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代史的认识总结(共8篇)
1.对近代史的认识总结 篇一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因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有力的中产阶级,所以,现代化运动的赞助者和推动者是一个“联合阶级”———大致由三个集团构成:军人、世俗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1]45。其中,由军人推动的军事改革是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1903年12月练兵处成立前,掌握军队的兵部基本上是文职衙门。按惯例,部务堂官由文职高官充任,并只能从文官系统中产生,他们往往身兼二职或多职,也不是永久派驻军事部门;军队的武职人员在兵部占次要地位,所以兵部往往缺乏干练的军事行政长官。同时,兵部工作仅局限于从事行政管理与后勤工作。它无权指挥皇帝直辖的中央禁军,且地方军队的管辖权大都操纵于各省督抚诸官吏手中。可见,兵部的职责与西方国家主管军事的部门比起来小得多[2]118。练兵处成立后,它成为推动军事现代化的主要机构,使晚清新军之编练由杂乱无章走向正轨,订立了许多新的包括建立军事学堂的规章制度,建立专业的、技术性的军事学堂和使高级将校受到现代化训练的讲武堂,把编练新军的速度加快了,给中国军队输送了新鲜血液、带来新气象,使新军成为逐渐接近现代水平的新式陆军。
不过,这一时期的练兵处虽谕令奕劻、袁世凯和铁良三人主持,且其中两名是满族亲贵,但因奕劻忙于外务等事,且对兵家之事知之甚少,而铁良也年轻,军事经验不足,所以练兵处的实际负责人是袁世凯及其北洋亲信。正是在这一时期本来已经势力很大的袁世凯,通过控制练兵处,利用编练全国新军的职权,率先将北洋的部队完成现代化转型———建立北洋六镇,并将势力由直隶扩展至东北内蒙山东和江北等地。正是因袁世凯军事实力咄咄逼人,引起满族亲贵的恐惧。首先,与袁私交甚深的铁良反目,接着采取削夺袁世凯等督抚的兵权,创办贵胄学堂等措施,总之,练兵处阶段是晚清军事学堂管理机构暨“新军编练指挥机构的转变时期”[3]253。
1906年11月兵部改称陆军部,并将练兵处和掌管全国马政的太仆寺并入其中。此时陆军部职权甚大,因为海军部门和军队总参谋部还未成立,所以,两部门有关职权暂由陆军部下属的海军处和军谘处负责,这样陆军部除总理全国陆军事务,统辖京内外各新军和绿营、军事学堂、军械制造局厂,还暂管海军和军咨二处。皇族亲贵——尚书铁良、左右侍郎寿勋和荫昌开始实行集权,袁氏亲信也因其足疾开缺而相继从陆军部离职。
正是在这一时期,陆军部颁布设立现代军队的根本政策[2]119,公布了军事学堂的基本制度和建立大型的由中央控制的兵工厂计划,且它将所执掌的分派将校到各镇的政策,改为挑选官兵到天津、保定、日本等所设的军事学堂或各省讲武堂、练兵营受训。陆军部在军队现代化方面的成就明显,这是军事学堂管理机构暨“新军编练指挥机构实行军队国家化时期”[3]253。
1909年7月,军谘府成为军队统帅(皇帝)的参谋本部,有关国防用兵的一切计划与命令,都由军谘府拟定奏请皇帝批准后由陆(海)军部遵照执行。它还掌管全国国防建设、处理国内外军事情报、军事参谋等业务,管理陆军大学,测绘学堂、指挥驻节各国武官、各地情报人员及各级军事参谋人员等,军谘府成立至1912年3月30日是晚清军事学堂机构暨“新军编练指挥机构军政军令正式分开,而完成近代参谋指挥系统时期”[3]253。
总之,随着新军的编练,晚清中央军事学堂管理机构暨编练指挥机构在适应世界潮流、借鉴欧美和日本新式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在在满满汉汉((尤尤其其是是袁袁世世凯凯))实实力力派派的的矛矛盾盾和和斗斗争争中中趋趋于于现现代代化化,,也也推推进进了军事学堂的现代化进程。
清朝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一直存在矛盾和斗争。为解决全国军队领导不统一、装备不划一、平时不能集中训练、战时不能有效统一指挥的状况,1903年12月4日,清政府诏令成立练兵处,并派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充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4]10。此项任命看似利于满族,但庆亲王是袁世凯的靠山,铁良此时同袁世凯尚未反目,下属军政、军令、军学三司的首脑全是袁的亲朋,所以练兵处实际上为袁所操纵,练兵处地位处于兵部之上。袁自任会办练兵大臣以后,便一面编练新军,一面逐步改造八旗、绿营和各省旧军,至1905年6月编成北洋六镇。同时“保定北洋军事学堂的开办”为六镇建设造就了军事人才,解决了新军‘乏才之患’”[5]30。随着袁地位上升和势力膨胀,满族亲贵对其疑忌日增。早在小站练兵之时,就有御史王乃徵受指使弹劾袁“腹心置于朝列”“、党援置于枢要”“、疑于帝制自为”[6]9659。1906年以后,随着立宪思潮兴起、革命排满运动日益扩大,以及袁编成北洋六镇、身兼多种要职、权倾朝野、党羽成群,满族亲贵更视其为危险人物。尤其是1905年12月21日和1906年10月26日曾举行直隶河间和河南彰德两次秋操,表明北洋军政集团势力已形成,此时,满族中排汉的强烈代表铁良等贵胄少壮派对袁甚为敌视。不过袁依靠北洋势力,又推荐同党徐世昌、赵秉钧分任新设巡警部尚书和侍郎,并依侍奕劻欲总揽朝务。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接受军机大臣瞿鸿禨将北洋新军统帅权收归中央的建议,设置陆军部统管全国练兵、兴办军事学堂等事,部务主要由奕劻、铁良、寿勋、荫昌等满族班底负责。当然满族亲贵支持设立军事学堂,所以它专设贵胄学堂;又将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改为陆军部直属的通国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11月18日,感到处境不妙的袁世凯主动奏请交出除第二、四镇外的四镇兵权并自请开去参预政务、会办练兵事务等八项兼差。慈禧也觉其权势过重,马上批准其所奏并命满族凤山将军接管北洋四镇。此举对袁打击不小,但他并不甘心,于1907年弹劾铁良、凤山,试图夺回军权。铁良反奏袁“存心叵测,若不早为抑制,满人势力必不能保全”[7],慈禧心为所动,遂决定将袁调离北洋。同年9月,着令免去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夺掉其对北洋各军的直接指挥权,改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同时明升暗降的还有张之洞。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晏驾”,光绪弟载沣出任摄政王,隆裕太后垂帘听政,二人因袁在1989年出卖光绪耿耿于怀,故冷落袁。不久,于次年1月发上谕,以袁“患足疾”为由“,着即开缺回籍养疴”[8]12,使袁归隐原籍。同年2月,载洵受命为海军大臣,7月15日,以载沣弟载涛与皇族毓朗共同管理军谘处,同日发布谕旨皇上亲任大元帅并以摄政王载沣代理和兼任禁卫军统帅,至此满族亲贵掌握了军队和学堂的管理和指挥权。
二、军事学堂对军队近代化的作用
既然“任何社会的现代化,终归要以‘人’的变化为前提”[9]45,那么改造中国旧军队的希望要寄希望于各类军事学堂,当然,这些学堂必然要借鉴西方同类学堂经验。1900年以后清廷中央和地方督抚大员都意识到改革军政的必要,而设立军事学堂就成为军政改革计划中最重要内容,这一方面基于绿营和湘淮各军对于外来势力弱不禁风,还有一点是中国历来尊崇教育。另外,军人之特点也不容忽视“:军队成员能以发生积极现代化影响力的原因(之一),是军人尤其是干部能在任务范围之内培养进取心和自信心,基本上这也是一种现代化的态度。”[9]46至于士兵的训练、教育和纪律,能发挥扫除文盲盲、、提提高高现现代代化化技技术术训训练练、、培培养养团团体体生生活活观观念念和和爱爱国国心心的的功功能能。。另另外,现代军队事务如兵工、绘测、情报、医疗、运输、心战,也远非旧式军人胜任。以上所述,足见培养现代化军人的专门机构——军事学堂的必要。
若说晚清“即使军事创新不是领导一切改革的因素,也是推动的因素”[9]54的话,那么军事学堂的建立尤其至少可以成为现代化的推动因素。
2.对近代史的认识总结 篇二
人类文明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如果从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划分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话,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三个阶段。就工业文明而言,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萌芽、起步、形成和制度化几个发展阶段。
(一)工业文明的萌芽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产生:14、15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发展:商人阶级的出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农村随着租地农场的出现,资本主义也发展起来。
2.世界市场的拓展
(1)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殖民扩张活动。
(2)表现:欧洲市场扩大,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国家;世界各地物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与亚、非、拉美广大地区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
(3)影响:打破原来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形成为一个整体。
(二)工业文明的起步阶段——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后期。
(2)原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圈地运动与大量自由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产品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3)范围:首先在英国进行,后来扩展到欧美许多国家。
(4)表现: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
(5)影响:提高生产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改变了社会结构;促进了城市化;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环境恶化加速。
