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2024-07-18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共10篇)

1.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诸多问题及对策探析

姓名:陈霞学号:0907060218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问题形成原因,解决对策三个层次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别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由其他亲人或者监护人照顾的未成年人,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据广东省妇联权益部透露,截至2010年底,我国约有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江西农村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反映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亲情的饥渴

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有以下几类:

(一)隔代监护,即由外祖父外祖母或祖父祖母监护,有调查显示,这类监护高达84%。这种情况下,老人一般身体不好,有些还要负担一部分农活,没有精力监管孩子,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都无法顾及。有些老人观念守旧,诸如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认为读书无关紧要,造成少数孩子无法上学,同时也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影响。还有一些老人因为念及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因此对孩子倍加疼爱甚至是溺爱,让他们享受着”小皇帝“一样的待遇,却感受到“弃儿”一般的孤独。

(二)上代监护,即由父母同辈的亲人或者朋友来监护。这类监护人一般顾及到不是亲生的孩子,一般对孩子的监护都是有心无力,只是想着如何保证孩子安全,同时努力在物质条件上满足孩子以免别人说闲话,因此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发育没有关注。加上很多监护人还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可能会对留守的孩

子不如自己的孩子上心,因此容易让留守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

(三)自我监护,指留守孩子中年龄相对较大者担当起监护义务,如只有一个孩子则是自己监护自己。这种情况下,孩子过早地负担起家庭的责任,就像孤儿一样,没有来自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关心,生活质量低,性格发展容易出现孤僻、自闭等倾向。没有来自长辈的限制,也让很多孩子放任自由,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四)单亲监护,是指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由另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孩子。这类监护相比其他类型,更能在学习成长等发面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但是由于监护人还要进行农业生产,每天披星戴月,有些时候对孩子的监管有机会感觉力不从心。同时父亲或母亲不在身边,另一方不能完全弥补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所以队还在的成长海之有一些负面影响。

以上几种监护方式均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亲情缺

失,不利于孩子成长。很多孩子由于在监护人家中感受不到亲情,父母又很少回家,所以往往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二,“心里闷得慌,读书无人管”——教育的缺陷

孩子未成年阶段是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在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知识教育,即学校文化课程的学习。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校的老师对于孩子存在的很多问题往往需要监护人一起解决,但是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出于精力很文化程度等原因,没有办法在孩子学习上给予帮助。一方面,孩子课余学习没有人辅导,出现问题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孩子自身控制能力较差,不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得成绩越来越差。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处于中等也就是最不被老师重视的那一类,这就使得他们在学校处于一个“边缘人”的状态。一些孩子甚至因此产生厌学情绪,早早地辍学进入社会,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再次重复父母农民工的生活经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思想教育。父母对孩子性格、思想、人生观的形成等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常年不在家,而监护人又忽略了思想教育,使得孩子的思想发育受到影响。有调查显示,在家庭关爱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且他们中的大部分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

圈子狭窄。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情感脆弱,易形成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胆怯和自我封闭等的性格特征。加之很多孩子的成长环境充满了负面的东西,诸如赌博、暴力、色情等,使得孩子的思想发育受到负面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因而误入歧途。

三,“安全无保障,生活无希望”——安全的威胁

首先,因为农村一般离学校较远,公共交通不发达,很多孩子需要步行或者骑车上学,途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如路边的水塘、公路上飞奔的骑车、崎岖陡峭的山路等,在全国,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其次,由于监护人的的疏忽,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留守儿童成为了犯罪分子的目标。很多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威胁孩子身体健康。一些人贩子往往看准留守儿童无人照顾,一点点将魔爪伸向他们。因此,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性侵等现象时有发生。

