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哲学家读后感

2024-09-19

孩子都是哲学家读后感(共11篇)

1.孩子都是哲学家读后感 篇一

她,是红烛,默默地为世间散发光亮;她,是园丁,无私地浇灌着美丽的花朵;她,是春蚕,悄悄地为我们给予芬芳……是的,老师就是这样的化身。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便讲述了这样一位叶老师,书中写了一个叫马进的孩子的成长史。

马进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从成为小学生的第一天开始,他便决定要成为一个好学生。他是那么地热爱学校,热爱老师。而马进的第一位老师—— 叶广晴老师很珍惜马进的这份情感,呵护着他们的这种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做孩子们的老师。可惜,叶老师只是一名代课老师,在她走之后,马进的第二位老师——郭素芬老师虽然工作认真、勤奋,但是她对学生严厉,只看重学生们的分数。她的眼睛里没有孩子们的优点,只有他们的缺点,她甚至放大了孩子们的缺点。于是,那个在叶老师手里的好学生马进,到了郭老师手上,便成了一个调皮的孩子。渐渐地,马进便憎恨起了老师!

马进成为一个好学生,这全归功于老师;后来马进变调皮了,这还是老师的影响。可是,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叶老师,叶老师不得已离开校园的时候,孩子们泪流满面,他们围着叶老师,抓着叶老师的手,意图留下叶老师。

为什么一个代课老师能被这么多学生所热爱?而像郭老师那样以验丰富,学历又高的老师却不能获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呢?

叶老师是靠什么博得了学生的崇敬呢?那就是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好老师,像刘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刘老师是我的英语老师,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对我们的学习是细心教导。她不偏爱那些好学生,也不打击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她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孩子扬长避短是老师的责任。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心灵是那么地纯洁,而老师就像是伟大而崇高的画家,她在我们如白纸般的心灵上画上一笔时,必然会对我们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是天使,那老师就是上帝,将这群可爱的天使引领到人间。

2.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篇二

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奥斯陆,曾经担任高中哲学及文学教师十余年。1991年后成为全职作家,全心投入青少年文学的创作。贾德的作品动人心弦,擅长以对话的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最著名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享誉全球,为他赢得了世界级心灵作家的声誉,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全球销售超过三亿册,并获挪威、德国、西班牙等国图书大奖。此外,他还创作了《纸牌的秘密》《喂,有人在吗?》《圣诞的故事》《虚伪的生命》《玛雅》《橙色女孩》等一系列作品。而作者本人更是热心于公众事业,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贾德先生设立了挪威环境与发展奖项——“苏菲奖”,每年奖励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过贡献的有识之士。

经典分享

读书人语:《苏菲的世界》被认为是青少年的最佳哲学启蒙书。对于读者来说,《苏菲的世界》一书清新可喜,引人入胜,它对一部纯学术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之变得通俗易懂,既不失哲学的原味,又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之中完成哲学之旅的漫游。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索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这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为了确定起见,在这课程开始之前,我们将做两三个有关思想的测验。

请你想象,有一天你去树林里散步。突然间你看到前面的路上有一艘小小的太空船,有一个很小的火星人从船舱里爬出来,站在路上抬头看着你……你会怎么想?算了,这并不重要。但你是否曾经想过你自己也是个火星人?很明显的,你不太可能突然撞见一个来自其他星球的生物。我们甚至不知道其他星球是否也有生物存在。不过有一天你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你可能会突然停下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自己,就在你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

你会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你觉得自己好像刚从一个梦幻中醒来。我是谁?你问道。你知道自己正行走在宇宙的一个星球上。但宇宙又是什么?如果你像这样,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你会发现自己正像我们刚才提到的火星人那样神秘。你不仅看到一个从外太空来的生命,同时也会打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如此不同凡响。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苏菲,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另一个思想上的测验。

有一天早上,爸、妈和小同正在厨房里吃早餐。过了一会儿,妈妈站起身来,走到水槽边。这时,爸爸飞了起来,在天花板下面飘浮。小同坐在那儿看着。你想小同会说什么?也许他会指着父亲说:“爸爸在飞。”小同当然会觉得吃惊,但是他经常有这样的经验。

