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共13篇)
1.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一
第二次作业
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第二中心小学
陈小梅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特别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1.有效地提问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如《一夜的工作》(人教社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文,老师设计了“‘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你从‘如此而已’中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这不起眼的“如此而已”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学生在由“如此而已”的想开去中,悟出了“如此而已”背后的丰富蕴意,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思考。2.有效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想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想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接受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扫清障碍。3.有效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朗读训练:先请学生带着“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的问题,引读7—8自然段;再一边自由读一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气和情感后,再请个别学生朗读;在感悟了作者说的话所包含的感情后,最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和有效性。4.有效地感悟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做到读悟结合。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
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到它的艺术魅力,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处,才能跨越时空,思接千栽,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语文教学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要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抓住室外华丽与室内简陋、工作劳苦与生活简朴、文件多与审稿严、关心同志与工作繁忙的对比,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悟敬爱的周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越发感到周总理的伟大,更加崇敬爱戴周总理。这样就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落到了实处。5.有效地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课文中有许多可提供学生习作的资源(小练笔),通过阅读课文中习作资源的挖掘,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如:学生通过阅读《一夜的工作》,仿佛亲眼目睹了周总理简朴的生活和劳苦的工作,于是让他们写写“有什么想法?”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通过写自己心中的话,还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学习“办公室陈设”内容后,让学生学习“室外华丽与室内简陋”的对比写法,进行一处建筑物的片断练笔,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到读,读写结合。
总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共同追求。只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明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加强朗读训练等,一定会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二
【教学片段一】一次, 在听同行进行科学公开课教学的过程中, 有一个水生动物教学片段, 其中需要进行“鱼的外部形态结构”教学, 该教师展示了“鲫鱼的形态结构”图片, 详细介绍了:鱼的体型———纺锤形;鱼的运动器官———鱼鳍, 并介绍了奇鳍即只有单个的鱼鳍, 有背鳍、尾鳍和臀鳍三种, 偶鳍即成对的鱼鳍, 有胸鳍和腹鳍两种;鱼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具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功能;鱼的口和鳃盖的开闭关系等知识。
教学完成后第二天, 笔者有意去看了该教师学生的作业, 并着重看了有关鱼的形态结构的一道题目, 发现学生错误率很高, 主要问题有:学生在回答鱼成对的鳍有哪些以及不成对的鳍有哪些时, 分不清哪些是奇鳍和偶鳍。该教师也说:“你看我昨天讲得那么详细, 还有这么多学生连奇鳍和偶鳍这么简单的知识都要弄错, 这些学生真是难教!”
从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来看, 在该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历的是听讲过程, 对图片的观察过程, 以及对教师的讲解与图片的对应理解过程。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被动进行, 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不足, 所以那些理解力弱和自控能力弱的同学自然难以掌握好这部分知识。于是, 笔者在自己所教的一个班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进行了改进。
【教学片段二】在教学“鱼的外部形态结构”时, 播放了“鲫鱼的外部形态及运动”视频片段, 这段视频是笔者为了进行教学专门用数码相机录制的, 并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 在关键位置暂停, 让学生观察思考。如笔者引导学生:鱼鳍的生长部位有几种, 学生仔细观察后, 发现一共有五种, 然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生长部位, 并对这些部位的鱼鳍说明名称:背鳍、尾鳍、胸鳍、腹鳍和臀鳍, 接着,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鳍有什么特点。有学生说:尾鳍最大, 背鳍较长等;也有学生开始说, 有的是单个的, 有的是对生的。于是, 在视频中再次定格观察成对的鳍:胸鳍和腹鳍;定格观察单个的鳍:背鳍、尾鳍和臀鳍, 由此自然给出奇鳍和偶鳍的概念。最后, 引导学生观察鱼鳍与鱼运动的关系;定格观察鱼的侧线;观察鱼口的开闭与鳃盖的开闭关系, 等等。
经过引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描述观察结果, 定格强调重点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过程, 强化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生印象较为深刻。笔者本以为通过这样的教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应该很牢固。然而, 在课后作业中, 对于相同的关于鱼的形态结构的题目, 仍然有学生做错, 仍有学生在回答奇鳍和偶鳍时产生错误。于是, 笔者找来做错的学生询问其错误原因, 学生说:观察不仔细, 听课不太认真, 只知道有很多鱼鳍, 也没仔细记忆奇偶之分。于是, 笔者又想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部分学生可能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可能还是认为这是教师在教给他知识, 而导致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由此产生了错误。经过反思, 笔者又改进了教学策略, 并在另外一个班进行试教。
