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活会党员宗教(8篇)
1.组织生活会党员宗教 篇一
党员不信教、不参与宗教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3篇
同志们:
根据xx镇党委委要求,今天xx村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会前,党支部精心组织专题学习研讨、深入查找突出问题,并对照党章、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认真反省和深刻剖析。现就具体剖析情况向大家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本支部将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诚恳地接受,并加以改进。
一、对宗教及信仰的认识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一切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宗教的世界观无一例外都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在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分别是根本性的,无论对个人还是政党而言都无法调和与兼容。
二、存在问题
1.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不够。虽然经常能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但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组织学习不多,导致党员干部对理论学习的不深不透,学用结合不够。
2.履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职责落实不够。一是认为宗教事务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总是认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只是统战民宗部门的工作,事不关己,不管也不会追究责任;二是政策法规学习不够,了解不多,掌握不清,特别是本人对国家有关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所以不会管。
三、问题根源
针对上述查摆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想上认为民族宗教理论知识工作对推动本职工作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在党员干部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党员干部不愿学、不想学,认为这些和自己的工作关系不是很大,造成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性法律法规知识一知半解。
2.管好宗教事务工作是做好稳定工作的关键认识不足。总认为我单位乃至我市是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的示范单位、示范市,没有宗教极端化的情况出现,维稳形势很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对管理宗教事务工作不是很关心,也对党员干部在这方面疏于教育和管理,认为做好日常性的工作就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行,不用在宗教事务管理方面耗费太大精力和太多时间。
四、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1.强化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全面提升干部整体素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打造一支对党忠诚的干部队伍。2.加强教育管理,切实提高履职能力。要将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管在日常、抓在经常,不能有任何的接口和理由,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使宗教管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
党员不信教、不参与宗教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同志们:
根据联财镇党委委要求,今天张楼存村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会前,党支部精心组织专题学习研讨、深入查找突出问题,并对照党章、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认真反省和深刻剖析。现就具体剖析情况向大家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本支部将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诚恳地接受,并加以改进。
一、对宗教及信仰的认识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一切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宗教的世界观无一例外都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在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分别是根本性的,无论对个人还是政党而言都无法调和与兼容。
二、存在问题
1.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不够。虽然经常能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但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组织学习不多,导致党员干部对理论学习的不深不透,学用结合不够。
2.履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职责落实不够。一是认为宗教事务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总是认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只是统战民宗部门的工作,事不关己,不管也不会追究责任;二是政策法规学习不够,了解不多,掌握不清,特别是本人对国家有关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所以不会管。
三、问题根源
针对上述查摆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想上认为民族宗教理论知识工作对推动本职工作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在党员干部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党员干部不愿学、不想学,认为这些和自己的工作关系不是很大,造成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性法律法规知识一知半解。
2.管好宗教事务工作是做好稳定工作的关键认识不足。总认为我单位乃至我市是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的示范单位、示范市,没有宗教极端化的情况出现,维稳形势很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对管理宗教事务工作不是很关心,也对党员干部在这方面疏于教育和管理,认为做好日常性的工作就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行,不用在宗教事务管理方面耗费太大精力和太多时间。
四、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1.强化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全面提升干部整体素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打造一支对党忠诚的干部队伍。
2.加强教育管理,切实提高履职能力。一是要将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管在日常、抓在经常,不能有任何的接口和理由,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使宗教管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
党员不信教、不参与宗教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和对宗教认识的日益多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党员实际上成为宗教信徒。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党内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应该“开禁”,允许党员信教,还罗列出党员可以信教的种种理由以及党员信教的诸多“好处”,甚至指责不允许党员信教与宪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相违背。事实上,我们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下面结合自身实际就不准共产党员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对照检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宗教的认识方面
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有时仅从宗教本身出发,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不能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二)对不准共产党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的认识方面
