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不等式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通用10篇)
1.5.4不等式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篇一
§4.2.2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
【学习目标】
能熟练运用综合法与分析法来证明不等式。
【新知探究】
1.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导出待证不等式的方法叫综合法,又称为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
2.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从待证不等式出发,分析并寻求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的方法叫分析法,又称为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3.不等式证明方法多,证法灵活,其中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是基本方法,要熟练掌握,其他方法作为辅助,这些方法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分析法寻找证题的途径,然后用“综合法”进行表达
【自我检测】
1.分析法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寻求使它成立的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
2.若a>b>c,则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113+_______.(填“>”“=”“<”)abbcac
222222【典型例题】 例1.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bc)b(ca)c(ab)6abc.
变式训练:课本P25页习题2.2第2题
例2.已知x1x2x3xn1且x1,x2,,xn都是正数,求证:(1x1)(1x2)(1xn)2.例3.求证2736
变式训练:课本P26页习题2.2第3题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n
a2b2b2c2c2a
2abc.例4.若a,b,c>0,求证:abc
变式训练:已知:abc0,求证:abbcca0.例5.设a、b∈R,关于x的方程x2+ax+b=0的实根为α、β.若|a|+|b|<1,求证:|α|<1,|β|<1.变式训练:课本P26页习题2.2第6题
yyxx例6.是否存在常数C,使得不等式+≤C≤+对任意正数x、y恒成2xyx2yx2y2xy
立?试证明你的结论.【课堂练习】课本P26页习题2.2第4,5,7,8,9题
–“天下事,必作于细”
2.5.4不等式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篇二
2a2 b22ab a2 b1(ab)2
22 2ab整式形
式 ab2 22ab ab2 a bab2 根式形式22 ba2(ab) b a分式形2(a,b同号) ab1 0a2aa 倒数形式1 a0a2a
1.比较法、分析法、换元法
一.比较法(作差比较或作商比较)
1)作差比较法:要证不等式abab,只需证ab0ab0即可。其步骤为:作差、变形、判断符号(正或负)、得出结论。
2)作商比较法:若b0,要证不等式ab,只需证
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大小、得出结论。
222222例1.设abc,求证:bccaabbccaab aa1,欲证ab,需证1。其步骤为:bb
22例2(1)证明不等式ababab
1abba(2)若a>b>0,求证:abab
ba
2abb(3)若a>b>0,求证:a
二.分析法
a3b3ab3()22例2已知a>0,b>0,求证:
2222证法二由(ab)0,得a2abb0,aabbab,2
∵a>0,b>0∴a+b>0,∴(ab)(aabb)ab(ab),33223322∴ababab,3a3b3ab3ab 22
∴4a4ba3ab3abb(ab),333223
3a3b3(ab)3
28∴,a3b3ab3()22∴。
2ab练习.1.已知ab0,求证:8aab abab28b2
2.求证
a2b2aa
均值不等式
例3已知a、b、cR,且a+b+c=1。
111(1)(1)(1)8bc求证:(1)a
(2)abc
例4设a、b、c、dR,令sabcdadbbcacdbdac,求证:1
114例5已知a>b>c,求证:abbcac
2.均值换元法:
使用均值换元法能达到减元的目的,使证明更加简捷直观有效。例2.已知a,bR且ab1,求证:a2b2
2225 2
例3.设a,b,c为三角形三边,求证:
4.增量换元法: abc3 bcaacbabc
3.数形结合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篇三
数形结合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把数学中“数”和数学中“形”结合起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在中学数学不等式的证明中,主要以“形”助“数”。
以“形”助“数” :
由于“数”和“形”是一种对应,有些数量比较抽象,我们难以把握,而“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能表达较多具体的思维,起着解决问题的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数”的对应——“形”找出来,利用图形来解决问题。我们能够从所给问题的情境中辨认出符合问题目标的某个熟悉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数与形的一种特定关系或结构。这种把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并通过对图形的分析、推理最终解决数量问题的方法,就是图形分析法。数量问题图形化是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的条件,将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一般有三种途径:应用平面几何知识,应用立体几何知识,应用解析几何知识将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解一个数学问题,一般来讲都是首先对问题的结构进行分析,分解成已知是什么(条件),要求得到的是什么(目标),然后再把条件与目标相互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对于“数”转化为“形”这类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所求的目标,从题中已知条件或结论出发,先观察分析其是否相似(相同)于已学过的基本公式(定理)或图形的表达式,再作出或构造出与之相适合的图形,最后利用已经作出或构造出的图形的性质、几何意义等,联系所要求解(求证)的目标去解决问题。
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分三类:一类是纯粹数的知识,如实数、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等;一类是关于纯粹形的知识,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一类是关于数形结合的知识,主要体现是解析几何。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像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
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几何意义又分析其代数意义。
不等式的证明在中学阶段甚至是大学阶段都是很重要的知识模块,其证明的方法也不计其数,但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证明却是其中巧妙便捷的方法之一。下面就以实际例子加以阐述。
C
111111119
9,当且仅当abc1时,13abcabcabc
abc3
4.分析法证明不等式08 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教学重点:
分析法
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充分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通常叫做分析法.例1求证3725 证明:因为和2都是正数,所以为了证明2 只需证明(37)2(2)2
展开得1022120
即22110,2125
因为2125成立,所以
(37)2(2)2成立 即证明了2
注意:①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
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综合法是“由因导果”
②分析法论证“若A则B”这个命题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为真,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2为真,从而又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为真
而已知A为真,故B必真
例2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分析:当水的流速相同时,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水管截面面积的大小,LL设截面的周长为L,则周长为L的圆的半径为,截面积为T1()2;周22
LL长为L的正方形边长为,截面积为()2.所以本题只需证明44
LL()2()2.24
说明: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直接运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手,因此,通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加以证明,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二.课堂练习:
课本P16练习1,2,3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在理解分析法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并加深认识不等式证明方法的灵活性,能综合运用证明不等式的各种方法.四.课后作业
P17习题6.34,5,9
5.数列与不等式证明专题 篇五
复习建议:
1.“巧用性质、减少运算量”在等差、等比数列的计算中非常重要,但用“基本量法”并树立“目标意识”,“需要什么,就求什么”,既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条件,又要时刻注意题的目标,往往能取得与“巧用性质”解题相同的效果2.归纳——猜想——证明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有限到无限的辩证思想.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熟悉归纳、演绎的论证方法,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都有重大意义.