【教学片段三】这次笔者在进行“鱼的外部形态结构”的教学时, 每组四名学生发一条鲫鱼, 放在水槽中, 让他们自主观察、探究, 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鱼的外形怎样? (2) 鱼鳍与鱼运动有什么关系? (3) 鱼呼吸时口和鳃盖的开闭情况怎样? (4) 记录其他你观察到的现象与思考结果。 (5) 小组活动完成后, 讨论形成小组的最终结论, 由组长汇报交流。这时, 课堂上开始热闹起来, 笔者观察到:有同学用手去抓鱼, 抓不牢, 又滑进水槽中去了;有同学把鱼抓在手中仔细观看鱼鳍;有同学在仔细观察鱼在水中的游动情况, 并不时用手去触碰鱼;有同学问:“老师, 鱼不同的鳍都有什么作用啊?”笔者趁势引导说:要探究某种鳍对鱼的作用, 怎么排除其他鳍的影响呢?学生说:用剪刀剪掉!笔者回答说, “如果那样的话, 这条鱼就要被我们吃掉了, 而且也不能进行后续研究了。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最后, 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想出把鱼鳍用线绑起来的办法, 并开始兴奋地尝试起来。
经过近10分钟的探究, 笔者示意各组整理好自己的探究结论, 并由组长开始汇报结果。经过引导, 去掉内容相似的结论, 最终师生一起归纳出如下知识点: (1) 鱼的体型为纺锤形:有助于减小游动时的阻力; (2) 鱼体表面有粘液:有助于减少游动时的阻力; (3) 鱼体覆盖鳞片, 躯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能感知水流, 测定方向; (4) 鱼主要靠躯体两侧肌肉的交替收缩与舒张扭动身体来实现运动, 并能依靠鱼鳍实现前进、转弯, 从而维持躯体平衡等动作。 (5) 鱼有五种鳍, 分奇鳍和偶鳍, 奇鳍有背鳍、尾鳍和臀鳍, 偶鳍有胸鳍和腹鳍。不同的鳍在鱼游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尾鳍主要产生向前的动力, 胸鳍和尾鳍配合转弯, 背鳍有保持鱼在水中竖立的功能。 (6) 鱼靠鳃呼吸, 口和鳃盖一张一合来完成呼吸动作。 (7) 鱼整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
这次教学过程的课堂秩序虽然有点乱, 但在可控范围之内, 课后笔者特意留意了这个班的这次作业, 发现没有出现前一个班的错误, 而且连平时作业较马虎的同学都做了全对, 令人感触颇深。
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三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堂研讨;分析实践
一、情境与描述
在执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第一次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读写“嘎子、胖墩儿、合了裆、手疾眼快、膀大腰圆”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平时都愿意与怎样的同学交朋友”的谈话进行导入,以“嘎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主线进行教学,学生对嘎子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在读看一些经典的人物描写猜历史人物的游戏后总结作者的描写方法,在感受写法和猜人物游戏中产生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从课堂表现和学生的反馈看,经读书会老师讨论,认为教学目标制订的有效性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不管班级的实际情况如何,都要按照宏观的目标进行。
2.改变课堂的“主线”,改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来串联课堂,这样可以把目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渗透到整节课中。
3.教学目标的表述需要考虑改变思维,应把具体的途径和结果体现出来。
研讨后,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发生如下变化,其教学目标二为:
1.能正确认读“嘎子、胖墩儿、精神抖擞、眼疾手快”等词语,随文理解“膀大腰粗、惯手”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语句,并通过朗读感受小嘎子鲜活的人物形象。
3.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感受到的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小嘎子的二次摔跤。
4.欣赏佳作的描写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在第二次教学中,改变导入方式,以“猜有关历史人物的描写”导课,让学生感受到描写人物的方法,强调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诠释与研究
1.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做到清晰可操作,具体可检测。
《学校教育心理学》(路海东主编)第六章中说,教学目标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比如说,在此次研讨活动中,适当引入有关历史人物典型的描写,使学生有意识地去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其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体现。因此,制订有效性强的教学目标要注意:表述教学目标时叙写主体要规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中有表现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
2.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
在教育指向上,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应注重孩子的长期发展。教学目标在宏观上是等重的,但目标定位要有不同的重点,在不同的班级应该根据所需各有侧重,根据学生的不同而安排,并且目标要简单,不能繁杂。如,对于教学目标一的教学班级,该班学生平常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上课纪律很好,但是气氛沉闷,回答问题缺少新意,整体素质在年级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让孩子学习写作方法后马上进行写作练习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到嘎子的人物形象,知道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写人物,而更高的目标定位可以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得到提高后一步一步慢慢进行。
3.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是阶段教学目标的细化、具体化。
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阅读方式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制订出来,才会在课堂上教出应该教的东西,体现出多样化的教学价值。如“感受人物形象”这一目标中,我认为这是可在不同维度上预设的教学方向。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是在感受嘎子这个人物形象;从教学语言形式上看,我们是在学习作者的写作描写。对于教学的引导,使学生由感性的积累到理性的提升,学生一步一步从感性的内容理解走向理性的写作方法总结。教学目标二的授课班级,其整体素质决定了目标定位可以安排为在感受人物形象后再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写作。教师在设计续写的环节中设定为:在学生进行描写前让孩子交流“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嘎子”“你要描写小嘎子的什么”。这既明确了续写的目的,也便于学生操作,使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自然,要研制出监控性强、有效度高、符合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目标,关键还是要读通文本,为教学目标制订确立必要的信息基础,同时更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和才干,融合自己的独立思考。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法等,都要踏踏实实地关注孩子的素质发展,以体现文本和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教学有清晰、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崔峦.求是 崇实 鼎新: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9.
