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

2024-08-09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共11篇)

1.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 篇一

新时期需要新理念,新理念催生新标准,新标准丰富新内涵.课堂教学作为时代要求、课改标准的有效承载体和深刻展示台,其自身的教学效果及质量等内涵要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其衡量和评判标准也在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和改革.追求讲解活动有效这一课题,是一项经常讨论探究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论题.追求课堂讲解的效率,犹如企业家所追求的最大效益和利润一样,成为广大学科教学工作者孜孜不倦努力探求和兢兢业业探究的远大目标.作为初中基础知识体系重要架构的数学学科,要想获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必须认清和掌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丰富内涵和内在特性,掌握其内在本质中达成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目标要求,本人现简要谈谈对有效教学内涵特性的认知和获得渠道方法.

一、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特性

一是丰富教材资源的合理运用.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要点的实践活动中,其主要实施主体需要对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辅用书、教学环节等众多的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分析、整合和提炼,从而归纳形成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高效的讲解活动实践进程,数学教师就必须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料、教学参考以及讲解经验等进行深入吸纳和充分吸收,并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同侧面以及不同阶段进行有的放矢地运用和实施,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过程效果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当今科技发展进步迅猛,更多发展成果已经渗透和运用到各个学科领域.其中现代化的教学器材成为课堂教学讲解的重要可使用资源.初中数学教师在概念、性质以及定理等内容讲解时,将多媒体教学器材运用其中,对数学知识内容的讲解和传授,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助推作用.二是学生主体技能的充分展现.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始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焦点.其中学生主体学习技能培养和呈现,是其重要的一个侧面.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学生主体纳入其中,得以充分训练,并使其技能得到有效锻炼,从而使主体风采得到充分展现.新课程要求下的数学教学,更多关注和考量的不再是教学情况和表现,更重要的是关注和衡量主体在课堂进程中的表现和效果.初中生数学学习技能是否得到提升,是否得到锻炼,是否得到展现,是其衡量和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值.三是师与生之间的深入开展.数学学科的课堂讲解,其实质就是讲和学的互动、互通、交融、共赢的实践活动.课堂讲解有效目标,不是过去的教师如何教为侧重点内容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看重教师和学生这个群体之间是否真正得到锻炼并且二者之间真正沟通、互动的过程.教者一方面要发挥出本身的主导作用,做好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引导工作,积极配合“教”.另一方面学习主体应该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一份子,进行遥相呼应的双向、同频活动.四是预设目标任务的有效实现.任何一项教学实践都是为了达成预定的目标或愿景才付诸于实践行动.每一节课讲解实践,都有非常明确和清晰的预设目标和既定要求.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数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等等不同类型活动,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完成课前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要求,实现每一节课教学活动的完美“收官”.预设目标要求成为一根“红线”,一以贯之的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始终.

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方略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参考资源的研习,认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做到“两个重在”:一是重在良好氛围的有效设置.教育心理学认为,适宜的教学氛围,对教与学的实施主体能够产生渲染和影响,由外而内对其产生触动.要取得讲解有效目的,就需要师和生两个群体的积极参与和高度配合.良好活动氛围的设置,是其重要而成效的手段之一.实践证明,良好实践氛围的创建,是课堂讲与学有效开展的第一任务和首要工作.教师要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目的,就需要切实做好浓烈外部教学环境的设置这一工程.不管从数学学科的内在特性层面而言,还是从现行初中数学教材编排内容而言,还是从现有教学资源角度而言,课堂氛围设置既有先天优势条件,又有外在有利时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应用特性、丰富直观画面、声情并茂场景等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从而呈现出轻松、愉悦和真实的教学氛围,促进教与学深入互动提供外部环境.如“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梯形的性质”、“一次函数”等等讲解中,教者采用情景教学法、场景渲染法或生活情景法等手段,设置出“现实生活中的飞机、蜻蜓”、“要木棍固定平行四边形木门”、“修建水渠”、“销售员工资与销售货物的数量之间关系”等真实案例,为有效教学提供情感基础.二是重在教学策略的科学运用.有效教学,需要多样教学方法的实施,更需要教学策略的科学运用.常言道,教法精当,效果是事半功倍,教法不妥,则效果事倍功半.笔者以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科学运用,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在同一数学知识点讲解时,在主导性教学策略的映衬下,可以渗透和融入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如在案例讲解中,教师整个面上主要采用的是“探究性教学方法”,但在具体讲解进程中,围绕题意分析、解题要求、思路找寻以及解题过程等方面,将交流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谈话法、评价法等教学手段融入了其中,保证案例讲解达到预设目标.另一方面是讲解的方法要善于融合.教师要将多样而不同的教法和手段进行认真的加工和变化,多样合一,渗透于整个数学教材或问题案例的讲解进程之中.再者就是要科学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做到对症施药.教学方法不妥,教学手段不当,是不少教学工作者讲解中的不足之处.教者应紧密结合所教内容以及学情,认真研究、综合研析,筛选出最适合、最贴近课堂实际的方法手段,切实解决存在不足,从而有效讲和练.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进程,有许多变数,需要及时应对和处置.这就决定了有效课堂教学,要重在对突发事件的高效解决.充分调动一些教学资源,发挥自身教学机智,合理高效处置突发事件,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深入、高效推进.