3.解答数列与函数的综合问题要善于综合运用函数方程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以及特例分析法,一般递推法,数列求和及求通项等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4.数列与解析几何的综合问题解决的策略往往是把综合问题分解成几部分,先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以及数形结合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再利用数列知识和方法求解. 证明方法:(1)先放缩后求和;(2)先求和后放缩(3)灵活运用 例1.数列a
2nn满足a11,a22,an2(1cos2)asin2n
n2,n1,2,3,.(Ⅰ)求a3,a4,并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Ⅱ)设ba2n
1n
a,Snb1b2bn.证明:当n6S21n2n
n.分析:本题给出数列相邻两项的递推关系,且要对n分奇偶性。
解:(Ⅰ)因为acos
2
11,a22,所以a3(12)a1sin2
a112,a4(1cos2)a2sin22a24.一般地,当n2k1(kN*)时,a2
k1)2k1[1cos
(22]asin22k1
2k12
=a2k11,即a2k1a2k11.所以数列a2k1是首项为
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因此a2k1k.当n2k(kN*)时,a2k2k2(1cos
22)a2k
2ksin2
22a2k.所以数列a2k是首项为
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此a2k2k.故数列an1n的通项公式为an
2,n2k1(kN*),n22,n2k(kN*).(Ⅱ)由(Ⅰ)知,ba2n1nan
123n2,Sn23n,①2n22222
12S1223n
n222242
n1② 1①-②得,1[1(1)2]2S1111nn222232n2n1n1n12n112n2n1.2所以S1nn2
n22n12n22
n.要证明当n6时,S1n(n2)
n2n成立,只需证明当n6时,2n
1成立.证法一
(1)当n = 6时,6(62)264864
341成立.(2)假设当nk(k6)时不等式成立,即k(k2)
k
1.则当n=k+1时,(k1)(k3)k(k2)(k1)(k2k12k3)2k(k2)(k1)(k3)
(k2)2k
1.由(1)、(2)所述,当n≥6时,n(n1)2
21.即当n≥6时,Sn2
1n
.证法二令cn(n2)n
22(n6),则c(n1)(n3)n(n2)3n2
n1cn2n1222
n10.所以当n6时,c68n1cn.因此当n6时,cnc664
341.于是当n6时,n(n2)221.综上所述,当n6时,Sn
21
n
.点评:本题奇偶分类要仔细,第(2)问证明时可采用分析法。
例题2.已知为锐角,且tan
21,函数f(x)x2tan2xsin(2
4),数列{an}的首项a1
2,an1f(an).(1)求函数f(x)的表达式;⑵ 求证:an1an;
⑶ 求证:
111a112(n2,nN*)11a21an
分析:本题是借助函数给出递推关系,第(2)问的不等式利用了函数的性质,第(3)问是转化成可以裂项的形式,这是证明数列中的不等式的另一种出路。
解:⑴tan2
2tan2(1)2
又∵为锐角 ∴2 ∴sin(2)1∴f(x)xx1
441tan21(21)2
∴a2,a3,an都大于0∴an0∴an1an2
∴
则S
1111121212111()(S)S a22a2a3ana2an13an13a22an1
⑵
an1anan∵a1
点评:数列中的不等式要用放缩来解决难度就较大了,而且不容易把握,对于这样的题要多探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⑶
1an1
1111
2
ananan(1an)an1an111
1ananan1
例题4.已知函数f(x)xln1x,数列an满足0a11,∴
111111111111
2
an1fan;数列bn满足b1,bn1(n1)bn, nN*.求证:
1a11a21ana1a2a2a3anan1a1an1an1
∵a(12)21234, a(34)23
234
1 ,又∵n2an1an∴an1a31
∴1
2
1a2∴1
1n1a11
2
1
11a21an
点评: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清晰的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本题中的第(3)问不等式的证明更具有一般性。
例题3.已知数列aa
n满足a11,n12an1nN
(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Ⅱ)若数列b1n满足4b114b24
b31
4bn1(an1)bn,证明:bn是等差数列;
(Ⅲ)证明:
11a12nNa 23an13
分析:本例(1)通过把递推关系式转化成等比型的数列;第(2)关键在于找出连续三项间的关系;第(3)问关键在如何放缩 解:(1)an12an1,an112(an1)
故数列{an1}是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ann12n,an21
(2)4
b114
b214
b31
4bn1(an1)bn,4
(b1b2bnn)
2nbn
2(b1b2bn)2nnbn①2(b1b2bnbn1)2(n1)(n1)bn1②
②—①得2bn1
2(n1)bn1nbn,即nbn2(n1)bn1③(n1)bn12nbn2④ ④—③得2nbn1
nbnnbn1,即2bn1bnbn1所以数列{bn}是等差数列
(3)
1a1111
2n112n12
设S
1n2ana11,2a3an1
(Ⅰ)0a(Ⅱ)aa2nn1an1;n12;
(Ⅲ)若a12
则当n≥2时,bnann!.分析:第(1)问是和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可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第(2)问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第(3)问进行放缩。解:(Ⅰ)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0an1,nN*.(1)当n=1时,由已知得结论成立;(2)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0ak1.则当n=k+1时,因为0 1x1xx1 0,所以f(x)在(0,1)上是增函数.又f(x)在0,1上连续,所以f(0) an1.(Ⅱ)构造函数g(x)= x2 x2x2 -f(x)= ln(1x)x, 0 nn>0,从而an12 .(Ⅲ)因为 b12b1b n11,n12(n1)bn,所以bn0,n1bn,所以bba2nbn1bnn b2b1 1nn!————①由(Ⅱ)an1,知:an1an,n1bn2b122an2 所以 anaa3naa1a2n1 ,因为aa= a2aa1, n≥2, 0an1an1.1 1a2n12222 a2a2 所以 a1a2an1aan 1< n 2221<2 n12n = 2n ————②由①② 两式可知: bnann!.