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说课稿

2024-07-30

分桃子说课稿(精选6篇)

1.分桃子说课稿 篇一

各位评委: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分桃子》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积。它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它的`本质意义是: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等的部分。为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意义,与其他教材不同是,北师大版教材采用小步子、递进式的编排方式,安排了4个分一分的教学活动,《分桃子》作为起始课时,要实现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对于于本课教材的编排,我是这样看的:它首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分桃子的情境,引出“随意分”的需要,初步使学生感知“随意分”的结果的多样性,并从中抽象出“平均分”。再通过分正方体、分小鱼、分骨头的活动丰富学生“平均分”的经验和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深刻含义。最后安排多层练习完善学生对平均分的认知:一是知道“把一个整体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或“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只要分得的结果相等,都是平均分;二是知道平均分的情况分为“恰好分完”和“分后有剩余”两种。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认知过程,也是认知螺旋上升过程。

不难看出,数学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动手操作――体验交流――内化运用”就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交流意识薄弱、合作能力较低,所以这一流程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组织教学。

值得指出的是,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分东西的经验和初步的公平意识,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是否真的会出现教材情境图中所描述的“1和7”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呢?“0和8”这种极致情况会出现吗?学生会不会因为把自己当做主人,在公平意识的驱使下,全都直接分成“4和4”呢?这些都有待自己在实践中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资源,随机应变。

基于以上认识,我为本课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时,分享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学重点是: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其难点是: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

为达到这些目标,课前教师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要准备适量的圆片、小正方体、小棒

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 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小熊今天要过生日了,它的好朋友都要来向他祝贺生日,所以小熊特别高兴。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食品招待朋友。你们瞧,两只猴子来了。(课件出示猴子)小熊赶紧拿出糖果来招待客人。看看都是些什么?(课件播放:8个桃子、6个梨、4颗糖)如果让两只猴子自己分这些糖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短暂交流:……)

2、首先来看看它们怎么分桃子吧!(板书――分桃子)

(这里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性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唤起学习兴趣。同时引出“分”需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顺利传授新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感悟“分”的含义和形式。

(1)请同学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分得几个桃子。学生动手操作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用课件演示可能的分法。

1:一只猴子分6个,另一只猴子分2个;

2:一只猴子分5个,另一只猴子分3个;

3: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4:每只猴子都分4个……(板书:8的分解结果)

(2)接着让学生用6个正方体代替梨、用4根小棒代替糖分别分一分,每只猴

子可能分得几个梨和几颗糖。要求学生选一种分一分,全班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适时板书6和4的分解结果。

( 这里的“8”“6”“4”的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物化到符号化的过程。此环节的设计,我把教材进行了重组,增加了随意分的次数。特补充“把6和4随意分成两部分”的操作活动,

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经验性知识。因为学生虽有分东西的经验,但大多是无意识的生活累积,考虑到“平均分”是“随意分”的多样性结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只有用大量的随意分的感性经验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从多样性中提炼出特殊性。何况,部分学生可能会受生活经验或数目的过小的影响,直接将两份分得同样多,这部分学生对随意分的感性认识就更加单薄。因此,作出这种改进是有必要的。)

其次,比较提炼,抽象平均分。

(1)在上面分桃子、分梨和糖的不同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呢?为什么?

(学生经过进行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8分成4和4;6分成3和3;4分成2和2的分法两只猴子都满意。因为它们分得的桃子、梨和糖的数量都是同样多的。)(教师板书:同样多)

(2)师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8个桃子每只猴子分4个就是平均分,6个梨每只猴子分3个也是平均分。(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3)说一说,在上面的分法中哪些不是平均分?

师:是呀,一只猴子多拿了,另一只猴子就会少拿,这哪是做人之道呢?

师: 生活中又有哪些现象是平均分呢?

(“说一说”活动及时从正、反两方面巩固学生刚刚建立的新认知,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最后,再次操作,理解平均分。

(1)师:小熊刚给小猴分好糖果,四只小猫来了。它立即拿出小猫喜欢的食品分给它们(课件出示12条鱼)。如果每只小猫分得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多少条鱼?

组织学生弄清“分得同样多就是要平均分”的要求,再用小棒分,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请一个同学在投影机上用小棒分一分。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情况:

1:每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3次分完,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2:第一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第二次每只小猫分2条鱼,2次分完,每只小

猫分到3条鱼。

3:第一次每只小猫分2条鱼,第二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2次分完,每只小

猫分到3条鱼。

4:每只小猫分3条鱼,1次分完……

对于一次就分完的情形,教师可问:你是怎么想的?从而得出用口诀分能很快分完。引导学生说出:把12条鱼平均分成4份,每份3条。

(2)接着教师说:3只小狗也来做客了。小熊急忙端出18根骨头来招待(课件)。把这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呢?

向上面那样,在学生弄清分的要求后让同桌合作分一分,全班反馈交流。对用口诀分的给予表扬。分的方法可能同上。引导学生说出:把18根骨头平均分成3份,每份6根。

(3)小结:同学们看,有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还有的同学是用乘法口诀进行分的……不管用什么方法分,最后只要每份都分得一样多,都叫平均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完成从平均分成两份到平均分成多份的转进,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知道平均分的过程虽然是多样的,但结果却是统一的。在操作、合作、交流中,既训练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同时又分享了他人的发现:知道了用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三、实践运用,用不同方法表示出平均分。(主要完成课本练习前3题)

1、指导完成第一题。师:不知不觉就到了吃中饭的时间,小熊拿出了一些筷子(课件出示12只筷子),有几双呢?

(1)先让学生说说一双筷子有几根。

(2)再思考:求几双筷子,就是要把12根筷子每2根一双,可以分成几双?

(3)最后反馈讲评,展示不同的方法。

2、指导完成第二题。师:吃饱饭后,小熊拿出它收到的生日礼物(课件出示2个文具盒、14枝铅笔)。想一想,平均每盒放几枝呢?

指导弄清题意:就是把14枝铅笔平均分成2盒,每盒份几枝?

像上面一样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思考过程。

3、课件出示P33页第3题

师:后来它们还看了一会儿电视,电视里正在举行奥运会比赛。奥运会五环旗正在迎风飘扬,你会用20个环形拼五环标志吗?

(此时不再强调用摆的方式去探究,而是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出平均分的结果。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把一个整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

几份”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是平均分。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圈圈、连线等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和优越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巩固提高,拓展认识。完成P33页第4、5题。

1、指导完成P33页第4题。(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师:把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人,你会怎么分呢?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每次分后,还剩几个,够不够继续分。让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平均分的过程,知道余数产生的原因,积累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经验性知识。

2、指导完成P33页第5题。

(1)组织讨论:“一半”的含义。即: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蜜蜂飞走了,留下了一份。也就是“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只?”