4.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达成目标 篇四
谈起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不能不说说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期望标准。目标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如射击、攻击寻求的对象是显性的,想要达到的境界是隐性的。教学目标也具有显性和隐性的特点,比如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是显性的,而理解能力及文化的情感的熏陶等是隐性的。无论怎样,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教学指向明确,有的放矢。
一、定准目标
怎样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明确、合理。所谓全面,是指要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要考虑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条件、学生实际等,但全面不能理解成面面俱到,而要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所谓明确,是指在文字表达上,内容要具体,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楚明白,以便于掌控,便于检测。所谓合理,是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规定,也不能低标,又要符合课文的特点,还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我教《筏子》这一课,这课是篇散文,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中8个生字,能辨析3个多音字,理解“一泄千里”、“浊浪排空”、“胆惊心悸”、“提心吊胆”、“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词语。
3、理解黄河主人征服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4、能说出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对表现人物精神起的作用。
这些目标就是从不同角度考虑的,从教材特点出发,按照课标要求,提出三维目标。语文课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哪些是课堂上必做的事情?学生所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改的今天,有时我们往往需要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做重新的梳理与思考。有人说语文课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这样说太简约,其实质无论识字、写字、听说读写、积累、感悟、综合等,归根到底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更好的理解与表达。通过读书、理解,丰富心灵,启迪智慧,让学生学会思考;有了思考,再去表达、交流,进而再加深思考、增进理解,理解→思考→表达,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语文课教学的基本宗旨与追求。
二、分解目标
课堂实施中,要分解所定目标,就是合理地把所定目标划分到具体的课时,或者课堂的某个时间段,或者具体的问题上,即实现目标任务所用的时间、所借托的问题。教师上课一定要有时间观念,不能随意性,换句话就是要有目标性。
《筏子》一课,怎样切分课时任务呢?我认为,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读出感情,在读的过程中,识好字,学好词,完成目标1、2,同时,通过读,要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进而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同桌交流初步的感悟和体会,为精读、品味做好铺垫。第二课时,主要是选准切入口,深入文本,体会黄河主人(艄公等)顽强意志,勇敢精神和高超技艺。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对比、衬托的内容,把握文中细节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读重点段,分析重点词、句,进而完成教学目标3、4。
目标分解还需要老师钻研文本,精心备课,根据目标来设计具体的问题、活动方式等。比如语文课中要求的背诵,目标应该分级来实现,一是先熟记,准确默写;二是理解内容,把握特点,能够活用。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不同,阅读理解的目标也不同,对目标的分解也很有必要。
三、达成目标
字词教学是语文的基本目标,怎样去落实识字目标呢?教师在备课时,心里一定要有数。哪些字是生字,哪些是易错字,哪些是多音字等,如《筏子》一课,生字有“胆惊心悸”的“悸”、“吞噬”的“噬”、“艄公”的“艄”、“湍急”的“湍”、“浏览”的“浏”、“惊涛骇浪”的“骇”、“化险为夷”的“夷”等。强调三个多音字:“模(mu)样”和“模(mo)范”;“相称(chen)”和“称(chen)呼”;“险恶(e)”和“厌恶(wu)”。在初读阶段,要让学生圈画出这些字词,一一地认读,着力解决字音。再读时,放手让学生凭借个人的学习能力,运用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理解这些字及词语,着力解决字词义。如《筏子》中,解释“一泻千里”的“泻”字,为什么不是“泄漏”的“泄”;“提心吊胆”的“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丢掉”东西的“掉”。在练习中,综合考查学生细致地分析字形,写好要求学会的生字,着力解决字形。如《筏子》一课,比较“湍急”、“喘气”、“揣着”、“惴惴不安”等几个字形,比较“撑篙”和“蓬蒿”中的“篙”“蒿”等。分析“皮筏子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交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句中“浏览”能否换成“欣赏”等。这样分步实施,有序、有度、有效,打好学生语文基本功。
字词教学除了强化学习之外,还要在阅读课文中,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把握内容,理解在表现人物或者表达主题上起到的作用。阅读教学可采用朗读、默读、速读、浏览等多种形式,通过勾画、摘录、整理,获取课文中有关信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自读要求或导读问题,认真自读教材,并在自读中感悟或质疑,以便在分组讨论时交流、解决。这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圈点批注的良好习惯,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定向及发散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很有益的。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领悟的过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大胆发表见解的精神。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巡回指导,解疑答难,帮助学生做好归纳总结,让学生发言时,有的放矢,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
四、检验目标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适量的检测题,采用口头提问、书面笔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达标检测,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时取得反馈信息,以利矫正。
检验目标中发现对达成度较低的目标,要有补救迁移的练习,严防“知识漏洞”的产生和积累,努力做到“堂堂清”,“周周清”,“单元清”等。对达标度较高或达成度低,但已得到矫正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迁移训练,目的是有效及时地巩固。
语文教学材料不同,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一样,要因材施教。但是,教学目标任务很多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反复体现在文本里,一定要清楚每节课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已学过的知识,还是新知识,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知识重新组合,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举一反三。
5.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五
一、影响初中历史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在诸多影响初中历史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教师方面
在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在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三种常见教学方式会极大地制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放羊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开放性与自主性存在理解误差,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混乱,课堂教学秩序也没有保证,很多学生无法安心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2)填鸭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最大量地掌握课堂知识,将课程内容以“填”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大量的内容传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一种主宰的地位,而学生则只能听课,没有自我思考与理解的时间,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极低。
(3)表演式教学。这是由于部分教师过度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现象在一些公开课中比较常见。在这一教学方式中,基本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教师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只需要念出教师课前给的“台词”就行,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是学生基本上没有进行思考与学习,既无法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2.学生方面
主要是由于有的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不感兴趣,在上课的过程中开小差,导致课程的效果极差。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要提高对教材把握理解的程度,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备课,并定下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加强对教材把握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
