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本

2024-08-03

综合实践课本(共7篇)

1.综合实践课本 篇一

课本36个综合性学习中的名言 警句 俗语集锦

一.微笑面对失败

①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②失败乃成功之母 二.善待他人

①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②额上能跑马,肚里能撑船。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三.合作

①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十个帮。

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③众人拾柴火焰高④人心齐,泰山移三.母亲

①儿行千里母担忧②养儿方知父母恩

③天地宽大,父母恩大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⑤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⑥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⑦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嘴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四.春天(八下80面)

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五.脚踏一方土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②四海之内皆兄弟③头顶一片,脚踏一方土④哲学家说过:“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 ⑤此地无银三百两 六.黄河

①跳进黄河洗不清②不到黄河心不死

③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七.青春

①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②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③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八.书

①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②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④书籍——当代的大学。(卡莱尔)

⑤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⑥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 生命伴侣河导师。(高尔基)九.金钱

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②传统的理财方式:量为入出③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节俭)

④金钱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生的不幸。十我心中的孔孟

①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刚正人格)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交往的原则)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十一 马

①人在衣裳马在鞍②风马牛不相及

③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④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⑤牵马到河边,强马饮水难⑥驴唇不对马嘴 ⑦人并不因为生在马厩里就成了马。十二。桥

①船到桥头自然直②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 十三

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③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十四

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对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十五 ①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西湖岳坟墓)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③ 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2.综合实践课本 篇二

在教学准备上,笔者设想通过课本剧及校园情景剧的编创表演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以读促说,以说促写,以写助演,以演助赏,提高学生读、写、说、演的能力;让学生以独特的方式演绎课本剧及校园情景剧,使参与者相信自己是优秀的,是最有希望的;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彰显母语活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探讨情节、分析人物,接着自由组合为戏剧小组,依据演出内容分配好导演、编剧、演员等角色进行演练,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个个能上台。各戏剧小组试演后,组织学生进行导演自评或其他组长点评。点评内容可以谈课本剧的改编是否有新意,语言是否精彩,结构是否合理,也可以评表演的得失,语言动作是否到位,道具是否与剧情浑然一体,团队之间是否团结合作,角色分工是否合理等。

反思这段教学,它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是无限的。

是学生让我们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以生为体,以师为导”教育思想的生机,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与学中的体现,合作探究、大胆创新、合情入理的编排、惟妙惟肖的表演及多媒体的娴熟运用,都展现了新生代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二、空洞的说教,在学生自我获得面前显得苍白。

在戏剧排演这一开放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室、课本,这无疑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唤起了学生的审美冲动和体验,教学活动达到了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的效果。

三、过程要精心设计,精细指导。

教师要做好选、导、练、演、赏、评等环节的工作。

1. 慧眼识“材”。

首先剧本要适合表演,要有时代气息,要有创新意识;其次演员要量角选人,既要充分展现学生的表演张力,又要保证好的演出效果。

2. 编导在行。

教师要做到指导有据,披文入情,掌控有度,精心指导,适时介入,体验角色。

3. 练有“四定”。

排练要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任务,确保每次排练都要比前一次有进步。

4. 真情演出。

舞台布置及道具服从演出,人物对话、表情要精当,有感染力、穿透力,表演要有震撼力,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5. 外赏内析。

就是“一入一出”,即能进得去,排练、表演深入剧情;能出得来,就是要跳出剧情,站在鉴赏者的角度,分析编剧及表演的优劣,对剧本进行多次的加工再创造。

6. 以评激励。

在表演现场,让评委亮分评价,并给予奖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四、转变教育思想,顺应新课程要求。

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要契合了学生的需求,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表现欲望,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思维将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爆发出生命成长的无限能量!

