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地理图表的教学

2024-08-18

谈初中地理图表的教学(共9篇)

1.谈初中地理图表的教学 篇一

高一地理图表有效教学探索

高一地理组

李雅萍

高一地理图表有效教学探索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生命”,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知识、能力、过程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纵观每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可以说每一道题都离不开地图。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能运用这一载体进行教学,而且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化,图表教学已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方式,但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即是,在选图、用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都没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该如何有效利用图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于地理教学工作者来讲尤显重要。

【关键词】地图教学 地理课堂 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以及绘制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有效利用图表教学,一是可以培养学生从图表中理解问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措施;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反映地理问题、表达地理思想。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地理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要加强对地理图表读图方法的有效指导。

1、让学生明确读图步骤:先看图名,二看图例;三找出规律,然后进行分析。

2、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图的一般解题思路

如:读地理分布图关键是先要熟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等值线图要明白并记住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凸高(指数值高)则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凸低(指数值低)则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读地理统计图时:先看图名,反映的是哪方面的规律,二看图例坐标,找出要分析哪些因素,三根据坐标找出最大,最小或最高、最低以及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分析。

3、重视图文转化,图形结合。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二、要精选地理图表

在选择图表时一要充分实际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领悟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兴趣点,不能随意拿来,也不能只从个人喜好出发。可以选择所显现的“事实”与学生既有认识之间有一定反差的地理图表:“原来是这样的!”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图表的制作过程。例如:在进行“城市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小组活动“画城市”——“画一幅能反映城市所具备的特征或要素的景观图”引入教学。学生在构思作画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对“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的思考,以“作画”方式呈现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地理图表形象性、直观性背后所蕴含的“本质”。

三、要围绕教学重点统整图表教学

依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选择并整合各类地理图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如在引入新课环节,选取地理图表的出发点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环节,可以是地理景观图的对比分析,可以是地理统计图表的综合分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演绎地理原理示意图,其出发点侧重于帮助学生以地理图表的表象信息为基础,以问题为抓手,挖掘“隐性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的时空发展规律,生成地理思维等;在教学的反馈环节,可以制作地理表格归纳总结教学重点,可以配以“地理漫画”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也可以是以学生自制地理过程示意图等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测,梳理知识点,分析相关性等。

例如:在“城市地域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实景图”、“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模式图”、“花园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整合。这样在分析“城市地域结构差异的成因”这一问题时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渗透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方法。

四、要进行有效的地理图表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一般只对直观性较强的地理图表容易激发兴趣,对思维容量较大的示意图等缺乏关注度的事实。教师应以问题引领为主导,进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改变学生在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容易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缺乏一定的能力支撑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河流地貌”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一张“河流从上游直至下游入海的整体景观图”由浅入深,层层展开:

问题(1)我们能否在河流的同一河段看到这些河流景观?

问题(2)河流上、中、下游的不同特征比较?

问题(3)河流的上、中、下游对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在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地理图表,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清晰地形成分析“河流地貌”的主线: 流水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在各河段的不同地貌特征及 成因——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也初步习得了分析地貌问题的基本思路:

“在什么地方?(上、中、下游)——看到了什么?(地貌特征)——有什么区别?(地貌特征的比较)——为什么?(地貌差异的成因)——怎么样?(地貌差异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有效信息的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归纳并提炼生成地理特征——比较地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地理特征差异的成因——地理特征差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的思维过程。学生既习得了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也内化了“综合性”“地域性”的地理思维方式,甚至是“因地制宜”的地理观点。

五、要注重以图表方式设计课堂检测反馈

地理图表既然是表达地理事物的第二语言,那么在地理课堂的检测反馈中也应设计相应的作图题,用“地理图表”方式来回答问题,加强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地理表格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差异性的把握度;地理示意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内在成因的把握度;知识联系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分析的把握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选择。

例如:岩石圈的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撰写小故事“岩石物语”:从沙滩上的沙粒开始,描写沙粒有可能发生的岩石循环过程。提示:沙粒前身可能是不同种类的岩石;沙粒最终结局也可能不同„„,并要求结合故事,画出岩石循环的路线图。以图表方式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反馈出学生对岩石循环这一地理过程的把握程度。

地理图表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师生共同努力,赋予地理图表以鲜活而深刻的地理内涵的过程中。有实效的图表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基本解读方法,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图表的实质和意义——以地理信息为载体;以地理思维为主旨;以地理观点为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对地理图表的有效教学。

