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2024-08-26

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精选10篇)

1.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篇一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食俗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节庆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2.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篇二

中国是花的国度,自古以来中国人视花为美,对花赋予了情感色彩。在赏花同时追求赏花而得的心灵感受,品味花中之美的韵味。这种对花的喜爱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旨趣,它凝聚了不同区域民族的独特审美观念。在大理俯拾皆是花卉,而且花卉品种繁多,种植花卉、美化环境是白族的传统习俗。据记载大理栽培花卉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在大理国时期,寺院、宫廷和民家都盛行种植茶花,仅茶花一类就多达20余种,兰花和杜鹃花在大理地区也极为闻名。走进白族村户就会切身感受到“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美景。白族人生活在花的海洋中,每日感受着由花卉带来的生活甜蜜气息,受到人与自然共处的陶冶,如此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白族人特有的审美与创作灵感。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白族融入对生活环境的感触,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的白族传统图形。

从白族传统图形整体形态上来分析,它呈现出素雅饱满,精巧美致、形意兼得的灵气韵味。给人以轻盈的视觉美感和向往自然的审美心里。白族传统图形的艺术表现手法,诠释了白族人豁达善良的天性和清新秀丽的审美意识。下面将进一步分析白族人的审美旨趣。

一、形式美

白族传统图形从形式美上来分析,首先从和谐性来看,白族传统图形中经常出现元素的多样组合的构成方式,元素组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得图形结构协调一致,构成形式综合了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表现形式。如“仙鹤如意图”以仙鹤、如意、六瓣花、菊花等元素构成,追寻着圆、方相容的组合关系进行创作,两只仙鹤相应对称在圆形两旁,如意图形有秩序的排列在菊花元素周围,在加入点元素的分散排列,使得图案整体既有节奏感、又有秩序感,达到了视觉美感与情感抒发的双重展现。 其次从对称与均衡来看,这种创作手法是古老传统的创作形式之一。在图形造型中,寻求对等图形的出现,形成了在视觉上既规则又均衡的图形形式。对整体的艺术造型来说,是通过视觉上的均衡和求得变化中的秩序。再如“双凤莲花纹”,以莲花为中心,通过两边的凤凰元素分量的对等、形态一致,使得视觉中心点又回到莲花图形中,在视觉上凝聚了平衡、匀称的美学效果。

二、形态美

从白族传统图形的形态美来分析,它包括了图形的形态美和情态美两方面,不仅指造型和构成的形式,还融合了人们的情感审美情结,凝聚了人们主观意识形态的物化表现。以服饰中的 “绣球花”为例(见图1),它是以一种对植物模仿的创作手法、 以一个单独的绣球花形态为创作原点,并于卷草纹相结合,形成二方连续的图形,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绣球花的应用也体现了白族人对富贵的期望心里情感。

白族传统图形,通过对线的排列、体量的配置,创造出带有视觉情趣的美感,淳朴又富有张力,给人以美的感受。如图(2) 所示的“火神”中,画面元素围绕着火神依次展开,排列附有节奏感,线与面交错结合,画面饱满适中。对空间的运用,美观大气、疏密交接,附有独特的白族审美情趣。并重视的图形形态与内容的结合。火对于白族,有利也有害,利于人们取暖、照明、 煮食等,害莫过于火灾,与人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联,以此火在白族人中产生了神秘的色彩,筑建火塘、供奉火神、过火把节祈求消灾降福等活动。“火神”图形的形态美与内涵美相互包容, 使人赏意悦目。

三、色彩美

色彩是传达思想与审美的重要媒介,从色彩自身分析,色彩以表面颜色为“语言”外衣,通过人对色彩内在的思维构成,形成一种符号体系。色彩也是思维展现的一种、是思想的直接表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色彩是一个民族在审美思想表现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白族传统图形的色彩中,体现的是一种素雅之美, 是情感的呈现,以内在的隐意,传达背后白族人的民族文化观念。白族人对色彩的表达凝聚了人们的世界观以及文化心里。解读色彩美,是对分析白族传统图形中的审美旨趣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它不是以直观的配色习惯,而是对白族人对色彩心里的审美体现。