点评:本题是数列、超越函数、导数的学归纳法的知识交汇题,属于难题,复习时应引起注意。 例题5.已知函数f(x)=52x 168x,设正项数列an满足a1=l,an1fan. (1)试比较a 5n与 4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设数列b5n nn满足bn=4-an,记Sn=bi.证明:当n≥2时,Sn<(2-1). i 14分析:比较大小常用的办法是作差法,而求和式的不等式常用的办法是放缩法。 解:(1)a2ann1 5168a,因为a所以a7 311,2,a34 .(2)因为an0,an10,所以168an0,0an2.n8a552a48(a55 n5nn1)3an554168a432(2a,因为2an0,所以an1与a同号,nn)22an 4n 4因为a514140,a5555 240,a340,„,an40,即an4 .(3)当n2时,b531n4an22a(5a31 31n1)bn1bn12bn1,n1422an1225 所以bn 2bn122bn22n1b312n,13n (12n) 所以Snb1b2bn 4121 2 121 (2n1) 点评:本题是函数、不等式的综合题,是高考的难点热点。 例题6.已知数列a* n中,a11,nan12(a1a2...an)nN . (1)求a2,a3,a4;(2)求数列an的通项an;(3)设数列{b1n}满足b1 2,b12 n1abnbn,求证:bn1(nk)k 分析:条件中有类似于前n项和的形式出现,提示我们应该考虑an=Sn-Sn-1(n≥2) 解:(1)a22,a33,a44(2)nan12(a1a2...an)① (n1)an2(a1a2...an1)②①—②得nan1(n1)an2an 即:nan1 (n1)a1n1aa3ann,ana所以aa223n n1a...1...1 n(n2) nna12an112n所以a*n n(nN) (3)由(2)得:b1 12,b12 n1k bnbnbnbn1...b10,所以{bn}是单调递增数列,故要证:bn1(nk)只需证bk1 若k 1,则b121显然成立;若k2,则b1211 n1kbnbnk bnbn1bn 所以 1b11,因此:1(11)...(11)1k12 k1 n1bnkbkbkbk1b2b1b1kk所以bk k k1 1,所以bn1(nk)点评:与数列相关的不等式证明通常需要“放缩”,而放缩的“度”尤为关键,本题中 1b(11)...(11)1,这种拆分方法是数学中较高要求的变形.kbkbk1b2b1b1 例题7.已知不等式 12131n1 [log2n],其中n为不大于2的整数,[log2n]表示不超过log2n的最大整数。设数列a1 n的各项为正且满足a1b(b0),anann na(n2,3,4),证明: n1 an 2b 2b[log,n3,4,5 2n] 分析:由条件an111111n nana得: n1 a1 nan1n an(n2) nan1 11a 1n1 an2 n1 „„ a11以上各式两边分别相加得: 2a121a111111111 11[log2n](n3)na1nn12anbnn12 b2 = 2b[log2n]2b a2b n2b[logn] (n3) 2本题由题设条件直接进行放缩,然后求和,命题即得以证明。 例题8.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Sn2an(1)n,n1(1)写出数列{an}的前三项a1,a2,a5;(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任意的整数m4,有1117 a 4a5am8 分析:⑴由递推公式易求:a1=1,a2=0,a3=2; ⑵由已知得:an SnSn12an(1)n2an1(1)n1(n>1) 化简得:an1anan1anan1n 2an12(1) (1)n2(1)n12,(1)n232[(1) n1 2 3] 故数列{ an2(1)n3}是以a123为首项,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故an21 (1) n 3(3)(2)n1∴a23[2n2(1)n]∴数列{a2 n n}的通项公式为:an3 [2n2(1)n].⑶观察要证的不等式,左边很复杂,先要设法对左边的项进行适当的放缩,使之能够求和。而左边= 1a1a13[111 2212312m2(1) m],如果我们把上式中的分母中的1去掉,就可利45am2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公式求和,由于-1与1交错出现,容易想到将式中两项两项地合并起来一起进行放缩,尝试知: 11111 22112311221 23,2312412324,因此,可将 1 保留,再将后面的项两两组合后放缩,即可求和。这里需要对m进行分类讨论,(1)当m为偶数(m4)时,1a11a1(11)(11)13(11134m2)4a5ma4a5a6am1am 22222 1311224(1137 m4)288(2)当m是奇数(m4)时,m1为偶数,1a1111a1117 4a5ama45a6amam18 所以对任意整数m4,有 aa 7。本题的关键是并项后进行适当的放缩。45am8 例题9.定义数列如下:a2 12,an1anan1,nN 证明:(1)对于nN 恒有a n1an成立。(2)当n2且nN,有an1anan1a2a11成立。(3)1 112a12006 a1 1。12a2006 分析:(1)用数学归纳法易证。 (2)由a2 n1anan1得:an11an(an1) an1an1(an11)„„a21a1(a11) 以上各式两边分别相乘得:an11anan1a2a1(a11),又a12 an1anan1a2a11 (3)要证不等式1 11122006 a11,可先设法求和:11,1a2a2006a1a2a2006 再进行适当的放缩。a111n11an(an1) aaa11 a n11 n1nanan1n11 1111a(1)(11)(11)1a2a2006a11a21a21a31a20061a20071 1a1a1 1120071 aa 12a2006又aa2006 1a2a20061 220061 1a11 2006原不等式得证。 1a2a20062 耿杰 (安徽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0707046) 摘要:本文主要应用数学分析中的单调性,微分中值定理,Taylor公式,凸函数的定义,极值,极限以及积分等的相关知识来证明不等式,同时也通过应用一些著名的不等式证明不等式。