2.谈初中地理图表的教学 篇二

1. 地理分布图的判读

地理分布图类型多, 占的比例较大, 它包括政区图, 工、农业分布图, 人口分布图、铁路分布图、资源分布图、气候分布图、水系图等, 但只需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 即可通用于此类图的判读, 其方法如下: (1) 读图名, 确定图的内容。 (2) 定位置, 根据图中经纬网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定位。 (3) 读图例, 获取有效信息。

2.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首先要明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它是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形起伏的。绘制时, 先将地形按海拔划分为若干个高度带, 再将各高度带规定好具体的“色层”, 涂在相应的范围内, 从而能够更加显明地表示出地形的起伏。目前, 常见的色层表为绿褐色系, 即:平原低地用绿色, 丘陵及中低山地为黄色, 高山、高地用褐色, 冰川雪山用白色或紫蓝色等。为此, 我们可根据高度表里的不同色彩以及相应的高度范围, 读出主要的地形分布及地势变化的特点。

3. 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是某个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是用布满一定区域内的若干条等值线表示某个地理现象的数量分布的状况, 由于等值线上注有数值, 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 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上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 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等。它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判读等高线图时, 一是看等高线的数值, 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 其海拔高度相同。要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 就要看其位于哪一条等高线上, 若位于两条等高线中间, 则取两个高度的平均值。二是看等高线的疏密, 分析坡度的陡缓: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 表明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表明坡度缓。三是看等高线的形状, 确定地形的类型: (1) 山峰 (山地) :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 (2) 洼地 (盆地) :中间值小、四周值大的闭合等高线圈。 (3) 山脊——山脊线也叫分水线: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下方弯曲 (等高线凸向低处) 。 (4) 山谷——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易发育河流: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上方弯曲 (等高线凸向高处) 。 (5)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 (6) 断崖 (陡崖) :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2) 等温线图的判读。判读等温线图的方法, 是要掌握等温线性质: (1) 等温线密集, 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2) 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若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3) 若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 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高, 若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 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低。二是根据图例, 读数值, 了解气温递变规律, 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 我国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三是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 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如找出我国1月0度等温线, 观察此线是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 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四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幅度, 如果等温线密集, 说明气温差别较大。五是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 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 黑龙江省北部-28度, 海南岛+16度。

(3)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判读等降水量线图的方法:一是看图例, 明确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内容 (即降水量的数值范围) 。二是看降水量变化规律。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可看出,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三是看降水极值及分布。

4. 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 可绘制成柱状、扇形、曲线、折线等, 它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处理的一种形式。在气候类型、人口增长、工农业产值等方面运用较多。它包括平面直角图和结构图。

(1) 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平面直角坐标图, 又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和柱状图, 其判读方法如下:一是认清图名及横、纵坐标表示的内容;二是分析“柱”和“线”的变化趋势;三是分析不同阶段, 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 结构图的判读。结构图又可分为扇形图、饼状图和矩状图, 其判读方法主要是通过数据的对比或简单计算, 概括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5. 地理原理图的判读

(1)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象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及地理原理;或者是用箭头表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后者, 关键是要读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读地形雨的形成示意图, 关键是要读出暖湿气流被迫沿山坡爬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形成降水, 故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少雨, 但暖湿气流一定要上升到一定高度。

(2)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是地表沿某一方向的垂直断面的图形。它能直观地显示该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剖面图的判读方法是:首先确定大致的区域范围, 然后再将地形剖面图与相应区域的地形图对照, 以判断图中涉及的地形类型, 并直接读出该区域地势变化的特点。

6.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的素描图。其判读方法如下: (1) 仔细读图, 依据逻辑和比例关系、图例和注记等要素, 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信息。 (2) 进行知识迁移, 准确地判断或推理, 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3) 分析比较, 概括出图像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7. 地理主题漫画的判读

3.图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地理 图表 应用

图表泛指地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图像、表格,它们是地理课程的重要资源,图表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的常用手段。相比于普通的教学方式而言,图表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也更契合初中生的认知方式,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因而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环节之中。