(2)学生独立解答。“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飞走9只,留下9只”

(此题思维具有跳跃性,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变式理解。)

五、全课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可谈谈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也可提出存在的疑虑,还可进行自我评价:自己在哪方面表现最出色?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我用小熊过生日这一串情境作为活动主线,通过创设不同层次“分”的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由“随意分”到思考“怎样才能平均分”的做数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数学地思考。在活动中,学生既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时间,又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既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又有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课程精神。)

2.分桃子说课稿 篇二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四、说教学流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课的难点是:除数不能被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整除而出现余数的除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为唤起学生对已有除法计算知识的回忆,在教法上导入时先复习旧知,再创设情境。在探索时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五)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首先出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让学生回忆起这些题目的做法,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本节课做准备。其次,创设情境:“花果山果园的桃子丰收了,可是两只猴子正在为怎么分桃子而犯愁,我们一起去帮帮它们好不好?”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是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深化知识,巩固提高

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即教材第55页试一试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1.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找准自己的易错点,明确努力的方向。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分苹果》说课稿 篇三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预期效果四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苹果》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课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9的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教材通过安排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几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入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点。但二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还需要借助一些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持;但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做好课堂调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确定需要突破的重难点是:

1、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和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故事情境法:创设情景与淘气和笑笑一起分苹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通过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苹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自主探究,多层次思考。

3、演示法。

4、讲授法:除法竖式的规范写法是一个新的知识,它不能过多依赖学生去发现,需要老师的精心讲授,规范学生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准备:苹果模具、盘子,课件。

三、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灵活、有趣层次性强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用时约2分钟)

红红果,园又圆,咬一口,脆又甜。教师创设分苹果学习情境,让孩子们与淘气和笑笑一起学习,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操作体验(用时约15分钟)

1、课件出示分苹果主题图,提出问题:每篮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篮?

2、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或摆一摆学具,小组交流,探究多种计算方法。(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学生汇报不同方法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对应演示、讲解、评价。)

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算法多样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对比、教师讲解认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体会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⑴教师谈话引出并出示除法竖式。

⑵请小朋友们把竖式跟横式比较一下,看看你能发现哪些问题,把你发现的问题跟同组小朋友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介绍除法竖式除号的写法及被除数、除数的书写位置。

⑷结合分苹果的过程讲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讲解后再要求学生说说书写顺序及每个数表示的含义,加深理解。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设计意图: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没有采用通常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过程,又为教师下一步为了突破重难点的讲解铺垫了认知基础。教师讲解中结合分苹果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 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又感悟位值制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练习拓展运用(用时约20分钟)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第一层是基本练习——“智力开门”.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智慧屋”。只有把所学知识置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学生会更感兴趣。(课后“练一练”第1、2题)

第三层是改错练习。让学生在判断和改错中强化对除法竖式每一步实际意义的理解,深入领悟位值制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除法竖式的运算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及一步加深理解,达到熟练掌握。】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用时约3分钟)

通过设问“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五)、作业。

课后“练一练”——第三题。

五、教学预期效果

4.分苹果说课稿 篇四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课本60――61页的内容“分苹果”。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均匀分的意义,来感受均匀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纵与概念思考对于熟悉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二、了解学生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纵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授课目的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均匀分的过程,体会均匀分的含义;

2、理解均匀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题目感知均匀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体会均匀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均匀分的方法。

教学关键:让学生充分参与分的过程。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纵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授课方法

我以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题目的能力。

五、授课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分苹果的”这个故事情境贯串课的始末,引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爱好是学习进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进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班来了很多客人,今天老师预备了一袋苹果来招待听课的老师,想让小朋友帮助老师来分一分。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12根小棒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12个苹果你怎么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苹果。(板书:分苹果)

2、动手操纵、探究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爱好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爱好,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爱好,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时,为学生创设了五次动手分一分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分苹果”,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均匀分”的意义

独立思考:均匀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假如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放在4个盘里、6个盘里呢?你想怎样分?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像这样分得苹果的个数是同样多的或一样多的,我们在数学中就把这种分法叫做均匀分。(展示课件)这样在动手操纵以及同伴的交流中,学生感知到了“分”含义,初步体会了“均匀分”的意义。

活动二:通过帮小熊装苹果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均匀分”的意义。

在开展这个活动时,我先让同学们数一数草地上共有多少个苹果,帮小熊装一装。学生用小棒代替苹果独立分一分,点名汇报。假如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袋。假如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袋还剩()个。然后引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一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均匀分”。

活动三:“分草莓”,引导(收集整理)学生体会“多种分”的过程。先让学生观察草莓,通过观察你得知哪些信息。

再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分一分同桌说一说。

活动四: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小兔拔了很多萝卜每只小兔背4根,需要()只小兔才能运走。假如有6只小兔,每只小兔背()根。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重视均匀分的结果,更重视让学生往感悟相同的物体不同的分法。我先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观察理解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萝卜自己分一分。这样全班学生在操纵中都经历“多种分”的过程,体会到了分法的不同。

活动五:还可以怎样排?

借助课件进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分一分,排一排,并记录下来。填一填:

每排――人,可以排――排。每排――人,可以排――排。每排――人,可以排――排。每排――人,可以排――排。每排――人,可以排――排。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爱好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动手操纵,画一画、分一分中积极实践、进一步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这些操纵以动促思,学生在操纵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爱好,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回纳总结,促进内化

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的自我回纳与整理,梳理新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丰富了对均匀分的熟悉,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5.分房子说课稿 篇五

一、说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经常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医务分类等等,尽管大多数幼儿能够完成简单的分类,但都局限于某一特征,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数学分类活动让幼儿可以根据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二、说活动目标

1、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习按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在观察比较中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说活动准备

1、颜色(红、黄),大小(大号、小号),形状(方形、三角形)的积木若干;

2、动物图片。

四、说活动内容

活动重难点:学习按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在观察比较中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

五、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情景教学法和观察指导法;

2、说学法:趣味游戏法、体验交流法和多种感官法。

六、说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出示积木。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积木)冬天来了,天气也渐渐变冷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要给自己建设一个漂亮又保暖的小屋,松鼠两兄弟也找了很多积木,但当他们准备建设时,却犯难了,因为面对这么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积木,它们不知道怎么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能帮助它们。

2、游戏活动一:按积木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1)出示各种积木,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积木?(积木有两种颜色:红、黄、有三角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

(2)两兄弟都喜欢红色,所以希望能建设一个红色房子,请你帮它们选出材料来。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积木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积木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3、游戏活动二:按积木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1)因为是两兄弟两人住,所以它们希望能用大积木建设。那让我们再选选看,看看哪些积木可以作为它们建设材料。

(2)幼儿操作,老师巡视,并问问:你是怎样选的?为什么这样选?你选出来的这些积木有什么共同点吗?有几个?

