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10-06

夏感教学设计与反思(9篇)

1.夏感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在新课标中强调,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一直以来,总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渴望能深入教材、钻研教材,从而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然而苦于精力不够,经常是有心无力。作为新老师,《夏感》这篇文章是第一次教学,因此,在备课上我下了一翻工夫。

阅读式教学

朗读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诵读理解,训练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品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赏读寻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手法,学会多角度审美。在组织教学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用一个句式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感悟内涵。“(文中语句)写出了夏天(景色特点),让人感受到(某种精神)”在这个句式引导下,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不仅读出夏天的景色特点,更能进一步分析夏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同时还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试想,若没有这样的一个句式引导,学生不容易发言,发言也只会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所以,有时侯给学生示例,规范学生答题方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深入理解教材,各抒己见

语文的教材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处理。这篇文章备课时,我参考了许多资料,但总觉得教材处理起来不能完整、系统,体现一个梯度并有一个高潮。于是,自己钻研教材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感悟。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品味文章之美为突破口,而不是面面俱到。学生以自主阅读、全班交流为主,体现教学民主,学生主体,而不是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中想,想中领悟,培养语文的感悟能力和研读能力,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其语文素养。

缺点与不足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当然,不足之处更应该深刻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最失败的是,对课文分析的面不够深入,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相对太少,以至于有“请君入瓮”之嫌,因此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生成自然有限,以后的教学还应该多考虑这个方面。

2.夏感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教材: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 (上册) 。

教学内容:第4单元第1节《数据收集与录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境:极域广播系统, 安装office2003软件。

课前准备:学习网站, 中学生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Excel的基本概念;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了解使用调查问卷获取信息。

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 尤其是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和信息;初步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 了解开展问卷调查的一系列过程, 并能合理评价调查问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数据收集的意识, 了解数据处理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学会团队合作, 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意识。

行为与创新:通过探究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Excel的基本概念;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Excel中工作簿与工作表概念。

四、内容分析

《数据收集与录入》是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 (上册) 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完成《纲要》中“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任务。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介绍Excel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二是介绍数据的来源、数据的收集, 尤其是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的数据。本节课笔者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将“数据的收集”内容先进行讲授。修改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先在一定高度上对数据有一些感受和认识, 体会到数据的重要性, 了解到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 逐步形成使用数据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意识, 而后再顺理成章地引出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五、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 此年级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操作技能。Excel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难点, 学生相对掌握起来有一点吃力。

六、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调查中学生身高和体重问卷, 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渠道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 让学生了解Excel窗口组成, 了解Excel基本概念, 如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通过探究交流和学习, 让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 如数据输入和修改, 单元格的选定, 行和列的插入和删除等。

七、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上课之前教师先发布一个通知 (电脑广播通知) , 根据教育部体育总局的要求, 要调查学生体质健康情况 (如图1) 。

(2) 为了圆满完成数据的上报, 请学生以4人为1小组, 打开桌面上的网页表单, 调查本小组成员的身高和体重, 完成中学生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

附:中学生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调查我校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了解学生的身体状态。

调查时间:2012年3月___日

调查班级:七年级____班

调查内容: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并且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 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 水到渠成。)

2. 数据的收集

(1) 一般而言, 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 如上网查找、从图书杂志上获取等;二是通过亲手实验、亲自调查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刚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的就是第一手资料。

(2) 学生自学教材了解数据收集的渠道和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两种渠道。)

3. 初识excel

(1) 教师通过后台调用学生的问卷, 并通过电子表格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观察是否有问题。

(2) 学生仔细观察, 发现部分学生数据有误, 有学生重复输入, 也有学生没有输入。

(3) 如何修改和完善电子表格文件呢?首先要来了解电子表格软件Excel, Excel是一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它是集表格处理、图形显示和数据运算于一体的应用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有:数据的输入、计算和输出;直观的数据统计图形显示;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

(设计意图:展示Excel的强大功能, 激发学生学习Excel的兴趣。)

(4)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结合教材去进一步熟悉Excel。任务一:打开Excel软件, 了解Excel的窗口组成 (知识迁移与Word类比) 。理解几个重要名词:什么是工作簿?什么是工作表?什么是单元格?什么是活动单元格?

