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手电筒教案

2024-11-08

幼儿园大班科学手电筒教案(通用13篇)

1.幼儿园大班科学手电筒教案 篇一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拆、装、玩的过程中,了解电筒的基本构造,认识正负极,学会使用电筒。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电筒:因各种原因不亮的电筒若干;各式电筒若干。

2.电池若干,盘子若干只;电池回收箱一个

一、开始部分

兴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好玩的东西,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电筒)

二、基本部分

操作探索:

1.拆电筒

(1)师: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电筒,要请你们玩:先看看电筒是什么样的,再把它拆开来,然后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玩电筒,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的拆,并将拆下来的东西放在盒子里。

(3)师:你发现电筒里有什么?

2.装电筒

(1)师:小朋友拆开了电筒,发现了许多的秘密,那你们能不能把它装好,(教案出自:)让它和原来一样能发出亮光呢?

(2)幼儿装电筒

师:为什么刚才亮的电筒,现在不亮了呢?

3.修电筒: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电筒不亮了,请你们检查一下原因,然后想办法使电筒亮起来。你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想办法,也可以把你的办法讲给好朋友听。

(2)幼儿操作探索,鼓励幼儿和同伴、老师交流,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

(3)师:你发现电筒是什么原因不亮的,你怎样又使它变亮了?(电筒不亮的原因:电池装反了;电池里的电用完了;电珠坏了;垫片没有等)

找小朋友上来安装手电筒,看看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

强调知识点:安装电池时要注意,正负相连,才能亮。

4.电池里的电用完了,这个废电池该怎么办呢?

(教育幼儿不能随便乱扔,要把它放在“电池回收箱”内,因为电池里面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也会污染环境。)

5.师:除了今天我们玩的电筒,你还见过其他样子的电筒吗?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相继出示有关电筒。

三、结束部分

游戏:

1.师:电筒不光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还可以用来做游戏,你想用电筒玩什么游戏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拉上窗帘,关掉灯,幼儿开亮电筒玩游戏。

活动延伸

你还认识哪些电池?是两节电池连在一起亮还是三节电池连在一起亮?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了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的科学活动方式,始终围绕:为什么手电筒亮起来了?这条主线展开,幼儿对活动内容掌握还是不错的,能正确区分出电池的正负极,并能正确安装手电筒,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但在实验的环节,也存在着不足:如实验次数过多,为保证每名幼儿都能掌握活动内容,实验时间有点长,幼儿交流的时间缩短。在科学活动中,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易碎的小灯泡,电线里面的金属丝等,应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手电筒亮起来》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088字。

2.幼儿园大班科学手电筒教案 篇二

一、切实激发幼儿记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记录兴趣的培养,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科学的记录氛围,进而激发并保持学生记录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首先,教师可以在科学探索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记录的机会。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区域活动、晨间活动以及户外游戏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学生会不可避免地被活动中的某些事物所吸引,但是幼儿的兴趣以及注意力会很容易被转移,当他们发现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事物时,就会将先前的所见全部忘记,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置观察记录表或者是观察记录本, 当学生有所发现时,就可以及时地记录下来。其次,不断丰富幼儿的记录方法。 当前,记录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个人记录、 小组记录以及具体记录等,它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学生选择正确、科学的记录方法,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适宜的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录

有效的记录是新形势下大班幼儿教师教学的重点, 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提供适宜的记录表, 为此,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针对不同的活动要采用不同的记录表。 如全封闭式的记录表就不应用于个别化的学习活动中,因为在全封闭的记录表中,学生根本得不到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时教师能够用到的就有全开放记录以及半开放的记录。 比如教师在讲授与“ 磁铁”有关的知识时, 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录一下哪些物体有磁性, 那么学生的活动就会很快结束,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现磁铁的更多有趣的现象。( 2) 针对不同的阶段,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记录表。 众所周知,教师所选的不同的记录表有不同的用处,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活动的各个层次进行分析,然后选择适合这个阶段的、能够实现学生发展的记录表。 ( 3) 记录的内容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大班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操作摆弄的过程,这种由简到繁的记录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对枯燥的知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态度, 最终提高并巩固学生的记录能力。

三、注重幼儿记录的全过程

在幼儿记录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记录,及时发现幼儿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幼儿记录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首先,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观察、感知并体验身边的事、 物,做到尊重幼儿的同时实现提问的开放性。 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更多地倾向于平等, 这时教师就自然而然成为幼儿记录的支持者、合作者以及欣赏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主导, 这既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 也是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爆米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等,让幼儿主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前提。 其次,不断鼓励幼儿,让幼儿学会创造性地记录信息。 记录信息的方法有很多, 但在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如果仍旧采用传统陈旧的那种记录方式,就会降低学生记录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创新的方式去记录科学探索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记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幼儿观察时不同的内心感受以及想法,是学生独特思维的呈现。

