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计算题(8篇)
1.微观经济学计算题 篇一
1.你怎样理解人们常说的“大市场”和“小政府”?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认为“大市场”和“小政府”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合理选择。“小政府”指的是有一个精干的、高效率的政府,“大市场”指的是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凡是市场能做的,应当让市场去做,市场起着第一次调节或基础性调节的作用。政府只做市场所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发挥第二次调节或高层次调节的作用。如果政府把本来不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揽下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形成“ 大政府”,于是市场的作用必然被削弱。同“大政府” 相伴的必然是“小市场”,也就是萎缩的市场。这正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况。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所要抛弃的正是这种“大政府,小市场”的体制。
2.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介入——用税收手段来集资,提供这些产品。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
3.结合现实,举例说明对于垄断,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垄断导致价格偏高,服务质量低下。政府应当为市场创造条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垄断行为,政府要采取多种手段打破垄断。比如为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在我国主要是国家垄断的企业(行业),如电力,能源(煤,石油,煤炭)、交通、石化、通讯、医药等。对于一些行业,国家垄断的原因是自然垄断。比如铁路系统,如果全国有两个铁路系统就会浪费很多资源,而且在现实中也不可能有哪个企业或个人能有如此的经济实力来建立这么一个庞大的交通网与国家铁老大竞争。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说这种国家垄断的局面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航空业的民营资本成立的航空公司,非国有的全国性的速递公司。
4.对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概念,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今天中国大多数问题都来源于市场失灵。就拿房地产业来说,集中地体现出市场经济不能保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性。首先,市场经济不发达,自然而然地导致信息不完全或者价格缺乏弹性,同时,政治体制的不透明和腐败又极大地加重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用林德布洛姆的话说就是政府“只有粗大的拇指,而无其他手指”。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气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比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力,缺乏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对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政策工具选择上失当,不能正确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比如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公共设施超前过度等,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2.微观经济学计算题 篇二
原则一:根据题干材料的实际意义,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这里的关系式务必要体现出实际意义, 而且针对的是哪个主体要明确。比如:在材料中有“升值了5%”的意思, 就列出 (1+5%) 来表示其实际意义;“贬值了5%”的意思, 就列出 (1-5%) 来表示其实际意义。与此同理, 升值、增加、加快等都用“加号”来表示实际意义;贬值、减少、变慢等就用“减号”来表示实际意义。这要求考生认真审题, 针对题意有几个实际意义, 就体现出来几个关系式来表示。
原则二:根据经济生活相关理论知识 (此处不再阐释) , 可以猜出结果是变大或者是变小, 由此推导出是用除法还是用乘法就能计算出要变大或变小的数。根据题意反映出的实际意义, 分步骤计算出结果。
例题1: (2009高考安徽文综3题) 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 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
【解析】第一步: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0%, 根据材料的实际意义,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为 (1+30%) , 与之相关的主体是“商品的价值260元”。
第二步:对于原来商品价值量“260元”和“ (1+30%) ”是用除法还是用乘法,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明显会引起社会商品的价值量减少。“260元”和“ (1+30%) ”用除法还是用乘法结合能够使“260元”减少, 很明显是用除法。
因此, 今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260÷ (1+30%) =200元。再根据题意得知甲生产者今年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 因此, 价值总量是200元×2=400元。所以选B。
例题2: (2008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25小题) 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 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 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 (贬值20%)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解析】第一步: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 根据材料的实际意义,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为 (1+50%) , 与之相对的是“M商品的价值15元”。又有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 (贬值20%) ,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为 (1-20%) , 与之相对的是“M商品的价值15元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的币值”。题意有两个实际意义, 就列两个有实际意义的关系式。
第二步:“M商品的价值15元”与 (1+50%) ;“M商品的价值15元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的币值”与 (1-20%) , 两个对子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可以很简单的看出: (1) 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 将导致M商品的价值减少。“15元”要减少, 只能除以 (1+50%) ; (2) 货币价值下降20% (贬值20%) , 将导致用更多的纸币来表示商品M的价值, 即增多。“M商品的价值15元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的币值”要变多, 如何应用 (1-20%) , 对于这个变得相对小的式子, 只能用除法, 才能变得更多。
因此, M商品的价值15元, 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 M商品的价值将变为15÷ (1+50%) ;货币价值下降20% (贬值20%) 后, 将前M商品变化后的价值再除以 (1-20%) 。综合式为15÷ (1+50%) ÷ (1-20%) =12.5。正确答案应为B。
例题3:如果现在1只羊=2袋大米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现在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 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 那么, 一只羊可以换 ()
A:1袋大米B:4袋大米C:3袋大米D:2/3袋大米
一般解决这样“提高了二倍”用语的题, 解题思路是: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 说明羊的价值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二倍, 而且, 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 说明大米的价值量不变, 那么1只羊=2/3袋大米。正确答案是D。
上面的解题思路对于大多数的文科班学生难于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不得要领, 出错率很高。现在用本文的两个原则来解决会相对容易理解和解决。