(5) 教师请学生填写“考考你”。

(6) 教师请学生讲解, 并做适当补充。

(7) 一个Excel文件称为一个工作簿 (标题栏上默认的文件名是book1.xls, xls是Excel软件的扩展名) , 一个工作簿可包含多张工作表, 工作簿左下角有工作表的标签, 当我们单击工作表的标签就能激活并进入相应的工作表, 被激活的工作表称为活动工作表。如果把工作簿比作一本练习本, 那么工作表就像练习本里的一张练习纸。每张工作表包括若干行、若干列, 行号分别为1、2、3……的数字编号, 列号分别为A、B、C……的字母编号。行与列相交的区域形成一个单元格, 单元格是工作表的基本组成单位, 单击该单元格, 该单元格四周就会显示粗的轮廓线, 这样的单元格称为活动单元格。为了便于区别每个单元格在表中都有地址, 称为单元格地址, 它以数字为行标, 以字母为列标, 比如:当前单元格位于第1行、A列, 其单元格地址就为A 1 (列号+行号) 。一张工作表最多有65536行, 256列 (请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再熟悉了解一下Excel软件) 。

(8) 教师提供演示动画:数据的输入、数据的修改、行/列的插入、删除。并布置任务二:完善中学生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

(9) 在学生操作之前教师有一个知识要补充一下:在Word软件中文本的编辑应遵循先选定后操作的原则, Excel软件也是一样。要选定一个单元格应该单击该单元格, 选定一行一列, 单击该行号或列号, 选定连续或不连续的单元格、行或列, 我们可以使用键盘上的Shift或Ctrl键 (知识迁移) 。

(10) 教师请学生演示, 做适当评价并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增强师生的互动, 使课堂在正常有序的情况下进行。)

4. 自评, 课堂小结

(1) 请学生打开网站上的测验链接, 完成网页上的练习, 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

(2) 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掌握了那些知识和方法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教师同时播放课件) 。

(设计意图:自评, 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 结合学生自身身高和体重调查实例, 以学定教, 在做中学,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自始自终充分自主地学习, 自我探索、自我展示, 学生“指导”学生, 协作互助;而执教者始终保持着一个引航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全过程中, 优秀的学生可跟着学案自主探索, 提前完成任务;中等生可以跟学案作逐步的尝试;有困难的学生有教师提供的演示, 通过多种形式保证了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3.《夏感》教学反思 篇三

一、用了一个新颖的导入方式。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课文的思路,发现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可以借助前面的几个自然段来得到更深的理解。所以我觉得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导入,按照从后往前的方式来探讨文章的主旨会非常的新颖。

二、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

当在探究一个问题时学生回到不出来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读哪一自然段,读了之后再思考,实在还不行的话,就提示提示,尽量的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吸取了‘以前公开课上学生答不出来我给的问题时,因为着急就把答案说出来 ’的教训,注重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

当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对课文分析不够详细。

在感知课文内容这一块。例如:

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何特点?只是让学生找出了这一特点,而没有进一步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2、文中写了哪些自然景象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这一问题也没有仔细分析夏天到来时景物的变化。

二、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这一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完成。

因为时间的原因语言赏析这一部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品味语言的优美,只是提出了两个让学生分析了一下,而没有给学生一些时间把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这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在这里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机械重复学生的话。仅仅是重复而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三、不能以四人为一小组的方式来讨论,这样有局限性,应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四、课件上的字有点小,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同学看不见了,这个以后会注意点。

4.《夏感》教学设计 篇四

课时:1课时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芊芊、磅礴、春华秋实、匍匐、苦涩、闲情逸致”等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融入文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2.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魅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因为给人一种万物苏醒的愉悦;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因为给人成熟的满足;有人眷念白雪皑皑的冬天,因为给人纯洁的感觉。但是夏天,好像没有多少人特别喜爱,能不能说说大家知道的描写春花秋月的诗句?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诗文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放声朗读,检查生字词,了解作者: 齐读课文,完成黑板上的问题:

