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庄小学中国教师报征文(共6篇)
1.吴庄小学中国教师报征文 篇一
篇一:中国教师报征文
原来曾经在《中国教师报》上读过有关《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介绍,但是并没在意。这次在学校“慢教育”读书俱乐部的推荐下,我读了这本书,被奇迹的创造者雷夫教师的事迹深深感动。
一开始读的时候,很是诧异,诧异美国的教育跟中国的教育近似,也有应试教育,也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困惑。诧异美国竟然有雷夫这样的教师。读完之后,觉得好教师是教室奇迹的创造者,学生有幸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性。学生走进教室,接受教师的教育,这个课堂完全就是教师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对受教育的学生至关重要。有时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择校行为,说到底是选择教师。一些孩子,他们有幸在教室里遇到像雷夫那样的教师,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方向,改变了高度。
雷夫老师将56号教室打造成一个充满欢乐、脱离恐惧的地方。他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们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以热忱的教育态度,将小小的教室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除了自然、数学、历史科目之外,他们尽情享受莎士比亚,经济学与摇滚乐。通过走近莎士比亚、班级特有的经济制度,他让孩子们了解到团队合作和语言的力量,以及正确处理金钱的态度。雷夫老师与孩子们早上六点多钟就开始上课、下午五六点钟才离开教室,寒暑假学生们也自愿到学校学习,这一切听起来一定让老师和家长们觉得不可思议。雷夫老师到底有什么魅力,让学生们如此着魔他是如何办到的?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对我们做老师的很有启迪,我们也可以尝试成为一位好老师,成为教室奇迹的创造者。
想要成为教室奇迹的创造者,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教育是一项值得终身追求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职业观,热爱这个职业。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为他着魔,为他付出。教育是一项艰苦的的工作,任何一个好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的,并且矢志不渝,终身追求。雷夫老师在自序中写道“在过去的近1/4世纪里,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教室里,这间教室又小又破。”没有对教师事业的最求,他是不可能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56号教室。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般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能创造奇迹。
其次,要做一名既智慧又成功的教师。雷夫老师有个忠告:并不因为辛勤劳动就意味着你们是非常优秀的教师,这只代表者你们在努力工作而已。虽然雷夫老师是一个比任何一个教师都更加努力的工作,他是这样度过他的教师生涯的:
从早晨八点开始一直到下午三点钟,一直在教四十个四年级的孩子,一周工作五天;
每天早上六点半到学校为那些希望用一个半小时来学习数学的孩子们做准备;
放弃休息和午餐时间,教二十个孩子弹吉他;
放学后直到下午五点,和五十个孩子一起排练莎士比亚的戏剧;
每周有三个晚上努力工作,从下午五点半开始一直到深夜;
每周有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从深夜十一点一直到凌晨五点钟;
每个周末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一直在工作;
假日中的每一天都无偿的教学生,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五点钟;
筹集足够经费为孩子们购置额外用品;
每年带领孩子们到华盛顿旅游一周;
还要带孩子们去俄勒冈和圣地亚哥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
罗列雷夫老师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工作的努力勤奋,也会产生疑问,他的时间从哪来?他的钱从哪来?他的莎士比亚教材从哪来?孩子们怎么出去的?这些问题,雷夫老师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也让大家分享了一位好老师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充满智慧,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想要成为一位好老师还要以身作则。雷夫老师写道:我了解,要想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必须得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我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我永远不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易沮丧、易泄气的人,不想让他们被已经遭受的挫折和失败打倒。现在我了解如果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我必须得先成为一个他们眼中从未见过的勤奋之人。如果我希望他们仁慈和蔼,就一定要让自己友善待人。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我们做教师的从雷夫的话中可以知道东西方教育都是注重言传身教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我做起,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四,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还要点燃孩子们阅读激情。雷夫在书中写道:阅读是学校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课程。如果孩子们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高。雷夫老师注重阅读,精心选择阅读教材,精心策划究竟带孩子们怎么读,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书中还写道:如果您希望学生们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阅读潜力,就必须要以身作则,请你先做一个表率,制定一个让人兴奋、有挑战性、同等重要且与自己相关的阅读计划。孩子们需要成年人的大量引导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读者。