再次,由于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很多孩子自身行为失控,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走上犯罪道路。有报道指出,留守儿童犯罪近几年呈大幅递增趋势。据统计,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其中有七成是留守儿童犯罪。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这些孩子由于安全的不到保障,他们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不知道前方还会有什么危险在等待自己,由于跟监护人缺乏交流,他们往往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一些孩子面对犯罪行为,不知道任何自卫,之后又不敢告诉其他人,往往独自承受压力,渐渐的形成自闭的性格,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做出极端行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家庭对策:首先,父母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就近务工,尽量多地回家或者打电话与孩子进行沟通,弥补不在孩子身边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监护人应当尽到责任,不仅保障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还要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教育,及时与孩子父母和学校老师沟通,解决孩子已经出现或者潜在的问题。监护人应当避免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中,不是夜夜麻将声,没有家庭暴力。同时针对孩子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监护人应当尽最大努力避免问题出现。

二,学校对策:老师应当注意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其监护人缺的联系,共同协商解决办法,禁止体罚学生,避免对孩子心理发育形成负面影响,同时关心学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之外的关爱,尽量弥补缺少父母亲情的不足。学校应当多组织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也让孩子能放松自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找到学习的乐趣。不仅能保证孩子在学校期间的安全,还要同监护人一起保证孩子在校外的安全,让孩子能高高兴兴上学,安安全全回家。

三.政府对策: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相关保护政策,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留守儿童安全与健康。可以建立寄宿学校,减少留守儿童独自在家的情况,给孩子提供另一个生活的港湾;可以以村为单位,进行关爱留守儿童宣传,纠正一些人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使留守儿童生活在充满温暖的环境中;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要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生活情况,与监护人沟通,监督监护人的行为。其次,政府部门应当注重发展当地经济,为农民工在当地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使得农村孩子不在留守。

四.社会对策:各界志愿者可以多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开展一对一的帮助辅导,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观念。同时社会各方面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让更广泛的地区、更多的人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除以上几点,国家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即时制定积极的政策法规以保证留守儿童身理及心理的健康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邹树新《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群言出版社,2007年。

【3】张小静《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魅力中国》,2010年第01期。

【4】冯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至性格孤僻》,人民日报,2010年12月02日。

【5】姜良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对策思考》,百度文库,2006年。

2.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篇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 学习问题。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 孩子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者亲友照料, 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落后、家务负担过重等原因, 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督促。生活在亲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有着寄人篱下的感觉, 心理压力较大, 而亲友对孩子进行监管的同时又担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最终导致监管不力。农村学校教育基于应试教育理念, 片面追求升学率。师资力量薄弱, 经费短缺, 教师教学和家务负担过重, 办学条件较差, 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 加之缺乏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监管不到位, 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 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 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 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 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父母亲情的缺失。但是, 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 教育理念匮乏, 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辅导、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亲子关系缺失使留守儿童无法形成安全依恋, 而他们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面临一系列身体、心理、生活和社会问题, 茫然不知所措, 无从诉说, 长期压抑, 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常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自卑, 冷漠, 敏感, 充满敌意等, 属于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3. 道德问题。

任何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社区组织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发达国家的有效帮助形式, 其中对儿童的帮助是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和安全环境较差, 一些治安盲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管、心理问题无从排解的情况下极易走上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先后历经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而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 监护人监管不力, 学校忽视个性教育, 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 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解决, 导致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丧失积极的生活态度, 形成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违反校纪, 沉溺网吧, 小偷小摸, 打架斗殴等, 从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留守女孩甚至成为性侵犯的对象。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把留守儿童工作至

于管理和服务体系中,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加强师资配备, 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培育良好的农村风气, 提高整体的教育理念, 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 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打工者留在本地, 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 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

配备专门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承担起一定的监护责任, 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照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 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关键时期, 让留守儿童居有定所, 情有所依。提高其安全意识, 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 提高留守女童性安全防范意识, 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对留守女童的监护责任。同时, 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平等互助、自强不息的学校氛围, 鼓励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开朗、乐观地生活和学习。

3. 外出务工的家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进

行有效沟通, 联系留守子女的监护人、老师等, 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并在节假日期间和孩子团聚, 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爱, 而非仅仅物质上的满足, 及时了解问题, 解决问题, 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 社会力量也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通过宣传工作,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

希望工程及各类基金会和社会捐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发挥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建设, 建立图书馆和活动室等, 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义务劳动以及各种竞赛,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维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努力,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 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

[2]古桂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黑河学刊, 2010, (7) .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4]王江荷.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心理研究, 2009, 28 (2) .

