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2024-07-11

eda基础知识复习要点(精选8篇)

1.eda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篇一

第一章绪论

1.现代行政管理的概念: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

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依法行政

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

实质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的三个特征:

(1)执行性。(2)政治性。(3)权威性。

3.行政管理学的涵义和特点: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也叫“公共行政学”,亦简称“行政学”。

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a、政治性和社会性。

b、综合性与独立性。

c、应用性和理论性。

d、权变性和规范性。

4.威尔逊是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代表作《行政研究》,主张行政与政治分离,首次提出要 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学,标志行政学的诞生。

法约尔是法国的管理学家和工程师,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

史坦因——最早提出“行政学”概念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第二章行政环境

1.高斯:

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他于1936年发表的《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提出了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1947年,发表了《政府生态学》一文,首创以行政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现象,强调了外部环境因素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2.里格斯:

他于1957年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的模式》一文,提出了生态模式的概念,提出“农业型行政模式”和“工业型行政模式”的概念,有人批评他忽略了农业型与工业型的中间型,于是他又提出了“过渡型行政模式”的概念。于1961年发表《生态行政学》。

里格斯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行政模式:

①融合型的农业型行政模式

②衍射型的工业型行政模式

③棱柱型的过渡行政模式

3.行政环境的基本含义:

行政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

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

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4.行政环境的特点:

①多样性 ②复杂性 ③可变性 ④互动性

5.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

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有自然形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但主要表现为行政环境的需要和行政管理对这种需要的满足。行政环境的存在和发展,经常地向行政系统提出不同形式的需要,构成行政系统的资源、信息输入。行政系统经过行政管理活动加以改造后,输出决策、计划、法规措施等行政产品,以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

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行政管理在行政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行政管理必须与行政环境相适应

行政管理必须满足行政环境的需要

行政管理可以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行政环境

第三章行政职能

1.行政职能的涵义:

行政职能也称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2.行政职能的特点:

(1)执行性(2)多样性(3)动态性

3.行政职能体系:

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4.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1)行政职能逐渐扩大

2)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

3)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的强化与行政职能的社会化同步进行

5.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行政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6.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治职能(减弱)专政职能(减弱)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减弱)

经济职能(加强)民主职能(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2)职能方式的转变 :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

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3)职能关系的转变

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理顺政企关系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四章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的含义:

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推行政务,依法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

2.行政组织的特征:(它是按一定序列与等级组建起来的社会系统;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而变化。)

(1)政治性与社会性

(2)法制性与权威性

(3)系统性与动态性

3.构建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

与职能一致原则、完整统一原则、职权责一致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依法设置原则、精简高效原则、管理幅度与层次适度原则

4.行政组织的类型:

1)行政组织领导体制类型:(最高行政决策权行使的人数)

(1)首长制(美国)(2)委员会制(瑞士联邦政府)(3)混合制

2)行政组织权力体制类型:(分配集散程度)

(1)集权制(2)分权制

5.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行政组织纵向、横向结构的统一

①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其特

点是分层负责和层级节制。

②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分门别类设置结构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也称分部制。

③行政组织纵向、横向结构的统一:其特点是行政领导者的统一指挥与职能专业部门相结合,它吸收了层级制与职能制的优点,扬弃了部分缺点,使其相互补充、制约。

6.层次管理的原则:

①层次节制的原则②只管一个层次的原则

第五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含义:

所谓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利,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

2.行政领导的特点:

1)政治性2)权威性3)执行性4)综合性

3.行政领导的方式:

1)命令方式2)疏导方式3)激励方式4)示范方式

4.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1)选举制2)任命制3)考任制4)聘任制

5.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合理形式:

1)政治结构要优良4)智能结构要齐全

2)知识结构要互补5)气质结构要兼容

3)专业结构要配套6)年龄结构要合理

第六章人事行政

1.人事行政的含义:

人事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活动。

2.现代人事行政的职能和任务:

职能:人事行政的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管理行政工作人员的过程中,本身具有并发挥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任务:(1)事职相符(2)人适其职(3)人安其位(4)人尽其职

3.彭德尔顿法奠定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

4.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

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2)职务常任

3)政治中立

5.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分类上: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A.产生方法 :1)领导职务类:选举任命

2)非领导职务类:通过法定的考试,公开竞争

B.任期 :1)领导职务类:法定的任职期限(5年一届)

2)非领导职务类:实行常任制

C.职责 :1)领导职务类:制定政策,并负有相应的政治责任

2)非领导职务类:执行政策,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负有相应的行政责任

D.评价依据 :1)领导职务类:政绩为主要依据

2)非领导职务类:工作实绩

E.管理机关:1)领导职务类:由选举产生他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按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

2)非领导职务类:由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含义: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的总和。

6.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不搞政治中立

2)分类管理与统一领导相结合3)不搞“两官分途”

4)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7.人事行政职位的特点:

a.职位以“事”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

b.职位数量有限。数量由行政机构规模、任务及经费等因素决定

c.职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随人的变动而变动

d.职位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法定程序,以职能为基础划分

第七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概念:

行政决策是指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或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在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行动方案设计、评价和选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决策职能是行政管理的首要职能。

2.行政决策的特点:

④ 行政决策主体的严格规定性(主体是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行政决策的结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行政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非营利性

3.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② 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③ 行政决策从根本上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

4.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⑤ 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科学预测,确定目标 科学设计,拟订方案 综合评价,选择方案 实地检验,调整完善

第八章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的概述: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它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

行政立法的结果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

2.行政立法的主体和权限:

(一)行政立法主体:

行政立法的主体即有权进行行政立法的行政机关,具体讲是指依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享有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制定权的国家行政机关。

1)国务院,享有行政法规制定权;

2)国务院各部委,享有部委规章制定权;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享有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

4)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的市的人民政府享有地方行政规章的制定权。

行政法规:国务院(中央)

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省会所在地市政府;较大的市政府(地方)

A 法规性立法:

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 等名称。

B 规章性立法:

可以以“规定”、“办法” 等为名称,但不得采用“条例”为名称。

第九章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的含义:

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它是一种法制监督。

2.企业培训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总结 篇二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常识

1、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舆论、和人们内心的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要求是(“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表现形式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3、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4、职业道德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关系:(1)、促进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2)、调节人际关系和行为;(3)、赢得职业直声誉。

5、职业态度是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识及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6、职业态度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影响:(1)、端正职业态度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

(2)、端正职业态度可以促进职业培训工作能力的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理论研究能力、教法应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7、职业态度的形成与培养:(1)、加强自我修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3)、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8、职业道德守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所有从业人员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9、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10、培训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含义:

(一)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遵纪守法 为人师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严格要求自己 遵守法律章程);

(三)、勤于钻研 精益求精(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积极进取)

(四)、以人为本人 开拓创新(提高认识、勇于创新;积极思考 敢于探索);

(五)、提高素质 促进发展(积极通辑各种政治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章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法规解读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原则和基本依据。

2、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颁布实施的强制约束文件。如《劳动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就业促进法》。

3、《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1月1日旅行,首次提出“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概念,首次明确了我国职业培训活动的法律规范;首次在法律中提出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需经过培训”,从而确立“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

4、《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1996年9月1日正式施行。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体系结构、方针原则、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等都作了原则规定。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体系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其他培训);规定企业不仅要“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而且不得“挪用、克扣职业教育经费”;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师资、设施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5、《就业促进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确立一个方针(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正府促进就业)、树立了一面旗帜(高举公平就业的旗帜)、明确了六大责任(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培训;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建立了五项制度(1、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对就业工作组织领导的政府责任制度;

2、建立对劳动者的公共就业出租车民就业援助制度;

3、加强对劳动力市场行为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

4、1

加强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职业能力开发制度;

5、加强失业治理的失业保险与预防制度)、制定了十大政策,简称“116510””。

6、职业培训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制定的。

7、《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规定,积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还规定,各企事业单位,应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比例。第七条规定,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应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在企业成本中开支。

8、《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的基本要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本着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称,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根本标准。

9、《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确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第二十三条要求,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

10、《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政府是主导,行业、企业是主体,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制度。指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

11、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2、1999rh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13、职业资格证书是由政府认定的考核机构,按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有和达到某种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凭证,是职业标准在劳动者身上的体现和定位,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和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各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第三章 经济学基本常识

1、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2、需求,就是消费者购买某种消费品的愿望和能力。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个人嗜好、消费者的未来预期。

3、供给,指商家提供某种消费物品的愿望和能力。因素: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

期。

4、市场机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5、市场经济的优点:(1)、突出了自由竞争,(2)、资源配置通过学市场的选择和评价,(3)、从本质上倡导自由、平等,提倡公平竞争。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7、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1)、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规律(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2)、互利性的等价交换规律;(3)、资源主体的自主性规律。(4)、反垄断的自由竞争规律;(5)、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规律(效用性标准、成本标准);(6)、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规律;(7)、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规律;(8)、维系有序性的法制原则规律;(9)、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经济道德规律;(10)、强调比较优势的开放规律;(11)、保障弱势的社会保障规律。

8、市场经济对职业培训的影响:(1)、政府对职业培训的管理职能发生转变,管理内容

由计划时期的事无巨细转化为立法保障,信息服务和监督引导等;(2)、由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单

一、呆板,向培训形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化转化。(3)、市场竞争的市场

经济发展规律被引入职业培训工作中;(4)、宏观管理进一步强化;(5)、企业行业在职业培训、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9、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

学。

10、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劳动力市场。

11、劳动力市场就是通过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运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科学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12、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对其工资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当市场机制较完善,并能 较好地发挥作用时,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当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通常较小。

13、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即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减对工资料水平变动的反映程度。

14、失业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态,即劳动者失去赖以维持生活的工作岗位。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15、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正常情况下的失业量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

16、“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指,向失业者支付失业保险金、给失去工作的生活困难群体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积极”的就业政策:向失业者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是就业培训。

17、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对其他人或组织的利益造成的影响,表现形式为正外部和负外部。

18、信息不对称是指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对商品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均等的现象。

19、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特点: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开态。

第四章 教育培训基本常识

1、教育的含义:凡是能够增进人事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改善人的态

度和品质的活动,即可以称为教育。特点:永恒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传授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2、新世纪教育培训必须围绕四川基本能力重新设计,组织学习内容被称为教育的四大

