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范文

2024-08-22

导体与绝缘体范文(共10篇)

1.导体与绝缘体范文 篇一

导体与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3.认识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

4.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5.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

难点:认识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大地也是导体。

三、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35页。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

学具:电池、导线、电池盒、小灯泡、开关、灯座、铁片、铜丝、橡皮擦、塑料尺、回形针、纸片、烧杯、发光二极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同学们还记得连接一个简单电路需要哪些材料吗?

生:导线、电池(电源)、小灯泡(用电器)

师:嗯,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一个简单电路由导线、电池、小灯泡组成,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些材料,哪些同学能上来给我们连一下。(PPT)请同学上来连一个简单电路

师:同学们,看小灯泡亮了没有? 生:亮了

师:说明这位同学连对了,我们给他一点掌声,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老师把其中一根导线剪断,灯泡还会亮吗? 生:不会

师:对,小灯泡不会亮了,那么我们应该在断开的电路中接入什么才能使小灯泡继续发亮?(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想到在电路中接一些物体,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那同学们是不是不管接什么什么物体进去都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生:不是

师:根据小灯泡的发亮情况可以判断出哪些物体接进这个电路中能使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断开的简单电路中接入这些物体,大家看图片,像图片中一样,看好了,那现在大家会连了吗? 生:会了 师:好,那到底接哪些物体进去小灯泡会亮那些不会?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断开的简单电路来检测一下。

(二)预测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铁片、回形针、铜丝、纸片、铝片、干木条、橡皮擦、塑料尺,你们认为把这些材料接进去,哪些会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哪些不会?现在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预测一下,把你们的预测结果填在实验记录表上。(小组预测)

师:现在老师请一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他们的预测结果。

(学生回答)

(三)实验 师:有其他不同意见吗?那同学们你们的预测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现在就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1)检测前,确定电路连接是否正常。

(2)将各个物体逐个接入电路中,看小灯泡是否发亮。(3)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注意要重复实验。(4)认真及时地记录检测结果,完成表格。(5)把检测完的物体分类放。

师:同学们懂了没,会不会做了?现在老师开始发实验材料

(教师发实验材料

学生实验)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组的同学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分一下类,同学们都发现铁片、铝片、铜丝、回形针能使小灯泡重新发亮,纸片、干木条、橡皮擦、塑料尺这些不能使小灯泡重新发亮。你们看一下这些能使小灯泡发亮的东西,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都是金属

(四)导体与绝缘体概念

师:嗯,使小灯泡发亮的东西大部分是金属,接入电路中能使小灯泡发亮呢说明它容易导电,不能使小灯泡发亮说明它不容易导电。我们把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板书)并且导体大部分是金属,绝缘体大部分是非金属。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那现在老师说,你们来判断老师说的对不对: 1.导体容易导电(对)

2.绝缘体一定不能导电(错)

师: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而不是一定不能导电,当情况改变时,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互相转变的,比如说:

导体高温后变绝缘体(铁高温后,电阻变大,变为绝缘体)绝缘体变湿后变导体(比如说干木条变湿后变导体)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现在同学们来谈谈在生活中,你认识的导体有哪些?绝缘体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水、人体、大地是导体吗?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导体绝缘体,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吧。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七、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导体,什么绝缘体? 生:容易导体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不错,你们要记住了,导体是容易导电,而不是能导电;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而不是不能导电,我们说的是容易和不容易而不是能不能,也不是会不会。那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举举例子,哪些东西是导体,哪天是绝缘体?(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些导体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生:都是金属。

师:很好,导电性是金属的特性之一,所以,金属是导体。

(二)自然界中的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都很不错,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导体和一些绝缘体了,哪同学们你们认为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是导体呢? 学生回答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就来做实验验证一下,要验证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是导体,同样需要把自然界中的水接入到电路检测器中去,只是今天我们的用发光二极管来代替小灯泡。这是电路检测器,这呢是老师准备的三杯水分别是纯净水、自来水还有盐水。现在我们把纯净水接入电路中,你们认真观察二极管会不会亮?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二极管没亮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纯净水不容易导电,不是导体