爸爸所做的奇妙的事太多了,因此这回他飞到早餐桌上方这件事对小同并没有什么特别,每天爸爸都用一个很滑稽的机器刮胡子,有时他会爬到屋顶上调整电视的天线。或者,他偶尔也会把头伸进汽车的引擎盖里,出来时脸都是黑的。好了,现在轮到妈妈了。她听到小同说的话,转身一瞧。你想她看到爸爸像没事人一般飘浮在餐桌的上方会有什么反应?她吓得把果酱罐子掉在地上,然后开始尖叫。等到爸爸好整以暇地回到座位上时,她可能已经需要急救了。(从现在起,爸爸可真是该注意一下自己的餐桌礼仪了!)为何小同和妈妈有如此不同的反应?你认为呢?这完全与习惯有关。(注意:妈妈已经知道人是不能飞的,小同则不然。他仍然不确定在这个世界上人能做些什么或不能做些什么。)

然而,苏菲,这世界又是怎么回事呢?它也一样飘浮在太空中呀。你认为这可能吗?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这是我们在学会从事这样的思考前都曾经有过的体验。

更明白地说:尽管我们都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因此他们对于这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压抑。(就像那些微生虫一般,爬进兔子的毛皮深处,在那儿怡然自得地呆上一辈子,从此不再出来。)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这正是哲学家们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地方。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所以,苏菲,你现在必须做个选择。你是个还没有被世界磨掉好奇心的孩子?还是一个永远不会如此的哲学家?如果你只是摇摇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孩子还是哲学家,那么你已经太过习惯这个世界,以至于不再对它感到惊讶了。果真如此,你得小心,因为你正处于一个危险的阶段,这也是为何你要上这门哲学课的原因。因为我们要以防万一。我不会听任你变得像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

读书人语: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

苏菲到达小木屋时,艾伯特已经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到这里来坐!”他说,然后就马上开始上课了。

“我们已经讲过了文艺复兴运动、巴洛克时期与启蒙运动。今天我们要谈浪漫主义。这可以说是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

到这里,我们就接近尾声了。”

“浪漫主义时期有这么久吗?”

“它从18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到了1850年以后就不再有一个涵盖诗、哲学、艺术、科学与音乐的‘纪元’了。”

…………

“……许多浪漫主义者自认是康德的传人,因为康德已经确认我们对于‘物自身’所知有限,同时他也强调自我的作用对于知识(或认知)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完全随心所欲地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浪漫主义者便利用这点发展出几乎毫无限制的‘自我崇拜’,并且因此而歌颂艺术方面的天才。”

“那时候有很多这样的天才吗?”

“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他用音乐来表达自我的情感与渴望,比起巴哈和韩德尔这些多半以严格的音乐形式创作乐曲,以歌颂上帝的巴洛克时期大音乐家,贝多芬可以说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家。”

“我只听过月光奏鸣曲和第五号交响曲。”

“那你应该可以听得出月光奏鸣曲是多么浪漫,而贝多芬在第五号交响乐中又是如何生动地表现自己。”

“你说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

“是的。文艺复兴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康德有很大的贡献,他在他的美学理论中研究了当我们受到美(例如一幅艺术作品)的感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他认为,当我们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完全沉浸于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比较能够体验到‘物自身’。”

“这么说艺术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学家无法表达的东西?”“这正是浪漫主义者的看法。根据康德的说法,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他的认知能力。德国诗人席勒更进一步发挥康德的想法。他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像玩游戏一般,而人唯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因为那时他可以自己定定游戏规则。浪漫主义者相信,唯有艺术才能使我们更接近那‘无以言喻’的经验。有人甚至将艺术家比作上帝。”

“因为艺术家创造自己的世界,就像上帝创造这个世界一般。”

“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思曾经说过:‘人世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他写了一部名为海因利希·冯·欧夫特丁根的中世纪小说。此书虽然在他1801年去世时仍未完成,但仍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小说。书中叙述年轻的海因利希一心一意找寻他曾经在梦中见到、渴望已久的‘蓝色花朵’。除此之外,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柯立芝也曾表达同样的意念:‘万一你睡着了呢?万一你在睡眠时做梦了呢?万一你在梦中到了天堂,在那儿采下了一朵奇异而美丽的花?万一你醒来时,花儿正在手中?啊,那时你要如何呢?’”

