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群文阅读

2024-10-15

儿童诗群文阅读(通用8篇)

1.儿童诗群文阅读 篇一

享受阅读 绽放精彩──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内容摘要:当前,追求生活化阅读、原生态阅读的群文教学研究,在我省开展得如火如荼。群文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准确把握群文阅读的特点,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摒弃传统阅读教学的陈弊,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实现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我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的三四年间,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也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实践,与大家交流共勉。

关键词:群文阅读 原生态阅读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革除陈弊,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为他们创设语文实践的资源、环境和机会,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方能习得。正是基于语文实践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理念,群文阅读在与传统的阅读、与单篇阅读的比较中,其优势才更为明显。

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其阅读的资源更加丰富并具有内在联系,阅读的环境更趋于生活化,富有真实性,阅读的机会有更多的选择性,阅读的方式更符合学生个体实际,阅读的理解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前不久,在我市群文阅读教学研讨中,我有幸执教了“英雄”群文的观摩课。在“英雄”群文教学中,我预设的教学对象为刚接触群文阅读的学生,通过了解群文,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通过快速初读,让学生学会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抓住重要信息;通过重点品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引导“求同”阅读,让学生寻找群文共同点,感受“英雄”形象;通过对比阅读,引导“求异”阅读,发现群文的不同点,感受“英雄”的本质;最后,结合学生对英雄的认识,总结讨论新时期真正的英雄,并趁机引导学生写“英雄”。这种教学设计,通过方法选择、反复阅读、求同求异、读写结合等策略,实现习得方法、提升认识、形成素养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近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名词,它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材料、学生阅读、师生多元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对传统阅读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补充。只有当教师正确地认识群文阅读的本质,准确定位群文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才能让群文阅读真正发挥其优势,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中的重要内容。

1.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从而进行真正的原生态的阅读,形成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群文的优势,更准确地定位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不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使教师“讲”和“导”的分量过度增加,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的“福利”。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时,不设硬性的指标要求,亦不追求面面俱到。我在学生大致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浏览,用较快的速度归纳文章的大意,训练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赢得了时间。学生的阅读、汇报,更多地体现原生态的阅读教学,教师只当主持,干预极少,学生在大致概括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各有重点、各有感悟,完成了“初读”的任务。

2.群文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展现教师的功底,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

“英雄”群文共有4篇文章,分别是从5、6、7年级不同版本语文教材中选择而来,文章字数较多。《武松》还保留有文言文的味道,《真正的英雄》语言较难理解。尽管如此,我并没有为了完成“教”的任务,而使阅读“流于形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前后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不同程度的阅读。有最开始的初读、中间的求同品读、最后的求异对比读。每一 次读,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既有浏览式阅读,又有品味把玩,使阅读既有质、又有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可迁移的阅读能力。

3.群文阅读不仅要读,更要“品”。

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如“英雄”这组群文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就是单篇文章远不能及的。从课文内容而言,4篇课文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身份表现了英雄,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英雄,寻找英雄共性提供了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求同”环节。从文章主题而言,虽都在写英雄,但英雄所处环境、英雄行为的出发点、产生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求异”的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探究英雄的不同。从文章体裁而言,有的写人记事、有的演讲议论、有的抒情评价,为学生用不同体裁表现情感提供了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写英雄”环节,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

这些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立足在“品”英雄上。让学生不仅仅是读“英雄”,了解事迹和品质,而是要在“求同”与“求异”的正反碰撞中,去更深刻地认识英雄,评价英雄,发现英雄的本质,从而能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进而能理性地学习英雄。

二、科学选择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群文阅读教学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的本质后,我们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文文本,不同阶段的学生,科学地采取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实现原生态、多层次、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培养。

1.寻找关联,巧选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给了教师极大的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的自主权。但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往往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

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用教材教”、教师主动权缺失的弊病,但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关联点,再根据关联点,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章。文章的选择应根据师生实际,从预设的教学中心目标(知识中心、能力中心、方法中心、价值观中心)、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能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服务。

在执教“英雄”群文前,我将教学中心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价值中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二是方法中心,通过几篇文章不同的表现英雄的手法,使学生掌握人物类文章表现人物的不同写法。然后,我选择了《武松》《灯光》《真正的英雄》《颁奖词三则》四篇文章。四篇文章选择体现了以下特点:主题一致;作者和写作时间体现不同时间、不同文化的特点;文章语言有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语言特点;文章表现手法上,有写人记事类、有演讲辞、有议论类;文章深度上,涵盖了5、6、7年级不同深度的文章。这样的选择,能从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全面认识英雄,了解表现英雄的多种手法,从而达成课前预设的目标。

2.整合目标,生活阅读。“群文阅读”阅读量的增加,决定了不能再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做必要的整合。在整合传统单篇文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群文”的目标,使群文教学的功效充分显现出来。