(3)教师总结:在我们挑选出来的红色积木中,再挑选大的。这样一来,我们选出的这些积木就有两个共同点了。

4、自由分类活动

(1)经过我们的努力,松鼠兄弟两住上了漂亮又温暖的大房子。森林里的其他动物听说后,都要求小朋友们帮助它们建房子。那么,接下来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给自己喜欢的动物建房子。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

七、说活动延伸

1、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面去找找看,超市里货 架上的商品都是按照什么特征来分类的。

2、看看图书馆的书是按什么来分类的。篇二:大班语言《变色的房子》说课稿

大班语言《变色的房子》说课稿

各位老师,中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活动《变色的房子》,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活动准备、教学法运用及教学流程、活动延伸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变色的房子》这个故事内容有趣、情节简单、语言优美。故事中有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小猪、小鸟、小羊、小狗等动物形象,讲述了小猪想给自己的新房子涂上漂亮的颜色争取朋友们意见的过程,在这其中,还隐含着一条影响故事情节的主线:即一年四季的变化。让孩子在感受、欣赏故事的过程中,体验着四季变化带来的美好景色。大班的孩子,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对这个趣味浓浓的故事应该有着积极的兴趣。我将通过与孩子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来阅读、分享、分析这个故事。

二、说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从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出发,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条: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四季变化给房子带来的颜色变化。四季变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决定作用,因此这条目标将是本次活动中的难点。2.学说句式:“x色的房子,绿油油,绿色真好看。”及形容词绿油油、金灿灿、红彤彤。语言活动的学习最终是要服务和运用于幼儿的生活,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此项目标我把它定位在本次活动的重点。3.乐于参与讲述活动,感受四季变化带来的美景。

三、说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活动性和教育性,寓教于乐,我做了以下准备:

首先经验准备:了解一年有哪四个季节,为本次活动打下基础。

其次物质准备: 1.字卡——“春、夏、秋、冬”。2.与故事内容相匹配的图片:房子、动物头像、绿叶、小黄花、果子、大拇指等,这是为了帮助孩子们能更好的观察和理解故事。3.小动物头饰及场景,这是配合孩子进入到动物的角色进行故事表演所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内容和目标,在活动中,我将主要以观察发现法、交流谈话法、游戏表演法三个方法为主。

在活动的开始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中,采用的是观察发现法。在理解、分析故事内容时所采用的是师幼互动式的交流谈话法。

游戏表演法则是要幼儿戴上头饰扮角色,演情节,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此外还应用了练习法、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五、说活动流程:

整个活动共分为四个主要流程 :

(一)图片导入、引发兴趣;

(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

(三)完整讲述、巩固认知;

(四)表演故事、拓展经验。下面,我具体说说四大流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兴趣 1.首先,我先出示没有颜色的新房子图片:小猪盖了一座新房子,它想给房子涂上漂亮的颜色,你觉得它会涂什么颜色?为什么?这个问题,是把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过来,我会鼓励孩子大胆自由猜测,在他们都关注到我出示的房子这个话题时,自然导入下面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最多不超过3分钟。

(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 1.欣赏前半段故事,这里可以听录音或者我自己讲述。我的过度语言这样说:小猪实在拿不定主意,于是它请了朋友们帮忙。2.听完前半段故事,我会提问:动物朋友为小猪出了哪些主意?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出示对应的图片,??当然,不管幼儿先说到哪里,图片的摆放我都会根据对应的顺序和句式排列,这样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并为幼儿学说句式奠定基础。这里我会通过追问的方式来突破重点,比如当幼儿回答不完整时,我会问:“你能用故事里话来说吗?”理解几个形容词时我会问“绿油油是什么样的?你还看到生活中什么东西也是绿油油的?” “金灿灿是什么样的?什么东西也是金灿灿的”??当第一个句式给孩子正确的示范时,接下来的三句话幼儿就知道套用这样的模式来回答,这样的组织方式就会很容易解决活动的重点。3.完整学说句式及形容词绿油油、金灿灿、红彤彤。

这里的导语我这样说:动物朋友们的主意真不错,我们一起把这些主意告诉小猪吧。由于我在图片的摆放顺序上早做思考,也通过刚才的互动追问解决了重点,因此,我想幼儿在学说这一句式时应该不会很困难。同时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及帮助小猪的愉快体验。

4.欣赏故事后半部分,理解四季变化给房子带来的颜色变化。我这样来引导“朋友们给小猪出了这么好的主意,可是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美好的想法呢?请你为它也出出主意。”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提供给孩子互相讨论交流的时间,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猜测的基础上,我讲述故事后半部分,然后提问:“最后,小猪用了什么办法实现了美好的想法呢?”通过听故事,孩子们发现小猪请小鸟帮忙,在房子周围和屋顶播下了种子,这时我出示种子图片,放在刚才图片板书前面,“原来是这些神奇的种子帮助小猪实现了愿望?种子在屋顶是怎么变化的?”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字卡及图片,并有效利用刚才的图片板书,帮助幼儿理清思路,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四季变化带来的房子的颜色变化。我会提问:你发现小猪的房子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在春夏秋冬有不同的颜色?幼儿回答后一起总结:真是一座神奇的房子,种子在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变化,所以房子也变着不同的颜色。

整个第二大环节,我都是通过图片及合理的摆放来突破难点,理解重点的,此环节用时大概15~18分钟。

(三)完整讲述、巩固认知。

《纲要》中所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和孩子一起合作来完整讲述故事,我会说“好神奇的房子,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重点引导他们讲述小动物的话。为接下来的表演积累经验。同时也是对这个故事完整的认知。用时3~5分钟。

(四)表演故事、拓展经验

如果时间允许、幼儿兴致很高,接下来我会安排故事表演的环节。因为游戏与表演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我将鼓励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动物的角色,一起来合作表演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表演,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如果时间不够时,我会把表演故事这一环节调整到活动延伸中。

六、说活动延伸

一个集体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幼儿学习活动的结束,所以,我将继续把活动中的教学具投放于孩子的自主游戏区域中,鼓励孩子们在自主游戏时继续来表演、讲述这个故事,既满足更多孩子的表演需求,又继续丰富幼儿的表达表现,使每个孩子获得更多的自信、更大的发展、更多的快乐!