【解析】第一步:根据题意“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 提高了二倍, 既提高了200%, 列出体现实际意义的关系式为 (1+200%) , 与之相对的是“一只羊”。
第二步: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很简单可以看出“一只羊”的价值变少了, “一只羊”与关系式 (1+200%) 如何结合才能使“一只羊”的价值变少?很明显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 会使“一只羊”的价值变小, 所以用除法。
因此, 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 原来一只羊的价值变为1只羊/ (1+200%) =1/3只羊, 现在要用3只羊=2袋大米。所以, 现在一只羊可以换2/3袋大米。
3.“四步法”做好经济生活计算题 篇三
一、排除干扰
经济生活的计算题一般提供很多信息,但经常包含一些无效的干扰信息。这就要求能够甄别题干中的信息,找出对所求结果发生影响的变量。如果受到无效信息干扰,要么得不出正确答案,要么把问题复杂化,徒增演算量,影响做题效率。
例1.(2008宁夏文综12题)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
此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额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中有两个自变量,即劳动者数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但对所求结果商品价值总额有影响的就一个:劳动者数量。由于商品价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为干扰信息,不予考虑。由于题中直接给出了2007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亿元,"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也可以是无效信息。只需考虑劳动者数量增加10%,会使商品数量增加10%,商品价值总额相应增加10%,即100亿元×(1+10%)=110亿元。如果把题中所有信息都考虑进去,那会增加计算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二、把握概念之间关系
要想排除无效干扰信息,找准有效信息,必须对概念之间的关系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数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经济生活中有很多概念之间都存在数学关系。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数学关系是做好计算题的前提。这类数学关系包括正比、反比、正相关、负相关、无关、提高、降低等,一般都有相应的数学公式来表达。所以熟记有关数学公式是做好计算题的关键。
例2、(2010全国II,24题)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
A、4元、4元、60万元
B、6元、8元、90万元
C、4元、6元、90万元
D、8元、6元、120万元
本题考查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计算。因为商品的个别价值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009年该企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50%,所以该企业甲商品的个别价值为6/(1+50%)=4元;社会价值即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所以不变,为6元;因为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数量为10(1+50%),而甲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为6,所以价值总量=6×10(1+50%)=90万元。故答案为C
在实际解题中难度较高的是,将许多因素整合在一个计算题中,这则需要透彻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分解条件,分步骤进行计算。
三、找准变化点
分解条件,分步骤计算的前提是找准变化点,然后理清变化点与所求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变化点对所求结果的影响。
例3.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贬值20%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总额分别是
A.1200万元 1250万元
B.1250万元 1200万元
C.625万元 600万元
D.600万元 625万元
本题中有一个所求结果,即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总额,有三个变化点,一是"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也与价格总额无关。二是"货币价值贬值20%",由于币值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总额为:100×10/(1-20%)=1250万元。三是"通货膨胀率为20%",由于通货膨胀率直接表达了物价的涨幅,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所以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总额为:100×10×(1+20%)=1200万元。故选B。
当做关系比较复杂的计算题时,找准变化点,再分析变化点(自变量)与所求结果(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明确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之后,还需要准确把握数学关系的含义。
四、把握数学关系
高中经济生活中所运用的一些数学知识都比较简单,但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文科学生对这些知识(尤其是正比、反比)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在这里有必要对一些数学关系做一下简单解释。
正比意味着两个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方向且以相同的比例变化。假设A(自变量)与B(因变量)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若A变化为Ax,则B相应变为B/x。反比意味着两个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反方向且以相同比例变化。假设A(自变量)与B(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若A变化为Ax,则B相应变为B/x。这两类数学关系在以上例题中都得到应用。
例4(2010年北京文综第34题):某商品的价格p变化 △p会引起其相关商品的需求量x变化△x,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两种关系:①△x/△p <0,②△x/△p >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B.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C.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D.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本题考查价格波动对需求量的影响。①△x/△p <0,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②△x/△p>0,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A中汽油与柴油、C中煤炭与原油、D项中煤炭与天然气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与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为同向变动,即②,故AC错误,D正确。B项汽油提炼于原油,所以汽油价格与原油需求量应为反向变动,即①。故答案为D。
4.2017年西方经济学所有计算题 篇四
1、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Qd=14-3P,Qs=2+6P 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解:(1)均衡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QD=QS,也就是14-3P=2+6P,解得P=4/3 Q=10(2)需求价格弹性
EdQd/QdQdQPP4/3dd(3)0.4
P/PPQddPQd10另外:Qd=14-3P 等式两边对P求导得到dQd/dP=-3(3)供给价格弹性
EsQS/QSQSPdQSP4/360.8
P/PPQSdPQS10另外Qs=2+6P,等式两边对P求导得到dQs/dP=6
2、已知某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为1.2-1.5,如果该商品价格降低10%。
试求: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Qd/QdP/PQd/Qd1.2 10%Qd/Qd12%Ed
同理,价格弹性为1.5时,需求量的变动率为15%。也就是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为12%-15%。
3、已知某家庭的总效用方程式为TU14QQ2,Q为消费商品数量。
试求,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是多少?