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英雄”群文一课,我将教学目标整合为3点:一是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不同时期的英雄事迹,感受英雄品质;二是通过群文阅读,学习写人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帮助写作;三是通过求同求异阅读,多角度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整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了群文阅读由于阅读量的增加,必然要对传统单篇文章教学的部分细化目标进行取舍,没有再对字词等目标做具体要求。内容、方法、价值观目标也进行了整合,多为“保底”性表述,目的在于通过目标的整合,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畏难情绪,主要考虑阅读教学中“师生怎么做”,重在与学生一起实践阅读过程,而弱化对目标的细化,还原“生活化阅读”的情境,营造原生态阅读氛围。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阅读的要求、问题设置都较概括,学生与教师抛开了传统课堂的目标、问题压力,沉浸在文本中,学生阅读效果反而更佳,阅读收获巨大,课堂闪 光点频现。

3.“求同”阅读,感悟主题。

群文阅读较单篇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文章形式、主题等单一,不易让学生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更全面地认识阅读教学的主题的局限。而充分利用好群文阅读的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对主题认识、写作方法等),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在“英雄”群文的教学中,我抓住本组群文在主题上的共同点,在学生初读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以“我们更应该崇拜谁?”为再次阅读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同文阅读,异文交流”,为学生争取更多真正走进文本的时间,概括群文在“英雄”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学生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的认识,使英雄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表现手法”的感悟,多角度地学习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

4.求异品析,升华中心。

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具有千差万别的多样性,才使得文学创作具有难能可贵的独创性。进行群文阅读时,在基于群文“关联点”进行“求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求异品析”,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用“点”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面”上的“同”;在“面”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点”上的“异”,进而能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在教学《英雄》群文时,通过“求同阅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认识了英雄主题的基础上,去细致品读和赏析文本中的重点句段,重点分析“英雄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合作和独立的探究、品析,发现了三组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当时面临的情况、做出英雄行为的动机、目的等都有不同,通过全班互动交流,学生很快发现“英雄不同”的核心是“英雄的动机”,即“为谁英雄”不同。发现这一关键点后,学生对英雄的认识自然就更深一层:英雄值得我们学习的根本在于对社会、对他人有益。认识到这一层,学生自然会分辨更应该崇拜谁,也才真正形成正确的英雄观。5.联系群文,自主写作。

阅读群文,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英雄”群文教学接近尾声之处,我顺势激发学生:了解了英雄的事迹,学习了英雄的品质,你对英雄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吧?快速阅读“颁奖词三则”后,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学着文章中表达的方法,写写自己的感受。

由于学生有先前阅读的基础,再加之对“英雄不同”的争论,如今心中早已是积蓄良多,此时练写,学生自然思如泉涌。学生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学习文中表达的方法,是学生习作练习绝佳的机会。

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的发展和有效补充,是阅读教学的新命题。如何有效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也需要所有教育同行不断探索。近年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和研究,让我在群文阅读教学的道路上,验证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也深化了一些认识。群文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大胆设计,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我想,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绽放精彩,应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核心理念。

2.儿童诗群文阅读 篇二

一、对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缺失。

研读目前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 文学作品数量少, 儿童文学作品更少, 随着小学年级的升高, 儿童文学作品骤减。从内容上来看, 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经过删减或改编, 变成了短小、单薄的教材体。从编排上来看, 以成人的角度居高临下编排教材, 道德教化痕迹过浓, 不能贴近儿童生活。从体裁上来看, 文体单调, 以儿歌、童话居多, 儿童小说、科幻小品等诸多儿童文学体裁未进入教材视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单篇零散, 很少以“儿童文学”的名义集群呈现, 课标提出的读整本的书, 教材更是几乎就没有涉及。

2.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缺失。

在教学中即使面对儿童文学作品, 多数教师仍偏重于认知教育, 而且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忽略了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与少年儿童在想象力、创新精神培养上的内在联系。教学缺乏趣味性、文学性、人文性, 缺乏儿童视角, 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严肃、规整的课堂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标准、单一的答案磨灭了儿童的灵性, 琐碎、枯燥的训练消磨了儿童的悟性。忽视文学作品的体裁、特点, 简单化、模式化的教学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和活力, 削弱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3. 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割裂。