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必要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空前强大,大肆殖民扩张(可能性)。
(2)形成:在列强的侵略下,亚、非、拉美许多国家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冲击了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体制;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三)工业文明的形成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表现:电的发现及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
(3)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在几个先进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在有些国家,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4)影响:①对欧美各国:经济方面: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结构上以重工业为主导;新兴化学等工业出现;工农业比重变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模式上以垄断经济为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政治方面: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政治。思想方面: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列宁主义。对外方面:对外扩张,输出资本,瓜分世界。②对东方各国:破坏性方面:传统体制进一步受到冲击;社会更加沉沦。建设性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解放运动崛起。③横向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2.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背景: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和土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表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国家廉价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制度化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第三次科技革命
(1)原因: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
(2)特点: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与技术密切合作,互相促进;科技各领域之间互相渗透。
(3)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结构和生活状况的变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严重打击美国;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2)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核心内容:国家干预经济)。
(3)措施:金融方面大力整顿;工业方面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农业方面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社会福利方面“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前提下的政策调整(或生产关系的调整)。
(5)影响:虽未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但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美国的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世界开创了新的资本主义国家管理模式。
(五)对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经济既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推动科技发展,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例如,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家,于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农学、应用数学、医学等就相对发达。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为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就先后有了三次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世界性经济的形成、经济的发展速度、世界经济的结构与增长方式、世界经济的格局等。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法、德、美等国经济也因工业革命而迅速发展起来,城市化加速,自由资本主义大行其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美、德、英、法、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其作用受到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事实表明,科技进步本身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科技进步的成果运用不当,也将阻碍经济的发展。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科技优势和以此为基础的经济优势、综合国力优势,侵略掠夺他国,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灾难,而且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局势的动荡,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使世界经济出现大倒退。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的影响,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经济体制的创制与调整
(一)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制与调整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实质: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3.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制与调整:
(1)工场手工业时期:包买商与集中的手工业工场同时并存。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实行“工厂制”,强调经济自由竞争。
(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主宰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社会经济,其典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各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表现在:①资本主义主动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经验)。②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③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不再是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④在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得到巨大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充足的物质条件改善各个阶层的关系。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制与调整
1.巴黎公社尝试创制公有制经济体制
(1)没收了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2)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制与调整
(1)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先实行工人监督,后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等。
(3)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自由贸易、工资制等。实质上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领导的前提下,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以便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如国营工厂、农场和集体农庄),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这种体制曾一度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对反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存在严重缺点,阻碍政治、经济发展。
