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古诗牧童(共11篇)
1.改写古诗牧童 篇一
夜幕降临,一望无际的草原在晚风的吹动下,荡起一层层“浪花”。忽然,远处传来几声悠扬的笛声,随后是一片寂静。笛声又越来越清晰,在视野的尽头,一个低小的身影出现了,那是一个正在吹着笛子的小牧童。小牧童缓缓走来,动听的笛声被晚风吹得断断续续。
母亲早已在村口盼着他归来,家里虽然只是些粗茶淡饭,小牧童却吃得格外香甜,母亲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笑了。
太阳已落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高空。小牧童耐不住贪玩的性格。他顾不上脱下蓑衣,便躺在了草堆上,对着圆月吹了一曲又一曲,想着玉兔捣药的故事,在银色的月光下,闭上了眼睛睡着了。
2.改写古诗牧童 篇二
如果我们在考场碰到这样的小作文, 该怎么写?
我们先以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为例, 假如有一道小作文要求将这一联改写为一则叙事性小散文, 我们怎样开展我们的写作呢?
这一联的字面意义很好理解,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一个人住在小楼上, 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次日清晨, 听见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而当我们要将它改写成一则叙事小散文, 显然, 仅仅翻译是不行的, 它必须符合叙事散文的基本要求, 有人、景、情等等。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一联诗中的人、景、事有哪些呢?第一句写的事件是听雨, 听雨的主体是诗人“我”, 时令是春天, 时间是晚上, 地点是小楼, 整体环境就是临安某街道春天夜晚的雨景;第二句事件是卖杏花, 主体是卖杏花的人, 诗句的景是春雨过后的清晨幽深巷子中的街景, 两句诗都写得比较清新明快。
但是仔细读读这联诗, 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一个春天, 而且不是初春, 因为已经有叫卖杏花的人了;诗人是一人独居小楼, 而且他是一夜未眠, 要不然怎么会听了一夜的春雨呢?那么问题来了, 他为什么一夜未眠?是闲居小楼的百无聊赖?还是感伤春天的易逝?抑或是其他的愁绪?此处正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关键点。
第二句中的字面上“深巷”也可展开合理想象, 对深巷中的环境、人物作一番描绘, 一夜春雨过后的清晨, 深幽的小巷中湿漉漉的, 天色尚早, 路上行人不多, 所以清净得可以听到早行人的脚步声。而“卖杏花”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这里可以抓住声音背后的“人”作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这叫卖者是少女、儿童、还是老妪?声音如何?情状如何?挎篮子还是背背篓?这些都是想象和联想的切入点, 可以丰富诗歌内容, 但不必都一一展开来写, 选一两处便于发挥的来写就可以了。
两句诗的背后, 透露给我们这样一种情绪:辗转反侧地虚耗了一夜, 天又亮了, 时间又流走了一天, 其中隐藏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时间已逝的感慨。
古诗词非常强调意境。要使诗歌有意境, 就要在诗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感情。这句诗表面上看起来用语比较明快, 但实际上透露出一股苦闷的愁绪, 这一点前面已经做了分析, 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了。在展开写作时也要尽量在字里行间融入诗人所流露出来或想要表达的情绪, 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这样改写的作文就有了情味也就更能打动人了。
综合上面的研读和分析, 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写作大体框架, 然后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打磨语言, 就可以落笔成文了:
闲居临安这幢小楼多时, 春天已经悄悄逝去了大半。这又是一个绵绵春雨的夜晚。春雨呀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 我辗转反侧, 难以入眠。是不忍春光易逝?还是百无聊赖?抑或是心有不甘?天渐渐明了, 幽深的小巷中传来早行人的脚步声。突然, 小巷中响起一声稚嫩的童音:“卖杏花咯!”顿时, 仿佛鼻尖有了若有若无的杏花香。探出头去, 远远望见那簇刚从枝头采摘下来的杏花, 粉嫩的开得正盛, 如一团粉色的光照亮了这个深幽的小巷。这一声吆喝也仿佛叫亮了天色,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而我又能做些什么来打发时间呢?