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着不同区域的民族性格特征、审美气质等方面。由于大部分白族人居于苍山洱海边,崇尚清白素雅,以白为美,视白色为纯洁和俊秀的象征,已婚和未婚女子佩戴的手绢中分白、青两色,以白色居多,也有两色并佩,以此显示清清白白做人的寓意。白和青两色还具有善良、坚贞、吉祥、孝顺的象征意义。在扎染图形与建筑装饰图形中的山茶也常以白和清两色色搭配。白和青已不仅是常用配色,更深入到白族人语言用词中,用“白心”来形容人的心地善良,“心青”来形容明白事理的人,这于两色的运用与含义已根深蒂固在白族人的思想里。这种常用配色清淡素雅、层次分明,诠释了白族人古雅的审美意识。

3.探讨大理白族传统建筑文脉 篇三

关键词:大理白族;传统建筑;文脉;策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方向,是民族特性的一项基本要素,更是一个城市历史的发展印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安定都有很大的影响。文脉研究其实就是文化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脉是文化发展过程的概括。白族传统建筑文脉的研究要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上,民族文化是生活的演变过程的写照,因此,生活是文脉的载体,只要生活延续,文脉就会渊源流传。

1 白族建筑文脉的显性要素

1.1选址模式——依山伴水

受到地势的影响,白族的建筑从山地移向平地,平地有交通便捷、土质肥沃、粮食充足的优点,即使平地面积有限,人们也开始了平地生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白族选址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靠山建家。选择这种布局模式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利于获取大量的光照,有益于作物的生长。二是为了防止常年的西风,由于大理白族居住的位置地处于苍洱之间,终年大风,这种选址模式可以利用山体减小风力。三是价值观念的形成。由于这种选址的模式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下来的,由于不变的环境使得这种模式渐渐地流传下来,成为了白族建筑选址的思维模式。

②临水而局。由于白族自古是以打鱼为生,临水而居满足了生活便捷性的要求,而且房屋的建设不考虑建筑方位,主要以开阔的水面为准。船也是渔民的家,这两种不同的家共同组成了白族的生活居所。

1.2建筑形式与地域环境相适应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保存至今的有四大类。土库房是较早出现的,适合农耕生活的族人居住;干栏式、井干式是具有历史性和民族特色的建筑方式;“汉式”院是大理文化和汉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在民居中有着标志性的地位。在建筑技术上,地形特征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技术的主要因素。在选材上,大理地区有大量的木材,加之少数民族高超的木技艺,因此木材在建筑被广泛的应用。

1.3消灾祈福的艺术理念

装饰艺术不但是白族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建筑艺术的渗透性,使得建筑艺术一直流传下来。在大理地区,建筑的装饰特点体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建筑装饰艺术大致分为固定装饰和室内装饰,不同的装饰艺术折射出了白族人民祈求健康、富贵的美好期望。

2 白族传统建筑文脉的价值表现

2.1文化价值

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习俗,也展现出了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反应出区域文化价值,白族的传统建筑是通过风格和色彩体现文化特色,寄托了白族对幸福、健康、富贵的美好愿望。白族的家中一直都供奉着各种排位,而且家中不同辈分人的房屋安排都是非常讲究的,整个房子的规划和陈设都能体现出尊崇。

2.2历史价值

一个民族的历史对这个民族的建筑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比如一个民族的社会背景、宗教文化等都会对建筑文脉产生一定的影响。美丽的白族传统建筑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典雅的建筑风格是经过祖先们成千上万年的积累所形成的,是我们要不断传承下去的民族文化传统。

2.3经济艺术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感情生活的一种宣泄。作为国家级的国家首批的风景名区大理,由于大理白族独特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依据大理的民族文化,构建了精美的建筑工艺,这些也是作为旅游名胜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旅游业的发展

