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通用13篇)
1.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一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 学生 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要改善教学评价标准。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 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作者:王克文 工作单位:湖北省石首市大垸乡焦家铺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434400 联系地址:湖北省石首市大垸乡焦家铺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13593816790 email:wangkewen6@sina.com 个人简历:本人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在平常的时候喜欢看一些有关教学和教育方面的书籍,并希望能和所有的教师朋友共同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 论文未发表,属于自己创作
2.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二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感情, 就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更谈不上创新了。只有学生对体育运动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主动地学习体育, 以获得自信。因此,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被和谐愉悦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 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兴趣得以提高。
(1) 创设情景, 引导参与。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 通过故事情节, 语言的描绘, 扮演体会, 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 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优势, 开展教学。我们如皋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我校旁边有一所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水绘园, 这是明末清初名士冒辟疆当年的居所。我创设情境, 设计景点, 以游览水绘园的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通过模拟游园、爬山、观看动物表演, 在不知不觉中把扒地、抬腿、后蹬等内容全部学完, 同时通过各种比赛让学生巩固所学动作, 学生乐此不疲。
(2) 借助游戏, 寓教于乐。游戏是孩子学习非常感兴趣的重要方式, 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他们常在游戏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体育课如果只停留在学生机械地完成每一项运动且每一个动作, 那必然会让学生感到兴趣索然、枯燥无味。体育教学中, 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游戏形式, 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学会动作, 完成体能锻炼。如在双人划船、推小车等游戏中, 学生不仅会愉悦身心, 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锻炼手臂腿部的力量、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而且还能体验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
(3) 开展竞赛, 激发兴趣。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同学的认可, 那我们就提供平台, 通过各种比赛来实现价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就会积极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较量, 也可以是各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些竞赛也都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的力量素质竞赛可以采用拔河这一游戏项目来进行;灵敏性的竞赛可以通过踩地雷来进行。总之, 教师要根据具体要求巧妙设计符合学生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活动, 让学生从心底喜爱体育, 喜爱运动。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只有发展想象力, 创造想象力, 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任务,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新形象的过程, 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认真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尽可能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1)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智慧的翅膀, 是创造的开始, 是发明的源泉。学生都喜欢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可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反映, 同时想象力也会得到发挥。孩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 男孩或女孩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玩得越好, 想象能力就会越强。体育课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 创造性地设计游戏。比如, 我在“报纸游戏”一课中, 让学生用废旧报纸自己设计游戏, 再由大家评选出最有创意的游戏, 大家一起参与,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2) 支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的教师看不到创新的时代意义和作用, 认为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为抓成绩而教, 学生则为提高而学。在这种情况下, 有的教师往往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抱无所谓的态度, 既不会热情支持, 更不会热情鼓励。这必然会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还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精神与普通学生无缘, 把创造力视为超力。这样, 教师不仅对开展创新教学失去信心, 而且也忽视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我在与学生做“钻山洞”游戏时, 我首先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出多种“做山洞”的方式, 有的一个人做成了山洞, 有的两个人做成了山洞, 过了一会儿以后, 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立体的山洞隧道。然后我在肯定学生的基础上, 再要求同学们考虑各种钻山洞的方法, 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将得到极大的发挥, 从而创新的意识更加强烈, 每个人都想有不同的想法, 不同的做法, 不同的观念。
3.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三
【关键词】高职体育 合作团队精神 学生健康教育 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开放性程度的不断提升,高度分工又高度整合的团队合作现象比比皆是。简单地说,合作就是相互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它既需要为了统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精神,也需要一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团队”是合作的核心元素和关键词,而团队精神已成为现代企业人才的重要特征。对于高职学生群体,无论精神风貌现状,还是面向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用团队合作精神进行教育、培养、强化和锻铸,逐步形成个性、品质、气质和性格等精神力量,以有效支撑他们的和谐健康发展。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对于打造高职生的团队精神而言,确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良好载体。
一、简析体育课程与团队精神的兼容渗透性
体育课程的全部内容是,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强体”和“健心”两大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课程有一个显著特征——学习活动的集体性。若是舍弃了集体形式,体育课程的许多内容将毫无意义甚至不复存在。比如,几乎所有的球类训练和比赛都属于集体项目。即使乒乓球单打项目,也必须是在“一对一”形式下进行,若是没有了对手,又如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训练与比赛呢?再如田径类的跑步运动项目,就算是独自强化训练,那也是要以“某些无形对手”为目标,要么把之作为学习目标,或者与之一争高低。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及其教学活动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元素。在高职体育课程活动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这类资源,有意识、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贯彻良好的品质教育,把健体育心的课程目标全部落到实处,而且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
二、对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简要实践
