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2024-06-17

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篇一

最新沪教版《母校》教学反思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中不断的生成、发展?这一问题,一直是我研究和探索的。学生一节课学习下来到底有什么收获呢?看来只会流利地读课文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组织教学时,以感情为依托,朗读和能力培养齐步走。

一、提供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概括: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分成几步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的难点。先找到能为概括提供依据关键词:“环境、事(活动)”再学习概括这两方面的内容,最后再结合作者的所感连起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引导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二、随文学习,教会学生适度有用的语文知识:

在课文中出现了不少语文知识,这些语文知识的传授,我遵循随文学习的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学习的深入,逐步进行。如讲到过渡段时,告诉学生过渡段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比生硬的讲解更易于理解。

三、语言训练的渗透性

如何设计读写训练点?关键是增强读写的教学意识,用好文本。在读写训练中,就是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的语言。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既要熟悉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觉得学生在一节课上学会一种本领,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积少成多,语文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初中化学,沪教版,化学教材,再认识

一内容更加生活化

众所周知, 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化学物质, 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形影不离。由此可见, 我们的生活无法脱离化学, 它们永远都是我们的“伙伴”, 并且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知识都是开展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沪教版初三化学在进行教材编排的时候更加注重生活化, 也就是说, 在编写中加入了大量的生活物质, 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从熟悉的物质着手学习, 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此外, 化学教材中大量汲取大家熟悉的物质, 也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知化学知识, 也能在学习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为基本理论和生活常识间的相互联系打通了一条开明之路, 让学生更加容易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例如, 在第一章中, 教材选取了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如水的污染、铁的生锈等, 作为解释“化学研究的是什么”的课题。又如, 在第四章中提到了煤和石油, 第六章中提到了石灰水、蔗糖水、食盐水等。总体来讲, 在整个初三化学教材里面, 提及的生活常见物质不下100种, 学生们对于它们真实可见, 因此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巩固了学习。

二编写更加人文化

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在编写内容上充分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 并且考虑到了他们的认知水平, 选取了他们感兴趣的物质, 注重对他们主动能力与意识的开发, 设计了更多关于指导学习的方法,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编写思路, 编写方式更加人文化。比如, 在学习化学与环境章节时, 结合了生活中任意排放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造成空气污染, 聚乙烯等塑料的乱扔乱放会引起“白色垃圾”污染等,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让他们明白我们身处的地球需要我们的保护。宣传环保意识, 不仅是化学教材应有的目标之一, 同时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此外, 教材中还讲授了一些事故的发生原理, 以及如何躲避这些事故的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阅历,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比如, 冬季用煤火取暖时, 若没有良好地与外界通气则容易导致煤气中毒;在实验室会因为某些不正当的操作而引发火灾、中毒、触电;煤矿里面若通风不良则容易引起瓦斯爆炸等。利用这些安全隐患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 从而提高他们的预防及自救能力。总之, 学生通过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习, 在获取并丰富自己的知识的同时, 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 并且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以此实现学习的真正目的,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教学理念。

三实验更加能力化

在化学的教材大纲中明确指出, 化学属于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对化学的学习, 除了要学习、理解并掌握固有知识外, 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换句话说, 化学实验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同时也是学习化学以至于感悟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沪教版化学教材在编排时全面地考虑了学习者的需求, 适当地添加了一些比较有探究意义的实验内容, 这样便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并且培养了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探究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间的配合能力,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观察、想象、注意力等, 促使他们能力的提升和学习的进步。

四版面更加唯美化

当前的化学教材已经不再是多半年的黑白二色, 色彩已经越来越多姿多彩。版面更加唯美化, 使得学生产生的第一感觉便是想多翻翻, 多看看。教材中的色彩与画面体现了编委们的良苦用心, 也汇集了他们的独具匠心。从沪教版化学教材来看, 其每个章节的《序》都有一幅唯美的图画, 教师便可以适时地利用这些画面, 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例如, 在第三单元的《序》的画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 让人觉得好像身处其中一般, 仿佛真实地体验了诗中的优美风景。利用这种唯美的图画将学生引入新的知识学习中, 使得化学学习不再枯燥, 而化学知识与自然美景更加密切关联, 自然美景也渗透到了化学教学中。