五、整合教育资源,四位一体促进良性发展。

教师可充分调动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方面的力量,让学校高度重视,倡导支持;让学生展示自我,收获成功;让家长热心参与,量力而为;让社会看到我们的学生是有思想、能发展、有能力、尽责任的一代。

3.综合实践课本 篇三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促进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 内容

1.教材文本内容涉及方面

综合性学习的文本是紧跟在每单元的文选之后的,自然是和该单元的主题倾向大致相符的。由此也可见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贯彻了课程标准的,不仅涉及传统语文概念中的语言、文学中的精品,同时也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内容富含人文性,科学性,现实性,本土性。

就单个主题而言,每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的小标题甚至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功效,学習过程如果是真正付诸实践的话,学生所得到的将是“一颗爆炸的小星球”。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马的世界”为例,学生将会通过查马、观马、说马、画马、写马的实践操作将会掌握汉语汉字中马的书法、成语、俗语,“马”字的来历;了解历史传说中的马的故事;思考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马的命运。

二 过程

1.能力习得

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教材文本中也涉及到大量的实践操作指导,尤其注重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以及后续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中教材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收集语文现象,寻找街头、荧屏上的错别字。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更是以“怎样搜集资料”为标题。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体现在次也可见一斑。

可以说,在这方面,现行的教材绝对是个进步,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准备论文

还可能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资料,所以在毕业论文创作之前需要写一篇学年论文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2.情感体验

在和研究小组成员共同收获信息,又各自体验、品味生活、生命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在无形中感染了或多或少的团队合作精神,享受了比较高的审美情趣,充分体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一定程度上剖析了自身的潜在心理,关注了一些社会科学现象。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心理成长,体验自我成就带来的快乐和信心。这真有点“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综合性学习板块的目标是叠层的,完成了上述的知识、信息、能力、情感习得活动后,还可以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那就是口语交际能力锻炼和写作能力锻炼。在这样的独特、真实、新颖的体验之后,学生也大概不太可能会没有可说可写可表达的东西了。

教材的实际运用情况

从总体上来说,这套教材该板块的设计是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理念的。学生甚至老师将从中获益匪浅,因为它是综合素养和生命力的培育。但是在实际的教材运用过程中,这套教材的价值的挖掘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师如此说道:由于一次综合性学习所费的时间、精力极大,会影响教材的核心——选文的学习,所以他们只是整个年级一学期共同进行一两次而已。

据调查发现,有些老师甚至就跳过这些板块,或是只讲该板块中考试可能会涉及的知识。

我的建议

首先,我们急需研究出一套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

其次,我们的教材还需要改!是否可以扩大综合性学习的教材比例,或者干脆以综合性学习为大框架,将文选纳入相应的框架中,构建类似苏教版“主题”分类法。文选的课时量应减少,因为“读”的目标不是分析字词句章,而是欣赏并借鉴可用之处。而这样的目标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而达到。历史上很多文豪根本都没有老师,我们的目标不用说不是为了培养每个人成为作家,当然也不是为了把每一个人培养成揣测作家文意,做一些无法证实真伪的评论的“鉴赏家”,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读完文选后真正有时间啃那些大部头的名著,这样做,课内、课外的都不耽误。

【参考书目】

[1]张奠宙.[M]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晓梅.[M]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课程教材研究所.[M]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综合实践课本 篇四

总结

我校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是在启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开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一本教材,没有教参,课程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去开发,如何实施要靠教师去探索。我们边学边做边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中起步。现在回想期间艰难探索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果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初见成效的话,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学科——理论先行

如何使教师们很快地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程,了解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鉴于此,上学期初,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的绿洲》专题学习讲座,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做了周密部署,使教师对本课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任课老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此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还组织教师登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学习其中的优秀案例,借鉴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二、结合校本,整合创新——积极行动

(一)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我校教学特色。我们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两个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电脑进教室,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课堂小天地连接着网络大世界。如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在教师引导下点击鼠标,打开“http://www.jxol.net/yyzdwyn/index.htm”进入“《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走进维也纳”。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配着优美清晰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了解奥地利风景如画的地理环境,欣赏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蓝色多瑙河;瞻仰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聆听着巴赫、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旷世杰作天籁之音;流连于金碧辉煌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陶醉于气势磅礴高雅热烈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随后让学生们交流对这座音乐之都的总体印象。

——四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网上搜索,《走进菊的世界》综

合实践活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欣赏中国名菊的风姿绰约,品评菊花美名的诗情画意,感受给菊花命名的喜悦兴奋…… 思维在点击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无拘无束,跨越中外的网络课堂成了学生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乐园,放飞个性驰骋想象的天堂。