1、 在情趣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高职学生具有个性化群体特征,如以“自我为中心”为典型的“90后”“00后”时代特质,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对团队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足够性认识等。因此,在高职体育课程活动中,执教者要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学生求趣、求新和求异的心理需要,努力在情趣化教學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加强合作的实质性好处,把团队精神元素逐步植入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之中,从中赢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三大球类”等集体性项目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分角色活动的形式,对他们开展“以合作提升质效”的训练与教育,在形成角色意识中逐步增强“团队合作取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竞争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合理性。无论在日常化训练还是各类竞赛性形式中,“竞争与合作”总与体育活动同时存在而且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这就必须讲求一种“合理分工、紧密合作”的艺术性。如在篮球教学赛中,球感较好、视野开阔的运动员要坚持后卫,命中率较高且运动速度较快的运动员适合前锋,而个头较高、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则更适合于中锋角色。只有进行合理分工,才能在扬其所长中获得更大的胜算几率,赢得“遇强则强、遇弱更强”的比赛效果。而在篮球教学比赛结束后,教师还应让参赛者从各自角色出发,深入交流相应的心得体会。一方面引导和启迪他们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增强合作双赢的情感态度体验。
3、在开放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目标性。科学的思想认识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团队合作的灵魂因素与核心元素。离开了统一而坚定的目标意识,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团队精神和合作共荣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高职体育开放性教学活动中,执教者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要学会确立共同的努力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不断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如在开展篮球运动训练中,或在组织对外篮球比赛时,要引导学生按照各自所长的类型自行组合,他们自然能够围绕“比赛获胜”主题来讨论交流;完成选拔任务后告诉学生——共同目标在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同组每个成员都必须为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进行,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地增强其目标意识。
4、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技术性。团队合作的目标性和拼搏精神固然重要,其技术性要素也是鼓舞人心的必备之物。只有这样,才能在合作共赢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否则就成了虚无主义行为和纯粹性的精神追求,终究会让学生对团队合作失去原有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高职体育日常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本着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并重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积极有效地渗透“田忌赛马”之类的技术性元素,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对于体育理论知识与技术战术的优化与整合,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有效拓展合作形式,把团队合作活动逐步地引向深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此而为,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之中。
4.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四
弥渡县牛街乡中心学校李昱生
通讯地址:弥渡县牛街乡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邮编:675606
2013年9月5日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弥渡县牛街乡中心学校李昱生)
内容摘要:教师是创造的楷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和谐氛围,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关键词:树楷模放架子尊个性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新世纪的主旋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的史诗。未来需要什么?是创新。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若只有记忆和模仿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只有通过创才可能有新,有新人类才能进步和发展。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教师应是创造性的楷模。要使学生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是创造性的模范,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构建教育观念的新体系,使自身具备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不断的进行学术探讨,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履行创新教育的职责,从事创造性活动,能够随机应变地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富有创意。了解和把语文学科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努力钻研,勇于探索。教师本身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学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疑问如何处理,营造怎样的学习氛围,布置什么性质的家庭作业,组织什么样的课外活动等,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创设和谐氛围。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热爱学生,善待每位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互动,以关爱、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课堂中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没有做错题、说错话后的胆怯,有的是微笑,民主和更多鼓励自己发表看法的机会。重视发现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变指挥与服从的关系为共同探讨的好朋友;变课堂为学堂。消除学生紧张、畏惧的心理,使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在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当然在课堂里,教师无法预料自己的学生能否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就,将来是否是蜚声中外的人才,但要坚信陶行知先生的所言:人人是创造之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心扉: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第三、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萌动的火花,是创新意识的源泉。儿童遇到不懂的事特别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可我们的教学往往不是由学生提出疑问,而是教师提问,学生按标准答案顺杆爬,既无标新立异,也无别出心裁。这不仅泯灭童心,挫伤好奇心,而且是儿童个性的扭曲。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知道:学生既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材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纸张,更不是装知识的口袋或任意灌注的容器,也不可能是“园丁”手下的“花朵”,“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独占讲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惟师是听、惟师是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特的需要与愿望,与众不同的地方。正由于这种独特性,才使校园变得多姿多彩。不准学生乱说乱动,这岂不是叶
公好龙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引导他们质疑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生疑、思疑、存疑、解疑。一堂语文课后,使学生感到既有知识的收获,又有情感的陶冶和能力的锻炼,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初中学生的创新属于个性化的创新,他们的发现、理解、顿悟、结论等相对于社会和他人多数可能并不新颖,但对他们来说,却有着特定的人生价值。作为教师只要学生在别人不疑处生疑,别人无中他生有,都应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创,有创才有新。若只允许一花一色,岂不大煞风景;若要求玫瑰与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岂不贻笑大方。一花独放又怎能是春呢?因此,老师不能把学生期望成温顺的小绵羊,只能循规蹈、俯首帖耳,像初进大观园的林黛玉——不敢多说一句,不敢多走一步。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留下一席之地,给他们创新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老师语言的播种,笔墨的耕耘、汗水的浇灌、心血的滋润、爱河中浸种、心海中育苗,使语文课堂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让学生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光辉灿烂的明天。
[个人简介附后]
个人简介
李昱生,男,彝族,现年40岁,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1994年6月起至今,一直从事山区教育教学工作,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校长、总务主任、教研员等职务;执教过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等小学阶段开设的各门课程和初级中学语文。现任弥渡县牛街乡中心校教研员,执教语文、书法等科目。获得过云南省希望工程20年优秀乡村教师,弥渡县优秀文明公民、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教学质量优秀奖,连续19年获牛街乡教学质量奖。热爱山区教育教学工作,善于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愿与广大教育专家、前辈、同行真诚相待、提高自身素质!