夏天是一个()的旺季。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的旋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研讨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思考题,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景物表现出夏天的热烈?读一读有关句子,感受。(2)夏天紧张的旋律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

(3)为什么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4)文题是“夏感”,作者的“感”是什么? 2小组汇报,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夏天的特点,体会农民的辛苦,感受作者对农民的赞美。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提示方法:从用词之美或修辞之美上去体会,建议用“我赏析的佳句是,它采用了(用词、句式、修辞或写法),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的句式来欣赏语言美。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四、美读课文,感情升华方法指导: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里想像文中的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夏天的磅礡之势,升腾之气。2 学生自由朗读

五拓展延伸,练习仿写

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赞美秋天。现在就让我们来写一段《秋感》,老师相信同样精美的文章也会在我们之中产生!

夏 感

梁衡 紧 张 急 促 热 烈

自然景物 色彩美 紧张的旋律 大自然 普通劳动者 热 爱 赞 美

《安塞腰鼓》说课分析评说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概昂奋,气状山河的时代之歌。在《安塞腰鼓》这篇说课教案中,朱老师比较注重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比较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朱老师在说课案中十分注重文本,整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

发了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地与课文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杨生命力的美文,在学习阅读前,老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课堂运用现代教育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状场面;空旷的黄色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3、注重课堂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朱老师在说课案中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动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二、探究说课案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本说课案分别使用了情境激趣法,点拔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读写训练法,反思体验法。这些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壮阔豪放的情感美,传递磅礴的力量,激荡的生命。让学生全面品味短句、排比、反复、比喻等语言艺术带来的激烈节奏美。记得文章中有一个特殊的句子,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四句话如同一个分水岭从四个方面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5.《夏感》教学设计 篇五

《夏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散文,这单元都是声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春》、《济南的冬天》《夏感》和《秋天》,这四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本文写夏,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以具体刚劲细致的笔触尽情描摹,表现出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精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我所带的初一学生,务实基础,掌握基本的文本分析方法和语言赏析技巧是学习的重点。

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毕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有限,因此需要老师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悟情感。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和本单元要 “注重诵读,理清思路,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

学会鉴赏语言和组织运用语言写景抒情。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听梁静茹的《宁夏》设置情境,“知了也睡了,安心的睡了,在我心里面宁静的夏天”,宁静的夏天,优美的旋律,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带给人什么感觉呢?(生答)

夏天是阳光炽热,夏天是雷雨忽至,夏天是接天莲叶,夏天是麦浪飘香,夏

天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感受夏天的精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的方式很多,以音乐的方式入题,既把握了本课“夏感” 的主题,又使课堂气氛很快被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的旋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和基础强化

PPT呈现

1、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2、芊芊细草 黛色 主宰 磅礴 春华秋实 挑 匍匐 澹澹 闲情逸致

(环节说明:作者简介和字词教学往往使课堂缺乏活力,但这个环节一旦缺失基础知识强化的目的就达不到,所以以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可以省时省力。但要注意的是,作者简介一定要简,字词部分读音和书写要略作强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PPT呈现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的?作者眼中的夏天有何特点呢?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夏感”是对夏天的感觉和感受;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是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 (教师板书:紧张、热烈、急促)

2、你在文章中读到作者的情感了吗?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作者在文末直抒胸臆“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强烈地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指导学生感情饱满地大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感情,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

(设计说明: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教师事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文旨句的阅读予以强调,感受作者的感情)

(四)跳读把握,理清思路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以跳读的方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行文思路,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你感受到作者的行文思路了吗?