3 白族传统建筑文脉发展的途径

3.1巩固原生态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

白族建筑的风格是吸收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并利用现代的文化进步把这样建设风俗传播下去,新的设计手段是古今文化完美的结合。地域的建筑是全球文化统一的表现,传统建筑文脉能够延续下去必须要坚持地域文脉发展。要保护历史事件,传统的建筑风格能够使人们感受生活演变的气氛。要营造传统的气氛,这种方式可以在老街翻新的工作中打造出具有传统生活气息的街道。

3.2强化区域主体的参与

人作为社会中的重要成分,传统建筑文脉传播的主要力量是白族的当地居民,只有当地的人们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并且意识到维护民族文化和发扬建筑风格是非常重要的,才能使全民族积极地参与到保护建筑文化的行列中,能够保证建筑文脉能够传承下去,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建筑的历史文脉才能更好的被体现出来。

3.3把新旧建筑文脉合一

现代的文化和生活观念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住所习惯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建筑文脉的合一是把现代的建筑理念和传统的建筑风格结合起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有机的结合。一个具有长久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村落,在考虑其建筑文脉发展的基础上,一定会是历史性和地方特征的延续。首先,要合理地定位历史对象,通过分析本族的建筑文脉、艺术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后,总结出一种适合当地的、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其次,赋予建筑文脉新的时代特征,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环保的建筑材料,对建筑风格加以创新,创造出为居民提供全新的、齐全的功能居所。

3.4对传统建筑文脉进行更新

历史建筑物的修复和还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村,不仅反映了古老建筑物的建筑工艺,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而、一处处传统建筑物的存在仅仅是對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但建筑文脉的保护和发扬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热爱。面对新时代的城市建筑的变化,我们更应考虑到生活的需要,来有机的更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使得建筑文脉不断地更新功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用现代化的视角结合传统建筑的精髓,创建出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建筑,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时尚或复制出华而不实的假古董。

4结束语

建筑格局发展和创新,材料的选择,技术的进步,装饰情感的表达等,记录了白族人建筑文脉的发展和成长过程。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将会严重冲击到传统建筑的建设,如何更好地将原生态文化和现代化有机组合,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俊桥,何敏.大理白族传统文脉探析[J].安徽建筑,2012,19(2):56-58.

[2]张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创新的策略探讨[J].安慰建筑,2012,19(3):121-122.

4.白族民族传统节日 篇四

秋千会: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日到新年正月初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凤羽坝一带举行。

姑娘节:流行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朝花节: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在大理古城一带举行。

栽秧会:云南大理州的白族传统农事节日,每年农历芒种和夏至之间举行。

田家乐:白族民间农事节日,流行于云南省的洱源、大理、鹤庆、宾川等地。节日活动时间各地不统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水稻栽插结束后,以“秧{”为单位集体举行。每逢村里举行“田家乐”这天,各家各户都要邀请亲戚朋友,接回已出嫁的女儿,共庆佳节。

斗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在云南省鹤庆县举行的彩灯比赛活动。

耍海会:云南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到八月二十三日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海举行。

本主节:白族的宗教节日,流行于云南省大理州各白族村寨。由于各地本主的生日不一样,本主节的时间也不统一。

5.白族传统风俗习惯 篇五

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汉、晋时期,白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唐代称为“河蛮”、“松外蛮”、“白蛮”。元、朝时期称为“(上棘下人)人”。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自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白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他们聚居的区域已成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饮食习惯]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 “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

[服饰特色]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民族禁忌]

6.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篇六

如今,西方的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开开心心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是随着潮流,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中国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逐渐被人淡忘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难道就这样袖手旁观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去饭店大吃一顿,吃饱喝足后,守在电视机旁边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唉,怎么一点儿年味都没有呢?”中秋节,皓月当空,又有谁还会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抬头赏月呢?由此可见,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悄悄地向我们挥手告别。

中华文化是无数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与中华文化贯穿始终。因此,继承和弘扬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徐多措并举。