阅读如此的重要,指导是如此的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么办?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阅读面窄,书读的少。可是我们教师做了什么呢?你指导学生读书了吗?你推荐学生读什么了吗?你给学生做表率了吗?你自己读书吗?联想我们学校正在推行的“悦”读积点活动,希望我们的教师先行动起来,走进图书馆,成为爱读书之人。也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看看这本书,像雷夫老师一样教书育人。
书看完了,感慨远不止以上四点,我思故我在。愿我们都能像雷夫老师一样成为一位好老师,成为教室奇迹的创造者。
篇二:中国教师报征文
雪,轻盈落下,寒冷的冬天有中国教师报温暖着我的教育情怀,很惬意。一句鼓励,能温暖冰封的心灵,一声肯定,能点燃奇迹的火把。
20**年,我被迫成了一个“差班”的班主任。在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环境下,经营这样一个“差班”,我处于绝望的边缘,每天在博客里发泄着内心的苦闷和抱怨。直到无意间,看到了任永生局长的一篇博文《向水学习》,这篇文章唤醒了我内心的教育情怀——我们应该向水学习,打造如水的教育。
顺着任局长博客的足迹,接触到梁恕俭编辑的博客。梁编对教育的执著和投入,让我彻底发生了变化。从此,我也每天一博,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在梁编的一次征文中,我的文章竟然入选了。当我收到样刊时,激动的泪水润湿了眼眸,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上报。自此,点燃的教育梦想一发不可收拾。我调整好困顿的心灵,投入到高效课堂的研究中,每天琢磨起我的“问题学生”,让每天的进步幸福着自己的成长。
此后,我又通过梁编走进了李炳亭主任的博客,他对教育的执著,对课改的勇气和魄力,让我震撼。当我得知6月份他在沈阳有个高效课堂的培训会,我在博客里发了张纸条,讲了我对高效课堂的向往,没想到李主任真的给我回复了并真诚地说“你来吧”。当时兴奋得我好几天没有睡好。到了沈阳,我看到了“真的”任永生局长、李炳亭主任,触摸了立人学校的合作学习模式,这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原来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业。之前自己一直陷入泥沼之中,只是因为缺少那份自信、执著和勇气。
7月份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的开馆仪式,隔着时空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芬芳和温情。我注册了“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在这里,我认识了吕建斌、庄华涛,熊振鸿等很多有着教育梦想的一线教师。当我怯怯地敲下我的教育观点时,那些贴心的话、暖人的语,让我感受到草根教师的教育力量与无穷的智慧。每一次的“香山夜话”都是畅言的精彩、浓缩的精华。这里是教师自己的家,一个可以发挥智慧、自我展示的舞台。
当我因中国教师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我从抱怨教育变成了享受教育。由对教育的无奈变成了对教育的投入,在付出和探索中收获了教育的幸福。当我入围“最美女教师”之后,我仿佛真的成了最美的女教师,脸上充满了自信,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每天和我的“问题孩子”一起幸福成长,没想到我的“差班”奇迹般地消失了,成了学校最具活力的班级。
感谢中国教师报,唤醒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情怀,点燃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教育梦想。因你,我学会了奋斗;因你,我学会了坚守。你让我的梦想插上羽翼,展翅翱翔在教育的天空。我以信仰为水,坚守为肥,让教育梦想成长花开。
篇三:中国教师报征文
中国教师报是我的新朋友。和她相识不到3年,但我们已交情莫逆。
20**年10月,我去石家庄参加中国教师报河北省推介会。当时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广告性质的见面会,局长吩咐我去应付一下。会议议程非常简练,没有夸夸其谈和长篇大论,更没有一个领导讲话超时。看着会上发给我们的样报,听着各级领导的讲话,不知不觉间会议按时结束。我开始感觉这份报纸的不一般,并渐渐收敛了自己的“吹毛求疵”。
返程路上,我认真研读会议资料里的《中国教师报》,觉得这份报纸就像我的朋友。随后的几次投稿,叶飞站长都会亲自打电话给我,告诉我稿件的优缺点和修改方向。看惯了颐指气使、拿腔作调小报记者的作风,我觉得中国教师报这个朋友我是交对了。我对她开始刮目相看了。
随着几篇文学稿件和教育论文的发表,我和叶飞渐渐熟悉了,于是,有了为献县教育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的想法。
在201*年全省通讯工作会上,我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在会上,中国教师报发出了“以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倡议,并向农村教师赠送了一批教育书籍,鼓励教师进行阅读、反思、交流。回来后,我立刻着手进行组织工作。考虑活动的总体设计,遴选学校和教师,对稿件真伪进行甄别,忙得不可开交。两个月后,稿件见报了,承办学校的校长和发稿教师欢呼雀跃,我县作为当时承办这一活动的全国唯一县级行政部门,还被解成君编辑以编者按的形式进行了肯定。先前的所有劳累和烦躁一扫而光,我终于为献县教育做了一件事,为中国教师报尽了一份力!