学生阅读、思考、作答,不足处互相补充

教师点评并予以归纳:作者抓住了紧张、热烈、急促的感觉,从夏天的景色、色彩、旋律三个方面行文,整篇文章思路严谨而流畅,开篇点题,中间分三层来写,分别照应“紧张”“热烈”“急促”,篇末直抒赞美与热爱之情。这样的行文方式使文章很有条理,井然有序,这对我们写作极有启示作用。

(设计说明:此环节耗时不长,着重让学生感知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思考中感受文章严谨的结构,以期在写作时结构的设计上能得到借鉴启示启示)

(五)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PPT呈现

问题: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指导: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2、遣词造句的角度(动词,形容词生动运用、长短句交错对称等)

3、感官的角度(视觉、嗅觉、听觉等)

4、表达方式的角度(描写、议论、抒情等)

范例说明: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比喻形象地表现从暮春到初夏、盛夏的发展过程,新奇形象朴素自然;调动视觉感受,从形、色对比中突出夏蓬勃的生命力。

学生互动讨论,以“你问我答”的方式交流,教师下课堂予以指导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两组

教师点评作出总结:分析语言一定要找好角度,由对语言的分析可知本文语言生动、准确、表现力强、呈现出一种刚性气质。

(设计说明:本课难点较易突破,重点即为语言赏析,语言的赏析很多学生找不到切入点,教师在这方面就要予以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切入角度进行赏析,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的语言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六)图片欣赏,探究“情”

PPT展示图片,说说本文还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选两组展示探究结果

教师总结: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对“在天地间升腾”的力量的惊叹;对田间地头“蓬蓬勃发”生命力的讴歌;对“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农人的敬意;对这种充满激情火热的黄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布置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与“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老师示例: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夏之色为热的白,如沙滩,如船帆,充满着烈日的豪情。

6.《云赋》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篇六

1、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情感, 把握课文的主旨。

2、体会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与想象以及多种表现手法描景状物的方法。

3、学习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视频呈现有关云的图片, 学生欣赏后师激情导入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几幅云景图的欣赏, 唤醒学生对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而又容易忽略的云景图的喜爱之情, 为这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文体及文章概况介绍 (课件展示)

(1)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 (chi) 文, 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 借景抒情。现代散文中, “赋”含“歌颂”“赞美”的意思。

(2) 题目解说。

《云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从儿时看巧云引起的遐想写起, 把作者“常想写”“却一直”未写的关于云的赞歌, 通过一次旅途上、飞机中的所见所感直接形诸于笔端, 展现了一幅幅气象万千的云彩变幻图。从标题来看, 写作对象是“云”, 写作目的是“赋”。 (由于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语言生动形象, 所以在进入文本之前, 了解“赋”这一文体特征对理解全文主旨是很有帮助的。)

三.明确教学目标

(用多媒体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 明确重点。)

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2、听读: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或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根据朗读想象画面。

3、品读;指名读与老师示范读相结合, 学生勾画文章中描绘云的语句。

4、整体感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云景图,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课件展示) :

乌云聚散图———急遽变化迅猛翻腾

白云缥缈图———轻淡飘逸

彩云瑰丽图———仙姿百态

小结:文章分别从地上观云和飞机上观云两个不同的角度, 细致传神地描画了乌云聚散图和白云缥缈图等几幅画面, 其中从地上观察的部分又分别从雨前、雨中、雨后三个时段来细致描摹。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几幅云景图有个较为明晰的印象, 教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抓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云景图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云景图的概括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法, 只要能言之成理就行。)

五.赏读课文, 品味语言

1、文中的几幅云景图你最喜爱哪一幅?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请尝试

首先美美的读出来, 并说说好在哪里?

2、师作方法指导 (课件展示)

点评优美词句的角度:对准确精当的词语进行点评;对关键的语句、含蓄的语句进行点评;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点评;对抒情议论的语句进行点评;对写作方法进行点评。

评点优美词句的方法:比较揣摩法、删减法、改写法等。

3、教师示范品味语言的方法———比较揣摩法

“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像一大块洗褪了色的浅灰色大幕”——将这句话改为“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阴沉沉的”, 不是更简洁一些吗?