7.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篇七

传统民居同现代意义上的建筑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民居是当地工匠和居民们共同参与建造, 并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而共同创造出来的生存空间。传统民居聚落是历史的一部分, 将历史形象化地传承给后代, 使其得以有效延续, 是传统民居保护更新发展的意义之一。让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或是一个社会群体, 依托传统民居而表达文化个性, 在当今趋同化的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中, 这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 传统民居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建筑技术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再象原来那样自然而简朴。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济、社会、技术等正逐步改变着那些传统聚落中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传统民居聚落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被烙上现代的印记。随着对民居的理解不断深化, 以及现代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对传统民居的理解意识也在发生变化。

1 白族传统民居发展的认知借鉴

在云南, 在随着旅游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 传统聚落中居民的生产方式逐渐由传统的农业转换为现代的第三产业——旅游业为主。此外, 城市中现代的生活方式, 也在逐渐渗入这些传统聚落中。为了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 人们的居住空间也随之发生改变。完全传统的民居建筑也在随之蜕变甚至消失。

1.1 白族民居更新改造的新要求

现代住宅设计的一些新的空间理念在对民居空间的发展演变产生影响。传统产业对民居空间的功能需求已经被一些新兴产业所左右, 而新的产业使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因此在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中, 依新的生产生活的要求, 一些传统空间的功能势必会被置换, 新的功能空间应居民的生活变化会被引入到传统民居中。

在对沙溪镇的调查中,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当地居民对居住的空间的要求也在随之改变。但是当地白族居民又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情感, 这种情绪也同时融入在其传统建筑中。从图1中可得出, 在传统的更新改造中, 既要保留传统民居中本民族的特点, 又要对新的生活方式适应。

1.2 沙溪白族传统民居布局特点

沙溪地区的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 此外风沙大, 但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 拥有良好太阳能资源;夏季凉爽、太阳辐射较强。白族民居应对这种气候, 采取合院的布局形式, 在防风的同时, 也可获取良好的日照, 尤其是在冬季。在沙溪古镇, 当地的传统民居布局形式主要有“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形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传统民居的更新中借鉴和沿用的。此外, 在传统聚落中, 由于基地形状、地势, 以及实际功能的需求, 在基于传统的基本布局形式上放生变异延展。如位于沙溪古镇四方街北侧的老马店, 因兼顾经商的需求, 在形制上欲保持“三房一照壁”, 建筑的布局主要采用前商后住的布局, 以相邻院落厢房后墙改为照壁, 以保持传统的布局形式。

1.3 白族传统民居本土传统材料使用

传统民居又如生长中的植物, 根植于本土的自然环境中。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基地的选择上无不是都在尊崇着自然, 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的状态。

沙溪地区的白族民居, 建筑主体围护结构主要采用土坯建造 (部分采用夯土墙) , 土坯这种生土材料主要来源于本地的泥土, 经过简单的加工, 便可成为建造房屋的建材之一 (如图2) 。同时, 土坯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使民居更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当建筑拆毁后, 墙体又可还原为泥土, 回归于自然中。土来源于自然, 而土坯则是组成建筑的一部分, 土坯成为建筑与自然的联结者, 使建筑成为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相对于现代建筑, 蛮横的割裂了建筑与自然的联系, 孤独的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环境的呼应, 其生态节能效应是现代建筑设计无法比拟的。

传统民居有着过去的印记, 同时存在于现代, 那么它在发展中也应该有现在的印记。传统民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势必会有一些新的现代技术材料的引入。加之我国现代森林资源匮乏, 对于木材这种优良的传统建材, 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无节制的使用了。因此, 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也是传统民居发展所需要的。但是如何与传统空间布局契合, 如何保持原生态材料与自然的和谐, 是我们要重新思索的。

此外, 民居又是不断发展的, 我们应该继承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种和谐不应该仅仅是体现在单体建筑上, 还应延续到整个传统聚落中。传统的聚落是自由生长中的, 但它又是时刻保持着与周围大的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