一、图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图表既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教学资源,也是完善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探讨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应用图表教学时,有必要对其重要性做一个简略的分析。首先,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图表阅读与使用技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表功用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图表使用水平,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其次,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初中地理教学逐步由知识导向型演变为能力培养型。图表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对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效用,契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最后,图表作为地理教学中的一种课程资源,它同时有着很强的社会应用价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地理图表,如交通路线图、旅游线路图、气候分布图等,图表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图表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二、图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图表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多重价值,这种教学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精选图表,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精选图表总结了三点内容:第一,针对性。图表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知识教学的,因而,它必须与课程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教材中最适合的图表或制作相应的图表。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的教学中,地球六大板块示意图就是重点内容。第二,直观性。图表的教学意义在于它相比于文字资料而言,更能直观地表达一个地理现象或展示某个地理知识,直观性是其本质要求,也是图表教学价值的集中体现。第三,趣味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尚不成熟,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还要从此点出发,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主题新颖、内容有趣的图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阐述图表,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图表教学环節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图表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读图名。初中地理中涉及大量图表,有表示地理事物动态变化的,也有展示矿产资源分布空间的,还有人文地理的内容等,图名界定了图表的性质,是学生进一步认知图表的基础;第二,读图例。图例是图表解读,尤其是地图解读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指图表周围的各种标记,是学生深入了解图表内容的“钥匙”,苏教版七年期上册《地球与地图》章中有图例的专门讲解,值得学生仔细探究。第三,分析主图。图表解读的根本目的是对图表所传达的内容做深入的研究,推动地理教学的开展。因而,在图名、图例分析完成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训练学生解读正图的能力。

3.图文结合,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图文结合对地理学习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图表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比如在初二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将黄土高原等地理形态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认知。其次,图表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直观化。初中地理涉及大量繁琐的小知识点,如地球板块分布、气候分布等,示意图能够将这些小知识点串联起来,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记忆。最后,图表尤其是知识表格,能够将杂乱的知识点系统化。初中地理知识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重内容,知识零碎散乱,知识表格能够将这些小知识点集中起来,便于学生学习。

4.注重实践,发展学生绘图技能

4.谈信息化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四

河北省安新县实验中学 车立华

摘要:我们今天的教育和以往都不同,它要求起点更高、成果更强。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日新月异,教育必须适应世界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创新。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人才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开拓新思路、应用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趣味,丰富课堂。

关键词:地理教学 信息化 创新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崭新世界的窗,使学生的眼界开阔,同时还要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信息化的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1、信息技术让地理课堂更丰富、学习更高效。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需要多媒体的技术支持,图片资料、视频材料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课堂,各种信息可以快速而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课容量显著增大。在讲解疑难问题时,动画视频的运用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地球的公转问题一直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借助动画演示可以准确的表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地球到达的位置,太阳光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等。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公转的空间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真正达到教学深入浅出的效果。

2、信息技术作为师生学习的工具。

教师和学生都能作为信息资源的运用者。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课程与互联网的资源有效的整合,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对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目标,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我国的河流时,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搜集我国河流的资料,找出现在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学习河流知识做准备,也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

3、信息技术拉近课堂与生活。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多搜索国际时事,找出最新最真实的资讯信息,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好的承担学有所用的任务,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真正的为生活服务。例如:关注日本9.0级地震及其海啸影响,普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有条件时还可以搞地震逃生演习等。这些经历在学习地球六大板块构造时,都可以拉近书本知识与学生感知之间的距离,使地理知识洋溢在我们的四周,学习就变得有趣而容易了。

4、信息技术贯穿教学始终。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备课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找,也可以自己制作,但都离不开图像、声音等素材的组织。这个过程促进了教师备课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专业的发展,便于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讲课过程中信息化的素材更加科学可信而且及时,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资讯很发达,对课程的要求也会很严格,信息化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课后练习部分也可以综合更多的资料分析,比如: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时,搜集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和气温降水分配图作比较,能更好地分析各种气候类型,找出它们的差异,加强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分析创新能力的原理,找到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的方法。

1、认真对待个体的遗传差别,或称天赋的差别。

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宽度显著超常,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爱因斯坦在空间和数学领域的卓越才能。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对为学生预设学习目标、因材施教有帮助,对于学生更好的自我评价也十分有利。比如说,对感知地图的敏锐度方面,有的同学很容易的就找到目标,有的同学找的很慢很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发现问题、个别辅导,给他们找出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难题。

2、环境的影响。

在地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营造有创新氛围的环境。例如在教室里挂上地图,鼓励学生在家里挂上地图,买一些地图拼图的玩具等。请家长配合经常让孩子用地图查资料,多上网搜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在办板报时加入一些地理未解之谜,引起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置身于地理环境中:无论是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国际交流合作,还是地球的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与治理、商业发展、资源开发、水利建设、国土整治、国情国策的确立等方面都与地理相关,在身边学地理、用地理。

3、实践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

地理教学要使所学知识贴近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要多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预防灾害方面,地震、暴雨、泥石流等灾害的征兆与逃生知识,出门旅行应注意的事项等。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教学可经常有意识、有选择地把电视、广播、报纸上的内容纳入地理教学中;联系社会现实,强调活学、活用。例如,与学生一起关注“5·12”汶川地震、“神七”升空、影响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超强台风莫拉克、珠海举办的航空航天博览会、近海的“休渔期”、上海的世博会、日本的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泄漏问题等。