3.探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56-01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其次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2、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2)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家长在外面打工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孩子上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3)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

3、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4、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篇四

童的教

究的调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1002班

学号:10330204

白帆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白帆指导教师:

时间:2011年8月12日

地点: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

一、调查情况介绍;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减低、道德意识淡漠、安全问题频出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社会、家庭及学校多种因素造成的。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这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当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思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留守少年儿童充分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二、调查内容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达28.29%。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一)亲情关怀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无奈,也是留守儿童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这种长久的亲情隔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疏远,有些子女不愿张口叫其父母,有些甚至还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二)心理问题骤增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

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将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

(三)学习兴趣减低

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四)道德意识淡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五)安全问题频

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认真分析研究。

(一)社会因素

政策性壁垒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壁垒。由城乡二元制结构衍生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不仅人为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现阶段难以跨越的城乡鸿沟和羁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生活。在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关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档案,也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做过任何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这些因素导致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缺位。

(二)家庭因素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这些老人一般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为溺爱,对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加管教。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寄宿在亲戚家中,很难产生归属感,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这种溺爱或放纵性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极端性格。

家长观念的偏差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进步。部分外出父母因无法长期照顾、陪伴孩子,于是更多地采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用金钱弥补愧疚,使得留守孩子手中零花钱过多。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这种监管不力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学校因素

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中小学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更悉心的关怀和照顾。同时,由于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分析总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提供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二)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分割体制,逐步弱化或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体制,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合理均衡流动。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三)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法制观念,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眼于学生的长远进步,适应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深入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生理、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要建立齐抓共管、师生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班主任责任制,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四)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走向社会前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生活理想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学会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掌握每一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及正确的亲子观和育人观,学习掌握科学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鼓励方式,把精神鼓励和亲情关怀相结合,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父母关爱,体会到更多的浓浓亲情。家长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5.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五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父母双方不断离家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与父母关系紧张、生理与心理健康欠佳、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侵害等问题。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构想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如何加强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使其健康成长,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摸清底子、建好档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教师要摸清“留守”学生的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联系电话和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与“留守”学生的关系、怎样联系等等。做好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工作,指导他们怎样教育学生,交流教育情况并建好这类学生的教育档案,从三个不同角度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同时,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校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二、分析特性,因材施教,使其感到“家”的温暖

“留守”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失落、被“遗弃”的感觉,尤其是周末更加孤独寂寞,性格或孤僻或粗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自卑心理产生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感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逆反。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这种负面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正确的管教,与老师及监护人对着干。三是任性。任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祖辈监护人不知道如何对待孙辈们的各种需求,过度溺爱、放纵造成的。作为教师更应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入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一点呵护,少一点训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粗暴;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指责。如遇困难并号召全班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如遇节日、生日,精心安排,使其过得幸福、快乐。这样,既弥补了其父母不在身边的遗憾,又能使其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三、巧妙设计,增强信心,使其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部分“留守”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成为班上典型的“坏”孩子。作为教师应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表现”、让学生“闪光”,对学生一个个即使是很小的闪光点都予以及时肯定、及时表扬、及时指导,以增强学生信心,久而久之会改掉不良习气,让其觉得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锦屏县新化小学

6.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六

甘肃张掖民乐三堡寄宿制小学:项秀兰

内容摘要:“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一个独特的问题,思考并探寻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学校关心、社会关注、自我教育、家庭关爱

一、综合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的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的思考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造成他们性格内向,自卑感强,性格孤僻,有的在爷爷奶奶姥姥等老年亲人身边,由于“隔辈亲”或出于某种愧疚、溺爱心理,无形中助长了这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蛮横霸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二)行为偏差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差,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及时客观的管教约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为行为散漫,目无组织纪律,存在着严重的行为偏差,迟到、旷课、逃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与社会闲杂人员纠合在一起等现象屡见不鲜,家长困惑,学校茫然。