随着我县对中国教师报的了解,全县各校开始踊跃订阅,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报用报活动。每逢投递员来到学校,最先被“抢”光的就是中国教师报。校长们都说这份报纸订得太及时了,太有价值了!
两年来,我又接触了《中国教师报》的几个编辑老师,他们让我享足了“孟尝君客我”的待遇。因为中国教师报,我戒除了以前的妄自尊大和趾高气扬,几近泯灭的教育理想复活了。
201*年7月初,我有幸参加了香山会馆的开馆仪式,并引导全县教师加入“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收看李炳亭主任的课改视频报告。7月底,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有幸邀请到雷振海总编和“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专家团来我县进行课改宣讲,全县六百余名骨干教师聆听了教诲,开阔了眼界,明确了课改的方向。会后,雷总编握着我的手亲切地说:“陈枫,干得不错!”
在我心里,中国教师报像个侠士,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如同诤友,挚语诤言、心心相通;是我兄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更如一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能时时感受职业的荣耀,快乐幸福地成长。
中国教师报,我们的图腾,有你,我们很幸福!
2.中国教师报征文 篇二
论坛前,我早早地坐在电脑前,看看大家如何破解这一谜团。
期间,吕建斌老师发了个题为“勿做抱怨哥”的帖子,读完之后,很有感触,想到,我身边也有类似这样的老师,于是,有感而发地贴个帖子。
没想到这次夜话活动,刊登在389期上,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教师报》上,那时的高兴劲儿,简直无法形容,我如“疯人”般的拿着报纸逢人便讲,四处“炫耀”……
此后,我每次参与论坛都精心准备,积极参加,认真学习,迄今为止,已经参加了33期,我成了论坛的常客。
我的名字,因而也6次出现在《中国教师报》上。
一直以来,我把参加夜话,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常常“风雨无阻”地守候在电脑旁,有时参加晚了,那心里是“抓心挠肝”般的难受啊!
兴奋,第一次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文章
6月7日,参加了“寻找新学校、新校长”香山夜话活动。
我发个帖子,介绍了原来我校校长是如何的“好”,谁知,徐建利版主的回复说:“以生为本,才是新校长的核心标准!”这让我一头雾水,什么是“新”?她与“好”有什么区别?带着疑问,我走进了李炳亭主任的博客,拜读了4月18日《新课堂与新学校》的博文,对于“唯有新教师才会有新课堂,当学校解决了课堂问题,才有可能变身为新学校”这句话,感触最深。
是啊,没有新学校,哪来的“新校长”?我又如饥似渴地读了李主任的其他博文,当读到7.30“高效课堂的灵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时,引起我强烈震撼。
是啊,不解放教师,怎能解放学生?想到那则“向陶行知学什么?”的征稿启示,就写了一篇《向陶行知学“解放”》的文章,没想到,发表在390期“教育家周刊”栏目。
那一夜,我由于兴奋过度,一宿都没睡好觉。
后来,我又有三篇文章《我们需要以师为本的培训》、《职称评定八个要》和《做一对黄金搭档》相继发表,在此,十分感谢冯永亮和陈盼两位编辑。
幸福,第一次整理夜话
一天,陈娥版主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让我整理10月5日的“网友话网刊”夜话稿,我回复说“我能行吗?”陈老师说:“杨华老师推荐的人,肯定没错!”信任产生力量,信任催生幸福。
我下决心一定要把稿件整理好,不辜负版主的信任。
我认真学习了前几期的夜话整理稿,用心揣摩整理夜话的方法,悟出的技巧是“用一根针,穿一条金线,把一缕五颜六色的丝线,织成色彩斑斓的彩绸”。
夜话那天,我一直整理到凌晨,陈版主心疼地说:“明天再整理了!”就这样,第二天又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才整理完毕。
公示后,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真的好幸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又整理了两次夜话:10月21日应庄老师之邀,整理了“惩戒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的论坛稿,11月9日受李修成版主的诚邀,整理了“合作学习,你践行了吗?”的夜话稿。
我最深的感触是,整理真的很累,但,学习最多,收获最大,最幸福!
