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2024-09-12

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共8篇)

1.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篇一

解读新课标中的写字教学

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吴林萍

【摘要】

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量化指标,反映了写字能力在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突出地位。写字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写字教学,教师要在原有写字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为当下课堂上学生的书写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关键词】

解读 新课程标准 写字教学 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量化指标 教学评价 【正文】

我校把写字作为实施素质教学的突破口,把写字教学落实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上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的实践研究”是我校的十二五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组组长,我参加了区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回来后认真研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发现它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令人振奋。也坚定了我对学校十二五写字课题研究的信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字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人们都知道字如其人之意。其实,一个人字的好坏常常也反映一个人的素质,由此我们便能悟到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重视写字教学,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更是把写字教学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下面是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写字教学的解读:

一、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人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文化内涵,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它以丰盈无限的灵性记录中华民族睿智的观察、细腻的体验、卓越的思考、恢弘的景象、精确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字的书写由于汉字特有的形体美和艺术魅力,使它成了人们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美、发挥创造力和发展个性的极好工具。因而写字训练自古以来一直是兼有养性修身功能的好事。人们常常把“一笔一画写好字”和“一生一世做好人”联系起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应该好好发扬。

写好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在27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字写得好的学生均学习好,各方面表现好。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不是偶然现象。写字教学有其特有的德育价值:有经验的老师会通过抓写字,促使一些学生性情的转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我就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学生浩调皮好动,只要一有空便在班级里惹是生非,任课老师和同学们人见人怕,作为班主任,我实在没办法,便叫孩子拿来一张作文稿练习写“人”字。当然,一开始,我一本正经地教孩子学写“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孩子嘴一撅,三下五下写完了。只是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一笑,随手在孩子本子上写了一个,“看看,谁的漂亮些呀?”孩子撅着的嘴弯了一下,我迅速打开电脑上事先准备好的笔顺,还耐心引导孩子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教育孩子“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从此,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有空便会把用心写的“人”字给我评。我结合着评字评孩子,孩子居然作业自己逐渐端正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当然,个方面的素养也不断提升,没过一个月,孩子便令同学刮目相看了„„

由此可见,重视写字教学决不只是重视技能训练,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教学目标。之前《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是“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定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在今天这个鼠标大行其道,软笔被遗忘,硬笔被疏远的信息化时代,加之《写字》教材的不完善,学生子对写字兴趣不浓,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写字教学中行为习惯的培养及相关精神品质塑造„„我们发现达到大纲“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要求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如何有效地在实践中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改变上述令人堪忧的现状?在不断地调查、反思中,我们认为:除了在广大教师中进一步加强对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改进各科课写字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外,还得积极研究探索一整套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较大程度地提高师生写字水平,让“翰墨传承文化,特色孕育人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每天上课练字的时间,对写字教学进行了进一步强化,我觉得这是很合理也很必要的。其中几个关键词“基础、贯穿、10分钟、天天练”,终于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的要求便于操作,这一建议,对当下课堂教学重说轻写的普遍现象作了有力的更正。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写字的基础性作用,并告诉我们怎么去操作,真是大快人心。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他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对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写字教学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它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它既是当今每个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量化指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调整了写字量的学段要求。虽然到第三学段(六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一总目标未变,但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减少了中低年级会写字的量的要求,它要求三、四年级学生须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而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同样,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至800字。而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这就意味着原来要求第一第二学段会写的400个左右汉字,放到了第三学段。

写字量虽然减少了,减少了低中年级会写汉字的总量,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是年龄特点,且减轻学生负担,但写字时间增加了,对写字的要求提高了,写得正确匀称,写得美观,数量上降低是为了质量上有所提高;意义定位更高,明确指出“练字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过程”。“课标之所以这样修订,或许是因为那几百个字不常用,没必要非让学生会写。”教育专家分析。部分老师则认为此举是出于减负的考虑,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灵活运用的知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减”和“加”,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具科学性。

四、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教学评价。《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把原来“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删除了。对各学段评价的重点也明确说明,针对性更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我认为,评价是对教学的监督,而对于写字的评价,新课标仅给了一句极其不明确的建议:“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需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落实很容易落空。比如“硬笔,毛笔,汉字美”,如此评价要求太笼统。尽管我校是写字教学示范基地,但现在的写字教学现状是:六年级学生还是写铅笔字,对此没有明确要求。而“毛笔”只是几个写字兴趣班学生的专利,一般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很多学校的学生根本就不写毛笔字,“汉字美”更是很难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大部分同学对汉字的魅力望而却步。究其原因,首先是写字教学评价体系不明确,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书写重视度不够。所以,个人认为对写字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明确化,比如在期末测试或者升学考试卷中直接加入硬笔书写题目并赋分,我想这应该是不错的导向措施。