2.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 篇二

一、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行的困境与不足

课程改革后的体育中考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 很多学校及体育教师为了取得很好的体育中考成绩, 体育教学内容围绕“中考体育”项目开展, 通过针对专项专练, 极有可能又让我们的体育教学钻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而新课标强调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素质, 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既要提高学生中考成绩, 又要有效地开展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教学, 势必会造成体育中考和新课标思想的冲突。正确认识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把握好体育课中的育心、育体、育人的过程, 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中考体育的指导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比较分析

通过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市的体育中考的再度改革可以看出, 现在一些地方体育中考更加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这一些改革深深地呼应了新课标的明确规定:到了初中阶段, 学生通过走与跑、跳跃、投掷的学习与锻炼, 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 要学习有关田径的基础知识, 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要基本掌握一二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二套健美操或舞蹈等。改革后体育中考方案更坚定了运动技能的教学, 也顺应了新课标的理念。只有通过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真正目的, 以温州市为例:前两年的体育中考只考游泳、立定跳远、篮球, 由考生选考两项, 男子1000m/女子800m为必测项目, 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对运动技能没有过多过硬性的规定, 这样的体育课虽然都是在快乐中进行, 学生也很乐于参与到这样的体育课中来, 但学生的运动技能单一。2008年中考体育改革后, 增加了男女跳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一些运动技能项目, 使我们体育教师更有头绪, 能更好地把握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 避免了枯燥教学、单一教学的现象。

新课标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增强体质。新课标提出后, 如何对待技能教学是问题的焦点。新课标的提出, 很多教师自言很难把握新理念, 例如如何把握“淡化运动技能”的尺度, 体育中考改革后增设了系统的体育中考运动技能项目, 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最好的回应, 所以技能教学是不能忽略的。我们要有效地把新课程理念融入到体育中考的指导思想当中, 这两者表面看起来有所冲突, 前者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而后者更多地强调专项技术, 但实际上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不能靠牺牲技能教学来实现, 而是依靠强化技能教学来实现, 中考体育的理念只是新课标理念里的一个分支。试想, 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 又怎么能够发展学生的体能?随便玩玩就能锻炼身体?这似乎说不通。因此在实行体育中考改革后我们的体育课绝不是削弱运动技能的教学, 而是要进行有效和实际的运动技能教学。但不是说我们体育课只能一味地强调技能教学, 而是全面发展学生, 通过运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通过技能教学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技能教学让学生领会共同合作的集体感等, 通过运动技能的传授延伸到各个层面。以往的体育技能教学中的确存在无效无味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 充分体现身体运动和健康的两条主线, 明确教学要达到 “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 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没有体育中考改革要求的这些专项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哪来的成功喜悦感, 没有成功喜悦感学生就没有兴趣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 当然也就不能带来新课标“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笔者认为体育中考改革要偏向于运动技能的学习, 不能单纯地考察学生的体育自身的运动能力强弱, 应该顺应新课标的理念, 为我们体育课堂教学指明方向。我们学校及体育教师不能单纯为了提高中考成绩而扭曲了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要对新课标理念背景下, 中考体育压力下的体育课进行改革, 不能考什么练什么, 集中强化专项训练, 使得因为实行体育中考让我们新课程改革成为“两张皮”, 这样会使“素质教育”又走向“应试教育”。如何搞好双重压力下的体育课, 是值得我们体育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方向。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课标和中考体育的关系, 重新认识和理解中考改革后的体育课, 才既能搞好学校体育, 又能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三、对体育中考改革后体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及策略

为了体育中考成绩的提高, 势必会造就体育中考与新课标的相互冲突。如何有效突破技能教学的枯燥、突破体能训练的痛苦, 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值得探讨与面对的问题。我们的体育课要真正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 不能为了考试去锻炼。以往的课堂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进行专项训练, 使得课堂教学很死板、枯燥、无味, 成了应试教育, 扼杀了学生的运动兴趣, 违背了我们的新课程思想。如何结合新课程思想进行一种积极的体育中考,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探索。