(三)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扭曲的思考

通过调查、访问、咨询等渠道获悉,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来钱快,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多数人对孩子除了给予“经济补偿”外,几乎是放任自流。孩子暂时衣食无忧,极易养成好逸恶劳、攀比享乐等不良习惯,“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也大行其道。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进取心,视节俭朴素为“另类”,却崇尚虚浮奢华,甚至直接导致辍学——跟随父母一起“挣大钱过好日子”。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

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2.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臵。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

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7.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篇七

在我国,“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从农村来到城市务工就业,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他们大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生活,有的甚至独自一人过着独居生活。他们从小与父母分离,缺少父爱及母爱的关怀与呵护,缺少家庭的温暖与温情,他们或性格孤僻,或桀骜不驯,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无法得到正确的思想认识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极易产生认识的偏离、错误的价值导向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怀问题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

在2013年5月,全国妇联曾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更是多达205.7万,占留守儿童比例的3.37%。而在一些劳务输出人口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更为庞大。尽管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有其他亲人代理照料,但他们面临的各种伤害、暴力风险都比一般儿童来得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及衍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童年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它承载了我们许多关于儿童时期的美好记忆,童年是美好的,它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里面装满了欢声与笑语;对于孩子来讲,儿童时期应该是阳光明媚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然而却有这样的一群孩子,因为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从幼儿甚至小婴时期就开始与父母分离,他们从小没有父爱、母爱关怀,没有感受过家庭温暖;他们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思想上得不到良好的引导,缺少道德的约束;长期的思想及行为偏差使他们逐渐成为了社会的包袱乃至毒瘤,可见,关爱留守儿童不能仅仅只是解决温饱,让他们远离外部伤害,如何让他们在思想上获得良好教育、心理健康得到良性发展更加重要。

2016年年初,在新春的余味还没有散尽的时候,一则“留守儿童年后和母亲分离嚎哭”的新闻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个嚎啕大哭的小男孩在爷爷奶奶的拉扯下挣扎着向前想要拉住母亲的手,嘴里一直说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孩子的母亲坐在车中不停地抹着离别的泪水,母亲的无奈与孩子的不舍尽现其中……然而这样让人心酸的场景却只是中国上千万留守儿童大军中的一个缩影,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及教育环境,值得我们用心去思考对待。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现状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四兄妹集体服农药自杀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据调查四兄妹均为留守儿童,平日里,他们并不缺吃少穿,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关爱和陪伴,更值得一提的是,事发后多日四兄妹的父母依旧音信全无。受此事件影响,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对关爱留守儿童思想及心灵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一文发布后,更引发了对留守儿童关注的热潮。

(一)家庭思想教育的弱化致使心理问题凸显

在我国,单亲抚养和隔代抚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抚养方式,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或者是寄养在亲戚家。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这些孩子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情感慰藉,长期孤独使得他们渐渐形成自卑、胆小、焦虑、孤僻任性等一系列消极的心理情绪障碍,加之没有父母在一旁引导、疏通,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极易引起负面情绪的爆发或者走向极端。

(二)思想政治教育淡薄形成的人格与认知的偏差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发展起直接作用,但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也缺少足够的关心和教导,思想上缺乏交流与引导,没有在幼年时期形成一个正确的思想认知。所以许多留守儿童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出现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等缺陷,并逐渐在长期的孤独中形成人格与认知的偏差。

(三)家庭的不完整导致行为障碍的出现

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戒备和抗拒的心理,特别是隔代抚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差异、沟通障碍以及教育上的落后,使留守儿童缺少精神上的关怀与道德上的约束。特别是有的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差,加上与父母长期分离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道德品行,对新监护人教导又存在抗拒心理,致使行为出现偏差,不仅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早退、说谎打架时有发生,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一起厮混,极容易受到诱骗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