五难点更加分散化

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 几乎没有基本的化学知识储备, 很多人几乎一片空白, 因此, 在很多重难点上学生不易理解且很难把握。沪教版化学教材在编写上精心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很多章节的内容编排上都注意了重难点的分散。例如, 教材中第一单元便解释了镁与氧气的反应, 以及镁与醋酸的反应, 让学生对金属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知道了镁的物理性质及部分化学性质, 但没有完全将其金属性质特别指出, 只是为后面章节中金属性质的学习埋下伏笔, 而在第五章中进行金属化学性质的介绍时便能顺理成章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的教材编排, 能让学生在理解金属性质上更加容易, 而且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六结束语

总之, 新课标体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也为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新人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对学生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与教师带来了压力。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 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思考, 大胆实践与创新, 做好科学使用教材, 具有创造性地运用方法, 有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扩展, 从而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露.对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再认识[J].化学教与学, 2011 (7)

[2]邓锦松.初中化学新教材 (沪教版) 第七章教学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12)

3.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篇三

一、出现瓶颈现象的原因

1.教材内容由具体变为抽象,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物质构成的奥秘”研究的是物质的微观世界,这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难度。与前两章相比,这一章有以下特点:一是概念抽象空洞,学生很难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教材对于化合价的描述就让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概念更不易被学生理解,因为在现用教材中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要求非常低,学生不能理解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意义,也就不好理解元素概念,再者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抓不着看不到,学生甚至怀疑这些微粒是否真实存在,这些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判断。二是化学符号抽象,学生难以用符号表达化学原理。不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就会影响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不能理解或使用不正确也会影响化学式书写,化学式不能正确书写则会严重影响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化学计算。

2.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健全,学习化学的兴趣减退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课程,加上之前两章内容浅显易懂,实验又多又精彩,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兴趣浓厚,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学得很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等到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的新鲜感过去了,兴趣降低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学生普遍感觉难理解,对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的概念意义书写及有关计算,有的学生认为简直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样一来导致一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甚至可能因此而彻底放弃化学学习。每年中考化学成绩在十分以下的大有人在,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一章起埋下祸根。

一、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瓶颈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对策。

1.分散重点难点,降低本章难度

在前两章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本章内容,降低本章难度。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记忆和书写上,可以在前面每学习一个文字表达式就在其下面注出对应的化学式,并指出其中含有哪些元素,从而分散记忆化学式;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各有哪几种,元素种类是否一样多,适当介绍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为了降低难度,可以采用记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化合价;有的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的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的内容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别,如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及意义的区别等等,教师把这些作比较来讲解,可以使学生明辨它们,记忆也会更深刻一些。

2.化抽象为具体,保持学习兴趣

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继续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中,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微粒。利用实验室的球棍模型使学生感受到物质构成的奥秘,利用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和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等挂图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的本质,再利用投影、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48个铜原子的图像、硅原子排列成的世界上最小两个汉字中国。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到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为今后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发掘课本上的实验,对于其中的一部分尽量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来保持学生的兴趣。比如课本上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简单易做,把它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谓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综上可知,第三章造成的瓶颈现象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第一次两极分化的分水岭,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把握好这一关,我相信学生会走出第三章的阴影,突破瓶颈,走上化学学习的自由之路。

(责任编辑 黄春香)

4.沪教版课文教学反思 篇四

运用图片将教学重点、难点简单化、容易化,是教学内容更直观、易懂;能充分发挥部分学优声的引领作用,将重点句型通过师生表演展示给学生,学生学得容易,记得轻松;课堂设计环节紧凑、条理清晰。

缺点

句型训练不够扎实,部分教学环节处理有些急促,对话练习时间短、形式单一;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体现不够,学生活动较少,课堂不够生动活泼;创新意识不浓,多媒体教具的优化作用还未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生,学生的难点、重点要有不同突破,日常场景对话练习要加强;评价方法单一,激励效果不理想。

改进措施

1、尽可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推广和普及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落实到位;

3、课堂教学要有**,对书本上的知识要有适当的延伸;

4、以激励性、多样性的评价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能真正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5.沪教版《小冰熊》优秀教学反思 篇五

一、感悟在自主学习中亲自获得。

我发现,教师有时对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往往还是很难舍弃,教学上时常会出现一些惯性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穿新鞋,走老路”。细细审视,不难发现,学生其实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的感悟不是自己获得的,而是老师给予的。教师不能低估了学生的阅读定向能力,惟恐学生感悟不到,于是便越俎代庖。