„„

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新变化,反映了写字能力在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突出地位。写字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写字教学,教师要在原有写字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为当下课堂上学生的书写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2011版 《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许红琴 《解读课标变化 思考小语教学走向》 2012年11月讲座 3 薛丽芬 《小学语文互动场构建的实践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年4月

2.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篇二

一、倡导用心练字, 拒绝随心写字

解读此条建议, 有两个重点词值得关注:随堂练习、天天练。2011版课标称“练字”, 而不是“写字”。练字和写字最大的区别在于, 一个有心, 伴随思维;一个无意, 全凭手感。我们的写字教学应倡导用心练字, 拒绝随心写字。

(一) 有高标才有高效

写字的高标准要从一年级新生开始抓。笔者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 就请他们观察课文插图并模仿:写字时, 作业本平放, 头正、肩平、背直, 胸离课桌一拳, 眼离本子一尺, 两臂平放桌上, 左手按本, 右手执笔,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 距离笔尖约一寸, 同时用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 无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 笔杆握得松紧适度, 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 紧贴虎口, 与纸面约成45度角。小学语文的第一课就给学生们留下了“写字姿势要正确”的印象。当学生开始练习写字时, 就这样严格要求他们, 并且从笔画的运笔、高低、长短、斜正、收放等进行把关。第一学段, 练写好每一个偏旁、部首, 注意间架结构, 从而写好整个字。第二、第三学段认真观察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几类结构字的高低、长短、谦让、呼应、向背、穿插等。每个年段都要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到了高段还要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长期坚持, 练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 有心动才有行动

2011版课标在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中新增加了“有主动写字的愿望”, 而实验版的课标只有“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说明我们的写字教学也必须像识字教学那样, 重视激发学生的内需。

低段孩子激发内需的方法主要应通过游戏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写“燕”字时, 设计了一项有趣的“接力赛”游戏。她在黑板上画了四个较大的田字格, 让四组小朋友按笔顺和间架分别上来写“燕”字, 一人只能写一笔, 看哪个组写得又对、又好、又快。于是, 四组小朋友在“加油!加油!”声中开展了竞赛。竞赛结束全班评议时, 小朋友把怎样才能写好“燕”字分析得头头是道, 并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中高段, 教师则可以从汉字的重要性、汉字的作用、汉字的渊源、汉字的书法艺术等角度引领, 使学生明白汉字的价值, 感受汉字的有趣, 热爱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写字的愿望。

(三) 有认识才有创造

2011版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书写中体验汉字的美, 同时逐步学会写字技巧, 使学生的书写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汉字的形体美, 就像人的形体美, 如“月”“目”“有”就像身材苗条的少女, “国”“园”“大”就像魁梧高大的男士。汉字的形体美, 还像人一样具有心灵美, 如合体字各个部分要学会谦让, 不会谦让的汉字, 就会“打架”, 写起来就不漂亮。“象形”“指事”“会意”字形体之美, 更是如诗如画, 美妙至极。如, 看到“日”字就仿佛看见一轮火红的冉冉升起的太阳;看到“川”字就会想到奔流不息的江河;看到“雨”字就似乎看到了雨点纷纷落下的样子;看到“从”字就会想象到两人前后相随的情景。

在写字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认识和感悟, 引导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现美、感受美, 进而用手中的笔书写美、创造美。

二、倡导用心课内, 拒绝随意课外

建议中的另一个关键词——“随堂”, 明确了练字的重要形式是在课堂, 而不是在课外。“随堂”练字就是要强调课堂内教师必须用心指导, 努力做到堂堂练, 堂堂有实效, 最终达到“课内”带动“课外”的目的。

(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

目标明确, 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我们要特别注意2011版课标和实验稿课标相比有变化的目标:一是在第一学段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写字的愿望”。二是到第三学段仍然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三是三个学段的写字量都有所下降, 保留了原先保底的数量。我们还要注意三个学段前后不同的目标: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笔者认为, 写字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 要十分关注学生作业书写的质量。