4、创新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与关键。

创新思维的一般规律是:先发散后集中,最后解决问题。不光是地理教学,其他学科也都要培养形成创新思维,我们的教学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变化复杂的社会环境。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一定在书本上,它在我们的头脑里。比如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如讲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可以引用古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来说明时间的长短不同概念不同;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等等。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1、破除消极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不迷信经验、权威、甚至书本,引导学生多思考问题,凡事多问为什么。利用地理课的独特优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不要用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已经变化了的问题。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多看、多想、多问,让学生向着小万花筒的方向努力。在课余时间多组织热点问题的大讨论,形成学习探究的氛围,创造各抒己见、勇于发言的舞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2、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包括扩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组合思维等。以扩散思维为例,面对问题时要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有人形象地描述扩散思维像夜空中的礼花,如太阳光芒四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练习就可以起到扩散思维的作用,学的国家、地区多了以后,把它们放到一起找相同点和找不同点。比如日本和俄罗斯就可以通过对比差异加深认识,两国的工业布局不同反映出国情的差异。日本的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是因为日本的工业对外依赖严重,需要大量的进口原料出口产品。而俄罗斯的工业区多分布在内陆,靠近原料产地,因为俄罗斯地大物博,资源基本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小。多开展这样的练习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多,思想更成熟。在科学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让教学成为信息化的窗口,改革的先锋。教学生学知识、学做人、学会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王向东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 [2] 吴洪成.《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6 [3] 杨九俊、彭钢、蔡守龙编著.《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6

作者简介:车立华(1978—),女,汉族,河北安新人,河北省安新县实验中学教师

5.谈初中地理图表的教学 篇五

寺口中学

韩春梅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交汇点,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而且还能使学生亲身感受的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合理的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更有利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等课程理念的贯彻。

关键词: 乡土地理资源

地理教学

重要性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的引进乡土地理资源是初中生心里发展的需求。

现代教育的直观鲜明的图像、声、光、形、色俱佳的多媒体的教学的引入,能极大的增强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知识点,把与之相关的乡土内容下载到教学的网络中,就可以解决学生对生活地理知识不足的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独到的判断力和思维性。以往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思维需求,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封闭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堵塞了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性。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上是“过期的”无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最不可取的。在教学中,试时的把乡土地理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组织,就可以让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书中的知识理论,从而达到活学活用,有的放矢,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性和缜密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最“好动”的时期。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的摸索中探取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试时的把学生解放出来,带领他们进行野外考察、环境监测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测量、记录、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观念。在学中玩,在做中思,这更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二、在初中地理适当的补充乡土地理资源现代地理教学必须的 1.乡土地理资源的引入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乡土地理的内容丰富,学生对其有俱来的亲切感。把平时生活中的乡土地理素材挖掘出来用到课堂上,课堂的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由喜欢学、到爱学、直至好学。如六年级的《地球的公转》,我先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四季变化现象,有的同学说:夏季的影子要比冬天的影子要长;有的同学说:夏季五一时期我们要睡午觉,而冬天就不需要;还有的说:夏季的早晨5:30天早已很亮,但在冬季的这个时间段,天还是灰蒙蒙的......。针对同学们发现的现象,作为导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再在此基础上加上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就会带着‘为什么’的探索精神投入到新的教学中,把生活中的疑问现象与课本的理论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乡土地理资源的引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再如六年级上册的《天气与气候》部分,历届的中下游学生总是对天气和气候的两个概念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让同学描述了近几天的天气转变情况,恰巧那几天的天气风云多变,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通过对话,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了天气的特点,把两者的概念区分开来。