1.建立科学评价手段

首先无论是在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学校方面, 要减少相互之间的比较, 过多的比较势必造就应试教育, 所以要建议有关部门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手段, 评比要适度。在学生方面,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 我们要科学地进行评价, 分等级进行评价, 不能搞“一刀切”, 只有客观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在学校这层面, 往年体育考试结束会对各个学校进行排名, 而体育这项目又比较特殊, 相差0.1、0.2等根本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谁强谁弱, 如果这样进行排名, 教师为了出成绩将无形中助长了“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走的趋势。当然不是说不要进行评比, 而是要进行适度的评比, 适度的比较会起正面作用, 反而能推动我们的体育教学, 能推动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所以建议行政部门将中考得分分为若干个等级, 以整分为准, 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学校之间的相互比较, 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这也是新课标下体育中考首要解决的问题。

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以往的体育教学更多的强调传授运动技能, 教师进行传授, 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这样的体育课实在枯燥乏味, 学生不愿意上, 教师每堂课都是按照规定的模式上下来。现在体育中考强调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 如何能让学生乐于去体会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的成功感呢? 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这就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和形式来进行技能教学,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技能的学习当中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新授运动技能时采用灵活多样的多种教学手段, 这也需要教师课前要花足时间进行备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采用动作要领口令化、比赛法、游戏法等进行身体练习, 为学生营造乐于学习的环境, 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增强了学生练习的效果。如:在耐久跑训练中可在操场上摆设很多字母或数字, 距离拉长, 教师报英语单词或电话号码, 学生进行练习、比赛, 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练过后, 学生体能自然而然会得到发展, 训练一段时间后再将学生拉到跑道上跑, 成绩不会比枯燥的耐久训练差。

3.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主要是以理念为出发点,并秉着以科学的探究方法结合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能够让学生学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引导的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它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改进,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对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是可以引起学生对物理实验求知欲,同时,兴趣还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一种动力。所以,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极其紧密,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物理的这一特点进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为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目的,可以预先对书本知识进行揣摩,寻找其中与生活中的联系。当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联系,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便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一项趣味的活动。

(二)使用多媒体进行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用多媒体进行创设情境,充分的利用音、影、像等资源,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创设情境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且利用多媒体进行创设情境具有宽阔的应用前景。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多媒体资源能够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不仅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中物理课中“探究物体物质状态的变化对其质量的影响”一课时,在实验课堂内虽然不能呈现冰熔化变成水的过程,且天平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但是,教师可以用录像机将整个过程录制出来,这样,在课堂上播放部分截取的录像视频,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

学生只有发觉事物的有用性,并对该事物产生探究心理,才能够积极的付诸行动去做。在这种心理环境下,把学生对物理学习的需求激发出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便能够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一)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需求

学生在对一个知识进行学习时,其头脑中不是空白一片,而是有自己的一些认识,我们把这种认识成为前概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这种前概念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出错误的实验现象,而这些新的实验现象和学生在大脑中原来的概念是具有一定冲突的,所以,这便会使学生产生新奇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致使学生出现一个个千奇百怪的想法,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悬念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需求

教师可以利用新颖的方式进行设计,从而产生让学生惊奇的效果,且在实验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立刻就知道实验的原理,引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达到让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例如,在物理课程中,可以选取装有少量水的易拉罐加热,然后达到一定温度后,撤去酒精灯,并用橡皮泥堵住罐口。或者是选取不同大小、适宜的实管,在大实管中装满水,并将小实管放入大实管中,从而将它们倒置过来,会发现小实管正在缓缓的往上移动,并不是直接掉了下去。

三、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在物理实验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主体意识,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实验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课中进行独立的猜想与假设,从而提升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简单问题用举手的互动方式

针对物理实验课堂学生回答问题这一问题,正确的办法是:如果是简单的问题,那么为了保持课堂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可以采取让学生举手的办法进行回答,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回答的机会,但是,在回答问题时的过程,全班同学都是在认真听的。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但在实质上主体也参与其中了。

(二)较难问题用分组讨论的互动方式

很多同学对于较难的问题不能马上想出方法来,因此,很多学生便会产生害怕的心理,为杜绝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可以对问题提出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包括组内讨论与组间讨论,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后,学生能够整合出更具有价值的观点。致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且还能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完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模式属于新型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运用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因此,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要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并经常在物理实验中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助其提升,最终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潘璠.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D].宁夏大学.2014

[2]王浩.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申泽辉(1972年—),男,贵州务川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柏村中学,中学物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4.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思考论文 篇四

