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业史有感

2024-10-03

读创业史有感(精选11篇)

1.读创业史有感 篇一

创业管理论文

读史玉柱创业史有感

学校: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商管理1班

姓名:张燕庆

学号:201019211018

读史玉柱创业史有感

摘要:因为有挫折的打磨历练才能成就他们今天的伟岸,因为有面对困境的隐忍坦然,韬光养晦才能有最终的厚积薄发,功成名就。从创业第一天起,创业者每天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成功可以拷贝,但失败的经验无法复制。开心快乐是一种投资,你开心就要和别人分享,然后有一天别人会回报于你。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必然会成长。

关键词:挫折,成功,成长

一.人物简介

史玉柱,安徽怀远县人,出生于1962年9月12日,1984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89年1月研究生毕业于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随即下海创业。在深圳研究开发M6401桌面中文电脑软件。1991年巨人高科技集团成立,注册资金1.19亿元。并频频受到半数以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级别中央领导的造访。1995年被列为《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第8位,是当年惟一高科技起家的企业家。从巨人汉卡到巨人大厦,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史玉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者之一。

二.创业经历

史玉柱在 1984 年深圳大学毕业后,选择下海经商,并推出一套桌面中文软件,成为他事业的开端。他在 1991 年成立了巨人公司,1993 年他的公司靠着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销售额达 3.6 亿元,而

他自己被选为当年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同时,他又开始投资保健品。但是因为巨人大厦建址在地震带上,加上整个大楼完全靠现金,没有贷款,然而巨人大厦从原来的 32 层加高到 88 层,1997 年巨人大厦没能完工,买楼花者要求退款,迫使巨人集团陷入危机。然而面对居巨额的债务,史玉柱没有宣布破产,因为他心里许下承诺欠老白性的钱一定要还。在他消失的 2 年后,他注册建立生产保健类产品的生物医药企业——“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0 年,他注册成立“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在珠海 收购巨人大厦楼花,慢慢实现他的承诺。后来他又凭借脑白金,黄金搭档等保健品和网游《征途》,重返当年的荣耀。

巨人的重生是在史玉柱的默默努力下取得。巨人跨掉后,他旅行后重新回到了原本建立了较好根基的保健品市场。史玉柱仍不舍“巨人”的浪漫主义情结,借用音译的 “Giant(巨人)”,很快注册成立了上海健特公司,并开始做保健品。为了了解保健品的市场,史玉柱戴着墨镜在江阴走村串镇,挨家挨户寻访。由于白天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在家的都是老头老太太,半天见不到一个人,史玉柱一去,他们特别高兴,史玉柱就搬个板凳坐在院子里跟他们聊天,从聊天中,史玉柱不但了解到什么功效、什么价位的保健品最适合老人,而且知道了老人们吃保健品一般舍不得自己买,也不会张口向子女要。这些极其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为史玉柱创意“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提供了灵感。虽然这则广告被连续几年评为“十大恶俗广告”,但却不得不说它变得家喻户晓,打开了市场。史玉柱说:“人只有在低谷才能学到东西,所以那段低谷的东西才能作为衡量后面事的一个尺子。” 他的商业天赋又一次体现出来。他的敏锐的眼光和对市场独特的见解让人惊叹。

在中国商界里,史玉柱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了,他从一个一穷二白的青年,到全国排名第八的富豪,再到“中国首负”,而现在身价有几百亿元。联想集团的董事长柳传志,他看到史玉柱跌倒后再爬起,他说这主要归结于史玉柱本身的意志和品质。柳传志说一个人的先天的意志和品质可能是学不来的,你能不能做一个好的企业家,可能是已经注定的,就看你有没有天生的优秀企业家的意志和品质,有的人能看到自己有好的意志和品质。但有的人有好的意志和品质他自己没发现。他要被激发,而激发这个过程不是学来的。

三.我的感想

从失败到成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是他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也是他成功的保障学习他敢为气魄必备品质,学习他诚信的态度与精神,学习他敢于承担责任甘于奉献, 超强适应精神力量在以后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的路上.他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指引我走向成功的导师。

失败并没有扼杀他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伟大理想,失败之后的思考与总结也是他能取得后续成功的必要保证。痛定思痛,史玉柱陷入苦苦的思索:我究竟错在哪里?他怕自己想不彻底,把报纸上骂他的文章一篇篇接着读,越骂得狠越要读,看看别人对他失败的“诊断”,还专门组织“内部批斗会”,让身边的人一 起向他开火。在各种猛药的“外敷内服”下,史玉柱终于输了个坦然,输了个明白。这个背着

2.5 亿元巨债的“中国首负”,在 1997 年完成了一生中最重大的 转变。这个转变进而成了他再度崛起,成就更大事业的“老本”。

通过对史玉柱的了解,我除了对史玉感到佩服外,也品味到了一种我们年轻人的精力与激情,一种对事业的无限向往和执着的追求,和企业家那种执着、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对于大学生创业者,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来的。这需要坚定的信念来支持。如果一个大学生是朝三暮四,个人品性很差,怕吃苦,怕困难,那么这个大学生创业者绝对不可能成功。而且这里所说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可不是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老师所说的套话,这里是真枪实弹的艰苦。因为那些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在不断的遇到问题,然后不断的解决遇到的问题,接着又会遇到新的问题,然后再经过不懈的努力解决新问题。创业者就是在这样的不断重复循 环中得到锻炼,得到提升,最后达到成功的。

