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2024-06-23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精选11篇)

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分数

李海燕

郭集学校 课题:认识分数

课时:第1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难点: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表示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彩笔,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要好的小伙伴吗?周末的时候有没有和你的小伙伴们出去郊游过啊?都会带上些什么零食呢?上个周末小军和小红也出去郊游了,想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吃的吗?出示多媒体课件。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情境图内容。

师: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们都满意呢? 生:平均分。

师: 那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并疑问:蛋糕只有一个怎么办?

师:如何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二、操作探究,认识分数 1,认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可以用分数1212来表示。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操作感悟

(1)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他的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都能表示长方形的呢?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表示?出示课件。3,做分数

(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拿一张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12121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4,比较大小

(1)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分吃这块蛋糕?老师分得这块蛋糕的12,你分得这块蛋糕的,你愿意吗?为什么?

14你能用折纸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2)选择学生作品中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或圆形做出的不同分数,比较他们的大小。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比较同一图形做出的不同分数的大小。

三、巩固应用,练习提高 1,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2)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3)联想:下面的图案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课件出示图案。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出示第6题,提出要求,课后思考。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 分子

---……… 分数线 2 ……… 分母

2.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二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认识新朋友乐乐, 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 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 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 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 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 再选2固定在个位, 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 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 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 碰见两个新朋友, 想跟他们 握手表示友好, 每两个人握一次, 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 来给大家送点心了, 面包、包子、饼干, 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 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 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 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 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 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 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 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 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 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 直接导入, 进入密码门, 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 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 又为了方便做课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 (变成排列问题, 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 吃, 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 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 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 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 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 (课本中) 用 红、黄、蓝 3 种颜色给地图上 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2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3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三

五、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倍的概念,学会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理解倍的含义。

3.经历与倍相关的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应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教材P50-例1)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4.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一般思路,根据图形会求解倍数。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第一排有几个女生? 第二排有几个3?

我们就说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1)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 那带叶子小胡萝卜有多少根?

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几个2根? 我们就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2)白萝卜一共有几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几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教材P50-“做一做”第2题。

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0-“做一做”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2.教材P53-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倍的认识 胡萝卜:2根胡萝卜:2根

红萝卜:6根

3个2根白萝卜:10根

5个2根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课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教材P5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经历求倍数的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掌握求倍数的方法。4.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已知两项求解倍数的基本方法。难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的个数是()倍 2.第一排摆:

第二排摆第一排的5倍。

第二排摆()个5根,一共有()根。今天我们来学习已知两项如何求倍数。

二、探究新知

1.体验求解倍数的一般思路。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解法一:画示意图。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是的几倍,就是求9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答正确。2.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教学教材P51-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第一种:图示法。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师生共同检验:扫地的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子的人数,解答正确。3.归纳与总结。

“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教材P53-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 “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课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解决“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问题(教材P5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掌握“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经历“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过程,体验如何求解另一项。

4.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过程,学会求解。

难点:建立“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一般思路,学会求解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妈妈买了6个面包,3块蛋糕。面包的数量是蛋糕的几倍?

2.文具盒里有8支铅笔,2支圆珠笔。铅笔的支数是圆珠笔的几倍?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数的问题——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

二、探究新知 1.“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一般思路。教学教材P52-例3。

出示情境图,指名学生说说图意。已知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旗的4倍,求象棋的价钱。

生自己思考,交流想法。阅读理解:

①知道军旗的价钱,要求象棋的价钱。②知道了两种价钱的关系。分析与解答:

解法一: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 列式计算:8×4=32(元)所以,象棋的价钱是32元。解法二:图示法。军旗:

8元是军旗的4倍 象棋: 32元

回顾与反思:32元是8元的多少倍? 32÷8=4 可知解答正确。2.归纳与总结。

“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乘法或除法计算出结果。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2.教材P54-练习十一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解决“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问题: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乘法或除法计算出结果(求大项用乘法,求小项用除法)。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课 后 反 思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练习课)教材P54-P55练习十一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解决有关倍数的计算问题,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经历倍的认识及应用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全面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与“倍”有关的计算方法。难点:学会运用倍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回顾

说说倍的含义及已知两项求倍数,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一般方法? 指名回答。

1.奶奶家里养了28只小鸡,7只母鸡。小鸡的只数是母鸡的几倍? 2.小明买了9张贴纸,小王的贴纸是小明的4倍。小王有几张贴纸?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二、基础练习

1.教学教材P54-7。出示情境图。

要求学生说出解题过程,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踢毽子游戏,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1)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2)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教材P55练习十一第8题。

三、巩固练习1.教材P55-练习十一第9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2.教材P55-练习十一第10题。(可画图)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并总结发现的规律。3.教材P55-练习十一第11题。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雁宁路小学教案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倍的认识(练习课)

踢毽子游戏,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1)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18÷3=6(2)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3×2=6(个)

4.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 ”表示。(多媒体出示)

4、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多媒体出示: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5、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 么办呢?(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 里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2)指名交流。

2、第二关:连线段。

出示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画一画然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独立完成。数一数,交流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5.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五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难点:

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   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

: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4、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5、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

让学生用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一张涂出它的5/8,在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的?