2 白族传统民居的更新设计研究

2.1 传统功能空间转换引起建筑物理环境改良

随着沙溪旅游业的开发, 当地部分居民的生产方式由农业转变为旅游服务业, 产业的转变迫使一些传统民居的功能空间从传统使用功能置换出来。如一些白族民居因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被改建为客栈, 民居内的一些功能空间则改成居住用房, 原来肩负着多重功能的堂屋其功能简化或被置换。功能的转换, 使新功能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契合传统的空间。如白族民居的房间分隔主要用木板, 房间的隔音效果很差, 作为客栈的客房, 其声环境是不佳的。

此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正房除了住户原有的居住功能外衍生出出租等的新功能。传统民居的二层原来主要作为贮藏空间, 但目前现状是由于二层的通风采光、保温、隔声等建筑物理性能均较差从而导致二层空间利用率较低 (如图2) 。通过改善这部分空间的物理环境, 提升空间的宜居性, 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

2.2 新生产生活方式引起传统功能空间混乱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在传统聚落中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升, 尤其是一些大型家用电器、家具的引入, 使得传统功能空间和尺度已经不能适应这些新的需求, 这种矛盾的冲突势必会引起一些传统功能空间的混乱。

2.3 现代新使用功能空间的引入

此外, 城市住宅布局设计, 对传统民居的布局产生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传统民居的功能空间组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需求, 新的功能空间的加入是必要的, 如卫生间、餐厅等。但在白族民居传统院落中并没有设置厕所, 厕所对于当地聚落来说是公用的, 主要为旱厕。随着现在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要将厕所结合到民居中来。又如在沙溪的白族民居中, 对于现代住宅户型中餐厅的概念是模糊的, 除重要节日是设在住房堂屋, 平时使用则相对灵活得多, 或是结合厨房设置, 具有一定的随意自主性, 并无明确的空间位置。此外, 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传统民居不再局限于解决居民住宿的要求, 同时也需兼备对外接待、住宿、商业等功能。

当然, 新功能的加入不能是盲目而直接的。对于城市与传统聚落是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 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文化上的不同, 居民生活习惯是有差异的, 因此他们对生活空间的认知要求是不同的。在民居的更新改造中, 我们是应该借鉴城市居住功能空间的布局, 但不是直接套用。我们不应该自以为是的将城市居民对居住功能及其布局需求直接嫁接到乡村民居中。因此, 新功能加入与传统功能空间组合应谨慎。如何与传统功能组合, 如何融入其中是值得我们仔细思量的:或是独立设置, 或是结合已有的功能……

3 结语

传统民居的发展是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人是现代社会中的人, 人作为一个“变体”, 本土居民对传统民居功能空间需求是变化的, 传统民居是在不离开本土的生境中可持续地发展着。我们不能孤立地“冻结式”的发展, 应在发展中维持着传统中人———建筑———自然的共生和谐的关联性。传统民居是一份宝贵的文化物质财富, 其丰富的空间理念和形式要素都是值得城市建筑设计和研究汲取的。但是要跨越单纯的模仿和形式追求, 理性的梳理批判, 并结合传统民居的空间意识和现代人的行为, 生活形态和居住模式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化的加剧改变着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他们也在不断地追求的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这与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主要针对沙溪传统民居聚落在保护和更新中, 居民对新的生活空间的需求与传统空间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

关键词:传统聚落,民居,空间,更新保护

参考文献

[1][日]隈研吾.自然的建筑 (第二版) [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1-15.

[2]杨大禹.从过去发现未来, 从未来发现过去——云南传统民居及其文化的研究与保护[J].华中建筑, 2001 (19) :3-11.

[3]徐怡芳, 王键.传统民居空间理念的现代运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思考[J].建筑学报, 2008 (04) :77-80.

[4]李莉萍.建筑节能与云南传统民居[J].华中建筑, 1999, 17 (04) :111-113.

[5]陈波.古镇民居保护与更新原则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6 (1) :108-110.