(5)赫鲁晓夫的改革(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农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采取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的措施。但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
(6)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年至1982年):改革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结果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但因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后来逐渐失去活力,国家陷入困境。
(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先是进行经济改革,后由经济改革转移到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不分阶级的“民主化”、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和抽象的“人道主义”,逐渐把改革引向误区,造成较大的思想混乱,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制与调整
(1)建国初期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统一财经,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这些经济举措,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通过三大改造,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基本特征是“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结果是生产关系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4)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城市主要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上实现了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开放,从而使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制与调整的启示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
(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对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纵观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其盛衰无不与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市场的开发过程。
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来说,由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通往东方的原有商路因奥斯曼帝国崛起而不畅,东方来的商品不能满足西欧市场的需要,于是就有了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占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也随之扩大。这不仅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因“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工业革命反过来又促使当时的工业国家进一步对外殖民扩张,抢占更多的海外市场,于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又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等,无不与市场相联系。
就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言,苏俄在十月革命后曾推行废弃市场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改行“恢复市场”的“新经济政策”,于是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此后形成的“斯大林模式”过于强调计划经济,忽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终使苏联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改善,成为导致苏联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因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也曾使经济失去活力,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在社会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市场是一把双刃剑。综观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市场既能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也能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甚至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灾难。如英国曾因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市场,最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和“世界工厂”;但好景不长,躺在广阔市场上获取巨额利润的英国资本家,不愿更新技术,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一战后其经济霸主地位衰落。至于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世界市场所发动的一系列殖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破坏了社会经济,更是给殖民地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
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
2.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原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绝非一国所能驾驭的程度。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促使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2.表现:欧洲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经济全球化
1.原因:市场经济制度被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其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冷战的结束为其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协调机制加强成为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2.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影响: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拉大了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安全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4.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关系
(1)矛盾: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带有浓厚的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
3.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认识 篇三
从记事以来,我对历史都是毫无兴趣的。
虽然小时候的我非常喜欢看书,整天不务正业,看书速度又奇快,几乎把小学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天天就知道看书,比考研的学生还要忙,别人和我说话我也不搭理。但是我从来不碰的一种书,在我看来,那简直是史上最让人精疲力竭的书,那就是历史类别的。只要是与历史有关的书,里面就像被下了几公斤催眠药一样,我一打开那些催眠药就喷射出来,让我犯困到无法继续。所以,从小到大,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我从没看过。学校又特别钟情于这类书,每当假期回来老师要求写关于这些书的读后感而且必须上交的时候,我便草草上网查查这些书的简介,然后将简介抄到作文上,再附上一两句模棱两可的感言,这篇短小精悍被赋予重任的假期作文就算是完成了!那时小小的我不禁感叹一句:“这不要了我的老命嘛!”