(二) 有规矩自成方圆

2011版课标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 有一定的速度”。要达到这些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汉字书写的运笔、笔顺、间架的变化规律十分必要。只有熟练掌握了汉字的书写规律, 写字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不至于“想一笔, 写一笔”, 从而提高书写的速度, 提高练字效率。如楷书的笔画形状各异, 但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三个基本步骤, 即下笔或重或轻, 行笔轻一些, 线条或直或弯, 收笔或顿笔或轻提出尖。书写任何笔画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步骤, 只是用力部位不同而已。又如“横平竖直、间距匀称、主次分明、互相谦让”等规律, 都应让学生一一掌握。

(三) 等闲识得东风面

小学生年龄小, 练字时有些技巧、方法接受起来难免会有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轻松地获得书写规律?如果教师指导时能抓住一些小窍门,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牛皮筋帮助孩子矫正握笔姿势的小窍门:掌心向里, 将牛皮筋套在右手的四指上, 将笔由顶端伸进掌心, 由笔顶端缠绕皮筋两圈, 握空拳状持笔。再如用口诀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笔画书写的关键点:横略斜、竖挺直、长画稍弯、短画直, 捺波折、撇为掠, 先顿后折、钩如跃。

三、倡导用心坚持, 拒绝一曝十寒

2011版课标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每天10分钟”随堂练字。当前的写字教学“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现象非常严重。尤其到了中、高段, 语文课堂基本被阅读教学挤占, 学生写字姿势歪歪扭扭, 写的字潦里潦草, 错别字屡见不鲜。2011版课标提出这样的建议, 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敲响了一记警钟。

(一) 内容精练一点

要落实“10分钟”, 教师除了要精简阅读教学的内容外, 还有必要精简要写的字。新课标三个学段的写字量都下降了, 只需要达到实验稿课标保底的量, 第一学段“会写800个字”, 第二学段“会写1600个字”, 第三学段“会写2500个字”。练字过程中, 抓住字的不同特点, 确定训练重点, 不求全贪多, 而是有所侧重, 不面面俱到, 而是有所选择, 坚持“少”, 保证“好”, 突出“效”。

(二) 写练常态一点

练字不能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写练整合。很多中小学生练字时写的字工整、规范、漂亮, 而在作业本上写的字却令人担忧。“练字”与日常作业的“写字”, 似乎毫不相干。2011版课标指出:“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所以, 我们的“练字”必须与“写字”有机整合, 才能使“练字”达到最佳效果。

写、练要有效整合, 关键是要做到“求快”与“求美”并重。在指导学生“练字”时, 一开始要“求美”, 持之以恒, 熟能生巧, 逐渐“求快”。教师在辅导时特别要让学生领悟用笔技法, 做到用指灵活、运腕自如, 让笔在纸上翩翩起舞, 为日后学生楷书的快写打下基础。就如2011版课标所要求的第一学段“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第三学段能用“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速度”。在学生做作业时, 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让学生明白只有态度端正了, 才能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和速度。

(三) 评价积极一点

写字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 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在此基础上, 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 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 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但无论关注什么, 都要以激励为评价宗旨, 保护学生的写字热情。

3.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篇三

【关键词】篇章模式 衔接 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

一、引言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果的语言因素主要有:词汇﹑语法和篇章。语篇分析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宏观结构研究;另一类为微观结构研究。宏观结构研究是从文章的总体结构及组织来研究。微观结构主要研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识别句子间的关系符号,探讨一系列句子如何组成连贯的文章。

二、理论基础

1.篇章组织模式。篇章模式是从篇章的形式及内容入手对篇章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语篇语言学家Hoey,Winter以及McCarthy和Carter等对英语语篇的组织模式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常见的组织模式有 “问题-解决模式”、“一般-特殊模式”、“主张-反应模式”、“机会-获取模式”、“提问-回答模式”等。

2.语篇衔接理论。衔接理论最早由Holliday 和Hasan于1976年在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中提出(Holliday&Hasan,2001)。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和搭配。

三、文本解读

1.阅读文本A。

(1)文章大意:本文为记叙文。讲述了作者一年多前购买的一台电视机让他头痛不已。

(2)语篇模式:A篇的语篇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它的宏观结构一般由情景、问题、反应、评价或结果四个成分组成。情景: My color television has given me nothing but a headache.→问题: I started developing a problem with the set that involved static noise. →反应: Several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结果: My trip to the repair shop cost me$62,and the set is working well now.