“好美啊!”

“这种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心态正是浪漫主义者的特色。他们也可能会怀念一个已经逝去的年代,例如中世纪。历经启蒙时期对中世纪的贬谪后,浪漫主义者开始热烈重估中世纪的价值。此外,他们对神秘的东方等遥远的文化也怀有一分憧憬。有些浪漫主义者则受到夜晚、黄昏、古老的废墟与超自然事物的吸引。他们满脑子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的‘黑暗面’,也就是一些阴暗、神秘、不可思议的事物。”

读书人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贝多芬……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凡是读过该书的人,相信都会同意,像这样一半掺杂小说情节的写法,读来更加有趣,让读者亲自参与,提升整部作品的可读性。

3.《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后感 篇三

走进图书室,无意中翻看到李镇西老师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书名吸引住了,拿回来仔细的阅读后心中不禁忐忑不平,每位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位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每每家长会时看到孩子父母满载的希望,心中很不是滋味,总是责备自己没能把每一位学生教好,尤其是后进生,这个时候我心中总会觉得很难受。

书里面一个个发生在现实生活的故事让我感受颇深,面对残疾孩子、迟到孩子、不完成课业的孩子、学习态度恶劣的孩子等等一类问题孩子,老师们都在里面花了相当多的心思。首先,我想应该是倾听,的确每个孩子都有故事,但作为老师是不是你真的都有去了解这个孩子的故事,进入他们深层的内心世界?我扪心自问,没有。其次,是理解,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使他撒谎也说明他有自尊心,老师要正确地引导,而不能一味地指责。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爱,每个问题学生都有一定的原因,无论是内在的心理原因或者外在的环境因素,老师都应该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书里面的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分析是很透彻的,哪里出了问题,就把注意点集中到哪里,然后用自己的关爱抚平孩子的创伤。最后,是监督,不可能所有问题学生在你的开导下都蜕变成优秀学生,问题学生的不良学习情况经常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时好时坏,这时候就得用足够的耐心再次引导他。

李镇西老师说过,成功的教育,离不开一个“磨”字,这个“磨”,就是持之以恒的耐心,这是爱的一种体现!看过《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后,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孩子的需要。他们需要的是不仅仅是我上课的热情,更多的是尊重和耐心。

4.绝佳拍档我们都是好孩子读后感 篇四

商晓娜的儿童小说具有一种纯正的儿童文学的味道,呈现出对成长的深入理解与细致体贴,让阅读既轻松愉快又发人思考,简洁有致的故事,散发出成长的勃勃生机。

《绝佳拍档:我们都是好孩子》是儿童文学作家商晓娜在对小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创作的最新儿童成长小说系列,这个系列将关注的目光仍然聚焦在她熟悉的当代小学生身上,主角是一对名叫马一左和马一右的双胞胎男孩,围绕着这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孩,写出了他们迥异的性格和各自丰富的心理世界。

《我们都是好孩子》是《绝佳拍档:我们都是好孩子》系列的最新推出,中篇成长儿童小说。

马一左得到了一张“优秀学生”的奖状,很开心。与他形影不离的马一右心里却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失落。为什么马一左能够得到这张奖状,而他却不能呢?是因为没有帮助妈妈做家务吗?是因为对爸爸和哥哥不够关心吗?是因为对同桌姜小圆说话太刻薄了?还是因为答应大侯老师的事情没有及时去做呢……马一右对自己展开了“深刻”反思。

儿童文学作家商晓娜在对小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创作的最新儿童成长小说系列,这个系列将关注的目光仍然聚焦在她熟悉的当代小学生身上,主角是一对名叫马一左和马一右的双胞胎男孩,围绕着这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孩,写出了他们迥异的性格和各自丰富的心理世界。在马一左和马一右精彩的成长故事之外,他们的家庭和校园里也有同样精彩的生活故事正在进行。这个系列充盈着浓浓的温情和跳跃的诗意,作家商晓娜善于敏锐地捕捉平凡生活之中的细微之处,从淡而有味的日子里发掘生活的诗意和美感,以温情而简洁的笔触揭示了儿童内心深处的成长渴望,描绘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感动,甜蜜与忧伤,使人生之初这段短暂而美妙的时光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绝佳拍档我们都是好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1.绝佳拍档读后感我们都是好孩子