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使我们对不等式证明的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解,从而为数学中许多其他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 关键词:数学分析 不等式 证明 方法 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several methods to testify inequality Gengjie(Anhui normal university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professional 070704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Monotonicity, differential mid-value theorem, Taylor formula, convex function is defined, extremum, limit and integral related knowledge to testify inequality,also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famous inequation inequality.Through the abov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o make the inequation relevant knowledge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thus for mathematics in many other content of study provides an important tool.Key words:Mathematical analysis Inequation Method 1.引言 不等式是数学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研究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工具。在数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各个时期的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考试和竞赛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等式的证明变化大,技巧性强,方法也较多。通过不等式的证明,不仅可以检验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是衡量数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将对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进行总结。 2.利用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点:若f(x)0(或f(x)0),则当x1x2时,有f(x1)f(x1)f(x2))。反之,若f(x)0(或f(x)0),则当x1x2f(x1)f(x2)(或f(x1)f(x2))。由此便可获得不等式。 f(x2)(或 时,有 ab例2.1 证明: 证明:记f(x)1aba1ab1b 11xx1x,则f(x)1(1x)20,所以f(x)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函数。又由于abab1abab可知 ab1aba1abb1aba1ab1b 例2.2 设bae,证明:ab分析:要证abbaba lnaalnbb,只需证blnaalnb,也即证,则f(x)1lnxx2 证明:记f(x)即f(x)xlnxxlnx,所以当xe时,f(x)0; lnaalnbb在时是单调减函xe数。又由于bae,所以ba,即证ab。 3.利用微分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 用微分中值定理来证明不等式要熟记各个中值定理的应用条件,将原不等式通过变形找到一个辅助函数使其满足中值定理条件,证明的关键是处理好点,分析函数或其导数在该点的性质即可证明得到结论。 要点:如果函数f(x)在区间a,b上连续,在开区间a,b内可导,那么在a,b内至少存在一点,使得f(x)(1)当f(a)0,在a,b内f(x)0f(b)f(a)babaf(a)f()(xa)。由此可得0时,有f(x)x(a,b]).(2)在上述条件下,有有f(a)f(),其中ab。因此,若f(x)单调递减,f(b)f(a)f(b)。以上原理在证明不等式时经常采用。 例3.1 设0x1,x2,平,p,q是正整数,pq1,证明:psinx1qsinx2sin(px1qx2)。 证明:当x1x2时,不等式两边都等于sin设x1x2,为确定起见,设x1x2x1,因而等号成立。,记x3px1qx2,由于pq1,故x3x1q(x2x1)x1。同理x3x2。 将原不等式改写为psinx1qsinx2(pq)sinx3,即q(sinx2sinx3)p(sinx3sinx1)。令f(x)qsinx,g(x)psinx,则f(x)qcosx,g(x)pcosx。根据积分中值定理: q(sinx2sinx3)qcos1(x2x3)qcos1(xpx1qx2)=pq(x2x1)cos1; p(sinx3sinx1)pcos2(x3x1)pcos2(px1qx2x1)=pq(x2x1)cos2。其中0x12x31x2cos1cos2。所以原不等式得证。,因而 4.利用Taylor公式证明不等式 依据f(x)的情形,使其按照Taylor公式展开,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证明不等式。 要点:若f(x)在a,b上有连续n阶导数,则f(a)f(n1)(a)0,f(n)(x)0(当x(a,b)时)。则f(x)f(n)()n!(xa)0(当x(a,b]时)。利用此原理,可以对一些不等式n进行证明。 例4.1 证明: tanxxxsinx,x(0,2),证明:原式等价于f(x)sin2xtanxx0,因为f(0)f(0)02f(x)sinx(5secx1)bsin3xsecx0,所以f(x)sinxtanxx0 42(当x(0,2)时)。故tanxxxsinx,x(0,2)。 5.利用凸(或凹)函数的定义来证明不等式 利用函数的凸凹性来对不等式进行证明的方法首要是找到辅助函数f(x),利用辅助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二阶导数来判定f(x)的凸凹性,然后根据凸函数或凹函数的性质来进行这证明。 要点:若f(x)0,则函数f(x)为凸函数即x1,x2a,b,(0,1),有f(x1(1)x2)f(x1)(1)f(x2)。 若f(x)0,则函数f(x)为凹函数即x1,x2a,b,(0,1),有f(x1(1)x2)f(x1)(1)f(x2)。 例5.1 证明:xlnxylny(xy)lnxy2,(x0,y0,xy)1t0,所以 证明:令f(t)tlnt(t0),f(t)lnt1,f(t)1xy)也即 是严格凸函数。于是[f(x)f(y)]f(f(t)tlnt在(0,)221xyxyxy[f(x)f(y)]ln即xlnxylny(xy)ln故得证。2222类似的我们也可证明: ee2xyxye2,(xy) 6.用求极值的方法证明不等式 用求极值的方法来证明不等式最重要的也很就是构造相关函数,然后判断该函数的极值,这是证明不等式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要点:要证明f(x)g(x),只需求函数F(x)也就是证明minF(x)0。 f(x)g(x)的极值,例6.1 设n为自然数,试证: 证明:原始可转化为1(1t2et(1tn)nt2ne(当tn时)t。 tn)ett2n。