(3)语篇衔接手段:一篇文章的衔接手段很多。本文笔者只是根据文章的体裁和语篇结构选择最有助于文章理解的或是最突出的衔接手段来进行分析。第22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replace the phrase“signed off” in Paragraph 1? 请看“signed off”出现的语境: The set worked so beautifully when I first got it home that I would keep it on until stations signed off for the night. 语境中的it照应前文中的the set. 据此推测“signed off”的意思为“ended all their programs”。

2.阅读文本B。

(1)语篇导读:本文为说明文。你每天生活的家对你的身材有一定的影响,专家就把家变成你节食计划的一部分提出了几点建议。

(2)语篇模式:B篇的语篇模式是一般-特殊模式。该模式的宏观结构由三个成分组成:概括陈述、具体陈述和总结陈述。概括陈述: Your house may have an effect on your figure. →具体陈述1: Open the curtains and turn up the light;具体陈述2: Mind the colors;具体陈述3:Dont forget the clock—or the radio;具体陈述4: Downsize the dishes.

(3)语篇衔接手段:作者在第一段通过Your house may have an effect on your figure.引出话题,二三四五段具体通过窗帘光线,房间色调等方法使每天生活的家成为你日常节食计划的一部分。文本第一段摘录如下:Your house may have an effect on your figure. Experts say the way you design your home could play a role in whether you pack on the pounds or keep them off. You can make your environment work for you instead of against you. Here are some ways to turn your home into part of your diet plan. 本段主要采用了词汇衔接的原词重复的方式构成段落。其中you一词出现5次,其同源词your出现6次。名词house、home及environment是同义词重复。同义词重复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在文本中反复出现。根据衔接理论,词汇重复的功能之一是强调,由此我们可以解读出本段论述的重点是“your”“house”对“you”的身材的影响。由此可以准确得出25题的答案:the text is especially helpful for those who care about their body shape. 此答案中的“body shape”意指本段第一句中的“figure”。同样,通过推测,第28题也可以容易得做出选择:The suitable title of the text is whether your house makes you fat. 运用词汇重复不仅可以起到衔接篇章,是篇章连贯的作用,还可以有效的突出主题,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胡壮麟,1994)。

3.阅读文本C。

(1)语篇导读:本文为时政新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间隔年”。这种现象是好还是坏呢?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

(2)语篇模式:C篇的语篇模式是主张-反应模式。该模式的宏观结构由“情景”、“主张”、“反应”等三个成分组成。语篇通常采用例证、对比等方法展开。情景:More students than ever before are taking a gap year before going to university. → 主张: Tony Higgins from UCAS said that it is good news for everyone in higher education. →反应: But not everyone was happy. Owain James argued that the increase is evidence of student hardship.

(3)衔接手段分析:依据以上语篇结构模式图,可以清楚了解到C篇文本主要通过前后文转折的方式展开。通过分析篇章结构,对语篇的行文线索、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好的把握语篇的结构和主题。这样,题目29、30、31、32就迎刃而解。在第一段中More students than ever before are taking a gap year(间隔年) before going to university. It used to be the “year off” between school and university. The gap-year phenomenon... 作者运用a gap year 作为主题来展开,运用了词汇复现(a gap year—the gap-year),照应(代词it照应a gap year)等衔接手段。第二、三段充分说明了“间隔年”这种现象越来越流行(第29题C项 its increasingly popular为正解)。第四段段首一词“But” 表示文章转入另外一个话题:Owain James认为间隔年现象反映了很多学生生活拮据,大多数学生利用间隔年打工为自己挣学费。在解读阅读文本C篇时,笔者认为紧紧抓住关键词“but”,对理清文本的基本脉络大有裨益。

4.阅读理解D。

(1)语篇导读:本文为广告。本文为喜欢到英国旅游的人介绍了四种一日游的方案。

(2)语篇模式 :D篇的语篇模式是机会-获取模式。机会-获取模式的宏观结构由情景、机会、获取、结果组成。语篇多采用直线型思维方式,通过列举、描写、对比等方式展开。机会:Choose your one-day tours. →获取+结果:TourA: Bath& Stonehenge; TourB: Oxford & Stratford; TourC: Windsor castle & Hampton court; TourD: Cambridge

(3)衔接手段分析:根据衔接理论,语篇必须是连贯的,标题与文本内容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它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朱永生等,2001)。文章标题是Choose your one-day tours! 文章总共分为四段,分别是TourA、TourB、TourC和TourD。Tour一词通过原词复现可以使读者准确把握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每段重点介绍一种旅游方案。33、34、35题都是细节理解题,学生只要能快速定位题目关键词“Englands oldest university city”(第33题),“the lowest fee”(第34题),“Hampton Court”(第35题),运用跳读法要准确解答这三道题目并不难。

