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论文(共7篇)
1.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篇一
“西方文化概论”试题汇编
一、填空:
1、绚丽多姿的希腊神话是不同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其中主要是()世界神话与北方印欧语世界神话融合的结果。
2、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
3.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最著名的史诗是荷马的()和()。
4、而对众神的源流谱系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则是赫西俄德的()。 5.、在希腊神话中,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决定性力量是潜藏在诸神背后的()。
6、.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典型地表现在(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中。
7、希腊宗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觉主义,而整个希腊文化 的个性特征就是()。
8、与奥林匹斯神话相对立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
9、西方的历史之父是(),悲剧之父是(),哲学之父是()。
10、在希腊城邦时期因其思想的超越性而殉道、并且成为后来整个西方文化的“圣人”的 是();
1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12、希腊哲学和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13、在罗马的早期扩张中,罗马与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劲敌(.)进行了三次艰苦的战争,这些战争被称为()战争。
14、罗马共和国末期,骑士集团结成了反对罗马元老院的“前三头同盟”,该同盟的缔结者是
()、()和();
15、罗马历史上的“后三头同盟”是指()、()和()之间的同盟。
16、公元313年,罗马皇帝()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取得了合法地位。325年,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即()。
17、.基督教虽然脱胎于犹太教,但是二者在文化特点上却迥然而异,一般说来,犹太教拘泥于外在的(),而基督教更侧重内在的()。
18、从弥赛亚运动的末世论到()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标志。
19、《圣经》中的“旧约”是指()在西乃山上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
20、“新约”则是指()在十字架上代表全人类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
21、柏拉图关于()与感觉世界二元对立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22、柏拉图之后,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两个非基督教哲学家是()和()。
23、在中世纪中期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是()
24、基督教早期修道运动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25、中世纪基督教社会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和()。
26、狭义的“基督教”概念仅指新教,广义的“基督教”概念则包括()、()和()。
27、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的侵占(),大量的希腊文化遗产重新流归西方基督教世界,从而引发了一场重大的文化革命。
28、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腾贝格大教堂前贴出的(《》)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29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是指()、()和()。
30、.马丁·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是()。
31、《乌托邦》一书的作者是()。
32、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33、人文主义宣扬()反对()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34、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35、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是最负著名的()。
36、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罗马与()之间的 3次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
37、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38、人文主义宣扬(),反对(),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39、犹太教的《圣经》,又称(《》)40、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美神是(),酒神是()。
41、十三世纪最杰出的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是()。
42、法兰克封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43、在“黑暗时代”末期对杂乱无章的希腊神话传说进行编纂整理工作的两位重要人物是()和()。
44、公元800年()建立标志着黑暗时代的结束,并曾出现了所谓的“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
45、基督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和后期的()
46、基督教培育的()对近代法国上流社会的行为方式产生的巨大的影响47、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的国家主义是新兴的和民族主义的。
48、科学理性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两个重要信念是()和()
49、()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对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划分将上帝灵魂等自在之物逐出了认识论的领域。
50、()的小说《新爱洛伊丝》成为浪漫主义的典范。
二、选择
1、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领3 000亲兵在兰斯接受洗礼,宣誓加入
A.伊斯兰教B.东正教C.基督教D.天主教
2.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蛮族纷纷在各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
A.查理·马特B.克洛维C.格里高利
3.公元782年,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在何战役之中击溃阿拉伯军队,使其退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结束了阿拉伯人的大规模对外征服活动?
A.克勒西战役B.哈斯丁斯战役C.普瓦提埃战役
4.王权衰落,宫相篡权的“懒王时期”出现在A.加洛林王朝B.金雀花王朝C.诺曼王朝D.墨洛温王朝
5.查理曼帝国时代,查理大帝为了获得大封建主的支持,不得不通过敕封的形式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权让与封建主在其领域内独立行使,这就使得更多封建领地成为国中之国,这种敕封的权力被称为
A.特恩权B.管辖权C.豁免权D.行政权
6.公元751年,法兰克宫相矮子丕平在教皇的帮助下当上了国王,结束了旧的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建立了
A.多铎王朝B.波旁王朝C.金雀花王朝D.加洛林王朝
7.在《凡尔登条约》中得到地理划分大致与现在意大利地区一致的是
A.虔诚者路易B.秃头查理C.洛塔尔D.日耳曼路易
8.哪位加洛林皇帝在位时期重视文化教育,设立学校·派人搜集和抄写了大量的古典文献,被后世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A.查理曼B.丕平C.查理·马特D.卡罗曼
9.公元843年,路易一世诸子订立的瓜分法兰克王国的《凡尔登条约》。其中哪一国家在订立条约之时使用的语言是罗曼语?
A.西班牙B.意大利C.德意志D.法兰西
10.在中世纪西欧,在广义上,凡是能以马匹装备为封主参战并接受册封者都可称为
A.爵士B.扈从C.骑士D.贵族
11.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的兴盛时期,典型的庄园采用哪一种剥削方式?
A.实物地租B.劳役地租C.货币地租D.农奴
12.中古时期的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流传的英雄事迹和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著名的德国作品是
A.《尼伯龙根之歌》B.《熙德之歌》C.《罗兰之歌》D.《贝奥武普》
13.11世纪时期.欧洲著名的克吕尼运动的实质是
A.教会与世俗统治者之间因权力引发的矛盾
B.教会自身的改革
C.神学理论发展所带来的教会实践的进化
D.部分圣徒事迹的感染
14.1054年,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基督教教会和以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正式决裂。决裂后的西部教会以罗马教会为首,称为
A.新教B.希腊东正教C.加尔文教D.罗马公教
15.中世纪西欧的建筑主要以什么建筑风格的教堂为主?
A.罗马式B.巴洛克式C.洛可可式
16.1066年成功实现对英格兰的“诺曼征服”的是
A.亨利二世B.“血腥玛丽”C.威廉一世D.亨利一世
17.西欧向封建社会过渡有不同的途径,即综合式与跨越式,那么以下不属于综合式的是
A.英国B.法兰克C.勃艮第18.公元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同教皇进行斗争并召开三级会议的法国国王是
A.菲利普四世B.腓力二世C.路易九世D.查理一世
19.中古西欧正规的书面语言是什么?