短文抓住“一夜”两字, 推测诗人的心理, 从听觉、嗅觉和视觉的角度想象小巷中叫卖的稚嫩的童音和若有若无的杏花香气, 写出了清新的春光中一种淡淡的愁绪和感伤。
改写时, 我们首先一定要读懂诗意, 挖掘诗句中透露给我们的相关信息;其次, 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补充诗意, 并体会和揣摩诗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准确把握诗句的意境;最后选择和提炼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 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 形成书面文字, 一篇古诗词改写的小作文就完成了。
上面是诗词片段的改写, 下面我们来看看整首诗词如何进行改写。整首诗词的改写与某一联的改写大同小异, 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一下作者的身世、经历、创作背景, 理清写作的顺序和层次, 做到有头有尾, 有详有略。考查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写景、叙事、感怀三大类, 我们就以常见的写景类诗歌为例, 看看整首诗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语言平实, 看似简单, 但是, 视角的转换, 点与面, 动与静, 人与景, 景与情都是别具匠心的, 真正要改写得神形兼备, 并不容易, 特别要注意诗中暗含的线索或者顺序。首联从整体入笔交代天气、季节、地点, 颔联写近景, 视线由上而下, 感觉上由视觉到听觉, 一静一动, 表现山中的清幽。颈联写远景, 一听觉一视觉。这其中的移步换景、视线的变换, 需要我们在改写时理清思路, 梳理层次, 特别是要考虑前后句的改写如何自然地衔接过渡。
下面我们来看看改写的样本:
雨后, 风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和那桂花香的气息, 穿梭于发梢耳际之间。信步走在雨后的山谷, 抬头凝望, 皓月当空, 撒下一世界的银辉, 整个松林如同少女蒙着银纱般透着一种异样的静谧的美, 也照得那潺潺的泉水欢快地跳跃着, 叮咚地流向溪流。溪的那头, 如水的笑声随着风穿越过颤动的竹林飘来, 哦, 原来是洗衣女踩着月光走来;晚归的渔舟满载着一天的收获, 和着“吱吱”的摇橹声, 悠悠穿过那晃动的莲叶。就让春天的芬芳消逝吧, 这一刻, 秋天依旧美丽迷人, 如同树叶虽然褪去了绿色, 秋天却给予了它们最美的诗行。生活在如此诗情画意中, 远离了尘世的车马喧嚣, 还有何所求呢? (冯悦)
首先, 样本将诗的第一联展开联想, 由新雨、晚秋联想到诱惑的桂花香 (嗅觉) 。然后用“信步走在”“抬头凝望”“溪的那头”三个带有指示性的短语贯串起对全诗的改写, 层次清晰。作者在描写时细化了多种感官描写:触觉 (挟着凉意、穿梭于发梢) 、听觉 (耳边听到微风的声音、洗衣女的笑声、摇撸声) 等;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拟人 (空气中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 随着风来回地穿梭于发梢之间) 、比喻 (整个松林如同少女蒙着银纱般透着一种异样的美) , “如同树叶褪去了绿色, 秋天却给予了它们最美的诗行”此句又综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加之短文的遣词造句有语言功底, 如“踩着月光”的“踩”, 使短文行文摇曳生姿, 富有韵味和美感。
通过以上的探讨, 可以看出, 改写古诗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不要纯粹翻译。比如《山居秋暝》的第一联, 若是直接翻译为“深秋时节, 空旷的山里下了一场雨”, 与上面所举的改写例子“雨后, 风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和那桂花香的气息, 穿梭于发梢耳际之间”相比, 显然缺少了诗的灵动和韵味。
第二, 改写不能脱离原意, 胡编乱造。比如白居易的 《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一联, 若在改写过程中加入诗人的起居活动或者家庭成员的状况活动, 这些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无关, 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
第三, 在原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地想象和联想、创新, 细化景物的颜色、形态、声音、气味, 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等, 但要与诗的意境相符。
第四, 可以使用合适的修辞手法, 使行文生动, 改写中最常用的修辞是比喻和拟人。
第五, 所谓文章是山不喜平, 也可以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 以动衬静或对行文顺序进行适当地改变, 使行文生动、别致、有趣味。
第六, 可以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 地理环境、季节特征、天气状况、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 使改写更加具体。