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丰富的阅读实践, 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成长方式。然而, 每天仅有的一两节语文课反复读薄薄的一册课本, 导致课内外阅读实践的割裂。一是阅读内容的割裂。教师几乎只关注了课内, 很少延伸去链接课外的相关读物, 对学生课外读什么也缺乏系统的有序安排。对如何选择阅读材料、快速提取信息、比较思辨等实用的阅读策略与方法等, 在课内更是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范的训练。二是阅读时空的割裂。一些教师生硬地将学生的阅读生活分为课内、课外, 课内外无法沟通, 难以互动。课堂上学生想读更多的优秀作品, 却被教师“牵引”着一遍又一遍地读几个句子。学生在课外读到的东西无法返回课堂, 没有时空分享课外阅读的体验和收获。加之课外阅读又往往“功利性”太强, 不是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 就是让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背着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 哪里能进入“悦读”的境界, 导致学生在课内所学的那点知识根本无法结构化, 当然更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因为二者有相同的服务对象 (学生和儿童) , 有相似的功能 (语言学习和人文功能) 。儿童文学为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 从儿童立场、儿童视角提供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各学段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明确表述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 并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列出的阅读材料以文学作品为主, 儿童文学作品分量也相当重。这意味着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应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由此也可见,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儿童的文学阅读。

三、儿童文学群文阅读, 为课内外阅读架起美丽彩虹桥

我们认为, 研究儿童阅读必须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这两个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将“读什么”与“怎么读”结合起来思考, 提出让儿童文学与群文阅读牵手, 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让最适切的内容与高效的策略实现对接。

我们所说的“群文阅读”指为了某种目的, 在单位时间内, 基于议题聚集多个文本, 运用浏览、略读、跳读、比较等多种阅读方式进行同步阅读。其要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多读, 不断实践, 不断操练, 发现至上。其基本特点是围绕一个议题, 对某一方面进行集中关注, 目标指向更强。其教学取向是:多阅读, 多分享,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多质疑, 多思考, 让阅读过程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多尝试, 多实践, 让学生选择运用真实的、实用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我们所指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 简单地说就是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读儿童文学作品, 即以儿童的视野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以一定的议题将数篇作品, 或一本书或几本书组织起来形成阅读材料, 在一定的时空内同步阅读, 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发展儿童的人文素养。

我们开展“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研究”, 试图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关注阅读的“法”与“质”, 统筹学生课内外的阅读, 还原阅读生活整体的本来面目, 使学生回归阅读的自然形态并走向自觉。在教师指导下的单篇阅读与学生独立自主的整本书阅读之间架起桥梁, 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壁垒”,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有三种形态, 即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功能各异, 互补共生, 无法替代。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只是单篇阅读一种, 只重精读、有感情朗读, 显然背离了阅读的自然生态, 必将导致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不健全和失衡, 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阅读的需要。群文阅读可以满足阅读者的需求, 填补传统阅读教学的遗漏, 可以使多个文本的阅读与传统的课内单篇阅读形成互补;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容量的不足,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选文短小的不足, 让学生在提升阅读速度的同时, 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质疑、探究, 在矛盾冲突中思辨、批判;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单篇组合的缺憾, 引导学生读一组文章, 读整本书, 读一群书, 巧妙地实现课内外衔接, 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群文阅读贴近阅读生活本身, 更能体现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性质。

四、儿童文学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吸引儿童喜欢阅读, 让儿童感受阅读的快乐,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儿童文学群文阅读以分享感悟为核心, 以探索发现为乐趣, 关注儿童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思辨, 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式, 最大化地提高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从阅读兴趣、习惯、方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 有效地实现课内外沟通。

1.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与组合应坚持目标先导的原则。我们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的阅读素养需求,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详细研读年段目标, 充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精神来开发学生的读本。我们把《语文课程标准》与现行教材对照起来读, 审视现行教材和传统阅读教学能达成哪些目标, 还有哪些目标不可能达成或低效高耗, 分年段列出系列的具体教学目标, 参照常见的功能性阅读目的 (为了激发兴趣, 为了从信息群中了解某事物或人物的全貌, 为了受到某方面的人文或科学熏陶, 为了对某一作家作品加深了解, 为了对相同或不同观点的材料阅读实现新的意义建构, 为了某种学习方法、表达方法等) 开发多元的议题序列。

在目标指引下, 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 筛选适合不同阶段儿童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 组文建群, 形成校本读本, 与现行教材互补,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组文建群的方式要不拘一格, 可以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方式:一是重组课文。现行教材为主题单元, 组织形式单一, 可根据议题进行重组建群, 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阅读相关课文。二是课内外衔接, 以“一”带“多”, 丰富课本内容, 把课外阅读材料巧妙植入课内。三是课外的专题阅读。四是整本书和群书的阅读。

2.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群文, 真正去阅读, 学习、掌握更多的实用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让学生深入思考, 真正去思考, 学习、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 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交流、讨论、分享, 真正去讨论, 智慧碰撞, 观点交锋, 实现集体建构。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给材料。准确设置教学目标, 设计议题, 精心选择文本, 用清晰的线索组文建群。二是给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地保障学生自读自悟、质疑探究、讨论分享的时间。三是给方法。在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探索欲望后, 适时搭建“脚手架”, 引导学生“聊书”, 运用整合、比较、甄别、筛选、判断、评价等一系列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比较力、判断力。