4、明确要求:

学生选读, 勾画优美词句, 选定品位点, 美美地读, 自主作批注, 再次朗读后四人一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揣摩比较, 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此处要求学生找一找, 读一读, 品一品, 写一写, 说一说。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作批注, 师作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点评的角度尽可能灵活, 而不是单纯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点评, 同时注意捕捉学生的精彩批注, 将品味语言尽可能落到实处。)

5、学生课堂活动, 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品味文章形象而准确的语言。

6、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段。

7、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为什么本文的语言能如此优美?讨论明确:

作者经过认真观察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 用词凝练, 语言生动, 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对云的各种情态进行了描摹,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写出了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8、学法小结 (课件展示) :

要能多角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课外阅读时要能用规范化的语言, 简要且条理清晰的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这一环节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同时, 通过对语言的品析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这也是和新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是一致的, 品析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自主圈点勾画批注落到实处, 以培养学生阐释语言表达意图的能力为重点,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 对写景方法的归纳, 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此环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将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进行整合,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平等中的首席, 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正确航向。)

六.抓住重点, 探讨主旨

提问:作者借瞬息万变, 舒展自由的云景,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提示:结合文章首尾段, 领会作者情感。)

引导明确 (课件展示) :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 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之情。辩证而热情地讴歌云雨的功绩, 礼赞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情感。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有深一层次的认识, 这和新课标提出的“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要求是一致的。)

七.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笔底的每一朵云都是渴望自由的梦, 都是寄寓蕴藉的诗, 由此文你会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含“云”名句?请写出两句并写出作者及诗句的出处。如果有兴趣, 不妨做一张诗词积累卡片。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及迁移能力。)

八.布置作业

1、推荐大家读一读孙荪的《月赋》,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领悟作者情感。

2、有兴趣的话, 尝试写一篇《雨赋》, 可以是写某一季节的雨, 也可以写某一特定情境下的雨,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你对雨的喜爱之情。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领会孙荪散文的语言特点, 同时注意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云赋》是近几年新入选的一篇课文, 可读性强, 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篇课文。由于手头除教学参考书外没有任何可利用的资料,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决定长文短教,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怎样把作品的艺术魅力传递出来, 让学生感知到?怎样让学生也能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我决定多角度施力, 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于是, 我精心进行了课件的设计。

具体教学时, 有以下几个环节给我印象较深:

一个是在整体感知环节, 学生对云景图的概括让我大为震惊, 很多学生没有单纯地依赖资料书, 简单地概括为乌云聚散图和白云缥缈图, 细心的同学将第一幅分解为乌云聚拢图和乌云消散图, 还有同学在老师示范读文章第六段时欣喜地发现文章还写了飞机上俯视时的彩云瑰丽图, 不管学生采用哪一种概括方法, 只要紧扣课本, 有理有据, 我都表示赞许, 并对学生不拘泥于参考书的学习大加赞赏,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这也为后面的品味语言环节开了一个好头。

二是在品味语言环节, 学生热情高涨, 十分投入, 张莹同学发言时生怕错过机会, 首先就问老师:“我想对文章中的三个语句进行点评, 可以吗?”她在点评“这时的乌云已经弹尽粮绝……顷刻间纷然瓦解, 无影无踪”时, 自然联想到头一天傍晚时看到的云的景象, 并形象地加以描绘, 让同学们大加赞赏, 也将本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

三是注重拓展延伸, 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读促写, 以读带写, 从学生后来做的资料卡片和交上来的仿写作文来看,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 也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法, 最关键的是学生们经历了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 我想孩子们对语文的热爱又会多了一分吧!

不足的是在品味语言环节尽管所花时间较多, 但由于老师的“放手”, 对部分同学的回答缺乏一个有效的牵引, 重复作答占用了一定的时间。

7.《夏感》教学设计17 篇七

《夏感》教学设计 象山荔港学校

程予东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景物展开描写的方法。

2、从炼字、修辞、句式角度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火热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

言说情绪

同学们,夏天的尾音不响,秋天的兴味正浓,老师推测大家对夏天的感情该是还在的,喜欢不喜欢夏?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自由言说)。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就让我们走进梁衡《夏感》。(PPT显示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明情探缘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文,思考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可以依照行文的顺序找出关键词,以“因为这是一个---------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这是一个旋律紧张、热烈、急促的夏。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这是一个迸发旺盛活力的夏。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这是一个生命交替旺盛的夏。这是一个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夏。这是一个黄金的夏。

三、研读赏析

品咂情语

1、在这诸多的原因里,作者赞美并描绘夏包括几个语段?你们能根据描写的内容从对象上分分类吗? 明确:2-4段,夏天的景和人两个方面。

2、现在我们一起赏析写人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紧张的旋律的。

①首先听老师初读本段,同学们大胆评点,要勇于言说,表明自我的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思我在。

②交流怎样的阅读才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种紧张气息?才可以读出散文的情调来?