共产党人是唯物论者,不信仰宗教,在这一点上我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毫不动摇坚持这一原则,在思想上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在实践中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坚决执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的规定,自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对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
本人工作扎实,不虚不漂浮;思想充实,不信歪理邪说;待人诚实,不搞庸俗哲学;理想信念坚定,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对是否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方面。
之前认识片面,总觉得国家可以人为的进行行政干预,让全社会和所有公民都不得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看来这样的认识是不符合规律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共产党人是唯物论者,不信仰宗教,为什么要制定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就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揭示了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具有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只有宗教赖以存在的外部根源全部消失后,宗教才可能消亡。而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此之前,正如列宁所言,以行政力量消灭宗教的企图,只能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趣,反而会妨碍宗教真正的消亡。可以说,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我们党主张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发展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消灭宗教,而必须根据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通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在这一点上认识不够。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及林业干部,我认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战略部署,突出重点,持续发力,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树起来、立起来,确保民族宗教工作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一是要牢记党员身份是第一身份,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做到“四个自信”,做彻底的无神论者,切实把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筑牢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
二是要严守纪律。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化底线思维,增强执行力,坚决不做“两面人”,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三是要注重细节。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都要强化细节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敏感性,不出入寺庙教堂等宗教场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力宣讲党的富民惠民政策,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总之,我认为共产党员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要自觉按照党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但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应当积极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尽到一个共产党员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为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宁夏的良好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2.组织生活会党员宗教 篇二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党员,党组织生活,创新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 也是提升大学生党员的为师生服务能力和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措施。2014年6月, 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十六字方针来发展党员, 对高校党员发展工作又有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 面对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传统的党组织生活方式与由网络和新媒体带来的便捷、灵活、新颖相比就略显枯燥陈旧、方式单一, 影响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效果。因此, 新形势下应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传统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传统意义上党组织生活是指党员参加所在党支部的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议及上好党课 (简称“三会一课”) , 也包含党支部单独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等。会议形式主要是将全体党员召集到一起, 围绕提前议定好的主题进行传达、学习、讨论、发展党员和转正工作、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鉴于此, 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特点, 笔者通过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 结合自身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党建的工作经验, 认为传统的党组织生活方式在我党伟大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今仍然也是主要方式之一。但在新的形势下, 面对21世纪的大学生们, 传统的党组织生活方式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容较枯燥、形式较单一
当前, 高校中基层党建工作总体是好的, “三会一课”制度都能够贯彻执行, 党的组织生活主要依托基层党支部来开展活动, 主要模式是召开支部大会和上党课, 一般每学期召开支部大会不超过3次, 上党课不超过2次;支部大会上主要以传达学习中央文件、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党员发展和转正为主, 较少组织学生党员进行思想、学习心得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 实践体验活动则更少, 党员向党支部汇报思想仍停留在手写版思想汇报上, 党支部书记往往因为日常事务繁忙而无暇顾及, 对党员的引导和教育较少, 缺少互动性等。以上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党支部组织生活, 已远远不能满足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创新探索的大学生党员, 从而影响党组织生活学习和教育效果, 削弱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二) 大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的认同不够, 参与率不够高
当前, 高校中基层党支部书记普遍由专职辅导员或高年级的研究生党员担任, 然而他们往往因为日常繁琐的工作或学习任务较少思考党支部建设, 日常工作仅停留在党员发展和转正工作上, 对如何开好党组织生活思考较少、研究不够, 从而不能很好的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对大学生来说, 有关调查显示约有60%的大学生党员认为组织生活就是读报告、讲政策和发展党员工作, 有80%的学生党员认为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是像考试一样完成任务即可, 对组织生活重视程度不够。当前, 由于大学生生活环境周围各类诱惑较多, 重专业轻思想、重结果轻过程、重荣誉轻奉献等功利意识影响, 加之在党员发展中又缺少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制约机制等, 导致大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缺乏热情, 认同不够, 动机不纯, 参与率不够高。
(三) 组织生活的民主氛围不浓, 流于形式
目前大学生党员大多属“90后”, 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善于接受周围新鲜事物, 关心国家大事和学校的改革发展, 对党支部的建设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张。但由于实际工作中“填鸭式”模式较多, 不能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给予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 导致以会议为主要形式的组织生活民主气氛不浓, 党内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表现为:日常学习过程中, 支部书记单向灌输较多, 党员间研究、讨论较少;发展党员大会上, 支部书记及发展对象汇报较多, 党员间沟通交流较少;民主生活会方式单一, 自我剖析不深, 批评较肤浅、无关痛痒, 由于大多党员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 平时接触较少, 开展批评时“老好人”现象较重, 大家不能畅所欲言, 甚至避而不谈, 不利于大学生党员的成长。