(二)结合校本教材,展示多彩活动

我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启蒙》系列校本教材。这六册校本教材选取了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让孩子在记忆的年龄段积累这些古诗文,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加厚和刷新人生的底色,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也围绕校本教材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三字经》诵读比赛”;二年级“小小成语摘录卡评比”;三年级“《弟子规》表演背”;四年级“趣游古诗园”;五年级“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六年级“古诗新唱”等。在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读,背背,画画,演演,写写,唱唱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从中积淀古文的形式,受到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回忆七彩童年的一段经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令老师们刮目相看。

(三)围绕地方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等活动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社区教

育优势,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月,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验母爱的伟大,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护蛋体验活动”。每个学生当一周“鸡妈妈”,写《护蛋日记》和《给妈妈的感恩信》,争当“护蛋英雄”,从护蛋体验中感受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懂得孝亲敬长的道理,从和母亲的互动交流中,促进沟通,学会感恩。

四月,为了配合校大队部“看家乡新貌、寻家乡名人、做校园小名人”方案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探索活动,1、参观家乡名企业——江苏省名企业苏青集团;

2、瞻仰家乡名址——张大烈纪念馆;

3、调查家乡名河——富贝河;

5.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 篇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卓有成效,如《公益广告》、《诵古诗 品古诗》、《走近屈原》、《我们的班级》等,学生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写课题小报告等实践活动,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社区、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解决问题等能力。活动中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

其中,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研究《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深受学生喜欢。他们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都想给班级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面貌。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在墙壁上来个提醒牌,教育同学要爱护墙壁、桌椅,有的学生提出给墙壁粉刷绿色,好保护我们的眼睛,还可以在四周点缀一下更美观了„„ 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颇有创意的设想,但要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却很难。这个美化班级的建议会不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呢?活动前我组织的一个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参加劳动实践很感兴趣,但苦恼做起来费时费力费财,困难多多。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不行,得开展。为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实现,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成为现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深知: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只让学生说说与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我在设计《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并付诸实施。课堂上我出示了几种班级风貌图片,激发学生设计班级文化的活动方案,提醒学生需要哪些材料,怎样活动。给他们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亲历活动过程,他们才有周到的考虑。

2、回归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回想给班级添色彩活动,开始我重视了以知识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活动认识课。

因此,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真正的让学生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活动之前我调动学生一切思维,尽量全面的设计活动前需要的准备工作,我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设计如何把油漆刷得既美观又整齐,当学生提出制定统一高度时,接着问了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既科学又快速定出统一高度呢?学生认真地思考着,他们想法不一,当“两点定一线的想法”说出来时大家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运用了数学知识。我也情不自禁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学以致用,聪明!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最后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汇报。

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让学生设计给班级穿新衣,必须让学生了解刷油漆的过程,这单单靠说和想是不够的,不妨让学生走进装潢公司,到实地观察,再设计活动方案。那样设计出的方案才更全面更细致。让学生走出课堂,打破现有的课时约束。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革新以知识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知识的课程,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

3、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课前我向学生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任务,组织学生调制油漆,现场给墙壁油漆。经过讨论后同学自主分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可忙活开了,有给墙壁定高度做记号的、有往地上铺垫报纸以防油漆洒落地上的,有供应油漆的,有做提醒牌的。大家忙中有序,偶尔油漆溅到脸上,衣服上也都不在意„„望着绿油油的墙壁,同学们的眼睛更亮了,笑声更甜了。

在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做,贴近生活,快乐来了,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在在教学中着眼创新,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进行“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综上所述,“实践”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6.综合实践课本 篇六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它如一剂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提出:“教育不能把学生关在书本中和教室里进行,而要发挥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的作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可见,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感悟生活的窗户,把学生从学科学习、从狭窄的课堂带出来。可以让他们时常用一双明亮的眼去观察,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摸,感受世界的多彩,体验生活的律动。下面,我就结合着我们开展的类似活动,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一课型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和老师们共同学习与探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定义: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呢?我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教学方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而我们习惯了把学生锁在课堂内,困在书本里,学生不能完全感受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刻不容缓,这要求教师使用科学的、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引向社区、引向社会、引向未来。例如,随着夏天的渐渐到来,我设计了社会实践活动《找夏天》,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夏天的足迹,用眼睛发现夏天的美丽多姿,用心灵感受夏天独特的气息。