2.乡土地理资源可以解决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地理名词理解难的问题

地理教学是一科范围很广的学科。而其中的自然地理又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其中的一些地理名词含义非常让学生费解、困惑。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引入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六年级上册的《地形图的判读》,学生对于利用等高线判读不同地形的名词比较疑问。为了帮助同学解决这个问题,我带领同学熟悉家乡的地形。栖霞是一个丘陵地形,山地较多,实地考察让同学们对于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有清楚明了的认识,解决了地理名词理解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到家乡的实地考察更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初中的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地图的能力、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的计算能力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的能力。要把这些能力运用的实处,与乡土地理资源紧密结合是最有效的办法。乡土地理是学生们能具体熟悉的,具有直观性的最佳资源。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解决身边的问题,更大的铸就了学生的成就感。如七年级地理课的《水资源》,针对学校水资源 浪费的情况,我让同学们直接或间接性的对学校的用水情况、家属、工地、班级以及学生日常用水情况作一个调查,最后整理合成资料,形成合理化的建议,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的板报栏上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及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联系到一起,避免了死学、死记,又让学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4.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动,以此作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以实现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在讲解《中国的农业》部分,我选取了栖霞的金牌农业-苹果。栖霞有“果都”的称号,苹果行业非常出名。本课的农业知识,我让学生回家做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果园的总数、平均每户人家的果园亩数、每家的年底果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另外还要观察自己村庄的地形、了解气候对果园发展的影响、分析制约果园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苹果的销路问题等。回校后小组为单位进行总讨论,一起分析栖霞未来果业发展的方向。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5.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在教学中穿插乡土地理资源,可以让学生直接对祖国有深切的感受,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的补充乡土地理资源,可以让学生真实的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毅力。在实地的考察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乡土地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王晓慧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时代教育

2007年

陈淑清

高效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西部科技

2009年 刘友良

初中地理教学资源

6.再谈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六

王雪玲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多年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我经常不断地反思,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上学年的地理教学体会。

一、抓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用“快乐教学”中的游戏法,用多媒体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当然我还在地理教学的好多地方采用了其他方法,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会使课堂更生动,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班就形成了一个学习地理的浓厚氛围.光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个成功的开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45分钟要效率,教学生会学地理,那就不得不说一下地图了.二、抓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等,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

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在上课过程中,我每节课都画一张地图,甚至到两张或三张地图,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俄罗斯时,我首先把世界图画在黑板上,再把俄罗斯图画在黑板上,接下来我就在一旁轻松的进行指导来学习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农业人口城市等。从而养成学生读图的良好习惯。并渐渐的养成了用图分析问题用图背知识的好的地理学习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显然不是的.我觉得应该还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来约束学生才对。

三抓评价机制

评价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环节,我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内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特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地理学科评价方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作业情况,小测试成绩等给学生进行量化打分,并且小组之间展开竟赛,我自己花钱买奖品到期末根据量化成绩对学生进行奖励,,同学们都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局面,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回顾过去,展望今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想在以下几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注重地理文化素养的提升,使自己的课堂更立体.更生动 1我的初步设想在学七年级下册时候,在每节课前5分钟安排国际新闻播报,新闻中的任何国家和地名都是学习地理的兴趣所在。然后针对新闻热点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是在课前5分钟,注重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教育,在课堂中间我以后也会多放视频,比如我现在在《地理中国》节目中已搜集了比较实用的如《北极的困惑》、《消逝的冰塔林》、《食人的北极熊》、《野性俄罗斯》等等还有很多,打算以后上课放给学生看,再就是我现在经常阅读特别文摘刊物,因为里面有一个版块是异域采风,专门介绍各个国家的逸闻趣事等,对我非常有用,以后我想多讲给学生听,补充课本以外的地理人文知识。使自己的课堂更立体.更生动,始终把学生的兴趣保持新鲜度.二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

丁校长来后,实行了小组教学模式的课堂改革,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奔标意识,更有利于学生合作行为与团队精神的养成。但在平时我上课时还是不敢大胆改革.不敢大胆放手只有在公开课时才完全用到,基本上还是走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学期我下定决心彻底改变自己的老模式,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我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该有的生命活力。

以上两点就是我这学期重点课堂改革的方向,我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的地理教学

7.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 篇七

关键词:图像,图表,初中化学

一、叙述型图像、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图表说明化学现象或规律, 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像、图表, 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现象或规律的能力。

例1.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1) 在t1s~t2s之间, 甲、乙两图有一个交点, 其含义是_____:

(2) 甲、乙两金属中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是_____:, 较活泼的金属是:_____ (填“甲”或“乙”)

(3) 如果不同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质量相同, 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不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点拨: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延续而增大, 甲、乙分别在t2和t1时达到最大值, 且达到最大值时产生氢气的质量甲比大, 但消耗的时间甲比乙长, 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乙大于甲, 金属的活泼性乙大于甲。如果稀硫酸不足量, 达到最大值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一样多。

二、判断型图像、图表题

这类试题是将有关化学现象或规律绘成图像、图表,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 主要是考查学生用图像、图表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某澄清透明的溶液由碳酸钠、稀硫酸、硝酸铜、稀盐酸四种物质中两种混合而成。为确定其组成, 做如下实验:取少量该混合溶液, 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 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 (单位:ml) 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请回答:

(1) 该混合物由_____和_____溶液组成。

(2) 请说明混合物中不含有另两种物质的原因:_____

点拨:向混合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起初不产生沉淀, 当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为20 ml时, 开始产生沉淀, 说明混合物中一定没有稀硫酸, 且混合物中一定有物质能与氢氧化钡反应, 且不产生沉淀, 结合题目可知该物质为稀盐酸, 稀盐酸与碳酸钠不能共存,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稀盐酸, 另一物质应为硝酸铜。

三、推理型图像、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挖掘图像、图表中隐含的内容, 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来比较有关化学量的大小, 它涉及的知识面广, 着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

例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 (铜锌) 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称取20 g假黄金于烧杯中, 用某浓度的稀盐酸50g, 分5次加入, 每次充分反应后, 取出固体, 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 各次稀盐酸用量和剩余固体质量记录如下:

(1) 求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2) 从图可知:当所用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_____时, 表明锌恰好完全溶解。

(3) 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点拨:从上表可以看出:当剩余固体质量不变时, 为铜的质量, 即铜的质量为13.5 g, 从而可求出锌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当剩余固体质量为13.5 g时, 可从图中查出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40 g, 从而算出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及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四、计算型图像、图表题

这是根据化学规律将有关数据隐含在图像、图表中, 要求学生利用图像、图表计算有关问题,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图像、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例4.长久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用稀盐酸可以清除水垢。某学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含量: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200g水垢中, 同时测量3分钟内产生气体的质量, 结果如下表:

试回答:

(1) 表中有一个测量结果有较大的误区, 这一点所对应的时间是_____秒。

(2) 请在坐标纸上以反应时间为横轴, 以产生气体的质量为纵轴, 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反应的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

(3) 计算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点拨:在稀盐酸与水垢反应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 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应逐渐增加, 当时间为120 s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应在60~66 g之间, 不会大于66 g;利用数学中的描点法, 可以画出相关的曲线图;200 g水垢与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为66 g, 可算得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8.谈地理图表学习中捕捉差异的技巧 篇八

关键词: 地理图表 差异捕捉 差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差异”是独特的花。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时时留意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地理图表学习中产生的差异分析,对差异捕捉有了一些思考。

一、差异捕捉记录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作业中、绘图中、合作中捕捉差异。

(一)从作业中捕捉差异。包括知识梳理类作业、学习困惑类作业。

知识梳理类作业以布置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画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为例:

绘图中学生错误主要包括:

1.箭头与等压线平行,未表示出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属考虑不全面。

2.箭头向里弯还是向外弯混淆,对气流的自然生成缺乏形象思维,气旋应“向里合”,反气旋应“向外散”。

3.画对三个,错一个,属冲动型思维。

4.取点不正确,属未掌握方法。

学习困惑类作业。在学习太阳高度角后笔者让学生列出困惑,主要困惑是:

1.太阳高度是固定的吗?

2.太阳高度变化,是太阳与地球距离的变化,还是与太阳照射的点的距离变化?

3.为什么正午太阳升得最高?

4.为什么地球离太阳远,所接受的热量多?

5.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为什么却感到最热?

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以上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绘图中捕捉差异。笔者让学生在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移动后,根据教材活动要求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图,通过画图学生的不同问题可以暴露,同样的知识,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理解偏差,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三)从合作中捕捉差异。例如:一节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告知每道题的正确答案,学生小组讨论《大气运动》习题。讨论需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这道题是怎么解的?二是这道题考查了什么知识?

某题:读四种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示意图(图略),图中②时段中,天气以晴好为特点的是(B)

A.甲 B.乙 C.丙 D.丁

以下是我记录张旭阳组的讨论片断:

张旭阳(组长):这题谁做对了?

周仲静云:我做对了,我来说。先看丙曲线(边说边在图上指,如右图),这点气压高,这点气压低,气压变低为暖锋。

王军:为什么这点气压高,这点气压低啊?

周仲静云:比如这条线是1000hpa,比线高的气压高,比线低的气压低。

(陷入沉默)

张旭阳:哦,原来你把这条线当等值线了,这条线表示气压变化啊。

周仲静云:哦,我错了。

组长:那丙地就是,气压先低后高,为冷锋。

我:你们刚才的对话真精彩。周仲静云答案做对了,但解题思路是错误的,但你的思考过程给张旭阳和孙思危带来了很大启发。那么王军和马飞宇听懂了吗?

王军:嗯,懂了。(马飞宇像在迟疑。)

我:马飞宇,你懂了吗?

马飞宇:是不是看纵坐标,这条线气压一开始低,后来升高,然后得出是冷锋。对不对啊?