5.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五
沛城镇鹿湾小学:刘梅
【摘要】生态课堂教学是推行教育新政的具体实践,是教育体制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尝试。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教师们的初衷和目的。本文根据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对生态课堂教学的理解,对引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以阐述。
关键字:语文;生态课堂;创新精神;培养;
生态课堂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思维,将单一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演变成师生间互动探究模式,教师由原来传统教学中占主体地位逐步转化为引导、启发的角色。这种形式从表象上看似乎是对学生的放纵,但深层次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就会发现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模式本身完全适应了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将学习方式由教师被动式灌输演变为学生主动式探究。这样就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思维习惯。但小学生必定自控能力不强,怎样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充分发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作用,真正做到趋利避害,仍需要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把握住关键环节,在创设环境、找准定位上下足功夫。
一、创设环境,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生态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学生的约束,从形式上显得更加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营造课前、课中、课后的生态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接受情况了如指掌,做到胸中有数,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及时掌控。一是在课前预习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将要学到的课文进行预先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对生字、词句、段篇、章节有一个整体印象,并根据自主学习的理解来阐述自己对文章的阅读感悟,找出疑问带到课堂进行解决。通过这样的课前教学预习方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就会集中精力去解答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课堂互动环节。课堂互动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互相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对生字发音、词义理解进行纠正和强化记忆。通过自由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要点。梳理出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做好记录,将疑难问题集中整理后由教师进行解读释疑。教师在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之前,要对字词句篇的知识要点以提问或学生自主发言的方式来进行检验,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疑难问题给学生作出详尽的有针对性的解答。这一环节教师重点是维护好课堂讨论秩序,穿插在小组间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围绕问题心无旁骛地展开自主思考和讨论。三是在课后补充环节。课后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主要知识点的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疑难问题作出提示后,留作学生课后思考,这样就进一步延展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空间。为学生创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环境,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强化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不断创新的行为习惯模式。
二、找准定位,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在引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时,找准自身定位、扮演好几种角色对于持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才能够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时而异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施教方向。只有完成几种角色转换,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做好全局的操盘手。每一个课时从筹备、实施到结束都包含着很多细节和内容,教师就是要将各个环节有序连接起来,不断丰富各个环节的内容,使得每个环节充满生机活力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要把握好整体进度,能够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圆满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在课前预习时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课堂讨论时调动学生思维,在课后巩固中确保学习接受效果,进行统筹布局合理调度,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运筹帷幄。二是做好互动的领航员。及时调动学生讨论互动情绪,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必要时候也参与其中,为学生讨论方向作出适时点拨。该沉默的时候要保持沉默,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从发言中细心揣摩学生的思维动态;该鼓励的时候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按照创新的思维方向延展思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该修正的时候要及时修正,避免学生的讨论内容偏离知识重点太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做好深化的助推器。小学生对于生字、词句往往都存在暂时记忆的现象,时间一久就会忘记,所以教师在执教中将主要知识点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加深记忆是十分必要的。要深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形象记忆、抽象记忆等多种记忆方式,尤其是对形近字的区别记忆上,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研究各种适宜青少年的记忆方法达到知识接受目的。例如在区别戊、戌、戍、戎这样的形近字上,采取编制顺口溜的方法:戌(xu)横戍(shu)点戊(wu)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rong)。这样就很好区别,并且记忆深刻。鼓励学生创新改进记忆方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明了化,这对于知识的传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6.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但在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二是就业择岗时怕苦怕累,拈轻怕重,过分强调报酬的高低,过分拔高就业要求,造成就业面狭窄,不能顺利就业、创业。由此,在职业学校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注重敬业精神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谈三点看法。
一、要用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作风。一个人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必须正确认识自身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由于中职学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自卑且意志薄弱,怕苦怕累,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一定要克服疲倦的心态,要以主动的精神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对待这些“问题”学生,不要一味的批评、处罚,除了要用爱心、耐心转化他们,使其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班级的温暖之外,更要用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对待工作的态度言传身教,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努力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责任感的人。
二、在班级日常行为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在管理上要体现五个方面的优良品质,即严明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优美的卫生环境、邪不压正的班风、快乐的学习生活。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也应以此为基础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并把敬业教育贯穿其中。从而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具体可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
1、分责设岗,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班主任引导和监督,班级日常工作分责设岗、班干部竞争上岗,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的工作思路。如在选拔班干部时,首先将班内日常事务进行分组分块,将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管理范围予以公示。然后通过自愿报名的方法,进行竞选,在竞选之前对参选者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欢迎同学们对参选者提出意见。竞选时,先由竞选者在讲台演讲,最后全班同学不记名投票进行选举。将班、团委干部选出后,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班学生,并由相关的班干部管理,这样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考勤、课堂纪律、收交作业、宣传、宿管、卫生等都落实专人管理。为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管理实效,在主管班干的同意下还可以申请“换岗”,对工作效果差的,也可以调整。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对每一位学生的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考评,实行每周一小记,每月一评比。若月评中被评为优秀者,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原则下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当周的工作总结采用写周记的形式交班主任处存查。一学期后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换届。这样多渠道、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演讲、为人处世等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更培养了学生的踏实、进取的精神,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即便是一件小事,都需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做完美。