高兴,第一次夜话“加精”
8月21日,参加了香山夜话“问道:现代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考试”。
梁编对于《我平时采用的考试方式》一文,给予了“你的发言很有水平!”的评价。
而后,我又贴了一篇《铿锵“三人组”》的文章,梁编的回复是“题目起得好,做法更好!加精。
这可是我进入会馆以来,三百多个帖子中,唯一“加精”的,当时,非常高兴,同时也总结出,要想在夜话“加精”,就必须认真准备。
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看到有夜话活动,我都要认真思考,用心领悟,深入研究,与论坛一起成长。
到目前为止,“加精”数量,已有6个!
更多【中国教师报征文】阅读
书香伴我行教师征文
教师读书征文
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征文
教师师德师风征文
小学教师的师德征文
最美教师师德征文
3.中国教师报征文「选登」 篇三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前不久认识了《中国教师报》。一次学校召开每周例会后,本校语文组教研组长叫住我,让我写一篇有关《中国教师报》的文章。我一听傻眼了,还有这份报纸?我可从来都没听说过。她让我去网上看看。
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我静下心来,在网上找到这份报纸读完后,心底油然而生一份喜悦之情。这份报纸果然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象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许多文章,都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线教师中的一员,这样的报纸让我感动既亲切又感动!
它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它给人一种极其的亲切感,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反映了我们这群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工作动态:我们的教与学,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通,我们的对话,我们对教育与教学的反思、总结。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它具有时代气息,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反思多多。另外,它还具有科普性与知识性。它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其为参照物,从他人的实践与总结中,我们不断汲取有益营养,获得更多的教学理论与间接知识;同时,以其为参照物和理论指导,它促使我们从自身实践中寻找不足,形成从理论指导实践的回归,向其看齐,最后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中国教师报》帮助了我,也改变了我。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真正做到以爱育爱并不容易。由此我想到自己,有时在课堂上看见学生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就不知是哪来的无名火蹿上来,很冲动,忍不住想发火。可是我读了《中国教师报》后,让我改变了以前的急躁和冲动。以前我很容易对学生生气,总是埋怨学生不好管,感觉自己容易激动,也很消极,觉得烦心事儿很多。通过学习,我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虽然偶尔还会动怒,但我已经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了
4.中国教师报征文 沈发强 篇四
学校:太和县第五中学
姓名:沈发强
电话:15555835
532《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今天周一例会时通知,说《中国教师报》正在举办读报征文活动。很多老师听到通知时一笑而过,并没有太多的触动。但是我却在这一瞬间想起了自己每次读到《中国教师报》时所受到的一次次洗礼及从中得到的感悟。因此情不自禁的想写的什么,与大家一同来分享每次读报时的收获与喜悦。
记得有一期的《中国教师报》上刊登了这么一篇文章,叫做《把班级还给学生》。当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我当时一愣。因为不管是我自己的观念也好,还是从小受教育以来,那些教育我的老师们也好,都共同展现了一个观念,那就是:课堂和班级是老师主导的,学生只是我们教导的受教育者。我当时抱着“如果班级还给了学生,那班级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乱子啊,那老师还如何去上课呢?”这个疑问,带着怀疑与审视批判的态度将这篇文章仔细的看了一遍。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读完后这篇文章带给了我一次观念的洗礼,让我深有感悟。