真正的感悟,应该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后,通过具体的文字材料,调动起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模块,进行组合重构,得到的新的体验、感受。于是我在学习课文1-3节时,着重帮助学生体会小熊对小冰熊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去找找课文中体现出喜爱的句子。并让学生说说原因,哪里体现了小熊对小冰熊的喜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舍不得、不分离,并用“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这两个词来总结小熊地喜爱程度。[XXJXSJ.cn更多语文反思]

二、感悟在宽松氛围中丰富多彩。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面对同样的情境,同样的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感悟。有的学生从这个角度感悟;兴许有的学生从那个层面感悟;兴许有的学生感悟肤浅;兴许有的学生感悟深刻,教师都应该宽松地认可。这样的感悟才是真实的,这样的学习才称得上是个性化学习。例如在最后编故事时,有的学生说小熊把小冰熊包在厚厚的棉花里,有的.说把小冰熊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冰柜里……我都给予了肯定。 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都愿意把自己编的故事说出来。

三、感悟在老师点化下得到提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同时又是引导者。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在圈划词句上才刚刚起步,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指导,教会方法。在品词品句时,教师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同时也要站在指导者的高度,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和提炼。在学习课文1-3节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小熊对小冰熊的喜爱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找出的重点词句进行整理,并引导用“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这两个词来总结小熊地喜爱程度。

6.沪教版第一册《写字》教学设计 篇六

1能借助拼音读准“海、用、浪、纸、铅、笔、”6个生字的字音能在课文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了解“纸、海、浪、笔”的字形结构。

2朗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能依据课文内容和图画提示,模仿课文句式说“谁(什么)在哪里用什么写子。”

4认识新笔画“竖提”,能在老师指导下认真描摹“纸”和“民”两个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入:

师:前一阶段的课上,同学们不仅在跟着老师读文的过程中认识了好多汉字,还学会了一项能帮助我们自己认字的好本领,那就是拼音。

2出示音节:xie zi 学生练习拼读。

师:这两个音节请你自己认真拼读一下。

谁愿意拼读给大家听?

及时评讲:拼读时是否做到声音响亮,发音准确。

提醒学生注意“zi”是整体认读英节,平舌音。

(自由练拼指名拼读开火车拼读齐读)

3指导“写”、“字”的书写笔画笔顺。

师:“写字”这两个汉字是怎么写的呢?老师告诉你们,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我们要按照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来写。“写”的上面是秃宝盖,下面是与。“字”的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子”。

4用“写字”这个词练习说一句话。

(1)师示范用“写字”说一句话。

师:小朋友能自己看拼音识字了,真了不起。那么我们就来用“写字”这个词说一句话。先听老师说,请小朋友仔细听清这句话,并努力把它记住。

师述两遍:小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写字。

请学生复述听到的这句话。

(2)学生练习用“写字”这个词说一句话。

说明:

积累词语是为了运用。这里结合生字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口头造句训练,还可以分散“纸、铅、笔”这几个生字的.学习,同时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教室。

5出示句子:小学生在白纸(zhǐ)上用铅(qiān)笔( bǐ )写字。

师:这就是刚才老师说的话,这句话里有三个生字。请小朋友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了。

自由拼读指名拼读生字

指名读句子男、女分别读句子齐读句子

6交流“笔”字记字方法。

师:古人都是用毛笔写字的。(出示实物:毛笔)这就是一支毛笔,大家来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笔”?

学生回答后,师述:毛笔的这一根根挺拔的竹子多么像“竹”这个汉字呀!把“竹”的第3笔竖和第6笔竖钩改成点,就变成了“竹字头”,因为毛笔的笔杆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笔”的部首是“竹字头”。

说明:

用实物会意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7指导“纸”的书写。

师: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拿起你的铅笔在书上写字,好吗?

出示:纸

师:看,我们要写哪个字?(纸)

演示“纸”的笔顺。

师述:“纸”是左右结构的字,我们要按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来写。左半部分和“乡”字很像,第1、2笔都是撇折,可是,第3笔改成了提,成了绞丝旁,右边共有三笔,第一笔是短短的,平平的撇。第二笔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笔画,看它先竖下来,再提起,叫竖提。(生跟说)注意写的时候竖要竖得直,再轻轻地往右提,最后一笔是斜钩,脚要伸得长一点。这样整个字就站稳了。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描摹“纸”字。

师巡视及时点评学生写的字及执笔姿势。

8齐读课文。

二看拼音读课文学生字

1揭示本单元的训练目标。

师:从这个阶段开始,我们要来看拼音读课文识字了,我们学会了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就可以自己看拼音读课文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听录音跟着老师读课文了。

2出示课文。

师:看,课文里的每个字上都标上了拼音,小朋友可要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读通课文。

生自由读文学习小组交流读文

3指名拼读余下的5个生字。

4朗读课文。

师:你们借助拼音把字音都读准了,那有没有把课文读通呢?

