点本
(33)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影印《日知录集释(外七种)》本(全三册)
(34)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6月影印本(全二册)(35)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影印本(36)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影印本(37)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
(38)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华书局1956年1月排印《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39)清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9月新1版(《汉语语法丛书》本)(40)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6月版(全四册)
(4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89年3月影印《饮冰室合集》本(42)《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全十六册)(43)《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版(44)《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45)《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提倡精读,研究问题
读书有低、中、高三个等级:消遣的读书;欣赏的读书;研究的读书。我们一定要进入“研究的读书”这一最高等级。具体来说,采用下列的方法可以保障进行“研究的读书”:
第一,问题法,也叫“要点分析法”。
如:我们在研读文言文时,拎出十六个语言要点,来作为打开文言宝库大门的一串钥匙。这就是:
1.通假字 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2.古今字 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种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回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3.异体字 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如:涙,同“泪”;愬,同“诉”。
4.破读字 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5.词类活用 在上下文中甲类词临时用如乙类词。如:粪土五侯荣。粪土,名词用如意动。6.词序 前宾语、动量表示法等。如:吾谁欺? 未之有也。[三]思而后行。7.双宾语(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语之故;(2)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问之客。
8.非支式 即非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式,其形式的宾语,实质是补语。如:而誓〈之〉曰:“„„”誓之,向她发誓。
9.被动式 “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等。10.实词、词组 联绵字、偏义复词„
11.虚词 如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等。12.省略 承上省或探下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等。
13.修辞 如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互文等。
14.文体 如散文中的史传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杂史)、杂记文(游记体、笔记体„„)、说理文(语录体、史论体、寓言体„„)、应用文(书信体„„)等;韵文中的风体诗(诗经),骚体诗(楚辞),汉魏六朝古诗(乐府、歌行),古体诗(古风)中的七古、五古、古绝,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七律、五律、排律、律绝,词,曲等;骈文(骈赋、连珠、对联)等。
15.特色与表现手法 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16.同源字 具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义而读音又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或几个字。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阙,与“缺”同源。
在阅读文言形式的古书时,这种要点分析法既是读书法,又是研究法,利于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文本,利于发现前人训诂的得与失,一句话,利于我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
第二,校读法,以一书为主,用多本同类或相关著作对读。也叫“摊书满床”法。如:读《诗经》时,有意识地把西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拿来与朱熹的《诗集传》对读,以深入考察汉学与宋学的异同得失。
又如:读《论语》时,除了细读阮校《十三经注疏》中保存的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邢昺的《论语疏》之外,还要阅读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现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杨伯峻的《论 7 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蔡尚思、吴瑞武的《论语导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在对读中发现异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比如:《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杨伯峻译为:“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钱逊译为:“孔子说:‘老百姓只能使他们照着我们的意见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钱先生并加按语说: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愚民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重视教化,要求做到民“有耻且格”,这应该说是要使民“知之”。但这里又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观《论语》,在谈到“使民”“使人”的时候,孔子反复强调的是在上位的人要“好礼”、“好义”、“好信”、“临之以庄”,以及“宽”、“惠”等等,这些的着眼点,都在“使民由之”,而不是“使民知之”。可见,讲教化,孔子强调使民“有耻且格”,但实际上真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是少数;讲实际的行政,孔子又强调“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全面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对这一章的解释,有许多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还有人认为:“这可说是孔子倡行的民主政治,甚至是施政的群众路线。”这样断句,于古汉语语法不合。照此解释,古汉语应作“民可,则使民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才通。