这是我组织本次活动的大概思路,具体的情况,我会根据课堂的现场进行及时的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我的说课完了,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篇三:造房子说课稿

《造房子》说课稿

霍山路学校 冯玮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四册第七单元《造房子》的第一课时,根据课前对学生的调研情况,我对教案进行了调整。把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环节。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制作一个“纸盒大楼”。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材中让学生在纸盒外画上门、窗、墙,特别是画墙面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学生往往要用很长时间甚至画出来的线条也不整齐,课堂内也无法完成作品。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纸、瓦楞纸及水彩笔来装饰、美化,既可以节省时间,创造出来的作品又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班级的学生大都生活在都市里,对房屋的建筑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说出几个上海标志性的建筑。对于房屋的演变学生也可以提到树洞、山洞等。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再设计教案就能够有的放矢。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房屋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房屋的演变过程。

2、制作“纸盒大楼”,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 的创造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房屋的演变过 程。

2、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体会到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房屋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及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用纸盒来造房子

五、教学难点

了解房屋建筑的演变。

六、教学过程

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房屋演变过程的了解,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加工、调整。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 图片式导入 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一幢鞋子造型的房屋,要求学生观察这张图片,说说图片上的物体像什么?当学生发现这个鞋子造型的物体是房屋时,学生一定感到很惊奇,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里我之所以会采用这种图片式导入的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计的,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且平时学生看到的房屋大多是方形的,现在突然给他们看到这样造型新颖的房屋,学生当然很容易被吸引。环节二 大胆设想 观察比较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再鼓励学生说说图片的内容。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已能看懂图片,并能简单地概述,虽然学生的语言不够完整、严谨,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看书,仔细观察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此时再根据学生的回答,临场加以补充、概括、引导,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建筑?这样就显得自然,水到渠成了。

其次,让学生欣赏我收集的一些国内外的房屋建筑图片及一些奇特的房屋造型图片。在出示这些图片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简单的介绍,比如出现尖顶的房屋建筑时,引导学生去观察尖顶的设计;又比如当出现圆形的房屋建筑时,让学生回答它是什么形状的。

当学生欣赏完图片时,让学生把图片中的房屋与过去的房屋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现在的房屋更美观了、更舒适了,在造型上也新颖、别致。而最早的房屋只是为了躲避风雨、取暖。

出示这些图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到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房屋的建筑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这样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启发,也为后面的学生动手造房子作铺垫。

最后,我拓展思维让学生思考:房屋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环节三 动手操作 拓展思维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首先,我出示了一幢自己设计好的房屋让学生观看,以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当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我再让学生谈谈房屋的主要组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教材中是让学生利用卡纸制作“纸盒大楼”,而我让学生用废弃纸盒来做比如:牛奶盒、薯片盒等。用废弃的纸盒既可以废物利用,又可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设计、美化上。除了带纸盒之外我还让学生再准备一些彩色纸、水彩笔、瓦楞纸等材料,目的是让学生对纸盒进行美化、装饰。

我之所以自己动手做一个纸盒大楼是为了引导学生,老师率先示范,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趣更浓。而做好的纸盒大楼往往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往往会举一反三。

最后,我设计了“学生作品展示”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己点评并提出不足之处,然后评选出“最优秀的建筑奖”。

《造房子》

学习过程 篇四:画房子美术说课稿

《画房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画房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将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画房子》是赣美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神奇的笔当中的一课,是一节关于房子的造型表现课。儿童对于房子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组合图像等的方式,用线描勾勒出心中的房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新课改理论的指导,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房子的外形特点、构造,并画出一副房子的作品。能力目标:通过房子的绘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学生热啊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

情感目标:体验绘画创造的乐趣,形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是:用线条的方法描绘一栋或几栋外形独特、美丽又好看的房子。难点是:领悟房子的前后关系,体现画面的层次感。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这个学段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绘画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绘画能力,能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单个物体,但对图像摆拼和重组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不能捋清物体的前后关系。在学习《画房子》这一课时,我将力求创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造能力。

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了如下教法: 在本课中我主要运用了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自主探究法,以更加直观的形象引导孩子们积极观察,感受物体组合和绘画的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所以我主要采用学与练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问题意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 欣赏图片,创设情景

古圣人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乐知”则趣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于是上课开始我就通过课件展示全国各地造型独特的建筑物图片,同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兴奋把看到的尖顶的、圆顶的房子统统说出来。这时,老师伤心的说这些漂亮的没有一栋是老师的,学生们愿不愿意为老师设计一栋最漂亮的房子呢?同学们会欢呼雀跃的答道“想”从而揭示本课课题---《画房子》。

课件导入单个建筑物图片赏析,创设情景,来引入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此时,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看到的图片,然后派代表说出你印象很深的房子是什么颜色,再说说它的形状。让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中对房子的构造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房子的基本结构。这是,我将示范房子的绘画方法和过程,告知一些绘画技巧,然后请同学们简单描绘一栋房子。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意识。

接着我来说说第三环节 大胆创作 自由表现

此时,同学们已经兴趣浓厚,想要尝试的进行表现。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房子组合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组图片跟原来的图片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之前看到的房子都是一栋一栋的,现在有好多房子,而且叠加在一起,后面的房子有的只能看到一点点”对,同学的观察非常细致。现在,我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尝试运用刚才所学知识、绘制一幅房子的作品。创作时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大家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及时表扬一些优秀作品,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保持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在完成学生的作品后,我们便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展示欣赏 评价作品 家是温馨的港湾,看黑板上,老师已经设计了一条繁华的大街,但大街两旁空空的,这是我请同学们用你们的作品装饰一下大街,让它变成一个多彩的世界。装饰好后我让同学们互相谈谈你对作品的看法并进行点评。最后,我将根据激励性评价的原则,结合学生不同作品的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态度,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然后是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我认为好的课堂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这堂课即将结束时,我总结到,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非常的好,因为你们不仅绘制了一栋房子更构想了一座城市。希望以后你们在生活中,多多动脑,多多动手,创造出更多有趣的房子。

最后请允许我介绍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6.《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篇六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1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从上学期学习的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主要拓展。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结合我们这次研讨的主题是“以学定教,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我主要就从“课前自学”和“小组合作”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微课引导自学

课前我采用了微课形式进行主要例题的教学,从盘里有一个桃这个情节引入,将一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一。过渡到盘里有2个桃、4个桃,平均分两份的过程。一方面从一个物体逐渐过渡到一个整体,另一反面数量较小的整体,学生凭借已有知识都能进行平均分,所以这里其实只是平均分这一单一概念的迁移。接着增加了桃的数量,扩大到20个、100个,甚至抽象成一筐桃,利用这个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无论数量变多大,我们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是将这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帮助学生建立起几个物体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概念。

接着出现6个桃平均分成3份和6份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整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最后,进行了小结,希望通过这个小结,让学生能将刚才的分桃过程提升到对分数本质含义的理解,以及初步体会到今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前所学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课后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完成书上的试一试。这个独立完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运用和展示自学中所已经掌握或理解的部分。其实也是让学生对自学状态的一种自我反馈和认识。

其次,小组展示自学

课堂上利用多次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学的成果,也在小组的互相交流中弥补、纠正一些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是让学生将自学的状况向老师做一个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适时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和节奏。

课上主要设计了三次小组活动:第一次是在同桌交流了平均分12个桃子的几种分法后,让学生讨论:都是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为什么整体相同分数却不同。这是帮助学生在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数意义的建立。