对于大学生创业和在校大学生创业我们需要理智的去思考,不能脑子一热而就进行创业。在校大学生要有远大志向博大情怀决定干出一番事业的话就得武装充实自己。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学习,等待将来厚积薄发。屠格涅夫说过:“等待分两种,一种是什么事情也不干空等,一种是一边学习一边把事业向前推进。

在如果非常具有创业实力的学生可以去大展宏图,但是我们在创业之前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客观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清自我。

参考文献

《大败局》吴晓波《史玉柱传奇》成杰《史玉柱谈创业 》孙富鑫《巨人归来 》

《史玉柱教你创业 》艾祥、邹尧周锡冰

2.读创业史有感 篇二

我国明代不仅造园活动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理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计成所著, 并于崇帧七年 (1634年) 刊版印行的《园冶》 (1) 一书, 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计成, 字无否, 江苏苏州吴江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 而且能诗善画, 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 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 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 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 《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 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 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 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 可归纳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 就“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 但“安亭有式, 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 如何建造, 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 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 “耸起高高三峰, 排列于前”, 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 “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 可“立半山半水之间”, “下望上是楼, 山半拟为平屋, 更上一层, 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 再现原物, 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 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 达到有机地统一, 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园林有的似山林, 有的似水乡, 有的庭院深深, 有的野味横溢, 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 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 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 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 真可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佳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 随基势高下, 体形之端正, 碍木删桠, 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 宜榭斯谢, 小妨偏径, 顿置婉转, 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 使视线越出园垣, 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绿油油的田野之趣, 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 为我所用。这样, 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随机因借, 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计成所阐述的造园理论与具体经验, 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 而且对于今天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卷一《兴造论》里, 开篇作者就提出:“世之兴造, 专主鸠匠, 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强调了“主人” (即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的重要性。其后又说:“半间一广, 自然雅称, 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 而用匠什一, 何也?园林巧於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 当要节用。”更是强调了主持造园规划设计人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计成做规划设计的过程。

计成说:“相地, 立基。”首先对项目要进行定位, 对基地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依据及设计的理念。

园基可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计成说园地只有山林地区为最好, “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但也各有偏好———“古之乐田园者, 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 选村庄之胜”, 且不同的园基有不同的情趣———“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 不第便于乐闲, 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江干湖畔, 深柳疏芦之际, 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相地”是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选择园地时,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主要考虑“因借”的因素。“倘嵌他人之胜, 有一线相通, 非为间绝, 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 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 收春无尽”。

究源, 指探究水的源头———“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水也宜合理利用, “临溪越地, 虚阁堪支;夹巷借天, 浮廊可度”, 且“架桥通隔水, 别馆堪图”, 隔水接以桥梁可以另建馆舍, 从而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察地亦包括植被。“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 荫槐挺玉成难”。

作者最后强调“相地”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先相地, 后立基。先要布置厅、堂、阁、室等屋宇的位置, 然后因地制宜, 考虑“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再后“开土堆山, 沿池驳岸”, 间杂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不但讲究“栽培得致”, 随季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曲曲一湾柳月”“遥遥十里荷风”“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而且强调了植被随季节变化的重要功用性, “一派涵秋, 重阴结夏”。

对于局部小地形的构筑, 作者提倡“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才能达到“适兴平芜眺远, 壮观乔岳瞻遥”的境界。

立基的顺序, 要按重要性。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堂”先定, 必须正中, 光线要好。“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 虚之为堂。堂者, 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 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然后可以布置“室”等起居用所。一般“书房”也比较重要, 应优先选择位置。要满足幽静、优雅、敞亮等要求, 要能激发灵感。“书房之基, 立於园林者, 无拘内外, 择偏僻处, 随便通园, 令游人莫知有此”。

沿这些重要建筑布置游“廊”, 设计观景路线及视点。“廊基未立, 地局先留, 或余屋之前后, 渐通林许。蹑山腰, 落水面, 任高低曲折, 自然断续蜿蜒, 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考虑路线时要依据景点位置, 景点位置要考虑视点及观景路线, 并互动调整。“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 “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 醉心既是”。

游廊、亭、榭、花径构成了游园的路线与节点。“花间隐榭, 水际安亭”, 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 “斯园林而得致者”。但“亭安有式, 基立无凭”, 选地立基并无准则, “惟榭只隐花间, 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 非歌濯足”。说到游廊,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 “斯寤园之‘篆云也’”。