问:它们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全课总结

6.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六

1.回顾平均分。

师:中秋节的晚上,阳阳和月月在分吃月饼,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共有4个月饼,合理地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一共有2个月饼,也合理地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师:像这样,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师:可是,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吗? 生:能。

师:如果请你来分,你打算怎么分?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人一半。

师:(课件演示不平均分法)这样分可以说是一半吗? 生:不是。

师:怎样分才可以说是一半呢? 生:平均分。

师:好,我来试一试,是这样吗?(课件演示平均分法)可见,只有平均分,我们才可以说是“一半”。

(课件出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它的一半。)

2、表示一半

师:可是,这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来,这个同学。生:1/2 师:同学们,听说过这个数吗? 生:听说过。

师:像1/2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板书: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二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它指的是谁?

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月饼的1/2的吗?

3、找到长方形的1/2

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音乐)

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4、练习巩固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小结:无论是一个月饼,还是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5、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

4、1/

8、1/

3、1/6……(师板书)

想不想也用一个图形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行吗?都迫不及待了,拿出第二个图形,开始吧。

(音乐)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师:说的已经很好了,就差两个字了,生1:平均

师:哦。想起来了。他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它的1/8。真好,还有吗?

生2:我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行吗?这个同学表示出了四分之一,其实每个同学都表示出来了对不对?这样,谁都有机会,把你的作品轻轻地放在桌上,同桌俩互相说一说,好吗?

小组内交流。

同学们,用一个图形表示出几分之一容易吗?

但是,深入下去你会发现,其实这里的学问啊,可不简单。瞧,我从大伙那里收集到了一些作品,有长方形,有正方形,还有圆形。来,老师看看谁反应快。

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1)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2)不同的图形,能不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能)

(3)那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哪些同学拿到的是圆?把你的作品高高举起来,同学们瞧,这里有1/

2、1/

4、还有1/8,收集作品)

6、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

2、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1:1/4

生2:1/2

1/2表示哪一部分?(一大块)1/4呢?(一小块)中间用什么符号?(大于号)(2)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圆,如果用它表示出1/8,和1/

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谁做出了1/8,拿出来,比较一下。跟你想象的一样吗?

用学生作品验证。

(3)这是圆形,那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赶快比一比,说一说,开始。组内比较。

7、分数的书写。

(1)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会写分数吗?好,拿出手指跟我一起写一个1/2。先写中间一短横,注意不要写太长,短横下面写上2,写在下面正中间,短横上面写上1,同样写在正中间。会写了吗?好,我们来看,(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书上练习)能不能?打开数学书,翻到93页,找到做一做第一题,在括号里填上分数。写完了吗?谁愿意大声说一说你写了哪4个分数?

汇报:1/3

1/6

1/9

1/8

8、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仔细观察你写的这几个分数,它们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呢?正如大家都有自己的名字,分数的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吗?数学课本94页的下面就有,看谁先找到。找到了赶紧看看,看仔细了,现在把数学书合起来,还能说出来吗?自信的同学,那就请你把数学书合起来吧,来,中间短横,是?(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记住了吗?那老师考考你,1/6 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呢? 关于分数各部分名称,还有问题吗?

9、练习

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长方形1/3

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1/6

先估,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生1:1/3是下面的2倍。

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遍,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下一个问题,还能往下平均分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生说。

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真棒,下面,我们再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好吗?

10、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1/3

一起说

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11、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老师还给大家到来一段广告,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四份,可是转身一看来了八人,他会怎么办呢?不着急,正当他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后,又来了第九个人他又会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有一个问题,边看广告,可别忘了想想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行吗?来,看谁坐的最直。

好玩吗?数学课的内容可不仅仅是好玩,看到广告中的画面,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4?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1/9?

1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两个分数:1/100、99/100。

你们会读这两个分数吗?它们也可以简读成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师:看完这句话,告诉我,如果你想获得100份的成功,只有1份的小聪明,够吗?