2.《绝佳拍档》读后感

3.读后感《绝佳拍档》

4.读《绝佳拍档》有感

5.绝佳拍档读后感范文

6.绝佳拍档之读后感

7.绝佳拍档的读后感

8.绝佳拍档的好词好句

5.《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篇五

这套书写了人生的很多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小故事里,融化在我们平日的普通生活中。

这套启蒙书,也不算是一本“地道”的人生励志丛书。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道理,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什么是生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篇章里的一个例子。科学家米居给机器人两颗糖果,但是规定只能吃其中一个。机器人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两颗糖果,就算一个世纪过后,它也不能做出决定。而这个,正是人类可以通过思考做到的事情。这就说明了,人类有做决定的能力。也说明了,自由,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做出决定,不需要任何理由,完全服从内心。另一个故事,讲的是,爱丽丝是一个爱吹小号的女孩,但是,她随时随地地拿出小号就吹,影响了邻居的午睡。菲利克斯在家里练滑轮,住在楼下的人么说话只有大声喊叫才能听见……爱丽丝有吹小号的自由,但是邻居也有午睡的自由;菲利克斯有练轮滑的自由,楼下的人也有说话自由。所以,每个人完全拥有自由式绝对不可能的。为了大家能够生活在一起,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一些约束和限制。最终,我懂得了,自由是我们创造幸福的一种方法,但是,行使这种自由的前提,是必须尊重社会,遵纪守法,不影响他人生活。所以,既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这套书令我印象很深刻,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6.孩子都是好孩子教育随笔 篇六

话题中,个别班级的做法似乎有道理,可这样一来,我们发的奖状还有何意义呢?我们只是为了堵家长的悠悠之口才发的奖状吗?融入日常、出自幼儿

要想让我们发出的奖状是公平的、有目的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将评价工作做到平时,融入一日生活之中。这样会比学期末的一次性评价来的更有意义,也会更有效果。

孩子们升入大班之后,竞争意识变得更为强烈,都愿意做得更好,但好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好呢?为了将幼儿的良好行为发扬光大,也为了方便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我班特意创设了“争做全能小明星,积分大兑换”的互动墙饰,并且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将评比内容确定在保持正确坐姿、热情主动帮助别人、勇于挑战各种游戏、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抓紧时间做事情五个方面。我们根据这五个方面制定了一套含有所有幼儿姓名的积分表格。幼儿每主动做到一项后,就可以在自己名字后边的相应表格内加一分。同时,我们设置了积分兑换内容,积够一定分数后可以分别换购一些小礼物。

这一活动开展后,我班幼儿的行为有了很大变化,之前那些磨磨蹭蹭、对需要帮助的人置之不理的现象都减少了,孩子们的坐姿也变得更好。积分榜呈现在大家面前,谁做得更好,大家有目共睹。

学期末,教师统计积分。持之以恒的过程不但规范了幼儿的行为,也将幼儿的发展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便于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接受教师的评价。

将评价放在日常,让评价出自幼儿,让大家在公开的环境下共同监督、共同进步。正视奖状的实际意义

过去,面对发奖状的事情,我们只能按照制度,优中选优,让那些付出更多的孩子得到荣誉!其实,一张小小的奖状又怎能代表全部呢?

是什么让孩子对奖状如此渴望?我想,是我们大人。常听到有些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要是得了奖状,今年就给你买个大玩具。”“领了奖状,妈妈带你去旅游。”……有些家长总是把得奖状挂在嘴边,让孩子为了奖状而努力。孩子努力后得到了,那还好。可努力了还得不到,怎么办?