而把它解释为民主政治、群众路线,则是把近代的政治概念加于孔子,拔高了孔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孔子的整个思想不合。蔡希勤译为:“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规定的道路走,不必让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蔡尚思说:这一章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分清楚地表述了孔子的愚民思想和愚民政策。意谓老百姓只能使他们都照着我们的意见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何要这样做。但是,长时期来,这一章却成了《论语》中争论最多的章节之一。有些注家学者,或以断句的方式,或在“民”字上别生解释,竭力为古人辩解;甚至把民主政治、群众路线等近现代的政治概念强加于孔子。在断句方面,有的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的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民”字的诠释上,有的释“民”为“弟子”,有的释“民”为“下愚”。等等。其用意均在于否认孔子有愚民思想。不过,或于古汉语语法不合,或根据不足,都难以自圆其说。
其实,以上诸家之说都有问题。问题就在于:孔子这位最早把官学引入民间的伟大教育家结果反被误解成了一个愚民政策的倡导者。您说这冤不冤哪?我们要还历史真面目,就必须另求新解。其实此句中的“不可”的意思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容易”。如《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其中的“不可”就是“不容易”的意思。《论语》中这段话的准确理解应当是:“孔子说:‘老百姓,能使他们遵循大道,不易使他们理解大道。’”这是强调了民众教育事业的艰巨性,而根本不是在提倡什么愚民政策。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81页。② 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6-137页。③ 蔡希勤:《论语》,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年,第133页。④ 蔡尚思:《论语导读》,巴蜀书社,1996年,第202页。④
③
②
① 这就是通过对读来发现前人的不足,从而找到我们工作的起点,去追求创新的目标。
(三)坚持动笔,深化认识
学者攻读的“八段锦”是:读书、思索、查考、实习、动笔、温故、创新、提高。其中的“动笔”是个中心环节。我们只有在动笔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使思维变得更有条理性,也才能逐步逼近真理。
1.写日记,训练自己的思维使之井然有序;反观自己前进的脚印,天天自警、自励。
2.做读书笔记,则更是治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西谚也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性。”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更是比方得好:读书如不即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无踪迹。
只有坚持做读书笔记,才能“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这种“少而精”、“手脑并用”的读书法,是一种把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结合起来的好方法。有了这种长期积累,再从中抽绎出闪光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就可发展成为论文或专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而薄发。在这方面,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的《读书杂志》,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刘文典的《三馀札记》,吴小如的《读书丛札》,周勋初先生的《韩非子札记》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下面介绍读书笔记的一般做法:(1)摘录式(较低层次):
① 索引式 记下名目、出处,备查找。② 引语式 录下重要的原话,供引证。③ 抄录式 录下重要的原始资料,供日后应用。
④ 摘要式 按原文顺序摘下要点,以便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也可为他人提供信息。
在做这类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包括摘录卡)的时候,有几点是应当注意的:首先,所据的底本应当是经过认真选择的本子。最好选那种精校无误而又通行易得的,因为只有精校无误,才能保证质量;只有通行易得,才便于覆核。其次,有较大异同的本子,应当取作参照,并加上必要的说明。再次,摘录时不要为了省力就任意地掐头去尾,而应当尽可能地取足上下文。再次,摘录后要认真校对两遍以上,保证准确无误。最后,要在每一条摘录的材料后注明书的卷次、页次或刊物的期次、页次。只有这样的资料,才便于日后的利用。(2)评注式(较高层次):
① 批注式 直接在书刊(当然是自己的书刊)上做记号和批注。② 提纲式 逐段写出要点。
③ 论题式 在提纲式笔记的基础上,对大小提纲所提问题作出概括的解答。④ 提要式 列出全书要点,显示其梗概、特色。⑤ 补充式 围绕原书中心内容,补充新材料或新思想。⑥ 质疑式 及时记下重大的疑难问题,以便进一步求教、钻研。
⑦ 批驳式 批驳原书中错误的论点、论证等。⑧ 札记式 摘记某些要点,并写下自己的一得之见。
⑨ 心得式 用自己的话写下阅读后的收获(读后感,随感录之类,可发展为书评)。⑩ 综述式 读了多种谈同一问题的书籍或文章后,可写读书综述。抓住中心论题,全面掌握材料,系统说明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表明自己的见解。
对此,高荣先生的《学会做读书笔记》(收入《治学方法谈》)等专文可供参阅。
3.撰写专题研究论文,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俗语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不断地练笔,才有望迅速地将自己的脑筋训练得清澈澄明,有条不紊,细致缜密;这样的脑筋才真正可用。只有不断地练笔,才有望极快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把有用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化为一种学养;这样的知识才真能致用。
(四)巧妙记忆,融会贯通
我们所说的多读书,主要不是指数量多,而是指遍数多。“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复是学习之母。”温故知新,熟能生巧。为了便于温故,有些重要的知识最好能够牢固地记忆。如果拿酿酒来打比方:记住足够的常识、具备丰富的学识是米,掌握科学的方法是曲,参与现实生活则是源头活水,三者相掺和,才能酿成甘醇的美酒──判断是非的大智慧。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不能久也。”①
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但苦练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巧记。巧妙记忆其实是做学问的三大法宝之一,与另两大法宝“全景式把握”、“提倡慢读”同等重要。所谓巧妙记忆,无非是与形象配合着来记,与声音配合着来记,与意义配合着来记。
所谓配合意义来记,就是在透彻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把对象记住。如:《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怎说咱们没有衣裳? 与子同袍。
│和你同披一件长袍。王于兴师,│王朝发兵抗击敌寇,修我戈矛,│修好咱的利戈长矛,与子同仇。
│和你共同对敌心一条!