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分享———建构意义———习得方法———自我检测”, 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群文材料做适度调整。常见的方式有: (1) 以“一”带“多”, 立“一”举“多”。以课文为依托, 巧妙设置链接点, 拓展延伸开去, 带出多篇材料阅读, 实现课内外衔接。 (2) “一”主“多”从, 众星拱月。以阅读某个文本为主, 从不同角度链接多个文本, 补充材料, 通过阅读多个文本加深理解, 解决某方面的疑惑, 丰富认识等。 (3) 举一反三, 迁移强化。从引导、扶放走向自主, 从单文走向群文。 (4) 举三反一, 异中求同。阅读多个文本, 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再迁移运用。 (5) 读写结合, 读中学写。阅读多篇, 悟法;尝试习作, 学法;交流分享, 得法;自主写作, 用法。 (6) 对比“冲突”, 质疑探究。阅读具有对比性的群文材料, 发现矛盾冲突, 提出疑问, 设计阅读方案, 锁定目标细读深思, 合作探究, 解疑释惑。

进行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定位要准, 一群文章往往集中一个目标, 细分出若干层次, 群内每篇文章的作用要明确、具体。如激发兴趣、形成对比、补白释疑、拓展积累、补充强化、引发思辨等等, 一定要全盘布局, 考虑清楚。二是文本切入的时机要适宜, 巧妙设置连接点, 在学生急切需要的时候再给出。三是各文本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应有所变化, 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尝试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去阅读。

3.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活动开展策略。

3.儿童诗群文阅读 篇三

【关键词】群文阅读,文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儿童文学,产生回应,了解到了文学精妙,并以灵活的态度对待文本可能传达的意义和激起的情感—其实是获得了欣赏文学的能力,这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巧。喜欢阅读的人通过大量阅读,无意间可能提高了欣赏文学的技巧,可大部分的阅读量不大的人还是需要老师的耐心鼓励学习欣赏文学的技巧。在这个探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不干扰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成人应该站到一边,放手让孩子自己阅读。但事实是这样的放手,许多孩子并没有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会宁愿看电视玩游戏。这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学会欣赏,没有能真正从文学中获得深层的满足。教师和家长文学欣赏的能力决定了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文学欣赏方法。

一、描述具象化

文本中存在描述的空白,读者可以根据文字在脑海中想象相关的画面,以达到丰富经验、增进理解的目的。具象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益处是想象行为的创造性,把文字变成声音和图画,其次想象也是一种乐趣。这些想象跟没有文本的凭空想象不同,这些想象画面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进入文本境界。跟孩子一起探讨已被具象化的内容也是一种乐趣。具象化是孩子阅读时常用的一个技巧,而成人往往太过注重把文本当成实际知识和抽象意义的资源,而忽略了文本对引发视觉、嗅觉和听觉意象的作用。因此,阅读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彼此对所阅读的文本故事的人物或者是环境等具体语境的描述具象化。比如,在跟孩子们一起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对鲁滨逊生存的孤岛环境,对主人公在孤岛艰难生活时的外形想象就着实令大家兴致盎然,这段分享不仅是充满了乐趣,更是让大家都对文本所以传达的意义有了一定关注和了解。

二、读取人物

阅读文本,读取人物的时候,读者往往喜欢根据自身所处的世界的人们的行为方式的特点,来构建书中人物的性格、重建他们的过去,或者是想象在故事结束之后他们会做什么。而要建立一个人物形象的连贯性,读者需要注意文本中好几方面的信息,比如,人物针对自己说了什么、暗示了什么,其他人物怎么说他的,叙事者怎么说他的,人物做了什么。来自多方面的有关人物的信息,有时候会相冲突,需要读者于这多种信息中做出判断。比如说阅读《绿山墙的安妮》,需要引导孩子注意,对于安妮这个人物形象,文本中就有多个人物不同的说辞,而我们对安妮这个人物的整体把握,需要综合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最终得到自己的认识。

三、把握情节

情节是故事的叙述方式,情节控制了故事的叙述顺序。有经验的读者一接触到文本,就会假设其中的故事是一个因果关系串联起来的有意义的行动序列。为了完整地把握这个故事,读者会有意识地关注跟故事有关的一切,会猜想前一个事情发生之后每一件事情会怎么发展,又会导致下一步发生什么。这些读者心中的疑问的答案,都由故事的情节来控制。在探索情节的过程中,读者会不断地把目前已知的事件按照故事的因果关系排序,再在得到新的信息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故事文本通过悬念的设置,一个构建良好的情节会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直到故事的结束。情节组织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好的情节总能提供两个方面的乐趣,一是尚未完结的乐趣,拖延和期待完整的张力;二是完结的乐趣。一些情节有趣是因为它有悬念,读者不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而另一些情节有趣是因为读者曾读过类似的故事,能猜出下一步要发生什么。在第一种情况中,读者享受着陌生事物带来的兴奋感;第二种情况中,读者满足于辨识熟悉事物的乐趣。要能够体验到上述乐趣,读者需要具备有关情节的知识集。大量阅读的孩子到一定程度也许会具备一定的有关情节的体验。笔者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孩子处在一个有阅读环境的家庭中,母亲不仅自己爱阅读,也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孩子的阅读量和面多而广。孩子在读故事文本时,读到似曾相识的情节时,非常的兴奋与满足。利用熟悉的故事情节来理解陌生的故事,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心理期待,这就是阅读的乐趣。