有一年,我们给部分孩子发了奖状,离园的时候只能让他们把奖状放在书包里,避免那些手里空空的孩子感到难堪。我怕看到那些失落的眼神,怕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时,会忍不住流下眼泪,而自己却不知道怎么去劝慰。那怎是一句“下学期好好努力”就能够化解的伤心。从此以后,我们一面改进评价的方式和做法,一面积极引导家长、孩子对待评价的心态。

7.每个孩子都是100分 篇七

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瓶颈,这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认识并深有感触的话题。我以前认为那只是教育行政机关的事,或学校领导的事,怎样分配奖金,看待教师的业绩,从没想到我自己也能有所作为。最近一件小事,却使我改变了看法。

那是两个星期前的一次小测验,多数同学考了满分,只有十来个同学得到九十几分,我是很满意的。一个小朋友,年龄小,六岁还差两个月呢。她得了九十七分,失分的地方并没有写错字。只是有的字写歪了。我走到她课桌前,轻声细语地对她说:“这个字你把它擦掉,再写好看一些,行吗?”没想到她把试卷一收,笔使劲一扔,朝我发起脾气来了:“写好有什么用?反正不是100分!到家还要挨揍的!”我问:“为什么?你妈揍你吗?”“已经打过好几回了。”我又问:“那你想得多少分呀?你把它写好了,老师还给你写100分好吗?”她这才拿出试卷,将那几个字擦去,听我给她讲怎么写,这一次还真写得不错,我也只好履行诺言,郑重地圈掉那个“97”。重写了“100”。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为什么只有部分同学能得100分?经过订正达标的,为什么就不可以评分?我教十八年书,她是第一个敢跟我吵架的孩子!多少年来,学生的分一直都是老师给评的,评多少是多少,有意见没意见都“没商量”。学生一直是被动的,没有申辩的权利,更没有自评的机会,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孩子,你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出了千真万确的真理了!

说到不如做到,以后又有几个小练习,我只给全对的同学打了100分,其他人则圈出失误处,待订正后再写上100分,第一批做时受表扬,要记入成长记录;订正后无误的也要记在成绩袋中。并提出要求:“下次考试如能在交卷前认真检查,改正错题就更好了。每天的作业都要认真思考后再写,写完后还要检查,争取人人满分,你们有信心吗?”

联想到学习有关的教改文章,教学评价的主体必须改变,学生、家长、老师三主体评价要代替单一老师评价,这些条文不再那么陌生,变的具体而亲切了。评价的改革,首先是对学生参与世事自我评价,这是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完全可行的,科学的,人文的学生评价观。至于奖金如何分配,还是有劳长官们烦心了。

8.我们都是孩子美文摘抄 篇八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长不大的孩子,都拥有一颗童心,只是这颗童心被浮华与喧闹占据了,但当某一个特定的场合或者特定事物的出现,又会将它从内心深处唤醒,占据人们片刻的灵魂。

平常日子里,我们生活的太琐碎,太复杂,为了名利、为了金钱、为了地位,我们情愿不顾一切,有一种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气魄。那一刻我们的心灵是成熟的,不过这种成熟,只不过是拥有太多功利意义的成熟,没有丝毫人性的气息与光芒。

我们注定只是上帝眼中的孩子,不可能真正的长大,当大人们和孩子玩儿的不亦可乎之时,谁敢说那一刻的大人不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呢。当大人们和孩子一起玩儿玩具,露出开心笑容的时候,有谁敢说此时的大人不是个喜欢玩具的小孩呢。当大人们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时,会不间断的被片中的`情节所吸引,不时会露出惊吓、恐惧的表情,也会绽放出幸福灿烂的微笑,那一秒,有谁敢否认大人不是个喜欢看动画片的小孩子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能说明是什么,至多是一时的表现。可这真的是一时的表现吗?