A.高地德语B.列托罗曼斯语C.希腊语D.拉丁语
20.城市兴起后,文化教育开始摆脱教会的垄断,出现了城市学校,欧洲的第一所大学是
A.牛津大学B.巴黎大学C.剑桥大学D.博洛尼亚大学
21.下列哪一个市集不属于中世纪欧洲的著名市集?
A.香槟市集B.布鲁日市集C.法兰克福市集D.安特卫普市集
22.发动十字军东侵的罪魁祸首是
A.西欧封建主B.罗马教廷C.意大利城市D.骑士
23.公元11~18世纪西欧十字军东侵以解放圣地作为借口,那么所谓的圣地是指
A.大马士革B.君士坦丁堡C.耶路撒冷d.阿克
24.1358年.法国爆发了什么起义,这场运动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有利于促成法国的统一?
A.瓦特·泰勒起义B.扎克雷起义C.梳毛工起义D.骑士暴动
25.在14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了两个鲜明不同的独立“异端”,其中的一个是以谁为代表的农民平民派?
A.威克里夫B.约翰·保尔C.悉加列利D.彼得·华尔多
26.英法百年战争之中的哪一战役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实际上结束了封建骑士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A.阿让库尔战役B.哈斯丁斯战役C.克勒西战役D.玫瑰战争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加尔文主义?
2、什么是 “郁金香”之义?
3、简述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
4、简述什么是人文主义?
5、简述什么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6、简述什么是弥赛亚运动?
7、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悲剧的重大贡献是什么?代表作是?
8.什么是丕平献土?
9.什么是采邑制度?
10.什么是盾牌钱(兵役代替税)?
11.法兰克王国 ?
12.简述什么是凡尔登条约?
13.简述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14.简述克洛维在任期间的统治措施.15.简述查理大帝和他的帝国的历史地位。
16.简述中世纪西欧的骑士制度。
17.简述天主教中七项圣礼。
18.简述基督教在西欧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19.简述什么是阿维农之囚?
20.简述中古德意志的政治特点。
21.简述诺曼征服后英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22.简述什么是汉萨同盟?
23.简述地中海贸易区的形成及特点。
24.如何理解中世纪西欧的议会制度?
25.分析德国在中世纪分裂的原因。
2.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篇二
1 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的理由
近年来,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社会表现出一些与社会文明不太合拍的怪现象, 其中之一便是神圣、高尚、圣洁的医学频频遭遇难以承受的尴尬与伤痛, 以救死扶伤之人道主义为宗旨的医药卫生事业在呕心沥血服务社会后理应得到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礼赞与拥戴, 然而事与愿违, 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医学社会实践中, 一方面是居于服务主体地位的医务工作人员或医疗卫生机构屡遭诟病, 层出不穷的伤医、毁医、谤医、讼医事件如燎原烽烟势不可遏;另一方面是居于社会主体地位的农工商学普通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多有怨忿, 医患冲突、医患纠纷甚至医患矛盾激化的现象络绎不绝[1]。善良的人们不禁要问, 人类医学到底怎么了?如此不堪承受的医学现象之痛其根源究竟缘于何处?不仅如此, 医学在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所累积的那一系列难以调和的尖锐矛盾, 诸如医学之宗与医学之道的矛盾、医学之义与医学之利的矛盾、医学之术与医学之本的矛盾、医学之需与医学之能的矛盾、医学之凡与医学之圣的矛盾、医学之健与医学之衰的矛盾以及医学之情与医学之理的矛盾[2]等, 它们的总根源究竟在哪里?
我们知道,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包括医学在内的一切世事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关系, 而维系这些联系与关系的因素即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文化。文化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又是推动人们进一步进行社会实践的源动力。人类的社会实践, 可以表现出无限丰富多彩的现象, 但从其根本性上来说, 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必然是在文化的驱使、推动或制约等影响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分析, 社会实践的一切过程以及效果, 不论其表现形式、呈现状态或最终结果如何, 其推动或维系的最深刻根源是且只能是文化, 医学亦然。作为人类特殊的实践方式, 现实社会中医学本身或者通过医学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现象、过程、状态或结果, 其最深刻的根源肯定是医学文化, 医学领域的一切成就是医学文化之伟功, 医学方面的一切遗憾是医学文化之缺陷。有鉴于此, 不少有识之士大力呼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学人的文化自觉[3]。
造成社会对医学文化缺乏理性与自觉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医学文化缺乏研究所致。反思古今中外, 人们大都仅从功利的角度将医学看作谋生养家的职业、看作谋取利益的手段, 即使把认识水平再拔高一点, 也不过是把医学看作解除病痛的技术、看作服务社会的工具, 确实很少有人把医学看作一爿系统、高尚并且博大精深的文化。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 其实并不完全在于社会的医学实践有意对文化的轻慢, 如果追溯源头, 医学教育存在的缺陷肯定居于不可推卸的主要方面。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医学教育, 重科学技术轻文化内涵、重实用功利轻人本情怀的现象愈演愈烈, 以致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知医学为术业、而不知医学理应饱融人文, 致使医学人文教育频遭冷落[4]。因此, 为了从源头上提高医学科学工作者的医学文化素养, 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医学生中开设医学文化课程, 并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自2010年3月开始, 我校率先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开设了医学文化概论课程。
2 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的对象
2009年, 我校组织全校专家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 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 将医学文化概论课程明确规定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而将之作为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选修课程。2010年3月开始已付诸实施的包括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和护理学等3个专业, 其他专业也将根据教学进度陆续开出。
3 医学文化概论课程选用的教材
据我们不太全面的了解, 目前各个医学院校都未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 因此尚未见到有该课程的成熟教材。作为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的尝试, 我们选用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的《医学文化概论》。全书46.6万字, 主要包括医学文化的语词定义及结构体系、医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本质特征、医学文化的演进轨迹及衍化规律、医学文化的价值维度及社会功能、医学文化的乖离难题及演绎趋势等八章内容, 另外, 书末附有“医学文化演进纪年谱”, 可供有兴趣的同学查阅参考。