师:对,这个实验说明了纯净水不是导体。下面我们再做第二个实验,我们把自来水接入这个电路中,你们认真观察二极管会不会亮?亮度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二极管亮了,而且亮度弱,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自来水容易导电,是导体,导电性弱。下面我们再做第三个实验,我们把盐水接入这个电路中,你们认真观察二极管会不会亮?并观察它的亮度的变化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二极管亮了,亮度增强了,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盐水容易导电,是导体,导电性强。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并不是所有的水都是导体,纯净水就不是导体。自来水和盐水是导体,自来水和盐水是自然界中的水,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水是导体。(板书)纯净水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里面不含任何杂质,自来水和盐水里面含有杂质,而且盐水里面的杂质多于自来水里面的,盐水导电性也强于自来水,说明了什么?

生:不同水导电性能不一样,水中的杂质越多,导电性越强。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是导体,纯净水不是导体,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人是不是导体? 生:是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做验电球实验),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验电球发光了

师:嗯,验电球亮了,这就说明人容易导电是导体。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下,这是电笔(介绍电笔的用法并演示)手放在电笔顶端,指示灯亮了也说明了人是导体。现在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还有人都是导体,那你们认为大地是导体吗? 学生回答

师:其实大地也是导体,大家知不知道避雷针 学生回答

师:避雷针的使用就是利用了大地的导电性(教师介绍避雷针)

(三)生活中的导体与绝缘体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了(板书)。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导体和绝缘体有很多,上节课也说了一些,其实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好的电工材料,比如说电线、电笔、开关等等。你们能辨认出它们那些部分是导体,那一部分是绝缘体吗? 生:辨认 师: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设计成这样吗?导体部分和绝缘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

(四)安全用电

师:其实导体的作用是为了更容易导电,绝缘体的作用是防止人触电,保证用电安全。既然人会触电,生活中就要小心用电了,不然很容易触电发生危险。你们把课本翻到35页,判断以下几种做法对不对,并说出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并做讲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标志没有? 生:见过

师:分别在哪些地方见过? 学生回答

师:这些地方都是很容易触电,发生危险的地方,这个标志是小心触电的意思,以后我们看到这个标志,一定要远离,靠近了会很容易发生危险。电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安全用电,那你们知道哪些安全用电的小常识呢?能举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接下来老师给你们看一个安全用电的小视频,大家认真看,学习一下如何安全用电(播放安全用电小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总结一下,如何安全用电 学生总结

师:现在拿出你们的笔记本,写出几条安全用电的常识,不能少于三条。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些什么呢?一起来回顾一下吧!1.自然界中的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 2.安全用电常识。

七、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1.自然界中的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 2.安全用电常识:(1)

(2)

(3)

……

2.《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篇二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的内容,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几次改稿在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我首先以橡皮为例,安排了写实验计划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研究的主题、我的预测、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方面,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实验,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我在材料包中给学生准备了14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由于之前有了橡皮的实验引导,在后面的检测过程中,渗透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一节课过后,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反思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第一、在用电路检测器引入时,没有单刀直入,绕了很久,浪费了后面新授的时间,导致安全用电方面没有具体的指导。

第二、实验过后的反馈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去交流。第三、评价方面的形式还可以更多样一些。第四、安全用电渗透不够

3.《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篇三

在《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执教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如橡皮、纸、石头、塑料尺、回形针、铁钉、铜钥匙、玻璃、布等材料是否导电没有争议,而对于铅笔芯,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小组认为铅笔芯容易导电,而有的小组认为铅笔芯不容易导电。根据我的经验,铅笔芯是容易导电的,只不过导电能力较弱,于是,我选取了结果不同的两个小组的铅笔芯在展示台上展示给大家看,果然,一组的小灯泡亮了,只不过灯光很微弱,而另一组的小灯泡不亮。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我当时只是说这种情况下课后我们再仔细研究。下课后,我就对这两种铅笔芯进行了比较和观察,发现原来不能使小灯泡亮的铅笔芯外面涂了一层绝缘材料,怪不得小灯泡不亮了。随后我就在想,如果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深入去研究和思考这一意外现象,是不是会更能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呢。