TU14QQ2解: dTUMU142Q0dQQ7即该家庭消费7个商品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为:TU=14×7-7×==49
4、已知生产函数Q=LK,当Q=500时,PL10,PK2.试计算:(1)利润最大时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2)最大利润。
解:(1)由Q=LK得500=LK
MPLMPK厂商生产利润最大时,要满足:
PLPK对总产量方程式求导数可得边际产量,所以:
MPLK,MPKL
K/10=L/2 解方程得到: K= 50 L=10。
即厂商生产利润最大时的资本投入50个单位,劳动投入10个单位。
(2)最小成本=PKQKPLQL2501010200 宏微观经济学计算题复习辅导
5.已知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既定,短期总生产函数
TPL0.1L36L212L。试求:
(1)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2)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3)平均可变成本AVC最小(平均产量APL最大)时的产量。
(4)假定每人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试求利润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dTPLTPL2MP0.3L212L12LAPL0.1L6L12dLLdMPL解:(1)dAP(2)L0.6L1200.2L60dLdLL30L20(1)即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30人。(2)即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20人
TPL0.1L36L212L(3)0.130363021230(4)TRPQMR
32306030(0.1L6L12L)3L3180L2360LdTR9L2360L360dLMRMC利润最大化:MR=MC9L2360L360360
40人。
23L40 即利润最大化时雇佣的人数为
6、设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代表性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是STC = 20+240Q – 20Q + Q,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时315元,试问:
(1)该厂商利润最大时的产量和利润;
(2)该厂商的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曲线及图形;(3)该厂商停止营业点;
(4)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2解:(1)因为MC= 240– 40Q + 3Q, MR =P = 315,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得240– 40Q + 3Q=315, 解方程可得 Q=15 TR=PQ=15×315=4725 STC2024015201521532495
利润 =TR-TC = 2230(2)不变成本STFC=20 23可变成本STVC = 240Q – 20Q + Q
依据两个方程画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曲线
23(3)STVC = 240Q – 20Q + Q
232SAVC=(240Q – 20Q + Q)/Q =240–20Q+Q dAVC /dQ =2Q–20=0 得到AVC最低点Q=10 2(4)短期供给: MC= 3Q–40Q+240(Q≥10)
7、已知一垄断企业成本函数为:TC=5Q2+20Q+1000,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Q=140-P,求:(1)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2)厂商是否从事生产? 解:(1)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MR=MC 因为TR=P·Q=[140-Q]·Q=140Q-Q
2所以MR=140-2Q 对总成本函数TC=5Q+20Q+1000求导,可得:MC=10Q+20 根据MR=MC,即140-2Q = 10Q+20 Q=10 P=130 最大利润=TR-TC =(130×10)-1700 =-400
8、因为经济利润-400,出现了亏损,是否生产要看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的关系。厂商的总收益是1300,总的可变成本是700,总收益能够弥补可变成本,所以要生产。宏微观经济学计算题复习辅导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平均变动成本AVC=VC/Q=(5Q2+20Q)/Q=5Q+20=70,而价格是130 大于平均变动成本,所以尽管出现亏损,但厂商依然从事生产,此时生产比不生产亏损要少。
宏观部分计算题
解:已知:国民收入Y=5500,要想使国民收入增加到Y'=6000 b=0.9 t=0.2,问政府支出应增加多少?
KGYGG KG=
113.57
1b(1t)10.9(10.2)∆G=500/3.57=140亿 答:(略)
9.已知:b=0.8 t=0.14 G=500亿元 政府转移支付(TR)=500亿元 问:(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多少?(2)转移支付乘数为多少?(3)政府支出增加500亿元的支出,国民收入增加多少?(4)转移支付增加500亿元的支出,国民收入增加多少?