2、缩小范围、分组管理、增强学生敬业意识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还可以通过营造竞争机制,实现敬业精神的培养。如全班同学按自愿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选组长一名,组长牵头讨论出各组的管理办法报班委会审批后执行。每周按纪律、卫生、宣传等方面进行评比打分。评出一个最差组和一个最佳组,并上榜公布。每获一次最佳组,每个组员加操行分,被评为最差组的所有同学与班主任一起研究改进办法。被评为最佳组的则在班内给予表彰和适当的奖励。校级及以上的文明学生等各类表彰都以此为根据。实行这种方式管理以后,大部分同学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平时表现不好的也纷纷迎头赶上,都在为本组获取最大荣誉而努力,而每组的学生干部都会努力思考、钻研如何管理才能让组员配合好,取得好的成绩。同学们在有压力、动力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不但增强了心理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精益求精,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敬业态度。
三、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
敬业在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就明确地提了出来:“敬业乐群”。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敬业就是要求我们把自己职位所要做的事情做到位,并不断追求做到最好,将平凡枯燥的工作做出成绩,做出光彩;敬业就是要有工作热情,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敬业就是要有奉献精神,视工作为使命。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实现爱岗敬业的基础。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爱岗敬业的培养,还必须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全方位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都与企业要求紧密相关。“精业”才能“敬业”,因此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每一个实训环节,都应渗透对学生的质量意识、产品意识、效益观念的教育,在引导学生练就扎实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学会分析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形成经济观念,平时能勤俭节约,不浪费每一件有用之物。同时,在实践操作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概念和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勇于发明创造。
7.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七
一、运用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史中所取得的巨大辉煌成就,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产生爱国情怀。例如,在讲述中华民族的统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作比较,学生就会发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一直保持着文明的延续、主体统一的状态外,其他几个国家都曾出现过分裂或者因为被别国侵略而中断传统文明的延续,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在公元前先后被波斯帝国灭亡,古印度长时间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虽然在近代被列强所侵略,但是并没有完全成为他国的殖民地或者附属国。几千年的文明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其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尤其是四大发明,更是为世界文化的传播,科技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保证。这样教学可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出内心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教材中正反事例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在这段时期中,也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赤子之心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的壮歌,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去追寻,他们的情怀值得我们去敬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述这些人和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精神。例如,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他所领导的“禁烟运动”表明了人们反对鸦片,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的决心。
除了要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斗争史以外,教师还要举一些反面的教材来教育学生。例如,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侵犯,使中国人饱受凌辱和蹂躏,甚至出现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奇耻大辱。这样的事迹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愤慨,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确立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三、善用历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历史活动课是《历史课程标准》推出的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对于活动课教师要认真组织,并且在其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活动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黑板报或者开办小报纸。教师可在其中列举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通过网络或图书馆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自己补充。二是演讲或报告。教师可以请一些抗战英雄来学校做演讲和报告,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历史博物馆或者烈士陵园去参观,使学生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感知先辈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立志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壮大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精神教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应该是历史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中,我们在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对历史上所发生的事迹有所感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还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爱国情感,如让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重要事件,了解现在我国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历史环境;利用网络主动搜集、查看我国的科技成果,如“神六”飞天;主动关注国内发生的大事,了解进展情况,如对云南地震情况进行了解,主动向灾区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等等。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警惕国内外的反共宣传,教育学生正视反华组织和个人,不能偏信他们的言论。
8.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八
关键词: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師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9.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九
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方法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并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下面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例来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渗透着方法教育,对养成良好习惯,训练意识品质有积极作用,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生动有趣,易形成悬念, 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实验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和做法,与同行探讨.一 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更新实验的思路
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所以我认为,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纸片和纸团作自由落体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让学生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原理来说明我们所见日常现象.或者用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已经用来解决其他问题
总之,我们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物体内在联系的方法.要激昂学生放到实验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做探究,这样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学生的创新的精神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二 培养创新精神要改革实验的方法 1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案例一:用激光器和平面镜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可以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
A.本实验需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B.为什么会出现斑点的移动? C.斑点的移动与什么有关?