一言以蔽之,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记录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学生介绍这些有效的记录方法,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记录学习工作中, 这既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进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成为学校以及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大班幼儿会渐渐观察到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发展以及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目前大班幼儿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地帮助学生探究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3.大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 篇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在科学方面的目标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趣味;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五项要求向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幼儿不仅有学习的需要,而且也具有学习的潜能,我们的教育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课程可以由师生共同来建构,只有幼儿的经验受到真正的重视,幼儿才会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幼儿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获得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使幼儿在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学会获取知识与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改革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实施以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点的科学教育组织策略,使幼儿从教师的控制和被动学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应用尝试教学法的理论,让幼儿充分动手、动脑、动口,注重幼儿重现科学家科学活动的过程。

2.重视幼儿兴趣,开展主题科学活动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我们注意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所在,开展系列的主题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秋天的某个早晨,幼儿在草地上发现了许多蜗牛,个个都十分好奇,专心地观察蜗牛,逗蜗牛玩。我们就以“蜗牛”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主题科学活动,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幼儿不仅知道了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蜗牛,如逗蜗牛、学蜗牛的动作等。这些知识都是在兴趣的带动下轻松获得的,而且幼儿还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了观察的方法、与人讨论的技巧,会从大人、电视、图书等途径自己找答案。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1)在班级内设置自然角和科学发现角,投放与教学进度相同的科学操作材料。如认识“浮与沉”时,我们放置了玻璃水缸与各种材料:铁丝、牙膏壳、木块、石头、泡沫、塑料等,为幼儿提供动手机会,便于幼儿能随时进行探索。

(2)充分利用科技馆。每周进行一次科技馆活动,提供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如实验操作、科学制作等,并利用多媒体让幼儿直接了解宇宙科学的奥秘。

(3)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学科学。我们幼儿园外有一大片农田,幼儿在这儿可以看到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还能看到农民伯伯如何耕作。在幼儿园内,我们也有一小块种植园地,在这儿,幼儿充分体验了劳动的快乐。他们在种青菜的过程中知道了种植的知识,在收获的季节还学会了如何洗菜、炒菜。

4.家园共育,开展亲子科学游戏

学期初,我们向家长宣传了科学教育的优点及家园共育的好处。每周有一亲子科学游戏供家长在周末与孩子一起玩,每周一由幼儿自由交流进行科学游戏后的发现与心得。

三、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本实验选择大班段进行,选取了幼儿与教师水平相当的大一班与大二班进行,每班35人,共计70人。其中大二班为实验班,大一班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控制实验。时间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共计一学年。主要采取问卷法、观察法与教育实验法。

四、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前期(2012年9月至10月)

(1)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两个班的实际进展水平,拟定了测查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自然科学认识水平的问卷表,以及幼儿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观察表格和评分标准。

(2)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班的幼儿从认知、操作、兴趣方面进行测查,并按统一标准逐一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测查结果表明,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总体不高,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水平和科学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水平较低,两个班无统计差异。

2.第二阶段——中期(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

总的教育目标是使实验班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条件让幼儿参与一些科学实践的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利用实验活动和观察有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设置疑难问题,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善于动手、动脑,使之成为习惯,逐步培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3)鼓励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问题,掌握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知识。

(4)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第三阶段——后期(2013年6月至7月)

我们利用两周的时间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后测,并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效果非常好,实验班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班。

五、实验研究的结果

第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观察力、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班的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与对科学现象的表述能力尤为显著。

第二,我们在相同条件下测查幼儿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专注程度、完成度的情况。实验班与对照班从对科学实践的兴趣、注意力、完成度来看,水平相当,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有一个小问题值得注意,实验班有9名幼儿相互之间有合作行为,占总人数的26%,而对照班是0。

六、实践研究体会

第一,实验结果表明,结合我园实际制订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的方法还是切实可行的。由于幼儿充分地接触科学内容,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学会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与对科学的兴趣。

第二,设计科学活动组织策略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地安排活动内容。这是因为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分层次安排活动内容。如“月亮船转起来”的活动可以为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设法使1/4个乒乓球转起来。幼儿进行探索,却不知要利用水和滴管,教师适时点拨一下,幼儿发现加点水后,乒乓球能在塑料板上转起。第二层次:怎样使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幼儿在操作中初步感知到了水的张力。第三层次:装饰月亮船。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再如:“认识水”的活动中,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幼儿充分感知水的特性。第二层次让幼儿感知浮沉,知道不同材质的物品在水中的表现也不同。第三层次通过辩认“清水和盐水”知道水的浮力也不同。第四层次让幼儿了解水的重要性,要节约用水。