(不够)不努力行吗?(不行)你必须付出99份的努力,才能获得这100份的成功。

7.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七

王晓芬

【说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说学情】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在不同的渠道(包括看数学书)听说过甚至知道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但他们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说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谁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过“六一”儿童节。生:

师:今天老师带来两位小朋友,冬冬和他的妹妹,他们也和你们一样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因为每年这个节日,妈妈都会为他们准备好多好吃的,瞧,今年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些什么?(ppt)师: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分一分吧。糖果一人几个?冰淇淋呢?饮料?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叫做什么分 ? 生:平均分

师:同学们记性真不错!可是妈妈只买了一个蛋糕,怎么平均分给两个人呢? 生:......(一半)

师:这个词用得好!一半,就是把蛋糕平均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对吧?看看老师分得对不对?(ppt)

师:同学们,这一半啊,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哪位同学知道? 这个数就是二分之一,这一半的蛋糕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哪这一半呢?

师:这个二分之一,它叫做分数,同学们听说过分数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的认识分数。(板书)

二、新授

师:同学们,像我们刚刚说到的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分数二分之一,看看跟我们之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请谁来说说看,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

师:二分之一有三个部分,这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物体平均分成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我们一起来写写分数二分之一。师:我们刚才是把蛋糕怎么分?(平均分)代表平均分的是分数的哪个部分?(分数线)真棒!我们一般就是先写分数线;

我们是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2份)表示份数的数写在哪儿?(分数线的下面)叫做什么?(分母)刚刚一人得到了几份蛋糕?(1分)那这1写在哪儿?(分数线的上面)叫做?(分子)师:写法你学会了,那读法有没问题呢?请谁试试(请生读)师:读分数的时候,我们要从下往上读,全班同学一起再来读读看!师:声音真好听!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我们都学会了,同学们开不开心呀?(开心)那请你用端正的姿势告诉我,你准备好迎接接下来的挑战了!

(用你的火眼金睛来看看,二分之一被老师藏在哪几幅图中了?)师:眼力那么厉害,老师想看看你们的手是不是也有魔力呢?请看大屏幕,(PPT)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现在请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张和彩笔,动手吧!(巡视,挑选需展示的作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张别的形状的纸张,谁有本事把它们的二分之一也表示出来?(让生边做边解说)师:这些涂色部分都表示二分之一,可它们的形状都不相同呀,怎么回事呢?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

师:因为我们把这些图形都平均分成两份了,而这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它们都可以表示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太棒了,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奖励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披萨)但只有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才可以分享我的披萨哦。谁想来试试?

问题:如果老师把这个披萨分给你三个人吃,每个人要分得同样多,怎么分?(生答)(PPT展示)......师:几分之一的披萨比较大块?第二呢?。。。那如果老师让你比比这几个分数的大小,你会吗?(PPT)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排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1、分子都是1

2、分母越来越大

3、当分子都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三、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同学们,你们之前的表现太精彩了,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精彩的表现,又准备了新一轮的挑战,你们敢接受我们挑战吗?

1、写分数,我最棒!

2、聪明的你,想到了几分之一?

3、估分数,我能行!

4、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小结: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来表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让你长知识了吗?谁来说说看,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8.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教法与学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272×4 ×4 ×2 14×

758212、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投影出示例题2。

(1)问题一:3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3。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得出:求“3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2)问题二:1桶水共多少升? 21指名列出算式:12×。

2提问:根据什么列示的?

启发学生思考:求12L的11桶就是半桶,求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221是多少。21(3)问题三:桶水共多少升?

41指名列出算式:12×。

4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11桶是多少?就是求12L的是多少。44112.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和“12×”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

42启发学生思考:求是什么吗? 12×1111表示12L的是多少:12×表示12L的是多少。

44223.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4.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千克的(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投影出示例题3。李伯伯家有一块

3是多少千克。10113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种玉米的面积占。

5521.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示呢?

1111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列示是:×。)

522511(2)探究×的计算方法。

2511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表示一公顷,先画出它的,表示公顷。

2211②再涂出公顷的。

52(实际上就是求

引导理解:求111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分,取其中的1份。

52211公顷的是多少公顷,你是怎么想的?

52③观察交流。

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想一想,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111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分,取其中的152211×1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份,即×1==。

2×52×51011×111板书:×===(公顷)

252×510通过交流得出:求2.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⑴学生独立列出算式:⑵提问:“

13× 521133×”等于多少呢?你能用颜色表示的吗?