厅、堂、书房等建筑应考虑窗的位置, 确定对景。“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池塘倒影, 拟入鲛宫”,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 按时架屋。房廊蜒蜿, 楼阁崔巍, 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同时设计园林构图布局, 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构图中, 作者始终强调造园要追求画的意境。“园说”篇中提道:“窗牖无拘, 随宜合用;栏杆信画, 因境而成。”在“村庄地”中作者描绘:“桃李成蹊, 楼台入画。”在“掇山”中作者又重申:“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从而最终达到“景到随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景观专项设计是对于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的阶段, 与施工紧密结合, 如屋宇的做法 (包括门楼、厅、堂、斋、室、书房、亭、台、楼、阁、榭、轩、卷、广、廊等) 、花径做法 (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 还包括具体的很多花样) 、装折做法 (栏杆、屏门、仰尘、风窗等装饰物件) 、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还有一些诸如匾额、对联、题词等由文人游园时有感而发完成, 如红楼梦大观园题词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 最有价值的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怎么做。规划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作者以中国古典诗画为底蕴, 以实践为基础,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 影响远及海外。本文旨在对其造园精髓思想加以提炼, 力图变换一种视角, 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将其加以剖析、引申, 希望有益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园冶》,精髓,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5月第2版.

[2][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3.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三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4.读《创业者的思考》有感 篇四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类0916班胡翟娜

寒假在读到《创业者的思考》这本书后,联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自己的将来,生出了许多感想。

无论做哪一行,首先要了解,要有信心做行业领头羊,这样才能成功。不然,就先交学费把经验学到手。不是老板帮你交学费,就是自己交学费。创业是艰苦的,先苦后甜吗!坐下来好好想一想,拿张纸,拿支笔,结合环境、自己。为自己做一个详细的计划,要很详细,具体怎么做。(详细到开店要买一支记账的笔。)然后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赚到多少钱。接着就去坚持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哪一行,竞争都是激烈的,市场也是很大的。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一定会成功!

创业总觉得是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一件事情,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创业就是要开一个大公司,然后轰轰烈烈的干一场,其实不然,在读过一书后才恍然大悟,创业,是新颖的、创新的、灵活的、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以及能承担风险的,发现并把握机遇只是创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创业是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价值的一种过程,这种价值的创造需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付出一定的努力,承担相应的金融、心理和社会风险,并能在金钱上和个人成就感方面得到回报。因此创业的范围其实很广,它包括创办一个公司或工厂,但也包括经营一家小店甚至是摆地摊,亦或是业余创作等等。因为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已经是到了自己迈入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了,对于创业也真的不是一件遥远的事,大体看来其实创业也是很简单的。作为创业的第一步自然是要确定创业的方向,这是创业的关键,因此我们也就要发现商机,确定项目。接下来就是制定创业计划,而后就是去实践。商机作为创业的关键,我们就需要练就一双发现商机的“火眼金睛”,在很多情况下对待商机的问题上大都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有人说:商机=运气+等待。尽管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敏锐的商业触角、明察秋毫的选择及分析信息的本领是很难发现商机的端倪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头脑的人,创业者需要一颗市场意识的头脑。处处留心商机,是创业者应仔细考虑的问题。创业无止境,创新无穷时。因此创业的商机还在于创新。要比创业就要比创

新。比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高人一筹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法宝。

创新是需要不断培养。创新的想法出于想象,在《创新者的思考》书中讲到磨砺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先对自己所遇见的事或通过换位思考,考虑要是换作自己的话该怎么办,把自己摆在这个位置时进行彻底思考,并把思考过程中想到的东西都写在纸上。感触非常深的是他在书中提到,即使是在看广告的同时也要进行如此的思考,如果是我会这样拍吗?这样拍能达到效果吗?我会选这样的场景,选这个演员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细微观察的精神,其实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另还可以去不停地拜见能给我们强烈刺激的富有想象力的人,去拜见他们并聆听高论,去接受刺激,逼迫自己去思考。还可以使不断的自我否认。在思考和不断的自我否认中都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出现,这也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计划是做事情的一个向导,因此,想要创业成功就要制定成功的计划.书中讲到创业计划书是整个创业过程的灵魂,在创业计划书中主要记载一切创业的内容,包括创业的类型、市场调查和分析、资金规划、阶段目标、财务估计、行销策略、可能风险评估、内部管理规划等。创业计划书犹如一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它可以帮助创业者记录许多创业的内容、创业的构想,能够帮助创业者规划成功的蓝图。

每天的进步都能让你驱除恐惧,践踏怀疑。你会从积极的思考进展成为积极的领悟。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阻挡得了你。

一、创业要有足够的资源。

很多人在初次创业的时候,都是资源十分欠缺的。资源不足,使企业创业成功的概率降低,但要有完全充分的资源也是不可能的。在资源具备上,一般来说,要符合两种条件:一是要有进入一个行业的起码的资源,另一方面是具备差异性资源。假如任何条件均不具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创业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业务资源:赚钱的模式是什么;

客户资源:谁来购买;

技术资源:凭什么赢取客户的信赖?

经营治理资源:经营能力如何;

财务资源:是否有足够的启动资金;

行业经验资源:对该行业资讯与常识的积累;

行业准入条件:某些行业受到一些政策保护与限制,需要进入资格条件;人力资源条件:是否有合适的专业人才。

二、创业前要慎思

创业前要认真思考、反复评估、考虑成熟再行动。除了要足够的资源预备外,心理预备最重要。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好好思考。

第一,我为什么要创业?是否有足够的决心,愿意承担风险吗?过去的利益是

否舍得放弃。

第二,我是否具备创业者应有的能力与素质,是否能承受挫折,是否具有全面的素质,还是有专项技术特长?