第三,对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还要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我们从三个方面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中的现代化技术。它包括认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探索其中的科学原理,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认识钳子、锤子、指甲钳、起子等,知道各种工具的使用价值。还有就是认识各种家用电器,如微波炉、榨汁机、电话等,了解它们的用途和安全使用的方法。二是社会生活中的现代化技术,如移动电话、克隆技术等,知道它们的先进之处。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例如:照明工具从火到油灯、蜡烛发展到了电灯、节能灯,灶具从柴灶、煤炉发展到了液化气灶、电饭锅、微波炉,计算工具从算盘到计算机、电脑等。

第四,丰富多样的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游戏是激发幼儿兴趣、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拓宽幼儿的眼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初步能力,它是幼儿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例如:我们分组进行的“种子发芽”的实验,每组都有4个盆,分别将两个盆中放点水,一个放教室里,一个放室外,其余两个分别浇许多水和不浇水,要求幼儿每天进行观察。到第三天放室外的种子就发芽了,以后每天的晨间、课间、游戏时间都有幼儿去观察,他们通过对每个实验盆种子发芽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得出种子发芽需要有适宜的阳光、空气和水三个条件,缺少一个条件种子都不能发芽的结论。

4.中班科学教案 电筒亮了 篇四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录音机、磁带 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桌子上有什么?”(电池)“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3、幼儿交流。

“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1、教师提问:“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录音机里装电池的情况,并放录音让录音机响起来,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刚才是谁呀?”(黑猫警长)“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去送给黑猫警长!”(教育幼儿要节约用电)

4、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5、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6、再次放录音,结束活动。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并表述观察结果。(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活动建议:

5.幼儿园大班科学手电筒教案 篇五

大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

作者:韩娜 赵彩凤 昌乐县第二中学幼儿园 【设计意图】

溶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孩子们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对于溶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并且对科学现象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本节课就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杯子、面糖、砂糖、冰糖、小块糖、果珍、一次性纸杯、碟子、热水、凉水、记录表、笔若干。

【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探索、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系。

【活动流程】

(一)猜测和假设:

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种糖、植物种子等等)。幼儿猜测:哪些物品放进水里能化,哪些物品放进水里不化?

幼儿自由交流讨论后进行分类:能溶化的一组,不能溶化的一组。

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怎样做能让它化得快一些呢?导入课题。

(二)第一项探索活动:

什么样的物品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幼儿带着问题,在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操作、记录、讨论、分析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试验用具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四种糖:面糖、砂糖、冰糖、块糖,每人一个贴有不同糖的图案的实验杯子、搅拌棒、一杯温水、一份调查表、一支彩笔)

2、引导幼儿猜测:如果我们把这四种糖分别放进水里,哪种糖会先化完呢?为什么?

3、幼儿按照自己面前杯子上所贴的标志取对应的糖,在老师发出指令后同时把糖倒入杯子并开始搅拌,比比谁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4、请幼儿在确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后在表格中做记录,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2,依次类推。

5、实验结束后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把表格上的记录结果统计到老师的大表上。

6、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看表格分析记录结果,明确四种糖的融化速度排序。并请幼儿思考:什么样的物品化得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

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三)第二项探索活动:

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块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激发幼儿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影响物体溶化速度的相关因素,初步理解融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块糖、凉水、热水、搅拌棒。

猜想:利用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怎样做能让糖化得快呢?

2、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糖先化完。

3、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快的幼儿讲述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用的是热水还是凉水,是否搅拌;再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慢的幼儿也说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幼儿进行对比。

4、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也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四)解决问题:

1、妈妈批发了雪糕,怎样做能让它们不化呢?

2、家里来客人了,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

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并做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做出了两个方面的改变:

1、我们发现教参中关于溶化的描述是一种成人化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在试讲和研讨后一致认为这种成人化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是生涩的、难以理解的。所以我们从孩子的经验和水平出发,不强调用书上的原话,不强调科学知识和概念,而改为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提问,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他所发现的科学现象。

2、改变了以往老师布置实验内容、幼儿操作的老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幼儿先猜测、再操作、最后验证的办法,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且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与同伴分享或者向老师报告。

6.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口腔中舌头的结构特点。

2、认识舌头上味蕾的重要作用

3、认识与了解自身的器官。

教学准备:小镜子每人自带一个,每组一个放大镜、每人一块糖、苦瓜、咸菜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白石洞里架红桥,一头不动一头摇。打一人体器官。幼:舌头

二、组织幼儿讨论:我们口腔中舌头都有什么用途

1、师:孩子们,舌头总是躲在嘴巴里,它有什么用呢?