二、明确基本内容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各地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一般来讲,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

1、服务社区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选择活动主题,如耕地减少、用水困难、交通堵塞、住房紧张、迷信抬头、养老与就业等选择主题。我校地处县城,有着优越的社区资源,因而,以社区服务为活动中心内容,我们学校开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模式。如组织学生到滕州光荣院,关心慰问孤寡老人;到军队干休所采访,听老人们讲战争故事,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到敬老院给老人赠送礼物,帮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2、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懂得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懂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如我们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及部分小记者走进济南军区通信训练大队进行参观、学习、采访,体验了战士井然有序的内务,观摩了部队战士的部分训练活动,增长了小同学的见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雷锋活动月,我们组织学生来到东谷面粉有限公司,参观雷锋精神展览馆。同学们通过观看图片展、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了解了雷锋的成长足迹以及雷锋的部分事迹,激励孩子们要从小做雷锋式的好少年。还比如到大宗村参观;到滕州电视台采访;到文公台实地了解滕州历史;参观北沙河纪念馆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走出了学校,走进社会,参与社会,了解社会。

3、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选择活动主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战争与和平等。我校一直重视对学生的珍惜环境教育,在“世界时日”和“中国水周”到来之际,我们开展了节约用水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将节约用水宣传画张贴到教学楼水池边,增强他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在《限塑令》实施一周年之际,开展“《限塑令》与我们的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寻找我身边的白色污染”——关于“白色污染”情况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到河滨路、荆河公园开展“雏鹰护绿”活动;到红荷湿地参观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富有爱心。如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我们开展的“我爱妈妈——三八节感恩调查”活动,通过问卷给每位同学提出有关妈妈的56个问题,例如:妈妈出生在那一年的那一天?妈妈向你这么大的时候吃过什么水果?妈妈在学校里受过什么表扬?妈妈一天工作几个小时?睡眠几小时?等等。引导他们通过与妈妈交流,从而更加了解妈妈,感受母爱的伟大。我在班级中开展的优困生“一帮一、一带一”活动,“与山区孩子手拉手”活动,“我帮妈妈做件事”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

5、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正确理解个人价值,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我们学校开展的“我当小法官”活动,请交警作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举行“我当小交警”活动;到滕州消防大队参观,学习并宣传消防知识,通过以上活动的举行,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自救。

我们制定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起学生活动兴趣,要适合学生去实践,要和当地社区密切联系,要多研究当今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

三、重视活动环节

活动前要让学生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务的对象,要与参观、访问的对象提前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让学生共同拟定具体计划,方案的内容要详细,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实施活动的时间,地点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做好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及时保持联系,因为,每一个活动如果没有家长和社区的大力支持,都难达到预期成效。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家长知道教学的动向,让家长成为每个活动的一分子。每个活动,都要认真总结,鼓励和培养学生写调查记录,教师要准确地给予指导和肯定。

四、认真做好评价

每一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进行总结,这种评价要分为多方面进行,要从学生态度,活动过程体验,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活动中策划、参与、组织、表现、感悟等情况,多方面进行总结。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与前面的活动是密切相连的,这是活动的一部分,是学生思维升华、体现生成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重要环节。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课型实施的模式,大致如下: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内容包括: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取得预期成效的。

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5、拓展延伸。教师可再次创设探究情境(如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在收获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和发散思维,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究兴趣。运用形成的观点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并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将探究实践续续拓展延伸。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教学环节。

下面,我就结合着“《限塑令》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活动的开展,向大家具体介绍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流程:

一、课题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活动,这样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2008年6月1日起“限塑令”在我国强制执行,这带给我们很大的影响,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因此我和学生确立了活动主题:《“限塑令”与我们的生活》。

二、活动目的:

1、了解国家《限塑令》的有关内容

2、调查塑料袋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了解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长期自主的环保意识,带给身边的人以正确的影响。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环保意识。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加深对限塑令实施的了解,能够自觉拒绝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四、过程与方法:

这次实践活动其实是一次长线活动,需要约三周的时间。共分为五个活动阶段。

活动过程:(一)确定主题: ⒈激趣导入:

⑴去过超市买东西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买的物品一般都用什么装?(塑料袋)