(1)教师要实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与细节把握,在加强对教材整体纲要的前提下,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重点教学,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提升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内容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理解不全面,认为教学资源仅仅是指教学设备(如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等)。实际上,课堂环境条件与学生的兴趣也能成为教学资源。比如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向某些喜欢历史课程的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通过这一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
在严峻的中考形势下,传统的放羊式、填鸭式、表演式等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思考理解。比如说在讲“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如何新文化运动”等,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师要在课堂中注意讲、学、练、思进行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简,使教学流程更合理;同时要注意使用简洁、明确、清晰的教学语言,以便于学生理解;另外还要提高对随堂练习的重视程度,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巩固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常态课的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性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探索。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讲、学、练、思进行结合教学,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4)。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六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依据新历史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有效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1、注重三维目标的设计。
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有效性教学的关系如下: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把握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保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三者不可偏废。分割了就不是那个完整的“整体”了,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整体”意义。是否全面、整体地落实三维目标,是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一堂课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2、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要求。
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的青少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已有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由于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因此,他们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注意力等,都还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在这种情况下,适当降低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相对减少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理论内容就变得十分必要。因此,潜心挖掘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新教学目标。这一点可以说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但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挖掘那些隐性的教学目标。
3、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7.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七
课例一:《三位数加三位数 (不进位) 》二年级 (下册)
这是一节随堂课, 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教师。课上, 教者借助教材主题图创设了一个同学们到图书室借书的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图书室老师统计的各班借书情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进而选择其中三位数加三位数 (不进位) 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学生积极性很高。客观地说, 这节课教学的难度不大, 只是在学生已学过的两位数加法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即可。实际教学中, 学生主动迁移所学过的加法计算方法, 很快掌握了新知, 随后教师组织了一些巩固练习, 这时已临近下课, 纵观整节课, 教师引导得到位, 学生学得实在, 可就在这时, 教师布置了三道题目作为课堂作业, 我不禁为之一怔:这不是画蛇添足吗?学生怎么来得及做呀?正如我所担心的, 学生大多只做了一半, 下课铃声已响起, 这时那位教师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可越着急学生越是做不好, 也许是因为不好意思再让后面的听课教师坐在那儿等了, 过了一会儿, 他便宣布下课, 一节原本比较成功的课就这样草草收尾了。课后交流时, 我说:“不做这几道作业不是更好吗?”他的回答出乎我意料:“从教材的划分看, 本节课要完成这几道题目, 而且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清清楚楚地写着这节课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我反问他一句:“那不需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了吗?从课上情况来看, 那三道作业不做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什么非要做呢?”他支支吾吾不开口了。
课例二:《成反比例的量》六年级 (下册)
这是随堂听课时听到的一节课, 执教者是一位教学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一向工作勤勤恳恳。众所周知, 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难就难在学生说理不到位, 如果不加强说理练习, 学生往往是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所以, 这节课理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采取各种形式去说明判断依据, 可听完这节课, 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 学生会全部动起来, 相反只有极少一部分优等学生支撑门面, 帮助教师完成了所谓的教学任务, 整节课没有半点空隙, 一个个问题如同连珠炮, 噼里啪啦一路下来, 看起来确实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 可这是自欺欺人, 大多学生也就在迷迷糊糊中度过了一节课, 判断方法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课后, 我和她闲聊, 我说:“这节课密度这么大, 你进行得又是那样的快, 学生能接受吗?”“稍一疏忽就不能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了……”她无奈地回答。
任务!还是任务!其实又何止这两节课呢?笔者在平常听课时经常会遭遇这样的情况, 有效的课堂教学, 是从数量上完成教学任务?还是从质量上达成教学目标呢?这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二、反思
1. 成因
(1) 教师课堂观错误。人的行为总是受自身的意识左右, 在这些老师的理念中, 看一节课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看其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这本无可厚非, 但倘若一味去追求, 那就有些问题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如此观点早已落伍, 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标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完成教学任务不应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 而应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
(2) 教师上课不顾及学情。毫无疑问,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对课堂进行良好的预设, 这样去上课,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本不了解, 只能一味地机械执行教案。其实, 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备课一要备教材, 二要备学生, 也正是对一些不协调现象作出的积极应答, 可谓用心良苦。
(3) 教辅用书的错误引领。为让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 往往出版社、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完教材后随之编写出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师备课用书等, 这些教辅用书一般会对各章节教材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划分得清清楚楚, 这在给教师指导的同时也无形中限制了教师的思维, 扼杀了教师的主动性。正是由于这些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 所以很少有人去反思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而是一味去迎合这些教辅用书。殊不知, 一套教辅用书又怎能适应范围如此之广, 情况千变万化的教学活动呢?