幼:舌头能分辨出酸甜苦辣……能帮助我们拌菜,是甜的酸的还是苦的辣的,还可以帮助我们说话唱歌

2、讨论总结:舌头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好处很多,能分辨出吃的东西的味道,比如酸甜苦辣,能帮助我们搅拌食物,还可以帮助我们发音。如果没有舌头,人将会怎样呢?幼:人就不能说话唱歌了。

三、让幼儿每人拿出自带的一面小镜子,指导幼儿用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头。师:小朋友,通过观察自己的舌头,看到了什么?

幼:舌头背面有很多细小的舌乳头……

幼:我看到了舌尖,舌根……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咱们要把自己的舌头观察的更仔细些,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

四、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用放大镜更好地观察舌头的表面

师:孩子们,我们把准备好的放大镜拿出来,观察舌头的表面,看到了什么? 幼:舌头表面有许多小的凸起的东西。

师:对,这些小凸起的东西叫味蕾,味蕾有什么用呢?

幼儿答

师:味蕾能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滋味。

出示舌头的味觉图片,师:舌头都能分辨出什么滋味?

幼:酸甜苦咸

师:舌头的味觉分酸味区,苦味区,甜味区

舌尖两侧的味蕾对咸很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觉最强。

五、让幼儿尝试把糖放在舌头的哪个部位会感觉到更甜

师:孩子们,你知道舌头的哪一部分会感觉糖更甜,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带的一块糖自己尝试一下

幼儿尝试后教师提问

幼:舌尖对甜很敏感

师: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答案,把糖放在舌尖上会感觉更甜,大家都知道药是苦的,那你知道舌头的哪一部位对苦味最敏感呢?

幼儿尝试吃苦瓜,苦菊代替药再回答

幼:舌根对苦味感受最强

师:感受咸酸的部位强是哪一部分,教学方法同上

六、教学总结

7.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 篇七

关键词:幼儿音乐;音乐教案;《刷牙歌》

在幼儿音乐课教学中,教案设计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小袋鼠蒙氏教育音乐教材中《刷牙歌》为例设计教案,基于教学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幼儿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学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活动”。“刷牙歌”一课,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在音乐学习的同时,体验自由表达、创造快乐。《刷牙歌》作为一首幼儿歌曲,节奏轻快,歌词朗朗上口且富有童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幼儿在简单的儿歌学习中,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还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

【教学目标】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倾听《刷牙歌》,创编刷牙节奏,创编象声词,并能与《刷牙歌》间奏连贯表演;学习《刷牙歌》,表现刷牙美感。

【教学准备】幼儿:具备正确的刷牙习惯,牙齿保护的基本常识;

教师:认真备课;

教具:光盘、多媒体、课件、图片、牙刷实物。

三、教学活动

1.倾听歌曲,学唱歌曲,了解《刷牙歌》内容

教师先出示课件,演示懒洋洋牙疼的表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大家看懒洋洋怎么了?”幼儿答出牙疼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课件演示,选择幼儿熟悉的卡通人物,吸引幼儿眼球,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

播放《刷牙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张开小嘴巴

刷左边,刷右边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齿没蛀牙

张张口,笑一笑

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在儿歌播放的同时,给幼儿播放歌词内容视频和图片,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熟悉歌词,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大家歌词里唱了什么内容呀?”

【设计意图】幼儿听着歌曲,看着视频,借助视频熟悉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一目了然地学习歌曲,对歌曲产生兴趣。

在幼儿非常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反复给幼儿播放歌曲,一句一句地教给幼儿歌唱,让幼儿记忆歌词内容,学习完整演唱。

2.探索尝试,自编动作,表演刷牙歌律动

让幼儿合唱《刷牙歌》,熟悉歌曲旋律,一边唱歌,一边合着节拍做刷牙动作。在幼儿学习正确刷牙动作后,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在刷牙的时候,除了歌曲中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的动作,还有什么刷牙动作,大家知道吗?谁能做出动作,我们一起学一学。”

同时,教师结合歌曲间奏处,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情境,创编刷牙象声词,如表示快乐的节奏和“啦啦啦啦,嘻嘻嘻嘻”等象声词,“咕噜咕噜噜”“咕噜噜噜”等漱口的水声。