○一章。写对敌思想上的完全一致。岂曰无衣?
│怎说咱们没有衣裳? 与子同泽。
│和你同穿一件衬衣。王于兴师,│王朝发兵抗击敌寇,修我矛戟,│修好咱的长矛大戟,①(宋)朱熹:《童蒙须知》,《传统启蒙教育资料》,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页。与子偕作。
│和你并肩英勇奋起!
○二章。写慷慨从军行动的完全一致。岂曰无衣?
│怎说咱们没有衣裳? 与子同裳。
│和你同穿一件下装。王于兴师,│王朝发兵抗击敌寇,修我甲兵,│修好咱的盔甲刀枪,与子偕行。
│和你一块奔赴战场!
○三章。写英勇赴敌行动的完全一致。要准确背诵此诗,首要任务是要准确理解三点:(1)王于兴师,王当指周王。秦国国君迟至公元前337年方有称王者(惠文王,孝公之子)。此诗理直气壮地演绎了大一统精神。(2)袍,有夹层,中著旧絮的长衣。泽,内衣,后作襗(zé)。裳(cháng),下衣。毛传:“上曰衣,下曰裳。”《说文》:“裳,下裙也。”这三章诗,从外衣说到内衣再说到下衣,不是简单的光为避免字面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的。(3)同仇、偕作、偕行,诗意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层层深入的。在吃透上述三点之后,再来熟记此诗,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所谓配合声音来记,最常用的就是谐音法。如:众所周知的记忆圆周率的方法:3.1415926535„„谐音为“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其次就是押韵法。如:传统蒙学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了上口、易记,就都是尽可能地押上韵的。
所谓配合形象来记,道道就更多了。如:0是洞,7是拐,2是鹅„„
对于此道,南京军区的锺道隆先生深有研究,他写的《好记性的诀窍》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很值得一读。
(五)志存高远,立足创新
理想是一种动力。我们在政治上的理想,是实现世界大同,即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建成高度民主、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
我们在业务上的理想,就是要成为某一领域里的行家里手,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像前贤追求的那样,“不为名相,即为名医”。既树立为人民服务之志,又具备为人民服务之才,实践为人民服务之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认真读书,在“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感召下,力争通过“三个结合”——“读书与查书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写作相结合”,从而实现“三个有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发表”。努力去完成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透彻地弄懂所学的知识;第二阶段,牢固地记住最重要的基础知识;第三阶段,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阶段,经过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力争有所超越。
(六)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读书和做人要结合,而不要分离。要把读书中体会到的道理真正体现到自己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去。如何做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实际上是古今学问中最大的学问。《荀子·劝 11 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时候的学习者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学,如今的学习者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学。《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②意思是说:没听说不如听说了,听说了不如见到了,见到了不如懂得了,懂得了不如实行了。做学问到了能够实行就算是学到家了。这就是知行双修的读书法。让我们通过读书和实践,不但在业务上,而且在思想上,在做人上,都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让我们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惜时如金,勤奋读书,认真教书,发愤著书,使我们真正成为学者型的人才,成为人格高尚、学识渊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士”!