(5)政府支出增加500亿元和转移支付增加500亿元,国民收入的增长为什么不一样?
(1)KG=1113.23(2)K1b(1t)10.8(10.14)10.68亿元
TR
=
b0.82.5
1b(1t)0.32(3)ΔYG=ΔG×KG=500×3.23=1615(4)ΔYTR=ΔTR×KTR=2.5×500=1250亿元
(5)因为政府购买直接进入生产领域,而政府转移支付没有直接进入生产领域,一部分进入储蓄等。答:(略)
10.已知:b=0.85 G=20万元 T=20万元
问:(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多少?(2)税收乘数为多少?
(3)政府支出增加20万元的支出,国民收入增加多少?(4)税收减少20万元的支出,国民收入增加多少?
(5)政府支出增加20万元和税收减少20万元,国民收入的增长为什么不一样?
(1)KG= 16.671b(2)KT=
b0.855.67
1b0.15(3)ΔYG=20×6.67=133.4(4)ΔYT= –5.67×(–20)=113.4(5)同上题(5)的回答一样
11.在三部门经济中,已知消费函数为:C=100+0.9Yd,投资I=300亿元,政府购买G=160亿元,税收函数T=0.2Y 试求:(1)均衡的收入及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2)若政府购买G增加到300亿元时,新均衡的收入为多少? 解:(1)Y=C+I+G=100+0.9(Y-0.2Y)+160+300 Y=2000 KGb0.9113.21 3.57K=KKT1b(1t)10.9(10.2)1b(1t)10.9(10.2)I
G G140(2)YG1403.57500
新均衡收入:2000+500=2500
12、已知初始消费C0=50,边际消费倾向b=0.8,边际税收倾向t=0.2,投资I=70,政府支出G=200.试求: 宏微观经济学计算题复习辅导
(1)均衡收入Y0,税收T,居民可支配收入Yd和消费C。(2)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B=T-G).(3)其他条件不变,政府减少多少开支,能使政府预算收入平衡? 并求这时均衡收入Y0,税收T,居民可支配收入Yd和消费C。
TtY0.2Y解:(1)CC0bYd500.8(YT)500.8(Y0.2Y)500.64YYCIG(500.64Y)70200Y888.89TtY0.2888.89177.78YdYT888.89177.78711.11C500.64Y500.64888.89618.89
(2)B=T-G=177.78-200=-22.22(3)G=T=Ty=0.2Y YCIG(500.64Y)700.2YY750GT0.2750150政府支出减少:200-150=50亿元时可以实现预算平衡。
13.设有如下简单经济模型:
C800.75Yd,YdYT,T200.2Y,I500.1Y,G200
试求:收入、消费、投资与税收的均衡值及综合乘数。
YCIG800.75[Y(200.2Y)]500.1Y200Y1150C800.75Yd785解:I500.1Y165T200.2Y2101K3.31(0.75(10.2)0.1)14.总供给函数为AS=2300+400P,总需求函数为AD=2000+4500/P。
试求:(1)均衡收入和均衡价格
(2)总需求上升10%后的均衡收入和均衡价格。
解:(1)AD=AS 2000+4500/P=2300+400P P=3 Y=3500(2)1.1×AD=AS 1.1×(2000+4500/P)=2300+400P P=3.4 Y=3324
15、已知某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为1.2—1.5,如果该商品价格降低10%,试求: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5.微观经济学计算题 篇五
2011-01-07 10:57 网络【大 中 小】【我要纠错】
1.市场需求函数为P=40-0.5(q1+q2),c1=2q1,c2=0.5q22,求古诺均衡解,并相应地求出π1与π2.2.假定货币需求函数为L=0.4y-5r.(1)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为200,求LM曲线。
(2)若r=10%,y=500,货币供给与需求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利率r将会怎样变化?答案:
1.解:
π1=[40-0.5(q1+q2)] q1-2 q1
π2=[40-0.5(q1+q2)] q2-0.5 q22
令 dЛ1/dq1=40-0.5 q2-q1-2=0
dЛ2/dq2=40-0.5 q1-q2-q2=0
求得反应线:q1=38-0.5 q2
q2=20-0.25 q1
把q2代入q1方程,可得q1=32,q2=12(古诺解),P=18,π1=512,π2=144.2.解:
(1)当L=0.4y-5r,M=200时,根据L=M,则LM曲线为:
0.4y-5r=200 即r=-40+0.08y
(2)当r=10,y=500时,货币需求量为L=0.4×500-5×10=150
6.经济师考试计算题解题技巧(2) 篇六
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相除。
例题:以为基期,我国20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定基发展速度分别为137.4%和164.3%。则20和年相比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64.3%除以137.4%=119.6%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例题:1994年至我国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是114.99%。则这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是(14.99%)
商品销售量指数=销售额指数 除以 价格指数
例题:某商品销售额指数为110.21%,价格指数为107%,则商品销售量指数为:110.21%除以107%
单位成本指数=生产费用指数 除以 产量指数
例题:某企业总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上升50%,产量增加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
今年费用指数为150%,产量指数为125%。150%除以125%―1,就等于成本提高的百分数,
备考资料
例题:某职工8月领取工资3000元,当月的消费价格指数为8%,则该职工实际工资为
3000除以108%=2777.78元
十、会计部分。
1.资产负债表。记住例题。
某公司年末营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6000元。预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元。2003年末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贷方余额为200元。则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 )原则,两个借方相加减去贷方数据。所以应该6000+2000―200=7800。
例题:某企业年末账户余额表中,“预付账款”借方余额是3000元,“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是2000元。那么在该企业年末资产负债表中“预付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两个数字相加)
销售收入净额÷(年初应收账款加上年末应收账款的二分之一)
例题:某企业年度销售收入净额为1000万元。年初应收账款为480万元,年末的为240万元。则该企业本年度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为:360÷(1000÷(480+240))=129.6天
7.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分析 篇七
但是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过程中, 往往感到不易理解, 很难掌握。很多学生学完课程, 只是通过机械记忆, 往往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和某些原理, 谈不上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 更不用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看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成就, 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因此,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待加强。