第七, 要注意题目提出的字数限制和其他相关要求。考题中往往会设置不同的要求, 同学们在改写时一定要记得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有的会提出一些特殊要求, 比如要求用到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 要求有心理活动描写, 要求一定的人称等等, 具体表达时一定要留意, 并在最后完成后检查一遍, 看看题目中的要求是否都完成了。
另外, 古诗词往往都是具有古典美的, 选择的语言风格也尽量符合原诗的意境, 形象优美生动, 如若用现代的网络语言去改写一首首诗词, 那恐怕是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3.古诗中的牧童形象 篇三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歌写一个牧童悠闲地骑牛漫步,还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声在林中传响。忽然,他停住了歌唱,静悄悄地立在那里。啊,原来他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诗歌朴实凝练,只用了二十个字,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传神至极,牧童在那一刹那间的神态被描绘得极为逼真自然。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歌前两句绘景,天气将晚,太阳就要落山,长满青草的池塘波光粼粼。后两句写人,放牛归来的牧童横在牛背上,随意吹着不成曲的小调。“横”和“信口”两词用得极妙,写出了牧童调皮任性、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
唐代诗人吕岩写过一首牧童睡卧的诗《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放了一天牛,回来后饱餐一顿,累得顾不上脱去蓑衣就在月光下酣然入睡,多么无忧无虑,多么天真无邪!真是“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明还向牛边卧”。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这首诗中的春风、细雨、青草和牧童、短笛、老牛和谐地融为一体,景色自然怡人,牧童悠然自得。最后两句抒发心态,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的后两句同样是抒情,用追名逐利的官场黑暗反衬乡村生活的自然美好。
在写牧童的诗中,最有名的是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写的是清明时节思念亲人的愁绪。诗的主角并非牧童,但此诗画龙点睛之笔却是牧童的遥而一指。只那么一“遥指”,就把读者引入无穷的想象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且耐人寻味。
4.关于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四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童改写古诗作文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1傍晚,晚霞伴着火烧云,来到了这片一碧千里的原野。火烧云像一位千奇百怪的魔术师,一会儿变成昂首挺胸的金色大公鸡,大摇大摆地快着步子;一会儿像红色海洋中的金色小船。一会儿又好似银杏的叶子,不时地伞着风……
村外原野上,草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一阵阵微风吹过,无边的原野就好像起浮的海面。土坡上也长满了绿草。但也分得清小丘和平地。牛和羊挤在一起,就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黄白相间的大花。一个牧童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拿长笛,卧在一只牛身边的草堆旁,望着远处的村庄,悠然自得地催着笛子。那声音时高时底,时缓时急,时远时近,就如同浪花翻滚的大海。
鸟雀回巢了,牧童也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吹了几声口哨,把牛羊都召集过来,数了数只数,就一蹦一跳的欢快地回家去了。路上,他一会儿踢一下小石子,一会儿追花蝴蝶,一会儿又坐在牛身上吹小笛。牧童连蹦带跳地跑回家中,发现爸爸妈妈早已做好了饭菜,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饭,他的玩儿心驱使着他连蓑衣也没脱,斗笠也没摘,就奔出家门,冲向原野,来到草地上,躺了下来,望着星空。
他听见蛐蛐和知了在开音乐会,整晚整晚地唱歌。他看见萤火虫在空中跳着欢快跳舞。进入了遐想:我以后能不能成为成为笛子家?我可不可给玉兔讲故事……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真的能上梦乡。他梦见:自己真的能上天下海,跟嫦娥说话,给玉兔讲故事……
诗人吕岩路过这里,看到此情此景,羡慕之情犹然而生,吟诗。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2夕阳的余辉洒在原野上,使得它更显得妩媚动人。草儿们也染上了一丝金色,绿金交错,还带着一点小金点。牧童回来已是黄昏之后了。