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3、素质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劳动者;促进学生和劳动者全面发展;贯穿

于教育培训活动全过程,并渗透于各个环节之中;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育培训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生产力相互作用、与生产关系相互作、与受教育培训

者的相互制约。

5、培训是用系统的方法去帮助和改善别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之能提高工作业绩及

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6、职业培训的特点:a、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即时性,培训则强调使学习者即时具备就业的条件,能够在培训后或在培训的同时即可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教育仍然主要以学科传承知识为本位,培训则主要以传授工作规范为中心;b、突出技能训练的操作性;c、同生产岗位结合的直接性、d、隶属于劳动工作的专业性;f、侧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非学历性。

7、职业培训的类型:就业前培训(对新生劳动力和转岗人员的培训);学徒培训;转岗

转业培训;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

8、职业培训存在的误区:a、认为培训是“消费”,培训部门是花钱的部门;b、培训部

门和培训工作者缺乏经济意识和相应手段措施,造成培训无效或低效;c、培训课程

和培训手段没有建立在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规范精确分析的基础上,培训课程不够科学规范,培训手段设施落后,d、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模式缺乏创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9、教育培训统计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研究运用各种教

育、心理、经济的测量和统计手段及工具,对人才素质、培训效益和教学效果等进行科学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控求教育培训的规律,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科学方法。类型: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10、教育培训统计工作的基础指标:a、人力资源预测方面的指标(特尔斐法,又称专家调查法,趋势外推法、因果关系法、投入产出法、);b、教育培训总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工作状态和质量指标(办学基本条件指标、教育培训对象统计指标、教育培训活动统计指标、教育培训成果统计指标);c、学员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指标;d、人才素质综合测评指标;f、教育培训经济效益指标。

11、育培训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分析、统计分析。

12、培训统计的基础工作:搜集整理原始记录、建立统计台帐、制作统计报表

12、统计工作对教育培训工作的作用:a、科学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做好教育培训的规划工作;b、支持开展教育培训评价;c、支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和综合素质测评;d、支持开展教育培训的科学研究。

13、“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始见于美国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一文,包括的内容:一是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二是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三是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四是用于国外移民、智力引进、国际人才交流的费用;五是用于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增强竞争实力的费用。

14、培训投入,或称培训投资、培训资本、培训经费等,是指向培训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形式。

15、企业教育培训投资是指企业用于智力开发,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投资。包括:企业举办的岗前、在职培训费用;职工参加成人教育的费用;企业委托高等学校培训代培生的费用;企业从事开发引进技术、项目的培训费用;企业进行培训基地建设的费用。

16、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投资包括:专职教职工人员工资,脱产学习职工工资、职工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折旧费、职工教育经费等。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识

1、人力资源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的总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和态度。人力是人的素质得到综合发挥所产生的作用力,包括人的现实劳动能力和潜力。

2、广义的人力资源开发包括:a、建立人才和劳动力市场、b、实施再就业工程和建立失业保障制度;c、发展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建立学习型社会;d、改善卫生保健,加强体育事业,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等。狭义的人力资源指教育和培训。

3、人力资源的基本特性:活动性、可控性、能劫生、变化性、再生性、独立性、内耗性、资本性。

4、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开发员工的职业技能、开发员工的职业潜能、开发员工的职业潜能(一般员工:开发其操作技能方面的潜力,培养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各类专业人员,提高技能、更新知识、开发其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对基层管理人员,开发其管理智慧、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对部下的亲和力及指导能力,对高层管理者,开发其顺应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的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5、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工作程序:需求分析;制定开发方案;设计培训课程方案;开发培训过程的组织、检查、监督和指导;培训效果评估。

6、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评价标准,是新时期人才资源开发评价的重要依据。

7、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意义:a、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工业化程度的标志;b、给投资主体(国家、个人)带来更高的收益率;c、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d、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8、人力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a、必须跳出旧的人事管理的束缚;b、必须重视开发的作用,发挥开发的功能;c、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层次,提高开发的整体效果。

9、人力资源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技能结构。

10、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合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强调尊重人,调运人的积极性和开发人的潜力;强调把人当作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来管理;强调劳动、人事部门和各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管理。

11、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a、制定人力资规划;b、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c、进行工作分析与评价;d、进行员工的招聘和选拔;e、建立劳动关系,进行劳动合同管理;f、进行薪酬管理;g、进行员工的教育培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h、进行员工的业绩考评;I、进行劳动保障管理;j、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1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动力和保障机制。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遵循了一种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的现代管理思想,即人本管理思想。

第六章 团队建设

1、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

上动作,以达到共同目标。

2、团队也是一种由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目标或任务共同体。

3、工作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和多功能型团队。

4、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

5、群体形成的基本过程:第一阶段,群体形成阶段(群体的目标、结构、领导都不确

定);第二阶段,群体的震荡阶段(群体的领导者出现);第三阶段,群体的规范化阶段;第四阶段,群体任务执行阶段。

6、团队精神的含义,是指团队内全体成员形成共识的思想、意识和信念。(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

7、团队建设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其成员进行的培养、训练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提高成员的协作精神、合作意识,使其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工作。