二、依托网络创新大学生组织生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所谓网上组织生活, 就是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强大传输功能, 以特殊的形式多角度、高频率地开展组织生活, 网络特有的便捷优势更能有效地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率。
(一) 网络具有便捷、灵活、信息共享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互联网的发展正影响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大学生们, 网络已经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 它带来的便利性正改变着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们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能将全世界的信息实现共享, 还可以进行在线异地交流。这些特点不仅保证了基层党组织与党支部、党员之间共享信息, 还可为党支部与党员、党员之前、党员和群众之间的提供交流平台, 更有利于年轻党员的成长成才。
(二) 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开放性、多元性、即时性等特点, 可以拓展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渠道, 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网络、移动手机终端QQ、微博、微信等媒体媒介都是当代大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平台, 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拓展教育渠道, 实现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即时、快速、有效传递和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当前, 各类3D、4D多元的影像资料、生动直观的红色漫画等形式新颖的宣传媒体已广泛进入大学校园, 得到大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如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来开展党组织生活, 这必将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
(三) 依托互联网将有利于创新大学生党支部的管理模式, 帮助大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一方面大学生党支部的管理模式也正在日益改变, 以党支部为单位的微博、微信群、QQ群等为基层党组织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 信息传达、公告通知、研习讨论等都可以即时实现, 有效减少频繁的文件传达会、思想交流会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生活会数量, 同时为支部党员沟通交流提供便利,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通过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不断学习文化知识, 可以培养大学生党员新的学习观, 促其养成善于从不同媒介中学习的好习惯, 养成善于抓住琐碎时间学习的好习惯, 养成善于关注时事政治和形式政策咨询的好习惯, 这都必将使大学生党员终身受益。
综上可以看出, 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 传统模式下的党组织生活已经受到了极大挑战, 我们应该依托网络积极推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 丰富组织生活内容, 进一步提高组织生活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创新组织生活形式, 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依托网络创新党组织生活的具体实现形式
目前,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颠覆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因此, 依托网络创新党组织生活应成为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结合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创新高校党组织生活应主要从以下三个形式展开:
(一) 专题网站式
高校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创建党建专题网站、BBS论坛等, 快速实现大学生党组织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 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系列经典论著、党在各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等文稿及时上网, 建立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 为避免学文件、读讲话稿的枯燥, 可以上传大学生比较喜爱的红色影视片、电教片、党的政策宣传漫画等, 更加生动、直观的教育广大党员。再者, 可以通过网站发布例如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红歌大合唱、诗歌比赛通知等, 将参加比赛作为一次“特殊的组织生活”, 号召广大党员积极参与, 真正起到既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达到学习教育的目的。
(二) 公众平台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持有手机率已达到100%, 手机功能亦愈来愈全, 当前流行的如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必备的学习交流软件。其中有一项“关于通过手机媒体获取信息量”的调查显示, “手机媒体是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且占有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正有上涨之势,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将进入“微时代”。因此, 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创新党组织生活方式已迫在眉睫。目前, 微信公众号“共产党员”、“学习微平台”、“共产党员手机报”等已在全体共产党员中推行, 且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各基层党组织应组织广大党员及时关注, 同时应及时创建富有特色的党员学习、教育、服务“微平台”, 充分利用大学生业余生活的“微时间”来进行“碎片化”教育, 通过寻找“微时间”、用好“微平台”、开设“微班级”、发放“微手册”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 真正起到学习教育、宣传政策、为群众服务的作用。
(三) 网上聊天式
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需求,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创建网上组织生活的在线交流平台, 可以提高大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主动性和积极性, 突破时间、空间及单一组织形式上的限制, 符合现今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 是“面对面”交流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从而提高党员教育和沟通交流效果。目前, 常见的在线交流平台主要有QQ群、微信群、易信群、飞信群等, 且可以安装到手机上, 只要提前通知好会议时间, 每名党员都能在虚拟的社区中参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环境更加宽松自由、氛围更加和谐活跃的组织生活。这种宽松自由的组织生活方式, 不仅可以进行沟通交流, 还可以发布重要通知、电子版学习资料等, 既节约了时间, 又降低了工作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 更加有利于缩短大学生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距离, 增加组织生活的感染力和时代感, 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生活化。
四、创新组织生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上组织生活是一种全新方式, 需要每一个参与的人积极地去适应和支持。首先, 要对这一种方式认可, 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不是用网上组织生活去替代原有的组织生活方式, 而是一种丰富和补充。作为新时期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方式, 既要乐于接受, 又要勇于开拓去开展网上组织生活, 并且还要有一个比较科学完整的操作规程。其次, 需要从实际出发,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或可以通过网上组织生活来完成和开展。对需要上网的资料, 各基层党组织应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审核程序, 保证上网资料的质量。再次, 要有一支党性观念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师队伍, 尤其是党员队伍中这样的人才, 保证所发布信息的权威和准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2014年6月.