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测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大部分的学生是回答不出来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真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2.实验多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一般是以验证性的实验居多,这样是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在实验中有意外发生,让学生解决突发情况.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 1 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以下是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案例二:在做”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表达式”这个实验时要求看质量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这在有天平是很容易完成的.给学生提出一个假设,由于实验室的条件原因,只有做实验的两个小球.而无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的天平?下面是同学们想出的几种方法
A 同种材料的实心球,看体积大小
B 用手感觉一下
C 让两小球碰撞一下就可以知道质量的大小
在以上三种方法中,提出C的方法最为可贵.他将生活之中的经验应用在两物体质量的比较当中.真正达到了发散的要求.而后我们知道这正是微观世界中测质量的一种方法.3 实验之中采用多种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之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之中,学生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确定的目标下,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这一系列的能力的到发展,最终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4重视方法的总结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要进行归纳和总结。
案例三;在学习电阻的测量中。我们就得很好的总结,我们学过的电阻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等等.下面是我们学过的常见的测量电阻的方法:
A 欧姆表法:用欧姆表只能对电阻进行粗测,为进一步的精确测量提供一个参考依据.B 伏安法:伏安法的测量依据是欧姆定律,需要的基本测量仪器是电压表和电流表,但是理论上无论电流表是用“内接”还是“外接”,系统误差都不可避免,要会分析什么情况下用哪种电路测量误差较小
C 替代法:可以利用电流等效也可以用电路等效,只要选用的电流或电压表精度高,替代法测得的电阻值精确度也高,而且不用计算,可以直接读出数据.但必须有阻值可调的标准电阻.D 比较法: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未知电阻如果跟已知阻值的标准电阻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就可以用比较法求出未知电阻,具体作法可以把二者并联,也可以把二者串联,由于串联电路电流相等,两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跟电阻成正比,同样也可以用比较法测出未知电阻(在测电压表内阻时常用这种方法).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一一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三.实验之后要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学生在实验之后实验报告的书写都借助于语言和文字,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练.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是现代化开拓性人才必备的至关重要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简洁、规范、准确、严谨的语言文字去分析、比较、综合问题,构思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拟定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等.只有在这一系列的总结活动之中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创新精神.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创新精神带来的好处.这样学生才会自主地去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正确思维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根据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卓越有效的,它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十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方伯君
摘要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关键词绘画教学创新精神
在目前的中小学绘画教学中,不少教师仅依赖于教材,局限于课堂,用成人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室里面凭空搞创作。实际上,这违背了少年儿童学画的规律,忽视了少年儿童绘画的特点,让少儿的绘画远远脱离了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受和表现,这只能让他们机械地复制对象,对少儿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绘画教学活动允许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去开启艺术殿堂之门,从而达到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多角度的自我创造,使他们在绘画中能够获得充分运用创造的机会。这,也许是他们为什么喜爱上绘画课的原因之一。如何发挥绘画课的这一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
一位艺术大师曾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确,每一幅少儿绘画作品都是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其对生活的体验。
假若儿童没有见过各种动物,怎能画出精彩的动物世界?假若儿童没有玩过秋千,又怎能有《在月亮上荡秋千》的构思。他们往往在不自觉的美术游戏中体验着像艺术大师们所体验到的创作之路。有趣的动物园,美丽的小河,难忘的游乐场,和全家一起度过的除夕之夜„„在他们的头脑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都构成了少儿创作画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绘画中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然后根据自已的记忆,把难忘的见闻画出来。虽然开始画得很简单,不完整,但持之以恒就会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力和进行独立创作的能力。
我校一位学生很好玩,我就让他画出各种玩法,记不清的,就想到哪里画到哪里,然后再去留心观察其他同学的各种玩法,用线描的方法将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画下来。最后,这位同学创作出了《玩得真痛快》,画出了一百三十多位小朋友的三十四种玩法。这幅作品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这位同学在绘画中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吃火锅是巴渝著名的饮食文化之一,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这里的男女
老少都喜欢吃火锅。张嫱同学在创作《吃火锅》时,多次到火锅店去观察,去感受吃火锅,最后创作的《吃火锅》,人物众多,有聚有散,有密有疏,形态各异,把人们吃火锅时那种
热情、温馨的气氛都统一到了紫红的色调中,艺术地再现了巴渝人吃火锅时豪爽奔放的个性
和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这幅作品以其特有的生活情趣荣获金奖。
实践证明,在绘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深入认识对象,积累生活素材,他们的创作才
会有生命力。一句话,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学生绘画就不可能有创造。
二、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
想象是以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
造能力就越强。想象是少儿美术创作的动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
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
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少儿在生活中常产生丰富的想象,指导他们绘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尊重这些神奇的想象,以适当的教学方
法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月亮上荡秋千》正是以其大胆的想象,荣获世界大奖。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画添画、意愿画、记忆画、讲故事配画、儿歌配画、命题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使他们的品德情操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们绘画的联想范围和培养
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
一位同学画了一幅题为《爸爸真威武》的作品,画的是威武雄壮的大公鸡引颈高歌,一只小鸡侧头仰望,羡慕不已。还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只温顺的猫蹲在地上,背上站着一只活
泼可爱的小老鼠,它俩友好相待,一起钓鱼,题为《好朋友》。这既是妙趣横生的想象,又
是大胆的创造。
三、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少儿总是从自已的角度认识和表现生活,他们不理解的事情,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强迫
接受,而应尊重他们作画的自由表现,支持他们画自已熟悉的生活。
少儿的绘画,是他们用幼稚、真诚的心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们真
诚的心和艺术语言,过多地指责他们,什么比例不协调,形象不准,粗糙等等。叫他们这样
改,那样画,弄得他们无所适从,把作品改得面目全非,也许这样以后,形准了,比例也协
调了。但是,他们自已的“童心”、“童真”全没了,他们绘画的兴趣也只能埋在心里,以致
渐渐消失。天真的少儿面对什么“钉头鼠尾”,一笔下去分五色,“三大面五大调”,“近实远
虚”,这些玄妙繁多的技巧晕头转向,容易乏味和引起疲劳感,使他们表现不出童趣美,也
体会不到绘画的艺术美,更谈不上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应提倡让他
们去观察、分析,表现生活,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技巧训练中,只教会学生造型、色彩、透视等一般原理,而不是以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童心童趣。
总之,辅导少儿绘画创作,应懂得他们心理、生理、性格及他们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保护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护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童真。只有保护了这些,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尊重少儿作画的自由表现,但同时也要防止其过于偏好某一题材,如男孩总画飞机大
炮,女孩喜欢画美女,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我们应引导他们放宽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在绘画中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让学生画他们理解和热爱的生活,尊重和爱护
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自由表现,不要过多地依附家长和教师,勇于自我表现,他们的创造才能
才会以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来。
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
多种绘画工具、材料、技法有着供学生选择的很大余地,如废物的造型,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平滑的纸张,可以表现精致的细节;版画的笔触、色彩、肌理和一般绘画相比,具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电脑绘画,将学生的创作引进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绘画工具、材料、技