2. 危害
(1) 课堂上一味追求完成任务, 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从刚才这几节课中不难看出, 似乎也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 表面上也达成了教学目标, 但我们不妨再仔细回味一下这些课堂, 教师为了赶时间去完成教学任务, 根本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只牵着学生向任务奔去,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精神一刻也不能放松, 时刻紧张着, 但再细细想来, 他们的思维究竟得到多少锻炼, 我们却不得而知。
(2) 优势学生得不到充分发展, 弱势学生无发言权。在这样的课堂上, 常常让人感觉到很热闹, 但支撑门面的是那些极少一部分的优等生, 他们的接受能力强, 思维比较活跃, 可以跟上这样的超快节奏, 即使这样, 由于受部分中下等生的影响, 他们也并没有真正得到最大的发展;而对那些处于劣势的学生来说, 他们根本来不及反应、接受、消化, 而煮成知识的夹生饭, 这样的夹生饭在随后的练习中便统统暴露出来, 于是这些教师又只得加班加点, 课内损失课外补, 无形中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退一步讲, 这样的夹生饭少些还好, 倘若一多, 学生的知识又如何谈得上扎实呢?最终牺牲的同样是学生自身的
(3) 课堂效益差, 学生苦于应付, 学习无兴趣。追求了任务, 学生少了主动体验的过程, 自然不能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都会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好不起来, 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负担很重, 最为可怕的是他们对未来的学习毫无半点兴趣而言, 又怎能适应终身学习的时代需求呢?
3. 对策
(1)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 如果一节课就一个标准, 那么必然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 而又有许多学生根本“吃不了”。为切实改变这种尴尬现状, 教师应根据学生学力的不同, 分层次进行教学, 真正实现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
(2) 以学定教。以学定教的含义有两层:其一是指备课, 在充分揣摩学生的实际状况下确立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任务, 使之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可操作性尽量强一些。其二是在新课进行时,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现实状况, 适当进行调控, 而不惟教案是尊, 因为课堂实施是千变万化的, 只有心中装着学生, 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使每节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3) 在引领上注重实效, 非形式。前文提到, 出现盲目追求教学任务的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受各种教辅用书的干扰, 他们视教辅用书为圣经, 不敢越雷池半步。基于此, 我们真诚地希望教辅用书的编写者能给予一线教师更多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诸方面的差异, 其教学情况自然千差万别, 而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差别如此大的活生生的课堂显然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教师必然要因地因人制宜地组织教学, 切不可完全照搬教辅用书。因此, 笔者认为教辅用书应更多地给予总体的指导, 教材的重点、难点的详细分析, 要有一种“大气”, 而不需过分“详细”。
此外, 评课者也应更新一个观念, 评价一节课成败与否, 主要看其是否实现了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 有时可以少讲一些, 少做一些, 但所讲所做的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笔者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质数和合数》一课, 整节课用了差不多1个多小时, 但没有人因为其“拖堂”而感到不耐烦, 说句实话, 大家都被其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过人的教学设计深深陶醉了、吸引了……这种观点其实早就有人详实地阐述过, 只不过今天我们更要澄清这一点。
(4) 教材编写留有一定的机动课时。在平时和教师的闲谈的过程中, 常常会听到教师不约而同地疑惑:许多课上根本没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个中原因很多, 笔者一直在高年级任教, 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二年级教了一段时间, 感慨颇多, 他们并非你想象中的那么慢, 虽说心中早已有所准备, 但还是常常等得心慌, 正因为此, 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规定:本册教材分为X课时, 其机动课时为X课时, 这机动课时也并不是为教师课内损失课内补寻找正当的借口, 只是针对学生学习现状作出的积极应答。随着年级的升高, 机动课时数越来越少, 笔者做了一个简要的统计:第一学段每学期约有15%-30%的机动课时, 第二学段每学期也都有十几节机动课时, 小学生毕竟由于年龄特征, 心理、生理各方面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 对他们无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有等待时间的推移, 推动他们向前发展……
8.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目标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9-01
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渗透德育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的爱校、爱家、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处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健康的思想,优秀的品质,我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那么,作为一个名历史教师,应如何更好的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着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教师。
历史是一门非常宽泛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所跨越的时间长,而且是一门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学科,所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若是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那么是不配成为人师的。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历史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是说历史教师机必须的抱着那么固有的思想,啃着老本,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时刻让自己跟上时代步伐的历史教师,才能算的上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老师就必须得准备好一桶水。这句话对于历史教师尤为形象。只用掌握着丰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较为完整、全面的将知识讲述给学生,才能从课本中的一个小的方面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让学生成为既有才又有德的学生。教师不是仅仅传授学生知识的人,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教师得自己学会做人。虽然现在不断的有一些道德缺失的教师被爆料出来,尽管只是少数人,但不得不让我们重视起来,身为一名教师,仅仅光有学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要有优良的品格。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乖学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总会有那么几个调皮的、不爱读书的学生,那么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办呢?就这么放任他们那么不管吗?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让别人夸奖的地方,原来学校也不仅仅只是一个让自己被批评的地方。