那为什么当你走在街头,听到儿时的歌曲,你会跟着哼唱。那为什么当街头摆着卖小人书的时候,你会低下身子,专心的翻看,嘴角偶尔露出一丝笑容。那为什么当看到自己小时候照片时,你会久久凝望,不肯放手呢。因为我们是孩子,总是长不大,需要童心的呵护与照顾。

9.好孩子 都是“夸”出来的 篇九

有的父母喜欢埋怨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行!你怎么那么笨?”之类的话。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后,会情绪低沉,长久下去,容易失去自信,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孩子,甚至会靠攻击他人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

既然经常批评孩子如此多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呢?有心理学家指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1、增强孩子自信心

家长对孩子经常表示夸奖、赞美,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表示肯定,可以强化儿童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欲。

并能使孩子自我感觉良好,激发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以求获得更大的成就,维持这种夸奖、赞美或再度获得这种“殊荣”。

2、增强孩子的信任感

如果父母经常奚落或责备孩子,孩子会认为家长不信任自己,这样的孩子对家长也不会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夸奖、赞美,家庭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气氛,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使彼此之间更接近,并产生信任感。

3、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制能力差。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奖励与夸奖、赞美至关重要。夸奖、赞美幼儿,能激发他正确的外在动机,产生好的行为,并能强化儿童所完成的这一行为。

孩子经常得到夸奖、赞美,以后当他碰到类似事情时,便知道该怎样去做,怎样才会让长辈满意,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家长应该怎么夸孩子

虽然很多家长,都知道批评孩子的危害,但要他们夸奖孩子,却也是一个大难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真正懂得如何夸奖孩子。下面这些技巧,推荐给各位家长学学。

1、就事论事地夸奖

夸孩子的时候,你要懂得就事论事地夸,要学会将孩子做事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的努力,孩子就会知道,通过努力可以做出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得到长辈的肯定和赞美。

例如,5岁的孩子开始懂得帮助妈妈做简单的家务,家长就应该就事论事地说“帮忙做家务的孩子真棒”之类,而不要觉得孩子到了该帮忙做家务的年龄。

2、大力夸奖孩子的第一次

在获得家长的称赞之后,孩子很希望以后能多多得到家长的夸奖。在此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表现良好,就期待孩子每次都可以做得很好。因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尚未成熟,很多行为的出现都是不可预期的。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夸奖,要着重第一次大力夸奖。例如,孩子第一次自己会穿衣服,家长就要适当进行表扬,希望孩子以后都能够更多独立,可以有更多事情学会自己动手。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当其取得一定的进步时,父母要及时地给予赞扬,这可以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孩子更加在自信和努力。

3、有所夸有所不夸

当孩子因为做好一件事而受到称赞时,就会产生某种期待,比如下次再完成这件事之后,他还希望家长能够继续夸奖他。为了获得夸奖而去努力,这似乎不是一个正确的处事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较强的功利心。

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逐渐减少夸奖的次数,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有所夸有所不夸。让孩子转变态度,认识到自己把事情做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当上幼儿园了,要准时看书做功课是孩子应该做好的,家长就要灌输孩子“你就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种意识。

4、夸得具体而适度

我们如果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年龄尚小,可能不知道你为何夸奖她。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

如果家长有针对性地、具体而适度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这样夸得具体而适度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

10.《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书心得 篇十

渤海中学鲁琴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

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

带入一个多彩的孩子的世界,让我们在让我们在孩子们丰富的感情世界中受到教育。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

11.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惯的 篇十一

前几天在朋友圈就看到一条信息,一对中国父母带孩子去美国旅游,因为熊孩子恶作剧,引发他父亲和一位年轻人在飞机上大打出手。

这种行为实在太危险了,甚至会导致机毁人亡。

结果,熊孩子一家三口刚一下飞机,就被等在那里的机场执法人员带走了。最终处理结果是:海关以故意伤害为由拒绝他们一家入境,次日凌晨安排飞机遣送回国。

熊孩子一家三口本来去旅游,都到了人家国门,却被拒绝了回来。

有网友说,这种父母教出来的孩子,终有一天要品尝世界专门回馈给他的冰冷滋味。

可不是,你看,熊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尝到了各种被拒绝的苦头。社会不是你妈,没有人会惯着你。

一位教授在演讲时说: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必须管教,必须惩戒。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对他最大的不负责。今天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甚至一个眼神都不行,明天他没准就能去杀人。

是的,管孩子要趁早。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上一篇:私房钱**600字作文下一篇:红旗中学后勤方面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