在幼儿创编结束后,教师应集中反馈,让幼儿完整歌唱,注意间奏处的节奏、象声词。

【设计意图】结合《刷牙歌》旋律,引导幼儿创编刷牙动作,创编刷牙象声词,跟随刷牙歌节奏表演律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提升幼儿创编的动作,丰富歌曲舞蹈美,将创编的动作连贯成完整的律动舞蹈。

3.拓展学习,完整跳舞,体验律动快乐与美感

教师和幼儿一起听《刷牙歌》,做刷牙动作,跟随节拍发出象声词,做律动,探讨舞蹈队形,完整连贯地跳舞,注意跳舞时,刷牙的表情、动作,感受刷牙美,享受快乐情感,一起跳,体验歌曲快乐与跳舞美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总结归纳与拓展应用阶段,在幼儿学习歌曲和创编舞蹈的基础上,获得正确刷牙的基本认知,通过音乐学习,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反思

《刷牙歌》音乐课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计“懒洋洋牙疼”“听歌曲”“创编律动”“完整跳舞”四个亮点,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高昂兴趣,积极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刷牙歌音乐课的教学相对开放,幼儿能够通过理解歌词内容,结合生活刷牙情境还原,结合自身理解表现律动。教师应顺势而导,紧抓幼儿思路,注意幼儿表现,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编刷牙律动,规范幼儿刷牙动作节奏,给幼儿自由的表现机会,让音乐课活起来。从音乐课教学实践看,整节课幼儿都积极参与,教师和幼儿互动较多,增强了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感。

参考文献:

吴巧云.激发幼儿音乐活动兴趣点滴谈[J].考试周刊,2016(73):187.

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八

1.知道十二星座的名称和形状。

2.了解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命名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十二星座

2.ppt课件:太阳系

幻灯片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航天旅行

教师:今天有一个宇宙旅行团要出发了,小朋友想不想一起去呢?

好的,老师来驾驶航天飞机,(教师双手平举模仿航天飞机飞翔状)

教师:小朋友,上飞机了。

(口中发出飞机马达的声音,把幼儿带入情境)。

教师:小朋友现在要穿越大气层了,······

二、引导幼儿认识星座。

1.ppt课件-太阳系

引导幼儿观看:太阳系的一家,直观的了解各个星系。

2.认识星座

(1)了解十二星座的标示。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么多星星我们怎样才能记住它呢?

(引导幼儿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根据特征命名。)

(2)课件-十二星座

通过观看星座的图形,并提问图形像什么,然后介绍星座的名称。

(告诉幼儿,这些星座的名字是以前的科学家已命名好的)。

白羊座:

教师:小朋友看看这些小星星,用一条线把它们连在一起,看看像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像羊。)

教师:我们叫它“白羊座”

以此向幼儿介绍其它的星座

白羊:

金牛:

双子:

巨蟹:

狮子:

处女:

天蝎:

天秤:

射手:

摩羯:

水瓶:

双鱼:

三、遨游太空,寻找星座。

1.教师:现在我们开始遨游太空了,看看我们能遇到哪个星座。

课件演示

逐一出示星座图示,请幼儿说出星座名字。

2.我自己的星座

请幼儿对照自己的出生日期,了解自己的是哪个星座的。

白羊座 (3.21-4.19) 金牛座 (4.20-5.20) 双子座 (5.21-6.21) 巨蟹座 (6.22-7.22)

狮子座 (7.23-8.22) 处女座 (8.23-...

四、讨论:怎样才能到宇宙去

9.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九

颜色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颜色遍布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布满颜色的世界里,万物没有了颜色,我们的生活也会暗淡无光。颜色使世界美丽,颜色也美化幼儿的心灵,所以我们的生活及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是不能没有颜色的。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颜色有一定的经验,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将活动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区别红色、黄色、绿色,在活动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颜色。

2.观察气球由小变大的过程,培养幼儿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3.引导幼儿按物体颜色分类。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活动目标而服务的,活动准备必须与活动目标的需要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各色气球若干、打过气的气球、贴有红、黄、绿气球的纸箱、自制月亮一个。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认识、区分红色、黄色、绿色;难点是在活动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颜色。

四、说活动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去完成。

(一)认识颜色

活动一开始,我以“神秘的盒子”引出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变出一个气球,幼儿观察气球由小变大的过程,并能说出气球的颜色。

(二)寻找相对应的颜色

这个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我通过“开气球商店”,让幼儿根据自己喜欢颜色来买气球。并能完整说出“我要买一个x色的气球”。