8.传统开学的礼仪介绍 篇八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笔礼”,即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已开笔礼“朱砂启智”经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多年。但在2月28日上午,广州20多名年龄在4岁至7岁间的孩子群聚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原番禺学宫),亲身体验古代“开笔礼”。这群准备进入人生求学阶段的`孩子,在似懂非懂中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据悉,这是广州地区首次举行学童开笔礼仪式。

在参加开笔礼的服装方面,应使用我们传统民族服装——汉服。老师可穿上朱子深衣,男学生可穿直裾,同学生穿上襦裙;启蒙老师在做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教育时,老师不是诵读古文,说得比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在开笔礼的最后,学宫还安排学童们看了木偶专场表演,动静结合。

现代学校开笔礼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正衣冠

“衣冠”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谓先正衣冠 ,后明事理。衣冠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2、朱砂开智

9.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篇九

篇一:我国的传统节日

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是拜月亮、纪念嫦娥、猜灯迷,更是合家团圆的日子。

中秋节的这天,月亮也一定是最圆的。还要吃月饼、赏月、吃柚子!我还知道许多关于中秋节的诗呢。如李白写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好多好多,妈妈只简单地告诉我说:因为嫦娥偷吃了仙人的仙药,被仙人关进了广寒宫内,和她一块关进去的,只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与她终生为伴。

我爱中秋节!这就是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篇二:我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的节日有很多很多,这是我们这个经历了几千年文明民族的宝库,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记得去年我在外婆家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里面的小品逗得我们一家人哈哈大笑。看着看着,突然有两声砰砰、砰砰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阳台一看,呀!真是好美阿,原来是烟花!

回头一看钟,原来已经十二点了,这时听到外公在楼下大喊一声,说:“我们也快点放鞭炮和烟花吧!”我匆匆忙忙地跑到楼下去,看到鞭炮已经挂起来了,像一条红色的大蜈蚣,鞭炮挂在二楼,一直垂到一楼地上。这时我看见姨丈手拿着一根香,然后和我们一起异口同声说:“1、2、3。”数完之后,鞭炮声音就震耳欲聋的响起,我高兴的大喊起来说:“新年到喽,新年到喽。”我和妹妹一人拿着一枝烟花,插到地上,点起烟花,一会就有烟花冲向天空,五彩缤纷的烟花漂亮极了。

这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不是很有趣?

篇三:中国的传统节日作文

这两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飘的彩旗。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外面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出门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春节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节目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我还喜欢“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老的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我非常开心。因为我知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篇四: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盛大、欢乐、幸福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门上张贴着春联,喜气洋洋,团团圆圆的吃着年夜饭,但让我最开心的还是听到辞旧迎新的炮竹声。

春节这个称呼是有来历的,听奶奶讲,远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年’,老虎、狮子见到它都会吓得扭头就跑。但是,年怕响、怕火、怕红色,人们知道它的弱点,就可以抵御它了。一次,几只年跑下山来去村庄滋事,村民燃起篝火,年听到响声就跑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等好吃的东西一起吃,相互祝贺。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天,家家户户就会贴红春联,燃放炮竹,点红蜡烛,穿红衣,以“红”为吉利的象征。爆竹声声,震耳欲聋,鞭炮齐鸣,响彻云霄,彻夜狂欢。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春节的喜庆场面,我知道,它在祝福我们学生好好学习,快乐成长,祝福老师和家人健康平安,祝福农民伯伯风调雨顺,硕果累累,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和谐强大!

在渴望和期待中,春节带着甜甜的笑容,迈着轻轻的脚步,面带喜悦之情,送来浓浓的情意向我们走来。春节是系在人们心头的中国节,是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是一盏照亮人生的红灯笼,照亮我们的祖国更强大,我们的人民更幸福!

这就是我们的春节,中华儿女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

篇五: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篇六: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中秋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还有重阳节。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每到春节,我的家乡都要举行舞龙大会。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带我去看舞龙大会。我们来到广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龙灯,有火龙、有毛龙、还有板凳龙。有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还有一对漂亮的龙角,黄色的龙身闪闪发光,我伸手数龙节,一、二、三、四……一共十二节,真是威风极了!