法的运用上,鼓励学生偏离文化常规,自由发挥,不依赖条件,引导学生探索绘画创作的新
渠道,这对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养成创新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提供创作题材,点燃创作火花。如:让学生在老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根据小
故事进行想象绘画,创作插图、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想象情景,再进行创作等等。这些做法
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中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但创造思维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
方式上。在绘画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散思维,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在写生黄角树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表构图的意见,有的说画树上的叶片,色彩很美丽,充满生
机;有的说画粗大苍老的枝干,能表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岁月的沧桑感;也有的说画地上的落叶,因为叶落归根,回归大地,以自己的生命回报养育了它们的大地„„。学生的这些发
散思维,我都积极地予以鼓励和肯定。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
果。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加
强。
六、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
很多学生都喜爱绘画,这是天生的爱好。但年龄相同的学生,表现出的绘画能力不同。
在绘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同样的教法,提出同样的要求和相同的指导,就会出现后进生吃
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增加了后进生学习绘画的畏难情绪,挫伤了优
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对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教他创作一些场面大,内容多,表现技巧高的绘画,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就选择内容少,易表现的绘画进行练习,对美术特长生,将他们吸收到课外绘画小组进行培养,逐步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
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总之,应因势利导,全面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诱引着他们不懈地追求,使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油然生趣,有兴趣的更加兴趣盎然。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培养。
七、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进一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让他们多欣赏绘画作品,增强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力。经赏将学生的各类优秀美术作品及时展出让学生参观,使学生能直接学习同龄人绘画作品的构思,构图形式,绘画技巧,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得到启发,积极进步,争当优秀,创造出更有特色的作品。
我校宋思翰同学在欣赏了凡高的绘画作品后,凡高绘画作品一系列热情奔放的强烈个性色彩,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画中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他的创作的版画《放鸭忙》中,色彩的高度概括,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金秋时节的灿烂。白色的鸭群在浓重的色彩中格外明亮。强烈的情感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南方农家生活的场景,让人在美的享受的同时产生出许多联想。这幅画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金奖,最佳创意奖,并被选为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标志性绘画。
另外,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尖端艺术品,这不仅从各个层次开阔了他们的艺术欣赏领域,增长了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而且使他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对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赞许犹如阳光”。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使学生好奇心得以调动,敢于创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创作热情高涨,从而孩子的创作潜能得以有效开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绘画创作热情
11.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十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08-02
一、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
1.观念创新,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
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顽皮、淘气是很多具有高创造力学生具有的特质,所以对学生的创造素质进行培养,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具体到课堂上什么样的氛围才算合适呢?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重点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和学生之间关系平等;教师对待学生要态度和蔼,和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例如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演示时,学生经常会靠近观看和提出问题,对于这些行为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欣赏,这样才能够实现民主氛围的营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才会缩短,学生就能够将问题更好的发觉出来和解决。
2.精心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鼓励学生勇敢之一名家提出的结论,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才能够感想敢干。还应当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题多解、分散思维进行鼓励和引导[1]。好奇心是推动思维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化学学习过程中需要面对众多的实验。化学教师应该将有趣的实验充分利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以此为基础,对学生思维进行发散性引导。实际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强化实验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应当引入一些相关的化学实验,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形成兴趣,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土壤。
3.通过意境设置鼓励学生思考
直觉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表现之一,实际当中教师经常忽视非本质的次要环节,往往以顿悟的形式出现思维结果。所以,教师创设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模糊度,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利用已经掌握知识,对答案进行大胆猜测。比如教师在讲解CO2化学物理性质时,就可以利用趣味实验讲解。准备两根长短不一的蜡烛、大烧杯,在烧杯中点燃蜡烛,接着导入二氧化碳。实验结果是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接着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改动,用大烧杯将两只点燃的蜡烛罩住,导入二氧化碳后发现高出的蜡烛先熄灭,这是为什么呢?提出问题后进行引导,在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时就应用另外一个知识,温度大于某一个数值时二氧化碳的密度会降低[2]。
二、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能够自主进行,让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权能够为学生所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够获得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更不可能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授苯酚毒性的时候,教师应当根据实验步骤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完毕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有的小组在实验中没有得到白色沉淀物。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总结,最终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共同的总结和归纳:应当保证加入过量的溴水,产生的实验现象才会明显。教师应当在有效引导学生的基础上让他们进行自主的实验和总结,使它们能够形成科学的态度。同时还应当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对苯酚的性质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能够得到更深的印象。完成实验后,学生能够从中体会成功的感受,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通过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注入式实验,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观看,缺乏对实验活动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这种情况下很多实验细节学生无法深入而有效的掌握,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乎成为不可能。为了达到克服种弊病的目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相应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并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的引导,将研究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出来,使学生能够将问题的关键挖掘出来,并达到寻求出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目的[3]。
三、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手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学校应当将丰富多样的信息源提供给学生,并且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进行强化,有效开放实验室,将良好的环境建立起来,让学生实现对采集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并且能够在失败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同时还应当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合作,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学习[4]。
四、结语
创新精神对于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化学教师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的内容之一。本文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化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化学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淑悦.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1,11:37-42.