(三)送气球回家,通过游戏让幼儿按游戏分类。

五、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游戏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活动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六、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观察、讲述、游戏,让幼儿认识和区分红色、黄色、绿色,并尽量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幼儿找出与之相对应的颜色。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辨别能力。

七、说延伸活动

课后让幼儿在美工区运用涂色的方法,给每个区域制作不同颜色的标记牌;在益智区放置各种颜色的物品,让幼儿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相关的颜色活动。

八、活动小结

10.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十

活动名称:小蝌蚪与青蛙

活动目标:1.了解青蛙的变化过程、生活习性、外形特征;

2.用各种形式表现与青蛙有关的环境知识;

3.培养幼儿爱护青蛙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小蝌蚪、青蛙的知识;

2.物质准备:实物小蝌蚪、 青蛙,多媒体制作的青蛙生长过程课件,电脑、电视机各一台,纸、水彩笔若干,青蛙头饰若干,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由猜谜引出课题

“有位歌唱家,唱起歌来呱呱呱,蹦蹦跳跳本领大,专吃害虫保庄稼。

二、观察了解小蝌蚪与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

1.观察触摸实物小蝌蚪、 青蛙,再结合图片启发幼儿说说小蝌蚪与青蛙的外形特征

2.利用多媒体画面呈现小蝌蚪与青蛙的生长过程

3.小结:故事“青蛙的自述”(自编)(边看画面边听讲述)

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了,我慢慢由卵孵化一个小圆点,几天后,我长成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蝌蚪,瞧,我有一个大大的圆圆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拖着一条细细的、长长的小尾巴,就像一个小逗号。你别看我个儿小,在水里我可灵活啦,我和兄弟姐妹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个大池塘里,整天快活地游来游去。没过多久,我和伙伴们变样了,身后纷纷长出两条后腿,后来又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渐渐变短了,一天,我忽然一摸屁股,嗳,尾巴不见啦,背上披着一件漂亮的绿衣裳,肚子雪白雪白的,鼓着一对圆圆的大眼睛,我们互相欣赏自己的新模样,兴奋极了。我们游过荷叶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哎,那不是我们的妈妈吗?“妈妈、妈妈!”我们高兴地叫起来。青蛙妈妈亲切地说:“好孩子,快跳到荷叶上来,我们一起练唱歌吧。”我们后腿使劲一蹬,向前一跳,就蹦到荷叶上去了,在妈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练唱歌啦,“呱呱呱、呱呱呱”,唱得可欢了,荷塘一下子热闹起来。唱着唱着肚子饿了,妈妈又带我们去捉虫子。她耐心地叫我们捉害虫的方法。很快我们和妈妈一样,成了捉虫能手,农民伯伯可喜欢我们啦。

三、讨论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青蛙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人们能捕杀吗?看到捕杀青蛙的行为怎么办?我们怎样保护它?小结:青蛙是捕虫能手,喜欢吃蚊子、蝇子等害虫,一年能消灭5000多条虫子,为农民保护庄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也是保护环境的好帮手,我们不能捕杀它,要好好保护它。

四、歌表演:“我是一只小青蛙”

幼儿戴上头饰边唱边表演“蝌蚪变青蛙” 、“练唱歌” 、“捉害虫”等模仿动作

五、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延伸:

1.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制作成连环画

2.保护青蛙的宣传画

教学反思:

1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 篇十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

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1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路线 篇十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路线

作者:侯春萍来源:烟台市芝罘区实验幼儿园

[活动目的]

1、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重量不同下落的路线不同;同一物体大小、形状不同,下落的路线也不同。

2、能用直线和曲线来记录重的和轻的物体下落时的路线。

3、仔细观察事物,主动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纸飞机、竹蜻蜓、积木、彩纸、手工纸、蜡笔、作业纸、沙包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1、幼儿自由玩竹蜻蜓和纸飞机,提出问题:竹蜻蜓和飞机开始在哪里飞行?最后又落在哪里?

2、讨论:它们飞到天上,为什么会落下来?

3、知识点:地球有引力,所以物体会落下来。

4、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吗?

二、幼儿实践

1、问题:它们下落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重的快、轻的慢)

2、你可以用不同的线来画出他们下落的路线吗?

3、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些物体下落的路线?