关键词:多样化教学;学习兴趣;问题情境;动手操作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使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反应速度都有了提高,能快速从数学知识中进行有用的信息提取,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作为设计的依据,使教学发挥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兴趣作为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内动力,使他们积极地对知识进行分析,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和运用,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教师可以结合如下生活实例进行教学:班级中一共有38人,教师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门票40人以上可以按照团购价,打九折;40人以下每人10元,请你算算如何买票最省钱。利用和学生的生活相关实例引出来知识,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这时,有人产生了疑问:加上教师一共38人,不到40人,只能按每人10元的方式买票,和谁进行比较呢?问题一提出来,有同学立马回答:可以买40个人的票。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到了“不等式”相关知识的探究中,在掌握了不等式及其解集的内容之后,学生分析教师给出的问题,最终得出了按照40个人买票最省钱。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知识是严谨、抽象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掌握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和定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需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引导,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教学情境,让他们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下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知识,能促进他们数学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他们进一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在分析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课堂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掌握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使他们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测量三角形内角和的实验场景,并用给学生设置实验步骤,使他们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实验操作,采用多种方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运用量角器、纸片、剪刀等工具进行操作,有的学生采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进行相加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的纸片,然后用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大角进行观察和测量;还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四边形的内角和来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多媒体创设的实验场景,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参与了探究,使他们深刻地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用趣味性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中快速提取信息,促进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问题作为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积极的思考,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使他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结合创新方式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分析、思考的状态。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通过分析问题的题干掌握有用的信息,使他们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拓宽思路,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探究,实现高效的问题情境教学。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初中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受“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作文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深刻,学生只好编故事、套情节,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导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作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讲写的方法技巧,学生也偏重于学写的方法技巧,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却不能写出好文章。

反思作文教学现状,要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实现学生作文回归生活,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是关键,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是保证。

一、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

理念一:作文主体回归学生

作文教学是以教师的作文指导为主,还是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是作文教学必须思考和应予回答的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是以学生为本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我、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产生写作的兴趣,从而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真”。一句话,作文教学应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要活动,学生是作文的真正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

理念二:作文本源回归生活

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好比“关在屋子里放风筝,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风筝是无法起飞的”。生活中,真正的作文产生过程常常是这样的:亲历事情有所感,觉得要写出来告诉别人;观察到一些事物

景象,读到一些书有所思、想把它记下来;或是通过想象,将现实生活的所悟,用虚构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写作过程告诉我们,生活才是作文的本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学生因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为兴趣、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即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当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之后,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教学目标上,把写作确定为学生与人沟通,表达思想感情,满足生活的需要。作文意识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作文表现生活的本能,积累丰富的情感、思想。作文内容上,把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本源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随着融入生活的广度的拓展,深度的开掘,随着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而得以真正的提高。

理念三:素养提升回归实践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写作素养,写作素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具体而言包括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综合形成写作素养。写作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写作实践来实现,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一个小说家可能没有多少写作理论,但他以丰富的写作实践,提升了写作能力。小说家的写作实践启发我们,写作素养的提升,写作实践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真正唯一有效的途径。长期的量的实践积累可以引发学生写作素养质的转变和提高。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山川河流、四季更替、家庭故事、班级人物、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美好事物„„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中来。我们可以少逼学生写可能说假话的命题作文,多抓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的动态作文训练,即让学生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经常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接触社会上的各色人物,让学生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材料直至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掌握表达思想、运用语言的规律,提升捕捉材料、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

策略一:作文意识生活化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这种意识和习惯可以具体为:①擦亮关注生活的眼光。培养学生每天审视生活的习惯: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味自我感受;阅读经典时政,考察民风民俗,关注北京奥运,记录嫦娥飞天,再忙也要对自己一天关注的生活进行梳理,做点实录。②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时常揣一个小笔记本,随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都及时予以简约地记录。③练就美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为文章,就需要学生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作文教学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观察和记录的素材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行构思和表达创新训练。策略二:作文内容生活化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作文内容生活化一方面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一篇文章,读后感受深,就写一则随笔;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一次口头作文,题材不限,但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每周搞一次社会热点问题播报,直击社会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应该按照生活的顺序来安排作文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建构,具体又可划分为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又可划分为更为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

下表是我平时对作文内容生活化系列做的一个很简要的勾画,还需要在大量的作文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做更加细化、有效的构建。

策略三:作文过程生活化

生活中的写作,比如要报道一个人物,记者们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先要列出采访提纲,再对人物现场采访,还要从多方面了解人物,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开始写作,并反复修改最后成文。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在时间上一节课左右,在空间上固定在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几乎每一次生活化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我班曾组织了一次“走进班级名人”活动。活动缘起校刊《博海》要在我班拍摄封面人物。钮雪颖同学因演讲、主持、写作等突出,被推荐给了《博海》,拍照之后,效果很好。在为照片配文字说明的过程中,触发了我开展“走进班级名人”活动的想法,活动过程是:①为钮雪颖的照片配文字说明;②名人故事会:

6.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及应对策略 篇六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环节。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意义之大。如今,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高度,以及大语文教学观的高度来看,作文仍为语文中的一个重点。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现在初中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童心的纯洁无邪。

1.缺乏写作兴趣,畏惧写作训练。初中学生已有多年的作文历练了,一般来讲都有一定的作文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消极被动,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视写作为畏途。”2.作文内容空泛,感情贫乏,思想颓废,缺乏创新精神。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毫无自己的真情实感,更别说创新意识。

3.作文语言混乱。文章思路不清。当前,学生作文水平总体不高,遣词造句语病不少,谋篇布局条理不清,主题表达立意不明,大都是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就尤其迫切而重要。

4.作文评价方式单一,功利性太强

当前,作文训练被技术化、标准化、功利化。作文技术被放在首位,教师向学生传授所谓的作文“套路”,这样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作文中学生丧失真我。

二、初中作文教学策略试探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依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1.自编训练体系。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没有独立的作文教材。(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应该自编初中写作教材。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编写的教材要自成一个训练体系,即根据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其结构顺序为直线式和螺旋式相结合。把初中语文教材确立的几十个写作知识点,既按年级配置,又在各年级反复,体现作文教学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当然,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定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学生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等。这些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2.优化教学模式。第一,注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作文训练中可利用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为“圆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由此及彼,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让生活中的“表象”成为作文中丰满的形象;第二,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与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即是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逻辑常识或列举逻辑性强的段落文章供学生体会学习;第三,提倡多思勤思和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

3.改进批改模式。推行素质教育是改变现状的首要思路,让知识与能力代替技术与分数。教师还要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作文训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笔者认为,教师的评价理应成为推动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利器,教师的评价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灵活性、发展性、鼓励性的,要充分体现作文评价的基本功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改、互改的形式,营造民主自由氛围,让学生在掌握作文修改的基本规则过程中,促进作文水平的直接提高。

7.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 篇七

一、分析问题, 找准切入点

数学问题纷繁复杂, 学生有时受思维定势误导, 影响解题思路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思路, 重新审题, 找准切入点, 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例1 如图AB=DC, AC=DB.

求证:∠A=∠D

这是一道经典的证明全等的问题, 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和对已知条件的整合应用能力。而学生习惯从图形的直观角度去证明 AOB与 DOC全等, 从而落入题目设下的陷阱。所以审题时应提醒学生充分考虑题目的两个已知条件, 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方法一:连结BC, 方法二:连结AD。这样添加辅助线后就很容易挖掘出图形的隐藏条件, 从而构造新的三角形全等。其中方法二稍繁琐些, 但这也是证明角相等的思路之一。所以要引导学生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化难为易, 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逆向思考, 从根溯源法

解决数学问题不是一味的按照分析条件得出结果的套路, 在解决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其他预设时所未考虑到的因素, 从而阻碍解题的顺利进行。那我们何不逆转思维, 从结果推导出题目中所提供的条件, 这样往往能更快速的解决问题。

例如:若有三个二次方程:x2+2ax+a2-a+3=0 ;2ax2- (4a-2) x+2a-1=0;x2- (2a+1) x+a2+2=0。要求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往往是从正面入手,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实数根应满足b2-4ac≥0的条件, 然后联立关于a的三个不等式求解。如果运用逆向思维来解这道题则方便很多。要求证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的反面应是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 因此, 只需在全体实数集合中去掉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时a的取值范围, 余下的就是本题所需的答案, 这样通过转换思维角度,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巧妙转换, 过渡求解法

数学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考察灵活转变数学思想的能力。在解题时, 不仅要全面思考给定的显性条件, 还要善于发掘题目中的隐性条件, 巧妙的运用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全新的视角来处理问题。

例3 已知:半圆的直径AB=40cm, 点C、D是这个半圆的三等分点, 求弦AC、AD与弧CD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本题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大部分同学的想法是连结CD, 转化为两个规则图形, 三角形和弓形的面积之和。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利用已知半径这一条件, 思考如何添加辅助线?连结OC、OD, 把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求扇形OCD的面积, 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在初中数学中, 有很多象这样的问题需要设法将其转化为常用的数学模型、基本的几何图形等等来解决问题。

四、图形辅助, 直观观察法

有些代数问题的计算往往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我们不妨可以借助图形的方式达到简化题目的效果。在初中数学中较常见的就是运用几何图形的辅助来证明勾股定理、整式的乘法公式等;在函数问题中, 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4, 如图已知A (-4, n) , B (2, -4) 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和反比例函数undefined的图象的两个交点.

(1) 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 求直线AB与x轴的交点C的坐标及△AOB的面积;

(3) 求方程undefined的解 (请直接写出答案) ;

(4) 求不等式undefined的解集 (请直接写出答案) .