《医学文化概论》是成都医学院原创的一部医学文化理论研究专著。该著作以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人类医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揭示了医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和运动规律, 对医学文化的构成要素、社会价值、面临的矛盾以及可能的演化趋势都有较系统的阐释, 对医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医学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原则等重要方面也都有较深刻的讨论。作为医学文化领域第一部文化理论研究专著, 《医学文化概论》以古今中外浩瀚的医学史实为基础, 以数百万年人类社会的医学实践为背景,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工具, 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人类医学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体系, 较好地回答了医学文化研究所应该并且必须回答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因此, 选用本书作教材, 其科学性、知识性、理论性都可较好地达到本科教育的要求。
4 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的主要做法
由于我们选用的《医学文化概论》是一本原创性的文化理论研究专著, 其体例、风格与学术成熟度等方面与通行的教材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我们在开设本课程的过程中着重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反复进行集体备课。教学计划规定, 医学文化概论课程设36学时, 计2学分。为了高质量地开出该课程, 我校组织了有近10名专家教授参加的医学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组, 对医学文化概论课程有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 特别就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意义、分工、重要知识点的把握以及组织教学的方法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并达成了一致共识。
二是采用导读式教学法。由于《医学文化概论》包含的知识信息非常宏富, 而且因其理论性太强、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对学生而言相对比较陌生, 加之观点新颖, 理解难度较大, 因此我们讨论后认为, 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法, 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困难。为此, 我们对本门课程主要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 即将全部内容分为五个教学单元, 每个单元的任课老师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 提炼出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后组织学生讨论, 根据讨论的情况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是广泛引入医学案例进行教学。作为医学文化的理论研究专著, 《医学文化概论》对医学文化的内涵、结构、本质、演进过程、衍化规律、价值维度以及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较系统地阐述, 而这些阐述都偏重于较抽象的理论, 不太便于学生的理解。为了克服这一矛盾, 我们除了采用导读式教学法以外, 老师们还收集筛选了大量现实社会医学实践中的事例, 运用鲜活的案例说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 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认识医学实践中的社会问题,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以及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 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的体会
通过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 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促进会:
5.1 通过对人类医学体系综合而宏观地系统认识,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医学观和医学发展观
《医学文化概论》是在对人类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的医学实践和医学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后提炼而成的。该书着重以医学现象为载体, 对医学现象所承载的人类关于医学的主观认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由此概括出了人类医学文化演进的六个阶段以及医学文化衍化的五大规律, 这些对于帮助医学生系统而宏观地认识人类医学体系, 从而树立科学的医学观与医学发展观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2 通过对医学现象、医学本质等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文化审视, 使学生学会运用文化社会学的工具认识和理解人类医学
诚如众所周知的那样, 人们对医学的认识更多地是根据特定的需要从医学表面现象、医学服务功能、医学术业技巧、医学科属门类等方面去把握, 一般社会公众极少有人去关心医学的文化本质。开设医学文化概论课程, 就是帮助学生运用文化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 从文化哲理的高度去认识医学现象与医学本质, 从而更好地理解医学、运用医学以及更好地服务医学。
5.3 通过对医学重要属性之一“人文属性”的深刻发掘, 提高医学生所必备的人文素养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 高等医学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太过于注重医学科学技术本身, 从而导致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为此, 不少有识之士都在积极呼吁并努力践行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5,6]。但是, 目前医学院校在加强人文教育的过程中, 出现了人文社科类课程比较明显的统一化趋势[7], 缺乏创新性和个性特征。我校开设的医学文化概论课程, 不仅教材具有原创性, 而且内容具有非常浓郁的人文属性, 整部著作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知识。这门课程的开设,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人文熏陶, 进而提高医学生所必备的人文素养。
5.4 通过对人类医学历史的全面了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医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近现代医学是以西方医学为绝对优势而几乎一统天下的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早已屈居于可有可无的地步。当今的人类社会, “西方医学”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人类医学”的代名词, “90后”、“80后”、甚至“70后”们几乎根本不知道中国古代医学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为人类繁衍昌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如此状态对外国人来说或许情有可原,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却实在不应该。《医学文化概论》中用了较丰富的笔墨对中国传统医学曾经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的贡献做了客观的介绍, 这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医学的现状和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昝加禄.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的文化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19) :158-160.
[2]昝加禄, 昝旺.医学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71-408.
[3]杨咏.文化自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价值资源[J].医学与哲学, 2009, (7) :65-66.
[4]钟震亚, 蔡连顺, 田国忠, 等.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9, 29 (6) :43-44.
[5]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7) :37-39.
[6]罗竹, 何剑.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与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1) :122-123.