三、探索发现

1、如何让两张一样大的纸走不同的路线(直线、曲线)

2、知识点: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路线不同。

[活动延伸]

1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十三

【设计意图】:大班下学期的孩子面临上小学,认识记录时间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通过与部分幼儿家长和小学老师的交谈了解到: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遇到很多困难,其中就包括认识钟表这一环节,由于不认识钟表而耽误了上课时间。为了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特意设计了《有趣的钟表》 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通过猜谜语引出《有趣的钟表》、知道钟表上时针、分针的名称以及运转规律,从而使幼儿学会看整点、半点。

2、引导幼儿拨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作息时间。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活动准备】:

1、自制课件、录音磁带

2、数字头饰、动物头饰

3、大钟表一个、幼儿每人一个可拨动的小动物钟表模型【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钟表:

1、幼儿听音乐做拍手游戏进入活动室。

2、用猜谜语形式导入活动,使幼儿了解钟表的名称,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谜面:“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钟表)

3、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时针、分针以及他们之间的不同,认识钟面上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钟表,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 3 6 9)

二、认识整点:

1、放课件,让幼儿感受时针和分针的运转规律。师演示:时针、分针都指到“12”上,然后将分针转一圈,又回到了“12”上。让幼儿注意这时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了一个大格,指到数字“1”上),提问幼儿是几点,这样反复演示几次。总结:当分针指到数字“12“上,时针指到数字几上就是几点整。

2、出示小动物时钟模型,让幼儿自己拨出下列作息时间,并比一比谁拨得又对又快。早上7:00起床 ;中午12:00吃饭;晚上8:00睡觉。

三、放歌曲《小时钟》:教育幼儿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

四、认识半点:

1、放课件,让幼儿再次感受时针和分针的运转规律。师演示:时针和分针都指到数字“12”上,然后将分针转半圈,指到数字“6”上,让幼儿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走了半格,指到“12”和“1”中间)。提问幼儿是几点?反复演示几次。总结:当分针指到数字“6”上,时针指到两个数的中间,时针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

2、出示小动物钟模型,让幼儿拨出作息时间:上午8:30上课;下午3:30做游戏;下午5:30放学

五、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重点说明钟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表的用途)

2、教师归纳:钟表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表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表,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表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表的用处可大啦。

六、表演游戏:(结束)

小朋友戴头饰围成一圈,师说:“小钟表呀表盘圆,12个数字围一圈,分针长来时针短,分针带着时针转。小朋友们仔细看,现在时间是几点:8:00 ;2:00 ; 9:30;11:30游戏反复进行,结束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巧顶纸板

设计意图本活动巧妙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活动目标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活动准备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1. 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幼儿发散讨论。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出示教师记录表。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

2乐。(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附:顶纸板记录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2 O以内成组数数——智救喜羊羊

设计思路大班幼儿对数的感知能力正在提高,开始逐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喜欢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他们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同时喜欢集体化的共同学习,对融入了自己喜欢的情境的活动内容尤为感兴趣。因此,在组织“20以内成组数数”这一活动时,我结合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创设了“智救喜羊羊”的活动情境,并在层层递进的闯关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探究和尝试。

活动目标1.探究尝试以2个物体为一组的成组数数的方法,并在活动中能进行相应的记录。2.喜欢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有趣。活动准备1.环境准备: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和空间环境。2.经验准备:幼儿基本能够双数,并数到20以内。3.材料准备:“智救喜羊羊”情境的幻灯片,摄像机,生活中2个2个成组数数的活动录像,闯关记录卡(每人l张),记录笔(人手1支),小印章3个(教师用),废旧酸奶杯若干(装杏核等物体),10以内(双数)不等数量的杏核、芸豆、瓶盖、插粒5份,20以内不等数量(双数)的水彩笔、书、盘子、纸杯5份。活动重点探究尝试以2个为单位成组数数的方法。活动难点对l0以上物体进行正确地数数,并基本能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活动过程1.播放幻灯片,由“智救喜羊羊”的情境导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1)教师介绍“智救喜羊羊”情境的幻灯片。播放幻灯片,问:“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喜羊羊和灰太狼)故事情境导入:有一天,小羊们在一起做游戏,灰太狼想了很多坏主意想抓住小羊,结果喜羊羊不小心被灰太狼抓了起来,灰太狼得意地说,这下可以吃到羊肉啦!小羊们很生气,下决心一定要把喜羊羊救出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帮助小羊们来救喜羊羊,好不好?(2)结合活动提出闯关要求。

灰太狼担心大家闯关时蒙混过关,就给每个人准备了一张闯关记录卡,并亲自做监督员,如果你聪明地闯过了陷阱,灰太狼就会在你的卡上印上闯关成功的标志,这样你才能进行下一关。有的关还需要你亲自动手记录,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认真啊。2.在闯关活动中,引导幼儿逐步尝试练习2个2个成组数数的方法。(1)第一关:踩木桩过河——练习口头成组数数。①情境介绍:救喜羊羊的路上有一条小河,过河时要踩河上的木桩。引导幼儿知道过河时要踩双数的木桩,知道怎样过河的方法(20以内2个2个地数数)。②结合幻灯片点击双数的木桩,引导幼儿进行双数的数数,练习口头的成组数数。