指名读全文分男、女读课文分小组读课文齐读

5学习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6全班交流“海、浪”的字形相似处。

(左右结构,部首都是三点水)

三朗读课文,积累最基本的句式

1根据老师的提问读课文相关句子。

师引读课文:儿歌里告诉我们谁在哪里用什么写字呢?下面老师来提问题,你们来读课文回答:

船儿在哪里用什么写字?(生齐读第一句)

飞机在哪里用什么写字?(生齐读第二句)

我在哪里用什么写出最美丽的字?(生齐读第三句)

2学生背课文:(自由背指名背)

3改变句式,练习说话。

师:课文里告诉我们除了能在白纸上用铅笔写字外,船儿也会在海上用浪花写字。(出示句子)

下面我们来练练小耳朵,听清老师的问题,请你用“船儿用什么再哪里写字”的句式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指名说)

再请学生用同样的句式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出示这两句句子。

师小结:有时候,同样的意思我们用不同的句式说,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同桌互读出示的句子。

4看图拓展说话训练。

师:大自然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看,

(出示课后练习的图1)

蜻蜓在哪里用什么写字呢?

(出示小男孩说的话)

小男孩怎么说?(指名读句)

这位小男孩是这样说的,你还可以怎么说?(换句式说)

学习小组合作用两种不同的句式说说课后练习的图2、3、4的图意。

交流。

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四指导描摹

1(出示“民”字的笔顺框)看看第几笔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画“斜钩”。

2老师书写“民”,说说怎样才能写好“民”?

7.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育观念、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新教材的关键

新教材的实施,关键是教师,难度最大的也是我们教师,如果教师穿着新课程的鞋子,走着传统方式的老路,必然是对新课程的歪曲。

在化学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解决好教育观念、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教师不应是训练和灌输学生的工具,也不应是知识的机械传递者,教师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更多的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问题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

二、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合理处理新教材的基础

新课程需要教师有较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具备多方面教学技能,才能避免在教学中平淡无奇,教学手段单调,语言苍白,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综合素质。

三、熟悉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新教材内容是合理使用新教材最基本的要求

1.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与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相比,更加完善,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1)新课标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如沪版教材中“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一章与生物学知识的联系就很多。

(2)新课标的内容体现了化学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3)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中。

(4)新课标注意学科渗透,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化学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新教材对化学实验和反应规律不直接给出结论,如质量守恒定律这样重要的内容,都是要求师生共同探究进行总结才能形成结论;新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认知特点,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由学生日常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新教材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增加了新题材、新科技成果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节后练习比老教材减少了很多,但增加不少实践活动和小论文写作。

四、合理使用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合理使用新教材的目的

探究式教学不在某个知识点的获取,它是通过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科研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即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表现出前慢后快的变化,实际上是能够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8.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教材;共性;相异性;启示: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1(S)-0027-3

2005年,江苏省进入了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并将于2008年迎来新课标下的新高考。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人教版”教材进行了仔细深入的研究,同时注意把它和“沪教版”教材进行了比较,从两种教材在宏观结构、章节内容以及对微观知识点处理上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更全面地把握新课标的精髓,更有效地指导高中物理的教学。

1 两版教材的共性

1.1 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两版教材都十分注重物理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从身边的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乐于探究的习惯。

如,教材在“传感器”的处理上,“人教版”在7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陈述、演绎和归纳。在传感器的应用方面也举了7个实例:有力传感器——电子秤;有温度传感器——电饭锅、测温仪;光传感器——鼠标器、火灾报警器等。这些实例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沪教版”以生活中的传感器——光声控延时开关为背景,通过3个探究实验,步步深入地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使学生以问题串的形式感性地接受新知识。在“信息时代离不开传感器”一节中介绍了丰富人们生活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随处可见的红外测温仪、酒精浓度测试仪,高科技的智能传感器、微型传感器,遥测与遥感等。两种版本的教材共介绍了近20种传感器。