3.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篇三
关键词:经济学 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
论点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否有必要干预经济?如何评价现代西方学者关于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争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用一个绝对的思维看待是否政府干预,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在当时根据近代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自动地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因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多余,而且有害,但是在存在的种种现象中并非如此,这种观念下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1.在当时有主张政府控制的凯恩斯主义。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论认为,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各种内在缺陷,因此,政府应当用“看得见的手”对经济予以适当干预;这样才能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
但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出发,凯恩斯得出了以下三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其一,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在西方的经济体制下,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其二,要減弱经济周期的影响,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其三,举债支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新自由主义者的理论:
而新自由主义者则又通过许多新的论证来说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能够实现对经济的自动控制和调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不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还会导致经济的更大动荡。70年代以来的经济“滞胀”,新自由主义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消费者主权”的观念受到了多方面挑战:
一方面,新制度学派根据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在垄断公司占支配地位的条件下,是生产者自行设计和生产商品并制定价格,然后通过庞大的广告网、通讯网和推销机构,向消费者进行“劝说”,使消费者按照生产者设计好的销售计划和规定好的价格来购买。因此,消费者最终是听命于生产者的,是“生产者主权”而不是“消费者主权”。另一方面,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被合理化。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使消费者主权受到了实际的限制。再一方面,一些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更是完全否定了消费者主权。在这种背景下,是否还坚持“消费者主权”,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3.二者面对经济危机的态度:
对政府干预论来说,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市场本身缺乏有效的调节功能。因此,必须借助政府干预来避免经济危机。
但是,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者来说,经济危机的根源,不是市场机制的无能,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因此,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就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哈耶克指出,既然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因此,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就是废除国家货币制度,改由私人银行发行竞争性货币。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也与政府积极的经济行为有关。消除经济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不应当是政府的任何干预,而应当是建立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使货币供应量以一种稳定的比例增长。
评价:
纵观政府干预论与经济自由论之间的种种争论,其核心是在于对市场经济机制的评价。 政府干预论者认为,市场机制具有内在的缺陷,因而需要政府的干预。而经济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动调节经济的均衡运行,政府干预不但多余,而且有害。
应当说,这场贯穿整个20世纪的争论,加深了人们对市场经济机制的认识。政府干预论所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乘数和加数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理论,揭示了市场机制的缺陷,使西方人从过去对市场机制的绝对迷信中清醒了过来。而经济自由主义针对政府干预主义所进行的种种反击,也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限度和可能产生的负作用,避免了人们对政府干预效果的不合理期望。
实际上,无论是市场调节还是政府干预,都不可能完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这两种方式本身都有自己发挥作用的范围,也都有自己功能上的缺陷和局限。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经济运行过程和千差万别的经济现象,能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是没有的。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既克服它们各自的缺陷和局限性,又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论点二:怎样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如何评价现代西方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
在理解这个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西方经济文献中有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是效率优先。一是认为效率是与市场竞争相联系的,而市场竞争又与经济自由相联系。自由既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又是效率优先的结果。而是效率本身意味着公平。因为效率取决于努力程度,按照个人的努力程度分配报酬是很公平的。
第二种是效率不代表公平,因为效率本身就来自于不公平。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财产占有、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机会不均等的条件下,竞争就不在一条起跑线。
第三种是公平与效率交替优先。这种理论认为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同样重要,没有先后之分,二者必须兼顾,也就是如何以高效率去获得公平,或者在实现公平的同时把效率损失降到最低。
评价:
平等与效率是评价一种经济体制的合理性的两种不同的尺度。
从这两种不同的尺度对一种经济体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平等的尺度来衡量是合理的,从效率的尺度来衡量则可能不合理;反之,从平等的尺度来衡量是不合理的,从效率的尺度来衡量则是合理的。 抽象地看,平等与效率同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具有绝对的优先权。人们既不能为了平等的要求而牺牲所有效率上的考虑,也不可能仅仅为了效率而听任不平等无限制的扩大。
因此,问题并不是在二者中选一,只要一个,排斥另一个;而是如何使二者以合理的方式达到妥协。从历史的角度看,对平等与效率的现实要求,总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经济的成功运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因此,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运行方式的效率要求,制约着人们能够现实地提出和实现的平等要求。 例如,在狩猎采集时代,共同的经济生活使人们要求所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均等分配;
在农业时代,固定于土地的经济生活使人们要求享受等级内的同等待遇;而到了工商时代,交换经济使人们要求机会的均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要求在基本生活方面得到平等的保障。
因此,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的具体回答,必须考虑到现实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现实的经济运行方式。而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考虑,往往忽视对具体历史条件的研究,而企图得出一种普遍有效的公式。这正是他们的缺陷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宋承先.当代西方经济思潮[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4.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篇四
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0、阿维农之囚 A、公元1305-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阿维农的历史。
B、阿维农之囚是罗马教会与世俗王权斗争中所经历的一次奇耻大辱,它标志着中世纪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绝对权威开始发生动摇,民族国家开始崛起。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农村,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公民集体专政,也称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命运:A、命运是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它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的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浦斯王》等(3分);B、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
布匿战争:A、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对外扩张的第一场战争,其对手是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该战争共打了三次,以罗马的最终胜利和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终(3分);B、布匿战争加速了罗马对外扩张的步伐,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序幕(2分)。
自然法它萌发于古希腊哲学,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罗马法罗马法是一个历史名词,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所有罗马人通过的法典。二是指罗马民法。
修道运动 :随着基督教的国教化,到了4世纪末,基督徒已经在罗马人口中占有多数。主教们开始为它的纯洁而忧虑。修道运动的最初是真诚的基督徒面对罗
马世界中普遍的堕落现象而采取的一种洁身自好的应战状态,它的本义是为了维护基督教道德的严谨性和纯洁性。基督教的圣徒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独身、清贫、禁欲和脱离尘世的沉思冥想来与骄奢淫逸的罗马生活方式抗衡。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产主义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 “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因信称义: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神学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只有信仰才是得救(称义)的唯一根据(2分);B、“因信称义”思想的意义在于,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各种善功称义思想针锋相对,反对通过买卖赎罪券等活动来达到称义目的的虚伪主张(3分)。
希腊化: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各地区的传播和渗透,这种传播和渗透是卓有成效
1、命运A、命运是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它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的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浦斯王》等;B、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
2、布匿战争A、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对外扩张的第一场战争,其对手是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该战争共打了三次,以罗马的最终胜利和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终;B、布匿战争加速了罗马对外扩张的步伐,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序幕。
3、修道运动随着基督教的国教化,到了4世纪末,基督徒已经在罗马人口中占有多数。主教们开始为它的纯洁而忧虑。修道运动的最初是真诚的基督徒面对罗马世界中普遍的堕落现象而采取的一种洁身自好的应战状态,它的本义是为了维护基督教道德的严谨性和纯洁性。基督教的圣徒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独身、清贫、禁欲和脱离尘世的沉思冥想来与骄奢淫逸的罗马生活方式抗衡。
4、因信称义 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神学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只有信仰才是得救(称义)的唯一根据;B、“因信称义”思想的意义在于,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各种善功称义思想针锋相对,反对通过买卖赎罪券等活动来达到称义目的的虚伪主张。
5、前三头同盟A、前三头同盟是指罗马共和国晚期克拉苏、庞培、恺撒三人缔结的政治同盟; B、前三头同盟的出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已经走向没落,骑士阶层开始公开地与元老院相抗衡,并且逐渐控制了罗马共和国的命运。
6、弥赛亚运动:“弥赛亚”一词源自希伯来文,希腊文译作基督,本意为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在犹太人中弥赛亚与君主、救世主同义,每当犹太人受到本族或异族的统治者的压迫和欺凌,生活痛苦无法忍受时,就会有一位犹太人宣布自己就是众所期待的弥赛亚,领导犹太人进行反抗运动。
7、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又译罗马宗教裁判所审判伽利略异端裁判所、宗教法庭。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8.宗教改革特指16—17世纪发生于欧洲基督教的一种改革运动,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起因是反对基督教教会的宗教思想专制与贪婪的经济剥削,目的是改革教会的统治思想、教会体制和宗教生活的方式,他是资本主义新宗教精神的表现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宗教异端:天主教会将反对它的人斥为“异端”,并建立了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8、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10、阿维农之囚 A、公元1305-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阿维农的历史。B、阿维农之囚是罗马教会与世俗王权斗争中所经历的一次奇耻大辱,它标志着中世纪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绝对权威开始发生动摇,民族国家开始崛起。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产阶级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合理论上的准备。
12、哥特式建筑 A、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信仰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体现为哥特式教堂建筑;B、哥特式建筑以纤巧诡异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交织着痛苦与希望的宗教精神,充分展现了基督教的救赎理想。哥特式建筑12世纪以后哥特式艺术兴起,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德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法国。它是一种典型的西方风格建筑。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13天职观念 上帝接受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用修道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在西方,天职观念将世俗职业看作神所安排的神圣使命,从而使世俗行为有了宗教意义。
14自然神论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荷马史诗公元前8世纪前后,希腊的民间说唱艺人、盲诗人荷马将口头流传的史诗整理成系统的史诗,分别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合称为“荷马史诗”。两部史诗都是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末的一场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奥德赛》叙述伊萨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起点也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城邦 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国家,它具有自己独立的领土与居民,它有公众服从的独立权力机构。