4.《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四

主备教师:陈利斌 执教教师:陈利斌

【教学目标】

1、学会并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常见物体的导电性。

2、建立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常见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通过对特殊导体(如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打湿的木头等)的认识,强化安全用电意识。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会并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教学难点】

1、学生需要通过归纳、概括,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认识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湿木头等这些特殊导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绝缘体。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获得了一些关于电的知识。在这一课中,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它们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能通过的物质,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

木头,橡皮,陶瓷,玻璃球,铜片,纸片,铝片,铁钉,钥匙,硬币,金属调羹,蜡烛,棉线,竹签,圆珠笔芯等,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 检测记录表。【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生: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是容易导电的,外面的塑料是不容易导电的。

二、引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物体,有的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从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容易导电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都有哪些。(板: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1对所带物体进行预测.师:我们桌面上都有一大堆的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呢?我们先进行预测(全班做手势,教师记录)

2.师:到底你们的预测正不正确呢,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页,阅读第二段话,并注意观察图中那位同学的做法。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个演示,比如这根钉子,你认为它容易导电吗? 好,那我们进行检测(师演示)

三、学生实验

1.师:谁能说说刚才老师是怎样检测钉子的?

生:把电路检测器的接头接到钉子的两端,发现灯泡亮了,就说明钉子导电。2.实验注意的事项: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2.在检测前先预测物体能不能导电。3.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注意要重复实验。

4.要认真及时地记录检测结果,合理分析后说说自己的发现。5.不能用电池以外的电源接入物体。

师:实验步骤大致是这样,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出示,生齐读)师:第一步,你认为有必要做吗?为什么?

生1:有必要,如果这个电路检测器是坏的,那实验就不准了,所以要先接通电路,看看灯泡是否亮,亮了就说明检测器是可以用的。

师:你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真棒!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前必须对检测器进行检测。那么检测的时候检测一次就行了吗,干嘛还那么浪费时间,检测那么多次?

(全班悄然无声)

师:比如说我检测的时候,第一次发现它不亮,第二次亮了,那我们能说它是容易导电的还是不容易导电的了吗?

生:不能,肯定有一次操作是有误的,所以还要再检测,如果亮的多就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

师:你的想法真好!对,科学就是要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现第一第二次的检测结果不同时,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直到检测出来为止。

1.师:现在你会做了吗?好,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6种你最想研究的物体进行检测,开始。

2.(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组,发现有的组已经检测完。)

师:如果你们小组已经测完了6种,还可以测其你身边的其他物体。

四、汇报实验结果

1.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几个小组汇报)

2.通过这几个小组的汇报,我们发现有些小组认为剪刀是容易导电的,有些认为是不容易导电的,那我们请这两个小组上来做实验。(生演示)

3.师:谁来说说这两组实验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小组接的是剪刀的塑料部分,所以灯泡不亮;而第二个小组接的是剪刀的铁的部分,灯泡亮了。

师:还有疑问吗?我们掌声谢谢他们。

1.通过我们的实验,发现容易导电的物体有(师随生答板:硬币、钥匙),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有(橡皮、纸片、塑料)

2.师:像硬币、钥匙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我们把他叫做(板:导体),像橡皮、塑料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板:绝缘体),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页,把这两句话画下来。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导体和绝缘体各有哪些特点? 生:导体是铁做的,绝缘体是不是铁做的

4.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体,而另一些物品,如塑料尺、橡皮、干木棒是绝缘体。

过渡:

师:水是金属吗?