四、结语

高考中的阅读理解篇章往往是一个较完整的短文,其结构、思想,前后上下连贯统一。利用篇章模式及衔接理论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解读文本,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层次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语篇结构和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答题准确率。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2001.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Hoy M.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age[M].London:George Allen &Unwillin,1983.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篇四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一场变革。按新课标的要求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按新课标的精神安排日常的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教师的首要课题。而要更好地贯彻施行新课标的全新理念,英语教师就要透彻地解读新课程标准。本文拟就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谈一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评价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36-02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然我国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苦楚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个人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就本人通过实践用《新课程标准》指导日常英语教学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体会,在这里和大家共享,希望得到各位教师和专家们的指导和斧正。通读《英语课程标准》,发现它的设计遵循了六个基本理念,这六个理念为新课程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也突出了新课程的特点。

一、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共提

新课标中,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在这种课程理念下,注重人的发展需求、人的情感需求、人的认知过程和特点,关注和承认人的差异,强调对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各种发展潜力的培养。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放在了课程任务的首位。课程从过去对学科知识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新课程的设计通盘考虑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问题,力求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根本,将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用英语做某事”具体描述不同级别的语言能力表现;同时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的发展目标也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分级目标之间的有机衔接,保证了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便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多种规格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英语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的实施要关注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的智能潜力、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学习风格。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炼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提倡启发性、发现式和探究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参与活动,主动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和探究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和总结新的知识。教学的模式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而是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维,积极实践,学习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发展能力,提高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帮助学生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是导演,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以知识为重点的终结式的评价方式,建立了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学习能力发展和整体语言能力水平的全面评价。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新课标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和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培养语感、发展语言的交际能力提供条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教学的条件等,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生活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语言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应以人为本,一方面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落实语言知识的教学以构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根基,抓好语言技能的训练以打好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重视情感态度的作用以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长短期目标;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活化教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使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五

新课标提出了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整合、变革学习方式、重视评价导向等五大理念,和版、版课标相比较,新课标在传承中有创新,修订幅度很大,特别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跨学科学习等的提出,对未来语文教材修订、教学变革、学业评价等必将产生深刻影响。

从课程目标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容,本次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与高中课标思路基本一致,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方面的内容,高中阶段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变为“文化自信”,表述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从学科教学方面正面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另外,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也改变了以往课标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划分,分成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四个领域,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从课程内容看,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构建了3个层面6个学习任务群,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规定。这6个学习任务群分属于三种在语文学习上处于不同功能层次的类型,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内容与呈现方式的清晰化,对于提升语文学科育人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学业质量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突出亮点。课标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对学到什么程度进行了明确定位。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分四个学段用了近5000字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定位。学业质量和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细化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指向性、操作性都很强,对于教学实践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跨学科学习成为了语文学习倡导的方向。课标明确提出,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与以往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相比,“跨学科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围绕学科内外、社会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探究活动,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是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的具体体现。

6.体育新课标解读 篇六

(一)指导思想不同

(二)目标体系不同

(三)结构不同

(四)学段不同

(五)内容标准不同

(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七)评价方法不同

(八)教学要求不同

二、课程性质的定位与课程 标准的新理念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展放在主体地位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5、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学习领域与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学生要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水平一)乐于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水平二)

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水平三)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知道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

(二)运动技能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知道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水平二)

了解所练习的运动动作,观看体育比赛(水平三)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观赏体育比赛(水平三)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二)初步掌握简单的运动动作(水平一)

初步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水平三)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水平二)

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危险的方法(水平三)注意运动安全(水平四)

4.获得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

初步掌握在野外条件下的基本技能(水平四)参加集体野外生存生活活动(水平五)

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生存生活活动(水平六)

(三)身体健康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水平一)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水平二)

能够在学习、运动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水平三)

2.发展体能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水平一)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水平二)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水平三)

发展速度、有氧能力和灵敏性(水平四)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水平一)

描述身体特征(水平二)

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三)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水平三)

(四)心理健康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要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水平二)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水平三)

2.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自尊与自信

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水平二)

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水平三)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体验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变化(水平一)观察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水平二)

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水平三)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水平二)

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水平三)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水平四)

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乐趣(水平五)在体育活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等(水平六)