5.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篇五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选课对象
《西方经济学概论》选修的对象是经济类专科,主要是金融专科和财务会计的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课程4学分,课程学时数64。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10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专业专升本《微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是在“经济数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相矛盾,却在很大的程度上,符合和顺应经济改革的要求和趋势,也是经济类大专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政府机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的条件、机制和手段。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升本的学习奠定坚实经济学基础,自觉地拥护和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
后续课程:无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导言(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的简史。2.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及主要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稀缺性及生产可能性曲线 2.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2.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稀缺性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难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区别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2.理解均衡价格及均衡价格的变化
3.掌握需求量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1.需求与需求函数
2.需求定理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定理
1.供给与供给函数
2.供给定理
3.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价格的决定
1.均衡价格及形成
2.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第五节
对价格干预的市场结果
1.限制价格
2.支持价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难点: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限制价格和支持价格
第三章 弹性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的分类 2.理解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的分摊
3.掌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弹性、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2.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其他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及其分类 2.恩格尔定理 3.需求交叉弹性
4.供给价格弹性及分类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运用 1.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2.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的分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难点:需求弹性与总收益;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的分摊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欲望与效用;
2.理解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3.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1.欲望与效用
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定义 第二节 边际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 1.无差异曲线 2.消费可能线
3.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 1.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难点:基数和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第五章 生产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函数;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2.理解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3.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分析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企业理论 1.企业形式
2.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1.长期与短期 2.生产函数
3.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4.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1.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2.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长期与短期的含义 难点: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与等产量分析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收益的概念
2.理解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相互间的关系
3.掌握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相互间的关系;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成本
1.机会成本的概念
2.机会成本的应用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1.短期成本分类 2.短期成本间的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1.长期成本的分类 2.长期成本间的关系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1.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2.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短期成本分类及短期成本间的关系 难点: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
2.理解寡头市场的特征及斯威奇模型
3.掌握四个市场的长短期均衡及价格歧视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市场结构
1.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2.市场结构的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3.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第三节 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2.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3.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4.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单一定价与歧视定价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 2.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第五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寡头市场的特征 2.斯威奇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难点:斯威奇模型
第八章 分配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与对策
2.理解利息理论与地租理论
3.掌握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原理 1.生产要素的需求 2.生产要素的供给
3.工资、利率、地租与利润理论 第二节
社会收入分配 1.劳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 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第三节 收入分配政策 1.过程公平论 2.收入在分配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难点: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的理解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市场失灵理论
2.理解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
3.掌握公共物品与外部性、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市场失灵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2.外部性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 2.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风险、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行为 1.不确定性与风险
2.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第四节 市场失灵论 1.公共选择理论 2.官僚主义行为模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外部性 难点: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2.理解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3.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4.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难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 2.理解自然失业
3.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及三个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2.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3.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第二节 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1.货币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自然失业
1.自然失业 2.摩擦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自然失业
难点: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2.理解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含义
3.掌握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总需求、总供给变化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2.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2.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论、粘性价格论和错觉理论 3.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4.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难点: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论、粘性价格论和错觉理论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其意义;了解投资函数 2.理解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3.掌握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乘数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消费函数理论 1.消费函数的含义
2.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第二节 投资函数 1.投资及其组成 2.投资函数
第三节 总需求决定原理
1.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2.乘数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费函数的含义;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难点:乘数理论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 2.理解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
3.掌握IS曲线、LM曲线与IS—LM模型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货币与金融体系 1.中央银行
2.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第二节
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1.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供给理论 3.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IS—LM模型 1.IS曲线 2.LM曲线 3.IS—LM模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货币需求理论;IS曲线、LM曲线 难点:IS—LM模型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经济周期的含义及特征
2.理解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周期性失业、膨胀性与紧缩性缺口
3.掌握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胀的种类及对经济的影响;菲利普斯曲线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失业 1.周期性失业
2.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1.通胀的含义及分类 2.通胀对经济的影响
3.需求拉上、供给推动、供求混合的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
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与新古典学派的解释 2.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3.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胀对经济的影响;需求拉上、供给推动、供求混合的通货膨胀理论 难点:新古典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2.理解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3.掌握财政政策的内容、应用;掌握内在稳定器与挤出效应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第二节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应用 2.内在稳定器、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
1.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2.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财政政策的内容、应用;内在稳定器 难点:挤出效应;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2.理解国际收支、汇率理论、开放经济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3.掌握国内总需求、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与贸易收支状况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一国经济 1.当代世界国际贸易的特征 2.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与一国经济 1.国际收支 2.汇率理论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一国经济的调节
1.开放经济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2.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节 3.开放经济中的最优政策配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6.中国文化概论 篇六
1:54:57 AM
第 1 页
2013-4-8
1:54:57 AM 中国文化概论
道德与文化
1、文的意涵
(1)纹理
(2)礼乐制度
(3)道德
2、化的意涵
3、教化
(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文化现象(2)种类:
政教改化:有组织,强制的 政教风化:有组织,并非强制的 教育感化
4、孔子在中国道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1)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那些思想基础?