三、对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对策的探析

(一)完善家庭教育培养机制

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群体形式,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亲的思想认知对儿童有直接影响,良好的思想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一个好的品格认知,但是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关爱,长期缺少家庭的温暖,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情感培养、品德品质、安全保障及知识学习方面都处于整个儿童群体中的弱势地位。因此,家庭教育的优劣关系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搭建好与外出务工父母沟通的桥梁,将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家长也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外地的父母要保持经常和孩子的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关爱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情与关怀。同时要健全家庭教育保障机制,用科学的方法去培养和教育孩子,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亲子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

(二)营造健康的校园思想教育氛围

如果说家庭是培育孩子发芽的温室,那么校园就是可以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土地。我国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被提起,思想道德教育的推行工作也在逐步加强。健康的校园思想教育氛围可以净化孩子的心灵,缓解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消极思想和情绪,帮助学生走上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道路,培养积极的品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外,学校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祖国培育出大量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也要健全留守儿童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关怀与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通过关怀增强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开展各项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为祖国培养积极健康的学生。

(三)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共同协作

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更需要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如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共同协作,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安稳的外部环境。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另外,还要严厉打击各种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帮助,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来关爱留守儿童,真正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港湾。同时,政府也应该落实和健全关于留守儿童的政策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担负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责任。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不应该只是仅仅关注物质方面,只是浮于表象,更多的是要深层次地对其思想和心灵的关爱,关注他们的内心成长,让留守儿童不在感到孤单与彷徨。

谨以此文希望社会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用行动给予留守儿童一份关爱,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远离孤独,找回家的温暖,实现留守儿童不再“留守”的愿景。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员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逐渐增长。虽然说父母的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的压力并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也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面,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当今社会背景下存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建设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旨在缓解和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8.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篇八

关键词:农村 初中 留守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近几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在农村学校形成了数量较大的留守学生群体。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留守学生的德育问题是其薄弱环节,其状况会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和农村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村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农村留守学生中,问题最大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初中生是农村留守学生成长中最容易转变也是最关键的阶段。

当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德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留守学生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戚代为教育管理的适龄上学的孩子。这些孩子虽有爷爷奶奶或亲友照料,但他们的成长令人担忧,值得各方关注。初中阶段是留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首先,从留守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特点看,初中是人生转折阶段。初中毕业后的学生可能有普高、职高、技校等多条成材之路选择;其次,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一时期是青少年最叛逆、自制力最弱的时期。进入初中后,由于接触到的外界环境和人群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很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和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再次,从社会青少年犯罪率的研究来看,辍学率与犯罪率成正相关的关系,同时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在犯罪青少年中也占了不小的比率。因此,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笔者对海门市货隆初中的353名留守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访问,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分析。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德育问题现状

海门市货隆初中共有学生852人,其中农村初中留守学生353人,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40%。以初一年级二班为例,该班共有学生51名,其中留守学生20名,占班上总人数的40%。根据调查,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状况的形成可分为以下类型:一是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二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学生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但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三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现象也较为常见。这类孩子长时间离开父母和亲人,容易养成孤僻乃至怪癖性格,使孩子从小就不能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团结友爱思想、和谐的人际交往,并最终让反叛思想有了萌生的土壤。四是还有小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

当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问题

(一)道德缺失,言行出格

留守学生由于家庭监护不力或完全没有监护,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任性、自私、我行我素、无组织、无纪律;缺乏上进心,经常逃学;自由散漫,缺乏集体荣誉感等现象。

(二)自我监护力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个别学生道德失范

调查显示该校留守学生中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行为问题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23.2%的留守学生成绩极差;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三)道德滑坡

重实惠、轻责任;重索取、轻贡献;个别青年甚至为了私利道德沦丧。务实、注重个人价值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不少儿童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和教育环境,建立了子女和外界的联系,开阔了其视野,但也给子女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的思想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更为严重的是,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包括孩子的家长)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一样可以在城市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家长的认识增加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和农村学校教育之间的摩擦。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厌学、逃学、弃学、侮辱老师、不服管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初中留守学生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孙子们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认为初期投入太大,又不能预测并保证效应,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二)学校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和德育内容滞后