[2]杨波.以网络为平台的大学生组织生活质量模式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 (10) .
[3]邵明英, 曾煜.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需求及应对—基于全国12所高校的调研.思想政治研究, 2015 (6) .
3.组织生活会党员宗教 篇三
关键词: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群体是党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建设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目前,其组织生活建设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出模式的创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充分发挥其在党建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素质和精神需求在不断的提升,就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而言,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一个有效平台,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高职院校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学生党员组织生活,能够把国家的政党的最新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党员,增强学生党员思想觉悟和政治能力的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也是学生党员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参与组织活动,促使自身全面提高,使学生时刻围绕组织发展,提高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只有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才能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体现出它的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它进行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组织生活内容枯燥,学生党员认识不到组织生活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形式推进,由上级领导下达相关活动指令,然后让学生党员们去执行,这种方式过于死板,内容也难免枯燥,让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党员们兴致减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从而也不能正确的认识组织生活的重要性。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信息化快速发展,如果组织生活传达信息的方式过于单一,就不能让学生党员们紧跟时代的发展,不能使组织生活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化,这样一来,不利于组织生活的展开,就无法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
(二)组织生活针对性,有效性不足
由于传统的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模式缺乏吸引力,所以学生党员们往往是“跟着走”,而组织生活是十分需要同学们的自主性与创新性的,所以难以达成组织生活的目的,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教师所开展的许多组织活动都没能好好体现其价值和目标,往往是一概而论,没有突出重点,针对性不足,有效性也就难以实现。在党建工作中,针对性和有效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模式创新
针对以上两大主要问题,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质量,就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进行模式创新。
(一)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创新组织生活形式
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主要以上党课为主,伴以少数的思想教育活动,例如,座谈会这些。那么由此看来,这种单一的组织生活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校在发展党员时应该严加把关,多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们关心时政,关注社会。更多的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不拘泥于一般的形式,可以进行诸如户外交流,志愿活动等等,丰富组织生活内容。
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可以与现代自媒体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例如,可以建立网上交流平台,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时政热点,发表看法,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还可以定期评比优秀党员,实行自评和互评,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提高组织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生党员组织活动不能是敷衍了事,泛泛而谈,所开展的活动必须要有针对性,每次活动都得有活动主题。例如,开某一次座谈会,要让同学们明确这次座谈会的主题,目的及意义。再比如,可以根据近来发生的某件实事,让学生党员进行评述反思。
组织活动具有针对性,才能较快达成目标,有效性高。党支部与党员间能够有效沟通,活动内容能够有效消化,下达指令能够有效执行。我们可以依托网络组织,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建立完备的评估机制,让学生党员有竞争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促进自身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是学生进行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开展优秀的组织活动,让它真正起到该有的作用。在组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党建活动针对性的有效性,使学生支部不断成长发展,希望本文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学文等.关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9:25-27.
[2]方娟.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学报,2013,08:40+42.
[3]杨开亮,张锋兴.论高职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36-38.
作者简介:
4.党员组织生活会总结 篇四