经过讨论明确:把握句式的特点,本段以短句为主,独词,词语反复,间不容发的紧张。农民夜里不寐的心理揣摩,他们在想什么?怕刮风,担心有云压来,风云带来雨水,而麦子还在场上,如果下雨的话,就要想着起来把麦子盖起来,不然麦子遭了雨,要发霉生芽的。心理默念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话,还是等麦子收回家吧,老天。对农民此时心理的补充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企盼,不安。再来看看作者的情感,通过关键词,该松一口气了的该,亦够苦了的亦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对农民的体恤、理解,从挑着夏秋两季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使命感责任感的赞美。③让我们深怀紧张,企盼,赞美的情感来朗读本段。综述:对语言的赏析可以集中在炼字、修辞、描写的角度。赏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感受。

④下面老师把2-3段的内容交给大家,每个人选择一段,从炼字、修辞、句式等角度来品味。先理解,然后依照自己的理解读出声来。等下,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理解和朗读入味。

典型句子一:“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一句加以品味。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景物逐渐变化的过程,抓住“细”——“厚”、“绿”——“黛”、“烟”——“墙”等词,另外“沸腾”一词突出了夏天的热烈,“凝成”突出了绿色之浓。

典型句子二:“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句加以品味。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麦的面积之大,可以涌起一艘艘的舰船。“翻滚”、“扑”说明麦子长势之猛,给人热烈的的感觉,突出了夏的磅礴之势。“烘烤”一词写出了太阳的火热、猛烈。

典型句子三:“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明确:一个“挑”字,写出了绿叶的饱满、精神;一个“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抓住了瓜秧的特点,无惧前行的生命力。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一句加以品味。

四、深入探究

鉴赏情艺

1、作者写夏的色彩是金黄的,却不描写它,而且还写了春之色,秋之色,作者这样安排意图是什么?(感受作者的哲思之美)

2、你能仿照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式,发挥一下想象来写写夏之色,冬之色吗?可以两两合作完成。(写出自己的特立之思)

3、苦涩的汗水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但是这却是作者盛赞夏的一个重要原因,你能探究出作者这样写的真正用意吗? 明确:只有苦涩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生活的美好来。这里的农民是中原大地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生命如此热烈的投入才润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所以,作者赞美苦涩的汗水就是向往着这种火热的生活,生活的理想就是在这火热里铸就。让我们纵情高歌这生命的华彩,这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乐章!

五、小试牛刀

秋日私语

1、请你把目光聚焦在某个环境里,选择具有秋季特色的一些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择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秋韵》为题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2、收集描写夏的古诗词,不少于两首,熟读感知交流。板书如下: 夏感

紧张、热烈、急促 气势磅礴

景蓬勃壮美

生命的召唤

迸发活力 赞美

色彩金黄 生命交替

人辛勤忙碌

8.夏感教学设计王燕 篇八

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好!大家能否说出几个描写夏天的诗文佳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一种清朗舒适的夏感;“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是一种幽清愉快的夏;“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是少女嬉戏活泼的夏;“暑假刚开始,夏正年轻,大二女生的笑声在水上飞,飞来蜻蜓,飞去蜻蜓。”是余光中笔下的青春飞扬的夏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梁衡的一篇《夏感》请同学们看看这又是哪一种夏感?