初中的时候历史这门科目更是折磨我,尽管历史老师长得很漂亮,讲话又动听。但这不能弥补我被历史伤害的心。一大堆事件发生年份要背,一会儿莱克星顿的枪声是多少多少年发生,一会儿又胡夫的金字塔是几时修建的,这边还神农氏尝百草,那边就东汉末年分三国了。搞得我一个头两个大。我这人生性又比较懒惰,不喜欢背书,于是,每次的历史考试,你都能在很显眼的位置看到我,我的意思是,倒着看。那时的我在想,历史是否那么无趣?为什么别的同学历史都很高分,唯独我从来一只徘徊在低分的水平线上,我苦恼,是否我的智商不如人,这门历史,曾经一度把我击沉。所幸,我其他科目都学得非常好,这才让我走出历史的阴影。
后来中考结束了,果然又是历史拉低了分数线。我趁着放假,天天去泡书城,不怎么买书,光管看。三个月来,看了一大堆自己喜欢看的书。终于有一天,我就想,是否也该慢慢的开始接触历史类的书了,想想我都逃避它好十几年了。说做就做,找到中国上下五千年,厚厚的两大本,撑着耐心看了几个小时,实在受不了。这样刚开始就放弃自己良心过不去,又找到红楼梦的儿童阅读版和水浒传。强迫自己看下去,终究是受不了哈欠连连,熬过了一个历史味十足的下午,就像刚跑完马拉松,还去爬了珠穆朗玛峰那么累,回家走去车站感觉腿都没力了,逃婚脑胀的找不着方向。唉!
中国是个注重历史的国家,高中的时候,我又偏偏化学太烂的选择了当文科生,这意味着,历史又要来阻挡我的光辉大道了。而且名正言顺的当了文科生后,历史更得要好了,作为一个现代人,可不能让在我之前的历史小瞧了我呀!于是我发奋学习历史,终于在不久后的日子里吐气扬眉,可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不喜欢历史,举得历史没意思的心。
这样的厌恶了历史好十几个年头的某一天,我上了您的中国近代史纲要,慢慢的,事情有些改变了……
在我来到五邑大学的第二个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开课了,我想着:唉,怎么到哪都要被历史这个冤魂缠身啊,心中期盼着,千万不要考试,千万不要考试啊!