11月10日下午,十九中学党支部召开以“剖析存在问题、明确整改方向,全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党员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也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了此次会议。
为了确保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的顺利举行,我校党支部在会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地总结了学习调研阶段的经验,开展了领导成员之间、领导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三心”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了“教育要发展我该怎么办?”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确定了会议主题,每一位党员认真撰写了发言提纲。
在会上,每位党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了“五查找”,即:“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否更新,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振奋,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积极,今后努力方向是否明确,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突出。”,发言围绕着查找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以及对学校和个人的发展建言献策三个环节展开,整个专题组织生活会主题突出,自我剖析深入,态度诚恳,会议气愤热烈、和谐,达到了明确努力方向,提升理论素养,增强主体意识,达成思想共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深入交流讨论,党员的思想认识逐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
2、对照深刻,在自我剖析中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如:教学一线的党员教师们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改进措施,老师表示将更多地深入了解学生,分析教育管理中的得失,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各处室的党员教师也纷纷表示立足本职,提高效率,更多地与群众联系沟通,热心、细心、耐心地服务师生。
3、增强主体意识,突出实践特色,德育处党员干部立足本职模范地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当前防控“甲流”和建设和谐校园工作相结合,在整改措施中充分体现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党员组织生活会总结 篇五
一、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车间实际找出切入点
当前机修车间作为公司的一个大型服务性单位,担负着大部分生产设备的管理、加工、维护及检修任务,保证全厂生产的正常运行,对于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在企业项目建设对于费用的节省、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车间员工的维修技能、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广大挥员工的主力军作用,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团队非常关键,是车间当前必须认真思索和实践的重要题目。
二、存在影响打造高绩效团队的问题和因素
1、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步伐不协调人员少、工作面大、已经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因素,人才的匮乏将直接制约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我车间的人才非常紧缺,随着技改扩建项目的顺利开展,各种维修及加工人员分流加剧且劳动强度加大,专业技术性人员急待补充和培养。加工、维修及技改扩建的任务大大增加,人员却仍然和原先差不多,由于机修负责的场面大范围广,场地分散,有时候每个岗位仅1-2人紧张工作,疲于应付日常检修,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很难做到,已经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员工教育培训很难开展起来,影响了车间的团队建设。因此,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很不匹配,不仅影响着当前的生产,还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相应的阻碍。
2、人才阶梯队伍没有形成。目前,车间的人才储备状况青黄不接,尤其是班组长及主操作人选非常缺乏,人才阶梯队伍没有形成,已在一定程度地阻碍了企业的加快发展。随着新项目的投产运行,这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不平衡,没有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员工的思想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业务技能和责任心需要大大提高。目前,公司的生产规模再扩大,设备在更新改造,机修人员分流加剧且劳动强度大,专业技术性人员急待补充和培养,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工作责任心需要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及公司内职工身份改变的后续管理工作未跟上,人市场化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留不住人,另一方面是留下的人不安心去干、去学,企业员工自动自发的主人翁意识在逐渐淡薄,甚至有些人工作中出现了畏难退缩情绪。
3、管理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管理干部和部分党员的工作作风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真正起到表率作用。在团队建设中管理干部的示范作用非常关键。机修车间历来有身先士卒、艰苦奋斗、敢拼敢打的优良传统,但是,从目前看状态有所倒退。个别管理干部和党员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存在着思想浮躁工作不深入的现象,没有做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在员工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打造高绩效团、管理人员少,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随着公司技改扩建等工作进行,机修负责的场面越来越大,各岗位人员均在减少,工段管理中原先的多人管理各有分工的工作方式已不复存在。既抓安全又抓进度,既抓人员教育又抓工时考核,既跑现场协调又搞资料备件等的工作状态,使目前的工段单人管理模式存在着头绪繁多、工作不精不细不深入的情况。如现场管理、职工教育等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目前,由于人少、活多劳动强度大,待遇问题,许多维修工存在着跳槽、换岗、另谋职业及找寻第二职业的念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日常管理的难度。