生:不是。

师:它是不是导体呢? 生:是 生:不是

五、检验不同液体的导电性

1.师:到底是不是呢?老师这有两杯水,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盐水,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检测。(师实验演示)

师:我们先检测电路检测器,灯泡亮了,可以检测了。好,先来检测这杯盐水,灯泡亮了吗?(亮了),再检测一次,(亮了),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同理检测纯净水。

2.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有的水容易导电,有的水不容易导电,在我们生活中,纯净的水是不容易导电的,而不纯净的水是容易导电的,大自然中的水,一般都是容易导电的。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找找看我们教室周围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六、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刚才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一些知识,现在大家翻开书35页开始看书,并思考书上的问题。(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他们各有什么作用)学生看书。找学生回答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

生:胶布。胶布裹在赤裸的电线上,电流不能流向别的导电物体,避免形成短路,甚至发生用电器的损坏乃至发生人身事故。

生: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生: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实验材料和生活中的工具,我们来看看。

闸刀开关、生:闸刀。闸刀内金属片是导电物体,其他的部件都是不导电的物体。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推上去,电流形成通路,用电器开始工作;反之,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拉下来,电流断开,用电器停止工作。小灯座。

插座,里面的线是金属,也就是导体,外壳是绝缘体 3.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和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师:大家一起来一些寻找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生1:电风扇是导体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是铁做的 生2:窗帘是绝缘体

生3:挂屏幕的那根链子是导体,因为它是铁做的 师:你的眼睛真雪亮!生4:人是导体

师:哎呀,老师不得不佩服你,敢于大胆的猜想,你有未来科学家的潜质。这个问题我们等下再来研究。

生5:桌子是绝缘体 生6:防盗网是导体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能够学以致用,一下子从我们教室找出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那刚才有同学说人是导体,到底是不是呢?

七、师实验,推测人是导体

1.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实验。这是一支电笔,是电工用来检测用电器是否带电的,注意看,如果老师这样拿着电笔插进这个插座,是不能检测出插座是否带电的,如果老师用手指按住电笔顶端的金属片,你会发现(电笔里面的小电珠亮了),插座是带电的。这也就证明电路连通了。

师:是谁接通了电路? 生:老师

师:对,通过老师这个人体接通了电路,让电笔的电珠发光,这个实验间接证明了人是导体。

过渡:因为人是导体,所以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用电器和电工具都是由导体和绝缘体组成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物投影),像这些物体,他们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师举起插座),插座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生1:插座的里面是导体,用于通电的,外面是绝缘体,防止触电的。师:真棒!导线?

生2:导线里面的铜丝是导体,外面的塑料是绝缘体。师:对,像这个螺丝刀、钳子等这些都是一样的

八、用电安全教育

过渡: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导体是让电流通过,而绝缘体是阻止电流通过,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那么我们怎么用电才是安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看课本第35页的图,小组讨论这些做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湿衣物晾在电线上,水是容易导电的,容易与人及地面形成通路,损坏电网,伤及人的身体。

生: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风筝容易碰到高压线,形成危险。

生:湿布插灯泡,灯泡发热遇水会爆炸,人体与灯泡内的导线形成通路,引发危险。师:在生活中,许多容易引发用电危险的地方,都有明显的标志。看看教材P35页“小心触电“的标志。大家注意,你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看到了这样的标志,一定要远离这种地方,以免发生触电危险。

师:请5个同学判断5幅图片,并说为什么?

过渡:我们懂得了怎样安全用电,但万一我们触电了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触电及急救的短片,生观看。

九、全课总结

1.设问: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和应用,还知道在生活中应该注意用电安全。希望同学们可以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十、练习:

1.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橡皮是否导电时,要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观察灯泡是否发光。.................................................................()2.金属材料一般都是导体。..............................()3.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好好的保护这些绝缘....()4.电线外面用塑料包裹,是因为塑料是绝缘体。()5.不要用湿布擦拭电器、插座和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它们。.........................................()课后思考:救人方法对不对?