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
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
确立了道德谱系的阿基米德点(2)孔子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构
A孔子与春秋时代的基本状况 B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仁
孔子的道德是建构在自觉意识和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
(3)如何理解孔子对传统道德的重新奠基 1春秋以前的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依靠外在强制的道德已经丧失其社会整合功能。
2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人类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理崩乐坏,道德急需重新建构。
3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将道德由外在强制的社会规范转换为内在的情感自觉,即道德必须建构在一种自觉的个人意识基础上。
4同时这种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道德正是建构在传统的宗法血缘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使它具有了道德展开的起码前提。
三、什么是文化
(一)定义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患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符号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数。
第四章
中国文化土壤
一、定义
即指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广性所得以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
二、内容
1半封闭的温带大河大陆型区域地理 2建立在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农业生产方式
(1)夏商周的原始协作式农业经济
(2)秦至清的家族式小农自然经济
3与上述地理环境和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大一统的宗法组织
(1)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分封制
(2)三代以后的宗法君主制 分封制
定义: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义庄的创始人:范仲淹
中国在二级群体中获得社会性满足的顺序:伦理——法律——宗教
中国的物态文化
一、物态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二)特点:1 创造性
2时代性
物态文化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进步性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峰时期是宋朝,中国古代文化的隆盛时代是隋唐;
3民族性
二、中国物态文化元素概述
(一)生产 1农业
(1)基本情况:中国古代农业南北经济分界线:秦岭——淮河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经济分界线:长城东段或(400mm等降水线)最伟大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2)特点:土地国有,家庭生产
(3)农业生产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平1
庹国阳
1:54:57 AM
第 2 页
2013-4-8
1:54:57 AM 保守
忍耐
2手工业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手工技术文献
家庭手工以纺织品生产为主 3商业:单向性的朝贡贸易
内敛式的海洋贸易
中国古代的四民分业是士 农 工 商 中国古代抑制商业发展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明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格局,抑制商业的过分发展,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第二,商业的发展导致的贫富悬殊与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家族伦理传统相冲突;
第三,抑制商业也与以农业为本位的古代文化生态息息相关;
第四,中国传统世界观对经济人生得消极态度也导致了对商业的抑制。
中国历史上唯一 一个从不贱视商业的王朝是元朝。
(二)生活
1、衣服
(1)基本情况
中国服饰最早利用的植物纤维是葛,成为文化残存的中国古代的衣服材料是麻,丝与瓷是中国早期外销的最重要的两种商品(2)中国服饰的文化功能 A人兽之别,羞耻感
B华夷之别,交领右衽
C尊卑之别,长衣配饰(3)当代社会中的服饰
2、饮食
人类饮食所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进餐时间的规律性
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第一,典型的农业文明; 第二,宗教观念淡薄; 第二,极强的群体意思;
第三,等级性和平均主义观念相辅相成; 第五,中国文化的早熟而不成熟。
最早提出“中国文化早熟”的人是梁漱溟。中国文化早熟(优缺点)的表现(如何理解)第一、思维方式上,直觉发达,理解滞后;第二,世界观上以天人合一代替天人相分;
第三,社会关系上以血缘代替业缘;第四,文化人格发展的口腔期固着。
3、建筑
(1)传统建筑概说
世界建筑分为三大体系:欧洲,伊斯兰和中国
中国建筑的三层式被称为天地人
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体现传统价值观的?
第一、由于受天人合一的影响,中国建筑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西方式建筑永恒不朽的思想,中国建筑以木料为主要购材,斗拱为结构之关键;
第二,祖先崇拜的宗法制文化传统;
第三,极强的守恒性;第四,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4、社会交往
黄帝——轩辕氏|:车子的发明者 中国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1)社团生活的缺失
(2)社会公德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的缺乏(3)社会伦理的家庭化
(4)公共空间的权力化、等级化。
第六章
中国的制度文化
一、制度文化的定义: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组建的各种具有外在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二、特点:
1、时代性
2、客观性
3.、强制性
三、中国制度文化元素概述
1、科举制度
(1)定义: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并由分科取士而得名。从隋唐至清末,历时1300年,全盛于明清时期。(2)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A两周时代:世卿世禄制
B战国时代:客卿制
C帝国时代
察举也是汉代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D共和时代:选举
(3)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A使权力资源的分配有序化,减少了社会动荡;
B维护了大统一的政治格局,强化了中央集
庹国阳
1:54:57 AM
第 3 页
2013-4-8
1:54:57 AM 权统治;
C传承了中华文明;
D科举制度造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
2、法律制度(1)定义和特点
(2)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