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管理程序。关键在于培养、引进人才并完善管理。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焦点,得人才者得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人才的选拔、培养与开发,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前人员方面: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尽快搞好各岗位人员配置及协调,加强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联系,多引进能干之人。同时,放眼大局,一方面培养并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给广大员工创造各种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以提高职工素质及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1、充分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公司应建立一个与国内先进企业及集团总部学习交流的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条件要让车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多到国内先进企业或集团总部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与各企业及集团公司的技术尖子进行充分交流,多看、多学、多汲取先进企业的先进技术;车间内部也进行轮岗交流培训学习,对青年学生多提供机会进行独立作业锻炼,使他们快速成长。竞争,而教育培训是最直接、最经济、最实用的获取人才式。员工的培训工作应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以专业技能培训与适用性培训相结合,重点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公司培训与车间培训并举的多层措施对车间各类岗位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以普遍提高员工们的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
6.组织生活会党员宗教 篇六
《芒市边民的摆》是田汝康先生的第一部著作。田汝康,1916年5月1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1935年至193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两年后因抗日战争影响转入了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继续求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后来加入“魁阁”从事社会学研究。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受英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委任,前往砂拉越从事该地区华人社会结构的研究。1950年回国,因涉嫌所谓“历史问题”而遭受迫害,1984年平反。2006年逝世于昆明。
1940年,田汝康先生即将毕业,他被费孝通教授叫去参加他和吴文藻先生正在筹备的社会学工作站边学边工作。这个社会学工作站由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办,设立在呈贡大古城魁阁,专门从事社会学研究。在魁阁工作的五年期间,田汝康先生有幸参加了吴文藻和费孝通教授主持的一系列社会调查工作。1941年,田先生被派去芒市研究少数民族,负责设计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众教育,经过九个多月对芒市那木寨的调查研究,他发现“摆”这个看似微小的宗教仪式其实关联着摆夷的整个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宗教仪式中,竟容纳了整个摆夷文化的全面影响,甚而还启示我们对现时许多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产生一种新的看法”,于是田汝康先生根据自己的调查报告完成了《芒市边民的摆》(又叫《摆夷的摆》)一书,并与1946年改名《芒市边民的摆》正式出版。
二、《芒市边民的摆》主要内容
《芒市边民的摆》是针对20世纪40年代德宏傣族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他在芒市那木寨所实地观察的宗教活动——摆。全书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微观的写作,作者主要介绍了“摆”的类型及仪式的过程,这是作者经过五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后,通过参与观察、访谈后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直接描述。后一部分则是宏观的阐述,作者运用功能主义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在这些仪式和现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的解析,为我们有条理的介绍了摆在摆夷社会中的功能。
首先,夷方坝地广人稀,每家都拥有相当大面积的耕地。而且这里几乎从不遭灾,所以全寨每年的粮食收获数量相当可观。从整个摆夷社会经济力量来说,做摆是他们的生产力量所许可的。而且这里十分缺乏劳动力,人工的劳动报酬自然就很丰厚,靠劳动力就可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同时也可以获得资本,从资本上可以积得财富。对于摆夷来说,财富的消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政治的压力,大多数摆夷即使有钱也买不来现代生活的享受。其他可行的消费方式还有酿酒、赌博和巡回剧团,然而这些对于社会都没有多大贡献,即便在摆夷自己看来也是不正当的。所以,摆夷选择了正当且可以争取社会地位的消费方式———做摆。作者认为,一个财富私有的社会中,一旦生存欲望得到满足,个人追求的越多,则社会得到的好处越少,这种追求已经对别人的权利造成了侵夺,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生活水准相差太大,破坏社会和谐。而摆正是这样一个防范手段,它为私有财产制度造下一个安全机构,使过分取之社会的终于还之社会。此外,摆作为祖祖辈辈的毕生追求,也终究内化成为整个摆夷社会的文化系统即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1]
此外,摆承担了转换社龄的功能,它是转换社龄的仪式。重要的人生阶段的转换必须经过摆的见证,才能得以被公众承认。所谓社龄,是田汝康先生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有两层含义:它是生命史上的阶段,一级一级有个次序,所以称作龄;这些阶段并非代表体质的成熟和衰老,而是代表社会的身份,各级享受的权利不同,应尽的义务又不同。[1]摆夷社会有四个社龄阶段:小人、小菩毛、波耶、巴戛。它们分别对应了人生的四个阶段:受家庭抚养的时期,接受社会训练的时期,负担社会工作、自组家、正式成为社会人分子的时期,退休时期。这样四个时期中的社会成员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义务,构成了摆夷稳定的社会结构。摆夷的一生例证了社龄的效力,同时也是后一代的模范。在世俗和超凡,个人和社会,家庭和冢房两边,摆夷的个人生活是平衡的,社会生活的和平在这个社龄结构中,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最终维持了摆夷的文化特色。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做摆有利于人格和社会的完整。做摆在摆夷生活中可说是一个人生目的。辛勤劳动,节衣缩食,为的是要做摆。因此生活也有了一个中心,组织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人格完整的境地。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希望,在合作完成这个希望的过程中,社会也得到了完整。做摆使寨中的每一个人在宗教的洗礼中形成了和谐的思想观,通过对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影响,傣族社会很好的整合起来。[2]