[2]黄春慧.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4,01:7-14.
[3]许玉.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2016,02: 37-42.
12.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十二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 其主阵地是课堂, 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 所以首先, 要做创新型的教师, 创新型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 为了及时获得新信息, 新观点, 并将这些新观点、新思潮运用于教学之中, 并加入自己独特见解, 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 灵活多变的新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共同讨论, 平等对话, 来探讨历史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重视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和实践, 我在教学中, 还注意把各种创新思维训练融汇到课堂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学好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 经验的基础上, 敢于另辟蹊径, 标新立异, 富有创新。
其次, 要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 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阵地, 因此, 在教学中我注意开创丰富多彩的课堂,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良好的问题意境,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就会积极地去思考, 去听讲, 以寻求答案, 从而主动地去学习。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 我提问学生一个问题, 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相互争论, 从不同角度来讨论问题, 这样就把他们的潜在意识挖掘出来, 其次我注意创设开放式课堂, 向学生展示教学目的, 开放教学内容, 并对学生开放时间和空间,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敢想, 敢问, 敢说, 给他们提供创造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之间互相开放, 进行讨论, 发挥集体的创造力, 这样经过老师的总结, 使学生提高了辩证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 讲“元朝的统治”一课时, 让学生讨论关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的利弊时,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问题, 辩证地去认识问题。从而得出了“这些战争带有侵略性和破坏性;给当时被征服的欧亚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但另一方面, 这些战争却加强了欧亚各族, 各地区间经济, 文化的交流”。从而产生了新的认识:“蒙古人征服的后果不仅仅是破坏性的, 蒙古人征服人东西方完全隔绝互不了解, 蒙古人起到的某种作用像是建起了一座越过亚欧的桥梁, 蒙古人曾经一度把世界变小了。”这种新认识, 就是从世界的整体性着眼, 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着眼, 辩证地开拓了学生历史认识的新领域。
再者,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中, 我注意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教育的知识点, 并发动学生搜集素材, 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 如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时, 我以微电子技术和发展为例, 来讲述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使学生看到计算机从最早的每秒只能运算几千次的庞然大物, 到今天每秒种运算几十万次, 从过去每一台单独使用, 到今天数亿计的计算机连网在一起, 形成国际性的网络, 通过这一生动直观的介绍, 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对中外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来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如:我讲“四大发明”时, 指出我国古代有许多科技成就位居世界之最, 特别是四大发明, 令我们为之自豪, 但19世纪我们却挨打了, 落伍了, 西方却参考我国的火药配方创制成炸药, 打开了清朝的国门, 这是为什么, 这样学生就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 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从而引导学生激起创新意识, 此外还注意引导学生去想象, 给学生提供想象情境和材料,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的责任, 在历史课堂上, 我一定要坚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的精神, 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的标志, “创新,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 要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此外,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3.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篇十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义乌市王宅小学 朱文明
【摘 要】质疑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却普遮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笔者主要从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三个层面探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质疑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科学更有趣了。因此不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要加以细心解惑,循循释疑,还要不断地去研究如何设疑、如何使学生不断设疑,善于质疑,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但是,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质疑意识不强,提问质量不高,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系统策略,课堂提问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我深深感到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大有可为的。
一、学生质疑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生不敢提出质疑或不愿提出质疑。
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存在于很多人的思想深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和资源的垄断者,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质疑,主要是学生的质疑、表达受到各种限制,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教师不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的空间,一是怕学生的“异想天开”打乱了自己设计好的课堂程序;二是担心学生也没有什么好问题可提,尽是些胡思乱想,既耽搁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又乱了自己的阵脚。这就促使一些学生不敢提出质疑。即使有质疑也不愿提问,总害怕问错了会引起同学的讥笑、老
师的斥责,对质疑有后顾之忧。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也许受到了一次打击,就造成了他以后不愿发言。这也就出现了越高段课堂越死气沉沉,低段的课堂反倒活泼有味多了。
(二)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束缚。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的获得,轻素质的培养。上课时,教师一切均按教案实施,就教材论教材,以知识讲知识,严格维护古板规矩的教学秩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完全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提问的余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些老师不会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不会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思考。总以为学生一无所知,把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缺乏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意识。在课堂上,过分讲究课堂的纪律性,视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为干扰源,粗暴压制甚至打击、讽刺、挖苦学生的提问。最终导致学生胆小、害怕失败,不敢、不愿提问和回答。
出现这样的局面,问题主要在哪里呢?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呢?