最后,请允许我以数年前写的几句顺口溜作为结束语:
论读古书的旨趣
——答《研究生学刊》编辑部问(2002年11月8日)
不薄今人爱古人(借老杜句),吾侪事业只求真。读《易》通变勇创新,读《书》修德有芳邻。读《诗》胸怀诚朴茂,读《礼》知和能远征。读《春秋》,担道义;读《老》《庄》,拂虚名。读《孟》养吾浩然气,读《骚》燃我赤子情。《史记》教我志坚忍,《汉书》示我求严谨…… 学往圣,做新人,道融今古友辅仁。摩顶放踵利天下,身劳心安为人民。原于思,成于聚,进乎问,止乎行,发愤忘食乐忘忧,为学为人岂可分? 根深叶茂蕃硕果,活水鲜风自成文。
①(战国)荀况:《劝学》,《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页。② 同上,第42页。
7.战略经典三问 篇七
为什么波音不做发动机?
为什么中石油要做酒店?
……
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都和企业的战略分不开, 和企业的价值链选择有关。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并不是每个经营环节都创造价值或者具有比较优势。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和比较优势, 实际上是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的价值活动, 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营活动, 才是最有价值的战略环节。要保持企业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之一就是要保持其价值链的竞争优势, 尤其是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的竞争优势。
一、为什么电脑公司长不大?
当前, 正值电脑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 但你会发现, 很多将产业链做全的电脑公司都长不大, 而那些少有的大公司大多是选择产业链上的细分环节。比如, 微软只做软件, 英特尔只做CPU, 富士康只做电脑零配件, 而戴尔只做电脑组装, 这些电脑公司都对自己的价值链进行了选择和细分。
通常情况下, 一个产业的成熟度越高、各项职能越完善, 企业就越倾向于做价值链的减法, 将那些并非是企业优势、又会过多消耗资源的价值链环节剥离出去, 向外寻求职能服务以节约成本与提高效率。电脑行业显然是一个成熟度极高的产业, 其链条上的各项职能都已经趋于完善, 因此无论是行业内的大公司还是刚刚涉足的小企业, 选择进行价值链的减法都是明智之举。
以戴尔公司为例, 其开始进入电脑业时, 整个产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产品相似度高, 顾客的购买转换成本低。如何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是戴尔公司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戴尔公司注意到,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 电脑消费者早已不再对产品技术、性能一无所知, 听任广告推销才决定购买意愿, 而是对产品有着更高、更个性化的需求。有了这一认识, 戴尔公司将价值链锁定在电脑的最终组装和销售环节上, 将电脑配件的生产、甚至是主板的次级组装都外包出去, 通过对电脑最终组装环节的控制来满足客户对电脑购买的不同需求。同时, 戴尔采取的“直销模式”省略了价值链的中间商环节, 不仅创造了比竞争对手更为低廉的成本, 更取得了与供应商关系的主动权, 极大地提高了戴尔的竞争优势。
戴尔公司虽然只选取了价值链的部分环节进行发展, 但却通过对电脑的最终组装和销售环节的把握实现了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对于戴尔来说, 表面上是放弃了价值链上的某些利润环节, 但实际上却是通过战略选择实现了企业资源优势与行业环境的最佳结合。
联想作为电脑公司有着过长的价值链, 正是基于中国电脑行业初期发展尚不完善的原因而形成的, 而联想若要进一步跻身世界顶级电脑企业的行列, 进行价值链的简化是一个必然选择。因为你不能指望依靠“大而全”却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的价值链, 去和别人的集中优势相抗衡。
二、为什么波音不做发动机?