1 兴趣驱动导学模式
所谓兴趣驱动模式, 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激趣导入———演绎推论———实践运用这三个步骤对晦涩难懂的经济理论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 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激趣导入这一环节需要通过典故, 语言故事, 身边发生的趣闻导入新的知识点, 而这些短片, 动漫等视频资料就需要教师经常收集相关素材,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另外, 微观经济学中有近百个用图表达来表述的经济模型, 仅仅靠粉笔和黑板来描述这种变化过程不够形象和标准, 但借助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手段, 如使用多媒体课件, 就会描述的生动形象, 还会节省很多资源。
1.2 注意提问式, 讨论式教学方法与兴趣驱动导学模式相结合
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讲诉某一经济原理时,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学生解答后, 教师做点评, 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只是的掌握程度, 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只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兴趣驱导学模式的恰当运用可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以案论理的引导式课堂讲授
这一形式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全课程, 特别是在原理讲授过程中对重点, 难点的理解, 这种方法也就是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来说就是课堂教学中, 在讲授某一章节的基本原理时, 可以用案例贯穿其中, 从而对理论加以分析说明, 使学生的认知从具体跨越到抽象, 从个别扩展到一般, 通过案例更好的理解基本理论问题。如在讲授均衡价格和弹性理论时可以联系近年来猪肉价格的变化, 怎么样才能把猪肉价格降下来等问题。
2.2 各抒己见的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结合, 案例讨论方式可包括随堂的小案例讨论和专门安排的综合案例讨论。
随堂的小案例讨论是指教师在讲授完某章或某一问题之后, 在课堂即时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在短时间的思考之后进行分组讨论, 这种讨论以按学生座位随机分组为好。但这一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是, 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授的理论问题, 案例亦不可太过复杂, 因为此时学生尚不具备运用各种综合知识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
所谓互动式教学, 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 沟通, 协商, 探讨, 在彼此平等, 彼此倾听, 彼此接纳, 彼此坦诚的基础上, 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 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 拓展创造性思维, 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学相比, 互动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一个“动”字上, 传统教学是教师基本上全面主动, 一堂课下来, 学生们只注意到老师的嘴动, 手动, 至于老师是否吸收消化相关内容后转化为精彩内容谁也不清楚, 结果是学生一味被动, 看上去如同泥人, 教学从而演化为灌输式。所以互动式教学在教学应用实践中十分的重要。
3.1 设问开场白引出本次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和销售产品一样, 必须有过人之处, 有吸引人的地方, 老师要想办法将学生从其他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中来。我想最快, 最捷径的方法就是提问!我们可以从回顾上次课的内容逐渐过度到本次课的主题上来, 例如可以这样设计:“前面我们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需求曲线的基本形态和性质, 知道了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有反方向变动关系, 关于需求量与价格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关系有两种理论框架, 即基数论和序数论, 对于叙述效用与基数效用的区别, 我们曾经做过介绍, 现在请问哪位同学对此区别还记忆犹新?请站起来回答!”对于同学的回答点评完毕之后, 就开始自然过度:“本次课我们介绍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是依据什么原则作出他们的选择的, 也就是具体考察一下需求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讲授过程中大家请注意掌握序数效应用论者如何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来说明消费者均衡。”
3.2 角色互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枯燥教为积极学, 教学相得益彰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 在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努力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 实行“换位”教育。“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每堂课上,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 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 在问与答过程中开展教与学,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 理解、掌握和探求新知识。为此,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与学生的活动是交互的。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与学生互换角色。比如讲到“消费者的均衡”时涉及消费者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三种关系情况, 即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离、相切、相交, 但是只有相切时才有消费者均衡。如何从经济学上而不是简单的从数学角度来解释这种均衡?我解释了从偏于横坐标轴的低位不均衡到均衡的路径后, 邀请一位同学解释从偏于纵坐标轴的高位不均衡到均衡的路径。由于我的解释在前, 学生的解释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但是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有较大提高。
3.3 适度穿插作图、计算等动手方式, 调节课堂气氛, 培养应用能力