夜幕降临,夕阳毫不留情地把所剩无几的光辉带走了。天空中此时展示的是星光灿烂、繁星满天的景象。群星眨眼,但最为明显的,还是那皎皎明月。原野广阔无垠,一片葱茏。月光似轻纱一般,多么柔美,多么自然,照在原野上,原野立刻变身为银白色的。听,是什么在欢唱?知了、纺织娘等众多歌手在开演唱会。它们的听众们,也就是打着一盏盏小灯笼的萤火虫。它们高高低低地飞着原野上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3这次,我来到乡下,未曾想乡下的景色也这么美。放眼望去,碧绿碧绿的草地,无边无际。像一块巨大的绿毯。草地干净而平整,像是被谁特意铺上去的。
小草长得密密的,每一棵都精神抖擞。清新的空气中,飘着草的.芳香,这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傍晚,夕阳的余晖笼罩着大地,一座座农舍升起了袅袅炊烟。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的田野开始变得朦胧。乡村在暮色中显得和谐和宁静。一阵暖暖的微风吹来,隐隐约约地,有几声悠扬的笛声,随风飘了过来。顺着笛声找去,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穿着蓑衣,骑着一头老黄牛,轻轻地吹着竹笛,很是悠然自得。
晚饭过后,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月亮也急不可待地露出了大半张笑脸。牧童连蓑衣都没有脱,就躺在了柔软的草地上,出神的望着天空的明月,不知他在想着什么……可能是太疲倦了吧!没多大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他嘴角挂着一丝微笑,似乎梦到了什么让他愉快的事情……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4在蓝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无数的群星。在大地上,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长满了野草,到处翠色的欲流。那繁茂的野草,在习习晚风中摇曳着。
忽然,晚风中吹来牧童悠扬动听的笛声,时断时续。小牧童的身影也渐渐清晰起来。只见他骑在水牛背上,闭着眼,小脑瓜随着笛声的旋律不时晃动着。笛声打破了乡村傍晚的静寂。小牧童牵着水牛来到池塘边,找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后,小牧童就去采野果、抓鱼和采莲蓬了。
累了一天,牧童匆匆吃过晚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了。他眼皮开始耷拉起来,打起了哈欠,微微闭上了双眼。他连蓑衣来不及脱,一阵睡意就袭来了,他便在露天的月夜里休息了。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5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户户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一颗鲜红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蓝色的天空中,已经玩耍了一天的它热得满脸通红,脸上似乎滚落下了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汗珠。它却依然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把天和地全部都笼罩在里面,好像是一个圆滚滚的大火球一样,精神依旧是那么得抖擞,好像是一个希望能够整日玩耍的顽皮小孩子一样,恋恋不舍地对人们说着“再见”,慢慢地向下移动着。
这夕阳下的草原显得更加美丽。辽阔的草地更加浓绿,似乎是一幅生动逼真的水墨画那样,绿得又像是一大块翡翠。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自己娇小柔弱的身躯,似乎在欢快地舞蹈。一大片舞蹈的绿草,又像是广阔的绿色海洋中来回起浮的波浪,是那么得和谐。
突然,在这片原本寂静的大草地上,传来一阵阵清脆动听的笛声。那笛声悠扬悦耳,随着微风慢慢地飘来。连地上的绿草似乎也陶醉起来,停止舞动自己的小身体,静静地抬起头来,细心倾听着这笛声中的每一个音符。这悦耳的笛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缓,时而舒,时断时续的,仿佛是神奇的大自然谱的曲,唱的歌,十分动听。只见,在草地的深处慢慢地走出了一头老黄牛,一个顽皮淘气的小牧童坐在老黄牛踏实的后背上,手中拿着一支长长的木笛,放在嘴唇边上轻轻地吹着小曲儿,自己也陶醉在这美妙的笛声之中。
小牧童刚刚在农田中辛苦地干了一天活儿后,终于放牧归来。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自己的家门口前,敲了敲木门后,一位老妇人急忙打开了门。小牧童也连忙牵着老黄牛走进屋里,和家人们一起坐在餐桌旁吃起了晚饭,亲切愉快地谈论起自己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吃饱了饭后,已是黄昏了。小牧童瞧见天色渐晚,又急急忙忙地出了家门,再次来到碧绿的大草地上。他现在累得筋疲力尽,连身上穿着的蓑衣也不脱,就一头钻进柔软的草垛子里,望着天空中皎洁的大玉盘似的月亮,躺在草地里休息了。这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声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篇6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绿茵茵的烟草,高低起伏,像是在欢快的舞蹈。一阵风吹过,原野上发出“唰唰”的声音,这声音是那么悦耳,那么动听,仿佛一曲优美的钢琴曲。蟋蟀“蛐蛐”地叫着,这时放牛未归的牧童的笛声突然响起,就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愈来愈近,令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一天的疲惫没有了,一天的烦恼也消失的无影无踪?那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5.改写古诗牧童 篇五