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途径
从以上原因来看,学生是否具有质疑意识,关键看老师的教学行为。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老师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和培养。因此我主要结合影响学生质疑能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学校教育中的因素,从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三个层面探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质疑”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为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我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求个个正襟危坐。学生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站起来发言,说完后不管对错就可以坐下,形成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大胆质疑发言的环境和成功的体验。一次,我在讲课时,不小心把鲸说成了是鱼类。此时,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听到后,立刻举手纠正了我。虽然我当时很尴尬,但还是表扬了这个学生勇于提问的勇气。由于学生都是爱表现的,他们听到我的肯定和鼓励的话以后,肯定会时刻关注我的一言一行,上课的时候肯定能集中精神,质疑的热情和勇气自然也被调动起来了。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1.“顺瓜摸藤”。
在这里,“瓜”是结果,“藤”是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科学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发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例如为什么眼睛会看见东西?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有时可能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18世纪初,天花在欧洲流行,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即使侥幸活下来的人,脸上也留下了疤痕,人们害怕极了。琴纳是英国一位乡村医生,他发现奶牛场的女工从没得过天花,为什么?他考察发现牛会发生一种类似天花的病,这就是牛痘,而女工患过牛痘,是不是患过牛痘的就不再患天花?能不能给人接种牛痘?琴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经过慎重考虑后给以孩子接种了牛痘,半个月过去了,孩子安然无恙,直到现在,琴纳的发现仍然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2.适用条件法。
科学规律都有其适用条件,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变条件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改变条件,想一想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同一科学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改变条件进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沉在清水中的土豆,当在水中不断加入盐时,土豆会慢慢浮出水面,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把一张报纸压在尺上,轻轻压下尺,结果怎样?快速击打尺子,结果有怎样?„„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进行质疑。
3.运用实验引发质疑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实验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动手上见科学,做到动中有思,思中有动,动思结合,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既达到深化科学知识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来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吹泡泡实验中,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怎样才能把泡泡吹得大些?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去?为什么阳光下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用方框催促的泡泡仍然是球形?„„这些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而实验能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4.潜移默化,养成质疑的习惯。
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质疑的习惯。我平时也会对学生讲一些有关质疑的名言故事。比如,我跟学生一起学习陆九渊的诗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在上课时,我要求学生这样做:每人准备一个问题本,在老师讲课前,把要学的本课内容看一遍,把能解决的问题打上“√”,把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再听老师讲课。有时,在课堂上还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汇报自己在预习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讨论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大张旗鼓的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学生受到了表扬,又有机会展示自己,积极性很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熏陶,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终于明白,善思好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求知的前提,是科学探索的起点。
(三)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质疑的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出了好奇心理、质疑意识及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在于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创设积极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1.利用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反差,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疑
问。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四下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科学活动课时,我拿出一个长着头发的玩具娃娃,让学生想办法使玩具娃娃的头发全部竖起来,结果谁也没有想出来办法。这时,我用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玩具娃娃头上,玩具娃娃的头发立刻竖起来了!学生在惊叹中产生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玩具娃娃的头发为什么会竖起来?通过小魔术创设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投入到问题中去,开始了探究科学„„
又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我首先演示了“纸巾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巾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我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巾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显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质疑情境,学生不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探究活动的进行。
2.利用逆向思维提出质疑
这是与通常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考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平时的科学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质疑。例如 教《变色花》我先出示一朵白花,喷了一些紫甘蓝试剂出现了红花绿叶,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后,接着我就问同学能不能把花恢复原样?这些都属于逆向质疑。
3.结合生活事实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认知与生活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例如,让学生回
想: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冒“白气”;冬天口中呼出“白气”,戴眼镜的同学刚走温暖的屋子,眼镜上“雾蒙蒙”的一片;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油罐车后边拖着铁链子;汽车后边的挡风玻璃有横条;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倒,突然起动时人向后倒;家里的电表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没有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些现象抛给学生时,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多从生活事实出发,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4.利用科学史中的人物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有普遍的“追星心理”,他们对科学界的名人充满着崇敬。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崇拜观,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例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推翻了错误的落体定律和强迫运动定律,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法拉第由于坚信各种自然力的统一性,并以此为标准来裁定和审视自己进行的科学实验,为此他顶住了各种流言蜚语和讽刺打击,忍受了不少权威人士的白眼和讥笑,终于一鸣惊人,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后来的电力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布尔是世界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童年时代树林里的小虫让他兴致勃勃“为什么腮角金龟穿着栗底白点的衣裳,是谁在荆棘丛里轻轻歌唱?„„”昆虫世界是那么神奇莫测,法布尔的脑海中有永远问不完的问题,最后,他用毕生的精力观察昆虫著成了《昆虫记》。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
正是无数的物理学家不迷信权威,坚持有条件的怀疑主义和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以实践和逻辑为标准来审视和判断一切科学假设与科学理论,才给科学的发展不断增添前进的动力。先辈们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对大师们的才华由衷赞叹,更好地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学生看到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这七色光谱,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听到共振音叉的响声,又会产生为什么那个音叉没有敲也响起来的问题;生活中的电磁炉是怎样给物体加热的等。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情感,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推荐阅读:
在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10-02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09-05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06-2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10-25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7-07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07-31
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0-05
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11-05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