我国现行的教学方式, 从小学到大学, 很少训练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一些全面发展、能力突出的学生也许很能适应这种方式, 但一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许不敢主动质疑、主动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这方面, 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尊重的姿态, 让学生明白, 社会科学的东西, 并非有一个绝对标准的答案, 老师也不是标准。通过互动式教学法的实施, 教师尽管会大大增加工作量, 因为它要求教师对问题有深入的钻研, 能有独到见解, 还要老师花心力去进行教学组织与设计, 但是学生通过互动能逐渐在大学阶段建立逆向求异思维的思考方法, 实现求异式思维与求同式思维的统一。
4 结论
教学是一份工作, 但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 他担负着传授学生知识解答学生疑惑阐述人生道义的任务, 因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孜孜不倦的精神, 不断进步, 不断追求完美, 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励学生不断取得学业进步, 通过一系列理念和方法的更新, 增强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当然, 如何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仍然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1.
[2]吴东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
[3]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 2006 (2) .
8.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 篇八
关键词:供求均衡决定论;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转变;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38-04
一、引言
自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供求均衡价值理论后, 这种理论很快就使当时新兴的奥国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失去了光芒,并且基本上主宰了西方经济学达40年之久。 马歇尔发明的由两个刀片的剪刀演绎而成的供求均衡决定理论被磨练成了一种万用工具, 在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 其他经济学家对供求原理也是推崇有加, 至少近两百年就有人明确称其为政治经济学中首要的、 最伟大和最普遍的原理。 [1] 344 目前,供求均衡决定论的这一核心地位至少在初级教科书中继续保持, 以至于后来有经济学家戏称,一只鹦鹉只要学会了“供给”与“需求”两个词也就成为了经济学家。
然而经济学家的这种视角已经发生改变。 在时髦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 供求均衡决定论已经基本上让位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回归并升级为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范式。 这种转变从对经济学的定义中也可以看出来。经济学定义从“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到“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之科学”的转变,突出了经济学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视, 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 随着纳什关于非合作博弈的两篇经典论文的发表, 博弈论这种适合于研究经济主体行为的方法随之被引进经济学, 经济主体相互博弈达到均衡的思想充满了整个经济学界 ,甚至有人号称要用博弈论来改写整个微观经济学。 [2]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微观经济学这种分析视角的转变, 分析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转变的原因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以引起国内学界对后一种分析方法的重视。
二、供求均衡决定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所谓“供求均衡决定论”,包括“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两个部分。莱昂·瓦尔拉斯在1874年4月出版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被公认奠定了现代经济分析的基石;而马歇尔则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利用特定时期的特定商品为研究对象, 巧妙地提出了局部均衡理论,取代了难以实际应用的一般均衡理论。但是无论是一般均衡理论还是局部均衡理论, 其核心均是研究供求双方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的规律, 从本质上讲两者是一致的。 [3]
归纳起来, 供求均衡决定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供求法则来概括,即:供给价格与供给量呈正相关关系, 供给曲线的走向不言而喻地表现为右斜上扬形状; 而需求量则与其价格负相关,需求曲线则表现为单调递减曲线;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之处达到市场均衡。 其数学上的表现形式则为:?坠Xd(P)/?坠P<0;?坠Xs(P)/?坠P>0;Xd(P)和Xs(P)分别为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函数,供求均衡时Xd(P)=Xs(P)。
虽然马歇尔及萨缪尔森等都给出了这些曲线特征的理由, 但是这种供求法则最初主要还是来源于一种经验性的常识。 萨缪尔森在论及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时就指出“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 [5]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初级教科书在讲述供给与需求原理时, 都是从需求表与供给表出发,进而得出供求曲线。但是无论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 由于其图形二维化的原因,都只能考虑量与价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讨论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时都讨论了影响供给或需求的其他因素, 但在讨论市场均衡时都将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综合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而着重考虑了价格对数量的影响。 供求均衡的过程便呈现出蛛网状特征, 因为供求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以价格信号的方式传达给另一方,从而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后者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前者, 而且一般认为这种呈蛛网状的传递是没有阻碍的。久而久之,在市场均衡讨论中即使注意到例如收入、成本等其他数量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价格也是最着重考虑的对象。在这种意义上,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也称之为价格理论。