三、《芒市边民的摆》学术价值
在“云南著名人类学田野调查地点再研究”课题中,褚建芳对前辈田汝康先生在1940年代初所做的芒市傣族研究进行了再研究,并著成了《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一书。在导论中,他说道,“田汝康先生仅仅强调当地傣族的施舍与散财,仿佛当地人们的财富消费是单向的,只注重‘散’与‘施’,而不在乎‘得’与‘积’。与田先生不同的是,我从他的描述以及我本人的考察中注意到,当地人们并非单纯注重财富的施舍与分散,而是恰恰相反,在他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极为鲜明的对于财富储积的重视。他们所谓的施舍与散财,实际上是为了存储和积福。他们的所有拜佛活动都是为了获得佛的福佑,为了今生和来世的顺利、健康、发财和舒适。”[3]从这段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褚建芳认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奉献与付出,人对神的崇拜其实是存在功利性的,他们觉得神可以保佑他们,才去崇拜神的,人和神其实是存在着一种交换关系的。无论摆还是非摆,都是具有功利性质的,不是纯粹的虔诚。很显然这与田先生的想法是不大相同的。田先生认为做摆的目的是很纯粹的,并没有夹杂着利益,它是一种纯粹的宗教活动,人们所得到的只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和深厚的感情。人们所要的是一种永生的信仰和来世的希望,这种希望和信仰称为一般人生活的目标,指示了一般人生活应有的态度。尽管两人看法有所出入,但整体来看,褚建芳的再研究其实也是对田先生的研究的补充,并且推进了田汝康的分析限制。虽然田先生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不能否定田先生的研究和本书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上的价值。
1941年田先生被派往边疆芒市做调查。通过此次在芒市的调查,田先生发扬了“魁阁”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研究方法,创造性的“把人类学中经历了几十年所获得的方法和概念,用具体的例子,介绍给了我们国人。”而这里所说的例子就是田先生对芒市边民做摆仪式的调查。他的导师费孝通先生也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汝康在这本书中,不但介绍了人类学中最近的成绩,而且也是第一个用这些方法和概念来实地研究我们自己国内的宗教活动。这是他的处女作,希望他还能继续努力,扩大完整体系的范围,完成人类学者尚未做完的工作。”[4]通过费孝通先生对田先生及其著作的评价,可以看出《芒市边民的摆》是一部重要的人类学著作,在人类学和社会学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四、结语
一个族群,常以共同的仪式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社区民众的集体记忆和族群的凝聚力。[5]由此可见仪式对于一个民族的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摆作为傣族重要的宗教仪式,使傣族人民更加具有凝聚的向心力,对傣族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整合作用,也对傣族历来的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维护作用。摆是他们共同的信仰,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而田先生在扎实的田野调查后,将摆夷社会宗教社会中极其重要的做摆仪式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芒市边民的摆》一书也在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给我们很多启示与思考。
摘要:摆作为一种宗教活动,对整个摆夷生活有着影响关联作用。摆对摆夷人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以及摆夷文化的传承都有着很深刻的影响。通过做摆使得村寨社会呈现出安定和谐的局面。通过对田汝康先生的著作《芒市边民的摆》进行解析,肯定了田汝康先生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其对当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影响地位。
关键词:摆,宗教活动,社会整合,田野调查
参考文献
[1]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明月.“摆”与摆夷社会——《芒市边民的摆》书评[J].文学研究,2011(3).
[3]褚建芳.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费孝通.芒市边民的摆:序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生活中的宗教 篇七
大多数中国人生活中的宗教其实就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有用则信,没用就不信,完全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
什么东西最有用呢?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朋友”最有用。按照王学泰先生的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大秘密就是,中国人真正崇拜的从来就不是“文圣”,而是“武圣”——关公。为什么崇拜关公呢?其实就是崇拜关系,崇拜义气,小圈子里朋友之间的义气。但这种世俗的义气其实并不值得这么崇拜。道理很简单,小圈子里的义气的代价或者反面就是剥削圈外的人、掠夺圈外的人、虐待圈外的人。
好莱坞电影《完美陌生人》里的一句台词,把这点说得很清楚,主人公说,她的原则是personalloyalty(个人忠诚),因为这是law of universe(宇宙法则),对方不同意:是lawof jungle(丛林法则)吧。把个人之间的忠诚当作一切的准则,最高的标准,这其实是人类最原始的做事方式,是丛林原则,但可惜,很多中国人崇拜的就是私人关系。
一个文明社会崇拜的应该是原则,一些亘古不变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契约等,而不是不讲原则的私人关系。一种文化,如果只讲关系、不讲原则,或者先讲关系、再讲原则,老实说,就凭这一点,就可以判断这种文化的未来是不足乐观的。
黄仁宇说:“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挟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很多人也都感慨中国人就像走兽,什么时候才能脱胎换骨、变成飞禽,好像一时看不到希望,包括一些最有见识的学者,比如钱颖一说,以中国现在的制度框架(广义的制度包括信仰和价值观),大概只能支持6000~7000美元的人均GDP,而现在沿海地区已经是七八千美元了(全国平均数低一些)。所以他这个话其实很沉痛,只是用一种很委婉的方式说出来。
中国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儒家、道家到底是不是宗教,学术界一直在辩论。我的观点是,我们的儒教、道家的道理本身都不错,根本的问题在于一应用的时候用错了地方。秦晖沿用严复当年在《群己权界论》中对公域、私域的划分,强调公域要讲民主,私域要讲自由。