8、团队建设的要求:a、清晰的团队目标;b、共同的信念;c、成员之间的信任;d、良好的沟通;e、必要的相关技能;f、团队领导者的领导能力;g、良好的团队环境。

9、团队形成的基本过程:开始阶段、困惑阶段、成型阶段、行动阶段、团队阶段。

10、团队建设对职业培训的意义: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满足个人心理需要;使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的思考;提高决策速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绩。

1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满足的状态。

12、工作中不正常人际关系的表现(恐惧心理、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私心理、偏见心理)

13、工作中正常人际关系的表现: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

14、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从工作需要出发原则;宽宏豁达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平等原则

15、正常际关系的培养与建立:a、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b、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c、处理好竞争与友谊的关系。

16、改善人际关系最常见的几种方法:明确交往的基点;树立友好相处的愿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调试冲突;以诚待人、尊重他人;优化团队风气;改善领导作用,制定科学政策;调解帮助要及时有效。

第七章 拓展训练

1、拓展训练或叫拓展培训,其实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式培训。

2、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

则,主张课程应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与生活打成一片,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

3、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领导

才能课程和团队建设课程。其主要训练形式为水上、野外和场地训练。

4、拓展训练的特点:综合性、挑战极限、集体中的个性、高峰体验、自我教育

5、拓展训练的目的,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与发展能力、提高组织的环境适应与发展能

力。

6、拓展培训是典型的户外体验式培训,强调学员在“做”中学习,通常有四个重要环

节:建立团队与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

7、拓展训练的基本程序:破冰、项目操作和总结。

8、拓展训练的基本注意事项:安全要求、对于培训师的基本要求、对于学员的基本要

求。

第八章学习型组织与班组建设

1、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组织内部营造全体员工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氛围,逐步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组织观念和制度。

2、目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的方法主要借鉴美国彼德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该书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转换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3、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a、工作与学习不再分离;b、强调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c、强调组织结构精简、扁平化;d、强调终身学习;e、重在激发个人的潜能和创新意识;

4、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求①、要进行全员学习;②、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念;

③、制定团队学习制度;④、企业领导者要更新观念;⑤、须要健全创建制度和运行机制;⑥、要重视系统思考和心智模式; ⑦、学习型组织建设必须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⑧、要做实创建内容。

5、培训师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的设计者、具体组织者、亲身实践者。

6、企业班组建设的基本内容:班组工作制度建设、班组学习制度建设、班组激励机制

建设、班组技能培训制度建设。

7、新时期班组长岗位培训的基本内容:班组管理能力的培养、生产技能的培养、创新

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要点 篇三

生成氧气的反应

(1)、氯酸钾热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2)、高锰酸钾热分解

(3)、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4)、电解水

(5)、氧化汞热分解

(6)、浓硝酸分解

(7)、次氯酸分解(光)

(8)、氟与水置换反应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10)、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11)、光合作用

以上1-3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一般所谓“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指1、2两种方法。工业用氧气主要来自分离液态空气。

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 通电= 2H2↑+ O2 ↑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 2KCl + 3O2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加热氧化汞:2HgO =△= 2Hg + O2↑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2

生成氢气反应

(1)、锌、镁、铁等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钠、镁、铁等金属在一定的温度下与水反应

(4)、钠(钾、镁、铝)与醇类反应

(5)、焦碳与水高温反应

(6)、电解水

(7)、甲烷高温分解

其中(1)、(2)适用于实验室等少量氢气的制取;(5)、(7)可用于工业制氢;(6)可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来源。

生成氢气的所有反应方程式

金属与酸放出氢气(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与水产生氢气,2Na+2H2O=2NaOH+H2↑

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生氢气(工业制氯气),2NaCl+2H2O=2NaOH+Cl2↑+H2↑

用铝(锌,铍)和氢氧化钠反应制取: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用水和碳反应(水煤气法)C+H2O==CO↑+H2 ↑

电解水产生氢气,2H2O==2H2↑+O2↑

负氢和正氢:SiH4+3H2O==H2SiO3+4H2↑

铝,锰,铬,镉,铁在红热时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高温)=Fe3O4+4H2↑

铜与氰化钠水溶液,Cu+4NaCN+2H2O==2NaCu(CN)2+H2↑+2NaOH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3

有关水的反应

1.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1)、水作氧化剂

水与钠、其它碱金属、镁等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碱:

水与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铁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铁):

水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水煤气”:

铝与强碱溶液反应:

(2)、水做还原剂

水与F2的反应:

(3)、水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水电解:

(4)、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

水与氯气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2.水参与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1)、水合、水化:

水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等酸性氧化物化合成酸。(能与二氧化硅化合吗?)

水与氧化钠、氧化钙等碱性氧化物化合成碱。(氧化铝、氧化铁等与水化合吗?)