第二次是让学生在经历了自己画一个分数的过程后,小组交流:介绍自己画出的分数,并概括分数中分母和分子所表示的含义。课标中提出学生要有一定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而画分数这个环节恰恰能够综合性的反映学生之前学习状况。而且在这个环节中还设计了,利用学生自己做画出的分数进行比较,以及纠错的过程。学生理解自己画出的分数更加容易,从而便于凸显出分数的本质属性。

第三次是让学生自己先想想拿出18根小棒的几分之一,是几根,在组内交流。这个从18根小棒中拿出几分之一,其实是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也就是我能拿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个整体能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有些孩子直接考虑18能被哪些数整除,而有些孩子可能要借助先分一分的过程,然后才能知道拿出几分之一,是几根。这时可以在组内就完成帮助、指导和纠错的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就是这样,谢谢各位的聆听,还有不到之处希望能不吝赐教。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2

1、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通过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题图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詥学生,主要呈现了四个场景图:分西瓜、分月饼、折纸和喂鸽子。这些场景都是学生很熟悉的。出示主题图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并完整的把图意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分的、折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分月饼的过程来引入分数。平均分是学生学过的知识,通过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分就是半个月饼,半个月饼就用分数来表示。分数会是怎样的一种数呢?这样就引入了新知。即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的兴趣。

作为分数学习的开始,1/2的开始,1/2的认识是一个起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从这里开始,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我是从这五个方面教学的。

一是初步建立理解1/2的意义:通过分月饼,月饼的一半就是整个月饼的1/2,用分数1/2来表示。也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俩份,每份就是他的1/2,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1/2表示的意义,这样就初步认识了1/2。

二是通过教学分数1/2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认识1/2。1/2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1”叫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中间的横行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让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三是通过教学分数1/2的读写法来进一步认识1/2,写的时候,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写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读的时候也是先读分母,再读分子。然后教师读几个分数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练一练。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

四是通过学生举出生活中能用1/2表示的例子,再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的1/2,能更进一步认识了1/2。

五是拓展部分: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这部分内容分为有的是平均分的图形,有的不是平均分的图形;有阴影占1/2、2/4、4/8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判断、学习后,对1/2有了全新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为后面教学1/4的认识做好了铺垫。

1/4的认识已经有1/2的认识打好了基础,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很容易地就建立了1/4的概论,理解了1/4的意义。最后完整地建立了分数的概念。像1/2、1/3、1/4、1/6、1/8等待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3、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的。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式学习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

4、说练习安排

练习我是这样安排的,在教学1/2的认识之后,我安排了一组图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1/2来表示,这部分内容有平均分的,有不是平均分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有阴影占1/2、2/4、4/8的。在认识1/4后,我也安排了一个阴影部分占4/16的正方形,让学生判断能用1/4表示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学生对1/2、1/4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教授知识的深光度和延展性。

5、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板书形式,使整个教学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整个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全部呈现詥了学生。体现了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学好。“认识几分之一”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寓枯燥于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三者的统一以及数学知识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知道分数的产生,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认识几分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本课教学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穿插讲授、自学、练习等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课件演示、观察、估计、比较、归纳、巩固的程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发现、探索、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初次接触分数,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充分认识几分之一。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和练习,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说学法。

(1)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先是实物演示分的过程,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学生通过对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由折纸、涂色,交流结果,自己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本节课精心选择的合作学习的内容,都是对个体而言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成为了学生自发的要求。此外,合作前注意讲清楚合作的方法及要求,让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做,使合作学习不至于流于形式。

(3)有意识地设置由易到难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练习涵盖了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猜一猜多种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分数。

四、说教学过程:

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的原因,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完成任务,掌握新知。

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由于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开始学习分数时,掌握分数的意义是很困难的,利用实物演示,直观、清晰,提高了学习效率。

2、在这堂课中,由于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分数的产生,了解分数的意义,这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将枯燥的知识藏于生动有趣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新知识,轻松地学习。

3、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 :

运用电脑动画,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动物,每只分得多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分成两份(实物演示),观察1个苹果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两份一样大。 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蛋糕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指导探索 :

(1)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想认识的几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这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几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通过延伸总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2)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时,学生先自行估计是整张纸条的几分之一,再通过观察电脑动画,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随即提出问题,再在小组里交流认识,主动发现问题的答案。

(3)合作学习,帮助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为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几分之一”时,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轮流说一说怎样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三)反馈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及作用。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大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能借助图形学生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3、本课知识的重难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运用《西游记》中的人物,编辑了唐僧给徒弟分桃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的动机,通过3次分桃,引出了“一个桃子2人平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矛盾,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

2、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建立概念。

例1~例5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均分一块饼、折一折纸、折一折绳子、均分线段等大量的实物及图形的操作实践活动,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注重合作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分数的例子?” “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第一注重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第二注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鼓励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力求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第三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及作用。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大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能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培养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数学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探索与创造的喜悦。

3、学生状况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学习整数概念基础上,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但在生活中有所体验。

4、课前准备: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二、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含辅助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自主学习、猜测探究、发现创造,彰显学生个性,体现“探究数学”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多次的动手实践、操作,促使他们主动内化重点,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举生活实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方式,体现“生活数学”的理念。通过大量的实物、图形,并借助多媒体形象、生动的优势,丰富学生的表象,运用比赛等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体现“快乐数学”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路,讨论入题。

谈话:秋天到了,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学校组织一资助郊外野餐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情境图:谁来说说他们准备了哪些食品?

学生说,师贴图:4个苹果,2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板书:平均分)

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演示: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2个。

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瓶。

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一半)

“一半”用数怎么表示?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数,就是分数。(板书课题)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我们一起分一分。

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

学生表达。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指导书写,

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打开书本,自己找一找,读一读。(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2、指导读:刚才老师已经读出了这个分数,你们会读吗?谁来读一读?

提问: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大家一起再读一次。

3、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

5、认识了,现在请同学们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

学生折纸、涂色,完成之后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6、认识了,想一想,分数王国里除了,还有哪些分数?(板书)

7、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本第99页“想想做做”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几分之一》,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来说教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不仅是从整数到分数的概念上的一次扩展,更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可以说它的教材地位非常重要,它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又是单元的“核心课”,为学生从认识整数到分数的飞跃架起桥梁,帮助他们正确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分数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但学生早已具备了整数分和分数分物体的生活体验,为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奠定了感性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进行正确的读写,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5、教学准备: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张。

二、说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据此本课就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2、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3、多元评价法,通过师评、互评、自评等方式,保证学生快乐的、积极的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纵观本课教学流程以情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为激励,构建和谐课堂。分为以下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同学们去郊游需要分食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激起学习的兴趣。引发思考:把4个苹果,2瓶水,一个面包分给两个同学,怎么分比较公平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平均分的方法,很快说出:每人分得苹果两个,水一瓶。但一个面包怎么分,每人分多少?这样与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自然产生疑问,激起探究的欲望。这时老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动手用一个圆形纸片代替面包分一分,折一折。当学生体会到可以把面包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半个,但用什么数表示呢?在疑惑中老师顺势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才是积极、高效的活动。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建构比较丰富的分数表象。我将这部分分成四个层次展开教学:

(一)揭示意义,初步感知。

当学生疑惑这半个面包怎么表示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书本自主发现可用12表示,再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它的含义,这样把抽象的二分之一化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接受,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接着教分数的读写法,并注意把这些重难点通过板书突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实际操作,促进体验。

主要通过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

1、操作一:理解不同的图形,折出的分数却相同。

老师先提问:用一个圆形可表示出它的12,用其它的图形也能表示出它的12吗?