出示:塑料袋。

⑵买完东西拿回家后这些塑料袋还有什么用?说说自己家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每天使用2-4个塑料袋)。(把数字写在黑板的一侧。)

⑶老师:确实,塑料袋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作用还真挺大!板书:方便生活。你们想过吗?如果有一天不让用塑料袋了,会怎么样吗?2008年的6月1日起,国家实施《限塑令》这是为什么呢?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确定主题:“《限塑令》与我们的生活”

⒉选择问题: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课题选择的决定权应该交给学生。因此,我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只是定了一个大的主题:《“限塑令”与我们的生活》。学生具体选择什么内容作为自己的活动内容,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选定这一主题后,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各自交流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最后经过大家共同归纳、提炼,确定几个既有研究价值,又容易操作的问题作为活动研究的子课题:

⑴什么是“限塑令”,具体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⑵为什么要实施“限塑令”?(了解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

⑶调查塑料袋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⑷“限塑令”实施后的效果?

(二)制定方案:

要进行调查就必须有研究方案。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呢?可以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比如;应该选定那些考察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一番;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还可以从网上下载别人的研究方案供大家参考;向有关人员进行咨询……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最后确定较为成型的研究方案。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明确,特设计了下面表格:

(三)实施活动:

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以学生自愿组合的形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不超过10人。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并在组长带领下给小组起个名字。在课余时间进行,因此小组长在以后整个活动过程中协调组员关系、组织活动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小组起名字的过程让学生对实践活动培养了初步的兴趣,他们纷纷起了自己喜欢的名字,这也增强了小组团结。

⑴活动时间:三周

⑵活动场所:家庭、超市、集贸市场等

⑶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方式,按照活动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家长、走访社区等等各种方式收集资料、收集具体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

⑷教师活动: ①学生对“实地调查问题的设计”往往不能贴切活动主题,不能很好促进活动的开展,甚至有些小组会不知道如何设计问题。因此,在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实地调查后,教师要马上利用课堂进行小结,让学生谈谈在调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并可挑选设计比较好的小组将他们的设计的问题拿出来交流。

②及时了解学生活动实施情况,适时进行必要的阶段小结,制造机会让学生之间可以彼此交流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活动开展。适时的小结对引导学生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③活动过程中保证教师的宏观指导。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进行,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并提供帮助与支持。

(四)交流总结

1.具体目标:

(1)汇总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具体数据,整理并归纳重点内容。

(2)交流学习收获及调查结果。

(3)用具体数据和事例图片等方式说明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环保意识。

2.活动时间:二课时(课内)3.活动场所:教室

4.学生主要活动:

(1)综合同学们及教师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并计算。

(2)统计部分行业(主要是超市)的使用塑料袋情况。

(3)计算全国每年花在这部分塑料袋上的投资,感受结果给人带来的震惊。

(4)体会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示。

5.教师重点指导:

(1)指导资料数据的汇总,引导学生交流活动后的感受。

(2)引导学生升华主题到环保的高度,意识到环保应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师:这几周同学们对“《限塑令》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活动主题做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与研究,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一)交流《限塑令》的内容:(学生读)从今年的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二)交流:为什么要实施“限塑令”?

经过调查,79%的人都赞同这个《限塑令》,因为可以保护环境。可是不可否认的是限制使用塑料袋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不方便。那为什么国家还要发布这样的通知呢?我们好好来认识认识小小的塑料袋。(重点交流)

1、关于塑料袋,你了解多少? 学生汇报。

(一)对环境的破坏:

1、难以降解:现阶段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和填埋,将其埋葬200年,还是保持原状,无法被自然所吸收,占用大片土地。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分解出有毒物质,污染地下水。学生汇报相关数据等。

教师出示数学游戏:(课件出示)量一量、算一算:一只塑料袋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约会污染多少平方米的土地?一个家庭一年丢弃的塑料袋大概要污染多少土地?全校学生家庭呢?全国呢? 教师:我们把塑料袋看作一个正方形,量边长:30厘米。面积就是900平方厘米,0、09平方米。我们刚才说一个家庭一天最少用2个。

我们来计算一下:(课件展示图表,引导学生计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约2万平方米,这些塑料袋就可以把我们学校覆盖4层楼还要多。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全国家庭每天使用30多亿个塑料袋!要污染多少土地呢?结果老师真是不敢算了。