这时,一阵阵锣鼓声响起,那条龙舞动起来了,时而在空中腾飞,时而在地面盘旋,真像一条鲜活的龙来到了我的家乡,给我们带来欢乐吉祥。锣鼓锣鼓声渐渐清了,舞龙慢慢地停了下来,人群中立刻响起了阵阵掌声。

过了春节就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到了晚上,大家都要逛灯会、猜灯谜。

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春节和元宵节!

篇七:我国的传统节日

抬头仰望夜空,淡黄的月色流泻几丝忧愁;走进葱郁的大森林,自然地绿色带来几丝清凉。而那红红的太阳送来无比温暖,就像新绽放的花朵。

那红红的光芒炫眼耀目,让我们感到了生命的热情。那红色正是人们那温热的血液,不停地流躺在血管中。

那耀眼的红花绽开的时刻,那就要数春节了。每逢春节,好那个红的福字带来了鸿运,红红的对联美化了家园,红红的中国结展示着古老中国的青春热情,而红红的衣裳带来了好事成双。

这一年中最耀眼的红,也是红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在中国的华夏大地上,过年的节俗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久远的历史上,从初一到十五都飞翔着喜悦之鸟。中华时空中,正月十五的闹花灯和舞狮表演也毫不逊色,红红的狮子舞出了红红火火的日子,燃烧起人们生活热情的火焰。闹花灯,每个灯都从心里往外红,明明亮亮,一串串精致的红灯笼装饰着美丽的夜色,装满了幸福的感觉。

在我们中国,红色各处流传。中秋节和元宵节也都有着中国元素——红。一个个红红的月饼盒,不仅满装着亲情,还装满了中国传统。端午节的红彩线也都源远流长,传颂着美好的传说。

中国的红是独特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灿烂的青春,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就洋溢着这种色彩,那象征着幸福而富有生机的中华大地。蓝天下飘扬着的各国国旗中,五星红旗独树一帜,那么鲜艳,那么夺目,落落大方而又庄严无比。

现在,中国红已经从华夏大地流向了世界各地,世界上“红流”滚滚。在各国的唐人街,每逢中国节日,中国红就成了街上的主色调。那红色代表着华人的祖国情,也在外国人的心目中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数千年的中国红,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是中国人们企盼美好未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精神的花朵,也是我们喜洋洋心里的真实写照。

中国红,是鞭炮声中欢闹喜庆的色彩,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美丽的花朵,是那红红的太阳洒向大地的明亮与温暖。

篇八: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春节。春节是怎么来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赶走。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山里的人们知道了“年”怕三样东西。当“年”再来的时候,人们用这三样东西把这个大怪物给赶走了,从此都不敢来伤害人们了。以后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过年热闹的习俗。

我喜欢春节,每年的春节我都要去花市。花市里人山人海可热闹了,店铺里的人在大声喊叫着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卖艳丽多彩,芬芳迷人的鲜花,有的卖可口的爆米花和好喝的饮料,还有的卖各式各样的玩具。

10.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介绍 篇十

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这一天,江苏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习惯,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2、食新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在民间,小暑过后人们要尝新米,这就是小暑“食新”习俗。小暑时节,农民会把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以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

3、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

5、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此外,在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藕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偎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时候用冰冷藏肉、鱼、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长时间保持新鲜清洁。但是此时不宜多食,因为冰的性质与此时炎热的气候相反,冷热相遇,最容易导致疾病。《食谱》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隐映饮食,令气凉耳,不可食之。虽当时暂快,久乃成疾也。”妇女尤其应当注意勿多食寒冰。我国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贮冰用冰。《周礼》载:“凌人掌冰,春始治鉴。”鉴是如甄一般大小的容器,在鉴口放上冰块,把食物贮存在鉴中,就像现在的冰箱一样,可以冷藏食物。

在没有人造冰以前,一般所用的冰都是窖藏之冰,吴地的人称之为凉冰。每当三伏,就有人在街上担担卖冰,有的还将杨梅、桃子、花红之类的鲜果放在冰中,通常叫作冰杨梅、冰桃子等。鲜鱼店铺则用冰来给鱼保鲜,称之为冰鲜。