5.《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 篇五

新民小学 李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

2.让学生经历制作、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检测更多的物体。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归纳、提升科学概念。

3.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提高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和安全用电意识培养。

难点:制作检测器和探究检测物体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电池、导线

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钢笔、插头等20多种材料。

四、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式

程序流程: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探究、提升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收集整理数据——结合收集的信息、分类、找出规律——巩固扩展

理念支持:围绕主题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搭设课堂实现主动、自主学习的平台。

从学科走进科学。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含量,在平等交往的多项互动过程中,实现认知、情感、过程与方法的同步发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实验:连接电路(用一节抽掉铜丝的导线连接电路,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观察:会出现不亮的现象。

(二)引导学生探究、提升科学概念

1.教师结合小电灯泡不亮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想小电灯泡不亮的原因。

2.小组合作制定研究计划

3.分析现象:电线里面的一股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电线外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4.投影出示科学概念:

导体: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绝缘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板书课题:导体和绝缘体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检测橡皮方法 1.引导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设计检测一块橡皮的计划。

①提出问题:要知道一块橡皮能不能通过电流,我们该怎么检验?

②小组讨论、交流发表意见,提出研究、制订计划策略。(作好计划记录)

③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橡皮的过程。(教师提示自学)

④学生展示检测橡皮的过程。3.学生评价(生生互动)检测橡皮的过程情况。4.分析、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四)检测20多种物体,收集整理数据

1.教师引导学生用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检测20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提出要求:(投影)

①每小组要分工、合作,人人参与。

②一定要按照检测橡皮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严格的检测。

③要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把检测完的和没检测的分开)。

④认真作好检测记录(把收集的信息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内)。

⑤检测完准备的物体后,可自行寻找学习用具和周围的物体进行检测。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

(五)结合收集的信息、分类、找出规律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电珠发亮,哪些不能使小电珠发亮。2.根据小电珠的亮与不亮进行分类(导体和绝缘体)。3.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做出自己的描述(凡是金属都是导体,大部分非金属是绝缘体)。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六)巩固扩展

1.对插头、卷笔刀等进行判断(哪部分是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工人利用导体把电送到我们需要的地方,工人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进行安全用电)

2.拓展研究——水

①指导学生用检测器检测水(观察电珠亮不亮)。

②师出示电流放大器来检测电珠亮不亮。③得出结论:水是导体。3.安全用电意识培养

①观察教室里的电器哪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做的?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的?为什么?

②观察修理电器的工具,说明工具的哪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做的?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的?为什么?

③结合知识引导学生说出如何安全用电,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

6.导体与绝缘体范文 篇六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教材列举了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看看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

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5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让三年级孩子通过自己的讨论制订出这一计划是十分困难的,曾做过多次这样的实验,每次都是浪费了大量时间,而结果都事倍功半,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的研究活动只能草草收场。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一种检测计划,还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呢?我在这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上做了一番抉择,其实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将一块橡皮的检测计划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了,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25种物体甚至更多的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25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生: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外面的塑料不可以让电流通过。

3、师:(课件出示概念:我们把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导体 绝缘体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引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开门见山。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师:我们知道了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出示橡皮,问:)那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生:绝缘体。师:到底是什么呢?说说就能算数吗? 生: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

师:对,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让电流通过呢?

生:电路检测器。

2、师:好,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生:(上来演示。)

3、师问: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

(如有不同意见请几个同学发言)生:他没有把检测器的两头先接触一下。

师:你们觉得这一步不做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万一电池没电呢,那它就检测不出来了。

师:也就是说如果检测器本身自己就有问题,它就不能去检测别人了。所以这步很重要。(课件突出显示)

生:他没有把检测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面,这样做了容易忘记。

师:等会儿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每个小组也都有科学文件夹,别忘了做记录哦。

生:他检测了一次,又重复测一次,这一步做得不错。

师:你能不能说说这里为什么要检测两次呢?

生:因为万一第一次检测不小心没测出来,再测一次就更准确了。师:多测一次可以减少失误,这是做科学实验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万一出现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结果不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呀?

生:那就要再做第三次、第四次。

生:他从右边的盒子拿出橡皮做了,但是没有放到左边的盘子里。

师:你认为这一步重要吗?