四、寻找主题

主题就是意义,寻找意义是文学阅读最为有效的策略。而在现实的状况中,寻找主题可以说是唯一的策略。但不幸的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总认为文本的主题很容易被看出来,并用简短的词句概括,使得故事充满了说教的寓意。而为了寻找寓意,读者倾向于文本之外的观点强加给文本,这样就会造成读者无法认识不同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大部分成人认为儿童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儿童,许多童书成了寓言,成人交给孩子获取意义的策略就是寻找主题、寓意,这样的后果是带了身份认同和操控,会对孩子阅读带来误导,在运用的时候要适可而止。

总之,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

氛围。

参考文献

[1]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2(8).

[2]李华.具象思维与儿童文学能力的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2).

[3]琳达·瓦理查(美).让孩子阅读适合自己的图书[J].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上的讲话,2010.

4.群文阅读 篇四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的思想和实践。研究者告诉我们,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结合课标理念,可以说,群文阅读就是是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多篇文章来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阅读,多方面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容,多方面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

首先,群文阅读教学的提出有其相应的理论出发点。第一、推进阅读,首先是要拯救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阅读就不会有个体心灵的成长,就不会有人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宽人生的厚度,可以提升人生的高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人的气象。人,需要阅读;学生,需要阅读。第二、学生需要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说:“学生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所以,语文老师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抓出实效,真正将课堂教学和儿童阅读有机结合,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让儿童阅读的那只手抓实了、抓硬了,在教学上,就应该寻求教材的多元的。面对教科书的单薄,我们需要补充大量的读物,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其次,群文阅读教学有其自身特点。第一、群文阅读的着力点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重要的是在文章的比较中,或者是多篇文章的比较中发现出的新的观念,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第二、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整合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师评讲的鼓励性和包容性是其较于常规阅读课堂教学的主要特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最后,群文阅读教学有其深远意义。第一、群文阅读为如何把儿童阅读挤进课堂开辟了新思路。孩子们有了多元阅读,懂得阅读的策略并能很好地连接,由此建立网状立体的知识结构,应付考试自是轻而易举。更重要的是拥有对语文的感受力,孩子们的内心中就拥有了深入语文世界的可能。第二、群文阅读为如何引领儿童经历阅读的过程,获得阅读的体验提供平台。理解和感受,是所读的那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无论是上课之前、上课之中,理解和感受始终是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而不是学生听老师的理解和感受。如果我们的孩子读完了你问他想法,他都只能把文字照读,那我们不是在培养学生,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制造录音机。哪一个东西比较重要,每个字都读对,还是你的学生有想法有组织能力?对此的选择,群文阅读的实践课堂给我们提供了思路。第三,显而易见的,群文阅读可以活化语文教学,提升孩子的语文阅读兴趣。

5.群文阅读教案 篇五

廖艳丽

教学内容:

《母亲的故事》《鼾声》《父爱安全网》《秋天的怀念》表现父母的爱的文章。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阅读浏览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父母之爱的故事,引导发现,引出主题──父母之爱。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刚读过的故事吗(生说题目,师板书)?你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了吗(引出“爱”)?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爱的海洋,一起感受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一起来走进父母的爱的世界。(出示课件)这是知识树,这是一棵爱之树。相信通过我们精彩的阅读展示,会让这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二、主题回顾单元学习交流收获。

同学们,从第六组课文中,你分别从文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地震中的父与子》伟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激励

三、阅读概览

1.(过渡):老师也选了几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文章,(出示课件四篇文章题目)。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且填写了《同步阅读卡片》。请小组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可以读一读,再讨论讨论。

2.这几篇写父母之爱的文章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

3.孩子们通过阅读,我们对“父母之爱”又有了一些认识和感受。这几篇文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父母之爱。说说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父爱安全网》:温暖 《鼾声》:深沉

《母亲的故事》:无私 《秋天的怀念》:博大

四、交流学习精彩片段,整体提升

大家在阅读这四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有一些地方打动了你,才让你喜欢上这些文章,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1.《父亲的安全网》 精彩片段:

A“冬华抓住一根树枝,顺着水势将女儿推向树干。” 这句话里写了他两个动作,是哪两个?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找出描写梁冬华在这处过程中。

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这一连串的动作中又读懂了什么? 师:梁冬华的安全网在一连串的动作中做成了,是哪几个词语将这些动作前后连接在一起的呢?看谁最先发现了。

师:全文对冬华的表情描写只有一句,想一想为什么在这样生死的关头他还能笑得出来呢?