有的同学说可以焚烧垃圾啊。交流:以焚烧方式处理塑料袋有哪些害处?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造成大气污染,影响更为巨大。(板书:破坏环境)

2、视觉污染:对市容,景观的破坏。(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3、不易回收:因为回收再利用的成本高。中国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只有20%左右,80%被填埋焚烧。

4、破坏生态平衡:改变土地酸碱度,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业减产。至于抛弃在水里或陆地上的塑料制品,不仅影响环境,而且若被动物吞食,则会导致死亡。教师举例:北京市大兴南海子麋鹿苑的工作人员曾在一只麋鹿的胃里解剖出4公斤的塑料袋。

5.危害人类健康:塑料制品在温度达到65℃时,毒害物质就会析出并且渗入到食品中,则会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等人体重要部位造成危害。

(二)对资源的浪费

1、“塑料袋是石油提炼制成的,“石油资源宝贵,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2吨石油才可以做1吨塑料,中国每天生产塑料袋需要用1300多吨石油,一年3700万吨。,这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2、据调查,中国超市行业用于塑料袋的金额高达50亿元,这些钱足够让1666万名贫困的小学生读一年的书。现在四川地震灾区那么小朋友没有了学校,这些钱可以帮助他们建造多少所学校啊!(板书:浪费资源)

5、教师总结:小小塑料袋,对我们人类的环境破坏程度竟是这样的严重。危害是如此的巨大!

(三)交流:《限塑令》实施的效果怎样?学生汇报:超市的塑料袋开始收费,价格一角、二角、三角不等。因而塑料袋的使用减少很多。人们有的直接用手拿,有的用环保塑料袋,有的自带篮子、布口袋等。

教师补充:我做了一个调查,《限塑令》实施后,我们滕州银座超市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骤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这样,每天就能解放约10000平方米、约合15亩的土地。那一个月可以解放多少土地?(学生计算:450亩)一年呢?(学生计算:32850亩)整个滕州又是多少呢?整个山东省、乃至整个全中国又得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这个数字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那通过你的调查,又有哪些地方是《限塑令》的真空地带呢?

学生交流:

(1)农贸市场的塑料袋使用量依然很大。

(2)据调查约百分之七十的人不知道《限塑令》,还需加大宣传。

学生交流:你打算怎样宣传《限塑令》?(利用广播、倡议书,宣传画等。)

(五)活动拓展:

1、同学们,当环保遭遇“方便”,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学生:选择环保)

2、同学们异口同声选择了环保,我们该如何去做?(学生:和家长去购物的时候提醒自己带购物袋,尽量少用塑料袋,研发可以降解的,可以重复利用的替代产品等。)

3、布臵实践作业:自制环保购物袋。

结束语: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提起菜篮子、拎起布袋子,尽量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每个人在生活上的小小改变,就可以大大地减轻地球的负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地球天会更蓝,水会更清,树会更绿,花儿会更鲜艳,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同时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图片)。

3、教师建议:继续观察,限塑后,你家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此活动开展完后,又由此衍生出一个子课题----《“寻找我身边的白色污染”——关于“白色污染”情况调查》,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活动。

评价和反思

这一实践课,我们经历了前期准备、过程指导、汇报评价三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在课题研究中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开展调查,以及调查材料和测量数据的整理等工作,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在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他们有一种冲动和渴望: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感跟他人分享。由学生自己组织课题汇报:各课题小组的活动介绍、成果展示,正好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而且在相互交流中,还能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更多的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活动中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在活动中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懂得和自然和睦相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展翅飞翔,让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片沃土上,走向社会,走向人生,走向美好的明天。

搭建“实践”舞台,“活动”多姿多彩

7.综合实践课本 篇七

【关键词】微专题;课本资源;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32-03

【作者简介】李宽珍,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南京,211200)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专题复习是高三数学复习后期的重要阶段。它是在一轮复习的整体梳理、知识网络建构之后,必须经历的以综合训练为主,以训练解题能力和优化思维品质为最终目的的复习阶段。如何提高这一阶段的复习效率呢?笔者经过几届毕业班的教学,发现在高三后期的专题复习中,“微专题”复习是对数学专题复习的有效补充,对学生掌握难点问题、查漏补缺有很好的帮助。近几年的高考中,以“阿波罗尼斯圆”为背景的试题一度成为考查热点,而此背景源自课本,由此,笔者基于课本资源开设了一节关于“阿波罗尼斯圆”及其简单应用的“微专题”复习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此为例来谈谈实施“微专题”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仅供参考。