那天上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在走廊上透气,正好看到老师您从走廊的另一边走过来,长得有点像马云,我想。或许你是马云的弟弟?您拿着公文包,气定悠闲的走进教室。可能还不错。
也许,这会是一个小小的转机,我想。果不其然。老师您真的很有趣,十分真性情。一本小小的不算厚的近代史,第一次上课你用都没用过,上课得方式也十分自由,恰巧我是一个十分喜爱自由的人,觉得上课很轻松无压迫,听得很是怡然自得。
从前的我,认为历史不过是一大堆年份,认为历史代表过去,是死了的事物,全无乐趣可言。后来,听了您的课,让我顿时觉得历史如此有趣,过去了的事物是如此生动,栩栩如生。这也可能和您看了很多野史有关吧,哈哈,你用激情澎湃带点湖北腔调的普通话诉说着过去的历史,讲到激动处还会走到台下来双手挥舞,像个优雅的武士。
领悟到历史的有趣性后,我专程买了个小本子,记录您说的那些活灵活现的野史。有几个历史您特别爱讲,甚至有些您讲了好多次您都浑然不知,继续激情满满的讲下去,讲到口沫星子都飞出来了。
印象最深的是:慈禧太后的故事。我发现老师您特别喜欢她,虽然表面里说她是个恶毒阴险狡诈无耻的女人,但是由您提及她的频率及次数。我们学生们总结出一条真理:你爱她爱得深切,跨越一个世纪…….纯属玩笑话。
我最喜欢这几段历史:当年,咸丰皇帝将要驾崩的时候,想着自己的东太后比较老实善良,不善于打理后宫勾心斗角这些事。而当时的西太后,即慈禧太后,势力颇大,为人毒辣奸诈。恐西太后对东太后不利,遂命人刻了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一枚赠与东太后,一枚赠与西太后。决定朝中大事需经过两枚印章同时盖章,方可生效。不过很快,传统善良的东太后的那枚印章就被西太后哄骗走了。我查了相关的资料,想看失去印章的东太后后来怎么样了,资料说:在1861年11月咸丰皇帝死了以后,慈禧便于奕定计,发动了祺祥政变,处死了肃顺等人,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利。而表面上,慈安(东太后)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但到了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公众,年仅45岁。清廷的垂帘听政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个人独裁。对于东太后的死,有民间野史称:咸丰帝给东太后留了谕旨,可杀慈禧。慈禧骗慈安烧毁诏书后将其害死……
您说,慈禧太后是这个世界上最威武的女人,她曾向11国宣战。可她也是一个最恶毒最封建的女人,您说过:当年慈禧太后的儿子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又立她的侄子为皇帝,改年号为“光绪”,表面上是光绪亲政,实际上还是由慈禧一人在控制大局,后来光绪帝发动了戊戌变法,慈禧与许多满洲贵族及众多封建官僚认为该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最终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戊戌六君子,扼杀了“百日维新”运动。野史说:当年光绪帝企图让袁世凯派兵包围颐和园,杀死荣禄,拘禁慈禧太后。那也怪不得慈禧突然改变主意了。
后来,慈禧太后也许为了报复当年光绪帝犯的错误,在逃离皇宫的时候,将其最喜爱的珍妃投入井中杀害,这使光绪帝大受打击,无所依靠,进一步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
长期以来,有关慈禧太后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多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但在我查取了相关资料后,我发现,慈禧是一个既宽厚又残忍的人。
当年她发动北京政变后,为了维持相关的统治,她对政敌采取了较为仁慈的手段处理。免了许多人的死罪。在一个月内处理了所有的政变后果处理,实在是干脆利落,以上事实说明,慈禧是宽厚的人。但在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残忍,她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1864年7月19 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的时候,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杀害太平军将士十余万人,“秦淮河尸首如麻”。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高贵,若不是她在十七岁的时候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又生下咸丰皇帝唯一的皇子,从而“母凭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借此“垂帘听政”47年。
她的不幸在于,纵观慈禧的一生,她少年丧父、青年丧父、中年丧子、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战乱纷争变革贯穿始终。甭说吕后武则天和孝庄皇太后了,就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帝王后妃也没过如此多。慈禧所处的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按这一点来说,她是无人可比拟的。
就这样,通过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我找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从此人生的宽度又增了不少。这便是我关于该门课程的认识了。
110102班
叶佳欣
4.对大学生活认识的总结 篇四
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09—01
姓名:朱继兵
学号:540909040158
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总结
大学是一生中知识储备、人生成长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时期。在一切都是自由的环境下,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一些同学迷失自己,失去目标。所以要度过一个丰富精彩的大学生活,就必须要对大学生活有一个理性而又感性的认识。这样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大学环境等因素,为自己确立大学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择业、就业的计划和打算。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个问题就好比“真正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一样难以回答。刚踏入大学时,我最初上大学的梦想就是好好学习,拿专业第一,这还是我爸告诉我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其实大学就是一个熔炉。他不是煅炼你的某项技能,而是让你掌握煅炼自身的技巧。我们必须承认读大学是比较重要的。首先,他是一个敲门砖,没有文凭找工作更容易四处碰壁,除非你叫人给你铺好了路。其次,他还象征着一种能力,证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优秀。