B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推动和保护改革;(历代王朝的各种改革称之为“变法”)C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D君主在立法和司法中具有决定作用;
E重刑轻民,民事、经济法律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F立法、司法与行政统一,行政干预司法;G以实质正义代替程序正义。
《唐律疏议》——把儒家思想法律化
第七章 中国的行为文化
一、行为文化定义
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二、特点:
1、大众性
2、民族性
3、地域性
4、非强制性
三、行为文化元素概述:仪式
(一)定义与特点
1、定义:仪式是指按某种规定程序而进行的,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并且为人普通接受的一种行为方式,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2、特点:(1)神圣性
(2)话语的神话性(3)象征性
(4)高度的形式化
(二)节日
1、节日的本性(1)节日能让人在一个非对象化的时空中自由地舒展开来。
(2)节日体现了一种活生生的时间节奏。在中国,仰韶文化时代是森林休耕,龙山文化 史灌木休耕;春节在中国已经有至少三千年的历程。
(3)作为生存时间与体验的节日,总是会有些不寻常的交汇和新鲜经验。(4)节日还具有一种重新创造世界的神圣氛围。
2、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些特点?(1)根植于农业文明
(2)祖先崇拜的宗法制特征(3)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4)非人格化特征
第八章
中国的心态文化
一、定义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等。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二、特点:
1、精神性
2、先验性
3、超稳定性
三、中国心态文化的特点:人文性
1、这种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尊重;
2、这种人文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神本主义;
3、与此相关的就是中国人对伦理的过度重视;
4、非科学性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兵、农、医、艺。
唐代佛教唯识宗哲学消亡的原因就是因为思辨性太强。
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的文化传统产生的原因:
1、与商周巫术文化传统的没落有关;
2、长期的小农生产的经验论导致了实用理论的顽强保存;
3、宗法血缘导致了人际关系异常突出,阻碍了纯粹理性的发展;
4、先秦时代的社会大变动决定了当时中国人执着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四、中国心态文化元素概述
心态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思形态。
(一)社会心理
1、定义: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尚未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庹国阳
1:54:57 AM
第 4 页
2013-4-8
1:54:57 AM
2、乐感文化
从文化模式来说,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也称爱感文化),基督教就是这种文化的表征,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伦理型 特点:
印度文化是苦感文化,日本文化按照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说法就是耻感文化。特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中国古代的艺术(1)青铜器
A、特点:饕餮纹,人兽共生
B、美学风格:李泽厚称之为“狞厉的美”(2)雕塑
特点:与绘画有关:一是平面性,二是彩绘(3)书法
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4)绘画
特点:一是散点透视,二是遗貌取神 文人山水画以宋元时期水平最高(5)音乐
中国音乐的主流是无音节体系(6)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是京剧和昆曲
特点:程式化,虚拟性
程式化:程式指的是前人戏曲艺术经验的凝固形态、程式化就是在戏曲表演中以故常为法度的一种普遍倾向,是对前人戏曲经验和已有格局的蹈袭和俯就。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的文化领域 经学:训解和阐释六经及其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学术领域中压倒的一切的学问,成为古代社会汉以后历代的官学。
7.西方文化中的上帝 篇七
作为东方人, 我们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接触到西方文化的。在小说、电视剧或者真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诸如“上帝”、“主”这样的字眼从西方人的嘴里说出来。在西方社会里,可能没有人能够拥有和上帝一样的名望和影响了。这里有一幅图1,如图1,向我们展示了2005年在欧洲国家所做的一项人口调查。上面显示了回答“我相信有上帝存在”的人口的百分数2。
“上帝最常被理解为超自然的造物主和宇宙的监督者。神学家们已经把许多不同的特质归入了上帝的概念里。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无所不知(无限多的知识)、无所不能(不受限制的权力)、无所不在(存在于任何地方)、大慈大悲(完美的善)、神圣的一体和永久及必然的存在”3。
不管神学家们给出的定义有多么复杂, 这都是上帝形象在普通欧洲人心中的反映。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在中世纪欧洲出现的:家庭中的成员在一天中的每顿饭之前都会祈祷。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上帝赐予他们食物让他们生存下去而感激。这种做法从穷人家到高贵富有的人家都十分流行。在政府官员甚至是国王的各项活动中,他们必须尊重上帝的意志。上帝的意志是由分布于国家各个角落的各级主教、牧师和教士履行的。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进行洗礼和冠以教名。年轻人在教堂举办他们的婚礼仪式以求得到上帝的见证。 此时牧师一般会被邀请到场作为主持人和见证人。当一个人死去被掩埋之时,他必须在棺材被土覆盖之前得到一位牧师的评价。罪犯常常被教堂所驱离———一种失去社会生活权利的标志。虔诚的教徒去教堂找牧师忏悔他们的罪恶或倾诉他们的忧虑。因为上帝拥有无限的权威、能力和洞察力并且无时无处不在,他得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能从一个如上帝般无所不能的人物那里得到倾诉或求助的机会当然是件好事。
二
欧洲人一直都是向这个最高的神祈祷吗? 不是的。
上帝这个神话人物最早是出现在犹太教的圣经里面,他的名字是耶和华。他被描绘为希伯来人民应该敬畏的唯一的一位神,是上帝创造了万事万物。此外,他还将以色列人从埃及人的奴役之下解救出来,并与以色列人约定了十条戒律。
由于欧洲宗教文化深受希伯来文化影响, 上帝被基督徒引介作为欧洲人的崇拜对象就不奇怪了。曾经辉煌的罗马帝国所信奉的是一种和希腊人很接近的宗教。罗马人信仰朱庇特等为数众多的神灵。然而,在罗马帝国的晚期,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基督教,迅速地从小亚细亚传播到了欧洲大陆。这种宗教宣传博爱的教义并且赢得了帝国底层人民的拥戴。在之后的数年里,上帝取代了罗马诸神,成了西方人生活中的唯一的主宰。尽管当时的上帝还保留着神学家和犹太教里的那些特征,从那以后,他却是越来越有“人性”。在基督教中,上帝的一种定义就是创造并维持这个宇宙的永久存在。基督教圣经从未以一种非人类的角度去讲起上帝。相反,提及上帝时总是会用到一些和人有关的词语———上帝是作为一个存在着,会说话、会看、会听、会行动也会爱的角色出现的。上帝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个性并且是全能、神圣和慈悲为怀的存在体。在圣经文稿中,他被描写为心系人和人的救赎4。