第三,我创业成功的核心资源优势是什么?我具备的条件是:足够的资本?行

业经验?客户资源?技术创新?商业运作能力?与即将面对的竞争对手相比是否有明显的优势?

第四,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与耐力度过创业期的消耗,估计通过多长时间走过创

业瓶颈阶段,自己有多长时间的预备。创业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承受?不要只想到乐观的一方面,对风险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预备,否则,一碰到现实状况与想象不一样,一下会造成信心动摇。

5.读创业史有感 篇五

“宁做创业狼,不做打工狗”原是一位浙江的经济学家对浙江人的工作哲学的总结。我最近看到有商界成功人士以此为题,写了一篇关于打工和创业的文章,洋洋洒洒数万言。文中论点论据都十分新颖精辟,给那些徘徊于打工和创业之间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提供了理论指导。就我个人而言,这篇文章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展了我的思维,令我受益匪浅!

“宁做创业狼,不做打工狗”,咋一看这句话,难免令人觉得有些极端。毕竟,在当今社会,打工者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和创业者相比,打工者占了绝大部分。而且,“狗”这个字在中国,给人的感觉是贬义的。但是,细细想来,这句话却不无道理。狼是草原的主宰,他们活得有尊严。狼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为了寻求自由,天天奔跑在大草原上,肆意的猎杀牛羊,尽可能的享受大自然提供的一切美味,享受阳光和自由的空气。然而,当严寒来临时,他们必须学会抵御寒冷,时常忍受饥饿的痛苦。这和创业者何其相似!创业者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由而洒脱。并且如果创业成功的话,他们得到的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但是,众所周知,创业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而且创业前期也会面临各种挑战。而狗的生活则恰恰相反,平时狗只能吃主人剩下的残羹冷炙,被主人吆喝着到处忙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但是狗的生活是有保证的,虽然从来吃不到什么美味,但是冬天到来时也不担心挨饿受冻,因为有主人的庇护。再想想打工者们,不也是这般不自由、这般甘于平凡吗?他们得接受老板的命令、安排,随时准备接受呵斥、指责。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是相对有保障的,他们不会因为公司的破产而倾家荡产,顶多也就是失业而已。这样想来,创业狼、打工狗这样的名字虽然有些偏激,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思路决定出路”!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领会这其中的道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们选择打工这一相对稳定的出路,而只有少数人有破釜沉舟的勇气,选择创业。选择打工的人无非是想过稳定安逸的生活,因而甘愿做顺从者。而创业的人则更渴望自由和成功,因而敢于放手一搏。二者思路不同,想法不一,因而出路也就有着明显差距。事实上,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实可以验证这个道理。

我认识的一个学长,在大学时对学习不怎么感兴趣,反而是对创业有着很大的热情。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创业培训以及听一些有关创业的讲座。大学四年,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大学期间的寒暑假,他也经常去各类社会机构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虽说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他的关于创业的心得收获却颇丰。大学毕业后,当他的同学忙于考研或者找工作之时,他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正式走上创业这条艰苦的道路。创业过程艰辛、坎坷,但是他却乐此不疲,不畏惧困难和失败,决心要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三年以后,当我再次遇见他时,他已然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当他的同学还在拿着每月两三千的工资打工,或者刚刚研究生毕业忙于找工作之时,他已拥有上百万的家产。

这个现实的例子说明什么?说明他的理念比较先进,别人费了老鼻子力气在考研,在学习,在考证,他却认准了创业,压根就没有想着将来去打工,结果毕业几年后就变成所谓的成功人士,而大学时代综合素质比他高很多的其他同学,却还在为生计挣扎着。

这就是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思路决定不同的出路!

其实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只是到真正要付诸实践时又开始动摇了,顾虑

很多事情。一个人刚开始创业时,应抱着绝无退路的决心,勇往直前,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障碍都不后退。如果立志不坚,时时准备知难而退,那就绝不会有财神来光顾你。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一边是踌躇满志,一边是瞻前顾后的创业者,他们艳羡别人成功的同时却又对自己即将遭遇到的莫测心怀恐惧和忧虑,真是看人挑担不吃力啊。事实上,这些犹豫不决的人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这些人养成了无论做什么事总是留一条退路的习惯。他们绝无勇气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他们不明白把自己的全部心思贯注于目标是可以生出一种坚强的自信的,这种自信能够破除犹豫不决的恶习,把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等成功之敌,统统捆绑起来。

在创业的征途上,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习惯,应该尽快将其抛弃,学会敏捷果断地做出决定。无论当前遇的问题是多么的严重,你固然应该把问题的各方面都加以慎重地权衡考虑,但你千万不要优柔寡断。即便你的决策总是错的,也不要养成优柔寡断的习惯。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表明思路决定出路,那就是80年代的温州农民和四川农民。