二、依据三维目标,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有效信息。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他本身就具备了一个显著的优势:几乎每篇课文中都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历史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手头的资料——教材,挖掘其中正面的、优秀的一面,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高尚、优良的品格。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不畏艰险七下西洋的郑和等等,都是可以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那种精神,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除了这些,还可以列举一些名人事迹,或是名人名言,让学生在历史课上不仅仅只是学到一些生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进行一个人格的培养、熏陶。但是在进行这一块教育时,要十分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不是所有的事都是正面的,要让学生学会合理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
三、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让学生搜集并演讲正能量的历史小故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历史史料、甄别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我安排学生每周进行有意义的历史故事比赛。学生异常踊跃,如:讲述了英雄拿破仑的事迹,让大家感受到了历史风云人物身上坚持与韧性的力量;通过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事迹,与大家分享了世事洞明皆学问、勤学善思必有成的道理;荆轲剌秦王的悲壮、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向大家传递了平凡何以能够伟大的内蕴,别出心裁的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喝彩。场上选手的精彩演讲,时而引来静心的倾听,时而辙起对未知的渴求,时而博得阵阵的喝彩。这样的比赛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想必对学生的史实认知、史料处理和史感提升等史学素弄亦有所助。
四、联系社会事迹进行道德教育,让正能量在身边传递。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在是未来的历史。要让学生学好历史,那就离不开现实生活。历史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学会从教材中找好切入点,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让学生缓慢的、渐进的去领悟。然后再结合现在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变化。古有孔融让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该要有尊老爱幼的品德,从而联系到我们今天的事迹,大的不说,诸如一些公交车上让座的现象这都是学生可以经常接触、甚至已经做过了的事情,这也是一种尊老爱幼的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根植于我们的民族之中,又不褪色的一种传承。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却可以让学生明白到,历史书上说的并不是一些空泛的事迹,虽然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过去去看看那些事情,但是,在今天仍然有着一些类似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通过这种对比,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对学生的教育会更有效果。
9.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篇九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 刚
摘 要:历史教师如何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又能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成自身素质,就成了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以新课改为背景从教学方法、教师个人素质两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直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有效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建立既不流于形式,又能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有效教学”形式呢?这就要讲究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一、教学方法
历史课在人们心目中是副科、枯燥无味的。这种状况如长期不改变,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动力,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影响教师形象。历史教师有责任去改变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历史课充满吸引力。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或有趣的事件上,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自然被赋予“情境”,自然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教学方法的`改进也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教师个人素质
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还必须从以下几点来提高自身素质:
(一)抓好课堂教学
1.课前准备要“厚积薄发”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只有通过备课时的全面考虑,才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2.上课开始要讲好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导语”。
3.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重点问题要详细讲,难点问题要剥开讲,对一般的问题要精要讲。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教学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直观感受与书本间接知识衔接起来,变抽象说理为直观教学,创造出一种情趣盎然的教学环境。
4.课后要及时写教学笔记,积累经验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途径。正如著名教师朱永新所说的:“我可以让一个教师在十年之内成为名师,只要他在每天、每节课之后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历史教师执教班级学生多,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细节化关怀和爱的教育
尽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表扬,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要设法疏通,及时了解其中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能使之增强信心;对得过且过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能融化他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
2.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冷静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要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表扬,使学生提高自信心。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如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就不难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3.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历史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也使学生乐于上你的课。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自己教学特点不断反思实践外,还需了解学生,激励其自信心,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09.