所以只需证明 f(t)n2tn[1(1ttntn))e]0(tn),ntn1f(t)te[(1tn)n1(1)(1tn)]= ntn[2e(1ttn)n1故我们用]。表示方程 2e(10的根。则极值的可疑点为t0,t,及tn。但[1(1f(0)0,f()2nn)e]= n2n[12(1n)](1n)2n22(n1)0,f(n)n10,f().由此f(t)min所以问题f(t)f(0)0(tn时)。即得证。 类似的我们也可证明:设aln21为任意常数,试证:x2ax1e(当x0时)2x 7.利用单调极限证明不等式 利用单调极限来证明不等式主要的是求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值,然后根据单调函数的性质来进行判断。 要点:若xb时,f(x)在定义域上是单调增函数(或严格单调增函数),且xb0时f(x)A,则f(x)A(当xb)(或f(x)。A(当xb))反之,对于递减或严格递减的函数,也有类似的的结论。利用该原理可以来证明一些不等式,从而使证明过程简洁易懂。 例7.1 证明:x0,tx时,et(1tx)0。 x 证明:当t0或tx时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只需证明t0,tx,t0的情况。为此,我们只需证明当x时,f(x)(1事实上: (1)当t0,t0,tx时,[lnf(x)][ln(1tx)]x[xln(1xtn)ext即可。 tx)]x=ln(xt)lnxtxt(应用Lagrange公)式)= tttxttxttxt (0 当0tx时,0xtx.当t0时,0xxt. tx)xt(2) f(x)(1tnxxlim(1tx)lim[(1xx]tet.所以当x时,)et。故原不等式即得证。 8.利用被积函数的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利用定积分定义来证明一些不等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可以将原来较为复杂的证明转化为较为简洁易懂的证明。下面将利用积分的相关性质来证明不等式。 要点:若f(x)g(x)(或f(x)g(x)),则有baf(x)dxbag(x)dx(或f(x)dxa1bbag(x)dx),(x(a,b))。 1例8.1 证明:0cosx1x2dx1sinx1xcosx1xsinx1x222dx0 证明:令tarcsinx,则 0dx20cos(sint)dt 令tarccosx,则 01dx20sin(cost)dt要证的不等式转化为02cos(sint)dt20sin(cost)dt。所以我们只需证 cos(sint)sin(cost) (当t(0,2)时)。由已知(0,2)上sinxx,cosx严格递减。所以有sin(cost)costcos(sint)。即证原不等式1cosx1x20dx1sinx1x20dx。 9.在不等式两端取变限积分证明新的不等式 利用在不等式两端取变限积分来证明不等式,此种方法要求较高,技巧性太强,难度较大。但对于一些不易证明的不等式应用此种方法则较为简便。 要点:若f(x)g(x)(或f(x)g(x)),则有baf(x)dxbag(x)dx(或f(x)dxabbag(x)dx),(x(a,b))。 例9.1 证明:x0时,xx36sinxxx36x5120。)。在此式两端同证明:已知cosx1(x0,只有x2n时等号才成立xx时取0,x上的积分,得sin1cosxx2 (x0)。再次取0,x上的积分,得 x32 (x0)。即可得到xxxx36sinx (x0)。然后继续取0,x上的积分,得sinx36x5120。移项即可得所要证明的不等式: x6sinxxx36x5120。 10.利用著名的不等式证明其他不等式 利用著名的不等式证明其他不等式要求我们应熟悉掌握数学分析中的一些常用的不等式,掌握了这些不等式我们可以利用他们来直接对其他一些难度较大不等式进行证明。此种方法对学生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技巧性更强。 要点:Cauchy不等式:设ai,bi为任意实数(i1,,n)则n(aibi)i12ab,其中当且仅当a,b成比例时等号才成立。22iiiinni1i1 Schwarz不等式:若f(x),g(x)在(a,b)上可积,则(f(x)g(x)dx)ab2baf(x)dxg(x)dxa2b2。若f(x),g(x)在(a,b)上连续,其中等号当且仅当存在常数,使得f(x)g(x)时成立(,不同时为零)。 Holder不等式:设a1,a2,,an及b1,b2,,bn是两个正整数序列,1p1q1,则当p1时,有(ai)(bi)ppqqi1i1n1n1ab当p0时,不等号 iii1n反向。其中当且仅当aip和biq成比例时取等号。 平均不等式:对任意n个实数ai0n(i1,2,,n)恒有ana1a2ana1a2ann。其中当且仅当a1a2b时等号成立。为任意实数,例10.1 已知f(x)0,在[a,b]上连续,a求证:(abf(x)dx1,kf(x)coskxdx)(f(x)sinkxdx)1。 22ab证明:所要证明的式子的左端第一项应用 Schwarz不等式 (f(x)coskx)[ab2baf(x)(2f(x)coskx)dx]2 (1) 同理可得 babaf(x)dxf(x)coskxdxa2bbaf(x)coskxdx2(f(x)sinkxdx)baf(x)sinkxdxb2 (2) 2b2a(1)+(2)得:(af(x)coskxdx)(f(x)sinkxdx)1。即得证。 总结 不等式是数学分析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也能为其他数学分支的学习提供一个重要工具。不等式的证明是数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不等式作为一个系统,其内容较为复杂,其的证明方法也较多,以上只是简要介绍了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并用例题作一讲解,意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在△ABC中,a, b, c分别为内角A, B, C的对边,且 2asinA(2ac)sinB(2cb)sinC.(Ⅰ)求A的大小; (Ⅱ)求sinBsinC的最大值.(24)(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已知a,b,c均为正数,证明:a2b2c2(等号成立。 1a1b1c并确定a,b,c为何值时,)63,2全国卷 (17)(本小题满分1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已知VABC的内角A,B及其对边ab,满abacotAbcotB,求内角C. 安徽卷 16、(本小题满分12分) 设ABC是锐角三角形,a,b,c分别是内角A,B,C所对边长,并且 sinAsin(2 3B)sin( 3B) sinB。 2(Ⅰ)求角A的值; (Ⅱ) 若ABAC12,ab,c(其中bc)。北京卷(15)(本小题共13分) 2已知函数f(x)2cos2xsinx4cosx。(Ⅰ)求f( 3)的值; (Ⅱ)求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5)当cosx1时,f(x)取最大值6;当cosx2 3时,f(x)取最小值7 3天津卷(17)(本小题满分12分) 2已知函数f(x)xcosx2cosx1(xR) (Ⅰ)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及在区间0,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Ⅱ)若f(x0) ,x0,,求cos2x0的值。