氨的水合、无水硫酸铜水合(变色,可检验液态有机物中是否含水)、浓硫酸吸水、工业酒精用生石灰吸水然后蒸馏以制无水酒精、乙烯水化成乙醇

(2)、水解:

卤代烃水解、乙酸乙酯水解、油脂水解(酸性水解或皂化反应)、水与碳化物——电石反应制乙炔、盐类的水解、氮化物水解、糖类的水解、氢化物——氢化钠水解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4

某些有色物的颜色

1.红色:铜、Cu2O、品红溶液、酚酞在碱性溶液中、石蕊在酸性溶液中、液溴(深棕红)、红

磷(暗红)、苯酚被空气氧化、Fe2O3、(FeSCN)2+(血红)

2.橙色:溴水及溴的有机溶液(视溶液浓度不同,颜色由黄——橙)

3.黄色(1)淡黄色:硫单质、过氧化钠、溴化银、TNT、实验制得的不纯硝基苯、(2)黄色:碘化银、黄铁矿(FeS2)、工业盐酸(含Fe3+)、久置的浓硝酸(含NO2)

(3)棕黄:FeCl3溶液、碘水(黄棕→褐色)

4.棕色:固体FeCl3、CuCl2(铜与氯气生成棕色烟)、NO2气(红棕)、溴蒸气(红棕)

5.褐色:碘酒、氢氧化铁(红褐色)、刚制得的溴苯(溶有Br2)

6.绿色:氯化铜溶液(蓝绿色)、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硫酸亚铁溶液或绿矾晶体(浅绿)、氯

气或氯水(黄绿色)

7.蓝色:胆矾、氢氧化铜沉淀、淀粉遇碘、石蕊遇碱性溶液、硫酸铜溶液

8.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碘(紫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紫红)、碘蒸气

有色物质的溶液为什么会有颜色?

从光学角度,是说溶液对某一种或几种颜色的光的吸收能力很弱,而其余的可见光都被溶液吸收,因此我们看到的溶液的颜色就是除掉被吸收的光后剩下的光的混合颜色.比如说硫酸铜溶液,就是将除蓝光以外所有光都吸收了,只剩下蓝色光,所以我们看到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另外,从物质角度考虑,对于离子型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如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合铜离子)的d轨道能级分裂成高、低两部分,而这两部分的能量之差恰好为某种颜色光的能量(如硫酸铜溶液中,水合铜离子3d轨道的分裂能恰好为某种蓝色光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当高能轨道上的某个电子跃迁到低能轨道上时,释放的能量便将以这种颜色的光的形式释放。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5

铝及其化合物

1.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4Al+3O22Al2O3

2.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4.铝与三氧化二铁高温下反应(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

(引发条件、反应现象?)

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CO22MgO+C(现象?)

6.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2OH-===2AlO2-+H2O

7.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8.①、氢氧化铝溶液中加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3H+=Al3++3H2O

②、Al(OH)3与NaOH溶液反应:

Al(OH)3+NaOH(6)NaAlO2+2H2OAl(OH)3+OH-=AlO2-+2H2O

9.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酸

NaAlO2+H2O+HCl=Al(OH)3↓+NaCl

AlO2-+H++H2O=Al(OH)3↓

NaAlO2+CO2+2H2O=Al(OH)3↓+NaHCO3(CO2足量)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6

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一)钠的反应

1.钠跟氧气常温下一般认为生成氧化钠,加热(或点燃)生成过氧化钠.(钠的保存)

2.钠跟硫研磨能剧烈反应,甚至爆炸

3.钠跟水反应(现象)

4.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

5.钠跟乙醇反应(与跟水的反应比较)

(有机物中的醇羟基、酚羟基、羧基都跟钠反应生成氢气,但剧烈程度不同。)

(二)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都是固态物,颜色不同。氧化钠是白色,过氧化钠是淡黄色;

2.氧化钠是典型的碱性氧化物,跟酸、酸性氧化物、水反应都符合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电子式,阴阳离子个数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用作供氧剂):※作呼吸面具上述两个反应均存在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强氧化性)

(三)氢氧化钠的性质

1.白色固体,易潮解,溶解放热,强腐蚀性(使用中注意安全、称量时应注意哪些)

2.强碱,具有碱的通性:跟酸中和;跟酸性氧化物反应;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沉淀;跟铵盐反应生成氨气(实验中制取氨气用消石灰)

3.氢氧化钠跟两性氧化物(Al2O3)反应;跟两性氢氧化物[Al(OH)3]反应

4.氢氧化钠与金属铝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5.腐蚀玻璃、陶瓷等硅酸盐制品,特别是熔融态的氢氧化钠强腐蚀性。(保存中注意避免在有玻璃塞、玻璃活塞的容器中时间过长;熔化氢氧化钠的容器选择等)

7.氢氧化钠跟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用NaOH溶液吸收残余氯气);实验室制得的溴苯有红褐色(溶有溴单质),可用氢氧化钠除去。

8.氢氧化钠跟苯酚(酚羟基)反应(用于苯酚与苯等有机物的分离)(醇羟基没有酸性,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9.酯的碱性水解;油脂的皂化反应(制肥皂)

根据生成沉淀的现象作判断几例:

①、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氢氧化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镁盐

②、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常见为铝盐

③、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亚铁盐

④、加盐酸(或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逐渐消失—偏铝酸钠

⑤、加盐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硝酸银或硅酸钠或苯酚钠

⑥、加氨水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银(或黑褐色沉淀—氧化银)继续加,沉淀消失—硝酸银(制银氨溶液)