(五)社会适应

1.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 在游戏活动中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水平一)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和关爱以及与社区活动的联系(水平三)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水平三)

五、实施建议

(一)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

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2.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3.针对各校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

制订教学方案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也要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2)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来确定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

(二)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

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

3.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

4.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

一般采用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

小学低、中年级可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可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1.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 2.组织教学的灵活性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6年级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2)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3)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4)使学生掌握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强调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2)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从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入手,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1)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2)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及创新精神,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3)应改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学生的模仿和接受学习,师生之间是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

4)关注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1)重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7.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篇七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趣味性,主体,评价机制,培养语感

一让阅读教学充满趣味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阅读中, 那么课堂上一定要有吸引学生的“亮点”。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真正感兴趣的不多,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阅读内容掺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课文的教学中, 当我把相关内容通过故事讲给学生听, 很多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眼睛都发光了。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我也特别兴奋, 因为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在这里。学生那清澈的眼睛, 静静地盯着你, 聚精会神地听着, 使整个课堂的教学达到了完美和谐。从这件事中, 我看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希望, 了解了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吸引力的因素, 一定要加以发挥和应用, 精心准备, 认真钻研, 挖掘可利用的因素, 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 大量采取“满堂灌, 填鸭式, 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教师只是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像个保姆, 不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毫无独立性可言, 也没有权利选择学习方式, 只是一个记忆的“机器”。这样,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建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联系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找有价值的东西。在课堂内外去理解、质疑、创新, 完全让学生过把“自己教自己”的瘾。如在《狼牙山五壮士》阅读中, 我让学生自己读, 自己讲课文内容, 通过学生的理解, 生动地再展了课文内容, 展示了感人的场面。这样的教学比起教师一味地讲述, 生硬的解说更有效, 又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阅读中, 我让学生分别去找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解说自己的画面, 其他学生跟着欣赏, 这样学生既读了课文, 又领悟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一举两得。

三运用评价机制, 让学生“笑”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特长, 让他们建立起自信,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和赞扬学生的每一个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可以用鼓励性的语言、动作、小礼物奖赏等, 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产生兴趣, 增强自信心, 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学生的满足感,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的评价,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可以使学生产生上进心, 增强自尊心, 同时, 对学习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如在给学生批改阅读日记时, 我经常会找出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一个词, 或一句话, 在批注上写上这个词或这句话为什么用得好。当学生在看到这些评价产生愉悦的同时, 也想到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才能得到更多的肯定。因此, 激励性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知道教师的关注和鼓励, 这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注重语感的培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给学生知识, 不如教给学习方法。只有长期坚持下去, 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较好地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应多指导学生, 通过大量阅读、写作以及多观察多思考课文中的特点。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引导学生去揣摩“饱经风霜”的内涵, 体会课文内的一些细节描写。如用多媒体播放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废品收购员, 烈日下的工地建筑工, 清晨的清洁工人……这些与“饱经风霜”的相关表象, 让学生去体会, 想象这些黑黑的皮肤, 深深的皱纹, 深陷的眼眶, 学生体会了“饱经风霜”的含义, 同时体会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又如在语感训练时, 要口、耳、眼、心并用, 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领会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 彻底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奥妙。

8.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篇八

关键词:颜氏家训 文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作文教学

《颜氏家训》是封建士大夫阶层训诫子孙的家教范本。虽受时代限制,《家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带有忠君色彩的封建落后思想,但其包含的作文教学理论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值得被继承和发展。

一、创作主体:严谨为文,天赋至上

写作在理论研究中常被看作一种实践活动,“由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四个部分组成,缺一不可”[1]。写作主体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创造文章的主体,写作主体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位必然会对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章》认为写作主体必须具备严谨为文和明哲保身的意识,若恃才自傲,就会得到不好的命运。“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东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马长卿,窃货无操……”[2]若过分夸耀自己作品的言辞精妙,甚至在文章中讽刺别人,就会招来祸患。事实上颜氏之所以对写作主体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颜之推生于乱世,“自春秋已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3],饱经战祸之苦的他深知生存的艰难,自然会担心子孙后代因文章遭遇不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是提倡严谨为文的。首先,“严谨为文”始于语文思维模式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4]。要“写”得严谨,首先就要“想”得严谨。其次,“严谨为文”具体表现为行文准确,思想健康。这一点与当下的作文评价标准相吻合。与新课标配套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就要求学生的作文要“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这就说明,写作不得随意,行文要严谨,要讲究基本的规则。