1.2 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两版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都很注重可读性,教材中设置了大量轻松愉快的活动,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他们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信心得以充分的展现,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分子动理论”一章中,“人教版”从“暮春时节,油菜花飘香”引入分子运动的概念;“沪教版”则从似乎离题万里的“降水概率”引入本章内容,巧妙地提出了研究分子运动的新方法。又如,“人教版”中给出了一幅茶叶蛋的照片,说明了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屡见不鲜,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在两版教材中所安排的“做一做”都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实验,如“人教版”中“溴蒸气的扩散”实验,“沪教版”投掷硬币的实验等。此外,两版教材在形式上也十分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多种形式的呈现使教材的版面活泼生动,内容充实有趣,从感官上增强了对学生的刺激,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愿读、爱读、想读。

1.3 进一步设计知识线索,使知识链更加完善。

不同的知识线索形成不同的知识链。在新教材中,编者对很多章节之间及章节内部的知识结构作了调整。笔者认为,这一变动更贴近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如“人教版”大纲教材将“力”放在第一章,而课标教材将“运动的描述”作为学生接受高中知识的第一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明显感觉到物理的学习并不是那么吃力,与以往学生一入学就感觉物理知识高深难懂形成了明显对比。又如,在对“电场”知识线索的规划和设计上,虽然各版教材不尽相同,但也都在立求让知识链更加完善。在此,笔者以“人教版”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中的知识链作一对比,如后图1、2所示。

可见,人教版大纲教材中的知识链是残缺的,在课标教材中知识链得到了完善。完善的知识链让物理概念更加严谨深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1.4 渗透探究思想,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教材很重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的引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的丰满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而且也能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充分体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注重自主学习”的理念。所以,做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通过与实验相关的栏目(演示、实验、做一做、思考与讨论、家庭作业与活动、实验探究、课外活动等)展示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动手实践,开拓思路提供条件。

探究的思想和过程渗透到了两版教材的各个角落。在“电场”一章中,对于示波器的使用,很多老师认为这不是自然规律,不好进行探究。但在“沪教版”教材中,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究范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观察现象,从而明白一些旋钮的功能;再从探究示波器开始,引出电场力的性质、能的性质,以探究为线索总领全章。当然,其间还嵌有许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探究活动来丰富教材的编写理念。

2 两种教材的相异性

教材是《课程标准》再创造的产物,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体现了编者的教育思想及相应的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物理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这里,结合“碰撞与动量守恒”的具体内容,就“人教版”和“沪教版”的教材进行分析与比较。

2.1 章节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设置上有差异。

两种教材都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对“碰撞与动量守恒”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知识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同时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动量守恒的结论。如,“人教版”在火车、台球、微观粒子的碰撞中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沪教版”设计了一个公园划船的生动情景,从中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进而设计实验进行论证。

从相异内容中可以看出两种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首先,在知识点的联系上,“人教版”在通过实验得到动量守恒之后,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推导了出动量守恒定律;“沪教版”则运用图象,将动量变化和瞬时变力的作用效果加强了联系,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动量的变化时,还设计了动能变化的探究实验,加强了动量和能量的联系。

其次,在内容的阐释上,“人教版”比较周到,既有弹性碰撞又有非弹性碰撞,有对心碰撞又有非对心碰撞,有宏观碰撞又有微观碰撞,有生活中的碰撞实例又有科学探究中的碰撞实验;“沪教版”则更有启发性和探究性,如探究动量变化,安排了这样一些栏目和任务: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完成一份实验探究报告、课题研究等。

2.2 在栏目设置上,“两版”教材也不同。类别人教版沪教版栏目设置参考案例、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科学漫步、做一做、问题与练习实验探究、讨论与思考、多学一点、课题研究、信息浏览、家庭作业与活动插图数量30幅36幅虽然两种教材设置的栏目名称不同,但研究其内容,会发现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探究性,如参考案例、实验探究、课题研究;二是启发性,如思考与讨论、讨论与思考;三是应用性,如问题与练习、家庭作业与活动;四是拓展性,如家庭作业与活动、多学一点;五是开放性,如科学足迹、科学漫步、信息浏览。两种教材共近70幅图片,使问题阐述更形象生动,更能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使教材的表达更简洁、准确。