这个题目第 (3) (4) 两问, 若用方程和不等式求解的话会很麻烦, 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佳策略就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从图象中去观察, 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图象问题。第 (3) 问可转化为当自变量X取何值时一次函数与反比例的函数值相等? (由图象可知X=-4或X=2时符合题意) ;第 (4) 问可转化为当自变量X取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图象位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下方? (由图象显而易见, 当-4﹤x﹤0或x﹥2时满足要求。) 由此可见, 以"形"辅"数", 化抽象为直观, 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探究深入, 提高解题层次

课堂学习要“抓纲靠本”, 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课本中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 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教学“中点四边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7页) 的数学活动时, 当教完课本上几个问题后, 反过来设计拓展性问题:当中点四边形为菱形时, 原四边形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当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正方形时, 原四边形又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这一引申, 立足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 又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8.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置策略思考 篇八

一、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

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活动中产生的。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应用的基本技能应当说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才能获取真实而又鲜活的知识,进而丰富自己的技能。这里需要正确把握的原则首要就是教学情境一定要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化学课堂多半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室内的布置不能仅仅就是实验器材,还要有能够烘托实验的环境布置,譬如著名化学家的画像和名言,这些可以鼓励学生严格认真地做好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验前,教师可以做一些精彩的描述,可以是化学原理形成的故事等,在化学中即使是一个化学元素符号也往往蕴含着催人奋进甚至催人泪下的故事。尤其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如果我们能够讲出一个有关联的故事,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会更浓,效果也会更佳。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不能做简单的旁观者,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鼓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语气,如心急的学生,你可以说“慢慢来,心细才能获取成功”“再等一会儿,结果将告诉你一切”。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假如遇到一些心情不好的学生,我们要努力做好调节性的工作,让他们振作起精神参与实验。教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和发现学生的实验动态,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二、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科学思考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原理及化学反应结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探究水平、能力、技巧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特殊的情形下,学生的化学实验不但可以获取普遍的现象,从中掌握一般的规律,也有可能发现一些特殊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如我们为学生实验时所发现的特殊现象而称快,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虽然我们学生在这45分钟的课堂中不可能去解决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但学生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或搜集资料旁征博引予以考量,或干脆利用闲暇去进行探求。譬如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实践研究前,首先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学生通过分析很快掌握了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这个时候学生呈现出强烈的求知兴趣,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自主进行设计,动手装备一套自己最满意的装置。事实上,学生动手装备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极力打造精彩实验和得出完善科学结论的过程。应当说学生动手装备的装置越精致,制取二氧化碳的结果越精确。学生这个时候肯定会深深感到: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需要我们具备一定意义上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维。

三、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

化学素养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素养。化学课堂教学也完全有必要通过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形成尤其让我们看到合作的力量。因此,我们的课堂所设置的情境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合作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比较多地看到,学生学习化学时不大重视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一是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较强,自感无需与他人合作;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合作学习都比较麻烦,没有个体探究来得静心。这样的分析也不无道理,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两翼,应当说缺一不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一定的情境去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形成合作探究的兴趣和技巧。譬如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内容时,学生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一定的反应规律,应当说我们完全可以就此结束教学的过程。但就在这时,一个平常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提出:我们还可以利用氧化铜和稀盐酸以及稀硫酸进行反应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道理吗?一句话既激起教师让学生实验探究的涟漪,也激起学生从集体和他人身上凝聚智慧的涟漪。由此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补充实验,其实验的结果还真让所有的学生眼前一亮。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一般规律。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倍增,为未来的可持续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 篇九

理念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法,也就是物理教师在上课前,一般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备课和撰写教案,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备课和课堂临场教学经验。这种教学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是有效的,但是在社会普遍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今天,对于学生各种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显然是不适应的。如何改变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法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上下功夫,也就是在课改理念下我们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呢? 1.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场所为什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呢?因为课改后新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探究后才得出结论的。而在探究过程中,个体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让学生通过交流或分工协作,加强了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学习、探究,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取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教师要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在新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2.教师的教学理念要适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设计中体现出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对常见现象及熟知的事物提出相反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但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的同时,要注意教学设计,因人而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以及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学理念。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对他们不采取取长补短,而是扬长避短,让他们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呢?这应从物理教学方法的选用和确定教学内容来实现。一般情况下物理知识的教学常用讲授法,物理规律的教学适用于探究法及发现法,物理现象的教学适用于演示法和实验法.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实验、课堂实验做与不做,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教材中安排的物理实验学生可做的应该让学生动手做,教师不要自己演示实验;可用实物或模型的用实物做,可以用模型或画图代替的用模型代替,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比较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得出结论。在实验中,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合理把握实验的时间。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确定教学内容是不可少的。由于新课标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所以确定物理教学内容时物理教师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也应注意以下方面:教材内容应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完善?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如何定位比较恰当?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3.在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1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物理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活动。