③幼儿练习几遍后,教师以灰太狼的口吻告诉他们成功过关,并在他们的记录卡上印上过关的标志。

(2)第二关:数数有多少——练习2个2个成组点数10以内数量的物体。①通过幻灯片进行情境介绍:我们成功地闯过了第一关,灰太狼又拿出很多东西(插粒、瓶盖、蚕豆、杏核),要让我们用一种好方法把这些东西数得又对又快。②结合幻灯片中1个1个物品排列和2个2个物品排列的图片,引导幼儿探究1个1个数和2个2个数哪个更快些。③提出操作要求:数的时候不用按照记录表上图片的顺序,先数哪个都可以;可以把东西从小碗里拿出来数,数完后再放回去;每数完一种东西,就要赶紧把数的结果记在表上,都数完的小朋友还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相互检查一下。④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进行2个2个成组数数,活动中教师进行指导,并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和检查。⑤请幼儿介绍自己数的结果,结合幻灯片帮助幼儿核对,引导幼儿过关,印上过关小标志。

(3)第三关:不能分开数一数——2个2个成组点数10以上20以内数量的物体。

①通过幻灯片进行情境介绍:灰太狼看到大家又过关了,很生气,于是它使出了最后一招,这次它又准备了很多东西(水彩笔、盘子、纸杯、书),数量比刚才要多很多,而且还增加了难度,它让大家在数的时候不能把东西分开,还要数得又对又快。②幼儿进行操作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在此数数环节,请一位教师进行有目的地录像,录幼儿2个2个数数的画面。

③结合幻灯片引导幼儿核对自己数数的结果,成功过关。④播放幼儿课堂数数录像,引导幼儿观看,帮助幼儿整理、提升2个2个数数的经验。3.闯关大胜利,观看录像,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通过幻灯片进行情境介绍:孩子们,灰太狼把喜羊羊藏在了这栋大楼的一个房间里,可是这么多的房间到底是哪个房间呢,请小朋友猜一猜吧。(2)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喜羊羊被藏的房间,然后引导幼儿知道喜羊羊被藏在楼房的双数楼层、双数房间里。在数的时候会有提示,我们快来找一找吧,因为是双数的房间,所以我们还用2个2个的方法来数一数。(3)结合幻灯片引导幼儿2个2个成组数数找出相应房间,喜羊羊成功获救。自然引导幼儿一起唱《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体验成功感和快乐情绪。(4)通过观看生活中2个2个成组数数的活动录像,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小结:小朋友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用这种新方法多试一试,你会感到原来这样数数更方便更快。活动延伸1.在活动区、过渡环节和生活中的各环节,通过多种活动自然地引导幼儿进行2个2个成组数数的练习。2.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注意发现能成组数数的机会,并进行练习。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用不同工具测量树干、树枝等,激发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突破了以往同类教学重认知结果轻认知过程的划一模式,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得到潜移默化的环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确定本次活动目标时,以学习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为重点。活动以让孩子们亲亲小树开始,充分调动幼儿的环境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三次活动尝试和活动小结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以及测量中简单的数关系。第一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一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类似但长度不一的测量工具,让幼儿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三次尝试提供给幼儿较为复杂的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自主地去深入测量。

活动目标:1.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掌握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2.探索用自然物测量树干、树枝、树叶的不同方法,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难点:会用不同的“量具”进行正确的测量活动准备物质准备:教具:示范纸一张,笔1支。学具:每人一张记录纸,各种测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绳子、纸条、布条、毛线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组织幼儿来到小花园,向小树问好,亲亲小树。

二、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尝试活动)1.目测:小树的树干有多高呢?(幼儿讨论)2.引出测量:我们用筷子来量一量好吗?3.幼儿尝试测量,老师指导,提醒幼儿在测量时对小树要有礼貌,小心测量。4.分享:你是怎么用筷子来测量树干的?教师简单小结。5.幼儿再次用筷子以正确的方法测量,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并记录幼儿测量的结果。

三、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第二次尝试活动)1.幼儿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长度的“量具”测量同一棵树干的高。2.讨论:测量同一棵树,用怎样的工具量次数多?用怎样的工具量次数少?得出结论:测量同一棵树,工具越长量的次数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数越多。

上一篇:成长需要鼓励六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投资立项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