记得文章的开头有这么一段话“教育是他育,更是自育。教师除了是教育者的角色外,还要站在他育的位臵唤醒孩子的自育。”随后整篇文章都传达了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教育放手理念。文章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当今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切都严抓死管。让现在的学生丧失了独立处理和面对学习面对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在学习上依赖老师。当失去这些依赖时就变得无所适从。
整篇文章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很多老师教育观念的缺失,并从各国优秀先进的教育学理论方面分析了这些缺失所导致的各种问题。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让我清晰的知道了以前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的原因所在,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做班主任的老师投入了无数的经历去抓学生们的学习,纪律,及生活学习方面的各种事情,但所取得的成效确如此低下,甚至有时候还适得其反。”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懂得什么叫放手,什么叫自律,自学,自强。
一篇文章就这样改变了一个错误的教学理念。那么当我们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洗礼后,我们的教育生涯一定能突破当下,取得更加值得自己骄傲的成就。
还记得我刚从学校毕业时,曾梦想做一位不平凡的教师,一定要在教育事业上做出自己的成绩。但当进入教育领域这些年后,我发现梦想离我越来越远,因此曾一度灰心丧气,甚至丧失了进取之心。而在这时又是《中国教师报》的一篇文章点醒了我,洗礼了我。
记得那片文章的标题就是《做一名平凡的教师》文章的开头就指出了台大校长傅斯年先生发表的《几个教育的理想》,其中文章第一段运用了设问指出了这位敢跷着二郎腿跟蒋介石指手画脚讲话的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中国语言研究所的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一个教育理念——“一个理想的大学,应该办平淡无奇的教育”!
我们不明白老先生这一观点的深刻和内涵。作为老师我们可能是这样想的:成绩,是不能不要的,即使不辉煌,至少也不能面上无光;一年起码也该上几堂公开课吧,闭门备课,讲台即舞台,自己的本事与精彩不展示也终究有点遗憾;最好写一两篇论文,获奖、发表,给自己添些光彩也是情理中的事……总感觉自己是可以创造辉煌的,即使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但是我们总可以精彩的度过。
所有一切看上去那么自然,可是文章用简短的一个词语 “但是”把所有的迷雾拨开,好像有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想法不成熟的我犹如醍醐灌顶,我懂了,我明白了,教育就应该是平淡无奇的。生活呢,有飞流直下的惊喜,有九曲回肠的绵长,但多数时候,像水一样,说不出什么味道。但就是这样的生活,我们人人需要。我们的教育该如此,平淡无奇,白开水般可却是我们最需要的。
平淡无奇的教育会自然得多。该上学时就上学,不必披着星光进校门;该放学就放学,学生可以“忙趁东风放纸鸢”;该出
操时就出操,不必突击搞什么万人舞蹈;该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而不必遭遇这样的尴尬:期末抽查学生唱歌,有学生什么也不会唱,一问,学生很委屈,说音体美这些课都让主课老师给“抓走”了„„真正的教育应当在生活中,在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里。如果说生活的本质是一种安静与平淡,那么,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一种过程,滋润每个日子,滋润师生的心灵。老把目光盯着奖状、奖金与奖杯的,最终都将跟真教育南辕北辙。是的,文中的记述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教育苦了 多少人,说的严重点又害了多少人。我是一个在校的师范生,梦想着做个最优秀的老师。可是我差点把我的那自私的梦想理念带进我未来的课堂,我不知道,不知道如果我始终坚持着自我的梦想将会扼杀多少我们祖国的科学家,发明家,舞蹈家……我感到很幸运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我认真去拜读了傅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懂了,平淡无奇的教育是出自师生的内心,自然到犹如呼吸,我愿做一位平淡无奇的老师,我愿我的学生真的爱上我的教学,真的是根据自身的爱好在学习。
5.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征文) 篇五
安徽省太和中学张 磊