大学生活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与你所在的大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跟你内心的冲动有关系,跟你内心的渴望有关系。一个人可以过贫困的生活,可以过孤独的生活,但是一个人不能过内心没有渴望和向往的生活。我说的这些渴望和向往,就是渴望自己能够变得伟大,渴望自己能够变得有影响力,渴望自己能够养活家庭,渴望自己能够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这种渴望就是你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
在大学中,一个人就像植物一样,如果内心没有长大的种子,你永远都长不大。如果你内心只是草的种子,你就是草;如果你内心是树的种子,你必然会长成树。在人的心里,数和草的种子是可以变换的。不像自然界,让松树的种子变成杨树是不容易的,让草的种子变成松树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是可变的,人的改变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只要你内心想要报自己变得崇高、变得伟大,你就能够改变。我们内心要有一颗渴望自己成长的种子。
因此,要充分认识和融入大学,首先我们要需要摒弃一个影响无数大学生的观点:大学轻松、好玩。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误导,从高中毕业到跨进大学校门,对许多大学生来说似乎等同于“修成正果”。对大学的向往和欣喜成就了鼓足马力、拼尽全力的高中冲刺阶段,然而留给大学生活的却是思想放松、行动放松。大学在时间的安排要灵活得多,也给学生留下了相对充裕的自由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活就是尽情地玩、漫无边际的放松。
其次,要明确大学学习的目的。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能动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在我看来,其实现在大学里面学到的东西并不都是可以为将来的工作所用的。其实你在大学里面主要得到的还是思想的融合、成熟。如果你还有余力的话还可以找出自己善于什么、不善于什么,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所在的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刻。我们在大学中学的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并建立一种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要认识到大学是我们人生的关键阶段,而这却正是大学的体现。因为这是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大学就是在这个时期为你提供一个塑造自己对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环境。这是我们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松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的理想环境。
5.实习期总结—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篇五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58年,是中国邮电通信行业的一家重点企业,1990年以来引进摩托罗拉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形成了移动通信主营业务,不断引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潮流,1996年成功改制上市,成为上海股市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上市公司,目前是普天东方通信集团旗下专业从事移动通信产业的骨干企业。公司坚持以移动通信为主营业务,为国内外运营商提供移动系统设备、终端设备的研发、制造,并提供增值业务软件、工程督导、技术支持和网络维护服务等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在金融电子设备、电子产品制造、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系统集成领域也独具特色。
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东信一贯奉行全方位的诚信理念,对内倡导企业、管理者、员工诚信经营、以人为本、诚信服务,对外倡导同社会、客户、合作者诚信合作、和谐发展,为铸造百年企业打下扎实的根基。务实是东信的发展之基。东信的发展贵在求真和务实。求真,表达了东信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处事态度;务实,体现了东信人踏实稳重、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创新是东信的活力之源。东信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科技、产品等创新活动,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共赢是东信的永续之方。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竞争与合作已成为更高层次的共赢方略。东方通信通过诚信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创新的方法,努力达成企业、员工、客户、股东多方共赢,使企业持续稳定科学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信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成为国内第一家和国际通信巨头合作的企业,领航了中国移动通信事业十余年的发展。如今,面对国内竞争环境的日益国际化,东信志存高远,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实施“立足国内,参与全球”战略,通过不断创新与融合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东信致力于:
在3-5年内主要产业成为所在行业的国内前三。
在5-10年内主要产业成为所在行业的国际前三。
6.对近代史的认识总结 篇六
早期报人独立性的惨痛探索
辛亥革命前, 受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报业活动, 或宣传变法, 或宣传革命, 或维护政府, 无不把报业作为党派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 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等一批独立报人崛起, 试图探索出一条独立报业的发展之路。张季鸾从1911年参加《民立报》, 到1941年去世, 他30年的报业生涯, 可以一分为二, 前15年备历坎坷, 后15年纵横报坛, 声名远播海内外。1908年, 他决心献身于新闻事业, 但谢绝参加任何党派。他以为既然立志当一个新闻记者, 以文章报国, 做记者的人最好要超然于党派之外。这样, 说话可以不受约束, 宣传一种主张, 也易于发挥自己的才能, 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30年间他始终坚持新闻记者应该超然物外, 保持独立性, 尽管他做过孙中山的秘书和政学会报纸《中华新报》的总编辑, 但从未介入任何党派, 最终成为一个有巨大影响的独立报人。
1913年初, 他与曹成甫创办北京《民立报》, 因消息灵通、言论犀利备受各方注目。1913年6月, 因披露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内幕, 震动全国, 他与曹成甫锒铛入狱。3个多月后, 经好友多方营救得以出狱。袁世凯称帝时, 他和曾通一、康心如等创办《民信日报》, 任总编辑, 每天撰文抨击。后《中华新报》聘他为总编辑, 因披露段祺瑞以胶济铁路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的消息, 段等震怒, 命令查封《中华新报》, 张季鸾再次被捕, 在北京警察厅拘押半个多月, 经多方营救才获自由。