⑦、加氢氧化钠生成红褐色沉淀—铁盐;生成蓝色沉淀—铜盐

⑧、石灰水中通入气体,能生成沉淀,继续通时沉淀逐渐消失,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⑨、通二氧化碳能生成白色沉淀,继续通,沉淀能逐渐消失的溶液: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继续通二氧化碳时沉淀不消失的有硅酸钠溶液,苯酚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

(四)、既跟酸反应又跟碱反应的物质小结

1.金属铝

2.两性氧化物(氧化铝)

3.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

5.弱酸弱碱盐(如(NH4)2S;NH4HCO3等)

6.氨基酸、蛋白质

4.小学语文毕业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篇四

一、汉 语 拼 音

1、正确认读声母、韵母,记住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26个大、小写字母的写法。

3、熟练、准确地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4、掌握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5、读准声调,按汉语拼写规则给音节标声调。

二、汉 字

1、认识常用的汉字3000个左右,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了解字义。2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多义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知道一些汉字的基本知识。

4、掌握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三种查字典的方法。

5、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行列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三、词语

1、反义词、近义词

2、褒义词和贬义词3词语的仿写。仿照所给例子,能写出相同形式的词语。如:AABB式(高高兴兴)、ABB式(绿油油)、ABCC式(神采奕奕)、AABC 式(津津有味)、ABAB式(商量商量)

4、会使用恰当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助词(的、地、得)

5、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四、句子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扩句和缩句

3、修辞方法。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4、了解病句的病因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6、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11种标点符号:句号、逗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分号。(能正确填出句子中所缺少的标点符号,并能够说出省略号、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

7复句(1)并列关系:……也……,……又……,一边……一边……,有时……有时……,不是……而是…

(2)递进关系:不但……而且……,……还……,……甚至……,……也……

(3)选择关系:……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

(4)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尽管……还是,……却……

(5)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才……

(6)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无论……都……,任凭……

(7)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五、积累与运用

1、古诗、词的默写与理解(必背古诗52首)

2、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谚语

3、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中外名著、历史名人

六、阅读

1.朗读、默读和背诵。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3.能理解文中意思深刻的语句;能找到中心句、过渡句。

4.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5.体会文章详略的方法及作用。6.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7、按要求找出文中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神态、正面、侧面、插叙、倒叙、对比、反衬、细节等语句。8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总分总、总分、分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并列顺序等

七、写作(一)应用文: 请假条、日记、留言条、通知、启事、信件(书信、感谢信)、写板报稿、(二)作文。类型1.侧重叙事的记叙文①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②记叙的顺叙: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记叙五种。顺叙: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转换。

2.侧重记人的记叙文。①选择自己最熟悉、最了解、最有感情的人来写。

②抓住最能反映他(她)的好思想好品德的典型事例来写。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①抓住特征,准确描述。②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等

4.提供材料的作文(材料作文:扩写、续写、改写、缩写、看图作文等。)

要求:

1、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标点正确

2、选材新颖、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

3、字数在500字左右。

(备注:在小升初考试中还会涉及到课外知识的考查,在这一方面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

5.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 篇五

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

(五)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六)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三、四米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6.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总复习知识要点 篇六

一、客观题知识要点(知识点后括弧内数字为所在页码)

1、政治制度是政治统治的性质和形式的总和,即政体和国体的统一。关于国家公共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方面的制度。特点表现在历史性、稳定性、强制性和合法性(1—2)

2、在社会各项制度中,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3)

3、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五大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特权现象。(7)

4、2006年《党政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规定县级到中央党政、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的正职领导干部,在同一层级上连续任职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担任同一层级领导职务。(8)

5、《公务员法》2005年4月通过,2006年1月起实施。(9)

6、1999年《宪法修正案》后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

7、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其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3——14)

8、我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主要是从1954年第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宪法颁布开始,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16)

9、1982年党章规定“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23)

10、人民民主专政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26)

11、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7)

1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28)

13、国家政权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工具。国家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30)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之分。(31)共和制有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32)

14、美国“9.11”事件后,国会批准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和国家情报局。(38)

15、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看,国家机构的增减、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进行国家机构变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数百个城邦国家,并设立了各类政治机关。亚里斯多德提出各类政体都具有三个要素: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部分);行政机能部分;审判(司法)机能。(39)

16、一般来说,国家武装力量领导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机关。(41)中国国家军事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它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42)

17、中国国家机构设置主要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议行合一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43)

18、选举在古代雅典民主制中已经存在。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员选举制度。

(46)

19、1953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之”。1979年对此进行修改将乡、镇直接选举由一级扩大之县级。(49)20、1995年对选举法第三次修正将原规定“人口特少的其他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改为“人口特少的其他聚居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51)

21、邓小平1987年指出“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54)。选举法规定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55)。

22、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成员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56)

23、我国选举法规定“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57)直接选举人民代表时,代表按选区提名产生,一可以是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推荐候选人,二是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58)农村按人口每96万选举代表1人,城市按每24万选举1人。香港、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必须是特别行政区中的中国公民;全国人大代表总名额中少数民族代表应占的12%左右,归国华侨应选35人。(61)

24、全国人大代表和各级人大代表分别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65)

25、对于县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的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67)

2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7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73),可以修改或撤消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等(74)

27、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副总理、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由国务院总理题名。上述候选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进行或者投票决定,选举或投票都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是国家立法机关,是经常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78)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撤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及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88)