通过学生讨论,我的发现是:周仲静云和张旭阳是地理学优生,对于这题的解题思路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周仲静云的是错误的。但通过“教”的环节和同伴互助,周仲静云意识到了自己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而张旭阳在推进“教”的过程中,解题思路理顺了。他们既在“教”,又在“学”。而孙思危在他们俩的讨论中获得了启示,实现了探知过程。王军和马飞宇是地理学困生,大多时候学习不自信、话语不多,但他俩在小组讨论中努力接收和理解信息,尽力跟上大家的节奏,也弄懂了。小组合作真的是一种互惠的学习。

二、差异捕捉策略

包括教学前测中分析差异、教学设计中预设差异、课堂教学中记录并回应差异。

教学前测中分析差异。包括新授课中列学习困惑、填知识梳理,复习课中填知识梳理、做练习检测。教学设计中照顾、预设差异需要确定教学重难点,要照顾学情差异。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有何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原因是什么”四个方面,那么,这四个内容就成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要顺利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理解“什么是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学习的关键点,因此“什么是太阳高度”成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中预设差异。例如不同学生对“太阳高度”有不同理解,备课中要准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帮助不同学生突破概念的理解。因此,我准备的学习材料有:先让学生从字面理解概念,再观察当地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的立体图,描述当地某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并找出12点时的太阳高度;然后通过画图让学生体验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让多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重要知识,让每个学生都画出自己的理解,在遇到具有探究性的学习内容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差异产生思维碰撞。在知识总结时,要呈现尽量详细的知识体系,以照顾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课堂教学中记录并回应差异。笔者在新课中发现了画北半球气旋、反气旋中生1、生2、生4类错误(当时没意识到生3类错误),因此投影了差异资源,与学生共同分析探究。

总之,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化着,教师需要加强理论修养,发挥学生潜能,发现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敏感地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关注地理图表学习中的差异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非预设生成”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用于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生成出人意料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2]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9.谈初中地理图表的教学 篇九

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利用教学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地理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地理教育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学、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去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它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气、带来活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不断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 地理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创设地理情境;自主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程整合的优势

地理学科有的内容经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理事物,而地理信息技术则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地理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因为除了要板书课题外,还要根据需要随时、快速、准确地勾画出图形、图像、示意图,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而地理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给教师上课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地理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地理教学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具体作用如下:

(一)、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能够保持强烈的兴趣。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源泉。

例如,在学习《青藏地区》一节时,开始播放一段青藏高原景观的影视片断,同时配有李娜优美激昂的 “青藏高原”,把大家带到了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片中青藏高原的各种景观、藏族人服饰---藏袍,无一不刺激着学生的大脑皮层。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动手动脑本领。

例如,在学习《欧洲西部》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在电子白板上播放介绍欧洲简介的视频及图片,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呈现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工业、农业等情况。引导他们分析欧洲西部的这些地理要素后,我指出正是这些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欧洲西部复杂的地理环境。然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这一区域畜牧业的影响,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的影响,位置、气候、地形对繁荣的旅游业的综合影响等等。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明确了欧洲西部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了欧洲西部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区域地理特征,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情境变化的细心观察,判断、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不但得到锻炼,而且对地理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也能梳理清楚。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又激发与强化了整体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集中在一起,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讲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1、从抽象到直观,使之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形象思维的优势大于抽象思维。事物或图像比抽象的语言和原理要有说服力的多,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

例如,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开始,首先用计算机出示画面,用中国政区图做底图,飞入一幅东南沿海屋顶为尖顶的民居区图,和一幅西北地区屋顶为平顶的民居区图,让学生观察两种民居建筑上屋顶的差异,学生回答完毕后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很自然地将注意力引入本节的教学。然后利用计算机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拖动鼠标点击依次出现我国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每出现一条,画面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层次学习,领会各地区降水情况。然后,全面总结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即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直观的图像,掌握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突破本节难点。

2、由静态到动态,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轻松理解重难点。

将动画技术引入课堂,参与教学。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降低教师教学难度,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精练。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教学内容中,地球公转运动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及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教师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利用网络资源——《地球的公转》flash动画课件进行演示。在演示课件时还可以调节地球公转运动的快慢,或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中的任何位置。当地球处于不同位置时,能清楚地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能具体、形象地认识地球上四季形成的原因。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学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按大纲应该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干湿地区”两个问题。由于多媒体动画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知识点把握快,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师许多叙述性的语言可以少说、甚至不说。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一堂课便完成了三个问题。讲完空间分布规律,再讲时间变化特点,避免了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分在两节课上讲的不足,十分自然、贴切。第二课时讲完“干湿地区”可多做练习来巩固知识,还可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填图作业、选作复习题全部可以在课内完成。既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互动,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讲解,无论是讲授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是讲授地理原理,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又难以理解一些