从事报业的前15年, 惨遭两次牢狱之灾, 与自己追求相近的黄远生、邵飘萍等著名报人先后被杀害, 可见独立报人生存环境之险恶。此外, 报业投资、经营、竞争及经济独立等都成为制约独立报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历经劫难的张季鸾认识到, 在险恶的环境中, 独立报人的事业要获得发展, 首先必须学会生存, 具有与专制等邪恶高压力量打持久战的能力。其次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和经营报业的才能。前者使自己保持独立的本色, 后者能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在历经灾难、苦闷、彷徨与思索之后, 1926年, 与吴鼎昌、胡政之三人续办《大公报》, 由吴鼎昌筹资并担任社长, 胡政之任总经理, 张任总编辑, 改组成“新记公司大公报”, 开拓独立报业的新局面。
独立性与生存性的有机调和
投资、经营、运作方式的改变。吴、胡、张三者的结合, 使《大公报》的独立性与生存发展性得到有机调和。从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组织 (管理运营) 、张季鸾的评论组合中, 我们可以确定, 它创立之始即为股份有限公司, 与此前的政党报刊作为同仁团体有很大不同, 而是体现出作为一个职业组织的基本特点, 亦即报馆有独立的经济基础, 有职业运作发展机制, 有职业规范, 有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经济独立是报纸得以自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报纸的发展须由良好的职业运作机制实现。报馆既为职业组织, 从业者即为职业报人。这种职业的自觉在张季鸾的诸多文字中屡有体现, 在他看来, 报人已经形成一种行业, 业内对从业者的规范和操守应有明确之认识, 用专业术语来形容, 即已形成一专业共同体。以往的报纸, 或因没有独立的经济而依附于党派或政治, 或经营不善而倒闭, 或与专制政府对立而遭镇压。张季鸾首先成功解决了前两个制约独立报业生存发展的因素, 即经济独立和企业专业式经营, 使《大公报》获得了一个基本的生存基础。
独立报人、知遇国士、爱国人士的角色调和。在办报方针上, 张季鸾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他也一直引领《大公报》同仁在实践这一方针。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他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文章, 主张言论自由, 抨击社会黑暗, 揭露、反对国民党任意捕杀人的恐怖统治, 如著名的骂汪、骂蒋等文章。这是他作为一个独立报人的本质表现。但由于处于一个黑暗、动荡不安和遭受外来入侵的时代, 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张季鸾在保持独立报人的前提下, 又成为著名的爱国人士和知遇国士。如果说抗战之前张季鸾的新闻思想还可用“自由主义职业报刊”来形容, 那么抗战之时他的新闻思想出现了若干重大的变化。就个人来说, 张季鸾身上体现着不同角色定位的张力。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 民族情感上升至思想最主要的地位。其次, 张季鸾业已是全国卓有影响的报人, 与政府当局的关系甚为密切。贡献国家, 服务抗战, 在张看来, 就是要报纸服从“国家中心”。据今人吴廷俊考证, 张季鸾的“国家中心论”提出于新军阀混战之时, 酝酿于抗日救亡之际, 正式形成于西安事变之后。再者, 蒋介石与张的特殊交往使张处于“报人”与“国士”的角色冲突中, “国家中心论”的提出亦与此有重大关联。虽然张终身并未如陈布雷般入幕, 但自从他力主保全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后, 蒋每有重大国是都请张季鸾到南京商量, 张季鸾也以国士报之,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成为未入幕之策士;而《大公报》也就成为蒋每天必读之物, 该报的社论观点常常影响蒋的施政。
结语
张季鸾毕生以新闻为业, 追求报纸的独立、自由与职业化, 但民族独立的主题和政治现实施加的诸多影响, 使他在坚持独立的前提下, 也显现出生存发展的灵活性。生存发展必然要与政府当局“合作”, 而“合作”之中又尽量保持独立, 在这样的艰难之中取得《大公报》报业, 也是中国近代报业的空前辉煌。独立性与生存性是中国近代独立报人必须处理好的两个方面, 缺失前者则丢本色, 无后者则存之不长, 独张季鸾使二者有机调和, 取得空前成就, 实乃奇迹, 可谓中国近代报业的一独特贡献。
7.总结近代出版史的一个方面 篇七
正如书名所示,在这本27万余字的著作中,作者有述有论,系统叙述了官书局自产生到衰落的全过程,总结了官书局的成败得失。
从宏观的角度上,作者把官书局放在中国近代史具体到中国近代出版史的发展过程中来考察。官书局的产生最早是因为太平天国,捻军、回民农民起义军等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禁毁、焚烧,“正是在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破坏,士子无书可买、无书可读的社会背景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地方督抚开始设局刊书,以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另一原因是清前期地方官员刻书传统的延续。清朝前期,地方督抚中有一批学者型官员,如毕沅、胡克家、阮元等,在整理,刊刻古代典籍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阮元主持刊刻的《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等被称为定本,史称毕“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对其后的地方官员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他们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起而仿效。第三个原因是对西学东渐的回应。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也随之涌人中国,所谓“圣经伴着军舰走”。“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作出回应,也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该书第69页)在此时代背景下,刊刻中国古代典籍,加以重新阐释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所冀吾党振而兴之,征诸古训,求之微言,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则救世弊而维圣教在是矣。”于是,与前期刊刻经史典籍不同,后期官书局开始以编译西方书籍为主,“将东西文政新理有用之书广为购备,斟酌极要次要,分饰各省克期翻译刊印”(该书第71页),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清廷上下都认识到必须引进西学,即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从自行设局发展为奉旨设局。