四年级下册七单元习作:《牧童》古诗改故事
傍晚,晚霞伴着火烧云,来到了这片一碧千里的原野。火烧云像一位千奇百怪的魔术师,一会儿变成昂首挺胸的金色大公鸡,大摇大摆地快着步子;一会儿像红色海洋中的金色小船。一会儿又好似银杏的叶子,不时地伞着风……
村外原野上,草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一阵阵微风吹过,无边的`原野就好像起浮的海面。土坡上也长满了绿草。但也分得清小丘和平地。牛和羊挤在一起,就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黄白相间的大花。一个牧童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拿长笛,卧在一只牛身边的草堆旁,望着远处的村庄,悠然自得地催着笛子。那声音时高时底,时缓时急,时远时近,就如同浪花翻滚的大海。
鸟雀回巢了,牧童也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吹了几声口哨,把牛羊都召集过来,数了数只数,就一蹦一跳的欢快地回家去了。路上,他一会儿踢一下小石子,一会儿追花蝴蝶,一会儿又坐在牛身上吹小笛。牧童连蹦带跳地跑回家中,发现爸爸妈妈早已做好了饭菜,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饭,他的玩儿心驱使着他连蓑衣也没脱,斗笠也没摘,就奔出家门,冲向原野,来到草地上,躺了下来,望着星空。
他听见蛐蛐和知了在开音乐会,整晚整晚地唱歌。他看见萤火虫在空中跳着欢快跳舞。进入了遐想:我以后能不能成为成为笛子家?我可不可给玉兔讲故事……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真的能上梦乡。他梦见:自己真的能上天下海,跟嫦娥说话,给玉兔讲故事……
诗人吕岩路过这里,看到此情此景,羡慕之情犹然而生,吟诗:
牧童古诗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6.牧童改写短文 篇六
一大早我飞快地吃完饭,便牵起牛走了出去。经过一片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我不由得止步,原野上,绿草如茵,微风轻拂,我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缓缓拿出牧笛,伴随着若有若无的`风,时断时续地吹着……一曲毕,看着晴朗的天空,我陶醉地眯上了双眼。蓦地,我想起和小伙伴的约定,牵起牛直奔相约地。
到达后,我气喘吁吁地说:“怎么样,我没迟到吧?”“没有,快来快来!”我把牛拴在树桩上让它自己吃草,加入小伙伴们的快乐大阵营。我们下河摸鱼、捉虾……上树抓知了,打麻雀……我们还商量着要去捉鳝鱼,不过,鳝鱼可不是好惹的!滑滑的,还会咬人。我们把捕鱼网放在前面,再拿一根棍子胡乱搅,忽然,好几条黄鳝“飞”了出来,提着鱼网的男孩子是第一次捉鳝鱼,吓得把网扔了,人也跑了——哈哈!看看全身是水的彼此,我们一阵好笑。又在原野上互相追逐打闹了好一会儿,衣服也差不多干了。我伸伸懒腰拿起牧笛,跳上牛背,和着悠扬的笛声我悠哉游哉地回家了。吃过晚饭我连蓑衣也没有脱,便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的明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甜甜地睡着了。
7.改写牧童400字 篇七
草原上有许多小丘,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远处隐隐传来清脆的笛声,这笛声是那么优美,仿佛在表达一个孩子的心声,让你沉醉在这动听的笛声中,无法自拔。
太阳正在慢慢落下,一个牧童放牧回来,吃过晚饭后,来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不脱蓑衣就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上那数不清的星星与明亮的月亮,陷入了沉思。
只见他手中拿了一把笛子,笛声时断时续,伴随着蜻蜓、蛐蛐、青蛙以及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变得格外动听。
这时,这位小牧童又陷入了沉思,凝望着明月。所有过路人都不忍心打扰这位沉浸在美好幻想中的小牧童。
8.改写牧童作文 篇八
随着笛声越来越近,只见远处的山坡上走来了一头小黄牛,只见它轻轻地甩着自己的小尾巴,脖子上的铃铛叮铃作响,一位六、七岁的小牧童骑在小黄牛的背上,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光着小脚丫,悠闲地吹着笛子。他的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缓、时而急,一会儿似高山流水,一会儿似小鸟虫鸣,动听极了!