为什么波音不做发动机?这同样涉及到价值链的取舍问题。
航空业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与资源投入, 波音和空客在2007年的研发预算为30亿美元, 而空客投入A308的研发费用就超过了107亿。在这种行业环境下, 分散资源就意味着失败。因此, 波音等大的航空公司选择将制造业从其价值链当中剥离出去, 在纵向价值链上采取聚焦战略。
2005年, 波音公司以9亿美元的价格将两家制造厂出售, 削减生产成本, 并将公司的业务进一步集中于研发设计和总装上。而此前, 这两家制造厂承担了波音737约四分之三的结构部件, 还为波音其他型号的飞机制造驾驶舱。
航空制造业价值链可以分为研发、制造、总装、销售、服务和金融租赁六个环节。波音、空客等大型航空企业正是集中资源抓住了价值链中具有核心作用的研发和总装环节, 从而控制了整个产业链。而紧随波音、空客其后的是美国Vought、意大利Alenia等大型跨国转包生产商, 他们利用在制造和零部件加工环节形成的规模优势, 成为整机制造商重要的产业合作伙伴。据此, 我认为波音在制造环节上和他们相比, 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力, 其自己生产发动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将这部分业务外包出去, 这样能将大部分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研发和总装这样的优势环节中去。
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往往由多个企业合作完成, 对价值链进行细分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每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而必须细分价值链, 集中自己的资源, 在某一个环节上打造核心竞争力。不管是做总装还是零部件加工, 都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最优价值链选择。
三、为什么中石油要做酒店?
中石油旗下的中国华油集团将成为其酒店业务的整合平台, 在获得集团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 华油集团正在准备接手中石油的海外酒店资产。前面两个问题说的都是企业在做价值链的减法, 而中石油涉足酒店行业显然是在做加法, 并且是大大偏离主业的加法。
企业采用价值链的加法通常是在产业发展程度不高, 各项职能需求还未形成规模, 市场上缺乏规模大、高效率、低成本的职能提供者时, 企业不得不选择自己建立职能机构来为自己服务。中石油酒店业务是计划经济时期特定制度、政策的产物, 其最初设立的基本目的是为集团内部提供服务。如今, 中石油想要将这部分职能外部化, 将其打造成其价值链上的利润环节。但事实是, 中石油并不具备将酒店业务有效融合到价值链中的能力。
企业做行业选择, 不是做机会而是做能力。虽然中石油有着从事酒店行业的业务基础, 酒店行业也确实是有着巨大潜力的行业, 但先前基于以内部服务为目的而建立的酒店业务, 显然没有在真实市场环境下如何运营的丰富经验。同时, 酒店业务也无法与中石油主业构成互动与支撑, 且从目前来看, 华油集团要依靠边际油田开发等项目的盈利来支撑酒店业的亏损。如此看来, 酒店业务在中石油的价值链上到底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恐怕不会如中石油预想的那样乐观。
总之, 面对激烈的竞争, 企业必须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 将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环节, 选择价值链中的核心价值环节, 并且不盲目地进行产业扩展, 才是企业明智的战略选择。
8.“非典”三问 篇八
谁是"非典"元凶?
自2002年11月16日广东发生首例SARS以来,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该种疾病。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是谁导致这次全球性的"瘟疫"?
让时光倒流到今年的2月28日,一名美籍华裔商人在越南病倒后被送进了河内一家医院,而此时,诺贝尔奖获得者、意大利医生卡罗·乌尔巴尼正好在越南。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病人所在医院进行调查,收集样本,与医护人员交谈,果断判明他患的不是禽流感,而是一种全新的疾病。于是,乌尔巴尼把从该患者身上发现的"非典"病情迅速通知了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从而成为"非典"的发现者。
3月11日,乌尔巴尼飞往曼谷主持一个会议,但一下飞机就开始发热,他意识到此病可能有传染性,要求隔离治疗。为避免把病传染给家人,他不再和他们直接接触,并要求妻子带着孩子赶快乘飞机回意大利,不要同他告别了。3月29日,乌尔巴尼不幸逝世。乌尔巴尼用他的行动实践了他在1999年与同事一起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说过的话:"这一奖项是奖给这样一种理想的:人类健康和尊严不可分割,与患者在一起并保护他们的权利是一种职责。"
正是由于乌尔巴尼医生尽早地发现了"非典"这种前所未有的疾病,全世界医疗机构才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3月12日,WHO迅速对全球发出预警报告。
3月15日,WHO联合9个国家的11个实验室,组建了SARS研究的多中心协作网络。通过这个藉互联网联接的安全网络,研究者可以共享SARS 的临床实时病例和组织样本,观察对方的电镜图像,交换和评估研究成果。其目标就是尽快发现SARS病原体,进而研制相关试剂。
4月16日,全球联合攻关网络成立一个月之时,WHO在日内瓦正式宣布,导致SARS的病原体已经找到,并正式命名为SARS病毒,又称乌尔巴尼病毒,以纪念乌尔巴尼的杰出贡献和敬业精神。
下一场大规模瘟疫的彩排?