28、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任免(80)

29、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他国家机关实行工作监督的重要形式是举行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题工作报告(85——86)

30、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组成,每届任期5年。(92)县级以上人大选举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决定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9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案提出由本级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本级人民政府提出。(96)

31、人大专门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人选由人大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人代会表决通过。(102)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103)

32、国家元首是国家对内对外的代表。(114)总统制国家,国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脑,又行使最高国家行政权,领导政府。(115)中国国家元首是国家主席。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建立国家主席制度,设立国家主席职位(116),它是独立的国家机构。除世袭制外,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120)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由它选举产生的国家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121)

33、条约是国家之间关于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规定,是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的总称(124)

34、狭义的行政是除了国家立法和司法活动之外的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马克思认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126)

35、国务院的前身是建国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现在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权力机关发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128)它的具体办事机构是办公厅,由国务院秘书长领导。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10年(130)

36、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办法是指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具体规定的行政法规。(132),各部委、委员会可以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138)

37、职能是政府的核心要素,是政府角色定位的集中体现。国务院及各部门总的职能是

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34)

38、国务院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143)

39、总理负责制建立于会议制基础上。(148)

40、审计机关是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151);县以上政府皆设立审计机关(169)。2003年《国务院工作规则》首次把依法行政写入国务院工作规则。(151)国家事务最大量、最主要的是行政管理事务。(152)

41、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154)

42、我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中央政府统帅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实行垂直领导。(157)

43、制定规则和宏观调控都只能是中央政府的职能。(164)省级政府具有在本行政区划内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职责。(165)

44、省、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机构一般设55个左右。(168)

45、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他的派出机关。(170)

46、第四次机构改革时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系统行政编制518万人,各地编制精简幅度为50%(172)会议制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集体讨论问题,进行民主决策的行政方式(174)

46、地方各级政府及国务院各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是实现政务公开的责任主体。(180)

47、我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有三种模式: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域关系模式;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关系,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模式。(182),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应纳入法制轨道。(184)

48、公务员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工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中央与地方法律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关系。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必须实行法治的统一化(186)

49、建立富有弹性的财政收入体制是财政改革的方向,没有财权中央政府有可能没有政权。分税制的核心是分权、分税、分机构。(187)

50、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支出。(188)

5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62%。(19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96)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多元统一的民族格局相结合的产物(198)民族自治地方设置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是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统一。(200)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任期5年。(205)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207)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审理案件。(209)

52、当代中华民族问题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内部矛盾;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194)

53、民族自决权的口号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195)

56、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211)

57、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215)

58、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澳门特别行政区还包括司法机关检察长)由行政首长提名并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17)制定和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职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18)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40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并在国外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中国公民担任。(221)特别行政区长官任期5年,可以连任一次。(222),其领导权主要体现在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决定政府政策和发布行政命令。(223)。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第一级政府机构为政务司、财

政司、律政司。(225)

立法会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是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29)立法会议员有权依照法律和法定程序,提出法案和议案。凡涉及政府政策的议案,在提出前必须得到行政长官的书面同意。(232)特别行政区法官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不受法律追究。(234))特别行政区各级法院是行使特别行政区审判权和终审权的司法机关(235)

59、人民陪审员须那满23周岁,任期5年(243)我国审判组织的形式有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246)法官、检察官任职须满23周岁。(247)

60、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院长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其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报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258)

61、我国律师有专职、兼职和特邀律师三种。(263)律师事务所有国资律师事务所、合作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事务所以及个人律师事务所。(266)

62、中央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统帅机构。(275),每届任期5年(277)。中央军委总部机关包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总参谋部是负责部队作战指挥、管理和训练等工作的机关;总政治部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管理人民军队的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278)国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军事工作部门,隶属于国务院。(284)志愿兵役制士兵包括从一级至六级士官,六级最高。(285)志愿兵一般不超过30年,年龄不超过55岁。(291)

6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301)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302)

64、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出。(305)

65、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撤消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308)

67、中国共产党处理于民主党派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16)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317)组织形式是人民政协。(318)

68、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由一批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代表人物、川康金融资本家与工商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以及一部分工商业人员在重庆建立。民主促进会宗旨为“发扬民主精神,推动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中国致公党华侨洪门组织“美洲旧金山致公总堂” 发起成立(322)

6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此时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国家权力机关职权。(330)政协全国委员会、政协地方各级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上级地方委员会和下级地方委员会之间是指导性关系(340、342)

70、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组织,是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其设立、撤消、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351)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选举村民委员会,有选举权的村民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352)居民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357)

二、主观题知识要点(知识点后括弧内数字为所在页码)

1、简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5)

2、我国政治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特点(21——22)

3、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29)

4、试述中国采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34——35)

5、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35——36)

6、简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43——44)

7、简述美国的金钱选举制度。(47)

8、简述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52——55)

9、简述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限制条件。(53)

10、简述选举平等原则。(53)

11、简述秘密投票原则。(55)

12、投票选举和当选(材料题59)

13、简述《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内容。(61)

14、简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65)

15、试述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65)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材料题76)

17、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内容(80)

18、比较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的立法权(87)

19、简述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93)