供求均衡决定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供求曲线图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广泛运用。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把供求曲线图作为经典保留下来, 即使是最新的萨缪尔森与曼昆经典教科书中也不例外。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便是按市场分类安排篇章总体顺序,首先介绍产品市场,然后是各类要素市场,其思路便是试图用供求曲线图这条“纲”把所有要素串连一体。
供求均衡决定论这种分析视角被经济学采用,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没有供求决定均衡的分析思路,就不会有后来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也不会有消费者剩余与厂商剩余概念的产生,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供求均衡决定的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不仅仅由于其被经验广泛地认同,而且还因为它有着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其在数学与几何上的简洁、 清楚的完美形式,更令经济学家着迷。
三、 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转变
但是从很多迹象中都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供求均衡决定的这种视角到20世纪后半期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因为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价格在对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起的刺激作用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或者说经济主体对价格刺激的反应没有想像的那么敏锐。 这不仅仅在于随着经济学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许多行为中并不存在着价格这一变量(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囚徒困境”的分析了),更重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中的三个重要前提假定受到了挑战。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暗含了这样三个基本前提假定:(1)市场中不存在不确定性,因而决策的供求双方是完全理性的;(2)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条件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3)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 [4] 第一个假设与到处充满着风险的市场现实相差太远, 决策双方往往表现为有限理性, 寻求次优结果以达到令自己基本满意的状态,而往往不是寻求最优。第二个假设在分析寡头市场时受到了挑战, 因为寡头之间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寡头市场中不存在像完全竞争市场中那种完全受自身产品价格影响的供给与需求曲线,而只存在受多方决策影响的反应函数,无论是各方寡头产品的价格还是产量, 都是博弈后共同决定的结果。 因此几乎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新版本在论述寡头市场时, 均无一例外地引进了博弈论, 在供求均衡决定论思路不受到冷落的古诺分析问题的框架也得到了延续。再有,经济主体在受到价格刺激之后为达到其自身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而是否能够、 愿意和知道如何做出反应, 来调整其行为。例如当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厂商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而无法降低工资;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即使市场价格已经改变,厂商也不一定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由于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 经济行为主体并不一定知道如何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其最优的选择可能就是选择不变。因此,当经济学家们发现了诸如价格刚性、 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这些影响反应机制而不是影响刺激机制的因素普遍存在时, 他们的兴趣便从供求曲线图转移到了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上。
事实上, 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思路的深化已从广泛的领域和多层次体现出来,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西方著名大学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的转变可以看出这种基本范式的转变。以牛津大学为例,1988年其微观经济学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消费者理论与生产理论(包括不确定性);二是市场与均衡;三是福利经济学;四是企业理论。但是到了1990年,则增加了博弈论、信息和合同理论两个必修部分。克瑞普斯在1990年出版的《微观经济理论教程》是1991年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被相当多的欧美名牌大学选为研究生课程教材, 其中“非合作博弈”的内容共有219页,而且书中其他许多内容也与博弈论的思想有关, 博弈论已经进入课程的核心内容。 这至少反映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转向个体,放弃了一些没有微观基础的假定,如消费函数及其投资函数,经济学转向人与人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竞争与合作的研究。 [6] (2)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基本上都是借助于经济基础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范式。众所周知,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几乎给微观经济学做了总结, 整个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远不如宏观经济学,但是有两个领域是例外的,一个是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 另一个便是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的一系列发展①, 这两个领域的新发展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版图得以扩张, 但这两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建立在传统的供求均衡决定论的范式基础之上的, 而是更加着重分析了经济主体的行为。(3)宏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中借鉴的供求均衡决定论在分析宏观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 从而导致粘性分析和惯性通货膨胀理论的产生。 机械的供求曲线图是无法反映粘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特征的, 这些只有从理性经济主体行为方面分析才能得到解释。
四、 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之比较