师:体会当时梁冬华的心情,我们来把这段话进行合理地扩充。2.《鼾声》是一篇父爱浓浓的文章:

(1)当中“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表现了父亲的什么?(3)文中加点的四个“轻轻的”表现了父亲什么? 3.《母亲的故事》:

⑴死神把孩子带走了,母亲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先后遇到了,分别献出了

⑵勾画令你感动的句子,用心体会,并批注自己的感受。⑶你怎么看待母亲最后的选择? 4.《秋天的怀念》:

精彩片段赏析: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有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预设问题:让我们仔细品味这些细节。透过这一堆细节,可以看出母爱究竟是什么。先聚焦这一个“躲”字。母亲看到儿子砸玻璃摔东西,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为什么躲得远远的不让儿子看见?是啊,母亲知道这时候儿子需要宣泄,这是母亲对儿子怎么样?(母亲对儿子很关心。母亲非常理解儿子。)

是啊,母亲非常理解自己的儿子。透过一个“躲”字可以看出,母爱是理解。或者说,理解是爱的别名。只有理解才是真正的爱。母亲没有阻止,反而躲得远远的,任由儿子在砸在摔,因为她太理解自己的儿子了。一个“躲”字告诉我们,母爱是理解。

再让我们聚焦一个“挡”字,把“挡”字所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一个“挡”字告诉了我们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挡住窗外的树叶飘落?(母亲不想让儿子对生活失去信心。想重新点燃他对生活的信心。)

古人说,一片落叶一深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身有残疾的史铁生一定会更加感到悲怆,直至绝望。母亲最知道儿子的心事,所以她把窗户给挡住了,不让他看到衰败的景象,而要带他去看菊花,她挡住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她挡住的是绝望,留下的是信心。)

小结: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呵护,母爱是激励。我们再来聚焦一个不起眼的问号。(师生配合朗读母子对话)师:“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后面为什么是问号,不用句号?(因为她想征求儿子的意见,不让儿子感到她是在命令他。)师:你觉得母亲是用怎样的语气和儿子说话?(征求她儿子同意的语气。)

师:征求同意是怎样的语气?还有没有更准确的词语?(是商量的语气。)是啊,是商量的语气,是平等地对待儿子,是尊重她的儿子,因为那个时候母亲生怕—句话说不好,就引起“我”的生气愤怒,所以处处小心啊。

小结:同学们,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商量,母爱是小心翼翼,生怕惹儿子生气。母爱是商量,母爱是尊重。

师:让我们聚焦一个“笑”宇。“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儿子态度很差,但是母亲却“笑了”。通过一个“笑”字,看出了母爱是什么?儿子态度那么差;母亲反而笑。(母爱是宽容。)

小结:只有母亲有这种胸怀,只有母亲对儿子会有这种宽容。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宽容。最后,让我们聚焦母亲临死前说的那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盯住这一句话,这是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透过这一句话,你是看出,母爱究竟是什么?(母爱是牵挂。)

同学们,母亲临死的时候,念念不忘的是她的孩子。母爱是什么?是牵挂,是无休止地牵挂!师:母爱仅仅是理解,仅仅是宽容,仅仅是呵护,仅仅是牵挂吗?不,当发现儿子发怒时,她就悄悄地躲出去,但再次进来时眼圈是红红的;当母亲发现自己说错话的时候又悄悄地走出去了,这些又是什么?说不清。母爱是博大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五、照应导语,主题小结拓展

1.现在,大家再看看这棵父母的爱之树,此刻,它已经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了。2.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往往有许多许多的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它却总是凝聚着父母无限的爱!

3.能说说自己感受到父母的爱事情吗?

4.老师把大家的发言汇成一首小诗,把它送给你们,让它伴随着你们幸福成长吧!父母之爱 父爱是什么

父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父爱温暖如骄阳,宽广似江海!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呵护,是激励 母爱是商量,是尊重, 母爱是宽容,是小心翼翼。

6.群文阅读论文 篇六

关键词:群文阅读

读写结合积累

摘要:读写结合训练的出发点就是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因而得到了国内外理论家和教学者的广泛关注,早在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就已对“群文阅读”进行了研究,台湾的赵镜中、吴敏等研究者以及内地的蒋军晶老师等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群文阅读也有独特的见解。但是,所有这些研究关注的群文阅读比较多,针对儿童文学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儿童文学中习作能力的培养鲜有涉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量,广泛涉猎专心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拥有健康阳光的人格,明辨是非的能力;采取有效策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群文阅读与写作,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研究与探索,从阅读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和品味表达的特点。学习表达方法,不定时进行小练笔,定期进行习作展示,使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培养,锤炼语言表达的功夫。