“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里禾苗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这个哇?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的任务是:(屏显)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

选一组词儿,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一个美段,品一品。师:听老师读课文,现在,拿起你的笔,圈出几个觉得自己非掌握不可的词语,写一写,用学着造句用一用。(屏显:选词——增加积累)(学生默读,老师巡视。)

(老师借以引导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用“磅礴”、“闲情逸致”造句。)师:老师也给同学们选了几个词语,请看: 芊芊:草木茂盛。黛色:青黑色。

轻飞曼舞:轻松愉快、姿态优美的飞舞。主宰:主管,统治。灵秀:秀美。积蓄:积存。

磅礴:(气势)盛大。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承前启后:继承前代并启发后代。匍匐:爬行。

细滋慢长:慢慢的生长。春日融融:春天阳光和暖。秋波澹澹:秋水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我们学习课文,就要善于精选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都有用的词,学习、理解并运用。

二、师:好,这是一个简单的练习,下一个练习稍微难一点: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屏显:选句——提取信息)师:请注意要求:从课文中的五段话中各精选一句话,(第一段可全选)这每段中的几句话连起来看就是全文的缩影,也就是说全文的信息都被你提取出来了。好,开始选句。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引用原文的句子来概括或者把原文进行一点点改动。我们现在实践的方法是引用课文的话来概括。

(参考: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夏天到了——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变化过程也正是由春到夏的酝酿的过程,作者的比喻精妙,将夏天比作一锅水,而且是一比到底,实在是妙绝。

2、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后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3、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烘烤”“扑打”“翻滚”用得好,写出夏的热烈。

4、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通过嗅觉写夏的味道。

5、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滚动”“升腾”用得好,写出夏天那种铺天盖地的热烈。

6、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连用两个用比喻形象的具体表现冷、赤。补充博喻知识。

7、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挑、举、匍匐”用得好,有了人的动作和感情,使它们有了灵性。补充福楼拜:“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他生动。”,从上面的动词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梁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膘肢的抖动。

(指导诵读这段话,读出一种喜爱,似乎看到他们摇头晃脑的欢乐的样子。)师:

师:“挑”一字有几个读音?

生:两个。一是tiǎo ,二是tiāo。

师:假如你手中的笔是一根木棍,做一做“tiāo”的动作,何为“tiǎo”呢?挑着七八片绿叶,是什么情态?

师:同学们大都是城里孩子,没见过棉花苗,棉花主干是直立的,而侧枝都是斜向上的,用“挑”字,比用“长”字更能表现棉花苗的旺盛生命力。

师:美句说了不少,背诵积累美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同学们,能把最欣赏的句子背下来吗?试一试!

三、好,我们已经提取了全文的基本信息。下面是一个更难的练习,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屏显:选段——精读欣赏)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赏析一个精段。可让学生先挑选其他段赏析,最后老师带大家赏析第四段,大家读一读,看能从这段中感受到什么。

师 :要读出感情,作者一定蕴含了感情在里面。听老师朗读一遍。

师:欣赏一个美段,看看它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看看那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那些句子很有特色,可以感觉,也可理性的思考还要深入一点,本段写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要看它文字背后的意思。好,同学们开始思考。师:(屏幕展示)

用词之美:作者巧妙的运用虚词如“„„只想„„又想„„可是„„该„„又得„„。细节之美:劳动场面中的动作细节如:“弯着腰,流着汗,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句式之美:运用短句,读起来节奏快,表现旋律是急促的如:“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引用之美:用诗来概括农人的夏天的辛苦忙碌。“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移用之美:应该用在别的地方的词移用过来如“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师补充作者情况,并顺势提升文章的情感:

作家梁衡,就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知识分子,这令他对普通百姓怀有很深的感情,要不怎么会有如此质朴而感人的文字?他曾经说:“我总是对那些在穷乡僻壤埋头工作如黄牛拉犁一般的人寄予十二分的同情„„那爬满皱纹的脸与青筋暴突的手,常使我心中掠过一丝无名的悲哀,好像上帝就专造这批人来吃苦的„„他们甘愿吃苦,这种精神实在是人类的一份重要的财富„„”

梁衡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他身在中国高官的序列,却天性有一颗亲近文学和普通百姓的心,他能用这样质朴的文字为普通的农民献上一首劳动的赞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学们,不到农村,你们感受不到农民的苦;不是农家的孩子,你永远体验不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老师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自己的父母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每到麦收季节,他们就会吃住在田间地头,生怕一阵风,一场雨,把这一年的希望砸到地里。