天空越来越暗,一阵阵凉风驱散了白天的余热,大地一片寂静,唯有蝉儿在齐声歌唱,它们好像在夸耀自己的季节。小牧童从牛背上轻快地跳下来,把小牛栓在了树旁,饥饿的小牛发现了可口的食物,贪婪地吃了起来。
由于一天的劳累,小牧童顾不上摘下斗笠、脱掉蓑衣,便踢踢腿,伸伸胳膊,惬意地躺在松软的草地上。他享受着夏夜的清爽,遥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夜空中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弯弯的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好像在跟我们玩捉迷藏。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看着这美丽的夜空,小牧童想:在这明亮的月亮上,嫦娥姐姐和她可爱的小玉兔会不会在月宫里跳舞?也许她们现在正在向我招手呢!
9.《牧童》改写 篇九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仿佛是铺在地上的一层绿毯。突然,随风传来了悠扬的笛声,一声一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还不时地传来欢快的牛叫声。
早上太阳露出了微笑,牧童就带着笛子,上山放牛了。牧童坐在牛背上吹起了笛子,老黄牛便有节奏地跳起舞来,突然牧童跳到了一块大青石上把老黄牛看成了自己的学生,拿着笛子挥舞起来,活脱脱的一位教书老先生。玩累了,就躺在老黄牛旁边,老黄牛温顺地舔着他的脸,“哞、哞”地叫着。
吃完晚饭,太阳就下山了,牧童靠在大石头旁边,皎洁的月光照着他的脸,显得格外的纯洁。他看着月光,渐渐地合上双眼,惬意地进入了梦乡,他的嘴角浮出了一丝微笑……
10.牧童改写成短文 篇十
啊!太阳又露出半面脸来了,牧童拿着自己的短笛,上山去放羊了。我靠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哼小曲。老牛和我十分惬意,悠闲,无据无束,没有任何烦恼。
这事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但是听见了牧童悦耳的笛声,笛声逗弄晚风悠扬响亮,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这随风飘扬的笛声,让我们可以听出来牧童欢快的心情。仔细的听,牧童的笛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陪老牛在草地上玩了一下午,该回家吃饭了。
牧童回家吃了饭,肚子饱饱的,但已是黄昏过后了。
牧童向草地走去,他悠闲自在的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那皎洁的明月,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神仙老人给他了一次上学的机会!上学,是牧童最大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能够上学,会识字。对了这个小牧童还会背《三字经》呢!他想:我要是把《三字经》背给先生听,或许先生还会收下我呢!那多自豪呀!
牧童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亮下休息了,那是因为他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
牧童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
11.牧童改写短文 篇十一
晚风像一曲动听的歌,使所有倾听的小草都情不自禁地弯下了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小草一会弯着腰,一会又站起,就像绿色的海洋上一阵又一阵的波浪。
牧童任凭羊自在的吃草,便拿出自己的牧笛,吹了起来。悠扬的笛声像风一样传到了千家万户,邻里乡亲们都打开了窗户,趴在窗台上,沉浸在这美妙的笛声之中。这时,又一阵晚风吹过,使本来就不暖和的天气更加地寒冷,可是笛声早已使人们忘记了寒冷,让人们沉浸在这悠扬、美妙、柔和的笛声之中。
“吃饭啦!”牧童的妈妈在喊他回家吃饭呢。牧童赶快把笛子收了起来,跑回家,拿一个窝窝头又跑回去赶羊群,窗外又响起了村民十分熟悉的牧笛声。
【改写古诗牧童】推荐阅读:
古诗泊船瓜洲改写作文10-04
池上古诗改写成小短文11-01
池上改写07-06
老王改写07-08
《苏武牧羊》改写07-14
长歌行改写07-22
雨说改写07-22
麻雀改写09-15
《秋思》的改写10-31
秋思改写400字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