8、弈棋

弈棋,《路史》称是尧帝制作,用来教育儿子丹朱的。现在广泛应用的,有围棋和象棋。弈棋可训练思维,使人运用巧思,得心应手,出奇制胜,并养成精密审慎、预料时事的习惯。所说的品势行局,都是关于对弈双方优劣强弱、奇正胜负的说法。所以古人把棋书附在兵书之后,而历代的圣主名将,如晋武帝、唐太宗、谢玄、关羽,也都特别喜欢下棋,即使在军中也不荒废。夏季漫长无聊,于桐荫下对弈,是极有趣味的事,局外之人,也可以作壁上观。

9、垂钓

盛夏酷署,不适于进行剧烈运动,宜于做怡情养性的活动。在柳塘垂钓。披襟当风,则是最令人惬意的闲情逸趣。

10、斗画眉

画眉,其眉如画,叫声婉转,富于变化,有如百舌鸟。雄者善鸣好斗,人们多喜欢蓄养。将画眉放在高笼中,悬挂在廊之下,精心喂养,极具乐趣。画眉声音悠扬,极为动听,可以解闷添兴。小暑这天,饲鸟者各提鸟笼,至公园等地,摆开阵势,让画眉相斗,以决胜负。有民谣形容斗画眉的情形:“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

11、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开。花香浓郁,能祛秽浊之气。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常把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苏州虎丘的花农,把茉莉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一般都会购买、簪戴。《晋书》载“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现在的茉莉。盛夏时候,每晚采下茉莉花,取井水半杯,用东西把花架在杯上,使花离水一二分高,用厚纸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来点茶,清香扑鼻,尤其绝妙。

12、养蝈蝈儿

蝈蝈儿,一名叫哥哥,其名最早见于《虫荟旧说》。蝈蝈儿常用翅摩擦发声,声音洪亮。夏秋之间,儿童大多饲养它们。《瓶花斋集》中说有一种好像蚌猛而又身体肥壮的昆虫,京师人都将其叫作烟蝈儿,南方人把它称作叫哥哥,喜欢捕捉饲养它。蝈烟儿吃丝瓜花和瓜瓤,叫声和促织相似而又比促织清越。清露之下,烟蝈儿彻夜鸣叫,声音凄凉,酸楚异常。

浙江一带,盛夏时街巷里就有肩挑着蝈蝈儿叫卖的,都养在纸糊的盒子里,或者小竹丝笼中。繁密的虫鸣,激越凄楚,妇女孩子,听到叫声就聚集过来,因此卖蝈蝈儿的地方,就成了热闹的交易之地。

13、扑流萤

萤火虫是益虫,吃各种害虫,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萤火虫有雌雄两种,雄虫体黄头黑,有复眼,翅柔软,上面布满点线;雌虫没有翅,形状如蛆。雌雄虫尾端都有发光器,呼吸时,空气流人,发生氧化作用,发出光亮,十分美丽。夏季小暑节气期间,雌虫在水草里产卵,虫卵也发微光,大约大暑前后小萤火虫飞出。

14、游胜景

小暑夏日的傍晚,夕阳西下,凉风习习,人们或休憩于庭院,或泊船于柳塘,或泛舟于大河,以消涤酷暑。国内著名的风景胜地,如苏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后湖,扬州的瘦西湖,芜湖的陶塘,绍兴的东湖,嘉兴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广州的荔枝湾,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龙潭,济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都给人们提供了消夏解暑的好去处,有条件者不妨一游。

小暑大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大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民间有俗语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这句话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炎炎酷夏的暑热程度,的确,小暑节气到来就代表着天气开始炎热,而大暑更被视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小暑,斗指辛。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一情况。此时,已是初伏前后。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斗指丙。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此时经常出现40摄氏度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小暑大暑是最热的时候吗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流传久远的谚语说明了“大暑”在夏天的地位。据《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30年统计,部分省区7月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上旬,而七八月之交正好是大暑过程中。所以说,大暑是名副其实的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上一篇:冬日生日祝福下一篇:餐饮安全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