换句话说,上帝渐渐地在西方人脑海里扎下根来,不仅是因为他的神性,还因为他的慈悲为怀。这就使我们想起了佛教中的释迦牟尼和其他宗教中的神的形象。那些神灵都是抚慰弱者心灵的。但是犹太教和基督教里的上帝是一个神,而且是唯一的最高权威。当我们比较上帝和其他宗教偶像的神性和权威时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差异的。
三
如果你不是一个基督徒或犹太教徒或任何其他信仰同一个上帝的人, 你就会很容易感受到圣经文稿中对上帝行为描述所反映出的那些人性化的特征。图2是一幅米开朗基罗的著名油画,反映了西方艺术中对圣父上帝的形象的想象5。在画中作者运用自己的想象生动地描画了上帝的形象。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 上帝只是存在于普通人的脑海里而没有任何具体形象的。他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事迹表现出来的。
例如,上帝可以创造,也可以摧毁。在《创世纪》中有如下字句:“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和地……上帝说:‘让光出现吧,’世上就有了光……上帝把这个穹顶叫做‘天’……他创造了两个大的发光体:大一点的那个管理白昼,小一点的那个管理黑夜, 还有诸星辰……上帝说:‘让大地上繁衍出各种生物自己的种族吧:牛,爬行动物和各种各样的动物。’”
尽管古人未曾详细描绘上帝时如何进行所有这些精彩的创造工作的, 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在安排这个世界整体的环境和形式时所具有的创造力。每一种单个的事物被创造出来时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功能。万事万物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缤纷而紧密相连的世界。这让上帝看起来像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另外,他能够在短时间内摧毁任何事物。最著名的例子当属诺亚时代的大洪水。当上帝发现大地上的人都罪孽深重而无法得到救赎时, 他决定把自己创造的人全部杀死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把我所造的人类之大地上的一切除掉……”他让洪水肆虐了长达一百五十天。另一个例证就是所多玛城和蛾摩拉城的毁灭。这两个城里的居民生活堕落,成为上帝眼中的罪人。因此,上帝“落下硫黄和火雨而顷刻毁掉了它们”。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犯下恶行,最终就会被上帝从尘世上抹掉。没有谁例外。
上帝喜欢那些服从他的人,厌恶那些不执行他意志的人。作为人类,同样的,我们也常常是倾向于那些赞扬我们或按我们想法做事的人。对于和我们有不同见解的人,我们潜意识里多多少少会有敌视态度。在这一点上上帝没有例外。在《圣经》中,那些尊敬他、崇拜他及向他进贡的人都得到他的青睐。他们生活,繁衍,建立伟大的国家并拥有巨大财富。诺亚、亚伯拉罕、约瑟夫、摩西、大卫等人,都是因对上帝的虔信而受到护佑的。这是我们天性的一种反映。当我们读到相关部分时(除了那些神迹创造不了之外),其实我们是在读人类自己的故事。
上帝也有他为了保证自己造物主地位而不愿与人类分享的事物。对于智慧树的保卫和摧毁巴比塔的修建就是很好的例子。人类常常通过暴力或阴谋手段捍卫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其他地位。这听上去不光彩,但是是真实的。在《圣经》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邻里或亲族之间杀戮或激战的事件,上帝通常会惩罚作恶的人。然而,对于他自己宇宙主宰的地位,他是不容有人挑战的。创世之初,亚当和夏娃还生活在伊甸园里时,他们被禁止智慧树和生命树上的果实。一旦他们吃了, 就会“能辨别善恶 ,得到永生”。很明显 ,上帝不想让人类和他平起平坐的。他需要这低等的生灵支持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巴比塔的事情上, 上帝害怕世界上的人会在塔修好后到达他所居住的天堂。因此,他下凡并使建造巴比塔的人开始讲不同的语言。他说:“那样他们会成为讲一种语言的一个民族! 他们要做的还不止于此呢! 那么任何他们想做的事都不会是不可能的了。”看起来上帝是忧虑和恐惧这一点的。否则又会是哪种可能呢? 当人类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威胁,也会采取类似措施保护自己的。
上帝通过惩罚或奖赏达到在世间惩恶扬善的目的。在对待原罪这件事上,他对夏娃说:“你将在生产时极度痛苦,你的后代将在你的痛苦中出生。你会一直渴望丈夫的陪伴,而他将主宰你的生活。”对亚当和那条毒蛇,他也给予了他们其他种类的永恒的痛苦。在这一点上,我们不禁想象到夏娃犯罪之前是和亚当享有同样地位的。那么剥夺她和亚当的平等地位是一个很重的惩罚。因为她从那以后要“被丈夫所主宰”了。现在,我们依然通过剥夺罪犯的财产或自由等东西惩罚他们。
在亚当和夏娃的后代的事情上,上帝依然不能容忍罪恶。当该隐对自己的兄弟亚伯感到愤怒和沮丧时, 上帝提醒他控制心中的愤怒以避免做恶事。可是该隐最后还是杀了亚伯。上帝为了惩罚他,把他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四
我们一边总是希望好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 一边希望罪犯为他们的恶行受到惩罚。上帝是这个任务的最佳执行者。当普通人无力靠自己的奴隶得到公平时, 上帝是他们心中那个唯一的希望。这一点和世界上其他宗教是类似的。
数百年来,许多代的西方人在歌颂上帝和他的创造的歌声中出生和死亡。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们都可以求助于上帝。对于困惑的个人,上帝是启明星;对于被腐蚀的灵魂,上帝是拯救者;对于有理想和热情的人,上帝是一个值得崇拜的对象。
发生在1096年到1291年间的六次十字军东征就显示了这位神明的巨大的感召力。以上帝的名义,上百万人被卷入了当时的远征。在后来的战斗中,还有更多平民惨遭屠戮。罗马教廷和欧洲的君主们一再发动战争。为了将心中的宗教圣城耶路撒冷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年轻人积极热情地响应这种号召。对于战争的发动者而言,一定还有其他原因。但毫无疑问,许多人是被宗教热情鼓舞而加入行伍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是普通人从教堂那里争取权利的一场斗争。马丁·路德这样的人拒绝承认教堂代表上帝。 就是说,上帝依然指导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希望直接被上帝指导,而不是接受他们认为没有资格的人的指导。当时著名的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时,认为这可以更好地解释上帝与人类的关系。
从17世纪到19世纪, 西方国家的传教士为了传播对上帝的信仰跑遍了其他大陆的各个角落。其他宗教事务的人员很少会这么不遗余力地传播宗教观点。 上帝在西方人头脑中的魅力使他们做出这样的壮举是很独特也很感人的。
我们甚至可以在美国的形成和建立中寻找到他们因为对于上帝的坚定信念和对于理想国土的不懈追求。在美国建立之初的人们心中, 这个国度应该是可以给居民提供一个理想和公平的生活环境的。北美大陆的最初定居者是经历了很多艰难才最终在这个新世界里安定下来的, 他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越来越兴旺。上帝如果在看,那么一定会很感动。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推荐阅读:
西方文化专题期末论文09-07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07-19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__英语论文08-12
西方宠物文化10-25
中西方传统文化07-06
西方企业文化研究概览08-29
中西方文化消费差异10-26
东西方宗教文化差异06-2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08-07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