[2]安子凤。历史课教学,不妨也重视一下“情节”。中国教师,2010(10)。
10.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十
西堡学校
樊万奎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运用如下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一、目前我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独裁”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说了算,不容许学生质疑、反驳。缺乏平等、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重自己教,轻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考虑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过少地考虑教学对象。教师有教的自由,学生没有学的自由;教师只考虑如何教,没有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等。
3、忽视个性。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分析评价、提出问题、布置作业,千篇一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不能有的放矢。
4、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教师过多采用讲解法,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机,较少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教法单
一、陈旧,学生无兴趣可言。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对教师的要求不重视、不理睬,懒懒散散。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甚至上课睡觉、开小差。主要表现在“没有兴趣”;
2、部分学生态度积极,各个方面表现积极认真,可就是白做功,看似“学不会”,实为“不会学”。
(三)课堂效果方面:
1、课堂效果低下:表现在(1)、教师将非重点知识当做重点知识来教学,将重点知识当非重点知识来教学,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2)、教师讲课思维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在很难理解教师,甚至误解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尤其对新教师是个难题;(3)、把学生看得太高,觉得很容易的问题学生不会出错;
2、师生互动的匮乏,使得一节课教师累得很,学生闲得慌,师生互有怨言,二者脱节。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预习阶段——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首要前提
预习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没进行预习的课不能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无法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预习自学必须带着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和学习目标进行,预习课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之源泉,可以说没有预习课,其他的教学环节就无法展开。增加预习课又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恰恰又是预习课帮助老师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是无法绕过预习课的。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使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就得到了提高,经过“交流合作探究阶段”又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留给老师在“反馈环节”里的问题会更少,老师的点评更具针对性。
具体要求及方法如下:
1、预习时间安排在课上进行,各教师要根据内容多少、学生状态灵活设计,不许安排空泛无效的课下预习;
2、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清晰地交代给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学情可以平均分配给各组,也可以不分,各组都把全部问题进行交流、探究。
3、出示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明确预习自学内容。即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预习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给学生交代清范围。
4、明确预习自学方法,例如:看书,或边看书边操作,或分组讨论等。根据学情而定。
5、明确预习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是否进行小测评等。这样学生预习自学中就不会产生盲目现象。
6、对预习的结果当堂进行反馈,对学生都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再重复,对共性的疑难问题、易错点确立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二)、交流合作探究阶段:——是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核心
交流合作探究阶段中根据学情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情景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手段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这一阶段可分组展示交流,也可不分组采取“点将式”展示交流。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旨在打造有效课堂,进一步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实现“四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做到“四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五、实施课堂教学要讲究以下策略
第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同时,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第二、有效的导学环节设计策略。要求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精心安排,没用的环节坚决去掉。
第三、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第四、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比如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语文测试:首先,注重语感训练,语文知识的查考尽可能地结合语境来进行;其次,整体测试与局部测试相结合,加强整体测试;再次,单项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加强综合性评价;第四,注重主观式评价与客观式评价相结合,重视主观式评价;最后,努力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
11.词语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篇十一
一、初读环节:发挥认读词语的多重功效
本课的重点词语是:知道、颜色、它们、树叶、花朵、稻穗、绿油油、红艳艳、黄灿灿。一般来说,我们在初读环节主要指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读连贯,到了后面的精读环节再进一步理解词义。可是这位教师没有止于此,她按照“将词语读连贯——初步理解词义——简单运用词语”的步骤来教学,将九个词语巧妙整合,并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词语学习的环节更高效。
第一组:知道、颜色
(一位学生读词。)
师:我知道你们一年级(1)班的学生最棒了!还有谁想读?
(另一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听!我们都很想知道太阳的颜色。咱们一起来读!
画线部分是师生间 “不经意” 的交流。这种“不经意”的方式,向学生简单暗示了“知道”一词的意思,易于被学生接受。随后,按照上述范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用“知道”“颜色”造句,并鼓励学生说。这是结合学生生活积累的初步运用,并且在具体语境的运用中检验学生是否读准了词语的音,理解了词语的意。
教学“它们”这个词语时,教师通过创造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对比学习“它们”“他们”“她们”三个词语,效果良好。
第三组:树叶、绿油油
师:树叶是什么颜色呢?
生:绿油油的。
师(从“大树”图卡上抠下一片树叶状的图案,这张图卡反面写有“绿油油”这个词,并把卡片翻转过来):绿油油的树叶,谁想读读?
有了直观的图卡,有了教师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评价,学生对词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感受词语的画面感。花朵、红艳艳和稻穗、黄灿灿这两组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读来琅琅上口。
二、精读环节:注重词句段的整体联系
词语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而准确理解词义又是学生学习词语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文本、以词解词,而应像《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本课的第二课时,学生主要学习第二、三、四三个并列结构的自然段。在这三个自然段中,有三个重点句:
“太阳是绿色的,照在树叶上绿油油的。”
“太阳是红色的,照在花朵上红艳艳的。”
“太阳是黄色的,照在稻穗上黄灿灿的。”
其中,“绿油油”“红艳艳”“黄灿灿”是本课重点学习的三个词语,学生不仅要读得对、有感受,还要能理解其意义。教师又是怎样进行词语教学的呢?我们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来看看这位教师的教学。
师:小白兔说太阳照在树叶上,绿油油的。你见过绿油油的树叶吗?
生1:我见过。绿油油的树叶就是很绿很绿的树叶。
生2:绿油油的树叶很亮很亮,就像抹了油一样。
生3:阳光照在绿油油的树叶上,很有光泽。
师:瞧,我带来了一串绿油油的树叶,谁想摸摸?
(学生纷纷抚摸这串绿油油的树叶。)
师:摸着这样的树叶,有什么感觉?
生4:我觉得树叶很光滑。
生5:树叶很软,闻着还有淡淡的清香。
师:是啊,绿油油的树叶很绿很绿,很滑很滑,很有光泽,就像抹了一层油一样。现在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能把句子也读好吗?