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中考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学校上层管理者很少像关注学生成绩那样关注品德教育,甚至学校的考评上也单一的以学生的成绩为准,出现了“学生的分,老师的命根”的怪圈,只要教出成绩好的学生,那就是优秀教师。这也在教师、学生意识中加深了“重智轻德”的观念。德育内容存在脱离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情况。从调查中了解到,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只有概念上的道德,对其实际内容并不了解,缺乏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性。有学生反映:“老师讲得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而“死记硬背”的情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尤其突出。小学生懵懂的时候就大肆灌输理论,死记硬背《守则》和《规范》。很多学生也反映即便学校偶尔有活动又不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每逢有此类活动便产生不重视或是抵触的心理。

(三)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学生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思想成长的需要。

加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建立融洽的近亲关系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家庭中的母亲尽量不要外出打工,根据实际经济条件,妇女可以在临近的乡镇企业工作。或者在外打工的母亲在子女升入初中时,应该在这个转折点上回家做好对子女的照顾工作。同时,父母在外出打工前要尽可能地对子女提出明确的、高标准的要求。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与子女打电话时,除了表现出关爱,还要注意经常地强化自己对子女的期待和要求。这样可以激发其自尊和自信,增强初中生对自己的约束力。在外打工的父母要通过多种联系方式主动与老师联系,并且适当地让留守在家的子女知道父母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打电话回家时要善于挖掘和倾听子女的心事,并对其加以引导和开解。如果一个家庭中子女的双亲都外出打工,那么在选择子女的临时监护人时要慎重,要尽量选择与子女关系相处融洽的近亲。

(二)学校树立“代管家长”职责

从学校方面看,首先,要通过培训提高在校老师的责任心和心理辅导素质,如果教师对留守学生有“学习和表现差”的固有意识,应该摒弃这种思想,通过对留守学生投入额外的关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要加强学校的团委辅导老师的心理咨询素质,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段落特征和留守学生的特殊身份,注意批评的方式。在发现某学生成绩突然下降和表现突然变差时要及时与其监护人和家长联系,共同帮助学生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其次,创建新的班级机制,管住留守学生。若留守学生在校寄宿,则应当建立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孩子“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职责是: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清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班级定期召开留守孩子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三)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氛围,加强学校针对性教育

建立应急机制,关爱留守学生。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从构建德育环境的建设角度来讲,长期以来,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忽视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这也大大制约了各种因素在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功效。学校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家庭教育的滞后,家庭又埋怨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又责备学校和家庭没有尽到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相互矛盾及脱节,从而导致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在思想及行为上滋生出许多问题。越来越少的家访、“告家长信”代替了家长会,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减少。尤其是在乡村中学,很多家长从来没到过孩子读书的学校,老师也很少进过学生的家门。片面强调学校教育,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价值引导与社会、家庭环境不相适应,甚至完全相反,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怀疑,也使学校德育实效性差。要解决这个连环扣,就需要各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现在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大人身上都有,这绝不是孩子影响大人的。现在我们不是要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当好孩子的“过滤器”。因此,在农村引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必行之举。

“被关怀的记忆便是人们发出伦理关怀行为的一种动力之源”。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在关怀中成长,从而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问题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部分。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希望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下,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能尽快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5(12).

2、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9.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 篇九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或经商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我校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因此,我校“留守儿童”较多,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求教师细心观察、耐心辅导、勤于收集。现总结如下:

一、“留守儿童”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对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项调查:我校有20%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舅舅舅妈生活,他们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能通过打电话,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品德、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都不了解,当然也无从管教。

从我校的“留守儿童”调查情况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学习、思想品行、教育等方面,明显比其他孩子差。1.学习上,由于“留守儿童”是寄养在祖辈身边,他们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放任型,只要他开心高兴就行,属于重养轻教。和舅舅舅妈居住的,是想管但又怕严管,总是担心父母多心。只要孩子不出事就行了,没有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留守

儿童”的年龄较小,在学习上自觉性、自控力差,造成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不理想。