80年代的温州农民和四川农民都属于最早开始闯荡的人群,温州农民闯荡中国的方式是修理雨伞、钢笔、铁锅,或者倒卖点零用百货,总之到处的流浪。四川农民闯荡的方式是直接去广东打工。80年代敢于出来闯荡的人都是用勇气的人,因为那个时代信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抱以深深的恐惧。四川人和温州人都有勇气和魄力,但是由于思路的不同,走上了不同的发财致富道路。

29年过去了,温州农民已经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群,他们掌握了中国最吸纳进的经商技能,他们的财富甚至可以让他们的后代走出国门,到欧洲去经商;而四川农民的第一代打工者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大多在四川老家继续贫寒的生活,而他们的晚辈循着父辈的足迹,继续一窝蜂的拥挤到广州接受老板们的残酷剥削,成为社会最贫穷的一类人。

这说明什么?由于父辈的选择不同,不仅影响自身,而且影响自己的后代!温州农民的艰苦创业让他们自己和后代彻底摆脱了贫穷,而四川农民的辛苦打工换来的是子孙悲无穷无尽的悲哀和贫穷。

思路决定出路,又一次的得到验证!

6.读《教育小语》有感 篇六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指出:要做一个“现代人”, 一方面不要忘本, 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一方面要应用欧美的科学, 要有驾驭自然的本领, 一扫从前那种靠天吃饭、信赖命运的行为, 换上一副创造新天地的气魄, 这才能有办法。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 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到相当的教育, 能够和衷共济, 努力为国家负责, 国基一定稳固。

杰斐逊《反对愚昧无知运动》一书中说:“除了教育外, 任何东西都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和幸福。”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国家富强在于开启民智, 人的发展取决于教育。国家的强大, 人民的幸福与教书育人密切联系。一个国家, 少年强则国家强, 少年兴则国家兴。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普通的教育者, 我深感肩上担负的重任。要真正地与孩子很好地相处, 你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孩子喜欢具体的东西, 不能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什么东西, 以生活化的形式出现, 其效果总是令人满意的。就如:

一、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前研学单

学生毕竟是孩子, 更多的是喜欢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东西, 或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我们都是数学老师, 我们都经历过布置预习作业, 该做的会做, 不做的还是不做, 甚至久了, 都不做了的情况。不怪学生的不完成, 而是我们的作业真的提起不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我的课前研学单虽也有知识性的东西, 但是我更多的是将知识结合到生活中去, 提高课前研学单的趣味性和神秘性, 激起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比如本学期, 我在教学负数的时候, 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 就在研学单中提出:“今天的温度是多少?我记得去年6月份时是20°C, 它们区别在哪?能分别说出它们的意义么?”还有, “一个朋友, 最近买房, 钱不够, 找银行贷款了20万, 于是其他朋友都叫他“负二贷”, 这是什么意思?”等等。这比让学生预习了解什么是负数, 负数的意义等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比如教学简算时, 我会提供我的购物清单, 让学生通过笔算, 找出最好的计算方法, 研究简算的技巧, 也让他们知道简算在生活中如何使用。

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是无限的, 得力于家长和网络, 在得到我所想让他们知道的知识同时, 他们给我的意外却也是巨大的, 尤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二、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前研学单的设计, 我会根据工作日与节假日进行设计, 工作日的设计偏于理论和研讨, 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了解, 而节假日的研学单我更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在这个时段, 我会布置很少的理论作业用于巩固知识, 将大部分作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教学表面积的时候, 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认为太简单了。在假期我就布置任务, 让同学们去测量学校的门卫室, 我们要刷门卫室的里面。结果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直接 (长×宽+长×高+宽×高) ×2算的, 有算五个面的, 有减去门窗的, 甚至有人考虑到房檐的等等。在课堂上, 各小组就开始争论谁对谁错, 一个一个发言, 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不足, 找到最合理的。当最后的结果出来时, 我知道是我上场的时候来, 所以在作出结论前, 我告诉他们,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有的时候是生活的理想化结果, 不要以为我们学了知识, 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谦虚谨慎,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 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学懂了。

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用心, 只要我们善于了解孩子, 只要我们善于关注他们的需求, 引起他们思考, 就都能上得让他们所喜欢, 上得富有美感, 上得带有生活的启迪。

7.读《小学科学》有感 篇七

刚翻开这本杂志,我就被它所吸引。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新闻和故事,如《日本沉没》,《斯芬克斯的谜题》,《漂移死亡谷》和《地球降温有奇招》等等。像《日本沉没》这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电影中因地震而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性的场面,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地震的深刻影响,以前我并不了解,但从《小学科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大自然的力量,知道了地震会使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就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1/1000000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害。大家想想,大自然这么多的灾害与我们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科学》告诉了我们,大自然赋予我们有限的资源,不是给我们浪费和破坏的,不善加利用,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节约资源,热爱环保,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地球妈妈吧!

《小学科学》中有许多道理还需要我去慢慢理解,但我已从中知道了要多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开呢!