请学生小组合作,任选一种图形,折一折,找出它的二分之一。教师随机收集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

老师质疑:瞧,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和图形形状没有关系。

2、辨析练习,考察学生是否能抓住“平均分”这个关键点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

3、操作二:理解相同的图形,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不同,表示的分数却相同。

老师再提问:用相同的图形表示一个分数,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请学生再次小组合作,动手用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4,教师随机收集学生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再次质疑:为什么这些正方形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每一份却都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呢?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这跟折法不同没关系,关键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

通过两次操作的比较,使学生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才是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对分数的理解才会更为深刻和完善。

(三)主动探索,丰富构建。

请学生用各种图形通过折、画、拼等方法表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老师随机收集学生创造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如果在巡视指导时发现学生折出的分数多数分母是偶数的分数时,及时提示学生可用拼的方法表示出分母是奇数的分数,如把3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每个小长方形就是这个大长方形的13 ……以此填补学生思维的空白,为他们自主创造提供机会。

(四)小结回顾,提高认识。

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一个回顾、小结。在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所有的分数,再次感悟几分之一的意义,建构比较清晰的分数表象。

接着再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完成整个新知的建构。

整个环节的设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强调数形结合来建构模型,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课程新理念。

第三环节:深化知识,拓展应用。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达到理解深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题:

(一)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第一、二题:写一写、涂一涂。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

(二)走进生活,提高能力。

第三题,想一想。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应用能力。

想一想,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三)开放情景,拓展思维

第四题,找一找。请学生在开放的情景图中找分数,拓展学生的思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整个练习,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自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说板书设计

纵观本课的板书,它不但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注意数形结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再加上学生的作品展示,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理解,但在真实的课堂中,各种生成资源非常丰富,常常在我们的预想之外,这都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控,才能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

点击下载此文件包含图片、符号、文本框等。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公开课《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数学网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6-78页的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现实情境,根据2只小猴平均分6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是几分之一的问题。让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把6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1/2”来表示。“想一想”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在集合图的帮助下,让学生说出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2。通过例题和“想一想”的教学,学生初步体会到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刚才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

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进一步认识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形象体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利用多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贯穿整个新课的教学,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通过上网查阅,浏览网上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案例资源吸收别人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整合出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情境:猴妈妈带小猴到桃园摘桃子,摘了一个桃子,要分给2个小猴,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并适时复习分数各部份的名称及各部份表示的意义。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揭示课题)

(复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勾起回忆,感知平均分在分数中的意义,为下面学习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埋下伏笔,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我主要创设三个情境,分三步进行教学:

1、初步体会(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情境:猴妈妈觉得一个桃子不够吃的,又继续摘桃,她摘了一盘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你知道每只小猴应分得一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先讨论,再用课件演示: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要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小结:把一盘桃看成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分,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

2、接着趁热打铁:

你会表示下面图中每盘桃的1/2吗?

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分法的过程。

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把4个桃子看成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涂其中的一份。

3、加深体会:

上面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用1/2来表示呢?

让学生先讨论,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尝试起来说说。

小结:每盘桃的个数的多少无关紧要,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2。

4、深入学习:(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如果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演示)

5、比较:

为什么都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分得的结果却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学生讨论总结。

小结:把6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其中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把一盘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个都占整体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点上的跨越,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跨越,我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台阶,让他们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来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而抽象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第三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个问题,如此来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疑点并及时给予解答,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试一试:

学生尝试练习,并和同学交流。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完成填空,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2、比较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填完后再交流,指名回答。

3、操作练习

(1)涂色练习: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

教师指导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确定平均分成几份,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再把其中的一份涂色,涂好后看看这一份有几个,然后课件演示订正。

4、小棒游戏

拿出18根小棒的1/2和1/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之间分一分,拿一拿,猜一猜,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5、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总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知道不仅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也能看作一个整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2、拓展延伸:你还能用分数来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吗?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便于学生归纳小结,突出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8

一、说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一次质的跳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课时只是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2、教学重点和难点 :

我认为“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教具学具:

长方形、圆形等纸片。

二、说教法学法

分层递进,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是我设计这节课基本理念。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从四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一)实物引入,设疑激趣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三)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实物引入、设疑激趣

教学一开始,教师问:“把4个苹果、2瓶水分别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分法,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呢?”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然后问:“刚才的每一份都可以用你学过的数来表示,现在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黑板演示), 这每一份能用你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怎样表示呢?”教师在总结学生表示的各种方法后,介绍更简单更科学的表示方法,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原动力。)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第一步: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教师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使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初步感知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另一份也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接着问: “你想进一步了解分数这位新朋友吗?” 让学生独立看书,初步认识分数的读写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第二步: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让学生小组活动,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分别得出这几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图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的办法,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为以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三步:情感引路,巧妙迁移

刚才我们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了两个小朋友,他们每人分得了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现在老师也想加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能分得这个饼的几分之一呢?引导学生理解三分之一的意义。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八分之一。

第四步: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让学生拿出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任意折出一张圆形纸片的几分之一,涂上颜色,并写出这个分数。让学生把折好的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找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进行比较,哪个大?如果把八分之一放进去,应排在哪?十分之一呢?(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老师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让学生折自己喜欢的分数,让学生涂自己喜欢的颜色等。)

(三)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本环节,我将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把练习设计在猜谜语的游戏中,练习设计如下:

(第1、2、3题主要是加深巩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和理解;第4、5题的目的是巩固分数大小的比较;第6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把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先让学生自我评价: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好的请举手。然后让学生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或类似的分数说一句话,这样做,再次让学生感悟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9

尊敬的评委老师和在座的同仁们,大家好!我说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这节课我借助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前提下设计了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扩展,孩子们在生活中已有平均分的经验。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组成,会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情感目标(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落实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创设动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创造性。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们更积极的参与这节课。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作为第一个整合切入点。通过播放动画,以小猴子的口吻提问,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利用白板的直线工具让学生自己操作分蛋糕,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通过聚焦放大“平均分”,从而强化平均分,体会其重要性。在教学分数组成及其含义时,通过借助白板里的工具尺子及书写批注等功能,并利用遮挡拉幕聚焦等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