我们却全反过来了。应该用在公共领域、用来治理国家的清静无为(让民做主,让老百姓自己做主)的道家,反倒用到私人领域去了。汉初的黄老之治,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从此就成了千古绝唱。相反,应该用在私人领域的儒家的自我修养、自我实现、内向超越(积极自由),反倒用到公共领域去了。所以儒家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统治工具,一种系统地洗脑和奴役被统治者的工具。统治者们天天讲“修己安人”、“克己复札”,矛头对准的都是弱势群体,目的都是控制这些被统治者,也就是所谓的“阳儒阴法”。
相反,道家却变成了疗养手段。做奴隶主,做奴隶都做累了——做奴隶连自由都没有,当然累;做奴隶主的、每天都要看着,别让这帮奴隶造反,也累;最累的是奴隶头子,又怕下面造反,又怕上面不高兴。大家都很累,累了怎么办?就要靠道家来做私下的疗养手段。什么吸纳术、炼丹术、性命双修、采阴补阳之类,都属于道家的疗养手段。尤其是那些靠科举制度上去的奴隶头子,所谓“阳儒阴道”,表面上讲文死谏、武死战,精忠报国,最在乎的,其实还是自己那身臭皮囊。这其实也就是南怀瑾所说“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的意思。但南怀瑾这样说是夸赞,他觉得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是好事咧。
相比而言,佛教是最博大精深的,但以管窥豹,挂一漏万地说,其精髓还在于一个“空”字,梁漱溟认为,印度文化的核心是取消,是一种向后看的、强调放弃的文化。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佛教中最中国化的禅宗的最大秘密之一在于“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的领悟”(李泽厚语)。总之,不要去试图把握世界,不要把握人生,而是把握瞬间,通过一刹那来勘破生死,超越因果,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放弃的哲学。
熊十力比较佛儒得失说,与孔子看见“生”相比,佛学只见到“灭”。梁启超说,佛说法50年,一言以蔽之,曰“无我”。虽然“无我”也可以解读为爱自然、爱他人、慈悲为怀,但我估计大多中国人还是把“无”当作了弃绝。当然也有入世的人间佛教,强调儒释互补,通过力行来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总体而言,强调放弃的比例还是更大一些。
归根到底,宗教要解决的是人类行为的方向问题和动力问题。解决了方向问题,才能保证大多数人走大道、中道和正道;解决了动力问题,才能让大多数人长亭接短亭,一手一手走下去,让整个社会实现持续的发展。我们的儒家和道家,应该来讲,首先是没有把方向问题解决好。聪明、才智都不缺,可惜都用错了地方,把儒家用到公域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权谋和权力游戏,把道家用到私域的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种种得道成仙的幻想。方向问题没解决好,动力问题,更是提不上日程了。
个人以为,在动力问题上做得最好的应该还是宋明理学,不仅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主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气魄,也有“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自信,更有“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境界。然而,儒家这种所谓的“内向超越”是否能够普遍化为日复一日的庸常行为,化为包括贩夫走卒之类的昔罗大众“苟日新,日日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践行精神,实在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8.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 篇八
洛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沈琼琼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八大”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期做好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路线方针和指导原则。今天按照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安排,洛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通过第一阶段的深入学习、讨论、调研和广泛深入的征求意见,就是要进一步查找分析问题、统一思想、凝聚智慧、促进科学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职责,就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所做的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努力的方向等情况发言如下: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是理论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工作做得不够。表现为自身的学习抓得还不够紧,导致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仅凭自身工作经验开展工作,有时看问题和做事情不够全面。
2、是学习的系统性还不够高。虽然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但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的不透,掌握的不够好,不是力求全面发展,有时只注重当时用得着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
3、是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改善。在日常的工作中常以自己的思想境界来要求大家,没深入地考虑他人的难处与感受。虽然出发点是好的,由于各位干部职工的不同思想境界与能力不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需在一定的时间来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认真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勤学习、勤动脑、勤动手,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积极拓展知识面,努力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提高标准严以律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严格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党支部的各项活动,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工作做得更好。
3、转变作风,积极工作。要贯彻落实好“十八大”重要思想,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地做好办公室管理工作,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好的工作任务。
【组织生活会党员宗教】推荐阅读:
党员组织生活会11-07
党员组织生活会资料06-27
组织生活会党员发言07-04
学生党员组织生活会07-30
组织生活会党员评议自我评价发言09-11
党员教师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10-13
2018年度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11-18
党员参加组织生活10-04
党员领导组织生活意见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