一、注重语言表达找出读写结合训练点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要凭借文质兼美的教材,深度挖掘,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以一篇带多篇,来增强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促使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录其中的好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或仿写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逐渐理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对日后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尊严》,这篇课文内容很具典型性,文质兼美,给人以教益和启示。我抓住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从写具体、写生动、有条理地写这几个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我设计的课内读写结合点是: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做到详略得当;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品质。利用这一课的学习方法来带动《万年牢》、《将心比心》的教学。课外读写结合点是:仿写一个人物言行片段;以写事为主体,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俗话说:“记得旧句子,必得新文章。”我常常鼓励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自主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精彩段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这样在习作中就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助。而且每篇课文学完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鼓励学生积累背诵,并且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灵活运用。其次围绕“词语盘点”、“日积月累”进行训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个主题单元之后都安排有和本单元类似的文章,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是“读、写、记”就完事,要利用这些词语做好做足“写”的文章。要求学生完成“底线练习”---从一组词语中自由选择最少四个词语,自设情境写几句话,上不封顶,多多益善,将积累与运用有机且巧妙地结合起来。

二、群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的出发点就是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写作能力提高了。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写,也可以对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进行扩写。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同时我们又以学生的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的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中的说写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说写拓展、迁移,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三、想象补白、变式练写、激活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因而教学中我们必须启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创新,激活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利用课本内容读写结合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给课文续写;可以对教学突破点、主题深化点、情节高潮点、文中简略处、动情处、省略号进行补白;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扩写、缩写、变换体裁、变换人称,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也可以研读课文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时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新型玻璃》一文,学生自读课文后,首先我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接着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一名发明家,你会发明怎样的新型玻璃,它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写下来。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又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泉水》时,围绕课文最后一段:“丁冬,丁冬„„”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为人们做些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这样学生就能更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感悟泉水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使自己受到奉献精神的熏陶,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7.群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的选择 篇七

一、群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选择的意义

1.遵从策略发展的规律

《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策略的学习需要“连续和灵活的练习”,而策略的练习“必须有连续性,没有连续性,学习者将无所适从,认知图式不能形成”。精读课文教学所传授的阅读策略,只有借助群文阅读的广阔情境才能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技能,真正内化为阅读能力。

2.统整儿童的阅读生活

目前的课内阅读以语文学科为本位,课外阅读以随意为主,两者几乎不相关联。课内外阅读生活的相互隔离,使得学生无法为未来日常真实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无法提高阅读的品质。而以群文阅读教学为突破口,正好把握住了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将儿童课内外阅读统整为完整的阅读生活。

3.培育儿童的未来智能

随着新旧知识更替的不断加速,儿童主动获取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渐渐凸显出其紧迫性与重要性,而阅读策略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正与儿童日后的主动阅读密切相关。可以说,儿童群文阅读时所体现出的策略应用能力,是适应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智能。

二、群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的具体选择

1.快速阅读的策略选择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阅读多篇文章,单位时间内阅读容量加大了,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跳读、扫读、浏览、边阅读边思考等多种阅读方式,为今后进入惯常的生活与工作的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快速阅读的策略。

例如,蒋军晶老师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教学,内容是神话故事。神话是口头文学,它的语言不是结构化和过度修饰的语言,因此没有必要让学生把过多精力放在体会、咀嚼、品味语言上。蒋老师对默读和浏览等阅读方式的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他不像平时精读课那样让学生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品鉴、大段地朗读,而是引导学生默读、略读、浏览,快速地提取重要信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理解。

笔者在“名家笔下的猫儿们”的群文阅读教学中,组合了《猫》《写给我们家猫咪的四封信》《黑猫公主》等文章组织学生阅读。在略读课文《猫》的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深入分析词句,肢解课文的内容,而是在学生很快地“粗知文章大意”后,选取了《写给我们家猫咪的四封信》《黑猫公主》等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对几篇文章进行了整体思考,在整体阅读中“粗知文章大意”和“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真正提高了略读、浏览以及默读思考、整体把握的能力。

2.信息整合的策略选择

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在于理解个别字词句,而在于从多篇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归纳、概括与比较,统整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并做综合性的考虑与分析。

例如,笔者在“救龙报恩型故事”的群文阅读指导中,选择湖南的民间传说故事 《跃龙山》、蒙古族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和浙江的民间传说故事《烧海香》 等开展对比阅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填写阅读对照表,从主人公救了谁、龙如何报恩、龙告诫主人公什么、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故事结局如何等方面对这几个文本进行比较。同时,对故事的异同点也进行了整体比较,从而发现被搭救的龙为了报恩都答应了主人公的要求,都表现出“救龙报恩”的母题;被搭救的龙都告诫主人公要遵守要求,否则会丧生;主人公都为了拯救百姓,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的结局大同小异: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或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山、石头,或流传烧海香的习俗,等等。