3.2设计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独立性。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这种良好的愿望,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新教材》在内容上、版式上都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友好的版面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

例如,物理第一节“序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各类的摆,并提前提出课题:探究“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习“摆的启示”这一节时,我们要交流课题的研究成果,要交流实验中的问题,不管成功与否,都要充分肯定学生独立探索的成果。这样,他们既能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又实现了其自我意识由“我怕学”到“我能学”的转变。

3.3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物理的独特性——“我选学”。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把握《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把问题设计成有一定的弹性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物理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大课题,每个因素研究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一般采用分工协作研究,而让学生先选择一个小课题加以研究,有时间的再去完成其它课题。如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探究中应尽可能地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猜测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使学生将有限的心智集中在实验过程的设计上,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不仅体会了研究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成功的乐趣。

4.舍弃传统教育观念,有效利用多媒体上课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授课,已经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和学生认可。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上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加深中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尤其是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同时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再好的设备离开教师精心的准备也将失去它的作用。

10.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新思考 篇十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重新思考,更新观念采取有效策略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我们所追求的是,教学效果要好,教学效率要高,且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合理。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实施有效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性。具体策略有:

一、导入精心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万事开头难”,“万事贵乎始”,“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它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使学生离开正在从事的活动,全身心转移到课堂上来。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师生沟通感情的开始,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牵动着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开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随着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和班级班风的不同、教师自身素质和个性爱好的不同以及教师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不同,导入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我们常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⒈实验导入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实验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的训练。实验导入法中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演示实验。

例如,导入“大气压强时”,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每人一只注射针管,让他们来回拉动针管里的活塞.然后请他们用橡皮套把针尖套住。再次让他们拉动活塞,问他们的感觉。有此引出大气压的课题,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对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就有了理解的基础。

又如,导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教师请两位大小不同同学上讲台,让他们各穿一双旱冰鞋面对面站着。然后教师让力气小的同学推力气大的同学一把,结果两人同时都向后退去,全班大笑。教师因势利导问学生:“如果让力气大的同学推力气小的同学会怎么样?”以学生为道具的实验,让学生们感到格外亲切有趣,课堂异常活跃,导入的效果颇佳。

不论用哪种方式的实验导入,其目的都是引起兴趣,引导思维,更好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⒉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利用实物、模型、教具、图表多媒体等手段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实物、模型、教具让学生亲临其景地感知物理的应用成果,直观地了解其结构原理。多媒体是形声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让学生深入地感知和探究物理。

在进行“电动机”教学导入时,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电动机模型,立刻抓住全场的注意力。当通电后转子转动起来时,课堂顿时也轰动起来。接着学生开始纳闷:几匝线圈、一个司空见惯的蹄形磁铁,电动机原来这么简单?教师顺势在学生悬念中展开新课教学。

又如为了导入“声音”的教学,教师上课伊始播放“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视频。形声并茂的艺术享受刚开始时,教师突然关闭了音频通道。学生齐声叫道:没有声音了!这时教师故弄玄虚:哦,声音有这么重要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声音”的知识。⒊生活情景导入法

一方面,采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以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导入新课,使学生会对暂时无法解决提出的问题,会更加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欲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由沙滩上不同鞋印的深浅导入压强的教学,由生活中的热水器导入焦耳定律的教学。⒋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例如,通过讲奥斯特的故事,导入磁场。⒌诗词谚语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练,浅显易懂,合辙押韵,便于记忆和朗读。以诗词开讲,既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还可以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例如,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物体的运动;导入比热时,引用谚语“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沙。” ⒍对比导入法

物理学中有许多互为相异的内容,学习了一方面,再学习另一方面时,可以按在“对比中求不同”的思路成“逆向思考”方式导入新课。例如,由电生磁导入磁能否生电。又如:由密度导入比热容。

师:我们知道物体或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为特性或属性。(幻灯片:铜、铁、铝)同学们我们根据物质的什么特性来区别他们? 生:密度

师:对,为了反映物质的疏密程度这种特性,我们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师:(幻灯片:海边沙滩)同学们,水和沙吸热升温的快慢不同,这种现象反映了物质的什么属性?