第一次看《中国教师报》是在2007年8月的一个闷热的下午。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在皖北的一角,涡阳的民办高中上班。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老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几个年轻教师好好备课,学校办公室有些教学报刊,希望你们多阅读,善利用,备好课。”我走进二楼的办公室,拿了几张报纸,回到自己的住处阅读起来。那个酷暑的下午,时间过的真快,阅读报纸的快乐,似一缕青烟,升腾起我对教学的信心……
第二天,我的第一节课讲得比较成功。回到住处之后自己想了一想,虽然《中国教师报》上没有直接的教案,但它上面刊登的教学心得,在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那种亲切感、那种幸福感、那些文字的力量给了我站稳讲台的勇气。在涡阳的那些日子里,在酷暑中,在寒冬里,是你——《中国教师报》一直在默默地陪伴着我。还记得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时,你刊登的抗震救灾的图片震撼我的心灵,还记得你奉上的纪念谭千秋老师的文章让我泪流满面。《中国教师报》,是你,给我灵魂上的洗礼,给我精神上的鼓励,给我理念上的指导。08年9月,我回太和中学上班。生活依旧忙碌,感觉担子依旧沉重,教书育人,这是多么神圣的事情。经过对环境短暂的熟悉,我从学校阅览室再次找到你——《中国教师报》,我的朋友。那种寻觅,仿佛寻觅一位故人,一位知心朋友,寻觅一份纯真的
6.2016年中国教师报专题征文 篇六
第一篇:中国教师报
第一次见到《中国教师报》,是在2006年的春天。那年,学校第一次订阅了这份报纸,我在图书室里偶然发现了她,并且“一见钟情”。那天,我在图书室里,看得忘记了上课,是查课的领导把我从字里行间揪出来,我的人进了课堂,心却留在了图书室……
从此,报纸一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抢在校长前头,成为当之无愧的“首席读者”。
我的“处女作”
读得多了,写的欲望便蠢蠢而动。我默默地提醒自己——“这样全国性的报纸,岂是你这样的癞蛤蟆能吃到的天鹅肉?”可是,那一个个灵感的火花却执拗地闪烁着,越来越强。直到我把酝酿已久的东西付诸笔端,封进信封,投进邮箱,那颗心才稍稍平静下来,却又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之中……
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个等待并不漫长。也就两三天的工夫,我便收到了拟用通知。2006年7月5日,我的处女作发表在第166期的《中国教师报》上。这让我赚足了同事的羡慕和嫉妒,也让我尘封的写作激情再一次被点燃。
我的“处女博”
学校拉了网线以后,网络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接触到了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也是一次偶然,我闯进了“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的前身)。2006年3月14日,我在论坛以“秋枫”为名注册,开始了我的网络教育生活,并结识了许多朋友。没课的时候,我就泡在论坛里,和几位前辈互相沟通。也就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在中国教师报的网站“中国教育博客”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撰写博文、回复评论、分享感悟,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的生活因此变得忙碌而充实,劳累而幸福。可惜的是,因为服务器变更,许多数据丢失,“中国教育博客”成了我心里最美的回忆……
我的“处女秀”
盼盼编辑是我在QQ上认识的第一个编辑,当她读了我的日记《走进龙湾的日子》,就约我写篇文章,在网上就此话题组织了讨论,并于2011年1月26日在“教育家周刊”全版刊出。我,一个偏远农村小学的“麻雀校长”,能在国家级的报刊上独占一版,何其幸哉?虽然我的“处女秀”不是那么阳光灿烂,关于我的话题也太过沉重,但我坚信自己的思考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偏远山区的学校、老师和孩子们。不知道,我们市的“教学点改造工程”和这个话题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就是中国教师报给我市的农村小学带来的福音。
我的“处女行”
2011年5月份,中国教师报组织了一次网友的线下活动——新教师走进杜郎口中学。我和报社的6位编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网友,一起开始了探寻杜郎口中学的教育密码之旅。两天多的时间里,我们不知疲倦地穿行寻觅,我们激情澎湃地讨论交流,我们凝神屏息地细心聆听,深夜的“卧谈会”往往要开到凌晨时分。这是我参加工作十几年来,第一次走进全国知名的学校参观学习——而且,是主动地、真心实意地想学一点东西。这次“处女行”,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对我的触动极深。回来后,我积极地向周围的人宣传杜郎口中学,并且努力地改变自我,改变我们的学校。虽然,我无法像崔其升校长做得那样好,但我相信,每一个点滴的改变都是给学校、给老师、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我不知道,以后的路会有多长,会有多宽,但我知道有中国教师报的引领,我会走得更坚定,更执著,也会给自己更多的惊喜!