又如,在“故事中的转折”群文导读中,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故事情节结构图”“主人公心理变化曲线图”来帮助阅读,并将该阅读策略细化为“如何完成‘故事情节结构图’‘主人公心理变化曲线图’,如何借助两图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降低了学生概括文章(故事)主要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体会故事中不同转折的妙处,同时统整建构起对“故事中的转折”的初步认识。

3.比较阅读的策略选择

比较应该是群文阅读教学中用得最多的阅读策略。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大略地比较、细致地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方面的、比较表达形式方面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

高利佳老师在“反复结构的童话”群文阅读教学中,所选的四篇童话中两篇为课内两篇为课外,都是“反复结构”的。其中《小壁虎借尾巴》为并列式反复,《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犟龟》《七颗钻石》为递进式反复,分别体现了欲望越来越大、困难越来越大以及价值越来越大三种规律。这样有内在关联的文章,是适合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高老师帮助学生梳理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结构图,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或自创结构图,继续分组梳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三个故事的情节,并观察四个故事的结构图,发现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接着以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能调换顺序吗?”,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童话故事中并列、递进两种反复结构;以问题“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一般会反复几次?可以一直这样反复下去吗?”,引导学生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的次数特点。

4.质疑讨论的策略选择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质疑,以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阅读的兴趣,并在教学中不断渗透讨论与质疑的策略。

笔者在“龙的传说故事”群文阅读教学中,提出了三个主干问题:为什么在化身变形时,故事中都出现主人公吞咽珠子的情节?为什么化身变形之后,主人公都要回头望母?这表达出人们的一种怎样的情感寄托?以此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将群文横向联系起来读,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考力都是巨大的挑战。

5.探究思考的策略选择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读过”走向“会读”,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将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推测、比较、反思,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思考,加大群文阅读中的思维含量,使之不流于形式。

蒋军晶老师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教学,则打开了一种新局面。他问孩子们:我们今天来读神话,到底读什么呢?在这些神话母题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的原始智慧,感受到人类的初始心理结构,感受到原始初民对力量、对英雄精神的崇拜和“人定胜天”的意识。进而引导孩子们思考:原始人类是怎么来的?生命又是如何发生的?……这些关于世界的本原性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读神话的巨大意义所在。在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精彩的阅读之旅。也许讨论时并未得出结论,但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8.“父爱如山”群文阅读 篇八

“父爱如山”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五年级上第5册《亲情驿站》中的一组文章,描绘了各不相同的父亲形象,表达了深深的父爱。本课设计选择了其中的《爱的力学》《指尖上的父爱》《慈父与恩师》《拐弯处的回头》等4篇文章,在学完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后进行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文章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描写的方法。

3.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佳句。

【教学过程】

一、重温父爱

1.美国作家马克·汉林所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些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的?(指名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3.这些描写分别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在句子后分别批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过渡:作者正是抓住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一个坚忍不拔、绝不放弃、恪守诺言的父亲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孩子深沉的爱。那么,在其他作家的笔下,父爱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来读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五年级上第5册《亲情驿站》中“父爱如山”这一组文章,感受不同的父亲形象,体会他们对孩子的爱。

二、体味父爱

1.自由阅读《爱的力学》《指尖上的父爱》《慈父与恩师》《拐弯处的回头》等4篇文章,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这些文章中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并将自己的体会、感悟批注在边上。

2.在四人小组中进行交流,每一篇课文由一名同学主讲,其余同学补充。如有不同的理解不能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可以保留,并在全班交流讨论。

(提示:先读画的句子,再说这是什么描写,最后谈白己从中体会、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组汇报,交流,其余小组评价,补充。(教师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父爱就是从这些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

4.练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让我们明白了:父爱就是为了儿子绝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爱的力学》一文让我们懂得了:父爱就是____。

《指尖上的父爱》一文让我们体会到:父爱就是____。

《慈父与恩师》一文让我们感悟到:父爱就是____。

《拐弯处的回头》一文让我们领悟了:父爱就是____。

(选学生的精彩答案,并写在黑板上。)

三、诗颂父爱

全班诵读黑板上的板书。

父爱如山

父爱就是为了儿子绝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父爱就是__________;

父爱就是__________;

父爱就是__________;

父爱就是__________。

这就是我们集体创作的一首小诗。你还能不能根据白己的实际情况续写几句?

四、感恩父爱

1.每位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我们能真切清楚地感受到,也有的我们可能一时不能理解。下面请你讲讲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2.先小组、后全班交流,评价。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有关小动物的故事两篇-蜗牛的故事下一篇:五四表彰大会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