2.3 例题和习题设置的个数和情景有区别。教材例题数习题数例题的内容情景人教版425小球相碰、火车挂接、导弹炸裂、棒击垒球沪教版518蹦床、保龄球、碰碰车、质子和氦核碰撞、火箭喷气两种教材在例题的选择上都注重与学生的亲身经历有关,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情景,让物理走进生活,特别是让学生走进最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同时也不忘让物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体现物理在促进科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沪教版”还注意了动量守恒在微观世界中的运用,间接地告诉学生动量守恒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意义。

3 对教学的两点启示

3.1 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优化整合教学方案。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虽然我们只使用某一个版本的教材,但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套教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要将它们进行优化整合,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按生活逻辑和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主动感知、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

3.2 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中往往涉及到一些抽象、微观和复杂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表述清楚。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适时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形象展示物理过程,清晰表达物理图象,简明揭示物理规律。下面,笔者仅以两例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加以说明。

如定性研究“自感现象”,实物演示实验按图3连接,发现断开开关,灯炮没有立即熄灭,而是逐渐变暗。调节RP的大小,可能出现灯泡闪亮一下再逐渐熄灭的现象。随后笔者用“几何画板”模拟了该过程并描绘了灯泡中电流的流向及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4。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

再如,探究“电阻定律”中电阻阻值与其粗细的定量关系时,可以先猜想R∝1D,经过采集数据,利用Excel拟合R-1D图线(图5)。通过让学生去判断该图线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假设不成立。然后,再进一步猜想R∝1D,并拟合出线性关系(图6),这有效地学让就很容易发现阻值是与截面积成反比的。

当然,通过对两本教材的研究,笔者受启发颇多。它通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物理学的内在价值和知识结构的逻辑美。

充分利用好教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钟启泉,2003.8。

[2]《走进高中新课程.物理》江苏科技出版社,李容、陆建隆,2006.7。

9.《Look》沪教版四教学反思 篇九

我想所有承担过公开课的老师都和我有着相同的感受,总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做到尽善尽美。尽管有着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尽管有着多次承担县级以上公开教学的经历,但每次公开教学前的备课环节于我而言,都如同初登讲台的新手般惴惴不安,总想追求完美的课堂,所以一次次备好,又一次次推翻。但人无完人,一堂课下来,尽管大家好评如潮,却也有些环节不尽如人意。现对这节课中的亮点和不足谈些自己的体会,以督促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本节课的关键的句型是“What are you doing? I am…”。通过对话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询问他人或表达自己正在做什么。从内容上讲,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现在进行时。另外,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主要是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 am…”。 在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唱歌,感受目标语言。在操练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熟悉目标语言;学生通过口语练习,巩固目标语言。在拓展环节中,学生相互交流,运用目标语言。

在整个教学教授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样化。首先,学生活动形式丰富,有个人、两人、小组和全班性的,有教师指导性的,也有需要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活动均安排在一定的语境和情景中进行,突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启发与示范后,能够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努力实践与展示自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效果良好。

第二,注重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强调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另外,在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第三,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整堂课**迭起。特别是巩固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操练句型。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编儿歌,创作歌曲,编排游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更说明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这个环节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

第四,注重学生能力的拓展。在学生较熟练掌握“I’m doing…”的用法后,把句子的主语延伸到第三人称“He’s/She’s doing…”,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一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五,PPT的运用,直观生动,效果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10.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诗的语言译读全诗。

2、能理解诗中的美句;能理解诗中的难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朗读作者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学生读)

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教师介绍)

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学生读)

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教师介绍)

批注:朦胧婉曲、深情无限

(二)一读解其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齐读,点评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体会

学生个别朗读,点评

2、要求:用现代语言说说诗的各句的含义,句式要整齐,最好押韵。

3、学生对照注释思考,两两互译。

4、全班交流,点评。

5、归纳:别离之景-别后思念-别后期待

(三)二读赏其美:

1、问:诗中哪句写得美呢?请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体会,批注,交流

教师点拨,重点评析颔联

颔联品析: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2、知识归纳: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3、引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体会警句。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三读解其难:

1、引出难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要求: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第一,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要阐释它的作用。

2、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3、知识归纳:用典,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4、引入:《赤壁》,体会用典

5、有感情的朗读

(四)四读诵其情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朗读背诵

(五)总结:一诗四读

(六)作业:用本课所学的方法诵读欣赏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总体感觉这首诗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作为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如果单纯的和学生谈爱情,可能在教学上就走入一定的误区。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我主要通过诵读、美点赏析,难点理解几个方面赏析这首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各联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也让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也就是说,一节课中要学生完成哪些目标内容,教师要心中有数。诵读的方式要多样化,齐读与个人读结合,背景的引入要讲究时机。情境的设计还要更贴合学生。

2、教师要理解教学内容,确定整节课教些什么,怎么教,将整节课的目标分解到各个环节中去。

3、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既能增加教学的量,又能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

侯晓旭

11.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理解大兴安岭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亲切与舒服,并能将自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审清题意。

1板书课题,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大兴安岭留给你给怎样的印象吗?