2.思想品行。“留守儿童”在班集体中,说脏话、打架、不愿做劳动等情况比较突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少,情绪易激动。个别留守儿童以“武力解决问题”,轻则辱骂,重则出手打人。这样,使得他们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后成了一个孤立的群体。他们不愿走出来,而关心他的人也走不进他们的内心,无法知道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只能放任不管。

3.心理障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4.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力求“不出事”就好,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探索

近年来,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实施“二个一”工程。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周都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并做好记录。

2、建立“留守儿童”名单、留守儿童帮扶小组成员、帮扶措施、帮扶记录。“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但他们并不是集中在学校的一个班或几个班,因而增强了学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样,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我校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通过家访、电话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掌握父母的外出动向以及托付于何人何地等情况。同时,将调查情况,认真分析,分类梳理,详实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2、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亲情意识淡薄。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半年甚至一年不回来,一方面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缺乏,不但造成孩子与父母亲之间关系淡漠.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家长在外省打电话给她,每次她都以各种理由不接,让弟弟、奶奶和妈妈讲话。这位家长十分着急担心,女儿正处于青春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就把这种情况反映给了我。通过我的耐心询问,女孩最终说:“我也很想妈妈,不是不想和她说话,我怕自己听到她的声音会忍不住哭出来。”我听后说完心情很沉重。通过这件事,使我深刻的理会到,我们要做留守儿童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正面教育可以让儿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留守儿童”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沟通,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他们的孤单感,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3、在学习上。针对孩子回家没有人辅导作业,我就要求他们在学校里完成,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来辅导他们的作业;课堂上,尽量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引导提问,适时对他们进行表扬,肯定

他们取得的成绩。对于班集体的事情,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并加以引导,让他们参与到集体工作中来,增强了孩子的自信新,导之以行,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从而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

4、注重“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把关爱留给儿童。“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老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要注意谈话的技巧和方法,美的语言。做到这些,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在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沟通时,脸上一定要有微笑。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是良好的风度、是成熟的心态;微笑是对成功的赞许、对失败的鼓励;微笑是朵朵小花,应绽放在“留守儿童”寂寞的心田。

10.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引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就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跟随着父母,只好继续留在农村。2005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从政府层面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因而一直为教育界及全社会所关注。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不仅关系到农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及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张,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目标及和谐社会的实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 1

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思想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曾有学者通过比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发现,留守孩子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14周岁以上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家庭成员及多种角色的缺失和不到位,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

(一)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一方面,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关注不够,辍学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较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上的交流、人格的培养,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是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的比例。

(三)缺乏管教,道德滑坡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感觉亏欠孩子很多,因而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希望他生活得好点。一些孩子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缺乏亲情,心理失衡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

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极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探析

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综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家庭教育的缺位还表现在,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学校很少针对留守儿童由于家长外出务工而在学习和品行方面产生偏差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之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许多老师认为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便对那些成绩差、升学无望的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另一方面农村师资队伍弱,教学质量差。由于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学校德育的弱化和心理教育的空白也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大多是纸上谈兵,而且一周仅有的一节品德课多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替代。至于心理教育更是缺乏,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心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通和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多

方面的问题。

(三)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以及所需的人文环境。另外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工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影响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如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普遍存在。

正是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才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出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涉及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指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第一、适时调整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政策。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有当地教育资源。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将孩子带在身边,享受同等待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增加。第二、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免除学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从2004年起,中央投入专项资金3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补助“两基”攻坚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帮助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这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重视儿童学前教育。十七大指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并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指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他们对孩子不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能有更多心理层面的关心,(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便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主要阵地。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第一、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了解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巧等,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

第二、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鼓励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班主任之外,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这些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都是很好的教育补偿。

第三、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情感缺乏而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问题儿童”,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去激励、关心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及尊严感,从而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者本身树立好榜样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

第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受所生活的社区影响也较大,因此,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为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开展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让大家增进交流,相互吸取有益经验。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要彻底根治农村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留守儿童,不要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

参考文献:

[1]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J].教育研究, 2004(10): 15-18.[2]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8-02-27)[2009-02-28] http:///.[3] 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

上一篇:二年级暑假作文:我的铅笔盒下一篇:赞美橙子的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