"非典"的流行,体现出新世纪新传染病的一些流行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化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一些传染病也随之扩大危害。自从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以来,传染病的跨地域蔓延趋势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正如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格贝尔丁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伴随着地球村的人口越来越密集、交通手段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全球化。
2. 呈加速发展趋势:在过去的30年里,人们发现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病种,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病原体,从军团病的嗜肺军团病杆菌、莱姆病的伯氏包柔螺旋体等,到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以及各种寄生虫、真菌和朊病毒,每一种病原体都令科学家枕戈待旦,百倍警惕。
3. 影响广泛:新传染病的流行对全球的影响已超越了疾病本身对健康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甚至导致公共危机。 为什么新传染病会层出不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一些原本局限于一定地区或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如一些病毒产生变异,或者出现了宿主的转移,使原本断开的传染链又被接上。为此,我们应该反思人类自己的行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扰乱古老的生态平衡:捕杀野生动物、驯养野生动物、将野生动物用于实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这些活动会使原本只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侵入到人群之中。人类与瘟疫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使我们更深地认识了我们人类一直面对的这一古老敌人,但同时瘟疫的暴发再次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一员应尽的责任。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已到了必须正视自己行为的时候了,否则正如多伦多女子大学医学中心安德鲁· 西摩尔教授所说:"非典"只是下一场大规模瘟疫的彩排。
"非典"可能出现怎样走势?
疾病诚然可怕,但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从未放弃过努力。19世纪,人类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建立了免疫学。特别是多种疫苗的研制成功,为人类与病魔做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
18世纪,人们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1885年狂犬病疫苗的发明以及 1890年白喉抗毒素的问世,为人类迎来了20世纪大规模战胜疾病的曙光。 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脱颖而出;1928年,世界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应用于治疗;同年,一种治疗百日咳的疫苗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成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相继被消灭,乙肝疫苗培育成功,不少长期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如今,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死亡人数一直在下降。那种疾病一下吞噬数千万人生命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
1975年,为检测出暴发的莱姆关节炎(伴有疼痛、发热与皮肤红斑)病因,医生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为检测 1981年发现的艾滋病病毒,则用了3年的时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今在世界各地不同研究所和医院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7个星期就完成了对"非典"病毒的检测和识别,而其基因图谱也已被绘制出来。
面对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各国科学家只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认清其狰狞面目。但目前人类对"非典"病原体的了解还很少,医学家尚不知道这种冠状病毒的来源和生存方式,对"非典"病毒的传播方式仍不明了。科学家们还发现这种病毒有很强的变异,在不同地方可能进行 "演变",产生变种,进一步增加了危险性。
美国国家过敏医学与传染病研究院的专家安东尼·范奇医生认为,根据传染病的基本统计方法,"非典"有可能会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长期敌人,在未认清它的真面目之前,它有可能继续肆虐。未来的三种可能走势:第一种是"非典"将在并不算短的一段时间内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第二种是"非典"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急速暴发;第三种则是"非典"也有可能像人们所了解的病毒性感冒一样,突发性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流行,同时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它还将在今后的某个时间再度出现,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目前最佳的做法是,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救治措施,防止"非典"进一步扩散,并努力使其蔓延势头逐渐减弱。
【大学生三问】推荐阅读:
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 大学生学期个人总结09-11
湖南大学大学生入党流程介绍10-18
北京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改变了什么?07-24
大学生社会调查问卷(大学食堂问题)06-16
暨南大学大学语文09-22
河北经贸大学十佳优秀大学生事迹材料08-14
大学大学生音乐节活动策划方案11-01
河南大学首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策划书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