抽象的知识,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提高。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捷径,使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活动,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大大增加。

例如,《中国行政区划》一课中,各省市自治区的空间分布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利用多媒体编制了一个练习:以中国行政区划空白示意图为底图,旁边放着顺序颠倒的要填的地理事物名称,学生要把它们分别移动到空白图的正确位置上,若移动错误,名称则会自动返回原地。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寓教于乐,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

运用信息技术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进入课堂,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经常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海陆变迁》这节课理论性强,有可探究的问题。根据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参与的特点,可以把“沧海桑田”设计为导学内容,展示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景;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内容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本图片进行猜想,然后进行网上查证,并将大陆轮廓在计算机或纸张上进行绘制拼合,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使整个教学内容层层探究,步步求证,加深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当前的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的基本模式有:

(一)、演示模式

即利用信息技术展示问题发生、发展过程的模式。例如,在引入概念、陈述原理或解释某些抽象的地理对象时,可选用多媒体手段(如分层演示、影视演播、模拟动画等),向学生展示难以用语言或普通教具阐述的事实,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理解新知识,接受新概念,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介绍《黄河的治理》一节时,对黄河的成因可以播放一段黄土高原环境变化的影视片断,不同的背景音乐、对比鲜明的画面、细致的解说,一方面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模式

信息技术提供的不仅仅是演示、模拟功能,而且还能够辅助做“教学实验”——借助于网络资源,依据信息技术的测量、绘图、变换、运动等功能,通过师生的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来处理问题,总结规律。

例如,讲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时,先播放一段新疆的哈密瓜和葡萄成熟时期生动的视频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然后设问:哈密瓜、葡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新疆瓜果特别甜呢?学生会带着问题饶有兴趣的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教师接着用课件展示新疆的石榴、棉花等图片,再设问:新疆绿洲农业的特色还有哪些?最后教师用课件展示配有文字说明的新疆富有特色的农业系列画面:吐鲁番的葡萄晾晒房、哈密瓜外运、塔里木盆地优质商品棉基地、番茄酱的生产与出口、牧场上悠闲地羊群、吐鲁番坎儿井群。观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哪些呢?在新疆农业的开发建设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

察相关的情境,使学生从整体上加深了对新疆“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这部分地理知识的认识。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且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控制模式

计算机可以在教学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以实现自动化教学。它能与各种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予其他媒体以交互性。例如,交互式频显示系统就是计算机与视听媒体相结合构成的。

在介绍长江流域有哪些主要支流时,利用交互式的课件,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每给长江画对一条支流时,相应支流就会显现并闪烁两次,同时音频系统予以掌声鼓励。这样就有效的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学生记忆困难的弊病,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地理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中应避免的“误区”

(一)、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盲目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无数教育工作者经过实践总结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有的教育工作者片面认为“传统模式”已经过时,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模式”,因而每节课动辄一味追求多媒体,忽略其必要性;置课堂教学效果于不顾,一味去追求表面“秀”。造成结果是:

1、课堂上热闹非凡,课堂效率却不高。

2、课堂充满“现代意识”,将课本上没必要用多媒体的知识“秀”出来,哗众取宠,置课堂效果于不顾。

(二)、抛弃知识科学性,以多媒体误导真实性。

科学性、真实性是制作和开发所有课件的首要标准,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必须要透彻地研究教材,绝对不能在课件中出现科学性错误,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

(三)、抛弃教学主体,运用多媒体技术成为变相“满堂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外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人,是内因。主导者必须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纽带,即辅助功能,决不能简单地以多媒体来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使课堂教学演变为新型填鸭式教学工具。

(四)、抛弃教学重点,过度追求多媒体的运用。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有助于本节课知识内容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这也是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任务魅力所在。实际中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理论以形象的、有趣的、感官易于接受的视、听等认识方式传授给学生;若只停留于图“好看”,作表面文章等,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实际中出现的误区:

1、运用多媒体资料要么对课堂教学用途不大,要么与本节课内容无关。

2、本来通过讲授学生就可以直接接受的次要内容,却非要用多媒体演示。

3、多媒体资料的选择本来应该有助于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但由于选择和应用不当,反而出现了新的疑难知识点,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无谓的理解难度。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必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实现教育现代化,满足信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关小学教师年度考核述职报告下一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