《失去才知珍贵,六处即将消失的美景》

曾经有六处绝色美景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人往往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越想得到,而越容易得到的,却越不知道珍惜。

“水上都市”威尼斯,从地图上看,仿佛就是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

还有南极和北极!这里曾经是人类无法征服的禁区,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岛国马尔代夫等等。由于人类的破坏,气候的变化,以上美景都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个美丽星球的如画诗篇所陶醉:碧绿,是那翻滚的草原;青葱,是那浓郁的森林;绿波,是那荡漾的湖水;高耸,是那险峻的山峰……

可由于过度放牧,碧绿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乱砍滥伐,让葱郁的森林只剩下了令人战栗的树墩;污水的过度排放,使本来明澈的小溪令人作呕;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亦使高山雪景不复存在……

不!我们不能这样!让我们种草,阻挡漫袭的风沙;栽树,扼制住酷热夺人的沙漠;净湖,让小溪重焕勃勃生机;减排,让高山雪莲永远盛开。

8.读创业史有感 篇八

萨拉在富有的时候,经常帮助别人,得到了别人的夸赞。可别人家的小姐可不高兴了,经常欺负她。可是她一直保持一种公主该有的风度。

我的感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像萨拉那样高贵的公主,无论多么贫穷,多么富有,都要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高贵的心。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真正的公主。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管遭遇到什么处境,都要处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灵。

9.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九

这本书是我在暑假看过感触最深的一本书,让我队大学的一些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本书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其实现在太多的大学生被一些看似传统却并非传统的观念牢牢地束缚着,走了一段又一段的弯路,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而这本书将我明白怎么主宰自己的大学生活。

这本书共分为自序: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绩技校

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第四部分‘

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第五部分;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第六部分;勤工俭学的辩证法

第七部分。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

第八部分;互联网:倚天剑与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九部分;花开堪折直须折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

作者通过从每个方面举一定的事实例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度。

自序-----作者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的一个片段来引入主题,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面临的现状。让大家通过书中的建议在以后能有底气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技校,其实这个部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确实,若不是从事那种专业的研究又会有多少人的专业和以后的工作会对口,又会有多少人会在工作十几年后还记得当初在大学里学的课本知识。。书中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几个学政治生物的大学生在房地产公司做着有关容积率的工作。但是因为通过大学期间系统的思维训练,已经学会了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当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用在上面这项工作上时自然游刃有余。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本部分主要讲了仕途—风光无限,如履薄冰。学术---孤独并快乐着。商场—一切皆有可能。作者从三方面给读者分析了利弊。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我觉得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很好请记住:你只是你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这里面讲了关于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不管你是学什么的只要你努力就会学到东西。

第四部分—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在这个部分一个问题贯穿其中那就是社会究竟需要的是专才还是通才。哪个将更受欢迎。作者的主要观点还是术业有专攻,但在这同时掌握其他的技术也是需要的,例如,在一个外企公司面试的时候公司面试的时候,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但其中有一个人英语过了8级而另一个只是四级而已,那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让专业之外的一门专长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部分则是指出了,与其在一些无用的课程上玩手机睡觉还不如去听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讲座,同时他还提出了逃课的方法,嘿嘿。。

第六部分指出了现在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兼职员工而完全沦为了兼职学生,完全分不清学习和兼职孰轻孰重。

第七部分则是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现在大学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其中就不乏那种人脉特别好,能在偌大地一个校园随处可见认识的人,但还有一种极端就是读了四年书连一个班的人都认不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大的可能会失败。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我们

在以后的社会上必不可少的的一项技能,在这方面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为人际交往不只是一味的提高交际技巧。

第八九部分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互联网-一把双刃剑,需要好好使用。而恋爱,则是大学普遍的现象,但有许多人都只是一时热血和寂寞才谈的,这样太不成熟。。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这个标题就有点矛盾,但对于考研确实如此。在当今的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得上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可能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在考虑考研的事情了。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贴满了大学的每一个角落,一些自称考研猜题大师的所谓著名教授像明星一样四处走穴,并受到了比明星更热烈的追捧。书中指出考研并不是赶集,并不是看他考我也去考。书中指出了是花时间在考研上还是寻求工作经验的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讨论,在作者看来还是不建议读研的。当然在我看来这种事还是取决个人的,若一两次就考上了,那还好,若死考都考不上就是在没有必要了。

10.读“卷首语”有感 篇十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多处引经据典,并总结古今中外读有益之书的成功经验,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成功的大道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让人产生了共鸣。

曾在省委党校工作了20多年的我,与很多同志一样,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退休18年来,仍然一如既往,手不释卷。除订阅报刊外,我还购买了近百本中草药、卫生、保健方面的书籍。无论在家还是在院里,或是到公园,我都要带上一本书,认真阅读。长期坚持下来,我增长了不少防病治病的保健知识。此外,我还继续坚持写作,把自己运用所学到的医疗保健知识的成功经验写出来,与中老年朋友们分享。迄今为止,我已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文章50多篇。其中有些文章還被选编入文集正式出版,据知更有许多被读者剪辑收藏。我还多次收到热心读者的感谢电话和信件。每当此时,我就感到十分欣慰,觉得退休后又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同志这个著名论断,永远是我们的座右铭。愿朋友们“常读有益之书”。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原组教处处长