一、“微专题”课题的确定,遵循真、小、实的原则

“微专题”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选择的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小专题。它贴近学情,难度适中;可以进行适度拓展,激发学生潜能。“微专题”的选题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结合复习的目标要求,针对学生在单元复习和大专题复习中暴露出的在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学生复习中的“问题”促“专题”的生成,力求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实问题”。比如笔者设计本专题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点因素。

1.学生的难点。

笔者发现学生在多次的作业及考试中对隐含的阿波罗尼斯圆的关注度不是很高,从而导致这类题目答题的正确率较低。应该说,这类问题涉及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等多个知识点及思想方法,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考试的热点。

笔者查阅了近几年的高考题,有关阿波罗尼斯圆的问题出现在多个省份的高考题中,如2003年北京春季卷,2008年四川卷,2005年、2008年、2009年、2013年江苏卷,2014年、2015年湖北卷,等等。在这些题目中虽没有直接出现阿波罗尼斯圆的概念,但经过推导、变形均能转化得到阿波罗尼斯圆。

二、“微专题”课型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整合,突出以小见大

“微专题”教学关键在于抓住课堂内容的“主线”,以“真问题”“实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在真情境、真讨论、真问题、真思考中学会学习,提出能体现核心要旨的“问题”,从而将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清晰的结构。

我们在对某一个“微专题”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力求找到一条能串起零散问题的“主线”,要注重揭示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防止复习的“碎片化”,避免“就题论题”,将专题复习异化为对几个题目的复习。

笔者分析后发现,造成学生对阿波罗尼斯圆背景判断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这类曲线的本质。因此,在本专题的设计中,笔者没有像以往的一些专题复习课那样,过多考虑题目的综合性或新颖性,过多注重解题的技巧训练,而是从一组课本的习题开始,以理解阿波罗尼斯圆的本质为主线,通过回顾课本习题,引导学生回归问题的起点,真正达到追本溯源、微中见著的目的。通过梳理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对“零散”的题组,以“阿波罗尼斯圆”的概念为核心构建这类问题的本质联系,为学生以后解决这类问题形成了一条更为清晰的“线路图”。本专题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来实现以上目标。

活动1:课本溯源,奠定基础。

展示课本上的两道题:

例1.(苏教版《数学》必修2 P112)已知点M(x,y)与两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1:2,那么点M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

例2.(苏教版《数学》选修2-1 P63)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A,B的距离之比等于2的动点M的轨迹方程。

(学生思考、自主解答,具体解答过程略)

(设计意图:挖掘课本习题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让学生体会到高考题是源于课本的。此外,在此处还可以联系椭圆与双曲线的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熟悉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强化分类讨论的意识,渗透类比的思想。)

活动2:特殊到一般,完善定理。

将课本习题一般化:设A,B是平面内的两个定点,平面内的动点M到点A的距离与到点B的距离的比为定值λ(λ>0),求动点M的轨迹。

让学生类比课本习题的方法给出解决方法。接着由教师给出阿波罗尼斯轨迹定理:

在平面上给定相异两点A,B,设P点在同一平面上,且满足=λ,当λ>0且λ≠0时,P点的轨迹是个圆,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简称“阿氏圆”。(λ=1时P点的轨迹是线段AB的中垂线)

活动3:数学运用,链接高考。

习题1(2008年江苏卷)满足条件AB=2,AC=BC的△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______。

习题2(2008年四川卷)已知抛物线C:y2=8x的焦点为F,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K,点A在C上,且AK=AF,则△AFK的面积为_______。

习题3(2013年江苏卷)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0,3),直线l:y=2x-4,设圆C的半径为1,圆心在直线l上。

(1)若圆心C也在直线y=x-1上,过点A作圆C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

(2)若圆C上存在点M,使MA=2MO,求圆心C的横坐标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由课本习题提炼出定理,再回到高考中体会试题出现的情境,让学生体会这些高考题原来都是源于课本的,接地气,易于接受。)