生:重要,因为万一有很多的东西要检测,而我们如果没有把检测好的放起来,就容易搞错了。

„„

设计意图: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

4、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先用一分钟时间仔细看看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大屏幕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5、师:谁来说说这样检测的科学性:

生:把橡皮从右边拿出来,检测完后要放到左边去,这样在检测多种物品时才不会发生混淆。

生: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可以保证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生:连续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节省时间。

6、师: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按科学的方法来检测一次。

7、生:(演示)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检测橡皮的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检测方法。因此不惜时间让大家讨论这样操作的科学性,为的是小组检测25个物体时能按照科学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8、出示记录表。

师:这里还有张合作评价表,实验完毕之后小组评价。(师介绍评价表的有关内容)

三、检测25种物品

1、师: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25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它的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设计意图:先对25个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不让猜测流于形式。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25个物体。老师给大家1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时间一到,组长立刻就把材料收起来上交,明白吗?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师: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生:好了。

师: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严格检测,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师:第三,老师没有给大家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测测书包里的文具,书本等。

师: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给我们的研究配上一段幽雅的音乐,因为我们这是一次集体的研究活动,音乐停下来的时候,每个小组也自觉停下来,好吗?

生:好!

师:请材料员取出材料,我们开始吧!(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4、小组领材料,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较花费时间。因此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可以促其抓紧时间展开实验。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音乐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师对照黑板上同学们的预测做一定的更改,并对更改过的做上红色的记号)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实验)设计意图: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并且直观地看出导体的共性。

师: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生:金属。(师板书)。

师:除了金属还有什么也是导体呢? 生:铅笔芯。(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观察,归纳,丰富了学生导体概念的外延。

2、找找教室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3、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4、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导 体: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

如:螺丝刀、回形针、铅笔芯等

7.导体和绝缘体 篇七

②向学生说明“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说明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安全用电教育

①讲解课本图4-11所表示的各种物质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引出人体可以导电,较大电流通过人体是十分危险的.

②用电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厂、街道、公共场所),可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样的电器.

③结合日常生活,总结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如:不能带电修理电器;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能在电线上搭凉衣物.不能用湿布擦电灯泡,要取下电灯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装上.

④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5.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①结合课本图4-13以金属为例建立导体的微观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

③强调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本节课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1.引入新课后,各组(或个人)准备实验装置

①各组实验装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灵敏,各接触点要牢固;一是装置中要留出两个导线头,以便于实验操作.

②各组装配好,由教师验收.验收时只要看电路是否接好,不必实验,因实验后会降低下面实验的新鲜感.

2.分组实验

①各组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导电的,一类是不导电的.

8.导体和绝缘体教案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的鉴别、安全用电、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其中鉴别导体和绝缘体是本节的重点,鉴别的方法及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是本节的难点.教法建议

整节课的教学应以实验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要从演示实验引出,可以参考课本图4-9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进行排序,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对于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要抓住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中的电荷不能自由移动这一主要原因,可结合课本图4-13讲解,如果能自制课件来动态描述物理情景,效果会更好.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内容.一定要做好课本图4-12的演示实验,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转化规律,物质内部自由电荷的数量,除了跟物质的本身性质有关,还与外部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的绝缘体,当温度升高到相当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数量的增加,会转化为导体.教学设计方案

1.导入 新课:

①电工在安装设备时,导线不够长,要接一段导线,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当场演示接导线,他肯定要把导线外边的皮剥掉,但可能不太会操作,教师应教学帮助.②问:为什么要把皮剥掉?