11.读《江村经济》有感 篇十一

《江村经济》通过一个村庄的全面描述, 从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在当时环境下中国江南乡村的生存、发展及幻灭的历程。全书共分十六章。纵观全书内容, 可划分为四部分:第一步部分是第一章, 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 也是对内容的总括。本部分内容虽然不多, 但语言凝炼易懂, 观点鲜明, 意蕴深邃。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并且确信, 中国在即将遭到日本全面侵略的时刻, 中国“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 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定“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第二部分是第二章, 本章从地理、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调研的内容, 并指出调研的原因, 尤其看重经济的原因, 因为“开玄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由此作者认识到“在中国, 工业的发展问题更有其实际意义, 但至今没有任何人在全面了解农村社会组织的同时, 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句话说明在中国农村乡村工业的重要性和它存在的必要性, 研究它将具有重大意义。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至第十五章, 分别从家庭关系 (第三四章) 、邻里关系 (第五六章) 、生存方式 (第七至十三章) 等几个方面, 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 作者根据上文所述, 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农村的根本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 “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 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纵观中国历史, 除去北宋中期发生农民起义外, 几乎所有农民起义都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 鲜明地印证了作者观察问题的睿智眼光和深刻洞察力。如果没有共产党用先进的理论改造这些“饥饿”的人们, 在当时的环境下, 中国革命成功的机率极小。虽然, 作者不是一个革命者, 但以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并且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寄托在“有能力的科学家和政治家”身上。

作者在《江村经济》中虽以叙事为重, 但考查其深层含义, 不难看出作者的独运匠心, 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置于字里行间。

1.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

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 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 由于气候适宜, 水源充足, 自然条件优越, 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 因此, 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 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 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 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的说法, 从当时农村看来, 中国是农工业大国, 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 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论

《江村经济》主要从农村乡土经济的崩溃上进行了分析, 乡土经济的崩溃激化了“传统里早就潜伏着土地问题”, 这是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 而是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土工业上”, 且“地主并没有丧失它收地租的权利……相反的, 因为西洋舶来品的刺激, 更提高了他们的享受, 消费增加, 依赖于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松”, 这就加剧了乡土工业的崩溃, 沉重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 于是, “佃户们眼里的收租者却变了, 成了来要他最后一颗谷的催命鬼。”可见, 乡土经济的崩溃是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

3.对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壮大的认识

作者认为:“如果人民不能支付不断增加的利息地租和捐税, 它不仅将遭受高利贷者和收租人税吏的威胁和虐待, 而且还会受到监禁和法律制裁。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 农民起义便发生了。也许就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华北的‘红枪会’, 华中的共产党运动。如果《西行漫记》的作者是正确的话, 驱使成百万农民进行英勇的长征, 其主要动力不是别的, 而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费老从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 初步得出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和壮大的原因, 尽管缺乏全面和本质的分析, 也丝毫不影响作者认识和判断问题的可贵之处。

4.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

一般认为, 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 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 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在这个村里, 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 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 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 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费老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了外来因素挤压了中国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导致中国乡土工业的衰退,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

5.为中国农村走出困境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虽然,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具体使用“两步走”一词, 但结合上下文, 作者却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两步走”的战略思想。第一步是社会再组织问题。作者同样主张“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的“改革是必要的, 也是紧迫的, 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 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 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在这里可引申为对国家进行重组的问题, 有了这个前提, 才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进行工业发展。第二步是恢复农村企业, 发展中国式工业。作者把前者看成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 而后者对前者的有效组织和发展壮大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作者把当时“合作社”的实验看成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将对“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江村经济》一书的以上特点, 可看出作者对现实社会认识是何等深刻、独到, 即使今天看来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 作者对有些观点缺乏进一步论证或认识问题带有片面性。对此,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发展模式点到为止, 缺乏进一步理论总结及论证。作者在书中提出, 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虽然, 作者用大量篇幅从事实上分析了开弦弓村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并没有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分析与论证, 据有不明确性、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后来, 作者又经过12年的考察、分析和总结, 才于1948年所写的《乡土重建》中, 对此问题作了明确的界定和论证, “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 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可是, 传统的工业并不集中在都市里, 而分散在无数的乡村里, 所以是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是传统的地主们收取产量一般的地租, 并不引起农民的反抗。”至此, 作者鲜明地提出了农村经济结构模式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这种观点, 当时并不为某些同行所理解、承认和接受, 但等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 乡镇企业不同时代对乡土经济的不同称呼) 在农村雨后春笋地出现, 并不断发展、壮大,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这时许多人才认识到乡土经济的威力和潜力, 也才认识到费老的真知灼见。第二, 阶级矛盾根源分析具有偏颇性。作者在分析阶级矛盾的根源时, 主要从乡村工业的崩溃上探讨, 并指出崩溃的原因是“完全由于西方工业扩展的缘故”。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偏颇性, 我们知道, 任何事物的最终变化都是由内因所引起, 外因仅仅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当时, 西方社会经过几次技术革命, 工业飞速发展, 国家日益强盛而中国执政者昏庸无能, 不思进取, 盲目排外, 致使国家愈来愈落后。再加上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最后是新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 这样两者中一升一降, 一强一弱, 在那“强权即公理”的国际社会中, 列强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自然加重了国家的贫穷与落后。但是, 当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并没有因西方的更加强大而把我们挤垮。可见, 只有如此, 外国的强大不但不是坏事, 反而能为我所用。