活动4:延伸拓展,深化思维。

在数学解题中,若仅仅满足解出正确结果是远远不够的,要善于回顾和反思,再来分析例1条件和结论:

条件:①平面上的定点O(0,0);②平面上的定点A(3,0);③在同一平面上动点M满足=;

结论:点M的轨迹方程是(x+1)2+y2=4。

命题中涉及两个定点、一个定比和动点的轨迹方程,若将这些重新组合,改变它们的逻辑次序(在已知动点的轨迹的条件下),就可以得到新的结论。

延伸1(探求定比):已知点O(0,0),A(3,0),点M是圆(x+1)2+y2=4上任意一点,问:是否存在这样的常数λ,使得=λ?若存在,求出常数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这个其实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类定值问题:定点A,定点B,定圆C?圯定值λ。

延伸2(探求一个定点):已知点O(0,0),点M 是圆(x+1)2+y2=4上任意一点,问:在平面上是否存在点A,使得=?若存在,求出点A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这个其实也是我们经常研究的定点问题:定点A,定值λ,定圆C?圯定点B。

延伸3(探求两个定点):已知点M是圆(x+1)2+y2=4上任意一点,问:在x轴上是否存在两个定点P,Q,使得=?若存在,求出两个定点P,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这个是我们常见的求定点问题:定圆C,定值

λ?圯定点A,定点B。

延伸4(探求定比和一个定点):已知点O(0,0),点M是圆(x+1)2+y2=4上任意一点,问:在平面上是否存在不同于点O的定点A,使得为常数λ?若存在,求出点A的坐标及常数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此问题即为常见的求定值定点问题:定点A,定圆C?圯定点B,定值λ。

通过这几次变式,将圆中的几类定点、定值问题一线串之,让学生从中看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课本,认清本质,进而能做到运用自如。

三、“微专题”教学习题的选择,突出见微知著

“微专题”教学的例题和习题选择不要刻意求新求异,而是要立足于解决学生认知结构的真问题,应选择部分本专题中具有代表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和解决、且具有深入探究价值和思维含量的问题,这类题目能够体现解决本专题问题的核心思想与方法。笔者认为选题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习题。

1.源于“易错易混点”的辨析。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的错题是反映学情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学生反复做错的一些题目,更是我们要格外关注的。此外,选择学生作业中相关的一些易错易混题作为专题复习的素材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本课例所选的阿波罗尼斯圆就是学生的易错题。

2.源于课本习题的延伸。

高考题的源头是教材,这是高三复习必须研究和回归的起点和终点。当前专题复习中对一些知识和方法交汇处的综合题、高考题关注得比较多,而对课本的习题关注得不够。课本的习题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最能反映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的典型题目,历届高考试卷中来自课本原题或改编题的考题比比皆是。因此,课本的习题理应成为复习重点。本课例的背景就是来源于课本,由课本题展开并延伸拓展,让学生对高大上的高考题不再畏惧。

3.源于典型的高考题。

选择一些典型高考题作为复习题有助于我们在复习中准确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克服复习中出现一些偏题、怪题。但在使用高考题时要注意和复习的专题相吻合,不可生搬硬套,冲淡复习的主题。本专题中的“活动3:数学运用,链接高考”中的习题均是选自近几年的高考题,让学生体会阿波罗尼斯圆在高考题中的呈现形式。

四、“微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注重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微专题”复习课的教学中,更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回顾和梳理问题解答的过程,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最好让学生自主生成串起这个专题的一条“主线”,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对一类问题的本质认识。因此,“微专题”复习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解决本专题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的生成上,而不是在单个题目的具体解法上,否则,这样的专题教学会异化为同类题的综合训练,起不到专题复习的效果。例如在本专题的教学中,笔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阿波罗尼斯圆定义的基本方法,二是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以上是笔者对“微专题”在高考数学复习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由于“微专题”是立足于具体的学情、教情和考情而灵活设置的专题,没有现成的复习资料可以照搬,对如何提高这种形式的复习课的效果、还有待各位专家和同仁不断研究和实践,以更好提高高考数学复习的有效性。

上一篇:翡翠湖-写景作文600字下一篇:创新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