5426 (1)解:由f(x)xcosx2cos2x1,得 f(x) sinxcosx)(2cosx1) 2xcos2x2sin(2x 6) 所以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为 因为f(x)2sin2x 6 在区间0, 6 上为增函数,在区间 上为减函数,又 6,2 f(0)1,f2,f1,所以函数f(x)在区间0,上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 622 为-1 (Ⅱ)解:由(1)可知f(x0)2sin2x0 5 6 又因为f(x0),所以sin2x0 65 27 由x0,,得2x0,63642 4从而cos2x0 65所以 cos2x0cos2x0cos2x0 666 cossin2x0 663 sin 610 重庆卷(16)(本小题满分13分,(Ⅰ)小问7分,(Ⅱ)小问6分.) 设函数f(x)cos(x 3)2cos x2,xR.(Ⅰ)求f(x)的值域;(Ⅱ)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若 f(B)1,b1,c3,求a的值.解:(Ⅰ)f(x)cosxcos 3sinxsin 3232 cosx 1cosxsinxcosx1 cosx sinx1 sin(x)1,因此f(x)的值域为[0,2].56 (Ⅱ)由f(B)1得sin(B 故B 6)11,即sin(B )0,又因0B,.江苏卷 13、在锐角三角形ABC,A、B、C的对边分别为a、b、c,tanCtanA tanCtanB baab 6cosC,则。 [解析] 考查三角形中的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等价转化思想。一题多解。(方法一)考虑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对于角A、B和边a、b具有轮换性。当A=B或a=b时满足题意,此时有:cosC 1tanb ab tanCtanA tanCtanB 13,tan C2 1cosC1 cosC 12,tan C2 ,tanAtanB C2 = 4。 a 6cosC6abcosCab,6ab abc 2ab 222 ab,ab 2222 3c2 tanCtanA tanCtanB sinCcosC cosBsinAsinBcosA sinAsinB1 c sinCsin(AB)1sinC cosCsinAsinBcosCsinAsinB c 由正弦定理,得:上式= 4 2 1213ccosCab2(ab)662 广东省南雄市第一中学 512400 摘 要:与数列求和有关的不等式在近年高考题中频繁出现,但却是考生感到困难的一类题目。这类题虽然无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还是可以总结出若干解题方向和策略。主要有先求和后放缩、先放缩后求和策略。 关键词:数列;求和;不等式 1.考题频现考能力,细细品味有规循 近几年,形如“aiM(或aif(n)),aiM(或aif(n)),其 i1i1i1i1nnnn中M为常数”的与数列求和有关的不等式频频出现在各地高考或高考模拟试题中,而且常常是压轴题、创新题,如2004年全国卷三22(Ⅲ)、2005年辽宁19(2)、2006年全国Ⅰ理22(2)、2007年浙江理21(3)等等。由于这类题涉及多知识、多方法的交汇,条件与结论间的跨度大,解这类题常常要用到放缩法,而对解题方向的判断和放缩程度的把握要求高,能充分检测学生观察、分析、联想、灵活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受到命题者青睐。学生面对这类试题往往感到难度大,无从入手,甚至有如坠云里雾里之感。 不过,虽然这类问题确有较大难度,但细心分析还是有规律可循。从解题方向上看主要有:(1)先求和再放缩 ;(2)先放缩再求和;(3)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4)构造函数证明等。从解题策略上看,主要应重视对不等式结构特征和通项特征进行细微分析,初步明确证题方向。可先求和再放缩的题目,一般较简单;而需要先放缩再求和的题目一般难度较大,这类题往往要从待证的不等式出发,逆向探路,放缩转化,先变为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求和、裂项求和或错位相减法求和等我们熟悉的数列求和问题,最终通过适当的变形或放缩获证。2.执果溯因探路径,放缩求和巧证明 2.1先求和,再放缩证明 例1(2005年高考湖南(文)16)已知数列{log2(an1)}(nN)为等差数列,且a13,a39,(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证明 1。 a2a1a3a2an1an解:(1)过程略,an2n1(nN)。 (2)证明:∵对任意nN,恒有 111,n1nnan1an222∴111111123n a2a1a3a2an1an222211[1()n]12 21()n1。 1212评析:对于与数列求和有关的不等式,若能先求和,我们常常会先求和,再考虑用放缩法证明。能先求和的这类题一般较简单,因此常为文科考题。2.2先放缩,再求和证明 对于求和困难的形如“aiM或aiM,其中M为常数”的不等式,i1i1nn很多情况下用数学归纳法也往往难于凑效。这时我们常用先放缩再求和证明或将其加强为形如aif(n)或aif(n)的不等式,再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i1i1nn2.2.1逐项放缩,再求和证明 例2.已知函数f(x)x24,设曲线yf(x)在点(xn,f(xn))处的切线与x轴的交点为(xn1,0)(nN)。 (1)用xn表示xn1;(2)若x14,记anlgxn2,证明:数列{an}是等xn2比数列,并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3)x14,bnxn2,Tn是数列{bn}的前n项和,证明:Tn3。 解:(1)过程略,xn1xn42(321)。(2)过程略,xn2n1。 2xn312n1 2 (3)由(2)知xnn12(323n11)12n1,于是bnxn2432n110。 bn132111112n12n12n1211, ∵bn3313133当n1时,显然T1b123,111当n1时,bnbn1()2bn2()n1b1,333∴Tnb1b2bn11b1[1()n]1113b1b1()n1b133()n3 133313综上可得,对于任意nN,Tn3。 评析:考虑到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中有指数式,而待证不等式右边为常数,于是联想到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我们尝试利用递推放缩的方法构造等比数列。将非特殊数列向特殊数列转化,这是本文的一个主体思想和关键策略。2.2.2局部放缩,再求和证明 例1(3)也可以采取局部放缩,再求和证明。 另证:易得b12,b2时,bn432n111141,于是猜想当n3b32,b483,22023121412n1。 