20、简述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权。(98)

21、试述国家主席职权(122)

22、简述国家行政的性质。(126——128)

23、试述国务院的职权。(131——134)

24、试述国务院职能转变(136——137)

25、行政首长负责制基本内容。(148——149)

26、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151)

27、试述我国人民政府的双重性质。(158)

28、县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166——167)

29、简述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原则。(180)

30、简述中央与地方人事关系。(185——186)

31、试述当代中国存在民族问题的原因。(192——194)

32、简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任务。(202)

33、试述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209——210)

34、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240——241)

35、简述民主审判原则(241)

36、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241——243)

37、简述我国人民法院的职权。(244)

38、简述我国人民检察机关活动原则。(251)

39、简述我国人民检察机关的职权(252——253)

40、什么是拘留和拘传?(261)

41、从事律师职业的禁止条件。(见263、264)

42、简述新兵役制的基本内容。(290——292)

43、简述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302)

44、简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性质和职权(305)

45、简述党的人事干部制度改革。(312——313)

46、试述多党合作的意义。(319——320)

47、试述各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325——326)

48、试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和职能。(332、334——336)

49、试述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特点。(235——236)

50、试述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337——338)

51、简述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职权。(340)

52、简述《职代会条例》《企业法》关于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345)

53、罢免村民委员会(材料题352)

54、简述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358——359)

7.高中化学要点知识复习资料 篇七

2.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或等于2的一般 是金属原子;但氢、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都不是金属元素。

3. 质子总数与核外电子总数相同的微粒一 般是同种微粒;但Ne与HF例外。

4. 离子核外一般都有电子;但氢离子(H+)的核外没有电子。

5. 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双原子组成的;但稀有气体为单原子,臭氧为三原子组成。

6.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般是单质,是纯 净物;但O2与O3,白磷与红磷它们是混合物。

7.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 反应一般是化合反应;但反应物仅一种参加,却属 于化合反应。如:3O2=2O3,2NO2N2O4。

8. 原子活泼性强,对应单质性质一般较活 泼;但氮原子活泼,可氮气很稳定。

9. 金属氧化物一般是碱性氧化物;但Mn2O7 是酸性氧化物,Al2O3、ZnO是两性氧化物。

10. 非金属氧化物一般是酸性氧化物;但 CO、NO不是酸性氧化物。

11. 酸酐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但HMnO4的 酸酐Mn2O7是金属氧化物。

12.酸酐一般是氧化物;但乙酸酐 [(CH3CO)2O]等例外。

13. 溶于水成酸的氧化物一般是酸酐;但 NO2溶于水生成了硝酸,可硝酸的酸酐为N2O5。

14. 一种酸酐对应的酸一般是一种酸;但 P2O5既是偏磷酸(HPO3)的酸酐,又是磷酸 (H3PO4)的酸酐。

15. 无氧酸一般都是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 但氢氰酸(HCN)例外。

16. 酸的“元数”一般等于酸分子中的氢原子 数;但亚磷酸(H3PO3)不是三元酸而是二元酸,次磷酸(H3PO2)不是三元酸而是一元酸,硼酸 (H3BO3)不是三元酸而是一元酸等。

17. 在某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该元 素化合价越高,对应酸的氧化性一般越强;但次氯酸(HClO)的氧化性比髙氣酸(HClO4)的氧化性强。

18. 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的单质一般是金 属;但非金属石墨有金属光泽也能导电。

19. 饱和溶液升髙温度后一般变成不饱和溶 液;但Ca(OH)2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仍然为饱 和溶液。

20. 混合物的沸点一般有一定范围,而不是 在某一温度;但95.5%的酒精溶液其沸点固定在 78.1℃

21. 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 离子的化合物是酸;但水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 是氢离子,可水既非酸也不是碱。

22. 通常溶液浓度越大,密度一般也越大;但 氨水、乙醇等溶液浓度越大密度反而减小。

23. 蒸发溶剂,一般溶液的质量分数会增大; 但加热盐酸、氨水时,其质量分数却会降低。

24. 加热蒸发盐溶液一般可得到该盐的晶 体;但加热蒸发AlCl3、FeCl3溶液得到的固体主要 为 Al2O3、Fe2O3。

25. 酸式盐溶液一般显酸性;但NaHCO3水解 程度较大,其溶液呈碱性。

26. 强酸一般制弱酸,弱酸一般不能制强酸; 但H2S气体通人CuSO4溶液中,反应为:H2S + CuSO4 =CuS + H2SO4。

8.eda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篇八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总结: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物质性、可能性、有限性。

2、员工招聘的原因有哪些?

员工招聘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新公司的成立;现在职位因种种原因发生空缺;公司业务扩大;调整不合理的职工队伍等。、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基础工作是什么?

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基础工作是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颁进行准确的掌握。

4、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是什么?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是着眼于为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地分析企业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定出与企业组织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的过程。

5、什么是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的概念,从内涵上说与事进行评价,即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要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从外延上说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

6、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使企业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组织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

7、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

人力资源师培训:http://edu.21cn.com/kcnet1070/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

8、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

人力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1)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

(2)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

(3)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它具有能动性、周期性、磨损性;

上一篇:我的弟弟小学六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鲁迅生平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