第二篇:中国教师报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做的是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最近我总是在想,如何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孩子们?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如何才能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让他们在天真烂漫的童年过得更加快乐。在教育孩子的实践过程中,如果不能触及小孩子的心灵,不能感化他们,教学效果则会大打折扣。一名老师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上课、备课、做游戏,留给自己学习的时间不多。最近我利用休息时间,在认真仔细地阅读了多期《中国教师报》后,我感触很深。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但她却很快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她有丰富的内涵,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从事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加热爱孩子们。如果把一个班比作一个小花园,孩子们就是那朵朵各具特色的鲜花,芬芳的玫瑰,淡雅的兰花,华贵的牡丹,无畏的腊梅……朵朵花朵争奇斗艳,尽显独特魅力。而我们教师就是小花园的园丁,除草、施肥、剪枝……只有因“花”施教,才会百花齐放。《中国教师报》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只真正爱上孩子,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收获。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爱心育人首先要注重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点点滴滴的细节。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表达。《中国教师报》使我真正意识到,教育必须具备对孩子要有“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注视孩子的眼睛,抚摸孩子的脑袋”、“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出错的权力”等一系列细节教育。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每位孩子们。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要多宽容。她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每个孩子,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孩子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因为这样的做法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
以上只是我读《中国教师报》一点点收获,我相信因为有了她的帮助,我今后的工作会更加出色,生活会更加充实。
第三篇:中国教师报
一本好的书,犹如一盏指明灯,可以给迷茫的读者指明方向。同样,一份好的报纸也可以为迷茫的读者拨开云雾,重见光明。我是《中国教师报》的忠实读者,在拜读《中国教师报》的同时我收获了很多。也许一期《教研新举措》就为我解开了心中多年的教学困惑,使我豁然开朗;也许一期《决策者说》就为我指明了深化课改的方向,使我事半功倍;也许一期《教师生活》就使我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我与时俱进。
每当我在教学中有了困惑时,我习惯翻开《中国教师报》寻找答案。现在我区正处在深化课堂改革的探索时期,深化课堂改革该怎么“深化”?课堂的结构该怎样变化?课堂中的老师该干些什么?课堂中的学生又该干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课改研究周刊》连载了多篇关于推动《第三代课改》的文章,通过仔细阅读、认真品味《教室的明天》、《遇见未知的教室》、《走向第三代课改》、《教育实验室图景》等一系列有关第三代课改的文章,使我收获颇丰。《课改笔记》里的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深化课堂改革的心灵,正是这段话不断激励我努力践行课堂改革。每当我在课堂改革中遇到挫折,我就会拿这段话激励自己:往灰色的地带看教育总觉得朦胧一片,很难改变;向绿色原野看教育总觉得生机一片,正在改变。改天换地,不可能一蹴而就;改变一点点,却可立竿见影。
我是一名擦边的80后,到如今已工作16个年头了,已经过了爱做梦的年龄,更注重现实的成长。因为我知道:无论现实多么世俗,多么残酷,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我们深化课改的资本,是我们不被别人超越的资本,是我们赢得掌声的资本。我为了不使自己与时代脱节,我把《中国教师报》当成自己的辅导老师,跟她学艺,确保自己与时俱进。在跟辅导老师的对话中,我知道了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该以什么样的教师为榜样;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素质。通过长期拜《中国教师报》为师,不仅我感觉到了自身的变化,身边的同事也发现了我的变化:全区深化课改的讨论有了我的身影;年度论文获奖明显增多;所教班级的成绩大幅提升……
长期的阅读,使我对《中国教师报》有了深深的依赖,好品茶的人,一日无茶则滞,因为他对茶产生了依赖。我感觉自己就和好品茶的人一样,我是一日不读《中国教师报》则滞。这不是夸张,这是事实。因为我从《中国教师报》身上汲取了精神养料,她帮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她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想这样的良师益友你也不舍得抛弃吧?
【吴庄小学中国教师报征文】推荐阅读:
小学法治教育教师征文06-17
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07-08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小学生教师节征文08-27
XX小学安全自查报09-13
暑期农村小学社会实践报10-17
小学生数学报精选题11-06
小 刺 猬 读 书(小学生学习报)09-23
小学征文范文10-24
小学征文11-10
小学家风家教征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