132n1由于32n132n1112n1112n132n12n11,所以下面只需证2n11。下面利用二项式定理证明: 因为当n3,nN时,01n1∵2n1(11)n1Cn1Cn1Cn11n11n1,∴32n10n11nn1n13n1(21)n1CnCn1。1212Cn12所以,当n1时,显然T1b123; 当n2,Tnb1b2bn21112n1 222 3 11[1()n1]123()n13。221212故对于任意nN,Tn3。 评析:从数列{bn}的通项结构我们猜想应将{bn}放缩为一个等比数列。通过计算,我们从第三项开始通过放缩发现了数列{bn}的项所呈现的规律性,对于本题的证明,这是重大突破。此外,本题从第3项开始放缩,恰当使用了局部放缩。G.波利亚曾说:“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先猜后证,也是我们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和策略。2.2.3并项放缩,再求和证明 例3.由原点O向已知的三次曲线yx33x2bx引切线,切于不同于点O的点P1(x1,y1),再由P1引此曲线的切线,切于不同P1的点P2(x2,y2),如此继续作下去,„„,得到点列{Pn(xn,yn)}(nN)。试解答下列问题: (1)求x1的值;(2)求数列{xn}通项公式;(3)若bn前n项和,求证:Sn1。 解:(1)过程略,易得x131。(2)过程略,易得xn1()n(nN)。221,Sn是数列{bn}2nxn1(3)∵xn1()n,2111n∴bnn。n12(1)2xn2n[1()n]22n2n11n1n当n为偶数时,bn1bnn1 nnn122221212112n2n1n1n,n12221又当n2时,2n121,即2n110,于是 2n2n111bn1bnn1nn1n,2222 ∴Snb1b2bn(b1b2)(b3b4)(bn1bn) 11[1()n]11111112(2)(34)(n1n)21n1。 1222222212当n为奇数时,因为bn10,n1偶数,所以有 n2xnSnb1b2bnb1b2bnbn1 111111(b1b2)(b3b4)(bnbn1)(2)(34)(nn1) 22222211[1()n1]1221n11。 1212综上可知,Sn1。 评析:由于数列{bn}的通项公式的分母中有随n的奇偶+1与-1交替出现的项,于是单项放缩困难,而采取奇偶项并项放缩,则恰好利用其奇偶项特点,成功放缩。 例4.已知数列{an}和{bn}满足a12,an1an(an11),bnan1,Sn是数列{bn}前n项和。 (1)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2)设TnS2nSn,求证:Tn1Tn;(3)求证:对任意的nN,有1解:(1)过程略,bnn1S2nn。221。(2)证明略。n(3)方法一(数学归纳法),略。 方法二(并项放缩法): 当n1时,S2n11; 2 当n2,nN时,S2nb1b2b2n1111111111n 234567892 5 1111111111()()(n1n1n)23456782122211111111111()()(nnn) 244888822211111222232n1n 2222111n11,22221另一方面,S2nb1b2b2n1111111111n 234567892 11111111111111()()()(n1n1n)23456789101621222 11111111111111()(2222)(333)(n1n1n1)***111122222332n1n1 22222111(n1)n,22n1综上可知,对任意的nN,有1S2nn。 22评析:从待证不等式的特点和项数两方面产生了并项放缩的想法。并项放缩常常涉及如何并项、怎样放缩等问题,因此,并项放缩比逐项放缩往往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2.2.4构造放缩,再求和证明 例5.在数列{an}中,an11,求证a1a2a50。 (2n1)(2n2)4证明:由题设,a1a2a50111。3456101102111111设S,构造T。显34561011022345100101然ST。 111111 2334455610010110110211111111111()()()(),***221022∴2STS 6 故S11,即a1a2a50。 评析:本题虽然可先裂项,但不便求和,证明受阻。利用对偶式进行构造性放缩后,巧妙实现了裂项求和,证明简捷明快,赏心悦目。 例6.设函数f(x)lnxpx1(pR),(1)求f(x)极值点; (2)当p0时,若对于任意的x0,恒有f(x)0,求p的取值范围; ln22ln32lnn22n2n1(3)证明:当nN,n2时,222。 2(n1)23n解:(1)f(x)的定义域为(0,)。当p0时,f(x)1 p0,f(x)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故没有极值点。 x111px当p0时,若x(0,),则f(x)0;若x(,),则 ppxf(x)11px0,于是f(x)有极小值点x。 px11(2)由(1)知,p0时,f(x)有极小值点f()ln,由于f(x)在其 pp11定义域上只有一个极值点,因此f(x)的最大值为f()ln。所以 ppf(x)0ln10p1。p(3)由(2)知,当p1,x0时,f(x)0lnxx1ln22ln32lnn2111于是222(12)(12)(12) 23n23nlnx1 1。 xx (n1)(又当nN,n2时,111)。22223n1111,于是 2(n1)nnn1n 7 11111111111,()()()2334nn12n12232n2ln22ln32lnn2111∴222(n1)(222) 23n23n2n2n111 (n1)(,)2(n1)2n1ln22ln32lnn22n2n1即222。 一选择题。 1.已知xy,则下列不等式不成立的是(). A.x6y6B.3x3yC.2x2yD.3x63y6 2.将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应是(). A {x 1x 3A B C D 3.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不等式kx+b>0的解集为(). A.x>0B.x<0C.x<2D.x> 24.如图所示,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与正比例函数y=ax(a为常数,且a0)相交于点P,则不等式kx+b>ax的解集是() A.x>1B.x<1C.x>2D.x< 25、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B.三角形中,若一边等于另一边一半,则较小边对角为30° C.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D.△ABC中,若∠A:∠B:∠C=1:4:5,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6、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上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条边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7、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如图所示折叠,使顶点C落在C′点.