从微观的角度,该书研究了书局章程及人员构成、书局的编校人员、经费来源,并重点解剖了曾国藩创办的金陵书局、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局。作者还对书局的业务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给予分析总结。诸如慎选底本、精审校勘,印刷技术由雕版技术变为机器印刷,乃至局书的销售与发行。作者总结道:“作为一个专门的图书出版机构,晚清官书局不仅刊书数量远胜先前,而且集编、印、发于一体,有着严格的章程、固定的经费来源、专门的销售渠道和一支高水平的编校队伍,已初步具有了现代意义的出版社的主要特征。”(该书第68页)这就把官书局亦新亦旧的嬗变性质说清楚了。最后论述了官书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该书不仅对研究中国出版史,中国图书史的读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是对喜欢藏书的读者也有不可多得的指导、备查价值。譬如该书第三章附录的《金陵书局刻书目录》《广雅丛书目录》,第四章附录的金陵书局《史记》各参校本、浙江书局《二十二子》选用的底本,各项相加多达近三百种,以笔者有限之见闻,在别的书中似尚未见过,对于读者如何鉴别局本图书,一可以摸清底数,二可以按图索骥,其宝贵的参考价值应该是不言自明了。
该书有上述之参考价值,我愿意把它推荐给对出版史和藏书有兴趣的朋友们。
8.对近代史的认识总结 篇八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
1.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基本线索: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时期的历史。从资本主义产生到19世纪初为第一阶段,以反封建作为核心,属资本主义的童年期。19世纪初期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即工业资本主义的前期,这个时期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迈出了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第一步。在该阶段资本主义力量迅速超过了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成为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主流。1857年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殖民主义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历史使命。它使世界第一次连为一气,纵然手段残暴,但从宏观上看毕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大进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以提高发展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垄断为生产组织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手段的现代经济模式终于形成。与经济相适应的是出现了以美、英、法为典型的民主代议制国家,这实际上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参见刘宗绪《浅谈世界近代史的若干问题》,《历史教学》总字383号)。
2.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是封建社会(或殖民地)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旧的.封建(或殖民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制度下的一切桎梏,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发展资本主义,完成这个任务,就完成了它所做的一切。但是,一切腐朽、反动势力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因而这场革命充满了曲折、艰辛与反复。新事物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充满着蓬勃生机,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3.世界近代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各有特点,但总的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即:通过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战胜旧的封建势力,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英、法等国;通过独立战争,打碎殖民枷锁,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美国;通过资产阶级改革,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如俄国和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结束四分五裂状态,完成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德国和意大利。
4.发生在手工工场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资产阶级具有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力量,能够去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并以此去领导革命。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下层群众的要求。当时的劳动群众主要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农民人数最多,但是农民显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革命中,当资产阶级提出反封建的纲领和土地法时,农民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农民斗争便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手工工场工人不是近代意义的产业工人,他们大多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因此手工工场工人也还不具备工人阶级的政治特点。尽管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但还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城市平民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群众,包括小业主、小商贩、小作坊主、帮工、学徒、个体工匠等等。他们也深受封建税收的盘剥,在城市中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同农民一样具有自发的反封建性。城市平民很自然地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在革命进程的每一关键时刻,广大人民群众都挺身而出,挽救或推动革命。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充分的显示。然而广大城乡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的,有的是在资产阶级的直接发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