师:物理学上用比热容反映物质的这种属性。,现在我们来学习有关比热容的知识。导入新课学习。

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科学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我们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㈠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⒈ 通过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探究液体沸腾时,教师可先问学生:把一杯冷水放在一锅烧开的水里,不让开水进入,也不让冷水杯触及锅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杯中水能否沸腾?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可以沸腾的,教师再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学生发现结果出乎意料时,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⒉ 通过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大胆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师:今天我们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请大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后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做出猜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性质有关。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物体所受压力有关。同学们通过猜想进入了问题情境。⒊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演示几个小实验:把充满空气的空牙膏皮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而把此牙膏皮的空气排除后再放入水中则会下沉;把鸡蛋放入纯净水中下沉,而放入盐水中却悬浮。此情此景,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同一物体为什么受到的浮力不同?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进入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诸如:通过生活实际、通过矛盾、通过例题或习题趣事、巧用多媒体,等等。

通过科学探究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能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及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能培养创新精神,为终生学习打基础。

三、自主学习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目标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水果电池小实验

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实验室,探究他们用苹果、梨子、西红柿、白菜、马铃薯等做成的水果电池。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灯泡、导线同电池连接起来,结果大失所望。很多学生对电压的相关结论提出质疑,并互相争论,寻求另外的解释。

当实验现象与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一致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很多合理的质疑,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压的概念。在学生对上述实验提出质疑和不同解释的基础上,教师解释要继续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并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

教师引导学生:大家可以测量一下水果电池有无电压。学生纷纷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生1:有电压!就是太低。我的0.7v 生2:是的,我的只有0.5v 师:不是水果电池没有电,而是电压太低不能使灯泡发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要让中学生能自主地学习物理,首先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和一些物理杂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等形式,使学生理解物理的含义,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以及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魅力,以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激励评价

《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语言,尽量从正面引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时,如能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我们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这里的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即变批评为激励,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激励自己的学习热情。学生几乎是伴随教师的评价,在课堂上进步与成长起来的。人们都说:“一位优秀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挖掘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优于他人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并在评价中呵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物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加倍关注。要着力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使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

例如:有的同学爱提问题,善于钻研,可以鼓励他:“你的问题提的好!你非常敢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素养!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你动脑筋了,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你继续努力下去,你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的确,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同学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强,可赞扬他:“你肯动脑筋,思维独特,有创新意识,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就更好了”

1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相关思考 篇十一

关键字: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G633.41

一、引言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考试中检验学生英语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题型。阅读理解在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征,让学生能消除阅读的畏难情绪,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对很多初中学校的英语阅读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初中英语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方式,而且没有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般比较死板,学生出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語成绩。初中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的水平不高,主要是平时的研究不够,学校也没有对教师提出相应的改革要求,教学研究气氛并不浓厚,教学缺乏改革的意识,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也不科学,学生阅读量远远不够。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必须重视阅读理解的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准备一些适合的阅读教材,这样才能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水平。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学生不正确的阅读习惯将会对他们的阅读速度、理解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会读出每个单词的发音,这必然会减慢他们的阅读速度,还有些学生虽然没有读出声音,但是在默默地一字一句地读,甚至用笔或手指着读,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阅读速度。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即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文字符号上,不动嘴、不动手,以免分散注意力,这样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也能使他们养成默读的习惯。研究证明,掌握了正确的默读方法,阅读速度要比出声阅读快三倍。其次,帮助学生养成纵式阅读的习惯。学生刚开始阅读时,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句意,就让他们逐字逐句阅读,或者用手指点读,这样的方式不仅减慢了阅读速度,而且学生理解的只是单个的句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培养学生纵式阅读的习惯,即让学生的目光在阅读材料句中部位纵式阅读,迅速从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克服回视、重复阅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再次,帮助学生养成 “悟意”的阅读习惯。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的或语言结构来猜测并确定生词词义,而不是一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只有这样,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才能逐渐加快,而且理解的准确率也会逐步提高。

2.创设阅读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在兴趣的推动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活动,并逐渐在阅读中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设定一定的阅读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情境的创设要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来做适当的调整,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出发点,使阅读情境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进行阅读。如教学对话形式的课文时,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完生词,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把握后,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来表演课文中的对话,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来进行场景的模拟。学生纷纷响应,有的学生甚至在表演前把对话内容完全背诵完,进行了精彩的脱稿表演,这样不仅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培养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需要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技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首先,让学生学会猜词。学生在阅读中必定会遇到一些陌生的单词,如何处理这些生词是英语阅读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学生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不仅会减缓他们的阅读速度,还会影响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猜词技巧,可以让他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也可以让他们根据构词法猜测,还可以让他们从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反义词来猜测。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使教学和阅读更具有目的性,学生提高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就能准确判断出阅读材料的理解如何,并且使学生对课外的理解更深入。再次,找出文章的主旨句。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只要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我们就能知道每段的大致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在文章的第一段。而最后一段,通常又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所以老师要告诉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二、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永江.英语阅读课的多维提问与你我践行[J].考试周刊.2016(48)

[2]梅丽娅.例谈问题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5(07)

上一篇:关于印发双柏县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和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下一篇:新媒体营销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