知AB=2,∠DEC′=30°, 则折痕DE的长为() A、2B、23 C、4D、18、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个锐角对应相等B.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一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 9、到三角形各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 A 这个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 这个三角形三条高线的交点 C这个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D这个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10、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有两条边对应相等。B、有两个角对应相等。 C、有一腰和一底角对应相等。D、有一腰和一角对应相等。 二填空。 1.请写出解集为x3的不等式:.(写出一个即可) 2.不等式93x0的非负整数解是 . 3.已知点P(m-3,m+1)在第一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4、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为30°,斜边和最小的边的和为12cm,则斜边长为.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3,则它的面积为.6、在△ABC中,∠C=90°,∠A、∠B的平分线相交于O,则∠AOB=_________; 7、等边三角形的高为2,则它的面积是。 8.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BC=EF),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则∠ABC+∠DFE=___________度. 三、解答题 1.解下列不等式(组),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 x11x(2)2(3x)3(x2) 2(3) {1x02(x5)4x3(x2)4(4)12xx13{ 2x2x1≥ 2373x12xx2(2) 05 2、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BAC=120°,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E,交BC于点F.求证:BF=2CF.3.如图,AD为△ABC的高,E为AC上一点,BE交AD于点F,且有BF=AC,FD=CD. 求证:BE⊥AC. F D(第3题) 4.如图已知△ABC中,∠C=90°,AC=BC,AD是∠BAC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E,(1)已知CD=4cm,求AC的长 (2)求证:AB=AC+CD A E CDB 5.已知:如图,P是∠AOB平分线上的一点,PC⊥OA,PD⊥OB,垂足分别为C、D 求证:(1)OC=OD(2)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 O D B 6.已知A、B两个海港相距180海里.如图表示一艘轮船和一艘快艇沿相同路线从A港出发到B港航行过程中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别是正比例函数图象和一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求出表示轮船和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表达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快艇出发多长时间后能超过轮船? 例1 已知,求证:. 证明 ∵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点评 在利用差值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时,常采用配方的恒等变形,以利用实数的性质例2 已知均为正数,求证.. 分析 由于所证不等式两端都是幂和积的形式,且 证明 这时为不等正数,不失一般性,设,.为正数,可选用商值比较法.,.由指数函数的性质可知,所以 即 例3 已知 求证:..,. 分析 不等式的左端是根式,而右端是整式,应设法通过适当的放缩变换将左式各根式的被开方式转化为完全平方式. 证明 ∵ ∴,. 即. 两边开方,得. 同理可得三式相加,得.. . 例4 设,求证: 分析 当所证结论在形式上比较繁杂时,一般都可采用分析法.证明 要证明 只要证 因为,故只要证 由于函数故只要证 即证 只要证 即证 在上是减函数,这是显然成立的,故原不等式成立.点评 分析法是一种不断探求要证明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的方法,表述证明过程时应予以注意.例5 已知都是正数,求证: (1) (2) 分析 用综合法证明.证明(1)∵ 都是正数,则,∴ ∴,即 (2)∵ 都是正数,则,点评 变形.例6 证明 点评 ∴ 用不等式的平均值定理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定理的条件,还要注意为运用定理而作出的适当已知,且,求证:(1);(2)(1)∵,∴ (2) 【5.4不等式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推荐阅读: 绝对不等式的证明07-19 考研不等式的证明09-02 构造函数法证明不等式07-30 45证明不等式练习题09-17 不等式综合练习题07-18 数学不等式证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08-07 不等式证明的若干方法研究10-06 放缩法(不等式、数列综合应用)07-24 例说借助导数证明函数不等式 人教版09-09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练习题11-076.5.4不等式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篇六
7.5.4不等式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篇七
8.5.4不等式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篇八
9.5.4不等式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篇九
10.不等式的证明典型例题分析 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