在同学们动手折一折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迁移,由平面的图形到生活中的钟面上的分数。直接通过白板的资源库调出钟面,让孩子们“拨动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表示钟面的1/2,1/4等。”学生通过先思考再操作,这样可以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另外,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没有直接让孩子们比较分母是一的分数的大小,而是,采用让学生先把圆的其中一份画上斜线,然后通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观察、讨论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分层练习题,加强巩固应用。

整节课是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获取知识,在灵活应用中发掘创新能力。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在这之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接触过分数,从整数到现在的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时,它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打下初步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小数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分数初步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学法

1、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

2、以活动为主线,以动促思。

针对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议一议,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同时努力使整堂课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

3、从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并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时空上都得到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地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五、教学具准备

苹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片,彩笔、绳子、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把4个苹果分给2人,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较公平,每人分几个?(老师要强调平均分),接着再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最后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教师演示后,提问那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体的一半,用自己准备的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绳子、长方形纸片找一找,说说是怎么找的。(小组合作交流)

(2)演示汇报,并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和含义。

(3)在自己折的图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写一写,再说一说它表示什么?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物体的一半出发,沟通一半与新知1/2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分数,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识四分之一。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4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动手操作)

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动手分圆形,体验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较、去解决新问题。将学生提升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

(2)实践活动。拿出准备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看谁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较分数的大小

(1)老师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观图,制成课件,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圆片,先用一个圆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个圆表示出四分之一,随后进行比较。

(2)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直观观察,体会到:同样大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到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做一做第一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题,共安排了两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巩固了例3的知识。

3、用长方形或绳子折一个喜欢的分数,介绍给本组同学。

这一环节我紧紧围绕本课重点,分层练习,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既有知识性,有趣味性,又有创造性,还呼应前面的看图写数预赛,达到了理解教学内容,真正认识几分之一的目的。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为学有余力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这一环节既是对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让学生进行了反思与评价,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为我们教师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下面我简要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也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教具、学具:

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二、教法、学法:

教法:

1、创境激趣,直观形象法。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4、鼓励猜测,迁移类比法。

5、启发诱导,探究发现法。穿插讲授法、自学法、练习法。

学法:

1、自主探究,感悟迁移。

2、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3、自学尝试,梳理归纳。

4、联想创造,猜测验证。

三、教学流程:

(一)动画引入、设疑激趣

教学伊始,播放音乐出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图(课件),途中老猪和孙猴饿了,化到2个点心。

师:请大家猜猜他们化到两个什么点心呢?(课件示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园,甜甜蜜蜜。”)

师:现在老猪和孙猴两人要分吃一个月饼,请你当一个公正的小法官看怎样给他们分这个月饼最公平?(从月饼的正中间分开,每人半块。)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及时表扬、鼓励。(板书:平均分。)

师:半块月饼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下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引入新课。(板书:分数。)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第一步:课件演示,初步感知。(例1:认识1/2。)

1、课件演示平均分一个月饼的动画:使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初步感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1/2。)

2、指导学生读、写1/2。

3、学生活动:在学具袋里选择你喜欢的图形折出它的1/2,并标明1/2。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图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的?(对折、重合)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只有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才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4、展示折法: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为以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同时让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折出它的1/2,则体现了尊重学生,教学民主思想。】

第二步:顺势引路,巧妙迁移。(例1:认识1/4。)

师:刚才我们把其中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了老猪、孙猴两人,他们每人分得了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如果这个月饼由唐僧师徒四人来分,每人能分得这个蛋糕的1/?

1、自主探究:(1/4)。

温馨提示:如果这个月饼由唐僧师徒四人来分,那么就要把这个月饼()分成()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1/(),即每人能分得这个蛋糕的1/()。

2、迁移类推:(1/5)。

师:如果老师也加入,也就是说我们五人来分这个月饼,那么该怎样分呢?每人能分到这个月饼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5)

3、联想创造: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如何得到?如:1/81/10…

4、揭示概念: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观察发现:上面的分数。

6、总结生成: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书: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认识1/2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类推出1/4,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接着联想、创造分数,顺应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第三步:动手操作,促进内化(例2: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

我们已经认识了1/4,那么你会用图形折出它的1/4吗?

1、自主尝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

2、合作交流。

3、汇报展示。

对不同的折法,教师要给予鼓励,与众不同的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折法”。

4、总结认识:他们的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正方形的1/4。

第四步:猜测验证,突破难点(例3:比一比)

1、创设情境:唐僧师徒经过一路的颠簸,全都饥寒交迫,这时老猪谦让地说:我们只剩一个月饼了让师傅多吃点:让师傅吃这个月饼的1/4,沙和尚吃这个月饼的1/2吧,孙猴一听笑了。小朋友,孙猴为什么笑了呢?(沙和尚的多,因为1/2大于1/4)

2、验证假想:引导学生把相同的两个图形折出它的1/2和1/4,看谁的每一份大。1/2大于1/4

3、发现规律: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同桌互说规律:

5、根据规律比较1/4和1/3的大小。

【设计意图:学源于疑,一句“孙猴为什么笑了”,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探寻奥秘的求知欲。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

(三)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写、涂、判、说、看五种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能力。

1、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写,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的涂色部分。

(2)涂:看分数,涂颜色。

(3)判:

2、应用练习、提高能力。

(3)放飞想象: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美丽花朵田字格比利时国旗

(4)好眼力:涂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四)知识梳理,拓展留疑

你有什么收获?唐僧和沙和尚分吃完这个月饼了吗?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再次让学生感悟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五)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

平均分-→分数

例1:1/21/4

例2:折出1/4

例3:比一比。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认识几分之一”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基础。

2、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和“想一想”,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悟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和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和1/2来表示,从而发展对分数的认识。

3、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借助把一个东西“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分数认识学习经验,使学生经历、体悟和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开放练习,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4、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和建构几分之一过程中,正确区分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一些东西平均分后一份的实际意义与一份所对应的具体数量,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5、教具(学具)准备:六个苹果,一把小刀,若干围棋子,若干小棒、多媒体课件一套。

二、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个部分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

1、教师组织学生说说所认识的分数,并进行板书:如1/2,3/5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将苹果随意切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由学生判定其中的一份是否为一个苹果的1/2?从而感受和体悟分数的含义,感受分数的关键“平均分”。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板书:“平均分”。

2、教师再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4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能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从而感受和体悟1/4。

这两个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学过的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个旧知,为下面探究新知作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交流,发展思维:

考虑到教材中猴子分桃是故事情景,具有一定的虚构性,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背景,我准备采用学生分苹果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理解,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这一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

1、教师出示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得出1/4。

2、教师再出示刚才的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反馈,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1/2,2/4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全班反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研究:应该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人分得几份?几份中的几份?一份是几个?是这盘苹果的几份之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1/2与2/4的关系,从而说明1/2的简易性,认定和建构1/2的含义。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上面把苹果分的情况,发现分数表示数的规律,即:把一个或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都可以用几份之一来表示。

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从而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体会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从而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做好了孕伏。

(三)实践应用,深化提高。

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基本练习:

我准备安排如书本“想想做做”第l、2、3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经历从实物组成的整体到几何体组成的整体,再到用图或实物表达自己认识的几分之一的过程。从而认定1个物体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若干个物体也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具体说说第3题的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然后补充出示“把10个萝卜中有4个涂色6个不涂色的图片”,组织学生判断涂色部分是否为萝卜总数的1/2,并进行交流,纠错。从而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2、综合练习:

我准备安排小组拿棋的实践活动,先组织学生小组中拿棋(各组数量不等),由学生平均分,找出其中的1/2。交流讨论其中一份的个数,并组织学生针对不同反对结论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同是1/2所对应的个数会有不同?