河北有一句民谚“种地交上粮, 活像自在王”, 此句谚语说明中国旧时国家管理模式是“无为而治”, 城市对农村的管理与约束相对较弱, 即像毛泽东说的“中国农村能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那么, 在《江村经济》一书中, 在实践上也鲜明地表现出中央政府及中心城市急欲摆脱中国旧有的管理模式。文中写道:“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 但事实上……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在这里, 作者透漏出一个信息, 即国民政府也进行过种种改革, 欲在农村“试图建立起强有力的抽取农村资源的基层组织体系”, 满足日益增大的国家开支, 但在当时环境中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几千年来惯有的管理模式, 凭国民党的党政力量无法撼动它的根基。

除此之外, 作者之所以有这部专著问世, 其直接原因在于费老家姊费达生在开弦弓村帮助农民建立了合作丝厂, 这是中国当时实业救国、科技下乡的典型事例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表明了中国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看到中国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他们认为, 消除这种隔阂, 必须进行一场改良运动, 早在1919年, 孙中山就建议, 在工人、农民中促进合作企业。对此进行躬身实践的教育上有陶行知的教育下乡, 经济上有费达生与其师的科技下乡。另外, 粱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对理论的实践在解决农村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勾勒了一幅农村新社会的蓝图。有了这些运动, 就能实现农村城市有效连接, 最终拯救中国, 走中国化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从中国整体上探讨国家的出路。费老在书中提出:改变乡村工业的困境, 必须实现技术下乡。对此, 费老追求了一生, 改革开放后, 相继提出株洲模式、温州模式等, 就是先前理想实现的结果。

当然,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江村经济》也有一点遗憾, 即散文化的写法折扣了理论价值, 未能使著作理论性表征化和系统化, 需要作者及读者进行解读, 才能知晓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所在。在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上, 多数学科起源和兴盛于西方, 原因就是他们的著作观点鲜明, 体系完整。中国古代各学科也有丰富的理论, 但却没有影响力, 原因在于理论大多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 必须经人注解方使人明白。比如, 《江村经济》这部著作“是对一个样本进行微观分析”, 企图通过“局部”揭示“中国绝大多数……村子……居于共同的过程”。对此, 作者仅是点到而已, 没有结合自己的大量调查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后来, 弗里德曼由于受此书的影响和提示而构建出“微观社会学”概念, 后经弗思 (他与费老都是马林诺夫斯基德弟子) 的发扬光大, 成了一大理论体系。为什么作者未能建构出这一理论框架, 其机会让西方“夺”去了呢?我相信, 如果中国历史上的理论家也像西方那样善于逻辑分析和归纳, 善于总结理论, 那么这个功劳一定是费老提出而非西方人了。列宁说过一句话:“真理, 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走的一小步, 真理也就变成了谬误。”笔者给其改变一下则是:中国的理论, 哪怕是再向前迈一小步, 我们在理论建构上就不会做“跟屁虫”了。

这部著作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今人好好学习和研究, 我就现实中论文写作再谈一下看法。

《江村经济》一书被作者的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并说“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 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其导师从本国的立场和学术的角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 有两点值得学习, 一是文风朴实。作者无论叙事说理都极力避免那种晦涩、拗口的语句, 皆以简明流畅的语句写出, 叙事言简意赅, 说理明白易懂, 即使没有高深知识的人, 也能看懂。二是引用不多。今天的一些学者在著书立说时, 大肆引用原文, 如果把这些原文抽掉, 原有的内容所剩无几。而《江村经济》作为博士论文基本无引文, 不但没有受到批判, 反而受到其师的高度赞扬。原因何在?用费老的话说就是他把它当成了历史来写, 意思就是费老是用自己的“心”去写的, 而现代人则是用“手”去写的,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东西”了。

总之, 本文在归纳《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特点上, 提出了作者在书中暗含的寓意, 以此为基础, 把它与其他观点作了简要比较分析, 得出作者探讨理论工作的同时, 更加注重现实的发展, 尽管某些观点存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但仍能做到实践中探讨问题, 问题来自于实践, 这对当今某些知识分子投机取巧、空话连篇、浑水摸鱼提出警醒, 并希望产生中国本身的大理论家。《江村经济》一书仅仅是一个引子,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即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去注解它, 结合我们的创造, 建构出中国自己的上乘理论。

摘要:《江村经济》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用英文根据实地调查所写的一篇博士论文。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通过对江南小村开弦弓村的描述, 阐明了乡村经济存在的状态、发展模式及崩溃衰败的根源, 并指出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方法与出路。本文结合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 运用比较的方法, 重新对《江村经济》一书的部分观点进行了归纳和阐释, 除说明本书的一些观点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外, 对作者某些偏颇性的观点做出了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重新归纳和界定本书的部分观点, 例如, 农村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乡村经济两步走战略, 等等。

关键词:农村,乡土经济,江村经济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1.22-238.

[2]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 1994, (10) .

[3]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上海出版社, 1948.82-84.

上一篇:灯塔下一篇:高二期中语文试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