板书:林海亲切舒服

大兴安岭

2读准字音:林岭

(1)可否将“林海”的“林”改成“岭”呢?默读课文,找到有关写“岭”的句子。

[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境。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指名读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岭”指的是山,大兴安岭是山区,这里到处是山岭,地域面积很大,是一片原始森林,山岭上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就像是树的海洋“林海”。)

(3)指导朗读:

读好儿化音

多媒体展示:“云横秦岭”以及“大兴安岭”,结合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

读好句子。

二理清文章脉络。

1是啊,就是这个林海,让老舍爷爷三次发出“亲切与舒服”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读了课文后,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出示]“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

这些问题,课文中都有答案,那就用自己喜欢读的方式去读吧!

2交流体会,并根据三次“亲切、舒服”为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深入研读。

1[出示]“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

*这一切是由景而起的,作者看到了哪些景?各有什么特色?我们试着做小导游,来介绍一番。

1提出读书要求:熟读3~5节,把课文内容当成导游词,读得非常熟练。

读时要有感情,能表现林、花特点的词,读时更要仔细体会,读出感情来。边读边划重点词,体会作用。(精读、品读)

(1)交流体会深的句子时,随机出现下列句子:

[出示]节3

①比赛读

②齐读

*林的特点是绿。

多媒体展示“林海”壮美的景象。

(2)出示]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①媒体展示,通过直观体会拟人手法。

②体会“绣花鞋”,引读节5句2、4、5

*花点缀了林海的绿。

(3)读节3~5,展开想像,把文字变为形象,就自然能读出感情了。

(4)生当导游,自己练习,指名说。

老师小结

2[出示]“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1)生交流感受并质疑

读好反问句。

(2)理解:“空洞、万古常青、兴国安邦”

(3)小结:随着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逐步深入地了解,作者由景及物,由物及人,赞美科研人员为人们所做的贡献。

(4)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大兴安岭丰富资源方面的材料。

(5)从“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个角度,学生举例说说,并写写倡议书。

3小结:

作者亲切、舒服的感觉是随着林海对人们的贡献而不断升华,以至于作者不仅觉得兴安岭的名字是悦耳的,更是含有--(兴国安邦)的含义啊!

三总结全文。

1同学们文章读到这你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刚才我们学做了导游,现在我们要换个角色做做小诗人,用诗的语言来赞美大兴安岭,好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书中的字句更可以是你感受。四人小组,一人说依据,然后一起说一句总结句,好吗?

2学生小组学习。

3配乐朗读小诗。

[出示]大兴安岭,

你……

你……

你……

你……

……

12.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篇十二

2、积累一些形容大雨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

4、体会“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人文思想。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6个。

2、积累一些形容大雨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体会“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人文思想。

四、教学准备:

预习:

(1)聚宝盆:积累描写雨大的词语(至少三个):大雨如注。

(2)解析家:理解词语:滂沱大雨、纤弱。

(3)小能手: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吗?简单介绍一下。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你能具体地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关心、保护你的吗?

(板书:照顾、关心、保护)

2、师:爸爸、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关心你呢?(板书:弱小)

3、师:是呀,我们享受着长辈对我们的保护和照顾,可一个名叫萨沙的小朋友却在受到妈妈的照顾时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示:

12、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2课就会告诉我们。

4、读题(提示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后,指名读)

师:你们真不错,同一个题目,可以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师:小学生托利亚、四岁的萨沙和他们的父亲、母亲在一个假日到森林去游玩。森林里多么美好……老天爷翻脸了。(出示: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1)指名读句子。

(2)集体读。

(3)师:“大雨如注”表示雨大,在文中找找近义词(出示:滂沱大雨)还知道表示雨大的词语吗?(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2、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

(1)(出示: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淋雨;)

读句子,完成填空: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

(2)(出示: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托利亚,虽然他也不怕淋雨。)

读句子,再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

(3)(出示:最后,托利亚把雨衣给躲在伞下的小萨沙穿上了。)

谁能用“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来说说。

3、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4、萨沙是怎样做的?