明哲保身的思想不适用于现代的写作教学。课程改革后的作文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自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5]一味地规避矛盾也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

《文章》还强调写作主体的天赋是写作的前提。颜之推认为做学问的人有聪明和迟钝之分,他们写的文章也有精巧和拙劣之分。“驽学累功,不妨精孰,拙文研思,终归蚩鄙。”[6]缺乏天分之人,不必勉强去写文章。这种观点在当时文坛上是很流行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表明写作需要特殊的天赋才能,这就是“气”:“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7]。天赋至上的写作主体观是由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所决定的。当时的人才选拔依据是门第,“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8]。不同于后世寒门学子尚有科考为官的希望,南北朝时期,文章的好坏并不能直接改变读书人的命运。若无天赋,专攻他法谋生也是不错的选择。

天赋至上论并不适合现代作文教学。因为现代作文教学的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9]。现代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当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既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又应当重视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

虽说颜之推的写作主体观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文章》所倡导的写作主体应该主动学习主流道德,提高修养,增长学识,做到高瞻远瞩,心怀天下的思想倾向,是符合现代写作观对于写作主体的要求的。新课标在课程的实施建议中反复强调写作是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是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因此,教师应当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以此扩展学生认识世界以及认识自我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总之,我们要辩证吸收《颜氏家训》中的写作主体观。

二、写作方法:明辨文体,修辞为辅,心怀读者

《文章》的写作方法观涉及文体意识、文辞修饰以及写作主体的读者意识。

首先,颜之推拥有清晰的文体意识。他认为文章分类始于《五经》,后世的诏命策檄,序述论议,歌咏赋颂,祭祀哀诔,书奏箴铭等都是由《五经》演变来的。《文章》把文章分为两类,即立足于实用的“朝廷宪章”“军旅誓诰”和立足于审美的其他文本。颜之推重视前者,因为前者能“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10]。据《勉学》分析,当时社会风气不佳,作为官吏主要来源的贵族子弟不学无术,他们檐车隐囊,生活奢侈,一旦亲族倒台,就彻底成了废物。而有“艺”者,可以凭自身技艺在乱世里安身立命。因此,颜之推鼓励读书人将读书看作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艺。《涉务》中也提到学习和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因此,《文章》强调实用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在写作前辨明文体,则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写作。

现代作文教学经历过一个“淡化文体”的阶段,批判教材开启了“淡化文体”之门。20世纪80年代的高中教材就以文体组元。到了90年代后期,这套教材遭受了强烈的社会批评。因为这种做法虽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但有过分重视文章技能,扭曲作文教学的本质之嫌。过度重视行不通,那么只有“淡化”。1988年的高考作文就提出了“文体不限”,而后出现的“话题作文”更是解除了“文体”对学生作文的限制。于是,越来越多的“四不像”作文出现了。所以从长远角度看,“淡化文体”不利于学生学习写作。当代的作文文体观是“淡化文体”,而不是“淡化文体意识”,基本的文体意识必须贯穿在写作的主题、题材、构思、语言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是为了便于教学对文体所做的分类,而不是具体的文体”[11]。结合《文章》的经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文体观念。只有在学生写作前教会他们明确文体,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自我,与人交流。从“新材料作文”的流行趋势来看,文体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应对考试。

在文辞修饰方面,《文章》归纳了“皮肤冠冕”说和“古今本末”说。“皮肤冠冕”说是指文章以义理为心肾,以气韵为骨,这些是文章的内在部分;典故和华丽的语言则是文章的皮肤和冠冕,这些是文章的外在部分。“古今本末”说是指“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12]。颜之推认为写作时,古人的体制格调和今人文辞音调都要学习,不可以有所偏颇。颜氏反对当时文章的浮艳之风,但重典故词藻的浮艳文风已成“时俗”,不可能轻易地被废除。况且当时文章有音律和谐、章句对偶、避讳得宜的长处;古人文章虽在遣词造句方面体现出了简约质朴的风格,但失之严密细致。于是颜之推兼取古今文章之优点,作“本末之说”。

新课标的亮点之一就是将写作教学的要求分段归纳为“写话”(一、二年级),“习作”(三年级)和 “作文”(初中),这是为了“反对部分学校教学中大搞‘提前量的做法。写话是“写心中的话,写想说的话”[13];习作强调的是语言素材的积累以及书信交流能力的提高;到了作文部分,写作才强调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新课标的写作训练,鼓励学生逐步提高。这,给了教师两点启示:其一,在不同的写作阶段引导学生借鉴合适的范文,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乐于尝试;其二,选择范文时应借古鉴今,不得私美。