在将经济主体分为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商的基础上,通过图1可以分析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联系。
图1中方框I代表了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思维, 消费者或厂商在一定的收入I或成本C的约束下,消费或生产商品量以使得自身效用U(X)或利润л(X)达到最大。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F(X)为成本函数。而方框Ⅱ代表了供求均衡决定论的思维。其中Xd(P)和Xs(P)分别为商品的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当两者相等时,可以得出市场均衡时的价格P和产量X。
I和Ⅱ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商品需求函数来源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则表现为商品的供给函数。 消费者与厂商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博弈表现为供求相互作用而最后达到均衡。 由此可见,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 供求决定均衡只是供求双方博弈得到市场均衡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而且这种分析方法已逐渐被博弈论这种新方法取代。
因此在经济学里, 如果约束经济主体行为的不仅仅只有收入I和成本C,而且还有其他因素,经济主体所要追求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 则可以用简明的优化模型概括经济主体行为模式:MaxR(X),X∈S。
其含义是, 经济主体在一定的集合约束条件S下,使自身利益R最大化。X∈S是指X受条件S(包括价格分量P和其他变量例如信息的向量)的约束。当经济主体是供给者时,X代表供给量;当经济主体是需求者时,X代表需求量。对每一个经济主体,上式可以确定一个解集合, 相应地也得到一个价格P的集合{P}。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价格P的集合{P},能够满足上式的优化条件。当然,从理论上讲,{P}也可以是空集,也可以存在惟一元素,还可能是无穷集合。市场上所有经济主体价格分量解集合的交集∩{P}也就是市场价格。而且其中的约束不仅仅包括价格,还包括其他的非数量约束,所有的这些约束S可分为资源约束、制度约束和市场约束。资源约束大体上相当于经济学上的预算约束,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财富和收入;制度约束包括法律、法规、道德等因素;当个人进入市场后, 其他主体行为模式对该个人构成一组市场的约束。 新古典主义传统下的供求决定论将市场约束综合为一个参数:价格。因此,消费者行为归结为在一定收入和价格约束下, 最大化自身效用。而现代一般均衡理论强调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博弈论直接以个人选择行为作为研究主题。在这些情况下,市场约束是多维的,而不是单纯的价格约束。 [7]
通过上述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在供求均衡决定论中,价格水平(和产量)变化表现为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点的机械移动, 一切影响价格的力量都通过且只通过供求发生作用, 这实际上排除了供求框架以外影响价格运动的因素,包括价格粘性、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以及预期等等,而在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中,这些因素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考虑。
2. 供求均衡分析也必须归结到经济主体行为过程才能得出实在的结果。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 二者的移动及其相互作用都是经济主体决策规则的表现。换言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背后分别“站着”供给者和需求者。如果不“寻根究底”,供求曲线的移动与均衡的形成将归结为一种机械的几何或数字游戏。
3. 反过来看, 供求均衡决定论正是源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 供求均衡决定论将经济过程归结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而追根溯源,供给和需求无非是经济主体的供给与需求, 故而供求均衡实际上是从经济主体行为过程演绎出来的。 如果说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是分析经济问题的恰当起点的话, 那么供求均衡决定论则是该分析过程的中间环节。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实质上是微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 而传统的供求均衡决定论只是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形式, 但是这些特定条件在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经常存在, 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一般化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从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这种转变, 是经济学分析问题视角的一种回归与升级。 国外经济学者这种经济学视角的转变比较明显, 但是从我国经济学教科书体系的编排中还难以看出这种转变的有力证明。 因此要在我国培养能够与国际经济学者相当的经济学人才, 从经济学的教学中开始改变这种视角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熊彼特. 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蒋殿春. 博弈论如何改写了微观经济学[J]. 经济学家,1997(6).
[3]王真. 从虚拟均衡到真实均衡——对传统供求均衡论的质疑[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窦晴身,戈钟庆,王月兴.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现状及前景[J]. 南京社会科学,2001(1).
[5]萨缪尔森,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十六版)[M]. 北京:华夏出版社,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
[6]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肖殿荒. 经济主体行为与通货膨胀[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肖殿荒. 两大经济学范式及其价值理论之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2003(2).
[9]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微观经济学计算题】推荐阅读:
微观经济学原理09-13
宏微观经济学题库08-03
微观经济学分析论文09-20
微观经济学试题汇编10-22
微观经济学习题二答案08-29
微观经济学习题5答案09-28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题库(分章)06-28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习题09-16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09-29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体会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