师:最后,让我们,也怀着对夏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来高声颂读文章最后一段。

布置一个作业:看屏幕,背诵。梁衡说:我写的文章分三类,一类是给人看的,一类是给人读的,一类是给人背的,《夏》这篇文章,首当背诵之列,希望大家在课下背诵这篇美文。

青州市北关初级中学

9.夏感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九

一、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阶段和作用

1.数学教学反思的阶段

数学教学是一个智慧的教学过程, 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有出彩的地方, 有教学的灵感, 也有失误的地方, 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都会觉得教学得很精彩。究竟教学情况怎样才需要课后去思考和总结, 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回忆和总结, 就有可能发现教学中自己得意的地方, 也能意识到自己教学问题的存在, 并且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结构。如果不去反思和总结, 就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也不能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 教学就可能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循环过程。

教学反思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 下课后, 老师可以通过回忆, 对照自己的教学方案, 检查教学过程。二是分析阶段, 通过教学实际过程与教学方案的对照, 检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教学智慧。例如, 在指导学生测量水桶底面周长时, 发现学生有的用米、有的用分米、有的用厘米作单位。教师意识到测量的准确度与计算方便二者要结合, 而且计量时一般要有合适的单位, 如远距离一般用千米, 短距离则用米、分米或厘米等。通过反思, 教师知道了学生在学习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以后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是提升阶段, 通过反思, 找出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数学教学反思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是一个不断完善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统一, 反思就是找出不足, 克服缺陷, 增加教学智慧。例如, 在学习对分数概念的认识时, 自己根据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或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分母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这样几份的数。教学中举例的数字是1/3, 讲解时再三强调是把一个数分成几份的结果, 但学生讨论时说2/3也是分数, 是2被3分成3份, 实际上分数就是除数和被除数的商, 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接着学生自己举例来认识分数。效果很好, 课后, 老师就可以很好地反思一下, 为什么学生能发现比书本传统的说法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呢, 这说明学生比老师有时候更有智慧。

教学反思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去发现, 才能总结出教学中成功的经验, 不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学过程更完美, 更有效。在反思中, 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 使学生不仅参与了教师反思的过程, 也经历了一个自我学习和巩固的过程。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 教学反思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反思过程就成了强烈的继续探究的内驱力。因为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的话,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请一个中下游学生表述思路时, 老师经常没有听明白他的意思, 但优生举手了, 说, 我知道他的意思了。以前我认为分析错误是浪费时间, 其实不是, 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联系都融进去了, 思想的结在最佳的时间内解开了。如果巡视发现有很多方法, 尽可能给一类方法取一个适当的名字, 便于学生记忆, 容易提取。找不同类方法之间的联系, 能沟通的一定要沟通, 不要贪多, 最后要回归基本, 不至于让后进生看得眼花缭乱, 一种也没有学会。

二、反思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完美

新课程实施以来, 总有一些老师“羞”于直接用讲解法, 怕被误认为是灌输。我认为教师的示范讲解是必要的, 尤其是当学习材料是相对独立或是第一次出现时, 需要用新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这一类问题可以让学生尝试, 但更多的需要教师清晰的讲解与示范。对于第一次出现, 又较难的知识, 我们需要步步引导理解, 因为如果用不恰当的方式产生的错误, 等于我们在课堂上提供了时间帮助学生强化错误。所以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其实, 这就是效率。清晰讲解的过程中, 一定是在课前精心设计的一串问题的引领下, 备课时做充分估计, 学生可能怎样思考, 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 老师该怎样启发, 怎样评价?心中时刻装着学生。课堂上争取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练习, 都要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前我一个问题提出后, 请一个学生回答过了, 老师最多再重复一次, 就算是讲过了, 为了课堂的流畅, 经常是钓鱼式的, 配合式的, 那不是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有的学生连想的机会都没有, 你根本就不可能及时看到学生思路上的错误。有时我可能会说:我再讲一遍。其实无论教师讲几遍, 都是老师在操练, 让学生模仿着说一次, 写一次, 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 我不忌讳模仿。

上一篇:初三 2011秋季辅导方案下一篇:研究生社会实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