“读者意识”是一个文艺界的经典命题。“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指向读者,朱自清先生也曾表示写作练习可以没有假想的老师,但不可以没有假想的读者。而现代语文教育中对于写作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因此,只有在写作前先明确文章的读者群,才能写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文章。

《文章》的读者观念是“心怀读者”:“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通,取笑旁人也。”[14]写作时,先与读者交流,充分考虑他们的阅读心理、审美习惯和认知水平,然后动笔,可谓善矣。“先谋亲友”更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文训练不应当只局限在学校,更应当重视课外。家庭环境与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相比,更倾向于为生活经验不太丰富的学生提供较为健康的、较易获得的教育资源。在“写话”和“习作”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和家人分享,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在“作文”阶段,教师应该提醒家长与学生保持交流,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不良思想倾向,也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得更为密切,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评价标准:地域差异,字朴句实

写作评价是写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颜氏对这个问题提出了颇具新意的看法,即文章的鉴赏风格和方式具有地域性差异。字朴句实是颜之推推崇的审美方式。

写作评价具有地域差异是习惯使然,也是政治使然。首先,是否接受他人意见的评价观就具有地域差异。“江南文制,欲人弹射……山东风俗,不通击难”[15],江南地区的人写了文章后,希望得到别人的批评,会主动修正文章中错谬之处,而山东地区的人则不然,这也佐证了“严谨为文”的重要性。其次,南北文坛的审美观并不同。《文章》中记载了“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例子。南朝文人十分赞赏这句诗,甚至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而北朝才俊却认为这根本不能被称作诗。事实上,轻视北朝文学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必然趋势。在《洛阳伽蓝记》中,陈庆之醉后吐露了轻视北朝文学之语,盖“正朔相承,当在江左,秦皇御玺,今在梁朝。”[16]政局不稳,兼之文人的地域流动性,南北文章之正统之争、高下之较存在着极大的主观色彩,实在难有定论。

新课标关于写作评价的审美差异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法。首先,正视创作主体的地域差异,作文课要自我调节。“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17];其次,关注因个体差异而引发的学习需求差异,努力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最后,应该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18]。课程标准的改革通过不断自我调整以促进教学,顺应时代发展,而新课标更在固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想。

文章评价标准虽有地域差异,但《家训》所认可的审美标准是固定的,即沈约的“三易”说:“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好文章,用典要明朗,不过度使用生僻华丽的字词,注意节奏和平仄的搭配。《文章》在用典方面补充了“三易”说:首先,用典要用合适的典故,不能用错典故。诸如“破镜赋”“敬同”“恒山之鸟”之类的例子,若使用不当,会使得整个文章显得可笑。其次,用典还不能背离文章的文脉,切勿善恶通篇。如《齐讴篇》前半部主写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后半篇却用典来鄙薄山川,这使文章文脉不顺。而追求文章音韵之美,对于作文学习的初学者来说,要求过高,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也曾为人诟病。所以,现代的作文教学应强调句子的通顺,反对矫揉造作。新课标的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鼓励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因此,在现今的作文教学中有必要回溯古人的“三易”之法,使作文教学真正地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颜氏家训》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专著。除了上述归纳的方法,《家训》还提出了其他可供借鉴的教学原则。比如“博专结合”,教师既要鼓励学生阅读与课程有关的专业书籍,又要广泛地阅读对学习有帮助的其他书籍,以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比如学生学习的态度要谦虚,学习的动机要纯正,不然就是“为学自损,不如不学”,写作更是如此;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勤学”和“博思”相结合,既要刻苦学习,又能对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所反思,这样才能提高作文学习的效率。这些教学原则都是古人读书治学的优秀经验,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用好这些方法,以促进教学。

注释:

[1]邬乾湖:《当代写作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2]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1页。

[3]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0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6]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8页。

[7]李道荣:《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郑州:文心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8]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10]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1页。

[11]曾祥芹:《曾祥芹文选》(上卷),《实用文章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页。

[12]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5页。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14]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9页。

[15]檀作文译注,颜之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9页。

[16]曹虹今译,王伊同英译,[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4页。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上一篇:仪表技术津贴复习题库下一篇:金源公司第二届职工技术运动会计算机上机试题