生答(出示: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5、轻声读课文,请你为萨沙的行为找找理由。

(萨沙觉得蔷薇花是弱小的。)

(1)课文中有两句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出示句子)

①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②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2)你喜欢那一句,说说理由(这句写出雨中蔷薇的悲凉无助,和前文美丽盛开的蔷薇形成鲜明的对比。)

(3)练习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

6、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萨沙不想做一个弱小的人;萨沙想做一个能给予别人保护的人;萨沙想做一个勇敢的人;萨沙也想保护弱者……)

(1)同桌对读。

(2)分角色朗读妈妈与萨沙的对话。

小结:这可爱的一家人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强大的(板书:强大),照顾、关心、保护着自己眼中的弱小者,连四岁的小萨沙也不例外。请大声告诉老师你是最弱小的吗?(指名说,集体说)

(三)拓展体验:

师:在你的眼里,什么是最弱小的,你又会怎么做?

1、分小组讨论。

2、交流。

出示:在我眼里,()是弱小的,所以我会()。

师∶像这样因果关系的句子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总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很感动。每个人只要能真诚地去关爱别人,你就会是一个强大的人。(板书)愿你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同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关爱比自己弱小的……让我们充满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七、板书:

强大 弱小

照顾

关心

13.沪教版笛声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白洋潮景色的壮丽之美。

3、  欣赏课文,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写景笔法之妙。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说明:《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于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比喻写景的方法。

2、难点:品析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教学重点放在以引导学生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入手,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手法上,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并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写景的手法,以古鉴今,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

布置预习

1.布置学生先自行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标识字音、字义、特殊句式。将文章读通顺,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让学生分成探究小组查找有关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

学生活动预设

1.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活动。对一些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进行圈划,待交流。

2.查找相关资料。抓住重点、要点,用100左右介绍。

教学意图

1.让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进行预习,初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于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自行查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白洋潮水的景致!

2. 我们欣赏了美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3.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张岱的笔端,去感受那气势宏伟的白洋潮。(板书课题及作者)

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要地谈谈自己对于白洋潮的认识。

2.  欣赏短片后,学生之间交流白洋潮给人的直观感受。 通过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对白洋潮有了直观的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投入积极的学习中。

初读课文 积累词句 理清思路

1.疏通课文

(1)正音:戊(wù)     遄(chuán)踵(zhǒng)   擘(bò)蹴(cù)镞(zú) 飓(jù)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

漱(shù) 湫(qiū)

(2)重点字词:            故事:旧例。 喧传:哄传。

吊:哀悼。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辟易:惊惧后退。

礴:拍击。 旋:很快。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

1.  学生交流,通过ppt

纠错。教师对重点、疑难字、词、句进行点拨、总结。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散读、默读等)熟悉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先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杂句,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生互助。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散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 揣摩文章 品味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文学家张岱却仅用了一百三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壮丽,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观察一个景物可以选择多个观察角度,描述景物也同样如此。那作者选择了白洋潮的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角度不同那景物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表格见教材P10)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

3.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仅用这一百三十余字就能如此传神地为我们展现白洋潮壮丽的景致呢? 1.学生散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并结合表格从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也可以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例如:课文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百首镞镞,无敢后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白洋潮来潮之时连绵起伏,气势汹涌,气吞山河的情景

3.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从多角度来表现白洋潮的特点。

设计意图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相比现代文尤为重要。散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沉浸文本,感知课文内容。

2.文言文教学很忌讳呆板机械地翻译课文,应该借精心的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浓厚学生兴致,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深刻难忘。估计此过程中学生会有能意会而不能言说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也可老师予以讲解提示,帮助他们一起学好课文。

3.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熟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2.  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  熟读全文,背诵第三小节。

4.  整理字、词、句。

【思路点拨】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还应该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因此,教师分析课文也可以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文意,以及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上。教师及时对重点字、词、句进行点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中景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上,重中之重在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比喻,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练习举隅】

1.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三峡》等古代写景游记,感受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2.  白洋潮是气势雄伟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请大家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写景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展示你身边的美景。

侯晓旭

上一篇:教育爱顶嘴孩子的方法下一篇: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