……
(“红艳艳”、“黄灿灿”的教学流程大致相同)
我们常常觉得,小学低年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简单,好像读读就能明白,没什么可讲的,其实这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读读就行了呢?显然,只读通课文是不够的,还必须像这位教师一样,聚焦重点段、找准重点句、体会重点词,“扣词扣句地读书”。
三、拓展环节:加强学生语言实践的“趣”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孩子学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本课的精读环节,学生重点学习了“绿油油”“红艳艳”“黄灿灿”三个词语,在理解词语后,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这样ABB结构的词语呢?教师的做法独具匠心,请看:
师:小白兔很想知道太阳的颜色,它去问了小鸟、小蜜蜂和小青蛙。
小鸟说:“太阳是绿色的,照在树叶上绿油油的。”
小蜜蜂说:“太阳是红色的,照在花朵上红艳艳的。”
小青蛙说:“太阳是黄色的,照在稻穗上黄灿灿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齐说出上面画横线的词语。)
师:它们说的都不一样,小白兔想,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此时教师顺势点击课件,出示一组太阳照耀不同物体的图片,并在图片下同时显示相应的描写颜色的ABB结构的词语,以及句式“太阳是_______的,照在 _______上_______的”,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这样ABB结构的词语。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句子:
太阳是紫色的,照在葡萄上紫莹莹的。
太阳是粉色的,照在桃花上粉嘟嘟的。
太阳是白色的,照在白雪上白皑皑的。
太阳是蓝色的,照着天空上蓝湛湛的。
……
听课教师听到这里,不禁发出阵阵赞叹,学生真是“太有才”了!教师的设计太棒了!我们要像这位教师一样,精心设计词语的“积累运用”环节,增强“语言实践”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体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成就感。
(作者单位:潘鸿愔,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张晓菁,武汉市江岸区新村小学)
12.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篇十二
一、目标设定与达成的意义所在
所谓目标设定与达成就是在学生学习之前就学生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不知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可以帮助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可以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给学生反思总结的余地。简单来说就是将课堂教学目标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有自己的发言权和建议权。在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会得到更好的尊重。目标设定与达成要求教师就学习任务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并且要求尽可能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和其他同学一起努力以解决学习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目标设定与达成可以让课程改革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去的更加辉煌的成绩,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做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目标设定与达成实施的步骤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在进行目标设定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有选择性的进行目标制定。教师制定的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以方便学生的理解,此外目标还应该细致精简,这样学生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之中就能够做到心里有数并制定相对应的计划。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了。简单来说每节课的目标有应该明了清楚,目标的设定包括知识、能力、情感还有思维等几个方面。对于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有专门的针对政策进行解决。举个例子来说,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之中由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都和体育运动有关,因此要求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要与之相关,同时要求同学在熟悉单词之后对READING部分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这些是知识目标,此外还应该包括有能力目标,简单说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本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自己都体验过什么类型的体育运动,又有什么样的感受还有学生的个人爱好和情感倾向等,学生都应该能够用英语表达出来。
2.注意课堂控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进行课堂控制,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并且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也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因为自身实际能力的不足还是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点拨的。其中最终要的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这里也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抛出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此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之中要尽量使用鼓励教学,尽量少用批判式的教学方式。还是用第一单元作为例子,第一单元有不少内容都是和体育有关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图片放映,帮助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3.进行目标达成检测。在设定了目标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测。首先是对于每天的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今天的事情就今天做完的良好习惯。这个目标检测的过程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简单来说就是要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其次是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情况,前面提到的关于用英语介绍自己喜爱的运动节目和情感倾向等都是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检测的比较好的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按情况进行分组,尽量让各组的综合学习实力保持平等。然后让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组员之间的相互检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保证班级之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次是小组之间的相互检查,这样可以让大家形成竞争意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与达成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于予以足够的重视。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进一步促进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人才。
摘要: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处理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们的教师们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更加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存在有一些问题。在此,笔者主要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 篇十三
江苏省泰兴中学历史组 毛伯海(225400)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我认同有效性关注效益。有效性要求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有效性不是取决于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实现的结果。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认为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植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高考是高中课程改革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无疑将落到高考,所以高考的评价取向会非常明显地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上。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不值得商榷了。我认为,这些年的教改,有一个需要反思的倾向就是没有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尤其是没有考虑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覆盖全局。应该首先理清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节历史课,要开展的热热闹闹很容易。如果只看到课堂上的热闹,而忘了学生学习的成效,在专业上仍未到位。历史课程目标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面貌出现,蕴涵着新的教育理念。要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重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无论是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时下十分流行的课堂讨论、网络教学。关键是看能不能帮助三维目标要求的实现,是否更有利于内容的呈现,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他们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关键不是教师讲多少,而是怎么讲能让学生接受的更多。
3.重视教学内容的组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成为学习的素材之一而非唯一,尤其是“一标多本”的出台,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去编写教材,各有特色。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借鉴其它教材的优势使之为教学目标服务,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如何有效复习初中历史07-15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10-31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7-17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8-06
浅谈素质教育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满城县石井中学 黄芳08-23
历史教学如何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07-12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08-14
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