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1/3比较,研究每份的数量差别。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巩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

这个设计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本科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3、开放练习:

我准备安排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学生排队,其中女同学人数是总人数的1/3: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思考过程,寻求解决方案;然后组织反馈后请3名女生排队,由学生邀请男生排队。第3步,组织9名学生排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1人下去,下去了1/(),2个学生下去,下去了现有学生数的1/()等等。

第二游戏是组织学生独立拿一堆(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并全班进行反馈交流。在开放的情景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这个开放性练习,目的是全面巩固本课知识,合作学习中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理念与教法、学法。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一个 1/2

分数平均分 1/4

几个 1/3

……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认识分数是学生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后续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开始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我的想法:

1、起点低,目标定位低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教学内容本来是安排在四年级第八册,而新教材安排在第五册,因此我教学的起点和目标的定位都比较低。本节课就是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分数的读写也不涉及,安排在第二课时。

2、动手实践,主动获取新知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说教学流程

游戏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游戏直接出示1/2。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让学生展示已有的知识基础。最后通过找饼干的1/2,让学生初步感知1/2。

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这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让学生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1/2的理解。

探究新知:

1、深入认识1/2。

组织学生利用长方形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形成1/2的表象。

体验不同折法,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

判断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沟通一半与1/2的联系,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随机板书:1/3、1/4、1/5……

让学生利用各种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观察讨论1/4和1/8谁大?1/16和1/4、1/8比呢?接着小组内比一比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

这样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书本93页做一做1和2。

2、从图形中你联想到哪个分数。

从图形中你联想到哪个分数,难度较大。如果要安排这个练习,最好用课件突出分的份数。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同学们猜猜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数呢?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有的同学已经由几分之一类推到几分之几,知道几分之几表示什么了。

我的反思:

参加新课程已经两年多了,也已经习惯了尝试后,那种遗憾的感觉。课前看了好多教案,大多是以平均分引入,由一半引出1/2。我知道那么多的老师采用这种方法,说明这种方法肯定是有效的。可是我想学生是不是已经对1/2有所了解呢?可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在学生各自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生活中常说的一半在数学上用1/2来表示。可惜由于饼干易碎,演示不成功。不然这样的导入我觉得还是可行的。

学生的表述不是很理想。一方面是教师引导的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实在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表述起来困难很大。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对平均分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扩展了知识面,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三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们互相依存,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的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学具准备: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和两张圆纸片,水彩笔,小黑板。

五、教法学法

1、围绕教材内容,要求准备好必要的教学具,根据知识点呈现的特点,采取直观教学。

2、以活动为主线,以动促思。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教学中让学生分一分,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说一说,使学生多方位参与活动,努力做到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3、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结合教材的场景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让学生经历分一分等活动,在理解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拓展到分数概念。

〈二)学习新知

1、学生在经历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等活动,初步感知了二分之一。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我没有直接告知,我以填空的形式展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

2、学生在认识二分之一后,进一步探究如何认识几分之一的知识,强化了写法和读法。明确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更加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3、比较分数的大小。

我用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发现,明确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三〉课题练习

以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为原则,突出题目难度的层次性,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应有的发展。题型展示灵活多变,使每个学生都会想学乐学。

〈1)抢答,激活学生思维。

〈2)利用分数说一句话,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知识拓展,通过不平均分,转化等图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总结提高

结合板书进行质疑,明确本节课的应知应会,并补写课题,进一步点明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对分数已有所接触,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初步知道了分数的含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几份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学习分数的意义,不同处是:把一个物体扩展为一些物体,即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点是学生对分数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本单元教学分数的核心与难点。学好本单元知识,对学生今后解决分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目标: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教学难点:能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找出其中的几分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用小猴子分水果这个情景贯穿新课,使学生在强烈的兴趣中,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2、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并建构新的数学模型。因此在教学新知前,我先通过小猴分西瓜复习一个物体的1/4。

3、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唤起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猴子分桃探索一个整体的1/4。这样设计,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分数意义的正迁移:几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份之一。

4、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通过让学生经历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1/4,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索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方法,从而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索。

5、“对比”教学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在新授中进行了两次对比:一次突出了单位“1”的不同,第2次突出了分数的意义。练习中也设计了两次对比:第一次再次突出了分数的意义;第二次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相同,由于整体数量不同而每份数量也不同。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复习一个物体的1/4

猴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强调:4份中的一份就是1/4。

2、教学一个整体的1/4

猴妈妈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到(1个桃),这1个桃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是1/4?

强调:4份中的1份就是1/4。

3、对比,突出单位“1”不同

两个1/4有什么不同?有相同的地方吗?(意图:在突出被分对象数量不同的同时,体会意义上的相同,只要是被分物体4份中的1份,就是1/4)

4、迁移到一个整体的1/2

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得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意图:在前面“引”的基础上“放”,有利于学法迁移)

5、对比,突出分数的意义

为什么同样是4个桃,上面每只小猴得到的是这些桃的1/4,而下面每只小猴却得到这些桃的1/2?

小结:把一些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巩固练习,深化拓展

1、想想做做1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对比:下面两幅图,为什么一个是6个苹果的1/3,而另一个却是6个苹果的1/2?(意图:再次提炼分数的意义。)

2、想想做做2

把正方体个数设为9个

12个

对比:为什么同样是1/3,每份所表示的个数却不同?(意图:渗透总体数量不同,那么同样的1/3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

3、想想做做3

4、拓展练习:拿小棒游戏。

(1)拿出12根棒的几分之一

a、拿出12根小棒的1/2、1/3

b、你还会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2)根据几分之一是几根,推算整体有几根小棒

a、师出示2根小棒:是一堆小棒的1/3,这堆小棒有几根?

b、师出示3根小棒:是一堆小棒的1/3,共有几根?

(三)总结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及方法)

上一篇:《玩皮球》教案下一篇:安全文化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