5252

⑶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5)份,不同的是要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131×33×===(公顷)52×51023.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分母。(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这道题是有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练习。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在教材上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这是一道看图计算的练习,皆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填一填,再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所学的分数乘法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加深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4.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5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9.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九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感知物体的轻重。

(1)谈话:棉花和O泡果奶哪个重?八宝粥和这一小袋米哪个重? 明确:掂一掂

(2)这两个同学谁重?明确:称一称

2、找一找——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有同学想到用秤称一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知道这两个人谁重谁轻,还能知道每个人究竟有多重。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

学生交流:说说各种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二、感受一千克和几千克

1、看一看——观察秤面,引出1千克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千克又叫公斤。(板演:千克kg)观察图片

读一读——强调指针指向刻度几,就表示物体重几千克 小结:指针指着刻度1,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

2、称一称——体会1千克

(1)称一小袋米(一千克)的重量,用手掂一掂,体会有多重;(2)称苹果(一千克)的重量,也用手掂一掂,体会有多重。活动:多少个鸡蛋重一千克?猜一猜?(同学上来称一称)

(组长选一样上来称一称,看看是不是一千克,回去让本组同学掂一掂)小结。

3、到生活中走一走——认识净含量、载重量 我们刚才认识了千克,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呢?(1)到超市走一走——认识净含量

(2)再到外面看一看(卡车、电梯、飞机米车)——认识载重量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2、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指名回答。

3、说一说下面物体的净含量多少

4、综合活动——展示李叔叔的购物清单,你能说一说李叔叔一共买了多少千克的东西吗?李叔叔能把这些东西都带回家吗?

5、游戏

(1)比重量:南北两边组长各选一名同学上来称一称,哪边总重量大哪边错获胜?

(2)比感觉:南北两边各派一名同学上台,用手掂一掂多少本书接近一千克,最后测量一千克的本数,谁接近哪一边就赢。

(3)比力气:南北两边每边选两人,一人背另一人从教室前开始,谁能先走到教室后,谁获胜。

四、总结延伸

1、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0.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十

一、说教材

我所说的课题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几分之一》87-89页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他们都有着差异。这一部分的认识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这部分最基础的知识。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即为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作了铺垫,更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的学习分数打下了基础。

三、说学情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教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各种图形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掌握分数 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 意识,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突破方法:通过直观观与多种材料操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突破方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

五、说教师教法 引导发现法 讲授法

六、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大量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交流,理解分数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掌握所学内容。

七、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长方形教具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彩笔

八、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创设情景: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苹果、分西瓜、分一个蛋糕” ①分苹果、分西瓜,在平均分下得到了整数的结果。②一个蛋糕两个人平均分,每人分得2.揭示课题:分数

[设计意图: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表现出来,而且使学生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教写法和读法

1.分数的写法(介绍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2.分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简单入手,属于知识性的教学。】(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意义

。不是整数结果,引入“分数”。

1、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

【设计意图:是分数认识的重点,用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强化平,说出自己的折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体验理解了的意义。】 均分的理解。通过动手折

2、的意义教学:强调平均分

(1)个别学生上来:起示范性的作用(2)同桌交流:面向全体

(3)再个别学生上来反馈:检查效果(4)深化的含义:空白部分也是整体的【设计意图:从自己操作的图形出发,认识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深化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四)创造分数

1、学生举例其他分数

2、创造其他分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使学生的观察、3、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你自己想要认识的其它分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动手分图形,在小组合作中感悟、去比较、去解决新问题,将学生提升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

4、展示学生自己的成果。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五)观察判断,拓展延伸。1,从作品展示中你能发现什么?

2,两个分数的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在哪?、3,看每组中两个图中哪个图形的涂色部分比较大? 4,我们可以的出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的作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六)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看图填分数

2、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分层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练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人人都能从中有各自的收获,尽显潜能】

(七)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九、说作业设计:

教材96页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十、说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1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篇十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掌握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进率,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的黑板、电视机、数学书表面到抽象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封闭图形,通过摸一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等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然后通过比较面积大小,拓展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丰富面积概念的表象,深入理解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活动,丰富面积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3.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及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对“面难把握,因此我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再经历比较各类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结合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由于三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线到面,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感知与理解面积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国旗,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国旗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平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3.及时练习。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出示)(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三)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学反思:

面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内容。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习了“周长”,对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及其计算已经掌握。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可以这样来说,《面积》是重点更是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的比较准,能够根据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另外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认识和体会面积。感知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首先从导入这块通过布置劳动任务,让学生引发矛盾,感知面的大小,初步感知面,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观察感知面的大小,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摸画中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画字典封面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的概念。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对学生布置不够明确,导致学生目标不明确,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熊主任指出整堂课设计非常好,创设擦黑板擦展板很好,涉及到老师没讲学生就已经知道面积,这时候老师应该表扬鼓励,不必要纠结。学生会描述面积就行,不必非强调表面。这个是生活中的面积,接下来有一个动作特别好,由实物字典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就是由生活转到平面,转点很好,很巧妙。刚才已经摸过了,这样过度过来比较自然。可以再加一个侧面引申一步

上一篇:青春理想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法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