③注意:要让学生知道导线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胶、塑料、棉线.2.演示实验

①出示并讲解教师制作好的导体绝缘体检验板,说明各电器名称

②用裸露出金属丝的导线接通,电珠会亮,如果是电扇就转,是电铃就响.③取下裸露的电线,换成用导线外皮连接,电珠不亮、电扇不转、电针不响.④交待电线外皮是什么材料的.⑤结论:橡胶、塑料不导电.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②向学生说明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说明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4.安全用电教育

①讲解课本图4-11所表示的各种物质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引出人体可以导电,较大电流通过人体是十分危险的.②用电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厂、街道、公共场所),可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样的电器.③结合日常生活,总结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如:不能带电修理电器;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能在电线上搭凉衣物.不能用湿布擦电灯泡,要取下电灯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装上.④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5.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①结合课本图4-13以金属为例建立导体的微观模型.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③强调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本节课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1.引入新课后,各组(或个人)准备实验装置

①各组实验装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灵敏,各接触点要牢固;一是装置中要留出两个导线头,以便于实验操作.②各组装配好,由教师验收.验收时只要看电路是否接好,不必实验,因实验后会降低下面实验的新鲜感.2.分组实验

①各组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导电的,一类是不导电的.②各级向全班报告实验结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最好用实验来验证.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②最后告诉学生: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③教师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判别是导体还是绝缘体.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4.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器材

①问: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两部分材料组成?进行简短的讨论,要求学生要使用刚学过的两个科学名词.②问:为什么电器要由导体、绝缘体两种材料组成?简短讨论并小结.探究活动

9.导体和绝缘体教案示例之二 篇九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10.《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同时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因此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在科学活动的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渗透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学生将学会与人合作,并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铅笔芯、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25种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

(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生: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外面的塑料不可以让电流通过。

3、师出示概念:我们把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板书:导体

绝缘体)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师:我们知道了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出示橡皮,问:)那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生:绝缘体。

师:到底是不是呢?凭说就能区分吗? 生: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

师:对,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让电流通过呢?

生:电路检测器。

2、师:好,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生:(上来演示。)

3、师问: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

(如有不同意见请几个同学发言)生:他没有把检测器的两头先接触一下。师:你们觉得这一步不做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万一电池没电呢,那它就检测不出来了。

师:也就是说如果检测器本身自己就有问题,它就不能去检测别人了。所以这步很重要。

生:他没有把检测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实验记录上面,这样做了容易忘记。

师:等会儿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每个小组也都有科学实验记录,别忘了做记录哦。

生:他检测了一次,又重复测一次,这一步做得不错。师:你能不能说说这里为什么要检测两次呢?

生:因为万一第一次检测不小心没测出来,再测一次就更准确了。师:多测一次可以减少失误,这是做科学实验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万一出现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结果不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呀?

生:那就要再做第三次、第四次。

生:他从右边的盒子拿出橡皮做了,但是没有放到左边的盘子里。师:你认为这一步重要吗?

生:重要,因为万一有很多的东西要检测,而我们如果没有把检测好的放起来,就容易搞错了。

„„

4、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先用一分钟时间仔细看看是怎么做的。(教师演示并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5、师: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按科学的方法来检测一次。

6、生:(演示)

7、出示记录表。

师:这里还有张合作评价表,实验完毕之后小组评价。(师介绍评价表的有关内容)

三、检测25种物品

1、师: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25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它的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25个物体。老师给大家1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时间一到,组长立刻就把材料收起来上交,明白吗?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师: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生:好了。

师: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严格检测,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师:第三,老师没有给大家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测测书包里的文具,书本等。

师: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给我们的研究配上一段幽雅的音乐,因为我们这是一次集体的研究活动,音乐停下来的时候,每个小组也自觉停下来,好吗?

生:好!

师:请材料员取出材料,我们开始吧!(背景音乐)

4、小组领材料,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音乐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前面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师对照黑板上同学们的预测做一定的更改,并对更改过的做上红色的记号)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实验)

师: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生:金属。(师板书)。

师:除了金属还有什么也是导体呢?

生:铅笔芯。(师板书)。

2、找找教室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讨论,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材料都有它个各自的用途,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同时,为了使各种材料发挥它们各自应有的作用,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材料,特别是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材料,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去触摸电器开关,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体: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

(如:螺丝刀、回形针、铅笔芯等)

绝缘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

上一篇:中心小学送教上门计划下一篇:你相信有天堂的存在吗_情感文章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